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优秀传统道德构建当代大学生理想人格

以优秀传统道德构建当代大学生理想人格

一、用优秀传统道德构建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人格(论文文献综述)

杨转转[1](2021)在《《论语》中的君子人格思想及其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文中研究指明

秦冰馥[2](2021)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文中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蕴含着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独特的精神标识。面对这样一份源远流长的思想文化宝藏,我们“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以宏大的战略视野统筹谋划,先后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等重要文件,进一步强调“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引导青少年学生更加全面准确地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认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想信念,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明确要求要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并贯穿于国民教育各个阶段、各个领域。由此可见,深刻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重要意义,将其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既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也是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题中之意,更是传承民族精神血脉,汲取丰厚的历史文化滋养,坚定文化自信,培育新时代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支撑。因此,本文立足当今时代背景,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为研究主题。本文以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规律,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调查研究法等研究方法,按照凝练研究主题、开展前提性分析、考察历史进程、归纳时代要求、探索创新实践路径模式的思路,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培根铸魂功能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属性为二者相通相融的逻辑起点,从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辩证统一、共生共进关系视角出发,分别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基本脉络、思想精华与时代价值(第一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能性、必要性与可行性(第二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过程与经验启示(第三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诉求(第四章)、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创新(第五章)五个方面展开讨论。引言部分。主要对本文选题的缘由进行分析,指明研究目的,并提出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梳理和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分析研究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最后对本文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创新点进行阐述。第一章主要提炼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丰厚育人资源。从中华传统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概念入手,梳理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脉络与基本走向,总结归纳了其中包含的丰富历史遗产。进而着重深入阐释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历史赓续延传中所展现出的生生不息的延续性、经世致用的务实性、革故鼎新的创新性、重人轻神的人文性、和崇德尚善的伦理性等突出特征,蕴含的“天人合一”“和而不同”“自强不息”“止于至善”、“民惟邦本”“天下大同”核心思想理念,以及注重整体、辩证、历史的思维品格。最后,总结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为后续几个章节的讨论奠定基础。第二章主要从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属性出发,分析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能性、必要性与可行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属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开放品质与紧密关系使融入具有充分的可能性;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内在需要、自觉选择、使命追求使融入具有迫切的必要性;从理论、历史和实践的维度看,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优秀民族历史文化具有高度的可行性。同时,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对于传承与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也具有重要意义,这就在总体上廓清了两者相互促进的正向关系。第三章围绕历史维度,梳理总结了自党成立以来传承、弘扬、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曲折历程,通过考察党对待传统文化的科学辩证态度和鲜明立场以及伴随这一过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逐步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进程,总结了历史实践带给我们的经验与启示,立足新时代背景的融入,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领导地位、紧扣“生命线”定位,释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化人的积极效能。第四章从现实维度出发,在分析已经取得的成绩与现实中存在的不足基础上,审视“两个大局”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时代挑战与历史机遇。进而,从新时代新征程的历史方位,分析提出了实现融入必须聚焦教育根本问题,以党的教育方针为根本遵循;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以“双创”原则为实践指南;立足主阵地、主渠道,科学制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思路的必然要求,从而明确了创新融入实践应把握和努力的前进方向。第五章主要从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维度出发,结合当下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相关领域和主要内容,从理论武装、学科教学、日常教育、队伍建设等方面拓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依托“大思政”工作格局尝试构建了融入的创新实践模式。结语部分对本研究进行了简要总结。通过研究,本文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独特的思想精华、具有突出的时代价值和载道铸魂功能。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当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为根本遵循,紧密结合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和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不断探索完善中华秀传统文化深度融入的有效路径与模式,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增强当代青年学生文化自信,培育堪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重要支撑。

李香凝[3](2021)在《儒家理想人格思想融入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研究》文中指出理想人格一般是指一定社会或阶级所倡导的完美人格典型,是人们所向往到达的精神境界。理想人格作为一定社会道德要求和道德理想的最高范式,体现着一种价值追求,迸发出强大的感染力。儒家的理想人格包含“君子”与“圣人”两重境界,其内涵无不体现着“仁”与“礼”“天”与“人”以及“知”与“行”的统一,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当代大学生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力军,在我国经济日益发展、文化日益多元的大背景下,面对当前市场经济逐利最大化带来的负面影响以及多元文化融合与冲突中所滋生出的不良文化,其道德发展状况和道德现实需求是当下值得关注与思考的重要问题。本文结合新时代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针对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所面临的困境,选取X和Y两所大学的教师展开访谈,在访谈结果的基础上分析大学生的道德教育现状。同时,立足高校道德理论课、社会道德环境和大学生自身道德素质三个角度,发现当前大学生道德教育中存在着:道德教育工作与大学生自身发展特点契合程度不理想、高校道德教育正向化与负面社会道德环境存在张力、道德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率有待提高、大学生道德自律弱化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从四个方面着手,一对一分析出造成大学生道德教育困境的具体原因。儒家理想人格思想以其鲜明的特点和丰富的内涵,为高校塑造大学生的道德人格、提高大学生的道德境界、凝聚大学生的道德共识提供了良好借鉴和启示。新时代,要巧妙化解大学生道德教育现存问题、有效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教育任务、推动大学生道德教育进一步发展,使其成长成为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要求的有为青年,可以从儒家理想人格思想中寻求思路、汲取智慧与力量。本文即从当前大学生道德教育困境入手,对儒家理想人格思想进行挖掘,有针对性地将儒家理想人格思想融入进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内容、道德教育方法、道德教育环境和道德教育载体四方面。古为今用、援古证今,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也为当前高校道德教育发挥功效。

朱大亮[4](2021)在《孔子“内省”观与当代大学生自我教育研究》文中提出自我教育是自己对自己的教育,当代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是双主体的,既把自己作为教育主体,又把自己作为教育客体。他们按照一定的外在标准对自己提出学习任务,并通过自主开展教育活动来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大学生自我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随着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的成长和现代社会的深入发展,当代大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日益增强。然而目前大学生自我教育仍然存在着自我教育意识欠缺、自我教育能力不足和自我教育环境较差三大问题,自我教育的有效性还待于加强。在全面倡导复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背景下,把孔子“内省”观作为自我教育的重要文化资源,当代大学生将其有效应用到自我教育中去,定能提升当代大学生自我教育的实效性。孔子“内省”观对当代大学生自我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本文从阐述孔子“内省”观和当代大学生教育的内涵和特征出发,分析了加强大学生自我教育的必要性和与孔子“内省”观的关系,梳理了孔子“内省”观的理念、原则和方法,同时也剖析了当代大学生自我教育的现状、问题和原因。最后针对当代大学生自我教育存在的自我教育意识欠缺、自我教育能力不足和自我教育环境较差三大问题,结合孔子“内省”观的有益内容,从如何提高大学生自我认知、如何促使大学生德性转型和如何引导大学生与他者保持和谐人际关系三个层面来解决好当代大学生自我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而达到提升当代大学生自我教育有效性的目的。

孙湘钧[5](2021)在《陶渊明理想人格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陶渊明是东晋时期富有盛名的伟大诗人,同时也是散文和辞赋大家。陶渊明和屈原李白杜甫比肩,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据不可撼动的重要地位。他创作的诗文以平淡自然、朴实无华的文风,在描绘唯美的自然景色和祥和的田园风光的同时,还体现了他对人格的追崇,对道德完人的追崇,他的人格思想更是散发着无限的光芒。中国的传统伦理文化是极其看重人的品格锻炼和修养的。陶渊明生于晋末宋初社会动乱之际,现实生活中的苦闷得不到解决,他将对现实的慨叹、对官场的不满和对人生意义的探寻都融入了他的作品。在经过多次的入仕出仕后,陶渊明意识到他的心灵归宿不在官场之中,在于山水之间也。他的思想在受到玄学思想和佛学思想的浸染后,逐渐形成了具有强烈的独立风格特点的人格思想。本文的重点偏向于分析陶渊明理想人格思想中的道德教化作用。在本文第一章里首先对人格和理想人格的概念进行基本的定义和梳理,逐个分析陶渊明理想人格的思想来源,清晰直观地对儒家、道家和佛家的理想人格做一基本梳理概述。在第二章则分别从社会时代背景和陶渊明思想的不同阶段演变来分析陶渊明理想人格思想的形成过程。在第三章中详细地分析了陶渊明理想人格思想的主要内容,从道德、政治、社会和哲学理想人格这四个层面出发,结合陶渊明的作品进行解析,具体阐述他独具特色的理想人格思想。第四章主要是对陶渊明理想人格思想做一客观评价,辩证地思考他的“桃花源”理想乌托邦在现代社会中的局限性,并分析他的生态思想、自然思想和他高风亮节的高尚节操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益启示。

杨罗嫚[6](2021)在《儒家义利观融入大学生道德教育研究》文中认为儒家义利观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民族绵延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现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儒家义利观思想精华仍具强大生命力,特别是在对大学生道德教育方面。伴随着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经济的迅速发展,在大学生道德教育中融入义利观方面的引导显得尤为重要。在系统、全面分析儒家义利观的基础上,将其思想精华合理的融入到大学生道德教育过程中,对于提高大学生的道德水平,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广泛查阅现有着作和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通过重点阅读儒家义利观和大学生道德教育的相关着作,并结合文献研究法、经验总结法和系统研究法,对儒家义利观融入大学生道德教育展开研究。本文主要由四部分构成,第一部分对儒家传统义利观基本内容进行概述,以“义”与“利”的内涵以及“义”与“利”的关系为起点,对儒家义利观的概念进行界定,并总结出先秦儒家义利观所蕴含的“义利统一”、“见利思义”、“公利至上”等思想精华,为下文的写作奠定了基础。第二部分对儒家义利观的德育价值进行了分析,表明了儒家义利观融入大学生道德教育既符合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时代要求,又能促进大学生德育水平的提升。第三部分则对大学义利观及其培育的现实困境进行了深入分析。第四部分则是探讨了儒家义利观融入大学生德育的路径,完善儒家义利观融入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对策。以期能够对大学生道德教育有一定的帮助,以推动高校道德教育工作的开展和促进大学生道德观念的形成。

靳海龙[7](2021)在《当代大学生英雄观培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作为人类特有的精神文化现象,英雄不仅承载和标记着人类历史发展的漫漫征程,更刻录和印证着人类发展的精神图式和文化进阶。英雄观是围绕英雄而成的一种思想认知、价值理念、评判标准与行为方式,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时代性、价值性和多元性特征。英雄观培育是一种榜样教育活动,也是实现政治教化的必然举措、更是开展道德建构的重要途径、具有深厚的理论渊源,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指导地位、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弘扬、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目标和推动大学生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教育途径。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对英雄榜样的褒奖关怀和选树宣传,英雄人物的社会地位显着提高,英雄文化的氛围营造更受重视、英雄榜样的示范启迪作用愈加凸显,英雄榜样的宣传教育工作有序推进。但与此同时,国际国内局势愈加复杂多变,西方国家进一步加紧对我国进行文化渗透和价值输出,不断冲击和消融当代大学生的英雄认识与精神信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背景下社会竞争越发加剧,功利主义等多元思潮喧嚣尘上,不断消解英雄精神的现实引导力;学校教育的相对缺位也进一步使得英雄观教育流于形式,浮于表面;家训家风和代际传承的教育式微也更加使得英雄观教育活动难度徒增、挑战更大;青年个体心性的自觉张扬尤其是“饭圈文化”的畸形发展强烈冲击和消融着英雄的社会地位。在此情况下,对英雄的认识冷漠、情感疏离、理解偏颇和行为质疑逐渐演化成为当代大学生英雄观危机的现实表征。英雄奇志在,千古知音存。立足新时代新征程,必须直面当代大学生英雄观的问题与现状,必须紧紧抓住青年大学生这个主体和关键教育对象。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认同树立、个体精神世界和健康人格的完整建构、培育担当民族复兴使命的时代新人为具体指向,遵循批判性与建构性相统一、主导性与主体性相耦合、灌输性与渗透性相协同、传承性与发展性相衔接的基本原则。要从教育建构、制度保障、舆论引导、实践养成、学习践履等维度匡正社会风气,厚植英雄情怀、弘扬英雄精神、激扬英雄文化,培育大学生正确的英雄认知价值观。进而使英雄成为昭示来路的指明灯,使英雄精神成为指引未来的动力源,使英雄文化成为涵养和凝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孕育场。

赵盛梅[8](2020)在《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及其创造性转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体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价值取向、道德规范、思想风貌及行为特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五千年文化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蕴含丰富的人文精神、哲学思想和伦理智慧,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宝藏。以儒家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在数千年的发展中,形成完备的道德教育体系。其中蕴含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观念,有助于解决当今社会人们遭遇的某些精神困惑。推动中华优秀传统道德文化的创造性转化,结合时代要求继承、转化和创新,展现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有利于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平和文明素养,是当前道德建设和道德教育发展的迫切需要,更是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然选择。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中华优秀传统道德教育资源之一,以其深厚的儒学积淀、海纳百川的胸襟、开拓进取的精神、直面现实的品格以及躬行践履的工夫进入我们的视野,教育人如何通过主观践履冲破内外障蔽,化德性为德行,实现从理念伦理到实践伦理的转换。其思想体系中的“致良知”、“知行合一”、“天地万物一体之仁”等精华,有助于强化道德观念,提高主体意识,通过事上磨炼提高实践能力,塑造道德品格,坚守良知初心,对我国当下开展道德教育,推进道德建设有较高的借鉴意义。要想充分发挥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须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从目前关于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的研究成果来看,学界关于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实现创造性转化的系统研究相对薄弱。本论文所论的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主要包括王阳明道德教育的目标、理念、内容、原则和方法等。论文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发掘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体系中含有当代价值的精神内核,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研究,具体分为“以何转”、“何以解”、“何以转”三部分。第一部分,“以何转”,即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以何价值内涵转化成为新时代道德教育体系构建的思想资源。第一章,通过详细阐述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产生的明朝中期的历史背景,认真梳理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形成的理论渊源,展现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形成和发展的思想脉络。第二章,呈现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和思想体系,全面深入地阐释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的基本内涵,以及清晰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的框架构成和完整面貌。第二部分,“何以解”,即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的理论价值和实际价值对新时代道德教育建设的启发。第三章,通过考察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的历史意义和历史价值,对其进行客观理性的综合评析,分析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的时代性和局限性,反思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对中国社会发展的积极意义和消极影响。深入探究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理论体系中的精华,结合新时代我国社会道德教育现状,提炼和彰显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对新时代道德教育思想体系构建的当代价值,包括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第三部分,“何以转”,针对当前道德领域和道德教育出现的问题,利用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精髓给予启发和价值借鉴,进而开展创造性转化探索研究。这是本论文的核心部分。第四章,从现实论域探索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创造性转化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包含当代道德教育境遇和转化何以可能的前提条件。第五章,从理论与现实相结合的角度,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对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进行创造性转化研究和创新性实践探索,包含创造性转化的原则、路径和实践。以期经创造性转化后的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能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为新时代道德建设和道德教育的研究与发展提供智慧借鉴。

王新建[9](2020)在《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两化”原则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长期以来,学界在思想政治教育原则的内涵上观点高度一致,而在其莫衷一是的外延列示中,唯有理论联系实际原则被普遍尊崇,足见理论联系实际原则之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地位和学界在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上的坚守。新时代历史方位所展现的现实域场和发展意涵,规定了思想政治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培养时代新人的时代使命。完成这一新时代使命,须要理论联系实际原则以其更为鲜亮的实践性指向和高度清晰的、具体的而又针对新时代意涵的可操作化运行机制,切实推进对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新要求的贯彻落实。“两化”,即“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德性”,是冯契为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而提出的“补充”口号。这里的“理论”主要是指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包括党规党法如政治规矩等;“方法”主要指由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转化而来的各种方法和方法论;“德性”主要指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上较高的认知和觉悟程度,如较高的政治觉悟、坚定的无产阶级立场、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内在品质和品格等。“两化”的“教化—内化—外化—性成”这一运行机制所内在要求的“完整的思想政治教育议程”意蕴,对于克服现实中诸如人们对理论联系实际之难的慨叹,只知“联系”之重要而对如何联系的懵懂,对知行统一的不自觉却步,为人与为学的两立,科学与人生的脱节,以致“两面人”等现象,继而使理论联系实际原则能够充分发挥其指导和规范作用,均具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和显着的实效性。鉴此,论文主题主旨确定为:把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细化和具体化为“两化”原则,即把“两化”提升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两化”原则的提出具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学风理论、不断革命理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的深厚基因。冯契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对绵延数千年的名实之辩、知行之辩的认识论思想解析,对理想人格说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两化”原则的提出提供民族文化启示,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注入新的活力。对“两化”作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原则的合法性、必然性和必要性的阐释,新时代“学哲学、用哲学”活动和其他教育实践活动所展现的把理论化为方法和德性的宏大实践叙事,分别给予“两化”原则以学理证成和实践证成。“两化”原则对于贯彻落实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八个统一”“六要”“思政课的实践性”等新要求,对于新时代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灌输论”理论、“生命线”理论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规律等重大问题的深化研究等,均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指导意涵。以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史所昭示的实践辩证法对“两化”原则所内在要求的“完整的思想政治教育议程”进行理论鉴临能够说明:在“教化—内化—外化—性成”运行机制上的缺失、敷衍、断裂、梗阻和得过且过,将导致“理论”向“方法”“德性”转化的不可能,造成理论与实践的“两立”。在“两化”运行机制的认知和践行方面,在以“两化”原则为指导开拓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的场域方面,广大思政学人应尽快建立起高度的专业自省、职业自觉和实践自为意识。

施春梅[10](2020)在《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结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开启了中国的历史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经历了创立、发展、繁荣的过程,尤其是在当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受到了空前的重视。新时期发展过程中累积而成的新问题,使党和国家越来越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意义与迫切性,将教育的根本任务确定为立德树人,而立德树人这一重担主要落在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肩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做了重要讲话,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由此足以证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了显着成效,大多数大学生具有高度的社会使命感,能够担当社会赋予的责任。但也有部分大学生在认知上产生偏差,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无足轻重;在情感上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心理抵触、甚至厌烦情绪;在信念上不够坚定,意志力薄弱;在行为实践上很难将“知”转化为“行”。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大学生原有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结构不够合理、不够完善,高校教育者对大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缺乏应有的了解,没有按照大学生认知结构发展的规律来安排、组织和管理思想政治教育,所以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和效果受到很大影响。基于此,本文以“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结构”为选题,拟将认知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引入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结构进行研究,以期能够解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本文除引言外从以下五个部分开展研究。第一部分,主要概述认知结构的本质、主要特征、影响因素及经典理论。认知结构是个体过去的知识经验在头脑中形成的一种心理结构。认知结构其本质是表征特定概念、事物或事件的心理结构,是信息在头脑中的储存和呈现方式,是思维的秩序,是行为实践的路线图,也是社会文化的积淀。认知结构由知识及其结构、认知风格、认知策略、元认知、思维方式以及需要、情感、意志等要素构成,具有开放性、稳定性、建构性、整体性、可激活性等主要特征。认知结构的形成受认知主体的语言、民族心理、成长经历、社会交往等因素的影响。由于人们对认知结构有着不同的理解和把握,因而认知结构理论或学说也不尽相同。为了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认知结构理论,梳理认知结构的经典理论是十分必要的。借鉴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奥苏伯尔的认知结构同化理论、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等,对于建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结构很有意义。第二部分,主要从五个方面解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结构。一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结构的本质及其结构维度。认知结构作为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先在结构,这种先在结构为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知识结构、调控结构、动力结构和逻辑结构。二是认知结构是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即大学生头脑中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原有认知结构是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其意义在于教育者首先要知道学生“有什么”,再决定“给什么”,以及“怎么给”,而不是自己“有什么”就“给什么”。三是认知结构是大学生加工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思维工具,本身是动态发展的。它是确认或规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选择框架,是整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准则,是解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方法系统。四是认知结构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自我认知,正确的自我认知是大学生思想道德走向成熟的基石。五是认知结构之认知自觉,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跃迁或迁移。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中,教育者要善于引导大学生利用原有认知结构的可利用性、可辨别性、稳固性等特点,促进思想道德的跃迁或迁移的发生。第三部分,主要探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结构的思想资源。从中国儒家理想人格理论、西方哲学的认知理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三个侧面加以剖析。孔子的君子人格、孟子的道德人格、王阳明的“致良知”学说都包含德育内容,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结构的构建提供了有益的借鉴;西方哲学中柏拉图的理念论、笛卡尔的天赋观念论、康德的图式说、海德格尔的理解前结构,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结构的建构提供了参考;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揭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结构发生的认识论基础。在马克思主义看来,认知是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和信息选择,认识的辩证运动揭示了认知结构的变迁,认知结构学说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发展的重要参照之一。第四部分,主要剖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结构的形成发展及其现存问题。这部分主要包括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结构的形成和发展历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结构的现存问题及其归因分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结构的形成是思想政治课学习累积的过程,是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是实践内化的过程;是在同化和顺应两种机制共同作用下不断建构和重构的发展过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结构内部构成要素和谐、顺应社会发展需求是其理想目标,对其优化构建既有必要,又具现实的依据和条件。因有时代格局的大变动、社会转型与信息化发展、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尚未完全到位、家庭教育的非生态,加之大学生身心发展不平衡等诸多“现实版”背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结构存有缺乏立体感、相对封闭、思维僵化、缺乏辩证性、缺乏系统性等现存的问题。这是问题要从社会层面、学校层面、家庭层面以及大学生自身层面进行归因分析。第五部分,主要探究新时期优化和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结构的对策思路。动态性与稳定性相统一、系统性与灵活性相统一、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精准供给与有效需求相统一是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结构应遵循的原则。加强知识联结、优化认知结构,培养“元认知”、调控认知结构,攻关薄弱环节、重构认知结构,启用多维表征、构建立体认知结构,是优化和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结构的主要策略。高度重视非理性因素在优化和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结构中的作用,激发道德需要以满足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结构的优化,培养积极情感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结构的优化,锻造顽强意志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结构的优化。从改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校园环境等外部环境和优化以思想政治教育体制为主的内部环境的共同打造入手,为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结构营设好的保障环境。

二、用优秀传统道德构建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人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用优秀传统道德构建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人格(论文提纲范文)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意义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五、研究难点与创新
第一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资源与时代价值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概述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脉络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走向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特质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理念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鲜明特色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
        (一)民族的文化基因与精神血脉
        (二)熔铸和培育时代精神的沃土
        (三)推动世界和平发展的中国智慧
第二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问题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能性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文化属性和文化价值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兼具开放性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间的紧密关系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一)提升文化涵养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需要
        (二)推动文化传承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自觉选择
        (三)增强文化自信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使命追求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行性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逻辑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逻辑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逻辑
第三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考察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进程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曲折发展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逐步深入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总结
        (一)坚持党的领导延续中华民族千年文脉
        (二)坚持马克主义指导地位厚植民族根基
        (三)把握“生命线”释放文化培根铸魂效能
第四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诉求
    一、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发展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取得的成绩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二、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机遇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挑战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机遇
    三、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
        (一)聚焦教育根本问题,以党的教育方针为根本遵循
        (二)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以“双创”原则为实践指南
        (三)立足思政阵地渠道,科学制定融入基本思路
第五章 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创新
    一、立足内在规律把握实践创新的基本原则
        (一)传承性与创新性相统一
        (二)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
        (三)显性融入与隐性融入相统一
    二、围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创新融入路径
        (一)融入理论武装夯实青年学生思想成长成熟的文化基石
        (二)融入学科教学促进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相统一
        (三)融入日常教育丰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体验与实践
        (四)融入队伍建设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坚实保障
    三、依托“大思政”工作格局创新融入的实践模式
        (一)全员全程全方位协同推进传统文化有效融入
        (二)衔接主渠道与主阵地提高育人化人的实效性
        (三)运用“互联网+”模式加强线上文化浸润与引领
        (四)构建文化传承的学校、家庭、社会多维支撑
        (五)建立动态反馈机制促进融入的质效不断优化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情况

(3)儒家理想人格思想融入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四、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五、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第一章 儒家理想人格思想与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相关理论概述
    第一节 儒家理想人格思想的内涵与特征
        一、儒家理想人格思想的内涵
        二、儒家理想人格思想的特征
    第二节 儒家理想人格思想的演进
        一、儒家理想人格思想的奠基阶段
        二、儒家理想人格思想的兴起阶段
        三、儒家理想人格思想的发展阶段
    第三节 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的重要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和恩格斯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
        二、十八大之前党和国家重要领导人有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
        三、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有关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论述
第二章 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困境及成因分析
    第一节 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困境的实证调查
        一、访谈调查的准备与样本选取
        二、调查过程
    第二节 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困境
        一、道德教育工作与当代大学生自身发展特点契合程度不理想
        二、高校道德教育正向引导与负面社会道德环境存在张力
        三、道德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率有待提高
        四、大学生道德自律弱化
    第三节 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中的问题成因分析
        一、道德教育对大学生个体感悟和心理诉求的重视程度不足
        二、市场经济环境和文化多元化对校园环境造成冲击
        三、对传统文化中优质道德教育资源的挖掘欠缺深度与广度
        四、大学生对儒家优秀道德教育思想的理论认知与道德实践相脱节
第三章 儒家理想人格思想融入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的理据
    第一节 儒家理想人格思想融入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要求
        二、进行大学生道德教育的现实需求
        三、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要求
    第二节 儒家理想人格思想融入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可行性
        一、儒家理想人格思想与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在教育目标上具有契合性
        二、儒家理想人格思想与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在教育内容上存在相通性
        三、儒家培养理想人格的方法与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方法具有相似性
第四章 儒家理想人格思想融入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的现实路径
    第一节 儒家理想人格思想融入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内容
        一、将儒家理想人格思想融入高校课程
        二、借鉴儒家理想人格思想开展专题道德教育
    第二节 将儒家理想人格思想融入大学生道德教育方法
        一、树立理想人格榜样做好道德榜样示范
        二、拓宽德育实践渠道强化道德实践锻炼
    第三节 将儒家理想人格思想融入高校校园文化环境
        一、以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助推道德教育
        二、以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促进道德教育
        三、以校园制度文化建设强化道德教育
    第四节 将儒家理想人格思想融入大学生道德教育网络载体
        一、借助新媒体技术开辟大学生道德教育网络阵地
        二、组建大学生道德教育网络工作团队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儒家理想人格思想融入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现状访谈提纲
附录2 相关访谈记录整理汇总
致谢
作者简介

(4)孔子“内省”观与当代大学生自我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三、研究方法
    四、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孔子“内省”观及大学生自我教育概述
    一、孔子“内省”观的内涵及其特征
        (一) 孔子“内省”观的内涵
        (二) 孔子“内省”观的特征
    二、大学生自我教育的内涵及其特征
        (一) 大学生自我教育的内涵
        (二) 大学生自我教育的特征
第二章 当代大学生自我教育的必要性及其与孔子“内省”观的关系
    一、当代大学生自我教育的必要性
        (一) 当代大学生自我教育是提升高校思政工作成效的客观要求
        (二) 当代大学生自我教育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才的内在需要
        (三) 当代大学生自我教育是帮助大学生适应社会的必然要求
    二、当代大学生自我教育与孔子“内省”观的关系
        (一) 二者都注重个体力量的发挥
        (二) 二者都强调个体学习的作用
        (三) 二者都重视良好环境的创设
第三章 孔子“内省”观的主要内容
    一、孔子“内省”的理念
        (一) 过而不改,是谓过也
        (二) 三人行,必有我师
        (三) 性相近,习相远
    二、孔子“内省”的原则
        (一) 为仁由己,非力不足
        (二) 反求诸己,内省无疚
    三、孔子“内省”的方法
        (一) 里仁为美,毋友不如己者
        (二) 择善而从,见贤思齐焉
        (三) 好学勤思,切磋琢磨也
        (四) 吾日三省吾身,见过而内自讼也
第四章 当代大学生自我教育的现状分析
    一、当代大学生自我教育的现实状况
        (一) 当代大学生自我教育形式的多元化
        (二) 当代大学生自我教育的认同感较强
        (三) 当代大学生自我教育开展成效偏差
    二、当代大学生自我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 当代大学生自我教育意识欠缺
        (二) 当代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较弱
        (三) 当代大学生自我教育的外部环境不够完善
    三、当代大学生自我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 当代大学生个性发展的不充分导致自我教育的不稳定
        (二) 当代大学生自我认知的不完善影响自我教育的开展
        (三) 我国传统教育模式的负面效应制约自我教育的实施
        (四) 当代大学生自我教育环境的不够完善削弱自我教育的实际效果
第五章 孔子“内省”观对当代大学生自我教育的启示
    一、提升大学生的自我认知,夯实自我教育基础
        (一) 秉持好学精神,丰富自我教育知识储备
        (二) 理性认识过错,正确看待自我教育问题
        (三) 肯定个体力量,积极开展自我教育活动
    二、改善大学生的人际关系,营造自我教育良好环境
        (一) 学习榜样人物,积极构建自我教育依靠力量
        (二) 注重反求诸己,积极承担自我教育问题责任
    三、提高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巩固自我教育成果
        (一) 涵养自律精神,自觉规范自我教育各个环节
        (二) 树立开放理念,积极利用自我教育外部资源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5)陶渊明理想人格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理想人格的概述
    第一节 人格的概述
        一、人格的基本定义
        二、道德人格和理想人格
    第二节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理想人格
        一、儒家思想的理想人格
        二、道家思想的理想人格
        三、佛学思想的理想人格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陶渊明理想人格思想的形成
    第一节 陶渊明理想人格形成的社会时代背景
        一、社会动乱政权林立
        二、门阀政治盛行与魏晋风流
        三、繁荣的庄园经济
    第二节 陶渊明理想人格思想形成的过程
        一、受到儒家入世思想浸染的少年时期
        二、从儒家向道家思想转变的青年时期
        三、东晋佛教思想影响之下的中年时期
    第三节 陶渊明理想人格思想的主要体现
        一、向往自然
        二、隐逸文化
        三、安贫乐道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陶渊明理想人格思想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劲直”——道德理想
        一、不为五斗米折腰
        二、性刚才拙,与物多忤
        三、高操非所攀,谬得固穷节
    第二节 “猛志”——政治理想
        一、大济苍生,忧国忧民
        二、仕途艰难,出淤不染
        三、歌颂劳动,共情百姓
    第三节 “素心”——社会理想
        一、世外桃源
        二、人文关怀
        三、三美合一
    第四节 “旷达”——哲学理想
        一、无我之境
        二、谈笑生死
        三、返璞归真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陶渊明理想人格思想的评价及其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第一节 隐逸之下的“和谐”思想
        一、力争身心和谐的但求自适思想
        二、增强人与人和谐共处的人际关怀思想
        三、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文明思想
    第二节 陶渊明理想人格思想的局限性
        一、隐逸遁世需要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
        二、小国寡民论是消极的政治理想
        三、意志自由要与规范限制相统一
    第三节 陶渊明理想人格思想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一、执着理想信念,提升人格思想境界
        二、树立生态意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三、提高道德品性,共建人文和谐社会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6)儒家义利观融入大学生道德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研究现状评析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主要工作和创新
    1.5 论文的基本结构
第2章 儒家义利观基本内容概述
    2.1 儒家义利观的科学内涵
        2.1.1 儒家对“义”的阐述
        2.1.2 儒家对“利”的阐述
        2.1.3 儒家关于义利关系的基本观点
        2.1.4 儒家义利观的历程流变
    2.2 儒家义利观的思想精髓
        2.2.1 义利并存的认知判断
        2.2.2 见利思义的道德理念
        2.2.3 公利为先的价值导向
    2.3 儒家义利观的重要价值
    2.4 中国共产党人对儒家义利观的扬弃
第3章 儒家义利观融入大学生德育的重要价值
    3.1 有利于培育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
        3.1.1 明确科学义利关系
        3.1.2 树立正确价值观念
        3.1.3 铸就集体主义精神
        3.1.4 培育良好个人品质
    3.2 有助于丰富大学生德育的基本内容
        3.2.1 完善大学生道德教育的目标导向
        3.2.2 丰富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思想资源
        3.2.3 扩展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方法策略
第4章 儒家义利观融入大学生德育的问题及成因
    4.1 儒家义利观融入大学生德育的主要问题
        4.1.1 儒家义利观融入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力度不足
        4.1.2 儒家义利观融入大学生道德教育的途径较少
        4.1.3 儒家义利观融入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效果不佳
    4.2 儒家义利观融入大学生德育问题的成因
        4.2.1 社会环境中存在抑制因素
        4.2.2 大学生道德教育体系不够完善
        4.2.3 大学生道德水平有待提高
第5章 儒家义利观融入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实现路径
    5.1 以儒家义利观促使大学生自我提升
        5.1.1 帮助大学生认识儒家义利观
        5.1.2 促使大学生发挥主体能动性
    5.2 以儒家义利观完善大学生德育体系
        5.2.1 结合儒家义利观完善大学生道德教育目标导向
        5.2.2 利用儒家义利观充实大学生道德教育思想资源
        5.2.3 参照儒家义利观扩展大学生道德教育方法体系
        5.2.4 运用儒家义利观打造大学生道德教育师资队伍
    5.3 以儒家义利观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
        5.3.1 以儒家义利观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
        5.3.2 以儒家义利观建立和谐友爱的家庭环境
        5.3.3 以儒家义利观构建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
        5.3.4 以儒家义利观塑造健康纯净的网络阵地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它科研情况

(7)当代大学生英雄观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与意义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与评析
        (一)国内研究现状及评析
        (二)国外研究现状及评析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创新与难点
        (一)研究创新
        (二)研究难点
第一章 当代大学生英雄观培育的学理界定
    一、英雄的内涵与特征
        (一)英雄的含义
        (二)英雄的特征
    二、英雄观的学理解读
        (一)英雄观的内涵
        (二)英雄观的特征
        (三)英雄观的构成要素
    三、当代大学生英雄观培育的内涵厘定
        (一)英雄观培育的科学内涵
        (二)当代大学生英雄观培育的相关概念辨析
第二章 当代大学生英雄观培育的理论基础与现实依据
    一、当代大学生英雄观培育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科学论述
        (二)中国传统儒家教化思想的借鉴启示
        (三)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与实践
    二、当代大学生英雄观培育的现实依据
        (一)当代大学生英雄观面临多元价值冲击
        (二)国家高度重视对英雄人物的褒奖关怀
        (三)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英雄文化积淀
第三章 当代大学生英雄观培育的基本内容与功能意义
    一、当代大学生英雄观培育的内容构成
        (一)英雄事迹教育
        (二)英雄精神教育
        (三)英雄情怀教育
        (四)英雄认同教育
        (五)英雄行为教育
    二、当代大学生英雄观培育的功能彰显
        (一)英雄观培育的个体实现功能
        (二)英雄观培育的社会发展功能
    三、当代大学生英雄观培育的重要意义
        (一)巩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指导地位
        (二)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弘扬
        (三)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任务
        (四)推动大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
第四章 当代大学生英雄观的现状审视与致因分析
    一、新时代英雄榜样教育成效彰显
        (一)英雄人物的社会地位显着提高
        (二)英雄文化的氛围营造更受重视
        (三)英雄榜样的示范启迪作用更加凸显
        (四)英雄榜样的教育工作有序推进
    二、当代大学生英雄观危机的图景展现
        (一)认知冷漠:“佛系”心态凸显,对英雄人物了解不深
        (二)情感疏离:娱乐思维趋向,对英雄文化归属淡漠
        (三)理解偏颇:从众心理定势,对英雄评价有失公允
        (四)行为质疑:工具理性扩张,对英雄精神认可不够
    三、当代大学生英雄观危机的致因分析
        (一)国际环境复杂多变:当代大学生英雄观变异的外在诱因
        (二)社会发展改革变迁:当代大学生英雄观多元的宏观促成
        (三)学校教育系统乏力:当代大学生英雄观困境的客观促使
        (四)家庭代际传承弱化:当代大学生英雄观多变的现实诱因
        (五)个体心性自觉张扬:当代大学生英雄观危机的微观引发
第五章 当代大学生英雄观培育的策略研析
    一、当代大学生英雄观培育的目标指向
        (一)根本目标: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认同树立
        (二)基本目标:健康人格和精神世界的完整建构
        (三)时代目标:培养担当民族复兴使命的时代新人
    二、当代大学生英雄观培育的原则遵循
        (一)批判性和建构性相统一原则
        (二)主导性与主体性相耦合原则
        (三)灌输性和渗透性相协同原则
        (四)传承性与发展性相衔接原则
    三、当代大学生英雄观培育的实践路径
        (一)教育建构:巩固夯实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认知基础
        (二)制度保障:着力完善大学生英雄观培育的基础支撑
        (三)舆论引导:厚植认同英雄崇尚英雄的社会文化氛围
        (四)实践养成:拓宽大学生英雄观培育养成的有效载体
        (五)学习践履:形塑学习英雄争做英雄的现实行为导向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8)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及其创造性转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和研究意义
    二、概念界定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与思考
    四、研究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五、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第一章 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和理论渊源
    第一节 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的历史背景
        一、政治背景:朝廷内乱外患“沉疴积痿”
        二、经济背景:商品经济发展“功利沦浃”
        三、文化背景:世风衰颓败陋“学术虚夸”
    第二节 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的理论渊源
        一、“良知”:对孟子思想的继承
        二、“发明本心”:对陆九渊思想的发展
        三、“知行合一”:对程朱理学“知先行后”思想的补充
        四、“天地万物一体之仁”:对程颢思想的发展
第二章 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和思想体系
    第一节 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一、“良知”本体论
        二、“复其心体之同然”人性论
        三、“致良知”功夫论
        四、“满街都是圣人”目的论
        五、“天地万物一体之仁”境界论
    第二节 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体系
        一、道德教育目标:“学为圣人”思想
        二、道德教育理念:“致良知”思想
        三、道德教育内容:“厚德厚俗”思想
        四、道德教育原则:“随人分限所及”思想
        五、道德教育方法:“知行合一”思想
        六、道德教育评价标准:“学贵得之心”思想
        七、道德教育境界:“天地万物一体之仁”思想
第三章 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的历史意义与当代价值
    第一节 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的历史意义
        一、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的历史地位
        二、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第二节 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
        一、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的理论价值
        二、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的实践价值
第四章 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创造性转化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第一节 当代道德教育境遇
        一、道德理想缺失
        二、道德“旁观者”现象
        三、德性德行短缺
        四、生活实践缺乏
        五、生态道德教育欠缺
    第二节 创造性转化何以可能
        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
        二、道德的传承性与新时代的道德需求
        三、文化的连续性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借鉴
第五章 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的创造性转化探索
    第一节 创造性转化的原则
        一、时代性
        二、开放性
        三、大众化
        四、化人育人性
    第二节 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的创造性转化路径
        一、“学为圣人”思想的推陈出新:争做时代新人
        二、“致良知”思想的古为今用:致良知理性
        三、“知行合一”思想的取精用弘:知行辩证统一
        四、“学贵得之心”思想的去粗取精:学贵得于心、践于行
        五、“天地万物一体之仁”思想的礼敬传承:生态共同体
    第三节 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的创造性转化实践
        一、“争做时代新人”的实践探索:立鸿鹄志,做奋斗人
        二、“致良知理性”的实践探索:致志愿者
        三、“知行辩证统一”的实践探索:学以致用、担当作为
        四、“学贵得于心、践于行”的实践探索: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五、“生态共同体”的实践探索:人类命运共同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9)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两化”原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依据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和文献评析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5 研究创新点
    1.6 重点、难点
2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原则的新思考
    2.1 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时代使命
    2.2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突出特点、基本遵循和落脚点
    2.3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两化”原则的提出
3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两化”原则提出的理论基础
    3.1 马克思主义理论
    3.2 传统文化渊薮及对提出“两化”原则的启示
4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两化”原则的基本内涵和运行机制
    4.1 “化理论为方法”的基本内涵和运行机制
    4.2 “化理论为德性”的基本内涵和运行机制
    4.3 “两化”的基本环节和运行机制公式解析
    4.4 “两化”的辩证性、普适性和艰巨性辨正
5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两化”原则的学理证成和实践证成
    5.1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两化”原则的学理证成
    5.2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两化”原则的实践证成
6 “两化”原则运用于贯彻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新要求
    6.1 “两化”原则运用于贯彻“八个统一”要求
    6.2 “两化”原则运用于贯彻“六要”要求
    6.3 “两化”原则运用于贯彻“实践性”要求
7 “两化”原则运用于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若干重大问题的深化研究
    7.1 “两化”原则运用于新时代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深化研究
    7.2 “两化”原则运用于“灌输论”理论的深化研究
    7.3 “两化”原则运用于“生命线”理论的深化研究
    7.4 “两化”原则运用于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规律的深化研究
8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述评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创新与不足
        (一)研究创新
        (二)不足之处
第一章 认知结构概述
    一、认知结构的内涵及构成要素
        (一)认知结构的内涵
        (二)认知结构的构成要素
    二、认知结构的影响因素
        (一)语言
        (二)民族心理
        (三)成长经历
        (四)社会交往
    三、认知结构的主要特征
        (一)认知结构具有稳定性
        (二)认知结构具有开放性
        (三)认知结构具有建构性
        (四)认知结构具有整体性
        (五)认知结构具有可激活性
    四、认知结构的经典理论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二)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
        (三)奥苏伯尔的认知结构同化理论
        (四)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第二章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结构的解读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结构的本质及其结构维度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结构的知识结构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结构的调控结构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结构的动力结构
        (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结构的逻辑结构
    二、认知结构是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
        (一)何为逻辑起点
        (二)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
    三、认知结构是大学生加工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思维工具
        (一)认知结构是大学生确认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选择框架
        (二)认知结构是大学生整合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规范准则
        (三)认知结构是大学生解释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方法系统
    四、认知结构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自我认知
        (一)自我认知
        (二)大学生的自我认知
        (三)认知结构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自我认知的影响
        (四)正确的自我认知是大学生思想道德走向成熟的基石
    五、认知结构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迁移与应用
        (一)学习迁移理论
        (二)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
        (三)认知结构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习迁移与应用的影响
第三章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结构的思想资源
    一、中国儒家理想人格中可借鉴的思想资源
        (一)孔子的君子人格说
        (二)孟子的道德人格说
        (三)王阳明的“致良知”说
    二、西方哲学的认知理论中可借鉴的思想资源
        (一)柏拉图的理念论
        (二)笛卡尔的天赋观念论
        (三)康德的“图式说”
        (四)海德格尔的“理解前结构”理论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结构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基础
        (一)认知是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和信息选择
        (二)认识的辩证运动揭示了认知结构的变迁
        (三)认知结构学说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发展的重要参照之一
第四章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结构的形成发展及其现存问题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结构的形成和发展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结构的形成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结构的发展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结构的理想目标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结构现存的问题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结构缺乏立体感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结构相对封闭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结构思维僵化
        (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结构缺乏辩证性
        (五)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结构缺乏系统性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结构的现存问题归因分析
        (一)从社会层面分析
        (二)从学校层面分析
        (三)从家庭层面分析
        (四)从大学生自身层面分析
第五章 新时期优化和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结构的对策思路
    一、优化和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结构应遵循的原则
        (一)动态性与稳定性相统一
        (二)系统性与灵活性相统一
        (三)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
        (四)精准供给与有效需求相统一
    二、优化和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结构的主要策略
        (一)加强知识联结、优化认知结构
        (二)培养“元认知”、调控认知结构
        (三)减少认知失调、完善认知结构
        (四)攻关薄弱环节、重构认知结构
        (五)启动多维表征、构建立体认知结构
    三、优化和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结构要高度重视非理性因素
        (一)非理性因素在认知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激发道德需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结构的优化
        (三)培养积极情感、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结构的优化
        (四)锻造顽强意志、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结构的优化
    四、优化和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结构必须创造良好的环境保障
        (一)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外部环境
        (二)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内部环境
结语
参考文献
    1.着作
    2.期刊报纸
    3.学位论文
    4.电子文献
    5.外文文献
附录 读博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情况
后记

四、用优秀传统道德构建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人格(论文参考文献)

  • [1]《论语》中的君子人格思想及其思想政治教育价值[D]. 杨转转. 东北师范大学, 2021
  •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 秦冰馥.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3]儒家理想人格思想融入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研究[D]. 李香凝. 遵义医科大学, 2021
  • [4]孔子“内省”观与当代大学生自我教育研究[D]. 朱大亮. 扬州大学, 2021(09)
  • [5]陶渊明理想人格思想研究[D]. 孙湘钧. 黑龙江大学, 2021(09)
  • [6]儒家义利观融入大学生道德教育研究[D]. 杨罗嫚. 山西财经大学, 2021(09)
  • [7]当代大学生英雄观培育研究[D]. 靳海龙. 兰州大学, 2021
  • [8]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及其创造性转化研究[D]. 赵盛梅. 贵州师范大学, 2020(09)
  • [9]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两化”原则研究[D]. 王新建.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7)
  • [10]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结构研究[D]. 施春梅.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标签:;  ;  ;  ;  ;  

以优秀传统道德构建当代大学生理想人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