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液气相色谱法分析植物油中的残留溶剂

液-液气相色谱法分析植物油中的残留溶剂

一、植物油中溶剂残留液上气相色谱分析法(论文文献综述)

李学青[1](2021)在《食用植物油中溶剂残留测定方法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在顶空气相色谱法测定食用植物油中残留溶剂的基础上,对影响残留溶剂测定的条件进行研究。方法:在恒定环境中,在不同的变量参数下,运用顶空气相色谱法依次进样分析,对色谱柱温度、进样口温度及载气流速进行研究和优化。结果:顶空气相分析的灵敏度与色谱柱温度、进样口温度、载气流速所决定的气相提取效率有关;在一定温度范围内组分的塔板数随载气流速的增加呈规律性递增,适当提高载气流速有利于提高检测的灵敏度;色谱柱温度和进样口温度的变化对检测效率影响显着,应选取最佳条件。结论:通过实验得到优化的气相分析参数,色谱柱温度为150℃、进样口温度为140℃、载气流速为5 mL·min-1、回收率为98.2%~99.6%、精确度为3.04%~5.20%。

李德国,刘杨,闫爱华,赵中毓,郭金山,王东慧,张舸[2](2020)在《气相色谱法测定植物油中溶剂残留量》文中提出本文依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溶剂残留量的测定》(GB 5009.262—2016),采用顶空进样和气相色谱分析法,对植物油中的6号溶剂残留量进行测定,标准曲线最佳线性范围为0~200μg/kg,线性相关系数r=0.999 5,加标回收率为83.5%~117%。该方法操作简单、准确度高,适用于植物油中溶剂残留量的检测。

王昌冰[3](2019)在《三维荧光光谱技术在食用植物油检测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食用油是人们日常餐饮中的必备食材,可为人体提供重要的脂类物质,同时能帮助人们补充所需要的微量有机物。近年来,食用植物油质量问题时常发生,植物油掺伪问题、毒素残留问题及地沟油事件等严重违背相关法律,威胁消费者的生命健康。在众多食用植物油检测方法中,三维荧光光谱技术因其操作简单,选择性强,灵敏度高,样品用量少而备受关注。本文实验对象是食用植物油,采用三维荧光光谱技术和化学统计学方法完成其掺伪及其农药残留量的检测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利用稳态荧光光谱仪FS920获取了6种食用植物油的三维光谱数据,并对其荧光峰位置、强度及数量进行了对比研究,并给出了其荧光谱图中不同荧光峰对应的植物油组分信息。(2)采用化学统计学方法完成荧光光谱数据的处理,将平行因子(PARAFAC)和交替三线性分解(ATLD)算法应用到食用植物油掺伪检测研究中,以橄榄油为基底油,大豆油为掺伪油,配置不同体积浓度的掺伪样本,完成对掺伪样本的辨别研究。结果表明:PARAFAC算法和ATLD算法均能很好的实现掺伪样本的定性研究,其中在对两因子分辨光谱同橄榄油、大豆油归一化光谱拟合时,ATLD算法对因子2分辨光谱同橄榄油归一化光谱的吻合度更高。进一步地,引入同大豆油成分相似的“干扰物质”花生油,以橄榄油、花生油掺伪样本和橄榄油、花生油、大豆油三组分掺伪样本验证了ATLD模型在植物油掺伪鉴别应用的可靠性。(3)采用ATLD算法对食用植物油农药残留的荧光光谱特性进行研究,以芝麻油为研究对象,采用外源性添加灭多威乳油,配置不同体积浓度的芝麻油农药残留样本,实现芝麻油农残样本的定性定量研究。结果表明:ATLD算法可以实现芝麻油农药残留样本的定性定量检测,其中测试样本集芝麻油平均回收率为99.53%,均方根误差0.057;农药灭多威平均回收率为97.31%,均方根误差0.041。

赵娅鸿[4](2018)在《顶空-气相色谱法测定亚麻籽油中溶剂残留量的不确定度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顶空-气相色谱法测定亚麻籽油中的溶剂残留量的不确定度。方法应用因果图分析法分析溶剂残留量测量过程的不确定度来源,通过建立数学模型量化不确定度的各主要分量,计算合成不确定度和扩展不确定度。结果当亚麻籽油中溶剂残留量为20.3 mg/kg,扩展不确定为2.0 mg/kg(k=2)。影响检测结果测量不确定度的最主要因素为标准曲线拟合。结论通过分析评定测量不确定度,能够有效掌握实验测定结果的准确性和可信度,确保检验工作的质量。

陆啸天[5](2017)在《甲基戊烷浸出膨化大豆料的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目前,我国食用植物油浸出溶剂主要有工业己烷、植物油抽提溶剂(六号溶剂)和正己烷,其主要成分均为正己烷。正己烷是189种空气污染物之一,其代谢物具有明确的中枢神经系统毒性。为此,本文在分析市场上植物油溶剂残留的基础上,以大豆膨化料为对象,比较研究了甲基戊烷、正己烷和植物油抽提溶剂的四级逆流浸出效果和浸出毛油的质量,为甲基戊烷作为正己烷替代溶剂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收集了3412个市场植物油并测定其残留溶剂含量。结果表明,溶剂残留量不大于10 mg/kg的样品占52.17%,不大于20 mg/kg占69.05%,不大于50 mg/kg占99.41%。总体而言,98.81%的样品达到GB 2716-2005的残留溶剂限量要求,但若按即将发布实施的GB 2716的要求,合格率仅为69.04%。残留溶剂的主要组分为正己烷、甲基环戊烷,二者的含量较高,而2-甲基戊烷、3-甲基戊烷的残留量较低,由此提示若采用甲基戊烷作为浸出溶剂,有望达到新标准的限量要求。其次,采用正己烷、植物油抽提溶剂、甲基戊烷三种溶剂对大豆膨化料进行四级逆流浸出,分析比较了浸出溶剂对浸出效果、浸出毛油品质及微量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甲基戊烷于浸出初期混合油浓度最高,后续被植物油抽提溶剂反超,但甲基戊烷干粕残油率和静吸附率平均值均最小,分别为0.57%和19.00%。三种溶剂浸出毛油脂肪酸组成相同,甾醇含量无显着性差异。甲基戊烷浸出毛油表现出酸值低、含磷量低、非水化磷脂含量低、角鲨烯含量高、残溶易去除的优势,而甲基戊烷浸出毛油生育酚含量略低于正己烷和植物油抽提溶剂。此外,正己烷及植物油抽提溶剂浸出毛油生育酚及甾醇含量随浸出级数的增加而略有增加,角鲨烯和磷脂含量随浸出级数增加显着,主要在后续过程被浸出。甲基戊烷甾醇及角鲨烯含量变化趋势与正己烷和植物油抽提溶剂浸出相似,生育酚含量随浸出级数的增加迅速降低,浸出磷脂含量变化不大且浸出量较少。最后,基于甲基戊烷在实验室规模下的良好表现,研究了甲基戊烷的理论节能情况、甲基戊烷浸出在第一长管蒸发阶段的蒸汽消耗以及甲基戊烷的工业实践情况。结果表明,相比于正己烷,2-甲基戊烷作为浸出溶剂可节省能量13.80%,甲基戊烷在第一长管蒸发过程所需间接蒸汽量减少7.32%。4家油脂企业使用甲基戊烷代替工业己烷后,其溶剂消耗节省12.5%36.8%,蒸汽消耗节省3.6%11.9%,豆粕残溶显着降低(甲基戊烷和工业己烷浸出粕残溶分别为253.78 mg/kg和487.29 mg/kg)。综上所述,甲基戊烷是一种替代以正己烷为主要成分的工业己烷、植物油抽提溶剂和正己烷的良好浸出溶剂。

陈芳,莫逆,杨学文[6](2016)在《食用植物油中溶剂残留分析方法的最新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植物油作为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调味品,其安全问题关系着每个人的身体健康。溶剂残留是国家卫生标准的必检项目,标准规定值是50 mg/kg,是植物油质量的重要指标,其检测结果准确与否直接影响到人民的食用安全。本文综述了近年来食用植物油中溶剂残留分析方法的最新研究进展,包括多种前处理方法和测定方法,并提出了今后食用植物油中溶剂残留

董超先,徐彩凤,蔡潼玲[7](2015)在《食用植物油中残留溶剂的测定》文中认为将食用植物油样品放入密封的顶空进样瓶中,在一定温度下,振荡后使样品中的溶剂残留气化进而达到气—液相平衡,顶空注入气相色谱仪中进行测定,以六号溶剂标准溶液绘制标准曲线,采用外标法定量,测定食用植物油中的溶剂残留含量。

郑月明[8](2013)在《色谱技术在食用植物油品质评价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食用植物油是人类膳食的主要组成部分,为人类生命活动提供必须的营养与能量,食用植物油的品质则关系到日常饮食的健康与安全。然而,目前食用植物油市场上掺假伪劣、以次充好事件时有发生,迫切需要建立快速、准确的食用植物油品质评价新方法,以确保食用植物油的质量,进而有效保证消费者的食用安全。本研究采用目前食品检测领域比较先进的色谱技术作为评价手段,建立了食用植物油中脂肪酸、甘油三酯的测定方法,并分析了几种常见植物油(大豆油、玉米油、花生油、葵花籽油和橄榄油)的脂肪酸和甘油三酯种类及含量。另外,还建立了食用植物油加工中的萃取溶剂——六号溶剂的气相色谱测定方法。主要内容如下:(1)首次在国内将全二维气相色谱-四级杆质谱(GC×GC-MS)技术应用于植物油中脂肪酸的测定,通过筛选色谱柱系统,优化调制周期、热喷时间、冷气量等参数,建立了灵敏度优于传统一维气相色谱法的分析方法。食用植物油脂样品经甲酯化衍生后,以DB-1柱(30m×0.25mm×0.25μm)作为一维柱、DB-Wax柱(3.2m×0.1mm×0.1μm)作为二维柱组成柱系统进行分离,在调制周期为3.5s、热喷时间350ms、四极杆质量扫描范围为m/z40350的条件下,植物油脂中31种脂肪酸成分在50min内得到准确和灵敏的检测。(2)将植物油用1:1的异丙醇-乙腈溶液稀释至3%,在柱温35℃、样品室15℃条件下,经ACQUITY BEH C18色谱柱(5μm,4.6mm×250mm),以1:1的异丙醇-乙腈溶液为流动相等度洗脱分离,28种甘油三酯成分通过分析ESI-Q-ToF所得离子碎片信息得到准确定性,面积归一化法定量,以LnLnLn和PPP作为参考,方法检出限为810mg/g。通过分析5种植物油中甘油三酯的种类和含量的分析结果表明,三油酸甘油酯(OOO)为初榨橄榄油的特征甘油三酯,1,2-二亚油酸-3-亚麻酸甘油酯(LLLn)为大豆油的特征甘油三酯,初榨橄榄油中甘油三酯以OOO和1-硬脂酸-2,3-二油酸甘油酯(POO)为主,而另外4种植物油以三亚油酸甘油酯(LLL)、1-油酸-2,3-二亚油酸甘油酯(OLL)和1-硬脂酸-2,3-二亚油酸甘油酯(PLL)为最主要的甘油三酯成分。(3)在现有方法的基础上,改进了植物油提取过程中涉及的六号溶剂的气相色谱检测方法,提高了方法的自动化程度、灵敏度和准确度。结果表明,在60℃下振摇30min后顶空采样,经HP-5(0.25μm,0.25mm×30m)色谱柱快速分离后由FID检测器测定。以正庚烷为内标物,除内标外的六号溶剂总峰面积为分析物,内标标准曲线面积归一化法定量。线性范围宽(10200mg/kg)、精密度高、重现性好、准确度高,检测限可达2mg/kg,本研究所建立的植物油特征成分评价系列方法操作简便、重现性好、灵敏度高,将为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及相关食品安全工作者提供了有益的技术支持。

吴翠蓉[9](2013)在《油茶籽油掺假测定方法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食品安全已成为我国主要关注的问题之一。其中,地沟油事件、食用植物油掺杂劣质油、廉价油现象屡见不鲜。为维护消费者权利,保证消费者健康,建立可靠的食用植物油质量控制的方法非常必要。本研究建立了基于气相色谱-质谱分析的油茶籽油掺假测定的方法,主要内容如下:1.将脂肪酸甲酯化衍生后,利用气质联用仪测定了油茶籽油和其他五种植物油(大豆油、花生油、菜油、棉油和棕榈油)的脂肪酸组成和含量。结果表明,几种油的脂肪酸组成和含量有明显差异。由此确定了油茶籽油掺杂不同油的定性脂肪酸,建立了油茶籽油分别掺杂五种植物油后的特征脂肪酸含量与掺杂量的回归方程,相关系数0.99以上,总体回收率84.4-116%。2.通过静态顶空气-质谱联用技术,分离获得大量油茶籽油和其他的五种植物油(玉米油、大豆油、花生油、菜籽油和棉籽油)的挥发性成分。这些挥发性成分主要为醛类、醇类、酸类等物质。比较几种油的挥发性成分发现,玉米油、大豆油、花生油、菜籽油、棉籽油均含有明显区别于油茶籽油的两个特征化合物:3-十二烷基二氢-2,5-呋喃二酮和δ-十一烷酸内酯,而在油茶籽油中这两种化合物没有检测到。因此,以3-十二烷基二氢-2,5-呋喃二酮作为目标特征物质,进行不同含量的掺伪试验,油茶籽油的检测浓度相对标准偏差<5%,可有效测定混合油中油茶籽油的含量。3.采用SPME-气质联用技术,优化分析条件,分离获得了50种油茶籽油挥发性成分,同时筛选出油茶籽油区别于其他植物油(菜籽油、大豆油、玉米油、棉籽油)的特征挥发性组分(z,E-2,13-十八碳二烯-1-醇)。在油茶籽油中分别掺入其他四种植物油,建立掺杂量与特征组分含量变化回归方程,几种油相关系数均在0.99以上,方法回收率较高。同时研究也发现茶籽油精炼油和毛油中特征挥发性组分(Z,E-2,13-十八碳二烯-1-醇)含量不同。本研究对油茶籽油精炼油和毛油均进行了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主要针对油茶籽油中掺入一种植物油进行了试验。油茶籽油掺杂技术的复杂性和多元化,对方法提出了挑战,在今后,可以加强对多种油同时掺杂的油茶籽油测定方法的研究,使掺杂鉴定方法更加完善。

韩锋[10](2012)在《食用植物油中溶剂残留量检测结果的影响因素》文中提出简要介绍了食用植物油中溶剂残留的成因及危害,说明气相色谱法测定溶剂残留量的操作过程,并提出影响测定结果的六个因素及防范措施。

二、植物油中溶剂残留液上气相色谱分析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植物油中溶剂残留液上气相色谱分析法(论文提纲范文)

(1)食用植物油中溶剂残留测定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和方法
    1.1材料与试剂
    1.2仪器与设备
    1.3气化装置
    1.4实验方法
        1.4.1色谱分析参考条件
        1.4.2模拟样品制备
        1.4.3色谱柱温度对测定结果的影响实验
        1.4.4样口温度对测定结果的影响实验
        1.4.5检测器温度对测定结果的影响实验
        1.4.6载气流速的对测定结果的影响实验
2结果与分析
    2.1溶剂残留色谱条件的优化研究
        2.1.1色谱柱温度对测定结果的影响
        2.1.2进样口温度对测定结果的影响
        2.1.3检测器温度对测定结果的影响
        2.1.4载气流速的对测定结果的影响
    2.2标准曲线的绘制
    2.3回收率的测定
    2.4精密度的测定
3结论

(2)气相色谱法测定植物油中溶剂残留量(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设备
    1.1 材料
    1.2 设备
2 实验方法
    2.1 方法依据
    2.2 原理
    2.3 仪器条件
        (1)顶空进样条件。
        (2)气相色谱条件。
3 实验步骤
    3.1 实验准备
        3.1.1 内标物A
        3.1.2 基体植物油
        3.1.3 标准溶液配制
    3.2 实验步骤
        3.2.1 标准曲线制作
        3.2.2 加标回收率测定
4 结果与分析
    4.1 色谱柱选用
    4.2 顶空条件优化
    4.3 线性范围与相关性
    4.4 加标回收率测定
    4.5 注意事项
5 结 论

(3)三维荧光光谱技术在食用植物油检测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食用植物油检测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常规检测技术
        1.2.2 光谱检测技术
    1.3 课题来源与主要研究内容
        1.3.1 课题来源
        1.3.2 论文研究思路
        1.3.3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荧光理论与方法分析
    2.1 荧光光谱理论
        2.1.1 荧光发光原理
        2.1.2 荧光分析技术
    2.2 荧光光谱数据采集的实验条件
        2.2.1 实验荧光光谱仪
        2.2.2 荧光光谱数据处理软件
    2.3 荧光光谱数据的处理方法
        2.3.1 化学计量学简介
        2.3.2 三线性分解模型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食用油原始三维荧光光谱特征分析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样本的选择
        3.2.2 实验参数设置
        3.2.3 实验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大豆油原始光谱分析
        3.3.2 玉米油原始光谱分析
        3.3.3 葵花籽油原始光谱分析
        3.3.4 花生油原始光谱分析
        3.3.5 芝麻油原始光谱分析
        3.3.6 橄榄油原始光谱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食用油掺伪三维荧光光谱检测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样本的选择
        4.2.2 实验参数设置
        4.2.3 实验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掺伪油原始光谱分析
        4.3.2 平行因子建模分析
        4.3.3 交替三线性算法建模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食用油农药残留三维荧光光谱分析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实验样本的选择
        5.2.2 实验参数设置
        5.2.3 实验方法
    5.3 结果与分析
        5.3.1 样本原始光谱分析
        5.3.2 芝麻油农药残留定性分析
        5.3.3 芝麻油农药残留定量分析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4)顶空-气相色谱法测定亚麻籽油中溶剂残留量的不确定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与试剂
    2.2 仪器与设备
    2.3 仪器条件
        2.3.1 顶空进样器条件
        2.3.2 气相色谱条件
    2.4 溶液配制及测定方法
    2.5 数学模型的建立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确定度的来源分析
    3.2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
        3.2.1 样液制备过程中称量质量引入的不确定度ur (m)
        3.2.2 工作标准溶液浓度引入的不确定度
        3.2.3 标准曲线拟合引入的不确定度ur (x)
        3.2.4 重复性引入的不确定度ur (r)
        3.2.5 溶剂残留量合成不确定度和扩展不确定度评定
    3.3 测量不确定度结果
4 结论

(5)甲基戊烷浸出膨化大豆料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己烷类抽提溶剂的概述
        1.1.1 己烷类抽提溶剂的种类及组成
        1.1.2 己烷类抽提溶剂的使用
    1.2 己烷类油脂浸出溶剂的相关法律法规
        1.2.1 植物油残留溶剂的标准规定
        1.2.2 植物油抽提溶剂的标准演变
        1.2.3 植物油抽提溶剂标准指标分析
        1.2.4 己烷类物质作为浸出溶剂的法律地位
    1.3 己烷类物质的毒理学性质
        1.3.1 己烷类物质的毒理学试验
        1.3.2 己烷类物质的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
    1.4 植物油残留溶剂现状与新型浸出溶剂的研究进展
        1.4.1 植物油残留溶剂现状
        1.4.2 新型浸出溶剂的研究进展
    1.5 本研究的立题背景及意义
    1.6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食用植物油溶剂残留现状
    2.1 前言
    2.2 材料与仪器
        2.2.1 实验材料及试剂
        2.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残留溶剂含量标准曲线
        2.3.2 残留溶剂的测定
    2.4 结果与讨论
        2.4.1 所采集植物油样本的统计情况
        2.4.2 植物油溶剂残留整体情况
        2.4.3 不同品种食用植物油的溶剂残留含量
        2.4.4 不同等级食用植物油的溶剂残留含量
        2.4.5 不同溶剂浸出食用植物油的溶剂残留含量
        2.4.6 植物油残留溶剂组分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新型溶剂甲基戊烷四级逆流浸出大豆膨化料
    3.1 前言
    3.2 材料与仪器
        3.2.1 实验材料及试剂
        3.2.2 实验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四级逆流浸出方法
        3.3.2 静吸附率的测定
        3.3.3 混合油浓度的测定
        3.3.4 原料及浸出毛油理化指标的测定
    3.4 结果与讨论
        3.4.1 甲基戊烷、正己烷、植物油抽提溶剂浸出效果的评价
        3.4.2 甲基戊烷、正己烷、植物油抽提溶剂浸出油品分析
        3.4.3 浸出过程微量成分的变化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甲基戊烷作为油脂浸出溶剂的工业实践
    4.1 前言
    4.2 材料与仪器
        4.2.1 实验材料及试剂
        4.2.2 实验仪器
    4.3 实验方法
    4.4 结果与讨论
        4.4.1 甲基戊烷作为油脂浸出溶剂的理论节能情况
        4.4.2 混合油沸腾温度与浸出溶剂的关系
        4.4.3 甲基戊烷作为油脂浸出溶剂的工业实践分析
    4.5 本章小结
主要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8)色谱技术在食用植物油品质评价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附件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第一章 前言
    1.1 食用植物油概述
        1.1.1 食用植物油简介
        1.1.2 食用植物油的加工过程
        1.1.3 食用植物油常规品质检测方法
    1.2 色谱技术在食用植物油品质检测中的应用
        1.2.1 植物油中脂肪酸的色谱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1.2.2 植物油中甘油三酯的色谱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1.2.3 植物油中溶剂残留的色谱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1.3 研究的目的意义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全二维气相色谱-四级杆质谱法检测植物油中脂肪酸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仪器与试剂
        2.2.2 实验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GC ×GC-MS 条件优化
        2.3.2 灵敏度的比较
        2.3.3 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
        2.3.4 实际样品测定与植物油中脂肪酸组成分析
    2.4 结论
第三章 高效液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法测定植物油中甘油三酯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仪器与试剂
        3.2.2 实验方法
    3.3 结果和讨论
        3.3.1 色谱条件的优化
        3.3.2 定性定量方法
        3.3.3 实际样品甘油酯成分分析
    3.4 结论
第四章 顶空气相色谱法测定植物油中残留溶剂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仪器设备
        4.2.2 材料与试剂
        4.2.3 实验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标准品定性分析结果
        4.3.2 静态顶空条件的优化
        4.3.3 方法学验证
        4.3.4 实际样品分析
    4.4 结论
第五章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9)油茶籽油掺假测定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油茶籽油概述
        1.1.1 油茶籽油资源
        1.1.2 油茶籽油主要营养及保健功能
        1.1.3 食用植物油掺假情况
    1.2 食用植物油掺杂研究方法
        1.2.1 理化分析法
        1.2.2 光谱分析法
        1.2.3 色谱分析法
        1.2.3.1 气相色谱法
        1.2.3.2 液相色谱法
        1.2.4 其他方法
        1.2.5 展望
    1.3 固相微萃取技术
        1.3.1 固相微萃取的发展历程
        1.3.2 固相微萃取装置及原理
        1.3.3 SPME萃取模式
        1.3.4 影响因素
        1.3.4.1 萃取头类型
        1.3.4.2 萃取时间
        1.3.4.3 萃取温度
        1.3.4.4 无机盐效应与pH值
        1.3.4.5 衍生化反应
        1.3.4.6 搅拌方式
        1.3.5 固相微萃取的应用
        1.3.5.1 植物油溶剂残留的分析
        1.3.5.2 植物油香气组分分析
        1.3.5.3 植物油中污染物的测定
        1.3.5.4 评价植物油氧化程度或氧化稳定性
    1.4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4.1 基于脂肪酸组成测定的气相色谱-质谱法鉴定油茶籽油掺杂的研究
        1.4.2 静态顶空-气质联用法分析油茶籽油掺杂的研究
        1.4.3 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法分析油茶籽油掺杂的研究
第2章 基于脂肪酸组成测定的气相色谱-质谱法鉴定油茶籽油掺杂的方法研究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仪器和试剂
        2.2.2 植物油样品
        2.2.3 仪器测定条件
        2.2.4 脂肪酸甲酯制备
    2.3 结果与分析
        2.3.1 条件优化
        2.3.2 几种食用植物油脂肪酸组成
        2.3.3 掺杂油茶籽油特征脂肪酸组分的确定
        2.3.4 掺杂油茶籽油中掺杂量的测定
        2.3.5 重复性与回收率
    2.4 结论与讨论
第3章 静态顶空-气质联用法检测油茶籽油掺杂的方法研究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3.2.2 实验条件
        3.2.3 样品处理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平衡温度的选择
        3.3.2 平衡时间的选择
        3.3.3 四种植物油可挥发性成分
        3.3.3.1 油茶籽油可挥发性成分种类与含量
        3.3.3.2 其它几种植物油可挥发性物质总离子流谱图
        3.3.3.3 植物油可挥发性成分差异比较
        3.3.4 模拟掺杂,测定油茶籽油含量
    3.4 结论与讨论
第4章 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技术分析油茶籽油毛油掺杂的方法研究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试验材料
        4.2.2 实验仪器
        4.2.3 仪器条件
        4.2.4 SPME操作及样品处理
        4.2.5 实验条件优化
        4.2.5.1 萃取头选择
        4.2.5.2 萃取温度的选择
        4.2.5.3 样品用量的选择
        4.2.5.4 平衡时间
        4.2.5.5 萃取时间选择
        4.2.5.6 搅拌速度的选择
        4.2.5.7 解析温度及时间的选择
        4.2.6 结果与分析
        4.2.6.1 油茶籽油挥发性成分
        4.2.6.2 优化的条件对特征目标物质相对含量的影响
        4.2.6.3 油茶籽油中掺杂菜籽油测定结果
        4.2.6.4 油茶籽油中掺杂大豆油方法建立
        4.2.6.5 油茶籽油中掺杂玉米油方法建立
        4.2.6.6 油茶籽油中掺杂棉籽油方法建立
    4.3 结论与讨论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10)食用植物油中溶剂残留量检测结果的影响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测定方法
    2.1 试剂
    2.2 仪器与材料
    2.3 气相色谱分析条件
        2.3.1 建立色谱条件配置表:Column Temp limit 250℃;Injector Temp limit 250℃;Detecter Temp limit 300℃。
        2.3.2 建立方法并启动:
    2.4 标准溶液制备
        2.4.1 取50ml比色管倒入适量无溶剂新鲜机榨油, 用吸管吸取溶剂0.
        2.4.2 用量筒取上述1%标准溶液50毫升加入500毫升容量瓶, 用无溶剂机榨油冲洗量筒并定容, 加盖密封, 混匀为A液 (1000mg/kg) 。
        2.4.3 取A液10毫升加入100毫升容量瓶, 用无溶剂机榨油冲洗量筒并定容, 加盖密封, 混匀为B液 (100 mg/kg) 。
        2.4.4 取B液20、40、60、80毫升分别加入100毫升容量瓶, 用无溶
    2.5 样品测定
    2.6 总结
3 影响测定结果的因素
    3.1 标准溶剂的选用
    3.2 标准溶液所用基质的选择
    3.3 气化温度的影响
    3.4 顶空气的采集与进样
    3.5 定量参数可以选用峰高、峰面积进行。
4 结束语

四、植物油中溶剂残留液上气相色谱分析法(论文参考文献)

  • [1]食用植物油中溶剂残留测定方法研究[J]. 李学青. 现代食品, 2021(04)
  • [2]气相色谱法测定植物油中溶剂残留量[J]. 李德国,刘杨,闫爱华,赵中毓,郭金山,王东慧,张舸. 粮食科技与经济, 2020(10)
  • [3]三维荧光光谱技术在食用植物油检测中的应用研究[D]. 王昌冰. 燕山大学, 2019(05)
  • [4]顶空-气相色谱法测定亚麻籽油中溶剂残留量的不确定度分析[J]. 赵娅鸿.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2018(19)
  • [5]甲基戊烷浸出膨化大豆料的研究与应用[D]. 陆啸天. 江南大学, 2017(02)
  • [6]食用植物油中溶剂残留分析方法的最新研究进展[J]. 陈芳,莫逆,杨学文. 食品安全导刊, 2016(06)
  • [7]食用植物油中残留溶剂的测定[J]. 董超先,徐彩凤,蔡潼玲. 广东化工, 2015(17)
  • [8]色谱技术在食用植物油品质评价中的应用[D]. 郑月明.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3(02)
  • [9]油茶籽油掺假测定方法的研究[D]. 吴翠蓉. 浙江工业大学, 2013(03)
  • [10]食用植物油中溶剂残留量检测结果的影响因素[J]. 韩锋.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2(02)

标签:;  ;  ;  ;  ;  

液-液气相色谱法分析植物油中的残留溶剂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