弯扫组合正交节能风机在矿井中的应用

弯扫组合正交节能风机在矿井中的应用

一、弯掠组合正交型节能通风机在矿井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王谦[1](2019)在《徐庄煤矿通风系统与采掘接替的动态模拟及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徐庄煤矿的产能一再提高,矿井采掘由东翼为主转向东西两翼并行,井下需风量急剧增加,显现了矿井通风能力不足的被动局面。单独依靠南风井已不能满足井下通风要求,需在西翼边界新增一风井。为确保改造后的通风系统安全可靠、经济实用,需要对采掘接替过程中的通风系统进行优化设计,以满足矿井安全生产的需求。论文首先采用气压计基点法对徐庄煤矿通风阻力进行了实测,找到了矿井通风阻力的分布规律,发现主井井筒、回风段阻力较高。然后根据矿井开拓规划和采掘接替计划,针对当前矿井通风系统存在的问题,提出了8种可能的矿井通风系统方案,并依据《煤矿安全规程》等规定确定了不同采掘布局时各用风地点的需风量。在此基础上,运用《矿井通风安全决策支持系统》,分别对8个方案进行了通风系统网络模拟解算,并综合确定优选方案。结果表明:方案Ⅱ方案VII的西翼系统阻力超过规程规定的上限,不能作为困难时期的通风系统方案;而方案Ⅰ和方案Ⅷ通过安全、经济、技术比较,综合分析确定为通风容易和困难时期的最优方案。结合选定的最优通风系统方案、难易时期的风机工况,综合节能、初期投资少、运行费用低、建设周期短的原则,拟选定FBCDZ-8-№28/2×200k W型矿用防爆对旋轴流式通风机作为西风井主通风机。

曹旭[2](2018)在《柠条塔煤矿2-2煤层自燃规律及综合防灭火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煤自燃引发的火灾,严重威胁我国煤炭开采,同时在许多煤矿安全生产事故中,火往往会引发瓦斯、煤尘爆炸,造成巨大的人员及财产损失,对煤矿的安全生产造成重大的隐患。陕煤集团神木柠条塔煤矿在开采开过程中,邻近层工作面之间岩层容易破碎,造成了邻近层工作面之间贯通,形成漏风通道,严重影响煤矿安全生产。加强陕煤集团神木柠条塔煤矿各煤层自燃防治理论及综合防灭火技术研究,对防治煤自燃火灾意义重大。通过对陕煤集团神木柠条塔煤矿2-2煤进行自然发火实验,全程模拟井下现场环境,全面掌握该矿2-2煤自然发火期,以N1207工作面采空区为研究对象,通过铺管测定了采空区不同地点的气体浓度,在此基础上结合Fluent,全面合理的分析计算采空区各种气体浓度的分布规律,同时掌握2-2煤自燃规律,划分出危险区域;采用测氡法精确对N1207工作面采空区的煤自燃异常区域进行了探测,互相验证了采空区煤自燃危险区域划分的合理性和可靠性;最后,针对柠条塔矿的实际开采条件建立了以黄泥灌浆、粉煤灰、复合胶体胶凝剂等为主的防灭火技术方法,并在工作回收期间对工作面联络的5个联巷成功的充填满了复合胶体,彻底堵塞漏风,有效地预防了煤层自燃。

潘若彬[3](2017)在《基于PLC的矿井通风机监控系统设计》文中研究说明可编程控制器(PLC)是一种以微处理器为核心,综合了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的通用工业控制装置。它具有使用方便、维护容易、可靠性好、性能价格比高等特点,广泛应用于工业控制的众多领域。煤矿主通风机是煤矿生产的重要设备,通风机能否正常工作,直接影响煤矿的生产活动,因此对主通风机实现在线监控有很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设计了一种基于西门子S7-300PLC和组态王6.51的矿井通风机智能监控系统,研究了该系统的结构,论述了系统软硬件的实现方法。针对通风机的工作环境和运行特点,以PLC为主控设备,介绍了可编程序控制器(PLC)在煤矿通风系统中的应用,探讨了通风机实现自动控制系统的系统组成和设计,涉及硬件设备的选型与组态。同时利用组态王软件构建了通风机实时监控系统的人机界面,使得通风机实时监控变得更加直观方便简洁。本文建立了基于PLC技术的矿井主通风机监测控制的总体结构、功能模型,分析和研究了系统的工作原理和控制方式;成风机供电设备的选型,构建了整套通风机一次供电系统;利用组态王6.51软件构建了风机实时监控画面,以监控整个系统的运行情况。本系实现了主通风机的性能参数、状态参数和电动机电气参数的实时监测和远程控制,保证了主通风机经济、可靠地运行,具有操作方便、安全可靠的特点,提高了主通风机设备的自动化管理水平,有力地保证了主通风机设备的经济、可靠运行,为设备的管理和维修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

李胜[4](2016)在《矿用对旋风机两级叶轮转速匹配性能研究》文中提出矿用对旋风机作为井下局部通风机的主要机型,承担着不断将相邻巷道内的新鲜空气引入独头掘进工作面,排出巷道中的瓦斯等有毒有害气体的重任,是矿井通风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矿井采掘过程中不断增多的独头巷道长距离通风需求,现有的对旋风机运行模式单一,平均运行效率低;很难满足掘进过程中的不断变化的供风需求,影响工作面作业环境。因此,基于变频调速技术研究矿用对旋风机在两级叶轮不同转速匹配下的性能表现,对井下局部通风机的安全高效运行及工作面环境的改善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矿用通风机的国内外研究动态、矿井通风系统和井下空气相关标准进行分析,在井巷风流能量方程和局部通风理论的基础上,研究对旋风机在掘进工作面局部通风的应用,并根据应急通风需要,提出“柴—电混合动力矿用安全节能局部通风机”的保安通风新方案。以高瓦斯矿井中2000m长距离独头巷道为例,研究其掘进全过程中,巷道深度分别为500m、1000m、1500m、2000m时的通风管网特性曲线,分析发现:巷道深度不同导致通风阻力差异较大,当巷道深度较小时,管网风压要求低;随巷道深度增加,风压逐渐升高,当巷道深度为2000m时,维持工作面安全风量的风压要求达到8000Pa左右,接近对旋风机的额定压力。因此,在长距离独头巷道掘进全过程中,可以考虑通过调整对旋风机两级叶轮转速匹配来实现工作面的“按需供风”。本文分析了对旋风机结构和主要性能参数,对单个叶片的受力及级间气流速度进行分析,研究对旋风机内叶轮与气流之间相互作用的运行特性。以型号为FBD No8.0的对旋风机为对象展开工程测绘,将3D扫描技术应用于构型复杂的叶轮的逆向建模,在Solid Works软件中完成整机模型的组建。通过ICEM CFD的网格划分和FLUENT的模拟仿真,研究两级叶轮在2900-2900、1480-1480、960-960三种不同转速匹配时,对旋风机在不同工况下流场分布和主要性能参数的变化趋势,对比产品性能参数和仿真所得结果,验证对旋风机的模型建立及数值模拟过程设置的准确性。依据GB/T1236-2000的规定,搭建B型(压入)风管式通风机空气动力性能试验台,测试对旋风机在两级叶轮不同转速匹配下的性能曲线,拟合对旋风机性能曲线和巷道通风管网特性曲线,得出以下结论:1)对旋风机流量、压力与转速之间的关系符合风机相似定律,一、二级叶轮转速分别主要影响风机的流量、压力性能;2)在巷道掘进初期(500m以内),不宜采用单级运行模式,转速宜为1480-1480;在5001000m阶段,转速宜为2000-2000;在1000m深度以上时,转速宜为2900-2900;当掘进深度接近2000m时,对旋风机运行工况临近喘振,需紧密关注其运行状态,避免在此工况下长时间运行。适时调整对旋风机两级叶轮转速匹配能实现井下长距离独头巷道工作面的“按需供风”。

吴玉国[5](2015)在《神东矿区综采工作面采空区常温条件下CO产生与运移规律研究及应用》文中提出神东矿区是我国13个亿吨矿区之一,所属矿井均为全国一流的现代化高产高效矿井,公司年产煤炭达2亿吨,主要开采的煤种为变质程度较低的长焰煤和不粘煤,开采煤层均为容易自燃和自燃煤层。由于矿井产量大、采空区面积大、煤层极易氧化等原因,综采面回风隅角经常出现CO积聚并导致CO持续超限(超过《煤矿安全规程》规定的最高允许浓度24ppm),干扰煤自燃预测预报,同时给现场制定科学有效的防灭火和综采面回风隅角CO管理和控制措施带来了困惑,严重影响矿井安全生产。综采面采空区CO产生规律、积聚及运移规律一直是矿井火灾防治的关键科学问题,论文以神东矿区为研究对象,围绕煤煤常温氧化CO产生规律,采空区CO积聚、运移规律,综采面回风隅角CO安全及自燃预警浓度,CO控制技术和管控标准开展研究,为解决长期困扰我国西北、华北等重点产煤基地日常生产中CO超限与自然发火关系的问题,制定符合现场实际的矿井防灭火技术管理标准提供依据。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通过理论分析、现场观测发现,神东矿区综采面生产期间回风隅角CO较检修期间超限严重,相比CO浓度高出约10~20ppm。留顶煤采煤方法CO超限最为严重,一次采全高工作面基本上未产生CO超限。神东矿区综采面回风隅角CO来源是采空区浮煤常温氧化、胶轮车尾气、采煤机割煤破碎煤体产生,其中采空区浮煤常温氧化是主要来源。采空区浮煤常温氧化造成工作面回风隅角CO浓度达80~150ppm,占76%;密集车辆时间段胶轮车尾气造成工作面回风隅角CO达10~20ppm,占18%;采煤机割煤破碎煤体造成工作面回风隅角CO达10ppm,占6%。(2)通过现场采样、实验室分析对神东矿区开采煤层原始赋存CO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神东矿区煤层中原生赋存的CO含量极少,含量在0.42~0.52×10-6cm3/g,由于神东矿区综采工作面配风量较大,在1000~3000m3/min变化,因此,煤层中原生赋存的CO不会导致综采面回风隅角CO持续超限。(3)研制开发了煤常温氧化实验装置,现场采样,并进行了5个典型煤层煤样(1.3kg)常温封闭氧化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神东矿区煤在小于20℃的常温环境下能产生CO并消耗一定量的O2,在温度基本保持不变的条件下,CO浓度逐渐升高,一定时间后达到一定浓度值后保持稳定,煤样产生CO浓度最大值为154~425ppm,浓度稳定时间一般在380~980min。随着氧化的进行,产生CO速率逐渐下降,下降到一定程度后CO的累积浓度不再上升,稳定在一定的水平。各煤样产生CO速率平均为0.56~1.64cm3/(min·m3)。消耗O2速率和生成CO速率呈正比,不同煤样消耗O2速率不同,一般为0.36~1.30l/(min·m3)。(4)通过对煤常温下惰性气氛下CO脱附实验和氧化环境下的多次氧化实验研究,发现煤解吸与煤氧化过程中的CO释放速率具有相似的过程,第一个小时内CO的释放速率锐减,一段时间之后,CO释放速率的减少趋势放缓,并逐步趋于稳定,并通过研究发现,煤的常温氧化是CO释放的主要原因。常温氧化实验过程中CO释放速率的倒数与时间的对数成线性关系,因此CO的释放速率与时间的关系可表示为RCO=a/lnt-b,可通过此公式可定量的研究CO释放速率与氧化时间关系。(5)煤常温下多次氧化实验表明:CO的释放速率除了受到氧气浓度和煤体表面活性位点的影响外,主要受到煤氧产生抑制反应的氧化产物影响。当这些氧化产物排空消除后,煤氧反应进程重新恢复,CO释放速率上升。这一结论证明采空区浮煤反复在采空区漏风流的作用下不断地产生CO并随着采空区漏风运移到工作面回风隅角,从而导致综采面回风隅角CO持续超限。(6)通过建立基于氧气消耗速率与氧气浓度的关系函数,获得了煤常温下CO产生机理,煤的常温氧化机制分为五个阶段——“化学反应控制机制”、“过渡期”、“扩散控制机制”、“抑制控制机制”和“类燃烧反应机制”研究结果可以为综采面回风隅角CO超限治理提供理论依据。(7)通过对综采工作面采空区CO、O2气体的现场观测,并结合煤常温氧化实验结果,确定了采空区CO产生的危险区域,采空区中CO气体浓度在距离工作面60~100m的位置出现最大值,一般在71~230ppm间,然后在120m稳定,CO在50ppm以内。(8)通过建立工作面不同推进位置时的3D气体运移CFD模型,研究分析了U型通风工作面气体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模拟分析了U型通风工作面采空区不同位置煤氧化产生CO气体在采空区的分布特征,得出了CO气体在采空区的运移规律。(9)在大量的实验和现场观测的基础上,建立了神东矿区综采面回风隅角CO安全及自燃预警浓度预测模型:利用该模型计算确定了神东矿区综采面回风隅角CO安全及自燃预警浓度值,并与现场测定结果相吻合。确定了神东矿区综采工作面正常回采时回风隅角CO安全浓度为85ppm,自燃预警浓度为350ppm。(10)在对神东矿区开采技术条件及煤自燃特点,在大量现场观测、实验室研究、理论分析计算的基础上,结合神东矿区现有的防灭火技术装备条件,编制了《神东矿区防灭火管理规定》。该管理规定给神东矿区防灭火工作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对神华集团及我国类似条件矿井防灭火技术管理具有借鉴意义。

朱凯[6](2015)在《矿井围岩监测无线传感网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矿井破碎围岩产生突然坍塌对煤炭安全生产造成严重威胁,利用无线传感网络技术实施矿井围岩的安全监测已得到应用。传统的无线传感网络具有如下不足:节点自修复能力弱、耗能高,且数据在节点之间进行无线通信过程中易出现误码现象,导致系统稳定性差等问题。针对上述无线传感网络的缺点,论文分析了矿井环境无线通信的传播特性,提出围岩监测系统的设计方案,重点研究了矿井围岩监测系统中无线传感网的自修复能力、网络生命周期及数据传输可靠性等关键技术,具体如下:(1)设计了矿井围岩监测无线传感网的系统结构为了设计有效的矿井围岩监测系统,论文分析了围岩复杂环境中多径效应对无线传播特性的影响,并研究了井下无线传感网络结构,在此基础上提出矿井围岩监测系统设计架构,该架构包含三层网络结构:管理层、监控层和设备层。管理层对服务器及客户端实施管理,并对围岩监控数据实施分析处理;监控层基于以太网SOI协议,对设备层之间的通信实施管理,采用动态组网和数据传输技术,构建围岩物理特征监控系统;设备层由网关、协调器以及终端节点构成,网关和协调器之间采用CAN线互连,终端节点采用无线传感器、短距离无线传输和检测技术完成数据采集与传输。论文所设计的无线网络系统结构是研究矿井围岩监测关键技术的基础。(2)研究了矿井围岩监测无线传感网自修复路由算法矿井环境恶劣,传感器控制节点易受损坏,导致前端无线传感采集网瘫痪。因此,在个别节点受损情况下,如何实现前端采集网的自修复能力,提高采集网的稳定性是论文重点研究的关键技术之一。论文重点研究路由算法对采集网自修复能力的影响,对比分析了平面路由算法和分层路由算法的优劣性,研究结果表明:分层路由算法具有节点周期性休眠、使用簇首控制网络等优点,满足矿井围岩监测系统需求。在分层路由算法中,LEACH算法是经典的簇树状拓扑控制算法,存在簇首分布不均匀问题。针对该问题,论文提出改进的RD-LEACH(Regular Distribution–LEACH)算法。RD-LEACH算法优化了簇首节点竞争条件,克服了簇首节点分布不均匀问题,所产生的均匀分布提高了地理位置相近节点感知数据的相关性和子网络的稳定性,导致网络负载均衡,减少拓扑结构变化对前端采集网络的影响,从而提高围岩监测系统无线传感网的自修复能力。论文设计了仿真实验来验证RD-LEACH算法的有效性。实验范围600m×300m,终端节点400个,轮数间隔值0.05。终端节点由程序随机产生,代表围岩中传感器节点随机部署。当节点剩余能量小于0(s(i).e<0)时,标志节点死亡,代表实际环境中节点被损坏后的网络结构。论文使用簇重合度和网络负载平衡因子两个指标对rd-leach算法与leach算法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比较,对比结果表明rd-leach算法比leach算法产生的簇首节点分布更均匀,进而说明基于rd-leach算法的无线网路由自修复能力更强。(3)研究了延长矿井围岩监测无线传感网生命周期的路由算法监测系统的终端采集节点采用电池供电,能量有限,而传统网络功耗较大。因此,论文开展矿井围岩监测无线网的节能研究,旨在降低网络整体能量消耗,延长网络寿命。论文首先对控制节点的硬件开展低功耗研究,论文按照低功耗设计原则,研究了温度、压力和振动等节点的低功耗电路设计和采集方案。论文重点研究了无线传感网控制系统的低功耗路由算法。针对围岩监测无线网在选择簇首节点过程中的能量消耗问题,提出fl-leach(firstlast–leach)节能算法,降低围岩监测无线网在选择簇首节点过程中的能量消耗。fl-leach算法使用集合来记录簇状态更新,以更新后集合中的节点总数确定成簇个数,引入节点成为簇首的地距因子参数d(n),降低监测系统总体能量消耗,克服成簇过程中网络能量消耗过大的缺点,延长矿井围岩监测无线传感网络使用的周期。论文仿真验证了fl-leach算法的有效性,设定节点初始能量为200,选用不同的地距因子、不同的循环轮次得到实验结果。地距因子代表终端采集节点至簇首节点之间的距离,循环轮次代表仿真实验中成簇次数,能量变化值由剩余能量记录,代表一轮循环后节点剩余能量。通过对比不同地距因子在不同循环次数条件下的网络剩余能量,实验结果表明fl-leach比leach至少节能18%,说明改进的fl-leach算法使系统的无线传感网的生命周期得到延长。(4)研究了矿井围岩无线监测系统数据可靠性传输技术矿井恶劣环境存在严重的电磁干扰,会降低数据信息传输的可靠性,增大数据传输误码率。误码率是判断数据传输可靠重要指标之一,因此论文开展矿井围岩无线监测系统数据传输编码算法研究,降低数据误码率。论文改进了一种基于低密度奇偶校验码的数据纠错算法rmn-dec(rockmonitoringnetwork–dataerrorcorrection)。rmn-dec在原有编码算法基础上改变初始条件,并利用本文提出的数据结构模型,采用硬判决译码方法完成数据纠错。论文研究了数据通信机制,完成自定义的soi通信协议的数据帧结构和数据字典,仿真实验选用不同码字,采用高斯白噪声信道、二进制相称键控调制,最大迭代次数和最小错误帧数均设为150。与传统的硬判决算法的实验结果相比,rmn-dec算法在减少迭代次数以及内存开销的同时可以降低误码率,说明基于RMN-DEC算法能够保证监测系统数据的可靠传输。论文在研究过程,提出了如下技术创新:(1)提出了一种基于LEACH的RD-LEACH算法,改进了节点成为簇首的竞争条件,提高了网络自修复能力;(2)提出了一种基于LEACH的FL-LEACH算法,能够降低围岩监测无线网在选择簇首节点过程中的能量消耗;(3)改进了一种基于低密度奇偶校验码的RMN-DEC数据纠错算法,降低终端采集节点与网关之间数据传输时的误码率。

丁蕴蕾[7](2013)在《多台对旋轴流局部通风机联合工作合理运行参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风机是全国耗电量较大的通用设备,它们应用广泛,数量众多,耗电量约占全国用电量的10%。据统计,现有风机的平均运行效率却只有40%-60%。本文研究局部通风机在通风系统中的联合工作特性及合理布局,得出了通风机之间的合理间距与最远有效通风距离,以提高风机运行效率。选取FBDY系列矿用局部通风机进行多台风机联合工作实验,得出风机联合运行参数,为该类型风机的合理使用提供理论指导。分析了局部通风机的应用情况。根据隧道施工中掘进面局部通风的实际情况,对该类对旋式轴流局部通风机进行单台风机性能测试,串并联工作实验设计,并完成实验。实验得出如下结果:1、得到两台风机串联工作的合理间距经验公式,以及在保持风量不变的情况下,最大有效通风距离经验公式。2、得到两台该型号风机并联工作的最大有效通风距离经验公式。3、通过三台该型号风机串联工作实验,得到两台相邻风机合理间距经验公式,以及在风量不变情况下,三台风机串联工作的最大有效通风距离经验公式。以上实验所得的计算公式,可以作为隧道施工通风设计参考。

窦孟华[8](2012)在《大功率矿用对旋式主通风机运行若干问题解决方案》文中指出文章针对大功率矿用对旋式主通风机运行过程中存在的若干问题,通过对大功率矿用对旋式主通风机及其配套大功率防爆电机、控制方式等进行设计,成功解决了大功率矿用对旋式主通风机启动困难、噪音污染、轴承故障率高、检修不便等问题,实现了大功率矿用对旋式主通风机安全可靠平稳运行。

阚天佐[9](2012)在《浅议机电一体化在煤炭企业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机电设备管理作为煤矿机电管理系统中的一个重要体系,在日常的生产管理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主要包括微电子、计算机、自动控制、人工智能、传感产品可靠性等等而随着现代化设备的不断投入使用,对机电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只有熟识电气设备的功能,才会更好的完成本职工作。

许剑[10](2011)在《高效对旋风机的流场特性研究与设计优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采用数值模拟与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分别对对旋风机和空气炮进行设计、流场特性研究、设计优化和实验测试。实验分别在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的对旋风机实验台和空气炮实验台上进行,数值模拟采用三维粘性流场计算软件NUMECA。本文共分正文和附录两个部分:正文部分报告对旋风机的设计、流场特性研究和实验的研究结果。通过理论分析,给出了适合对旋风机的前后排转子负荷比选择范围。通过数值模拟,探讨了使用模拟平面叶栅计算代替实验研究并利用三维优化模块进行叶型优化的方法,表明该方法可以通过自动寻优提高叶栅性能;对适用于对旋级的转子进行叶型优化后得到的新叶型损失降低,压力场更加均匀,尾迹区速度梯度减小;计算也表明,在低速状态下叶型损失主要由攻角决定,优化几何型线对叶片性能提高的空间有限。对旋级的叶顶间隙研究表明,间隙损失是对旋风机损失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间隙增大,不仅流量降低,压升也不断降低,间隙对效率的影响比普通轴流风机更为显着;间隙泄漏涡在前缘下游开始发展,旋涡强度先增大后减小,涡心离开吸力面的位置沿流向基本成线性,掺混损失区域不断扩大;后排转子泄漏涡的强度和影响区域均明显大于前排转子,在后排转子流道内可以看到前排转子泄漏涡衰减的轨迹;在设计中必须重视间隙的影响,以控制间隙损失。最后运用S2设计程序与三维流场分析相结合的设计方法显着提高了对旋风机叶轮级和整机的性能,优化设计的对旋风机稳定运行区域宽广,流量全压特性好,达到了设计要求,在70~130%设计流量范围内稳定运行无喘振,在70~116%设计流量范围内全压效率均达到80%以上,设计点的整机全压效率达到86%,而且后排转子电机在全工况范围内无超负荷运转,避免了常见的二级电机烧毁问题。采用数值模拟分析对旋风机的流场特性和损失机理,揭示了制约对旋级效率进一步提高的关键在于控制前后排转子的叶根区域损失,这有望通过优化前后排转子径向负荷匹配和采用子午加速轮毂的设计实现。附录部分报告空气炮的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实验的研究结果。理论分析表明,空气炮排气喷管直径、空气炮活塞筒开口方式和矢量喷管是空气炮性能的主要影响因素。通过数值计算得到了合理的改型参数尺寸,在此基础上加工了优化改型后的实验件。实验对比表明,数值模拟较准确地计算了空气炮的定常和非定常性能,通过改型设计,KL50型空气炮的冲击力比原型机普遍提高50%以上,在罐内压力0.8MPa的工况下提高66%。

二、弯掠组合正交型节能通风机在矿井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弯掠组合正交型节能通风机在矿井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徐庄煤矿通风系统与采掘接替的动态模拟及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2 矿井通风阻力测定与分析
    2.1 矿井概况
    2.2 矿井通风阻力测定方案的选择
    2.3 测试准备
    2.4 测定路线和测点的确定
    2.5 测定数据处理
    2.6 阻力测定结果
    2.7 系统阻力分布分析
    2.8 本章小结
3 拟定矿井通风系统优化方案
    3.1 矿井通风系统优化方案拟定的原则
    3.2 矿井通风系统优化方案的拟定说明及优化原理
    3.3 矿井通风系统方案的拟定
    3.4 本章小结
4 通风系统优化方案的模拟网络解算
    4.1 模拟解算依据
    4.2《矿井通风安全决策支持系统》概述
    4.3 矿井通风系统现状模拟仿真
    4.4 各方案下风机工况点的确定
    4.5 通风优化方案的确定
    4.6 西风机选型
    4.7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2)柠条塔煤矿2-2煤层自燃规律及综合防灭火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煤自然发火预测预报研究现状
        1.3.2 煤层自燃各项指标参数研究现状
        1.3.3 煤自燃防治技术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2 柠条塔矿2-2煤自然发火特性参数研究
    2.1 实验装置
        2.1.1 炉体结构
        2.1.2 供风系统
        2.1.3 气体采样以及数据分析
        2.1.4 煤自然发火实验开展步骤及注意事项
    2.2 升温氧化过程阐述及实验结论
        2.2.1 煤体分析
        2.2.2 自然发火周期
        2.2.3 实验数据
        2.2.4 分析结果
    2.3 理论分析
        2.3.1 耗氧速度
        2.3.2 散热强度
        2.3.3 煤自燃极限参数
    2.4 各项参数研究
        2.4.1 参数CO/CO2、放热强度、耗氧量等参数特性研究
        2.4.2 各极限值
        2.4.3 结论
    2.5 本章小结
3 采空区煤自燃三带观测及危险区域划分
    3.1 矿井及工作面概况
    3.2 工作面三带观测
        3.2.1 监测监控目的
        3.2.2 束管监测
        3.2.3 观测过程
        3.2.4 回采情况
        3.2.5 采空区氧气分布
    3.3 划分采空区自燃危险区域、对其危险性的分析
        3.3.1 自燃危险区域相关理论
        3.3.2 采空区顶部无遗留煤体时自燃危险性分析
        3.3.3 采空区顶部煤层不可采时的自燃危险性分析
        3.3.4 防止采空区遗煤自燃的有效方法
    3.4 本章小结
4 柠条塔N1207面采空区自燃异常区域探测
    4.1 N1207采空区煤地形地质分析
    4.2 危险区域探测
        4.2.1 氡法探测火区
        4.2.2 实际探测的结果
        4.2.3 分析结论
    4.3 本章小结
5 柠条塔煤矿自然发火防治技术研究
    5.1 煤层自燃危险性分析及监测
        5.1.1 自燃危险性分析
        5.1.2 矿井火灾监测
    5.2 矿井自然发火防治技术开采煤层正常生产过程中采空区自燃防治技术
        5.2.1 开采煤层正常生产过程中采空区自燃防治技术
        5.2.2 工作面顶部邻近煤层自燃防治技术
        5.2.3 防止邻近煤层工作面自燃技术
        5.2.4 工作面停采时的综合防灭火措施
        5.2.5 掘进工作面及巷道防灭火技术
        5.2.6 内因火灾预防
    5.3 矿井综合防灭火技术
        5.3.1 黄泥灌浆防灭火
        5.3.2 氮气防灭火
        5.3.3 阻化剂防灭火
        5.3.4 灌浆注胶防灭火
        5.3.5 其他防灭火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3)基于PLC的矿井通风机监控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课题的研究依据
    1.3 国内外的研究水平及趋势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5 本文内容及安排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矿井通风机系统
    2.1 引言
    2.2 矿井通风系统
        2.2.1 矿井通风方法
        2.2.2 矿井通风方式
        2.2.3 通风网络
    2.3 主通风机
        2.3.1 主通风机种类及工作原理
        2.3.2 主通风机性能参数
        2.3.3 主通风机型号及电机型号选择
    2.4 电源的供电方式
    2.5 风门
    2.6 反风方法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主通风机监控系统硬件设计
    3.1 引言
    3.2 PLC概述
        3.2.1 PLC选型
        3.2.2 S7-300系统结构
        3.2.3 影响PLC控制系统稳定的干扰因素
        3.2.4 PLC系统的抗干扰措施
    3.3 风机参数检测及检测原理
        3.3.1 振动参数信号检测
        3.3.2 温度参数信号检测
        3.3.3 流量和压力的检测
        3.3.4 压力参数信号检测
        3.3.5 电气参数信号检测
        3.3.6 风机启/停信号检测
    3.4 PLC各模块型号选择
        3.4.1 数字量/模拟量输入模块选择
        3.4.2 数字量/模拟量输出模块选择
        3.4.3 通信模块选择
        3.4.4 CPU模块选择
        3.4.5 电源模块选择
    3.5 监控系统组成及特点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主通风机监控系统软件设计
    4.1 引言
    4.2 主通风机控制系统
        4.2.1 系统结构
        4.2.2 主控制系统
        4.2.3 主电路
    4.3 PLC软件程序
        4.3.1 S7-300编程语言
    4.4 监控系统流程图
        4.4.1 主通风机启动主程序流程图
        4.4.2 倒换风机自动控制方式流程图
        4.4.3 反风控制流程图
    4.5 部分PLC程序梯形图
        4.5.1 风机工频/变频运行控制
        4.5.2 温控部分
    4.6 基于组态王6.5人机监测画面设计
        4.6.1 组态王软件介绍
        4.6.2 组态王6.5版本的特点
        4.6.3 监控系统介绍
        4.6.4 变量定义
        4.6.5 监控系统组成及功能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
    5.1 本文主要工作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4)矿用对旋风机两级叶轮转速匹配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概述
    1.2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发展状态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矿井风流及掘进通风系统的研究
    2.1 矿井通风系统概述
    2.2 风流能量方程及其在矿井通风中的应用
    2.3 掘进工作面局部通风系统的研究
    2.4 长距离独头巷道掘进过程中通风管网特性的研究
    2.5 掘进工作面应急通风方案设计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对旋风机运行特性分析及几何模型建立
    3.1 对旋风机运行特性分析
        3.1.1 对旋风机的结构研究
        3.1.2 对旋风机叶轮叶片受力与速度的分析
    3.2 对旋风机关键性能参数计算
    3.3 对旋风机模型建立及网格划分
        3.3.1 对旋风机计算模型建立
        3.3.2 对旋风机流体域网格划分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对旋风机计算流体力学特性分析
    4.1 FLUENT软件数值模拟
        4.1.1 FLUENT软件简介
        4.1.2 基本假设及边界条件
    4.2 对旋风机数值模拟及其结果分析
        4.2.1 对旋风机内部气流的迹线分析
        4.2.2 对旋风机两级叶轮受力分析
        4.2.3 对旋风机内部全流场压力云图分析
    4.3 数值模拟下的对旋风机整机性能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对旋风机气动特性与实用性研究
    5.1 通风机空气动力性能试验装置
    5.2 通风机空气动力性能实验关键数据的测算方法
    5.3 通风机空气动力性能实验的数据分析
    5.4 风机特性曲线和管网特性曲线的拟合匹配研究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进一步工作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与的专利、项目

(5)神东矿区综采工作面采空区常温条件下CO产生与运移规律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选题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课题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煤低温氧化实验研究
        1.2.2 矿井中 CO 气体相关研究
        1.2.3 采空区煤自燃及气体运移规律研究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神东矿区煤层自燃特点
    2.1 神东矿区概况
        2.1.1 矿区基本概况
        2.1.2 矿区开发特点
    2.2 神东矿区煤层自然发火特点
        2.2.1 煤层自燃倾向性
        2.2.2 煤自燃标志性气体
        2.2.3 煤层自然发火情况
        2.2.4 自然发火危险性评价
    2.3 采空区气体涌出特点及原因分析
        2.3.1 综采面回风隅角 CO 超限现状
        2.3.2 综采面采空区气体涌出特点及原因分析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神东矿区综采面 CO 气体来源辨识
    3.1 综采面 CO 气体来源
    3.2 综采面 CO 来源现场测试
        3.2.1 煤层中原生赋存的 CO 测试
        3.2.2 采煤过程产生的 CO 测试
        3.2.3 井下胶轮车尾气产生的 CO 测试
        3.2.4 采空区浮煤常温氧化产生 CO 测试
    3.3 现场测试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神东矿区煤自燃特性实验研究
    4.1 煤自燃基础参数测试
        4.1.1 煤样采集
        4.1.2 煤样工业分析
        4.1.3 煤样元素分析
        4.1.4 煤样真相对密度
        4.1.5 煤自燃倾向性
    4.2 煤自燃特征温度实验研究
        4.2.1 煤自燃特征温度分析
        4.2.2 实验设备
        4.2.3 实验条件
        4.2.4 实验结果与讨论
    4.3 煤程序升温氧化实验研究
        4.3.1 概述
        4.3.2 指标气体优选的原则
        4.3.3 煤样程序升温氧化实验
        4.3.4 煤样程序升温氧化过程 CO 产生速率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神东矿区煤常温下氧化 CO 产生规律研究
    5.1 煤常温氧化实验装置
    5.2 煤常温氧化实验
        5.2.1 实验煤样
        5.2.2 实验方法及过程
        5.2.3 实验结果分析
    5.3 煤氧反应速率理论计算
    5.4 煤分子结构模型分析
    5.5 CO 产生和 O_2消耗规律
        5.5.1 CO 来源探讨
        5.5.2 CO 生成速率模型及规律
        5.5.3 O_2消耗规律
        5.5.4 CO 释放机理探讨
    5.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神东矿区综采面采空区 CO 运移规律
    6.1 通风系统特征及综采面通风方式
        6.1.1 通风系统特征
        6.1.2 综采面通风方式
    6.2 采空区 CO 分布现场测试
        6.2.1 采空区 CO 分布观测方法
        6.2.2 采空区 CO 分布观测结果分析
    6.3 采空区 CO 运移规律 CFD 模拟
        6.3.1 采空区 CO 运移 CFD 模拟理论基础
        6.3.2 采空区 CO 运移规律 CFD 模拟方法
        6.3.3 采空区 CO 运移规律 CFD 模拟
    6.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七章 综采面回风隅角 CO 预警浓度预测及超限控制技术研究
    7.1 综采面回风隅角 CO 预警浓度预测模型
    7.2 典型综采面回风隅角 CO 预警浓度预测
    7.3 对我国现行《煤矿安全规程》CO 允许浓度的探讨
        7.3.1 我国现行《煤矿安全规程》CO 允许浓度存在的问题
        7.3.2 对《煤矿安全规程》CO 允许浓度的修订建议
    7.4 综采面回风隅角 CO 超限控制技术
        7.4.1 矿井开拓开采方面的措施
        7.4.2 安全监测方面的措施
        7.4.3 通风系统方面的措施
        7.4.4 通风技术及管理方面的措施
    7.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八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8.1 全文总结
    8.2 论文的创新点
    8.3 展望
致谢
攻博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6)矿井围岩监测无线传感网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课题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围岩安全监测现状
        1.3.2 矿井无线网络发展现状
        1.3.3 无线传感网络在围岩安全监测中的问题和难点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论文研究内容
        1.4.2 论文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矿井围岩监测无线传感网的系统结构设计
    2.1 需求分析
        2.1.1 监测系统无线传播特性研究
        2.1.2 无线传感网络研究
    2.2 矿井围岩监测系统设计
        2.2.1 监测系统功能设计
        2.2.2 监测系统网络结构设计
    2.3 监测系统关键技术
        2.3.1 无线通信技术
        2.3.2 传感网节能技术
        2.3.3 监测数据纠错技术
        2.3.4 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矿井围岩监测无线传感网自修复路由算法研究
    3.1 无线路由算法的分类
    3.2 无线网自修复路由算法研究
        3.2.1 LEACH算法工作原理
        3.2.2 问题的提出
        3.2.3 RD-LEACH算法
    3.3 矿井围岩仿真设计及结果分析
        3.3.1 仿真设计
        3.3.2 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矿井围岩监测无线传感网生命周期延长算法研究
    4.1 低功耗硬件结构设计
        4.1.1 数据采集模块的设计
        4.1.3 硬件节能设计
        4.1.4 节点收发功率控制
        4.1.5 节点休眠机制
    4.2 终端采集节点设计
        4.2.1 温度采集模块设计
        4.2.2 压力采集模块设计
        4.2.3 振动采集模块设计
    4.3 监测系统能耗模型
    4.4 低功耗路由算法设计
        4.4.1 FL-LEACH算法
        4.4.2 FL-LEACH算法结果分析
    4.5 终端节点传感器性能测试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矿井围岩无线监测系统数据可靠性传输技术研究
    5.1 监测系统通信设计
        5.1.1 无线通信模块设计
    5.2 自定义通信协议SOI协议
        5.2.1 SOI协议栈帧结构
        5.2.2 SOI协议数据字典
        5.2.3 SOI通信测试平台设计
    5.3 通信协议SOI协议验证
        5.3.1 SOI通信连接前后对比
        5.3.3 TRIOF帧定时查询验证
        5.3.4 SOF帧参数下发验证
    5.4 数据纠错算法
        5.4.1 现存算法描述
        5.4.2 改进的RMN-DEC算法描述
        5.4.3 算法复杂度分析
    5.5 矿井围岩监测系统地面模拟试验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论文研究成果
    6.2 论文创新点
    6.3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7)多台对旋轴流局部通风机联合工作合理运行参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意义
        1.1.1 研究局部通风机的必要性
        1.1.2 研究轴流式局部风机的重要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的内容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本章小结
2 对旋式轴流风机及FBDY系列局部通风机介绍
    2.1 轴流风机主要部件略述
    2.2 对旋式轴流风机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2.2.1 对旋式轴流通风机结构及特点
        2.2.2 对旋式轴流风机工作原理及特点
    2.3 FBDY系列矿用局部通风机的相关介绍
    2.4 本章小结
3 单台风机性能测试
    3.1 通风机相关理论
        3.1.1 实验涉及的主要参数介绍
        3.1.2 风机的性能参数
        3.1.3 风机性能曲线
    3.2 实验目的及实验设备简介
        3.2.1 实验过程用到的非自制设备与仪器
        3.2.2 实验过程用到的自制设备与仪器
    3.3 测试皮托管与增阻器的设计
    3.4 实验过程及数据
    3.5 实验结果
    3.6 本章小结
4 多台风机联合作业实验研究
    4.1 实验准备
        4.1.1 实验设备仪器介绍
        4.1.2 实验说明
    4.2 两台风机串联实验
        4.2.1 实验目的及准备
        4.2.2 实验过程
        4.2.3 实验所得数据及初步结论
    4.3 两台风机并联实验
        4.3.1 实验目的及准备
        4.3.2 实验过程
        4.3.3 实验所得数据及初步结论
    4.4 三台风机串联实验
        4.4.1 实验过程
        4.4.2 实验所得数据及初步结论
    4.5 多台风机联合作业实验结论
        4.5.1 两台风机串联数据处理结果及结论
        4.5.2 两台风机并联数据处理结果及结论
        4.5.3 三台风机串联数据处理结果及结论
    4.6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9)浅议机电一体化在煤炭企业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煤炭机电一体化
    1.1 煤炭机电一体化的特点
    1.2 煤矿机电一体化应用的意义
2 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煤矿企业中的主要应用
    2.1 机电一体化在矿井提升机中的应用
    2.2 钢丝绳损伤定量检测系统
    2.3 机电一体化技术在采煤机中的应用
    2.4 耦减压起动控制柜
    2.5 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带式输送机中的应用
    2.6 其他煤矿机电一体化装置
3 煤炭机电一体化设备管理方法
    3.1 定岗定员、优化管理, 确保矿井安全
    3.2 定期维护, 做到日检修, 确保设备的运行质量
    3.3 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
4 煤炭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前景
5 结论

(10)高效对旋风机的流场特性研究与设计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图目录
表目录
主要符号表
第1章 绪论
    1.1 概述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对旋风机设计方法
        1.3.2 对旋风机实验与数值模拟研究
        1.3.2.1 前后排负荷分配
        1.3.2.2 叶片负荷径向分布
        1.3.2.3 子午加速流道设计
        1.3.2.4 转子速比和轴向间距
        1.3.2.5 转子非定常相互作用
        1.3.2.6 叶片的特殊处理
        1.3.2.7 叶顶处理结构
        1.3.2.8 流场模拟研究
        1.3.3 对旋风机性能改进的途径
        1.3.3.1 扩压叶型设计
        1.3.3.2 叶片弯掠设计
        1.3.3.3 叶片优化方法
        1.3.3.4 风机噪音控制
    1.4 本文的目的和研究内容
第2章 数值模拟方法
    2.1 计算方法
        2.1.1 控制方程
        2.1.2 网格生成
        2.1.3 湍流模型
        2.1.4 边界条件
        2.1.5 后处理分析
    2.2 计算参数设置
        2.2.1 壁面网格尺度对比
        2.2.2 出口边界条件对比
        2.2.3 轮毂旋转设置方式对比
    2.3 小结
第3章 实验方法
    3.1 实验方法
    3.2 自动测试系统
    3.3 测试仪器标定
    3.4 误差分析
        3.4.1 静压精度的影响
        3.4.2 动压精度的影响
        3.4.3 当地大气压的影响
    3.5 小结
第4章 设计准则
    4.1 概述
    4.2 前后排转子负荷分配
    4.3 转子径向负荷分布
    4.4 对旋级叶型设计
        4.4.1 前排高负荷叶型损失特性分析
        4.4.2 后排低稠度叶型损失特性分析
        4.4.3 叶型的三维优化设计
        4.4.4 叶型设计准则
    4.5 对旋级叶顶间隙控制
        4.5.1 间隙对总性能的影响
        4.5.2 间隙附近流场分析
        4.5.3 间隙泄漏流结构
        4.5.4 间隙控制准则
    4.6 小结
第5章 实验及流场分析
    5.1 概述
    5.2 原型风机性能实验
        5.2.1 实验结果
        5.2.2 实验与计算对比
    5.3 改型风机性能实验
        5.3.1 实验结果
        5.3.2 实验与计算对比
    5.4 改型与原型风机的性能对比
        5.4.1 总性能对比
        5.4.1.1 整机和转子效率
        5.4.1.2 进出口支撑损失
        5.4.2 总压损失的径向分布对比
        5.4.3 不同工况的流动结构对比
        5.4.3.1 设计工况
        5.4.3.2 大流量工况
        5.4.3.3 小流量工况
    5.5 改型风机流场分析
        5.5.1 扩压因子分布
        5.5.2 出口压力分布
        5.5.3 损失发展特性
        5.5.4 熵和二次流涡量的发展
        5.5.4.1 设计工况
        5.5.4.2 大流量工况
        5.5.4.3 小流量工况
        5.5.5 流场旋涡结构分析
        5.5.5.1 设计工况
        5.5.5.2 大流量工况
        5.5.5.3 小流量工况
    5.6 小结
第6章 结论和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附录:空气炮的数值计算与实验
    第1章 空气炮简介
    第2章 理论分析
        2.1 一维定常模型分析
        2.2 一维非定常模型分析
    第3章 数值模拟研究
        3.1 计算验证
        3.2 维定常计算
        3.3 二维非定常计算
        3.4 改型方案设计
        3.5 改型计算结果
    第4章 实验研究
        4.1 实验台设计
        4.2 实验结果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论文、专利及获得奖励
致谢

四、弯掠组合正交型节能通风机在矿井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徐庄煤矿通风系统与采掘接替的动态模拟及优化研究[D]. 王谦. 中国矿业大学, 2019(09)
  • [2]柠条塔煤矿2-2煤层自燃规律及综合防灭火技术研究[D]. 曹旭. 西安科技大学, 2018(12)
  • [3]基于PLC的矿井通风机监控系统设计[D]. 潘若彬. 华东理工大学, 2017(08)
  • [4]矿用对旋风机两级叶轮转速匹配性能研究[D]. 李胜. 太原理工大学, 2016(08)
  • [5]神东矿区综采工作面采空区常温条件下CO产生与运移规律研究及应用[D]. 吴玉国. 太原理工大学, 2015(09)
  • [6]矿井围岩监测无线传感网技术研究[D]. 朱凯.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5(01)
  • [7]多台对旋轴流局部通风机联合工作合理运行参数研究[D]. 丁蕴蕾. 安徽理工大学, 2013(06)
  • [8]大功率矿用对旋式主通风机运行若干问题解决方案[J]. 窦孟华. 煤炭工程, 2012(12)
  • [9]浅议机电一体化在煤炭企业中的应用[J]. 阚天佐.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2(08)
  • [10]高效对旋风机的流场特性研究与设计优化[D]. 许剑.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2011(10)

标签:;  ;  ;  

弯扫组合正交节能风机在矿井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