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房的最佳温度是多少

空调房的最佳温度是多少

一、空调房温度多少最合适(论文文献综述)

黄涵荣[1](2021)在《赣南农宅绿色节能建筑设计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劣,气候和能源是全球人类共同面对的一大难题。建筑能源的节约是极其重要的一环。到2018年我国农宅面积为229亿平方米,占全国总建筑面积的38.1%,农村地区商品能耗达到2.16亿tce,占全国总能耗的22%,说明了我国农宅节能的重要性。随着农民生活水平和经济收入的增长,赣南地区农村居民对农宅的热舒适度要求在不断增高,农宅采暖降温所消耗的能源也在增加。所以当下赣南地区农宅工作的重点是采取切实可行的绿色建筑策略,在保证农宅热舒适度的情况下降低建筑能耗,充分利用当地可再生能源,从而设计出适合赣南的绿色节能农宅,为我国农宅节能建设提供参考。为了找出赣南地区农宅的实际问题,本研究通过问卷访谈和实地调研发现赣南农宅热舒适性差的主要问题是由于外围护结构保温隔热性能差和平面形体策略方面不合理导致的,同时农宅可再生能源产量丰富,但未得到合理的利用,而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年轻村民的增加导致建筑能耗在不断增加。调研结果进一步明确了在热舒适性方面和可再生能源方面进行策略研究的正确性。将相关绿色建筑规范与作者的实际调研结果相结合,确定室内热舒适度范围,通过软件模拟分析,对典型农宅的平面形体和围护结构进行设计策略优化,主要从附加阳光间、体形系数、建筑朝向、非透明围护结构、透明围护结构和屋顶进行了策略研究,找出其在夏热冬冷气候下的作用规律。基于赣南农宅可再生能源丰富的现状,在生态适应性、被动节能性以及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指导下,通过对比太阳能热水系统、太阳能光伏系统、生物质能固缩技术和生物质能气化技术的成本投入和节能效益,来研究验证其在赣南农村地区是否具有普适性。通过合理的使用前文研究的热舒适性和可再生能源设计策略,基于农户可承受成本和当地文化特色,分别设计了高、低成本的两种绿色农宅,通过软件模拟室内热环境和节能分析,来分析验证其有效性和合理性。该绿色节能农宅设计既为赣南农村的新建农宅提供设计方案参考,也为我国农村地区的节能工作提供一些实质性的帮助。

贾一丹[2](2021)在《教室内物理因素对不同学习风格大学生处理认知任务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关注和重视学习空间重构与研究已逐渐成为全球趋势,教室内物理因素的综合效果同样也是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一环。重视以人为本、关注学习者个体差异的学习空间设计也成为未来趋势之一。本研究旨在探究教室内物理因素(温度、声音、光照)的变化对不同学习风格学生在处理认知类型任务时是否有不同的影响。本研究采用实验研究法,通过控制光照、声音、温度形成8个不同的学习环境,以上海某高校的32位学生为研究对象,让每位学生在不同场景中各进行一次认知实验,每人实验8次,共计256次,用时2个月。通过收集不同环境下问题解决、知觉、注意和记忆力任务的实验数据,进行多因素多元方差分析,并对产生交互作用的效果进行进一步的简单效应分析。本研究有以下发现:(1)温度和声音存在对认知任务的主效应和交互效应。20℃的低温环境下学习者的注意力程度高并且有较好的问题解决效果;而高温较适合知觉和记忆力任务,对于记忆任务而言,在40dB的安静的环境下效果更好。(2)学生的感知学习风格能产生对不同认知任务的主效应影响,但并不存在与物理因素的交互影响。(3)温度和性别存在对注意力任务的交互作用。女生的注意力表现效果比男生要好,尤其在低温环境下显示出极其显着差异。并且还发现温度、性别和学习风格三者对问题解决任务的交互影响。(4)针对问题解决任务,四种学习风格学习者在20℃、60dB环境下效果较好;针对注意力任务,视觉型和触觉型学习者适合在20℃、40dB环境下,听觉型学习者适合在20℃、60dB环境中,混合型学习者适合在28℃、40dB环境下;针对知觉任务,视觉型、听觉型和混合型学习者在28℃、60dB环境下效果较好,而混合型学习者适合在28℃、40dB环境下;针对记忆任务,四种学习风格学习者在28℃、40dB环境下效果较好。最后本研究分别从如何提升学生注意力和问题解决的环境设置、对不同性别和感知学习风格学生学习时的环境设置、以及教室环境设定三个方面提出建议。希冀国内学者、教师、学校管理层等都能逐渐意识到教室内物理因素对学生学习的重要性,进而增加国内对此方面的研究和重视。

巫洋茜[3](2020)在《带空气夹层的相变蓄能墙体传热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能源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导致了能源的快速消耗。节能减排成为摆在人类面前的一项艰巨而迫切的任务。能够实现建筑节能的途径之一就是增强建筑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相变材料(Phase Change Materials,PCM)自身的高蓄热性可以明显提高围护结构的热容量,减小室内负荷。为了更好地利用相变材料潜热来改善室内热舒适,依据相变传热理论,梳理近年来学者们对相变墙体各方面的研究,本文通过实验研究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对一种带空气夹层的相变墙体展开相关研究。具体的研究内容如下:(1)从优化墙体结构出发,设计了一种添加相变材料的建筑墙体结构,并且在实验厂房中构建了对应的实验模型,实验研究不同室内温度下相变墙体结构的蓄放热性能以及室内热源持续不同时间下相变墙体的传热性能。结果表明相变墙体的蓄放热性能与室内温度以及热源持续时间密切相关。(2)采用FLUENT软件模拟研究了三种不同PCM管分布位置的传热性能,分析找出最佳的PCM管分布位置。结果表明PCM管均匀布置在空气层的中间对墙体传热有较好的效果。(3)针对衡阳地区实际的冬夏两季温度参数,研究不同相变温度对室内热环境的调控,找出分别适用于冬夏两季最佳的相变温度,从而选定最佳相变温度使得相变材料的潜热利用率达到最大。结果表明冬季宜选择相变温度为17℃的相变材料,夏季选择相变温度为29℃的相变材料效果更好。(4)以冬季工况为例,将本论文中的相变墙体与一般相变墙体对室内热环境的调控进行了模拟对比,结果表明,含有空气夹层的相变墙体房间室内平均温度变化波动更小,之后该相变房间与参考房间室内平均温度差逐渐减小,最小温度差最小为0.2℃。带空气夹层的相变蓄能墙体能够使室内热环境更好地维持舒适状态。

徐东霞[4](2020)在《空调房间工作区温度与温控器检测值的关系分析》文中指出温度是影响室内热环境和人体热舒适程度的主要因素和参数,温控器用于控制房间空调设备实现对房间温度的调控。长期以来,人们通常把温度传感器安装在室内某一位置,并用其检测到的温度作为工作区的温度,反馈到空调自动控制系统,而这个位置的温度与室内工作环境的温度是否一致便不得而知。因此,寻求室内工作区温度与温控器检测值之间的曲线关系是很有必要的。为找出空调房间工作区温度与温控器检测值之间的关系,采用实验与模拟结合的方法,建立长安大学市政与暖通实验中心的全尺寸中央空调系统实验室空调房间模型,在此基础上对空调房间各工况下的气流组织进行模拟;利用实验用温度和风速传感器对室内多个测点的温度、速度进行测量,用于验证数模拟结果的可靠性;对空调房间工作区温度场分布特性进行分析,分别取各送风速度和送风温度下房间工作区的平均温度作为整个工作区的温度;对所研究空调房间温控器安装位置进行分析,得出各工况与房间工作区温度差值最大的测点位置均不固定,最小的测点位置是固定的,在研究其他房间温控器安装位置时,可考虑寻找与室内温度最接近的测点位置,并安装在该测点位置附近;将得到的不同送风速度和送风温度两种工况下各种曲线回归方程进行比较与验证,确定了能够准确反映所研究空调房间工作区温度与温控器检测值之间关系的函数模型。以上成果可为指导温控器安装、合理地控制和优化室内温度参数、提高工作区人员的热舒适、减少空调系统能耗提供了理论依据。

杜娟娟[5](2020)在《基于科学探究的宜兴市X高中生物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文中指出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新课程标准的实行,现如今有关校本课程开发的相关研究与实践主要以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为目的。科学探究是进行生物学研究的重要途径,也是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本研究旨在通过校本课程的补充学习,倡导以科学探究的方式进行生物学习,以逐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和必备品格,同时也能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以及本校学校特色化融合课程体系的构建。本文研究主要基于科学探究的理念,结合地域、学校特色及已有的课程资源,以宜兴市X高中生物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为例,进行研究、开发与实践。本研究通过访谈、问卷调查等方法对校本课程开发的学校内外环境进行分析,以相关的课程开发理论为依据,以学生已有的能力和需求为基础,结合本校特有资源,在已有的生物学实验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延伸,开发一系列具有趣味性可操作性的探究活动,并进行整合汇编形成校本教材——《生物创客空间》。在校本课程的实施过程中,为了落实课程的有效性,在活动中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互评的方式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为了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鼓励教师自评,不断思考,改进教学;为了完善本校生物校本课程,在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采用访谈、调查的方法对本校本课程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本校以促进学生个性化、全面化发展为核心开发与实施的生物校本课程——《生物创客空间》是可操作的、有意义的。首先,该课程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学生能够运用科学探究思维和基本方法尝试解决一些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对于日常生物教学的不足有了良好的补充,这对于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有一定效果的。再者,在开发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的交流、研讨,进一步的学习熟悉相关专业理论,因此教师的专业化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最后,《生物创客空间》是本校“三香”融合课程体系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有利于学校特色化建设。然而,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的过程中发现,仍然存在校本意识不足、校本资源有限、课程评价功利化等问题,这使得本校的校本课程无法完全走向常态化。针对这些问题,参与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相关人员需要进一步思考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意义以及育人目的,从而不断完善校本课程,充分发挥校本课程的功能。

张啸[6](2019)在《智能小区能量调度优化策略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智能小区在我国发展较为迅速,其功能也日趋多样化,满足着城市居民逐渐提高的用电需求。在各个智能小区项目中,能量管理系统是智能小区综合服务与管理系统的重要子系统,对其能量调度优化策略进行深入研究,能使智能小区负荷以更加科学的方式运行,也使住户节省更多的电费,并可利用分布式电源和储能系统的能量调度获取更多的电能收益。以减少小区总用电费用和削减小区负荷曲线高峰为目标,本文研究了智能小区能量调度优化策略。首先,考虑到小区内的各种家用负荷、光伏电源和蓄电池,提出了智能小区能量管理系统的总体架构,并阐述了各部分的功能;根据家用负荷的不同情况,对负荷进行了分类,建立了各类家用负荷的工作模型,并对其工作特性进行了研究;建立了适用于智能小区住宅楼的光伏电源输出功率模型;结合蓄电池在智能小区中的功能需求,建立了住宅楼蓄电池的模型并研究了其工作特性和性能参数,提出了蓄电池的损耗成本计算方法。其次,基于蚁群算法,提出了智能小区普通可调控型负荷群优化控制策略、基于改变允许室温范围方法的智能小区空调群优化控制策略、综合改变水温设定值和预加热两种方法的智能小区电热水器群优化控制策略;考虑智能小区内的光伏电源和蓄电池,提出了以减少智能小区总用电费用为目标的电能调度策略;将可调控型负荷群的优化控制策略和光伏、蓄电池的电能调度策略结合,形成了完整的智能小区能量调度优化策略。最后,基于蒙特卡洛法,对智能小区能量调度优化策略进行了仿真验证和分析;结合分时电价,计算了实行各种负荷群优化控制策略时节省的电费以及整个智能小区在能量调度优化前后节省的电费;探究了可调控型负荷参与率变化时对优化后智能小区日负荷曲线的影响;在阶梯电价和实时电价的环境下,验证了本文所提智能小区能量调度优化策略的节省电费效果。

侯娜[7](2019)在《变风量空调系统室内温湿度最佳测点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实际空调系统中,房间内温湿度分布是不均匀的,不同位置处传感器检测到的温湿度值会有所不同。传感器安装的位置不合适使其检测值不能反映室内温湿度的真实分布,且偏离室内人员的真实感受;以此为被调节参数进行室内温湿度控制通常会导致室内环境不能满足人员需求。实际空调房间中温湿度传感器集成在同一个装置内,因此,需要研究在满足某个指标要求下的室内温湿度传感器融合的最佳测点,以最佳测点处传感器温湿度值对室内温湿度进行控制,改善室内环境控制效果,提高室内人员的舒适度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本文以某大学变风量空调实验平台为研究对象,进行了空调房间温湿度最佳测点研究,具体研究如下:(1)在分析变风量空调系统和VAV BOX控制原理基础上,构建了房间测点实验平台,参考ASHRAE Standard 55-2013标准,研究选取了房间中的6个实验平面对温湿度测点进行研究。(2)构建了基于最优加权的温湿度递推融合算法,该算法对基于均值的递推融合算法做了改进,引入了加权因子,构造测量值与加权估计值的均方误差,采用均方误差最小时的权系数乘以每个传感器的量测值,从而充分利用传感器量测数据,减少因剔除量测数据随意性带来的信息损失,避免了极端值对融合结果的影响。研究将温度、湿度和风速用一个指标有效温度指数ET(Effective Temperature)进行评价,将多个参数点统一为一个点进行温湿度传感器最佳安装位置研究。(3)利用FLUENT软件搭建了空调房间模拟系统,计算房间内的温湿度,分别对实验与FLUENT模拟得到温湿度值采用基于最优加权的递推融合方法进行数据融合,最后以人体温热感觉指标ET为评价标准,研究确定出室内的最佳温湿度测点。(4)温湿度最佳测点通常在室内的半空中,不便于进行传感器安装,采取正交最小二乘法研究最佳测点与实际传感器安装点间参数的映射关系,以此对安装位置处非最佳测点传感器的检测值进行修正,使修正后的值与最佳测点处传感器值相同。(5)分别以最佳测点与非最佳测点处温湿度值为被控参数,采用单神经元PID对室内温湿度进行控制实验研究,结果表明,以最佳测点传感器值为被控参数时,室内人员的热感觉与室内实际温湿度值更相符,最佳测点传感器检测到的温湿度值能真实反映室内温湿度分布情况,室内环境舒适度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朱嘉成[8](2020)在《选择性太阳光隧道特征尺寸对内部传热特性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建筑的能源消耗一直是困扰世界多年的难题,而供暖、通风、空调的总能耗在建筑能耗中一直占主导地位,如何实现建筑的“开源节流”,如何更好的让太阳能与建筑相结合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本文旨在研究前人设计的一种新型嵌入式集热元件——选择性太阳光隧道(SST)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一定的改良,该元件有着符合方程式条件的特殊几何外壳,能实现对室外太阳辐射的选择性吸收功能,降低建筑能耗。在对前人的工作以及实际工程使用中我们发现,现有的SST结构产生的节能效果并不明显,而造成这一现象的最主要因素就是SST的几何尺寸太小,而过大的几何尺寸会导致建筑室内外换热的加快,反倒增加了建筑能耗。所以何种尺寸的SST最为合适,是本文讨论的重点。而且本文意图对于现有的SST单元对其加以改进,并在本文中提出一种新的SST构造,这种新的构造能加快SST的生产,降低成本,更好的与建筑相结合。为了研究几何尺寸与SST节能效率的关联,本文先通过Solid Works建立各种尺寸的SST单元,运用ANSYS CFX软件模拟其在典型的冬夏两季中的传热传质情况,选择其中最优解,也就是选择开口尺寸在105mm×105mm,长度在90mm的SST尺寸进行下一步实验验证。为了验证模拟的结果,证实模拟出的传热传质结果的可靠性。作者开模制作了SST的模具,通过挤塑加工得到了新型的SST结构,搭建了实验台。通过模拟室外的具体气象参数,在实验台上进行验证SST模拟结果的实验。通过一些附加的检测手段。我们在热成像软件与红外温度仪中得到了一连串的实验数据,通过与实验值的比对,我们得到以下结果:(1)从开口尺寸115mm开始,每次将SST开口尺寸缩小10mm,其内部的温度场与速度场都发生着变化。随着尺寸的变小,SST内部的空气域由大尺寸的两个涡旋变成了一个涡旋,且温度场中看出,热量的传递由对流传热逐渐变化成了热传导为主,温度层的分布从开始的SST中部的水平温度层变为了整体呈现垂直分布的趋势。(2)从SST开口尺寸115mm开始模拟,每隔10mm建立模型。选择外界温度35℃,室内温度26℃,进行夏季工况的计算。发现通过冷壁面流失出去的热流密度,在开口尺寸105mm,也就是SST尺寸105mm×105mm×90mm时达到最小,再用冬季的工况进一步验证了上述结论。(3)红外测温仪与热成像仪测量数据的多组数据中,我们通过观察比对,发现实验得到的数据变化趋势与模拟值非常相似,虽然有一定误差,但是通过仔细合理的分析,认为这是在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本文对不同尺寸的SST单元进行实验模拟,得出了最合适的尺寸,在该尺寸之下,SST的节能效率达到最高,并且尺寸与建筑的模数相匹配,方便在建筑中大量使用。该论文有图65幅,表15个,参考文献87篇。

蒋婷婷[9](2019)在《重庆地区夏季住户空调器使用行为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长江流域地区城镇居民空调器拥有量的增加,该地区的建筑能耗问题受到广泛关注。人员行为是影响空调能耗的重要因素,行为的差异造成了住户空调能耗的多样性。人员对空调的使用行为不仅受环境的影响,而且受到人员作息的影响。以往研究中,大多数都是选取空调器作为研究对象,忽视了家庭因素对能耗的影响。本研究针对重庆市主城区的典型住宅家庭,不只关注单个房间空调器,而以家庭为单位,把家庭因素(家庭构成不含经济因素)作为其中一个影响考虑进去,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测试对住户的空调能耗和使用行为进行调查分析,以此为基础建立住户空调的使用行为模式,指导模拟软件中空调使用模式的研究。本研究对重庆市8户两室一厅、8户三室一厅家庭进行家庭信息的问卷调查和空调运行的实测。通过分析空调能耗数据得出三室一厅住户空调能耗比两室一厅高出30%,且不同住户间的空调能耗存在较大差异。通过分析空调运行数据得出空调的使用行为,包括住户空调的使用率、使用时长,以及不同人员作息导致的不同空调启停时刻。然后根据实测和调研数据,分析住户空调能耗和空调使用行为的影响因素,其中加入了以往研究中忽视的家庭因素对空调能耗和使用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家庭因素中,家庭结构对空调能耗影响不大,而家庭成员对住户空调能耗有一定影响,家中子女的数量会影响能耗。空调使用行为受到室内外环境影响:当室内温度高于30℃时,空调会开启;空调开启概率随着室外温度增加而增加。同时观察两室一厅住户卧室和客厅的空调使用时间段是互补型的,而三室一厅住户卧室和客厅的空调使用时间段均有重合,家庭结构越复杂的住户,卧室和客厅空调的同时使用可能性就越高。最后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和聚类分类建立了主卧、次卧、客厅的空调使用模型,进而总结出不同人群在不同房间的空调使用模型。经分析室外温度是影响空调使用概率的重要因素,空调使用概率随室外温度的增长呈“S型”曲线增加:当室外温度小于25℃时,空调的使用概率增长极慢。当室外温度在25℃40℃时,空调的使用概率随着室外温度上升急速增加。对主卧、次卧、客厅的空调每日运行时长和每日用电量进行聚类,对不同类别的使用人群进行总结,得到上班族(处于休息日和工作日)、非上班族的成人+幼儿、学生三种群体在主卧、次卧、客厅的不同空调启停模式。根据重庆市常见家庭结构,总结出四种两室一厅家庭空调启停模式和四种三室一厅家庭空调启停模式,采用能耗模拟软件DeST-h对启停模式进行夏季能耗模拟。经分析发现模式下的空调能耗与实测相差无几,模拟结果比较贴合实际。

谭晶晶[10](2019)在《初中生物学迷你实验及其微课的设计与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生物学实验是生物学建立的基础,它既能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和应用生物学知识、牢固掌握生物学基本技能,也能促进学生的多元智能发展,生物学离不开实验。目前,长沙市部分学校对于教科书中的实验开设率不高,在升学、课时等压力下学生动手实验的机会较少。因此,本研究从美国教材中选取篇幅小、用时短,但蕴涵着丰富内容的Mini-experiment(迷你实验)作为研究素材,并且开发出以迷你实验为核心的微课视频辅助生物学课堂教学,微课内容包括课堂相关重点知识讲解、迷你实验操作及分析、知识拓展与应用。本研究首先通过查阅和梳理国内外迷你实验及其微课的相关文献资料,了解迷你实验及其微课的研究现状,为研究提供理论基础。接着对长沙市X中学初中生物学教师进行访谈,获取了生物学实验教学安排和迷你实验的实施建议,确定了迷你实验及其微课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的一般应用流程:课前组织学生完成迷你实验——课中用迷你实验的结果作为教学素材——课后用微课辅导和拓展;迷你实验的设计内容包括:迷你实验课题的选择、迷你实验演示视频的设计和录制以及迷你实验报告的设计;迷你实验微课的设计内容包括:迷你实验微课教案的设计、迷你实验微课脚本开发以及迷你实验微课录制。随后本研究根据迷你实验及其微课的设计原则开发出一系列迷你实验和迷你实验微课,并在X中学初一年级1811班进行实践研究,通过实验报告、调查问卷和访谈收集并分析学生和教师的反馈信息。最后阐述迷你实验及其微课开展的意义,并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教学建议。迷你实验及其微课的开展具有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建构民主型课堂,以及对生物学知识进行巩固升华和拓展等有利影响。但是在其开展中也存在时间和经费的限制、师资力量的不足和微课受移动终端的局限等问题。因此为了迷你实验及其微课在中学生物学教学中更好的开展,本研究提出三点建议:一是学校增加资金投入,丰富教学资源;二是加强师资力量的建设;三是建立迷你实验及其微课的教学资源库。希望通过初中生物学迷你实验及其微课的开展改善实验教学困难的现状,优化教学结构,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

二、空调房温度多少最合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空调房温度多少最合适(论文提纲范文)

(1)赣南农宅绿色节能建筑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建筑节能与气候环境的关系
        1.1.2 社会发展对建筑节能的要求
        1.1.3 农宅节能在建筑节能中的意义
        1.1.4 研究目标和目的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2.1 国外乡村绿色住宅研究现状
        1.2.2 国内乡村绿色住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综述简析
    1.3 相关名词的界定
        1.3.1 赣南地区
        1.3.2 农村住宅
        1.3.3 农宅热舒适
        1.3.4 农宅节能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第二章 赣南地区农村住宅现状调研分析
    2.1 赣南地区农宅问卷调查
        2.1.1 问卷访谈设计
        2.1.2 问卷访谈方法和内容
        2.1.3 问卷访谈可行度检验
        2.1.4 问卷访谈范围
    2.2 现场调研方案设计
        2.2.1 调研所用仪器
        2.2.2 调研所遵循的标准
        2.2.3 调研所采用的计划
        2.2.4 调研所针对的对象
    2.3 赣南地区农村住宅现状统计分析
        2.3.1 赣南地区农宅属性分析
        2.3.2 赣南地区农宅室内热环境现状
        2.3.3 赣南地区用能属性分析
        2.3.4 调研结论
第三章 赣南绿色农宅室内热舒适度设计策略
    3.1 赣南农宅室内热舒适度设计指标
        3.1.1 平面形体设计指标
        3.1.2 外围护结构设计指标
        3.1.3 室内热环境舒适指标
    3.2 农宅平面形体设计策略
        3.2.1 附加阳光间
        3.2.2 体形系数
        3.2.3 建筑朝向
    3.3 农宅外围护结构设计策略
        3.3.1 非透明围护结构
        3.3.2 透明围护结构
        3.3.3 屋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赣南农宅可再生能源设计策略
    4.1 农宅可再生能源设计的基本原则
        4.1.1 生态适应性原则
        4.1.2 被动节能优先原则
        4.1.3 可持续发展原则
        4.1.4 小结
    4.2 农宅太阳能节能设计策略
        4.2.1 太阳能热水系统
        4.2.2 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
    4.3 农宅生物质能节能设计策略
        4.3.1 生物质能固缩技术
        4.3.2 生物质能气化技术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绿色建筑农宅设计与模拟实验验证
    5.1 绿色农宅设计的基本原则
        5.1.1 经济性原则
        5.1.2 适应性原则
    5.2 低成本绿色农宅设计策略及效果
        5.2.1 低成本绿色农宅设计策略
        5.2.2 低成本绿色农宅节能效果
    5.3 高成本绿色农宅设计策略及效果
        5.3.1 高成本绿色农宅设计策略
        5.3.2 高成本绿色农宅节能效果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赣南地区农村住宅情况调查问卷(冬天)
附录2 赣南地区农村住宅情况调查问卷(夏季补充调研)
附录3 赣南地区农村住宅情况数据整理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2)教室内物理因素对不同学习风格大学生处理认知任务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重视学习空间重构与研究已成为全球趋势
        1.1.2 教室内物理因素对学生学习产生影响
        1.1.3 不同学习风格学生的差异性应该得到关注
    1.2 研究目的与问题
    1.3 研究意义
    1.4 概念界定
        1.4.1 学习空间
        1.4.2 教室内物理因素
        1.4.3 学习风格
        1.4.4 认知过程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唤醒理论和倒U型假设
        2.1.2 认知负荷调整模型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2.1 国内研究现状
        2.2.2 国外研究现状
    2.3 学习风格理论
        2.3.1 学习风格要素分析
        2.3.2 不同学习风格类型分类
        2.3.3 认知测量的方法
    2.4 小结
第3章 研究设计
    3.1 研究方法
    3.2 研究流程
    3.3 研究对象
        3.3.1 正式实验参与者
        3.3.2 实验环境
    3.4 研究工具
        3.4.1 感知学习风格量表
        3.4.2 认知方面任务
        3.4.3 物理因素测量工具
    3.5 实验流程
    3.6 数据收集与分析
    3.7 预研究
        3.7.1 预实验研究对象及环境设置
        3.7.2 预实验研究工具及流程
        3.7.3 预实验研究结果及改进
第4章 研究发现与讨论
    4.1 数据正态性和方差齐性检验
    4.2 教室内物理因素相互作用是否对学生处理不同类型认知任务的影响不同?
        4.2.1 教室内物理因素对处理不同类型认知任务产生主效应
        4.2.2 教室内物理因素对处理不同类型认知任务产生交互效应
    4.3 教室内物理因素对不同学习风格学生处理不同类型认知任务影响为何?
    4.4 教室内物理因素对不同性别学生处理不同类型认知任务影响为何?
        4.4.1 教室内物理因素同性别产生交互效应
        4.4.2 温度、性别、学习风格三者产生交互效应
    4.5 基于此研究,不同类型认知任务的较优环境设置
    4.6 讨论
        4.6.1 温度和声音存在对认知任务的主效应和交互效应
        4.6.2 温度和性别对注意力任务有显着影响
        4.6.3 温度、性别、学习风格对问题解决有显着影响
        4.6.4 基于此研究,不同认知任务的较优环境设置
        4.6.5 没有产生影响的物理因素及认知任务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建议
    5.3 研究局限
参考文献
附录A 学习风格问卷
附录B 实验知情同意书
附录C 认知任务问卷(举例)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带空气夹层的相变蓄能墙体传热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相变蓄能墙体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建筑用相变材料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1.2.2 相变传热的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1.2.3 相变蓄能墙体结构对室内热环境的影响研究
        1.2.4 相变蓄能墙体结构对建筑运行能耗的影响研究
    1.3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相变材料及其传热基础理论
    2.1 相变材料基础理论
        2.1.1 相变材料的分类及其改性
        2.1.2 相变材料的选择原则
        2.1.3 相变材料的封装
    2.2 相变传热分析
        2.2.1 相变传热简介
        2.2.2 相变传热求解
        2.2.3 相变蓄能墙体传热模型及其优化研究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相变墙体传热性能的实验研究
    3.1 实验平台的搭建
        3.1.1 相变墙体的设计与搭建
        3.1.2 实验方案
        3.1.3 实验测点的布置
        3.1.4 实验材料与仪器
    3.2 室内温度对相变墙体蓄放热性能的影响
    3.3 室内热源持续时间对相变墙体蓄放热性能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相变墙体传热性能的数值模拟研究
    4.1 相变传热模拟的基本理论
        4.1.1 Fluent软件简介
        4.1.2 用于模拟相变过程的Solidification/Melting模型
    4.2 相变墙体传热模型的建立
        4.2.1 数学模型
        4.2.2 初始条件及边界条件的设置
        4.2.3 Fluent参数设置
    4.3 实验验证
    4.4 数值模拟的结果与讨论
        4.4.1 室内温度对相变墙体蓄放热性能影响的模拟研究
        4.4.2 PCM管分布位置对相变墙体蓄放热影响的模拟研究
        4.4.3 相变温度对室内热环境调控影响的模拟研究
    4.5 相变墙体传热性能及其节能性对比研究
        4.5.1 室内温度对相变墙体蓄放热性能影响的模拟研究
        4.5.2 节能性对比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4)空调房间工作区温度与温控器检测值的关系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室内温度传感器检测值优化研究现状
        1.2.2 空调系统仿真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空调系统及空调房间气流分布
    2.1 空调系统实验平台简介
    2.2 空调房间气流分布相关理论与评价标准
        2.2.1 送风射流理论
        2.2.2 送、回风口形式
        2.2.3 空调房间气流分布形式
        2.2.4 气流组织评价标准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数值模拟过程及模型验证
    3.1 物理模型的建立
        3.1.1 建立模型
        3.1.2 网格的划分
        3.1.3 指定边界类型和区域类型
    3.2 数学模型的简化
    3.3 Fluent模型计算设置
        3.3.1 求解器与运行条件的建立
        3.3.2 确定计算模型
        3.3.3 辐射模型
        3.3.4 材料特性的确定
        3.3.5 边界条件的确定
        3.3.6 设置求解控制参数
        3.3.7 初始化流场并迭代计算
        3.3.8 计算结果的后处理
        3.3.9 模拟结果
    3.4 实际工况的实验过程
        3.4.1 室内环境参数测试仪器
        3.4.2 实验过程
    3.5 数值模拟的实验验证
        3.5.1 温度的对比分析
        3.5.2 速度的对比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空调房间工作区温度与温控器检测值曲线关系分析
    4.1 工作区温度场分布特性
    4.2 温控器安装位置分析
        4.2.1 变送风速度工况安装位置分析
        4.2.2 变送风温度工况安装位置分析
    4.3 分析过程
        4.3.1 分析方法
        4.3.2 不同曲线估计模型的对比分析
        4.3.3 模型的验证
    4.4 变送风速度工况结果与分析
        4.4.1 温控器检测值与空调房间工作区温度的关系
        4.4.2 不同曲线估计模型的比较
        4.4.3 不同曲线回归方程及验证
    4.5 变送风温度工况结果与分析
        4.5.1 温控器检测值与空调房间工作区温度的关系
        4.5.2 不同曲线估计模型的比较
        4.5.3 不同曲线回归方程及验证
    4.6 小节
结论与展望
    1 结论
    2 展望与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5)基于科学探究的宜兴市X高中生物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的背景
        1.1.1 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必要性
        1.1.2 高中生物校本课程开发的现状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2.1 国内外科学探究研究现状
        1.2.2 国内外校本课程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意义
        1.3.1 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1.3.2 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1.3.3 提高校本课程的质量
        1.3.4 形成学校特色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研究法
        1.4.2 调查研究法
        1.4.3 案例分析法
        1.4.4 问卷调查法
2. 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生物学科核心素养
        2.1.2 科学探究
        2.1.3 校本课程
    2.2 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基础
        2.2.1 多元文化教育理论
        2.2.2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2.2.3 课程资源论
        2.2.4 课程编制理论
3. 基于科学探究的高中生物校本课程开发的环境分析
    3.1 学校外部情况分析
    3.2 学校内部情况分析
    3.3 校本课程开发现状的教师问卷调查
        3.3.1 调查结果及分析
    3.4 校本课程开发现状的学生问卷调查
        3.4.1 调查结果及分析
4. 基于科学探究的高中生物校本课程的开发
    4.1 校本课程的目标的确立
    4.2 课程内容选择的原则
        4.2.1 注重生物学科基础
        4.2.2 贴近社会生活
        4.2.3 联系学生的经验
        4.2.4 适时创新
    4.3 校本课程内容
        4.3.1 校本课程内容主要概况
        4.3.2 教材内容简要
        4.3.3 教材案例
5. 基于科学探究的高中生物校本课程的实施
    5.1 校本课程实施的内涵
    5.2 校本课程实施的途径
        5.2.1 课程的准备阶段
        5.2.2 课程的实施阶段
        5.2.3 课程的完善阶段
    5.3 校本课程实施案例
        5.3.1 案例一 探究不同的温度对甜酒酿品质的影响
        5.3.2 案例二 探究不同肥料类型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
6. 基于科学探究的高中生物校本课程的评价
    6.1 课程评价的内涵
    6.2 校本课程评价的实施
        6.2.1 对学生的评价
        6.2.2 对教师的评价
        6.2.3 对课程的评价
7. 实践的成果及反思
    7.1 校本课程实践的成果
        7.1.1 促进学生的发展
        7.1.2 促进教师的发展
        7.1.3 促进学校的发展
    7.2 实践后的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智能小区能量调度优化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智能小区能量管理系统及优化策略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智能小区发展现状
        1.2.2 智能小区能量管理系统研究现状
        1.2.3 智能小区能量调度优化策略研究现状
        1.2.4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智能小区能量管理系统模型构建
    2.1 引言
    2.2 智能小区能量管理系统总体架构及功能
    2.3 家用负荷分类建模及特性研究
        2.3.1 不可调控型负荷模型及工作特性
        2.3.2 普通可调控型负荷模型及工作特性
        2.3.3 典型温控负荷模型及工作特性
    2.4 住宅楼顶光伏发电系统模型
    2.5 住宅楼蓄电池模型及工作特性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智能小区能量调度优化策略研究
    3.1 引言
    3.2 分时电价的价格激励作用分析
    3.3 智能小区普通可调控型负荷群优化控制策略研究
    3.4 智能小区温控负荷群优化控制策略研究
        3.4.1 空调群优化控制策略
        3.4.2 电热水器群优化控制策略
    3.5 对智能小区住户的用电引导和建议
    3.6 计及光伏和蓄电池的智能小区能量调度优化策略
        3.6.1 优化目标及约束条件
        3.6.2 智能小区能量调度优化策略实现流程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智能小区能量调度优化策略仿真分析
    4.1 引言
    4.2 智能小区能量调度优化策略仿真验证
        4.2.1 智能小区能量管理系统参数设置
        4.2.2 基于蒙特卡洛法的智能小区日负荷曲线模拟
        4.2.3 优化前后智能小区日用电情况对比
    4.3 家用负荷参与率对小区日负荷曲线的影响
    4.4 不同电价下该优化策略的节省电费情况分析
        4.4.1 采用分时电价时的情况
        4.4.2 采用阶梯电价时的情况
        4.4.3 采用实时电价时的情况
        4.4.4 各种电价下的节省电费情况对比分析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7)变风量空调系统室内温湿度最佳测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最佳测点研究现状
        1.2.2 人体热舒适度评价指标研究现状
        1.2.3 FLUENT模拟温湿度场研究现状
        1.2.4 多传感器数据融合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
    1.5 论文结构
2 空调房间温湿度最佳测点布置研究
    2.1 变风量中央空调系统
        2.1.1 变风量空调基本原理
        2.1.2 变风量空调控制方法
    2.2 最佳测点研究实验平台
        2.2.1 硬件平台
        2.2.2 软件平台
    2.3 小结
3 基于ET的空调房间温湿度最优加权递推融合策略
    3.1 有效温度指数ET
    3.2 基于ET的最优加权递推融合方法
    3.3 小结
4 基于FLUENT的温湿度最佳测点融合研究
    4.1 数值模拟法概述
    4.2 室内气流流场的数学模型
        4.2.1 控制方程
        4.2.2 模型假设
    4.3 物理模型的建立及网格划分
    4.4 FLUENT参数的设置
    4.5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4.5.1 迭代曲线图
        4.5.2 温度场分布图
        4.5.3 湿度场分布图
    4.6 FLUENT模拟的最佳温湿度融合测点
    4.7 小结
5 室内温湿度最佳测点实验研究
    5.1温湿度最佳测点融合实验
    5.2 最佳测点与非最佳测点映射关系
    5.3 误差分析
        5.3.1 模型误差
        5.3.2 测量误差
    5.4 小结
6 室内温湿度最佳测点控制研究
    6.1 夏季工况冷机出水温度控制
    6.2 冷冻水二次泵-定压差控制
    6.3 AHU2 风机-定静压控制
    6.4 变风量空调室内温湿度控制
    6.5 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 图表索引
    2 硕士研究生阶段研究成果

(8)选择性太阳光隧道特征尺寸对内部传热特性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太阳房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存在的不足及研究内容
    1.4 本章小结
2 SST聚光体设计原理及热特性研究理论分析
    2.1 SST聚光体简介
    2.2 SST聚光体的设计
    2.3 传热与相关流动方程
    2.4 本章小结
3 条状SST传热特性数值模拟研究
    3.1 SST聚光体模拟分析过程
    3.2 本章小结
4 条状SST热特性实验研究
    4.1 实验系统设计及实验台搭建
    4.2 实验数据采集
    4.3 实验过程
    4.4 实验结果及分析
    4.5 本章小结
    5.条状SST特征尺寸优化数值模拟研究
        5.1 SST模拟参数设立
        5.2 夏季工况SST模拟结果及分析
        5.3 冬季工况SST聚光体模拟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冬夏季工况SST节能效率计算
    6.1 SST尺寸对其节能效率的影响
    6.2 SST排列方式对其节能效率的影响
    6.3 SST节能效率综合计算结果
    6.4 本章小结
7 总结及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9)重庆地区夏季住户空调器使用行为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能源概况
        1.1.2 我国建筑能耗概况
        1.1.3 我国空调器拥有量概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用能行为研究现状
        1.2.2 空调使用行为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工作
        1.3.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2 住户空调能耗和行为实测调查
    2.1 住户基本信息
    2.2 实测调查方法
        2.2.1 实测方法
        2.2.2 实测数据处理
    2.3 住户空调能耗分析
        2.3.1 两室一厅住户空调能耗分析
        2.3.2 三室一厅住户空调能耗分析
    2.4 住户空调行为分析
        2.4.1 住户空调使用率
        2.4.2 住户使用时长
        2.4.3 住户使用时刻
    2.5 本章小结
3 住户空调能耗和使用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3.1 家庭构成对住户空调能耗的影响
        3.1.1 家庭结构的影响
        3.1.2 成员构成的影响
    3.2 空调运行时长对住户空调能耗的影响
        3.2.1 每日运行时长与每日能耗的关系
        3.2.2 总运行时长与总能耗的关系
    3.3 室内外热湿环境对住户空调使用行为的影响
        3.3.1 室内热湿环境的影响
        3.3.2 室外热湿环境的影响
    3.4 家庭构成对住户空调使用行为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4 住户空调使用行为模式
    4.1 建模方法介绍
        4.1.1 logistic回归模型
        4.1.2 聚类分析
    4.2 空调使用行为模型
        4.2.1 住户空调的使用概率
        4.2.2 住户空调的启停模型
    4.3 本章小结
5 住户空调能耗模拟
    5.1 模型建立
        5.1.1 建筑围护结构设置
        5.1.2 空调温度设置
        5.1.3 空调作息时间设置
        5.1.4 室外气象参数设置
    5.2 模拟结果分析
        5.2.1 住户夏季能耗
        5.2.2 房间夏季能耗
        5.2.3 夏季逐日能耗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B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取的专利目录
    C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D 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10)初中生物学迷你实验及其微课的设计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现状
        1.2.1 迷你实验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微课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意义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研究法
        1.5.2 访谈法
        1.5.3 行动研究法
        1.5.4 问卷调查法
2.理论基础与相关概念界定
    2.1 概念界定
        2.1.1迷你实验
        2.1.2 微课
        2.1.3 迷你实验微课
    2.2 理论基础
        2.2.1 杜威的“做中学”理论
        2.2.2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3.迷你实验及其微课的设计原则和应用流程
    3.1 一线教师关于初中生物学迷你实验的应用建议
        3.1.1 教师访谈结果分析
        3.1.2 教师访谈小结
    3.2 迷你实验的选题原则与所选题目
        3.2.1 选题原则
        3.2.2 所选题目
    3.3 迷你实验演示视频的设计与录制原则
    3.4 迷你实验报告的设计原则
    3.5 迷你实验微课的设计原则
    3.6 迷你实验及其微课的设计与应用流程
        3.6.1 迷你实验的设计和应用流程
        3.6.2 迷你实验微课的设计与应用流程
4.迷你实验及其微课的设计与应用
    4.1 案例一:迷你实验——《观察能量形式的转换》
        4.1.1 前期分析
        4.1.2 迷你实验及其微课的设计
        4.1.3 迷你实验的应用与反馈
    4.2 案例二:迷你实验——《制作蕨类植物孢子印》
        4.2.1 前期分析
        4.2.2 迷你实验及其微课的设计
        4.2.3 迷你实验的应用与反馈
    4.3 案例三:迷你实验——《探究水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输》
        4.3.1 前期分析
        4.3.2 迷你实验及其微课的设计
        4.3.3 迷你实验的应用和反馈
    4.4 案例四:迷你实验——《探究植物的蒸腾作用》
        4.4.1 前期分析
        4.4.2 迷你实验及其微课的设计
        4.4.3 迷你实验的应用和反馈
    4.5 迷你实验及其微课的应用效果
        4.5.1 学生问卷调查分析
        4.5.2 实验班级生物学科任教师访谈
5.总结与思考
    5.1 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开展迷你实验及其微课的有利影响
        5.1.1 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5.1.2 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5.1.3 对生物学知识进行巩固、升华和拓展
        5.1.4 利于建构民主型课堂
    5.2 初中生物学教学中应用迷你实验及其微课面临的问题
        5.2.1 时间和经费的限制
        5.2.2 师资力量的不足
        5.2.3 微课受移动终端的局限
    5.3 将迷你实验及其微课应用于初中生物学教学的建议
        5.3.1 学校增加资金投入,丰富教学资源
        5.3.2 加强师资力量的建设
        5.3.3 建立迷你实验及其微课的教学资源库
6.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Ⅰ
附录 Ⅱ
附录 Ⅲ
附录 Ⅳ
附录 Ⅴ
附录 Ⅵ
附录 Ⅶ
致谢

四、空调房温度多少最合适(论文参考文献)

  • [1]赣南农宅绿色节能建筑设计研究[D]. 黄涵荣. 江西理工大学, 2021(01)
  • [2]教室内物理因素对不同学习风格大学生处理认知任务的影响研究[D]. 贾一丹.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3]带空气夹层的相变蓄能墙体传热性能研究[D]. 巫洋茜. 南华大学, 2020(01)
  • [4]空调房间工作区温度与温控器检测值的关系分析[D]. 徐东霞. 长安大学, 2020(06)
  • [5]基于科学探究的宜兴市X高中生物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D]. 杜娟娟. 扬州大学, 2020(02)
  • [6]智能小区能量调度优化策略研究[D]. 张啸.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2)
  • [7]变风量空调系统室内温湿度最佳测点研究[D]. 侯娜.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6)
  • [8]选择性太阳光隧道特征尺寸对内部传热特性影响研究[D]. 朱嘉成.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3)
  • [9]重庆地区夏季住户空调器使用行为模式研究[D]. 蒋婷婷. 重庆大学, 2019(09)
  • [10]初中生物学迷你实验及其微课的设计与应用[D]. 谭晶晶. 湖南师范大学, 2019(01)

标签:;  

空调房的最佳温度是多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