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槽房自然光环境调查与分析

北京市槽房自然光环境调查与分析

一、北京市凹槽式住宅天然光环境调查评析(论文文献综述)

王子艺[1](2019)在《基于被动式理念下旅客站房候车大厅的建筑空间设计策略》文中指出旅客站房是我国重要的交通建筑,它随着铁路发展应运而生,担任衔接旅客与铁路的职责。在当今旅客站房设计中,基本功能需求满足外,应该更加注重“绿色”建筑要素这一具有时代特征的体现。本文选取了旅客站候车大厅作为研究对象,从候车大厅的空间形态功能出发,结合被动式建筑设计理念,探索候车大厅的空间设计。从候车大厅空间设计思路与对策的角度,研究候车大厅与被动式理念之间的关系,探索被动式理念在候车大厅空间形态、结构选型、环境营造等方面的设计表达与应对策略。候车大厅是旅客站中人流最为集中的地方,是整个旅客站的核心空间,在设计中除了要注重他的功能性、实用性、美观性等外,在当今的时代背景下,设计应该更加关注建筑的“绿色”内涵适用性拓展。而被动式理念是一种高效、便捷、天然的节能减排有效解决途径,应该从站房建筑方案生成开始,就融入到其建筑空间设计之中。全文一共分为七个章节,第一章针对课题研究背景提出所研究的对象及课题研究的意义与价值。根据对国内外相关发展现况的分析研究得出本文的研究框架;第二章是梳理了旅客站房候车大厅的分类、发展、形态、特征,根据该类型建筑空间的特征,总结出其被动式设计理念运用在其中的潜力、必要性及影响层面;第三章总结了基于被动式理念下旅客站候车大厅设计的影响因素,包括了地域气候的影响、建筑形体的影响、自然环境条件的影响及室内缓冲空间的影响,并以相关类似案例进行评析与佐证;第四章在前期总结的基础上挖掘出基于被动式理念下的旅客站房候车大厅设计要点,从旅客站房的整体形态与候车大厅空间设计出发,由外到内的阐述其设计手段;第五章选取了几个旅客站房候车大厅实际项目及我校本科生的高铁站房设计课程,按照之前总结的设计要点,以辩证的角度进行案例分析。找出其符合被动式理念的设计手法及所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与论证为最后策略的提出奠定了实践与研究基础;第六章在之前理论研究及各类案例的分析下,总结出基于被动式理念下的旅客站房候车大厅的设计原则及策略。最主要的策略部分同样也是从旅客站房建筑空间的整体形态到候车大厅内部空间设计来提出,具体为旅客站房的体形系数、候车大厅内部空间形态、立面、第五立面、结构体系的设计手段与策略;最后一章为全文的总结,并对未来的被动式建筑设计提出展望。

周书兵,王永超,叶晓青,刘彬[2](2016)在《重庆居住建筑凹槽自然采光设计参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通过对典型项目的平面布局分析,总结了重庆地区居住建筑中常见的凹槽形式。建立典型卧室模型,分析了不同尺寸和不同形式的凹槽对卧室采光的影响,得出凹槽中外窗的水平可见天空角度与室内采光系数的关系,并给出凹槽中的房间自然采光设计建议。

张晓海[3](2015)在《城市园林景观光环境设计的几点基本要求》文中指出随着城市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城市原有的环境面目逐渐被破坏,生态平衡被人们的活动打破。随着城市生活方式与生活水平不断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城市居民越来越重视所生活区域范围的园林建设与生态风貌。在此种需求不断推动下,园林景观光环境建设项目逐渐增多。但是在项目数量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其中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园林景观主要是为人们欣赏而建设的,如果其中产生的问题覆盖了建设园林的初衷,那么就难以达到优化生活环境的目的。基于此,本文就城市园林景观光观环境设计方面的几项要求进行简单探讨。

柏吉广[4](2014)在《浅谈城市园林景观光环境设计的几点基本要求》文中研究指明城市园林景观,作为现代都市生活的唯一绿色生态系统,已逐渐发展成为协调城市环境空间的重要因素。城市园林景观的设计,是实现生态、经济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坚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体现。光环境设计作为园林景观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城市生态效益的最大化、协调环境空间、提供文娱场所的重要环节。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趋势要求自然因素与人文因素在空间上更加有机的结合,因此,在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要更加注重人性化以及人与设计的互动,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宗旨,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与环境紧密融合于园林景观设计当中,建设出舒适优美又具有特色的现代都市园林。本文旨在对城市园林景观中光环境设计提出几点基本要求,推进城市园林景观的发展。

吴蔚,曹庆艳[5](2014)在《南京市学校教室天然采光初步研究之问卷调查》文中研究表明我国在学校天然采光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相关标准的制定也主要是借鉴西方的研究成果,因此有必要根据我国地域、气候、人文、经济等情况进一步修正。本次初步研究尝试从量化研究和质化研究两个方面入手了解中国学校天然采光。在文献回顾基础上,本文主要介绍研究小组对2所南京市中学的300个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希望本次研究可以初步了解南京市中小学教室的天然光环境现状,并为我国学校天然采光研究,以及采光设计标准的重新修订起到一定的抛砖引玉作用。

周古舜[6](2011)在《高密度环境下的高层住宅适居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现阶段我国大城市面临着人口密度大、土地紧张、资源利用率低、能源供应不集中、交通系统不合理、生态环境恶化等诸多问题。因此我国各大城市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而高层高密度住宅应该是一种能够缓解这些问题的策略,但是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在适居性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论文针对这些问题展开研究,试图提出一些解决办法,以有效地提升高层高密度住宅的适居性,满足当前背景下居民的居住需求。本文首先阐述高密度环境下的高层住宅适居性研究的背景和意义,以及我国现阶段对高层高密度住宅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辨析并纠正了人们对高层高密度住宅相关易混淆概念的错误理解。参考国内外现有对高层高密度范围的划分,结合我国住宅发展现状得出我国的高层高密度范围,以此来界定高层高密度住宅的概念。综述了新加坡、日本、中国香港在此方面的发展历程,结合国内的相关理论成果,从中总结与吸取高层高密度发展的经验。其次对我国的社会经济包括(社会人口、家庭结构、消费模式、经济结构、相关政策等);我国的生态环境包括(环境承载力、生态足迹、环境质量等);我国的地域文化包括(文化认知、居住生活习惯、地域特色等);我国的建筑环境包括(设施水平、居住标准等)等诸多影响高密度环境下高层住宅适居性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了详细的分析。针对这些相关影响因素,从高层高密度住宅居住者的生理及心理两方面对高层高密度住宅的适居性进行研究与探讨。最后根据高密度环境下的高层住宅适居性研究,总结在高层高密度住宅适居性设计方面的设计原则与方法,其中包括建筑内部空间设计及建筑外部空间设计两方面的总结。最终通过上述分析与研究,得出结论,虽然高密度环境下的高层住宅由于自身及环境的诸多因素的影响,使其适居性在某种意义上下降了,但总体上我们并不是不能把握,相信本文的分析与研究,能够使我们在高层高密度住宅的设计上做到更加周详的考虑,克服不利的因素,创造出适宜居住的高层高密度的人居环境与建筑。

张滨,赵建平,王书晓,罗涛[7](2010)在《居住行为对城市住宅天然光环境设计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建筑及其环境在与人的行为心理交互作用和交流中得到不断的改善和优化,从行为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来研究环境、建筑与人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很有必要的。在住宅建筑中由于居住者年龄、职业、健康状况的不同,居住行为的多样性,以及居住者个性化的需要,住宅的天然光环境设计相对于其它公共建筑而言要更加复杂和多元化。设计时除了要满足不同生活

谷鲁奇[8](2010)在《面向老年人的旧住宅区公共活动空间更新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城市的飞速发展,旧城的改造与更新在城市建设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以宜居为目标的旧住宅区公共活动空间更新的提出满足了现阶段城市建设的需要,是适应当今城市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发展要求的。本论文以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开始建设的,使用时间在20—30年左右的旧住宅区为主要研究对象,这一时期旧住宅区的主要特点是老年人住户在全体住户中所占的比重非常大,并且住区老龄化有继续加重的趋势,但老年人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旧住宅区的各项功能都不能满足老年人的需要。本论文从老年人的角度出发,探讨了旧住宅区公共活动空间更新理论及方法,使更新后的旧住宅区公共活动空间可以充分兼顾老年人的使用要求。论文首先从题目的解析入手,对题目中涉及到的主体与客体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老年人是旧住宅区公共活动空间的使用主体,通过对老年人的特征及需求的分析,总结出了适宜老年人使用的公共活动空间的基本特征。旧住宅区公共活动空间是本论文所研究的客体,通过对旧住宅区公共活动空间的现状分析,梳理出旧住宅区公共活动空间现状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综合两方面因素归纳出了旧住宅区公共活动空间的特殊性。本论文倡导以宜居为目的的旧住宅区公共活动空间更新,即旧住宅区公共活动空间的更新以更好的适宜老年人的居住和使用要求为根本目标,更多的体现了城市规划对社会学的关注,提出旧住宅区公共活动空间的更新以“三不变”为前提。通过对旧住宅区公共活动空间更新的研究,总结出了更新的基本原则以及更新工作的重点:合理的更新改造程序、详尽的现状基础调研、全面的公众参与机制。在更新原则的指引下,从老年人的角度出发,制定出了面向老年人的旧住宅区公共活动空间更新方法,包括公共空间、基础设施、绿化景观三个方面。最后论文选取了位于重庆市渝中区的人民村居住片区作为典型实例进行实践工作的检验,通过实践对面向老年人的旧住宅区公共活动空间的更新原则及方法进行了反馈。旧区更新问题、人口老龄化问题是当今城市发展的主要问题,并且越来越尖锐,旧区更新工作任重而道远。本论文希望通过对面向老年人的旧住宅区公共活动空间更新的初步研究,可以探索出一条适宜旧住宅区未来发展的更新之路,以解决旧城区衰败及人口老龄化加剧等一些列问题,使得旧城区的风貌得到优化,老年人的生活得以改善。

赵云飞[9](2008)在《城市中心高层住宅区户外空间适应性设计研究》文中提出本文立足于当今中国新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如社会结构体制转型、市场经济体制体系初步确立、城市化进程加速、环境生态问题突出等),对城市中心高层住宅区户外空间的适应性设计方法进行新的研究与探讨。笔者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运用城市建筑学并广泛结合其他多学科的最新理论成果进行交叉综合研究,对其系统特征进行全面剖析,探究其人文价值;进而对其相关理论及整体营造的策略进行研究,以期为解决当今城市中心高层住宅区户外空间建设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促进其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与现实策略。论文分为以下六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首先介绍论文的选题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方法和框架,并且重点对几个题目中的概念进行解析。第二部分对本文研究的研究对象——城市中心高层住宅区户外空间进行解析,论述其概念、系统构成与特征、发展状况,以及当前规划设计存在的问题等,揭示了其所具有的社会——空间统一体的特征,从而使我们对城市中心高层住宅区户外空间的内涵、本质和特征具有深刻、全面的认识。第三部分首先引入适应性设计的方法,然后分别论述影响城市中心高层住宅区户外空间适应性设计的两个因素:一个是住宅区的居住要求,即居民对户外活动空间的需求;另一个是城市中心区的空间要求,即城市公众对活动空间的需求。第四部分分别介绍与研究对象适应性设计相关的理论基础和设计原则。第五部分是本文的重点部分,分别介绍本文研究对象的六个方面的规划设计策略:结构模式的适应性、空间衔接的有机性、空间与界面的一致性、交通与停车的合理性、活动场所与绿化景观一体化、互动创作等等。最后,结束语部分对本文研究对象的适应性设计方法进行归纳总结,并展望其发展趋势。

张长锐[10](2007)在《中国城市集合住宅平面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通过对住宅平面设计领域的研究,较为系统地阐释了其对住宅发展的影响。从住宅平面发展的历程中概括出了若干推动住宅发展的因素,继而从社会的经济发展、家庭结构、生活需求等方面展开论述,揭示了集合住宅发展的轨迹;同时针对以上提出的各个层面,进一步探讨户型的发展趋势以及和住宅平面相关联的技术性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希望为未来住宅发展提出设想。全文从城市集合住宅的典型性着手,以时间为线索,以城市集合住宅的社会性为依据,将其划分为四部分加以探讨:1.城市集合住宅平面设计模式的研究背景和现实意义2.城市集合住宅平面设计的发展历程3.城市集合住宅平面设计及其社会影响因素4.城市集合住宅平面设计的技术性关联

二、北京市凹槽式住宅天然光环境调查评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北京市凹槽式住宅天然光环境调查评析(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被动式理念下旅客站房候车大厅的建筑空间设计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课题研究对象
        1.2.1 旅客站内的候车大厅
        1.2.2 被动式设计理念
        1.2.3 被动式理念下的旅客站房候车大厅设计
    1.3 课题研究意义
        1.3.1 节能环保意义
        1.3.2 经济意义
        1.3.3 社会意义
        1.3.4 学术价值
    1.4 课题基础理论及案例实证研究
        1.4.1 被动式建筑设计沿革及研究现况
        1.4.1.1 国外被动式建筑设计发展及研究现况
        1.4.1.2 国内被动式建筑设计发展及研究现况
        1.4.1.3 小结
        1.4.2 旅客站房候车大厅的发展及研究现况
        1.4.2.1 国外旅客站房候车大厅的发展及研究现况
        1.4.2.2 国内旅客站房候车大厅的发展及研究现况
        1.4.2.3 小结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技术路线
    1.6 本文框架
第2章 旅客站房候车大厅的现况分析与特征
    2.1 旅客站房的分类及候车大厅的现况分析
        2.1.1 旅客站房的分类
        2.1.2 旅客站房候车大厅的现况分析
        2.1.2.1 旅客站房候车大厅的尺度
        2.1.2.2 旅客站房候车大厅的空间界面
        2.1.3 小结
    2.2 旅客站房候车大厅的特征
        2.2.1 旅客站房候车大厅的功能特征
        2.2.2.1 旅客站房候车大厅的高聚性
        2.2.2.2 旅客站房候车大厅的导向性
        2.2.2.3 旅客站房候车大厅的多功能性
        2.2.2 旅客站房候车大厅的空间形态特征
        2.2.3 旅客站房候车大厅的地域性特征
        2.2.3.1 旅客站房候车大厅的地域性气候
        2.2.3.2 旅客站房候车大厅的地域性文化
        2.2.4 旅客站的人性化特征
        2.2.5 小结
    2.3 旅客站房候车大厅被动式设计的必要性
        2.3.1 我国国情的体现
        2.3.2 人性化的体现
        2.3.3 节能环保的体现
        2.3.4 经济效益的体现
        2.3.5 地域文化的体现
    2.4 旅客站房候车大厅的被动式设计潜力及影响要素
        2.4.1 旅客站房候车大厅的被动式设计潜力
        2.4.2 旅客站房候车大厅的被动式设计影响要素
第3章 基于被动式理念下建筑空间设计的影响因素
    3.1 地域气候对被动式建筑设计的影响
        3.1.1 利用地域气候的被动式建筑设计理论及实践
        3.1.1.1 杨经文与“生物气候摩天大楼”理论与实践
        3.1.1.2 柯里亚与“形式追随气候”的理论与实践
        3.1.2 我国的建筑气候分区
    3.2 建筑空间界面对被动式建筑设计的影响
        3.2.1 体形系数
        3.2.2 窗墙面积比
        3.2.3 遮阳设计
    3.3 自然环境条件对被动式建筑设计的影响
        3.3.1 自然光环境的营造与被动式节能
        3.3.2 自然风环境的营造与被动式节能
        3.3.2.1 风压通风
        3.3.2.2 热压通风
        3.3.3 自然水环境的营造与被动式节能
        3.3.4 绿色植物的植入与被动式节能
    3.4 室内适宜湿热环境营造对被动式建筑设计的影响
        3.4.1 利用缓冲过渡空间营造室内适宜湿热环境的被动式设计原理
        3.4.2 利用缓冲过渡空间打造室内适宜湿热环境的手段
        3.4.2.1 建筑内部庭院的设计营造
        3.4.2.2 建筑内部庭院的可利用的元素
        3.4.2.3 建筑局部缓冲过渡空间的设计营造
    3.5 小结
第4章 基于被动式理念下旅客站房候车大厅的设计要点
    4.1 旅客站房空间界面的把控
        4.1.1 旅客站房的体形系数
        4.1.2 候车大厅的窗墙比
        4.1.3 候车大厅的遮阳设计
        4.1.4 小结
    4.2 旅客站房候车大厅的空间设计
        4.2.1 自然环境条件与候车大厅空间营造
        4.2.1.1 光环境与候车大厅空间营造
        4.2.1.2 风环境与候车大厅空间营造
        4.2.1.3 水环境与候车大厅空间营造
        4.2.1.4 绿色植物与候车大厅空间营造
        4.2.1.5 小结
        4.2.2 “四新”原则在旅客站房候车大厅空间设计中的体现
        4.2.2.1 新型工艺在候车大厅内的运用
        4.2.2.2 新型材料在候车大厅内的运用
        4.2.2.3 新型结构在候车大厅内的运用
        4.2.2.5 小结
        4.2.3 传统建筑形式营造在旅客站房候车大厅空间设计中的体现
        4.2.3.1 延续地域特征的候车大厅设计
        4.2.3.2 借鉴传统建筑形式的候车大厅设计
        4.2.3.3 小结
        4.2.4 湿热环境在旅客站房候车大厅空间设计中的体现
        4.2.4.1 室内庭院的功能意义
        4.2.4.2 旅客站房候车大厅室内庭院的植入
        4.2.4.3 小结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案例分析
    5.1 基于被动式理念下的北京南站设计
        5.1.1 项目概况
        5.1.2 被动式理念在北京南站中的体现
        5.1.2.1 北京南站形体分析
        5.1.2.2 候车大厅与自然光环境的融合
        5.1.2.3 候车大厅与新型材料的融合
        5.1.2.4 候车大厅与新型结构体系的融合
        5.1.2.5 旅客站空间布局
        5.1.3 小结
    5.2 基于被动式理念下的天津西站设计
        5.2.1 项目概况
        5.2.2 被动式理念在天津西站中的体现
        5.2.2.1 天津西站形体分析
        5.2.2.2 候车大厅与自然环境条件的融合
        5.2.2.3 候车大厅与新型材料的融合
        5.2.2.4 候车大厅与新型结构体系的融合
        5.2.2.5 旅客站空间布局
        5.2.3 小结
    5.3 其他车站
        5.3.1 哈尔滨西站
        5.3.2 香港西九龙站
    5.4 学生课程关于被动式理念下候车大厅设计的应对策略
        5.4.1 旅客站形体的把控
        5.4.2 自然资源与候车大厅的结合
        5.4.3 绿色材料与候车大厅的结合
        5.4.4 绿色结构与候车大厅的结合
        5.4.5 室内庭院营造的设计手段
        5.4.6 小结
第6章 基于被动式理念下旅客站房候车大厅的设计策略
    6.1 基于被动式理念下旅客站房候车大厅的设计原则
        6.1.1 以人为本原则
        6.1.2 以建筑适应环境原则
        6.1.3 被动式设计优先,主动式技术优化原则
        6.1.4 遵循地域性原则
        6.1.5 遵循视觉美观性原则
    6.2 基于被动式理念下旅客站房候车大厅的设计策略
        6.2.1 基于被动式理念下旅客站房整体造型的设计策略
        6.2.1.1 基于地域气候环境的设计策略
        6.2.1.2 减小旅客站房体形系数的设计策略
        6.2.2 基于被动式理念下的候车大厅内部空间设计策略
        6.2.2.1 候车大厅内部空间与自然光环境的结合
        6.2.2.2 候车大厅内部空间与自然风环境的结合
        6.2.2.3 候车大厅内部空间与自然水资源的结合
        6.2.2.4 候车大厅内部空间与绿色植物的结合
        6.2.2.5 候车大厅适宜湿热环境的维持
        6.2.3 基于被动式理念下的候车大厅立面设计策略
        6.2.3.1 候车大厅围护结构设计
        6.2.3.2 窗墙比设计
        6.2.3.3 立面表皮设计
        6.2.4 基于被动式理念下的候车大厅第五立面设计策略
        6.2.4.1 第五立面形态的设计
        6.2.4.2 第五立面透明材质的选用
        6.2.4.3 第五立面功能的表达
        6.2.5 基于被动式理念下的候车大厅结构设计策略
        6.2.5.1 结构与自然元素的结合
        6.2.5.2 结构与候车大厅空间的结合
    6.3 小结
结论
附录
致谢
参考文献

(2)重庆居住建筑凹槽自然采光设计参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主要凹槽类型及其外窗采光能力指标
2 凹槽中外窗水平可见天空角度对采光质量的影响
    2. 1 典型房间几何参数确定
    2. 2 计算方法与分析工况
    2. 3 计算结果分析
3 凹槽中的房间自然采光设计建议
4 实际项目测算
5 结论与展望

(3)城市园林景观光环境设计的几点基本要求(论文提纲范文)

1 城市园林景观光观环境设计的现状
    1.1 设计问题
    1.2 人员问题
    1.3 规划问题
    1.4 政府问题
2 城市园林景观光环境设计的基本要求
    2.1 心理与意境原则
    2.2 体验参与原则
    2.3 节能控制原则
3 结语

(5)南京市学校教室天然采光初步研究之问卷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问卷设计及调查方法
2 调查结果与分析
3 分析与讨论

(6)高密度环境下的高层住宅适居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1.2 研究的对象、内容及文章结构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的目的
        1.3.2 研究的意义
    1.4 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1.4.1 对中国大城市住宅层数问题的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1.4.2 对中国大城市住宅密度问题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5 研究的方法和手段
        1.5.1 搜集、整理资料
        1.5.2 关联、对比、分析、研究
        1.5.3 总结归纳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实践研究综述
    2.1 高密度环境下高层住宅适居性的相关概念理解
        2.1.1 易混淆概念
        2.1.2 住宅套密度和住宅面积净密度的引入
        2.1.3 对“高层”和“高密度”二词的心理误区
        2.1.4 高层高密度对其他概念的影响
        2.1.5 国内外对高密度范围的划定
        2.1.6 高密度环境下的高层住宅
        2.1.7 适居性
    2.2 高密度住区发展相关理论与实践研究综述
        2.2.1 新加坡模式
        2.2.2 日本的模式
        2.2.3 中国香港
        2.2.4 国内研究综述
第三章 相关影响因素解析
    3.1 社会经济
        3.1.1 社会人口
        3.1.2 家庭构成
        3.1.3 消费模式
        3.1.4 经济结构
        3.1.5 相关政策
    3.2 生态环境
        3.2.1 环境承载力
        3.2.2 生态足迹
        3.2.3 环境质量
    3.3 地域文化
        3.3.1 文化认知
        3.3.2 居住生活习惯
        3.3.3 地域特色
    3.4 建筑环境
        3.4.1 设施水平
        3.4.2 居住标准
第四章 高层高密度住宅适居性的研究
    4.1 居住者生理方面的适居性研究
        4.1.1 室内空气环境质量
        4.1.2 室内热环境质量
        4.1.3 室内光环境质量
        4.1.4 室内声环境质量
    4.2 居住者心理方面的适居性研究
第五章 高层高密度住宅适居性的设计原则与方法
    5.1 高层高密度住宅适居性的基本设计原则
    5.2 建筑的内部空间设计
        5.2.1 起居室
        5.2.2 厨房
        5.2.3 卧室
        5.2.4 卫生间
        5.2.5 储藏
        5.2.6 走道
        5.2.7 阳台
        5.2.8 交通核
    5.3 建筑外部空间的设计
        5.3.1 社区公共设施
        5.3.2 社区公共空间
        5.3.3 社区景观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8)面向老年人的旧住宅区公共活动空间更新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引言
    1.2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1 研究背景
        1.2.2 研究的意义及目的
    1.3 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方法及研究框架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框架
2 旧住宅区公共活动空间及其使用对象研究
    2.1 旧住宅区公共活动空间分析
        2.1.1 旧住宅区的界定与认识
        2.1.2 旧住宅区公共活动空间的认识
        2.1.3 旧住宅区公共活动空间的属性与特征
    2.2 旧住宅区公共活动空间使用对象研究
        2.2.1 旧住宅区公共活动空间使用对象分析
        2.2.2 老年人的基本特征及需求分析
    2.3 适宜老年人的旧住宅区公共活动空间类型及特点分析
        2.3.1 老年人室外活动类型及特点研究
        2.3.2 老年人室外活动内容及空间需求
        2.3.3 适宜老年人使用的公共活动空间的主要特征
    2.4 小结
3 旧住宅区公共活动空间现状分析
    3.1 旧住宅区公共活动空间现状存在的问题
        3.1.1 公共空间方面
        3.1.2 基础设施方面
        3.1.3 绿化景观方面
    3.2 旧住宅区公共活动空间现状的积极因素
        3.2.1 物质空间方面的积极因素:物业基础
        3.2.2 社会环境方面的积极因素:邻里关系
    3.3 旧住宅区公共活动空间的特殊性分析
        3.3.1 旧住宅区公共活动空间中物质空间的特殊性
        3.3.2 旧住宅区公共活动空间中社会环境的特殊性
    3.4 小结
4 旧住宅区公共活动空间更新原则及工作重点
    4.1 旧住宅区更新的前提及目标
        4.1.1 以宜居为目标的旧住宅区更新
        4.1.2 旧住宅区更新的前提
        4.1.3 旧住宅区更新的目标
    4.2 面向老年人的旧住宅区公共活动空间更新原则
        4.2.1 “以人为本”原则
        4.2.2 邻里永续原则
        4.2.3 渐进更新原则
        4.2.4 安全舒适原则
        4.2.5 生态和谐原则
        4.2.6 多样化与个性化原则
    4.3 面向老年人的旧住宅区公共活动空间更新工作重点
        4.3.1 合理的更新改造程序
        4.3.2 详尽的现状基础调研
        4.3.3 全面的居民参与机制
    4.4 小结
5 面向老年人的旧住宅区公共活动空间更新方法及相关实例研究——以重庆市人民村居住片区为例
    5.1 面向老年人的旧住宅区公共活动空间更新方法
        5.1.1 面向老年人的公共空间更新方法
        5.1.2 面向老年人的基础设施更新方法
        5.1.3 面向老年人的绿化景观更新方法
    5.2 旧住宅区公共活动空间更新案例研究——以重庆市人民村居住片区为例
        5.2.1 人民村居住片区简介
        5.2.2 人民村居住片区公共活动空间存在的主要问题
        5.2.3 人民村居住片区公共活动空间更新方法
    5.3 小结:实例研究的总结与反馈
6 结语
    6.1 本论文研究成果的简要小结
    6.2 对未来旧住宅区更新的展望
附件1:城市旧住宅区小区情况调查表
附件2:城市旧住宅区居民情况调查问卷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9)城市中心高层住宅区户外空间适应性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市中心高层住宅区户外空间环境现状
        1.1.2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的价值
        1.2.2 针对解决的问题
    1.3 研究对象的基本概念及界定
        1.3.1 城市中心区的定义
        1.3.2 高层住宅区户外空间环境的界定
    1.4 研究方法和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框架
2 城市中心高层住宅区户外空间解析
    2.1 空间的概念
    2.2 城市中心高层住宅区户外空间环境的构成及特点
        2.2.1 城市中心高层住宅区户外空间环境的构成
        2.2.2 城市中心高层住宅区户外空间环境的特点
    2.3 城市中心高层住宅区户外空间的发展
        2.3.1 城市中心高层住宅区产生的必然性
        2.3.2 我国城市中心高层住宅区的建设
    2.4 当前城市中心高层住宅区户外空间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2.4.1 结构模式方面的问题
        2.4.2 空间衔接方面的问题
        2.4.3 空间与界面方面的问题
        2.4.4 交通与停车方面的问题
        2.4.5 户外活动场所方面的问题
        2.4.6 绿化景观方面的问题
        2.4.7 公众参与的缺乏
3 影响城市中心高层住宅区户外空间适应性设计的因素
    3.1 适应性设计方法的引入
        3.1.1 适应观简介
        3.1.2 适应性设计的定义
    3.2 权益双方
        3.2.1 住宅区居民
        3.2.2 城市公众
    3.3 住宅区的居住要求
        3.3.1 人类生活的需求层次
        3.3.2 居民的行为活动分析
        3.3.3 居民户外活动的生理需求
        3.3.4 居民户外活动的心理需求
    3.4 城市中心区的空间要求
        3.4.1 用地规模的适应性
        3.4.2 空间衔接的有机性
        3.4.3 空间与界面的一致性
        3.4.4 交通与停车的合理性
4 适应性设计的理论基础和设计原则
    4.1 相关的理论基础
        4.1.1 公共空间理论
        4.1.2 社区理论
        4.1.3 环境、行为与心理
        4.1.4 城市设计理论
    4.2 设计原则
        4.2.1 坚持整体性原则
        4.2.2 开放性和安全性并重
        4.2.3 复合性与人性并重
        4.2.4 尊重城市文脉、重视与城市景观配合的原则
        4.2.5 公众参与
5 城市中心高层住宅区户外空间适应性设计的策略
    5.1 结构模式的适应性设计
        5.1.1 院落式布局
        5.1.2 街巷式布局
        5.1.3 承台式布局
        5.1.4 混合式布局
    5.2 空间衔接的有机性设计
        5.2.1 空间衔接的处理方式
        5.2.2 内外空间的转换与过渡
        5.2.3 衔接空间的复合性
    5.3 空间与界面的一致性设计
        5.3.1 空间组织的方式
        5.3.2 “街道”场所的延续
        5.3.3 界面设计的手法
        5.3.4 界面的尺度处理
    5.4 交通与停车的合理性设计
        5.4.1 交通组织类型
        5.4.2 车行系统
        5.4.3 人行系统
        5.4.4 停车空间
    5.5 户外活动场所与绿化景观一体化设计
        5.5.1 组织方式
        5.5.2 户外活动场所的包容性设计
        5.5.3 绿化景观的立体化设计
        5.5.4 防噪处理
    5.6 互动创作
6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0)中国城市集合住宅平面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住宅平面设计概述
        1-1-2 目前住宅平面设计中所面临的问题
    §1-2 研究内容和意义
        1-2-1 居住建筑中住宅平面设计的研究内容
        1-2-2 住宅平面设计的重要性
    §1-3 研究方法及框架
        1-3-1 研究方法
        1-3-2 对城市集合住宅平面设计的成果借鉴和研究框架
第二章 城市住宅平面设计的发展历程
    §2-1 中国城市住宅形式的演进
        2-1-1 现代居住形式的发展
        2-1-2 中国传统居住平面特点及其时代性
    §2-2 中国城市集合住宅的发展
        2-2-1 城市的转型与近代住宅的出现
        2-2-2 20 世纪中叶的城市集合住宅
        2-2-3 住宅的小康之路——商品化进程
第三章 城市集合住宅平面设计与社会影响因素
    §3-1 住宅平面设计与经济发展
        3-1-1 经济发展对住宅设计的推动
        3-1-2 住宅的居住标准
    §3-2 住宅平面设计与家庭结构变化
        3-2-1 我国家庭结构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3-2-2 老龄化的居住模式
        3-2-3 住宅平面与户型小型化趋势
    §3-3 住宅平面设计与生活需求的转变
        3-3-1 平面设计对居住舒适性的探讨和发展
        3-3-2“以人为本”的生活需求
        3-3-3 生理需求——无障碍设计在集合住宅中的应用
        3-3-4 住宅平面与居住者的参与
        3-3-5 住宅平面与室外活动空间的设置
第四章 住宅平面与空间的技术性关联
    §4-1 现代住宅的平面设计与功能配置的分析
        4-1-1 集合住宅的功能空间类型
        4-1-2 住宅套型与其分类
    §4-2 平面设计的技术性因素
        4-2-1 住宅空间的可变性
        4-2-2 平面交通布局与内部交通系统
        4-2-3 管道的空间布置
        4-2-4 住宅与光环境
        4-2-5 居住与噪声
第五章 结论
    §6-1 总结
    §6-2 城市集合住宅平面设计的发展与展望
        6-2-1 平面设计的个性化倾向
        6-2-2 套型类型的多样化
        6-2-3 开放的住宅设计思想
参考文献
图片索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四、北京市凹槽式住宅天然光环境调查评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被动式理念下旅客站房候车大厅的建筑空间设计策略[D]. 王子艺.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7)
  • [2]重庆居住建筑凹槽自然采光设计参数研究[J]. 周书兵,王永超,叶晓青,刘彬. 建筑科学, 2016(04)
  • [3]城市园林景观光环境设计的几点基本要求[J]. 张晓海.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 2015(07)
  • [4]浅谈城市园林景观光环境设计的几点基本要求[J]. 柏吉广. 城市地理, 2014(20)
  • [5]南京市学校教室天然采光初步研究之问卷调查[J]. 吴蔚,曹庆艳. 照明工程学报, 2014(04)
  • [6]高密度环境下的高层住宅适居性研究[D]. 周古舜. 河北工业大学, 2011(05)
  • [7]居住行为对城市住宅天然光环境设计的影响[A]. 张滨,赵建平,王书晓,罗涛. 中国照明论坛——绿色照明与低碳技术科技研讨会专题报告文集, 2010
  • [8]面向老年人的旧住宅区公共活动空间更新方法研究[D]. 谷鲁奇. 重庆大学, 2010(03)
  • [9]城市中心高层住宅区户外空间适应性设计研究[D]. 赵云飞. 重庆大学, 2008(06)
  • [10]中国城市集合住宅平面设计研究[D]. 张长锐. 河北工业大学, 2007(06)

标签:;  ;  ;  ;  ;  

北京市槽房自然光环境调查与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