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朝兴衰古恨,酒问渔夫樵夫”——从李阳故事解读方式和文人解读方式的变化看《长生宫》的主题意蕴"

“今朝兴衰古恨,酒问渔夫樵夫”——从李阳故事解读方式和文人解读方式的变化看《长生宫》的主题意蕴

一、“兴亡今古恨,酹酒问渔樵”——从李杨故事文人诠释模式变迁看《长生殿》的主题蕴含(论文文献综述)

赵晋[1](2021)在《《长生殿》何以成为一部闹热《牡丹亭》》文中认为《牡丹亭》与《长生殿》分别是明清两代戏曲创作的高峰,一经问世便影响深远。虽然学术界对于《长生殿》的主题解读或重史,或重情,或两者兼顾,均有独特见地,但持论者大都忽略了洪昇本人创作《长生殿》的心理趋向。洪昇本人在《长生殿·例言》中说:"念情之所钟,在帝王家罕有,马嵬之变,已违夙誓,而唐人有玉妃归蓬莱仙院、明皇游月宫之说,因合用之,专写钗盒情缘,以《长生殿》题名。"又说:"棠村(梁标清)相国尝称予是剧乃一部闹热《牡丹亭》,世以为知言。"所以洪昇在创作《长生殿》时更多时候是将主题放在了"情"这一方面。《牡丹亭》与《长生殿》出现时间一前一后,结合洪昇本人之言,我们不得不思考这两部着作之间的关系。本文拟从这两部作品的爱情主题、关目情节等方面分析《长生殿》对《牡丹亭》的继承与发展。

陈宛希[2](2013)在《建国以来的《长生殿》研究:回顾与反思》文中研究表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革命年代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意识形态对文化、艺术与学术产生了深刻影响。在这种意识形态语境中建构起来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文学规范,深刻制约着文学写作与文艺批评。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的《长生殿》研究中,新文艺观在导致了文艺批评政治化、简单化现象的同时,也推动了《长生殿》研究模式的现代转换。本文的主要目的是考察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大陆地区《长生殿》研究的历史,意在通过这一考察,总结这一时期的研究成果,揭示其发展演变的过程和特点,并尝试性地对这一“个案”所反映出来的学术研究与非学术因素之关系加以审视和反思。鉴于当代中国文艺与政治的复杂关系,本文将建国以来《长生殿》研究史,以1979年为界分为两大阶段。这两个阶段的《长生殿》研究由于处于不同的政治语境,受到不同的文化政策的制约和影响,而呈现出不同的特征。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关于《长生殿》的讨论是文化学术与政治之间复杂关系的一个缩影。它表明,学术的繁荣有赖于正确处理政治与学术的关系,在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的同时,学术也应当拥有充分的自由和独立性。学术研究具有自身的逻辑轨道,学术问题应当在学术的范围内,以学术的方式来解决。而学术研究的参与者也应当遵守学术的基本规范,在坚持自己看法的同时,宽容地对待与自己不同的观点,展开冷静而理性的批评和争论,求同存异。只有这样,才能共同发展,促进中国文化与学术的发展和繁荣。

王文华[3](2011)在《《长生殿》接受研究》文中认为有清一代的《长生殿》研究,除了吴人评点和各家序跋之外,就是在文人的诗文笔记中零星记录,基本上没有系统的研究出现。而研究重心基本也都是对其曲学价值的推崇。而到了二十世纪,由于受近现代各种思潮的影响而开阔了学术视野。纵观整体学术走向,《长生殿》研究从二十世纪初期王季烈、吴梅等人的曲学研究;继而是文献资料收集基础上的本事研究和考证;到建国后开始文学方面的研究,《长生殿》的主题可谓这一时期最有争论的研究课题;而到了二十世纪末,研究开始多角度、多元化发展,逐渐扩展了领域,尤其是对演出方面的研究日渐兴起。而改编本的演出也随着其研究的深入和拓展增强了创新意识。本论文通过对《长生殿》问世以来的接受情况作初步的谈究,以及伴随着这些研究而进行的改编演出的梳理,使人们了解过去三百多年间《长生殿》研究已取得的成就。

李洪蕾[4](2007)在《清初易代省思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的研究对象是清初易代省思剧。明末清初那场被当时人称为“天翻地覆”的朝代变革,长时间对诸多领域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在这一时期,戏曲有着与其它文体类型相同的社会历史境遇,但从戏曲本身的文体发展历程看,只有到了清初,才具备了以其为载体进行深刻社会历史反思的条件。正是戏曲内部的发展规律与各种外部条件综合作用,造就了在清初这一特定历史时期出现了易代省思剧这一特殊题材类型剧作的集中创作。清初易代省思剧集中体现了戏曲对这一特定历史时期诸多相关问题的反应。在清初社会,易代省思主要体现在对明清朝代更替这一政治剧变根源的思考上。政治反思中夹杂着文化反思意味,全面而深刻。表现在戏曲作品中,为我们呈现的也是多层次的复杂状况。由于时间及能力所限,面对众多的剧目,本文主要围绕三个关键词进行论述,即易代社会、忠君思想、女性群象。立足于剧本,把我们的关注点集中在对剧作时代、观念、形象层面所体现的类型性特征。在本文所研究的易代省思剧目上看,清初戏曲创作中所体现的易代省思主要可以从这三个层面对涉及剧作进行分类:这一社会范围的易代省思源于社会剧变造成了巨大的社会影响。戏曲中就有以大量篇幅表现、再现这一剧变的作品。在广阔的社会场景中,演绎剧中人物的悲欢离合,其中饱含着作者们对那一特殊时期的刻骨记忆。在相去不远的史事、人物演绎中,重复这一段记忆,在呈现的同时探寻历史轨迹之所从来。这些剧作中的人物普遍呈现的是社会底层、水深火热中民众的遭遇与感受。即便是曾身为帝王,他们此时也无力回天,只能听任时势摆布。第二个层面主要是选取在这一类特殊时代,承担着政治责任的历史人物为主角的剧作。这些人物无论在民众的意识中、还是在戏曲作品的情节设置上都被赋予了政治、道德的承担义务,结合这一时代他们所面临的生存困境与生死抉择,我们可以通过对剧中人言行的分析探究其中所蕴涵的社会历史问题,并从中探寻易代省思旨归。在这一探寻中,我们看到的是男性话语的主体地位。而戏曲作品中,女性形象亦不可或缺,在这样一类充满政治承担意识的剧作中,相较于男性,女性形象又是处于什么地位、在易代省思方面有哪些作用昵?这将是我们第三层面的分类中试图解决的问题。从以上三个层面进行分类分析,分别涉及戏曲反映易代社会剧变的状况;在对历史上各个相关时代仕宦人生的关注中体现出的时代思想关注的焦点及其倾向;在剧中涉及的一个类型的人物群像中体味作者们的时代寄寓。从而用有限的篇幅对这类剧作进行有侧重又相对完整的研究。

朱锦华[5](2007)在《《长生殿》演出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长生殿》自1688年问世后,就深受文人雅士、梨园艺人的厚爱。1689年《长生殿》的盛大演出,在给作者洪昇带来极高声誉的同时,也带给他一场祸事。1695年《长生殿》文本得以印行,标示着清政府虽没有正式发文的解禁讯号,但对《长生殿》的钳制已然放松。而《长生殿》的全本戏、节本戏的演出并未停歇过,它的全本戏演出在江宁织造曹寅家达到高潮。不幸的是,洪昇在此次演出后的归家途中溺水而亡,从此《长生殿》五十出长达三昼夜的全本演出就再难看到。时间的车轮碾入乾嘉,《长生殿》的舞台演出以另外一种形式存在着,那就是折子戏。伴随着昆曲艺人的脚步,《长生殿》完成了在全国范围的传播,并与当地的特色剧种相互影响,交叉融合。尽管洪昇在世时就不满“伧辈妄加节改”,以致“关目都废”,但艺人在演出时总会对原作进行删节。因而时至今日,流传在昆剧舞台上的《长生殿》折子戏,也不过只有《定情》、《赐盒》、《酒楼》(又名《疑谶》)、《絮阁》、《鹊桥》、《密誓》、《小宴》(又名《醉妃》)、《惊变》、《埋玉》、《闻铃》、《迎像》、《哭像》、《弹词》等折。这些保留下来的折目,主要还是表现唐明皇与杨贵妃的两情缱绻,虽并不一定合乎洪昇的初衷,但却实实在在地反映了艺人们的创造。所谓的“全本戏”、“小本戏”《长生殿》不过就是在这些折子戏基础上进行改造的串折戏。《长生殿》的久演不衰,除了剧作本身的艺术魅力外,另外还要得益于它在不断地被搬演着,在演出过程中不断地被创造着,不断地演变着,不断地为观众所接受着。《长生殿》的“合律依腔”使它备受昆剧舞台青睐,但除了昆剧的改编演出外,其它剧种、曲艺也不放弃对此巨着的改编权。各家充分发挥着自己的创作才能,共同编撰了一部《长生殿》的演出史。对《长生殿》的演出研究在清朝时主要散见于文人们的笔记、诗文,进入民国后,有不少剧评呈现于报刊。20世纪后半页,对《长生殿》的演出研究仍跳不出演剧报道、剧情介绍、演员介绍、观剧感想、主创人员的创作手记等范围。随着21世纪初几次大型《长生殿》演出造成的巨大影响,学人们对《长生殿》的演出愈益关注。但总的说来,对《长生殿》演出进行系统性研究的着作还不多见。本文拟对《长生殿》莅现后到今天的各个重大演出作一个梳理,介绍演出情况,评其主要艺术特色,总结各个时期不同的演剧特点,分析背后的成因。在写作过程中,将一些演出中的存疑之处,进行考辨分析,尽量还历史于本真。

汪龙麟[6](2003)在《“兴亡今古恨,酹酒问渔樵”——从李杨故事文人诠释模式变迁看《长生殿》的主题蕴含》文中提出前人于李杨情事的解读,或偏重于史家之论,或致力于诗家抒怀。前者囿于史家视角本身的偏颇而难免偏执之讥,有些作品甚而流于庸俗与无聊;后者虽因写作者本人身世感情的融入而寄慨遥深,但“女色祸国”这一历史定论的传统惯性,又使得他们常常在重“情”与重“史”之间摇摆不定,从而在作品中于明皇深致悲悯,于杨妃却多所讥刺。洪昇之创作《长生殿》,一则是出于对前人有关李杨故事解读模式的不满,再则是欲借这一故事融入自身的身世感伤。前者构成了《长生殿》外在的文本风貌:帝妃之恋(“情”)与安史之乱(“史”)的错综扭结;后者则构成了充溢于《长生殿》文本之深层的悲剧意蕴:人生不永、情缘易逝、世事沧桑的人生幻灭感。

二、“兴亡今古恨,酹酒问渔樵”——从李杨故事文人诠释模式变迁看《长生殿》的主题蕴含(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兴亡今古恨,酹酒问渔樵”——从李杨故事文人诠释模式变迁看《长生殿》的主题蕴含(论文提纲范文)

(1)《长生殿》何以成为一部闹热《牡丹亭》(论文提纲范文)

(2)建国以来的《长生殿》研究:回顾与反思(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上篇 “学术事件”与“思想事件”——1954—1956年间的《长生殿》讨论
    第一章 清至民国时期《长生殿》研究概述
        第一节 清代《长生殿》研究
        第二节 民国时期的《长生殿》研究
    第二章 1954—1956年间的《长生殿》讨论:爱情主题说及其批判
        第一节 讨论的开端:关德栋的爱情主题说与山东大学中文系的讨论会
        第二节 《长生殿》讨论中的“人民性”问题
        第三节 政治主题说
        第四节 复杂主题说
        第五节 事件史的观照
    第三章 1957-1960年间的《长生殿》讨论:人性论及其批判
        第一节 “双百方针”的提出及其影响
        第二节 爱情主题说的展开与辩护
        第三节 学术性的论争
        第四节 形势的变化与批判的升级
        第五节 “学术事件”与“思想事件”
    第四章 1961—1965:调整时期的《长生殿》研究
        第一节 调整时期形势的演变
        第二节 “爱情主题”论者对主题统一与否的看法
        第三节 “复杂主题”论者对不同主题间关系的歧见
        第四节 人性论批判的继续
        第五节 基本否定论
        第六节 上篇小结
下篇 重归学术之路:1979—2012年间的《长生殿》研究
    第五章 1979—1987年间的《长生殿》研究:重新起步
        第一节 思想内容和主题研究
        第二节 对作品及其所言之情的评价
        第三节 有关洪昇生平及《长生殿》创作的考辨
        第四节 作品艺术性研究
        第五节 《长生殿》是否历史剧的辩论
        第六节 模糊性之争
    第六章 1987—2005年间的《长生殿》研究:走向多元化
        第一节 传统话题的延展与深入
        第二节 艺术分析与评价
        第三节 序、跋、批点研究
        第四节 新视角与新方法
    第七章 2005—2012年间的《长生殿》研究:新进展与新问题
        第一节 思想性与艺术性研究
        第二节 文本比较研究
        第三节 研究领域的拓展
        第四节 下篇小结
结束语
主要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致谢

(3)《长生殿》接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长生殿》题评考订
    第一节 《长生殿》的题评批点
    第二节 《长生殿》的序跋凡例
    第三节 有关《长生殿》的诗文笔记
第二章 《长生殿》本事论考和本文批评
    第一节 洪昇其人及思想
    第二节 对《长生殿》本事的探究
    第三节 对《长生殿》曲律音韵的评价
    第四节 对《长生殿》思想艺术成就的评价
第三章 《长生殿》传承中的改编演出
    第一节 关涉《长生殿》演出的研究历程
    第二节 《长生殿》的改编演出
结语
附录 《长生殿》研究论着一览
参考文献
后记

(4)清初易代省思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导论
第一章 择取元明、明清两种易代,拷问两代初期社会剧变
    第一节 易代省思剧中的明清易代
    第二节 易代省思剧中的明初社会剧变
    第三节 对于社会剧变的省思
第二章 钩沉往代英贤人生,探寻易代省思旨归
    第一节 书写忠良易代境遇
    第二节 探寻易代省思旨归
第三章 惜色怜才难挽悲怨,易代省思情归何处
    第一节 清初易代省思剧中昭君与文姬的话题
    第二节 易代省思剧中的女性群像
余论
参考文献
附表一
附表二
后记

(5)《长生殿》演出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长生殿》在清代的演出
    第一节 关于《长生殿》的全本戏演出
    第二节 关于《长生殿》的折子戏演出
    第三节 其他剧种的改编演出
    第四节 曲艺的改编演出
第二章 《长生殿》在民国时期的演出
    第一节 昆剧串折戏的演出
    第二节 京剧改编本的演出
    第三节 曲艺的改编演出
第三章 新中国成立后的演出(上)
    第一节 昆剧串折戏演出
    第二节 昆剧新编本演出
    第三节 昆剧折子戏的演出
第四章 新中国成立后的演出(下)
    第四节 其他剧种的改编演出
    第五节 《长生殿》在境外的演出简介
结语
附录
    附录一、《长生殿》各种版本及研究论着一览
    附录二、《长生殿》演出编年
    附录三、各种以李、杨爱情故事为题的剧本及演出简介
    附录四、《长生殿》折子戏重要剧本及曲谱
    附录五、《长生殿》有关唱片统计
    附录六、台湾制作昆曲《长生殿》录影带目录
参考文献
参考音影资料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后记
全体答辩委员会签字

(6)“兴亡今古恨,酹酒问渔樵”——从李杨故事文人诠释模式变迁看《长生殿》的主题蕴含(论文提纲范文)

一、李杨故事的文人诠释
    (一)唐人对李杨情事的复杂情感
    (二)白朴《梧桐雨》的悲剧意蕴
    (三)“女色祸国”思想对李杨情事的扭曲
二、洪昇对李杨情事的关注过程
三、《长生殿》的主题意蕴
    (一)洪昇对李杨情事的净化处理与爱情主题
    (二)以情构史与借史融情

四、“兴亡今古恨,酹酒问渔樵”——从李杨故事文人诠释模式变迁看《长生殿》的主题蕴含(论文参考文献)

  • [1]《长生殿》何以成为一部闹热《牡丹亭》[J]. 赵晋. 戏剧之家, 2021(27)
  • [2]建国以来的《长生殿》研究:回顾与反思[D]. 陈宛希.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13(07)
  • [3]《长生殿》接受研究[D]. 王文华. 苏州大学, 2011(06)
  • [4]清初易代省思剧研究[D]. 李洪蕾. 首都师范大学, 2007(02)
  • [5]《长生殿》演出史研究[D]. 朱锦华. 上海戏剧学院, 2007(02)
  • [6]“兴亡今古恨,酹酒问渔樵”——从李杨故事文人诠释模式变迁看《长生殿》的主题蕴含[J]. 汪龙麟.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04)

标签:;  ;  ;  ;  

“今朝兴衰古恨,酒问渔夫樵夫”——从李阳故事解读方式和文人解读方式的变化看《长生宫》的主题意蕴"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