湖南省大豆、花生新品种引种试验

湖南省大豆、花生新品种引种试验

一、湖南省大豆、花生新品种引种试验(论文文献综述)

杨叶华[1](2020)在《绿肥在柑橘园的生长发育和养分累积及其释放特征研究》文中指出绿肥作为清洁的有机肥源,在培肥地力和替代化肥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是现代化农业的重要特征之一。随着中国果业的快速发展,为果园绿肥的种植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当前对果园绿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绿肥种植对土壤及果树的影响上,但是关于不同区域果园适宜的绿肥品种、不同绿肥品种的生长发育和养分累积规律及还田后养分释放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缺乏系统研究。为此,本文首先通过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和相关书籍的绿肥产量及养分含量,收集整理了包含17种我国常见绿肥的3431个数据变量,整合分析了我国不同区域常见绿肥的产量和氮磷钾养分含量特征,评估了不同区域种植绿肥替代化学氮肥的潜力。在此基础上,以柑橘园为依托,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绿肥品种在西南柑橘园的生长发育和养分累积规律;并通过田间试验或盆栽试验系探讨了土壤水分含量、土壤肥力、不同播期和免耕等因素对绿肥生长的影响;进一步通过田间试验和室内培养试验研究了绿肥不同利用模式下的腐解特征和养分释放规律。旨在筛选出适宜柑橘园种植的绿肥品种,为柑橘园绿肥的高产高效种植和利用提供依据。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1)中国不同区域常见绿肥产量和养分含量特征及替代氮肥潜力评估研究表明:不同绿肥种类产量及养分含量均存在较大差异,黑麦草、沙打旺、柱花草和红三叶的生物学产量在42.553.2 t/hm2,显着高于其他绿肥种类;不同绿肥氮磷钾养分的平均含量分别为28.0、7.0和25.3 g/kg,其中以豆科绿肥含氮量最高,二月兰具有较高的磷和钾含量;沙打旺、黑麦草、红三叶草、苜蓿和柱花草等绿肥的氮磷钾养分累积量可分别达250.0、50.0和191.7 kg/hm2以上。绿肥产量和养分含量受到不同区域气候环境条件的调控。种植豆科绿肥具有较高的化肥替代潜力,当前中国绿肥种植面积约448.6万hm2,相当于生产39.580.8万t氮肥;如果按照中国可种植绿肥的潜在面积4600万hm2估算,相当于生产405.3828.1万t的氮肥。在绿肥的推广应用过程中,应根据绿肥的区域适应性及其产量和养分含量特征因地制宜地选择绿肥品种。(2)绿肥在柑橘园生长发育、养分累积规律的研究表明:毛叶苕子、光叶苕子、箭筈豌豆、山黧豆、紫云英、白三叶、红三叶、黑麦草和二月兰在幼龄柑橘园行间的生长良好,地上部产量随生长期的延长逐渐提高,冬绿肥最高产量(28.683.6 t/hm2)出现在播种后的第160220 d之间,即春季盛花期或旺长期。其中光叶苕子、毛叶苕子、箭筈豌豆、山黧豆和一年生黑麦草等绿肥苗期生长迅速,地上部鲜草最高产量均达到55 t/hm2以上,产量和养分累积量均高于其他绿肥,还田后能为柑橘树提供大量养分,是适于柑橘园种植的优质高产的绿肥品种。但是黑麦草是直立型植物,第160 d时株高在大于90 cm以上,不适宜在幼龄柑橘园种植。(3)土壤含水量显着影响绿肥种子萌发和生长。土壤含水量在最大田间持水量的75%100%之间绿肥种子发芽率最高,二者差异不显着;当低于田间持水量50%时则显着抑制种子发芽;土壤含水量越高,种子萌发越快。豆科和禾本科绿肥的地上部产量随着土壤含水量的增加而增加,当土壤含水量达到田间持水量50%时产量最高;水分含量过低时氧化酶(POD、CAT、SOD)活性高,抑制绿肥生长。十字花科绿肥在田间持水量75%时生长最好,此时氧化酶的活性和MDA的含量基本都处于最低状态。因此播种时保持较高的土壤墒情是保障绿肥种子快速萌发以及前期绿肥生长、及覆盖压草的必要条件。(4)柑橘园土壤肥力对绿肥生长的影响的研究表明:土壤肥力显着影响绿肥地上部产量,高肥力土壤的生物量和养分吸收量显着高于低肥力土壤;山黧豆、紫云英、白三叶、红三叶、黑麦草和二月兰在低肥力土壤上表现出较低的生产性能,最高产量在0.4613.3 t/hm2之间;毛叶苕子、光叶苕子、箭筈豌豆的适应范围广,在不同肥力土壤上均生长较好,高肥力和低肥力土壤的产量分别为55.375.3 t/hm2和28.037.6 t/hm2,可作为立地条件差、肥力低下的果园的先锋绿肥品种推广应用。(5)不同播期对绿肥生长的影响的研究表明:播期主要影响绿肥的产量,对其养分含量的影响较小。播期在9月21日到10月11日之间,适当早播可提高绿肥的产量,毛叶苕子、光叶苕子、箭筈豌豆鲜草产量和养分累积量达最高,产量和有机碳、氮、磷、钾分别为21.438.2 t/hm2、15072881 kg/hm2、91.9205 kg/hm2、28.181.9 kg/hm2。毛叶苕子和箭筈豌豆在10月21日左右播种仍有较高的产量,是适宜柑橘园晚播的绿肥品种。(6)轻简化播种对绿肥生长的影响研究表明:土壤翻耕和免耕主要影响绿肥的前期生长,随生长时间的延长对绿肥产量的影响逐渐减小,到第190 d220 d差异不显着,此期间养分含量和养分累积量也无显着性差异。供试绿肥毛叶苕子、光叶苕子、箭筈豌豆、山黧豆、紫云英等可在柑橘园采用免耕直播的轻简化方式进行种植。(7)绿肥腐解特征及养分释放规律的研究表明:田间条件下不同处理的腐解特征和养分释放规律相似。绿肥腐解均分为快速腐解期(030 d)-中速腐解期(3060 d)-缓慢腐解期(60120d)三个时期,养分的释放速率均表现为钾>氮>碳>磷,绿肥翻压比覆盖利于腐解和养分释放,且适宜的温度和水分促进绿肥腐解和养分释放。冬季绿肥在每年的4月份翻压或覆盖,绿肥的快速腐解正好与柑橘春季的养分需求一致,能为柑橘提供大量的有效养分。综上所述,不同绿肥的生长发育、养分累积规律不同,但养分释放规律相似。豆科绿肥毛叶苕子、光叶苕子和箭筈豌豆适应能力强,在西南柑橘园种植均能获得较高的产量和养分累积量,可进行大面积推广应用。

刘晓永[2](2018)在《中国农业生产中的养分平衡与需求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化肥消费量大、有机肥资源丰富,但有机肥养分资源数量和还田量以及农田养分的输入、输出时空分布特征尚不明确,各地区农业生产中养分需求和供给不清楚,严重制约养分资源的合理分配和高效利用以及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区域和国家层面上农田养分投入/产出和平衡以及农业生产对养分的需求,把握不同区域养分资源与利用特点,可为养分资源的科学管理和分配提供战略性对策和依据。本研究采用统计数据和文献资料等,研究了19802016年中国秸秆、粪尿等有机肥养分的数量、区域分布和还田量,分析了农田养分投入/产出平衡的时空变化特征和规律,估算了2016年全面平衡施肥场景下我国农业生产的养分需求以及化肥需求和供给差。主要结果如下:1)依据作物产量、草谷比、秸秆还田率和秸秆养分含量,计算不同年代各省秸秆和氮磷钾养分量及其还田利用。结果表明,与1980s相比,2010s全国秸秆及其NPK量(N+P+K)分别增长85.77%和104.00%,2010s年均分别为90585.89×104和2502.11×104 t,西北诸省、西藏和黑龙江省增幅明显,华北、长江中下游地区、四川盆地以及黑龙江省秸秆及其养分资源占全国2/3以上。与1980s相比,2010s全国秸秆NPK还田量增长2倍多,2010s年均为1783.23×104t,还田率为71.27%,其中N 579.14×104 t,P 106.27×104 t和K 1097.87×104 t,还田率分别为60.70%、77.34%和77.83%。华北、长江中下游地区、四川盆地和黑龙江省的秸秆NPK还田量约占全国的70%。2)基于畜禽年末存栏数、年内出栏数、饲养周期、排泄系数和粪、尿养分含量,计算不同年代各省畜禽粪尿量、粪尿养分及其还田利用。结果表明,与1980s相比,2010s全国畜禽粪尿量及其NPK量(N+P+K)分别增长53.35%和62.28%,2010s年均分别为423529.66×104(鲜基)和4095.76×104 t,东北地区增幅最大。畜禽粪尿NPK还田量从1980s年均1132.71×104增加到2010s年均1713.33×104 t,河南、四川、内蒙古、山东、河北、湖南、新疆、广西、云南和安徽的畜禽粪尿NPK还田量约占全国的55.02%59.66%。2010s畜禽粪尿N、P和K年均还田量分别为617.99×104、297.81×104和797.53×104 t,还田率分别为30.58%、70.75%和48.22%。3)我国有机肥NPK(N+P+K)资源量持续增加,2010s年均达到7797.41×104 t,比1980s增加67.11%,东北地区增幅最大,河南、山东、四川、河北、湖南、内蒙古、湖北、云南、江苏和安徽有机肥NPK资源量约占全国的55.21%57.33%。2010s有机肥N、P和K年均还田量分别为1332.69×104、437.97×104和1929.30×104 t,还田率分别为35.00%、61.91%和58.78%。河南、山东、四川、河北、内蒙古、湖南、安徽、江苏、湖北和广东的有机肥NPK还田量约占全国的55.72%60.82%。4)基于作物产量,单位经济产量吸收养分量和秸秆还田养分量,估算了不同年代各省作物生产中养分移走量。结果表明,与1980s相比,2010s全国农田氮磷钾养分移走量(N+P2O5+K2O)增长75.33%,其中N、P2O5和K2O分别增长67.03%、82.59%和84.81%,西北地区增幅最大,2010s年均移走量为3086.90×104 t,其中N 1497.07×104 t,P2O5 621.23×104 t,K2O 968.60×104t,河南、黑龙江、河北、江苏、四川、吉林、安徽、湖北、湖南和广东的农田养分移走量约占全国的55.66%59.75%。5)通过计算养分的投入(化肥、有机肥)和产出(作物移走量),得出不同年代各省养分表观平衡和偏平衡(PNB,养分移走量/投入量)。结果表明,与1980s相比,2010s全国氮磷钾养分盈余量(N+P2O5+K2O)增长208.23%,东北地区增幅最大,河南、山东、四川、湖北、河北、广西、广东、安徽、湖南、江苏和云南的盈余量占全国的56.23%64.33%。2010s盈余5284.42×104 t,其中N、P2O5和K2O分别盈余2220.36×104 t、2002.27×104 t和1061.79×104t。1980s到2010s PNB逐渐下降,2010s PNB-N介于0.130.87,东北、华北和长江中下游多数省份高于0.37;PNB-P2O5介于0.060.41,东北高于0.26,华北和长江中下游多数省份介于0.190.29,其他省份低于0.20;PNB-K2O介于0.020.85,东北和华北大多数省份高于0.53,其他多数省份介于0.30.6。6)按2016年农作物、林地、草地、水产养殖面积和平衡施肥量,全面平衡施肥场景下全国氮磷钾养分(N+P2O5+K2O)的需求量为8441.80×104 t,其中N 3758.13×104 t、P2O5 2035.96×104t和K2O 2647.71×104 t。粮食作物养分需求量约占全国的41.53%,其次蔬菜/瓜果占21.09%。长江中下游和华北地区的养分需求较大,河南、四川、山东、湖南、广西、河北、云南、湖北、内蒙古和江苏的养分需求量占全国的52.96%。全国化肥消费与需求差为744.52×104 t,其中N亏缺120.61×104 t,P2O5过量474.78×104 t,K2O过量390.35×104 t,华北地区过量最多,特别是河南、山东、河北过量较多,而西北和西南地区的多数省份化肥投入不足。

本刊编辑部[3](2011)在《为了大地的丰收——记中国水稻研究所水稻育种专家曹立勇研究员》文中认为现为中国水稻研究所水稻育种专家、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的曹立勇博士,1966年8月出生于杭州市萧山区。他长期从事水稻遗传育种研究,育成的杂交水稻国稻1号、国稻3号、国稻6号等15个新品种,累计推广面积6000多万亩,增创社会效益60亿多元,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周赛群[4](2010)在《从湖南的实践谈农作物品种管理》文中研究指明对狭义和广义以及国外的品种管理模式做了较为简要的概述,对湖南省的品种管理工作作了较为系统的回顾,最后对加强品种管理工作提出了较为系统的思想。本文首次提出了建立"农作物品种全程管理体系"的新概念,希望对农作物品种管理工作带来崭新的局面,从而真正有效地推动农作物品种管理事业进一步向前发展。

邹阳[5](2007)在《重庆烟草青枯菌生理分化及致病型测定研究》文中认为烟草青枯病是由茄科拉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引起的一种细菌性维管束病害,对烟草的产量和质量影响极大,是威胁世界烟草生产的一大毁灭性病害,其防治十分困难。从长远的观点看,只有使用抗病品种才是控制此病的根本出路。因此,为了给烟草抗病品种选育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应当研究当地烟草青枯病菌种下分类情况,如生化型、生理小种及致病型的存在与分布情况。测定当地烟草青枯菌的生化型、生理小种及致病型是抗源筛选、抗病品种选育与推广中必须解决的前提和基础。本试验从重庆烟区烟草典型病株上分离获得若干分离株,对其进行人工培养及鞭毛染色,观察菌体形态,进行致病性测定,鉴定其是否是具有致病性的烟草青枯菌菌株,进而测定供试菌株对三种双糖、三种己醇的利用情况及对硝酸盐的还原情况,并接种生理小种鉴别寄主,进行烟叶浸润反应和黑色素产生试验,接种一套烟草致病型鉴别品种,初步获得重庆市烟草青枯菌生化型、生理小种及致病型的划分测定情况,试验研究结果如下:1、经过从烟草青枯病典型病株中的分离,通过平板划线法挑取典型单菌落,进行纯化,得到若干分离株,将其分别在NA培养基、PDA培养基和TTC培养基上进行人工培养,观察其菌落形态,经过细菌鞭毛染色,菌体形态观察,接种于云烟85测定致病性,最终筛选获得44个具有致病性的烟草青枯菌菌株。它们分别来自重庆市黔江区、酉阳县和武隆县等地。2、在同等条件下,注茎和叶腋针刺法的发病潜育期较伤根灌菌法短,注茎和叶腋针刺法在3、4天左右便可观察到青枯病症状,伤根灌菌需要10天左右;注茎和叶腋针刺法的接种植株死亡率100%,死亡时间也均比伤根灌菌法短,伤根灌菌法存在发病但未死的情况。3、44个菌株均能利用乳糖、麦芽糖、纤维二糖、甘露醇、山梨醇、甜醇并产酸;均有脱氮作用,能使KNO3产生氮气;能使KNO3还原,产生亚硝酸根。根据青枯菌生化型的划分标准,44个菌株均为生化型Ⅲ,无其它型以及亚型。4、44个菌株接种到一套生理小种鉴别寄主上发病率均为100%,致病力总体较强,但各菌株对不同鉴别寄主的致病力存在一定的差异。供试菌株5-2-4、5-4-5、5-3-4、5-1-4、5-11-1、5-8-2、5-4-4、5-9-1、5-23-1、5-21-1接种6个鉴别寄主的平均病情指数均在90以上,它们分布在黔江区水田乡、新华乡,武隆县黄莺乡、仙女山镇。烟草、马铃薯、番茄、茄子对44个菌株反应很敏感,辣椒和花生的敏感性稍弱。44个菌株浸染云烟85的叶片24h后,所有浸染点均出现淡褐色斑点,60h以后,斑点颜色加深的程度各菌株之间略有差异;44个菌株在L-酪氨酸培养基上均不同程度的产生黑色素,且产生黑色素的能力各菌株间略有不同。可以确定44个供试菌株为生理小种1号。5、供试44个菌株依据它们在1套烟草致病型鉴别品种上的反应,可以划分为2个致病型。Ⅰ型菌株致病力中等,平均病情指数为75.00,占供试菌株的6.82%;Ⅱ型菌株致病力强,平均病情指数为89.48,占供试菌株的93.18%;供试菌株中没有弱致病力的菌株。Ⅰ型供试菌株6-2-1、6-1-1和6-1-2,分别来自黔江区大石坝乡和武隆县黄莺;其余为Ⅱ型供试菌株。

蒋慕东[6](2006)在《二十世纪中国大豆改良、生产与利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豆是最典型、最具影响力的原产于中国的作物,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蛋白质、植物油脂来源之一,孙中山先生说:“以大豆代肉类是中国人所发明。”大豆对中华民族繁衍生息和发展壮大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大豆是用地养地相结合的最佳农作物,大豆根瘤菌的固氮作用,是中国传统农业中氮肥最重要的来源。我们祖先发明了豆腐、豆芽、酱、酱油、豆豉、豆腐乳等很多大豆制品,还发现大豆的药用和饲用价值。民国时期人们又发现大豆为三百五十余种工业品之原料;近年来,科学家不断发现大豆新的用途,大豆油替代柴油,既有利于国家能源安全又有利于环境保护;大豆蛋白纤维服装穿着舒适又保健还可降解;大豆肽、大豆异黄胴、大豆皂甙等新型生物制品在医药保健领域应用前景广泛。随着科学技术进一步发展,人们会发现大豆越来越多新用途。 二十世纪的中国大豆生产与利用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发展最快、水平最高的一百年,特别是二十世纪后五十年,中国大豆单产增长了两倍,远超过传统农业自春秋战国到清末两千多年单产增长总体水平,这是中国大豆生产与利用的一段跨跃式发展时期。 之所以有如此巨大的变化,科研体制化、制度化在其中起到了关键性推动作用。 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有一个本质区别就是支撑体系的不同。传统农业是以经验为支撑的,农业技术研究都是在自然状态下进行的,选择的效率低、周期长,精确度和可靠性都不高。尽管有部分知识分子研究农业技术并撰写农书以传播先进技术,总体而言,其技术研究是个体化的,受研究者个人的兴趣爱好和研究水平的高低影响很大,局限性非常明显。农业技术传播口传身授,速度慢、范围小,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发挥作用更慢。而现代农业以科学实验为基础,以体制化、制度化的科研为支撑,有专门的科研、教育、推广机构和人员,并有相应的经费支持,研发、教育、推广三位一体,迅速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史无前例地提高了大豆生产与利用水平,与以往传统农业时期的大豆技术进步不可同日而语。现代科技是二十世纪中国大豆生产与利用取得长足进步的最重要推动力量。 但同时我们也看到,近年来中国大豆生产与利用也面临严峻的挑战。中国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产国,现在位居世界第四,中国曾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出口国,

湖南丰源旱杂粮种业科技中心[7](2002)在《湖南省大豆、花生新品种引种试验》文中研究说明2002年从各省引进大豆新品种9个,花生新品种3个,在湖南长沙等地开展引种试验,通过产量比较和性状分析,道夏豆99-1、桂早豆、鄂豆7号等大豆品种和3个花生品种均可在全省进一步开展大面积的示范和推广。

张文明[8](2012)在《大豆引种试验初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筛选出优质高产的大豆新品种供当地栽培推广,对引自中国农科院作物研究所等单位的8个大豆品种进行了比较试验。经对比试验和观察,筛选出单株性状和各项生理指标表现突出,丰产性、抗病性、商品性优势明显的楚引2号、楚引3号和中品661三个品种供生产运用。

黄怡斌,熊咸珍,周虹,谢运河,蒋阳德,严文兵,吴晶华[9](2010)在《安化县大豆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文中研究指明根据近年安化县大豆的生产现状,指出安化县大豆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宏观调控不够,良种覆盖率低,栽培技术落后,产业化水平低等。并从宏观角度提出了安化县大豆的生产、科研和开发的建议和措施。

徐复元[10](2010)在《麻城油茶产业化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我国的油料作物主要以草本油料作物为主,木本油料作物如油茶、橄榄树则有待于深入开发。大力发展木本油料作物,能够有效缓解草本油料作物与粮食作物争夺土地,油脂原料需求严重依赖进口等问题,而且对于增加山区农民收入,促进城镇化进程也有着重要的意义。油茶树是我国特有的得天独厚的油料树种,有2000多年的栽培和利用历史,在我国南方的14个省区(市)有着广泛的种植。茶油及其系列产品有着广泛的用途,但由于各种原因,油茶产业一直处于缓慢发展之中。随着我国食用油危机初步显现以及人们的需求日益多元化、绿色化,茶油及其制品重新得到了管理部门以及市场的青睐。目前我国油茶产业还刚处于起步阶段,是一个朝阳产业,如何促进油茶产业健康持续发展是一个紧迫而又重要的问题。麻城市是湖北省油茶种植面积最大的县(市),有着上百年的种植历史。麻城市的油茶产业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文将以湖北省麻城市的油茶产业为例,对油茶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其遇到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政策建议及措施。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回顾以及对麻城油茶产业相关部门、油茶加工企业以及油茶种植户的调查访谈,发现了麻城油茶产业发展取得的成效以及存在的问题。在良种苗木繁育及推广环节上上,取得的成效有:筛选和培育了一系列优良品系;建立了高产林、良种示范林、低产林改造林;建立了良种繁育基地。存在的问题主要是良种繁育的资金不足和良种育苗基地规模不足。在种植环节上,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优势主要有:自然条件优越、茶油质量高;种植规模大,发展空间大;基层单位和种植户市场意识增强;合作组织初步建立。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小农户种植,经营分散;经营粗放,管理不善。在加工环节,麻城市形成了一定数量的加工企业,但是以中小企业为多,加工规模小;深加工能力差,综合利用率低;龙头企业少,产业整体竞争力不强。在营销环节,麻城茶油因其历史悠久,品质独特,初步取得了消费者的认可,市场广阔,此外麻城茶油区域品牌培育成效显着,但是存在着麻城油茶企业品牌经营意识淡薄,包装粗糙;品牌宣传不到位,知名度低;渠道单一,以低端为主;无序竞争,缺少整合等问题。解决以上问题,首先要选择适合麻城油茶产业发展的模式,梳理好各相关主体的利益关系。其次,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在资金投入、行业管理、种植的技术保障以及林农利益保障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还有,麻城油茶企业及合作组织也应该增强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开展精深加工,综合利用油茶资源,开展品牌化运营,改善销售渠道等。

二、湖南省大豆、花生新品种引种试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湖南省大豆、花生新品种引种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绿肥在柑橘园的生长发育和养分累积及其释放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国内外果园绿肥种植及利用概况
        1.1.1 果园绿肥发展概况
        1.1.2 果园绿肥的种植模式和品种选择
        1.1.3 果园绿肥的利用方式
    1.2 绿肥在果园生态系统中的主要功能
        1.2.1 果园种植绿肥改善土壤理化性状
        1.2.2 果园种植绿肥的水土保持效果
        1.2.3 果园种植绿肥对果实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1.2.4 果园种植绿肥的生态环境效应
    1.3 影响果园绿肥生长发育及养分累积的因素
        1.3.1 气候和土壤对果园绿肥生长发育及养分累积的影响
        1.3.2 绿肥品种对果园绿肥生长发育及养分累积的影响
        1.3.3 肥水管理对果园绿肥生长发育及养分累积的影响
        1.3.4 栽培措施对果园绿肥生长发育及养分累积的影响
第2章 绪论
    2.1 研究背景及意义
    2.2 研究内容
    2.3 技术路线
第3章 中国不同区域常见绿肥产量和养分含量特征及替代氮肥潜力评估
    3.1 材料与方法
    3.2 数据分析
    3.3 结果分析
        3.3.1 不同绿肥种类产量差异
        3.3.2 不同绿肥种类养分含量和累积量特征
        3.3.3 不同区域绿肥产量及养分含量差异
        3.3.4 不同地区种植豆科绿肥替代化学氮肥潜力评估
    3.4 讨论
    3.5 小结
第4章 不同绿肥品种在柑橘园的生长发育及养分累积规律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地概况
        4.1.2 试验设计
        4.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4.2 数据分析
    4.3 结果分析
        4.3.1 不同绿肥品种的生长发育特征
        4.3.2 不同绿肥品种养分含量
        4.3.3 不同绿肥品种养分累积量
    4.4 讨论
    4.5 小结
第5章 土壤含水量对绿肥生长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试验设计
        5.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5.2 数据分析
    5.3 结果分析
        5.3.1 土壤含水量对绿肥种植发芽的影响
        5.3.2 土壤含水量对绿肥产量的影响
        5.3.3 土壤含水量对绿肥农艺性状的影响
        5.3.4 土壤含水量对绿肥SOD、POD、CAT和 MDA含量的影响
    5.4 讨论
    5.5 小结
第6章 柑橘园土壤肥力对绿肥生长和养分吸收的影响
    6.1 材料与方法
        6.1.1 试验地概况
        6.1.2 试验设计
        6.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6.2 数据分析
    6.3 结果分析
        6.3.1 土壤肥力对绿肥产量的影响
        6.3.2 土壤肥力对绿肥养分含量和养分累积量的影响
    6.4 讨论
    6.5 小结
第7章 不同播期对绿肥生长和养分吸收的影响
    7.1 材料与方法
        7.1.1 试验地概况
        7.1.2 试验设计
        7.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7.2 数据分析
    7.3 结果分析
        7.3.1 不同播期对绿肥产量的影响
        7.3.2 不同播期对绿肥养分含量及养分累积量的影响
    7.4 讨论
    7.5 小结
第8章 果园免耕对绿肥生长和养分吸收的影响
    8.1 材料与方法
        8.1.1 试验地概况
        8.1.2 试验设计
        8.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8.2 数据分析
    8.3 结果分析
        8.3.1 果园免耕和翻耕对绿肥产量的影响
        8.3.2 果园免耕和翻耕对绿肥养分含量和养分累积量的影响
    8.4 讨论
    8.5 小结
第9章 绿肥腐解特征及养分释放规律
    9.1 材料与方法
        9.1.1 试验材料
        9.1.2 试验设计
        9.1.3 测定方法
    9.2 数据分析
    9.3 结果分析
        9.3.1 绿肥腐解特征
        9.3.2 绿肥养分释放特征
    9.4 讨论
    9.5 小结
第10章 结论
    10.1 主要结论
    10.2 本文创新点
    10.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第3章数据来源)
致谢
论文发表及参研课题情况

(2)中国农业生产中的养分平衡与需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意义
    1.2 农田养分平衡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外研究进展
        1.2.2 国内研究进展
    1.3 农田养分平衡研究方法与参数选择
        1.3.1 研究方法
        1.3.2 参数选择
    1.4 农业生产中的养分需求
    1.5 研究契机
    1.6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秸秆养分资源及其还田利用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估算方法
        2.1.2 数据来源和参数确定
        2.1.3 数据处理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秸秆及其养分资源时空分布
        2.2.2 秸秆还田
    2.3 讨论
        2.3.1 秸秆资源及其还田利用时空分布
        2.3.2 估算方法和结果与其他研究比较
        2.3.3 秸秆养分的有效性
        2.3.4 对策和建议
    2.4 小结
第三章 畜禽粪尿养分资源及其还田利用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估算方法
        3.1.2 数据来源和参数确定
    3.2 结果与分析
        3.2.1 1980 —2016年畜禽粪尿资源量
        3.2.2 畜禽粪尿资源量时空分布
        3.2.3 1980 —2016年畜禽粪尿养分资源量
        3.2.4 畜禽粪尿养分资源量时空分布
        3.2.5 1980 —2016年畜禽粪尿养分还田量
        3.2.6 畜禽粪尿养分还田量时空分布
    3.3 讨论
        3.3.1 畜禽粪尿及其养分量
        3.3.2 畜禽粪尿养分还田量
        3.3.3 问题及建议
    3.4 小结
第四章 人粪尿养分资源及其还田利用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估算方法
        4.1.2 数据来源和参数确定
        4.1.3 数据处理
    4.2 结果与分析
        4.2.1 1980 —2016年人粪尿及其养分资源量
        4.2.2 人粪尿资源量时空分布
        4.2.3 人粪尿养分量时空分布
        4.2.4 1980 —2016年人粪尿养分还田量
        4.2.5 人粪尿养分还田量时空分布
    4.3 讨论
        4.3.1 中国人粪尿、粪尿养分及其还田量时空变化
        4.3.2 问题及建议
    4.4 小结
第五章 有机肥养分资源及其还田利用
    5.1 材料与方法
        5.1.1 估算方法
        5.1.2 数据来源
        5.1.3 数据处理
    5.2 结果与分析
        5.2.1 1980 —2016年有机肥养分资源量
        5.2.2 有机肥养分资源量时空分布
        5.2.3 1980 —2016年有机肥还田量
        5.2.4 有机肥养分资源量时空分布
    5.3 小结
第六章 化肥消费量分析
    6.1 材料与方法
        6.1.1 估算方法
        6.1.2 数据来源和参数确定
        6.1.3 数据处理
    6.2 结果与分析
        6.2.1 1980 —2016年化肥消费量
        6.2.2 化肥消费量时空分布
    6.3 讨论
        6.3.1 化肥消费量中复合肥的氮、磷、钾估算方法
        6.3.2 1980 —2016年水稻、小麦、玉米三大作物养分偏生产力
        6.3.3 2016 年不同省份水稻、小麦、玉米三大作物养分偏生产力
    6.4 小结
第七章 农田养分移走量
    7.1 材料与方法
        7.1.1 估算方法
        7.1.2 数据来源和参数确定
        7.1.3 数据处理
    7.2 结果与分析
        7.2.1 1980 —2016年农田养分移走量
        7.2.2 农田养分移走量时空分布
    7.3 讨论
        7.3.1 农作物经济产量养分吸收量时空分布
        7.3.2 对策建议
    7.4 小结
第八章 中国农田养分平衡
    8.1 材料与方法
        8.1.1 估算方法
        8.1.2 数据来源和参数确定
        8.1.3 数据处理
    8.2 结果与分析
        8.2.1 1980 —2016年农田养分表观平衡及偏平衡
        8.2.2 农田养分平衡时空分布
        8.2.3 养分偏平衡时空分布
    8.3 讨论
        8.3.1 中国农田养分平衡时空分布
        8.3.2 2016 年农田养分平衡
        8.3.3 对策建议
    8.4 小结
第九章 农业生产中的养分需求
    9.1 材料与方法
        9.1.1 估算方法
        9.1.2 数据来源和参数确定
        9.1.3 数据处理
    9.2 结果与分析
        9.2.1 养分需求
        9.2.2 化肥消费及分布状况
        9.2.3 有机肥养分还田量
        9.2.4 化肥消费与需求差异分析
    9.3 讨论
        9.3.1 养分需求量估算
        9.3.2 有机肥在化肥零增长中的地位
    9.4 小结
第十章 全文结论与展望
    10.1 主要结论
    10.2 创新点
    10.3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不同地区各种作物的草谷比
    附录2 不同作物秸秆氮磷钾养分含量
    附录3 1990S各省份主要作物秸秆直接还田率
    附录4 1990s各省份主要作物秸秆直接还田率
    附录5 2000S各省份主要作物秸秆直接还田率
    附录6 2010S各省份主要作物秸秆直接还田率
    附录7 1980S各省份主要作物秸秆燃烧还田率
    附录8 1990S各省份主要作物秸秆燃烧还田率
    附录9 2000S各省份主要作物秸秆燃烧还田率
    附录10 2010S各省份主要作物秸秆燃烧还田率
    附录11 主要作物秸秆养分当季释放率
    附录12 不同畜禽的粪、尿日排泄系数及其粪、尿养分含量(鲜基)
    附录13 1990S各省份畜禽粪尿还田率
    附录14 2000S各省份畜禽粪尿还田率
    附录15 2010S各省份畜禽粪尿还田率
    附录16 人粪、尿日排泄量及其氮磷钾养分含量(鲜基)
    附录17 各种作物单位经济产量所需吸收氮、磷、钾养分的数量
    附录18 各种作物的养分推荐施用量
    附录19 经济林、草地和水产养殖的养分推荐施用量
    附录20 畜禽粪肥养分的当季释放率
致谢
作者简历

(5)重庆烟草青枯菌生理分化及致病型测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 青枯菌研究概况
        1.1 青枯菌的分类地位
        1.2 青枯菌的形态及存活条件
        1.3 青枯菌的寄主范围
        1.4 青枯菌的侵染途径
    2 作物青枯病抗病品种利用的研究概况
        2.1 抗源筛选
        2.2 作物青枯病抗病品种选育
    3 烟草青枯菌生化型研究概况
        3.1 作物青枯菌生化型研究概况
        3.2 青枯菌生化型中亚型的划分研究
        3.3 烟草青枯菌生化型研究概况
    4 烟草青枯菌生理小种研究概况
    5 烟草青枯菌致病型研究概况
        5.1 作物青枯菌致病型研究
        5.2 烟草青枯菌致病型研究
第2章 引言
第3章 材料与方法
    1 供试材料
        1.1 病害标样
        1.2 培养基
        1.3 主要仪器
        1.4 主要试剂
        1.5 供试烟苗
        1.6 生理小种鉴别寄主
    2 试验方法
        2.1 烟草青枯病菌的分离、纯化和保存
        2.2 菌株的鞭毛染色
        2.3 菌株的致病性测定
        2.4 三种接种方法的对比测定
        2.5 烟草青枯菌生化型的测定
        2.6 烟草青枯菌生理小种的测定
        2.7 烟草青枯菌致病型的测定
第4章 结果与分析
    1 分离菌株在培养基上的形态
    2 分离菌株的鞭毛染色
    3 分离菌株致病性测定
    4 烟草青枯菌菌株保存
    5 三种接种方法的对比
    6 烟草青枯菌生化型的测定结果
        6.1 菌株对3种双糖和3种已醇的利用结果
        6.2 菌株对硝酸盐的产气与还原结果
        6.3 生化型测定结果
    7 烟草青枯菌生理小种的测定结果
        7.1 菌株接种鉴别寄主结果
        7.2 烟叶浸润反应结果
        7.3 黑色素试验
        7.4 生理小种测定结果
    8 烟草青枯菌致病型的测定结果
第5章 结论与讨论
    1 烟草青枯菌的分离鉴定保存及致病性测定
    2 三种接种方法的比较
    3 烟草青枯菌生化型测定
    4 烟草青枯菌生理小种测定
    5 烟草青枯菌致病型测定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6)二十世纪中国大豆改良、生产与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原创性声明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依据及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第三节 本研究的方法、重点与结构
    第四节 本研究的结论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二十世纪中国大豆科学研究
    第一节 中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科技特征
        一、以自然科学理论为指导
        二、以科学实验为基础
        三、以生物统计学等进行定量分析
        四、以化肥、农药和农机等为新型农业投入物
    第二节 民国时期国统区的大豆科研
        一、基础理论的学习和研究
        二、大豆的科学育种
        三、大豆的农事试验
        四、主要的大豆出版物
        五、民国大豆科研的动因分析
    第三节 新中国建立前东北的大豆科研
        一、历史沿革
        二、日伪时期大豆科研主要领域和成果
        三、东北解放区时期大豆科研的恢复
        四、评说
    第四节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期的大豆科研
        一、吉林省公主岭农业科研继续发展
        二、黑龙江省大豆科研迅速兴起
        三、辽宁省的大豆科研成就显着
        四、南方大豆科研多点发展
        五、全国大豆增花保荚协作研究
        六、中外大豆科学交流
    第五节 改革开放以后的大豆科研
        一、南方大豆科研的崛起
        二、东北大豆科研继续稳步发展
        三、野生大豆研究
        四、雄性不育系研究和利用
        五、大豆种质资源的研究
        六、大豆区划的进一步调整和细化
        七、大豆基因组学研究
        八、大豆育种的理论、方法和技术
        九、中外大豆科研交流步入常态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二十世纪中国的大豆生产
    第一节 大豆的单产和总产变化
        一、单产变化
        二、总产变化
        三、重点种植区域变化
    第二节 品种演变
        一、农家种时期(1900-1923)
        二、科学育种兴起时期(1924-1949)
        三、科学育种渐居主导地位时期(1950-2000)
    第三节 种植制度演变
        一、清末大豆种植制度
        二、民国大豆种植制度
        三、新中国大豆种植制度
    第四节 耕作制度演变
        一、清末大豆耕作制度
        二、民国大豆耕作制度
        三、新中国大豆耕作种植制度
    第五节 大豆施肥演变
        一、清末大豆施肥
        二、民国大豆施肥
        三、新中国大豆施肥
    第六节 病虫草害防治
        一、清末大豆病虫草害防治
        二、民国大豆病虫草害防治
        三、新中国大豆病虫草害防治
    第七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二十世纪中国大豆的加工和利用
    第一节 中国大豆加工和利用的历史过程
        一、民国以前的大豆加工和利用
        二、民国时期大豆加工和利用
        三、新中国时期大豆加工和利用
    第二节 传统大豆食品加工工艺及其演进
        一、发酵类豆制品
        二、非发酵类豆制品
        三、蛋白类豆制品
        四、豆乳粉
    第三节 大豆油脂加工
        一、清末、民国时期的大豆油脂加工
        二、新中国的大豆油脂加工
    第四节 大豆蛋白纤维及其生产工艺
        一、蛋白纤维发展概况
        二、大豆蛋白纤维性能及其织物特点
        三、大豆蛋白纤维生产工艺
    第五节 大豆新兴生物制品
        一、大豆卵磷酯
        二、大豆低聚糖
        三、大豆异黄酮
        四、大豆皂甙
        五、大豆多肽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未来中国大豆发展对策研究
    第一节 二十世纪中国大豆对外贸易兴衰的历史过程
        一、清末中国大豆一枝独秀
        二、民国时期中国大豆先盛后衰
        三、新中国大豆对外贸易形势彻底逆转
    第二节 中国大豆生产贸易兴衰的原因分析
        一、积极因素
        二、消极因素
    第三节 中国大豆生产和对外贸易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四节 未来中国大豆发展的战略指导思想和战略目标
        一、中国大豆发展战略背景分析
        二、未来中国大豆发展战略指导思想
        三、未来中国大豆发展战略目标
    第五节 未来中国大豆发展对策建议
        一、中国绝不放弃自己的大豆生产
        二、坚定不移“主要立足国内解决大豆供给问题”
        三、突出抓好大豆科学研究和技术进步
        四、加大大豆生产和出口的支持力度
        五、提高大豆产销的组织化程度
参考文献
附录
    一、民国实业部关于全国农事实验场调查的各项统计(1936年)
    二、东北解放区大豆试验田间调查及室内考种标准
    三、国家大豆改良中心大豆“超级种培育”项目建议摘要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9)安化县大豆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安化县大豆生产现状
2 安化县大豆生产存在的问题
    2.1 宏观调控不够
    2.2 良种覆盖率低, 技术落后
    2.3 产业化水平低, 商品率低
3 安化县大豆生产发展的对策
    3.1 加强组织领导, 增加政策资金投入
    3.2 扩大优质基地, 推行标准化生产
    3.3 加大开发力度, 实现大豆加工增值
    3.4 完善市场营销, 确保产品销售畅通

(10)麻城油茶产业化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文献综述
        1.1.3 研究目的
        1.1.4 研究意义
    1.2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内容、框架及可行性分析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框架
    1.4 研究的创新之处
2 理论基础及国内外油料作物产业发展现状
    2.1 理论基础
        2.1.1 产业组织理论
        2.1.2 农业产业化理论
    2.2 国外油料作物产业发展现状
        2.2.1 美国大豆产业
        2.2.2 美国花生产业
        2.2.3 加拿大油菜产业
        2.2.4 国外油料作物产业发展经验
    2.3 我国油茶产业现状
3 麻城市油茶产业发展的背景分析
    3.1 麻城市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概况
        3.1.1 自然条件概况
        3.1.2 社会经济概况
    3.2 油茶的特性
        3.2.1 适宜山地种植
        3.2.2 防火防虫
        3.2.3 茶油营养价值高
        3.2.4 油茶副产品(茶粕)综合利用潜力大
    3.3 麻城市油茶产业发展历史
    3.4 麻城市油茶产业发展的机遇
        3.4.1 市场需求旺盛
        3.4.2 其他油料产业受国际市场冲击较大
        3.4.3 产业政策支持
        3.4.4 麻城区域经济发展良好
4 麻城市油茶产业发展的现状与评价
    4.1 麻城市油茶良种苗木繁育及推广
        4.1.1 良种苗木繁育及推广工作的成效
        4.1.2 良种苗木繁育及推广工作的主要问题
    4.2 麻城市油茶种植
        4.2.1 种植方面取得的成效
        4.2.2 种植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4.3 麻城市油茶加工
        4.3.1 加工方面取得的成效
        4.3.2 油茶加工企业存在的问题
    4.4 麻城油茶营销
        4.4.1 麻城市油茶营销的成效
        4.4.2 油茶产业营销主要问题
5 麻城市油茶产业发展的对策
    5.1 选择适宜的产业模式
        5.1.1 油茶产业发展的主要模式
        5.1.2 麻城油茶产业发展模式的选择
    5.2 充分发挥政府调控职能
        5.2.1 加大资金投入
        5.2.2 整合部门职能,建立油茶产业的协调服务机构
    5.3 提高茶农生产能力,保护茶农利益
        5.3.1 加大宣传引导和技术培训
        5.3.2 加速土地流转,推进规模经营
        5.3.3 加强监管,保护茶农利益
    5.4 提高龙头企业及合作社市场竞争力
        5.4.1 开展精深加工,综合利用副产品
        5.4.2 开展品牌化经营
        5.4.3 拓展销售渠道
6 研究的结论与不足
    6.1 研究的结论
    6.2 主要的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四、湖南省大豆、花生新品种引种试验(论文参考文献)

  • [1]绿肥在柑橘园的生长发育和养分累积及其释放特征研究[D]. 杨叶华. 西南大学, 2020(01)
  • [2]中国农业生产中的养分平衡与需求研究[D]. 刘晓永.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8(12)
  • [3]为了大地的丰收——记中国水稻研究所水稻育种专家曹立勇研究员[J]. 本刊编辑部. 农业科技通讯, 2011(02)
  • [4]从湖南的实践谈农作物品种管理[J]. 周赛群. 种子, 2010(05)
  • [5]重庆烟草青枯菌生理分化及致病型测定研究[D]. 邹阳. 西南大学, 2007(04)
  • [6]二十世纪中国大豆改良、生产与利用研究[D]. 蒋慕东. 南京农业大学, 2006(02)
  • [7]湖南省大豆、花生新品种引种试验[J]. 湖南丰源旱杂粮种业科技中心. 作物研究, 2002(04)
  • [8]大豆引种试验初报[J]. 张文明. 作物研究, 2012(03)
  • [9]安化县大豆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J]. 黄怡斌,熊咸珍,周虹,谢运河,蒋阳德,严文兵,吴晶华. 湖南农业科学, 2010(Z2)
  • [10]麻城油茶产业化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研究[D]. 徐复元. 华中农业大学, 2010(06)

标签:;  ;  ;  ;  ;  

湖南省大豆、花生新品种引种试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