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种特色食用菌概述

五种特色食用菌概述

一、五种特色食用菌概况(论文文献综述)

高倩[1](2021)在《南疆生物质资源利用现状及果树残枝生物质特性检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疆南疆地区独特的地域特点和气候特征形成了特殊的农业类型,为了充分利用新疆南疆农林生物质资源,本课题通过对南疆各地区的生物质资源进行调研,掌握生物质资源的分布及利用情况,在南疆各地区采集种植数量最广泛的果树残枝样本,用相关理化试验方法检测出不同种类果树残枝样本中的pH值、电导率、工业分析组成(水分、挥发分、灰分和固定碳)、木质纤维素组分(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和元素分析组成(N元素、C元素、H元素和O元素)含量进行比较,利用近红外光谱技术与化学计量学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数据的处理和模型的建立来完成果树残枝样本各个指标的快速检测,为南疆生物质资源利用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具体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通过文献研究法、实地考察法、问卷调查法等对南疆各地区的农林生物质资源量、分布情况及利用现状进行调研分析。结果表明,南疆地区的生物质资源具有来源丰富、种类多、分布广的优势,但存在着浪费严重、利用形式单一、收集运输成本高、各地区生物质资源量和种类差异大、产业化程度低等问题。南疆地区生物质资源高效合理的利用,需要政府、科研单位、企业和农民四方形成合力,建立产学研深度融合技术创新体系,共同探索出一条适合南疆地区的产业模式之路。采用理化试验方法检测了从南疆各地区采集的150个种植面积最广的五种果树(红枣树、核桃树、香梨树、杏树和苹果树)残枝,比较了其纤维类型、形态结构、pH值、电导率、水分、挥发分、灰分、固定碳、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C元素、H元素、N元素和O氧元素各项指标。南疆果树残枝生物质基础特性的研究填补了生物质资源化利用的基础数据的缺失,为南疆生物质资源化利用多样性提供重要依据。采用马氏距离法(MD)剔除异常光谱样品,采用浓度残差法识别化学值样品中的异常值,使用SPXY方法对剔除后异常样本的样本集按照校正集和验证集(约3:1)进行划分,采用不同预处理方法对果树残枝原始光谱数据进行预处理,通过选择特征波段建立最优近红外检测模型。最终建立了果树残枝的pH值、电导率、水分、挥发分、灰分、固定碳、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N元素、C元素、H元素和O元素13个指标的定量检测模型,从评价结果反映出,除了电导率的检测模型的预测效果较差之外,其他的检测模型预测效果相对较为稳定,说明近红外光谱技术能够实现南疆果树残各项指标的快速定量检测。综上所述,新疆南疆各地区生物质资源利用方式较为原始落后,科学合理的利用方式能够加快南疆生物质资源化利用产业发展,也是促进农民增收和减少污染环境的最关键因素。

赖晓敏[2](2021)在《中国农业专利的数量、质量与经济效果研究》文中认为科技兴农战略下,中国农业专利事业发展迅速,但发展过程中的研发不平衡与转化不充分问题愈发突显。得益于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发展,中国农业专利规模持续扩大,新增专利数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且增速不断加快,后发优势明显,在特定技术领域实现由“跟跑”向“并跑”甚至是“领跑”的跨越。与此同时,专利发展过程中显现出研发不平衡、转化不充分问题,前者主要表现为农业专利在数量布局、质量层次和研发主体结构上存在失衡现象,后者主要表现为农业专利的加速扩张与农业经济的增速放缓不相适应,二者的脱钩反映出农业专利的质量不高与应用转化不足。对此,围绕如何量化并解释中国农业专利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问题,研究依次从专利数量、专利质量和专利经济效果三方面入手,综合利用专利文献计量、空间计量经济学、二元选择模型和机器学习等方法,在量化把握农业专利数量与质量水平现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中国农业专利产出数量水平的均衡收敛机制,农业专利质量水平的长期优化机制,以及农业专利推动产业经济发展的转化扩散机制,并据此提出推动中国农业高质量专利研发与转化的政策建议。研究主要内容和结论包括:(1)中国来源和受理的农业专利规模整体不断扩大,1985-2019年中国来源和受理的累计农业发明申请、发明授权和实用新型数分别居世界第一、第二和第一;中国农业专利多布局在以植物栽培、农药、饲料、养殖管理和肥料等小类为主的农业生产领域和以食品饮料加工处理小类为主的食品加工领域;首要应用行业是以农业生产专用设备制造、农业中间品制造和农产品加工等为主的制造业,其次是以各种农作物种植栽培为主的农林牧渔业;企业和科研机构是研发主力,个体占比趋于下降。整体上,专利数量和申请人规模在1985-1995年技术引进期较小,此后进入技术发展期,并在2008-2019年技术发展期第二阶段加速增长;不同技术领域和研发主体的技术生命周期演进存在一定差异。(2)中国农业专利呈现自东向西递减分布,数量水平由高到低分别为华东区、华北区、东北区、中南区、西北区和西南区,且各区域研发主体结构不同;数量水平的省域分布高度失衡,失衡主要由区域间差异引起,区域内相对均衡;数量水平分布具有负空间自相关性,省域分布以低高聚类为主,其次是高低聚类。发明申请和实用新型水平的省域分布呈绝对β收敛,且在技术相似和产业相似两种关联矩阵下的收敛速度快于反距离和邻接关系两种地理矩阵,而科研机构和企业三类专利水平均呈绝对β收敛,个人则仅发明授权和实用新型水平收敛;引入控制变量后,全样本和各主体的三类专利水平仍呈现条件β收敛,其中技术市场发育对各专利水平增速均有促进效果。(3)中国农业专利质量水平符合技术生命周期演化特点,在1996年进入技术发展期之后质量水平被稀释下降,质量综合指数由期初的0.70降至期末的0.40,质量的子维度技术通用性、技术创新性、法律价值和经济价值也在发展期有所下降;空间分布上,技术创新性、法律价值和经济价值呈现东高西低特点,三者分布在前期呈现一定的空间失衡,而技术通用性和综合质量水平始终较为均衡。专利规模扩张也带来泡沫专利规模的上升,累计泡沫23,135件,整体泡沫化程度为11.70%,泡沫规模在2008-2019年呈加速上升趋势,但泡沫化程度略有下降;泡沫专利空间格局与农业专利总量格局一致,即东多西少,省域分布由失衡转为均衡,但本土专利的泡沫化程度远高于境外来源专利。无论是Logit、Probit和异方差Probit模型,还是随机森林和BP神经网络算法,各方法对非泡沫专利的预测精度均趋于100.00%,但在泡沫专利的预测上,仅随机森林算法在训练样本内有99.24%的预测精度,其余方法均有明显第一类错误。(4)静态空间杜宾模型表明,中国农业专利质量及其构成受本地和相关地区农业研发要素投入、研发主体发育和创新外部环境三方面因素影响,其中研发人员投入在关联矩阵下对专利技术创新性和法律经济的间接效应为负,经费投入对技术通用性和法律价值的直接效应为正,对技术价值、法律价值和整体质量的间接效应均为负;科研机构发育对技术创新性具有正向间接效应,企业发育在地理矩阵下对法律价值和整体质量的间接效应为正,在关联矩阵下对法律价值的间接效应为负;基础研究在地理矩阵下对技术通用性、法律价值和综合质量的各效应均为负,技术市场对技术通用性、法律价值和综合质量的各效应均为正,科技转化服务对法律价值和综合质量的直接效应为负,对临近地区技术创新性的间接效应为正,信息化在地理矩阵下对技术通用性和法律价值的间接效应为负,但对经济价值为正。动态空间杜宾模型表明专利的技术通用性和法律价值具有累积性,受经济价值影响,综合质量在地理矩阵下具有累积效应,在关联矩阵下具有收敛性;动态模型中上述长期边际效应依旧成立,并进一步证实长期与短期效应的作用方向多相反。(5)以种植业为例,各空间模型中农业有效专利对农业经济产出的回归系数均显着为正,并大于普通面板模型结果,表明农业专利同时存在地理临近和技术供需联系两种扩散渠道;反距离矩阵、邻接关系矩阵、技术相似矩阵和产业相似矩阵四种空间权重下,专利对农业经济产出的总贡献分别为12.30%、12.72%、13.41%和13.16%,贡献率仅次于化肥(50.00%左右)和劳动(20.00%左右)投入,与机械投入(10.00%左右)相近;专利对农业经济的总贡献效应以本地直接效应为主,四种矩阵下的直接效应分别为11.97%、16.07%、18.29%和14.36%,而间接效应分别为0.33%、-3.35%、-4.88%和-1.21%,这种差异化的间接效应表明专利的空间溢出包含由技术扩散产生的正向辐射增益效应和农业物候相似凸显的专利权负向排他效应两部分。研究可能的创新之处有三个方面:(1)拓展并验证了农业科技创新活动的空间关联。在探讨农业科技研发绩效和经济贡献过程中,不仅考虑了反距离矩阵和邻接关系矩阵刻画的常见地理溢出效应,还基于夹角余弦定理拓展并检验了技术和产业结构相似地区间的技术供需关联溢出效应。(2)基于专利视角测度农业技术创新的经济效果。相比以往研究采用的政府科技经费投入变量,专利作为应用研究的直接成果,避免了兼顾基础研究的政府经费投入会夸大实际技术研发支出,并能全面涵盖科研机构、企业和个人等各类技术研发主体。(3)探索了农业专利质量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综合技术价值、法律价值和经济价值三个维度构建质量评价体系,系统量化了中国农业专利质量现状格局,并讨论了研发要素投入、科研主体发育和创新外部环境三方面因素对综合质量及其子维度构成的影响。

舒斌[3](2021)在《黑木耳袋料栽培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黑木耳(Auricularia auricula)是我国传统食用菌之一。其栽培历史悠久,质地鲜脆、滑嫩爽口,营养丰富,具有清肺益气、补血活络、镇静止痛等功能。本文从栽培基质配方优化、营养添加剂筛选及富铁锌栽培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混料比率和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建立了麸皮、豆粕、玉米粉、玉米芯用量对黑木耳产量、发菌期、原基形成时间等的数学模型,通过模型优化获得黑木耳栽培的最佳配方。即麸皮13.45%、豆粕4.72%、玉米粉3.15%、玉米芯78.68%。2.研究了水溶肥、铁锌硼、第四态能量源、糖肽多酶、菇耳素等5种营养添加剂对黑木耳生长发育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适宜浓度条件下5种营养添加剂均有利于黑木耳产量的增加,对耳片质量无显着影响;菇耳素的添加会延长发菌期;确定了水溶肥、铁锌硼、第四态能量源、糖肽多酶、菇耳素在栽培基质的最适浓度分别为1.12 m L/kg、1.50 m L/kg、15 g/kg、4.40 m L/kg、0.53 g/kg。3.研究了硫酸亚铁、硫酸锌、硫酸铜及硼酸四种矿质元素添加物对黑木耳菌丝生长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硫酸铜和硼酸对黑木耳有显着的抑制作用,适量的硫酸亚铁和硫酸锌可促进黑木耳生长,过量添加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通过模型优化,确定了硫酸亚铁和硫酸锌的最适添加量分别为257.20和231.71 mg/L。4.采用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法研究了硫酸亚铁和硫酸锌对黑木耳的生长发育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黑木耳菌丝对硫酸锌的添加较敏感。在栽培基质中添加硫酸锌和硫酸亚铁对子实体种铁锌的含量有显着影响,适量添加硫酸锌和硫酸亚铁对黑木耳生长发育无明显影响。硫酸亚铁和硫酸锌适宜添加量分别为1100、600 mg/kg,子实体含铁量可达99.67 mg/kg,含锌量可达30.07mg/kg。

焦惠惠[4](2021)在《食用菌产业助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路径探究 ——以河北省广平县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为揭示食用菌产业对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促进作用,本文以河北省广平县为例,通过对该县10余个有代表性的食用菌生产基地、200余名相关人员进行走访调研、问卷调查,对广平县食用菌产业发展路径、取得成效、存在问题进行研究。结果如下。1.广平县食用菌产业对于助力脱贫攻坚和农民增收成效显着。广平县通过食用菌产业实现贫困户零投资、零风险、零距离就业和产业园区带贫全覆盖,贫困户户均增收3000元,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25%。食用菌产业已成为全县贫困户接受程度和参与程度最高的产业。2.广平县食用菌产业的组织模式有“党建+合作社+基地+农户”、“党建+村干部+基地+农户”、“党建+龙头企业+基地+农户”三种。贫困户可通过入股分红、临时就业、土地流转、承包经营大棚四种方式获取收益。广平县政府还通过加强宣传引导、开展技能培训、资金补贴扶持、拓宽销售渠道等方式促进食用菌产业健康发展。3.广平县在发展食用菌产业过程中存在贫困户参与积极性和参与程度不高、帮扶主体与贫困户利益联结不够紧密、配套条件不完善、市场风险较大等问题。究其深层次原因,主要有农户自身能力和视野局限、帮扶主体和农户未能形成共同体、政府后续服务机制不健全等。4.提出广平县食用菌产业助力乡村振兴路径:加强农业合作组织和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以规范提升帮扶主体带动能力,降低生产经营成本,拓展产销模式,加强科研和技术培训,引导产业向纵深、多元化方向发展。

梁佳明[5](2021)在《牛肝菌鲜味肽及呈味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远东疣柄牛肝菌(Leccinum extremioientale)和美味牛肝菌(Boletus bainiugan)是云南常见的野生菌。它们都具有鲜美而又独特的味道,并且具有丰富的营养。本文以新鲜的远东疣柄牛肝菌及美味牛肝菌为材料,对其中具有鲜味的多肽进行分离纯化,并鉴定这些具有鲜味的多肽的氨基酸序列及其分子量。通过乙醇提取,凝胶过滤色谱、阴离子交换吸附色谱、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分离纯化,结合感官评价法,从远东疣柄牛肝菌及美味牛肝菌中分离纯化出具有鲜味的多肽,分析其呈味特点;运用纳升级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Nanoupgrade ultra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Nano UPLC-MS/MS)法进行鲜味多肽的氨基酸序列的测定,具体研究结果如下:远东疣柄牛肝菌经过凝胶过滤色谱和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分离纯化,共获得三条鲜味肽序列,分别为Asp-Gln-Glu-Asp-Leu-Asp-Glu-Ser-Leu-Ile-Gly-Val-Lys(DQEDLDESLIGVK,1459.704 Da),Tyr-Asn-Glu-Tyr-Pro-Pro-Leu-Gly-Arg(YNEYPPLGR,1107.535 Da),Phe-Asn-Glu-Ile-Ile-Lys-Glu-Thr-Ser-Thr(FNEIIKETST,992.517 Da),鲜味阈值分别为0.10 mmol/L、0.26 mmol/L和0.14 mmol/L。在乙醇提取条件优化过程中,获得的乙醇提取最优条件为液料比为30:1、乙醇浓度为40%、提取时间2小时。在该条件下进行实验,远东疣柄牛肝菌能够获得最高的提取效率。对醇提后获得的组分采用阴离子交换树脂进行进一步的分离纯化。共获得两条鲜味肽序列,分别是Glu-Pro-Lys-Glu-Glu-Gly-Ala-Glu-Ala-Glu(EPKEEGAEAE,1088.474 Da),Phe-Glu-Gly-Val-Glu(FEGVE,580.261 Da),鲜味阈值分别为0.08 mmol/L和0.17mmol/L。美味牛肝菌经过凝胶过滤色谱和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分离纯化,共获得两条鲜味肽序列,分别是Leu-Glu-Phe-Lys-Gln-Ile-Ala-Gly-Ser-Phe(LEFKQIAGSF,1138.6023 Da),Thr-Val-Ile-Asp-Ala-Pro-Gly-His-Arg-Asp(TVIDAPGHRD,1079.536 Da),鲜味阈值分别为0.35 mmol/L和0.27 mmol/L。在乙醇提取条件优化过程中,获得的乙醇提取最优条件为液料比为20:1、乙醇浓度为50%、提取时间为1小时。在该条件下进行实验,美味牛肝菌能够获得最高的提取效率。对醇提后获得的组分采用阴离子交换树脂进行进一步的分离纯化。共获得三条鲜味序列,分别是Thr-Lys-Glu-Val-Tyr-Glu-Gly-Glu-Val(TKEVYEGEV,1053.510 Da),Ile-Val-Pro-Arg-Phe-Glu(IVPRFE,760.435 Da)和Phe-Gly-Leu-Asp-Phe(FGLDF,598.290 Da),鲜味阈值分别为0.29 mmol/L、0.45mmol/L和0.34 mmol/L。对获得的鲜味肽进行分析可知,分离获得的鲜味肽中均含有较多的鲜味氨基酸和甜味氨基酸,两者对鲜味肽的鲜味阈值有重要影响,因此鲜味肽的空间结构、鲜味肽的氨基酸的组成、排列顺序、末端氨基酸等也影响着鲜味肽的鲜味阈值。

柴青宇[6](2021)在《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评价及其路径选择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领域先后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经营权流转和免除农业税等政策,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使农产品产量迅速增长,农产品供给由长期短缺转变为总量平衡、丰年有余。但是,我国依然面对农业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农业资源环境持续恶化、农民收益与农业经济增长不同步等问题。为此,2015至2019年中央连续五年下发一号文件部署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问题,在国家层面陆续推出18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配套支持政策,从人才、资金、土地、税收等多维度支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以促进农村产业融合主体和新业态的多元化,使农民从产业链中分享更多收益。进一步提升农村产业融合水平是我国解决“三农”问题、促进产业兴旺、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不可忽视的途径和手段。黑龙江省粮食产量连续10年稳居全国第一,年产量已突破750亿公斤,是名副其实的农业大省,但黑龙江省却一直未能成为农业强省。农产品加工增值率偏低、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等难题一直困扰着黑龙江省农村经济的发展。为此,研究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问题具有针对性和典型性。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的发展模式、路径和历程可为我国其它地区农村产业融合提供有力的借鉴,对于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着重研究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评价及路径选择问题,探析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的理论支撑、融合模式、融合水平、障碍因素、发展路径、制度供给等一系列命题。首先,通过对产业融合核心概念的界定与辨析,以及对产业融合的基础、驱动力等相关理论的综析,构建出本文研究所需的理论参照系,并在理论层面上确定产业融合路径选择所涉及的相关要素。其次,本文从定性及定量两个视角对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程度进行测度与评价。根据对全省13个地市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实践调查的结果,通过实际案例分析,研究黑龙江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现存模式及主要问题。定量研究方面,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方法,在明确农村产业融合测量指标体系构建原则的基础上,选取了 20个反映产业融合发展水平的度量指标,构建出农村产业融合测量指标体系,对黑龙江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再次,本文结合黑龙江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现状及水平,运用障碍分析模型测量出制约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并厘清导致障碍出现的主要矛盾。然后明确黑龙江农村产业融合的发展思路、原则、目标,从理论层面锁定黑龙江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选择。为使路径的可操作性更强,本文结合黑龙江省农村一、二、三产业发展的实际,从实际层面对路径进行具体的现实选择。最后,本文从农村产业融合的实现主体之一——政府的角度出发,从扩大农业对外开放合作领域、优化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要素、加强农村产业融合基础设施建设和强化农村产业融合政府服务职能等宏观层面提出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路径优化的制度创新。

刘晓媛[7](2020)在《黔产羊肚菌种植基地土壤重金属污染及健康风险评价》文中指出本文以人工栽培的羊肚菌种植基地为研究对象,对种植土壤和羊肚菌中Pb、Cd、As、Cu和Zn 5种重金属富集特征及土壤重金属赋存形态进行分析。运用内梅罗污染指数评价法、地累积指数法、Hakanson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健康风险模型评估土壤和羊肚菌重金属污染状况,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土壤重金属富集特征分析表明,A、B、C、D和E基地土壤重金属均有不同程度的富集。基于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除Pb部分采样位点超出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A基地其它四种重金属均未超出筛选值;B、C、D基地土壤中,除As和Cd全量存在不同百分比的采样位点超出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其它三种重金属均未超出标准值;E基地所测重金属仅有Cd浓度超出筛选值。(2)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结果表明:D基地表现为中等程度的生态风险,Cd是构成生态危害的主要风险因子;A基地、B基地、C基地和E基地生态危险水平处于轻微水平。内梅罗污染指数法结果表明:A、B和C基地处于轻度污染的状态,D基地受到严重污染,E基地处于污染警戒状态。地累积指数法结果表明:E基地未受到这五种重金属的污染,B和C基地的重金属元素Pb、Cd和As;C基地As和Cd;A基地的Pb均需引起关注。(3)土壤重金属赋存形态分析表明,对于土壤重金属Cd,B、C、D和E基地以酸可提取态为主要赋存形态,A基地以残渣态为主要形态;对于土壤重金属Pb,B和C基地以可还原态为主,其他基地均以残渣态为主;对于As、Cu和Zn,在A、B、C、D和E五个基地以残渣态为主要存在形式。对于整个研究区域,环境风险指数评估和生物可利用性均表明,Cd为主要环境风险危害因子。(4)羊肚菌重金属富集特征研究表明,B、C、D和E基地羊肚菌五种重金属样品均未超过国家标准限量值,符合国家食品安全标准;A基地重金属Pb和As存在超标。生物累积系数分析表明,五个基地的羊肚菌富集系数均小于1。羊肚菌的综合污染指数评价表明,C和E基地污染水平尚清洁,A、B和D基地受到轻度污染。(5)重金属暴露风险评估表明:非致癌暴露风险评估,A基地Pb的暴露量最大,B基地、C基地、D基地和E基地Zn的暴露量最大;致癌暴露风险评估,对于五个研究基地,As和Cd两种致癌重金属的致癌平均暴露量As>Cd。综合非致癌风险指数HI小于1,整个研究区暂不存在非致癌风险;综合致癌风险指数大小为均处于10-6-10-4之间,说明这五种重金属致癌风险处于人体可耐受水平,处于较为安全的范围内。(6)羊肚菌子实体健康风险评价表明:对于成人和儿童,五个基地五种重金属单元素的健康风险指数均小于1,表明Pb、Cd、As、Cu和Zn没有明显对人体造成潜在健康风险危害。但综合健康风险指数指出,除B基地TTHQ小于1,A、C、D和E基地TTHQ均大于1,表明A、C、D和E重金属元素对暴露人群健康产生的负面影响的应引起重视。

殷航[8](2020)在《东宁市特色农产品营销推广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东宁大力实施特色产业富民战略,着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推进黑木耳、境外农业、劳务经济、特色农业和生态产业等五大产业,农村经济发展取得显着成就。2019年全市农村经济总收入67.8亿元,年均增长13%,连续六年稳居全省前列。2018年入选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涌现出了很多特色农产品,尤其是黑木耳,在国内外具有一定知名度。先后获得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县(市)、国家卫生城、全国文明城、国家科技进步示范县(市)、全国法治先进县(市)、中国黑木耳第一县(市)和全国重要的二战文化城市。从2004年至2018年连续12年跻身全省经济十强县(市)。本文以东宁市特色农产品营销推广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研究法、实地调研法、SWOT分析方法等对东宁市的特色农产品营销推广进行了全面研究,发现东宁市一定程度上存在营销推广的主体不够强大,市场化程度不高,对市场化认识不够,销售渠道组织化程度较低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引进龙头企业代替政府主导产业发展,坚持不懈推动绿色发展理念,加快特色农产品开发特别是提高精深加工比例,推进特色农产品标准化产业体系建设,促进特色农产品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等方面的建议,来推动东宁市特色农产品营销推广,也为其他地市和地区提供参考。

张敏[9](2020)在《康县美丽乡村建设的综合绩效评价研究》文中认为党的十八大提出美丽中国战略,美丽中国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作为一个农村地区以及农业人口比重都较大的国家,建设美丽乡村是实现美丽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环节。现阶段美丽乡村建设已在全国范围展开,许多地方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美丽乡村建设没有固定的标准、模式、实施路径,并且由于各地实际情况不同,建设理念、对政策的理解不同,以及一些地区还存在资金等因素的影响,因此美丽乡村建设的成效各有不同。近年来,康县抓住机遇,将美丽乡村建设作为一种扶贫开发的新模式,进行了许多尝试,依据自身特点,将全县作为一个旅游大景区进行规划,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对于康县美丽乡村建设的成效进行研究,不仅有理论意义,而且对于康县下一步实际建设工作也有现实意义。本文在对国内外相关理论文献进行梳理分析的基础上,对康县的基本情况和美丽乡村建设情况进行了分析和描述,并按照实际建设情况,对康县已有的五种建设模式(生态旅游型、古村修复型、产业培育型、环境改善型和异地搬迁型)分别列举代表性的村庄进行描述分析。在结合已有国家有关美丽乡村建设标准及甘肃省相关标准的基础上,建立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及熵值法计算指标权重,运用综合评价法对不同建设模式下的实际建设成效进行评价,得出以下结论:(1)康县整体建设水平较高,但不同建设模式的建设水平不平衡,建设水平最高的生态旅游型与建设水平相对最差的异地的搬迁型之间差距较大;(2)村庄对于美丽乡村建设的相关政策宣传不到位,导致在实际建设过程中会出现一些村民由于不了解政策而导致建设成果与预期规划不符的现象;(3)目前建设的美丽乡村都致力于搞乡村旅游,但旅游产品相对单一,不能有针对性的涉及旅游线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对于村庄经济的带动能力;(4)缺乏专业性的建设人才,导致建设过程及后期建设成果维护不尽人意。最后,根据研究结论,本文也针对性地提出了进一步推进康县美丽乡村建设对策建议,包括:注重各地区均衡发展、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开发多种旅游产品以及引进专业建设人才等,从而为康县美丽乡村建设提供可参考的意见。

张洁[10](2020)在《永川区圣水湖现代农业园区产业融合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产业融合概念被各行业广泛接受,被逐渐应用到农业领域。产业融合在农业典型的运用就是农村一二三产业的相互交融发展,推动新兴产业萌发,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从2004年起,国家连续以一号文件传递对农业、农村、农民工作的重视,将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鼓励发展富民乡村产业。国民经济"十四五"规划即将开篇,将推进农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乡村振兴的战略举措做为当前农业发展的重点,更看作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依托农村产业融合,农业示范区建设、农业产业链发展、多种利益联结都将被有效推动。对发展区域经济、拓展农村功能、改善乡村环境、增加农民收入都能起到积极作用。农业产业园区有利于整合资源、集约化发展的模式,当前我国进入农业园区高速发展的时代,打造集生产、加工、观光、旅游为一身,产业融合发展的农业园区是很多乡村的共同选择。而现代农业园区由于各种要素在区域内聚集,政策、资源、科技都左右着各个产业的变化发展,产业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交汇,不断探索出了更有利于资源整合、提升效率、经济发展的产业融合新路径。在我国农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推进的时势下,在重庆市重点致力于发展国家级、市级农业现代产业园的机遇下,永川区圣水湖现代农业园区积极探索产业融合,科学规划区域发展,稳步实现了经济增长,成为周边城市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实践的典型。但是圣水湖现代农业园区的产业融合发展实践只是中西部丘陵山地地区走出的一小步,与较为发达的城市农村存在很大差距。所以,厘清目前园区发展的现状和路径,找出自身的不足与差距,分析研究发展的动力和方向至关重要。本文以产业融合的视角,将永川区圣水湖现代农业园区作为研究对象,厘清现代农业、农业产业园区、产业融合概念,以产业集群理论、产业融合理论为基础,对圣水湖现代农业园区发展条件、概况及产业融合契机分析。在此基础上再对园区的发展概况、现状、成效进行了分析。并对园区内的圣水湖食用菌产业发展作为实例,分析其发展背景、目标、建设重点、主要做法等,从中得到启示。通过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圣水湖现代农业园区产业融合发展中的不足,并针对痛点提出发展的策略,即政府主导、产业合理规划、提升一二三产业融合度、创新完善经营体制、发展利益机制、明确产业融合任务等,为其发展提供对策与建议。以期能够为圣水湖现代农业园区的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更希望圣水湖现代农业园区的实践经验能起到辐射影响周边地区的作用。

二、五种特色食用菌概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五种特色食用菌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南疆生物质资源利用现状及果树残枝生物质特性检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生物质资源利用的研究现状
        1.2.2 果树残枝生物质特性研究现状
        1.2.3 近红外光谱技术在生物质成分检测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目的、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的技术路线
    1.4 本章小结
第2章 南疆各地区生物质资源利用调研
    2.1 调研的目的与意义
    2.2 调研方法和对象
        2.2.1 调研方法
        2.2.2 统计方法
    2.3 调研的结果与分析
        2.3.1 南疆地区生物质资源量及分布情况
        2.3.2 生物质资源化利用企业数量及分布情况
        2.3.3 生物质资源主要利用方式
    2.4 讨论及建议
        2.4.1 主要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2.4.2 提出的建议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果树残枝生物质特性相关理化实验
    3.1 材料与实验仪器
        3.1.1 样品的采集
        3.1.2 样品的制备
        3.1.3 试验仪器及设备
        3.1.4 数据处理
    3.2 实验方法
        3.2.1 宏观结构
        3.2.2 微观结构
        3.2.3 pH值和电导率测定
        3.2.4 工业分析组成
        3.2.5 木质纤维素组分
        3.2.6 有机元素分析
    3.3 样本分析
        3.3.1 南疆特色果树残枝基础信息
        3.3.2 宏观结构
        3.3.3 微观结构
        3.3.4 pH值
        3.3.5 电导率
        3.3.6 工业分析组成
        3.3.7 木质纤维素组分
        3.3.8 元素分析组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近红外光谱定量分析模型的建立
    4.1 近红外光谱简介
        4.1.1 原理及光谱特征
        4.1.2 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的特点及应用
        4.1.3 近红外光谱技术的分析流程
        4.1.4 常用的化学计量学方法
    4.2 材料与实验方法
        4.2.1 实验仪器和设备
        4.2.2 样品选择
        4.2.3 样品光谱采集
        4.2.4 异常样本剔除
        4.2.5 样本集划分
        4.2.6 建模及评价方法
        4.2.7 数据处理
    4.3 近红外光谱模型建立与验证
        4.3.1 pH值
        4.3.2 电导率
        4.3.3 工业分析组成
        4.3.4 木质纤维素组分
        4.3.5 元素分析组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内容总结
    5.2 研究结论
        5.2.1 南疆各地区生物质资源利用调研
        5.2.2 生物质特性相关理化实验
        5.2.3 近红外光谱定量分析模型的建立
        5.2.4 创新点
    5.3 存在问题
    5.4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2)中国农业专利的数量、质量与经济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专利研发
        1.3.2 专利评价
        1.3.3 专利转化
        1.3.4 研究述评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3 研究方法
    1.5 可能的创新
第2章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2.1 理论基础
        2.1.1 技术创新理论
        2.1.2 TRIZ创新方法理论
        2.1.3 内生经济增长理论
    2.2 概念界定
        2.2.1 农业专利
        2.2.2 农业专利技术生命周期
        2.2.3 农业专利质量
    2.3 理论分析框架
        2.3.1 农业专利的数量增长与趋同
        2.3.2 农业专利的质量评价与甄别
        2.3.3 农业专利的有效应用与转化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中国农业专利的数量格局与技术生命周期
    3.1 数据来源与研发方法
        3.1.1 数据来源
        3.1.2 研究方法
    3.2 中国农业专利的数量分布
        3.2.1 中国农业专利的全球地位
        3.2.2 中国农业专利的IPC分布
        3.2.3 中国农业专利的行业分布
        3.2.4 中国农业专利的主体分布
    3.3 中国农业专利的技术生命周期
        3.3.1 中国农业专利技术整体发展阶段
        3.3.2 主要农业技术领域的生命周期比较
        3.3.3 三大主体的农业专利技术生命周期比较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国农业专利的空间分布与收敛性
    4.1 研究设计
        4.1.1 研究方法
        4.1.2 数据来源
    4.2 中国农业专利的空间分布
        4.2.1 中国农业专利的省域分布
        4.2.2 中国农业专利水平的空间均衡性
        4.2.3 中国农业专利水平的空间自相关性
    4.3 中国农业专利的收敛性
        4.3.1 中国农业专利水平的绝对β收敛
        4.3.2 中国农业专利水平的条件β收敛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国农业专利的质量分布与泡沫甄别——以授权发明为例
    5.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5.1.1 研究方法
        5.1.2 数据来源
    5.2 中国农业专利质量分布
        5.2.1 基于综合评价指数的专利质量比较
        5.2.2 基于专利宽度的技术通用性分析
        5.2.3 基于专利被引的技术创新性分析
        5.2.4 基于专利权利要求的法律价值分析
        5.2.5 基于专利存续期的经济价值分析
    5.3 中国农业泡沫专利分布
        5.3.1 中国农业泡沫专利规模
        5.3.2 中国农业泡沫专利分布
        5.3.3 中国农业泡沫专利空间均衡性
    5.4 中国农业泡沫专利识别
        5.4.1 基于二元选择模型的泡沫专利识别
        5.4.2 基于机器学习分类的泡沫专利识别
        5.4.3 两类泡沫专利识别方法结果比较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中国农业专利质量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路径
    6.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6.1.1 研究方法
        6.1.2 数据来源
        6.1.3 空间自相关检验
    6.2 中国农业专利综合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6.2.1 中国农业专利综合质量影响因素
        6.2.2 中国农业专利综合质量边际影响
    6.3 中国农业专利质量影响因素的作用路径
        6.3.1 中国农业专利技术通用性路径
        6.3.2 中国农业专利技术创新性路径
        6.3.3 中国农业专利法律价值路径
        6.3.4 中国农业专利经济价值路径
    6.4 考虑创新累积效应的稳健性检验
        6.4.1 综合质量影响因素稳健性
        6.4.2 技术通用性影响因素稳健性
        6.4.3 技术创新性影响因素稳健性
        6.4.4 法律价值影响因素稳健性
        6.4.5 经济价值影响因素稳健性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中国农业专利的经济效果评价——以种植业为例
    7.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7.1.1 空间计量模型
        7.1.2 数据来源
    7.2 中国农业专利的经济贡献分析
        7.2.1 模型适配度检验
        7.2.2 地理视角下经济贡献分析
        7.2.3 供需视角下经济贡献分析
    7.3 中国农业专利的边际经济贡献
        7.3.1 地理视角下边际经济贡献
        7.3.2 供需视角下边际经济贡献
    7.4 中国农业专利经济效果的稳健性检验
        7.4.1 模型互为因果的内生性讨论
        7.4.2 异方差空间面板杜宾模型
        7.4.3 含固定效应的空间杜宾模型
        7.4.4 广义空间两阶段最小二乘法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8.1 主要结论
        8.1.1 中国农业专利数量加速增长,省域间数量水平呈现β收敛
        8.1.2 中国农业专利质量阶段性下降,质量受多方面因素影响
        8.1.3 中国农业专利具有显着经济贡献,贡献以本地直接效应为主
    8.2 政策建议
        8.2.1 优化农业技术研发资源配置,推动农业专利产出合理收敛
        8.2.2 壮大市场化农业技术研发主体,加快农业技术诱致性创新
        8.2.3 构建农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促进农业高质量专利应用转化
    8.3 讨论
        8.3.1 研究不足
        8.3.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3)黑木耳袋料栽培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黑木耳营养生理研究
        1.1.1 碳源
        1.1.1.1 木质素酶
        1.1.1.2 纤维素酶
        1.1.1.3 半纤维素酶
        1.1.2 氮源
        1.1.3 无机盐
        1.1.4 维生素
        1.1.5 生长调节剂
    1.2 黑木耳栽培技术研究进展
        1.2.1 栽培品种
        1.2.2 栽培基质
        1.2.3 袋料生产
        1.2.3.1 栽培袋规格
        1.2.3.2 封口
        1.2.3.3 灭菌
        1.2.3.4 菌丝体培养
        1.2.4 出耳管理
        1.2.5 病虫害防治
        1.2.5.1 食用菌病害
        1.2.5.2 食用菌虫害
        1.2.5.3 防治措施
    1.3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4 研究内容
第二章 黑木耳栽培基质配方优化
    2.1 材料和方法
        2.1.1 材料
        2.1.1.1 菌种
        2.1.1.2 培养基
        2.1.2 方法
        2.1.2.1 试验设计
        2.1.2.2 栽培
        2.1.3 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3 结论与讨论
第三章 五种营养添加剂对黑木耳生长发育的影响
    3.1 材料和方法
        3.1.1 材料
        3.1.1.3 营养补充剂
        3.1.2 方法
        3.1.2.1 菌袋制备
        3.1.2.2 试验设计
        3.1.2.3 测定指标
        3.1.3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营养补充剂对黑木耳发菌期的影响
        3.2.2 不同营养补充剂对黑木耳产量的影响
        3.2.3 不同营养补充剂对黑木耳百片干耳质量的影响
        3.2.4 不同营养补充剂对黑木耳子实体形态的影响
        3.2.5 不同营养补充剂对黑木耳吸水膨胀率的影响
    3.3 结果与讨论
第四章 四种矿质元素对黑木耳菌丝生长的影响
    4.1 材料和方法
        4.1.1 材料
        4.1.1.1 菌种
        4.1.1.2 主要试剂
        4.1.1.3 培养基
        4.1.2 方法
        4.1.2.1 试验设计
        4.1.2.2 方法
        4.1.2.3 测定指标
        4.1.3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硫酸铜对黑木耳菌丝体生长的影响
        4.2.2 硼酸对黑木耳菌丝体生长的影响
        4.2.3 硫酸亚铁对黑木耳菌丝体生长的影响
        4.2.4 硫酸锌对黑木耳菌丝体生长的影响
    4.3 结论与讨论
第五章 黑木耳富铁及富锌栽培
    5.1 材料和方法
        5.1.1 材料
        5.1.1.1 菌种
        5.1.1.2 主要试剂
        5.1.1.3 培养基
        5.1.2 方法
        5.1.2.1 不同浓度硫酸亚铁及硫酸锌对黑木耳菌丝生长的影响
        5.1.2.2 不同浓度硫酸亚铁及硫酸锌对黑木耳生长发育的影响
        5.1.3 数据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不同浓度硫酸亚铁及硫酸锌对黑木耳菌丝生长的影响
        5.2.1.1 不同浓度硫酸亚铁对黑木耳菌丝生长的影响
        5.2.1.2 不同浓度硫酸锌对黑木耳菌丝生长的影响
        5.2.2 不同浓度硫酸亚铁及硫酸锌对黑木耳生长发育的影响
        5.2.2.1 不同浓度硫酸亚铁及硫酸锌子实体含铁量的影响
        5.2.2.2 不同浓度硫酸亚铁及硫酸锌子实体含锌量的影响
        5.2.2.3 不同浓度硫酸亚铁及硫酸锌对黑木耳产量的影响
        5.2.2.4 不同浓度硫酸亚铁及硫酸锌对发菌期的影响
        5.2.2.5 不同浓度硫酸亚铁及硫酸锌对百片耳质量的影响
        5.2.2.6 不同浓度硫酸亚铁及硫酸锌对耳片吸水膨胀率的影响
        5.2.2.7 不同浓度硫酸亚铁及硫酸锌对耳片长度的影响
        5.2.2.8 不同浓度硫酸亚铁及硫酸锌对耳片宽度的影响
        5.2.2.9 不同浓度硫酸亚铁及硫酸锌对耳片厚度的影响
    5.3 结论与讨论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6.3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食用菌产业助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路径探究 ——以河北省广平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2.1 贫困
        1.2.2 扶贫
        1.2.3 产业扶贫
        1.2.4 食用菌产业扶贫
        1.2.5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研究
        1.2.6 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广平县食用菌产业发展路径
    2.1 广平县基本情况及产业扶贫概况
        2.1.1 广平县基本情况
        2.1.2 广平县产业扶贫概况
        2.1.3 广平县食用菌产业概况
    2.2 广平县食用菌产业扶贫的典型案例
        2.2.1 东张孟镇牛庄村
        2.2.2 平固店镇东李白营村
        2.2.3 南阳堡镇后南阳堡村
        2.2.4 典型案例经验启示
    2.3 广平县食用菌产业发展路径
        2.3.1 广平县食用菌产业扶贫的动力来源
        2.3.2 广平县发展食用菌产业的具体做法
        2.3.3 广平县食用菌产业的组织模式
        2.3.4 广平县食用菌产业的增收模式
第3章 广平县食用菌产业扶贫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3.1 广平县食用菌产业扶贫中存在的问题
        3.1.1 贫困户参与积极性和参与程度不高
        3.1.2 帮扶主体与贫困户的利益联结不够紧密
        3.1.3 食用菌产业的相关配套条件不完善
        3.1.4 食用菌产业市场风险较大
    3.2 广平县食用菌产业扶贫问题原因探析
        3.2.1 农户自身能力和视野有局限
        3.2.2 帮扶主体和农户未能形成共同体
        3.2.3 政府后续保障服务机制不健全
第4章 乡村振兴战略下广平县发展食用菌产业的建议
    4.1 规范提升各帮扶主体带动能力
        4.1.1 进一步加强农业合作组织建设,发挥社会力量
        4.1.2 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发挥帮扶效应
    4.2 加强食用菌产业相关配套条件建设
        4.2.1 降低生产经营成本,增强产品竞争力
        4.2.2 拓展产销模式,提升产品效益
        4.2.3 培养引进专业人才,加强科研和技术培训
        4.2.4 引导产业向纵深、多元化方向发展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广平县食用菌产业扶贫农户情况调查问卷
致谢
作者简介

(5)牛肝菌鲜味肽及呈味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食用菌的研究进展
    1.2 食用菌呈鲜的基础
        1.2.1 食用菌挥发性化合物概述
        1.2.2 食用菌非挥发性化合物概述
    1.3 鲜味味觉的研究进展
        1.3.1 鲜味概述
        1.3.2 鲜味氨基酸
        1.3.3 鲜味核苷酸
        1.3.4 鲜味肽
    1.4 鲜味受体的研究进展
        1.4.1 味觉受体概述
        1.4.2 鲜味受体概述
        1.4.3 鲜味受体的结构特征
        1.4.4 鲜味与鲜味受体的结合机制
    1.5 牛肝菌概述
    1.6 研究意义及主要内容
        1.6.1 研究意义
        1.6.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远东疣柄牛肝菌中鲜味肽及呈味特性的研究
    2.1 实验材料
        2.1.1 主要材料
        2.1.2 主要试剂
        2.1.3 主要仪器
    2.2 远东疣柄牛肝菌鲜味肽及呈味特性实验方法
        2.2.1 凝胶过滤色谱和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分离纯化鲜味肽
        2.2.2 阴离子交换树脂吸附色谱分离纯化鲜味肽
        2.2.3 Nano UPLC-MS/MS分析多肽的氨基酸序列和测定分子质量
        2.2.4 合成肽的感官描述和鲜味阈值的评估
        2.2.5 感官评价实验和滋味分析实验
        2.2.6 统计分析
    2.3 远东疣柄牛肝菌鲜味肽及呈味特性实验结果与讨论
        2.3.1 凝胶过滤色谱柱分离组分的感官评价
        2.3.2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分离组分的感官评价
        2.3.3 Nano UPLC-MS/MS分析多肽的氨基酸序列和测定分子质量
        2.3.4 合成肽的感官评价
        2.3.5 牛肝菌鲜味肽乙醇提取条件优化实验
        2.3.6 响应面实验
        2.3.7 阴离子交换树脂分离纯化牛肝菌中的鲜味肽
        2.3.8 Nano UPLC-MS/MS分析多肽的氨基酸序列和测定分子质量
        2.3.9 合成肽的感官评价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美味牛肝菌中鲜味肽及呈味特性研究
    3.1 实验材料
        3.1.1 主要材料
        3.1.2 主要试剂
        3.1.3 主要仪器
    3.2 美味牛肝菌鲜味肽及呈味特性实验方法
        3.2.1 GFC和 RP-HPLC分离纯化牛肝菌中的鲜味肽
        3.2.2 阴离子交换树脂吸附色谱分离纯化美味牛肝菌鲜味肽
        3.2.3 Nano UPLC-MS/MS分析多肽的氨基酸序列和测定分子质量
        3.2.4 合成肽的感官描述和鲜味阈值的评估
        3.2.5 感官评价实验和滋味分析实验
        3.2.6 统计分析
    3.3 美味牛肝菌鲜味肽及呈味特性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凝胶过滤色谱柱分离组分感官评价
        3.3.2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分离组分的感官评价
        3.3.3 Nano UPLC-MS/MS分析多肽的氨基酸序列和测定分子质量
        3.3.4 合成肽的感官评价
        3.3.5 牛肝菌鲜味肽乙醇提取条件优化实验
        3.3.6 响应面实验
        3.3.7 阴离子交换树脂分离纯化美味牛肝菌中的鲜味肽
        3.3.8 Nano UPLC-MS/MS分析多肽的氨基酸序列和测定分子质量
        3.3.9 合成肽的感官评价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展望与不足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6)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评价及其路径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农村产业融合的起源与发展
        1.2.2 农村产业融合的驱动机制研究
        1.2.3 农村产业融合的类型模式研究
        1.2.4 农村产业融合的测度方法研究
        1.2.5 农村产业融合的发展路径研究
        1.2.6 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
        1.4.1 研究创新
        1.4.2 研究不足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农村产业融合相关概念辨析
        2.1.1 农村产业融合与农业现代化
        2.1.2 农村产业融合与农业产业化
        2.1.3 农村产业融合与农业产业融合
    2.2 农村产业融合的内涵与特征
        2.2.1 农村产业融合
        2.2.2 农村产业融合模式
        2.2.3 农村产业融合主体
        2.2.4 农村产业融合水平
    2.3 农村产业融合相关理论分析
        2.3.1 分工理论
        2.3.2 产业集群理论
        2.3.3 交易成本理论
        2.3.4 创新理论
        2.3.5 农业多功能性理论
    2.4 本章小结
3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现状分析
    3.1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支撑条件
        3.1.1 自然资源条件
        3.1.2 社会环境条件
    3.2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基础概况
        3.2.1 整体发展概况
        3.2.2 第一产业发展概况
        3.2.3 第二产业发展概况
        3.2.4 第三产业发展概况
    3.3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模式
        3.3.1 农业产业链延伸型融合模式
        3.3.2 农业多功能拓展型融合模式
        3.3.3 产业集聚型融合模式
        3.3.4 科技渗透型融合模式
        3.3.5 产业循环型融合模式
    3.4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主体发展现状
    3.5 本章小结
4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测度
    4.1 测度方法的选取与原则
        4.1.1 测度方法的研判和选取
        4.1.2 测度指标设置原则
    4.2 测度指标体系的构建
        4.2.1 测度指标的选择
        4.2.2 测度指标的解释
        4.2.3 测度模型的建立
    4.3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实证分析与评价
        4.3.1 指标权重的确定
        4.3.2 数据来源
        4.3.3 测度结果及评价
    4.4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耦合协调度分析
        4.4.1 耦合关系模型
        4.4.2 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路径的实践障碍与战略选择
    5.1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路径的障碍分析
        5.1.1 障碍分析模型
        5.1.2 障碍度分析
        5.1.3 障碍因子分析
        5.1.4 障碍因素现状分析
    5.2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面临的矛盾
        5.2.1 产业布局与农村产业融合之间的矛盾
        5.2.2 土地利用模式与农村产业融合之间的矛盾
        5.2.3 融资渠道与农村产业融合之间的矛盾
        5.2.4 农村公共服务与农村产业融合之间的矛盾
    5.3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路径的战略选择
        5.3.1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路、原则与目标
        5.3.2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宏观路径选择
        5.3.3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具体路径选择
    5.4 本章小结
6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实现路径
    6.1 农林牧渔业布局调整的路径选择
        6.1.1 特色种植业产业带调整
        6.1.2 畜牧养殖业布局调整
        6.1.3 渔业产业布局调整
        6.1.4 山特产品产业布局调整
    6.2 农产品精深加工的路径选择
        6.2.1 玉米精深加工
        6.2.2 水稻精深加工
        6.2.3 大豆精深加工
        6.2.4 乳业精深加工
        6.2.5 蔬菜精深加工
        6.2.6 渔业精深加工
    6.3 农林牧渔服务业的路径选择
        6.3.1 培育多元化主体
        6.3.2 加强生产主体市场信息服务
        6.3.3 完善农业生产资料流通服务体系
        6.3.4 构建农业生产技术综合服务体系
        6.3.5 推进农业资源化利用服务体系
        6.3.6 拓展农业机械社会化服务体系
    6.4 休闲农业布局调整的路径选择
        6.4.1 打造自然生态康养观光产业带
        6.4.2 构建冰雪特色旅游产业体系
        6.4.3 传承关东民俗和弘扬四大精神游
        6.4.4 发挥沿边优势开展边境风情游
    6.5 以信息技术渗透产业融合的路径选择
        6.5.1 完善智慧农业信息监管系统
        6.5.2 精准管理农业全产业链
        6.5.3 创新农业金融保险服务
        6.5.4 保护产业质量安全和知识产权
        6.5.5 构建完整农业产业体系
    6.6 以国家级试验区创新驱动产业融合的路径选择
        6.6.1 以农产品加工贸易带动产业融合
        6.6.2 扩大农业产业负面清单外贸易
        6.6.3 创新涉农金融国际化服务产业
        6.6.4 发展开放试验区农业总部经济
    6.7 本章小结
7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路径优化的制度创新
    7.1 继续扩大农业对外开放合作领域
        7.1.1 探索设立农业自由贸易试验区
        7.1.2 构建畅通便捷的农产品贸易通道
        7.1.3 引导国际资本进入农产品加工贸易
    7.2 优化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资源要素
        7.2.1 确保农村产业融合用地保障
        7.2.2 加强财政税收政策支持
        7.2.3 完善金融保险政策支持
        7.2.4 强化科技与人才政策支持
    7.3 完善农村产业融合基础设施建设
        7.3.1 优化改造农田基础设施
        7.3.2 搭建公共交通和信息网络
        7.3.3 配套产业融合基本设施
        7.3.4 综合改造提升乡村人居环境
    7.4 强化农村产业融合政府服务职能
        7.4.1 完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顶层设计
        7.4.2 推动产业融合政策有效落实
        7.4.3 加强农村产业融合示范园区建设
        7.4.4 建立完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体系
    7.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东北林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7)黔产羊肚菌种植基地土壤重金属污染及健康风险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土壤重金属的污染及危害
        1.2.2 食用菌重金属污染状况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环境概况
    2.2 社会经济概况
第三章 材料与分析
    3.1 样品的采集及预处理
    3.2 分析测定方法
        3.2.1 理化性质测定
        3.2.2 重金属全量分析测定
        3.2.3 土壤重金属赋存形态的分析测定
        3.2.4 主要使用仪器设备
    3.3 研究方法与标准
    3.5 数据统计与质量控制
第四章 研究区土壤重金属总量特征分析
    4.1 主要理化参数特征
    4.2 土壤重金属全量描述性统计分析
    4.3 小结
第五章 研究区土壤重金属全量污染评价
    5.1 内梅罗污染指数评价
    5.2 地累积指数法评价
    5.3 潜在生态风险评价
    5.4 评价结果分析
    5.5 小结
第六章 羊肚菌种植基地土壤重金属形态研究
    6.1 土壤重金属赋存形态分布特征
    6.2 土壤中重金属赋存形态活性态和非活性态特征分析
    6.3 风险评估指数(RAC)
    6.4 小结
第七章 羊肚菌重金属污染特征分析
    7.1 重金属元素羊肚菌富集量特征
    7.2 土壤-羊肚菌系统重金属生物累积特性
    7.3 羊肚菌重金属污染评价
    7.4 小结
第八章 健康风险评价
    8.1 重金属暴露风险评估
    8.2 人体健康风险评价
        8.2.1 非致癌健康风险评价
        8.2.2 致癌健康风险评价
    8.3 羊肚菌重金属健康风险评价
        8.3.1 成人摄入羊肚菌的健康风险评
        8.3.2 儿童摄入羊肚菌的健康风险评价
    8.4 小结
第九章 结论与不足
    9.1 主要研究结论
    9.2 存在问题及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交流与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8)东宁市特色农产品营销推广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技术路线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特色农产品定义
        2.1.2 营销推广定义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市场营销理论
        2.2.2 交易成本理论
        2.2.3 农业产业化理论
第3章 东宁市特色农产品营销推广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3.1 东宁市特色农产品营销推广基本情况
        3.1.1 东宁市概况
        3.1.2 东宁市特色农产品现状
        3.1.3 东宁市特色农产品营销模式
    3.2 东宁市特色农产品营销推广两种典型模式介绍
        3.2.1 龙头企业牵头营销模式
        3.2.2 专业合作社互联网营销模式
    3.3 东宁市特色农产品营销推广存在的问题
        3.3.1 营销推广的主体不够强大
        3.3.2 市场化程度不高,对市场化认识不够
        3.3.3 销售渠道组织化程度较低
第4章 东宁市特色农产品营销推广的SWOT分析
    4.1 东宁市特色农产品营销推广的优势分析
        4.1.1 环境优势
        4.1.2 区位优势
        4.1.3 政策优势
    4.2 东宁市特色农产品营销推广的劣势分析
        4.2.1 营销和推广缺乏总体规划
        4.2.2 特色农产品深加工滞后
        4.2.3 人才制约
        4.2.4 品牌建设滞后
    4.3 东宁市特色农产品营销推广的机会分析
        4.3.1 特色农产品市场需求逐渐增大
        4.3.2 东宁市经济不断发展
        4.3.3 区域政策红利开始显现
    4.4 东宁市特色农产品营销推广的威胁分析
        4.4.1 区域竞争不断加大
        4.4.2 环境保护问题突出
        4.4.3 特色农产品产业标准化程度不高
    4.5 基于SWOT分析的发展战略研究
第5章 国内外特色农产品营销推广经验及启示
    5.1 国外特色农产品营销推广经验
        5.1.1 国外特色农产品营销推广经验
        5.1.2 美国特色农产品营销推广经验
        5.1.3 巴西特色农产品营销推广经验
    5.2 国内特色农产品营销、推广经验
        5.2.1 黑龙江庆安经验
        5.2.2 吉林黄松甸经验
        5.2.3 浙江遂昌模式
        5.2.4 黑龙江伊春经验
    5.3 国内外经验对东宁市的启示
        5.3.1 强化质量标准体系控制
        5.3.2 拓展传媒营销渠道
        5.3.3 规范扶持龙头企业和行业协会
        5.3.4 更新先进营销理念
第6章 东宁市优化特色农产品营销推广的对策建议
    6.1 引进龙头企业代替政府主导产业发展
    6.2 坚持不懈推动绿色发展理念
    6.3 加快特色农产品开发特别是提高精深加工比例
    6.4 推进特色农产品标准化产业体系建设
    6.5 促进特色农产品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9)康县美丽乡村建设的综合绩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第一章 绪论
    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2 国内外文献综述
        2.1 国内文献综述
        2.2 国外文献综述
        2.3 文献述评
    3 研究思路
        3.1 研究内容
        3.2 研究目标
        3.3 研究方法
    4 技术路线
    5 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5.1 创新点
        5.2 不足之处
第二章 美丽乡村建设的相关理论研究
    1 相关内涵的界定
        1.1 美丽乡村
        1.2 乡村振兴
        1.3 美丽乡村建设与乡村振兴战略
    2 相关理论基础
        2.1 城乡一体化理论
        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3 生态经济理论
第三章 康县美丽乡村建设基本现状
    1 康县基本概况
        1.1 自然地理概况
        1.2 社会经济概况
    2 康县美丽乡村建设基本概况
        2.1 农民生活不断改善
        2.2 特色产业持续发展
        2.3 乡村治理能力得到提升
        2.4 美丽乡村建设已见成效
第四章 康县美丽乡村建设模式
    1 生态旅游型——凤凰谷村
        1.1 凤凰谷村村域概况
        1.2 凤凰谷村建设模式
    2 古村修复型——朱家沟村
        2.1 朱家沟村村域概况
        2.2 朱家沟村建设模式
    3 产业培育型——油房坝村
        3.1 油房坝村村域概况
        3.2 油房坝村建设模式
    4 环境改善型——塄上村
        4.1 塄上村村域概况
        4.2 塄上村建设模式
    5 异地搬迁型——叶湾村
        5.1 叶湾村村域概况
        5.2 叶湾村建设模式
第五章 康县美丽乡村建设绩效评价
    1 指标体系的构建
        1.1 指标选取的原则
        1.2 指标体系构建
    2 数据来源及问卷基本信息
    3 确定指标权重的方法
        3.1 计算准则层权重
        3.2 计算指标层权重
    4 康县美丽乡村建设的绩效评价
        4.1 各建设模式的综合得分
        4.2 综合评价
        4.3 分类建设情况分析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1 研究结论
        1.1 整体情况较好,但建设水平不平衡
        1.2 农民群众参与度低,政策宣传不到位
        1.3 农民收入低,乡村旅游模式单一
        1.4 农民缺乏技术,专业人才短缺
    2 对策建议
        2.1 提升整体水平,注重均衡发展
        2.2 拓宽宣传渠道,发挥群众主体作用
        2.3 突出优势产业,开发多种旅游产品
        2.4 增加培训方式,引进专业人才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调查问卷
作者简介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研究成果
导师简介

(10)永川区圣水湖现代农业园区产业融合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问题的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研究评述
    1.3 研究思路及内容
        1.3.1 研究的思路
        1.3.2 研究的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现代农业
        2.1.2 产业融合
        2.1.3 农业产业园区
    2.2 理论基础
        2.2.1 产业集群理论
        2.2.2 产业融合理论
第3章 永川区圣水湖现代农业园区产业融合契机分析
    3.1 区域概况分析
        3.1.1 自然基础情况
        3.1.2 人口收入情况
    3.2 园区发展条件分析
        3.2.1 产业基础条件
        3.2.2 基础设施条件
        3.2.3 人文生态条件
    3.3 园区产业融合发展的契机分析
        3.3.1 经济发展需要产业融合
        3.3.2 社会消费需求级推动产业融合
        3.3.3 发展战略促进产业融合
        3.3.4 产业转型加速产业融合
        3.3.5 政策配套支持产业融合
第4章 永川区圣水湖现代农业园区产业融合发展现状分析
    4.1 园区产业融合发展概况
        4.1.1 园区发展概况
        4.1.2 园区产业融合发展现状
    4.2 园区产业融合发展做法
        4.2.1 主导产业规模化集中发展
        4.2.2 引导各类要素向心集聚
        4.2.3 推动一二三产业共同发力
        4.2.4 鼓励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4.2.5 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4.3 园区产业融合发展成效分析
        4.3.1 经济成效
        4.3.2 社会成效
        4.3.3 生态成效
第5章 产业融合实例分析
    5.1 圣水湖食用菌发展概况
    5.2 食用菌产业发展重点
    5.3 主要建设任务
    5.4 主要做法
        5.4.1 政府推动,园区化发展
        5.4.2 科学规划基地建设,打好产业发展基础
        5.4.3 打破壁垒,为产业融合提供条件
    5.5 启示
        5.5.1 政府主导是食用菌产业融合的有效推手
        5.5.2 一二三产业融合需要合理规划和配套发展
        5.5.3 规模发展产品加工营销,延伸产业链
第6章 永川区圣水湖现代农业园区产业融合发展存在问题分析
    6.1 融合发展规划不健全
    6.2 一二三产业融合度低,链条短
    6.3 产业发展的基础不够坚实
    6.4 利益联结度不够高
    6.5 市场营销活力不足
第7章 永川区圣水湖现代农业园区产业融合发展的建议和对策
    7.1 政府主导,调整产业规划设置
        7.1.1 完善规划布局
        7.1.2 一产打造品牌
        7.1.3 二产转型创新
        7.1.4 三产全面升级
    7.2 创造条件,提升一二三产业融合基础
        7.2.1 政策配套优化,畅通产业发展通道
        7.2.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夯实产业发展基础
        7.2.3 强化人才培养,增强科技活力
    7.3 明确产业融合任务,推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
        7.3.1 明确农业生产的主导种类
        7.3.2 构建生态农业生产模式
        7.3.3 发展体验交互式休闲农业体系
    7.4 完善经营体制与利益机制,续航产业发展动力
        7.4.1 推广多种利益联结模式
        7.4.2 创新发展订单农业
        7.4.3 鼓励发展股份合作制
        7.4.4 健全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7.5 抓质量强流通,发挥名牌效应
        7.5.1 抓产品质量,培育产业品牌
        7.5.2 抓市场流通,加强市场销售
第8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五种特色食用菌概况(论文参考文献)

  • [1]南疆生物质资源利用现状及果树残枝生物质特性检测[D]. 高倩. 塔里木大学, 2021
  • [2]中国农业专利的数量、质量与经济效果研究[D]. 赖晓敏. 华中农业大学, 2021(02)
  • [3]黑木耳袋料栽培关键技术研究[D]. 舒斌.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4]食用菌产业助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路径探究 ——以河北省广平县为例[D]. 焦惠惠. 河北工程大学, 2021(09)
  • [5]牛肝菌鲜味肽及呈味特性研究[D]. 梁佳明.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2)
  • [6]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评价及其路径选择研究[D]. 柴青宇. 东北林业大学, 2021(09)
  • [7]黔产羊肚菌种植基地土壤重金属污染及健康风险评价[D]. 刘晓媛. 贵州师范大学, 2020(01)
  • [8]东宁市特色农产品营销推广问题研究[D]. 殷航. 吉林大学, 2020(08)
  • [9]康县美丽乡村建设的综合绩效评价研究[D]. 张敏. 甘肃农业大学, 2020(01)
  • [10]永川区圣水湖现代农业园区产业融合发展研究[D]. 张洁. 西南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五种特色食用菌概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