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尔未来教育”理念在信息课程中的应用

“英特尔未来教育”理念在信息课程中的应用

一、“Intel未来教育”理念在信息课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邓雨[1](2020)在《城乡结合部初中学校利用网络资源开展教学活动的调查研究 ——以MY二中J校区为例》文中指出“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整个社会各行业都面临着巨大变化,“互联网+”这一概念更是在2015年上升为我国的国家战略,在发达国家和我国的经济发达地区,已经开始深入探索互联网在重塑教育方面的无限潜能,2018年教育部发布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中提出,到2022年要基本实现教学应用覆盖全体教师、学习应用覆盖全体适龄学生、数字校园建设覆盖全体学校。那么位于经济不发达地区的、信息技术较为薄弱的学校就亟需利用好这个契机,化挑战为机会,让互联网开放与共享的优势,弥补经济、地域、师资等外部因素带给教学的影响,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本论文从这一背景出发,从三个方面梳理了国内外在互联网背景下进行的教育变革和相关研究、国内外初中生如何使用互联网进行在线学习的研究以及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城乡差距的相关课程研究,笔者在调研前期学习理论、了解国内外案例,并以此为基础,对笔者所任教的一所位于城乡结合部的初中——MY二中J校区,其依托互联网开展在线学习的行为作为案例,展开调研。希望通过本次调研,了解城乡结合部初中学校利用网络资源开展教学活动的现状,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和困境,并明晰原因,找出相应的对策,以此对地经济落后地域的中学开展在线学习提供切实帮助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将案例学校的学生按照年级分组,各年级随机抽取20名学生,并和位于市中心的MY二中校本部的学生作为对比,了解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了哪些网络教学活动,以及学生自主使用互联网进行学习的情况。其次采用访谈法对教师进行访谈,多方面了解在线教学的现状。同时笔者深入课堂和课外活动进行观察,具体从语文学科入手,如实记录网络资源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模式及使用现状,总结案例学校利用网络教育资源开展在线学习的积极成效和存在的问题,分析归因,寻求解决办法。在城乡和校际之间存在着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位于城乡结合部的学校,教育资源相对匮乏。但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教育资源和在线学习平台出现,将打破学习资源在空间上的限制,同一个世界,同一片网络,互联网打破了时空的界限,依托互联网,可以使教学活动更为包容、开放、灵活、迅捷、多元,城乡结合部的学生也能接触到优质教学资源,接先进的学习方法,从而提升学习能力,缓解了落后地区师资力量不足、家长辅导无力的情况,这对促进教育公平有着重大意义。笔者认为,通过这样一次有针对性的、深入教学一线的调研,能够找出城乡结合部初中学校在互联网使用上具体存在的问题,能帮助该校教师发展与完善信息素养、改进教学实践,能了解学生在运用网络学习时的困惑,有助于对症下药、因材施教,用互联网的开放性开发学生潜能,缩小城乡差距。对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信息化改革也有一定启示意义。

孟志远[2](2021)在《泛在学习背景下学校教育供给变革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伴随网络技术发展和移动终端多样化,学习者得以随时随地获取互联网中的学习资源,泛在学习逐渐成为数字化时代的新学习样态。泛在学习所带来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的鲜明变化冲击着人们对传统学校、校园和教师的概念,渲染出学校教育将在泛在学习冲击下消亡的可能性。但应当明确,学校教育之所以能够在不同时代不同社会中承担主要的教育任务且至今未变,是因为其教育供给始终依据学习者个体需求和社会对劳动者的需求而调整。学校的存在对于人的个性化发展与社会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学校作为千百年来始终担负着核心教学任务的场所,很难会在数字时代中被基于网络环境的泛在学习所取代。与泛在学习相比,学校教育具有前者不可替代的优势,但也存在极易受到冲击的薄弱之处,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因此,应当思考在泛在学习背景下如何重新理解学校,重新审视学校教育,重新规划学校教育供给的问题。基于以上思路,本研究在进行了相关文献阅读与梳理的基础上,通过理论分析与案例分析,并结合调查研究与访谈,围绕学校应在教育供给方面进行怎样的变革才能适应孕育泛在学习的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时代这一问题,先后梳理了泛在学习的内涵,泛在学习引发的学习者对学校的新需求,以及泛在学习为学校教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通过回溯学校教育供给变革的历史,描述学校教育供给现状,明确了学校教育不会为技术变革所动摇的价值坚守,以及学校教育之于泛在学习的优势。在此基础上,从价值导向与变革路径方面提出了学校教育供给的变革策略,从而为泛在学习背景下学校教育的发展及教育供给改革提供可借鉴的理论导向与可参照的实践路径。本研究共有六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介绍了研究的缘起与研究意义,对相关国内外研究进行了研究综述,在此基础上对“泛在学习”、“学校教育供给”等核心概念进行界定,进而明确了本研究的目的与主要研究内容,并依此选取了理论分析、比较研究、调查研究与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研究的第二部分描述作为万物互联时代新学习样态的泛在学习。首先回溯了泛在学习的概念来源——泛在计算,以及支持泛在学习的各种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历程。其次描绘了泛在学习的特征,如提供高度技术化的学习体验,实现学习与真实生活的联结以及面向学习者多样化学习特征等。泛在学习对学习者多方面的支持催生了学习者对学校教育知识教学质量、人际交往机会、个性化成长服务以及数字化教学手段的新需求,各种来自学习者的新需求进一步为学校教育带来知识教学、人际关系、现代学校标准育人模式以及学校存在方式的挑战。研究的第三部分梳理学校教育供给的历史与现状。将符号与文字的创造使用、造纸与印刷技术的发明应用、视听技术的发展以及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普及界定为对学校教育供给变革产生推动作用的四种技术力量。进而梳理学校教育供给面临的四次变革进程中社会对劳动者需求的变化:由掌握农耕技术以满足物质生活转向满足大规模的工业生产,而后进一步多样化专业化,至今已形成更多元的创新型劳动者需求。同时,学校教育供给由早期具有明显阶级性的教育供给、工业化时代统一的标准化教育、将视听技术充分应用于学校教学培养社会紧缺人才,转向当前以培养学习者的创新、合作、探索能力,适应未来的社会发展为导向实施的供给。研究的第四部分在第三部分的基础上进行,探索泛在学习背景下学校教育供给的价值。首先结合第三部分对学校教育供给变革历程的梳理,总结出学校教育之所以传承千年且仍具有核心教育价值的原因,包括学校中“百年树人”的德育坚守、传道从师的师生联结以及共生并育的生长环境等亘古不变的内涵。学校教育所传承的珍贵财富与泛在学习相比自然具有诸多优势,体现在学习者隐性知识习得、非认知因素培育、现实环境创设以及学校教师不可替代的育人功能等方面。其次,对学校教育利益相关者进行访谈,了解学校教师与管理者、学生、家长以及网络教育产品开发者对泛在学习及学校教育的主观认识。研究的第五部分提出泛在学习背景下学校教育供给变革的策略。在理论导向方面,学校教育供给的变革应以学习者的个体需求和社会对劳动者的需求为导向,以学习者知识技能的掌握,求知精神的生成,合作能力与领导力、科学精神与创造力、全球化背景下的人文精神以及数字化时代的信息素养的生成为目标。在实践方面,学校教育供给应从学校课程资源、校园空间、学习者培养方式、学校教育供给主体和学习者的学习评价等方面进行。具体包括显性课程,隐性课程,教辅机构教学资源的变革;室内学习空间和室外活动空间的改造;育人模式的循证化,教师身份的大众化,教学手段的智能化;学校与社会、家庭、自然的教育供给功能、责任、环境的联结;学习者学习评价内容、手段、方式、主体等方面的变革。研究的最后一部分对本研究进行了研究问题的总结和结论的梳理,指出本研究所作访谈的代表性不高、个人写作视角局限、教育供给变革策略的可行性未得到验证且普适性较弱等不足之处,并提出了对未来相关研究的展望。

欧娜[3](2020)在《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 ——以“图像处理模块”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信息技术课程属于综合实践类课程,课程本身具有较强的综合性与实践性。由于我国长期以来采用的是分科教学模式,虽然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但是也会加深学科间的壁垒,限制了信息技术学科的合理分化。STEAM教育作为跨学科整合的综合教育,将其教育理念融入信息技术学科中,不仅可以丰富学科内涵,还能弥补信息技术学科在分科教学模式中的不足,故而受到相关领域学者的广泛关注。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打破了学科间的壁垒,促进了信息技术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整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上述研究背景下,笔者作为一名农村教育硕士,在三年实践工作的基础上,将STEAM教育理念融入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设计并实施教学,以期能够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方面做一些有益的探索,进一步丰富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实践案例,为相关领域的从业者提供借鉴。本文首先通过文献阅读,梳理出STEAM教育的内涵、起源、发展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通过对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教学模式与STEAM教学模式的综合分析,证实了信息技术课程与STEAM教育具有互适性。接着,笔者将STEAM教育理念融入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对教学目标,设计原则进行了明确,结合二者设计了教学流程。并选取高一年级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图像处理模块”作为教学案例,设计并实施了教学。在教学实施结束后,为了了解学生通过STEAM教学后在学习兴趣、问题解决能力、跨学科思维等方面的变化情况,笔者也设计了相应的问卷调查,通过对问卷结果的分析,证实了将STEAM教育理念融入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不仅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对其跨学科思维的培养起到推动作用。

张琪[4](2020)在《人工智能时代小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研究》文中认为人工智能时代是人工智能技术催发下的产物,并对教育领域提出了考验和要求。教育的问题归根结底是人的问题,因而新时代对教育的要求最终要归结到对人的教育上,加之小学生这个群体的独特性,于是在人工智能时代探讨小学生信息素养教育问题成为必然。人工智能时代对教育的挑战即对未来劳动者教育提出的要求。未来究竟需要怎样的人?未来人究竟需要具备怎样的素养?这是本研究探讨人工智能时代小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起点及核心。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使得人类的职业世界、社会生活以及人才素质需求产生了颠覆性的变化。身处这个时代的小学生,体现出了与成人群体、十几年前的小学生群体完全不一样的特征,他们在信息处理、认知态度及行为习惯方面有独特表现。此外,人工智能时代教育面临巨大挑战,无论是教育培养目标、教育内容,还是教学方式都需要应时调整。同时教师的知识权威不再,角色定位改变,能力要求高标准化。基于此,信息素养的内涵必须有所拓展和改变,以展现出新时代环境下既作为信息消费者又作为信息创造者的人在信息协作、生产和共享等过程中的综合能力。本研究通过文献查阅、实地观察、问卷调查以及访谈调查分析得出当下小学生信息素养现状,教育实践的突出问题及产生问题的原因,并针对其提出了建议。本研究分为四章:第一章概述了本研究的现实依据、理论依据、人工智能时代信息素养的内涵和人工智能时代小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基本内容。首先探讨了人工智能时代小学生的特点以及人工智能时代对教育的挑战,这是本研究的现实依据;其次是对“多元智能理论”、“分布式认知理论”以及“建构主义理论”的阐述,这是本研究的理论依据;再次在分析人工智能时代小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现实和理论依据,总结前人信息素养内涵论述的基础上,对信息素养的内涵进行了补充和延伸,具体阐述为信息意识、计算思维、编程能力、人机协作能力以及信息道德与法律修养五个部分;最后对人工智能时代小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基本内容进行了探讨。第二章呈现了当下小学生信息素教育的现状。首先本研究通过分析山东省6所小学小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从信息意识、计算思维、编程能力、人机协作能力以及信息道德与法律修养五个维度描述了当下小学生的信息素养水平;其次,本研究基于当前小学生的信息素养水平,结合观察以及访谈调查结果分析得出当下小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存在的问题。第三章是对当下小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对人工智能时代小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研究不足,对人工智能时代小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教师的信息素养教育水平不高等都是当下小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所在。第四章针对当下小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中存在问题的原因提出了几点建议:加强对人工智能时代小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研究,加强人工智能课程的建设,提高人工智能时代小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师资培训的质量,加强智能化教育环境的建设,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教育水平。

刘奕[5](2020)在《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接入到移动网络,新的服务与应用层出不穷,对移动网络的容量、传输速率、延时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G技术的出现,使得满足这些要求成为了可能。而在5G全面实施之前,提高现有网络的性能及用户感知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5G应用场景及目标入手,介绍了现网改善网络性能的处理办法,并针对当前5G关键技术 Massive MIMO 技术、MEC 技术、超密集组网、极简载波技术等作用开展探讨,为5G技术对4G 网络质量提升给以了有效参考。

梁伊君[6](2020)在《基于STEAM理念的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活动设计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正在对基础教育进行改革,从分科教学到综合教学都在进行探索。许多专家和学者都意识到了我国信息技术教育目前所面临的挑战和问题,学生往往在做考试学习的题目时游刃有余,但对于实际需要解决的问题感到力不从心,也缺少创新能力。而STEAM教育是一种培养复合型人才的跨学科整合教育模式,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创新能力以及计算思维水平。本文从教育改革、教育发展趋势与国家战略、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三方面背景展开分析研究,在总结了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借鉴前人研究成果,对初中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内容进行改造,以Arduino创造机器人编程教学为重点,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计算思维能力为目标,建立了基于STEAM理念的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框架,以初一年级某班级53名同学为研究对象,实施为期13周的教学实验,最后通过对教学成果的检测,看STEAM教育能否提升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和计算思维水平。实验表明,用STEAM教育理念去指导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设计,不仅可以更好更快的加强学生各学科知识融合,加强各门学科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共同提高各学科的成绩,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STEAM教育理念非常全面,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在程序设计教学中实施教育理念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综合实力,为未来的人才需求打下基础。

蒋合涛[7](2017)在《框架问题在高中生物复习课中的应用研究 ——以人教版必修3《稳态与环境》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框架问题”指用于限定一个章节的学习范围,引导学生深入学习与探究的一组问题,这一组问题构成了一个章节的知识框架。一组完整的“框架问题”就是一组问题链,由三种不同层次的问题组成,即:内容问题、单元问题、基本问题。内容问题是知识性问题,支持知识点的学习,有明确的答案;单元问题是基于单元特定的主题和情景而设置的,开放性较强,具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作用;基本问题指向学科的核心,超越了具体的学科问题,可以上升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科学技术等哲学层面,答案具有开放性,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三种问题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要求逐渐提升。本研究选题为“框架问题在高中生物复习课中的应用研究”,选取人教版必修三《稳态与环境》中的部分章节作为教学内容。“框架问题”来源于英特尔公司开发的英特尔未来教育教师培训项目,“框架问题”的设置是该项目的主线。从文献查阅来看,将“框架问题”运用在高中生物复习课上的研究较少,因此本研究丰富了教师在高中生物复习课中的教学方式。研究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调查“框架问题”在各学校高三年级生物复习课中的运用情况;第二阶段根据调查发现的问题进行课堂教学。其中两个阶段的具体情况为:第一阶段:通过学生调查问卷、教师调查问卷调查“框架问题”在高中生物复习课中的运用情况,并对高三生物教师进行随堂听课,记录教师所提问题。第二阶段:(1)运用学习兴趣测试量表对实验班级和对照班级的学生进行学习兴趣的前后测试。(2)运用发散思维测试量表对实验班级和对照班级的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前后测试。(3)对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学习成绩的前后测试。调查研究表明,“框架问题”在高中生物复习课中的运用较少,教师对“框架问题”概念的理解出现偏差或错误。教学实践研究表明,“框架问题”在高中生物复习课中的运用有利于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

孙雅珊[8](2014)在《“英特尔未来教育”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英特尔未来教育是一个大型的国际合作型教师培训项目,是由美国英特尔公司基于教师专业发展而提供资助的全球公益性的教师培训计划,该项目旨在帮助各学科教师将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应用,以期望通过项目的培训提高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增强学生的学习素养。本文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其为案例应用的指导思想,立足于“英特尔未来教育”教学模式的特点、理念以及对“英特尔未来教育”的教育理论和信息技术基础的分析,探讨在新课程标准下应用英特尔未来教育对小学数学的相关教学单元的教学设计及实践,激发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课堂内外的参与意识,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激励教师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加深数学教学过程的科学性,使教师能充分合理的利用课堂时间,让学生学会更多的关于课堂内外的知识,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情感和意识基础,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本文通过文献法、实验法和问卷调查法等对教学案例进行实施并检验,通过教学单元内容的教学实践,帮助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推进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教学的整合,验证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应用英特尔未来教育,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及学习倾向(包括合作能力、探究能力、交流能力、信息技术能力等)是否有积极的影响,是否到了教学相长的目的。英特尔未来教育是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方式整合的有效途径。

宋磊[9](2012)在《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引入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并利用的探究》文中研究表明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型课程,和高科技直接相关的科目。它具有实践性强,发展迅速的特点,对于这一科目的初步,学生们非常感兴趣,都能全身心地投入进去。但是,在信息技术课堂上也有一些比较抽象、难懂的课程,这个时候学生能否像以前一样专心致志,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是一个值得

李静丽[10](2012)在《基于Intel?未来教育理念的信息技术教师培训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社会的逐渐信息化发展,国民关于计算机素养的提高已经成为社会迫切面临的问题。12年义务教育正在逐步推行,并且在很多地区尤其是沿海发达地区正在试点,中学信息技术课程在培养和提高全面信息素养的任务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学好计算机相关课程还是有必要的。鉴于目前由于地区差异中学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师数量、教师学历水平、教师的教学技术和教学方法存在很大的差异,导致教学水平和教学结果的不同。有时候阻碍了初中生和高中生的IT素养的提高。在新课改的潮流下。各个省市先后不同程度的推出了新课程试点。新一轮课程改革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的比如:目标、内容、结构、实行手段、考核、管理。抛弃以往的全国统一教材统一授课统一考试的传统教学形式,从“要我学什么”到“我要学生什么”。考核形式从学期末考试到多个主体参加的过程和结果相结合转变。2009年到2011年三年的试验期,之后会全面实施新课程。中学计算机课也是其中很重要的部分。无论从课程内容、结构都发生了变化。我国乃至我省都面临着中学信息技术教师队伍素质与实际教学需求不相符的现实问题。这就对目前在岗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和职业能力提出了新要求。要解决这一问题。教育部门以及学校可以采取招聘高学历教师人才另一方便就是对现有的中学信息技术教师进行培训。IT教师培训对改变教学方法和适应新课改有重要作用。传统的信息技术教师培训模式不能满足教师对培训的多方面需求,培训结果的实际应用能力不高。本论文主要在新课改实施的前提下,分析了Intel未来教育在我国的实施情况、实施效果、实施限制以及存在的不足,并从中吸取精华教训,结合网络培训等方式,将“多维立体”培训理念应用到信息技术教师培训中来,以此建构“个性化多维立体”IT教师培训模式。笔者翻查了许多教师培训文献材料,通过对现有IT教师的学历水平、教学方法以及IT教师进修现状进行调查反思。以河北省保定市中学信息技术教师为实例,结合实际通过“实践”‐‐‐‐“总结反思”‐‐‐“再实践”的实践研究法,为适应新课改的实施要求。试建一种有效的可付诸施行的教师培训模式。

二、“Intel未来教育”理念在信息课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Intel未来教育”理念在信息课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城乡结合部初中学校利用网络资源开展教学活动的调查研究 ——以MY二中J校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问题提出
        1.研究缘起
        2.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1.国内外互联网背景下教育变革的研究
        2.国内外初中生如何使用互联网进行在线学习的研究
        3.关于基础教育信息化城乡差距的相关课程研究
    (三)概念界定
        1.互联网和“互联网+”
        2.新媒体
        3.在线学习
        4.城乡结合部
    (四)研究设计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一、“互联网+”背景下在线学习基本模式与价值
    (一)在线学习的构成要素与基本架构
    (二)在线学习的主要类型与实践流程
    (三)城乡结合部新建初中学校引入在线学习的价值
二、案例学校利用网络资源开展教学活动的现状调查
    (一)问卷调查设计与实施
        1.样本特征分析
        2.样本参与在线活动相关数据分析
        3.数据分析小结
    (二)对教师的访谈情况
        1.访谈大纲和相关说明
        2.访谈片段
        3.小结
    (三)调查结果及数据分析
        1.J校区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的现状和问题的分析
        2.J校区教师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的现状和问题的分析
三、利用网络资源开展教学活动的学科实践案例
    (一)网络资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模式及使用现状
        1.多媒体课件
        2.交互式电子白板
        3.其他常用网络资源和使用方式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使用网络资源出现的问题和原因
        1.初中语文教学中使用网络资源出现的问题
        2.初中语文教学中使用网络资源现存问题的归因分析
    (三)网络资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运用策略的优化
        1.利用网络资源精心备课,大胆尝试
        2.课后辅导中利用好社交软件和在线学习平台
        3.课外拓展中更广泛地使用优质网络资源
四、案例学校利用网络教育资源开展在线学习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一)案例学校利用网络教育资源开展在线学习的积极成效
    (二)案例学校利用网络教育资源开展在线学习存在的问题
        1.教师层面
        2.学生层面
        3.网络教育资源层面
    (三)案例学校开展在线学习所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家长和师生对在线学习的认知不足
        2.监护人对初中生的心智发育认识不足
        3.学校对在线学习缺乏系统全面的培训
        4.在线学习平台开发商的业务能力不强
五、更好利用网络教育资源开展在线学习的建议和对策
    (一)国家:继续大力推动基础教育课堂的转变与发展
    (二)学校:完善开展在线学习的管理制度
    (三)教师:在教学中注入互联网的力量
    (四)学生:树立互联网时代正确的学习观和学生观
    (五)多方合作,创建教学资源库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泛在学习背景下学校教育供给变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综述
    四、核心概念界定
    五、研究目的、内容与方法
第一章 泛在学习:万物互联时代的学习样态
    第一节 泛在学习概念与发展溯源
        一、概念溯源: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泛在计算
        二、发展溯源:始于20世纪初的现代教育技术
    第二节 泛在学习样态特征
        一、提供高度技术化的学习体验
        二、实现学习与真实生活的联结
        三、面向学习者多样化学习特征
    第三节 新学习样态催生对学校教育的新需求
        一、对知识教学质量的需求
        二、对人际交往体验的需求
        三、对个性化成长服务的需求
        四、对数字化教学手段的需求
    第四节 新教育需求为学校教育供给带来的挑战
        一、泛在化知识对学校知识教学的冲击
        二、虚拟化交往对现实人际关系的冲击
        三、个性化需求对标准学校模式的冲击
        四、数字化学习对学校存在方式的冲击
第二章 学校教育供给:历史与现状
    第一节 推动学校教育供给变革的四次浪潮
        一、人类社会发展变迁与学校教育变革
        二、变革性技术、社会形态与学校教育供给的关系
    第二节 符号与文字初创使用时期及学校教育供给
        一、从口耳相传到符号与文字的产生
        二、以满足物质生活为目的的劳动者需求
        三、具有明显阶级性的学校教育供给
    第三节 造纸印刷技术发明应用时期及学校教育供给
        一、造纸与印刷技术提高信息传播效率
        二、以满足大规模工业生产为目的的劳动者需求
        三、工业生产催生统一化的学校教育供给
    第四节 视听技术发展时期及学校教育供给
        一、视听技术发展提高信息传播速度
        二、多样化专业化的劳动者需求
        三、视听教学为新形式的学校教育供给
    第五节 计算机与网络技术普及时期及学校教育供给
        一、快速迭代与丰富的计算机与网络技术
        二、面向信息社会活动的新型劳动者需求
        三、融合信息技术与网络的学校教育供给
第三章 泛在学习背景下的学校教育供给:传承与优势
    第一节 学校教育传承的珍贵财富
        一、百年树人的德育坚守
        二、传道从师的师生联结
        三、共生并育的生长环境
    第二节 学校教育之于泛在学习的优势
        一、学习者隐性知识习得的优势
        二、学习者非认知因素培育的优势
        三、学校现实环境创设的优势
        四、学校教师育人功能的优势
    第三节 泛在学习与学校教育供给的关系:基于访谈的结论
        一、中小学教师与管理者的观点
        二、高校教师与管理者的观点
        三、高校学生的观点
        四、学生家长的观点
        五、网络教育产品开发者的观点
第四章 泛在学习背景下学校教育供给变革策略(上)
    第一节 学校教育供给变革的价值指向
        一、以学习者与社会需求为导向
        二、传授知识技能培养求知精神
        三、培育合作能力与领导力
        四、培养科学精神与创造力
        五、培育全球化时代人文精神
        六、培育数字时代信息素养
    第二节 学校课程资源的变革
        一、重设显性课程教学内容
        二、强化隐性课程育人价值
        三、丰富教辅机构教学资源
    第三节 学校校园空间的变革
        一、调整室内学习空间
        二、丰富室外活动空间
第五章 泛在学习背景下学校教育供给变革策略(下)
    第一节 学习者培养方式的变革
        一、育人模式的循证化
        二、教师身份的大众化
        三、教学手段的智能化
    第二节 学校教育供给主体的拓展
        一、学校与社会的功能联结
        二、学校与家庭的责任联结
        三、学校与自然的环境联结
    第三节 学习者学习评价的变革
        一、从重知识到重素养:评价内容的变革
        二、从纸笔化到智能化:评价手段的变革
        三、从封闭式到开放式:评价方式的变革
        四、从多元化到多维化:评价主体的变革
结语
    一、研究问题与结论
    二、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教师及管理者访谈提纲
    附录二 学生访谈提纲
    附录三 家长访谈提纲
    附录四 网络教育产品开发者访谈提纲
在读期间取得的成果
致谢

(3)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 ——以“图像处理模块”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的要求
        1.1.2 我国信息技术课程发展趋势
        1.1.3 STEAM教育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理念契合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路线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STEAM教育
    2.2 理论基础
        2.2.1 建构主义理论
        2.2.2 设计型学习理论
        2.2.3 “做中学”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与STEAM教育理念的契合分析
    3.1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特征分析
        3.1.1 发展性
        3.1.2 综合性
        3.1.3 实践性
        3.1.4 趣味性
    3.2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目标分析
    3.3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模式分析
        3.3.1 学科整合模式
        3.3.2 任务驱动模式
        3.3.3 协作学习模式
        3.3.4 实践培养模式
    3.4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内容分析
    3.5 STEAM教学模式分析
        3.5.1 基于PBL的 STEAM教学模式
        3.5.2 融合创客教育的STEAM教育模式
        3.5.3 以校外STEAM项目为代表的“第二课堂”模式
    3.6 STEAM教育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互适性分析
    3.7 本章小结
4 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设计
    4.1 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目标设计
        4.1.1 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4.1.2 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4.2 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设计原则
        4.2.1 综合性原则
        4.2.2 “以生为本”原则
        4.2.3 整体性原则
        4.2.4 创新性原则
        4.2.5 趣味性原则
    4.3 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流程设计
        4.3.1 准备阶段
        4.3.2 实施阶段
        4.3.3 评价阶段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STEAM理念的教学案例设计与实施
    5.1 项目准备
    5.2 教学案例设计
        5.2.1 设计背景
        5.2.2 STEAM目标设计
        5.2.3 教学重难点
        5.2.4 学情分析
        5.2.5 教学内容分析
        5.2.6 教学过程设计
    5.3 教学实施
        5.3.1 情景创设
        5.3.2 观察与反思
        5.3.3 讨论交流
        5.3.4 周边物件的设计与制作
        5.3.5 展示总结
    5.4 教学评价
    5.5 本章小结
6 STEAM教育理念融入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效性分析
    6.1 问卷设计
    6.2 问卷信度分析
    6.3 教学实践效果分析
        6.3.1 基于STEAM理念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影响
        6.3.2 基于STEAM理念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对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影响
        6.3.3 基于STEAM理念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对学生跨学科思维的影响
    6.4 课程项目教学满意度分析
        6.4.1 关于跨学科项目学习的收获情况
        6.4.2 关于跨学科项目学习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6.4.3 关于跨学科项目学习时的课堂氛围
        6.4.4 关于是否继续进行跨学科项目学习
    6.5 访谈分析
    6.6 本章小结
7 研究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的不足之处
    7.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历

(4)人工智能时代小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由
        (一)人工智能时代公民需要具备的信息素养
        (二)小学是信息素养教育的关键阶段
        (三)人工智能时代小学生信息素养教育面临新的挑战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三、研究现状
        (一)国外相关研究
        (二)国内相关研究
    四、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人工智能时代小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概述
    一、人工智能时代小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现实依据
        (一)人工智能时代小学生的特点
        (二)人工智能时代对教育的挑战
    二、人工智能时代小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理论依据
        (一)多元智能理论
        (二)分布式认知理论
        (三)建构主义理论
    三、人工智能时代信息素养的内涵
        (一)信息意识
        (二)计算思维
        (三)编程能力
        (四)人机协作能力
        (五)信息道德与法律修养
    四、人工智能时代小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基本内容
        (一)信息意识教育
        (二)计算思维教育
        (三)编程教育
        (四)人机协作能力教育
        (五)信息道德与法律修养教育
第二章 当下小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现状调查
    一、小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现状的调查设计
        (一)调查目的的确定
        (二)调查对象的选择
        (三)调查工具的制定
    二、小学生信息素养现状的问卷调查
        (一)问卷量表的信度与效度分析
        (二)小学生的信息意识情况
        (三)小学生的计算思维情况
        (四)小学生的编程能力情况
        (五)小学生的人机协作能力情况
        (六)小学生的信息道德与法律修养情况
    三、小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信息意识教育存在的问题
        (二)计算思维教育存在的问题
        (三)编程教育存在的问题
        (四)人机协作能力教育存在的问题
        (五)信息道德与法律修养教育存在的问题
第三章 当下小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对人工智能时代小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研究不足
        (一)成熟的教育理念和推进策略尚未形成
        (二)合适的教学模式和实用载体支持不足
        (三)实用的配套教材缺乏
    二、对人工智能时代小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一)人工智能课程的建设不足
        (二)师资力量的投入有限
        (三)智能化教育环境的建设不到位
        (四)教育经验的缺乏
    三、教师的信息素养教育水平不高
        (一)教师对人工智能时代小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认知不足
        (二)教师在学科教学中整合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能力不够
        (三)教师将新技术运用于教学的创新性缺乏
        (四)教师专业发展的能力较弱
第四章 人工智能时代小学生信息素养教育若干建议
    一、加强对人工智能时代小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研究
        (一)设立相关研究课题
        (二)建设高素质研究队伍
    二、加强人工智能课程的建设
        (一)提高资金投入
        (二)合理定位课程
    三、提高人工智能时代小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师资培训的质量
        (一)正确定位人工智能时代教师和技术的关系
        (二)加强教师信息素养培养方案的研发
        (三)强化教师校本培训的关键责任
    四、加强智能化教育环境的建设
        (一)推进教育数据化发展
        (二)建设智慧化教学环境
    五、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教育水平
        (一)掌握信息素养教育的理论知识
        (二)加强信息素养教育的实践锻炼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着
致谢

(5)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4G网络现处理办法
2 4G网络可应用的5G关键技术
    2.1 Msssive MIMO技术
    2.2 极简载波技术
    2.3 超密集组网
    2.4 MEC技术
3 总结

(6)基于STEAM理念的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活动设计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问题的提出
    1.1 研究背景
        1.1.1 STEAM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1.1.2 开展STEAM教育是时代教育的发展趋势
        1.1.3 STEAM教育与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相融合的价值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核心概念界定
        1.4.1 STEAM教育
        1.4.2 信息技术课程
        1.4.3 教学活动设计
    1.5 研究综述
        1.5.1 国外研究综述
        1.5.2 国内研究综述
    1.6 研究问题
    1.7 研究内容
    1.8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8.1 研究思路
        1.8.2 研究方法
2 理论基础
    2.1 基于项目的学习理论
    2.2 情境认知理论
    2.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3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现状调查及分析
    3.1 教学现状调查基本情况
    3.2 现状调查结果分析
    3.3 现状调查总结
        3.3.1 学生问卷调查
        3.3.2 教师访谈问题分析
    3.4 小结
4 基于STEAM理念的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活动设计
    4.1 教学活动的设计框架
    4.2 教学目标
    4.3 教学策略
    4.4 教学活动流程
    4.5 教学内容
        4.5.1 项目一:智能小灯
        4.5.2 项目二:避障小车
    4.6 教学评价
        4.6.1 教学干预前评价
        4.6.2 教学干预后评价
5 基于STEAM理念的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活动案例实施与分析
    5.1 教学项目实施背景
    5.2 教学实践对象分析
    5.3 教学实例设计
    5.4 教学实践分析
6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与建议
    6.2 创新点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7)框架问题在高中生物复习课中的应用研究 ——以人教版必修3《稳态与环境》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英特尔未来教育的启示
        1.1.2 选题的来源
    1.2 核心概念的界定
        1.2.1 “框架问题”的含义
        1.2.2 发散思维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第2章 “框架问题”研究现状及其特征
    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1 国外研究现状
        2.1.2 国内研究现状
    2.2 “框架问题”设置的特点、方法、原则
        2.2.1 “框架问题”设置的特点
        2.2.2 “框架问题”设置的方法
        2.2.3 “框架问题”设置的原则
第3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
    3.1 发现学习理论
    3.2 建构主义理论
    3.3 最近发展区理论
    3.4 需要层次理论
    3.5 智力三维结构模式理论
第4章 研究对象、流程、方法
    4.1 研究对象
    4.2 研究流程
    4.3 研究方法
        4.3.1 文献研究法
        4.3.2 调查法
        4.3.2.1 师生调查问卷
        4.3.2.2 发散思维测试量表
        4.3.2.3 学习兴趣测试量表
        4.3.3 教育观察法
        4.3.4 教育实践法
        4.3.5 实证分析法
第5章 “框架问题”在高中生物复习课中的运用现状调查
    5.1 调查方案
    5.2 学生调查问卷数据分析
    5.3 教师调查问卷数据分析
    5.4 实际课堂听课情况
    5.5 现状调查的总结
        5.5.1 学生调查问卷结果总结
        5.5.2 教师调查问卷结果总结
        5.5.3 随堂听课总结
第6章 “框架问题”在高中生物复习课中的教学实践研究
    6.1 教学内容的选取与挖掘
    6.2 研究方案
    6.3 实验班级具体实施案例
        6.3.1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教学案例
        6.3.2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教学案例
        6.3.3 “通过激素的调节”教学案例
    6.4 教学实践结果
        6.4.1 学习兴趣评判标准
        6.4.2 发散思维测试的评分标准
        6.4.3 实验前测数据分析
        6.4.3.1 学习兴趣前测数据分析
        6.4.3.2 发散思维前测数据分析
        6.4.3.3 学习成绩前测数据分析
        6.4.4 实验后测数据分析
        6.4.4.1 学习兴趣后测数据分析
        6.4.4.2 发散思维后测数据分析
        6.4.4.3 学习成绩后测数据分析
        6.4.5 实验数据配对样本分析
        6.4.5.1 对照班数据分析
        6.4.5.2 实验班数据分析
        6.4.6 教学实践结果分析
    6.5 研究结论
        6.5.1 “框架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6.5.2 “框架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6.5.3 “框架问题”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
第7章 存在的问题与实施建议
    7.1 “框架问题”在高中生物复习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7.1.1 “框架问题”的设置受单元内容特点的影响
        7.1.2 “框架问题”的理解受教师教育理论知识的影响
        7.1.3 “框架问题”的运用受教师的教学习惯影响
        7.1.4 “框架问题”的学习受学生学习习惯的影响
    7.2 “框架问题”在高中生物复习课中的实施建议
        7.2.1 结合学案,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7.2.2 将“框架问题”设置成问题式任务驱动教学
        7.2.3 以学生为中心,发展学生的高层次思维
        7.2.4 课程标准、单元目标、框架问题相统一
第8章 结论与反思
    8.1 结论
    8.2 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附录5
附录6
附录7
附录8
附录9
附录10
附录11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8)“英特尔未来教育”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结构
2 英特尔未来教育概述
    2.1 什么是英特尔未来教育
    2.2 英特尔未来教育的模式和理念
    2.3 研究现状
        2.3.1 国外研究现状
        2.3.2 国内研究现状
    2.4 教育理论基础和信息技术基础
        2.4.1 现代学习理论
        2.4.2 现代教学理论
        2.4.3 信息技术基础
3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基本理念和内容体系
    3.1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3.2 小学数学课程单元内容标准和体系
4 实践案例设计与实施
    4.1 教学过程单元的设计成果的形式
    4.2 教学设计单元包的设计原则
    4.3 教学应用案例单元计划及单元实施计划
        4.3.1 《圆》单元计划
        4.3.2 单元实施计划
    4.4 教学设计
    4.5 研究实施
        4.5.1 实验目的
        4.5.2 研究对象
        4.5.3 研究方法
        4.5.4 实验实施方案
5 研究结论
    5.1 实验班与对比班数学学习成绩比较
        5.1.1 前测
        5.1.2 后测
    5.2 实验班与对比班对数学学习倾向的比较
6 结论
7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引入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并利用的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什么是优质的教育资源
二、国外优质资源的具体运用
三、总结

(10)基于Intel?未来教育理念的信息技术教师培训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信息化促进教师教育改善
        1.1.2 软、硬件设施为教师教育提供保障
        1.1.3 新课程改革加强教师培训需求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
2 信息技术教师培训模式概述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信息技术
        2.1.2 IT 教师培训与教师信息技术培训
        2.1.3 模式
    2.2 信息技术教师培训模式建构理论基础
        2.2.1 建构主义理论
        2.2.2 终身教育理论
    2.3 现有教师培训模式比较研究
3 信息技术教师培训新模式可行性论证
    3.1 信息技术教师现状调查
        3.1.1 信息技术教师性别情况
        3.1.2 信息技术教师学历水平调查
        3.1.3 信息技术教师教龄调查
        3.1.4 信息技术教师应用计算机情况调查
        3.1.5 教师培训情况调查
    3.2 信息技术教师培训调查结果分析
        3.2.1 教师性别比例失衡
        3.2.2 信息技术教师学历不达标地域分布不平衡
        3.2.3 学校硬件设备趋于完善,软件水平总体偏低
        3.2.4 培训内容脱离实际
        3.2.5 培训满意度不高
        3.2.6 培训方式单一
4 基于 Intel 未来教育培训理念的信息技术教师培训模式建构
    4.1 Intel 未来教育概述
    4.2 Intel 模式借鉴
        4.2.1 简明实用开放的培训目标
        4.2.2 模块化的课程内容贯穿活动的培训过程
        4.2.3 信息化的培训手段
        4.2.4 多元化的培训评价方式
        4.2.5 Intel 未来教育培训中存在的不足
    4.3 基于 Intel 未来教育培训理念的信息技术教师培训模式建构
        4.3.1 信息技术教师培训模式结构图
        4.3.2 培训目标的确定
        4.3.3 培训课程体系的制定与调整
        4.3.4 培训实施设计
        4.3.5 多维立体评价模型设计
        4.3.6 培训支持
        4.3.7 培训后期跟踪
5 基于 Intel 未来教育培训理念的信息技术教师培训模式的实施
    5.1 培训前期准备
        5.1.1 培训者分析
        5.1.2 制定调整课程内容
        5.1.3 培训评价设计
    5.2 培训模式的实施
        5.2.1 简明实用开放的培训目标
        5.2.2 授课阶段
        5.2.3 培训反馈阶段
        5.2.4 策略调整阶段
        5.2.5 培训评价阶段
    5.3 模式实施效果分析
        5.3.1 数据采集方法
        5.3.2 数据的分析
        5.3.3 结论
6 总结与反思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存在的不足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四、“Intel未来教育”理念在信息课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城乡结合部初中学校利用网络资源开展教学活动的调查研究 ——以MY二中J校区为例[D]. 邓雨. 西南大学, 2020(05)
  • [2]泛在学习背景下学校教育供给变革研究[D]. 孟志远.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3]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 ——以“图像处理模块”为例[D]. 欧娜.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4]人工智能时代小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研究[D]. 张琪.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9)
  • [5]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J]. 刘奕. 数码世界, 2020(04)
  • [6]基于STEAM理念的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活动设计与应用研究[D]. 梁伊君. 新疆师范大学, 2020(06)
  • [7]框架问题在高中生物复习课中的应用研究 ——以人教版必修3《稳态与环境》为例[D]. 蒋合涛. 贵州师范大学, 2017(02)
  • [8]“英特尔未来教育”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孙雅珊. 河北师范大学, 2014(09)
  • [9]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引入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并利用的探究[J]. 宋磊. 中小学电教(下), 2012(08)
  • [10]基于Intel?未来教育理念的信息技术教师培训模式研究[D]. 李静丽. 河北师范大学, 2012(03)

标签:;  ;  ;  ;  ;  

“英特尔未来教育”理念在信息课程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