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 年 PHS 市场有多大?

2004 年 PHS 市场有多大?

一、2004年小灵通市场有多大?(论文文献综述)

马瑞[1](2011)在《UT斯达康:纲丝绳上的舞者》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借助一个普遍不被看好的小灵通项目,一举登上辉煌的巅峰,却又因为技术更替的必然性很快坠入谷底。UT斯达康这个充满着传奇的企业,曾经的起起落落,无奈的落寞,带给我们的是深深的思考……

闻开宇[2](2010)在《UT斯达康的竞争战略分析》文中指出UT斯达康公司自1995年成立至今,一直致力于现代通信领域前沿产品的研究、开发、生产及销售,是全球领先的以IP为基础的端到端网络解决方案和服务供应商,为中国及世界各地的电信运营商提供高科技、高质量的产品及服务。在其最鼎盛时期,年销售额高达近30亿美元,全球雇员超过8000人,然而2005年以后,随着支柱业务—小灵通的市场饱和以及全球电信市场需求的减少,UT斯达康也迅速衰落,截至目前,UT斯达康已经连续5年亏损。短短十几年间,它的大起大落引起世人瞩目。因此,研究UT斯达康的迅速崛起与衰败,将会为通信行业乃至其它行业企业的发展提供非常积极的现实参考价值。本论文从企业战略管理的若干视角对UT斯达康的崛起和衰败进行详尽的分析。论文共分五章。第一章绪论概述了本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意义。第二章简要介绍了UT斯达康的发展史及现状。第三章对UT斯达康的崛起进行详细的分析,主要通过几个方面,包括内外部环境及战略联盟的策略。第四章对UT斯达康的衰落进行详细的分析,主要通过几个方面,包括产品和市场的单一性和多元化发展、组织结构、人力资源以及企业文化和投机战略等方面;第五章对UT斯达康的发展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向洪锐[3](2010)在《中国电信移动通信业务营销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2008年10月接手CDMA资产和用户以来,中国电信展开了自主品牌的“天翼行动”。在网络建设方面,截至2009年7月底,中国电信的3G网络已经覆盖了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342个地市、2055个县(市)和6000多个发达乡镇,是中国大陆目前覆盖最广最好的3G网络;在用户发展方面,不仅成功地扭转了用户不断流失的局面,还实现了用户规模的正增长。截至2009年9月底,中国电信移动用户高达4678万户,与运营之初的有效用户数2840万户相比,净增1838万户,而四川电信也从接手时不足80万用户发展到至今300多万用户。与其他两家运营商比较,在3G终端的应用方面,其天翼品牌的CDMA2000, EVDO 3G手机在销量上一直名列前茅,在3G数据卡的市场占有率上,更是遥遥领先,这也意味着中国电信在当前的3G应用上先拔头筹,取得了领先的优势。纵观中国电信在运营CDMA网络一年来的表现,其成绩可圈可点。但如果中国电信因此而放弃进一步的努力和自我完善的话,那中国电信宏大的市场目标,就只能是“镜中花水中月”了!原因很简单,仅仅从规模上来看,截至2009年9月底,中国移动的移动用户已经突破5亿,达到5.08亿户,中国联通移动用户达到1.43亿户。相比起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的用户规模而言,中国电信4千多万的移动用户规模实在是不在一个数量级上,远远不能和上述两家运营商相提并论。在网络覆盖层面来看,中国电信虽然建成了目前国内覆盖最广的3G网络,但在2G覆盖水平上,仍和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有较大差距;在移动网络和移动业务运营经验来看,中国电信则是不折不扣的新兵,实在没有资本而固步自封。因此本论文主要是针对中国电信移动通信业务在市场营销推广上的广告促销宣传、产品套餐设计、价格策略、营销体制、渠道建设等方面进行分析,并针对中国电信目前现状提出了优化和改进,即将中国电信打造成为全业务经营运营商,在中国电信原有的基础上大力发展融合业务套餐形式,针对不同的客户群推出不同的套餐模式,优化套餐形式,提高套餐使用率;在渠道建设方面要增强社会化渠道尤其是大卖场等核心渠道的捆绑力度和营销能力和提高代理商渠道的终端普及率。本文主要是分为前言和五个章节来阐述自己的观点。绪论主要是简述了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第一章首先对市场营销及市场营销策略的相关理论进行了概述;第二章则主要介绍了中国电信的发展史和移动发展情况。第三章主要介绍了中国电信移动业务的市场竞争分析,介绍了中国电信移动业务的G-PEST分析,SWOT分析和主要竞争对手竞争分析。第四章主要阐述了中国电信移动通信业务的营销策略及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第五章则针对第四章提出问题进行优化和提出改进的措施。规划出中国电信在移动业务发展前景和方向。本论文的主要贡献在于,对中国电信移动通信业务的市场环境与营销策略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深入阐述了中国电信在移动通信业务营销策略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就中国电信移动通信业务市场营销策略的优化与改进进行了分析与探讨;此外,提出了中国电信移动通信业务新的营销模式-差异化营销。即众多“红海领域”开辟属于自己的“蓝海”,也就是在移动比较占优势的城市范围能开辟自己融合的营销模式,将中国电信的网络优势与移动业务结合起来与移动抗衡,在广大的农村用自己资费低廉的优势在扩大自己的市场份额。这就要求我们突破传统的“红海”竞争,提高自身的综合实力和企业竞争优势。

谭杨[4](2009)在《我国电信业改革及其改革绩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信产业是一个古老而新兴的产业。随着信息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对通信业的发展有着更大更高的需求和要求。垄断的通信业无法满足这种需求和要求,因此,在20世纪80年代国际电信业进行改革,90年代中,我国电信业也拉开了改革的序幕。国际国内的电信业的改革在取得了巨大成效的同时,仍然与改革之初的目标和社会各界的期望存在较大差距。因此,科学认识现代通信业的产业特性,借鉴国际电信业改革的经验与教训,研究我国电信业的改革及其成效,显得必要、重要而且迫切。基于这种认识,论文以我国电信业的改革及其绩效为对象展开研究。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结构为:首先,论文以产业组织理论、战略管理理论、创新理论为指导,对现代电信业的产生、发展和特征及其演变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科学认识和把握国际电信业,尤其是美国电信业改革的动因、过程、成效,从而为研究我国电信业的改革以及评价其改革绩效提供了参照性;然后,论文深入分析我国电信业的改革背景、改革过程、改革举措,分别分析了我国电信业的改革的正效应和负效应;接着,论文创设了我国电信业改革绩效指数,通过对我国电信业改革绩效指数的描述性统计分析和假设检验,既获得对我国电信业改革绩效指数的时空分布特征,又揭示了改革绩效指数演变的内在诱因,发现问题所在及其原因,从而获得对我国电信业改革及其成效较为完整的认识;最后,论文通过国内外电信行业的案例,尤其是小灵通和CDMA的案例分析,既揭示了技术和市场这一“双核”的双合才是产业或者企业的实现持续稳定发展,构建可持续的竞争优势的充分必要条件,同时对小灵通发展的后效应进行了详细深入的分析。通过上述的工作,论文获得的主要成果为:第一,论文通过财富全球500企业、财富全球500电信企业、美国财富全球500电信企业以及典型电信企业之间的比较,对国际电信业的改革,尤其是对国际电信业的改革成效,进行了较为全面深入的分析,并进行了财富全球500、财富全球500电信的规模经济性的假设检验,从而揭示了,电信业不是,也不必然是垄断性行业,改革及其产生的有效竞争是实现电信业持续发展的保证。第二,论文在全面考察、分析我国电信业的改革过程,通过大量的数据分析,在研究、总结了我国电信业改革的发展、体制和结构等正效应的同时,研究和分析了我国电信业改革的电信分割效应、移动与固定效应、电信资费变革效应、行政驱动改革等四种负效应,揭示了在19942008年期间我国电信业改革在不同阶段的改革绩效。第三,论文创设电信业改革绩效指数,对我国电信业改革绩效进行定量研究和分析,通过基于电信业改革绩效指数的描述性统计分析和假设检验等,既较为全面的分析、揭示了我国电信改革绩效在19982008年期间以及在电信业整体、固定通信、移动通信以及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中国网通等领域的时空分布,还进一步揭示了改革绩效指数与用户增长率、资费下降率、市场结构、业务结构以及通话时长增长率等因素之间的相关关系与显着性,发现问题所在及其原因,从而为我国电信业的进一步改革和提高改革绩效提供了一种借鉴。第四,技术与需求和一个产业和企业发展的“双核”。论文通过国内外电信业的四个典型案例,尤其是通过小灵通和CDMA的两个案例,揭示了,技术与需求的“双核”的“双合”才是实现行业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构建可持续竞争优势的必要条件,而且将小灵通(PAS)和CDMA,置于我国电信业改革这一广阔的背景中,进行了科学深入的研究分析,全面分析揭示了小灵通发展的后效应,进一步证实“双核”需要“双合”的观点,并且将小灵通的发展将我国电信业改革绩效指数的演变相联结,从而对我国电信业改革绩效指数的时空演变提供一种新的解释。

吴锋[5](2009)在《报纸“有效发行”及其应用软件开发研究》文中认为本文对新闻传播学科中的热门问题——“有效发行”(或发行的“有效性”)进行了综合研究。文章首先对何谓“有效发行”进行了辨析。文章界定发行的“有效性”是在一定约束条件下,特定类型的利益主体对出版物(本文主要指报纸,所开发的软件则同时适用于报社和期刊社)发行效果所作的价值判断。这种价值判断的结果具有相对性,有效发行蕴藏着一个前置概念——“发行效益”,即报纸发行所带来的收益。当报纸发行带来的收益与利益主体预定的目标相吻合时就是“有效”的,否则就是“无效”的。报纸发行的利益主体主要有三个——社会公众、政治集团和报社。评价公共报纸的发行效益遵循社会效益至上原则,谋求报纸发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当公共利益得到实现时,报纸的发行是“有效”的,否则是“无效”的。政治集团评价报纸发行遵循的是政治效益至上原则,谋求集团政治利益的最大化,当其政治利益得到满足时,就认为报纸发行是“有效”的,否则就是“无效”甚至“负效”的。企业型报社评价报纸发行遵循的是经济效益至上的原则,谋求报社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当报纸发行能够给报社带来良好经济收益时,就被认定为“有效”的,否则将被认为是“无效”的。文章分析了企业型报纸的不同盈利模式。报纸的盈利模式不同,相应的发行有效性评价模式亦不同。文章重点研究的是发行依赖盈利模式和广告依赖盈利模式下的有效发行。在发行依赖盈利模式下,由于报纸的销售价格大于报纸的制作成本,理论上报纸的有效发行存在一个最低值,也存在一个最高值。报纸销售总额恰好等于报纸制作成本时的发行量是发行依赖盈利模式报纸的最低有效发行量。报纸的发行量等于特定区域内目标读者的总量的发行量是发行依赖盈利模式报纸的最高有效发行量。研究广告依赖盈利模式报纸的有效发行问题要区分静态与动态两种视角。对静态条件下广告依赖盈利模式报纸,通常运用边际分析法探求其最优发行量(即最为“有效”的发行量,简称有效发行量)。研究表明:在无约束条件下,当报纸的边际广告收入等于边际经营成本时,报纸的经营利润最大,相应的报纸发行量即为有效发行量;在约束条件下,报纸的“有效发行”点必须选择使得每种发行渠道的边际利润与其单位发行成本之比相等。对动态条件下企业型报纸的有效发行问题,本文分两步进行研究。第一步,按照市场供求均衡框架,研究特定区域市场的报纸发行总容量。研究发现,政策开放度、经济发展水平、人口数量和受众受教育水平四个因素对区域报纸发行市场容量有重要影响。第二步,按照“三四律”框架,研究参与区域市场竞争的报社发行量之间的比例关系。研究发现,我国区域报纸发行量的市场配比关系大致是:第一梯队报纸的平均发行量是第二梯队的2倍左右;第二梯队报纸的平均发行量是第三梯队的2倍左右;于是,第一梯队报纸的平均发行量大约是第三梯队的4-5倍左右。文章认为有效发行还意味着报纸发行结构的优化,并从两个维度分析此问题:一是选择性维度,即面对多样化、多层面的读者群,依据读者消费能力和接触报纸广告的概率两方面的指标加以分层,筛选出能够为报社带来预期价值的读者。二是聚焦性维度,即面对已经选定的读者群,依据报纸发行的时间分布和空间属性进行进一步的聚焦与框定,使得报纸发行的成本最小化,进而为报社创造最大化的利润。本文阐述的有效发行理念为报社读者数据库管理系统软件开发提供了理论根据。文章作者主持开发的读者数据库管理系统软件通过收集读者信息,形成数据仓库,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能够为报社创造价值的有效信息,使报刊社更好地维护和发展与读者之间的互惠关系,为报刊社开展广告营销及多种经营提供了坚实的数据支持。

赵建军,毛明芳[6](2008)在《小灵通的十年历程》文中提出在高技术称雄的现代社会,产品的技术落后就意味着生存困难,将被淘汰和被取代。然而,小灵通在中国却书写了落后的通信技术在市场上获得成功的奇迹。不论小灵通的未来命运如何,它走过的10年辉煌都值得我们玩味反思。

彭斐[7](2009)在《小灵通退网的博弈》文中提出背景:2009年1月7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向重组后的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以及接手了中国网通的新联通相继颁发了3G运营牌照。2月,工信部向三大运营商分配了3G频段:中国电信获得1920-1935MHz和2110-

赵瑞金[8](2008)在《山东省小灵通市场营销策略研究》文中指出中国网通(集团)有限公司山东省分公司(以下简称“山东网通”)是国有大型通信企业,在原山东省邮电管理局经过寻呼剥离、邮电分营、移动分营、政企分开以及中国电信南北拆分的基础上,由中国网通集团山东省通信公司更名而来。山东网通下辖17个市级分公司、122个县级分公司,是目前山东省内综合实力仅次于山东移动的基础通信运营商,主要经营固定电话、小灵通、宽带三大业务,以及电路、网元出租等基础电信业务和各类电信增值服务。山东网通从2002年开始大规模发展小灵通业务,经过了02、03两年的悄然发展阶段,04、05年的大发展阶段,从2006年起进入了一个相对成熟的发展时期,又经过07、08年上半年的发展,目前到了又一个关键时期。随着电信业务竞争进一步加剧,山东网通固定电话面临着移动电话的异质替代;长途电话和宽带等业务,由于竞争对手的低价策略,业务同质分流日趋严重。在小灵通快速发展的阶段,移动、联通两家移动公司一方面采取措施稳定移动高端个人用户,另一方面加大了对公务、商务、移动低端用户的争夺,以价格杠杆配合社会代理渠道,在各地推出形形色色的特色卡、资费优惠套餐,实行与小灵通相同或者相近的本地通话资费。山东网通小灵通原有的单向收费、“固定电话的费率、移动电话的享受”等资费优势已不复存在,顾客流失率攀升,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都面临着挑战。在小灵通发展相对成熟的阶段,仅仅依靠单一业务的资费优惠策略已经难以取得竞争优势。山东网通业务收入增长乏力,增量不增收日益突出,在缺少新的业务增长点的情况下,如何发挥小灵通自身的优势、发挥山东网通多业务的优势,如何留住老顾客,开发新的顾客,保持业务存量不降低,激发业务增量,通过实施有效的营销策略有效益地发展,成为山东网通的当务之急。本文通过对山东省网通公司小灵通业务的分析,对小灵通业务的营销策略进行了较系统研究。论文共分五章,第一章简要介绍了当前电信市场的环境、推动小灵通业务发展的动力以及小灵通业务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论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第二章对于新经济下的一些营销理论进行了闸述,主要介绍了市场定位的基本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市场营销理论等;第三章介绍了山东网通小灵通业务的特点和资费,概述了山东省通信市场,以及山东网通公司在经营业务、市场(收入)份额、用户份额、话务量对比方面的总体情况。在市场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山东移动、山东联通公司针对小灵通的营销策略,分析了山东网通小灵通业务的优劣势、市场机会和存在的问题。第四章在回顾了小灵通业务导入期、成长期营销策略经验的基础上,探讨了山东网通小灵通业务进入成熟期后的营销策略和小灵通在技术和业务方面发展前景,包括与3G业务发展关系统,探讨小灵通品牌的提升方案。第五章是结论和启示,山东网通小灵通的业务己经逐渐走向其生命周期的中后端,本文的目的就是在分析的基础上,研究山东网通小灵通成熟期的市场竞争策略,提出小灵通市场竞争策略的实施意见;通过市场实践验证,总结小灵通市场发展与营销策略的成功经验,反思小灵通营销工作的不足和启示。最后,附录介绍了经过几个月的营销,取得良好效果的“亲情1+”、“同号”和“阳光新锐”三个产品。它们是依据新竞争形势下的小灵通的营销策略为指导,发挥固定电话、小灵通等产品的互补效应和协同效应,分别针对家庭客户、商务客户、年轻客户设计的。

徐晖[9](2008)在《上市公司的策略性退市研究 ——以UT斯达康公司为例》文中认为作为公司常用的一种发展手段,上市是为公司的发展目标服务的。在一个成熟的资本市场,公司上市作为一种手段,可以帮助公司获得“上市收益”——融资、优化资源配置,进而为公司创造更多的发展机会。但是公司也必须为此支付“上市成本”。一个公司的上市收益和上市成本随着公司发展阶段的不同而不断地变化。对于一个上市公司,如果公司已经基本实现上市目标,并且上市成本大于上市收益,公司就需要重新制定公司发展目标,并衡量上市对公司的意义。策略性退市,作为主动退市的一种衍生,可以帮助那些已经基本实现上市目标、且上市成本大于上市收益的公司去追逐新的发展目标。根据证券市场特点,上市公司的策略性退市有以下六种最常用的途径,它们分别是资产剥离、公司分立、公司分拆、股票回购、定向转让、自愿清算。本文分析了六种策略性退市方式的优点、缺点以及其适用情况,并以UT斯达康公司为例,阐述了上市公司进行策略性退市的原因,方法和意义。作为美国纳斯达克上市的通讯公司,UT斯达康公司依靠技术优势(小灵通业务)和上市带来的充足资金,在发展初期得到了快速增长。但是,UT斯达康公司从2004年开始走下坡路继而出现大幅亏损,UT斯达康的股票从40美元跌倒2-3美元。UT斯达康公司为了改善财务状况,不得不在仓促中进行了三次裁员,公司的CEO吴鹰也被迫从公司离职。回头看UT斯达康公司上市前设定的目标,到现在基本已经实现,而UT斯达康公司还需要支付高额的上市成本以及承受股东的回报压力,公司甚至因为股价偏低面临被恶意收购的命运。既然上市目标已经基本实现,而上市成本又高于上市收益,UT斯达康公司可以考虑通过策略性退市来谋求更好地发展。本文通过分析UT斯达康公司的经营状况、上市的收益、成本以及UT斯达康公司的发展目标的变化,结合UT斯达康公司的财务报表、纳斯达克证券交易所的规定以及TOM在线的主动退市的成功案例,为UT斯达康公司设定了以策略性退市作为发展手段的方向,并最终采用了股票回购的方式来帮助UT斯达康公司实现其策略性退市之路。当然,策略性退市也有利弊,对于UT斯达康公司来说,总体是利大于弊。根据UT斯达康公司的策略性退市的案例,本文探讨了策略性退市在特定条件下(上市成本大于上市收益,公司基本实现上市目标或不需要继续上市)作为上市公司的发展手段的可能性,以及如何根据公司自身状况来进行策略性退市的方式选择。

田红云[10](2007)在《破坏性创新与我国制造业国际竞争优势的构建》文中提出制造业是最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在工业化国家,约有1/4的人口从事制造业,70%~80%的物质财富来自制造业。制造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对外开放,中国制造业得到迅猛发展,规模水平不断提升,国际竞争力也不断增强。但是,从整个制造业发展的现状看,我国目前还只是一个制造业大国,远没成为制造业强国。究其原因,在于我国制造业产品的技术含量低,许多产品的关键部件和核心技术主要依赖进口,产业国际竞争力主要来源于低成本的劳动力和生产要素。拉美一些国家的发展历史表明,生产要素的成本优势很难构成一个国家制造业持续的竞争力,事实上我国制造业要素成本的优势正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步消失,因此如何构建我国制造业的持续竞争优势对于我国从一个制造业大国发展成一个制造业强国至关重要。通过创新来实现我国制造业的赶超已成为理论界的共识,日本和韩国的制造业发展历程也告诉我们,提升产业的创新能力是形成一国制造业可持续竞争优势的必经之路,但是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采取何种创新战略和发展路径是能否顺利实现技术赶超的关键。一段时间以来,“引进——消化——再创新”的维持性创新被认为是适合发展中国家科技发展的基本战略,但是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技术更新速度的加快以及专利保护制度的加强等一系列特点正日益削弱发展中国家技术追赶中的后发优势,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技术差距在不断扩大。自从哈佛大学教授Christensen,C.M.提出破坏性创新理论以来,该理论受到理论界和实业界的高度重视,成为近年来战略管理和创新管理领域的研究热点。破坏性创新理论揭示了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产业的技术进步就是维持性创新和破坏性创新交替发展的过程。破坏性创新发展过程中的“非竞争性”及其对产业竞争规则的“颠覆性”特点使得主流市场的领导企业很难做出恰当的回应。破坏性创新在造成无数领袖群伦的大公司消亡的同时,也为产业新进入者提供了技术赶超的契机。鉴于破坏性创新的上述特性,一些学者已开始意识到该理论对于发展中国家的特殊理论价值。本文及时捕捉到这一理论动向,将破坏性创新运用于指导我国制造业发展的实践,以期为我国制造业产业竞争优势的构建开辟新的途径。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成果包括:(1)对现有理论进行了总结和梳理。本文对当前国内外破坏性创新理论和产业竞争优势理论的研究状况进行了简要地介绍和评述。其中破坏新性创新理论的综述按照当前理论界研究的主要问题,从破坏性创新的内涵、破坏性创新的特征、企业开展破坏性创新的障碍、以及企业开展破坏性创新的路径四个方面分析比较了不同学者的观点及其异同,指出了当前破坏性创新理论研究的不足之处,展望了未来研究的方向。产业竞争优势理论综述主要包括:产业竞争优势的内涵、产业竞争优势理论不同发展阶段的主要理论观点、产业竞争优势理论的评价和测度,以及当前我国理论界产业竞争优势研究的成果。(2)研究了破坏性创新机理、产业国际竞争优势的形成,并从国际贸易利益分配的视角研究了维持性创新与破坏性创新对产业国际竞争优势的影响。论文主要从技术和商业模式两个层面研究了破坏性创新的机理;总结了产业国际竞争优势的源泉,重点介绍了波特的分析框架。探讨了产业国际竞争优势形成机理,以及破坏性创新影响产业国际竞争优势的途径及机理;论文还从国际贸易利益分配的视角重点研究了不同创新战略对产业国际竞争优势的影响,分析了“比较优势陷阱”的形成原因,探讨了国际贸易中维持性创新战略和破坏性创新战略所导致的产品利益和成本利益的变化,指出维持性创新战略适用的条件以及实施破坏性创新战略的可行性。(3)对我国制造业三类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驱动因素及其变动状况进行了研究,重点考察了不同创新战略对我国产业竞争力的驱动情况。本文运用面板数据分析法,对1995—2004十年间,我国制造业三类产业(即劳动密集型产业、资金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国际竞争力驱动因素进行了研究。通过对比1995-2004年上下5年之间制造业三类产业国际竞争力推动因素的变化,从动态的角度考察了我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驱动因素随时间发展变化的情况。(4)我国制造业行业创新特征与创新战略选择。主要运用行业创新的破坏度和行业创新能力两大指标分析刻画了我国制造业的行业创新特征,并据此对我国制造业28个行业进行了排序和归类,同时对不同的行业创新特征所对应的创新开展模式展开研究。(5)破坏性创新的开展与我国制造业竞争优势的构建。从企业层面和产业层面分别探讨了破坏性创新的开展。企业层面破坏性创新的开展研究了影响破坏性创新的因素,并就企业如何开展破坏性创新展开探讨;产业层面,从影响产业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着手,分析如何通过破坏性创新的开展来推动产业国际竞争优势的形成;在分析我国产业技术创新政策发展历史的基础上,总结出我国产业创新政策的主要发展特征,研究了六大主要产业创新政策的实施对破坏性创新开展的作用和影响,并从政策制定者角度,就如何促进产业内破坏性创新开展的政策实施要点进行了探讨。(6)案例研究。案例部分主要研究了一个企业案例和一个产业案例。企业案例研究了深圳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开展破坏性创新的成功经验。而产业案例通过研究日本制造业,分析了破坏性创新在日本制造业竞争优势形成中的重大作用,指出日本制造业实施维持性创新战略的历史条件以及政府忽视破坏性创新所造成的后果。研究了在信息经济时代,通过开展维持性创新实现赶超的局限性,以及采取破坏性创新模式实现赶超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并从日本制造业的发展历史,总结出值得我国借鉴的一些经验和教训。全文主要创新点如下:(1)将破坏性创新理论用于指导我国制造业的实践。破坏性创新是当前创新理论和战略管理理论研究的前沿和热点,尽管诸多学者意识到该理论对发展中国家的特殊理论价值,但是作为一个新兴的理论,更多的研究聚焦在理论自身的内容拓展和完善上。另一方面,我国制造业的发展正处于关键历史时期,增强产业创新能力是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的主要途径,而选择符合发展中国家特点和我国国情的创新发展战略是增强产业创新能力的关键。为此,本文将破坏性创新理论运用于指导我国制造业国际竞争优势的构建,在理论研究思路上是全新的尝试。(2)运用行业面板数据对我国制造业三大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驱动因素及其变动状况进行了研究。本文收集整理了1995年—2004年我国制造业28个行业的相关数据,运用STATA软件对影响我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驱动因素进行面板数据回归分析,并比较了产业发展不同阶段国际竞争力驱动因素的变化。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我国制造业不同行业国际竞争力的驱动因素并不相同,同一行业的不同发展阶段,竞争力的驱动因素也是发展变化的,因此政策制定者在制定创新政策时要因行业、因阶段而异。(3)构造行业创新破坏度指标,对制造业的行业创新特征进行了研究。本文运用行业创新的破坏度和行业创新能力两大指标分析刻画了我国制造业的行业创新特征,并据此对我国制造业28个行业进行了排序和归类,同时对不同的行业创新特征与创新开展模式之间的匹配关系展开研究。结果发现大部分新兴的高技术产业和一部分资本密集型产业创新的破坏性特征比较明显,而一些传统产业创新的维持性特征比较明显;另外,大部分的技术密集型产业和一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及少部分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创新能力相对较高。(4)从国际贸易利益分配的角度分析了维持性创新和破坏性创新对产业国际竞争优势的影响。根据维持性创新和破坏性创新的特点,借助于“产品利益”和“成本利益”的概念,分析比较了维持性创新和破坏性创新对国际贸易利益分配的影响及其差异。结果表明,破坏性创新为产业国际竞争优势的构建和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跨越提供了一个完全不同的思路,与维持性创新相比它不仅更有利于解决国际贸易中的“比较优势陷阱”,也为发展中国国家贸易利益的获取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二、2004年小灵通市场有多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4年小灵通市场有多大?(论文提纲范文)

(2)UT斯达康的竞争战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UT斯达康发展史及现状
    2.1 UT斯达康的创立与崛起
    2.2 UT斯达康的衰落与现状
第三章 UT斯达康崛起的战略分析
    3.1 内外部环境分析
        3.1.1 内部环境分析
        3.1.2 外部环境分析
    3.2 UT斯达康的战略联盟策略
第四章 UT斯达康衰落的战略分析
    4.1 单一化和多元化
    4.2 组织结构、人力资源
        4.2.1 组织结构分析
        4.2.2 人力资源分析
    4.3 企业文化与投机战略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3)中国电信移动通信业务营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一章
    市场营销与市场营销策略 第二章
    中国电信及其移动通信业务发展现状 第一节
    中国电信简介及基本业务介绍 第二节
    移动通信简介及业务分类 第三节
    CDMA业务国内外发展史 第四节
    中国电信移动通信业务发展现状 第三章
    中国电信移动通信业务竞争环境分析 第一节
    中国电信移动通信业务市场环境的G-PEST分析 第二节
    中国电信移动通信业务的SWOT分析 第三节
    中国电信移动通信业务的主要竞争对手分析 第四章
    中国电信移动通信业务的营销策略及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中国电信移动通信业务的营销策略 第二节
    中国电信移动通信业务营销策略存在的问题 第五章
    中国电信移动通信业务市场营销策略的改进对策 第一节
    中国电信移动通信业务市场营销策略优化与改进 第二节
    基于消费者行为及离网分析的用户发展策略 参考文献 后记 致谢

(4)我国电信业改革及其改革绩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基本框架
    1.3 论文的主要创新
第二章 研究文献综述
    2.1 电信业特征
        2.1.1 电信业的自然垄断性
        2.1.2 电信业的网络效应
        2.1.3 电信竞争
    2.2 电信规制
        2.2.1 哈佛学派
        2.2.2 芝加哥学派
        2.2.3 新奥地利学派
        2.2.4 国内学者的研究
    2.3 电信改革
    2.4 借鉴与启示
第三章 电信业特征与变革
    3.1 现代通信业的出现
    3.2 电信业的基本特征及其演变
        3.2.1 经典的电信业产业特征观
        3.2.2 市场需求改变着电信的产业属性
        3.2.3 技术进步改变着电信业的产业属性
    3.3 全球电信业变革
        3.3.1 美国电信发展的垄断管制期
        3.3.2 美国电信发展的开放变革期
        3.3.3 国际上主要国家电信业的变革
    3.4 全球电信业变革的成效
        3.4.1 国际电信业变革的成效
        3.4.2 美国电信业的变革成效
        3.4.3 财富500 规模经济验证
    3.5 国际电信业变革的启示与借鉴
第四章 我国电信业变革及其分析
    4.1 我国电信业的变革
        4.1.1 20 世纪90 年代前的我国电信业发展
        4.1.2 中国电信业变革的背景和动因
        4.1.3 中国电信业变革的过程
    4.2 中国电信业的改革成效
        4.2.1 我国电信业改革的体制成效
        4.2.2 我国电信业改革的发展成效
        4.2.3 我国电信业改革的结构成效
    4.3 我国电信业改革的负效应
        4.3.1 对中国电信分割的负效应
        4.3.2 固定与移动的不同改革效应
        4.3.3 电信发展的资费变革效应
        4.3.4 行政驱动改革的负效应
第五章 我国电信变革的成效检验
    5.1 我国电信业改革绩效描述性统计分析
        5.1.1 样本选取
        5.1.2 变量设计
        5.1.3 结果分析
    5.2 我国电信业改革绩效的假设检验
        5.2.1 变量、假设与模型
        5.2.2 回归结果
        5.2.3 分析与解释
    5.3 关于我国电信业改革及其绩效的基本认识
        5.3.1 基于我国电信业改革发展数据基本认识
        5.3.2 基于统计分析的我国电信业改革绩效基本认识
第六章 我国电信发展的案例分析
    6.1 技术与市场双合构建竞争优势
        6.1.1 技术先进不仅仅是硕果
        6.1.2 满足市场需求不等于获胜
        6.1.3 技术与市场:双合构筑成功
    6.2 CDMA 与小灵通的发展分析与比较
        6.2.1 我国CDMA 和小灵通的发展背景
        6.2.2 我国CDMA 和小灵通的发展及基本状况
        6.2.3 小灵通与CDMA 发展的市场性比较
        6.2.4 小灵通与CDMA 发展的可持续性比较
    6.3 关于小灵通发展的后效应分析
        6.3.1 小灵通是我国电信改革的产物
        6.3.2 小灵通的价值分析
        6.3.3 小灵通发展的负效应
        6.3.4 CDMA 和小灵通发展的启示与借鉴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简历
本人攻读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5)报纸“有效发行”及其应用软件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对象与概念界定
    1.3 研究意义
2 国内外关于"有效发行"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2.1 国外关于"有效发行"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2.2 国内"有效发行"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2.3 小结
3 不同盈利模式下企业型报纸的"有效发行"
    3.1 企业型报社的盈利模式
    3.2 发行依赖盈利模式与"有效发行区间"
    3.3 决策应用:"盈利模式"与报纸发行决策
4 宏观层面静态条件下企业型报纸的"有效发行"
    4.1 基本假设及有效发行的影响因素分析
    4.2 静态条件下"有效发行"模型分析
5 宏观层面动态条件下企业型报纸的"有效发行"
    5.1 动态条件下"有效发行"的研究框架
    5.2 区域报纸发行的市场总容量
    5.3 动态条件下各报纸发行量的配比关系
6 微观层面企业型报纸的"有效发行"
    6.1 报纸发行结构的分析框架
    6.2 合理报纸发行结构的指标体系
    6.3 决策实践中的应用
7 基于"有效发行"的报社读者数据库管理软件开发
    7.1 我国报纸发行信息化建设的历史与现状
    7.2 读者数据库管理系统软件开发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报刊社读者数据库管理系统》软件开发设计说明书
附录二 《报刊社读者数据库管理系统》软件源程序代码
附录三 博士生学习期间发表的着作与论文
附录四 博士研究生学习期间主持的项目课题
附录五 计算机软件着作权登记授权证书

(7)小灵通退网的博弈(论文提纲范文)

用户:小灵通与手机并存的日子
市场:“灵通”在政策夹缝中遍地开花
小灵通步寻呼机后尘?
“小灵通之父”执着依然
退网背后的利益博弈

(8)山东省小灵通市场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1.1 电信市场的变化及其特点
        1.1.2 小灵通业务及其存在的问题
    1.2 研究思路及方法
        1.2.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1.2.2 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
        1.2.3 多角度全方位
    1.3 研究的框架和重点
第2章 相关理论综述
    2.1 市场定位的基本理论
        2.1.1 市场定位的内涵
        2.1.2 市场定位的原则和方法
        2.1.3 市场定位的依据及意义
    2.2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2.2.1 产品生命周期的概念和阶段
        2.2.2 产品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营销策略
    2.3 市场营销理论
        2.3.1 市场营销的涵义
        2.3.2 市场营销学的研究对象
        2.3.3 营销策略及选择营销策略应考虑的因素
        2.3.4 关系营销(Relationship Marketing)
        2.3.5 SWOT分析理论
        2.3.6 五力模型分析理论
第3章 小灵通市场竞争环境分析
    3.1 山东网通小灵通业务简介
        3.1.1 小灵通业务特点
        3.1.2 山东网通公司小灵通业务的资费
    3.2 山东省通信市场及山东网通的总体状况
        3.2.1 运营商及经营业务状况
        3.2.2 市场(收入)份额
        3.2.3 用户份额
        3.2.4 话务量对比
    3.3 竞争对手及替代品的分析
    3.4 通信客户消费行为与特征分析
    3.5 小灵通在手机通信市场的优劣势分析
    3.6 小灵通在通信市场的机会分析
    3.7 现阶段小灵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威胁分析
第4章 山东网通小灵通业务营销策略研究
    4.1 小灵通业务导入期的营销策略
        4.1.1 宣传和营业推广策略
        4.1.2 全员营销策略
    4.2 小灵通业务成长期的营销策略
        4.2.1 宣传促销策略
        4.2.2 渠道营销策略
    4.3 进入成熟期、衰退期的小灵通营销策略探讨
        4.3.1 产品策略
        4.3.2 渠道营销策略
        4.3.3 价格和促销策略
        4.3.4 品牌宣传策略
    4.4 小灵通技术发展前景
    4.5 小灵通业务发展前景
    4.6 小灵通将与3G共存
    4.7 小灵通品牌提升方案设计
        4.7.1 核心价值的提炼
        4.7.2 提高单机ARPU值
        4.7.3 避免对本公司固定电话的影响
第5章 结论与启示
    5.1 山东小灵通市场发展与营销策略的经验
    5.2 山东小灵通市场发展与营销策略的启示
附录: 几款小灵通产品介绍
    附录.1 “亲情1+”
    附录.2 同号业务
    附录.3 阳光新锐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9)上市公司的策略性退市研究 ——以UT斯达康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
        1.2.1 研究思路与框架
        1.2.2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2.3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1.2.4 论文研究的难点
2 相关研究综述
    2.1 国外研究状况
    2.2 国内研究状况
    2.3 上市收益
    2.4 上市成本
    2.5 退市的概念
    2.6 策略性退市的特点
3 上市公司策略性退市途径分析
    3.1 资产剥离
        3.1.1 资产剥离的优点
        3.1.2 资产剥离的缺点
        3.1.3 采用资产剥离作为策略性退市的主要原因
    3.2 公司分立
        3.2.1 公司分立的优点
        3.2.2 公司分立的缺点
        3.2.3 采用公司分立作为策略性退市的主要原因
    3.3 公司分拆
        3.3.1 公司分拆的优点
        3.3.2 公司分拆的缺点
        3.3.3 采用公司分拆为策略性退市的主要原因
    3.4 股票回购
        3.4.1 股票回购的优点
        3.4.2 股票回购的缺点
        3.4.3 采用股票回购作为策略性退市的主要原因
    3.5 定向转让
        3.5.1 定向转让的优点
        3.5.2 定向转让的缺点
        3.5.3 采用定向转让作为策略性退市的主要原因
    3.6 自愿清算
        3.6.1 自愿清算的优点
        3.6.2 自愿清算的缺点
        3.6.3 采用自愿清算作为策略性退市的主要原因
4 UT斯达康公司现状分析
    4.1 UT斯达康公司简介
    4.2 UT斯达康公司的成长历程
        4.2.1 UT斯达康公司的崛起
        4.2.2 UT斯达康公司的业务多元化扩张
        4.2.3 UT斯达康公司的衰败
    4.3 上市为UT斯达康公司带来的收益
    4.4 UT斯达康公司为上市所支付的成本
    4.5 UT斯达康公司需要解决的问题
    4.6 UT斯达康公司选择策略性退市的理由
    4.7 UT斯达康公司策略性退市的利弊分析
        4.7.1 UT斯达康公司实施策略性退市的益处
        4.7.2 UT斯达康公司实施策略性退市的弊处
5 UT斯达康公司策略性退市实证分析
    5.1 UT斯达康公司策略性退市方式的选择
    5.2 UT斯达康公司股票回购退市决策分析
        5.2.1 股票回购方式退市需具备的条件
        5.2.2 UT斯达康公司股票回购条件分析
    5.3 UT斯达康公司的股票回购退市策略分析
6 研究结论和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6.1 研究结论
    6.2 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已发表的学术论文

(10)破坏性创新与我国制造业国际竞争优势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际背景
        1.1.2 国内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方法、主要内容及结构
        1.3.1 研究方法
        1.3.2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构
        1.3.3 论文的技术路线
    1.4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2.1 破坏性创新理论研究综述
        2.1.1 破坏性创新的内涵
        2.1.2 破坏性创新的特征
        2.1.3 企业开展破坏性创新的障碍
        2.1.4 企业开展破坏性创新的途径
        2.1.5 简要评述
    2.2 产业国际竞争优势的文献综述
        2.2.1 产业国际竞争优势的界定
        2.2.2 产业国际竞争优势的理论演进
        2.2.3 产业国际竞争优势的评价与测度
        2.2.4 我国理论界对产业竞争优势理论的研究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破坏性创新机理与产业竞争优势的形成
    3.1 破坏性创新的形成机理
        3.1.1 技术替代层面的破坏性创新形成机理
        3.1.2 商业模式破坏性创新的形成机理
    3.2 产业国际竞争优势形成机理
        3.2.1 产业国际竞争优势的源泉
        3.2.2 产业竞争优势形成的内在机理
        3.2.3 破坏性创新影响产业国际竞争优势的机理
    3.3 破坏性创新和维持性创新对产业国际竞争优势的影响——基于贸易利益分配的视角
        3.3.1 国际贸易中的利益分配
        3.3.2 维持性创新对国际贸易利益分配的影响
        3.3.3 发展中国家通过维持性创新实现赶超的可能性分析
        3.3.4 破坏性创新对国际贸易利益分配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不同创新战略对我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驱动作用研究
    4.1 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衡量指标及其影响因素
        4.1.1 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衡量
        4.1.2 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4.2 我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驱动因素的计量分析
        4.2.1 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的选取
        4.2.2 数据的来源
        4.2.3 模型的构建
        4.2.4 制造业分类以及各类产业的描述性统计
        4.2.5 基于行业面板数据的计量分析
    4.3 研究结论与政策含义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我国制造业行业创新破坏性特征与创新战略选择
    5.1 我国制造业行业创新的破坏性特征研究
        5.1.1 产业创新破坏性特征的指标选择
        5.1.2 行业创新的破坏性特征测度
    5.2 我国制造业行业创新能力特征
        5.2.1 产业创新能力的测度方法
        5.2.2 我国制造业创新能力的测度和评价
    5.3 我国制造业行业创新特征与创新战略选择
        5.3.1 基于行业创新特征的制造业分类
        5.3.2 技术创新模式的分类及其特点
        5.3.3 基于行业创新特征的创新模式选择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破坏性创新开展与我国制造业国际竞争优势的构建
    6.1 企业开展破坏性创新的影响因素及一般模式
        6.1.1 影响企业成功开展破坏性创新的因素
        6.1.2 企业开展破坏性创新的一般模式
        6.1.3 全球化背景下企业破坏性创新的开展
    6.2 我国制造业国际竞争优势的构建
        6.2.1 以本国特定密集需求产业为突破口
        6.2.2 构建破坏性创新的产业微观基础
        6.2.3 构建维持性创新和破坏性创新协调发展的技术创新体系
        6.2.4 发挥相关和支撑产业对破坏性创新的促进作用
    6.3 促进企业开展破坏性创新的产业政策研究
        6.3.1 我国技术创新政策的历史演变
        6.3.2 促进企业开展破坏性创新的产业政策工具
        6.3.3 促进企业开展破坏性创新的产业政策实施要点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破坏性创新的实证案例研究
    7.1 破坏性创新——华为成功的利器
        7.1.1 从低端到高端的破坏性发展战略
        7.1.2 占领新一代破坏性技术领域的制高点
        7.1.3 战略失误源于对破坏性创新的忽视
        7.1.4 经验总结
    7.2 案例研究:日本制造业发展中的维持性创新与破坏性创新
        7.2.1 日本近代制造业
        7.2.2 日本现代制造业
        7.2.3 破坏性创新与日本制造业竞争优势的构建
        7.2.4 日本制造业的创新历程对我国制造业发展的启示
    7.3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总结与研究展望
    8.1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结论
    8.2 未来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发表以及参与科研情况

四、2004年小灵通市场有多大?(论文参考文献)

  • [1]UT斯达康:纲丝绳上的舞者[J]. 马瑞. 销售与市场(评论版), 2011(06)
  • [2]UT斯达康的竞争战略分析[D]. 闻开宇. 北京邮电大学, 2010(02)
  • [3]中国电信移动通信业务营销研究[D]. 向洪锐. 西南财经大学, 2010(03)
  • [4]我国电信业改革及其改革绩效研究[D]. 谭杨. 电子科技大学, 2009(05)
  • [5]报纸“有效发行”及其应用软件开发研究[D]. 吴锋. 华中科技大学, 2009(11)
  • [6]小灵通的十年历程[J]. 赵建军,毛明芳. 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 2008(00)
  • [7]小灵通退网的博弈[J]. 彭斐. 记者观察(上半月), 2009(03)
  • [8]山东省小灵通市场营销策略研究[D]. 赵瑞金. 山东大学, 2008(05)
  • [9]上市公司的策略性退市研究 ——以UT斯达康公司为例[D]. 徐晖. 浙江工业大学, 2008(11)
  • [10]破坏性创新与我国制造业国际竞争优势的构建[D]. 田红云. 上海交通大学, 2007(06)

标签:;  ;  ;  ;  ;  

2004 年 PHS 市场有多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