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是会计师的灵魂

诚信是会计师的灵魂

一、廉是财会人员的灵魂(论文文献综述)

陈千诰,周海娟[1](2021)在《公司财会人员创新能力提升路径探究——来自川渝30家公司数据》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对川渝地区30家公司1350名工作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后发现,企业财会人员创新能力提升既有思维意识层面的重视程度高低之分,也有行为能力的强弱之别,后者更为突出而明显。文章通过卢卡斯(Lucas)人力资本模型进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公司财会人员能力素质对企业健康发展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其中,财会人员参加创新能力提升培训或进修的产出弹性尤为明显,其次是财会人员参与企业规划发展,最后是财会人员参加行业企业技术咨询、研发和社会服务。

李青[2](2021)在《现代性视角下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非正式科学教育为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培育了具备科学素养和理性精神的现代公民,以教育的现代化彰显人的主体性和科学理性,最终指向人的现代性。但当前,我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却面临制度、观念和方法等因素制约而无法对接社会转型需要。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良性发展,为美国社会现代化转型培育了具有自主意识和理性精神的科学公民,有力地推动科学与社会的融动互进。美国社会现代化诉求是如何借助非正式科学教育渗透到民众心智中的,非正式科学教育在此过程中究竟扮演何种角色?研究以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历程为研究对象,试图揭示出美国社会现代性是如何体现并作用于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过程。研究采用文献分析法、历史分析法、比较研究法等对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历程进行系统化梳理。依托社会文化情境理论等,对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演进的文化、政治、经济、等社会情境进行剖析,揭示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演进与美国社会现代化转型的互动关系,剖析非正式科学教育是如何培育具有主体意识、科学素养和理性精神思维的科学公民来顺应社会现代化转型的。绪论部分主要交代选题的价值、相关学术动态、研究设计的依据以及研究对象的合理化界定,使研究对象明确、重点突出、思路清晰。第一章聚焦宗教神性裹挟下的非正式科学教育是如何培育虔诚信徒,培育神性社会所需的宗教价值观;第二章聚焦政治化的非正式科学教育,剖析非正式科学教育如何通过科学启蒙为新国家培育具有民族意识和政治素养的国家公民,践行为民主政治巩固民意的政治使命;第三章聚焦工业化时期非正式科学教育是如何回应社会形态跃迁和生产力解放诉求,并强调非正式科学教育塑造的技术理性及其极化对人性的异化;第四章转向对技术理性极化的利弊反思,以培育具备科学反思精神和批判意识的能动公民为目标,批判技术理性对整全人性的异化,并强调非正式科学教育需要渗透知识背后的方法、态度和价值观元素,推动公众理解科学的价值及潜在的风险;第五章则根植于后现代实践哲学下的追求个体解放和意识独立的时代诉求,强调非正式科学教育逐渐从服务宗教、政治、经济和文化意识的姿态回归到追求个体自主意识的理性精神的本真使命,强调教育的实践性、情境性和交互对话性,以主体间性思维审视传播主体和公众间的互动关系,倡导公众在交流对话中加深对科学的认知,塑造具有整全理性的科学公民。研究认为,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从科学大众走化向大众科学化的历程,即逐渐从外在于人的工具的现代性形态转向回归人性本体的后现代性形态。教育目的从“外在的目的”转向“本体的目的”;教育内容从“有序的科学”转向“跨界的科学”;实施模式从“单向的灌输”转向“双向的交互”,体现出一种从“依附性发展”转向“批判性发展”的态势。研究指出,美国文化传统、资本主义精神和分权自治体制是影响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的因素。目标与内容明晰、实施模式多元、广受社会支持和重视成效评估是其实践经验。最终在把握我国非正式科学教育面临的理念、经费、人员、制度和评估困境的基础上,提出我国非正式科学教育良性发展的路径:根植我国科学教育发展历史与现实,正确处理文化差异与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的辩证关系;营造适切非正式科学教育良性发展的生态环境,提升其制度体系完善性和民主参与的文化生态;聚焦专业性人才培养,加强非正式科学教育的专业人才培养质量;重视家庭情境中的科学知识传递,弥补家庭科学教育的缺失;关切非正式科学教育成效评价,健全其的成效测评体系。我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需要理性反思美国经验的适切性,思考“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模式的互鉴可能;检视整体迈向“公众参与科学”阶段是否冒进;探索非正式科学教育“情境断裂”的缝合思路。

察应坤[3](2020)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村治派”对农村危机的思考与拯救》文中研究指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山东实力派人物王鸿一联合了一批志趣相同者在北京创办了《村治月刊》,旨在全国推行以河北定县翟城村、山西村政为基本模式的“村本政治”。时人对此知识人群体以“村治派”称之。在王鸿一整合下,村治派不仅在学理上有吕振羽、梁漱溟、茹春浦等理论派人物鼎力加持,也获得了米迪刚、梁仲华、彭禹廷等地方自治力行者的实践响应,遂使村治思潮在全国渐成蓬勃之势。后在梁仲华、梁漱溟、孙则让苦心经营之下,村治派与其他团体相呼应,全国各地乡村建设运动纷纷兴起。以往的研究中,常常把“村治派”作为“民国乡村建设运动”的附庸来展开,未曾追溯村治派的起源,也没有考察它的发展历程,对于村治派的理论实践及其对于近代中国乡村社会转型发挥的作用也没有专题的研究。本文将村治派从起源到巅峰再到沉寂的过程作一事实的梳理,以弥补、校正已有研究成果的不足及成见;同时将村治派置于近代中国乡村社会转型的长时段历史进程中,清理出它的学理主线,并与政党介入、宗教介入的社会改革相对比,以探求儒家思想、马克思主义理论、自由主义三种思想指导下的乡村社会改革所呈现的不同面貌,进而观察国家力量渗透和基层社会改革张力下的近代中国乡村问题解决之道。村治思潮产生于近代中国农村社会危机的大背景之下。20世纪初叶中国农村的衰败,本质上是中国传统社会受到外来力量的冲击造成的,这也是任何一个“后发外生型”国家走向现代化的必经之路。晚清民国政府为应对国际国内新局面,出台了若干地方自治政策,试图缓解社会危机,由此催生了三个区域的早期村治实验:河北翟城村治、山西村政和曹州府善后局设立。正是这种社会生态,促成了“村治派”的产生及其对中国农村出路的不懈探索。1929年,王鸿一联合米迪刚等人创办《村治月刊》,标志着村治派的正式形成。早在1922年王鸿一和米迪刚在推动实行西北垦殖时相识相知,并在“村落自治是解决中国问题的关键”这一认识上达成一致。米迪刚亲身参与并主导的翟城村治为王鸿一“恢复民族自信力”的思想体系提供了样本参考和理论借鉴。1924年,两人在北京创办《中华日报》,呼吁以村落为单位进行乡村改革,并提出了一套以村治实践为基础的建国方案,但在时局动荡之下,影响极为薄弱。1929年3月,在阎锡山、冯玉祥支持下,王鸿一集合米迪刚、吕振羽等一批理论家和社会活动家,号召“实现革命主义、恢复民族精神”,创办了《村治月刊》,并以此为大本营研究村治学理、推行村治实践。众多学校、媒体、社团纷纷响应,一时间研究与推广村治成为全国潮流。民主政治的激进化是村治派主张的歧出。吕振羽由“改良”转向“革命”和彭禹廷由“民主”转向“封闭”是民主政治激进化的两个方向。“民主政治之如何确立”,是《村治月刊社宣言》里的重要内容,作为《村治月刊》的主编和主要理论旗手,吕振羽最初将“民主政治”定位为“三民主义的村治”,主张“非暴力的革命建设”,这与王鸿一“全民政治”和米迪刚“民主传贤”的主张是一致的。随着社会情境和个人际遇的变化,吕振羽开始由“改良”转向“革命”,认为发动农民斗争、革命夺取政权才是解决农村问题的正确路径。彭禹廷提倡以“缩小的三民主义”在宛西实施地方自治,后在多重重压之下,转向了一种封闭的权威性地方自治,最后以失败告终。与彭禹廷将地方自治缩小在局部的、封闭的、独立的空间范围不同,吕振羽更强调在一种更广阔的社会整体解决方案中来解决农村问题。两者之于村治派的歧出,恰恰是两种相反方向民主政治主张的激进化,由此得出的行动逻辑和实践行为也产生了两种不同的社会后果。梁仲华和梁漱溟的倾力合作推动村治事业走向巅峰。在韩复榘的支持下,梁仲华和梁漱溟接续王鸿一开创的“村治”事业,先有河南村治学院、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相继设立,再有邹平、菏泽、济宁等实验县开办,乡村建设运动浪潮持续高涨。梁仲华负责乡建工作的组织与具体的行政事务,梁漱溟从社会与人心问题的逻辑出发,对“研究”“训练”“实验”等各项乡建具体内容进行理论建构和路径设计。村治派的理论主张有了广阔的实践区域,并把社会影响力扩散到了全国政商学各界,国民政府内政部以村治派的社会改革实践为参考,进行了全国县政改革设计和区域实验。在这种政治力量收纳、社会力量欢迎的态势下,乡村建设浪潮在全国兴起。三次全国乡村讨论会的举办标志着乡村运动的大发展和高涨,村治派的政治影响力和社会声望日隆。但在这种蓬勃壮阔的表象下,现实行政力量与社会改革运动的纠葛也在其中暗流涌动并日益激化。在政权对乡村社会的强力渗透和控制下,村治派的社会改革最终归于沉寂。菏泽成为第二实验县后,孙则让主导的以“乡农学校”组织民众自卫训练带动社会改革卓有成效,这一模式很快被韩复榘在全省区域推广以实现对乡村基层社会的有效控制。村治派所秉持的乡村改革的独立性全面消解。1932年第二次全国内政会议确立设置县政改革实验区,山东省政府在原来邹平实验县基础上加设菏泽为乡村建设实验县,并由王鸿一的学生兼同乡、时任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副院长的孙则让亲往家乡主持实验工作。孙不负众望,在应对黄河水灾的同时,以“乡农学校”组织民众自卫训练,很快在地方治安、农村经济、乡村教育、地方自治等诸多方面取得显着成效。韩复榘从这一改革模式中看到了社会控制的极佳效果,遂令设立乡村自卫训练试办区,其后在抗战形势下,又根据梁漱溟等制定的三年计划,于全省逐次设立行政专员公署。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的施政区域和社会影响力迅速扩大,基层中间组织的设立,有效抑制了土豪劣绅、奉官为匪等恶劣势力在乡村社会的蔓延趋势。但此区域的扩大,更多体现了韩复榘主导的政府控制体系对基层社会的强力渗透。韩复榘被罢免后,新任政府主席沈鸿烈撤销了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村治派成员各分西东,从此沉寂。作为村治派改革成效的参照,考察国民党政权控制下以纯行政力量推动或是宗教合作背景下的乡村社会改革,考察中共农村道路的探索,包括没有获得政权的早期海丰农民运动和获得局部行政权力的陕甘宁边区改革,可以得出以下结论:近代乡村改革无论是在何种意识形态指导下,乡村改革最初阶段的成效与尊重当地民众伦理情感认同的程度呈正向关联关系;乡村改革中政治权力介入呈现加强态势,行政力量与社会运动的追求目标或是共存,或是后者让位于前者。乡村建设运动激起了巨大的理论波澜。针对村治派的理论与实践,诸多批评纷至沓来。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很多受到王鸿一的启发和影响,特别是“反对欧化俄化,恢复民族精神”这一主张,是对王鸿一“恢复民族自信力”思想的承继和发扬。村治派对于“村治为国家政治根本和社会组织基础”的看法有着高度的认识一致性。当时的着名评论家孙伏园观察认为“乡村建设为时代大势和国家命脉延续所需”,并把乡村建设运动与近代挽救国运衰败的五次大运动作为相互承接的脉络加以叙述。批评的声音主要来自于三个思想流派:东方文化主义派、自由主义西化派、左派经济学家。梁漱溟在与这三大派别的论辩中仍然坚持认为中国问题必须走理性解决之路即乡村建设道路,即坚持文化改造下的乡村建设路径,从正面培养公众意识,健全乡村团体组织,以新道德建设一种新的社会制度。梁漱溟在这些论辩中所展现出的变革、理性、独立的理论品质,正对应了村治派一贯对于道德原则的坚持和扞卫。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村治派对农村危机的思考和拯救最终归于沉寂,但他们对农村社会的发现,是近代中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转型的一种有益尝试。村治派在“恢复民族精神,保持固有道德之乡村自治”这个大方向下的理论探索和社会实践,在长时间轴和多空间维度上呈现了近代知识人对于民族国家塑造的努力和创造中国本土现代性的冲动。虽然这种努力和冲动未曾成为当时社会发展的主调,但反思这一历史过程,可以更为理性地看到中国乡村社会发展改革的关键性法则。其一,尊重民众伦理情感认同为乡村社会改革的基本原则;其二,渐进实施社会调控,保持社会资源总量对新体制实施的有效支撑;其三,适度区分有效衔接,实现行政力量与社会运动的良性互动,促进国家权力渗入与村落自主性之间的良性平衡。村治派对儒家伦理的坚守,在今天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信息化进程中仍有其现实意义。如韦伯所言,革命的真正起因在于一种新精神的作用,“村治派”的主张在当时乡村社会边缘化的状态下提出,并抛开各种龃龉与桎梏而付诸实施,这是一种理性审视后逆流而上的奋勇行动。发现农民,认清乡土社会,这是王鸿一、米迪刚、梁漱溟等村治派知识人对近代中国现代转型的最大启蒙。

杜俊奇[4](2020)在《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研究》文中提出长期以来,中国共产党党外公职人员中一直存在着腐败现象,而且党外公职人员数量不断增加,其腐败问题也开始空前凸显,在一些地方和一些领域中,腐败问题还表现的相当严重。党外公职人员分布在各领域、各层级,在各级政府、各个岗位充当重要角色,有职有权,权力失去监督必然导致腐败。因此,如何加强对行使公权力的党外公职人员监督,已经成为我们无法回避而必须直面和破解的一个重要课题。虽然相关部门在实践中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但由于监督机制与现实情况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监督问题仍然处于薄弱状态。学术界对此也进行了初步的理论探讨并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一些有益的建议。但总体上说,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全面系统的研究尚不充分,对这一群体的腐败程度、形式、原因等实证研究非常不足,具有建设性和应用性的对策建议更是不多。从我国反腐败和廉政建设这一时代的宏伟大业来看,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问题的研究,既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也是共产党(即执政党)和各民主党派(即参政党)互相监督的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更是将全面反腐败斗争不断引向深入的迫切需要。本文主体内容分为逻辑紧密关联的五章。逻辑起点首先在理论层面阐发了关于党外公职人员监督必须厘清的几个基础性问题,介绍了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主体内容、制度基础、法理依据和监督的必要性;然后运用历史和比较的方法追溯了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发展历程,分析目前监督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难点;继而用实证研究、尤其是案例分析的方法,剖析了党外公职人员腐败的现状、成因和特征;论证了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对强化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特殊意义和显着成效;最后,就如何强化、细化、实化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特别是政治敏感度和政策性比较强的宗教界、工商联、村委会三个特殊群体党外公职人员的监督,从理论性和应用性两个维度提出的若干对策建议。本文的意义在于: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这一事关我国反腐败成效而迄今很少受到关注的问题做了初步的研究;通过大量的内调外研获得了翔实的一手数据;对党外公职人员的监督,尤其是对特殊群体的监督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从而对国家监察机制改革和推进反腐败事业整体上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较强的现实意义。

徐亚宏[5](2019)在《湛江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国家将农村农业的发展上升到战略高度。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我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一种主要形式,要在新形势下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培育与发展。湛江市是广东省农业大市,农业经济总产值多年来位居广东省首位。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农业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湛江市农民专业合作社了取得令人瞩目的发展。截止2018年10月,在各级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湛江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共有3946家,登记在册成员7万余人,其中国家级农民专业合作社18家,省级农民专业合作社106家,市级农民专业合作社151家,带动非成员农户30余万人,农民专业合作社俨然已经成为湛江市农村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织形式。湛江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发展过程中,取得了一定成效,组织带动能力不断增强,带动农户共同致富,但是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在乡村振兴战略和经济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湛江农民专业合作社如何适应时代要求,解决现存问题,实现更高质量发展,值得我们去探讨研究。本文通过实地调研法、文献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和系统分析法对湛江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进行分析,通过实地调研考察,与政府相关人员、合作社管理人员以及社员农户进行深度访谈,探寻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存在的问题,如思想传统,规模经营迟滞;人才匮乏,管理水平落后;制度松散,组织管理不严;保障不足,外部环境不佳;竞争激烈,品牌建设不足等。分析比较国内外农民专业合作社较为成功的案例经验:政府制定财政支持、税收减免政策和信贷保险服务,加大对合作社的扶持与指导,为合作社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合作社自身加强内部建设,进行体制改革,建立完整有效的经营管理制度,妥善处理与农户之间关系,合理分配合作社盈余利润等。得出推动湛江农民专业合作社质量提升的政策建议,如:实行多维扶持,切实履行指导扶持服务职能;积极引导,加强培育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创新提质,完善体制机制拓宽业务渠道等。最后展望湛江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未来发展。

周裕东[6](2018)在《财会行业的文艺形象变迁与原因分析》文中认为文艺影视作品是公众了解各个行业的窗口,对任何一个行业而言,好的文艺形象带来的不仅有更高的社会认可与社会影响力,也意味着能吸引到更多人才加入这一领域,促成整个行业的兴旺。而目前财会行业的文艺形象虽较过去有所改观,但仍普遍存在刻板、边缘、影响力弱等问题。为了促进行业发展,提高社会地位,应当积极探索行业形象建设的新思路,塑造当代财会行业的文艺新形象。本文就行业文艺形象现状、形成原因等方面进行探讨,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杨利[7](2017)在《山西省农村财会人员队伍状况调研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村财会人员作为最基层、直接服务老百姓的一支职业队伍,在服务基层、服务百姓、落实国家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全省800亿元支农惠农资金,大多都由村会计登记、审核,落实到各项目以及老百姓每个人手中。正如山西省财政厅党组书记、厅长武涛所说"农村会计人员处在农村建设的第一线,是党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的实际执行者,肩负着农村社会和谐,服务人民群众的重要职责,是财政工

任杰[8](2016)在《试论会计职业道德》文中研究指明在当前经济发展突飞猛进的形势下,会计作为行政事业单位从事会计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将会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因为会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负有重要作用,要做好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就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以维护单位的合法权益,促进单位加强行政管理,从而提高本单位的运行效益。

赵彬[9](2014)在《国企职工对反腐倡廉认知的社会学研究 ——以W国有集团企业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与重要组成部分,国有企业是我国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也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先锋力量。国有企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对于推动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证社会和谐稳定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由于转型时期的中国在制度、文化、价值规范、司法体系等方面存在较多的缺陷和漏洞,国有企业内部腐败事件经常发生,严重损害国有企业的社会形象,导致大量国有资产流失,严重损害人民利益,影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同时对整个社会风气造成极大负面影响。为此,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国有企业的反腐败、倡廉洁工作,对国有企业提出了推进“廉洁文化”建设、改革完善预防和惩治腐败的制度体系,加强国企的反腐倡廉建设,助力国有企业自身能够更加健康和可持续的发展。国企职工对反腐败工作的认知,是构建国企廉政文化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调查和分析国有企业职工对反腐倡廉工作的认知情况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文主要运用问卷调查法对W国有集团企业职工对反腐倡廉工作的认知情况进行调查,抽样选取了该公司位于河南、四川、湖南、江西四省的职工,对调查结果进行定量分析。在对国有企业反腐倡廉工作总体认知情况了解的基础上分析了不同政治面貌、工作年限、文化程度、性别以及职位等级的国有企业职工群体对企业反腐倡廉工作的认知情况和差异。从整体认知情况来看:宏观方面,绝大部分国企职工对当前企业的社会形象比较满意,认为当前的反腐倡廉工作确实取得了很大的成效,腐败只是个别现象。但仍有相当大一部分国企职工对当前反腐倡廉工作的成效并不乐观,这也反映了国有企业反腐倡廉建设任重而道远。微观方面,虽然绝大多数国企职工都能够准确地判断腐败行为,但是对于一些日常腐败现象,仍有一部分人无法做出明确的判断。不同政治面貌的国企职工对反腐倡廉的认知情况和差异:与党员和民主党派身份的职工相比,普通职工(群众)和团员对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和执行的情况了解程度不够、关注积极性不高;无论是对反腐倡廉制度的设计还是操作过程以及效果的评价上,中共党员的评价普遍高于其他类型政治面貌的职工;在发现腐败问题后的行动选择上普通职工(群众)举报的积极性低于其他政治面貌的职工,顾虑较多。不同工作年限职工对反腐倡廉的认知情况和差异:不同工作年限的职工都对W企业的反腐倡廉工作有很大的信心,尤其是工作年限越长,职工的态度就越积极;工作年限越长,对权力制约和反腐倡廉机制的认识更深刻;不同工作年限的职工都认为高层管理人员更容易产生腐败行为,都认为加强上级和群众的监督,建立企业内部民主制是国有企业反腐倡廉的根本途径和方法。不同文化程度职工对反腐倡廉的认知情况和差异:在对各类型显性腐败行为认知方面,学历越高,认识就越清楚;对于隐性的腐败行为,不同文化程度的职工均表现出犹豫的态度;文化水平越高,对企业内部反腐倡廉制度的了解和关心程度也就越高,对腐败行为实施的侥幸心理也越强;相反,文化水平越高,对腐败行为监督的积极性却越低。不同性别职工对反腐倡廉的认知情况和差异:无论是对宏观环境的评价还是在微观个体行为的选择上,男性都比女性表现得更为积极乐观的态度;男性比女性更为关注企业内部事件;女性自我保护的观念强于男性,当发现腐败行为时,选择不举报的女性比例远远高于男性。不同职位等级职工对反腐倡廉的认知情况和差异:在对腐败的认知方面,从整个社会环境以及W企业的角度来看,高职位职工持有更为乐观的态度,职位较低的职工对腐败现象的认知更为客观些,认为确实存在一些问题;对于反腐倡廉的制度建设,包括制度的建设过程,以及对制度内容的了解程度,高职位职工的了解程度都比低职位职工高;高职位职工检举腐败行为的积极性比较高,而低职位职工在选择是否检举以及检举的方式上都会更多地考虑对自身的保护。总之,政治面貌、工作年限、文化程度、性别以及职位等级等因素明显地影响了国有企业职工对反腐倡廉的认知情况。所以在构建国有企业廉政文化系统时,要考虑不同群体职工的特殊性,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有效地建设企业廉政文化,推动国有企业反腐倡廉工作的不断进步和精细化。

黄显官,杨珍,王和林,朱玲[10](2013)在《高校财会人员综合素质分析》文中研究表明会计学专业属工商管理学科,是一个应用性较强的专业,通过专业学习以后一般应具备以下能力:掌握管理学、经济学和会计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熟练进行会计学的定性、定量分析;有较强的语言与文字表达、人际沟通、信息获取能力及分析和解决会计问题的基本能力;熟悉国内外与会计相关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以及国际会计惯例;了解本学科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等。本专业的基础性课程一般包含以下内容:

二、廉是财会人员的灵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廉是财会人员的灵魂(论文提纲范文)

(1)公司财会人员创新能力提升路径探究——来自川渝30家公司数据(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问卷调查
    (一)调查维度
    (二)设计项目
    (三)选择区域
三、创新能力提升理念指导财会人员行为改变现状
    (一)公司对财务人员创新能力提升重视程度情况
    (二)财务人员参与企业发展规划情况
    (三)财会人员参加行业企业技术咨询、研发和社会服务等活动情况
    (四)财会人员参加创新能力提升培训或进修的情况
四、创新能力提升理念指导财会人员行为的实证分析
    (一)理论依据
    (二)分析数据
五、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二)相关建议

(2)现代性视角下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一)非正式科学教育相关研究
        (二)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研究概况
        (三)现代性相关研究
        (四)文献述评
    三、研究设计
        (一)现代性与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关系
        (二)理论基础
        (三)具体方法
        (四)研究思路
        (五)研究内容
    四、核心概念
        (一)现代性
        (二)非正式科学教育
第一章 “侍奉上帝”与宗教信徒培育的非正式科学教育
    一、前殖民时期的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
        (一)前殖民阶段的美国社会发展样态
        (二)前殖民阶段的非正式科学教育概况
    二、“侍奉上帝”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背景
        (一)清教政治模式在殖民地初步践行
        (二)殖民地经济贸易水平逐渐增强
        (三)欧洲文化教育传统在北美的沿袭
        (四)宗教性教育政策法规的颁布实施
    三、“侍奉上帝”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样态
        (一)“教义问答”模式中的家庭教育
        (二)“社区布道”中的科学知识推广
        (三)本杰明·富兰克林等人的科学实践
        (四)“报刊出版”中的科学知识扩散
    四、“侍奉上帝”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特征
        (一)为开拓“新耶路撒冷”而教
        (二)教育类型与方式分散多样
        (三)以立法巩固教育的宗教性
        (四)教育的实用性倾向日渐凸显
    五、“侍奉上帝”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困境
        (一)宗教神性对自然人性的无情宰治
        (二)“杂乱拼凑”的教育师资队伍
        (三)“潜匿于神学体系中的科学知识”
        (四)非正式科学教育层级化明显
第二章 “科学立国”与“国家公民”培育的非正式科学教育
    一、“科学立国”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背景
        (一)新生国家为自由民主而战
        (二)“旧科学”的落寞与“新科学”的荣盛
        (三)“大觉醒运动”与西进运动的发展
        (四)以立法形式巩固民主政治观的实践
    二、“科学立国”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样态
        (一)“培育民族情感”的场馆科学实践
        (二)“宣扬理性”的公共讲座与科学博览会
        (三)“知识福音”与教会性科学知识推广
        (四)政治主导的科学知识推广实践
        (五)职业科学人的热情参与
        (六)“公民社会塑造”与科学新闻出版
    三、“科学立国”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特征
        (一)“科学立国”成为核心价值诉求
        (二)“宗教性的消退”与“世俗化的觉醒”
        (三)非正式科学教育具有国家化倾向
        (四)注重借鉴西欧教育的优质经验
    四、“科学立国”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困境
        (一)“立国之师”的质量参差不齐
        (二)“科学立国”存在严重的路径依赖
        (三)“科学立国”的实利主义倾向显现
        (四)“国家公民培育”面临“肤色歧视”
第三章 “技术时代”与“科技理性人”培育的非正式科学教育
    一、“技术时代”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背景
        (一)内战对美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助推
        (二)“手工训练运动”的兴起与发展
        (三)进步主义运动与进步教育实践
    二、“技术时代”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样态
        (一)教会推行的“科学肖陶扩之旅”
        (二)“政府推动”的技术知识推广
        (三)“报刊科学”中的科技知识传递
        (四)科学场馆的科学知识宣传
        (五)技术行会的产业技能培训
        (六)“新闻媒体人”的科技资讯传播
    三、“技术时代”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特征
        (一)以培育具有技术理性的产业人为目标
        (二)教育内容更注重生产实用性
        (三)非正式科学教育遵循“新闻模式”
        (四)“新闻人的出场”与“科学人的隐退”
    四、“技术时代”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困境
        (一)唯技术理性的价值取向盛行
        (二)科学新闻的“碎片化”与“主观化”
        (三)伪科学与迷信冲击下的非正式科学教育
        (四)非正式科学教育出现衰退迹象
第四章 “科学危机”与“批判理性人”培育的非正式科学教育
    一、“科学危机”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背景
        (一)“科学危机”激化了美国社会发展矛盾
        (二)“莫斯科的威胁”与“华盛顿的警觉”
        (三)公众“科学万能论”价值观的消解
        (四)“经济起落”与非正式科学教育的“颠簸”
    二、“科学危机”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样态
        (一)“新闻科学”的“荧幕化”与内容“专精化”
        (二)增强公众科学鉴别力的“电视科学”
        (三)创设“科学原生态”的场馆科学模式
        (四)“共筑科学理解力”的“科学共同体”
        (五)“从做中学”的社区化科学教育
    三、“科学危机”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特征
        (一)“理解科学”的政治取向较为明显
        (二)理性批判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困境
        (三)“现代公众”概念的逐渐清晰化
        (四)科学与消费的联姻:“科学广告”盛行
    四、“科学危机”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困境
        (一)消费文化对公众理智精神的侵蚀
        (二)科学在公众视野中的形象滑落
        (三)迷信和虚假内容仍然充斥其中
        (四)公众定位从“知识缺失”转向“理解缺失”
第五章 “交往社会”与“实践理性人”培育的非正式科学教育
    一、“交往社会”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背景
        (一)科学哲学的“生活实践转向”
        (二)知识生产模式的后现代转型
        (三)社会转型对非正式科学教育提出新要求
        (四)美国社会持续关注科学教育事业
    二、“交往社会”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样态
        (一)为公众参与科研创设“公共科学领域”
        (二)鼓励实践探索的科学场馆活动
        (三)推行交互对话的科学传播模式
        (四)“活动式”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开展
        (五)“专业化”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
    三、“交往社会”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特征
        (一)强调公众参与科学的机会平等
        (二)注重科学参与的交互性对话
        (三)凸显公众参与科学的情境化
        (四)关切非正式科学教育的成效测评
    四、“交往社会”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困境
        (一)“公众参与”面临过度商业化的侵蚀
        (二)科学人与公众的科学理解错位
        (三)非正式科学教育缺乏自我批判反思
        (四)公众参与科学的活力受限
第六章 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审思:历程审视、影响因素、经验与反思
    一、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历程审视
        (一)目标追求:从外在的目的转向本体的目的
        (二)教育内容:从有序的科学转向跨界的科学
        (三)实践模式:从单向的灌输转向双向的交互
        (四)“自我批判”:从依附性发展转向批判性发展
    二、影响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的因素分析
        (一)美国文化传统对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影响
        (二)资本主义精神对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影响
        (三)分权自治政治对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影响
        (四)科学自身发展对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影响
    三、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良性发展的实践经验
        (一)非正式科学教育的目标和内容清晰
        (二)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实施模式多元化
        (三)非正式科学教育的社会支持力度高
        (四)非正式科学教育更强调成效评价
    四、美国经验对我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的启示与反思
        (一)我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的现实困境
        (二)美国经验对我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的启示
        (三)理性反思美国经验的本土化转译
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改革年表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3)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村治派”对农村危机的思考与拯救(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缘起及意义
    一、学术史回顾
    三、研究思路、方法及创新
第一章 村治思潮的时代背景及起源
    第一节 20世纪初农村危机与地方自治政策推出
        一、农村衰败无序:近代“中国问题灼点”
        二、晚清民初地方自治规约颁布:一剂良药还是虚幻泡影?
    第二节 村治实验的萌芽
        一、早期翟城村自治
        二、山西村政
        三、曹州府善后局的设立
第二章 村治派的形成
    第一节 米迪刚对翟城村治的主导及其实践理论的总结
        一、翟城新政:旧文化网络和新法团主义的较量
        二、村为起点“民主传贤”:中国社会修缮良法
        三、“井”字结构新村布局:社会公共空间营造
    第二节 王鸿一的“恢复民族自信力”思想主张与实践
        一、“民族自信力”:民族自救运动的发动机
        二、儒家伦理:揭橥民族文化重心
        三、“村本政治”:中国民族出路
    第三节 王鸿一与米迪刚的合作及村治派大本营的设立
        一、实行西北垦殖: 纾困内地边疆农村民生
        二、创办《中华日报》:呼吁乡村改革共和建国
        三、出版《村治月刊》:研究学理推行村政
第三章 村治派的歧出:民主政治的激进化
    第一节 由“改良”到“革命”: 吕振羽村治思想转向
        一、三民主义的村治:非暴力的革命建设
        二、村治理想的破灭:转向国家视角
        三、革命夺取政权:发动农民斗争
    第二节 从“民主”到“封闭”:彭禹廷领导下的宛西自治
        一、自卫、自治、自富:民众自治共同体的内聚
        二、不顾官厅、不顾法律、不顾手续:地方自治的封闭
        三、“再造权威性自治”:局部地方专制的失败
第四章 走向巅峰:乡村建设浪潮的兴起与高涨
    第一节 梁仲华主持下的村治派大集结
        一、“思想阐发”与“人才储育”: 河南村治学院
        二、“研究”“训练”“实验”: 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
        三、组织与行政:梁仲华乡建工作的事功
    第二节 梁漱溟领导下的“乡村建设运动
        一、社会问题与人生问题:梁漱溟思想的逻辑出发点
        二、乡村开出新组织:邹平实验县的改革设计
        三、“政”“教”“富”“卫”合一:邹平实验实施及七大成效
        四、玄学的理论与妥协的实践:理想与现实的纠葛
    第三节 全国乡村运动大联合
        一、成立联合组织为各地乡村工作人员一致诉求
        二、三次全国乡村工作讨论会的举行
        三、有限度的联合与有限度的影响
第五章 政治权力强力渗透下村治派的沉寂
    第一节 村治派主导社会改革独立性的消解
        一、民众自卫训练:菏泽实验模式社会改革的有效性
        二、从社会改革到社会控制:韩复榘设立山东乡村自卫训练试办区
        三、全域推行: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全省逐次分区设置
    第二节 国民党政权下的乡村社会改革实验
        一、纯以行政力量促进农村建设:江宁和兰溪实验
        二、基督教和国民党行政的乡村建设合作:黎川实验
    第三节 中共农村道路的探索
        一、适应性动员:前期海丰农民运动政治策略
        二、“三三制”:陕甘宁边区改革资源总量控制框架
第六章 批评与回应:围绕村治派理论的争议
    第一节 批评箭靶:村治为解决中国问题唯一办法
        一、一脉相承之认识:村治为国家政治根本
        二、进入主流视野:乡村建设是时代大势所需
    第二节 东西之间:梁漱溟与其他派别的论战
        一、融合东西方还是中国文化坚守:与东方文化派的辩论
        二、农业工业孰先孰后:与自由主义西化派的交锋
        三、阶级的融合还是斗争:与左派经济学家的论争
结语
    一、民众伦理情感认同:乡村社会改革的基本原则
    二、渐进实施社会调控:保持社会资源对新体制实施的有效支撑
    三、适度区分有效衔接:行政力量与社会运动的良性互动
    四、儒家伦理固本开新:村治派中国乡村现代性出路的理论建构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选题意义
        (一)实践意义
        (二)理论意义
    三、研究综述
        (一)国内学界研究状况
        (二)国外研究状况
        (三)对决策层关于统一战线相关文献的解读
    四、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实证研究法
        (三)比较研究法
    五、内容与框架
    六、创新与不足
        (一)本文创新之处
        (二)研究难点与不足之处
第一章 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若干基本问题
    第一节 党外公职人员的概念与构成
        一、党外公职人员的概念阐释
        (一)“公职人员”的概念
        (二)“党外”的概念
        二、党外公职人员来源与构成
        (一)我国政治体制中“党外公职人员”的来源
        (二)党外公职人员的分类构成
    第二节 党外公职人员的培养选拔、任用与管理
        一、党外公职人员培养选拔政策
        二、党外公职人员任用政策的历史沿革
        (一)建国初期的任用政策
        (二)改革开放后的任用政策
        (三)进入21世纪后的任用政策
        (四)新时代选拔任用的政策
        三、中国共产党对党外公职人员的管理
        (一)对党外公职人员政治引导
        (二)优化党外干部管理结构。
        (三)选好配强民主党派领导班子
        (四)选好选准主委。
        四、党外公职人员从政优势
        (一)政治优势
        (二)智力资源优势
        (三)利益表达优势
        (四)社会活动优势
        五、党外公职人员不同时期在体制内的作用
        (一)建国初期
        (二)改革开放初期
        (三)新时期
        六、党外公职人员使用现状
        (一)中央越来越重视,阵营越来越壮大
        (二)实职正职比例增大,切实保障有职有权
        七、制约党外公职人员培养使用的因素
    第三节 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内容
        一、中国共产党对党外公职人员的监督
        二、社会公众与媒体对党外公职人员的监督
        三、民主党派对担任公职的党内成员内部监督
        四、各级监察委员会对党外公职人员的监督
    第四节 民主党派党内监督概述与成效分析
        一、内部监督内容
        二、内部监督实践
        三、内部监督成效
        四、在内部监督中对腐败问题的处置
        五、内部监督存在的问题
    第五节 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制度基础和法理依据
        一、制度基础
        (一)人民代表大会政体制度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政党制度
        二、法理依据
        (一)根本法依据
        (二)专门法依据
        (三)行业法依据
        (四)有关法规依据
    第六节 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重要意义
        一、党外公职人员监督是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必然要求
        二、党外公职人员监督是我国民主监督的重要补充
        三、党外公职人员监督是统一战线工作的基本要求
        四、党外公职人员监督是中国共产党重要的执政要求
        五、党外公职人员监督是国家监察法的内在要求
第二章 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历史演变与主要问题
    第一节 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历史演变
        一、民主革命时期,监督雏形显现
        二、建国初期,监督方针确立
        三、整风反右时期,监督出现挫折
        四、“文革”时期,监督遭受破坏
        五、改革开放时期,监督恢复完善
        六、“十八大”后,监督成熟定型
    第二节 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历史成效
        一、思想认识不断深化
        二、监督机制逐步完善
        三、监督效果初步显现
    第三节 党外公职人员监督存在的问题与难点
        一、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主要问题
        (一)监督意识不够清晰,监督观念亟待提高
        (二)监督机制存在缺陷,监督体系亟待完善
        二、党外公职人员的特殊性给监督带来的难点
        (一)党外公职人员界别分布具有特殊性
        (二)党外公职人员管理体制具有特殊性
        (三)党外公职人员任职情况具有特殊性
        (四)党外公职人员廉政意识具有特殊性
        (五)党外公职人员政治倾向具有特殊性
        (六)政治参与呈现多元化、差异性
        三、特殊领域党外公职人员监督难点
        (一)宗教界
        (二)工商联
        (三)村委会
第三章 党外公职人员腐败现状分析
    第一节 党外公职人员腐败案例与特点分析
        一、不同层级党外公职人员腐败案例
        二、党外公职人员与党内公职人员腐败特点的异同分析
        (一)党外公职人员与党内公职人员腐败的共同点
        (二)党外公职人员与党内公职人员腐败的不同点
    第二节 党外公职人员与党内公职人员腐败成因的异同分析
        一、党外公职人员与党内公职人员腐败成因共同点
        (一)个人私欲恶性膨胀
        (二)公共权力发生异化
        二、党外公职人员与党内公职人员腐败成因的不同点
        (一)内外监督不力
        (二)外部环境影响
第四章 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意义与成效
    第一节 设立国家监察委员会的意义
        一、设立国家监察委员会对反腐败斗争的现实意义
        (一)为反腐彻底性提供了有力的体制机制保证
        (二)为反腐高效性提供了有力的制度机制保证
        (三)为反腐持续性提供了有力的法理机制保证
        二、设立国家监察委员会对于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特殊意义
        (一)强化了党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监察的领导
        (二)实现了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监察的全面覆盖
        (三)法定了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监察的权力来源
        (四)创新了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监察的方法路径
        三、国家监察委员会尚需进一步强化和细化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
        (一)提升政治站位,以大作为彰显监督的权威性
        (二)遵循五条原则,以科学性增强监督的实效性
    第二节 监察法对党外公职人员腐败预防和惩治的效用
        一、监察法对全面深入开展反腐败的积极意义
        (一)保证了监察机关的独立性
        (二)实现了监察范围的全覆盖
        (三)界定了监察职能和监察权限
        (四)创新了以“留置”措施取代“两规”、“两指”措施
        (五)强化了对监察机关和监察人员的监督
        二、监察法对于预防和惩治党外公职人员腐败的特殊作用
        (一)统领推进作用
        (二)警示威慑作用
        (三)法治保障作用
        三、监察法尚需进一步细化对党外公职人员腐败预防与惩处的操作性
第五章 加强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对策性思考
    第一节 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基本原则
        一、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二、坚持问题导向
        三、坚持立体监督
        四、坚持务实管用
        五、坚持理论创新
        六、坚持用权公开
    第二节 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主要路径
        一、加强民主党派队伍建设
        二、加强廉政宣传教育
        三、加强制度机制建设
        四、加强日常监督管理
        五、加强党派本体内部监督
        六、加强反腐统筹协调
        七、加强社会舆论制约
    第三节 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工作机制
        一、领导干部述职述廉机制
        二、专项巡察监督机制
        三、谈心谈话机制
        四、失察责任追究机制
        五、廉政诫勉机制
        六、重要情况报告与通报机制
        七、法治制约权力机制
        八、自律约束权力机制
    第四节 对特殊群体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对策建议
        一、对村委会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对策建议
        (一)加大学习宣传监察法力度,形成“不敢腐”的强大法律震慑
        (二)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关紧“不能腐”的权力制约制度笼子
        (三)注重思想政治建设,营造“不想腐”的廉政勤政氛围
        二、对宗教界公职人员监督的对策建议
        (一)依法进行政治监督,精准贯彻宗教工作的基本方针和基本原则
        (二)依法进行财务监督,对宗教界财务实行规范化管理
        (三)依法进行组织监督,确保各宗教团体的领导权牢牢掌握在高素质宗教界代表人士手中
        (四)依法进行思想监督,增进宗教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
        三、对工商联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私企腐败监督,填补党和国家反腐综治体系空白点
        (二)精准做好考察评价,把好非公经济代表人士政治安排入口关节点
        (三)构建新型政商关系,聚焦严控政商交往活动廉政风险点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正文数据表格
附录二 关于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情况的访谈提纲
附录三 关于对民主党派内部监督专题调研提纲
附录四 中国农工民主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
后记

(5)湛江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关于合作社概念及发展研究
        1.2.2 关于合作社主要发展模式研究
        1.2.3 关于合作社发展存在主要问题的研究
        1.2.4 文献述评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
        1.4.1 创新之处
        1.4.2 研究不足
2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合作社
        2.1.2 农民专业合作社
    2.2 理论基础
        2.2.1 合作经济理论
        2.2.2 规模经济理论
3 湛江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概况
    3.1 发展历程
    3.2 发展现状
        3.2.1 区域分布状况
        3.2.2 产业分布状况
        3.2.3 政策支持情况
    3.3 发展成效
        3.3.1 发展能力方面
        3.3.2 发展水平方面
4 湛江市农民专业合作社案例分析
    4.1 利益共享型合作社案例分析
        4.1.1 发展概况
        4.1.2 经营管理模式
        4.1.3 存在问题
    4.2 土地流转型合作社案例分析
        4.2.1 发展概况
        4.2.2 经营管理模式
        4.2.3 存在问题
    4.3 基层组织带动型合作社案例分析
        4.3.1 发展概况
        4.3.2 运营模式
        4.3.3 管理模式
        4.3.4 存在问题
    4.4 三种典型合作社经营模式比较
5 湛江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存在的问题
    5.1 思想传统,规模经营迟滞
    5.2 人才匮乏,产业发展受阻
    5.3 制度松散,组织管理不严
    5.4 竞争激烈,品牌建设欠缺
    5.5 保障不足,外部环境不佳
6 国内外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经验借鉴与启示
    6.1 美国农业合作社
        6.1.1 美国农业合作社发展经验
        6.1.2 美国农业合作社发展启示
    6.2 日本农业合作社
        6.2.1 日本农业合作社发展经验
        6.2.2 日本农业合作社发展启示
    6.3 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
        6.3.1 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经验
        6.3.2 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启示
7 湛江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对策建议
    7.1 多维扶持,切实履行指导扶持服务职能
        7.1.1 完善配套政策,规范组织运行
        7.1.2 培育典型示范,发挥榜样作用
        7.1.3 加大资金扶持,拓宽融资渠道
    7.2 积极引导,加强培育建设专业人才队伍
        7.2.1 提升个体能力,确定培育对象
        7.2.2 针对培育目标,把握培育方式
    7.3 创新提质,完善体制机制拓宽业务渠道
        7.3.1 完善管理体制,健全服务体系
        7.3.2 创新发展形式,提高竞争优势
        7.3.3 拓宽发展业务,实施品牌战略
8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6)财会行业的文艺形象变迁与原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国财会行业的文艺形象变迁
    (一) 古典形象:面目模糊的小角色
    (二) 近现代形象:被丑化与妖魔化的反面人物
    (三) 现代形象:更丰满、复杂、多样, 但仍显刻板
二、中外财会行业当代文艺形象共同点
    (一) 数量稀少, 影响力有限
    (二) 整体改观, 但仍边缘化、脸谱化
三、财会行业文艺影响力薄弱的原因分析
    (一) 财会行业与公众接触较少
    (二) 财会工作缺乏戏剧冲突性
    (三) 专业性强, 欣赏门槛高
四、结语

(7)山西省农村财会人员队伍状况调研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一、基本状况
二、农村财会人员队伍现状
三、调研工作中发现的问题
    (一) 隶属管理关系不顺
    (二) 生活保障机制不健全
    (三) 农村财会人员后备队伍缺乏
四、调研工作建议
    (一) 理顺农村财会人员归口管理
    (二) 实施农村财会人员持证上岗制度
    (三) 完善农村财会人员保障体系

(8)试论会计职业道德(论文提纲范文)

一、会计职业道德含义
二、会计职业道德的作用
三、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的内容
    (一)爱岗敬业
    (二)诚实守信
    (三)廉洁自律
    (四)客观公正
    (五)坚持准则
    (六)提高技能
    (七)参与管理
    (八)强化服务
四、会计职业道德现状
    (一)职业道德观念淡薄
    (二)追求私利、监守自盗。
    (三)违背准则,弄虚作假
    (四)安于现状,不思进取
五、会计职业道德缺失的原因
    (一)财会业务水平偏低,缺乏钻研业务精神
    (二)对会计职业道德宣传教育缺乏有力手段和措施
    (三)利益驱动,诚信缺失
    (四)会计制度不够完善
六、加强会计职业道德的对策
    (一)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提高会计人员素质
    (二)加大职业道德建设力度,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三)完善内部监督体系
    (四)法规结合,形成约束

(9)国企职工对反腐倡廉认知的社会学研究 ——以W国有集团企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研究创新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一) 关于一般腐败研究的综述
        (二) 国有企业反腐倡廉研究的综述
        (三) 对以往研究的小结
    三、研究的基本思路
        (一) 研究框架
        (二) 研究方法
    四、调查设计
        (一) 样本情况及抽样方法
        (二) 具体抽样过程
        (三) 资料的收集与分析
第一章 W企业反腐倡廉工作的整体状况分析
    第一节 W企业职工对腐败问题的认知和态度
        一、腐败氛围的认知分析
        二、腐败主体的认知分析
        三、腐败行为的认知分析
        四、腐败成因的认知分析
        五、保持廉洁的主要动因分析
    第二节 W企业反腐倡廉制度建设情况分析
        一、W企业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分析
        二、W企业职工对反腐倡廉制度的了解情况分析
        三、W企业反腐倡廉的宣传工作分析
    第三节 W企业反腐倡廉制度执行情况分析
        一、W企业反腐倡廉制度的执行情况分析
        二、W企业反腐倡廉制度执行困难因素分析
        三、W企业反腐倡廉制度执行效果分析
        四、W企业职工对反腐倡廉的建议分析
    第四节 小结和建议
        一、小结
        二、建议
第二章 W企业职工对反腐倡廉认知的政治面貌差异
    第一节 对腐败认知的政治面貌差异分析
        一、对W企业形象评价的政治面貌差异分析
        二、对社会氛围评价的政治面貌差异分析
    第二节 对W企业反腐倡廉现状认知的政治面貌差异分析
        一、对腐败主体认知的政治面貌差异分析
        二、对反腐倡廉制度建设了解程度的政治面貌差异分析
        三、对反腐倡廉制度执行情况认知的政治面貌差异分析
    第三节 小结
        一、不同政治面貌职工对反腐倡廉建工作认知差异小结
        二、产生差异的原因分析
        三、对策建议
第三章 W企业职工对反腐倡廉认知的工作年限差异
    第一节 对腐败认知的工作年限差异分析
        一、对W企业形象评价的工作年限差异分析
        二、对社会氛围认知的工作年限差异分析
        三、对腐败行为认知的工作年限差异分析
        四、对腐败原因认知的工作年限差异分析
        五、对保持廉洁动因认知的工作年限差异分析
    第二节 对W企业反腐倡廉工作认知的工作年限差异分析
        一、对腐败主体认知的工作年限差异分析
        二、对反腐倡廉制度建设了解程度的工作年限差异分析
        三、对反腐倡廉制度执行情况认知的工作年限差异分析
    第三节 小结和建议
        一、不同工作年限职工对反腐倡廉认知差异小结
        二、对策建议
第四章 W企业职工对反腐倡廉认知的文化程度差异
    第一节 对腐败认知的文化程度差异分析
        一、对W企业形象评价的文化程度差异分析
        二、对社会氛围认知的文化程度差异分析
        三、对腐败行为认知的文化程度差异分析
        四、对腐败原因认知的文化程度差异分析
    第二节 对W企业反腐倡廉工作认知的文化程度差异分析
        一、对腐败主体认知的文化程度差异分析
        二、对反腐倡廉制度建设了解程度的文化程度差异分析
        三、对反腐倡廉制度执行情况认知的文化程度差异分析
        四、对举报行为认知的文化程度差异分析
    第三节 小结和建议
        一、不同文化程度职工对反腐倡廉工作认知差异小结
        二、对策建议
第五章 W企业职工对反腐倡廉认知的性别差异
    第一节 对腐败认知的性别差异分析
        一、对W企业形象评价的性别差异分析
        二、对社会氛围认知的性别差异分析
        三、对腐败行为认知的性别差异分析
        四、对腐败原因认知的性别差异分析
        五、对保持廉洁动因认知的性别差异分析
    第二节 对W企业反腐侣廉工作现状认知的性别差异分析
        一、对腐败主体认知的性别差异分析
        二、对反腐倡廉制度建设了解程度的性别差异分析
        三、对反腐倡廉制度执行情况认知的性别差异分析
    第三节 小结和建议
        一、不同性别对企业反腐倡廉工作认知差异小结
        二、产生差异的原因分析
        三、对策建议
第六章 W企业职工对反腐倡廉认知的职位差异
    第一节 对腐败认知的职位差异分析
        一、对W企业形象评价的职位差异分析
        二、对社会氛围认知的职位差异分析
        三、对腐败主体认知的职位差异分析
        四、对腐败行为认知的职位差异分析
    第二节 对W企业反腐倡廉认知的职位差异分析
        一、对反腐倡廉制度建设中存在问题认知的职位差异分析
        二、对反腐倡廉制度执行情况认知的职位差异分析
    第三节 小结和建议
        一、不同职位职工对企业反腐倡廉建工作认知差异小结
        二、产生差异的原因分析
        三、对策建议
结论和展望
    一、基本结论
    二、进一步讨论
    三、研究的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调查问卷
    附录二 读博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10)高校财会人员综合素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思想道德与法律素质
    (一) 诚实守信、恪守职业道德
    (二) 与人为善
    (三) 知法懂法并守法
    (四) 爱岗敬业
二、心理素质
    (一) 性格:刚柔相济, 严谨、融合
    (二) 思维方式:因与果的联动思维
    (三) 心理承受能力:具备对抗巨大工作压力和威逼利诱的能力
    (四) 合理的处事方式
    (五) 数字的敏感性
    (六) 立刻行动
三、复合知识素质
    (一) 工具性复合知识:外语、计算机和统计学等
    (二) 相关知识点的复合
    (三) 与本校办学特色密切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
四、管理能力素质
    (一) 对财会信息的熟练解读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二) 以人为本, 充分利用杠杆原理, 用制度创新来推动事业的全面创新
    (三) 排除行政权力的干预, 按事物的自身规律优化资源配置
    (四) 用资金流引导形成强有力的向心力, 促成高效高质的工作结果
    (五) 学习能力
    (六) 公关能力

四、廉是财会人员的灵魂(论文参考文献)

  • [1]公司财会人员创新能力提升路径探究——来自川渝30家公司数据[J]. 陈千诰,周海娟. 财会通讯, 2021(11)
  • [2]现代性视角下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研究[D]. 李青.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0)
  • [3]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村治派”对农村危机的思考与拯救[D]. 察应坤. 山东大学, 2020(08)
  • [4]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研究[D]. 杜俊奇. 中国政法大学, 2020(08)
  • [5]湛江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研究[D]. 徐亚宏. 广东海洋大学, 2019(01)
  • [6]财会行业的文艺形象变迁与原因分析[J]. 周裕东. 视听, 2018(05)
  • [7]山西省农村财会人员队伍状况调研报告[J]. 杨利. 山西财税, 2017(10)
  • [8]试论会计职业道德[J]. 任杰. 财会研究, 2016(05)
  • [9]国企职工对反腐倡廉认知的社会学研究 ——以W国有集团企业为例[D]. 赵彬. 武汉大学, 2014(02)
  • [10]高校财会人员综合素质分析[J]. 黄显官,杨珍,王和林,朱玲. 财会通讯, 2013(19)

标签:;  ;  ;  ;  ;  

诚信是会计师的灵魂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