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拉德反应和糖链结构对致敏蛋白致敏的影响

美拉德反应和糖链结构对致敏蛋白致敏的影响

一、Maillard反应与糖链结构对致敏蛋白致敏性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刘光明,刘庆梅,杨阳,刘萌,李梦思,曹敏杰[1](2021)在《水产食品过敏及其防控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食品过敏现象在全球范围内快速增长,尤其以鱼类、贝类和甲壳类等水产食品引发的过敏性疾病在亚洲的发病率较高,而一直未有标准化的根治手段。本文系统归纳水产食品致敏原分类鉴定及检测技术,加工处理降低水产食品致敏性,以及低致敏性衍生物和抗过敏营养组分等防控水产食品过敏的手段,为水产食品乃至其它食品过敏性疾病的防控提供参考。

杨明畅,马俪珍,李来好,杨贤庆,陈胜军,魏涯,王悦齐,李春生,赵永强[2](2021)在《蛋白质免疫印迹技术在水产品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蛋白质免疫印迹技术作为一门新兴的方法,在蛋白质组学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该技术可对待测样品中目的蛋白质进行定性和半定量分析,为探究水产品中蛋白质组成及变化规律带来了新的途径。本文在重点介绍蛋白质免疫印迹技术原理及特点的基础上,系统地总结了近年来该技术在水产品加工、贮藏、品质鉴别及质量安全方面的应用研究进展,对目的蛋白质选择的局限性、水产品研究尚未覆盖、蛋白质受环境改变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就此展望了丰富数据库、多组学方法联合分析等发展前景,以期为蛋白质免疫印迹技术在水产品品质与质量安全相关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与借鉴。

傅玲琳,王彦波[3](2021)在《食物过敏:从致敏机理到控制策略》文中研究表明全球范围内食物过敏的发生率逐年升高,食物过敏现已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食品安全和公共卫生问题。本文系统综述了近年来食物过敏领域的研究进展,包括食物过敏的流行病学特征、分子机制与机体发生的风险因素,食物致敏原的识别、评价与检测技术,以及食物过敏的诊断、控制及标识的风险评估等;在此基础上,深入探讨了食物过敏与致敏原相关研究的瓶颈挑战与策略,以期为食物过敏的预防和控制,低/无敏食品的研发,以及保障食物致敏原安全提供参考和借鉴。

王亚婷[4](2021)在《不同二糖糖基化修饰在卵清蛋白改性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

邵艳红[5](2021)在《低频超声-羰氨缩合降低β-乳球蛋白致敏的机制初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钟比真[6](2021)在《微波场中卵清蛋白糖基化反应不均匀性的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食物的要求已经由最初的饱腹、维持自身的生存条件逐渐向安全营养、从饮食中获得灵感、满足心理需求的方面发展,因此,对食品工业和加工技术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近年来,基于美拉德反应的蛋白质糖基化改性逐渐成为改善蛋白质功能性质、提高产品风味的热点,然而,基于糖基化反应的风味产品和改性产品制备主要以传导加热为主,其耗时长、温度高,存在生产周期长、耗能大等问题,微波加热因其快速、穿透力强、节能环保等优势逐渐受到国内外食品研究人员的关注,并成为促进食品蛋白质糖基化改性的新兴技术,利用微波加热可以使蛋白质糖基化改性达到提质增效的目的。但是,微波加热过程中的微波分布不均会导致加热不均匀的问题,从而产生局部热点和冷点,影响产品品质和稳定性,且微波场内蛋白质糖基化反应不均匀性的研究较少,缺乏不均匀产物的定性定量分析和相关理论,亟待进行深入研究,以指导微波加热技术在食品糖基化改性和品质提升方面的应用,为新型均匀性微波加工装备的研发提供理论指导。本论文以卵清蛋白和葡萄糖混合体系为研究对象,研究微波加热的不均匀性对其结构性质、反应产物、消化性、致敏性等的影响,并通过质谱和分子对接等技术揭示微波加热不均匀性在无水状态下卵清蛋白糖基化改性的分子机制。主要结论如下:(1)微波加速了糖基化反应的进行,经过微波糖基化处理之后的卵清蛋白的分子量增大明显,并且自由氨基含量也明显降低。卵清蛋白的三级结构展开,其二级结构发生了改变,卵清蛋白分子的空间结构变得松散。其中离磁控管最远的3号样品的结构变化最大。(2)微波糖基化主要使卵清蛋白中的赖氨酸含量降低,该过程中生成的果糖胺并不稳定,离磁控管最远的3号样品中的羟甲基糠醛、羰基和羧甲基赖氨酸含量都是最多的。离磁控管最近的5号样品中丙烯酰胺含量最多,但所有样品中丙烯酰胺含量都远远低于致毒剂量,而在样品中并未检测到4-甲基咪唑。(3)微波糖基化后的卵清蛋白的起泡性质和乳化性质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离磁控管最远的3号样品被破坏的最严重。改性后的卵清蛋白的流变学行为也发生变化,抗氧化能力有明显的提高,同时变性温度也提高了。离磁控管最远的3号样品的抗氧化能力最强,但其变性温度最低。总之,糖基化处理后的卵清蛋白的大部分功能性质得到改善,不均匀性也在各个样品中都有体现。(4)微波糖基化处理的卵清蛋白容易被胃蛋白酶酶解,而不容易被胰蛋白酶所酶解。经过消化之后,微波糖基化卵清蛋白的离子螯合能力有不同程度的提升,离磁控管最远的3号样品的离子螯合能力最差。经过消化之后微波糖基化卵清蛋白仍然具有较好的抗氧化活性,其中离磁控管最远的3号样品经消化之后的抗氧化性最强。总体而言,经过微波糖基化处理之后的卵清蛋白的消化性并未受到较大影响。(5)微波糖基化处理不能降低卵清蛋白的抗原性,但是其消化之后的抗原性明显降低,其中离磁控管最远的3号样品的抗原性最低。分别在1,2,3,4,5,6号样品中检测到3,2,5,3,2,5个糖基化位点,其中K323和K227是较容易发生糖基化修饰的两个位点。微波的作用能够促使葡萄糖分子进入卵清蛋白的疏水内部发生反应。

郑蓓[7](2021)在《苦荞16 kDa过敏原Fag t 2结构与功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荞麦富含氨基酸均衡的蛋白质和高生物活性的黄酮类物质,是我国西部地区重要的药粮兼用特色作物之一。荞麦是主要的食品过敏源之一,很多国家规定食品标签要强制性标示荞麦成分。荞麦食品中能够引起致敏的物质是籽粒中的过敏蛋白,这些过敏蛋白的存在极大地限制了荞麦作为功能食品原料的添加范围。因此降低荞麦过敏蛋白的含量、培育低过敏性品种,已经成为目前荞麦生产实践中急需解决的问题。现代生物学技术为低过敏性种质的创制奠定了技术基础,但首要前提是必须明确荞麦主要过敏原的生物学功能。目前,国内外有关荞麦过敏原的研究主要包括天然过敏原的分离和鉴定、免疫活性检测、核心表位预测与分析及过敏反应快速检测等方面,缺乏过敏蛋白生物学功能的相关研究。本实验室前期在苦荞中鉴定获得了分子量为16 k Da过敏蛋白(Fag t 2),证明其是苦荞最主要的过敏原,并对Fag t 2的免疫活性、核心表位等方面进行了探究。本研究在已有的研究结果的基础上,以九江苦荞为材料,通过体内和体外实验对苦荞16 k Da过敏原Fag t 2的结构和功能进行探究,以期为苦荞低过敏性种质创制的可行性提供基础信息。获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Fag t 2位于苦荞7号染色体,该基因无内含子。Fag t 2的组织特异性表达分析显示Fag t 2在种子中的转录水平显着高于其他组织器官。结构预测分析显示,过敏原Fag t 2含有19个氨基酸的信号肽序列和α-淀粉酶抑制剂结构域。天然的和异源表达(毕赤酵母和大肠杆菌表达系统)的Fag t 2均具有热稳定性和胃蛋白酶耐受性,但对苦荞萌发种子中的α-淀粉酶和猪源胰淀粉酶均无抑制活性。以原核表达的Fag t 2为抗原制备高效价的兔抗Fag t 2多克隆抗体。15N、13C非放射性同位素双标记原核表达的Fag t 2经包涵体复性及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分析没有获得可以解析的蛋白结构,可能原因是原核表达获得的双标记Fag t 2中10个Cys可能存在不正确二硫键的形成,造成与天然的Fag t 2结构存在差异或者该蛋白存在高度可变的柔性区,原核表达获得Fag t 2不能用于NMR进行结构解析。(2)Fag t 2编码区上游1873 bp启动子元件预测显示其存在JA、ABA、干旱和病原菌胁迫等响应元件,启动子5’端存在5个种子特异性表达元件。融合gus的不同启动子截短体稳定转化拟南芥,GUS染色和活性测定显示,全长启动子Fag t 2-P1(-1873bp-0)具有种子特异启动子的特征。随着启动子5’端的截短,即种子特异性元件的减少,gus在叶片、花和根等组织中的表达逐渐增加。启动子活性分析显示,截短的Fag t 2-P2(-1564 bp-0)活性显着高于Fag t 2-P1、Fag t 2-P3(-1125 bp-0)和Fag t 2-P4(-302 bp-0)启动子截短体,推测Fag t 2-P1截去的片段可能含有抑制启动子活性的元件。各启动子稳定转化拟南芥株系对于激素的响应表现出一定的差异。各启动子在萌发期均响应ABA和Me JA,不响应GA;Fag t 2-P2和Fag t 2-P3对三种激素均有响应(幼苗)。Fag t 2-P1和Fag t 2-P2启动子在萌发期能够响应甘露醇。酵母单杂交筛选获得的转录因子及启动子对非生物胁迫响应结果显示Fag t 2可能在胁迫耐受性等生理过程发挥生物学功能。(3)基于SMART技术构建苦荞酵母双杂交文库;酵母双杂交文库筛选显示Fag t 2可与苯丙氨酸解氨酶(PAL)、E3泛素蛋白连接酶ARI2和丝氨酸蛋白激酶等功能蛋白发生互作。体外条件下,天然的和毕赤酵母表达的Fag t 2均可激活苦荞中的两种苯丙氨酸解氨酶(Ft PALB和Ft PALN)的活性;以原核表达Ft PALB为抗原制备高效价兔抗PAL多克隆抗体。采用DOCKing预测、Pull down、共定位和Bi FC等方法进一步证明Fag t 2与Ft PAL存在物理互作。(4)构建植物双元表达载体并获得稳定遗传的Fag t 2过表达拟南芥(Fag t2-OE)。对野生型、阴性对照(p CAMBIA3301空载体转化株系)和Fag t 2-OE拟南芥进行干旱胁迫分析显示,干旱胁迫后Fag t 2-OE拟南芥存活率、体内的相对含水量、总黄酮含量和CAT活性显着高于野生型和阴性对照株系,MDA、O2-和H2O2含量低于野生型和阴性对照株系,结果表明过表达Fag t 2的拟南芥对干旱胁迫的耐受性增加。干旱胁迫后Fag t 2-OE植株叶片中At PAL1的转录水平显着高于野生型和阴性对照株系;对不同时期叶片中PAL活性测定显示,过表达Fag t 2的拟南芥叶片中的PAL活性显着高于野生型,苗龄超过7天后,PAL活性均呈现整体下降趋势。苗龄≥45天的Fag t 2-OE及野生型植拟南芥片中均未检测到PAL活性。结合Western blotting检测显示PAL存在高度泛素化修饰,PAL的泛素化修饰程度与其活性具有显着负相关性(相关系数r为-0.9392)。成株期叶片中PAL翻译后的泛素化修饰可能是活性丧失的主要原因,PAL翻译后水平的泛素化不仅可能导致后续的降解,也可能直接导致失活。体外泛素化分析显示Fag t 2并不影响PAL的泛素化,Fag t 2提高PAL活性不依赖于对PAL泛素化的抑制。(5)过表达Fag t 2的拟南芥对人参土芽孢杆菌具有抗性。接种人参土芽孢杆菌的Fag t 2-OE拟南芥的种子萌发率和幼苗存活率显着高于野生型,体内细菌数量显着低于野生型。Fag t 2-OE拟南芥中At PAL1基因和SA信号通路的病程相关基因的转录水平均增加但均显着低于野生型,表现出过表达Fag t 2拟南芥植株的SA信号通路受抑制。过表达Fag t 2的拟南芥细菌抗性水平的提高不依赖于SA信号通路。以上研究结果显示苦荞主要过敏蛋白Fag t 2能与PAL互作并激活PAL的活性,其在干旱胁迫耐受及病原抗性中发挥重要的功能。因此通过基因工程方法简单敲除或者突变苦荞Fag t 2极可能导致苦荞基础性抗性的降低或丧失。深入分析Fag t 2功能与过敏原表位之间的关系,对于理性通过基因敲除或突变获得低过敏性苦荞种质有重要意义。同时,研究中发现成株期叶片存在黄酮类产物的累积但无PAL活性的现象很可能与PAL的泛素化有关,结果有望揭示PAL翻译后快速调控的新机制。

周林杰,施文正,卢瑛[8](2021)在《低致敏水产品加工技术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水产品的消费量逐年增长,食用水产品引起的过敏问题也日渐增多。在全球范围内,食物过敏是世界公共卫生关注的重点问题,因此通过食品加工技术来开发出低致敏或无致敏的食品对过敏人群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水产品过敏原加工消减技术研究进展进行了概述,简要介绍了水产品的主要过敏原,详细介绍了不同食品加工技术对水产品过敏原致敏性的影响,分析了低致敏水产品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以期为低致敏性水产品的研发提供指导方向。

周玥彤[9](2020)在《超声诱导对花生芽中致敏蛋白Ara h 1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花生营养丰富、口感香甜,但却含有一定的致敏性。Ara h1是含量最高的花生致敏蛋白,热稳定性高不易降解。发芽可以降低蛋白的致敏性,而超声波作为一种加工技术,可以在降低蛋白致敏性的同时促进种子发芽,缩短发芽时间。本研究利用超声波诱导花生发芽,筛选发芽率最高的三种花生,检测发芽期间Ara h1含量变化,确定最佳超声诱导工艺参数和最优的花生品种。检测最优品种超声前后花生芽理化指标的变化,同时通过考察超声诱导对发芽过程中Ara h1蛋白组分、结构和蛋白酶活性的影响,从而初步探讨超声诱导致使Ara h1降低的原因。试验的主要结论如下:(1)以超声处理前后发芽率为指标,从10个花生品种中筛选出3个进行后续实验。采用35℃、30min、240W和45、80、100k Hz三个频率对10种花生进行超声处理,检测超声前后的发芽率,结果表明超声诱导可以促使花生种子发芽。筛选发芽率最高的3个品种分别为豫花65号(YH65)、唐油5号(TY5)和阜花23号(FH23)。(2)ELISA结果显示3种花生经超声处理发芽后Ara h1的含量均显着降低。3种花生YH65、TY5和FH23空白组Ara h1的含量分别由25.15、20.15和20.63 ppm下降到3.74、10.04和3.05ppm,而超声组与之相比下降的更多。但只有频率100k Hz超声后FH23的Ara h1含量下降至检测限以下,其他品种及频率均未达到。对FH23进行电泳检测,发现两组花生芽在Ara h1位置处的条带颜色逐渐变浅,超声组第5d条带颜色几乎消失,表明超声组Ara h1降解的速率更快,此结果与ELISA相符。试验确定最优花生品种为FH23,最佳的超声条件为:35℃、30min、240W、100k Hz。(3)超声处理FH23发芽后,除脂肪含量下降外,芽长、粗纤维、灰分等物质均有所升高。FH23经过5d的发芽,与空白组相比,超声组的芽长增加约20%、水分增加约17%,灰分、粗纤维、总糖和蛋白质含量也有所增加。空白组脂肪含量下降了15%,而超声组下降了约40%。试验表明超声处理缩短了花生发芽时间,同时提高了花生芽品质。(4)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超声处理降低致敏蛋白Ara h1含量的原因是增加了蛋白酶活性和疏水性,破坏蛋白结构和构象表位。种子内的酶活力为75.74±0.17U,超声后种子酶活力为89.15±0.08U,虽未发芽但超声后得酶活性高于未处理的种子。发芽5d后空白组酶活增加至262.39±0.10U,超声组增加至290.1±0.25U。酶活性增加导致大分子蛋白降解速率加快,Ara h1含量逐渐降低。对花生种子、超声处理的花生种子、发芽3d的花生芽和超声发芽3d的花生芽中的Ara h1进行蛋白结构分析。结果表明超声后Ara h1表面疏水性增加,α-螺旋结构减少,β-折叠等结构含量增加。Ara h1的二级和三级结构变得松散,有序性降低。由于Ara h1蛋白的二三级结构在经受超声波时发生变性和聚集等现象,从而破坏了天然构象,而大多数的Ara h1表位暴露在蛋白质的表面上,超声处理也造成IgE构象表位的破坏,使得致敏性显着降低。综上所述,超声处理可以增加蛋白酶的活性,使得大分子蛋白水解加剧,破坏Ara h1的蛋白高级结构和IgE结合表位,从而明显降低Ara h1的含量。同时超声处理也可以缩短花生发芽时间,提高花生芽产量和质量,得到无致敏性且高营养的花生芽制品,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程娇[10](2020)在《酶解处理对脱脂牛乳功能特性及品质的影响》文中指出目前关于牛乳酶解改性的报道主要以提纯的乳清蛋白或酪蛋白为基料,研究其酶解特性,包括抗原性、分子结构等理化特性,以牛乳体系为基料的研究报道较少,并且牛乳作为一种复杂混合体系,酶解处理除会引起抗原性、分子结构等理化性质改变外,也会导致各组分间的相互作用的改变,进而影响其感官、物性及营养等品质,同时赋予其新的功能特性,这些品质及特性的变化对牛乳应用范围的拓展及产品的研发尤为重要。因此试验以脱脂牛乳为原料,其中脱脂处理有利于酶解,选取碱性蛋白酶、复合蛋白酶、风味蛋白酶进行酶解处理,通过测定脱脂牛乳酶解产物乳化及起泡性能、溶解性等对其功能特性进行研究;利用流变仪等对其物化品质进行研究;采用电子舌等对其感官品质进行分析;采用HPLC-MS/MS技术对其全谱游离氨基酸进行分析,进而评价其营养品质,研究结果如下:(1)酶解处理对脱脂牛乳干物质含量影响不明显;三种蛋白酶处理组的溶解性均明显上升,且处理组在很宽的p H范围内均具有较好的溶解性,其中风味蛋白酶处理组溶解性最高;碱性及复合蛋白酶处理组起泡性、乳化性及DPPH·清除能力均高于脱脂牛乳,然而酶解处理组的泡沫及乳化稳定性均显着性降低,且在整个酶解过程中均呈现显着下降趋势,而DPPH·清除率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风味蛋白酶处理组DPPH·清除率最低。(2)与脱脂牛乳相比,酶解处理组分散性指数均显着性升高,且粒度分布范围均有所增加;碱性及复合蛋白酶处理组离心沉淀率均显着性升高;蛋白酶处理组在酶解15-60min过程中,表观黏度升高,且所需剪切应力也相应增加,但酶解处理组与对照组流动曲线变化趋势基本一致。(3)与脱脂牛乳相比,酶解处理组L*值均显着性下降,a*(负值)显着上升,脱脂牛乳经风味蛋白酶处理后色泽变化大;同时酶解产物甜味值均显着下降,碱性蛋白酶处理组以涩及涩味回味为主,风味蛋白酶处理组以咸、苦及苦味回味为主,复合蛋白酶处理组以酸味为主,苦涩等味觉较低,酶解处理会引起脱脂牛乳中的苦味氨基酸比例增多;脱脂牛乳中检测出较多的丙酮、辛酸、癸酸、辛醇、壬醛等挥发性风味物质,形成酶解处理后产物的整体风味特征。(4)对照组与处理组中共检测出45种全谱游离氨基酸,且处理组总游离氨基酸含量均显着升高,脱脂牛乳及碱性蛋白酶处理组中非必需氨基酸为主要组成成分,风味蛋白酶处理组必需氨基酸为主要组成成分,复合蛋白酶处理组非蛋白质编码氨基酸为主要组成成分;且酶解产物游离氨基酸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其中风味蛋白酶处理组游离氨基酸评分最高。

二、Maillard反应与糖链结构对致敏蛋白致敏性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Maillard反应与糖链结构对致敏蛋白致敏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水产食品过敏及其防控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水产食品致敏原分类鉴定及检测技术
    1.1 水产食品致敏原的分类鉴定
    1.2 水产食品致敏原的检测技术
2 水产食品致敏原的加工脱敏控制
    2.1 热处理降低水产食品致敏原的致敏性
    2.2 非热处理降低水产食品致敏原的致敏性
3 水产食品过敏的防控技术
    3.1 致敏原特异性疗法
    3.2 非特异性疗法
4 小结

(2)蛋白质免疫印迹技术在水产品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蛋白质免疫印迹技术的工作原理和特点
    1.1 蛋白质免疫印迹技术工作原理
    1.2 蛋白质免疫印迹技术特点
2 蛋白质免疫印迹技术在水产品中的应用
    2.1 水产品过敏原
    2.2 水产品加工
    2.3 水产品贮藏
    2.4 水产品品质鉴别
3 总结与展望

(3)食物过敏:从致敏机理到控制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1 食物过敏的流行病学与致敏机制
    1.1 中国食物过敏的最新流行病学特征
    1.2 食物过敏的分子机制
    1.3 食物过敏发生的机体风险因素
2 食物致敏原的识别与评价体系
    2.1 什么使食物蛋白质成为致敏原?
    2.2 食物致敏原的致敏性评价手段
        2.2.1 体内评价方法
        2.2.2 体外评价方法
        2.2.3“高通量生物信息预测-体外验证”表位研究方法
    2.3 食物致敏原的确证与检测
3 食物过敏的诊断与控制
    3.1 食物过敏的诊断:传统与新兴诊断技术
    3.2 食物过敏的口服免疫耐受治疗与限制
    3.3 消减食物致敏原的新型加工技术
    3.4 基于肠道菌群调控的食物过敏调控手段
    3.5 食物过敏标识的风险评估
    3.6 国内外低/无敏食品及产业展望
4 结语

(6)微波场中卵清蛋白糖基化反应不均匀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1章 前言
    1.1 概述
    1.2 卵清蛋白研究现状
        1.2.1 卵清蛋白的结构
        1.2.2 卵清蛋白的加工特性
        1.2.3 卵清蛋白的改性方法
    1.3 糖基化改性的研究现状
        1.3.1 糖基化反应的本质
        1.3.2 糖基化反应的阶段产物
        1.3.3 糖基化对蛋白质功能特性的影响
        1.3.4 糖基化对蛋白质消化性的影响
        1.3.5 糖基化对致敏性的影响
    1.4 微波的研究现状
        1.4.1 微波的主要性质
        1.4.2 微波加热的原理
        1.4.3 微波加热不均匀性的研究现状
    1.5 本课题研究内容
        1.5.1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1.5.2 课题研究内容
        1.5.3 课题技术路线图
        1.5.4 课题创新点
第2章 微波的不均匀性对糖基化卵清蛋白结构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SDS-PAGE电泳分析
        2.2.2 自由氨基含量变化
        2.2.3 紫外扫描分析
        2.2.4 荧光分析
        2.2.5 红外光谱分析
        2.2.6 圆二色谱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微波的不均匀性对卵清蛋白糖基化主要产物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实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氨基酸分析
        3.2.2 果糖胺的变化
        3.2.3 羟甲基糠醛的变化
        3.2.4 羰基值的变化
        3.2.5 羧甲基赖氨酸的变化
        3.2.6 丙烯酰胺的变化
        3.2.7 4-甲基咪唑的变化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微波不均匀性对糖基化卵清蛋白功能特性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2 实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起泡性质的分析
        4.2.2 乳化性质的分析
        4.2.3 pH值与Zeta电位分析
        4.2.4 流变特性的分析
        4.2.5 表面张力分析
        4.2.6 表面疏水性质分析
        4.2.7 自由巯基含量分析
        4.2.8 抗氧化性的分析
        4.2.9 变性温度的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微波不均匀性对糖基化卵清蛋白的消化性与储藏性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材料
        5.1.2 实验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SDS-PAGE电泳分析
        5.2.2 分子量分布分析
        5.2.3 自由氨基变化分析
        5.2.4 自由巯基变化分析
        5.2.5 扫描电镜结构分析
        5.2.6 离子螯合能力分析
        5.2.7 荧光分析
        5.2.8 抗氧化活性的分析
        5.2.9 酶解动力学分析
        5.2.10 储藏过程中自由氨基的变化
        5.2.11 储藏过程中还原力的变化
        5.2.12 储藏过程中水分的变化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微波不均匀性对糖基化卵清蛋白致敏性及修饰位点的影响
    6.1 材料与方法
        6.1.1 材料
        6.1.2 实验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2.1 免疫印迹分析
        6.2.2 IgG结合能力的分析
        6.2.3 IgE结合能力的分析
        6.2.4 磷酸化位点的验证
        6.2.5 糖基化位点分析
        6.2.6 分子对接模拟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果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7)苦荞16 kDa过敏原Fag t 2结构与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植物源过敏研究进展
        1.1.1 过敏反应
        1.1.2 植物性过敏原分类
        1.1.3 植物性过敏原特征
        1.1.4 植物性过敏原的低敏化研究
    1.2 荞麦及其过敏原研究进展
        1.2.1 荞麦的种植与育种
        1.2.2 荞麦过敏原研究
        1.2.3 苦荞过敏原研究
    1.3 植物启动子的研究进展
    1.4 苯丙氨酸解氨酶在植物抗逆中的研究进展
    1.5 SA与植物抗病性研究进展
    1.6 选题依据及研究内容
        1.6.1 选题依据
        1.6.2 研究内容
        1.6.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过敏原Fag t2 稳定性、活性和结构分析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
        2.2.1 植物材料
        2.2.2 菌株和质粒
        2.2.3 酶与主要试剂
    2.3 实验方法
        2.3.1 过敏原Fag t2 的进化分析及结构预测
        2.3.2 过敏原基因Fag t2 组织表达特异性分析
        2.3.3 过敏原Fag t2 及其突变过敏原的表达与纯化
        2.3.4 过敏原Fag t2 的稳定性和活性测定
        2.3.5 过敏原Fag t2 结构测定
    2.4 实验结果
        2.4.1 过敏原Fag t2 系统进化及结构预测分析
        2.4.2 过敏原基因Fag t2 组织表达特异性分析
        2.4.3 过敏原Fag t2 及其突变过敏原的表达与纯化
        2.4.4 过敏原Fag t2 多克隆抗体制备
        2.4.5 过敏原Fag t2 结构初步探究
        2.4.6 过敏原Fag t2 的稳定性和活性分析
    2.5 讨论
    2.6 小结
第三章 Fag t2 启动子功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
        3.2.1 植物材料
        3.2.2 菌株和质粒
        3.2.3 酶与主要试剂
    3.3 实验方法
        3.3.1 Fag t2 启动子元件预测与分析
        3.3.2 Fag t2 启动子的截短及载体构建
        3.3.3 Fag t2 启动子稳定转化拟南芥的获得及处理
        3.3.4 Fag t2 启动子稳定转化拟南芥GUS染色及活性测定
        3.3.5 Fag t2 启动子酵母单杂交载体的构建及其转录因子的筛选
    3.4 实验结果
        3.4.1 Fag t2 启动子生物信息学分析
        3.4.2 Fag t2 启动子的截短及植物转化载体构建
        3.4.3 Fag t2 启动子稳定转化拟南芥的获得与活性分析
        3.4.4 酵母单杂交筛选获得 Fag t 2 启动子互作的转录因子
    3.5 讨论
    3.6 小结
第四章 苦荞酵母双杂交文库的构建及Fag t2 互作蛋白的筛选与验证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
        4.2.1 植物材料
        4.2.2 菌株和质粒
        4.2.3 酶和主要试剂
    4.3 实验方法
        4.3.1 苦荞酵母双杂交文库的构建
        4.3.2 诱饵质粒的构建及文库筛选
        4.3.3 Ft PALB和 Ft PALN与 Fag t2 的分子对接
        4.3.4 PAL多克隆抗体制备
        4.3.5 Ft PALB和 Ft PALN与 Fag t2 的互作验证
    4.4 实验结果
        4.4.1 苦荞酵母双杂交文库的评价
        4.4.2 文库筛选及比对分析
        4.4.3 Fag t2与Ft PALB和 Ft PALN分子对接
        4.4.4 Fag t2对Ft PALB和 Ft PALN活力的影响
        4.4.5 Pull down验证Fag t2与Ft PALB和 Ft PALN互相作用
        4.4.6 Fag t2与Ft PALB和 Ft PALN的亚细胞定位及共定位
        4.4.7 Bi FC验证Fag t2与Ft PALB和 Ft PALN的互相作用
    4.5 讨论
    4.6 小结
第五章 Fag t2 过表达拟南芥的干旱耐受性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
        5.2.1 植物材料
        5.2.2 菌株和质粒
        5.2.3 酶和主要试剂
    5.3 实验方法
        5.3.1 拟南芥种植和培养条件
        5.3.2 植物过表达载体的构建及拟南芥的转化与筛选
        5.3.3 Fag t2-OE拟南芥干旱胁迫处理
        5.3.4 拟南芥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
        5.3.5 干旱胁迫后PAL活性和PAL基因的转录水平检测
        5.3.6 Fag t2对PAL的泛素化修饰影响检测
    5.4 实验结果
        5.4.1 Fag t2-OE拟南芥的筛选与鉴定
        5.4.2 Fag t2-OE拟南芥表型分析
        5.4.3 干旱胁迫后相关生理指标变化分析
        5.4.4 干旱胁迫后At PAL活性和At PAL基因的转录水平分析
        5.4.5 Fag t2-OE拟南芥抗性提高的机制分析
    5.5 讨论
    5.6 小结
第六章 Fag t2 过表达拟南芥的细菌抗性研究
    6.1 引言
    6.2 实验材料
        6.2.1 植物材料
        6.2.2 实验菌株
        6.2.3 酶和主要试剂
    6.3 实验方法
        6.3.1 拟南芥种植和培养条件
        6.3.2 拟南芥对病原微生物抗性检测
        6.3.3 细菌处理后拟南芥中PAL基因和病程相关基因转录水平测定
    6.4 实验结果
        6.4.1 病原微生物的抗性初筛结果
        6.4.2 Fag t2-OE拟南芥对病原细菌的抗性分析
        6.4.3 细菌处理后拟南芥 PAL 和病程相关基因转录水平分析
        6.4.4 Fag t2-OE拟南芥抗性变化的可能机制分析
    6.5 讨论
    6.6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9)超声诱导对花生芽中致敏蛋白Ara h 1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花生概述
    1.2 花生芽概述
        1.2.1 花生芽简介
        1.2.2 花生发芽过程中主要营养物质变化
        1.2.3 花生芽研究进展
    1.3 花生致敏蛋白
        1.3.1 食物过敏
        1.3.2 花生致敏
        1.3.3 花生致敏原蛋白
        1.3.4 花生过敏原脱敏方法研究进展
    1.4 超声波
        1.4.1 超声波技术
        1.4.2 超声处理对种子发芽及蛋白质功能性影响研究进展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1.6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花生品种筛选及超声诱导工艺条件优化
    2.1 引言
    2.2 材料与仪器
        2.2.1 材料与试剂
        2.2.2 仪器与设备
        2.2.3 花生品种筛选
    2.3 试验方法
        2.3.1 超声处理及花生发芽
        2.3.2 致敏蛋白Ara h1检测
        2.3.3 花生芽理化指标测定
    2.4 结果分析
        2.4.1 超声处理后不同品种花生发芽率的变化
        2.4.2 超声波处理对致敏蛋白Ara h1含量的影响
        2.4.3 超声处理对花生芽理化指标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超声诱导对降低致敏蛋白Ara h1含量机理的初步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仪器
        3.2.1 材料与试剂
        3.2.2 仪器与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蛋白酶活性检测
        3.3.2 花生芽蛋白提取
        3.3.3 DEAE阴离子交换层析
        3.3.4 BCA法测蛋白质浓度
        3.3.5 SDS-PAGE检测
        3.3.6紫外光谱扫描鉴定Ara h1
        3.3.7 FT-IR分析花生芽中Ara h1蛋白结构
        3.3.8 圆二色谱分析花生芽中Ara h1蛋白结构
        3.3.9 荧光光谱分析Ara h1蛋白表面疏水性
    3.4 结果分析
        3.4.1 蛋白酶活性分析
        3.4.2 花生蛋白组分分析
        3.4.3 花生蛋白浸提液电泳分析
        3.4.4 硫酸铵分级沉淀电泳分析
        3.4.5 层析纯化结果鉴定
        3.4.6 蛋白含量变化
        3.4.7 FT-IR结果分析
        3.4.8 圆二色谱分析结果
        3.4.9 荧光光谱结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10)酶解处理对脱脂牛乳功能特性及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立题背景
    1.2 牛乳及牛乳蛋白概述
        1.2.1 牛乳概述
        1.2.2 牛乳蛋白
    1.3 牛乳蛋白质改性
    1.4 酶法改性研究进展
        1.4.1 酶解改性对抗原性的影响
        1.4.2 酶解改性对功能特性及品质的影响
        1.4.3 乳蛋白酶解产物应用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1.6 主要研究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与仪器设备
        2.1.1 试验原料
        2.1.2 主要材料与试剂
        2.1.3 主要仪器设备
    2.2 试验方法
        2.2.1 脱脂牛乳酶解处理
        2.2.2 水解度测定
        2.2.3 干物质含量测定
        2.2.4 溶解性测定
        2.2.5 起泡性及泡沫稳定性测定
        2.2.6 乳化性及乳化稳定性测定
        2.2.7 抗氧化性测定
        2.2.8 粒径测定
        2.2.9 离心沉淀率的测定
        2.2.10 流变性测定
        2.2.11 色泽测定
        2.2.12 电子舌味感值的测定
        2.2.13 呈味游离氨基酸测定
        2.2.14 挥发性风味物质测定
        2.2.15 iTRAQ结合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技术测定脱脂牛乳及酶解产物全谱游离氨基酸
        2.2.16 游离氨基酸评分
        2.2.17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酶解处理对脱脂牛乳水解度的影响
    3.2 酶解处理对脱脂牛乳干物质含量的影响
    3.3 酶解处理对脱脂牛乳溶解性的影响
    3.4 酶解处理对脱脂牛乳起泡性及泡沫稳定性的影响
    3.5 酶解处理对脱脂牛乳乳化性及乳化稳定性的影响
    3.6 酶解处理对脱脂牛乳抗氧化性的影响
    3.7 酶解处理对脱脂牛乳粒径及粒径分布的影响
    3.8 酶解处理对脱脂牛乳离心沉淀率的影响
    3.9 酶解处理对脱脂牛乳流变特性的影响
    3.10 酶解处理对脱脂牛乳色泽的影响
    3.11 酶解处理对脱脂牛乳滋味物质的影响
        3.11.1 电子舌评价分析
        3.11.2 呈味氨基酸分析
    3.12 酶解处理对脱脂牛乳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
    3.13 酶解处理对脱脂牛乳营养品质分析
        3.13.1 酶解处理对脱脂牛乳全谱游离氨基酸含量及比例的影响
        3.13.2 牛乳酶解产物游离氨基酸评分
4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获成果

四、Maillard反应与糖链结构对致敏蛋白致敏性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水产食品过敏及其防控技术研究[J]. 刘光明,刘庆梅,杨阳,刘萌,李梦思,曹敏杰. 中国食品学报, 2021(10)
  • [2]蛋白质免疫印迹技术在水产品中的应用[J]. 杨明畅,马俪珍,李来好,杨贤庆,陈胜军,魏涯,王悦齐,李春生,赵永强.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2021(20)
  • [3]食物过敏:从致敏机理到控制策略[J]. 傅玲琳,王彦波. 食品科学, 2021(19)
  • [4]不同二糖糖基化修饰在卵清蛋白改性中的应用研究[D]. 王亚婷. 南昌大学, 2021
  • [5]低频超声-羰氨缩合降低β-乳球蛋白致敏的机制初探[D]. 邵艳红. 江西师范大学, 2021
  • [6]微波场中卵清蛋白糖基化反应不均匀性的研究[D]. 钟比真. 南昌大学, 2021
  • [7]苦荞16 kDa过敏原Fag t 2结构与功能研究[D]. 郑蓓.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
  • [8]低致敏水产品加工技术研究进展[J]. 周林杰,施文正,卢瑛. 食品工业科技, 2021(21)
  • [9]超声诱导对花生芽中致敏蛋白Ara h 1的影响研究[D]. 周玥彤. 沈阳农业大学, 2020(05)
  • [10]酶解处理对脱脂牛乳功能特性及品质的影响[D]. 程娇. 沈阳农业大学, 2020(05)

标签:;  ;  ;  ;  

美拉德反应和糖链结构对致敏蛋白致敏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