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确工作重点,强化责任落实,全力做好劳动保障工作

明确工作重点,强化责任落实,全力做好劳动保障工作

一、明确工作重点 强化责任落实 全力做好劳动保障工作(论文文献综述)

刘晓初[1](2021)在《文成县劳动保障监察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劳动保障监察制度作为保障劳动法实施和保护劳资双方合法权益的行政制度,肩负着协调劳动关系、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职能。在我国现行的劳动保障监察体系中,县一级劳动保障监察机构承担了监察职能的绝大部分,是劳动监察工作的重中之重。相较部分发达国家(地区)而言,我国的劳动保障监察制度起步晩,并且受我国具体国情的影响,还没有形成完善的垂直化体系。当前,我国经济已逐步转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劳动者的文化知识水平也日益提高,劳资矛盾愈发突出。加大劳动保障研究力度,完善劳动保障监察体制,对护航经济平稳发展、保障劳动者权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维护社会稳定等都具有重要意义。文成县劳动保障监察机构成立于2011年,经过多年的增配改制,逐步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劳动保障监察体制,但同时也存在着诸多问题亟待改进。本文从劳动保障监察服务对象的角度切入,以文成县劳动保障监察体系作为具体研究对象,结合新公共服务、法治政府等相关理论,采用访谈法,深入分析了文成县劳动保障监察现状。针对劳动保障监察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通过研究发现,目前文成县劳动保障监察存在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威慑力不足、重调解、轻执法、队伍羸弱、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能力薄弱等问题。究其原因在于,监察手段单一、部门地位较低、政府支持不足、人员不足且不稳定、部门间联动乏力。最后,提出了完善劳动保障监察体系、加强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及队伍建设、建立劳资纠纷预警机制、完善部门间联动制度等对策建议。

胡伟[2](2021)在《N市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政策执行研究 ——基于霍恩-米特模型的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是每年年终岁尾大家比较关注的热点社会问题之一,既影响农民工的劳动权益保障,影响脱贫攻坚的效果,也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习近平总书记和李克强总理曾多次就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工作作出批示,中央有关部门也三令五申出台相应的具体政策,全国各级劳动保障监察部门也奋战在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工作的一线。经过多方共同努力,有些地区的问题得到了有效的抑制,而有些地区却仍屡见高发。为深入研究政府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政策执行过程中的问题,精准找出影响因素与根治之策,本文在梳理国内外文献和导致不同地区政策执行差异影响因素的基础上,运用“霍恩—米特”的政策模型分析框架,采用问卷调查、访谈和数据分析等研究方法,从市级层面以N市为例,对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政策的执行现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以探寻根治欠薪的政策思路。本篇论文共包括五个章节:第一章主要说明研究背景与意义,展示研究思路,介绍主要创新点和不足;第二章讲述了核心概念和理论框架,对霍恩—米特模型及其分析政策执行的因素进行介绍;第三章介绍N市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政策执行的现状和做法;第四章分析N市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政策执行中的问题和政策执行效果的具体影响因素;第五章基于霍恩-米特模型关于影响政策执行的六个要素,提出政策执行的具体改进建议。

高云亮[3](2021)在《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功能问题历来是学界研究的重点之一。在精准扶贫进程中,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核心领导地位、政治引领优势、统筹协调作用、资源整合功能是保证广大贫困村实现脱贫的重要动因,也是推动农村党建科学化的决定性因素。截止2019年底,我国已在533824个行政村建立党组织,覆盖率超过99%。1从基层党组织引领干部群众推进精准扶贫的实践来看,精准扶贫与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的发挥形成鲜明的交互促进特征:一方面,贫困村的扶贫必须依靠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坚强领导来推动、组织、实施;另一方面,精准扶贫又为农村基层党组织以提升功能为重点的自身建设提供了良好平台。目前,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扶贫工作已进入脱贫攻坚奔小康的战略决胜期,由于扶贫主体的自身能力因素、脱贫主体的内在动力因素、帮扶策略的试用匹配因素、扶贫保障的机制体制因素等方面的影响,精准扶贫的成效受到一定制约。在此种情形下,在今后的脱贫攻坚中如何才能有效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特定功能,如何才能强化农村党组织功能促进脱贫实效,如何理解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扶贫功能内涵,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功能如何实现等等,这些问题亟需提上重要日程,也是我们党巩固农村执政根基、加强自身建设、推动脱贫实现进程中必须解决的现实难题。从扶贫背景下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的历史演进来看,能够为新时代精准扶贫战略下科学高效地推进脱贫攻坚提供经验借鉴。扶贫救济阶段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主要作用是组织推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提高农村土地产出率,承接落实农村经济发展政策、发展乡镇企业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以工代赈政策促进农村基础设施改善。扶贫开发阶段专门成立农村扶贫工作领导机构,增强了广大农村党组织的组织力和凝聚力,有效加强对农村扶贫工作的领导,承接落实贫困县独有的优惠政策,增强扶贫攻坚的驱动力。扶贫攻坚阶段以政府为主导、多元互促模式促进贫困人口增强自我发展能力。新世纪综合扶贫阶段农村基层党组织在政府、市场、社会“三位一体”格局中形成攻坚合力,以“一体两翼”战略建立农户参与式利益协调,以“多予、少取、放活”的强农惠农方针确立利益协调的行动导向。新时代精准脱贫阶段主要是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村委会主导、社会动员、群众参与的大扶贫工作格局,承接第一书记驻村制度安排,促进精准化脱贫与党的政策机制有效衔接,积极吸收和借鉴国内典型做法,呈现出脱贫攻坚与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的战略性、资源开发与整合的统筹性、制度政策与利益诉求衔接的科学性等特征。我们党通过探索与实践,不仅使贫困人口和贫困发生率大幅下降,贫困群体的获得感、幸福感日益增强,更使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显着加强,彰显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背景下脱贫攻坚的贫困治理价值。从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功能内涵看,在对政党功能作用理论展开历史考察的基础上,村级党组织履行功能时呈现出直接现实性、动态不均性、相对变易性、权责限定性、权威内生性等基本特点,分类分析了影响村级党组织功能的历史选择因素、制度机制因素、利益结构因素、干部能力因素和服务保障因素,在本体层面、载体层面、中接层面、取向层面、职责层面表现出不同的功能定位。以此为基点,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引领功能、组织建设功能、经济发展功能、宣传教育功能、联系群众功能、整合动员功能、社会服务功能,建设性地提出生态建设功能供理论研讨;通过对习近平在精准扶贫中关于村党支部功能重要论述的话语分析,析理出农村基层党组织在精准扶贫这一特定条件下发挥的核心领导功能、队伍建设功能、致富引领功能、宣传扶志功能、资源整合功能、基础保障功能等实际功能;阐明了在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实现的作用机制,为后文研究提供基本遵循。在对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实现状况进行实证分析时,一是以全国范围内农村基层党组织在精准扶贫中的功能实现状况为标的,结合历史考察方法进行重点梳理。二是选取甘肃省陇南市、兰州新区的100个农村基层党组织作为调研对象,对其在精准扶贫中的功能状况开展实证研究。三是结合中观层面的功能实现状况和微观层面的调研走访结果,推证出精准扶贫进程中影响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实现的功能主体本位化、功能结构固有化、功能方式单一化、功能策略浅表化、功能保障低效化等主要问题,并结合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深入探究问题成因。在脱贫攻坚背景下,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的主要途径应当聚焦于以下五个方面。第一,以多元化为引领,拓展功能主体。以加强扶贫引领为指向创新农村党组织本体设置、以加强扶贫公开为导向健全党务村务监督主体、以加强扶贫领导为取向构建“一核多元”治理体系。第二,以科学化为原则,完善功能结构。重点是:坚持选育结合,完善力量结构;坚持培优训强,完善素质结构;坚持科学衔接,完善制度结构。第三,以多元化为要求,丰富功能方式。尤其是:坚持多元推动,统筹扶贫方式;坚持要素整合,统筹扶贫资源;坚持人才整合,统筹精英参与。第四,精准化为内涵,实施功能策略。必须着力于:推动精准识别,克服“漏桶效应”;推动精准施策,稳定脱贫成效;推动精准考核,完善评价机制。第五,以持续化为导向,加强功能保障。持续壮大村级积累,持续健全协调体系,持续强化服务保障,为实现脱贫攻坚奔小康提供强大支撑。从现实来看,广大农村地区当下乃至今后两年的扶贫攻坚工作具有极端特殊性:既是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的收官阶段,也是既有脱贫成果的检验巩固阶段;既是实现全面小康的战略决胜阶段,也是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立现代化农业发展体系的布局强基阶段。值得指出的是,全面小康是一个大的历史范畴,是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多维建设的有机统一,也是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结果和归宿。因此,精准扶贫思想的最大价值并不仅仅局限于针对脱贫攻坚实践的指导意义,而在于以经济社会发展的大目标为统率,促成路线、方针、政策、举措、治理能力、具体工作等全方位的精准化,从根本上提升发展效能。这就要求我们立足于这个特殊的历史阶段,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彰显农村党组织的功能,以推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着力点,带动农村“五位一体”全面发展,立体、科学、渐进地融入全面小康社会。

鄂义强[4](2020)在《中国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研究》文中认为自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实施扩招政策以来,中国高等教育由培育“精英”逐渐走向大众化,大学毕业生人数从扩招后第一届(2003年)的212万人次上升到2019年的834万人次,在就业市场化的今天,大学生就业难成为社会的热点问题之一。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随着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凸显,中国政府对大学生就业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大,已将大学生就业问题上升到一个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高度加以重视,同时国家层面不断出台系列的就业政策引导和促进大学生就业。在此背景下,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的问题研究显得十分迫切和必要。本文选择了中国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进行研究,也就是把大学生就业与政府责任这两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将大学生就业置于整体政府责任的建构逻辑中去考察,从而有助于厘清政府在大学生就业中要承担的有关责任,在此基础上展开问题研究,就可以明晰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构建的重点。厘清中国大学生就业中的政府责任,是开展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研究的逻辑起点。通过对大学生就业与政府责任之间关系的省思,依据责任政府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民本观、市场失灵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依据现实中政府维护公民基本生存和发展权的政府基本职责,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社会主义国家政府职责,阐释政府对大学生就业履行责任的必要性,厘定中国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为政府调控责任、政府服务责任、政府监督责任。一般而言,研究社会现象和相关问题,都不能割裂历史的纵向联系,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在不同就业制度时期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政府责任履行状况进行考察,也就是于历史演进中去考察大学生就业政府责任的履行,阐释大学生就业中政府履行责任的合理性及存在的问题,凸显20世纪末大学生自主择业时期政府责任履行上存在的问题,确保当代大学生就业政府责任研究的历史承续性,为进行深层次的问题研究打下基础。呈现当代中国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调控责任、政府服务责任、政府监督责任履行的总体现状,在此基础上开展中国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的问题研究。为提高研究的可信度与客观性,以网络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进行实证研究。编制《毕业年级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情况调查问卷》,调查对象涵盖全国52所高校、20 197名大学毕业生,通过社会学统计软件SPSS对问卷数据进行分析,主要采用频率分析法和交叉分析法,分别得出频率分析结果和交叉分析结果。同时对部分用人单位负责人和政府官员进行个案访谈。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调控责任、政府服务责任、政府监督责任三个向度的问题研究。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调控责任履行上的问题为:就业政策对大学生个人需求关注不够,就业政策的规划性与协同性亟待提升。大学生就业中政府服务责任履行上的问题为:高校以就业服务促进大学生就业主体意识不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促进大学生就业作用不明显。大学生就业中政府监督责任履行上的问题为:回应大学生就业状况的高等教育质量有效监督不足,大学生平等就业法治环境建设滞后,大学生就业政策监督机制不健全。深入研究英国、美国、日本、瑞典等发达国家,俄罗斯等经济转型国家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状况,从中得到有益启示。在此基础上,立足中国国情,提出中国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的重要性与特殊性,以及中国大学生就业政府责任构建必须坚持的中国道路。最后在现实的逻辑上回应理论逻辑中所厘定的大学生就业中的政府责任。探索立足中国国情的大学生就业政府责任履行的建构性策略:在政府调控责任上的策略建议为,树立以人为本的就业政策理念,提升就业政策的规划性与协同性;在政府服务责任上的策略建议为,强化高校就业服务促进大学生就业的主体意识,增强公共就业服务的大学生就业服务供给能力;在政府监督责任上的策略建议为,以政府监督优化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以法律制度保障大学生平等就业,以主体问责制提升就业政策执行实效性。从而在现实的逻辑上,形成中国大学生就业中的政府责任促进机制,力求逐步破解中国的大学生就业问题。

雷江平[5](2020)在《中国共产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劳动关系是最重要的社会关系之一。中国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政党,从建立之初就高度重视劳动关系,从组织发动工人运动到建立无产阶级政权,都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牺牲。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通过“一化三改”逐步建立起了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在劳动关系领域出台了有关劳动就业、工资分配、劳动保险、社会福利和工会制度等一整套劳动关系政策,广大职工的主人翁地位逐步确立。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推进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劳动关系双方的主体地位进一步明晰。中国共产党在劳动关系领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制定了一系列重要政策措施,相继出台了《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等重要法律法规,对于协调劳动关系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入新时代后,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其中,作为重要社会关系的劳动关系的发展,更需要不断化解在劳动领域的矛盾与冲突,努力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因此,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已经成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发展劳动关系的基本方向和目标。本研究立足中国共产党推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长期实践,对和谐劳动关系的理论进行了初探,分析了问题,解剖了案例,提出了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和谐劳动关系的原则目标和对策措施。本研究的主体一共有七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对和谐劳动关系的基本问题和相关理论进行阐释,对诸如劳动关系及和谐劳动关系的基本内涵、基本特征、构成要素和指标体系,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和谐)劳动关系的理论等进行解读。第二部分主要分析中国共产党构建和谐劳动的逻辑,从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三个方面,呈现出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和和谐劳动关系构建的内在联系与逻辑。本章是本文分析的理论基础。第三部分主要是对实践探索的分析,在对不同历史阶段劳动关系实践的分析基础上,分析建党近百年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共产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成效与基本经验。本章是本文分析的经验基础。第四部分探索分析中国共产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理论建设,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劳动关系的中国化发展,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和谐劳动关系的提出,最后总结和谐劳动关系理论的生成逻辑和历史地位。第五部分主要分析中国共产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以及形成的原因,问题主要来自制度体系、协商机制等方面,而形成的原因包括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工人代际更替、新媒体广泛应用,以及“三新”就业模式带来的挑战等。第六部分主要分析地方或基层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典型案例,并以此探讨党领导下的各级政府、社会组织和工会如何在和谐劳动关系构建或劳动关系治理过程中发挥更大作用。第七部分主要分析面对新挑战或障碍,结合案例分析,提出中国共产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方针政策调整和具体的实施对策。总之,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代以来,我国劳动关系总体是和谐的、稳定的。与此同时,也面临诸如法律法规不完善、体制机制不健全、劳动关系矛盾冲突时有发生等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作出重要指示,党中央国务院还专门下发了《关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意见》,成为新时代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纲领性文件。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时期,我们更需要认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指导方针,进一步完善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政策体系和法律法规,建立健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体制机制,推动实现和谐劳动关系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施林清[6](2020)在《我国基层劳动保障监察问题研究 ——以浙江省X县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劳动保障监察是伴随着社会化生产、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出现的,是现代国家根据法律授权运用公权力对劳动关系进行干预的重要管理方式,也是政府公共监管的重要一方面。在我国处于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社会变革不断深入的关键时刻,维护好劳资双方的和谐劳动关系是关乎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而劳动保障监察承担着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法定性职责,对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具有重要作用,必须不断加以重视和完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随着用工主体多元化、劳动者维权意识不断觉醒,劳动保障监察工作中的问题不断显现,急需在基层劳动保障监察层面进行更深入细致地分析研究,探讨解决的方法,形成共识,以期在不断改革中推进劳动保障监察工作的规范有序开展。本文通过详细介绍浙江省X县劳动保障监察大队的现状,结合具体的数据较深入的概括分析出问题的所在,并以此为基础,通过运用文献研究、实证研究、案例分析、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等一系列研究方式方法,结合新公共服务理论、法治政府理论、公共舆论监督理论等理论研究精神,探究我国基层劳动保障监察管理方面存在的监察队伍力量不足、监察力度不够、监察方式较落后、监察条件较差、两网化建设形式化、监察和仲裁职责不清、联合执法未形成合力等各项问题。同时,结合对全县不同用人单位的劳动者进行劳动用工方面的问卷调查结果,深入剖析问题的成因,有针对性地提出健全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加强劳动保障监察队伍和两网化建设、加强劳动保障宣传引导、完善部门联动机制等方面的建议。通过基层案例分析,让研究成果有具体的落脚点,更形象生动,也更有说服力。用X县基层工作实际来探讨完善我国基层劳动保障监察管理,希望这些建议能够对我国基层劳动保障监察工作的改善提供一定的有益借鉴和启发,能共同推动基层劳动保障监察工作进一步探索和思考。同时提高劳动保障监察全社会认可度,人人参与到劳动保障的建设中来,提升劳动保障监察的影响力和威慑力,从而更好的服务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健康可持续性发展,真正为现阶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劳动保障监察的关键护航作用。

陈梅娟[7](2020)在《肇庆四会市劳动保障监察问题研究》文中提出劳动保障监察作为市场经济的产物,是维护劳动关系双方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有利于促进劳动行政管理职能转变,促进劳动力市场的发育和逐步健全劳动法制。中国社会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从改革开放走向全面深化改革,新形势下劳资结构、劳动关系也随之发生巨大变化,劳动保障举报投诉和争议仲裁案件呈上升趋势,基层劳动保障监察工作处理难度也越来越大。近年来肇庆四会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十分重视劳动保障监察工作,内设机构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大队积极开展工作,及时化解矛盾,解决实际问题,力求减少社会不和谐因素。然而,劳动用工形式及劳资双方利益诉求表现出日益多元化、复杂化,劳动者到四会市劳动保障监察部门维权人数逐年增多,劳动保障监察工作问题多、任务重,重大劳资纠纷化解难度大,大型维权事件仍常有发生。因此,深入研究四会市劳动保障监察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维护企业和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本文选取四会市劳动保障监察工作进行深入研究,首先构建理论分析框架,包括劳动保障监察定义、其五个组成要素、作用及相关基础理论。其次,通过访谈等方式开展实证研究,分析四会市劳动保障监察运行现状,探讨四会市劳动保障监察工作存在的问题,并深入剖析存在的问题原因。再次,采用比较研究方法,对国内外劳动保障监察管理的经验做法进行研究,并分析其对四会市劳动保障监察工作的启示。最后,针对存在问题和原因,结合先进经验,提出可行性建议和意见:一是科学安排,配齐配强劳动保障监察主体力量;二是加强宣传,引导劳动关系双方知法懂法会用法;三是完善职能,有效提升劳动监察执法效能;四是调整方式,多措并举适应新形势的发展;五是强化监督,拓展外部助力协调发展。

张静[8](2020)在《浙江Y市“无欠薪”制度执行中的问题及对策》文中研究说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劳动力市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农民工涌入城市从事各行各业,成为城市建设的重要力量。但是,农民工欠薪问题却是我国一直以来较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为切实解决这一问题,浙江省率先推行“无欠薪”制度。这一制度的执行直接关系到劳动者合法的工资权益维护,关乎着社会经济的和谐与稳定。因此,做好“无欠薪”制度执行工作意义重大。但是,“无欠薪”制度作为刚推出两年的一项新制度,在实践中还面临着不少困扰,如何发挥其效能,提升其执行效果,从而保障农民工的工资权益,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本文以Y市为例,对“无欠薪”制度执行进程进行梳理,指出Y市“无欠薪”制度执行的现状及成果。综合运用跨部门协同合作理论、政府监管理论等相关公共管理理论,结合Y市“无欠薪”制度执行工作的实际情况,指出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有政策落实不到位、欠薪处置力度不大、基层处置能力不足、行业监管责任落实不到位、权责划分不清等。同时,本文从法律法规、部门协作、行政执法、行政治理和农民工等五个层面深入剖析了这些问题背后的深层原因。本文最终提出从完善劳动法律体系、建立部门联动机制、加大欠薪处置力度、有效落实相关制度、加大宣传力度五个方面解决Y市“无欠薪”制度执行中存在的问题的建议,力图使“无欠薪”制度能够彻底、有效地得到落实,切实保障农民工欠薪问题能够得到顺利解决。

周亮[9](2020)在《Y市政府促进就业工作的履职现状与优化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财富之源。稳定的就业不仅是民生工作的基本需求,也是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更是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就业工作也面临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政府促进就业,既有法规上的依据,又有现实上的需求,是政府履行职能的一种具体诠释和体现。近年来,我国各级政府都对就业工作给予了高度关注,并在促进就业方面付出了巨大努力。但与此同时,政府在促进就业工作中的履职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尤其是一些基层政府,在职能定位、政策落实、工作推进等方面存在偏差,直接影响了促进就业工作开展的质量和效果,因此,对政府在促进就业工作中履职情况进行分析对于“兜牢民生底线,稳定发展大局”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Y市政府促进就业工作履职情况为研究对象。首先,借助文献研究等手段梳理了相关研究背景和意义,并对照相关理论及概念引出研究内容及重点。其次,通过详细阐述Y市政府在促进就业工作中履行经济职能、管理职能、服务职能、引导职能等方面的各项具体实践,综合分析了 Y市政府就业工作总体情况及政府促进就业职能履行现状。最后,通过研究近年来Y市促进就业工作的具体实践,并凭借相关工作实例和数据进行纵向和横向的比较分析,得出当前政府促进就业履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政府职能定位、就业工作机制、工作人员素质等方面分析了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本文最后,通过对相关问题及其产生原因的综合分析,并结合Y市实际,以政府职能的视角提出了缓解Y市政府在促进就业履职存在问题的思路,即在经济职能方面,通过从工作理念、资金投入、人员素质等方面着眼,增加政府投入保障就业;在管理职能方面,通过市场、平台、基地和产业园等方面的建设,完善工作载体推动就业;在服务职能方面,通过减负、培训和帮扶等手段,优化服务举措支持就业;在引导职能方面,通过用工保障体系和创业引导体系的完善,健全制度体系引导就业;另外,本文还提出政府应通过强化组织领导、监督检查、监测研判等多种手段构建长效机制稳定就业。

孙璇[10](2020)在《新科技革命视域下我国劳动关系研究》文中认为新科技革命是在新的科学理论的突破和科学范式的转变下,新技术的发明、应用与扩散对生产力与生产方式带来革命性变化的历史进程。21世纪初以来,新一代信息通信、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前沿技术发展加速,新技术快速交织、融合并应用于社会生产,带来劳动关系的新矛盾和新问题,为劳动关系的治理带来了新的挑战。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要完善政府、工会、企业共同参与的协商协调机制。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明确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促进广大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全面发展。以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有关新科技革命发展及和谐劳动关系等重要论述为指导,探索和深化我国劳动关系问题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为理论观照,从历史维度纵向梳理历次工业革命中劳动关系的演化规律,从现实的维度阐发新科技革命中生产方式变革的新特征,通过剖析新科技革命视域下劳动和资本的双重变革特征,探析我国劳动关系在技术变革中面临的新矛盾新问题,并提出推动我国劳动关系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对策建议。本文认为,新科技革命推动了劳动和资本的双重变革,促使劳动形态数字化、劳动对象和产品非物质化、劳动资料智能化、劳动价值创造隐性化,推动高科技资本形成了新的积累和扩张的运动逻辑。新科技革命视域下我国劳动关系的治理既要把握新科技革命发展的战略机遇、实现科技进步下的生产力跃升,又要立足于中国国情推动劳动关系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持以劳动正义引领新时代劳动关系健康有序发展;推动劳动关系矛盾调处机制创新,从用工管理、收入分配、工会改革、三方协调机制等方面切实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健全党领导下的劳动关系协同治理机制、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机制和劳动保障监察机制;促进劳动法制现代化,完善劳动立法、司法和执法,把劳动关系的建立、运行、监督、调处的全过程纳入法治化的轨道。

二、明确工作重点 强化责任落实 全力做好劳动保障工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明确工作重点 强化责任落实 全力做好劳动保障工作(论文提纲范文)

(1)文成县劳动保障监察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评述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法
        1.4.2 访谈法
    1.5 创新之处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劳动关系及认定
        2.1.2 劳动保障制度
        2.1.3 劳动保障监察
    2.2 理论基础
        2.2.1 新公共服务理论
        2.2.2 法治政府理论
3 文成县劳动保障监察现状分析
    3.1 我国劳动保障监察的发展历程
    3.2 文成县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及职责
    3.3 文成县劳动保障监察现状与成效分析
        3.3.1 法律法规宣传及相关制度建设
        3.3.2 劳动用工监督检查
        3.3.3 举报投诉受理
        3.3.4 违法行为查处
    3.4 对文成县劳动保障监察现状的访谈调研情况
        3.4.1 与用人单位人事管理负责人的访谈及结果
        3.4.2 与劳动者的访谈及结果
4 文成县劳动保障监察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文成县劳动保障监察存在的问题
        4.1.1 执法威慑力不足
        4.1.2 重调解、轻执法
        4.1.3 监察队伍羸弱
        4.1.4 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能力薄弱
    4.2 文成县劳动保障监察现存问题原因分析
        4.2.1 劳动保障监察手段单一
        4.2.2 监察部门地位较低,政府支持不足
        4.2.3 监察人员不足且不稳定
        4.2.4 部门间联动乏力
5 完善文成县劳动保障监察制度的对策建议
    5.1 完善劳动保障监察体系
        5.1.1 提升劳动保障监察部门地位
        5.1.2 加强对劳动保障监察部门的支持
        5.1.3 强化劳动保障监察执法手段
    5.2 加强劳动保障监察队伍及机构建设
        5.2.1 完善机构配置、压实责任分工
        5.2.2 多项并举、留住人才
    5.3 建立劳资纠纷预警机制
        5.3.1 建立诚信企业(法人)黑名单
        5.3.2 定期举行用人单位人事管理人员培训
        5.3.3 定期开展劳动保障监察普法宣传活动
    5.4 完善部门联动制度
6 结语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N市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政策执行研究 ——基于霍恩-米特模型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论文选题背景
        (二)论文选题目的
        (三)论文选题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1.关于劳工工资权益维护方面的研究
        2.关于公共政策执行方面的研究
        (二)国内研究综述
        1.国内关于农民工权益维护方面的研究
        2.关于公共政策执行方面的研究
        3.霍恩-米特系统模型运用综述
    三、研究方法与思路
        (一)研究方法
        1.文献分析法
        2.问卷调查法
        3.访谈法
        (二)研究思路
    四、主要创新点和不足
第二章 核心概念与理论框架
    一、核心概念
        (一)农民工
        (二)拖欠工资概念
        1.工资、农民工工资定义
        2.工资拖欠分类
        3.工资拖欠特征
    二、霍恩-米特模型介绍
        (一)霍恩-米特模型概念
        (二)霍恩-米特模型的变量因素分析
        1.政策标准与目标
        2.政策资源
        3.组织间的沟通与强制行为
        4.执行机构的特征
        5.政策执行的环境
        6.执行人员的价值取向
        (三)六项影响政策执行的因素分析
第三章 N市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政策执行现状和先进地区经验借鉴
    一、N市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政策沿革
    二、N市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政策现状
    三、N市执行保障农民工工资政策的具体做法
        (一)强化统一领导
        (二)加强政策宣传
        (三)加大执法力度
        (四)强化部门间沟通
        (五)强化组织建设
    四、先进地区经验借鉴
        (一)上海政策措施
        (二)浙江政策措施
        (三)经验与启示
        1.政策制定科学有效
        2.政策资源供给充足
        3.部门间联动效果好
        4.政策执行环境优渥
        5.政策执行人素质较高
第四章 N市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政策执行上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政策执行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政策执行效果未达到预期目标
        (二)政策执行资源供应上存在不足
        1.一线执法人员流失严重
        2.执法车辆设备供应不足
        3.信息资源获取能力低下
        (三)组织间沟通效果不佳
        1.政策执行组织与对象之间缺乏有效沟通
        2.政策执行组织与组织间沟通协调不通畅
        (四)执行机构组织架构偏弱
        1.政策执行机构现实状况堪忧
        2.政策执行机构改革前景不明
        (五)政策执行环境相对恶劣
        1.农民工对政策了解不够深入
        2.企业对加大执法认可度不高
        3.工会等社会组织作用发挥不到位
        (六)存在政策执行偏差
        1.存在执法案件上的选择性行为
        2.存在执法对象上的选择性行为
        3.存在对政策了解不足的情况
    二、政策执行问题原因分析
        (一)政策制定标准不明确
        1.政策目标制定不够科学
        2.政策制定标准不够细化
        (二)政策执行资源供给不充足
        1.人力资源储备不足
        2.执法设备供给不足
        3.信息平台建设不足
        (三)组织间沟通协调不力
        1.劳动者缺乏有效的沟通渠道
        2.部门间缺乏权威高效的协调
        (四)执行机构组织架构偏弱
        (五)政策执行环境相对恶劣
        1.经济环境有先天弱势
        2.政治环境上不够优渥
        3.工会等群团组织存在缺位现象
        (六)政策执行人价值取向需要纠正
        1.政策执行人员素质整体偏低
        2.政策执行者价值观个体偏差
        3.政策执行监督手段单一低效
第五章 N市政府加强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政策执行的建议
    一、明确政策制定标准
        (一)政策目标注重统筹协调具体明确
        (二)执行标准和考核指标要科学设置
    二、加强政策资源供给
        (一)确保人力资源一线倾斜
        (二)确保硬件设备合理配置
        (三)实现信息资源整合使用
    三、建强组织间协调机制
        (一)完善政策执行组织间的沟通协调机制
        (二)畅通执行组织和执行对象间沟通与反馈渠道
    四、提升部门资源整合能力
    五、优化政策执行环境
        (一)加大政策宣传引导
        (二)培育社会法制意识
        (三)建设高效信用体系
        (四)发挥群团组织职能优势
    六、树牢执行人价值取向
        (一)提高群体素质
        (二)加强监督奖惩
        (三)提升地位待遇
参考文献
附录
结论与展望
致谢

(3)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1.1 选题缘起
        1.1.1 选题缘由
        1.1.2 问题意识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梳理
        1.2.2 国内研究动态
        1.2.3 研究成果评析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创新之处
第一章 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研究的理论依据
    1.1 马克思主义的反贫困思想
        1.1.1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反贫困思想
        1.1.2 列宁的反贫困思想
        1.1.3 毛泽东的反贫困思想
        1.1.4 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反贫困思想
        1.1.5 习近平新时代精准扶贫战略思想
    1.2 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理论分析
        1.2.1 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概念
        1.2.2 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内涵
        1.2.3 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原理
        1.2.4 马克思主义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理论
    1.3 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的理论分析
        1.3.1 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的特殊性分析
        1.3.2 精准扶贫与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的相互关系分析
        1.3.3 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的基本内涵分析
        1.3.4 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的作用机制分析
第二章 扶贫背景下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的历史考察
    2.1 扶贫救济阶段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考察(1978 年一1985 年)
        2.1.1 组织领导功能:有力推动农村土地经营制度改革
        2.1.2 政策执行功能:促进农村贫困地区商业发展
        2.1.3 统筹协调功能:带动农村贫困群众就业增收
        2.1.4 资源整合功能:助力农村基础设施显着改善
    2.2 扶贫开发阶段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考察(1986 年一1993 年)
        2.2.1 成立农村扶贫机构:加强组织领导功能的新起点
        2.2.2 落实专项帮扶计划:加强政策承接功能的着力点
        2.2.3 纳入贫困县惠顾序列:加强致富引领功能的关键点
    2.3 扶贫攻坚阶段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考察(1994 年一2000 年)
        2.3.1 统筹农村“三位一体”扶贫力量
        2.3.2 推动建立农村多元互促扶贫模式
        2.3.3 带领农村群众开展内源扶贫
    2.4 综合扶贫阶段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考察(2001 年一2011 年)
        2.4.1 全力构建农村大扶贫格局
        2.4.2 在“一体两翼”战略中推进农户参与式扶贫
        2.4.3 以“多予、少取、放活”确立行动导向
        2.4.4 在“双轮驱动”中增强农村贫困群众生活保障
    2.5 精准扶贫阶段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考察(2012 年一2020 年)
        2.5.1 扶贫领导作用持续强化
        2.5.2 功能实现特征更加鲜明
        2.5.3 引富带富成就广受认同
        2.5.4 党建扶贫经验值得推广
第三章 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实现状况实证分析
    3.1 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实现状况的个案研究
        3.1.1 样本选择
        3.1.2 现实表现
    3.2 精准扶贫中影响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实现的主要问题
        3.2.1 功能主体中的本位化问题
        3.2.2 功能结构中的固有化问题
        3.2.3 功能方式中的单一化问题
        3.2.4 功能策略中的浅表化问题
        3.2.5 功能保障中的低效化问题
第四章 精准扶贫中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的思考
    4.1 以多元化为方向,拓展功能主体
        4.1.1 以加强致富引领为指向,创新农村党组织本体设置
        4.1.2 以加强党群联系为导向,健全党务村务监督主体
        4.1.3 以加强农村治理为取向,构建“一核多元”治理体系
    4.2 以科学化为原则,完善功能结构
        4.2.1 坚持选育结合,完善力量结构
        4.2.2 坚持培优训强,完善素质结构
        4.2.3 坚持科学衔接,完善制度结构
    4.3 以多样化为要求,丰富功能方式
        4.3.1 实施多元推动,促成扶贫路径多样化
        4.3.2 实施资源整合,促成要素配给多样化
        4.3.3 实施人才战略,促成精英参与多样化
    4.4 以精准化为内涵,实施功能策略
        4.4.1 推动精准识别,克服“漏桶效应”
        4.4.2 推动精准施策,稳定脱贫成果
        4.4.3 推动精准考核,完善评价机制
    4.5 以持续化为导向,加强功能保障
        4.5.1 持续壮大村级积累
        4.5.2 持续健全协调体系
        4.5.3 持续强化服务保障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4)中国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一)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二)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内容
    五、研究方法
        (一)文献分析法
        (二)实证研究法
        (三)比较研究法
    六、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一)创新之处
        (二)不足之处
第一章 大学生就业与政府责任关系的理论概述
    一、大学生就业与政府责任的概念界定
        (一)大学生就业的概念界定
        (二)政府责任的概念界定
    二、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的理论基础
        (一)责任政府理论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民本观
        (三)市场失灵理论
        (四)新公共服务理论
        (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
    三、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的现实依据
        (一)维护公民基本生存和发展权是政府的基本职责
        (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国家政府职责的内在要求
    四、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厘定
        (一)政府须对大学生就业履行调控责任
        (二)政府须对大学生就业履行服务责任
        (三)政府须对大学生就业履行监督责任
第二章 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的实践历程
    一、“统包统分”就业制度时期:政府包办、计划配置
        (一)“统包统分”就业制度下政府责任履行概况
        (二)历史合理性与问题分析
    二、“供需见面”就业制度时期:计划配置为主、调节为辅
        (一)“供需见面”就业制度下政府责任履行概况
        (二)历史合理性与问题分析
    三、“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就业制度时期:市场配置与政府调控相结合
        (一)“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就业制度下政府责任履行概况
        (二)历史合理性与问题分析
第三章 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的现状与问题
    一、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的总体现状
        (一)政府调控责任履行现状
        (二)政府服务责任履行现状
        (三)政府监督责任履行现状
    二、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的实证研究
        (一)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调查设计
        (二)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调查概况
        (三)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频率分析结果
        (四)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交叉分析结果
    三、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存在的问题与成因
        (一)政府调控责任履行存在的问题与成因
        (二)政府服务责任履行存在的问题与成因
        (三)政府监督责任履行存在的问题与成因
第四章 国外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状况与启示
    一、发达国家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状况与启示
        (一)发达国家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状况
        (二)发达国家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状况的启示
    二、经济转型国家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状况与启示
        (一)经济转型国家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状况
        (二)经济转型国家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状况的启示
第五章 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的策略建议
    一、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调控责任履行策略建议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就业政策理念
        (二)提升就业政策的规划性与协同性
    二、大学生就业中政府服务责任履行策略建议
        (一)强化高校就业服务促进大学生就业的主体意识
        (二)增强公共就业服务的大学生就业服务供给能力
    三、大学生就业中政府监督责任履行策略建议
        (一)以政府监督优化高校人才培养机制
        (二)以法律制度保障大学生平等就业
        (三)以主体问责制提升就业政策执行实效性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 毕业年级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 B 用人单位对大学生人才要求访谈提纲
    附录 C 大学生就业政府责任履行访谈提纲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情况

(5)中国共产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选题背景与依据
    二、研究现状与述评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现状简评
    三、研究逻辑与方法
        (一)研究逻辑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五、研究创新点与不足
第一章 和谐劳动关系的基本概念与基础理论
    一、基本概念界定
        (一)劳动关系
        (二)劳动关系冲突
        (三)和谐劳动关系
    二、基础理论
        (一)马克思主义劳动关系理论
        (二)马克思主义劳动关系理论在海外的发展
        (三)其它劳动关系理论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逻辑分析
    一、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理论逻辑
        (一)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是由中国共产党的“两个先锋队”属性所决定的
        (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是由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所决定的
        (三)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是由中国特色和谐劳动关系的基本性质所决定的
    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历史逻辑
        (一)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最高目标
        (二)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方针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基本方针
        (三)通过工会组织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重要手段
    三、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实践逻辑
        (一)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是促进企业与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
        (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是维护职工权益的重要内容
        (三)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
第三章 中国共产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实践探索
    一、和谐劳动关系的探索过程
        (一)“劳资两利”: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实践
        (二)调整劳资关系:社会主义革命时期的实践
        (三)建立制度体系: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实践
        (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
    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主要成效
        (一)职工合法权益逐步得到保障
        (二)职工参与制度逐步建构与完善
        (三)劳动关系协调机制逐步健全
        (四)劳动关系矛盾调处机制逐步建立
    三、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基本经验
        (一)以党的领导为核心
        (二)多方参与,以工会为主体
        (三)以劳资和谐为核心理念
        (四)以协商协调为主要手段
第四章 中国共产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理论探索
    一、理论探索的基本过程
        (一)和谐劳动关系命题的提出
        (二)和谐劳动关系理论的基本形成
        (三)和谐劳动关系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劳动关系理论在中国的最新发展
    二、理论探索的主要成果
        (一)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原则逐步确立
        (二)在宏观层面,积极创新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
        (三)在中观层面,加强区域和行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建设
        (四)在微观层面,大力推进劳动争议“大调解”机制建设
        (五)在操作层面,推动建立和谐劳动关系的风险评估机制
    三、理论成果的生成逻辑
        (一)理论成果具有明显的国情特征
        (二)理论成果具有明显的初级阶段特征
        (三)理论成果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四、理论成果的历史地位
        (一)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的飞跃
        (二)实践是理论的基础,理论对实践有反作用
第五章 中国共产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问题剖析
    一、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统一完备的劳动法律体系尚未形成
        (二)三方协商机制作用发挥有待加强
        (三)冲突事件破坏劳动关系和谐稳定
    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所有制结构变化和分配制度改革的影响
        (二)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的影响
        (三)经济下行压力和中美经贸摩擦的影响
        (四)农民工群体和职工队伍不稳定因素的影响
        (五) “三新”模式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六)新媒体广泛应用和外部势力渗透的影响
第六章 中国共产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案例分析
    一、实验探索:正在形成的地方/基层经验
        (一)激活基层工会:深圳工会源头治理劳资纠纷试验区
        (二)培育社会组织:狮山树本产业家园
        (三)前端化解冲突:广州市海珠区“三方联调中心”
    二、有效化解: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选择
        (一)劳资冲突的化解与路径选择
        (二)实践探索实现和谐稳定劳动关系的逻辑
    三、适应与变革:中国工会在开放中演进
        (一)演进过程中的挑战与应对局限
        (二)在变革中实现劳动关系和谐稳定
第七章 中国共产党完善中国特色和谐劳动关系的路径和对策
    一、进一步明确构建中国特色和谐劳动关系的路径
        (一)以共建共享为原则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二)以互利双赢为目标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三)以法治方式为抓手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四)以作风建设为保障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二、进一步完善构建中国特色和谐劳动关系的对策
        (一)完善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政策体系
        (二)完善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法律法规
        (三)发挥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三方机制作用
        (四)推动实现劳动关系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6)我国基层劳动保障监察问题研究 ——以浙江省X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文献综述
        1.3.2 国内文献综述
        1.3.3 简要评价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1.5 研究思路和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1.6 创新和不足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劳动保障
        2.1.2 劳动保障监察
        2.1.3 基层劳动保障监察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新公共服务理论
        2.2.2 协同治理理论
        2.2.3 法治政府理论
        2.2.4 公共舆论监督理论
        2.2.5 现代行政法的平衡理论
第3章 我国劳动保障监察发展历程回顾
    3.1 行政关系时期
    3.2 起步阶段
    3.3 建立阶段
    3.4 发展阶段
第4章 我国基层劳动保障监察现状分析——以浙江省X县为例
    4.1 浙江省X县劳动保障监察情况简介
    4.2 浙江省X县劳动保障监察的主要措施及其成效
    4.3 浙江省X县劳动保障监察存在的突出问题
        4.3.1 监察队伍建设不足问题
        4.3.2 基础建设不足问题
        4.3.3 监察执法薄弱问题
        4.3.4 部门联动不畅问题
    4.4 浙江省X县劳动保障监察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4.1 法律层面的原因
        4.4.2 观念层面的原因
        4.4.3 管理体制的原因
第5章 完善基层劳动保障监察问题的对策
    5.1 健全劳动保障法律法规
        5.1.1 加快立法建设
        5.1.2 及时修订内容,提高可操作性
        5.1.3 完善法律实施办法和司法解释
    5.2 加强劳动保障宣传引导
        5.2.1 宣传认识要提高
        5.2.2 加强重点宣传
        5.2.3 推广日常宣传
        5.2.4 违法行为信息公示
    5.3 加强劳动保障监察队伍和两网化建设
        5.3.1 加强人员资金等配置
        5.3.2 加强业务培训
        5.3.3 转变执法观念
        5.3.4 完善考核制度
        5.3.5 深化劳动保障监察两网化建设
    5.4 完善部门联动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
        5.4.1 推动信息共享
        5.4.2 强化防欠办建设,推动无欠薪县创建
        5.4.3 加强责任追究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X县劳动用工问卷调查

(7)肇庆四会市劳动保障监察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简要评述
    1.3 研究思路、研究目的、研究方法、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目的
        1.3.3 研究方法
        1.3.4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第二章 劳动保障监察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劳动保障监察的含义
        2.1.2 劳动保障监察与其他行政概念的区分
    2.2 劳动保障监察构成要素
        2.2.1 劳动保障监察主体
        2.2.2 劳动保障监察客体
        2.2.3 劳动保障监察职能
        2.2.4 劳动保障监察方式
        2.2.5 劳动保障监察环境
    2.3 劳动保障监察的作用
        2.3.1 调节劳动关系平衡
        2.3.2 督促落实劳动法律法规
        2.3.3 维持劳动力市场秩序
    2.4 基础理论
        2.4.1 政府监管理论
        2.4.2 新公共服务理论
        2.4.3 现代行政法的平衡理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四会市劳动保障监察运行现状及问题
    3.1 四会市劳动保障监察现状
        3.1.1 四会市劳动保障监察主体情况
        3.1.2 四会市劳动保障监察客体情况
        3.1.3 四会市劳动保障监察职能情况
        3.1.4 四会市劳动保障监察方式情况
        3.1.5 四会市劳动保障监察环境情况
        3.1.6 四会市劳动保障监察执法情况
    3.2 四会市劳动保障监察存在的问题
        3.2.1 监察主体力量不足
        3.2.2 监察对象配合不够
        3.2.3 监察职能划定不清
        3.2.4 监察方式效能不高
        3.2.5 外部监管机制不强
    3.3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3.1 劳动保障监察内部原因
        3.3.2 劳动保障监察外部原因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国内外劳动保障监察管理的经验借鉴
    4.1 国外劳动保障监察经验借鉴
        4.1.1 美国的经验
        4.1.2 日本的经验
        4.1.3 国外劳动保障监察的经验启示
    4.2 国内劳动保障监察经验借鉴
        4.2.1 澳门特别行政区的经验
        4.2.2 上海市的经验
        4.2.3 镇江市的经验
        4.2.4 温州市龙湾区的经验
        4.2.5 国内城市劳动保障监察的经验启示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完善四会市劳动保障监察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5.1 科学安排,配齐配强劳动保障监察主体力量
        5.1.1 多管齐下增强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量
        5.1.2 全面提升执法队伍“软实力”
        5.1.3 切实加强执法队伍“硬实力”
    5.2 加强宣传,引导劳动关系双方知法懂法会用法
        5.2.1 强化劳动关系双方遵法守法的意识
        5.2.2 引导劳动者通过合法途径有效维权
    5.3 完善职能,推动劳动监察执法效能稳步提升
        5.3.1 理顺劳动监察和劳动争议仲裁的职能划分
        5.3.2 加快推进完善城市管理综合执法体制改革
        5.3.3 探索建立劳动保障监察垂直化管理体制
    5.4 调整方式,多措并举适应新形势的发展
        5.4.1 建立劳动保障大数据监测预警平台
        5.4.2 强化执法强制权限,加大执法力度
    5.5 强化监督,拓展外部助力协调发展
        5.5.1 健全企业工会组织,探索“工会+”模式
        5.5.2 完善劳动保障守法诚信企业等级评价机制
        5.5.3 加强社会监督,引领群众共建共治和谐劳动关系
    5.6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四会市劳动保障监察大队在职人员访谈提纲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8)浙江Y市“无欠薪”制度执行中的问题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意义和目的
        1.1.1 研究意义
        1.1.2 研究目的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与思路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思路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1.5 核心概念和理论基础
        1.5.1 核心概念
        1.5.2 理论基础
    1.6 创新与不足之处
        1.6.1 创新之处
        1.6.2 不足之处
2 Y市“无欠薪”制度执行现状
    2.1 “无欠薪”制度
    2.2 Y市农民工欠薪现状
    2.3 Y市欠薪处置途径
    2.4 Y市“无欠薪”制度执行成果
3 Y市“无欠薪”制度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3.1 政策落实不到位
    3.2 欠薪处置力度不大
    3.3 基层处置能力不足
    3.4 行业监管责任落实不到位
    3.5 权责划分不清
4 Y市“无欠薪”制度执行问题的原因分析
    4.1 法律层面的原因
    4.2 部门协作层面的原因
    4.3 行政执法层面的原因
    4.4 行政治理层面的原因
    4.5 农民工层面的原因
5 提升Y市“无欠薪”制度执行效果的对策
    5.1 完善劳动法律体系
    5.2 建立部门联动机制
    5.3 加大欠薪处置力度
    5.4 有效落实相关制度
    5.5 加大“无欠薪”制度宣传力度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9)Y市政府促进就业工作的履职现状与优化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文献综述
        1.2.3 研究评价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1.4.1 创新之处
        1.4.2 存在的不足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就业
        2.1.2 政府职能
        2.1.3 政府促进就业
    2.2 理论基础
        2.2.1 市场失灵理论
        2.2.2 新公共服务理论
第3章 Y市政府促进就业工作的履职现状
    3.1 Y市就业现状
    3.2 Y市政府促进就业工作的具体举措
        3.2.1 履行经济职能“带就业”
        3.2.2 履行管理职能“保就业”
        3.2.3 履行服务职能“帮就业”
        3.2.4 履行引导职能“促就业”
第4章 Y市政府促进就业工作履职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Y市政府促进就业工作履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4.1.1 政府促进就业重视程度和投入力度不够大
        4.1.2 政府促进就业机制建设和专业能力不健全
        4.1.3 政府促进就业工作载体和服务效能不完善
        4.1.4 政府促进就业政策推动和引导成效不明显
    4.2 Y市政府促进就业工作履职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2.1 政府促进就业工作职能定位不够准确
        4.2.2 政府促进就业工作运转机制存在缺陷
        4.2.3 政府促进就业工作服务平台建设不足
        4.2.4 政府促进就业工作制度保障落实欠缺
第5章 提升Y市政府促进就业工作履职效能的对策
    5.1 增加政府投入
        5.1.1 树立就业优先施政理念
        5.1.2 提升资金投入保障力度
        5.1.3 强化工作人员队伍建设
    5.2 完善工作载体
        5.2.1 促进统一人力资源市场建设
        5.2.2 优化就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5.2.3 完善就业创业孵化基地建设
        5.2.4 推动人力资源产业园区建设
    5.3 优化服务举措
        5.3.1 切实降低企业负担
        5.3.2 提升培训工作实效
        5.3.3 实施精准就业帮扶
    5.4 健全政策体系
        5.4.1 健全用工保障体系,提升促进就业力度
        5.4.2 健全创业引导体系,提升带动就业能力
    5.5 构建长效机制
        5.5.1 强化政府对就业工作的组织领导
        5.5.2 强化政府对就业工作的监督检查
        5.5.3 强化政府对就业形势的监测研判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10)新科技革命视域下我国劳动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三、相关概念界定
    四、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点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劳动与资本理论及其当代发展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劳动与资本理论
        一、马克思的劳动与资本理论
        二、恩格斯的劳动与资本理论
        三、列宁的劳动与资本理论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人对劳动问题的探索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对劳动问题的探索
        二、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中国共产党人对劳动问题的探索
        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对劳动问题的探索
第二章 劳动关系在历次工业革命中的历史演进
    第一节 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的劳动关系
        一、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的科技进步与生产方式变革
        二、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的劳动关系
    第二节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劳动关系
        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科技进步与生产方式变革
        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劳动关系
    第三节 第三次工业革命中的劳动关系
        一、第三次工业革命的科技进步与生产方式变革
        二、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劳动关系
第三章 新科技革命推动劳动关系的新变革
    第一节 新科技革命的技术特征及其引发的生产方式变革
        一、新科技革命的技术特征
        二、新科技革命中的生产方式变革
    第二节 新科技革命视域下的劳动新形态和新特征
        一、劳动形态数字化
        二、劳动对象和产品非物质化
        三、劳动资料智能化
        四、劳动价值创造隐性化
    第三节 新科技革命视域下的资本新形态和新逻辑
        一、资本形态的历史流变与新发展
        二、新科技革命视域下资本运动的新逻辑
    第四节 新科技革命中的劳动关系新变化
        一、契约关系多元化
        二、支配关系隐蔽化
        三、博弈关系复杂化
第四章 新科技革命视域下我国劳动关系变革中的矛盾问题
    第一节 劳动过程的劳资矛盾问题
        一、用工矛盾
        二、“机器换人”矛盾
        三、收入分配矛盾
    第二节 劳动关系调节机制不完善
        一、劳动关系协调机制有待完善
        二、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机制有待强化
        三、劳动保障监察机制有待健全
    第三节 劳动法制不健全
        一、劳动立法有待完善
        二、劳动司法有待规范
        三、劳动执法有待健全
第五章 发达国家劳资关系调节及其面临的困境
    第一节 美国劳资关系调节及其面临的困境
        一、美国劳资关系现况
        二、美国劳资关系调节的主要困境
    第二节 德国劳资关系调节及其面临的困境
        一、德国的劳资关系现况
        二、德国劳资关系调节的主要困境
    第三节 日本劳资关系调节及其面临的困境
        一、日本的劳资关系现况
        二、日本劳资关系调节的主要困境
第六章 推动我国劳动关系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
    第一节 坚持以劳动正义引领新时代劳动关系健康有序发展
        一、保障平等的劳动发展权
        二、坚持劳动分配正义
        三、约束资本盲目扩张和无序发展
    第二节 推动劳动关系矛盾调处机制创新
        一、强化用工矛盾调处
        二、完善收入分配制度
        三、深化工会改革创新
        四、健全三方协调机制
    第三节 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
        一、健全党领导下的劳动关系协同治理机制
        二、完善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机制
        三、构建规范化的劳动保障监察机制
    第四节 促进劳动法制现代化
        一、健全完善劳动立法
        二、推动劳动司法规范化建设
        三、提高劳动执法效能
结语
图表索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四、明确工作重点 强化责任落实 全力做好劳动保障工作(论文参考文献)

  • [1]文成县劳动保障监察问题及对策研究[D]. 刘晓初.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2]N市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政策执行研究 ——基于霍恩-米特模型的分析[D]. 胡伟. 中共北京市委党校, 2021(02)
  • [3]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研究[D]. 高云亮. 兰州大学, 2021(11)
  • [4]中国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研究[D]. 鄂义强.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5]中国共产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 雷江平.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9)
  • [6]我国基层劳动保障监察问题研究 ——以浙江省X县为例[D]. 施林清. 湘潭大学, 2020(02)
  • [7]肇庆四会市劳动保障监察问题研究[D]. 陈梅娟.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8]浙江Y市“无欠薪”制度执行中的问题及对策[D]. 张静.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1)
  • [9]Y市政府促进就业工作的履职现状与优化对策研究[D]. 周亮. 扬州大学, 2020(05)
  • [10]新科技革命视域下我国劳动关系研究[D]. 孙璇. 福建师范大学, 2020(11)

标签:;  ;  ;  ;  ;  

明确工作重点,强化责任落实,全力做好劳动保障工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