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玫瑰节

2003年玫瑰节

一、2003年玫瑰花会(论文文献综述)

梁奕宸[1](2019)在《场景视阈下科学传播创新研究 ——以“中国科普博览”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场景理论与场景技术在传播学领域的不断发展,使得传播的主客体、传播范式与传播效果无一不打上场景的烙印,对科学传播而言,大数据、移动设备和社交媒体等场景要素也不断地融入科学传播过程中,开启了科学传播思维与范式的转变创新,也促进了科学传播的效果。本文以场景理论为基础,针对场景视阈下科学传播领域研究的缺失,以当前国内较为成熟的科学传播品牌——中国科学院创办的“中国科普博览”作为研究对象,以“场景五力”和“场景四要素”等具体理论为依托,在对中国科普博览从2018年1月1日至6月30日半年间在今日头条发布的439条、网易平台发布的416条和一点资讯发布的420条原始内容进行整理、筛选和分析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定量分析法以及个案研究法,从场景理论出发探讨中国科普博览在构建科学传播场景时的要素参与、场景框架、场景内容以及场景效果。本文共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为绪论,对本文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进行论述,并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分别总结归纳了场景理论、中国科普博览以及场景视阈下科学传播的研究成果。第二章则基于罗伯特·斯考伯和谢尔·伊斯雷尔提出的“场景五力”,分析研究了移动设备、社交媒体以及大数据等要素如何参与中国科普博览塑造的科学传播场景。第三章从中国科普博览在塑造场景时具体的构建手段入手,通过对标准化传播、个性化内容与技术化手段三方面的运作分析,探究和分析中国科普博览科学传播场景的构建体系。最后一章以彭兰提出的“场景四要素”为依托,分析中国科普博览在重构空间环境、迎合用户惯性和增强社交氛围等方面的举措对科学传播场景效果的正向影响。综上,场景视阈下以中国科普博览为代表的科学传播平台,正是通过移动设备建立场景入口,通过社交化运作营造场景氛围,运用大数据推广场景内容,并契合各类场景载体以及场景内用户的不同标准与个性化需求等尝试来构建科学传播的场景,是场景理论在科学传播领域的有效拓展。

商瑜[2](2018)在《朴素生物学理论视角下大班幼儿对生物死亡认知的研究》文中认为提高科学素养成为新时代学前教育改革的新的议题,而科学素养的提高依赖于前科学概念和经验的获得。科学素养发展的连续性和领域特殊性充分表明:科学教育的关键在于科学素养的培养。(1)对幼儿来说,良好的科学素养有助于培养具有问题意识的幼儿。而幼儿生命科学概念的发展应注重培养的是幼儿的生命科学素养。幼儿的发展需要成人的引导,科学概念的获得充分且适宜的条件。对幼儿来说,科学概念的学习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概念学习,而是让幼儿在游戏和生活中逐渐获得直接经验,进而促进幼儿概念的整合与转变,启发幼儿的科学思维意识。随着对儿童认知发展研究的逐步深入,探讨幼儿对特殊领域的认知成为新的研究内容。在特殊领域幼儿能够对事物作出本体区分,甚至能够采用相应的因果解释机制解释现象,知识经验也体现出内在一致性。因此,生物死亡认知作为前科学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探讨幼儿的死亡认知发展水平和特点等相关内容,对生命教育和死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了更多来自幼儿的声音。本研究在长春市市内随机抽取了三所幼儿园,采用半结构访谈的方式,共计访谈对象54名。全面呈现大班幼儿对生物“死亡特征”、“死亡原因”、“死亡感受”的认知。最终获得访谈逐字稿共计四万字,此外还包括大量的访谈数据资料,主要采用的是扎根理论的“自下而上”的分析路径,从死亡特征、死亡原因和死亡感受三个维度归纳总结幼儿对上述三个维度的总体表现和相关特点。基于研究结果的内容,讨论部分为了进一步深入探讨“死亡特征”、“死亡原因”、“死亡感受”背后幼儿表达的内隐观点,分别从分别从以下三个角度,进行了深入地分析:幼儿对生物死亡特征认知的特点分析;影响幼儿对生物死亡原因认知的因素分析;幼儿对生物死亡情绪感受的差异分析。经过研究结果和讨论部分的研究发现:大班幼儿对生物死亡特征的认知具有宽泛性、多元性、向我性;影响幼儿对生物死亡原因认知因素主要有幼儿认知方面、个性方面和环境方面;幼儿对不同生物类别的死亡情绪感受存在差异,其中对人物负向情绪感受最多,其次是动物和植物,幼儿对生物类别的死亡处理方式主要有主动应对、寻求支持、选择逃避、听之任之几个方面。最后,本研究为教育工作提出了以下的建议:一、倾听幼儿声音,关注死亡感受;二、发展前科学经验,增强生命教育;三、重视正确引导,减少不利因素;四、培养良好个性,塑造积极品质。

孙碧茹[3](2017)在《伍尔夫“雌雄同体”思想研究》文中认为“雌雄同体”思想在伍尔夫的文学思想中占据着核心地位,贯穿伍尔夫文学创作、文学批评的始终。伍尔夫“雌雄同体”思想的形成与提出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英国悠久的文学传统及文学现状、西方妇女运动及性别问题、伍尔夫个人的生活经历,这些因素与伍尔夫“雌雄同体”思想的形成及提出密不可分。伍尔夫“雌雄同体”思想的内涵通过“雌雄同体”气质的优秀伟大的文学作品表现。“雌雄同体”的伟大作品是同时符合形式结构的“雌雄同体”、题材内容的“雌雄同体”的作品。其中,题材内容的“雌雄同体”表现为在感性细腻的情感、日常琐碎的生活叙事中孕育着理性的政治元素和广阔厚重的生命思考;形式结构的“雌雄同体”表现为形式结构破碎无序中蕴含着有机的完整统一。伍尔夫“雌雄同体”思想作为一种丰富多元的思想理论,它对英国文学创作及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影响深远。一方面,伍尔夫“雌雄同体”思想为英国文学创作树立了新的文学创作标准。以英国作家玛丽·瑞瑙特的文学作品《亚历山大三部曲》为例,分析说明伍尔夫“雌雄同体”思想对英国文学创作的影响。另一方面,伍尔夫“雌雄同体”思想在后世的发展演变中对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客观影响。

张良[4](2016)在《中国当代城市标志性建筑象征意义探究》文中认为21世纪的今天,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给中国带来了新的发展前景和机遇,特别是中国当代城市建设的发展更是日新月异。但随着城市建设中建筑的形式以及数量不断增多,从而也出现了各式各样的问题,其中作为城市形象代表的标志性建筑,更是陷入了追求“高”“奇”“新”的怪圈之中。这种现象不但扰乱了城市的整体形象,也削弱了城市空间环境的营造。论文通过对标志性建筑中所蕴含的象征意义作为研究的切入点,通过对标志性建筑的主客观构成要素中象征意义的解读,得出了建筑的“标志性”不仅仅是由建筑形态、功能所决定的,建筑所蕴含的象征意义对“标志性”的界定有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同时,论文对当代中国标志性建筑象征意义缺失的现象进行了相关的研究与总结,提出了当代具有象征意义的城市标志性建筑设计应当遵循“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设计理念,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手法结合。从而使标志性建筑不但具有中国特色的象征意义,同时也有助于塑造当代中国城市的空间环境。论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绪论,主要介绍课题的相关背景,引出城市标志性建筑象征意义的研究课题,并阐述了中国当代城市标志性建筑在发展过程中所蕴含的象征意义所出现的问题,并就国内外相关课题的研究做了简要分析,探讨了课题的研究目的与意义。第一章节,分别从概念,分类等方面对标志性建筑及其象征意义作了概念的梳理,并对标志性建筑的历史发展做了一定叙述,为本课题接下来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撑。第二章节,对标志性建筑的主客观,即标志性建筑形式、功能、文化、时空方面的象征意义进行解读,并列举案例予以论证。进一步揭示了标志性建筑所蕴含的象征意义是如何通过建筑体主客观因素显现出来。第三章节,承接上一章节,分别从标志性建筑的——形式、功能、文化对当代中国标志性建筑所蕴含的象征意义的问题进行探究,并辅以案例说明,引证出中国当代具有象征意义的标志性建筑设计应当何去何从的疑问。第四章节,本章为论文的核心章节,通过对标志性建筑中象征意义的历时性与共时性的讨论,得出了建筑中象征意义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正是因为它继承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并通过了现代设计手法的演绎,达到了“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融合。论文分别从符号、色彩、材料、技术四个方面阐述了如何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象征意义运用到标志性建筑设计之中,并且论文还提出了在新形势下,标志性建筑设计要注重大众的参与以及当代设计师自身理论层面的创新。最终得出具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象征意义的标志性建筑在物质形态和精神内涵上共同构成了符合当代人们所需求的城市空间环境。

曾艳华[5](2016)在《初中记叙文过程性写作教学内容的选择研究》文中指出写作教学在我们的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而记叙文是以写人记事为主要内容,以叙述和描写为主要表达手法的一种文体。一般说来,详尽具体的记叙文,细腻入微的描写是写好一篇记叙文的关键,它是通过真实的叙事、写景、状物来反映社会生活,表现作者的思想情感的。但目前学生写作热情普遍不高,文章千篇一律,缺乏真情实感。关注初中语文写作的写作,,寻找在初中语文写作教学新途径,提高记叙文的写作教学的水平和效果,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为了探寻记叙文过程性写作教学内容的问题,本文在阐述过程性写作特点的基础上,探讨过程写作对提高记叙文写作教学水平的指导作用,将把理论和实践教学相结合,探索适合指导记叙文写作的方法。本文将结合教学实践针对怎么来选择记叙文的教学内容,为学生写作记叙文提供相应的过程性指导。笔者将在论文中将从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第一,先对过程性写作方法进行概念的界定,有哪些特点,具体如何进行指导写作教学的。第二,找到初中语文过程性写作相关的理论依据,以理论为依据,对写作教学的实际进行更好地分析。第三,分析写作教学的现状和原因,从主观和客观进行全面分析,以过程性指导去规避问题。第四,概括总结初中语文过程性指导的有效方法,从教学内容的选择依据、原则为指导,最终找到过程性写作指导有效的方法。第五,呈现相应的初中记叙文写作的课堂实录,并从过程性写作教学的方法、过程性写作的内容去呈现指导案例。如何提高初中记叙文写作教学的效果,教师和教学方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对于在教学一线从事语文教学的教师,需要在认识现有方法不足的基础上,学习过程性写作指导的教学理念,并创造性地把它运用于写作教学的实践之中,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拓展写作思路,达到提高学生的记叙文写作水平的目的。

徐杰舜[6](2015)在《落地才能生根——访重庆文理学院谭宏教授》文中研究指明人类学研究一定要落地。现在我们人类学学者,海归的比较多,很多人的研究就束缚于西方的范例,西方的模式。而且很多研究的结论就文化而文化,在文化里面搅过来搅过去,没想到为国家,为民族,为地方提供文化建设很好的智力资源和智力架构,这是现在我们很大的一个误区。所以,人类学真的要找到自己落地的切入点,做出社会反响比较大的成果来,如果能做出这样的东西,那么,人类学的地位会得到很大的提升。

阿荣,白杰华[7](2013)在《“青城面塑”怎样走向市场?》文中指出“民以食为天”是中国农耕社会的生存观,由此造就了饮食文化的千年辉煌,并培育了面塑这一民间艺术。民间面塑大多兼有食用性和观赏性,广泛应用于祭祀、庆贺、馈赠等民俗活动中。我国各地面塑的制作工艺、造型风格和文化内涵都不尽相同,并有“面花”、“面花花”、“花馍”?

蒋俭[8](2011)在《都市周报CRM创新研究 ——《申江服务导报》应用客户关系管理理念和原则推进报纸—读者互动经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申江服务导报》(以下简称《申》报)为研究对象,采用客户关系管理理论(CRM)作为研究框架,运用理论分析和文献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了作为一份面向上海都市白领中青年人群的都市类周报,以及未来目标中的“上海城市生活服务的运营商”,《申》报如何适应国际化城市发展趋势和时代特征要求,更精准有效地实现和读者之间的互动,从而进一步稳固读者市场和广告市场,为下一步多元化的商业拓展做准备。根据研究,本文认为:《申》报与读者互动的成功经验有:建设读者关系管理数据库,加强读者识别功能;开发丰富多样的读者互动手段、方式和渠道;联手企业和品牌,增加读者互动接触点;始终关注调查与评估,以读者调查来改进实际工作。存在的不足之处有:读者资料更新、读者差异分析、流失读者管理,以及“报纸一读者互动能力/效果”的评估方面还存在一些空白点和不够完善之处。针对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和现状,综合研究结果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解决:建立更为细致准确的读者数据库并及时更新;区分核心读者,给予更大的关注和更多的服务;对报纸流失的读者进行管理;建立更为科学和细致的读者满意度调查;建设和维护“报纸—读者互动能力/效果评估”要素配置模式。

张效戬[9](2010)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视阈下的社会主义效率与公平》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了一个突飞猛进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质的提高。但是,在经济繁荣的背后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解决的好,社会主义事业就会稳步前进;解决的不好,必然会导致社会动荡,不但会危及党的领导而且会阻碍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实现。更会影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立。于是,针对当今社会出现的效率与公平之间不和谐的问题,党和政府积极采取措施,十七大报告提出了“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在这种分配制度下,正确解释和使用劳动价值论和社会财富分配理论来思考效率与公平的关系,进而理解我国近期制定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理论根源,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真正从理论高度引导广大群众理解效率与公平之间关系的问题是至关重要的。这样就能一方面实现市场经济的效率,另一方面又能追求社会主义的公平。笔者就正确理解劳动价值论及社会财富分配理论,解释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合理性,同时如何解决效率与公平之间的关系问题,做了浅薄论述。

安景文,谭荔丹[10](2009)在《顾客期望理论的发展与国内外研究现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顾客价值、顾客满意等理论在产品开发和服务营销中的长足发展,顾客期望作为顾客价值的构成部分及决定顾客满意的重要因素,体现出了重要的研究意义。美国营销学会直观地表达为:满意=期望-结果,由此可以看出顾客期望在服务质量和营销管理中的关键地位。西方管理学界对顾客期望理论的研究正在趋向成

二、2003年玫瑰花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3年玫瑰花会(论文提纲范文)

(1)场景视阈下科学传播创新研究 ——以“中国科普博览”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3 研究综述
第2章 “中国科普博览”场景要素分析
    2.1 移动设备:场景入口搭建
        2.1.1 当下移动设备的普及推广
        2.1.2 契合移动设备的表达形式
    2.2 社交媒体:场景氛围营造
        2.2.1 新媒体平台奠定社交氛围
        2.2.2 短视频平台强化社交氛围
    2.3 大数据:场景内容触达
        2.3.1 通过数据使用打造精准化传播
        2.3.2 遵循数据伦理构建规范化场景
第3章 “中国科普博览”场景构建分析
    3.1 标准化传播:构建场景框架
    3.2 个性化内容:满足场景需求
        3.2.1 生命生态类内容满足场景客体需求
        3.2.2 科学技术类内容满足场景类型需求
        3.2.3 科学职业类内容满足场景主体需求
    3.3 技术化手段:增强场景效果
        3.3.1 开发新移动设备拓展场景载体
        3.3.2 运用新场景技术丰富场景表达
第4章 “中国科普博览”场景成果分析
    4.1 重构空间环境
        4.1.1 固定场景:传统科学传播场景维护
        4.1.2 移动场景:基于新技术的场景构建
    4.2 增强社交氛围
        4.2.1 资讯平台的社交化运用
        4.2.2 “微头条”的社交化运用
    4.3 迎合用户惯性
        4.3.1 线下场景:延续用户旧有惯性
        4.3.2 线上场景:培养用户新的惯性
结语
附录1 本文所选样本信息一览表(2018.01-02)
附录2 “中国科普博览”以微头条形式发布的内容一览表
附录3 “中国科普博览”在抖音平台发布的内容一览表
附录4 “中国科普博览”虚拟博物馆一览表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2)朴素生物学理论视角下大班幼儿对生物死亡认知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一、问题提出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目的
    (三) 研究意义
    (四) 文献综述
二、研究方法与过程
    (一) 研究对象的选取
    (二) 研究方法的择定
    (三) 收集资料的过程
    (四) 分析资料的方法
    (五) 研究伦理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 大班幼儿眼中生物“死亡特征”的研究结果
        1.幼儿对死亡“必然性”的认知
        2.幼儿对死亡“普遍性”的认知
        3.幼儿对死亡“不可逆性”的认知
        4.幼儿对死亡“功能丧失性”的认知
    (二) 大班幼儿眼中生物“死亡原因”的研究结果
        1.幼儿对生物死亡原因认知的共性之处
        2.幼儿对不同类别生物死亡原因的认知差别
    (三) 大班幼儿眼中生物“死亡感受”的研究结果
        1.幼儿对生物死亡的情绪感受表现情况
        2.幼儿对生物死亡的情绪感受处理方式
四、讨论
    (一) 幼儿对生物死亡特征认知的特点分析
        1.大班幼儿对生物死亡特征的认知具有宽泛性
        2.大班幼儿对生物死亡特征的认知具有多元性
        3.大班幼儿对生物死亡特征的认知具有向我性
    (二) 影响幼儿对生物死亡原因认知的因素分析
        1.幼儿的认知因素
        2.幼儿的个性因素
        3.环境等方面的因素
    (三) 关于幼儿生物死亡情绪感受的比较分析
        1.幼儿对不同生物死亡的感受差异分析
        2.幼儿对不同生物死亡的处理方式分析
五、结论与教育建议
    (一) 结论
        1.大班幼儿对生物“死亡特征”认知的三特性
        2.大班幼儿对生物“死亡原因”认知的三方面
        3.大班幼儿对生物“死亡感受”处理的五方式
    (二) 教育建议
        1.倾听幼儿声音,关注死亡感受
        2.发展前科学经验,增加教育内容
        3.重视正确引导,减少不利因素
        4.培养良好个性,塑造积极品质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3)伍尔夫“雌雄同体”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伍尔夫“雌雄同体”思想的研究背景
    2、伍尔夫“雌雄同体”思想的研究现状
    3、伍尔夫“雌雄同体”思想的研究思路和内容
    4、伍尔夫“雌雄同体”思想研究的意义和创新
第一章 伍尔夫“雌雄同体”思想溯源
    1.1 伍尔夫“雌雄同体”思想与英国文学传统
        1.1.1 伍尔夫“雌雄同体”思想与英国“单性”意识昭着的文学传统
        1.1.2 伍尔夫“雌雄同体”思想与柯勒律治“雌雄同体”思想
    1.2 伍尔夫“雌雄同体”思想与妇女运动、性别问题、个人经历
        1.2.1 伍尔夫“雌雄同体”思想与19、20世纪西方妇女运动
        1.2.2 伍尔夫“雌雄同体”思想与性别问题、个人经历
    1.3 伍尔夫“雌雄同体”思想的形成轨迹
第二章 何谓“雌雄同体”的文学作品
    2.1 结构形式的“雌雄同体”
        2.1.1 戏剧、小说结构形式的“雌雄同体”
        2.1.2 散文、诗歌结构形式的“雌雄同体”
    2.2 题材内容的“雌雄同体”
        2.2.1 戏剧、小说题材内容的“雌雄同体”
        2.2.2 散文、诗歌题材内容的“雌雄同体”
    2.3 伍尔夫“雌雄同体”思想的内涵
第三章 伍尔夫“雌雄同体”思想的影响
    3.1 伍尔夫“雌雄同体”思想对英国文学创作的影响
    3.2 伍尔夫“雌雄同体”思想对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影响
    3.3 伍尔夫“雌雄同体”思想的意义和价值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4)中国当代城市标志性建筑象征意义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选题的理由
    国内外研究现状
    研究方法和框架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1章 标志性建筑及象征意义概述
    1.1 标志性建筑
        1.1.1 标志性建筑的概念
        1.1.2 标志性建筑的分类
        1.1.3 标志性建筑的发展历史
    1.2 象征
        1.2.1 象征的概念
        1.2.2 象征的分类
    1.3 标志性建筑中的象征意义
第2章 城市标志性建筑中象征意义解读
    2.1 标志性建筑客观性上象征意义解读
        2.1.1 物我转化的形式象征
        2.1.2 不断转变的功能象征
    2.2 标志性建筑主观性上象征意义解读
        2.2.1 继承传统的文化象征
        2.2.2 不断演变的时空象征
    2.3 小结
第3章 中国当代城市标志性建筑中象征意义所存在的问题
    3.1“方盒子风格”的泛滥——象征权力资本的摩天大楼的崛起
    3.2 追奇求新的建筑设计——水土不服的象征表现
    3.3 当代设计中文化传承的断裂——“文化象征”的缺失
    3.4 具有象征意义的中国当代城市标志性建筑设计该何去何从?
    3.5 小结
第4章 多元化背景下具有象征意义标志性建筑的设计与应用
    4.1 正视象征意义在标志性建筑中的历时性与共时性
    4.2 注重象征意义在中国当代标志性建筑设计中的艺术表达
        4.2.1 符号提炼
        4.2.2 色彩运用
        4.2.3 材料选择
        4.2.4 技术传承
    4.3 全民参与——加强大众对标志性建筑中象征意义的理解范畴
    4.4 与时俱进——强调当代设计师对标志性建筑中象征意义的理解
    4.5 具有象征意义的城市标志性建筑与城市空间环境营造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部分学术作品

(5)初中记叙文过程性写作教学内容的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目的
    四、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二)概念界定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写作教学过程性指导理论的探析
    第一节 写作教学过程理论的分析
        一、过程写作法的特点
        二、过程写作环境的构建
        三、过程写作的实质
    第二节 写作教学过程实施的思考
第二章 初中记叙文写作教学的现状分析
    第一节 初中语文写作教学发展的改革趋势
        一、国外初中写作教学发展改革的趋势与目标
        二、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的地位
    第二节 初中记叙文写作教学的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主观方面的原因
        (一)学生方面的原因
        (二)教师方面的原因
        二、客观方面的原因
        (一)缺乏系统性的写作教材
        (二)应试教育的限制
        (三)写作氛围不佳,高考指挥棒的误导
第三章 初中记叙文写作过程性指导的有效方法
    第一节 对记叙文写作教学进行过程性指导
        一、增强学生写作的自信心
        二、关注平时的阅读积累
        (一)教学生做剪报
        (二)教学生写读书随笔
        (三)教学生从语文教材中积累写作素材
        (四)开展相应的读书系列活动来加强材料积累
        三、开展课外活动引导学生观察生活
        四、引导学生互助自改与讲评
    第二节 记叙文教学内容选择的具体操作
        一、写身边人身边事,抒真情实感
        二、与阅读教学紧密结合
        三、学会创新,不墨守成规
        四、深入思考生活,善于想象和联想
        五、广泛地涉猎读物的同时学会适度模仿
第四章 初中记叙文过程写作教学训练
    第一节 记叙文写作教学内容的选择
        一、教学内容选择的依据
        二、教学内容选择的原则
        三、教学内容的选择方法
    第二节 记叙文写作过程中思维的训练
        一、写作前准备阶段
        二、写作阶段
        三、写作修改阶段
第五章 初中记叙文过程性写作的指导案例
    第一节 过程性写作的方法指导案例
        一、由物及人,升华主题
        二、睹物思人,详略得当
        三、欲扬先抑,借物喻人
    第二节 过程性写作内容的指导案例
        一、限时训练,写读后感
        二、书青春梦想,追逐积极向上
参考文献
致谢词

(8)都市周报CRM创新研究 ——《申江服务导报》应用客户关系管理理念和原则推进报纸—读者互动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
    1.2 主要概念的界定
        1.2.1 都市周报
        1.2.2 报纸—读者互动
        1.2.3 读者关系管理
    1.3 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1.4 研究价值
        1.4.1 理论意义
        1.4.2 实践意义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国内报纸—读者互动研究现状
    2.2 国内“报纸—读者互动能力/效果评估”要素研究现状
第三章 《申江服务导报》应用客户关系管理理念和原则推进报纸—读者互动
    3.1 客户识别
    3.2 客户差异化分析
    3.3 与客户保持互动
    3.4 调整产品或服务以满足每位客户的需要
    3.5 客户流失管理
    附:《申》报案例分析
        案例1 申江电影盛宴:联名品牌活动加深策略客户渗透率
        案例2 征婚交友:人间鹊桥—让爱作主—荐男女
        案例3“申报魅领”活动
第四章 “报纸—读者互动能力/效果评估”要素配置模式的建构和分析
    4.1 读者满意度调查
    4.2 “报纸—读者互动效果评估”要素配置模式的建构和分析
    4.3 “报纸—读者互动能力评估”要素配置模式的建构和分析
    4.4 读者关系管理绩效评价体系分析
第五章 成功经验、不足之处和改进建议
    5.1 成功经验
        5.1.1 建设读者关系管理数据库,加强读者识别功能
        5.1.2 开发丰富多样的读者互动手段、方式和渠道
        5.1.3 联手企业和品牌,增加读者互动接触点
        5.1.4 始终关注调查与评估,以读者调查来改进实际工作
    5.2 不足之处
        5.2.1 读者资料更新
        5.2.2 读者差异分析
        5.2.3 流失读者管理
        5.2.4 “报纸—读者互动能力/效果”的评估
    5.3 改进建议
        5.3.1 建立更为细致准确的读者数据库并及时更新
        5.3.2 区分核心读者,给予更大的关注和更多的服务
        5.3.3 对报纸流失的读者进行管理
        5.3.4 建立更为科学和细致的读者满意度调查
        5.3.5 建设和维护“报纸—读者互动能力/效果评估”要素配置模式
第六章 结语
    6.1 主要工作与结果回顾
    6.2 局限性
    6.3 未来研究方向
注释
参考文献
后记

(9)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视阈下的社会主义效率与公平(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四)、论文创新
第一章、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与社会财富分配理论
    一、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研究的历史背景
        (一)、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目的及时代背景
        (二)、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方法及适用条件
    二、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核心内涵
        (一)、价值的决定和源泉问题——劳动是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
        (二)、价值的表现问题——价值和价格的关系
        (三)、价值的形成问题——劳动要形成或凝结成价值,需要具备物质条件
    三、马克思建立在劳动价值理论基础上的社会财富分配理论
        (一)、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一定经济发展阶段所产生的所有制形式和所有制结构
        (二)、所有制的形式和结构决定社会财富分配的形式
        (三)、"等量劳动获得等量收入"马克思的按劳分配理论
        (四)、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规定了分配的公平性取向
第二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与社会财富分配理论的拓展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
        (一)、劳动形态和商品形式、财富构成发生了重大变化
        (二)、资本、科技等生产要素与财富创造和价值创造的关系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科技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超越"
        (一)、对劳动创造价值的方式和作用机制的新认识
        (二)、对生产性劳动与非生产性劳动的重新界定
        (三)、对资本、科技等生产要素在价值形成中作用的新认识
        (四)、劳动价值论与要素价格论的科学结合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分配制度的经济基础——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价值形成和财富分配的关系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收入分配制度的合理性——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第三章、转型期社会主义的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问题
    一、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问题解析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效率与公平的观点
        (二)、效率与公平的关系解析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效率与公平关系问题的提出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贫富两极分化现象的出现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雇佣劳动关系的存在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新的社会阶层的产生
    三、建国以来我国对效率与公平关系问题的探索
        (一)、建国初期"低效率下的平均主义"
        (二)、改革开放以来"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观点的提出
        (三)、公平与效率关系在实践中的新挑战
    四、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公平效率观
第四章、继承和发展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合理解决转型期社会主义的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问题
    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以"劳动者"为本
        (二)、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源动力
        (三)、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基础的经济依据
        (四)、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影响和制约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收入分配制度
    二、提高效率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基本任务
        (一)、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人类社会不可逾越的阶段
        (二)、"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
        (三)、效率优先原则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经济原则
    三、注重社会财富分配的公平与公正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
        (一)、公平正义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取向
        (二)、共同富裕是发展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三)、维护和实现收入分配权利的公平正义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
    四、对"十七大"收入分配和公平效率战略的解读与思考
        (一)、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二)、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三)、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
        (四)、加大个人收入分配调节力度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顾客期望理论的发展与国内外研究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一、顾客期望的内涵
二、顾客期望层次模型
三、顾客期望的动态性
四、顾客期望的应用研究现状
    1.顾客满意研究。
    2.顾客期望构成因素与驱动因素的探索。
    3.顾客期望在我国服务质量和营销管理中的应用。

四、2003年玫瑰花会(论文参考文献)

  • [1]场景视阈下科学传播创新研究 ——以“中国科普博览”为例[D]. 梁奕宸. 山东大学, 2019(09)
  • [2]朴素生物学理论视角下大班幼儿对生物死亡认知的研究[D]. 商瑜. 东北师范大学, 2018(12)
  • [3]伍尔夫“雌雄同体”思想研究[D]. 孙碧茹. 西北大学, 2017(07)
  • [4]中国当代城市标志性建筑象征意义探究[D]. 张良. 山东师范大学, 2016(03)
  • [5]初中记叙文过程性写作教学内容的选择研究[D]. 曾艳华. 赣南师范大学, 2016(04)
  • [6]落地才能生根——访重庆文理学院谭宏教授[J]. 徐杰舜. 民族论坛, 2015(04)
  • [7]“青城面塑”怎样走向市场?[N]. 阿荣,白杰华. 内蒙古日报(汉), 2013
  • [8]都市周报CRM创新研究 ——《申江服务导报》应用客户关系管理理念和原则推进报纸—读者互动经验研究[D]. 蒋俭. 复旦大学, 2011(03)
  • [9]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视阈下的社会主义效率与公平[D]. 张效戬. 兰州大学, 2010(10)
  • [10]顾客期望理论的发展与国内外研究现状[J]. 安景文,谭荔丹. 中国质量, 2009(08)

标签:;  ;  ;  ;  

2003年玫瑰节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