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不同生育阶段对水稻粉虱种群动态的影响

水稻不同生育阶段对水稻粉虱种群动态的影响

一、不同水稻生育期对稻粉虱种群动态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武庆[1](2021)在《三氟苯嘧啶拌种处理对水稻抗虫性及褐飞虱取食行为和生殖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Stal),半翅目、飞虱科(Hemiptera:Delphacidae)具有繁殖速度快、生命周期短以及环境适应性强等特点,主要栖息于水稻茎秆刺吸汁液,造成植株生长缓慢、分蘖延迟、产量下降,严重时可导致叶片干枯、植株死亡,是我国和许多亚洲国家水稻上的重要害虫。三氟苯嘧啶是杜邦公司研发的新型介离子类杀虫剂,具有高效、持效、用量少和对环境友好等特点,主要用于防治稻飞虱等害虫。有研究表明三氟苯嘧啶作为水稻种衣剂可以长效防治褐飞虱种群,但其长效作用机理尚不清楚。本文研究了 4种不同浓度22.5(低)、45.0(中)、67.5(中高)和90.0 g a.i./ha(高)的三氟苯嘧啶拌种处理对室内和田间水稻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以及对褐飞虱取食行为、生殖与田间种群的影响,进一步阐明三氟苯嘧啶作为种衣剂对褐飞虱具有长效防治的作用机理,为褐飞虱的防治提供新策略。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三氟苯嘧啶拌种处理对室内水稻生理生化及褐飞虱取食行为和生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三氟苯嘧啶拌种处理与对照相比,水稻发芽率和出苗率无显着差异。水稻茎秆内三氟苯嘧啶残留量分析表明,水稻播种后71d~115d,水稻茎秆内残留量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大约0.04 mg.kg-1)。稻谷内三氟苯嘧啶残留量大约为0.015 mg.kg-1,显着低于残留标准1.0 mg.kg-1。4种不同浓度的三氟苯嘧啶拌种处理显着影响水稻茎秆内与褐飞虱抗性有关的抗性物质及蔗糖和游离氨基酸含量。与对照相比,4种浓度的三氟苯嘧啶拌种处理后水稻茎秆内草酸含量增加了 69%~267%,类黄酮含量增加了 63%~434%;中浓度及以上浓度的三氟苯嘧啶拌种处理后水稻茎秆内总酚含量提高了 79%~159%,胼胝质含量上升139%~301%;4种浓度三氟苯嘧啶拌种处理后水稻茎秆内游离氨基酸含量降低了 33%~71%。然而,中浓度及以上浓度的三氟苯嘧啶拌种处理后水稻茎秆内蔗糖含量增加了 85%~275%。褐飞虱取食选择性数据分析表明,褐飞虱更倾向于取食未处理的水稻。刺探电位技术(Electrical penetration graph,EPG)分析4种不同浓度的三氟苯嘧啶拌种处理对褐飞虱雌虫取食行为的影响,与对照相比,中浓度及以上浓度的三氟苯嘧啶拌种处理后褐飞虱雌虫非刺探时间(np波持续时间)增加了 56%~80%,刺探次数(N1波出现次数)减少了 20%~44%,韧皮部取食时间(N4波持续时间)减少了 24%~71%,N4波出现次数减少了 27%~60%。与对照相比,中高浓度和高浓度的三氟苯嘧啶拌种处理后导致褐飞虱因取食受阻使其蜜露排泄量减少了 19%~23%,中浓度及以上浓度的三氟苯嘧啶拌种处理后导致褐飞虱雌成虫脂肪体和卵巢可溶性蛋白分别减少了 38%~71%和21%~44%,保幼激素滴度降低了 14%~29%,蜕皮激素滴度降低了 16%~37%,Vg表达量下降了 46%~62%(中浓度处理除外),JHAMT表达量下降了 23%~54%。与对照相比,中高浓度和高浓度的三氟苯嘧啶拌种处理后,褐飞虱雌成虫产卵量减少了 61%~68%,产卵历期缩短了 53%~62%,雌成虫寿命减少了 51%~63%,卵孵化率下降了 51%~61%;中浓度及以上浓度的三氟苯嘧啶拌种处理后子代数量与对照相比减少了 22%~88%。Western blot分析表明,三氟苯嘧啶拌种处理抑制褐飞虱雌虫脂肪体内Vg蛋白的合成。卵巢免疫荧光分析表明,褐飞虱取食中浓度及以上浓度的三氟苯嘧啶拌种处理的水稻后显着影响了褐飞虱雌虫卵巢的发育、卵的成熟和卵巢小管对Vg吸收。(2)三氟苯嘧啶拌种处理对田间水稻生理生化及褐飞虱取食行为和田间种群的影响水稻茎秆内三氟苯嘧啶残留量分析表明,田间水稻播种后82d~130d,水稻茎秆内残留量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大约0.03 mg.kg-1)。4种不同浓度的三氟苯嘧啶拌种处理影响了田间水稻茎秆内与褐飞虱抗性有关次生代谢物及蔗糖和游离氨基酸的含量。研究结果表明,4种不同浓度三氟苯嘧啶拌种处理水稻后,与对照相比,播种后60d水稻茎秆内草酸含量升高了 36%~174%,类黄酮含量升高了 58%~290%,总酚含量升高了 89%~262%,胼胝质含量上升了 89%~256%,游离氨基酸含量减少了 23%~69%,蔗糖含量升高了 37%~343%;播种后90d水稻茎秆内草酸含量升高了 37%~185%,类黄酮含量升高了 82%~264%,总酚含量增加了 82%~264%,胼胝质含量增加了 61%~230%,游离氨基酸含量减少了 21%~68%,蔗糖含量升高了 29%~288%。二因素分析表明,4种浓度三氟苯嘧啶拌种处理后60d和90d水稻体内次生代谢物和游离氨基酸含量无显着性差异。水稻茎秆蔗糖浓度与三氟苯嘧啶拌种处理浓度因素和处理天数因素上均有显着差异,且处理浓度和处理天数存在显着的互作效应。EPG数据分析表明,与对照相比,4种浓度的三氟苯嘧啶拌种后,褐飞虱雌虫非刺探时间(np波持续时间)增加了 66%~198%,刺探次数(N1波出现次数)减少了37%~62%,韧皮部取食时间(N4波持续时间)减少了 24%~71%,N4波出现次数减少了 3 4%~49%(低浓度处理除外)。田间褐飞虱百丛虫口数调查结果表明,4种不同浓度的三氟苯嘧啶拌种处理后,2017年水稻播种后56 d~133 d,机插秧田间褐飞虱防治效果达80%以上,2018年水稻播种后56d~119d,机插秧田间褐飞虱防治效果达93%以上,2019年水稻播种后62 d~110 d,机插秧田间褐飞虱防治效果达83%以上,2020年水稻播种后61 d~130 d,机插秧田间褐飞虱防治效果达93%以上。综上所述,我们推测三氟苯嘧啶作为种衣剂对褐飞虱具有长效防治的原因可能是三氟苯嘧啶毒性与水稻体内的次生代谢物质变化的协同作用。首先,三氟苯嘧啶拌种处理后,水稻生长前期茎秆内三氟苯嘧啶残留量高于稻飞虱的亚致死剂量,对稻飞虱产生一定的毒害作用,从而可以有效控制稻飞虱种群;其次,后期水稻体内的三氟苯嘧啶的残留量低于稻飞虱亚致死剂量,可能由于三氟苯嘧啶拌种处理改变了水稻茎秆内与稻飞虱抗性相关的次生代谢物含量,从而抑制稻飞虱的取食行为及影响稻飞虱体内的生化参数和生殖参数,降低稻飞虱生殖,导致田间稻飞虱种群数量减少。

陈萍[2](2021)在《稻纵卷叶螟在水稻和玉米上的适合度与产卵选择》文中研究表明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 Guenée分布在我国各稻区,严重威胁我国水稻生产。自然条件下稻纵卷叶螟主要在水稻上发生为害,也可取食玉米、小麦、狗尾草等禾本科植物。为探究水稻和玉米对稻纵卷叶螟的寄主植物效应,本学位论文通过构建年龄-龄期两性生命表研究寄主转换引起的稻纵卷叶螟寄主种群适合度的改变;通过收集并定性定量分析水稻和玉米挥发物、筛选嗅觉活性物质,解析稻纵卷叶螟产卵选择的生理与化学生态学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寄主转换对稻纵卷叶螟寄主种群适合度及生命表参数的影响稻纵卷叶螟玉米种群和水稻种群分别取食原寄主和转换寄主,形成取食玉米的稻纵卷叶螟玉米种群、取食水稻的稻纵卷叶螟玉米种群、取食玉米的稻纵卷叶螟水稻种群和取食水稻的稻纵卷叶螟水稻种群4个处理组合,构建这些处理组合的年龄-龄期两性生命表,测定其适合度和生命表参数。稻纵卷叶螟幼期历期以取食水稻的稻纵卷叶螟水稻种群最长(29.2 d),以取食水稻的稻纵卷叶螟玉米种群最短(24.8 d);适合度指标(蛹重、化蛹率、羽化率、产卵量)、生命表参数(存活率、最大繁殖力、最高繁殖值、幼期寿命期望值)、种群参数(内禀增长率、周限增长率、净增殖率)均在两种群取食玉米时最大,在取食水稻的稻纵卷叶螟玉米种群中最小(除蛹重外),而且取食玉米的稻纵卷叶螟水稻种群又往往优于取食水稻的稻纵卷叶螟水稻种群。稻纵卷叶螟玉米种群在寄主转换后适合度和种群增长显着下降,而稻纵卷叶螟水稻种群在寄主转换后适合度和种群增长有所上升,表明玉米比水稻更有利于提高稻纵卷叶螟的适合度和种群增长。2、稻纵卷叶螟产卵选择及寄主挥发物的收集与鉴定采用笼罩试验研究稻纵卷叶螟水稻种群和玉米种群对水稻和玉米的产卵选择性,发现两个寄主种群的稻纵卷叶螟均更偏好产卵到水稻上。利用动态顶空吸附法收集分蘖期水稻和苗期玉米的挥发物,采用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分离鉴定挥发物组分。从水稻和玉米挥发物中共检测出51种挥发物,其中水稻挥发物43种、玉米挥发物36种。水稻和玉米各自特有的组分分别有15种和8种,共有的组分28种;水稻挥发物绿叶气味物质和萜类化合物更多,共有组分中玉米挥发物组分的含量较高。3、稻纵卷叶螟对水稻和玉米挥发物的触角电位反应及选择行为触角切除试验表明,稻纵卷叶螟偏好水稻挥发物气味,触角切除后失去气味选择能力。采用GC-EAD筛选嗅觉活性挥发物,水稻和玉米挥发物共检测出14种活性物质,分属于绿叶气味、萜类物质、脂肪族化合物、芳香族化合物,其中7种组分水稻和玉米共有、5种水稻特有、2种玉米特有。采用活性组分的标准物单品配制梯度浓度溶液(0.1-100μg/μl)进行EAG测试,发现EAG值随浓度增大而增大,一些组分在一定浓度达到饱和;醛类(壬醛、癸醛)、酮类(2-庚酮)和绿叶气味物质(3-己醇、反-2-己烯醛、反-2-己烯醇、乙酸叶醇酯)可引起强烈的EAG反应。行为选择试验表明,3-己醇、反-2-己烯醛、乙酸叶醇酯、4-乙基苯甲醛、苯并噻唑可吸引稻纵卷叶螟雌成虫,癸醛、壬醛和2-庚酮可驱避稻纵卷叶螟雌成虫,柠檬烯、苯甲醛、苯乙酮、均三甲苯不具行为活性。挥发物组分混合品的EAG试验和行为选择试验表明,共有组分具有增效作用;相比玉米挥发物混合品,稻纵卷叶螟对水稻挥发物混合品的EAG反应和趋向性更强。

李传明[3](2021)在《食物营养和肠道菌群对稻纵卷叶螟生长发育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取食营养对昆虫的生长、发育、繁殖和行为等起着直接作用。昆虫中肠栖居大量的肠道微生物,参与宿主的免疫、繁殖及营养获取等,与宿主的营养代谢关系密切。稻纵卷叶螟是危害水稻的重要迁飞性害虫,肥料使用量增加与寄主品种更替带来的食物营养变化被认为是促进其暴发为害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以稻纵卷叶螟为研究对象,采用饲喂法分别研究了不同食物营养对稻纵卷叶螟幼虫生长发育、营养转化及繁殖参数的影响,基于宏基因组测序和传统微生物分离培养技术分析了该虫肠道内共生细菌的多样性,分析了不同取食营养对稻纵卷叶螟肠道菌群结构的影响,通过肠道菌群消除与分离内生菌回接反馈验证阐明了肠道菌对稻纵卷叶螟幼虫生长发育、营养代谢的促进作用。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取食营养对稻纵卷叶螟幼虫的影响以幼虫取食水稻、玉米叶片和人工食料等不同寄主营养,研究对其生长发育、营养转化效率、营养物质积累以及激素水平的影响。结果显示:幼虫取食水稻后食物转化率(ECD)、食物利用率(ECI)和相对生长率(RGR)最高,分别为29.19%、8.82%和0.37%,显着高于玉米。取食水稻叶片的幼虫蛹最重(0.021g/头),蛹历期最短(7.3d)。取食人工饲料的幼虫近似消化率(AD)为52.32%,显着高于水稻和玉米处理,与取食水稻(17.9d)和玉米(17.7d)相比,取食人工饲料显着延长幼虫历期(21.3d);取食水稻、玉米的幼虫体内脂肪含量较高,分别为27.08%和25.87%,显着高于取食人工饲料处理(17.17%)。取食人工饲料的幼虫体内可溶性糖含量以及中肠总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活性显着高于水稻和玉米处理。取食水稻的幼虫中肠脂肪酶活性又显着高于玉米处理。玉米叶片中蛋白质、氨基酸含量增加后,虫体内保幼激素量自0.05 ug/g提高至0.19 ug/g。幼虫期营养还影响成虫繁殖,幼虫取食的叶片中蛋白质、氨基酸含量增加,蛹重提高15.78%,成虫卵黄蛋白含量提高102.17%,单雌产卵量提高51.11%。以上研究表明不同取食营养对稻纵卷叶螟幼虫营养转化有显着影响,进而影响体内营养物质累积及保幼激素含量,导致生长发育表现不同。2、取食营养对稻纵卷叶螟成虫的影响以各种糖溶液、氨基酸组分、糖氨混合液及清水处理饲喂成虫,分析成虫期补充营养对其寿命、卵巢发育和种群净增殖率的影响。结果指出补充各种糖溶液均能够显着延长成虫寿命并促进其发育、繁殖。取食蔗糖、果糖、葡萄糖及糖混合液均能显着增加雌雄成虫寿命,生存曲线与取食蒸馏水处理存在显着差异;同时卵巢发育快:糖溶液处理1d后的卵巢20-40%进入Ⅲ级,其余全部Ⅱ级,而蒸馏水和氨基酸处理的卵巢70-80%发育进入Ⅱ级,其余维持Ⅰ级;取食蒸馏水成虫产卵历期仅1.5d,单雌产卵量8.6粒,葡萄糖和果糖处理的成虫产卵历期与产卵量分别为5.6d、164.8粒和4.8d、210粒,差异显着;实验种群生命表分析表明,取食葡萄糖种群净增殖率(R0)为98.33,显着高于取食蒸馏水种群(24.80)。取食各种糖溶液后种群内禀增长率rm及周限增长率λ均显着高于蒸馏水处理。仅补充氨基酸对雌虫寿命有不利影响,仅3.7 d,而取食蒸馏水处理达6.0 d;3、稻纵卷叶螟肠道细菌多样性及功能分析以取食扬辐粳8号的水稻为材料,检测稻纵卷叶螟中肠微生物组成。结果发现,虫体中肠微生物包含细菌、真菌、古菌和噬菌体,细菌占整个肠道微生物的99.37%,共检测到10个门、337种细菌。幼虫肠道中丰度最高的为厚壁菌门,其次是变形菌门、放线菌门和蓝细菌门等;成虫肠道中丰度最高的为变形菌门,其次是厚壁菌门、拟杆菌门和放线菌门等。幼虫与成虫阶段仅14种共有细菌。幼虫肠道99%以上为肠球菌属。其中肠球菌(E.sp.FDAARGOS-375)、酪黄肠球菌和鹑鸡肠球菌为幼虫肠道内优势菌种,分别占53%、21%和12%;雌雄成虫肠道优势菌落及相对丰度分别为沃尔巴克氏体属(34%和45%)、假单胞菌属(21%和13%)、摩根菌属(10%和21%)、不动杆菌属(7%和5%)。利用传统微生物纯培养法获得的10株菌株中5株属于酪黄肠球菌,3株属于蜡样芽孢杆菌,另2株分别为产左聚糖微杆菌和假单胞菌。肠球菌属为稻纵卷叶螟幼虫中肠可培养细菌中的优势种群,与宏基因组测序结果一致。分析指出,稻纵卷叶螟幼虫中肠微生物富集的基因功能包括代谢、遗传信息处理等。其中41%的基因富集到代谢功能,碳水化合物和聚糖合成代谢是幼虫代谢功能中丰度最高的两个KO,分别占18%和11%。自幼虫肠道菌群宏基因组中鉴定到系列碳水化合物活性酶,包括37种糖苷水解酶和29种糖苷转移酶。比较肠道细菌宏基因组和宿主转录组的代谢途径,肠道细菌补充了稻纵卷叶螟幼虫在半乳糖代谢、糖胺聚糖生物合成等代谢途径上的功能缺失。提示稻纵卷叶螟中肠细菌可能在食物的消化代谢和营养供给上起作用。4、取食营养对稻纵卷叶螟肠道菌群的影响以水稻、玉米叶片以及不同浓度含氮液处理玉米苗后饲喂稻纵卷叶螟幼虫,同时以不同糖溶液处理成虫,检测对肠道菌群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取食营养幼虫肠道优势菌属均为肠球菌属,相对丰度为99.98%(玉米)和99.56%(水稻)。但肠道非优势菌群发生显着变化。玉米处理的幼虫中筛选到有显着作用的微生物类群是微杆菌属、芽孢杆菌属等。巴氏微杆菌、巴斯德氏菌和植物乳杆菌相对丰度分别提高82.37、61.26和55.64倍。编码α-淀粉酶、几丁质酶、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等的基因丰度显着增加,参与碳水化合物、氨基酸、维生素以及聚糖生物代谢相关功能的基因丰度显着高于水稻。水稻处理幼虫中有显着作用的类群是肠球菌属、李斯特菌属等,宏基因组中编码β-葡萄糖苷酶、溶菌酶、β-木糖苷酶等的基因丰度显着增加,参与免疫系统、转运代谢相关功能基因丰度显着高于玉米。取食不同营养水平玉米的幼虫肠道中肠球菌仍为优势菌属。随营养水平提高,肠杆菌属相对丰度由不足0.01%提高至0.51%。其中1株阿氏肠杆菌和2株阴沟肠杆菌丰度变化显着。肠道细菌宏基因组中赖氨酸及胰岛素信号通路相关基因丰度提高,与Hedgehog信号通路及泛素介导的蛋白水解作用相关的基因富集显着降低。补充糖溶液显着提高成虫肠道内细菌种类。雌、雄成虫中鉴定到细菌数目分别为266种和183种,清水对照仅31种和29种。清水对照雌雄成虫肠道内优势菌属均为沃尔巴克氏体属,相对丰度分别为98.4%和93.7%。补充糖溶液后雌雄虫中沃尔巴克氏体属丰度下降至34.4%、45.5%。雄虫中摩根氏菌属相对丰度由不足0.001%升高至20.8%,假单胞菌属由0.07%升高至13.4%,雌虫中假单胞菌属由0.09%升高至21.0%,摩根氏菌属由0.06%升高至10.3%。5、肠道菌群对稻纵卷叶螟生长发育的促进作用利用抗生素处理法消除肠道微生物菌群,肠道优势菌属肠球菌的相对丰度由超过99%下降到不足0.1%。菌群消除后幼虫发育历期由6.4d延长至9.2d,单个体重由0.025 g下降至0.020g,幼虫相对生长率由33.1%下降至12.3%,相对取食量等营养转化效率也明显下降,均与对照差异显着。处理后的幼虫体内糖、蛋白质和氨基酸含量分别下降80.1%、50.3%和30.8%,均与对照差异显着。与对照相比,幼虫体内保幼激素和蜕皮激素含量分别下降81.9%和27.3%,差异显着。说明稻纵卷叶螟生长发育依赖肠道菌群的存在,肠道菌对稻纵卷叶螟生长发育具有明显促进作用。分离肠道共生菌菌株回接试验显示,接入酪黄肠球菌后幼虫发育历期为6.8d,体重增至0.026g,相对生长率、相对取食量等指标均显着优于去除肠道菌处理。接入酪黄肠球菌还影响幼虫营养物质积累和两种激素含量:糖原含量8.1 mg/g、蛋白质含量1.5 mg/g、保幼激素含量0.193 ug/g、蜕皮激素0.175 ug/g,均显着高于去除肠道菌处理。接入产左聚糖微杆菌、蜡样芽孢杆菌和假单胞菌后食物转化率(ECD)高于消除菌群幼虫。表明肠道优势菌株酪黄肠球菌对幼虫生长发育、营养消化具有明显促进作用。

杜润帮[4](2021)在《水稻农药化肥减施增效技术研究 ——以川渝稻区为例》文中认为水稻是川渝地区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种植方式为单季中稻。除成都平原外,均以山地稻田为主,其地形、气候极为复杂,水稻病虫害发生危害较重,稻田肥料流失较为普遍。旱育(秧)、直播、免耕、机栽秧等省工省力、节本增效的轻型栽培技术在川渝稻区大面积推广应用,水稻主要病虫害发生规律发生较大变化。部分病虫有加重发生的趋势。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Walker)、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Horvath)、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水稻纹枯病Thanatcphorus cucumcris(Frank)Donk、稻瘟病pyricutaria oryzae Cav等发生面积扩大、爆发频度较高。由于农药化肥施用不合理,甚至滥用导致水稻病虫草害抗药性增强、稻田生态环境恶化,严重威胁水稻生产安全。本研究基于昆虫种群生态学原理与病虫害预测预报,系统调查了水稻栽培方式的改变对应的水稻害虫种群数量变化,采用灯光诱捕、田间调查、生物学特性研究以及大田试验示范等方法,以探索水稻农药化肥减量的有效途径,为进一步优化水稻病虫草害农药化肥减量综合治理和在川渝稻区全面推广提供参考。主要结果如下:1.明确了川渝稻区种植方式改变对越冬代螟虫发生数量的影响分析了四川省5个重点测报区县2010-2019年间插秧方式的改变、稻田种养方式的变化以及历年二化螟越冬及冬后一代、二代发生数量。在此基础上结合2019年川渝稻区15个区县不同免耕类型田二化螟发生情况及螟虫种群组成,分析水稻不同栽培模式对川渝稻区螟虫种群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四川稻区各区县传统手工插秧面积逐年减少,机插秧逐年上升,稻渔、稻鸭立体种养稻田逐年增加。二化螟越冬虫量及一代、二代二化螟虫量与插秧方式及稻田种养(鸭、渔)面积逐年增加有关。以传统手工插秧且常年面积不变,则二化螟冬前、冬后、一代、二代虫量逐年上升,以机插秧及稻田种养(鸭、渔)面积逐年增加的稻区,冬前、冬后、一代、二代二化螟虫量呈平稳或下降趋势,虫量逐年减少。四川稻区整体比重庆稻区二化螟越冬数量多,水稻螟虫越冬以二化螟为主,占比88.36%,大螟占比10.14%,三化螟占比1.40%;几种免耕+稻草还田类型田二化螟越冬数量分别为直播田>传统种收>冬闲田>机械种收>稻渔共育>稻鸭共育,特色类型田“再生稻>冬种榨菜”。插秧方式的变化及稻田种养面积的增加对二化螟越冬数量减少具有协同效用,对大螟数量上升有正反馈作用,不同免耕类型田二化螟越冬数量不同,水稻机械种收及稻渔(鸭)共育的免耕类型田二化螟越冬数量量相对较少。2.明确了重庆稻区主要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及生物学习性2018-2019年灯下诱虫情况和田间系统调查结果表明重庆稻区主要虫害白背飞虱、褐飞虱和稻纵卷叶螟2018-2019年秀山县灯下始见期均为4月中下旬,年均迁入峰次为2-3次。白背飞虱和褐飞虱4月下旬灯下有零散虫源逐步迁入,5月下旬-7月下旬持续迁入重庆稻区。稻纵卷叶螟6月下旬-8月上旬持续迁入,但2019年较2018迁入高峰早7-10d;白背飞虱虫量爆发期分别在6月上旬、下旬,7月上旬和下旬。2108年较2019年灯下高峰期白背飞虱推迟20d,褐飞虱推迟13d,田间系统调查白背飞虱持续峰期缩短20d,褐飞虱持续峰期基本一致,但2018年褐飞虱整体呈高爆发趋势。稻纵卷叶螟灯下诱捕与大田赶蛾时间基本一致,2018年较2019年灯下始见期晚22d,灯下诱捕持续时间缩短15d。二化螟灯下诱捕时间两年基本相同,但2019年仍偏早。爆发虫量与迁入、繁殖和气候因素有关;重庆4-7月积雨是导致7月下旬虫量爆发的关键因素。4-7月累计雨期、雨量是导致2019年整体较2018年稻纵卷叶螟和白背飞虱早、且虫源多的主要原因。2018年4-7月下雨天数较2019年少9天。3.提出以重庆稻区“两迁害虫”通道为界限的水稻病虫轻发生区和重发生区重庆地区地形地貌的多样性导致病虫害发生程度差异较大。渝东南、渝南稻区的秀山、涪陵、南川等区5县分别处于稻纵卷叶螟和白背飞虱等“两迁害虫”迁入重庆稻区的“武陵山通道”和“大娄山通道”,水稻病虫害常年发生程度和危害较重。重庆稻区其他区县水稻病虫害常年发生程度和为害较轻。根据田间发生情况,提出以秀山、南川、涪陵等渝南、渝东南为病虫害重发生区,江津、万州、开州等渝西、渝东北为病虫害轻发生区。4.形成了重庆稻区农药化肥减量综合防治技术方案通过两年的稻田病虫草害综合防控技术方案,明确重庆水稻病虫重发生区“稻鸭(生物农药)除草+秧苗施药+生物农药+助剂激健+高效低毒低残留复配农药+4次统防统治”的防控方案;重庆水稻病虫轻发生区以二化螟性诱剂+金龟子绿僵菌CQMa421+1-2次统防统治+生物化学农药复配的防治方案。综合形成技物结合的“种、肥、药、机、技”一体化药肥双减增效的综合技术模式。5.化肥、农药减量综合试验对水稻病虫害发生及产量的影响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核心实验区结果表明:2019年秀山、涪陵、南川、江津、万州、开州6个病虫害防治区县农药减量为8%-53.08%;水稻主要病虫害防治效果90%以上,亩产增收5.78-158.18元。2020年秀山县、南川区、綦江区、江津区、万州区、合川区、垫江县、涪陵区8个农药化肥核心示范区县,农药减量31.99%-80.37%,肥料减量14.29%-52.39%情况下,水稻增产7.37%-19.39%。肥药减量从一定程度上能控制病虫害的发生,施药方式对病虫害发生的影响优于施肥方式,减量施肥施药对病虫害控制在重发生区明显,轻发生区不明显。肥料核心实验区以增产不增肥、减肥不减产,水稻病虫绿色防控降低农药用量获得了较好的经济、生态效益。

黄曙光[5](2021)在《水稻“两迁”害虫发生动态及三种绿色防控技术的作用 ——以江苏阜宁稻区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阜宁县位于江苏省盐城市中西部,其水稻种植面积常年在5.6万hm2左右。水稻害虫每年对阜宁县水稻生产的产量和品质造成明显的威胁,这其中尤其如“两迁”害虫稻飞虱、稻纵卷叶螟,因其具有迁飞性、暴发性等特点,造成的负面影响更大。为有效防控“两迁”害虫,本文以阜宁稻区为对象,系统调查和比较了 2017-2020年“两迁”害虫的发生动态,并以历年重发生年份数据为对照,分析了这四年种群发生的生物生态因素;在此基础上,本文评价了三种绿色防控技术对稻飞虱和稻纵卷叶螟数量的防效,并依次提出阜宁水稻“两迁”害虫绿色防控综合建议,以期为同类稻区“两迁”害虫更加科学地综合治理技术研发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灯诱监测、大田赶蛾和田间虫卵调查相互结合的方法,以阜宁新沟镇、东沟镇、硕集镇、板湖镇4个镇和植保站系统田为试验点,系统调查了 2017-2020年稻纵卷叶螟灯下蛾量、田间蛾量、田间卵量以及稻飞虱的田间虫量等指标,结果表明:①稻纵卷叶螟6月20日至9月20日,对阜宁水稻造成危害的主要有3个世代,即四(2)代、五(3)代、六(4)代。常年四(2)代成虫的迁入量较少,一般发生程度为轻发生;五(3)代前期成虫迁入量比较少,后期迁入量增多;六(4)代存在外来虫源迁入和本地虫源叠加效应,发生量较大,一般是中等以上发生。如2017年、2018年、2020年六(4)代发生盛期亩蛾量都在300头以上,历史重发生年份2005年,平均亩蛾量在400.0~600.0头,比较可见,这3年六(4)代都发生较重,究其原因受迁入数量、气候因素、种植品种、栽培方式等因素影响。②稻飞虱的田间调查结果表明,7月下旬~9月中旬主要以白背飞虱发生为主,8月下旬~10月上中旬主要以褐飞虱发生为主,受两虫量叠加影响,最高峰的虫量发生期多集中于8月下旬~9月中旬,特别是褐飞虱占的比例越高对水稻危害越大,如2020年9月28日调查,褐飞虱平均百穴虫量236.2头,少数防治不力田块百穴虫量高达3500头左右,历史重发生年份,2006年同期,褐飞虱平均百穴虫量150.0~300.0头,比较可见,2020年水稻后期褐飞虱发生较重,究其原因受迁入量大小、气象条件、防治水平、种植品种等因素影响。2)采用释放赤眼蜂、稻鸭共作、生物农药三种绿色防控技术,以阜宁稻区郭墅兴庄稻麦基地、吴滩街道立新村、阜城街道城南村为试验点,同时以农户常规自防田为对照,评价了它们对“两迁”害虫的防控效果。结果表明,①人工释放赤眼蜂每667m2每次放10000头,在蛾盛期前后,隔5天放1次,连续放蜂3次,对防治稻纵卷叶螟具有一定效果,可将稻纵卷叶螟控制危害控制在合理的经济阈值。②通过2019-2020两年稻鸭共作,研究表明,稻鸭共作对稻飞虱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基本与常规用药效果接近;对稻纵卷叶螟在水稻生长前期有一定抑制作用,但与常规用药比仍有差距,在水稻生产后期效果下降,需结合药剂防治。③8000IU/毫克苏云金杆菌悬浮剂对水稻稻纵卷叶螟具有较好的杀虫效果和保叶效果,与常规化学药剂效果相当。

党聪[6](2020)在《Bt水稻对天敌的长期生态效应及基于RNAi转基因水稻安全性的评价探索》文中认为在转基因作物开始商业化种植之前,严格的环境安全性和食用安全性评价十分必要。转基因作物对非靶标生物的安全性评价是其环境安全性评价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本论文围绕不同类型的转基因水稻对非靶标生物影响的安全性评价开展研究。选取Bt(Bacillus thuringiensis)水稻和基于RNA干扰的转miRNA或ds RNA水稻为对象,结合生态学、分子生物学、生物信息学等手段综合评价其对非靶标生物(尤其是天敌)的安全性,一方面为推动Bt水稻产业化进程提供安全性数据支撑,另一方面也为基于RNAi的新型转基因水稻安全性评价体系的构建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储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Cry1Ab水稻对稻田天敌群落的长期生态效应的评价通过分析转cry1Ab基因抗虫水稻(Cry1Ab水稻)持续十年的稻田节肢动物群落调查数据,发现Cry1Ab水稻田中天敌群落与非转基因对照相比没有显着差异。进一步对稻田重要捕食性天敌蜘蛛亚群落进行分析,证实Cry1Ab水稻对该亚群落没有显着影响,而化学农药处理则对其有显着的负面影响;同时也发现稻田蜘蛛对稻飞虱的自然控制能力并未受到Cry1Ab水稻的影响。综合评价认为,Cry1Ab水稻对稻田天敌群落无显着影响,可作为稻田害虫综合治理的一项重要技术。2.转二化螟miR-14水稻对其非靶标天敌二化螟盘绒茧蜂影响的评价借鉴Bt作物对非靶标生物安全性评价中第一层级(Tier-1)的方法,评价了高浓度二化螟miRNA直接暴露对其非靶标天敌二化螟盘绒茧蜂的影响。结果表明二化螟盘绒茧蜂可以通过直接取食和二化螟血淋巴获取外源miRNA;二化螟miR-14注射被寄生的二化螟幼虫后可能会影响二化螟盘绒茧蜂的发育历期,但高浓度的二化螟miR-14直接饲喂并未对二化螟盘绒茧蜂的生物学参数产生显着影响。结合田间实际情况,综合推断认为转二化螟miR-14水稻对其重要非靶标寄生蜂天敌二化螟盘绒茧蜂不会有明显的负面影响。3.褐飞虱靶标ds RNA对三种非靶标生物影响的评价首先构建褐飞虱人工饲料喂食ds RNA的方法,对体外转录合成的36条不同褐飞虱ds RNA片段进行饲喂试验,共有25个ds RNA片段对褐飞虱存活率有显着影响。选取具有较高致死效率的ds Nl Na、ds Nlsft、ds Nlvatp和ds Nlaup四个ds RNA片段评价其对三种非靶标生物(赤拟谷盗、黑肩绿盲蝽和麦蛾柔茧蜂)的影响。结合序列相似性、生物学参数、基因转录水平等结果,ds Nl Na与三种非靶标生物的同源基因序列的相似性相对较低,然而其对赤拟谷盗和麦蛾柔茧蜂均可能产生非靶标效应。ds Nlvatp与三种非靶标生物均存在连续19-23nt的完全匹配情况,但是其只有在高浓度饲喂时会对赤拟谷盗可能存在非靶标效应。此外,ds Nlaup连续饲喂赤拟谷盗显着影响其存活率;而ds Nlsft无论是高浓度饲喂还是以LC50的浓度连续饲喂,对三种非靶标生物的生物学参数及相关基因转录水平均没有显着影响。总的来说,褐飞虱靶标ds RNA对非靶标生物的影响并不完全取决于ds RNA的连续21nt序列与非靶标生物同源基因的匹配情况,与非靶标生物的分类地位及ds RNA的基因类别也有关系,因此在开展ds RNA对非靶标生物影响的评价时需要结合具体基因及非靶标生物进行具体评价。综合上述结果,ds Nlsft对褐飞虱具有相对较好的防控效果,且对已评价的三种非靶标生物相对安全,其可能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邓艳[7](2020)在《上海农场稻纵卷叶螟种群发生动态与防控技术》文中研究指明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Guenee)是长江流域稻区水稻生产上的一种迁飞性害虫,在江苏地区对水稻优质高产构成重大威胁。上海农场位于江苏省大丰区境内,拥有水稻种植面积4700多公顷。近年来,稻纵卷叶螟发生面积广,发生量大,世代重叠现象严重,给本场综合防控工作带来一定困难。为有效防控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为害,准确测报是基础,为此本文以该场三个片区29个点2014-2019年连续六年的田间赶蛾数据为基础,将田间赶蛾与灯下蛾量、大田查虫、查卵相结合,运用DPS等数据统计软件分析了该害虫种群的动态规律,并进行归纳分析,以便全面、系统地掌握本场稻纵卷叶螟种群的发生动态,为生产上有效防控它的危害提供依据。同时对本地区近几年使用和即将使用的多种防治稻纵卷叶螟的药剂进行了筛选试验,提出了符合本场稻纵卷叶螟的综合防控措施。主要结果如下:种群动态分析结果表明,稻纵卷叶螟在本场一年发生3-4代,四(2)代成虫开始迁入,蛾量发生程度属于轻发生;五(3)代前期成虫迁入量少,后期迁入量增多;六(4)代虫源相对复杂:一般年份(2016年-2019年)六(4)代多是以迁入成虫转化的本地虫源向外迁出为主,特殊年份(2014年、2015年)六(4)代前期是迁入虫源与本地虫源世代重叠,蛾量大。具体表现为:2014年、2015年、2018年这三年六(4)代前期发生量大,单日蛾量达到120头/66.7 m2左右,2016年、2017年、2019年这三年在五(3)代后期发生量大,单日蛾量达到58.7-97.3头/66.7 m2。八月上旬至九月上旬是上海农场稻纵卷叶螟种群数量最多的时期,尤其是八月中、下旬至九月上旬六(4)代稻纵卷叶螟在本场集中暴发。分析结果指出,监控五(3)代和六(4)代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为害成为本场植保工作的重中之重。通过对6种化学杀虫剂和1种生物制剂对1-2龄、3-4龄稻纵卷叶螟幼虫分别进行药效试验,综合评价不同药剂药后相同时间和相同药剂药后不同时间的防效。结果表明,(1)除了 5%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微乳剂30ml防治稻纵卷叶螟1-2龄药后3天校正防效最佳外,其他6种药剂均是药后7天达到最佳。防治稻纵卷叶螟3-4龄幼虫均是药后3天校正防效达到最佳;(2)几种药剂均表现为在1-2龄防治的校正防效优于对3-4龄的校正防效。以16%甲维茚虫威悬浮剂15ml药剂为例,对稻纵卷叶螟1-2龄幼虫7天后的防效达85.88%,而对3-4龄幼虫7天后的防效仅17.02%;(3)15%茚虫威悬浮剂12ml是7种药剂中校正防效最佳的药剂,药后7天校正防效高达88.27%,6%乙基多杀菌素乳油30ml作为生物药剂,对1-2龄稻纵卷叶螟的药后7天校正防效87.40%,仅次于15%茚虫威悬浮剂12ml,并优于其他5种化学药剂(药后7天校正防效由高到低依次为87.17%、85.88%、78.67%、78.27%、67.78%)。为此,本文提出紧扣稻纵卷叶螟最佳防治虫龄,精准选用高效药剂,科学合理施药,确保稻纵卷叶螟的高效防治,为本场水稻的丰产优质提供保障。

崔家华[8](2020)在《江苏盐城大丰区稻纵卷叶螟发生动态和绿色防控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稻纵卷叶螟是江苏省水稻生产上重要的害虫之一。近年来,由于气候变化、土地耕作制度改变等,稻纵卷叶螟种群动态也发生变化。本文对盐城市大丰区的稻纵卷叶螟发生动态进行了调查,同时利用高效低毒低残留氯虫苯甲酰胺等药剂、人工释放赤眼蜂及不同施药药械开展了稻纵卷叶螟的绿色防治技术的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连续5年对稻纵卷叶螟的灯诱、系统调查及大田调查的监测,稻纵卷叶螟在大丰区迁入期主要在7月上中旬,六(4)代稻纵卷叶螟逐渐成为主害代,对六(4)代稻纵卷叶螟要掌握好蛾峰期、卵孵化高峰期和低龄幼虫高峰期打药,可以有效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同时分析了近年来大丰区稻纵卷叶螟数量变化的主要原因,即适宜的气候条件利于其繁殖;水稻生育期推迟,食料条件丰富,加重水稻后期的发生为害;用药质量差等使稻纵卷叶螟加重为害。2、氯虫苯甲酰胺、氰氟虫腙、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和甲维·茚虫威都有较好的保叶和防治效果,阿维·毒死蜱和阿维·抑食肼保叶和防治效果较差,阿维·毒死蜱毒性较高,阿维·抑食肼见效较慢,在稻纵卷叶螟大发生时可能被新型药剂取代。由此提出,在稻纵卷叶螟卵孵高峰期至低龄幼虫高峰期进行化学防治,主要选用氯虫苯甲酰胺、茚虫威等高效、低毒的药剂,在稻纵卷叶螟的防治关键时期,压低成虫和高龄若虫的数量,控制其大量繁殖为害。3、人工释放赤眼蜂防控可减少水稻卷叶率,但防治效果低于化学药剂,建议人工释放赤眼蜂配合化学药剂辅助防治稻纵卷叶螟。4、药械种类对稻纵卷叶螟药剂防效影响较小。自走式喷杆喷雾机和多旋翼无人植保机人均作业效率高,机手效益好,节约用工人数。使用药械省时、省力,实际应用性强,更适宜种植大户。从施药防效来看,几种植保机械的防效均较为理想,配合助剂使用可以提高农药利用率,减少农药使用量。

时敏,唐璞,王知知,黄健华,陈学新[9](2020)在《中国寄生蜂研究及其在害虫生物防治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寄生蜂是一类重要的寄生性天敌昆虫,种类繁多、习性复杂,在害虫生物防治和综合治理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产卵时,寄生蜂携带的毒液、多DNA病毒等寄生因子就会随之进入寄主体内,发挥调控寄主生长、发育、免疫、代谢、行为的作用,从而保障了寄生蜂后代的发育。本文主要针对我国寄生蜂的系统分类、资源普查、生物学、生态学、寄主调控、人工繁殖、释放应用、田间保护和助增等方面的基础研究和应用进行了概述和整理。

蔡志平[10](2020)在《三种功能植物对苹果园绣线菊蚜及其捕食性天敌的调控作用》文中认为利用农业措施保护农田生态系统中的天敌资源,以增强天敌对害虫的控制作用,是害虫综合管理的重要内容。在大面积单种作物生态系统中,基于功能植物的种植以维持和增加天敌的种类和数量是增强天敌控害功能的有效手段。在华北地区,苹果大面积集约化种植,害虫容易大量发生,而天敌资源相对较少。绣线菊蚜Aphis spiraecola是苹果的主要害虫之一,具有分布范围广、繁殖速度快、发生代数多、危害严重等特点。在苹果园中种植功能植物,可以增强果园微景观中天敌的控害功能,但这功能的发挥,势必受到微景观中功能植物种类变化的影响。本论文于2018-2019年连续2年在山东烟台以红富士苹果园内绣线菊蚜及其捕食性天敌为研究对象,以三种功能植物(二月兰Orychophragmus violaceus、蛇床草Cnidium monnieri、金盏菊Calendula officinalis)为作用因子,以苹果树-功能植物微景观为研究系统,研究了绣线菊蚜及其捕食性天敌在微景观中的发生动态、分布格局、转移扩散、捕食能力及控害功能等,以揭示苹果园微景观中维持天敌多样性及其生态功能的信息联系机制,为利用功能植物对果园害虫进行生态调控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功能植物对绣线菊蚜及其捕食性天敌种群数量动态的作用通过对三种功能植物-苹果树微景观生态系统中绣线菊蚜及其捕食性天敌种群数量调查发现,二月兰在3月下旬开始开花,能够吸引黑带食蚜蝇Episyrphus balteata、龟纹瓢虫Propylaea japonica和中华通草蛉Chrysoperla sinica等捕食性天敌,可为天敌在前期提供食物资源及栖息场所;在二月兰种植区的苹果树上,黑带食蚜蝇(0.62头/枝)、中华通草蛉(0.22头/枝)、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0.66头/枝)和三突花蛛Misumenops tricuspidatus(0.12头/枝)的种群数量都显着高于对照区,绣线菊蚜种群数量(179.88头/枝)显着低于对照区(287.85头/枝)。蛇床草在5月中旬开始开花,能够吸引异色瓢虫、多异瓢虫Hippodamia variegata、中华通草蛉及黑带食蚜蝇等捕食性天敌,可为天敌在前中期提供花粉、花蜜、替代猎物(胡萝卜微管蚜Semiaphis heraclei)等食物资源和栖息场所,其上涵养的捕食性天敌种群数量最多;在蛇床草种植区的苹果树上,异色瓢虫(1.18头/枝)、中华通草蛉(1.38头/枝)、黑带食蚜蝇(0.53头/枝)和三突花蛛(0.28头/枝)的种群数量都显着高于对照区,绣线菊蚜种群数量(147.38头/枝)极显着低于对照区(287.85头/枝)。金盏菊在6月上旬开始开花,能够吸引黑带食蚜蝇、多异瓢虫、中华通草蛉和三突花蛛等捕食性天敌,可为天敌在中后期提供食物资源及栖息场所;在金盏菊种植区的苹果树上,异色瓢虫(0.90头/枝)、中华通草蛉(0.13头/枝)、黑带食蚜蝇(0.52头/枝)和三突花蛛(0.09头/枝)的种群数量都显着高于对照区,且在绣线菊蚜发生的第二高峰期(8月下旬)其种群数量(12.02头/枝)显着低于其它各区。在绣线菊蚜发生高峰期,苹果树上绣线菊蚜种群与捕食性天敌总种群数量之间呈显着负相关。进一步通过罩笼排除试验显示,在绣线菊蚜发生前期二月兰种植区生物控害指数较高(32.71%),发生高峰期蛇床草种植区生物控害指数较高(47.56%)。说明功能植物种植对绣线菊蚜有较好的控制作用。2.主要捕食性天敌在功能植物蛇床草与苹果树之间的转移扩散通过微量元素标记技术检测铷(Rb)元素在食物链中的传递与变化,结果发现Rb可通过植物叶片喷雾或土壤浇灌的方式在蛇床草-胡萝卜微管蚜-异色瓢虫这条食物链中传递。其中,在喷雾Rb处理中,蛇床草叶片、花朵及胡萝卜微管蚜体内的Rb含量随时间呈下降趋势,异色瓢虫体内的Rb含量呈先上升再下降趋势;在浇灌Rb处理中,叶片、花朵、胡萝卜微管蚜和异色瓢虫体内的Rb含量随时间都呈先上升再下降趋势;其中异色瓢虫在喷雾处理第3 d后其体内Rb含量最高(0.62μg/mL)。进一步在田间通过Rb标记追踪主要捕食性天敌(异色瓢虫、中华通草蛉)从蛇床草向苹果树的转移扩散过程表明,异色瓢虫2018年和2019年的转移率分别为44.04%和66.86%,中华通草蛉2018年和2019年的转移率分别为96.79%和80.09%。说明异色瓢虫和中华通草蛉可从功能植物蛇床草转移到苹果树上去发挥其控害功能。3.异色瓢虫对绣线菊蚜与胡萝卜微管蚜的捕食功能反应和选择偏好性根据异色瓢虫对绣线菊蚜与胡萝卜微管蚜的捕食功能反应与选择偏好测定表明,各虫态异色瓢虫对绣线菊蚜和胡萝卜微管蚜的捕食功能反应均为HollingⅡ型,且雌成虫对绣线菊蚜(143.6头)和胡萝卜微管蚜(137.6头)的日捕食量均为最大;雌成虫对绣线菊蚜的捕食能力最强(411.28),雄成虫对胡萝卜微管蚜的捕食能力最强(356.40)。各虫态异色瓢虫对绣线菊蚜和胡萝卜微管蚜的寻找效应都随蚜虫密度的增加而下降,且呈显着的线性相关;由于自身密度干扰,在蚜虫密度不变的情况下,异色瓢虫成虫随自身密度的增加其捕食量逐渐下降。在两种蚜虫共存的情况下,当总密度较低(食物不足)时,异色瓢虫对两种蚜虫均无显着的偏好性;当总密度较高(食物充足)时,异色瓢虫对绣线菊蚜表现出显着的正偏好性,对胡萝卜微管蚜表现出显着的负偏好性。4.蛇床草吸引异色瓢虫的化学信息机制室内嗅觉行为选择测试显示,异色瓢虫成虫对健康和蚜虫危害蛇床草植株的选择率均显着高于空白对照,但对健康和蚜虫危害植株的选择率之间无显着性差异。经气相色谱-触角电位联用仪(GCEAD)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筛选和鉴定,在健康植株和蚜虫危害植株挥发物中,对异色瓢虫成虫有电生理反应的活性物质都是邻二乙苯(1,2-diethylbenzene)和对二乙苯(pdiethylbenzene)。通过室内嗅觉行为和田间诱集验证,两种活性物质均能显着地吸引异色瓢虫成虫。说明邻二乙苯和对二乙苯是蛇床草吸引异色瓢虫的主要化学信息物质。综上所述,本研究表明三种功能植物二月兰、蛇床草和金盏菊由于开花期不同,分别能在苹果树生长的前期、前中期和中后期涵养龟纹瓢虫、异色瓢虫、多异瓢虫、中华通草蛉、黑带食蚜蝇和三突花蛛等捕食性天敌,这些捕食性天敌在微景观中可从功能植物向苹果树上转移扩散,从而对苹果主要害虫绣线菊蚜进行生物控制。本论文解析了不同功能植物对绣线菊蚜及其捕食性天敌的影响,追踪了天敌在微景观中的转移扩散规律,研究了天敌对主要猎物的捕食能力及选择偏好,定量评价了自然天敌对绣线菊蚜的控害功能,揭示了功能植物维持天敌多样性及其生态功能的化学信息联系机制,阐明了苹果树-功能植物微景观中主要害虫和捕食性天敌种群发生的格局、过程、机制及功能,为建立通过功能植物种植以增强自然天敌生物控害功能的应用模式提供科学依据。

二、不同水稻生育期对稻粉虱种群动态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不同水稻生育期对稻粉虱种群动态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三氟苯嘧啶拌种处理对水稻抗虫性及褐飞虱取食行为和生殖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褐飞虱概述
        1.1 褐飞虱发生与危害
        1.2 化学农药对褐飞虱的影响
    2. 新烟碱类杀虫剂
        2.1 新烟碱类杀虫剂研究进展
        2.2 烟碱类种衣剂的作用原理
        2.3 三氟苯嘧啶的作用机理
    3. 种衣剂的发展及其应用现状
        3.1 种衣剂对种子发芽、生长的影响
        3.2 种衣剂在害虫防治中的应用
    4. 农药处理对水稻的影响
        4.1 农药处理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
        4.2 农药处理对水稻次生代谢物的影响
        4.3 农药处理对水稻营养物质的影响
    5. 农药处理对昆虫的影响
        5.1 农药处理对昆虫取食的影响
        5.2 农药处理对昆虫激素的影响
        5.3 农药处理对昆虫生殖的影响
    6.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三氟苯嘧啶拌种处理对室内水稻生理生化和褐飞虱取食行为及其生殖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虫源
        1.2 三氟苯嘧啶种子处理
        1.3 发芽率和出苗率的检测
        1.4 水稻三氟苯嘧啶残留量的测定
        1.5 水稻生理生化测定
        1.6 褐飞虱取食行为的测定
        1.7 褐飞虱蜜露排泄量的测定
        1.8 褐飞虱取食选择性的测定
        1.9 褐飞虱生理生化测定
        1.10 荧光定量分析
        1.11 免疫荧光分析
        1.12 免疫印迹(Western blot)分析
        1.13 褐飞虱雌虫生殖参数和种群参数测定
        1.14 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三氟苯嘧啶拌种处理对水稻发芽率、出苗率的影响
        2.2 三氟苯嘧啶拌种处理后水稻茎秆和稻谷中三氟苯嘧啶残留量动态变化
        2.3 三氟苯嘧啶拌种处理对室内水稻次生代谢物及营养物质的影响
        2.4 三氟苯嘧啶拌种处理对褐飞虱取食选择性和蜜露排泄量的影响
        2.5 三氟苯嘧啶拌种处理室内水稻对褐飞虱取食行为的影响
        2.6 三氟苯嘧啶拌种处理对褐飞虱可溶性蛋白质、激素和虫重的影响
        2.7 三氟苯嘧啶拌种处理对褐飞虱Vg合成与积累的影响
        2.8 三氟苯嘧啶拌种处理对褐飞虱生殖参数的影响
        2.9 三氟苯嘧啶拌种处理对褐飞虱种群(F1代)的影响
    3.讨论
第三章 三氟苯嘧啶拌种处理对田间水稻生理生化和褐飞虱取食行为及田间防效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田间三氟苯嘧啶种子处理及水稻田间种植
        1.2 田间三氟苯嘧啶拌种残留量测定
        1.3 田间水稻次生代谢物与营养物质测定
        1.4 褐飞虱取食行为测定
        1.5 田间褐飞虱百丛虫口数调查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时期田间水稻茎秆内三氟苯嘧啶残留量
        2.2 三氟苯嘧啶拌种处理对田间水稻次生代谢物和营养物质的影响
        2.5 三氟苯嘧啶拌种处理的田间水稻对褐飞虱雌成虫取食行为的影响
        2.6 三氟苯嘧啶拌种处理对褐飞虱防治效果的评价
    3. 讨论
第四章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2)稻纵卷叶螟在水稻和玉米上的适合度与产卵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稻纵卷叶螟生物学和生态学特征及防控
        1.2.1 发生与危害
        1.2.2 生物学特性及防治
    1.3 昆虫触角及触角电位技术
        1.3.1 昆虫触角与功能
        1.3.2 昆虫触角电位技术的发展
        1.3.3 昆虫触角电位技术的应用
    1.4 生命表及其在稻纵卷叶螟上的应用
        1.4.1 影响昆虫适合度的因素
        1.4.2 年龄-龄期两性生命表发展与应用
        1.4.3 稻纵卷叶螟生命表
    1.5 植物及其挥发物对昆虫作用
        1.5.1 影响昆虫寄主选择的因素
        1.5.2 植物挥发物的种类
        1.5.3 植物挥发物的生态功能
        1.5.4 植物挥发物对昆虫的行为调控作用
    1.6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内容和研究思路
        1.6.1 目的和意义
        1.6.2 研究内容
        1.6.3 研究思路
第二章 寄主转换对稻纵卷叶螟寄主种群适合度及生命表参数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供试昆虫
        2.1.2 供试植物
        2.1.3 稻纵卷叶螟的发育适合度
        2.1.4 稻纵卷叶螟年龄-龄期两性生命表的构建
        2.1.5 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寄主转换对稻纵卷叶螟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
        2.2.2 寄主转换对稻纵卷叶螟生命表参数的影响
        2.2.3 寄主转换对稻纵卷叶螟种群参数的影响
    2.3 讨论
第三章 寄主挥发物及其对稻纵卷叶螟产卵选择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昆虫
        3.1.2 供试植物
        3.1.3 供试试剂
        3.1.4 水稻和玉米挥发物收集及其样品制备
        3.1.5 稻纵卷叶螟对水稻和玉米的产卵选择
        3.1.6 数据分析
    3.2 结果分析
        3.2.1 发物的组分差异及含量差异
        3.2.2 稻纵卷叶螟对水稻和玉米的产卵选择
    3.3 讨论
第四章 稻纵卷叶螟对寄主挥发物的EAG反应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供试昆虫
        4.1.2 供试试剂
        4.1.3 稻纵卷叶螟活性挥发物的筛选
        4.1.4 活性挥发物单品对稻纵卷叶螟EAG反应的浓度效应
        4.1.5 活性挥发物混合品对稻纵卷叶螟EAG反应的浓度效应
        4.1.6 数据分析
    4.2 结果分析
        4.2.1 稻纵卷叶螟嗅觉活性挥发物的筛选
        4.2.2 活性挥发物单品对稻纵卷叶螟EAG反应的浓度效应
        4.2.3 活性挥发物混合品对稻纵卷叶螟EAG反应的浓度效应
    4.3 讨论
第五章 稻纵卷叶螟对水稻和玉米挥发物的选择行为
    5.1 材料与方法
        5.1.1 供试昆虫
        5.1.2 供试试剂
        5.1.3 触角切除对稻纵卷叶螟选择行为的影响
        5.1.4 稻纵卷叶螟对活性挥发物单品的行为反应
        5.1.5 稻纵卷叶螟对活性挥发物混合品的行为反应
        5.1.6 数据分析
    5.2 结果分析
        5.2.1 触角切除对稻纵卷叶螟选择行为的影响
        5.2.2 稻纵卷叶螟对活性挥发物单品的选择行为
        5.2.3 稻纵卷叶螟对活性挥发物混合品的选择行为
    5.3 讨论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3)食物营养和肠道菌群对稻纵卷叶螟生长发育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昆虫的营养生态学研究
    1.2 取食营养对昆虫生长发育的影响
        1.2.1 取食营养对幼虫生长发育的影响
        1.2.2 补充营养对成虫繁殖的影响
        1.2.3 取食营养与昆虫消化代谢的关系
    1.3 昆虫肠道微生物
        1.3.1 昆虫肠道微生物多样性
        1.3.2 昆虫肠道细菌群落和结构变化的驱动因素
        1.3.3 肠道微生物对宿主营养代谢及生长发育的影响研究
        1.3.3.1 参与宿主食物代谢及营养获取
        1.3.3.2 肠道微生物对宿主生长发育的影响
        1.3.4 昆虫肠道微生物研究方法
    1.4 稻纵卷叶螟为害特性及爆发机制
    1.5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意义与创新点
    1.6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取食营养对稻纵卷叶螟幼虫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1.1 试验昆虫
        2.1.1.2 取食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1.2.1 不同取食营养对稻纵卷叶螟生长发育的影响
        2.1.2.2 不同营养水平食料对稻纵卷叶螟生长发育的影响
        2.1.2.3 取食利用率测定
        2.1.2.4 虫体脂肪、糖原、蛋白质含量测定
        2.1.2.5 蛋白酶、淀粉酶及脂肪酶活性测定
        2.1.2.6 卵黄蛋白含量测定
        2.1.2.7 蜕皮激素和保幼激素含量测定
        2.1.3 数据统计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取食营养对稻纵卷叶螟的影响
        2.2.1.1 取食营养对稻纵卷叶螟生长发育的影响
        2.2.1.2 取食营养对稻纵卷叶螟转化效率的影响
        2.2.1.3 不同食物对稻纵卷叶螟体内脂肪、可溶性糖和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2.2.1.4 不同食物对稻纵卷叶螟中肠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2.2.2 不同营养水平对稻纵卷叶螟的影响
        2.2.2.1 取食不同营养水平玉米对稻纵卷叶螟生长繁殖的影响
        2.2.2.2 不同营养水平对稻纵卷叶螟卵巢发育和生长激素含量的影响
    2.3 讨论
第三章 不同取食营养对稻纵卷叶螟成虫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1.2.1 成虫繁殖参数测定
        3.1.2.2 雌虫卵巢发育分析
        3.1.2.3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取食营养对成虫寿命及存活率的影响
        3.2.2 不同取食营养对雌虫卵巢发育的影响
        3.2.3 不同取食营养对成虫繁殖参数的影响
    3.3 讨论
第四章 稻纵卷叶螟肠道菌群多样性及功能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供试植物
        4.1.2 供试昆虫
        4.1.3 稻纵卷叶螟肠道菌宏基因组测序和数据分析
        4.1.3.1 肠道样品制备
        4.1.3.2 肠道菌总DNA提取
        4.1.3.3 测序数据预处理
        4.1.3.4 宏基因组组装
        4.1.3.5 基因预测、物种注释
        4.1.3.6 功能注释
        4.1.4 稻纵卷叶螟肠道细菌分离鉴定
        4.1.4.1 肠道样品制备
        4.1.4.2 肠道细菌分离纯化
        4.1.4.3 单克隆菌株16S rRNA基因的扩增
        4.1.4.4 肠道细菌系统发育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宏基因组测序分析稻纵卷叶螟中肠微生物的多样性
        4.2.1.1 稻纵卷叶螟肠道微生物宏基因组测序数据分析
        4.2.1.2 宏基因组数据分析稻纵卷叶螟肠道微生物组成
        4.2.1.3 幼虫与成虫间肠道微生物组成差异
        4.2.2 宏基因组测序分析稻纵卷叶螟中肠微生物的功能
        4.2.3 传统微生物分离纯培养法分析稻纵卷叶螟肠道细菌的多样性
        4.2.3.1 肠道细菌的分离纯化
        4.2.3.2 16S rRNA克隆测序及系统发育分析
    4.3 讨论
第五章 取食营养对稻纵卷叶螟肠道菌群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试验方法
        5.1.2.1 不同寄主植物饲喂稻纵卷叶螟
        5.1.2.2 不同氮处理玉米苗饲养稻纵卷叶螟幼虫
        5.1.2.3 糖溶液饲喂稻纵卷叶螟成虫
        5.1.2.4 肠道样品制备及总DNA提取
        5.1.2.5 肠道微生物宏基因组测定及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取食营养对稻纵卷叶螟肠道菌群多样性的影响
        5.2.1.1 取食玉米和水稻对稻纵卷叶螟幼虫肠道微生物组成的影响
        5.2.2 不同营养水平对肠道菌群多样性的影响
        5.2.2.1 不同营养水平对稻纵卷叶螟肠道菌群多样性的影响
        5.2.3 取食营养对成虫肠道菌群的影响
        5.2.3.1 补充糖溶液对成虫肠道微生物组成的影响
    5.3 结论与讨论
第六章 肠道菌群对稻纵卷叶螟生长发育的促进作用
    6.1 材料与方法
        6.1.1 试验材料
        6.1.1.1 试验昆虫
        6.1.1.2 供试饲料
        6.1.1.3 肠道菌消除种群
        6.1.1.4 供试菌株
        6.1.2 试验方法
        6.1.2.1 肠道菌群对稻纵卷叶螟幼虫的影响
        6.1.2.2 营养转化效率测定
        6.1.2.3 营养物质积累量测定
        6.1.2.4 保幼激素、蜕皮激素含量测定
    6.2 结果与分析
        6.2.1 抗生素对肠道菌群消除的效果
        6.2.2 肠道菌群对稻纵卷叶螟幼虫的影响
        6.2.2.1 对幼虫发育历期、体重的影响
        6.2.2.2 对幼虫营养代谢指标的影响
        6.2.2.3 对营养物质含量的影响
        6.2.2.4 对保幼激素和蜕皮激素含量的影响
    6.3 讨论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1.1 取食营养成分的变化影响幼虫生长发育
        7.1.2 补充营养影响成虫发育及繁殖
        7.1.3 稻纵卷叶螟肠道菌群的组成和功能
        7.1.4 取食营养影响稻纵卷叶螟肠道菌群的组成和功能
        7.1.5 肠道菌群对稻纵卷叶螟生长发育的促进作用
    7.2 展望
        7.2.1 肠道共生菌的分离培养技术
        7.2.2 肠道菌群结构变化的驱动因素
        7.2.3 肠道微生物影响宿主的机理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与论文相关科研项目

(4)水稻农药化肥减施增效技术研究 ——以川渝稻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水稻生产现状
    2.水稻主要害虫生物生态学特征
        2.1 水稻螟虫
        2.1.1 水稻螟虫生物学及生态学习性
        2.1.2 耕作栽培制度与螟虫演变关系
        2.2 水稻两迁害虫
        2.2.1 稻飞虱类
        2.2.2 稻纵卷叶螟
        2.3 水稻稻瘟病和纹枯病
    3.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
        3.1 水稻化肥农药减量
        3.2 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
        3.2.1 物理防治
        3.2.2 化学防治
        3.2.3 生物防治
        3.2.4 应用生态工程控制水稻病虫害
引言
    1.论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2.论文的研究思路及框架
第二章 不同水稻种植模式对川渝稻区二化螟越冬种群数量的影响
    1.材料与方法
        1.1
        1.1.1 调查时间和地点
        1.1.2 虫情资料
        1.2 调查内容及方法
        1.2.1 调查内容
        1.2.2 调查方法
        1.2.3 数据处理与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 四川稻区部分区县历年水稻插秧方式与稻田种养方式变化分析
        2.2 四川稻区部分区县历年二化螟越冬数量与分析
        2.3 插秧方式及稻田种养方式与二化螟越冬代相关分析
        2.4 重庆市螟虫越冬种类及分布
        2.5 水稻不同类型田二化螟越冬虫源分析
    3.小结和讨论
第三章 重庆秀山县水稻主要虫害发生规律研究
    1.材料与方法
        1.1 调查方法
        1.1.1 稻飞虱田间系统调查
        1.1.2 稻纵卷叶螟田间赶蛾调查
        1.1.3 水稻螟虫田间光诱调查
        1.2 虫情资料与气象资料
        1.3 调查时间
        1.4 调查地点
        1.5 数据处理
    2.结果与分析
        2.1 稻飞虱发生情况分析
        2.1.1 稻飞虱灯下发生动态分析
        2.1.2 稻飞虱田间系统调查分析
        2.1.3 稻飞虱发生规律分析
        2.2 稻纵卷叶螟发生动态分析
        2.3 二化螟灯下诱捕数量分析
        2.4 气候条件与水稻迁飞害虫发生动态分析
    3.小结和讨论
第四章 重庆稻区水稻病虫害农药减量增效示范应用
    1.材料与方法
        1.1 示范地设计方法
        1.2 病虫害调查区域及方法
        1.2.1 二化螟调查方法
        1.2.2 稻飞虱调查方法
        1.2.3 稻纵卷叶螟调查方法
        1.2.4 水稻纹枯病和稻瘟病调查方法
        1.2.5 农药减量效果
        1.2.6 增益效果
    2.结果与分析
        2.1 示范区用药结果与水稻病虫害的发生期
        2.2 重庆稻区水稻病虫害发生程度及防治效果
        2.2.1 重庆稻区水稻病虫害重发生区县发生程度及防治效果
        2.2.2 对水稻病虫害轻发生区县防治效果
        2.3 减量用药的减药效果和经济效益分析
    3.小结和讨论
第五章 不同肥药双减组合对水稻病虫害及产量的影响
    1.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时间、地点
        1.2 试验规划
        1.3 试验材料
        1.4 试验方法
        1.4.1 试验设计
        1.4.2 水肥管理
        1.4.3 产量测定
        1.5 数据处理
    2.结果与分析
        2.1 施肥情况比较
        2.2 施药情况比较
        2.3 病虫害发生情况比较
        2.4 水稻主要经济性状及增产效果
    3.小结和讨论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1.结论
    2.展望
参考文献
硕士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5)水稻“两迁”害虫发生动态及三种绿色防控技术的作用 ——以江苏阜宁稻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绿色防控技术
        1.1 概念
        1.2 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主要技术集成
        1.2.1 农业防治措施
        1.2.2 物理防治措施
        1.2.3 化学防治措施
        1.2.4 生物防治措施
        1.3 其他作物系统中的绿色防控技术
    2 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阜宁稻区近四年“两迁”害虫发生动态及成因分析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稻纵卷叶螟监测方法
        2.1.1 灯诱监测
        2.1.2 田间赶蛾
        2.1.3 虫卵调查
        2.2 稻飞虱监测方法
        2.3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阜宁县2017-2020年稻纵卷叶螟发生动态及原因分析
        3.1.1 2017年阜宁县稻纵卷叶螟发生动态及原因分析
        3.1.2 2018年阜宁县稻纵卷叶螟发生动态及原因分析
        3.1.3 2019年阜宁县稻纵卷叶螟发生动态及原因分析
        3.1.4 2020年阜宁县稻纵卷叶螟发生规律及原因分析
        3.2 阜宁县2017-2020年稻飞虱发生动态及原因分析
        3.2.1 2017年阜宁县稻飞虱发生动态
        3.2.2 2018年阜宁县稻飞虱发生动态
        3.2.3 2019年阜宁县稻飞虱发生动态
        3.2.4 2020年阜宁县稻飞虱发生动态
        3.2.5 阜宁稻区稻飞虱2017-2020年发生动态分析
    4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三种绿色防控技术对水稻“两迁”害虫的防控评价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人工释放赤眼蜂
        2.1.1 试验田基本情况
        2.1.2 试验设计
        2.1.3 试验方法
        2.1.4 效果调查
        2.2 稻鸭共作
        2.2.1 试验设计
        2.2.2 效果调查
        2.3 生物农药
        2.3.1 试验田基本情况
        2.3.2 试验设计
        2.3.3 试验方法
        2.3.4 效果调查
        2.4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人工释放赤眼蜂效果分析
        3.2 稻鸭共作应用技术控制稻纵卷叶螟和稻飞虱效果分析
        3.3 生物农药苏云金杆菌悬浮剂防治水稻稻纵卷叶螟效果分析
    4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Bt水稻对天敌的长期生态效应及基于RNAi转基因水稻安全性的评价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转基因作物研究现状
        1.1 全球转基因作物的应用概况
        1.2 新型转基因作物的发展概况
    2 转基因作物对非靶标生物安全性评价的研究进展
        2.1 安全性评价的原理及程序
        2.2 Bt作物对非靶标生物安全性评价的新进展
        2.3 新型转基因作物对非靶标生物安全性评价的研究进展
    3 RNA干扰的原理及其在害虫防治中的应用
        3.1 RNA干扰的原理
        3.2 昆虫RNA干扰的导入方法
        3.3 RNA干扰在害虫防治中的应用
        3.4 RNA干扰技术的安全性
    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5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 Cry1Ab水稻对稻田天敌长期生态效应的评价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水稻
        1.2 田间种植及试验设计
        1.3 取样及鉴定
        1.4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Cry1Ab水稻对稻田节肢动物总群落影响的评价
        2.2 Cry1Ab水稻对稻田天敌群落影响的评价
        2.3 Cry1Ab水稻对稻田蜘蛛亚群落及其生态功能影响的评价
    3 讨论
第三章 转二化螟miR-14水稻对其非靶标天敌二化螟盘绒茧蜂影响的评价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昆虫及水稻
        1.2 转二化螟miR-14 水稻中miRNA含量的测定
        1.3 二化螟miR-14直接饲喂二化螟盘绒茧蜂成虫
        1.4 二化螟miR-14注射已被二化螟盘绒茧蜂寄生的二化螟幼虫
        1.5 二化螟miR-14在二化螟盘绒茧蜂中的靶标预测
        1.6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新型转二化螟miR-14 水稻不同组织中miR-14 表达量
        2.2 二化螟miR-14直接喂食对二化螟盘绒茧蜂的影响
        2.3 二化螟miR-14注射被寄生的二化螟幼虫对二化螟盘绒茧蜂的影响
        2.4 二化螟miR-14在二化螟盘绒茧蜂中的靶标预测
    3 讨论
第四章 褐飞虱靶标dsRNA对三种非靶标生物影响的评价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昆虫
        1.2 基因选择和引物设计
        1.3 dsRNA的合成
        1.4 dsRNA的喂食
        1.5 dsRNA的稳定性
        1.6 荧光定量PCR
        1.7 序列比对
        1.8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褐飞虱dsRNA喂食体系的建立
        2.2 褐飞虱防控靶标基因dsRNA的筛选及致死效率评价
        2.3 不同靶标dsRNA片段对赤拟谷盗影响的评价
        2.4 不同靶标dsRNA片段对黑肩绿盲蝽影响的评价
        2.5 不同靶标dsRNA片段对麦蛾柔茧蜂影响的评价
    3 讨论
第五章 总结
    1 总讨论
    2 本论文的特色和创新点
    3 本论文的不足之处
    4 今后有待继续开展的工作
参考文献
附录 Ⅰ基于转录组分析的Cry2Aa水稻对非靶标天敌黑肩绿盲蝽影响的评价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昆虫
        1.2 黑肩绿盲蝽喂食Cry2Aa蛋白
        1.3 黑肩绿盲蝽体内Bt蛋白含量的测定
        1.4 转录组测序及分析
        1.5 荧光定量PCR
        1.6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Cry2Aa蛋白直接饲喂对黑肩绿盲蝽存活率的影响
        2.2 Cry2Aa蛋白对黑肩绿盲蝽影响的转录组分析
    3 讨论
    4 参考文献
附录 Ⅱ作者简历

(7)上海农场稻纵卷叶螟种群发生动态与防控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 稻纵卷叶螟发生与危害概况
        1.1 稻纵卷叶螟概况
        1.2 稻纵卷叶螟发生和危害情况
    2 稻纵卷叶螟的测报与防治
        2.1 稻纵卷叶螟的测报
        2.2 稻纵卷叶螟的防治
    3 上海农场农业生产简介
    4 立项依据及目的意义
第二章 2014-2019年上海农场稻纵卷叶螟的种群动态
    1 材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1.2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2014-2019年稻纵卷叶螟种群动态
        2.2 2014-2019年稻纵卷叶螟发生趋势分析
        2.3 2014-2019年连续六年稻纵卷叶螟种群动态分析
    3 讨论
第三章 不同药剂防治稻纵卷叶螟的田间药效试验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药剂
        1.2 药剂浓度
        1.3 试验田概况与小区设计
        1.4 施药时间与方法
        1.5 调查内容与方法
        1.6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安全性分析
        2.2 不同药剂在稻纵卷叶螟1-2龄幼虫期施用的防效评价
        2.3 不同药剂在稻纵卷叶螟3-4龄幼虫期施用的防效评价
        2.4 不同药剂在稻纵卷叶螟不同幼虫期防效评价
    3 讨论
    附
        1 施药前后天气情况
        2 1-2龄幼虫在药前、药后3天、7天、15天各虫龄所占比例
        3 3-4龄幼虫在药前、药后3天、7天、15天各虫龄所占比例
第四章 稻纵卷叶螟防控策略
    1 2014-2019年稻纵卷叶螟大田防控策略
        1.1 2014年稻纵卷叶螟大田防控策略
        1.2 2015年稻纵卷叶螟大田防控策略
        1.3 2016年稻纵卷叶螟大田防控策略
        1.4 2017年稻纵卷叶螟大田防控策略
        1.5 2018年稻纵卷叶螟大田防控策略
        1.6 2019年稻纵卷叶螟大田防控策略
    2 讨论
第五章 稻纵卷叶螟防控技术推广
第六章 总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8)江苏盐城大丰区稻纵卷叶螟发生动态和绿色防控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
    1.2 稻纵卷叶螟危害及特点
    1.3 稻纵卷叶螟迁飞和发生世代规律
    1.4 稻纵卷叶螟绿色防治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1.4.1 目前防治的办法及存在问题
        1.4.2 化学防治
        1.4.3 生物防治
        1.4.4 农业防治
        1.4.5 物理防治
    1.5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2章 大丰区稻纵卷叶螟动态调查研究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灯诱监测方法
        2.2.2 系统田调查方法
        2.2.3 大田普查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3.1 灯下稻纵卷叶螟迁入动态
        2.3.2 系统田发生情况
        2.3.3 大田发生情况
    2.4 小结
    2.5 讨论
        2.5.1 气候因素
        2.5.2 水稻生育期偏迟,食料丰富
        2.5.3 人为因素
第3章 氯虫苯甲酰胺等药剂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效研究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材料
        3.2.2 研究方法
        3.2.3 不同药剂防治稻纵卷叶螟效果
        3.2.4 数据分析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4 小结与讨论
第4章 人工释放赤眼蜂对稻纵卷叶螟的控制效果研究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试验材料
        4.2.2 调查方法
        4.2.3 数据分析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稻螟赤眼蜂对稻纵卷叶螟卵的影响
        4.3.2 稻螟赤眼蜂对水稻株害率的影响
    4.4 小结与讨论
第5章 药械对稻纵卷叶螟防效影响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示范地概况与供试材料
        5.2.2 调查方法与数据统计
    5.3 结果与分析
    5.4 小结与讨论
第6章 全文总结与讨论
    6.1 结论
    6.2 防治对策
        6.2.1 注重基础测报,提高情报精度
        6.2.2 注重试验示范,掌握药剂动态
        6.2.3 注重科学用药,保证药剂防效
        6.2.4 提高防治技术到位率,强化组织服务
    6.3 论文创新点
    6.4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9)中国寄生蜂研究及其在害虫生物防治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寄生蜂的分类和资源发掘
    1.1 寄生蜂的分类研究
    1.2 寄生蜂的资源发掘
2 寄生蜂的生物学
    2.1 幼蜂发育
    2.2 寄主选择
    2.3 寄主适合度
    2.4 寄生效率
    2.5 行为学特性
        2.5.1 母代雌蜂的照料行为
        2.5.2母蜂的学习经历
        2.5.3 雄性蜂的争斗行为
        2.5.4 寄生蜂的视觉和嗅觉
    2.6 飞行和扩散
3 寄生蜂的生态学
    3.1 生物因素
        3.1.1 种间竞争
        3.1.2植物次生代谢物质与挥发物
        3.1.3 微生物
        3.1.4中性昆虫
        3.1.5转Bt基因抗虫作物
    3.2 非生物因素
        3.2.1 温湿度
        3.2.2 光照和颜色
        3.2.3 化学农药
        3.2.4 其他因素
4 寄生蜂对寄主生理、发育、生殖、行为的调控
    4.1 寄生因子及功能
        4.1.1 毒液
        4.1.2 多DNA病毒
        4.1.3 畸形细胞
        4.1.4 其他因子
    4.2 寄生蜂对寄主免疫、代谢、发育、生殖、行为的影响
        4.2.1 对寄主免疫的影响
        4.2.2 对寄主营养代谢的影响
        4.2.3 对寄主内分泌和生长发育的影响
        4.2.4 对寄主生殖的影响
        4.2.5 对寄主抗逆性的影响
        4.2.6 对寄主行为的影响
5 寄生蜂的人工繁殖
    5.1 替代寄主
    5.2 补充营养
    5.3 低温贮藏
    5.4 滞育调控
    5.5 其他因素
6 生物防治技术与策略
    6.1 寄生蜂的人工释放
        6.1.1 单种天敌释放
        6.1.2 多种天敌联合释放
    6.2 寄生蜂的保护和助增
        6.2.1 作物间作
        6.2.2 种植蜜源植物
        6.2.3 植物支持系统和生态调控
7 总结和展望

(10)三种功能植物对苹果园绣线菊蚜及其捕食性天敌的调控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功能植物在害虫生态调控中的研究现状
        1.1.1 保护性生物控制在生态调控中的作用
        1.1.2 生境管理在生态调控中的作用
        1.1.3 功能植物在害虫生态调控中的作用
        1.1.4 功能植物在果园生态调控中的应用
    1.2 铷元素标记技术在昆虫生态学中的应用
        1.2.1 铷元素标记在害虫转移扩散过程中的应用
        1.2.2 铷元素标记在天敌转移扩散过程中的应用
        1.2.3 铷元素标记在昆虫配偶竞争过程中的应用
    1.3 植物挥发物与昆虫之间的关系
        1.3.1 植物挥发物的作用
        1.3.2 植物挥发物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1.3.3 植物挥发物对植食性昆虫行为的影响
        1.3.4 植物挥发物对天敌行为的影响
        1.3.5 植物挥发物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1.4 绣线菊蚜研究现状
        1.4.1 绣线菊蚜概述
        1.4.2 绣线菊蚜的防治现状
    1.5 本论文中的三种功能植物概述
        1.5.1 二月兰
        1.5.2 蛇床草
        1.5.3 金盏菊
    1.6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6.1 研究目的
        1.6.2 研究内容
        1.6.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功能植物对绣线菊蚜及其捕食性天敌种群动态的作用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地概况
        2.1.2 试验设计
        2.1.3 绣线菊蚜及天敌调查
        2.1.4 自然天敌对绣线菊蚜生物控制的定量分析
        2.1.5 数据处理与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功能植物上捕食性天敌的组成
        2.2.2 主要捕食性天敌在三种功能植物上的发生动态
        2.2.3 功能植物种植区苹果树上捕食性天敌的组成
        2.2.4 功能植物种植区苹果树上主要捕食性天敌的发生动态
        2.2.5 绣线菊蚜在不同功能植物种植区苹果树上的发生动态
        2.2.6 苹果树上捕食性天敌与绣线菊蚜种群的相关性
        2.2.7 功能植物对绣线菊蚜生物控制的定量分析
    2.3 讨论
第三章 主要捕食性天敌在蛇床草与苹果树之间的转移扩散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植物
        3.1.2 供试虫源
        3.1.3 试验主要试剂
        3.1.4 试验主要仪器
        3.1.5 试验方法
        3.1.6 样品处理
        3.1.7 铷元素含量测定
        3.1.8 数据统计与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Rb在蛇床草-胡萝卜微管蚜-异色瓢虫食物链中的变化
        3.2.2 异色瓢虫体表喷施RbCl溶液对其体内Rb含量的影响
        3.2.3 Rb在蛇床草-胡萝卜微管蚜-异色瓢虫食物链中的传递
        3.2.4 异色瓢虫成虫从蛇床草向苹果树的转移扩散
        3.2.5 中华通草蛉成虫从蛇床草向苹果树的转移扩散
    3.3 讨论
第四章 异色瓢虫对绣线菊蚜和胡萝卜微管蚜的捕食功能反应和选择偏好性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供试虫源
        4.1.2 试验方法
        4.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不同虫态异色瓢虫对绣线菊蚜和胡萝卜微管蚜的捕食功能反应
        4.2.2 不同虫态异色瓢虫对绣线菊蚜和胡萝卜微管蚜的寻找效应
        4.2.3 异色瓢虫成虫取食绣线菊蚜和胡萝卜微管蚜的密度干扰反应
        4.2.4 异色瓢虫成虫对绣线菊蚜和胡萝卜微管蚜的选择偏好
    4.3 讨论
第五章 蛇床草吸引异色瓢虫的化学信息机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供试植物
        5.1.2 供试昆虫
        5.1.3 试验主要试剂
        5.1.4 主要仪器
        5.1.5 试验方法
        5.1.6 数据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异色瓢虫成虫对蛇床草健康植株和蚜虫危害植株的嗅觉行为选择
        5.2.2 活性物质的筛选与鉴定
        5.2.3 异色瓢虫成虫对活性物质的嗅觉行为反应验证
        5.2.4 活性物质对异色瓢虫的田间诱集效果
    5.3 讨论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1.1 功能植物对绣线菊蚜及其捕食性天敌种群动态的作用
        6.1.2 主要捕食性天敌在蛇床草和苹果树之间的转移扩散
        6.1.3 异色瓢虫对绣线菊蚜和胡萝卜微管蚜的捕食功能反应和选择偏好
        6.1.4 蛇床草吸引异色瓢虫的化学信息机制
    6.2 全文总结
    6.3 创新点
    6.4 展望
        6.4.1 功能植物组合
        6.4.2 捕食性天敌和寄生性天敌组合
        6.4.3 功能植物的其它功能研究
        6.4.4 活性物质的混配研究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评阅表

四、不同水稻生育期对稻粉虱种群动态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三氟苯嘧啶拌种处理对水稻抗虫性及褐飞虱取食行为和生殖的影响[D]. 武庆. 扬州大学, 2021
  • [2]稻纵卷叶螟在水稻和玉米上的适合度与产卵选择[D]. 陈萍.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09)
  • [3]食物营养和肠道菌群对稻纵卷叶螟生长发育的影响[D]. 李传明. 扬州大学, 2021(02)
  • [4]水稻农药化肥减施增效技术研究 ——以川渝稻区为例[D]. 杜润帮. 西南大学, 2021(01)
  • [5]水稻“两迁”害虫发生动态及三种绿色防控技术的作用 ——以江苏阜宁稻区为例[D]. 黄曙光. 扬州大学, 2021(09)
  • [6]Bt水稻对天敌的长期生态效应及基于RNAi转基因水稻安全性的评价探索[D]. 党聪. 浙江大学, 2020(07)
  • [7]上海农场稻纵卷叶螟种群发生动态与防控技术[D]. 邓艳. 扬州大学, 2020(05)
  • [8]江苏盐城大丰区稻纵卷叶螟发生动态和绿色防控技术研究[D]. 崔家华. 扬州大学, 2020(04)
  • [9]中国寄生蜂研究及其在害虫生物防治中的应用[J]. 时敏,唐璞,王知知,黄健华,陈学新. 应用昆虫学报, 2020(03)
  • [10]三种功能植物对苹果园绣线菊蚜及其捕食性天敌的调控作用[D]. 蔡志平. 石河子大学, 2020(08)

标签:;  ;  ;  ;  ;  

水稻不同生育阶段对水稻粉虱种群动态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