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发性损伤大鼠脑外伤后血浆IL-2、6、8的变化及意义

继发性损伤大鼠脑外伤后血浆IL-2、6、8的变化及意义

一、大鼠颅脑伤伴二次损伤后血浆白细胞介素-2,6,8变化及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习书晗[1](2021)在《颅脑损伤患者的疾病特征分析及针刺疗效评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根据广东三九脑科医院住院治疗的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回顾性资料研究,分析患者的一般特征、受伤原因、损伤类型等临床数据,以期为总结颅脑损伤的发生类别及提高颅脑损伤患者的救治提供参考。明确针刺结合现代医学、现代康复等治疗方法对颅脑损伤患者的治疗作用,判断针刺对颅脑损伤后急性期昏迷患者促醒的具体改善情况,为针刺运用于该类疾病的救治提供客观依据。方法:1.针刺治疗颅脑损伤后昏迷患者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以针刺治疗颅脑损伤后昏迷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为研究对象,其中治疗组采用针刺疗法加常规西医治疗,不限定选穴、补泻手法、留针时间及疗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检索中英文数据库,依照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最后对纳入文献进行资料提取,内容包括样本量、随机方法、治疗方案、结局指标、治疗时间、病程、随访等,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5.4版软件进行Meta分析。2.2376例颅脑损伤住院患者的疾病特征分析及量表评分分析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广东三九脑科医院近5年来颅脑损伤患者的病历资料。记录患者的基本资料(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等)、受伤原因、主要诊断、入院后治疗方式、治疗前后各量表评分等信息。使用SAS9.4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分析。3.针刺对颅脑损伤后急性期昏迷患者促醒作用的临床研究采用临床研究,以颅脑损伤后急性期昏迷患者为研究对象,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63例患者,对照组(32例)采用常规西医治疗,试验组(31例)采用醒脑开窍针法加常规西医治疗,针刺方案为针刺内关、人中、三阴交、极泉、尺泽、委中。取穴操作参照石学敏院士的醒脑开窍针刺法,实施手法后,留针30min。每天1次,每周6次,治疗周期为4周一疗程,治疗一疗程后以GCS评分为主要结局指标,CRS-R评分、苏醒率、苏醒时间为次要指标,评价两组的治疗疗效及安全性,3个月后,以有效率评价两组的治疗疗效。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比较两组结果。结果:1.Meta分析结果初步检索得到文献894篇,排除不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最终纳入13篇随机对照研究,共861例颅脑损伤后昏迷患者。Meta结果显示:针刺结合常规西医治疗的临床总有效率、GCS评分、苏醒率均优于单纯常规西医治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疾病特征分析及量表评分分析结果疾病特征分析结果:共纳入2376例颅脑损伤患者,男性患者约为女性患者的4.2倍,其中青春期至青年晚期患者(14岁~45岁)所占比例最高(52.9%)。职业方面,工人最多,所占比例为49.62%;文化程度方面,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患者最多,所占比例为79.5%;受伤原因以车祸为主,所占比例为91.16%。损伤类型方面,占位性血肿占比最高,为37.3%,其次是脑挫裂伤、蛛网膜下腔出血、弥漫性轴索损伤、颅骨骨折等;接近50%的患者同时存在两种及两种以上的损伤类型。在急性期,有42.5%的患者接受过神经外科手术,44.2%的患者曾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术,63%的患者曾行胃管插管,48.4%的患者曾行尿管插管。出院时,超过86.48%的患者出院时情况好转,13.51%的患者未愈。2376例颅脑损伤患者入院时各量表评分分析结果:不同性别的颅脑损伤患者在“起立-行走”计时测试评分、Holden步行功能分级评分、脑卒中患者姿势评定量表(PASS)评分、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和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上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年龄的颅脑损伤患者在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BI)评分、“起立-行走”计时测试评分、Holden步行功能分级评分、脑卒中患者姿势评定量表(PASS)评分、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和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上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职业的颅脑损伤患者所有量表评分均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外伤原因的颅脑损伤患者在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睁眼反应评分、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运动反应评分、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BI)评分、Holden步行功能分级评分、脑卒中患者姿势评定量表(PASS)评分、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上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文化程度的颅脑损伤患者在脑卒中患者姿势评定量表(PASS)评分和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上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病程的颅脑损伤患者在所有量表评分上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1084例颅脑损伤住院患者治疗前后各类量表评分差值分析:颅脑损伤住院患者治疗前后各量表差值对比分析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性别、不同职业、不同文化程度的颅脑损伤住院患者治疗前后各量表评分差值上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的颅脑损伤住院患者治疗前后在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言语反应评分、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运动反应评分、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BI)评分、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的差值上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外伤原因的颅脑损伤住院患者治疗前后在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言语反应评分、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运动反应评分、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的差值上有统计学意义(P<0.05)。832例颅脑损伤后意识障碍住院患者治疗前后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分析:颅脑损伤后意识障碍患者进行治疗前后在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各项评分上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轻、中、重型颅脑损伤后意识障碍患者治疗前后在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各项评分上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3.临床研究结果临床研究显示:1.治疗前,试验组与对照组的基本数据比较(年龄、性别、病程等)各项对比均没有明显差异(P>0.05),基线一致,具有可比性。2.试验组和对照组经过治疗后,两组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和有效率在治疗前后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经过治疗后,意识恢复量表(CRS-R)评分在治疗前后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的组间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经过治疗后,试验组的苏醒率高于对照组,但两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苏醒时间小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广东三九脑科医院住院资料显示:治疗的颅脑损伤患者以男性居多,以处于青春期至青年晚期的中青年患者为主,职业以工人为主,文化程度以初中以下为主,受伤原因以车祸为主。因此,应加大对文化程度为初中以下的中青年男性群体的道路安全宣传。住院治疗的颅脑损伤患者合并症较多,急性期临床表现比较严重。2.针刺不仅能够治疗颅脑损伤后肢体功能障碍、认知障碍等方面的后遗症,还对颅脑损伤后昏迷患者具有一定的促醒作用。3.针刺能够提高颅脑损伤后急性期昏迷患者苏醒的临床疗效,提高患者的生存率,降低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且没有明显的副作用,具有较好的临床推广使用价值。

王昊[2](2018)在《急进高原轻-中度闭合性颅脑撞击伤后在不同海拔下伤情变化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部分:新型气动式闭合性颅脑撞击伤模型目的:创伤性颅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会对机体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轻度至重度的颅脑损伤后的病理生理变学表现是不同的。为研究TBI的病因学和病理学生理学机制,目前有几种啮齿类动物颅脑损伤的模型包括液压冲击(Fluid percussion impact,FPI)、可控皮层冲击系统(controlled cortical impact systems,CCI)和落锤撞击模型(weight-drop models)用来模拟和研究颅脑损伤。虽然这些模型可以模拟人类TBI后的某些病理特征,但没有一种较好的动物模型可用来再现人类的闭合性颅脑损伤。本研究旨在改变以往的致伤方式,建立以气动冲击产生加速装置的一种新可分级的大鼠闭合性颅脑撞击伤(closed head impacts,CHI)模型,以模拟人类真实环境下的颅脑撞击伤后产生的颅脑及神经功能损伤。方法:选择雄性Sprague-Dawley(SD)大鼠75只,平均体质量(200±20)g,随机分为五组:假手术组(Sham)、0.5、0.6、0.7和0.8 MPa组,每组15只。应用自制空气驱动装置产生加速度撞击大鼠头部致伤,气压范为0.5-0.8兆帕(MPa),对应的冲击力和加速度分别为:I组(0.5 Mpa):785.3±14.12牛顿(N)、5.71米/秒(m/s);II组(0.6 MPa):837.72±10.41 N、6.06 m/s;III组(0.7 MPa):857.65±11.11 N、6.25 m/s;IV组(0.8 MPa):955.6±16.35 N、6.67 m/s。致伤过程中的运动参数由力学传感器和高速摄像机记录。伤后检测死亡率、昏迷时间(翻正反射时间)、改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NSS)、脑含水量(BWC)。HE染色和淀粉样前体蛋白(APP)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病理改变。结果:随缸内气压的升高,力学输出也随之升高,导致大鼠损伤程度加重。0.5、0.6、0.7和0.8 MPa组的翻正反射时间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5)。CHI后24 h检测mNSS评分、BWC值和MRI定量分结果发现CHI伤后24 h时0.8 MPa组损伤程度明显高于0.6和0.7 MPa组,但后两组又明显高于0.5 MPa组(P<0.05),0.6与0.7 MPa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检测CHI大鼠脑内APP时发现在大脑皮层、胼胝体和脑干区域其表达增加,这也明确提示在模拟CHI后脑组织出现弥漫性轴索损伤的表现。随气压的提高产生的加速度也越大,造成的损伤也逐渐加重,因此可根据给予0.5/0.6-0.7/0.8 MPa的来进行伤情分级。结论:本实验建立的CHI大鼠模型是一种操作简便、可控性强、重复性好的模拟不同程度的闭合性颅脑损伤模型,CHI所致的损伤程度与气缸内压力改变引起的冲击速度变化呈正相关,可根据调节气压来控制神经功能的损害程度。本研究为不同损伤程度的闭合性颅脑损伤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式提供了有用的实验模型。第二部分:急进高原轻-中度闭合性颅脑撞击伤后转运至不同海拔高度对伤情的影响目的:由于高原地区的特殊的地理环境,目前对低压、低氧后轻-中度闭合性颅脑损伤后伤情及病理生理变化仍未有深入的了解。发生损伤后的不适当运输会对患者健康带来危害,甚至危及生命。本文旨在观察急进高原地区轻、中度闭合性颅脑损伤(mild-to-moderate closed head injury,mmCHI)急性期转运至不同海拔高度下的伤情变化并提出救治策略,以期提高救治成功率、改善预后而提高生存质量。方法:健康平原饲养的雄性SD大鼠108只,首先称量基础体质量。模拟海拔6,000m持续低压、低氧处理24 h后再次称体质量。采用气动式撞击装置制作轻-中度闭合性颅脑撞击伤模型,观察大鼠致伤后生命体征变化并进行改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NSS)评分,随机分为3个不同海拔高度组[ND(Non-descending altitude)、D-4,500m(descent to 4,500m altitude)、D-3,000 m(descent to 3,000 m altitude)]进行观察,并分别对相应海拔高度下大鼠在mmCHI后6 h、12 h、24 h的NSS评分、体质量(body weight,BW)、脑含水量(brain water content,BWC)、脑含水量与体质量的比值(BWC/BW)及颅脑核磁(MRI)检查。结果:急进高原mmCHI大鼠在致伤后6 h各海拔高度组mNSS评分减少值明显低于伤后12 h、24 h评分减少值,P<0.05;伤后快速下降的D-3,000 m组大鼠体质量下降最少,与伤后滞留于6,000m的ND组及下降海拔高度的D-4,500 m组比较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伤后各海拔高度组脑含水量(BWC)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但伤后计算各组脑含水量占体质量(BWC/BW)的比值发现,伤后快速下降的D-3,000 m组大鼠BWC/BW的值高于伤后D-4,500 m组且低于滞留于海拔6,000m(ND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鼠在mmCHI后6 h、12 h、24 h的动态MRI检查后定量检测分析结果显示伤后下D-4,500 m组的大鼠在胼胝体水肿及脑室扩张程度明显低于其他海拔高度组,统计学差异显着,P<0.05。结论:高海拔极限环境下轻-中度闭合性颅脑损伤后24 h内伤情变化在不同海拔高度下表现不同,急进高原mmCHI后可引起较严重的脑水肿和体重减轻,应予以高度高重视。在伤后应尽早改善通气、补液、缓解脑水肿,同时进行早期、阶段转运至低海拔地区治疗,避免大跨度降低海拔高度,有利于缓解脑外伤后的继发性损伤,早期动态进行MRI检查可提示脑组织损伤程度,对预后判断及临床诊治具有指导意义。第三部分:急进高原轻-中度闭合性脑损伤后转运至不同海拔高度脑组织GFAP及炎症因子变化的研究目的:急进高原mmCHI后大鼠免疫应激反应及继发性脑损伤的机制尚未澄清。急性缺氧和颅脑损伤均可引起明显的炎症反应,是继发性颅脑损伤的机制之一。为研究在相同致伤因素下不同低压、缺氧条件对颅脑损伤伤情影响的可能机制。本研究在前期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检测致伤后不同低压、缺氧状态下脑组织内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阳性细胞及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表达情况,研究其在急性低压、缺氧大鼠颅脑损伤后不在同海拔高度下表现的关系及炎症反应过程中NF-κB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探索高原颅脑损伤后早期转运对伤情变化的影响及继发性脑损伤可能机制。方法:将健康SD大鼠18只模拟海拔6,000 m持续低压、低氧处理24 h后采用气动式撞击装置制作轻-中度闭合性颅脑撞击伤模型,致伤后按的海拔高度[6,000m(ND)、4,500 m(D-4,500 m)、3,000 m(D-3,000 m)]随机按分成三个组(n=6/组),ND组作为阳性对照。将致伤后大鼠置于低压舱内,自由饮食、水,于伤后24 h时进行头部MRI扫描后处死,取大鼠脑组织作GFAP免疫荧光染色,Western Blot检测伤后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TNF-α)及核转录因子-κB(NF-κB)的表达量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急性低压、缺氧状态的脑损伤后24 h,各组大鼠脑内GFAP阳性星形胶质细胞表及炎症因子达量明均显增多。定量分析发现,D-3,000 m组GFAP阳性星形胶质细胞比率(45.32±4.17)显着高于D-4,500 m组(36.26±3.55),但明显低于ND组(56.88±5.6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4,500 m和D-3,000 m组IL-1β和TNF-α水平分别为:IL-1β/GAPDH:0.69±0.07、0.78±0.08;TNF-α/GAPDH:0.72±0.06、0.84±0.08,与ND组(IL-1β/GAPDH:1.00±0.09;TNF-α/GAPDH:1.00±0.10)相比显着降低(P<0.05)。同时,D-4,500 M组IL-1β和TNF-α水平与D-3,000m组比较也有所降低,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对NF-κB phospho-p65和p65蛋白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发现D-4,500 m和D-3,000 m组phospho-p65和p65水平分别为:0.62±0.06、0.76±0.07;0.48±0.05、0.78±0.08,与ND组(phospho-p65/GAPDH:1.00±0.09;p65/GAPDH:1.00±0.10)相比显着降低(P<0.05)。同时,D-4,500 m组phospho-p65和p65的水平也显着低于D-3,000 m组,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颅脑损伤后星形胶质细胞GFAP的表达量可作为一种判断急进高原mmCHI严重程度以及指导临床在伤后转运中判断伤情变化的标志物之一。低压、缺氧性颅脑损伤后NF-κB的激活参与了炎性因子IL-1β、TNF-α的调控,与继发性脑损伤的病理生理有关,NF-κB的抑制或激活与不同的低压、缺氧状态有关。调节低压、缺氧状态将对减轻高原颅脑损伤后的脑继发脑性损伤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吴涛[3](2017)在《电针基于PI3K/AKT信号通路调控颅脑损伤大鼠脑神经细胞凋亡及水肿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以颅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大鼠动物模型为研究对象,通过以PI3K/AKT信号转导通路来研究电针介入治疗及治疗时间的不同对TBI大鼠的行为学、脑组织病理改变、脑神经细胞凋亡及水肿的影响,揭示电针治疗颅脑损伤的机理,以期发现电针介入治疗的最佳时间窗,为临床电针治疗TBI提供科学的实验依据。方法选用健康清洁级SD大鼠170只,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空白组(10只)、假手术组(10只),模型组(60只,每个取材时间点10只)、电针治疗1组(60只,每个取材时间点10只)和电针治疗2组(30只,每个取材时间点10只)。使用电子颅脑损伤仪(electric Cortical Contusion Injury,eCCI)在大鼠颅脑左侧(冠状缝后3mm、矢状缝旁开2.5mm)开颅打击(速度:5.30m/s、深度:4.5mm、停留时间:400ms),制备TBI大鼠模型(空白组和假手术组不打击造模)。取大鼠“百会、关元”,右侧前肢“曲池、合谷”,右侧后肢“足三里、涌泉”,电针1组于造模后4小时介入电针治疗,电针2组于第7天介入电针治疗,两组治疗到第14天结束。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评价电针的治疗效应:(1)造模后24h、7d、14d、21d对TBI大鼠的神经功能、平衡功能、行走功能以及患侧前后肢肢体的回缩力进行评价。(2)造模后24h、72h、7d、10d、14d:(1)HE染色在光镜下观察脑组织病理改变情况;(2)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脑神经细胞凋亡情况;(3)ELISA法检测TBI大鼠血清中NSE及脑组织中TNF-α、TIMP-1浓度的变化;(4)免疫组化检测脑组织中AKT、TNF-α、Caspase-3、ERK、AQP-4、TIMP-1、MMP-9的变化;(5)免疫荧光检测脑组织中AKT、TNF-α、Caspase-3、ERK、AQP-4、TIMP-1、的变化;(6)Western-blot检测脑组织中AKT、TNF-α、Caspase-3、ERK、MMP-9的变化;(7)荧光定量PCR检测脑组织中AKT mRNA、TNF-αmRNA、Caspase-3mRNA、ERK mRNA、AQP-4 mRNA、MMP-9 mRNA、A20 mRNA的变化;(8)原位杂交法检测脑组织中A20 mRNA的变化。结果(1)电针治疗对TBI大鼠神经功能、平衡功能、行走功能以及患侧前后肢肢体回缩力的影响:与造模前比较,造模后各组大鼠在24h有明显的差异(P<0.01)。电针治疗1组在术后24h、7d、14d、21d的治疗效果比模型组好(P<0.01),在14d、21d治疗效果比电针治疗2组好(P<0.05)。在21d,电针治疗1组治疗效果与造模前接近,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治疗2组在14d、21d治疗效果比模型组好(P<0.05)。(2)损伤脑组织病理学变化显示:空白组和假手术组脑组织结构完整,脑神经细胞形态正常。电针治疗1组脑组织炎症、水肿等在术后24h、72h、7d、10d、14d的改变比模型组好;电针治2疗组在术后10d、14d脑组织炎症、水肿等病理学的改变比模型组好术后,比电针治疗1组差。(3)血清中NSE含量的变化:术后24h模型组、电针治疗1组血清中NSE浓度明显升高,在72h达到最高,在第7d、10d呈现下降的趋势;14d电针治疗1组与空白组和假手术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治疗1组在第10d、14d血清中NSE浓度比电针治疗2组低(P<0.01),在24h、72h、7d、10d、14d比模型组低(P<0.01)。电针治疗2组第10d、14d血清中NSE浓度比模型组低(P<0.01)。(4)脑神经细胞凋亡的变化:模型组、电针治疗1组、电针治疗2组在术后24h、72h、7d、10d脑神经细胞凋亡的情况均比假手术组和空白组高(P<0.01)。模型组比电针治疗1组高(P<0.01),两组在术后24h细胞凋亡明显增多,在72h达到最多,在第7d、10d呈现下降的趋势。电针治疗2组在10d、14d细胞凋亡比电针治疗1组高(P<0.01),比模型组低(P<0.01)。14d电针治疗1组与空白组和假手术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电针治疗2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5)PI3K/AKT通路相关蛋白TNF-α、AKT、Caspase-3、ERK及其mRNA的变化:与空白组和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损伤脑组织中TNF-α、Caspase-3、ERK及其mRNA表达量在术后均升高(P<0.05),在72h达到最高;AKT及其mRNA表达量在术后下降(P<0.05),在72h达到最低。电针治疗1组与电针治疗2组损伤脑组织中TNF-α、Caspase-3、ERK及其mRNA表达量在术后均下降(P<0.05),电针治疗1组在第7d下降到最低;AKT及其mRNA表达量在术后上升(P<0.05),电针治疗1组在第7d上升到最高。(6)脑水肿相关蛋白AQP-4、TIMP-1、MMP-9及其mRNA以及抑制细胞凋亡A20 mRNA的变化:与空白组和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损伤脑组织中MMP-9及其mRNA表达量在术后均升高(P<0.05),在72h达到最高;AQP-4、TIMP-1及其mRNA以及A20 mRNA表达量在术后均下降(P<0.05),TIMP-1、A20 mRNA在72h达到最低,AQP-4在第7d下降到最低;电针治疗1组与电针治疗2组损伤脑组织中MMP-9及其mRNA表达量在术后均下降(P<0.05),电针治疗1组在第7d下降到最低,AQP-4、TIMP-1及其mRNA以及A20 mRNA表达量在术后上升(P<0.05),电针治疗1组TIMP-1、A20 mRNA在第7d上升到最高,AQP-4在第72h上升到最高。结论(1)电针能有效改善颅脑损伤大鼠神经功能、平衡功能、行走功能、大鼠右侧前后肢肢体回缩力,减轻损伤脑组织出血、水肿、炎症,降低血清中NSE的浓度,抑制脑细胞凋亡,促进大脑功能的恢复。(2)电针能明显减少颅脑损伤大鼠脑组织中与炎症、细胞凋亡有关的TNF-α、Caspase-3、ERK蛋白及mRNA的表达量,增加与细胞存活、增值分化有关的AKT蛋白及mRNA的表达量,且电针介入治疗的时间越早,效果越好。(3)电针能明显抑制引起颅脑损伤大鼠脑水肿蛋白MMP-9及mRNA的表达量,增加消除脑细胞水肿、减轻炎症,并与细胞存活有关的AQP-4、TIMP-1蛋白及其mRNA以及抑制细胞凋亡的A20 mRNA的表达量。实验研究显示:早期电针介入对脑水肿及细胞凋亡的预防效果更显着。

杨东斌[4](2013)在《吸烟对重型颅脑损伤伴发肺损伤的影响及穿心莲内酯在吸烟诱发肺损伤中的保护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第一部分:吸烟对重型颅脑损伤伴发急性肺损伤的影响目的:探讨吸烟对重型颅脑损伤伴发急性肺损伤的影响。方法:选择162例我院于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其中男性139例,女性23例,年龄18~72岁,平均年龄(44.86±13.51)岁。其中交通事故伤85例,高空坠落伤30例,跌倒伤28例,暴力伤8例,其他11例。根据是否吸烟分为吸烟组(74例)和非吸烟组(88例)。于入院后第5天依据急性肺损伤诊断标准判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是否患有急性肺损伤,比较吸烟组与非吸烟组急性肺损伤发病率。于入院后第0、5天检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肺功能。肺容量指标:呼吸频率(Breathing frequency,BF)、肺活量(Vital capacity, VC);肺通气量指标:用力呼气一秒量(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the first second,FEV1)、用力呼气肺活量(Forced expiratory vital capacity,FVC)、最大分钟通气量(Most minute ventilation,MMV);小气道指标:最高呼气流速(Peak expiratory flow,PEF)。于入院后第0、5天采集肺泡灌洗液,按照试剂盒说明书检测肺泡灌洗液上清液中的肿瘤坏死因子-α (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TNF-a),白介素-8(interleukin-8,IL-8)和丙二醛(Malondialdehyde MDA)水平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SOD)活性。结果:1.吸烟组中有2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伴发急性肺损伤,发病率达到35.14%,而非吸烟组中仅有16例伴发急性肺损伤,发病率为18.18%,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9)。2.入院后第0天,吸烟组的BF, VC、 FEV1、 FVC、 MMV、 PEF均低于非吸烟组,其中,两组的MMV、PEF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后第5天与入院后第0天比较,两组患者的肺功能均呈下降趋势,吸烟组的下降趋势较非吸烟组更为明显。3.入院后第0天,吸烟组的TNF-α. IL-8、MDA水平均高于非吸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吸烟组的SOD活性低于非吸烟组。入院后第5天与入院后第0天比较,两组患者的TNF-α. IL-8、 MDA水平均呈上升趋势,吸烟组的上升趋势较非吸烟组更为明显;两组患者的SOD活性呈下降趋势,吸烟组的下降趋势较非吸烟组更为明显。入院后第5天,两组的4个指标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与非吸烟组相比较,吸烟组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基础肺功能和SOD活性较低,fNF-α. IL-8和MDA水平较高;伤后肺功能和SOD活性降低以及TNF-α、IL-8和MDA水平升高更为明显,急性肺损伤发病率更高,可能与吸烟和颅脑损伤协同促进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相关。第二部分:穿心莲内酯在被动吸烟诱发肺损伤中的保护作用目的:本部分研究穿心莲内酯对吸烟诱导的小鼠肺部急性炎症反应的作用。方法:本研究所用实验动物为32只清洁级成年雄性C57BL/6小鼠(6-8周龄),体重为18-20g。将实验小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8只),分别为:正常对照组(C)、烟草烟雾暴露组(CS)、用溶质DMSO处理的烟草烟雾暴露组(CS+DMSO)和穿心莲内酯处理的烟草烟雾暴露组(CS+A)。穿心莲内酯是在烟草烟雾暴露前1h通过腹腔内注射途径给予,剂量为1mg/kg体重。将模型组小鼠置于被动吸烟箱中,每天被动吸烟9支,连续4天。对照组小鼠置于相同的实验条件下只是不接受被动吸烟处理。小鼠于实验第5天经腹腔注射过量戊巴比妥钠处死。收集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ronchoalveolar lavage fluid, BALF),并作肺部组织学分析。对BALF中细胞进行计数,并经Wright-Giemsa染色进行细胞分类记数。ELSIA法分析BALF中肿瘤坏死因子-α (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TNF-a),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巨噬细胞炎症蛋白-2(Macrophage inflammatory protein-2, MIP-2),白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LPS诱导CXC趋化因子(LPS-induced CXC chemokine, LIX),干扰素γ (interferon-γ,IFN-γ)的水平。并对肺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 MPO)活性进行测定。体外研究中,肺上皮细胞A549细胞作为细胞模型。用DNA片段化法分析穿心莲内酯对烟草烟雾诱导的A549细胞凋亡的影响,并用Western blot法分析穿心莲内酯对烟草烟雾介导的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的影响。结果:HE染色显示,被动吸烟组小鼠肺部毛细血管充血,肺泡出血;肺泡壁稍增厚;肺泡腔内充满大量单核/巨噬细胞,多形核白细胞等炎症细胞,以及大量渗出液。DMSO处理对吸烟诱导的肺部急性炎症反应没有明显影响。而穿心莲内酯处理组小鼠肺泡炎症轻,肺泡腔中炎症细胞及渗出液较少。穿心莲内酯能够抑制吸烟诱导的肺部炎症反应还表现为:穿心莲内酯能够显着抑制吸烟诱导的小鼠BALF中总细胞,单核/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以及淋巴细胞的数目的增加,减少吸烟介导的小鼠BALF中肿瘤坏死因子-a,白介素-6和巨噬细胞炎症蛋白-2的分泌,以及降低吸烟诱发的肺部髓过氧化物酶的活性。体外结果显示,烟草烟雾处理能够促进A549细胞的凋亡,而穿心莲内酯能够显着抑制烟草烟雾诱导的A549细胞的凋亡。结论:穿心莲内酯能够抑制吸烟诱导的小鼠肺部的急性损伤;能够保护烟雾烟草介导的肺上皮细胞A549细胞的凋亡。第三部分:穿心莲内酯在被动吸烟诱发肺损伤中作用机制目的:深入揭示穿心莲内酯影响吸烟诱导肺损伤的相关分子机制,重点探讨血红素加氧酶.1(Heme oxygenase-1, HO-1)通路对该药物发挥保护作用的贡献。方法:在体外研究中肺上皮细胞A549细胞作为细胞模型。利用RT-PCR和Westernblot法研究烟草烟雾和穿心莲内酯对A549细胞中HO-1mRNA和蛋白表达的影响。本研究所用实验动物为32只清洁级成年雄性C57BL/6小鼠(6-8周龄),体重为18-20g。将实验小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8只),分别为:正常对照组(C)、烟雾暴露组(CS)、穿心莲内酯处理组(A)和穿心莲内酯+ZnPP组(A+Z)。穿心莲内酯是在烟雾暴露前1h通过腹腔内注射途径给予,剂量为1mg/kg体重。ZnPP为一种很强的HO抑制剂,本文应用其阻断HO-1通路。ZnPP在穿心莲内酯注射之前1h通过腹腔注射方式给予,剂量为10pμmol/kg体重。对照组小鼠通过腹腔注射给予等量的生理盐水。将模型组小鼠置于被动吸烟箱中,每天被动吸烟9支,连续4天。对照组小鼠置于相同的实验条件下只是不接受被动吸烟处理。小鼠于实验第5天经腹腔注射过量戊巴比妥钠处死。收集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ronchoalveolar lavage fluid, BALF),并作肺部组织学分析。PCR和Westernblot用来检测小鼠肺组织中HO-1RNA和蛋白质的表达情况,并对肺组织HO-1酶活性进行测定。对BALF中细胞进行计数,并经Wright-Giemsa染色进行细胞分类记数。用BCA蛋白浓度测定试剂盒测定BALF总蛋白浓度。ELSIA法分析BALF中瘤坏死因子-α (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TNF-a),白介素-6(Interleukin-6, IL-6)和巨噬细胞炎症蛋白-2(Macrophage inflammatory protein-2,MIP-2)的水平。对肺组织和BALF中的MDA水平进行测定。并对BALF中LDH的活性以及肺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 GSH-Px),过氧化氢酶(Catalase, CAT)和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 MPO)活性进行测定。Western blot法检测穿心莲内酯对信号传导及转录活化子3(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3, STAT3)通路活化的影响。结果:烟草烟雾处理和穿心莲内酯预处理显着增加HO-1mRNA和蛋白表达。而且这种诱导作用呈剂量依赖关系,这提示HO-1在烟草烟雾诱导细胞损伤过程中可能具有保护作用。HE染色显示,被动吸烟组小鼠肺部毛细血管充血,肺泡出血;肺泡壁稍增厚;肺泡腔内充满大量单核/巨噬细胞,多形核白细胞等炎症细胞,以及大量渗出液。DMSO处理对吸烟诱导的肺部急性炎症反应没有明显影响。而穿心莲内酯处理组小鼠肺泡炎症轻,肺泡腔中炎症细胞及渗出液较少,表明穿心莲内酯能够抑制吸烟诱导的肺部炎症反应。而用ZnPP阻断HO-1通路后,穿心莲内酯的保护作用被逆转。这说明穿心莲内酯对吸烟诱导肺部炎症的抑制作用依赖于HO-1通路活化。另外,穿心莲内酯能够抑制吸烟诱导的肺部炎症反应还表现为:穿心莲内酯能够显着抑制吸烟诱导的小鼠BALF中总细胞,单核/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以及淋巴细胞的数目的增加,减少吸烟介导的的小鼠BALF总蛋白浓度,肿瘤坏死因子-a,白介素-6和巨噬细胞炎症蛋白-2的分泌,减少吸烟诱导的肺组织和BALF中的MDA水平。以及降低吸烟诱发肺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和髓过氧化物酶的活性和BALF中LDH的活性。而穿心莲内酯介导的这些保护吸烟诱导肺部炎症反应的作用均随着ZnPP抑制HO-1信号通路而被逆转,提示HO-1在穿心莲内酯对被动吸烟诱导的肺氧化应激、炎症及损伤的保护效应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穿心莲内酯处理显着提高吸烟小鼠肺组织中STAT3磷酸化水平,而对总STAT3蛋白影响不明显,这表明穿心莲内酯可促进肺组织STAT3通路活化。穿心莲内酯对STAT3通路的活化作用能够被ZnPP抑制,这提示STAT3可能位于HO-1通路下游。结论:穿心莲内酯可诱导肺组织HO-1表达及活性增加。HO-1表达上调介导穿心莲内酯对被动吸烟诱导肺氧化应激、炎症及损伤的保护效应。HO-1在被动吸烟诱导肺损伤中的抗炎、抗氧化活性与激活STAT3通路有关。

张中原[5](2012)在《颅脑损伤后血清、脑脊液IL1β,IL6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文中研究指明在颅脑损伤发生时,尤其是重型颅脑损伤,中枢神经系统可产生大量的IL-1、IL-6等炎性细胞因子,它们在脑创伤后继发性炎症反应及神经元损害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通过联合动态检测患者血清及脑脊液IL-1β, IL-6达到初步了解炎性细胞因子在不同程度颅脑损伤、颅脑损伤不同阶段的变化规律的目的,探讨炎症细胞因子IL-1β, IL-6与颅脑损伤的关系。根据Glasgow (GCS)昏迷计分法将病人分为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并设正常对照组。分别在伤后第1天、第2天、第3天、第5天、第7天、第14天取外周静脉血及脑脊液,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血清及脑脊液IL-1β,IL-6含量变化。重度组手术治疗并于术中在硬膜下放置颅内压检测仪探头检测颅内压。本论文发现全组患者血清及脑脊液IL-1β, IL-6在伤后均有升高;重度组脑脊液中IL-1β在伤后第一天,第五天出现两次峰值,血中IL-1β第五天达到高峰;伤后第14天仍高于正常水平;中轻度组脑脊液中IL-1β伤后第二天达到高峰,血中IL-1β第五天达到高峰;伤后第14天高于正常水平。重度组脑脊液中的IL-6于伤后第一天达到高峰,以后呈现两种表现,大部分逐渐下降表现为单峰,小部分于伤后第五天再次升高,表现为双峰,血液中的IL-6值于伤后第一天达到高峰,以后逐渐下降;但伤后第14天仍高于正常水平。中轻度组脑脊液及血清IL-6伤后第二天达到高峰;伤后第14天高于正常水平;重度组血清及脑脊液IL-1β, IL-6与颅内压变化密切相关:重度组死亡患者脑脊液和血清中的IL-1β,IL-6含量极高并且随时间变化持续不降。本论文初步结论:1、颅脑损伤后脑脊液、血清中IL-1β,L-6水平增高及在损伤后不同时期的变化,提示炎性因子IL-1β,IL-6参与了早期颅脑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不同程度颅脑损伤在不同时间点脑脊液、血中IL-1β,L-6含量,呈现出反映脑损伤后的继发脑损害的动态变化,因此检测颅脑损伤后患者脑脊液及血中IL-1β,IL-6对于临床诊断和损伤严重程度判断、尽早评估预后以及指导不同颅脑损伤治疗,提高颅脑损伤救治水平,具有一定意义。2、本实验表明脑脊液及血清中IL-1β与IL-6含量与重度及中轻度脑损伤之间正相关。IL-1β与IL-6含量越高,脑创伤越严重,患者预后越差。重度组IL-1β与IL-6同时出现双峰者预后差,结合本组患者的随访观察,脑脊液中IL-6呈现“双峰”表现的患者与呈单峰表现患者预后比较有显着性差异;术后第14天脑脊液及血清中IL-1β与IL-6含量仍高于正常水平,考虑是由于患者血脑屏障的破坏严重,修复缓慢所致,这对指导临床用药治疗提供了一定的依据,从而可以更有效的防治继发性颅脑损伤。本组实验证实重度组死亡患者脑脊液和血清中的IL-1β和IL-6含量极高且持续不降。3、IL-1β, IL-6在脑脊液中的表达高于外周血中的表达。IL-1β, IL-6水平增高主要体现在脑脊液中,这可能是导致创伤后局部脑组织继发炎性反应及神经损害的重要原因。因此,在反应颅脑损伤变化方面,脑脊液IL-1β,IL-6含量检测较血清更为敏感、特异。4、重度损伤组,颅脑损伤术后脑脊液、血清中IL-1β和IL-6与颅内压正相关,表明表明IL-1β和IL-6可能参与了颅脑损伤后继发脑水肿、颅内高压的发生、发展过程。5、与单纯检测相比,联合检测患者血清、脑脊液IL-1β和IL-6的水平反应颅脑损伤的变化会更全面、准确,联合检测可以反映伤情的严重程度及病情的演变,并可以对预后作出一定的判断,是一种新的较为可靠的手段,可以提高临床预测的精确度。本论文的创新点是:1、采用动态检测血浆、脑脊液中IL-1, IL-6在创伤性脑损伤不同时期中的表达,探讨IL-1, IL-6在不同程度颅脑损伤中的动态变化规律及与预后的相关性。2、通过检测比较脑脊液和血液中炎症因子IL-1,IL-6的含量变化和差异,了解综合检测指标在颅脑损伤程度、预后评估方面的作用,摸索二者在伤后不同时期的同步表达规律,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3、多时项点动态检测脑脊液中IL-1, IL-6变化规律。4、探讨重度颅脑损伤IL-1,IL-6含量与颅内压的关系。动态联合检测IL-1β和IL-6的含量可以作为临床判断颅脑损伤程度和预后的一个重要指标,但脑脊液中白介素含量变化与颅脑损伤之间的具体机制是什么?脑脊液和血清中细胞因子的测定是能否充分代表脑实质本身的变化,白介素与颅脑损伤两者间的许多研究仍需进一步探讨和深入研究。

张卫民,雷鹏,贺建勋[6](2009)在《N-乙酰半胱氨酸对大鼠颅脑损伤后炎性因子表达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N-乙酰半胱氨酸(NAC)对大鼠颅脑损伤后促炎症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和抗炎症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0(IL-10)的表达水平的影响及其脑保护作用。方法采用Feeney法制作颅脑损伤模型,将75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颅脑创伤组及NAC干预组。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分析假手术组、NAC干预组及颅脑创伤组IL-6和IL-10血清表达水平的变化,并用干湿重法测定脑组织含水量。结果颅脑创伤组IL-6表达时相为高峰期时IL-10表达水平也较高,二者存在正相关关系;而NAC干预组IL-6表达水平较颅脑创伤组自3h后相应时间点明显降低(P<0.01),IL-10在3h后相应时间点明显升高(P<0.01);NAC干预组伤侧脑组织含水量在3d和5d时较假手术组相应时间点脑组织含水量下降,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时间点伤侧脑组织含水量虽有下降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AC可能通过抑制颅脑损伤后促炎因子的过度表达,同时可提高抗炎因子的表达水平,从而减轻脑创伤后过度炎性反应,减轻脑水肿,发挥其脑保护作用。

雷鹏,张兴超,彭龙锋[7](2007)在《促红素对重型颅脑损伤伴休克大鼠IL-1β及S-100β蛋白表达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促红素对大鼠重型颅脑损伤伴休克后继发性损伤的保护机制。方法采用改进Feeney法制作颅脑损伤模型,同时行股动脉放血造成休克模型,将70只雄性Wistar大鼠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干预组及对照组。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ELISA)分析S-100β蛋白及IL-1β变化。结果大鼠重型脑损伤伴休克后,IL-1β呈高表达,S-100β表达也增高,二者存在正相关关系。促红素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IL-1β高表达。结论促红素可能通过抑制颅脑损伤后继发的过度炎症反应而减轻继发性脑损伤。

雷鹏,周杰,杨锦峰[8](2004)在《大鼠颅脑伤伴二次损伤后血浆白细胞介素-2,6,8变化及意义》文中研究说明

张兴超[9](2007)在《促红素对伴有休克的重型颅脑损伤大鼠S-100β蛋白表达水平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促红素对大鼠重型颅脑损伤伴休克后颈静脉血清S-100β蛋白水平的变化。方法雄性成年Wistar大鼠140只,随机分为四组,单纯颅脑损伤组、损伤加休克组及促红素干预组、对照组(2、6、12、24、72h,5、7d,每组5只),共7个时间点。采用Feeney法制作颅脑损伤模型,股动脉放血造成休克模型。分别于伤后不同时间段采集血清,采用大鼠S-100βELISA试剂盒分析S-100β蛋白水平变化。结果单纯颅脑损伤组及损伤加休克组均在伤后6小时,S-100表达高峰,其余各时间点损伤加休克组均比单纯颅脑损伤组表达高,而且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失血性休克组大鼠S-100B蛋白表达水平呈现两个高峰,即6小时及3天,而且3天组表达水平略高于6小时组,伤后5天及7天S-100B蛋白表达仍在较高水平;EPO干预组S-100B蛋白在伤后2小时及6小时组表达呈现上升趋势并在6小时出现表达高峰,但与对照组无明显统计学意义,其后表达降低,3天时表达较相邻时间点较高但未出现明显表达高峰,伤后5天及7天与对照组比较明显降低,而且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结论S-100β蛋白可比较客观反应颅脑损伤及继发性损伤的程度。促红素可明显降低大鼠重型颅脑损伤伴休克时S-100β蛋白水平,具有明显脑保护作用。

叶党华,卞晓星[10](2006)在《白介素家族和肿瘤坏死因子在颅脑损伤中的作用》文中提出

二、大鼠颅脑伤伴二次损伤后血浆白细胞介素-2,6,8变化及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鼠颅脑伤伴二次损伤后血浆白细胞介素-2,6,8变化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颅脑损伤患者的疾病特征分析及针刺疗效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现代医学对颅脑损伤的认识
        一、颅脑损伤的流行病学研究
        二、颅脑损伤的病因研究
        三、颅脑损伤的病理生理学机制
        四、颅脑损伤的临床表现
        五、颅脑损伤的诊断标准
        六、现代医学对颅脑损伤的治疗
    第二节 祖国医学对颅脑损伤的认识
        一、颅脑损伤的病因病机
        二、颅脑损伤的辨证分型
        三、颅脑损伤的中药治疗
        四、颅脑损伤的针刺治疗
        五、颅脑损伤的其他针灸治疗
第二章 针刺治疗颅脑损伤后昏迷患者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目的
    第二节 资料与方法
        一、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
        二、研究对象
        三、干预措施
        四、文献检索
        五、检索方法
        六、数据收集与提取
        七、统计分析方法
    第三节 结果
        一、文献检索流程与结果
        二、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
        三、纳入文献的质量评价
        四、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第四节 讨论
        一、结果分析
        二、存在问题
        三、展望
第三章 疾病特征及量表评分分析研究
    第一节 2376例颅脑损伤患者的疾病特征分析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第二节 2376例颅脑损伤患者入院时各量表评分分析
        一、各量表基本描述
        二、不同性别量表分析
        三、不同年龄量表分析
        四、不同职业量表分析
        五、不同外伤原因量表分析
        六、不同文化程度量表分析
        七、不同病程量表分析
        八、讨论
    第三节 1084例颅脑损伤患者治疗前后各类量表评分差值分析
        一、综合治疗前后各量表的差值对比分析
        二、不同性别综合治疗前后量表评分差值分析
        三、不同年龄治疗前后量表评分差值分析
        四、不同职业治疗前后量表评分差值分析
        五、不同文化程度治疗前后量表评分差值分析
        六、不同外伤原因治疗前后量表评分差值分析
        七、讨论
    第四节 832例颅脑损伤后意识障碍患者治疗前后GCS评分分析
第四章 醒脑开窍针法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后昏迷患者的临床研究
    第一节 研究对象
        一、病例来源
        二、诊断标准
        三、纳入标准
        四、排除标准
        五、剔除或脱落标准
    第二节 研究方法
        一、样本量估算
        二、分组方案
        三、盲法实施
        四、治疗方案
        五、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六、研究流程图
        七、统计学方法
    第三节 研究结果
        一、一般资料比较
        二、两组患者治疗前后GCS评分比较
        三、两组患者治疗前后CRS-R评分比较
        四、两组患者治疗后苏醒率及苏醒时间的比较
        五、有效率
        六、不良事件及安全性报告
        七、脱落报道
    第四节 讨论
        一、针刺治疗颅脑损伤后昏迷的可能机制
        二、醒脑开窍针法的选取
        三、醒脑开窍针法应用于颅脑损伤后昏迷的治疗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参与课题与获奖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2)急进高原轻-中度闭合性颅脑撞击伤后在不同海拔下伤情变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一览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新型气动式闭合性颅脑撞击伤模型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第三章 急进高原轻中度闭合性颅脑撞击伤伤情变化的观察
    3.1 材料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第四章 急进高原轻-中度闭合性脑损伤后转运至不同海拔高度脑组织GFAP及炎症因子变化的研究
    4.1 材料和方法
    4.2 结果
    4.3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一 创伤性颅脑损伤后血清GFAP蛋白的变化与伤情及预后的Meta分析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二 高原颅脑创伤的诊疗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3)电针基于PI3K/AKT信号通路调控颅脑损伤大鼠脑神经细胞凋亡及水肿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语对照表
引言
    1 研究背景
    2 研究内容及方法
    3 研究路线图
第一部分 电针对颅脑损伤大鼠行为学及细胞凋亡影响的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药品及试剂
        1.3 主要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动物分组及训练
        2.1.1 动物分组
        2.1.2 大鼠行为功能训练及评分
        2.1.3 模型打击设备
        2.2 TBI大鼠模型制备过程
        2.3 模型评价
        2.3.1 大鼠生命体征的观察、行为学评价
        2.3.2 TBI大鼠造模及治疗情况评估记录表
        2.4 针刺治疗方案
        2.5 动物取材
        2.6 血清中NSE含量变化ELISA检测
        2.6.1 血清样本采集方法
        2.6.2 实验操作步骤
        2.7 病理切片及染色
        2.7.1 切片准备
        2.7.2 染色
        2.8 细胞凋亡检测
        2.8.1 工作原理
        2.8.2 主要试剂
        2.8.3 实验步骤
        2.9 数据统计与图像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大鼠生命体征情况
        3.1.1 各组动物出血情况
        3.1.2 造模时大鼠抽搐、术后呼吸情况以及存活情况
        3.2 大鼠行为学评价结果
        3.2.1 大鼠神经功能评价结果
        3.2.2 大鼠平衡功能评价结果
        3.2.3 大鼠行走功能评价结果
        3.2.4 大鼠右侧前肢肢体回缩力测试结果
        3.2.5 大鼠右侧后肢肢体回缩力测试结果
        3.3 光镜检测
        3.4 血清中NSE变化的ELISA检测
        3.4.1 标准曲线制作
        3.4.2 各组大鼠血清中NSE实际浓度的统计
        3.5 细胞凋亡变化的检测
        3.5.1 细胞凋亡检测图片结果
        3.5.2 细胞凋亡检测平均光密度值统计
    4 小结
第二部分 电针对颅脑损伤大鼠PI3K/AKT信号转导通路相关蛋白调控的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试剂
        1.3 主要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动物分组及训练
        2.2 TBI大鼠模型制备及评价
        2.3 针刺治疗方案及动物取材
        2.4 脑组织中蛋白含量变化ELISA检测
        2.4.1 脑组织样本采集方法
        2.4.2 实验操作步骤
        2.5 免疫组化检测
        2.5.1 抗原修复液配制
        2.5.2 实验步骤
        2.6 免疫荧光检测
        2.6.1 工作液配制
        2.6.2 实验步骤
        2.7 Western-blot检测
        2.7.1 工作液配制
        2.7.2 脑组织总蛋白的提取
        2.7.3 Western-blot实验步骤
        2.8 荧光定量PCR检测
        2.8.1 引物设计
        2.8.2 创伤脑组织中总RNA提取
        2.8.3 RNA检验
        2.8.4 RNA反转录
        2.8.5 PCR扩增实验
        2.9 图像处理与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颅脑损伤大鼠脑组织中TNF-α 浓度变化的检测
        3.1.1 ELISA检测颅脑损伤大鼠脑组织中TNF-α 浓度变化
        3.1.2 免疫组化法检测颅脑损伤大鼠脑组织中TNF-α 的变化
        3.1.3 免疫荧光检测颅脑损伤大鼠脑组织中TNF-α 的变化
        3.1.4 Western-blot检测颅脑损伤大鼠脑组织中TNF-α 的变化
        3.1.5 荧光定量PCR检测颅脑损伤大鼠脑组织中TNF-α m RNA的变化
        3.2 颅脑损伤大鼠脑组织中AKT变化的检测
        3.2.1 免疫组化法检测颅脑损伤大鼠脑组织中AKT变化的检测
        3.2.2 免疫荧光检测颅脑损伤大鼠脑组织中AKT的变化
        3.2.3 Western-blot检测颅脑损伤大鼠脑组织中AKT的变化
        3.2.4 荧光定量PCR检测颅脑损伤大鼠脑组织中AKT m RNA的变化
        3.3 颅脑损伤大鼠脑组织中Caspase-3 变化的检测
        3.3.1 免疫组化法检测颅脑损伤大鼠脑组织中Caspase-3 的变化
        3.3.2 免疫荧光检测颅脑损伤大鼠脑组织中Caspase-3 的变化
        3.3.3 Western-blot检测颅脑损伤大鼠脑组织中Caspase-3 的变化
        3.3.4 荧光定量PCR检测颅脑损伤大鼠脑组织中Caspase-3 m RNA的变化
        3.4 颅脑损伤大鼠脑组织中ERK变化的检测
        3.4.1 免疫组化法检测颅脑损伤大鼠脑组织中ERK的变化
        3.4.2 免疫荧光检测颅脑损伤大鼠脑组织中ERK的变化
        3.4.3 Western-blot检测颅脑损伤大鼠脑组织中ERK的变化
        3.4.4 荧光定量PCR检测颅脑损伤大鼠脑组织中ERK mRNA的变化
    4 小结
第三部分 电针对颅脑损伤大鼠调节脑水肿及细胞凋亡相关蛋白的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试剂
        1.3 主要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动物分组及训练
        2.2 TBI大鼠模型制备及评价
        2.3 针刺治疗方案及动物取材
        2.4 脑组织中蛋白含量变化ELISA检测
        2.5 免疫组化检测及免疫荧光检测
        2.6 Western-blot检测
        2.7 荧光定量PCR检测
        2.8 原位杂交检测
        2.8.1 A20 mRNA序列
        2.8.2 主要试剂
        2.8.3 实验步骤
        2.9 图像处理与数据分析
    3.结果与分析
        3.1 颅脑损伤大鼠脑组织中AQP-4 变化的检测
        3.1.1 免疫组化法检测颅脑损伤大鼠脑组织中AQP-4 的变化
        3.1.2 免疫荧光检测颅脑损伤大鼠脑组织中AQP-4 的变化
        3.1.3 荧光定量PCR检测颅脑损伤大鼠脑组织中AQP-4 m RNA的变化
        3.2 颅脑损伤大鼠脑组织中TIMP-1 变化的检测
        3.2.1 ELISA检测颅脑损伤大鼠脑组织中TIMP-1 浓度的变化
        3.2.2 免疫组化法检测颅脑损伤大鼠脑组织中TIMP-1 的变化
        3.2.3 免疫荧光检测颅脑损伤大鼠脑组织中TIMP-1 的变化
        3.3 颅脑损伤大鼠脑组织中MMP-9 变化的检测
        3.3.1 免疫组化法检测颅脑损伤大鼠脑组织中MMP-9 的变化
        3.3.2 Western-blot检测颅脑损伤大鼠脑组织中MMP-9 的变化
        3.3.3 荧光定量PCR检测颅脑损伤大鼠脑组织中MMP-9 m RNA的变化
        3.4 颅脑损伤大鼠脑组织中A20 mRNA变化的检测
        3.4.1 原位杂交检测颅脑损伤大鼠脑组织中A20 mRNA的变化
        3.4.2 荧光定量PCR检测颅脑损伤大鼠脑组织中A20 mRNA的变化
    4 小结
讨论
    1 中医学对颅脑损伤的认识
    2 针灸对颅脑损伤的治疗
    3 针灸治疗颅脑损伤穴位选择的依据
    4 电针治疗颅脑损伤时间选取的依据
    5 电针对颅脑损伤大鼠行为学及血清中NSE的影响
        5.1 电针对颅脑损伤大鼠行为学的影响
        5.2 电针对颅脑损伤大鼠血清中NSE的影响
    6 电针对颅脑损伤大鼠脑神经细胞凋亡及水肿的调控机制
        6.1 电针对颅脑损伤大鼠脑神经细胞凋亡的调控机制
        6.1.1 PI3K/AKT在颅脑损伤后脑神经细胞凋亡中的作用
        6.1.2 Caspase-3 在颅脑损伤后脑神经细胞凋亡中的作用
        6.2 电针对颅脑损伤大鼠脑神经细胞水肿的调控机制
        6.2.1 PI3K/AKT在颅脑损伤后脑神经细水肿中的作用
        6.2.2 AQP-4 在颅脑损伤后脑神经细水肿中的作用
        6.3 脑水肿与脑神经细胞凋亡之间的关系
        6.4 检测指标之间的关系图
结论
特色与创新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材料
    附件 1:综述一
        参考文献
    附件 2:综述二
        参考文献
    附件 3:TBI大鼠造模及治疗情况评估记录表
    附件 4: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论着及所获课题科研成果

(4)吸烟对重型颅脑损伤伴发肺损伤的影响及穿心莲内酯在吸烟诱发肺损伤中的保护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前言
第一部分:吸烟对重型颅脑损伤伴发急性肺损伤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仪器及试剂
        1.3 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
        2.2 两组患者急性肺损伤发病率比较
        2.3 两组患者肺功能比较
        2.4 两组患者TNF-α、IL-8、MDA水平及SOD活性比较
    3 讨论
        3.1 吸烟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肺功能的影响
        3.2 吸烟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肺部炎症反应的影响
        3.3 吸烟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肺部氧化应激的影响
    4 小结
第二部分:穿心莲内酯在吸烟诱发肺损伤中的保护作用
    1 材料和方法
        1.1 主要材料
        1.2 主要试剂及耗材
        1.3 主要仪器
        1.4 主要方法
    2 结果
        2.1 穿心莲内酯对吸烟诱导的急性肺损伤病理变化的影响
        2.2 穿心莲内酯对吸烟诱导的急性肺损伤小鼠BALF中总细胞计数的影响
        2.3 穿心莲内酯对吸烟诱导的急性肺损伤小鼠BALF中单核/巨噬细胞数目的影响
        2.4 穿心莲内酯对吸烟诱导的急性肺损伤小鼠BALF中中性性粒细胞数目的影响
        2.5 穿心莲内酯对吸烟诱导的急性肺损伤小鼠BALF中淋巴细胞数目的影响
        2.6 穿心莲内酯对吸烟诱导的急性肺损伤小鼠肺组织中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的影响
        2.7 穿心莲内酯对吸烟诱导的急性肺损伤小鼠BALF中TNF-α的影响
        2.8 穿心莲内酯对吸烟诱导的急性肺损伤小鼠BALF中IL-6的影响
        2.9 穿心莲内酯对吸烟诱导的急性肺损伤小鼠BALF中MIP-2的影响
        2.10 穿心莲内酯对吸烟诱导的急性肺损伤小鼠BALF中IL-10的影响
        2.11 穿心莲内酯对吸烟诱导的急性肺损伤小鼠BALF中LIX的影响
        2.12 穿心莲内酯对吸烟诱导的急性肺损伤小鼠BALF中IFN-γ的影响
        2.13 穿心莲内酯对烟草烟雾诱导的肺上皮细胞A549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
        2.14 Western blot法检测穿心莲内酯对烟草烟雾诱导的切割Caspase-3和PARP蛋白的影响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部分:穿心莲内酯在吸烟诱发肺损伤中作用机制的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1.1 主要材料
        1.2 主要试剂及耗材
        1.3 主要仪器
        1.4 主要方法
    2 结果
        2.1 香烟烟雾诱导肺上皮A549细胞HO-1表达增强
        2.2 穿心莲内酯预处理增强A549细胞HO-1表达
        2.3 穿心莲内酯对烟雾刺激小鼠肺组织中HO-1表达和活性的影响
        2.4 HO-1介导穿心莲内酯对烟雾诱导肺损伤的保护作用
        2.5 穿心莲内酯降低BALF总细胞、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数的活性与诱导HO-1表达有关
        2.6 穿心莲内酯对BALF总蛋白的抑制作用依赖于HO-1活化
        2.7 HO-1对穿心莲内酯降低BALF LDH活性的影响
        2.8 穿心莲内酯降低炎症细胞因子分泌的活性与激活HO-1有关
        2.9 HO-1介导穿心莲内酯对肺组织MPO酶活性的抑制作用
        2.10 穿心莲内酯降低吸烟小鼠BALF中MDA水平与激活HO-1有关
        2.11 HO-1参与穿心莲内酯对吸烟小鼠肺组织中抗氧化状态的调控作用
        2.12 穿心莲内酯激活HO-1/STAT3通路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一 颅脑损伤与肺损伤
    综述二 吸烟与肺损伤
    参考文献
致谢

(5)颅脑损伤后血清、脑脊液IL1β,IL6的变化及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颅脑损伤后血清、脑脊液IL1β的变化及意义
    1.1 对象和方法
    1.2 结果
    1.3 讨论
    1.4 小结
二、颅脑损伤后血清、脑脊液工L6的变化及意义
    2.1 对象和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2.4 小结
全文结论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在学期间参加科研情况
附录
综述
    细胞因子与颅脑损伤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6)N-乙酰半胱氨酸对大鼠颅脑损伤后炎性因子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材料与方法
    一、主要仪器和试剂
    二、实验动物分组及模型制备方法
    三、样本采集及检测
    四、脑含水量测定
    五、统计学处理
结 果
    一、IL-6和IL-10水平变化
    二、IL-6和IL-10相关性
    三、脑组织含水量变化
讨 论

(8)大鼠颅脑伤伴二次损伤后血浆白细胞介素-2,6,8变化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动物与分组
    1.2 方法
        1.2.1 模型制作:
        1.2.2 检测指标:
        1.2.3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病理结果
    2.2 IL-2 、IL-6及 IL-8 含量
3 讨论

(9)促红素对伴有休克的重型颅脑损伤大鼠S-100β蛋白表达水平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动物实验模型的建立和标本采集
    材料和方法
    讨论
第二部分 促红素对伴有休克的重型颅脑损伤大鼠S-100β蛋白表达水平影响的实验研究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录1 中英文对照表

(10)白介素家族和肿瘤坏死因子在颅脑损伤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白细胞介素与颅脑损伤
    1.1 IL-1
    1.2 IL-6
    1.3 IL-8
    1.4 IL-10
    1.5 IL-12
    1.6 其他白细胞介素家族细胞因子
2 肿瘤坏死因子与颅脑损伤
3 问题与展望

四、大鼠颅脑伤伴二次损伤后血浆白细胞介素-2,6,8变化及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颅脑损伤患者的疾病特征分析及针刺疗效评估研究[D]. 习书晗.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02)
  • [2]急进高原轻-中度闭合性颅脑撞击伤后在不同海拔下伤情变化的研究[D]. 王昊.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18(03)
  • [3]电针基于PI3K/AKT信号通路调控颅脑损伤大鼠脑神经细胞凋亡及水肿机制研究[D]. 吴涛.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7(12)
  • [4]吸烟对重型颅脑损伤伴发肺损伤的影响及穿心莲内酯在吸烟诱发肺损伤中的保护机制研究[D]. 杨东斌. 郑州大学, 2013(10)
  • [5]颅脑损伤后血清、脑脊液IL1β,IL6的变化及临床意义[D]. 张中原. 天津医科大学, 2012(01)
  • [6]N-乙酰半胱氨酸对大鼠颅脑损伤后炎性因子表达的影响[J]. 张卫民,雷鹏,贺建勋.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2009(01)
  • [7]促红素对重型颅脑损伤伴休克大鼠IL-1β及S-100β蛋白表达的影响[J]. 雷鹏,张兴超,彭龙锋. 中华创伤杂志, 2007(09)
  • [8]大鼠颅脑伤伴二次损伤后血浆白细胞介素-2,6,8变化及意义[J]. 雷鹏,周杰,杨锦峰. 中华创伤杂志, 2004(01)
  • [9]促红素对伴有休克的重型颅脑损伤大鼠S-100β蛋白表达水平影响的实验研究[D]. 张兴超. 兰州大学, 2007(04)
  • [10]白介素家族和肿瘤坏死因子在颅脑损伤中的作用[J]. 叶党华,卞晓星. 江苏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6(04)

标签:;  ;  ;  ;  ;  

继发性损伤大鼠脑外伤后血浆IL-2、6、8的变化及意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