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生活:儒家思想的现代反思

和谐生活:儒家思想的现代反思

一、生生和谐:儒家思想的现代反思(论文文献综述)

李军慧[1](2021)在《传统文化视阈下大学生生命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钟青苹[2](2020)在《儒家修身思想对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构建的影响》文中指出青年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更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生力军。大学生的道德人格构建关系着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其道德人格发展状况更是关系着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及综合国力发展。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儒家修身思想是集其人格构建目标、内容、途径一体的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是中国道德规范的深厚内生动力。儒家修身道德人格目标、内容、途径对大学生树立高尚道德人格追求,不断提升道德修养,形成正确道德认知和情感,培养长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有重要借鉴意义。本文以“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逻辑思路,在文献资料搜集整理的基础上,对儒家修身思想概念、主要内容、理论逻辑及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涵义及构建的内容进行论述,梳理了两者的基本内涵,厘清了“是什么”的问题;从目标、内容、主体的角度分析了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儒家修身思想作为优秀传统文化对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构建的宝贵财富,论证了儒家修身思想对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构建产生影响的内在机理;在实证调查的基础上从内生文化基因和当代现实的角度分析了儒家修身思想对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影响的现状,指出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中存在的问题,并从多方面分析了其原因,说明了“为什么”要加强儒家修身思想的影响。最后落脚到“怎么做”的问题上,以问题为导向,从基本原则、基本目标、主要途径几个方面,紧扣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提出了加强儒家修身思想对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构建影响的路径。

席鑫洋[3](2020)在《杨德昌电影中的青少年成长问题及其教育学思考》文中提出杨德昌作为华语电影中最负盛名的导演之一,其作品拥有丰富的寓意性、指向性和批判性,并特别关注青少年成长问题,可以说是绝佳的教育学案例。本文尝试运用发展心理学、教育学的理论来对杨德昌电影中的青少年成长问题作出分析,探索影片中家庭、学校、社会这三个层面的教育环境对青少年人格发展的作用和影响,在此基础上归纳杨德昌通过电影艺术所表现出来的青少年成长观并阐发其教育意义。文章首先从成长类型与叙事结构两方面阐述了作为杨德昌电影创作基本关切的青少年成长问题。依据成长的不同类型,将杨德昌电影中青少年的成长类型分为“个体成长”、“心理成长”、“关键人物成长”三类。在叙事结构上,杨德昌的八部作品几乎都是以青少年的个体成长与启蒙为出发点,以发展受阻或者情感受阻为叙事转折,以成长失控为叙事结尾。其次从青少年人格发展的现实话题入手,以杨德昌影片中的青少年成长案例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发生的身份认同、家庭关系、两性关系等问题,来揭示杨德昌影片中青少年成长所遭遇的困境。其三,从家庭、学校、社会三个层面探索杨德昌电影中的教育环境对青少年成长造成的影响。在家庭环境层面,重点分析父母的教养态度和行为方式对于子女性格特征和社会化方面的影响。在学校教育环境层面,重点分析了学校的权威主义教育理念对于师生关系的异化和影响。在社会教育环境层面,根据时代背景和族群矛盾对当时的社会教育环境做出分析和还原,探究社会环境对于青少年潜移默化的影响。最终指出杨德昌开放多元、尊重个性、复合交互的青少年成长观具有特别的教育意义,也蕴含着超越青少年成长的更为广阔的人生意义和价值。

翁财辉[4](2019)在《艺术同情与美学秩序:“两行之理”视域中的刘述先美学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作为当代港台第三代新儒家代表人物之一的刘述先,以其“理一分殊”与“两行之理”的哲学观对自熊十力和牟宗三、方东美以来的新儒家思想做出了推动和发展。刘述先在其处女作中提出“文学欣赏的灵魂”在乎“人性的光辉”,本论文透过对“人性的光辉”的探析,从中找寻到“美”与“善”的关系。同时通过对其晚年“两行之理”哲学观的理解,梳理出从“理一分殊”到“两行之理”典范的创新转化。并以“两行之理”的哲学视角,考察并反思其早年的文学美学主张,从而探究其哲学体系中的美学和伦理学关系,以此衔接其从意义哲学到文化哲学再到系统哲学的学思发展历程。在此过程中分析刘述先在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的语境中,如何为纾解儒学困境所做出的学术努力,进而分析其中的利弊得失。论文共分四章,第一章从传统与现代的角度来考察主体自我与主体间性的问题,从中可以窥探传统儒学在现代化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第二章主要涉及刘述先的哲学主张,对“理一分殊”的现代阐释而得出的“两行之理”,“两行之理”的提出经历了“典范转化”的过程。第三章考察刘述先在《文学欣赏的灵魂》中所提及的“艺术同情”,透过艺术同情所透显的美善和合观,借由“人性”这条枢纽,将其美学思想与宗教思想相比观,从而探究其从文学美学到伦理学的话语转向。第四章联系哈贝马斯的交往理性与刘述先的“两行之理”,探究刘述先美学话语的缺失处。

张峻峰[5](2019)在《张载的“太虚即气”观及其对气论哲学的影响》文中提出张载哲学思想的目的就是立天人之大本。对张载虚气思想的理解,关键还在于对张载本然思想的理解。这种本体思想周而复始,流行不殆,推行变化,生生不息。张载的本体思想中也具有这种流动性,无论是“气”还是“太虚”,都具有“生生不息”的特点,同时兼具超越性。随着西方哲学思想传入对中国哲学思想的冲击。学者多以本体论和宇宙论来解释张载的太虚即气命题,与此同时,对太虚即气中即字的解释为是还是不即不离,各持一端自然纷争不断。争论的同时也不难看出,张载思想是本体论和宇宙论并重,这一局面的出现是由儒学历来的文化传统与气论的发展完善共同促成的。本文首先简述了张载的生平以及“太虚即气”思想诞生的理论背景,并从其基本特性与价值意蕴两个方面入手,考察了“太虚即气”的思想内涵,分析和总结了“太虚即气”在近代之前和近代之后的研究与发展向度,最后尝试以一种“生生”的气学观来回应近代以来“张载哲学以何为本?”这一激辩问题。汉唐时期,随着佛老二学的兴起,其出世的理论追求使得世人脱离现世的世俗牵绊,使得世人们追求超脱,隐世、避世的态度,靡然成风。天下靡然同风。此时的儒学地位受到挑战,使得其从“罢戳百家”最后沦为“学绝道丧”,在本体层面上重新建构儒学便显得尤为重要。张载作为宋明理学的奠基人之一,继承了《周易》与阴阳、天地之“生生”的思想,建立起一个本体论与宇宙论相互关联的、变化不止、大化流行的气论哲学。他提出了重要的哲学命题——“太虚即气”以回应佛、老。在张载哲学中,“太虚”存在着三个特性:空间实在性、完备的价值性、本体论与宇宙论合一性。而“气”与运动与时空,是一体不分的存在,“气兼有无”“气则有异”“气有阴阳”,其基本特性中也蕴含了价值品性与成圣的修养工夫,“太虚之气”不仅是人性价值的源泉,也是人们“至诚”“至善”“至圣”的价值蓝本。在近代前,“太虚”与“气”的关系一直受到关注,“气”的发展本身先后经历了本体化向度、实有化向度以及科学化向度的转化,使“气”逐渐成为中国哲学中最基本、含摄最广的哲学范畴。近代以后,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思潮涌入,各学者们开始结合西学来审视张载哲学中的“太虚”与“气”,这使得在追问张载哲学何者为“本”时,按照对“太虚即气”中“即”字的理解分为三个学术阵营:(一)“是”系学派;(二)“即”系学派;(三)“即是”系学派。对其不同的理解也暗含着中国哲学思想体系的不同态度与界定。对张载的哲学思想做整体性的思考把握,从而发现学者们争论张载何者为本的根源在哪。如何把握太虚之气也无所谓过时不过时,仅是世界观(时空观或宇宙观)不同而已,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以一种具有中国特性的气论哲学来面向世界哲学,所以亟需一种新的研究范式和哲学视野来审视气论哲学研究。中国哲学讲求世界本就是生生不息的生命整体、和谐一体的存在。由此,我们呼唤一种以“生生”为核心的气学观,太虚与气的关系本身也是一个生生变化的过程。把张载本体论和宇宙论的并重的思想,放在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中进行讨论,所突出的并不是“太虚”或“气”作为本体的重要性和独立性,而是本体独立性与本体创生性相合的气学观。

刘娟娟[6](2018)在《从现代新儒家看儒家思想的当代价值》文中认为本文内容围绕现代新儒家展开。本文主体由三章内容构成,第一章是现代新儒家的主要思想。现代新儒家从其产生到现在已历经三代人,本文从几位主要代表人物的思想来论述现代新儒家思想。第二章是对现代新儒家思想的评析。有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是对现代新儒家特征的论述,另一方面对现代新儒家的贡献与不足进行论述。第三章是现代新儒家思想的当代价值。主要从个人、社会、西方、世界伦理四个方面进行了论述。个人方面主要是现代新儒家思想有利于个人对自己的定位,有利于个人的道德修养,有利于个人和谐人际关系的构建;社会方面主要是现代新儒家思想有利于社会新旧矛盾的化解,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社会政治的发展,有利于文化的现代转化,有利于生态问题的解决;西方方面主要是现代新儒家思想可以救治西方工具理性主义的弊端,可以救治西方伦理危机与后现代主义的危机,可以弥补西方思维模式的弊端,可以救治西方宗教信仰问题;在世界伦理方面主要是现代新儒家思想有利于全球伦理的建构。

吕晓钰[7](2017)在《为科学奠基 ——科技哲学视野下的成中英思想研究》文中提出近代以来,西方科学的传入对儒学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二者之间产生了紧张的对立关系。作为中国文化的主流,儒学应如何面对现代科学、处理与科学的关系,成为近现代中国知识分子难以回避的时代问题。对此,以建立现代儒学为己任的现代新儒家群体有着非常深入地思考与讨论。第一二代新儒家致力于“内圣开出新外王”,诉求从儒学中开出现代科学。然而,囿于传统心性之学的立场和对道统的维护,他们仍固守道德本体与科学的“中体西用”模式,力图将科学统摄于中学本体之下,虽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理论成果,但仍存在诸多不尽如人意的问题。作为第三代新儒家,成中英对前辈新儒家的工作有着非常清醒的认识。在他看来,科学作为知识建基于理性,儒学作为价值建基于意志,理性与意志实为本体的一体两面。若不能改造传统的儒学道德本体,那么,在儒学内部讨论现代科学的问题便会缺乏形而上学的基础。为此,成中英所提出的解决方案是,从根本处入手,把知识理性融合到儒学本体之中,进而在价值的宇宙中建立知识,在知识的宇宙中安顿价值,实现知识与价值在儒学本体层面上的一体统合。成中英批判性地继承前辈新儒家的思想,整合蒯因的分析哲学、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的诠释学等西方哲学的思想资源,回归《周易》大本大源,建立起了独具特色的本体诠释学。从科学与儒学关系的角度看,成中英本体诠释学理论的构建,也是一种从哲学层面在儒学中为科学奠基的工作,从而在本体诠释学的体系内,实现了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诠释。成中英的本体诠释学思想,对实现传统儒学的现代化转型,不失为一个重要的思考方向。本文在科技哲学的视野下,对成中英的本体诠释学及其建构过程——为科学奠基的过程——进行系统考察,以期对儒学的现代性转化及创新性发展等问题得出有益的启示。论文的第一章为绪论,对论文选题的缘起、意义及相关研究等内容进行了说明及综述。第二章,考察前辈新儒家处理科学与儒学关系的模式。近代,随着西方科学传入的加剧,科学主义思潮兴起,由此引发了科玄论战。在这场论战中,关于价值与知识的关系问题被提到了重要的位置。几乎与此同时,现代新儒家群体开始了对这一问题的长期探索。新儒家因对科学理性的不同处理方式产生了“尊德性”与“道问学”的路向之别,后者更为重视对科学理性在本体层面的安排。整体看,新儒家对于科学的重视程度是在逐渐加强的。一二代新儒家仍然表现出一种“体用论”的思维模式,科学始终被笼罩在道德本体之下;三代新儒家表现出多元文化论的态度。成中英的本体检释学思想被称为现代新儒家思想的歧出转向。第三章,对成中英为科学奠基的相关工作展开论述。“为科学奠基”的具体内涵是什么?首先,文章对科学的概念进行了界定,重点强调科学的理性基础,并与古代科学、技术做出区分。其次,重点考察何为奠基。“为科学奠基”所概括的是成中英在形而上学层面为科学建立根据的过程。因此,论文的研究工作并非就成中英的科学思想、科学观本身展开剖析,而是呈现一个建构的过程。本体诠释学的建立即意味着奠基工作的完成。以成中英发表《论知识的价值与价值的知识》为坐标,将其处理知识与价值的关系的模式分为前后期。前期仍停留在知识与价值的二分状态,后期则走向了二者的一体统合。在前期,他认为科学真理与价值皆为真理,分属真理的不同层次,但科学真理仍被涵盖在价值真理之下。以该文为分水岭,在后期成中英认为生命本体分为意志与理性,分别对应价值与知识,二者在生命的创化过程中皆不可缺失,中西哲学却各偏一隅。为此,他提出价值的知识论和知识价值论,要求建构一种本体哲学以实现二者的一体统合,进而提出了一种整体论的方法诉求。第四章,论述成中英在分析哲学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二者兼取”的动态的整体论思想。通过对生物学哲学中还原论与整体论之争的分析指出,系统生物学中还原论和整体论结合的认识论是解决二者冲突的一种方向。成中英通过对科学哲学中蒯因的知识整体论思想的批判吸收,形成了在整体和部分之上的具“二者兼取”特色的新整体论思想。这与科学哲学中的系统思想在本质上是相同的。由此,成中英完成了对传统还原论与整体论的超越,从而形成了整合价值与知识的方法论基础。第五章,探析本体诠释学的本体与诠释的构建理路。本文认为,本体诠释学的建立是成中英完成为科学奠基的标志。文章通过对中西本体的比较和对西方诠释学的分析,指出成中英诠释学之本体论乃宇宙-生命本体论。在这一本体内,宇宙中有生命,生命中有宇宙,宇宙中有客体亦有主体,生命中有主体亦有客体,表现出一种本根性、创化性与整体性。这一本体涵盖了理性与价值,实现了为科学奠基之初衷。第六章,对本体诠释学思想认识的深化,更是对成中英“为科学奠基”思想的检验。在本体诠释学的视域下,建基于本体的科学已经不仅是理性发用,还受到意志的影响。因此,科学不仅是一种解释,还是一种理解。那么,自然科学的理解何以可能,又是如何被检释的?笔者根据成中英的思考试着做出回答,同时对本体诠释学中科学知识的客观性问题进行了重点讨论,以此作为对其“为科学奠基”工作的评价。本文在“余论”部分讨论了两个问题。第一,对成中英发展儒学的哲学资源进行了分析,认为他更多地受到西方哲学而非儒学的影响。第二,讨论成中英在很大程度上改造了儒学本体,是否仍可以称其思想为儒学,称其为儒家?结论是肯定的。

郑治文[8](2016)在《生活儒学—“后新儒学”时代儒学重建的路径抉择》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995年现代新儒学的集大成者牟宗三先生逝世后,以林安梧为代表的新儒家提出“后新儒学”的设想,开始对现代新儒学疏离生活世界的理论偏失进行深刻反省,试图思考牟宗三之后儒学发展新方向的问题。“后新儒学”的提出,很大程度上宣告了现代新儒学的“失效”,而牟宗三的逝世,也预示着一个儒学发展新时代的到来。在“后新儒学”这样一个新时代,儒学的发展与创新面临新的历史抉择。换言之,在“后新儒学”时代,我们需要重建儒学。怎样重建儒学?我们认为,“后新儒学”时代的儒学重建可以在宋儒理一分殊的睿识指引下展开。以理一分殊为指引,儒学重建要坚持回溯传统(返本)和面向当代(开新)两个定向。所谓回溯传统就是儒学之为儒学的本真精神(理一),以此为要求,我们追寻和定位了儒学这一文明传统“日用即道”的生命智慧(生活性本质);所谓面向当代就是反思现代新儒学疏离生活世界的理论困局,在“后新儒学”的视域下着力思考儒学传统如何关联当代社会生活的问题。回溯传统,契合儒学传统“日用即道”的生命智慧;面向当代,推进“后新儒学”时代儒学的生活化开展,如此,在“后新儒学”时代所建构的儒学应该是一种生活儒学。作为“后新儒学”时代建构的新型儒学理论范式,生活儒学的理论建构可以比照宋明儒者在原始儒学范式之后重建儒学新范式的基本经验,确立新的道统论、哲理精神和经典体系。需进一步说明的是,以“理一”原则为指引的儒学重建,固然主要指回溯儒学传统,追问儒学之为儒学的生活性的本质;然以“分殊”原则为指引的儒学重建,可不仅仅限于对儒学生活性的当代理论诠释这一步。儒学重建的“分殊”主要应指以面向当代为要求,充分思考和回应如何把儒学传统的生活性、实践性表现和落实于当代社会生活(儒学生活化)中的问题。为此,通过对王阳明儒学革新的当代意义的阐释,我们提出当代儒学生活化宜走适度规避政治的“觉民行道”的下行路线,而不是蒋庆政治儒学试图儒化政治秩序的那种上行路线。此外,立足于对明代心学从阳明学向泰州学展开的历史分析,我们强调,当代儒学的生活化开展要先取法阳明,“先做个愚夫愚妇”,从“民”本位的立场对儒学进行生活化的理论解读,实现生活化儒学的理论创构,使“愚夫愚妇”能知;其次,当代儒学的生活化开展还要借鉴王艮为代表的泰州学派乡村建设的基本经验,通过民间讲学、订定乡约民规等方式,使庶民大众能够践行儒学价值,以收到化民成俗(美俗)、经世济民之效。“理一不难,惟分殊难耳”,以一种本质主义的思维方式为基础,建构合乎儒之为儒的本质要求的生活儒学并不难,真正的困难在于在一种存在主义的思维方法下,从当代人的生活世界出发去思考如何去“做”儒学、“行”儒学。为实现这种诉求,生活儒学面临的一个最基本的问题是——“什么是儒学,怎样学儒学”。对此,梁漱溟从面向“生活的本身”的视野出发,论述了儒学、学儒的问题。在梁氏看来,儒学就是“生活的学问”,学儒则需在“生活上去理会实践”。接着梁漱溟来讲,重建儒家思想与当代社会生活的关联,需要当代儒家学者依“生活化”的要求来“说”儒学、“做”儒学。另外,在“后新儒学”时代生活儒学的立场上,我们提出“儒道在人,尽伦为圣”的命题,试图以一种大众化的视野回答“什么是儒学,怎样学儒学”的问题。

傅永聚,郑治文[9](2014)在《形中“生活儒学”与儒学的重构》文中研究说明宋明理学呈现出"两极游走"的理论走向,宋代理学本以其形上超越性着称,至朱熹极言"理在事先",遂立理学"形上绝对"、"纯粹超越"之"极";明代以"反理学"面目出现的气学、心学本意在纠此"偏执",然至罗钦顺以"万物生长收藏"为"理",王艮、李贽言百姓日用之"理",则又立"形下绝对"、"纯粹经验"之"极"。在宋明理学"游走两极"理论走向的借鉴之下,徐复观之"形而中学"秉持和发扬了"执两用中"的儒学传统,在探求现代新儒学转向之途时,或可作为展开的向度。以此路向展开的儒学,其实就是"生活儒学"。

任健[10](2013)在《心学“外王”理论与实践研究》文中认为心学家在建构心性理论的同时,并未忽视对社稷安危、国家兴亡、民生忧乐、社会治乱的关切。无论在政做官还是居家讲学,无论得君任用还是治政无门,他们始终心忧天下,为社稷安定献计献策,为国计民生殚精竭虑。一方面努力构建和完善心学理论,另一方面积极投身于治政安民的“外王”实践。或积极建言献策、辅佐帝王“安社稷,济苍生”,为国家兴亡、社稷安危、民众忧乐倾注心力;或积极投身于传道授学、化民成俗的道德教化实践。形成了“以心治政”、“良知救世”、“一体治世”的“外王”理论与实践特色,实现了为道与为政、治心与治世、治内与治外、良知与治政的统一,体现了儒家经世济民、淑世救世、兼济天下的“外王”精神,说明心学并非空谈心性、“内圣足而外王弱”。本文从心学理论、“外王”理论、“外王”实践三个角度,围绕治心、治政、化民三条主线,以陆九渊、杨简、王守仁、王畿、聂豹、王艮、刘宗周为中心,分别对其“外王”理论与实践展开分析,阐发其内容和特色;在此基础上,与先秦儒学、宋明理学、清代实学、现代新心学之“外王”理论与实践作比较分析,归纳出心学“外王”理论与实践的特质、省思其得失、探索其价值。陆九渊以“本心”为理论核心,构建了以治君心民心、以民为本、效法三代为主要内容的“外王”理论,在实践上表现为轮对献策、整顿吏治、变革复兴、荆门治政、讲学化民等;杨简的“外王”理论体现为“是心足以王”、敬信得民、以孝治天下、以礼治国、以事养民,“外王”实践包括以心治政、勤政为民、社会改革、以心化民等;王守仁以“致良知”与“知行合一”为理论基础,形成了明德亲民、良知治天下、新四民论、万物一体等“外王”理论以及勤政为民、解决民生、整顿吏治、平叛治乱、兴学化民的“外王”实践;王畿以“现成良知”为理论核心,形成了经邦济世、良知治世、一体治政、王道仁政等“外王”理论,其“外王”实践蕴于治心治政、为学为政、讲学教化等中;聂豹的“外王”理论包括:以孝治天下、以良知化民、一体与天下治等,“外王”实践体现于整顿吏治、宽恤济民、治军宁边、清廉治政、兴学化民等中;王艮以“安身保身”为理论基础,形成了包括进退出处、身国天下、仁政王道的“外王”理论,其“外王”实践表现在修身治世、讲学化民、济民安民中;刘宗周以“慎独诚意”说为理论核心,构建了治心以治政、兴学政救世、一体与治世的“外王”理论和建言献策、勤政恤民、兴学育才、行乡约保甲的“外王”实践。概而言之,心学“外王”理论与实践蕴涵五大特质和七大价值。五大特质是:为道为政的统一、治心与治世的统一、治内与治外的统一、一体与治世的统一、致良知与治政的统一。七大价值为:刚健有为的进取精神、“万物一体”的平等意识、勇于担待的担当意识、公正廉洁的清廉品质、体民恤民的仁爱精神、勤于政事的服务意识、以民为本的民本精神。这些精神和价值仍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二、生生和谐:儒家思想的现代反思(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生生和谐:儒家思想的现代反思(论文提纲范文)

(2)儒家修身思想对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构建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及意义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儒家修身思想与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相关概述
    一、儒家修身思想的相关概述
        (一)儒家修身思想的概念界定
        (二)儒家修身思想的主要内容
        (三)儒家修身思想的理论逻辑
    二、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涵义及构建内容
        (一)大学生道德人格的基本涵义
        (二)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构建的本质目标
        (三)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构建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儒家修身思想对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构建产生影响的内在机理
    一、儒家修身思想与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构建的内在联系
        (一)儒家修身思想与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构建目标内在服务于社会发展
        (二)儒家修身思想与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构建内容一脉相承
        (三)儒家修身思想与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构建一致指向人的自主修养
    二、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为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构建提供了宝贵资源
        (一)“君子”修身目标为当代大学生道德理想信念提供了文化土壤
        (二)“仁义礼智信”的修身内容为当代大学生道德准则提供了理论借鉴
        (三)“自省内求,躬行践履”的修身途径为当代大学生自主道德修养提供了路径方法借鉴
第三章 儒家修身思想对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影响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儒家修身思想对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影响的现状分析
        (一)内生文化基因影响:儒家修身思想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及表现
        (二)当代现实影响:儒家修身思想对大学生道德人格影响的缺乏及表现
        (三)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中存在的问题
    二、儒家修身思想对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影响缺乏的原因分析
        (一)先天不足:儒家修身思想的教育不充分
        (二)后天干扰: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
        (三)自主性的缺失:当代大学生自主道德修养的缺失
第四章 加强儒家修身思想对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构建影响的路径探索
    一、强化儒家修身思想影响的基本原则
        (一)融入与借鉴原则
        (二)传承与创新原则
    二、内在加强儒家修身思想内容对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构建的影响
        (一)借鉴“仁义礼智信”的修身内容,提升大学生道德认识
        (二)借鉴“君子”目标追求的精神榜样,淬炼大学生道德意志
        (三)借鉴“自省、慎独、力行”的修身方法,养成大学生良好道德行为习惯
    三、外在实现儒家修身思想对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构建影响的主要途径
        (一)推进儒家修身思想融入高校课堂教育,为大学生道德人格构建搭建平台
        (二)促进儒家修身思想在社会的传播,为大学生道德人格构建提供良好氛围
        (三)增强儒家修身思想的全方位浸润,形成大学生道德人格构建掺揉融通的合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调查数据统计表
附录2 关于儒家修身思想对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构建影响的情况调查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3)杨德昌电影中的青少年成长问题及其教育学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对象及其背景
    二、研究现状及研究意义
第一章 作为杨德昌电影创作基本关切的青少年成长问题
    第一节 杨德昌电影中的三种成长类型
        一、个体成长类
        二、心理成长类
        三、关键人物成长类
    第二节 杨德昌电影中固定的成长叙事结构
        一、成长的叙事动机和起点
        二、成长受阻的叙事转折
        三、成长失控的叙事结尾
第二章 杨德昌电影中有关青少年人格发展的三个现实话题
    第一节 青少年身份认同的迷失与回归
        一、多种文化交错下的身份迷失
        二、“生生而和谐”的中国文化身份认同
    第二节 父亲角色的缺位和重构
        一、父亲角色的缺失与衰退
        二、父亲角色的强化与重构
    第三节 残酷青春与两性思辨
        一、青春的慌乱与女性的物化
        二、爱情的求真与两性的思辨
第三章 杨德昌电影中的青少年教育环境
    第一节 杨德昌电影中的家庭教育环境
        一、专制的父亲与忽视孩子的母亲
        二、多子女的家庭结构对于个体的塑造
        三、失败的家校教育互动
    第二节 杨德昌电影中的学校教育环境
        一、学校的教学环境和日常管理
        二、政治功利主义下的威权教育理念
        三、学校的同伴关系对于个体的影响
    第三节 杨德昌电影中的社会教育环境
        一、“本省人”与“外省人”的历史矛盾对个体的影响
        二、紧张的时代氛围和帮派斗争对个体的影响
        三、试图逃离社会现实的失败尝试
结语
    第一节 杨德昌的青少年成长观及其教育学意义
        一、成长是一个开放的过程
        二、成长是个性化的发展
        三、成长是主动发展与外力影响相互作用的结果
        四、成长所受外力影响是复合地、立体地发生作用的
    第二节 尾声
参考文献
    (1)学术着作
    (2)期刊论文
    (3)学位论文
    (4)电子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艺术同情与美学秩序:“两行之理”视域中的刘述先美学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儒学困境:现代之后与文明对话
    第一节 主体自我与主体间性
        一 现代性与主体自我
        二 后现代性与主体间性
    第二节 儒家精神与文明对话
        一 儒家精神与儒学困境
        二 文明冲突与文明对话
第二章 理一分殊与两行之理
    第一节 理一分殊与典范重构
        一 “理一分殊”之现代阐释
        二 “典范转换”与视域融合
    第二节 两行之理:内在超越
        一 两行之理与生生回环
        二 内在超越与终极关怀
第三章 艺术同情与全球伦理
    第一节 艺术同情与形上意境
        一 艺术同情与人性光辉
        二 意义世界与形上意境
    第二节 情调抉择与全球伦理
        一 理想现实与情调抉择
        二 安身立命与全球伦理
第四章 交往理性与两行之理:刘述先美学的前景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5)张载的“太虚即气”观及其对气论哲学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文献综述
    (二)研究途径与方法
二、张载生平及其“太虚即气”思想形成的理论背景
    (一)张载的生平、着述及学术历程
    (二)张载“太虚即气”思想形成的理论背景
        1.“访诸释老”:对佛、老的批判与汲取
        2.从训诂之学到义理之学的转变
        3.“性与天道合一”:重构儒家的心性论
    (三)张载哲学中对传统气论哲学的继承与发展
        1.一《易》合三才:建立一种新的“气”学
        2.“太虚即气”对阴阳、天地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三、张载“太虚即气”的思想内涵
    (一)张载“太虚即气”所蕴涵的基本特性
        1.“太虚”的三种特性
        2.“气兼有无”:气是统摄有形与无形的存在
        3.“气则有异”:气是生成万物的多样化材料
        4.气有阴阳:阴阳交感是生生不息的动力之源
    (二)张载“太虚即气”中所蕴涵的价值意蕴
        1.“太虚之气”中所蕴涵的价值品性与成圣路径
        2.变化气质:至圣、至虚的修养工夫
四、“太虚之气”的发展向度与“虚气关系”之新解
    (一)“太虚之气”在近代前发展中的“三个向度”
        1.张载:重构了气的本体化向度
        2.方以智:推进了气的科学化向度
        3.王夫之:发展了气的实有化向度
    (二)近代以来,对“太虚即气”研究之三系
        1.“是”系学派
        2.“即”系学派
        3.“即是”系学派
    (三)以“合”的视角理解两层宇宙论下的“太虚”与“气”
    (四)从“虚气关系”透视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与问题意识
    (五)走向一种以“生生”为基础的气学观
五、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6)从现代新儒家看儒家思想的当代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现代新儒家的主要思想
    第一节 第一代新儒家思想发展
        一、梁漱溟的新孔学
        二、熊十力的《新唯识论》
        三、冯友兰的“新理学”
        四、贺麟的“新心学”
    第二节 第二代新儒家思想发展
        一、唐君毅与牟宗三思想
        二、徐复观思想
        三、方东美思想
    第三节 第三代新儒家思想
        一、成中英思想
        二、杜维明思想
        三、刘述先思想
        四、蔡仁厚思想
第二章 现代新儒家思想评析
    第一节 现代新儒家的特征
        一、现代新儒家的本质特征—文化立场
        二、现代新儒家的基本标准—文化立场
        三、现代新儒家的基本态度—中体西用
    第二节 现代新儒家的贡献与不足
        一、现代新儒家的贡献
        二、现代新儒家的不足
第三章 现代新儒家思想的当代价值
    第一节 现代新儒家思想对个人的价值
        一、现代新儒家思想有利于个人对自己的定位
        二、现代新儒家思想有利于个人的道德修养
        三、现代新儒家思想有利于个人和谐人际关系的构建
    第二节 现代新儒家对社会的价值
        一、现代新儒家思想有利于社会新旧矛盾的化解
        二、现代新儒家思想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三、现代新儒家思想有利于社会政治的发展
        四、现代新儒家思想有利于文化的现代转化
        五、现代新儒家思想有利于生态问题的解决
    第三节 现代新儒家思想对西方的价值
        一、现代新儒家思想可以救治西方工具理性主义的弊端
        二、现代新儒家思想可以救治西方伦理危机与后现代主义的危机
        三、现代新儒家思想可以弥补西方思维模式的弊端
        四、现代新儒家思想可以救治西方宗教信仰问题
    第四节 现代新儒家思想对全球伦理建构的价值
        一、“恕道”原则与人道原则为全球伦理的建构提供重要资源
        二、“大同”思想与国际秩序的普遍规则相符
        三、儒学在全球伦理的建构上存在着机遇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7)为科学奠基 ——科技哲学视野下的成中英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与研究视角
    第二节 研究文献综述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一、研究方法
        二、技术路线
    第四节 选题意义与创新点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三、创新点
第二章 西方科学的冲击与现代新儒家的回应
    第一节 现代新儒家的界定和分期
        一、现代新儒家的界定
        二、现代新儒家的分期
    第二节 西方科学与儒学的碰撞
        一、西方科学的传入
        二、科学主义与“科玄论战”
    第三节 现代新儒家关于科学的思考
        一、“尊德性”与“道问学”的路向分野
        二、现代新儒家科学观的代际差异
第三章 探寻科学的根基:走向价值与知识的统合
    第一节 “为科学奠基”的内涵分析
        一、科学概念的内涵界定
        二、奠基问题的提出与分析
        三、成中英“为科学奠基”的自觉性与合规律性
    第二节 科学真理与人类价值
    第三节 知识与价值的一体统合
第四章 通往本体诠释学:整体论哲学的建构
    第一节 还原论与整体论之争:以生物分类学为例
        一、生物分类学中还原论问题的产生
        二、生物分类学中不同层面的还原论及相关困境分析
        三、基于整体论的系统生物学:分类学走出还原论困境的一种新的可能
    第二节 成中英对还原论与整体论之争的超越
        一、世界哲学思维下对西方机械理性的反思
        二、哲学整体论是多元理性的内在要求
    第三节 从分析哲学的整体论到本体诠释学的整体论
        一、逻辑经验主义的还原论和成中英的批评
        二、蒯因的整体论及其对成中英的影响
第五章 奠定基础:本体诠释学的理论建构
    第一节 本体诠释学的本体类型之初探
        一、Ontology的翻译困境
        二、中西哲学本体论的比较
        三、“本体论”概念的界定
    第二节 本体诠释学的诠释源流之考察
        一、海德格尔的此在诠释学
        二、伽达默尔的语言诠释学
    第三节 本体诠释学的本体内涵再考察
        一、宇宙-生命本体论
        二、与其他类型本体论的区别
        三、本体诠释学本体用的关系
    第四节 本体诠释学的本体建构之评价
第六章 作为知识和理解的科学:本体诠释学与科学知识的诠释
    第一节 本体诠释学的建立与科学知识的关系
    第二节 科学为何是被诠释的
        一、本体构造与科学诠释
        二、自然符号与科学诠释
        三、科学诠释的三个问题
    第三节 科学是如何被诠释的
        一、科学知识是如何被理解的
        二、科学知识的客观性是如何保障的
余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8)生活儒学—“后新儒学”时代儒学重建的路径抉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s
绪论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意义
    三、研究现状
    四、研究目标
    五、主要创新
第一章“后新儒学”时代儒学重建的路径抉择
    一、林安梧与“后新儒学”视域的开启
        (一)“后新儒学”与现代新儒学之后的儒学新开展
        (二)林安梧的“后新儒学”构想
        (三)林安梧“后新儒学”思想的儒学史意义
    二、何谓儒学重建?怎样重建儒学?
        (一)何谓儒学重建?
        (二)怎样重建儒学?
    三、徐复观的儒学创新论及其对“后新儒学”时代儒学重建的启示
        (一)中庸之“道”——徐复观论孔子的思想性格
        (二)“形而中学”——徐复观论儒家的精神特质
        (三)返归儒学性格,消解形而上学——徐复观的儒学创新论
        (四)“接着徐复观讲”——“后新儒学”时代的儒学重建之路
第二章 日用即道——儒学传统生命智慧的追寻与定位
    一、儒学传统生命智慧的追寻
        (一)“即凡而圣”——孔子与儒学生命精神的奠基
        (二)“日用即道”——良知学从阳明到王艮的发展
        (三)“内在超越”——新儒家诠释儒学传统的思想范式
    二、比较文明视野下的儒学传统
    三、日用即道与儒学传统生命智慧的定位
    四、“抽离”与“反转”——一点检讨和说明
        (一)“抽离”儒学——内在诠释与外在诠释的分野问题
        (二)后新儒学“日用即道”论对现代新儒学“内在超越”说的“反转”
第三章 生活儒学——回归周孔之道,重建当代儒学的构想
    一、“仁礼合一”的道统论——从朱熹、牟宗三的道统论说开去
        (一)朱熹的“心传”、“心法”及其“二世界”哲学
        (二)牟宗三的“心体即性体”及其新儒学
        (三)回归周孔之道,重建儒学道统
    二、“形而中学”的哲理精神
    三、“新四书”的经典体系
        (一)《论语》与儒学本真精神的奠基
        (二)《孟子》对仁学意义的开显
        (三)《荀子》对礼学意义的开显
        (四)《礼记》展现的生活世界及其意义生成
第四章 面向当代——儒学传统如何关联当代社会生活(一)
    一、王阳明儒学革新的当代启示
        (一)“觉民行道”与王阳明的良知学及其儒学革新
        (二)王阳明儒学革新启示下的当代儒学开展
    二、明代“生活儒学”从阳明学向泰州学展开的当代启示
        (一)“致良知”与阳明学的民间化、生活化基调
        (二)乡村建设与泰州学派的儒学生活化实践
        (三)明代“生活儒学”完整建构的当代启示
第五章 面向当代——儒学传统如何关联当代社会生活(二)
    一、梁漱溟论“儒学”、“学儒”及其当代意义
        (一)“生活的学问”——梁漱溟论“儒学”
        (二)“生活上去理会实践”——梁漱溟论“学儒”
        (三)梁漱溟论“儒学”、“学儒”的当代启示
    二、“儒道在人,尽伦为圣”——试论“儒学”与“学儒”
        (一)“儒道在人”——儒学是修身立德的人学
        (二)“尽伦为圣”——试论“学儒”之路
结语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形中“生活儒学”与儒学的重构(论文提纲范文)

一、游走两极:宋明理学的理论展开
二、“后新儒学”展开之可能向度———形而中的“生活儒学”
三、“执两用中”与儒学重构

(10)心学“外王”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论文选题与研究现状
    二、主要内容与基本方法
    三、主要观点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心学“外王”释义
    第一节 内圣与外王释义
        一 圣与王
        二 内与外
        三 内圣与外王
    第二节 心学“外王”释义
        一 心学“外王”之含义
        二 心学“外王”之内容
第二章 陆九渊之“外王”理论与实践
    第一节 心学理论
        一 心与本心
        二 正君心民心
    第二节 “外王”理论
        一 仁心善政
        二 法三代之治
        三 以民为本
    第三节 “外王”实践
        一 轮对五策
        二 整顿吏治
        三 变革复兴
        四 荆门心政
        五 以心化民
    小结
第三章 杨简之“外王”理论与实践
    第一节 心学理论
        一 慈湖与象山
        二 道心与人心
        三 心与意
        四 心之精神是谓圣
    第二节 “外王”理论
        一 是心足以王
        二 敬信节用
        三 以孝治天下
        四 以礼治国
        五 以事养民
        小结
    第三节 “外王”实践
        一 以公心治政
        二 勤政为民
        三 社会改革
        四 以心化民
        小结
第四章 王守仁之“外王”理论与实践
    第一节 心学理论
        一 心即理
        二 知行合一
        三 致良知
    第二节 “外王”理论
        一 明德亲民
        二 致良知与治天下
        三 万物一体与秩序建构
        四 法三代之治
        五 新四民论
    第三节 “外王”实践
        一 重民生民命
        二 治吏与治贪
        三 平乱与治世
        四 兴学与化民
    小结
第五章 王畿之“外王”理论与实践
    第一节 心学理论
        一 “四有”与“四无”
        二 良知现成
        三 先天正心
    第二节 “外王”理论
        一 经邦与济世
        二 良知与治世
        三 一体与治政
        四 王道与霸道
    第三节 “外王”实践
        一 治心与治政
        二 讲学与教化
        三 为学与为政
        四 三代与井田
        五 异业而同道
    小结
第六章 聂豹之“外王”理论与实践
    第一节 心学理论
        一 良知本寂
        二 归寂主静
    第二节 “外王”理论
        一 以心治政
        二 孝悌治天下
        三 兴学以正俗
        四 以一体治政
    第三节 “外王”实践
        一 整顿吏治
        二 宽民恤民
        三 行乡约井田
        四 治军宁边
        五 消廉治政
        六 兴学化民
    小结
第七章 王艮之“外王”理论与实践
    第一节 心学理论
        一 良知论
        二 格物论
        三 一体论
        小结
    第二节 “外王”理论
        一 进退出处
        二 安身治国
        三 王道仁政
        小结
    第三节 “外王”实践
        一 修身治世
        二 讲学化民
        三 恤民赈灾
        四 养民安民
        小结
第八章 刘宗周之“外王”理论与实践
    第一节 心学理论
        一 主敬说
        二 慎独说
        三 诚意说
    第二节 “外王”理论
        一 治心以治政
        二 行王道仁政
        三 兴学政救世
        四 一体与治世
        小结
    第三节 “外王”实践
        一 建言献策
        二 勤政恤民
        三 修学化民
        四 乡约保甲
        小结
第九章 心学“外王”理论与实践之特征及其价值
    第一节 比较视域下的心学“外王”理论与实践
        一 与先秦儒家之比较
        二 与宋明理学家之比较
        三 与清代实学之比较
        四 与现代新儒学之比较
    第二节 心学“外王”理论与实践之特征
        一 为道为学为政之统一
        二 治心与治世之统一
        三 治内与治外的统一
        四 一体与治世的统一
        五 致良知与治政的统一
    第三节 心学“外王”理论与实践之价值
        一 对心学“内圣强而外王弱”之厘清
        二 心学“外王”理论与实践之精神价值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四、生生和谐:儒家思想的现代反思(论文参考文献)

  • [1]传统文化视阈下大学生生命教育研究[D]. 李军慧. 南京邮电大学, 2021
  • [2]儒家修身思想对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构建的影响[D]. 钟青苹. 暨南大学, 2020(04)
  • [3]杨德昌电影中的青少年成长问题及其教育学思考[D]. 席鑫洋. 杭州师范大学, 2020(02)
  • [4]艺术同情与美学秩序:“两行之理”视域中的刘述先美学思想研究[D]. 翁财辉. 厦门大学, 2019(08)
  • [5]张载的“太虚即气”观及其对气论哲学的影响[D]. 张峻峰. 浙江师范大学, 2019(02)
  • [6]从现代新儒家看儒家思想的当代价值[D]. 刘娟娟. 青岛大学, 2018(12)
  • [7]为科学奠基 ——科技哲学视野下的成中英思想研究[D]. 吕晓钰. 山东大学, 2017(12)
  • [8]生活儒学—“后新儒学”时代儒学重建的路径抉择[D]. 郑治文. 曲阜师范大学, 2016(02)
  • [9]形中“生活儒学”与儒学的重构[J]. 傅永聚,郑治文. 文史哲, 2014(03)
  • [10]心学“外王”理论与实践研究[D]. 任健. 南京大学, 2013(05)

标签:;  ;  ;  ;  ;  

和谐生活:儒家思想的现代反思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