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吸附疗法的操作与护理体会

免疫吸附疗法的操作与护理体会

一、免疫吸附疗法的操作及护理体会(论文文献综述)

米淑琦[1](2021)在《针罐联合辅助治疗脑卒中后遗症期并发肺炎的随机对照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脑卒中后遗症期遗留吞咽障碍或肢体障碍导致长期卧床的患者是肺炎的高发人群,具有基础情况差、病原菌复杂、并发症多、病死率高的特点。西医常规治疗手段以抗感染治疗为主,化痰、氧疗等对症处理为辅,在控制感染、排痰不畅方面存在一定局限性。近年来,中西医结合治疗受到关注。既往不少针灸临床及实验研究发现,针刺、拔罐分别用于肺炎的治疗中,具有抗炎、改善肺炎相关临床症状、体征的作用,能够缩短病程,改善预后。本次研究在于探究针罐结合辅助治疗脑卒中后遗症期并发肺炎患者的优势所在。研究目的1.基于现代文献数据挖掘,探究针灸疗法治疗脑卒中相关肺炎的选穴规律,为针灸治疗脑卒中后遗症期并发肺炎提供选穴依据。2.通过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方法,评价拔罐辅助治疗肺炎的临床疗效,分析拔罐在肺炎治疗的作用优势及特点,为拔罐疗法辅助治疗脑卒中后遗症期并发肺炎提供参考。3.通过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对针罐联合西药与单纯西药治疗进行对比,观察针罐结合辅助治疗方案在脑卒中后遗症期并发肺炎的治疗作用,包括对患者肺炎相关临床症状体征(尤其在排痰方面)、血液炎性指标、预后等,为针灸治疗脑卒中后遗症期并发肺炎患者提供有效可行的治疗方案。研究方法1.针灸疗法治疗脑卒中相关肺炎的选穴规律分析计算机检索CNKI、CBM、万方、维普4个中文数据库,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1年2月,纳入针灸疗法治疗脑卒中相关肺炎的随机对照研究、临床疗效观察、队列研究。采用Excel建立针灸处方数据库,采用SPSS 26.0和SPSS Modeler 18.0进行关联规则、聚类分析。分析针灸疗法在脑卒中相关肺炎的选穴规律。2.拔罐辅助治疗肺炎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检索 CNKI、CBM、万方、维普、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 和 Cochrane Libaray,检索时间自建库起至2021年2月,纳入相关拔罐辅助治疗肺炎的随机对照试验。采用Review Manager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评价拔罐在肺炎患者临床症状、体征、病程及有效率方面的作用。3.针罐辅助治疗脑卒中后遗症期并发肺炎的随机对照研究采用随机对照试验设计,依据随机数字表,将61例脑卒中后遗症期并发肺炎患者分至试验组、对照组。3.1治疗方案3.1.1对照组根据2019年《卒中相关性肺炎诊治中国专家共识》制定西医治疗方案:积极治疗原发病;先使用经验性抗生素治疗,待细菌培养、药敏结果回示后改用敏感抗生素治疗;并积极施以化痰、吸氧、退热等对症治疗。治疗7天是1个疗程,共治疗1个疗程。3.1.2试验组在对照组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增加针刺和拔罐治疗。针刺:主穴为肺俞、大椎、尺泽、合谷、足三里。实证加中脘;虚证加气海。发热加鱼际,腹胀便秘加天枢,咳痰不畅加天突。操作:患者取侧卧位,针刺肺俞、大椎,肺俞行平补平泻法30秒,大椎行提插泻法15秒,均不留针;而后取仰卧位,针刺合谷、尺泽、足三里,诸穴得气后,施平补平泻手法30秒,留针15-20分钟。拔罐:选穴为大椎、风门、肺俞以及依据胸部听诊啰音较多部位局部选穴。操作:患者取侧卧位,充分暴露背部,先在上背部和听诊啰音较多部位施予闪罐,而后在上述选穴施予留罐5分钟,力度使得罐内皮肤隆起约1-2mm,不宜过度吸拔。每日行针刺、拔罐治疗各1次,治疗7天是1个疗程,共1个疗程。3.2观察指标和评价时点3.2.1主要观察指标和评价时点排痰积分:痰液性质和排痰量。评价时点:每日监测,于治疗前、治疗第3天、治疗第7天结束后进行比较。3.2.2次要观察指标和评价时点包括血WBC、NE%、CRP,临床肺部感染评分(CPIS)、中医证候量表评分、患者第14天、第28天死亡率。评价时点:实验室指标、CPIS、中医证候量表评分于治疗前、治疗第3天、治疗第7天结束后评价。死亡率于治疗结束后第14天、第28天随访记录评价。研究结果1.文献研究一1.1纳入文献情况共检索出4276篇文献,查重后剩2740篇文献,最终纳入44篇文献,共提取处穴位处方51组,涉及腧穴82个,总频次340次。1.2结果分析针灸治疗脑卒中相关肺炎选穴以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阴肺经居多;取穴以四肢、背腰部为主;五输穴、交会穴、背俞穴、络穴较为常用;根据关联规则分析核心穴对:曲池-足三里-合谷。根据聚类分析可分为三大类:足三里、曲池、合谷、太冲、丰隆;列缺、中府、风池;脾俞、肾俞、肺俞、大椎。2.文献研究二2.1纳入文献情况按照检索策略共检索到714篇文献,最终纳入13篇文献进行Meta分析。发表时间为2007-2020年,均为中文随机对照试验。干预措施均为单纯拔罐加西药治疗与西药对照。9项研究对象为儿童,余4项研究对象为成年人,又以中老年人居多。2.2结果分析Meta分析结果显示:总有效率试验组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RR=1.19,95%CI(1.14,1.24),P<0.00001];试验组较对照组能缩短患者退热、咳嗽消失时间及住院时长,[MD=-0.46 天,95%CI(-0.68,-0.24),P=0.0005;MD=-1.86 天,95%CI(-2.05,-1.67),P<0.00001;MD=-1.00 天,95%CI(-1.13,-0.87),P<0.00001]。定性分析结果显示,较对照组而言,试验组能缩短肺部啰音消失时间,改善肺部体征。3.临床研究3.1排痰积分在排痰积分组内比较:两组患者排痰积分经治疗明显低于治疗前(试验组P<0.01,对照组P<0.05)。组间比较:两组在治疗第3天、治疗第7天组间比较均有明显差异(P<0.05)。两组在治疗第3天与治疗前、治疗第7天与治疗前、治疗第7天与治疗第3天的差值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痰液性质积分,组内比较:两组经治疗后明显低于治疗前(试验组P<0.01,对照组P<0.05)。组间比较:在治疗第3天组间比较无差异(P>0.05),治疗第7天组间比较有差异(P<0.05)。两组在治疗第3天、治疗第7天与治疗前的差值各自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排痰量积分,组内比较:试验组在治疗第3天、治疗第7天明显低于治疗前,且治疗第7天低于治疗第3天(P<0.01);对照组中,治疗第7天低于治疗前(P<0.05)。组间比较:在治疗第3天、治疗第7天组间比较有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各个评价时点的两两差值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2血液炎性指标WBC在组内比较:试验组在治疗第3天、治疗第7天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对照组治疗第3天较治疗前无差异(P>0.05),治疗第7天分别与治疗前、治疗第3天相比均有差异(P<0.05)。组间比较:两组经治疗后在治疗第3天、治疗第7天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第3天较治疗前的差值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NE%在组内比较:试验组在治疗第7天、治疗第3天NE%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治疗第7天低于第3天(P<0.01);对照组在治疗第7天低于治疗前(P<0.05)。组间比较:两组经治疗后在治疗第3天、治疗第7天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并且,两组治疗各时点两两差值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CRP在组内比较:试验组治疗第7天、治疗第3天较治疗前,治疗第7天较第3天均明显降低(P<0.05);对照组治疗第7天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组间比较:在治疗第3天比较无差异(P>0.05),在治疗第7天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治疗第3天、治疗第7天与治疗前的差值分别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3.3 CPIS组内比较:两组经治疗后CPIS评分显着降低(试验组P<0.01,对照组P<0.05)。组间比较:两组治疗第3天比较无差异(P>0.05),治疗第7天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各评价时点的两两差值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3.4中医证候量表评分组内比较:两组经治疗后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组间比较:两组在治疗第3天、治疗第7天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在治疗第3天、治疗第7天与治疗前的差值分别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3.5第14天及第28天死亡率两组患者在第14天、第28天死亡率经卡方检验,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结论1.针灸治疗脑卒中相关肺炎的选穴规律结果提示:针灸治疗本病重视近部选穴,循经远取;阳经使用居多;强调特定穴使用;核心穴对是“曲池-合谷-足三里”。2.拔罐辅助治疗肺炎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结果提示:拔罐疗法辅助治疗肺炎能缩短患者退热时间、咳嗽和肺部啰音等症状消失时间以及住院时长,提高临床有效率,且无不良反应的发生。3.临床研究结果提示:针罐结合辅助治疗脑卒中后遗症期并发肺炎较单纯西医治疗能够改善肺炎相关临床症状、体征,尤其在改善痰液性质、减少痰量有明显优势;能够降低血CRP水平,减轻炎症反应。

崔庆科[2](2020)在《小儿紫癜疹消颗粒治疗过敏性紫癜的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小儿紫癜疹消颗粒治疗过敏性紫癜(HSP)的机理及发挥作用的机制。方法:1.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小儿紫癜疹消颗粒治疗过敏性紫癜作用机制:依托中药系统药理学分析平台(TCMSP)和中药分子机理生物信息学分析工具(Batman-TCM)检索小儿紫癜疹消颗粒治的化学成分、作用靶点,利用Genecard收集过敏性紫癜作用靶点,随后整合数据获得小儿紫癜疹消颗粒治病靶点。通过Cytoscape3.2.1构建小儿紫癜疹消颗粒-活性化合物-治病靶点网络图,使用String构建小儿紫癜疹消颗粒治病靶点PPI网络,研究小儿紫癜疹消颗粒治疗过敏性紫癜作用机制。2.运用UPLC-Q-Orbitrap-MS法分析小儿紫癜疹消颗粒化学成分:选用安捷伦SB C18超高效液相色谱柱(3.0 mm×50 mm,1.8μm),采用梯度洗脱,以0.1%甲酸水(A)-乙腈(B)为流动相;电喷雾离子源,质量分析器为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3.采用基于LC-MS技术的代谢组学研究方法对HSP患儿和健康儿童的尿液进行分析,通过UPLC-Q-TOF/MS分析观察小儿过敏性紫癜对儿童尿液代谢物变化的影响,寻求过敏性紫癜的生物标志物。4.(1)对171例HSP患儿的相关检验指标进行了回顾性分析,调查HSP患儿一般情况、发病月份、发病情况、伴随病症、一般炎症指标、肺炎支原体及衣原体感染情况、免疫球蛋白和补体C3水平、呼吸道病毒感染情况等相关指标。(2)收集HSP患儿晨起空腹血清,运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方法检测患儿治疗前后IL-6、IL-8、TNF-α、IgA1、IgA/FcαRI(CD89)数值。(3)用含有HSP患儿血清的F12k培养基培养HUVECs细胞并用小儿紫癜疹消颗粒进行干预,用ELISA法检测IL-6、IL-8、TNF-α、IgA/FcαRI(CD89)数值,Western blot检测Syk、p-Syk、PI3K、p-PI3K蛋白表达。结果:1.小儿紫癜疹消颗粒-活性化合物-治病靶点网络图包含9个单味药,206个活性化合物,以及40个治病靶点。PPI网络包含39个靶点蛋白,关键蛋白涉及IL6、INS、VEGFA等。基因本体(GO)条目14个,涉及脂多糖的反应、缺氧的反应、药物的反应等。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4条,涉及肿瘤坏死因子信号通路、NF-κB信号通路、HIF-1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2.结合文献报道和质谱数据,通过串联质谱对小儿紫癜疹消颗粒中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结构鉴定,共鉴定了21个化合物,包括10个黄酮类成分,4个蒽醌类成分,2个萜类成分,2个紫草呋喃类成分,1个甾醇苷类成分,1个多酚类成分,1个木脂素类成分。3.筛选出92个尿液中的代谢物作为小儿过敏性紫癜疾病的生物标志物,共鉴定出其中15个代谢物,可能是过敏性紫癜患儿与健康儿童尿液代谢标记物的区别。4.(1)急性期HSP患儿一般炎症指标均有所上升,提示细菌、病毒、肺炎支原体等感染可能是过敏性紫癜发病的诱因;HSP患儿急性期血清免疫球蛋白IgM、IgG、IgA、补体C3水平存在紊乱,其血清IgA、补体C3水平HSP组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HSP患儿呼吸道病毒感染主要以腺病毒、人呼吸道合胞病毒、人副流感病毒、柯萨奇病毒为主。(2)急性期HSP患儿血清炎症细胞因子IL-6、IL-8、TNF-α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所降低,IgA1、IgA/FcαRI(CD89)下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HSP患儿血清刺激后HUVECs上清液IL-6、IL-8、TNF-α、IgA/FcαRI(CD89)水平表达升高(P<0.05),运用小儿紫癜疹消颗粒干预后其表达水平下降(P<0.05)。结论:1.通过网络药理学手段初步预测了小儿紫癜疹消颗粒的药理作用和分子机制,为小儿紫癜疹消颗粒治疗过敏性紫癜药理作用和分子机制深入研究奠定理论基础。2.UPLC-Q-Orbitrap-MS方法快速、简便、可靠地鉴别小儿紫癜疹消颗粒的化学成分,有助于揭示其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物质。3.过敏性紫癜患儿与健康儿童尿液存在代谢标记物的区别,可为疾病鉴别、证型诊断、疾病治疗中提供方法。4.小儿紫癜疹消颗粒发挥治疗过敏性紫癜的作用机制可能与靶向调控IgA/FcαRI抗过敏性紫癜血管内皮细胞炎症有关。

柳伟婷[3](2020)在《腕踝针对神经痛大鼠脊髓背角谷氨酸及其受体磷酸化蛋白表达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观察腕踝针对神经痛大鼠痛行为学、脊髓背角谷氨酸及NMDA受体磷酸化蛋白表达变化的影响,分析其镇痛的脊髓作用机制。方法:选用36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腕踝针组,每组各12只。采用5-0丝线结扎后剪断坐骨神经的分支腓总神经和胫神经,保留腓肠神经的方法制备SNI大鼠模型,以大鼠机械痛阈值下降、冷刺激缩足持续时间增高为造模成功标准。假手术组只暴露坐骨神经,不结扎不剪断腓总神经和胫神经,其他手术操作如模型组。腕踝针组于造模成功后第5-14天取右侧“下4”-“下5”-“下6”穴给予每天干预4小时,连续10天。假手术组和模型组同等条件下抓取不干预。术后第5、14天,用von-Frey测痛仪记录机械痛行为学,用丙酮溶液记录冷刺激痛行为学;用核磁共振波谱检测谷氨酸(Glu)的含量。术后第14天,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脊髓背角谷氨酸的含量,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谷氨酸受体NMDAR1、NMDAR2磷酸化蛋白的表达。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处理。结果:(1)机械痛行为学: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术后第5、10、14天机械痛阈值均显着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腕踝针组大鼠术后第14天机械痛阈值显着升高(P<0.01)。(2)冷刺激痛行为学: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术后第5、10、14天的冷刺激缩足持续时间显着增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腕踝针组大鼠术后第14天冷刺激缩足持续时间显着下降(P<0.01)。(3)核磁共振波谱检测: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术后第5天、第14天Glu/Cr比值显着升高(P<0.01),腕踝针组术后第5天Glu/Cr比值明显上调(P<0.01);与模型组相比,腕踝针组第14天Glu/Cr相对表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4)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谷氨酸浓度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腕踝针组谷氨酸浓度呈现下降趋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免疫组化实验:术后14天,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NMDAR1、NMDRAR2磷酸化蛋白免疫阳性表达均增多(P<0.01);与模型组相比,腕踝针组NMDAR1、NMDAR2磷酸化蛋白免疫阳性表达均明显降低(P<0.01)。结论:(1)腕踝针能改善神经痛大鼠的疼痛行为模式,抑制脊髓背角谷氨酸及NMDAR1、NMDAR2磷酸化蛋白表达。(2)腕踝针可能是通过下调神经痛大鼠脊髓背角谷氨酸含量以及NMDAR1、NMDAR2磷酸化蛋白表达,抑制脊髓背角伤害性神经元的异常兴奋,发挥其镇痛作用。

高晓梅,叶杨,杨南萍[4](2018)在《免疫吸附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成人斯蒂尔病的短期疗效及护理》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免疫吸附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成人斯蒂尔病的短期疗效及护理。[方法]选取2012年—2016年在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风湿免疫科确诊为成人斯蒂尔病的50例住院病人,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免疫吸附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组(A组,15例)、糖皮质激素治疗组(B组,18例)及非甾体抗炎药治疗组(C组,17例),比较3组病人治疗后相关实验室指标。[结果]A组与B组、C组比较,病程、发病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比较,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C组胃肠道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C组治疗后血脂、铁蛋白、转氨酶、免疫球蛋白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治疗后白细胞、血小板、C-反应蛋白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免疫吸附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成人斯蒂尔病短期疗效较好,护理人员应将传统成人斯蒂尔病护理方法与免疫吸附护理方法相结合,以提高病人的护理质量。

温秀荣[5](2017)在《免疫吸附治疗1例重症肌无力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护理》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免疫吸附治疗重症肌无力的疗效和护理方法。方法对1例重症肌无力合并呼吸衰竭的患者应用CRRT血滤机、血浆滤过器、HA280血液灌流器进行免疫吸附治疗,对比治疗前后患者四肢肌力、精神状态和呼吸等情况。结果经4次免疫吸附治疗后,患者四肢肌力较前好转,呼吸费力减轻,撤除了呼吸机,活动能力得到改善。结论免疫吸附疗法是治疗重症肌无力疾病的有效方法,其操作技术和治疗过程中的监护,相关护理人员有必要熟练掌握。

李玥美,张玉萍,牟翠兰,周科[6](2015)在《免疫吸附临时通路深静脉置管的护理体会》文中研究说明我科于2015年5月开展了针对风湿免疫科各种疾病的新治疗手段免疫吸附疗法,免疫吸附疗法是近年发展而来的一种血液净化技术,是将高度特异性的抗原、抗体或有特定物理化学亲和力的物质与吸附材料结合制成吸附柱,选择性或特异地清除血液中的致病因子,从而达到净化血液,缓解病情的目的。进行免疫吸附治疗我们采用深静脉双腔留置导管的方法来为病人建立临时血管通路,置管的

黄玲,唐业莹[7](2011)在《DNA280免疫吸附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护理体会》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应用DNA280免疫吸附柱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疗效及护理方法。方法选择抗ds-DNA抗体阳性红斑狼疮患者12例行DNA280免疫吸附治疗,同时加强心理护理、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等。结果在治疗过程中或者治疗后,有5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其中血小板减少的患者能够在2~3 d自行恢复,其他不良反应的患者在对症处理后也能恢复正常,其余患者未发生不良反应。结论用DNA280免疫吸附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安全有效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刘仕艳,李荣英[8](2008)在《蛋白A免疫吸附在新月体肾炎中的应用及护理》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蛋白A免疫吸附在新月体肾炎中的应用及护理。方法对7例新月体肾炎患者行蛋白A免疫吸附治疗,重点做好心理护理,吸附前的准备,保持血管通畅,防止破膜及溶血,严密观察病情,护士保持高度责任心,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等。结果免疫吸附治疗后,患者血清中IgG水平明显下降为12.94%45.62%(平均37.19%),病情均较前好转。无一例次免疫吸附操作失败。结论免疫吸附治疗新月体肾炎安全、有效,而正确的操作和护理是达到良好效果的关键。

郭玉[9](2021)在《通络刮痧联合中药熏蒸在周围性面瘫恢复期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课题采用通络刮痧联合中药熏蒸对周围性面瘫恢复期患者进行护理干预,旨在探讨其临床护理效果,为周围性面瘫恢复期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护理方法,同时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9年9月至2020年9月就诊于山西省某三甲医院门诊及住院部处于恢复期的周围性面瘫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对照原则,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患者分为两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和中药熏蒸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通络刮痧。选取面部、颈部穴位(攒竹—阳白—丝竹空;地仓—颊车—下关;双侧翳风—风池)及合谷穴进行通络刮痧。每日1次,一周5次,共干预4周。观察干预前、干预2周后和4周后两组患者面神经功能分级与面部残疾指数量表评分情况,并根据临床症状作出疗效评价。结果:1.干预前,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患病时间、病变侧、面神经功能分级、面部残疾指数量表等比较(P>0.05),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具有均衡可比性。2.面神经功能分级量表比较:干预两周后和四周后两组患者面神经功能分级均较干预前有明显提高(P<0.05)。干预两周后和四周后,观察组与对照组面神经功能分级等级相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均具有统计学差异。3.面部残疾指数量表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和干预两周后、四周后各个疗程面部残疾指数量表评分比较,在各疗程面部残疾躯体功能评分中两组患者较干预前明显升高(P<0.05),在各疗程面部残疾社会生活功能评分中两组患者较干预前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4.各疗程痊愈患者及痊愈干预天数比较:干预四周后,观察组痊愈患者共21人,对照组痊愈患者共13人,两组在各疗程痊愈人数之间的比较(P>0.05),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痊愈所需治疗天数比较(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5.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0.0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性(P>0.05);观察组痊愈率为70.00%,对照组痊愈率为43.33%,两组痊愈率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性(P<0.05)。结论:通络刮痧联合中药熏蒸能有效改善周围性面瘫恢复期患者的面部症状,提高面神经功能分级,降低面部残疾指数,促进面部神经功能恢复,也缩短了临床病程,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赵思语[10](2021)在《光响应氧化锌复合材料的合成及其在口腔医学领域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氧化锌(Zinc Oxide,ZnO)的光响应性能被广泛应用于光催化抗菌、光热治疗、药物递送、植入材料、生物检测和医学成像等领域中。目前用于口腔领域的ZnO光催化材料由于能带间隙较宽,其激发光多为短波长光源如紫外光或蓝紫光,长期过量作用于人体会导致皮肤粘膜等组织损伤。如何利用可见光乃至红外光能量,是确保ZnO生物安全性的同时开展口腔医学实际应用的先决条件。本文合成了一种具有高比表面积和窄能带间隙的银耳状ZnO,并构建了一系列基于银耳状ZnO的光响应型复合材料,重点研究了它们的理化性质以及它们在一些口腔常见疾病防治中的应用。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利用水热法和微波法制备了具有光响应特性的银耳状ZnO(Tremellalike ZnO,简写为Tre ZnO),并系统探讨了其理化性能。结果表明,与常规柱状ZnO相比,Tre ZnO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赋予其良好的吸附性,能够吸附色素和蛋白等物质;同时还具有更窄的能带间隙(2.125 eV),使其能在低强度长波长的黄光激发下对革兰氏阳性的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简写为S.aureus)和革兰氏阴性的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简写为E.coli)表现出良好的抗菌活性。此外,Tre ZnO在近红外(Near infrared,简写为NIR)光的照射下具有光热转换能力,是一种潜在的光热治疗材料。(2)利用Tre ZnO吸附一型胶原(Tre ZnO@Col-I,简写为ZC)构建了一种具有光控广谱抗菌和成骨性能的复合体系,并探讨了ZC用作钛(Titanium,简写为Ti)金属表面涂层在种植体周围疾病防治中的应用价值。通过体外实验验证了该系统在黄光照射下具有良好的光催化作用,可以实现广谱抗菌,包括对口腔特异菌群—变异链球菌(Streptococcus mutans,简写为S.mutans)也显示出一定的抗菌效力。此外,由于ZC具有稳定的光热转换性质,可以在NIR光激发下产生有益于成骨的局部高热微环境,结合Ti表面亲水性的提高以及Col-I的作用,能够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成骨基因表达。同时,通过体内Ti植入实验,进一步验证了ZC涂层结合黄光可有效对抗局部细菌感染,在NIR光的协同作用下能够显着促进Ti周围的新骨形成。(3)设计并开发了一种基于Tre ZnO-氟改性纳米二氧化硅-聚二甲基硅氧烷(Tre ZnO-FSNs-PDMS,简写为ZFP)的可喷涂式牙齿保护剂用于日常牙齿护理。该保护剂可通过喷涂的方式在牙齿表面形成超疏水涂层,能够抵御外来细菌、色素及蛋白质等的黏附,并具有良好的机械稳定性;同时,我们发现保护剂中的纳米二氧化硅可以与聚二甲基硅氧烷形成“混凝土”样保护层,有效防护牙齿抵御外界酸性环境;此外,保护剂中的Tre ZnO结合黄光后能够对口腔主要致龋菌之一(变异链球菌,S.mutans)显示出优异的抗菌性,这有利于维持口腔健康。体外细胞实验和体内动物实验的结果均证实ZFP保护剂对细胞和组织无明显影响,是一种安全有效的牙齿防护措施。

二、免疫吸附疗法的操作及护理体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免疫吸附疗法的操作及护理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针罐联合辅助治疗脑卒中后遗症期并发肺炎的随机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现代医学对脑卒中后遗症期并发肺炎的研究进展
        1 现代医学对脑卒中后遗症期并发肺炎的认识
        2 流行病学研究
        3 病因及发病机制
        4 临床表现特点
        5 诊断方法
        6 脑卒中后遗症期并发肺炎的综合防治
        7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医学对脑卒中后遗症期并发肺炎的研究进展
        1 病名延袭
        2 中医学对脑卒中后遗症期并发肺炎的认识
        3 治疗方法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文献研究
    文献研究一 针灸治疗脑卒中相关肺炎的选穴规律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文献研究二 拔罐辅助西药治疗肺炎的系统评价和Met分析
        1 研究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三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脱落标准
        1.7 中止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类型设计
        2.2 样本量估算
        2.3 分组方法
        2.4 伦理审查
        2.5 治疗方案
        2.6 观察指标
    3 质量控制
        3.1 严格筛选受试者
        3.2 规范针刺、拔罐干预过程
        3.3 依从性保证
        3.4 盲法衡量和判断结果
    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5 研究结果
        5.1 研究对象基本特征
        5.2 观察指标基线比较
        5.3 临床疗效比较
        5.4 安全性评价
    6 讨论
        6.1 选题依据
        6.2 研究方案分析
        6.3 观察指标的选择依据
        6.4 结果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2)小儿紫癜疹消颗粒治疗过敏性紫癜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引言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小儿过敏性紫癜中医学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儿童过敏性紫癜西医学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实验研究
    第一章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小儿紫癜疹消颗粒治疗过敏性紫癜作用机制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基于UPLC-Q-Orbitrap-MS法分析小儿紫癜疹消颗粒化学成分
        1 材料与试剂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小儿过敏性紫癜的代谢组学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讨论
        3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小儿紫癜疹消颗粒靶向调控IgA/FcαRI抗过敏性紫癜血管内皮细胞炎症的研究
        第一节 171 例过敏性紫癜患儿回顾性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结论
        第二节 小儿紫癜疹消颗粒靶向调控HSP患儿IgA/FcαRI及相关细胞因子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结论
        第三节 小儿紫癜疹消颗粒靶向调控HUVECs细胞IgA/FcαRI抗过敏性紫癜血管内皮细胞炎症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结论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论
本文创新点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3)腕踝针对神经痛大鼠脊髓背角谷氨酸及其受体磷酸化蛋白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材料与方法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实验仪器和设备
        1.3 主要实验试剂
    2 实验方法
        2.1 实验分组
        2.2 动物造模
        2.3 干预方法
        2.4 行为学检测
        2.5 核磁共振波谱检测
        2.6 标本采集及处理
        2.7 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
        2.8 免疫组化检测
    3 统计学方法
    4 技术路线图
结果
    1 大鼠行为学检测结果
        1.1 各组大鼠机械痛行为学的比较
        1.2 各组大鼠冷刺激痛行为学的比较
    2 核磁共振波谱检测结果
    3 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结果
    4 NMDAR1、NMDAR2 磷酸化蛋白检测结果
讨论
    1 祖国医学的相关认识和治疗
        1.1 证候与病因病机的认识
        1.2 证候的相关治疗
    2 现代医学对神经痛的认识和治疗
        2.1 现代医学对神经痛的认识
        2.2 现代医学对神经痛的治疗
    3 神经痛大鼠模型的建立及行为学分析
        3.1 SNI模型大鼠的建立
        3.2 SNI模型大鼠的行为学分析
    4 核磁共振波谱检测的应用
    5 腕踝针治疗神经痛的理论基础
        5.1 腕踝针概述
        5.2 腕踝针的临床应用
        5.3 腕踝针的基础研究
    6 腕踝针对SNI大鼠脊髓背角谷氨酸及NMDA受体磷酸化蛋白表达的影响
        6.1 神经痛与谷氨酸及NMDA受体的相关性
        6.2 谷氨酸及NMDA受体实验结果分析
    7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4)免疫吸附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成人斯蒂尔病的短期疗效及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分组及药物治疗方案
    1.3 免疫吸附个体化护理干预
    1.4 免疫吸附操作方法
    1.5 成人斯蒂尔病护理
        1.5.1 高热护理
        1.5.2 皮疹护理
        1.5.3 关节肿痛护理
    1.6 实验室指标检测及并发症判定
    1.7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3组病人一般情况比较 (见表1)
    2.2 3组病人治疗安全性比较
    2.3 3组治疗后实验室指标比较 (见表3)
3 讨论

(5)免疫吸附治疗1例重症肌无力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病例简介
2 方法
    2.1 用物准备
    2.2 操作方法
    2.3 治疗原理
3 护理
    3.1 出血和凝血的观察与护理
    3.2 导管的固定和护理
    3.3 低血钙的预防和护理
    3.4 预防感染
    3.5 血容量不足和低血压的预防
    3.6 心理护理
4 讨论

(6)免疫吸附临时通路深静脉置管的护理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临床资料
2护理体会
    2.1置管前护理
        2.1.1心理护理
        2.1.2患者准备
        2.1.3环境准备
    2.2置管术中护理
    2.3置管术后护理
        2.3.1一般护理
        2.3.2冲管及封管
        2.3.3预防感染
        2.3.4穿刺点出血
        2.3.5预防导管阻塞、血栓形成
        2.3.6预防导管脱落
        2.3.7拔管
3总结

(8)蛋白A免疫吸附在新月体肾炎中的应用及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治疗方法
    1.3 治疗原理
2 结果
3 免疫吸附的护理
    3.1 心理护理
    3.2 IA前的准备
    3.3 保证血路通畅
    3.4 防止破膜
    3.5 防止溶血
    3.6 密切观察病情
    3.7 操作中的注意事项
4 讨论

(9)通络刮痧联合中药熏蒸在周围性面瘫恢复期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1.研究背景
    2.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分析
    3.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现代医学对周围性面瘫的认识
    2.祖国医学对周围性面瘫的认识
    3. 刮痧在周围性面瘫中的应用
    4.中药熏蒸在周围性面瘫中的应用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研究对象
        1.1 研究对象的来源
        1.2 西医诊断标准
        1.3 中医诊断标准
        1.4 周围性面瘫的分期标准和分级标准
        1.5 纳入标准
        1.6 排除标准
        1.7 病例脱落的标准
        1.8 剔除标准
    2.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盲法
        2.3 干预方法
        2.4 观察指标及周期
        2.5 临床观察指标
        2.6 不良事件及处理方法
        2.7 资料的收集方法
        2.8 资料的整理方法
        2.9 质量控制方法
    3.研究结果
        3.1 病例分配及研究完成情况
        3.2 干预前基线资料的比较
        3.3 干预后疗效指标的比较
    4.讨论
        4.1 周围性面瘫分期情况的概述
        4.2 中药熏蒸在周围性面瘫中的选择依据
        4.3 通络刮痧在周围性面瘫中的选择依据
        4.4 穴位选择的依据
        4.5 评价量表选择的依据
        4.6 本次研究结果分析
        4.7 安全性分析
    5.结论
本研究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1.创新之处
    2.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综述 中医护理技术在周围性面瘫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10)光响应氧化锌复合材料的合成及其在口腔医学领域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刺激响应材料
        1.1.1 内源性刺激响应材料
        1.1.2 外源性刺激响应材料
    1.2 光响应材料的分类及其生物医学应用
    1.3 ZnO的光响应性能及其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
    1.4 本论文的选题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银耳状ZnO的制备及其性能的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及试剂
        2.2.2 材料表征设备与仪器
        2.2.3 实验步骤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2.3.1 银耳状ZnO的表征
        2.3.2 银耳状ZnO的吸附性
        2.3.3 银耳状ZnO的光热转换能力
        2.3.4 银耳状ZnO结合黄光的光催化性
        2.3.5 银耳状ZnO结合黄光的抗菌性能
        2.3.6 银耳状ZnO的细胞相容性
        2.3.7 黄光的生物安全性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银耳状ZnO-一型胶原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在钛表面改性中的应用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及试剂
        3.2.2 材料表征设备与仪器
        3.2.3 实验步骤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Ti-ZC的合成与表征
        3.3.2 Ti-ZC的体外抗菌性能评价
        3.3.3 Ti-ZC的体外细胞相容性评价
        3.3.4 Ti-ZC的体外成骨性能评价
        3.3.5 Ti-ZC样品结合黄光的体内抗炎作用
        3.3.6 Ti-ZC样品结合NIR光的体内成骨性能评价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ZnO-FSNs-PDMS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在牙齿保护膜中的应用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料及试剂
        4.2.2 材料表征设备与仪器
        4.2.3 实验步骤
    4.3 实验结果
        4.3.1 ZFP的合成与表征
        4.3.2 ZFP的疏水性和稳定性
        4.3.3 ZFP的机械性和耐酸性
        4.3.4 ZFP结合黄光的光催化性能
        4.3.5 ZFP结合黄光的抗菌性
        4.3.6 ZFP对抗色素沉着的能力
        4.3.7 ZFP的细菌/蛋白/细胞黏附性
        4.3.8 ZFP的细胞相容性评价
        4.3.9 ZFP的体内应用及生物安全性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钛种植体表面改性处理技术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四、免疫吸附疗法的操作及护理体会(论文参考文献)

  • [1]针罐联合辅助治疗脑卒中后遗症期并发肺炎的随机对照研究[D]. 米淑琦.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小儿紫癜疹消颗粒治疗过敏性紫癜的机制研究[D]. 崔庆科.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0(08)
  • [3]腕踝针对神经痛大鼠脊髓背角谷氨酸及其受体磷酸化蛋白表达的影响[D]. 柳伟婷.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0(08)
  • [4]免疫吸附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成人斯蒂尔病的短期疗效及护理[J]. 高晓梅,叶杨,杨南萍. 护理研究, 2018(17)
  • [5]免疫吸附治疗1例重症肌无力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护理[J]. 温秀荣.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7(73)
  • [6]免疫吸附临时通路深静脉置管的护理体会[A]. 李玥美,张玉萍,牟翠兰,周科. 《健康周刊》医药研究研讨会综合刊(2015年12月第1期), 2015
  • [7]DNA280免疫吸附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护理体会[J]. 黄玲,唐业莹. 国际移植与血液净化杂志, 2011(06)
  • [8]蛋白A免疫吸附在新月体肾炎中的应用及护理[J]. 刘仕艳,李荣英. 护士进修杂志, 2008(01)
  • [9]通络刮痧联合中药熏蒸在周围性面瘫恢复期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研究[D]. 郭玉.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1(09)
  • [10]光响应氧化锌复合材料的合成及其在口腔医学领域中的应用[D]. 赵思语. 南昌大学, 2021(01)

标签:;  ;  ;  ;  ;  

免疫吸附疗法的操作与护理体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