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榆县民办幼儿园卫生保健现状调查

赣榆县民办幼儿园卫生保健现状调查

一、赣榆县城区私立幼儿园卫生保健现状调查(论文文献综述)

南楠[1](2020)在《包头市普惠性民办幼儿园高质量发展的困境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18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2019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治理工作的通知》,明确地将民办幼儿园分为了普惠性和非普惠性两个类型。民办幼儿园将不再被允许单独或作为部分资产上市,使用城镇小区配套用地的园所必须全部转为普惠。这些政策的出台及落实,可以明确我国政府将把支持民办幼儿园向普惠性发展作为未来学前教育工作的重点。2019年7月,包头市在内蒙古自治区发布的普惠性民办园认定办法基础上,也制定了相关的认定细则和具体标准。经过调查,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的各项政策颁布实施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政策提供的支持不足。政府无法同时做好监管与指导工作。民办幼儿园的核心诉求被忽视,降低了积极性。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是:普惠性认定或转型的政策尚未完善;政府缺少专业的政策研究者和管理者,缺少科学的质量评估体系和工具;缺少互动评估反馈机制。本文以新公共管理思想、第三方治理理论及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为研究基础,提出以下对策:出台支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高质量发展的法规及政策。建立科学统一的质量标准体系、完善注册与督导制度。成立第三方评价机构、重视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教师队伍的建设、鼓励小规模供给。希望可以有助于解决包头市普惠性民办幼儿园面临的现实困境。

刘晓辉[2](2019)在《梅州市幼儿园体育教学内容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幼儿园体育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幼儿园教育中担任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幼儿园体育教学内容作为幼儿园体育的基本构成要素直接影响着幼儿园体育的发展。论文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与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主要研究梅州市幼儿园各类体育教学内容的情况,通过对梅州市幼儿园的家长和教师的问卷调查,结合实地走访,了解梅州市幼儿园体育教学内容的存在问题,分析制约梅州市幼儿园体育教学内容发展的因素,并在梅州市幼儿园体育教学内容的改革思考下,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更好地为梅州市幼儿园体育教学内容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从调查分析得出结论如下:(1)梅州市幼儿园体育师资缺乏。(2)学校对幼儿园体育教学内容缺乏统一的规范化管理。(3)梅州市幼儿园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不够合理。(4)部分家长对幼儿园体育教学内容的了解程度不深。在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提出建议如下:(1)加强幼儿园体育师资力量建设,全面提高教师体育素养。(2)加大对幼儿园体育教学内容的宣传力度,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不断发展幼儿园体育教学内容。(3)进一步加大对幼儿园体育教学内容的开发与改造,不断丰富幼儿园体育教学内容。(4)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努力构建幼儿园体育教学内容全方位发展的新格局。(5)扎实推进梅州市幼儿园体育教学内容的本土化,顺应时势打造校园足球特色幼儿园。

赵乃希[3](2019)在《民族地区“山村幼儿园”计划实施现状、问题及优化策略研究 ——基于贵州省S县的调查》文中指出近几年来,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存在问题以及教育公平的价值取向,开始引起国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党的十九大报告在涉及到民生事业时,提出“幼有所育”和“办好学前教育”的目标,并将“幼有所育”列于七项民生与社会事业的首位,强调要“不断取得新进展”。民族地区的学前教育,长期以来,受经济发展水平、传统民族文化等因素的制约,仍然是中国教育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城乡发展不平衡,民族地区与非民族地区发展不平衡,这种趋势与强调统筹城乡、区域发展、教育公平,构建和谐社会目标势必不相匹配。着眼于解决民族地区学前教育事业改革发展中遇到的深层次难题,着力保障与促进民族地区学前教育事业积极、健康、可持续发展,本文以民族地区学前教育为研究重点,选取贵州省S县“山村幼儿园”计划以为具体研究对象,采取文献分析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个案研究法等研究方法,以“解刨麻雀”的方式,深入探讨贵州省S县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发展成效及出路。全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主要介绍了研究的背景、意义与研究的价值。第二章简要介绍了核心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第三章是对样本情况的定量描述统计分析。第四章从宏观上介绍民族地区学前教育相关政策历史沿革、发展概况与成效。第五章从三个维度对该县“山村幼儿园”计划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做出综合分析。第六章主要是有针对性地对促进S县“山村幼儿园”发展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本文创新之处在于我国对于民族地区学前教育问题,特别是“山村幼儿园”计划这类地域性较强的政策实施的实证研究不多,本研究立足民族地区特殊地方政策驱动下,学前教育发展的现状,在分析政策实施的特殊性和典型性基础上,探讨问题形成的具体表现和成因,以数据分析、经验总结为依托,通过多学科下的内涵分析与解困机制设计结合,多视角下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结合的创新方法,多手段下的制度分析与计量分析结合,拟找到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发展现状的具体表现和困境的成因,提出科学具体的改善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发展的解困机制和优化策略,期以探索丰富民族地区学前教育的研究方法。

杨楠[4](2017)在《拉祜族学前教育现状研究 ——以云南省S县为例》文中提出发展少数民族学前教育是实现我国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当前,以S县拉祜族为代表的少数民族学前教育仍然面临着诸多问题与挑战。研究运用文献法、观察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多种方法对S县拉祜族学前教育的环境、课程、师资现状进行研究。调研发现,S县学前教育资源总体投入不足、分配不均衡,在城镇和山区分别形成了“优质”、“基准”的两级差异服务类型,S县拉祜族学前幼儿主要接受山区学前一年制教育。其教育课程内容以“城市风”为主要题材,与当地民族文化背景不适宜;以汉语为主要载体,“重文不重语”,与拉祜族幼儿薄弱的汉语言基础相矛盾;内容设计“越级”、“超载”,忽视了拉祜族幼儿的已有经验;课程实施以教材为主,资源单一;教师资源严重不足,年龄结构大,专业素养较差,多元文化意识淡薄。因此,必须变革学前教育的外界环境系统,继续加大财政向拉祜族地区的倾斜力度,建设与培养拉祜族学前教师;优化内部资源管理,加强对学前一年制教育的质量提升与监管,加紧研制符合拉祜族文化背景及幼儿认知水平的学前课程,增强拉祜族幼儿的民族自信心与认同感,实现拉祜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刘冬[5](2013)在《黄土高原县域中小学校布局调整模式及其校舍空间计划研究 ——以陕西段为例》文中研究表明20世纪末,我国九年义务教育的基本普及和青壮年文盲的基本消除,大大增加了学生的入学机会,缩小了区域间的教育差异,教育公平得到极大的改善和更广泛的落实。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就业机会的日趋激烈,人们对于教育的期望值越来越高,对于优质教育的需求越来越大。以地区差别、城乡差别、校际差别和受教育者群体差别为特征的教育构成体系,以及由此带来的教育发展的不均衡,受到社会和学者的广泛关注。黄土高原地区自实现“普九”以来,其义务教育在改革和发展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并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教育支撑。而与此同时,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人口的流动,学龄人口数的峰谷交替以及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等因素,以推进义务教务普及为目标的“村村办小学”、“乡乡办初中”的布局模式被逐渐改变,县域范围内相当一批中小学校被调整撤并,因“普九”而大量修建且建筑质量状况良好的中小学校舍面临功能整合与空间再利用。本文综合运用了教育学、社会学、城市规划学、建筑学及城乡统筹等方法与理论,将黄土高原作为背景研究区域,分别从行政区划、宏观地貌、人口规模三个角度对7省所辖223个县予以分类梳理。由于不同的分类方式将对研究内容的侧重点以及全面性产生不同的影响,另因研究时间及精力所限,因此,论文将黄土高原的地域范围集中于黄土丘陵沟壑区、黄土高塬沟壑区和河谷平原区三大区域,并依托于陕西段,分别选取黄土丘陵沟壑区小规模县域、黄土高塬沟壑区中等规模县域和河谷平原区大规模县域3种类型作为研究重点,并选定延安市C县、铜川市T县和咸阳市Q县作为样本,且论文相关数据的文献取样、问卷调查、实证研究等,均立足于此。基于此,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基于对黄土高原陕西段所辖54个县域的特质审视,通过对国家现行中小学规划建设规范和黄土高原7省中小学校办学条件标准的解读,分别核定和优化了学校的规模要素和服务范围,并对中小学校的基本设施配置给予规范性指引。充分考虑中小学校布局调整与城乡统筹规划的衔接和对校园文化复归的重要作用,针对学校规模发展的九种类型引入现状保留、原址改(扩)建、择址新建和撤销合并等措施作为支撑黄土高原县域中小学校布局的支撑路径。二是基于教育公平论、规模经济论和整体规划论的理论支撑,审视中小学校布局调整的内涵,从综合维度、经济维度、社会维度和空间维度四个方面构建了布局调整模式的目标,依托行政架构和学校层级构成,总结提炼了中小学校布局调整模式——集聚点轴式、多极点群式和交叉网络式,并从模式诠释、空间分布和实证研究三个方面予以诠释,同时,提出了未来布局调整趋势——集聚网络式。三是进一步明确了中小学校校舍空间计划对县域中小学校布局调整有效落实和深化提高的重要作用,通过解析校舍空间的功能构成,依托空间整合理论和建筑计划理论,总结、归纳了校舍空间计划的四大原则和方法、步骤,进而提出布局调整后校舍空间三种类型——延续型、叠加型和置换型,并从模式特征、存在问题、优化策略和实证研究予以诠释。综上所述,本文基于黄土高原地区陕西段的县域特质,通过对布局调整所依托的学校规模、服务范围、学校设施配置等要素的审视,提出了中小学校布局调整模式和校舍空间计划类型。这既是本文的研究核心,又对提高黄土高原地区陕西段县域城乡中小学教育资源的利用率,实现教育资源的优质化、公平化和均衡化,缩小县域城乡中小学教育差距,具有一定的理论、实践和指导意义。同时希望该研究对黄土高原县域其他地区的中小学校布局调整模式及其校舍的空间计划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杨红萍,肖云莲,孙琼,黄莹[6](2012)在《云南省沾益县2009~2012年儿童生长发育状况调查》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了解云南省沾益县城区各幼儿园2~7岁儿童生长发育情况及变化趋势,为促进儿童健康成长提供依据。方法:采取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调取沾益县城区2009年~2012年18所公、私立幼儿园的2000余名在园儿童保健体检和年报表资料,对体重、身高、乙肝表面抗原、贫血、佝偻病、牙齿等7项内容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沾益县城区幼儿园儿童营养不良、贫血、乙肝、佝偻病的发病率逐年递减,龋齿的发病率明显增高。结论:沾益县城区儿童生长发育趋势良好,但龋齿情形不容乐观,应从多方面加强口腔卫生知识的宣教并督促幼儿园保育人员及儿童父母落实到行动中。

朱远来[7](2012)在《新疆哈萨克族现代教育发展研究》文中指出在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西部大开发的背景下,新疆哈萨克族和哈萨克族地区正发生着深刻的社会变革,这种变化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新观念和适应新生产生活方式的新的行为方式。这就需要教育充分发挥出文化功能,肩负起传播新观念、塑造培育现代化人的神圣责任、由此推动科技发展、经济振兴、文化繁荣与社会进步。同时,在这一过程中要切实解决好民族地区的发展问题,特别是要解决好教育发展问题。因为,发展民族教育是不断提高少数民族素质,振兴民族经济,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现代化的重要前提。同时也是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逐步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根本大计本研究在借鉴前人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整合运用民族学、社会学、教育人类学、教育生态学和历史学等不同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建构对新疆哈萨克族现代教育发展研究和分析的框架,通过对所选取的哈萨克族聚居地区有代表性的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尼勒克县、伊犁师范学院等所属不同办学类型和层次学校教育的田野调查,结合当前哈萨克族教育发展所处的经济、社会、文化、自然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现实背景,借助历时与共时的比较,为正确制定民族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相关规划提供明确有针对性的实证依据,为当前哈萨克民族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提出最佳的教育选择和设计行之有效的未来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研究结论可为后继的研究以及教育政策的关怀提供一定的(文献)参考与咨询,并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新疆民族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体系。全文分为八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阐述了选题的目的与意义、相关研究的状况及动态、研究依据的主要理论与方法以及论文的研究思路;第二部分,新疆哈萨克族教育发展的自然、社会生态环境。在叙述新疆哈萨克族形成发展简史、经济社会及人口分布等基本概况的基础上,借助教育生态学理论,探讨了哈萨克族教育所依存的自然生态环境与教育发展的互动关系及其影响作用机制,从传统游牧经济及其生产生活方式、牧民定居及人口的国际迁移等方面对哈萨克族教育与其所依存的社会生态环境的关系进行了初步分析,并提出了优化社会生态环境的思考和建议;第三部分,新疆哈萨克族教育发展的文化生态环境。在借鉴教育人类学和教育生态学有关理论方法的基础上,选取了哈萨克文化生态环境中宗教和民俗两个方面的内容,探讨分析了它们与哈萨克族教育之间的关系及其相互影响;第四部分,新中国成立前新疆哈萨克族教育发展的历史回顾。从新疆清末民初,盛世才统治时期,国民党统治时期等三个不同历史阶段,回顾了哈萨克族经堂教育向近代教育转型与现代学校教育形成发展的主要历程;第五部分,新中国成立后新疆哈萨克族教育的发展历程。分别从社会主义改造和初步建设时期与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两个历史阶段回顾了新疆哈萨克族教育的发展历程,重点就新时期以来新疆哈萨克族义务教育和“两基”工作,牧区教育以及双语教育的改革发展情况作了较为详细的描述与分析;第六部分,新形势下新疆哈萨克族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个案研究—以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尼勒克县为例。详细描述了新疆哈萨克地区一个哈萨克族作为主体民族的国家级贫困县-尼勒克县的自然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情况,通过对该县“两基”达标和巩固提高工作情况、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情况、实施中小学布局调整、民汉合校以来学前教育,双语教育的改革发展情况的调查分析,反映出了当前西部大开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背景下,新疆哈萨克族各级各类教育事业获得快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亟待解决的困难与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思路与建议;第七部分,当代哈萨克文化和教育的重镇—伊犁师范学院。通过对所选取的全国唯一的以培养哈萨克族师资和各类人才为主的全日制普通高校-伊犁师范学院办学历史与现状的细致描述,结合当前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边疆基础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实际,就伊犁师范学院如何实现弘扬与传承哈萨克优秀传统文化,努力培养少数民族高素质人才,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目标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分析,针对新形势下新疆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提出了促进学院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思路与建议;第八部分,结语。对照新疆哈萨克族现代教育的发展历程,哈萨克族现代教育自身发展中所具有的规律与特点,无一不与其赖以存在和发展的自然、社会生态环境密切相关。在当前新疆大力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过程中,必须正视和解决由于历史、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造成的哈萨克地区教育基础设施落后,经费投入不足,总体水平不高,区域发展不够均衡,软硬件建设和发展不协调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与困难;政府大力推行的中小学布局调整、民汉合校工程,适应了新时期社会事业改革发展的需要,在不断提升整体办学水平,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改善办学条件,加强教育教学管理,提高规模办学效益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这对缩小民、汉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差距,加快推进少数民族双语教学,培养和增强各族师生的相互理解和认同感,促进民族团结,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满足了广大农牧民群众渴望子女接受良好教育的愿望,得到了广大农牧民群众的高度认同与支持。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重点要抓好农牧区学前双语幼儿园的建设工作,把普及农牧区学前双语幼儿园作为新疆大力推进双语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的突破口;作为当代哈萨克文化和教育重镇的伊犁师范学院必须认真研判形势,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确立“地方院校,立足地方,服务地方”总体定位的基础上面向区内,为区域基础教育服务,做优做强传统教师教育专业,同时主动适应区域工业化、农牧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社会管理服务现代化等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抢抓机遇,着力推进学院从传统师范教育为主体向现代教师教育和非教师教育并重转型,并逐步向综合性大学方向迈进。学院要继续运用人才优势和学科优势,服务于传承和弘扬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特别是要在传承与弘扬哈萨克族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发挥文化引领作用。

易新涛[8](2009)在《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是指由政府、社会公共组组织和广大农民集体供给,农民都能公平、普遍享用,以保证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之基本需要的公共产品或公共服务。人民公社时期,以农村集体经济为基础和依托,国家必要投入和农民参与为补充,国家、集体、农民共同为广大农村提供了农业生产基本建设、文化教育、合作医疗、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它马克思主义农村公社思想的实践和丰富,是党和国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关于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有益探索,特色鲜明,又存有不足。随着人民公社的解体,尽管这些制度设计早已成为不复存在,但是对于当今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本文首先从中外思想宝库中搜寻和分析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理论渊源,并在中国历史长河中追溯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发展沿革;然后,横向展开,具体研究人民公社时期农业生产基本建设、农村文化教育、农村合作医疗、农村社会保障等主要基本公共服务;最后,从宏观上对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进行总结性思考,分析它的主要特点,评价它的地位和作用,指出它的局限性,以及对当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建立和完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并使之均等化的启示。本文分三大部分八个章。第一部分即第一到三章,主要是绪论、理论渊源和历史溯源;第二部分即第四到七章,分章论述主要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第三部分即第八章和结束语,总体分析其主要特点、地位和作用、局限性和对当今的启示。第一章是绪论。主要提出了选题的缘由,分析了选题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综述了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阐释了相关概念,提出了本文研究的思路、方法和框架,并对本文研究的重点、难点、创新点作了一些说明。第二章主要分析了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理论渊源,即欧洲空想社会主义理论中有关未来社会的设想、马克思主义关于未来社会的设计(共产主义社会理论和农村公社理论)、苏联的农业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主要是列宁的农业公社理论和合作社理论、斯大林的农业集体化理论),以及中国传统思想中的民本、大同、均平思想。第三章是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历史溯源及其概述。本文简要考察封建王朝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民国时期不同历史语境下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包括乡村建设运动、国民政府的农村合作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互助合作运动中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结合新中国建立初期中国所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分析了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时代背景,概述性地介绍了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主要内容。第四章主要论述人民公社时期农业生产基本建设。围绕“农业八字宪法”,人民公社时期,国家、集体和农民共同努力,为农业生产所提供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即治理江、河、湖、海,大兴水利工程;改良土壤,治理水土流失;推进农业机械化、工业化、化学化和电力化;发展农业科学技术,建立推广服务体系,提供农业气象服务,以及建设农村公路,发展邮电事业等。本文最后对这一时期农业生产基本建设进行了总体评价。第五章着重论述了人民公社时期农村文化教育。本文分别从基础教育、扫盲和业余教育、职业教育三个方面,逐一阐述了各自的体系、内容、形式,以及民办教师问题,并对农村文化教育进行了总体评价。第六章围绕“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的医疗卫生方针,着重论述了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合作医疗。主要包括: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合作医疗的历史沿革、组织体系和队伍建设、主要服务内容等。最后,对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合作医疗的积极作用和局限性进行了一些分析。第七章着重阐述了人民公社时期以集体保障为主、国家保障为辅的农村社会保障。在回顾人民公社时期农村社会保障的历史沿革的基础上,思考了农村社会保障的主要内容和方式,包括农村社会优抚、灾荒赈济、贫困救助、“五保户”供养、麻风病人医治、回乡精简职工救济、下乡知识青年安置等,并对此进行了总体评价。第八章从宏观上阐述了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主要特点、作用和意义、局限性及其原因,以及对当今建立和完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启示。最后是结束语,在回顾本文研究的基础上,着重分析本文研究的不足和尚未研究的问题,并对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后续研究提出了一些设想。

杨小娟,刘剑云[9](2005)在《梅县城区托幼机构卫生保健现状调查》文中提出

黄庆发[10](2002)在《赣榆县城区私立幼儿园卫生保健现状调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二、赣榆县城区私立幼儿园卫生保健现状调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赣榆县城区私立幼儿园卫生保健现状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包头市普惠性民办幼儿园高质量发展的困境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1.国内研究综述
        2.国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内容
    (四)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调查法
        3.访谈法
        4.对比法
一、概念界定和理论依据
    (一)概念界定
        1.普惠性民办幼儿园
        2.非普惠性民办幼儿园
        3.高质量发展
    (二)理论依据
        1.新公共管理理论
        2.第三方治理理论
        3.需求层次理论
二、包头市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现状调查分析
    (一)包头市为普惠性民办园提供的公共政策
        1.现有公共政策
        2.公共政策分析
    (二)调查资料收集
        1.调查表发放、收集、分类、整理
        2.访谈记录表,约谈、分类、整理
    (三)调查数据分析
        1.包头市针对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的现有政策及其执行现状
        2.包头市普惠性民办幼儿园举办者和从业者面临的现实问题
        3.包头市2-5岁适龄幼儿家长的核心诉求
三、包头市普惠性民办幼儿园高质量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政府政策方面
        1.政府扶持及奖补方式单一
        2.政策兑现周期不清
        3.政策执行标准不统一
    (二)管理方面
        1.政府无法同时做好监管与指导工作
        2.缺少统一的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教育质量评估标准
        3.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被弱化
    (三)从业环境方面
        1.幼儿园举办者及从业人员理念相对落后
        2.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教师缺乏职业荣誉感和工作积极性
        3.缺少多方互动交流的平台
四、包头市普惠性民办幼儿园高质量发展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政策内容及标准不清晰
        1.税务减免及合理回报的相关政策不清晰
        2.生均补贴及兑现标准尚未确定
        3.私立幼儿园向普惠转型过渡的政策尚未完善
    (二)管理水平有待提升
        1.政府缺少专业的政策研究者和管理者
        2.科学的质量评估体系尚未形成
        3.缺少互动评估反馈机制
    (三)从业环境有待改善
        1.从业者的观念还未改变
        2.民办教师的社会地位及评价较低
        3、官本位的管理思想还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管理要求
五、北京市对于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的公共政策
    (一)现有公共政策
    (二)北京市公共政策的可借鉴之处
六、包头市普惠性民办幼儿园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出台支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高质量发展的法规及政策
    (二)政府主导协助成立第三方评价机构
    (三)建立科学统一的质量标准体系
    (四)完善注册与督导制度
    (五)重视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教师队伍的建设
    (六)鼓励小规模供给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一)着作
    (二)期刊
    (三)学位论文
    (四)其他
致谢
附录 1: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教师工作状态调查表
附录 2:适龄幼儿入园需求问卷调查
附录 3:包头市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评估认定细则
附录 4: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园长访谈提纲
附录 5:行政人员访谈提纲

(2)梅州市幼儿园体育教学内容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政策依据
        1.1.2 理论依据
        1.1.3 现实依据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幼儿年龄的界定
        2.1.2 体育教学内容
        2.1.3 幼儿园体育教学内容
        2.1.4 幼儿园体育教学内容分类的界定
    2.2 国内外关于幼儿园体育教学内容的研究
        2.2.1 国外幼儿园体育教学内容的研究
        2.2.2 我国关于幼儿园体育教学内容的研究
    2.3 小结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访谈法
        3.2.3 问卷调查法
        3.2.4 数理统计法
        3.2.5 逻辑分析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梅州市幼儿园教师基本情况
    4.2 梅州市幼儿园体育教学内容选择情况
        4.2.1 梅州市幼儿园教师对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情况
        4.2.2 梅州市幼儿园统一教材情况
        4.2.3 梅州市幼儿园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依据情况
        4.2.4 梅州市幼儿园各类体育教学内容的完成情况
        4.2.5 梅州市幼儿园一学年体育教学内容更换情况
        4.2.6 梅州市幼儿园体育教学内容处理是否注意与上下学段衔接情况
    4.3 梅州市幼儿园教师对体育教学内容的认知与评价
        4.3.1 梅州市幼儿园教师对体育教学内容的认知
        4.3.2 梅州市幼儿园教师对体育教学内容的评价
    4.4 梅州市幼儿园家长对体育教学内容的认知、满意度与评价
        4.4.1 梅州市幼儿园家长对体育教学内容的认知
        4.4.2 梅州市幼儿园家长对体育教学内容的满意度
        4.4.3 梅州市幼儿园家长对体育教学内容的评价
    4.5 梅州市幼儿园体育教学内容存在的问题
        4.5.1 部分教师对幼儿园体育教学内容的认知有待提高
        4.5.2 教师不重视体育理论知识的学习,不利于幼儿全面发展
        4.5.3 梅州市幼儿园体育教学内容缺乏创新,内容更换情况不容乐观
        4.5.4 梅州市幼儿园体育教学内容选择存在不科学,教学效果差
        4.5.5 梅州市幼儿园体育教学内容的安排没有统一标准且不足以实现幼儿园教学目标的要求
        4.5.6 部分家长对教师所教体育教学内容不了解
    4.6 影响梅州市幼儿园体育教学内容发展的因素
        4.6.1 领导和教师对幼儿园体育教学内容的重视程度
        4.6.2 家长对幼儿园体育教学内容的态度
        4.6.3 幼儿对幼儿园体育教学内容的兴趣
        4.6.4 幼儿园教师的体育素养和体育工作积极性
    4.7 梅州市幼儿园体育教学内容的改革思考
        4.7.1 梅州市幼儿园教师对体育教学内容的改革期望
        4.7.2 梅州市幼儿园家长对体育教学内容的改革期望
        4.7.3 梅州市幼儿园体育教学内容的改革思考
5 结论
6 建议
7 致谢
8 参考文献
9 附录
10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3)民族地区“山村幼儿园”计划实施现状、问题及优化策略研究 ——基于贵州省S县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一)国外文献综述
        (二)国内文献综述
        (三)文献简评
    三、研究对象与目标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目标
    四、研究内容与框架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框架
    五、研究方法
        (一)文献分析法
        (二)问卷调查法
        (三)访谈法
    六、研究创新与不足
        (一)创新之处
        (二)不足之处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一、概念界定
        (一)学前教育
        (二)“山村幼儿园”计划
        (三)民族地区
    二、理论基础
        (一)教育公平理论
        (二)教育均衡发展理论
第三章 调查设计、研究样本选择及数据处理
    一、调查设计
        (一)调查目的
        (二)调查内容
        (三)问卷设计
        (四)访谈设计
    二、研究样本选择
        (一)S县县情简介
        (二)S县教育概况
        (三)样本幼儿园基本情况
    三、数据的处理
        (一)数据的来源
        (二)信度与效度检验
    三、样本情况的描述统计分析
        (一)教师性别结构状况
        (二)教师年龄结构状况
        (三)教师学历构成状况
        (四)教师对薪酬满意程度状况
        (五)教师工作压力状况
第四章 “山村幼儿园”计划实施宏观政策背景、发展概况及实施举措
    一、“山村幼儿园”计划实施宏观政策背景
    二、“山村幼儿园”计划发展概况
    三、“山村幼儿园”计划实施举措
        (一)县委、县政府重视,坚持办园的公益性和普惠性
        (二)建立财政投入保障体制,完善成本分担和贫困资助体系
        (三)多渠道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破解山村幼儿园师资难题
第五章 “山村幼儿园”计划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一、“山村幼儿园”计划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公办学前教育资源占比少
        (二)师资队伍力量仍薄弱
        (三)办园水平有待提升
    二、“山村幼儿园”计划面临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教育投入不足导致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缓慢
        (二)职业声望不高导致幼儿教师师资队伍严重匮乏
        (三)管理机制不畅制约学前教育质量提升
第六章 促进贵州省S县“山村幼儿园”发展的优化策略
    一、补好资源短板,扩大学前教育优质供给
        (一)加大教育优先发展投入
        (二)增加公办学前教育资源供给
        (三)扶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建设
    二、补足师资短板,强化学前教育队伍建设
        (一)扩大教师培养规模
        (二)完善待遇保障机制
        (三)构建师资分类培训
    三、补齐质量短板,提升学前教育办园水平
        (一)调整布局结构
        (二)提高保教质量
        (三)形成家园共育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民族地区“山村幼儿园”计划实施现状及问题调查问卷
    附录二:贵州省S县“山村幼儿园“计划实施现状调研访谈提纲
致谢

(4)拉祜族学前教育现状研究 ——以云南省S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一、发展边疆少数民族学前教育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
        二、发展边疆少数民族学前教育面临着诸多问题与挑战
        三、S县拉祜族学前教育的个案研究,具有借鉴意义
        四、研究者自身的兴趣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学前教育
        二、学前班
    第四节 文献综述
        一、少数民族学前教育的相关研究
        二、以拉祜族为对象的学前教育研究
        三、对已有研究的评价
    第五节 过程与方法
        一、研究的过程
        二、研究的方法
第二章 S县学前教育的社会背景和基本状况
    第一节 S县学前教育的社会背景
        一、地理位置及生态环境
        二、经济发展的整体状况
        三、人口的分布情况
        四、多元文化的特殊性
    第二节 S县学前教育的基本状况
        一、学前教育的组织主体与规划布局
        二、学前教育的服务对象与类型
        三、学前教育的资源投入与配置
第三章 S县拉祜族学前教育的现状
    第一节 S县拉祜族概况
        一、居住地的地理地貌概况
        二、社会经济概况
        三、人文素养概况
        四、家庭教育概况
    第二节 S县拉祜族学前教育机构的环境概况
        一、学前教育机构的主要类型
        二、学前教育机构的物质环境
        三、学前班的寄宿环境
    第三节 S县拉祜族学前教育的课程
        一、学前教育课程的准备环节
        二、学前教育课程的生成环节
        三、学前教育课程的落实环节
    第四节 S县拉祜族学前教育的师资
        一、学前教育师资队伍的数量
        二、学前教育师资队伍的质量
第四章 S县拉祜族学前教育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及原因分析
    第一节 S县拉祜族学前教育的外部支持系统不能发挥相应的支持作用
        一、学前教育总体资源投入不足
        二、学前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
        三、学前教育管理不健全
        四、学前家庭教育“力不从心”
    第二节 S县拉祜族学前教育与当地多元文化状况不适宜
        一、城市学前教育理念“照搬”进民族地区学前教育
        二、课程教育内容与当地民族文化背景不适宜
    第三节 S县拉祜族学前班师资问题制约学前教育发展
        一、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
        二、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低
        三、民族地区教师的文化认同困境
        四、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不到位
        五、学前班师资考评管理与小学混用
第五章 促进S县拉祜族学前教育发展的建议
    第一节 变革学前教育外界环境系统
        一、优化资源配置调整布局方案
        二、重塑山区乡土文化
        三、对拉祜族家庭系统实施教育干预
    第二节 优化内部资源管理
        一、加强对学前一年教育的质量提升及监管
        二、加紧研制符合不同民族认知水平及地区差异的学前课程
        三、优化学前师资的选拨、任用及专业建设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家长问卷
    附录B 教师多元文化教育调查问卷
    附录C 教育局访谈提纲
    附录D 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E 园长访谈提纲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一、参与课题研究
    二、学术论文
致谢

(5)黄土高原县域中小学校布局调整模式及其校舍空间计划研究 ——以陕西段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1.1 国家政策引导
        1.1.2 基础教育发展
        1.1.3 城乡发展统筹
        1.1.4 地域发展需求
    1.2 相关研究综述
        1.2.1 国外相关研究
        1.2.2 国内相关研究
        1.2.3 已有研究综述
    1.3 研究意义目标
        1.3.1 研究意义
        1.3.2 研究目标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技术方法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路线框架
2 历程解读:中小学校建设、布局与校舍
    2.1 中小学校建设发展历程
        2.1.1 起步与停滞期(1949-1977 年)
        2.1.2 计划与均衡期(1978-2000 年)
        2.1.3 经济与效益期(2001 年-至今)
    2.2 中小学校布局发展历程
        2.2.1 粗放布局阶段(1949-1977 年)
        2.2.2 全面普及阶段(1978-2000 年)
        2.2.3 布局调整阶段(2001-至今)
    2.3 中小学校校舍空间演进
        2.3.1 古代校舍
        2.3.2 近现代校舍
    2.4 本章小结
3 特征梳理:黄土高原县域中小学校发展
    3.1 县域类型界定与选取
        3.1.1 行政区划
        3.1.2 宏观地貌
        3.1.3 人口规模
        3.1.4 样本选取
    3.2 中小学校特征分析与启示
        3.2.1 增长与减少共存
        3.2.2 学校与学生减少不同步
        3.2.3 “县镇”与“农村”发展态势相反
        3.2.4 规模扩大但整体偏小
        3.2.5 教育的城镇化发展
        3.2.6 校舍总需求量增加
    3.3 过往布局调整成效
        3.3.1 优化了部分教育资源的配置
        3.3.2 发挥了一定的办学规模效益
        3.3.3 促进了局部的教育均衡发展
        3.3.4 提高了一定的教育教学质量
        3.3.5 加快推动了城乡城镇化进程
    3.4 当前布局调整困境
        3.4.1 布局结构散乱无序
        3.4.2 缺乏完善的级配体系
        3.4.3 “优质学校”规模超载
        3.4.4 缺乏流动人口考虑
        3.4.5 校舍不足与浪费并存
        3.4.6 农村学校文化气息消减
    3.5 本章小结
4 要素探讨:黄土高原县域陕西段中小学校布局
    4.1 陕西段县域特质审视
        4.1.1 地貌类型
        4.1.2 人口集聚度
        4.1.3 经济发展水平
        4.1.4 交通优势度
    4.2 规范条文指标解读
        4.2.1 国家现行规划指标
        4.2.2 地方现行条文标准
    4.3 学校规模要素核定
        4.3.1 班级数量
        4.3.2 班级人数
        4.3.3 生均面积
        4.3.4 定额指标
        4.3.5 规模类型
    4.4 服务范围要素优化
        4.4.1 服务半径
        4.4.2 服务人口
    4.5 基本设施配置指引
    4.6 城乡统筹文化复归
        4.6.1 城乡统筹规划
        4.6.2 校园文化复归
    4.7 措施支撑路径引入
        4.7.1 现状保留
        4.7.2 原址改(扩)建
        4.7.3 择址新建
        4.7.4 撤销合并
    4.8 本章小结
5 模式构建:黄土高原县域陕西段中小学校布局
    5.1 模式构建理论支撑
        5.1.1 教育公平论
        5.1.2 规模经济论
        5.1.3 整体规划论
    5.2 布局调整内涵启示
        5.2.1 形成秩序
        5.2.2 协调组织
        5.2.3 体现过程
    5.3 模式构建目标导向
        5.3.1 教育维度
        5.3.2 经济维度
        5.3.3 社会维度
        5.3.4 空间维度
    5.4 模式构建层级构成
        5.4.1 行政架构
        5.4.2 学校层级
    5.5 学校布局调整模式
        5.5.1 集聚点轴式
        5.5.2 多极点群式
        5.5.3 交叉网络式
    5.6 布局模式调整趋势
    5.7 本章小结
6 空间计划:陕西段县域中小学校校舍拓展统筹
    6.1 校舍空间计划提出
    6.2 校舍空间功能构成
        6.2.1 空间构成
        6.2.2 功能关系
    6.3 空间计划理论支撑
        6.3.1 空间整合
        6.3.2 建筑计划
    6.4 校舍空间计划原则
        6.4.1 传统功能延续创新
        6.4.2 空间构成多样灵活
        6.4.3 资源使用特色兼容
        6.4.4 结构功能高效整体
    6.5 校舍空间计划方法
        6.5.1 空间考量
        6.5.2 计划需求
        6.5.3 空间确认和配置
        6.5.4 计划方案
        6.5.5 方案评估
        6.5.6 实施决策
    6.6 校舍空间计划类型
        6.6.1 延续型
        6.6.2 叠加型
        6.6.3 置换型
    6.7 本章小结
7 结论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创新
    7.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图录
表录
作者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
    附录 1:1949-2010 年全国人口规模及中小学数据统计
    附录 2:2010 年黄土高原 223 个县人口规模统计
    附录 3:黄土高原县域陕西段中小学校布局调整调查问卷——行政卷
    附录 4:黄土高原县域陕西段中小学校布局调整调查问卷——学校卷
    附录 5:黄土高原县域陕西段中小学校布局调整调查问卷——家长卷
    附录 6:黄土高原县域陕西段中小学校布局调整调查问卷——学生卷
    附录 7:铜川市 T 县中小学校调研数据
    附录 8:延安市 C 县中小学校调研数据
    附录 9:咸阳市 Q 县中小学校调研数据

(6)云南省沾益县2009~2012年儿童生长发育状况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方法和评价标准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入选人数
    2.2 营养状况
    2.3 病毒性乙型肝炎检出情况
    2.4 贫血检出情况
    2.5 佝偻病检出情况
    2.6 龋齿检出情况
    2.7 检查五病4年来比较
3 讨论
    3.1 沾益县幼儿园儿童营养不良状况
    3.2 沾益县幼儿园儿童乙肝、贫血、佝偻病状况
    3.3 沾益县幼儿园儿童龋齿状况

(7)新疆哈萨克族现代教育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意义与目的
    一、研究的缘由
    二、研究的意义
    三、研究目的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关于哈萨克族教育研究现状
    二、国外关于哈萨克教育的研究
    三、文献评价
第三节 研究理论与方法
    一、研究理论
    二、主要研究方法
    三、研究思路 第一章 新疆哈萨克族教育发展的自然、社会生态环境
第一节 新疆哈萨克族概况
    一、哈萨克族与哈萨克先民
    二、哈萨克族的人口与分布
    三、经济生活
第二节 哈萨克族教育发展的自然、社会生态环境
    一、哈萨克族教育发展的自然生态环境
    二、哈萨克族教育发展的社会生态环境 第二章 新疆哈萨克族教育发展的文化生态环境
第一节 文化生态环境理论概述
    一、文化与教育
    二、文化生态环境理论
第二节 宗教与哈萨克族教育
    一、宗教的本质与教育
    二、哈萨克族原始宗教与教育
    三、伊斯兰教与哈萨克族教育
第三节 哈萨克族民俗与教育
    一、民俗的概念、特征和分类
    二、哈萨克民俗的教育功能 第三章 新中国成立前新疆哈萨克族教育发展的历史回顾
第一节 清末民国初年新疆哈萨克族现代教育的兴起
    一、清末新疆近代学校教育的兴起
    二、新疆哈萨克经文宗教教育向现代学校教育的转变
第二节 盛世才统治时期新疆哈萨克现代教育的发展
    一、盛世才统治时期的教育方针、政策与措施
    二、盛世才统治时期哈萨克族各级各类教育的新发展
    三、师资培训和教材建设
第三节 国民党统治时期的新疆哈萨克族教育
    一、三区政府时期的教育政策和措施
    二、三区政府时期哈萨克族教育的恢复与发展 第四章 新中国成立后新疆哈萨克族教育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 社会主义改造和初步建设时期的新疆哈萨克族教育
    一、新疆哈萨克族教育的特点、性质和任务
    二、哈萨克族教育的整顿与改造
    三、社会主义初步建设时期的哈萨克族教育
    四、“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哈萨克族教育
    五、民族语言文字与教材建设
第二节 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新疆哈萨克族教育
    一、新时期以来少数民族教育政策的历史回顾
    二、新时期以来的新疆哈萨克族义务教育和“两基”工作
    三、新时期以来的新疆哈萨克族牧区教育
    四、新时期以来的新疆哈萨克族双语教育 第五章 新形势下新疆哈萨克族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个案研究—以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尼勒克县为例
第一节 尼勒克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认识
    一、尼勒克县的自然生态环境
    二、近年来尼勒克县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第二节 尼勒克县基础教育发展的实证描述
    一、尼勒克县“两基”攻坚达标工作情况
    二、尼勒克县“两基”巩固提高工作情况
    三、尼勒克县基础教育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第三节 对尼勒克县实施中小学布局调整、民汉合校后教育改革与发展情况的调查
    一、尼勒克县实施中小学布局调整、民汉合校的现实背景
    二、尼勒克县实施中小学布局调整、民汉合校的现状
    三、实施学校布局调整、民汉合校中尼勒克县学前教育的迅速发展与面临的问题和出路
    四、实施学校布局调整、民汉合校对尼勒克县双语教学工作产生的影响与变化
    五、尼勒克县中等职业教育的现状及今后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第六章 当代哈萨克文化和教育的重镇—伊犁师范学院
第一节 伊犁师范学院的历史沿革—传承与发展
第二节 伊犁师范学院的发展现状
    一、发展现状
    二、伊犁师范学院最具办学特色的院系--人文学院发展现状扫描
第三节 连心牵手促发展—对伊犁师范学院对口支援工作现状的考察
    一、对口支援的基本情况
    二、对口支援工作取得的主要成效
    三、对口支援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四、解决问题的思路和举措
第四节 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对伊犁师范学院未来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一、伊犁师范学院的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二、今后发展的主要思路与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访谈录辑要 附录2:尼勒克县学前双语幼儿园布局图 附录3:2011年秋季少数民族农村双语幼儿园免费教育教学用书发货结算专用表 附录4:“国培计划”初中数学02班课程培训总结报告 附录5:“国培计划”--网络课堂培训学习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6:访谈提纲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8)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缘起
    1.2 选题的意义
    1.3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及相关问题的研究综述
        1.3.1 人民公社问题的相关研究
        1.3.2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问题的相关研究
        1.3.3 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相关研究
    1.4 相关概念阐释
        1.4.1 公社、人民公社、人民公社化运动、人民公社时期
        1.4.2 服务、公共服务、基本公共服务、农村基本公共服务
    1.5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主要框架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1.5.3 主要框架
    1.6 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1.6.1 重点
        1.6.2 难点
        1.6.3 创新点
第二章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理论渊源
    2.1 空想社会主义对未来社会的设想
    2.2 马克思主义关于未来社会的设计
        2.2.1 共产主义社会的理论
        2.2.2 农村公社理论
    2.3 苏联的农业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2.3.1 列宁的农业公社理论、合作社理论
        2.3.2 斯大林的农业集体化理论
    2.4 中国传统思想中的民本、大同、均平思想
        2.4.1 民本思想
        2.4.2 大同思想
        2.4.3 均平思想
第三章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历史溯源及其主要内容
    3.1 封建王权时代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
        3.1.1 建设农田水利
        3.1.2 修筑道路、桥梁和渡口
        3.1.3 救灾备荒,扶贫济困,养老抚幼
    3.2 民国时期不同历史语境中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
        3.2.1 乡村建设运动中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
        3.2.2 国民政府农村合作运动中的基本公共服务
        3.2.3 中国共产党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中的基本公共服务
    3.3 互助合作运动中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
        3.3.1 农田水利建设的逐步展开
        3.3.2 农村文化教育体系的逐步形成
        3.3.3 农村合作医疗的萌芽
        3.3.4 由自我保障向集体保障的转变
    3.4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时代背景
        3.4.1 社会主义国家赶超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的浪潮
        3.4.2 农业的"大跃进"运动
    3.5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主要内容
第四章 人民公社时期农业生产基本建设
    4.1 治理江河湖海,大兴水利工程
        4.1.1 治理江河,开沟挖渠
        4.1.2 开挖机井,发展机电排灌
        4.1.3 加固堤防,发展小型水利
    4.2 改良土壤,治理水土流失
        4.2.1 治理盐碱地
        4.2.2 排涝减渍
        4.2.3 治理水土流失
    4.3 推进农业机械化、工业化、化学化和电力化
        4.3.1 开展农业机械化运动
        4.3.2 兴办农村工业
        4.3.3 扩大化肥、农药生产,发展农村小水电站
    4.4 发展农业科学技术,提供农业科技和气象服务
        4.4.1 发展农业技术研究
        4.4.2 建立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
        4.4.3 开展农业气象服务
    4.5 修筑农村公路,发展邮电事业
        4.5.1 修筑农村公路
        4.5.2 发展邮电事业
    4.6 对人民公社时期农业生产基本建设的总体评价
        4.6.1 人民公社时期农业生产基本建设的积极作用
        4.6.2 人民公社时期农业生产基本建设的局限
第五章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文化教育
    5.1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文化教育的发展历程
        5.1.1 农村文化教育体系的形成与完善
        5.1.2 农村文化教育的停滞与破坏
        5.1.3 农村文化教育新局面的开始
    5.2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础教育
        5.2.1 农村基础教育的统一体系
        5.2.2 农村基础教育的实施
        5.2.3 农村基础教育中的民办教师
    5.3 农村扫盲和业余文化教育
        5.3.1 农村扫盲和业余文化教育的体系
        5.3.2 扫盲和业余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
        5.3.3 扫盲和业余文化教育的主要形式
    5.4 农村职业教育
        5.4.1 农业中学的创办与发展
        5.4.2 半工(农)半读职业学校的创办
        5.4.3 职业中学的恢复和发展
    5.5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文化教育的总体评价
        5.5.1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文化教育的积极作用
        5.5.2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文化教育的局限
第六章 人民公社时期的农村合作医疗
    6.1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合作医疗的历史沿革
        6.1.1 农村合作医疗的探索
        6.1.2 合作医疗制度的普及
        6.1.3 合作医疗制度的式微
    6.2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合作医疗的组织体系和队伍建设
        6.2.1 农村合作医疗的三级组织体系
        6.2.2 医疗队伍的建设与形成
        6.2.3 赤脚医生的出现与成长
    6.3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合作医疗的主要服务内容
        6.3.1 开展卫生宣传和爱国卫生运动
        6.3.2 实施医疗救治和预防接种
        6.3.3 坚持"三土"、"四自",发展中医中药事业
        6.3.4 开展妇幼保健和计划生育工作
    6.4 对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合作医疗的评价
        6.4.1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合作医疗的积极作用
        6.4.2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合作医疗的局限
第七章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社会保障
    7.1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社会保障的发展沿革
        7.1.1 以集体保障为主、国家保障为辅的农村社会保障
        7.1.2 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后农村社会保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7.2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社会保障的主要内容、方式
        7.2.1 农村社会优抚
        7.2.2 灾荒赈济
        7.2.3 农村社会贫困救助
        7.2.4 "五保户"供养
        7.2.5 麻风病人救治
        7.2.6 回乡的精简退职职工救济
        7.2.7 下乡知识青年安置
    7.3 对人民公社时期社会保障的总体评价
        7.3.1 人民公社时期社会保障的积极作用
        7.3.2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社会保障的局限
第八章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主要特点、意义与作用、局限性及其对当代启示
    8.1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主要特点
        8.1.1 供给主体的多元性
        8.1.2 供给决策的单向性
        8.1.3 服务内容的广泛性
        8.1.4 筹资渠道的多重性
        8.1.5 供给方式的计划性和强制性
        8.1.6 价值理念的均等性
    8.2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意义与作用
        8.2.1 马克思主义农村公社思想的实践、丰富和发展
        8.2.2 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次有益尝试
        8.2.3 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支持"工业优先"战略的实施
        8.2.4 满足了农民最基本的生存需求
        8.2.5 化解了社会矛盾,维护了社会稳定
        8.2.6 提高农民思想文化素质,营造了良好社会风气
    8.3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缺陷和不足及其原因
        8.3.1 城乡失调严重,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水平低
        8.3.2 各地之间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不平衡
        8.3.3 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缺乏长期稳定的发展过程,具有浓厚的运动色彩
        8.3.4 缺乏农民的需求表达机制,供给脱离了农民的实际需要
        8.3.5 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排斥市场机制的作用
    8.4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对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启示
        8.4.1 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应着眼于农村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8.4.2 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
        8.4.3 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应确立政府主导的多元化供给主体
        8.4.4 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应形成便捷高效的运行机制
        8.4.5 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完善需要一个有计划、有步骤、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
结束语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后记

(9)梅县城区托幼机构卫生保健现状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和方法
    1.1对象
    1.2方法
2结果
    2.1基本情况
    2.2 卫生保健设施状况
        2.2.1 园所场地情况
        2.2.2 保健设施情况
        2.2.3 人员配备
        2.2.4 膳食管理
        2.2.5 心理保健与健康教育
    2.3卫生保健工作情况
    2.4儿童体检情况
3讨论

四、赣榆县城区私立幼儿园卫生保健现状调查(论文参考文献)

  • [1]包头市普惠性民办幼儿园高质量发展的困境及对策研究[D]. 南楠.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2]梅州市幼儿园体育教学内容的研究[D]. 刘晓辉. 广州体育学院, 2019(07)
  • [3]民族地区“山村幼儿园”计划实施现状、问题及优化策略研究 ——基于贵州省S县的调查[D]. 赵乃希. 中南民族大学, 2019(08)
  • [4]拉祜族学前教育现状研究 ——以云南省S县为例[D]. 杨楠. 云南师范大学, 2017(02)
  • [5]黄土高原县域中小学校布局调整模式及其校舍空间计划研究 ——以陕西段为例[D]. 刘冬.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3(02)
  • [6]云南省沾益县2009~2012年儿童生长发育状况调查[J]. 杨红萍,肖云莲,孙琼,黄莹. 求医问药(下半月), 2012(11)
  • [7]新疆哈萨克族现代教育发展研究[D]. 朱远来. 中央民族大学, 2012(10)
  • [8]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研究[D]. 易新涛. 武汉大学, 2009(05)
  • [9]梅县城区托幼机构卫生保健现状调查[J]. 杨小娟,刘剑云. 华南预防医学, 2005(03)
  • [10]赣榆县城区私立幼儿园卫生保健现状调查[J]. 黄庆发. 预防医学文献信息, 2002(06)

标签:;  ;  ;  ;  ;  

赣榆县民办幼儿园卫生保健现状调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