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TO”有益微生物技术应用

“BTO”有益微生物技术应用

一、“BTO”有益微生物技术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张鸿雁,雷兴梦,荆佳伊,邓丽莉,易兰花,曾凯芳[1](2022)在《微生物组技术在果蔬采后领域中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测序技术使研究不可培养微生物成为可能,该方法不仅可以获得研究对象的物种组成信息,还可以进一步研究功能基因层面的信息;常用的测序方法包括扩增子测序和宏基因组测序。采后水果和蔬菜中掩藏了大量微生物,但大多数与农产品相关的微生物研究都集中在少数几种病原菌或者单一的拮抗菌上,因而对果蔬中发现的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及其结构、影响因素知之甚少。由此,本文将对通过测序来评估果蔬上微生物群落结构的一些研究进行总结,并介绍了微生物组相关定义和主要测序方法;分析了微生物组测序技术在采后果蔬中的应用及相关研究进展;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总结目前微生物组技术在采后果蔬领域应用的限制因素,提出一些可能的研究方向,为采后果蔬微生物组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赵兴丽,张莉,罗林丽,周罗娜,贺圣凌,张欣,周玉锋[2](2021)在《魔芋茎腐病发病程度对其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探明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在魔芋茎腐病不同发病程度下的差异以及有益微生物种类和数量的变化,为魔芋茎腐病发病机制机理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方法】以魔芋茎腐病发病土壤样品中的总微生物为研究对象,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其DNA进行真菌ITS rDNA、细菌16S rRNA以及古菌16s rRNA测序分析,研究轻度发病、中度发病及重度发病下魔芋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以及有益微生物数量的变化。【结果】魔芋不同发病程度下根际土壤pH和养分含量存在一定差异;魔芋发病程度对其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具有一定的影响,根际土壤细菌和古细菌的丰富度表现为轻度>中度>重度,根际土壤真菌多样性表现为轻度<中度<重度;随发病程度加重根际有益微生物Gaiellales spp.和芽孢杆菌属(Bacillus spp.)数量不断增加。重度发病区土壤中丛赤壳属(Nectria spp.)、芽孢杆菌属和短根瘤菌属(Bradyrhizobium spp.)的数量分别是轻度发病区的32.57倍、1.22倍和1.31倍。【结论】魔芋茎腐病不同发病程度下,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存在显着差异性,土壤中丛赤壳属、芽孢杆菌属和短根瘤菌属的数量重度发病区为轻度发病区的1.22~32.57倍。

李林蓉,冯建路,刘苗苗,梅昊,康振烨,蔡青年[3](2021)在《作物种植模式对土壤微生物和农田有害生物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土壤是联系地上和地下生态系统的纽带,土壤微生物在土壤养分循环和作物吸收中起关键作用,被称为土壤质量的指标。土壤微生物通过分解土壤有机物,促进养分循环利用,并调控植物生长发育,随着现代农业种植结构的变化,特别是种植制度的改变,地上植物种类和生长状况常常影响土壤中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和多样性,调控着作物生长发育,农田有害生物的发生,而影响农作物生产。综述了现代农业中几种主要种植模式,如轮作、连作和覆盖等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与农作物有害生物的影响,强调科学合理选择种植模式的重要性,最后,讨论了这些种植模式有待深入研究的一些关键问题。

宫超,黎振兴,麦培婷,孙保娟,李植良,李涛[4](2021)在《番茄青枯病抗性相关根际微生物的研究进展》文中指出由茄科雷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侵染引起的植物细菌性青枯病(Bacterial wilt)素有"植物癌症"之称,是一种毁灭性土传细菌病害。目前,青枯病已成为制约我国番茄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抗青枯病番茄品种表现出与劣质农艺性状连锁遗传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而且番茄青枯病抗性主要为数量遗传,不利于优良抗病品种的选育。根际微生物参与调控植物免疫系统,提高寄主植物青枯病抗性,反之,寄主植物的健康状况也能够影响根际微生物群落组成,根际微生物在番茄青枯病防治中具有重要作用。对抗青枯病番茄根际微生物群落特征及微生物群落形成的影响因素进行总结,讨论了根际微生物参与调控番茄青枯病抗性遗传的作用机制,并对利用有益根际微生物调控番茄青枯病研究方向的热点进行展望,为番茄青枯病诱导抗性机制的解析、遗传育种以及番茄青枯病的防治与品种的合理布局提供有效参考。

李法喜,段廷玉[5](2021)在《AM真菌和其他4类有益微生物联合防治植物病害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生物防治是减少植物病害过程中化学农药使用的重要途径,其具有成本低、环境友好、可持续的优点。有益微生物如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l, AM)真菌、木霉菌(Trichoderma)、根瘤菌(Rhizobium)、假单胞菌(Pseudomonas)和芽孢杆菌(Bacillus)等均被广泛应用于植物病害防治,且绝大多数生物防治菌联合使用的效果优于单独使用。AM真菌和其他有益微生物联合防治植物病害,是当前生态学及植物保护学研究的热点。明确AM真菌和其他有益微生物联合防治植物病害的效果及机理,有利于开发出更多高效、多功能的生物防治菌剂。本文系统归纳了1993~2020年发表的AM真菌与上述4类共生微生物协同抗病的研究进展,并对该领域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王光州,贾吉玉,张俊伶[6](2021)在《植物-土壤反馈理论及其在自然和农田生态系统中的应用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植物-土壤反馈理论最早源于农业生产,近年来已成为生态学上研究植被动态变化、群落组成和功能,以及生态系统响应人为干扰、气候变化等众多热点问题的重要理论和方法支撑。总结了植物-土壤反馈定义和类型,分析了反馈机制,在此基础上综述了该理论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的应用,包括物种入侵、群落演替、植物共存及多样性形成、植物多样性-生产力关系、多营养级交互作用以及响应气候变化等关键生态学命题。探讨了植物-土壤反馈理论在农田生态系统中的应用,介绍了该理论在提高多样化种植体系生产力、土壤污染修复、种植体系设计等方面的进展和潜在应用价值。提出了植物-土壤反馈理论在未来发展中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对应用该理论提高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促进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进行了展望。

王盼盼[7](2021)在《美国生物防御科研项目梳理与分析》文中认为近年来,人类面临新发再发传染病、生物恐怖袭击和生物技术谬用等严重生物威胁,2019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对全球公共卫生体系造成了巨大挑战。我国亟需加强生物防御能力建设。科技支撑对于生物防御能力建设具有重要作用,生物防御科研项目对国家生物防御能力建设提供重要支撑。美国高度重视生物防御研究。上世纪90年代开始,美国不断加强生物防御研究,启动了大量生物防御科研项目;2001年9·11恐怖袭击事件和炭疽邮件生物恐怖事件以后,美国大幅度加强生物防御研究经费投入,发布了多项生物防御相关的国家战略及科研计划,逐渐形成了强大的生物防御科技支撑体系。此外,近些年美国部署的部分生物防御项目引发了国际社会对其生物安全风险的担忧。目前,国内尚缺乏美国生物防御科研项目的系统梳理与分析。美国资助和开展生物防御研究的主要机构有卫生与公众服务下属的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生物医学高级研发管理局(BARDA)和国防部下属的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国防威胁降低局(DTRA)等机构。系统梳理美国生物防御科研项目部署情况及研究特点,分析其部分项目可能引发的生物安全风险,可为我国生物防御科技支撑体系建设提供参考。本研究基于情报调研、文献计量、案例研究、专家咨询和综合分析等方法,系统梳理了美国NIH、BARDA、DARPA和DTRA等机构的生物防御项目部署情况,分析了部分项目潜在的生物安全风险;此外,还基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了中美COVID-19的研究布局。一.NIH生物防御及冠状病毒相关科研项目分析NIH是美国资助和开展生物防御研究的重要机构。本研究基于情报调研梳理了NIH 2009-2018财年生物防御相关科研项目,从项目经费投入、承担机构分布、主要资助领域等角度分析了NIH生物防御科研项目资助的特点,提出了提高我国生物防御科技支撑的5项建议;梳理了NIH冠状病毒相关科研项目,分析了NIH冠状病毒相关研究的特点以及美国科技政策对NIH冠状病毒研究的影响。二.BARDA生物防御相关科研项目分析BARDA是美国生物防御相关医学应对措施高级研发的主要机构。本研究基于情报调研梳理了2005~2018年BARDA资助或管理的生物防御相关科研项目合同,从经费投入,机构分布和主要研究领域等方面分析了BARDA生物防御研究的特点;基于文献计量学方法分析了BARDA科研项目的论文发表情况。三.DARPA生物防御相关科研项目及潜在生物安全风险分析美国国防高级研究研究计划局(DARPA)是美军重要科研项目资助与管理机构。上世纪90年代开始,DARPA着眼影响美国国家安全与军事安全的重大生物威胁,聚焦生物防御相关领域前沿技术,部署了一系列生物防御相关科研项目,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本研究基于情报调研梳理了DARPA生物防御科研项目;基于文献计量分析了DARPA生命科学相关科研项目的论文发表情况;基于综合分析和案例研究分析了DARPA部分科研项目的潜在生物安全风险。四.DTRA生物防御相关项目及潜在生物安全风险分析美国国防威胁降低局(DTRA)是美军重要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威胁应对机构,也是美军生物防御和相关科学技术研究的核心部门和主要协调机构。自1998年成立以来,DTRA通过生物威胁降低项目和国防部化学与生物防御计划科学与技术研究类项目进行了大量生物防御工作。本研究基于情报调研梳理了DTRA生物威胁降低项目及DTRA管理的国防部化学生物防御计划(CBDP)科学与技术类项目;基于文献计量分析了DTRA生命科学相关科研项目的论文发表情况;基于综合分析和案例研究分析了DTRA部分项目的潜在生物安全风险,五.COVID-19研究的文献发表情况及中美研究比较分析COVID-19疫情暴发以来,大量相关文献在期刊发表或提交到预印本平台。在本研究中,我们检索了已正式发表并被Web of Science(Wo S)数据库收录或提交到bio Rxiv、med Rxiv、Preprints和SSRN预印本平台的COVID-19相关文献。通过对文献数量、作者机构、国家和研究类别的统计,分析了全球COVID-19研究的热点与趋势。结果表明,美国发表的文献最多,其次为中国;Wo S收录文献中,美国在非药物干预、治疗和疫苗等研究类别发表的文献最多,中国在临床特征与并发症、病毒学与免疫学、流行病学等研究类别发表的文献最多。本研究通过系统梳理NIH、BARDA、DARPA和DTRA等美国生物防御研究主要机构部署的科研项目和中美在COVID-19研究中的侧重点,分析了美国生物防御研究的布局重点与研究特点以及部分项目的潜在生物安全风险,为我国生物防御相关研究人员和政策管理部门了解美国生物防御研究提供参考,为我国生物防御科技支撑体系建设提供借鉴。

范佳英[8](2020)在《早产儿肠道菌群变化与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症的相关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ronchopulmonarydysplasia,BPD)是早产儿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对呼吸、神经等系统的不利影响可持续至成年,至今其病因及发病机制仍未完全明确,肠道菌群变化被认为在肺部慢性疾病中起着重要作用。本研究旨在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早产儿粪便样本16SrDNA基因进行测序,探讨肠道菌群对早产儿BPD发生、发展的影响,为BPD的预防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方法:将2018年04月20日至2019年09月20 日期间于生后24小时内收住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和/或苏州市立医院本部母子中心NICU、胎龄≤32周且住院时间≥28天的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前瞻性巢式病例对照研究(Nested Case-Controlstudy,NCCS)的方法,采集所有早产儿基本临床资料,分别于生后第1、4、7、14、21、28天留取粪便样本,将研究对象分为BPD组和非BPD组:根据BPD诊断标准将发展为BPD的早产儿作为BPD组,在未发生BPD的早产儿中按1:1的比例随机抽取一般资料与BPD组匹配的早产儿作为非BPD组,根据美国国立儿童卫生与人类发展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of Child Healthand Human Development,NICHD)及其他疾病委员会于2000 年共同举办的BPD研讨会提出的分度标准将BPD组分为轻度和中/重度两亚组,分析BPD组与非BPD组及不同程度BPD亚组间的临床资料及基于16SrDNA高通量测序方法所得的肠道菌群情况。结果:一、临床基本资料信息:共151例早产儿纳入队列,其中58例发生BPD,纳入BPD组,其中轻度26例,中/重度32例,未发生BPD的93例中按1:1的比例与BPD组随机匹配为非BPD组,两组共116例。BPD组与非BPD组临床资料比较显示:(1)两组性别分布、出生体重、胎龄、分娩方式、是否为试管婴儿、是否双胎或多胎、Apgar 1分钟及5分钟评分、母亲一般情况、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eonatal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NRDS)、肺动脉高压、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periventricular intraventricular hemorrhage,PVH-IVH)、脑室周围白质软化(periventricular leukomalacia,PVL)、新生儿肺炎、呼吸衰竭、贫血、败血症、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enterocolitis,NEC)、开奶日龄、PICC置管、首次抗生素为非限制级、首次抗生素为限制级、首次抗生素为非限制级与限制级二联使用、使用二联及以上特殊级抗生素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2)BPD组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频发呼吸暂停、早产儿视网膜病(retinopathy ofprematurity,ROP)、肠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症(parenteral nutrition associated cholestasis,PNAC)、宫外生长受限(extrauterinegrowthrestriction,EUGR)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BPD组,输血≥3次、有创通气、无创通气、单联特殊级抗生素使用率明显高于非BPD组,PICC置管时长、有创通气天数、无创通气天数、总吸氧天数、抗生素使用时长、肠外营养天数、住院时长均明显多于非BPD组,两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频发呼吸暂停(OR=0.134,95%CI:0.030~0.603)、输血≥3次(OR=0.081,95%CI:0.015~0.429)及无创通气天数(OR=1.251,95%CI:1.111~1.409)为 BPD 发生的独立高危因素。二、粪便16SrDNA高通量测序结果:(1)物种相对丰度分析显示,在门分类水平上,变形菌门在BPD组和非BPD组中均有一过性增高,BPD组变形菌门相对丰度在生后第14天达高峰,非BPD组提前至生后第7天;且BPD组变形菌门相对丰度自生后第4天至28天始终低于非BPD组。(2)Alpha多样性分析结果:①BPD组与非BPD组间Alpha多样性分析结果:BPD组chao1指数、observed species指数在第7天时一过性增高,后逐渐降低,非BPD组chao1指数、observed species指数在第7天时一过性降低,自14天起逐渐稳定在某一水平。BPD组chao1指数、observed species指数在生后第4~28天始终高于非BPD组,且在生后第4、7天时,与非BPD组相比,BPD 组 chao1 指数、observed species 指数显着增高(P<0.05)。BPD 组 shannon指数、simpson指数随日龄的增加而减小,非BPD组shannon指数、simpson指数在第7天时一过性下降,后逐渐增大。BPD组shannon指数、simpson指数在4~14天时较非BPD组大,自21天起,两组指数基本相等,且在第4、7天时,BPD组shannon指数、simpson指数显着高于非BPD组(P<0.05)。②BPD不同亚组间Alpha多样性分析结果:轻度BPD亚组chao1、observed species指数自第4天起逐渐减小,在第21天时最小,后渐增大;中/重度BPD亚组chao1、observed species指数在第7天时一过性升高,第14天起降低。轻度BPD亚组chao1、observed species指数始终高于中/重度BPD亚组,且在生后第4天两组间差异显着(P<0.05)。轻度BPD亚组shannon、simpson指数在生后21天降至最低,后升高,中/重度BPD组shannon、simpson指数在第14天一过性下降,后逐渐增大。在生后第4天,轻度BPD亚组shannon指数显着高于中/重度BPD亚组(P<0.05),而两亚组间simpson指数在各时间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Beta多样性分析结果:自生后4天、7天,BPD组与非BPD组之间菌群差异突出,同组样本聚集在一起。(4)菌群群落结构差异显着性分析结果:①与非BPD组比较,BPD组从生后第4天开始已有差异菌群。在生后第4天起,BPD组变形菌门(P=0.028)显着减少,厚壁菌门(P=0.008)、拟杆菌门(P=0.003)、放线菌门(P=0.002)、红蝽菌纲(P=0.000)显着增多;在生后第7天开始,BPD组拟杆菌属(P=0.000)显着增多,克雷伯菌属(P=0.006)、肠杆菌属(P=0.004)显着减少;在生后第14天,BPD组肠杆菌属(P=0.003)、克雷伯菌属(P=0.016)、乳杆菌属(P=0.016)显着减少,葡萄球菌属(P=0.018)显着增多;生后第21天,肠杆菌属(P=0.008)显着减少,棒杆菌属(P=0.000)、普雷氏菌属(P=0.000)显着增多;生后第28天,BPD组肠杆菌(P=0.003)、链球菌(P=0.042)明显减少,棒杆菌(P=0.004)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②轻度BPD与中/重度BPD两亚组比较:与轻度BPD亚组相比,中/重度BPD亚组链球菌(P=0.043)、双歧杆菌(P=0.022)显着减少。结论:(1)频发呼吸暂停、输血≥3次及无创通气天数是早产儿生后发生BPD的主要高危因素。(2)BPD组和非BPD组早产儿肠道菌群定植模式均表现为变形菌门的一过性增高,其相对丰度自生后第4天至28天BPD组均低于非BPD组,且BPD组变形菌门丰度达峰时间(生后第14天)晚于非BPD组(生后第7天)。(3)与非BPD相比,BPD早产儿生后第4天起肠道菌群多样性即明显增多,在第4、7天时增多显着;与轻度BPD相比,中/重度BPD的早产儿在生后第4天肠道菌群多样性显着减少。(4)发展为BPD的早产儿从生后第4天开始即有差异菌群,BPD组早产儿肠杆菌属、乳杆菌属减少,拟杆菌属、葡萄球菌属、棒杆菌属增多。(5)不同程度BPD早产儿间存在差异菌群,双歧杆菌、链球菌减少与中/重度BPD的发生相关。

李哲[9](2019)在《泡沫金属系材料的吸波增强改性及其在降解废水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对微波能认识的加深,微波的热利用技术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目前,微波加热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有机废水,固废处理,冶金,食品加工,中药提取以及石油化工等方面。微波加热是通过吸收和耗散微波能量来加热物体的过程。相较于传统加热的方式,微波加热具有加热速度更快、效率更高、更灵活的优点。正是由于微波加热具有选择性的特点,有研究表明,在利用微波加热处理物料的过程中,如果物料中存在对微波吸收能力强的材料,处理效果会被强化,相应的处理效率也会提高。因此,强化微波加热效果的关键就是强吸波材料的选择。但是目前微波加热技术中常用到的吸波材料,例如三氧化二铁(Fe2O3)、活性炭(AC)等,大多数是粉末状的材料,易于团聚,非常难于多次回收利用,容易造成资源浪费。而很多作为催化剂载体的材料,例如三氧化二铝(Al2O3)、二氧化钛(TiO2)等,微波吸收能力较弱。所以,开发具有强微波吸收率、高回收利用率的吸波材料对促进微波加热技术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课题主要研究了以泡沫镍为基体,不同微波损耗机制的纳米材料与其进行复合,制备出具有强吸波能力的钛酸钡改性泡沫镍(BTO-NF)以及多壁碳纳米管改性泡沫镍(MWCNTs-NF)复合材料。通过微波量热法比较不同材料的吸波产热特性,对吸波材料的吸波耦合机制进行探讨。同时,复合材料BTO-NF、MWCNTs-NF被应用于微波处理对硝基苯酚(P-NP)有机废水中总有机碳的去除,以此来探究复合材料实际应用的价值。首先,应用电泳沉积法将纳米钛酸钡(BTO)和多壁碳纳米管(MWCNTs)负载在NF基体上,制备出BTO-NF,MWCNTs-NF复合吸波材料,随后利用SEM、XRD、FT-IR等手段探究在电泳沉积过程中极板电压,电泳液浓度,电泳沉积时间对沉积量和沉积形貌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BTO-NF复合吸波材料在极板电压70V,电泳液浓度15mg/mL,电泳沉积时间10min时,沉积形貌最佳,沉积量(35.3%)最优。MWCNTs-NF在极板电压80V,电泳液浓度0.25mg/mL,电泳沉积时间30min时,沉积量(8%)最多,沉积形貌最优。其次,以最佳的电泳沉积实验工况为基础,应用微波量热法测量NF、BTO、MWCNTs、BTO-NF、MWCNTs-NF的吸波产热特性,比较复合材料和单一吸波材料的微波吸收能力。结果表明,在BTO、MWCNTs负载比例分别为35.3%和8%的情况下,单位质量的BTO-NF、MWCNTs-NF的吸波产热能力比单位质量的NF分别提高33.3%,53.7%。对复合吸波材料按照负载比例进行进一步的吸波产热量的叠加,经计算发现,复合吸波材料的吸波产热能力不仅仅只是单一的材料按照负载比例吸波产热量简单相加的效果,双层复合材料会形成额外的微波耦合吸收通道,从而提高复合材料吸波产热能力。最后,将BTO-NF、MWCNTs-NF应用于微波辅助去除对硝基苯酚(P-NP)中总有机碳的实验。利用总有机碳分析仪(TOC)探究了吸波材料种类,微波处理时间,微波处理功率,氧化剂用量等因素对P-NP模拟废水溶液中总有机碳的脱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P-NP浓度为100mg/L,处理时间为300s,过氧化氢(H202)浓度为3ml/L,微波功率为1000W时,BTO-NF(3g/L)对总有机碳的去除率为98.0%,其去除效率比未添加任何吸波材料,添加NF或者BTO情况下的去除效率分别高出62.0%,40.1%,18.7%。在P-NP浓度为100mg/L,处理时间为300s,过氧化氢(H202)浓度为2ml/L,微波功率为1000W时,BTO-NF(1g/L)对总有机碳的去除率为96.1%,其去除效率比未添加任何吸波材料,添加NF或者MWCNTs情况下的去除效率分别高出62.0%,16.8%,30.9%。开发具有强吸波能力,高循环利用率的复合吸波材料是课题的研究重点。本论文制备出的多层复合吸波材料强化了基体材料和改性材料的微波吸收能力,解决了改性纳米材料难于回收利用的缺点,有很大的应用前景。同时制备出的复合吸波材料应用于废水处理,其对于废水的处理效果优于单一的吸波材料,且不存在二次污染,使用过程中方便、高效,有利于实际工程应用。

刘恬[10](2019)在《BOT模式污水处理厂运营绩效管理研究与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现阶段,由于我国城镇化程度的不断加深,水源污染问题也始终困扰着我们,人们对城市污水排放的要求也随之提升,那么加强污水处理就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必要途径。基于我国污水处理领域的发展现状,污水处理厂的建设水平、处理能力和工艺技术与现阶段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环境的需求还不能很好的匹配,技术手段、处理效率、成本控制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水污染治理能力的提升。如何提高污水处理厂的运营管理能力、实现运营绩效水平的有效提升,已成为逐渐变成我们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本文以BOT模式运营管理的污水处理厂作为研究对象,详尽分析了BOT模式污水处理厂的特点,具体论述了实施运营绩效管理的方法和举措,并且以天津市A城镇污水处理厂为例,对实施运营绩效管理举措前后,污水处理厂的经济数据、水质指标等前后差异进行了分析,论证了运营绩效管理的实效性。首先分析了当前我国水污染治理的行业背景及当前污水处理领域所面临的形势和问题,论述了课题的研究内容和具体方法,进一步针对现有污水处理厂的运营管理模式、现状和不足进行了研究。其次,本文运用SWOT分析法对BOT模式污水处理厂项目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并梳理总结了其运营管理策略;同时,通过分析运营绩效管理的概念和意义,进一步剖析了BOT模式污水处理厂运营绩效管理的影响因素、实施举措,利用层次分析法(AHP)对于运营绩效管理举措进行了综合评价,通过一致性验证,从而确定各项举措对运营绩效管理的权重和影响排序。最终,以天津市A城镇污水处理厂作为案例,根据文章的探究及剖析,分析了实行运营绩效管理对A厂的管理水平、生产效能以及出水质量等带来的影响,进而根据分析结果论证实施运营绩效管理是否有效。通过对BOT模式污水处理厂运营绩效管理的研究和分析,为实际生产运营过程中提供有效的方法借鉴,实现经营管理质量和效益双提升的目标,促进水污染治理行业的持续发展。

二、“BTO”有益微生物技术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BTO”有益微生物技术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微生物组技术在果蔬采后领域中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微生物组技术概述
    1.1 微生物组相关技术概念
    1.2 研究微生物组的方法
    1.3 微生物组测序流程
2 采后果蔬微生物组的分析目的与意义
3 微生物组技术在采后果实中的研究进展
    3.1 微生物组样品采集
    3.2 果实微生物群落概况
    3.3 环境因子介导下的果实微生物组变化
    3.4 外源干预措施对果实微生物组的影响
4 微生物组技术在采后蔬菜中的研究进展
    4.1 环境因子介导下的蔬菜微生物组变化
    4.2 外源干预措施对蔬菜微生物组的影响
5 合成群落在果蔬采后中的应用潜力
6 结语

(2)魔芋茎腐病发病程度对其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土样
        1.1.2 试剂
        1.1.3 仪器设备
    1.2 方法
        1.2.1 魔芋根际土壤含水量、pH及养分含量测定
        1.2.2 魔芋根际土壤高通量测序
    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魔芋根际土壤的含水量、pH及养分含量
    2.2 不同发病程度魔芋根际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
        2.2.1 魔芋根际土壤总DNA的PCR扩增效果
        2.2.2 不同发病程度魔芋根际土壤微生物的群落结构
        2.2.3 不同发病程度魔芋根际土壤的微生物多样性
        2.2.4 不同发病程度魔芋根际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和种类
        2.2.5 不同发病程度魔芋根际土壤有益微生物的差异
3 讨论
4 结论

(3)作物种植模式对土壤微生物和农田有害生物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作物连作模式
    1.1 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
    1.2 加重作物病害发生
    1.3 影响害虫种群
2 作物轮作模式
    2.1 影响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
    2.2 减轻作物土传病害
    2.3 控制作物病害
    2.4 诱导作物抗虫性
3 作物覆盖模式
    3.1 影响土壤微生物
    3.2 控制农田杂草
    3.3 影响田间作物病害发生
    3.4 田间有益生物保护
4 结论与展望

(4)番茄青枯病抗性相关根际微生物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番茄青枯病研究现状
    1.1 番茄青枯病的为害
    1.2 我国番茄青枯病发生现状
    1.3 番茄青枯病的防治
2 根际微生物群落参与调控番茄青枯病抗性
    2.1 番茄青枯病抗性影响因子
    2.2 根际微生物群落调节寄主植物青枯病抗性
    2.3 根际微生物诱导植物抗青枯病反应
3 抗青枯病根际微生物群落特征及特定微生物募集
    3.1 抗青枯病土壤根际微生物群落特征
    3.2 根际微生物群落形成的影响因素
4 展望

(5)AM真菌和其他4类有益微生物联合防治植物病害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AM真菌和有益微生物联合防治植物病害
    1.1 AM真菌和木霉菌
    1.2 AM真菌和根瘤菌
    1.3 AM真菌和假单胞菌
    1.4 AM真菌和芽孢杆菌
2 AM真菌和有益微生物联合防治植物病害的协同作用
    2.1 促进植物生长方面的协同作用
    2.2 与病原物竞争营养和侵染位点方面的协同作用
    2.3 促进抑菌物质产生方面的协同作用
    2.4 诱导系统抗性方面的协同作用
3 展望

(6)植物-土壤反馈理论及其在自然和农田生态系统中的应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植物-土壤反馈理论概述
2 植物-土壤反馈的作用机制
3 植物-土壤反馈理论在自然和农田生态系统的应用
    3.1 外来植物入侵
    3.2 植物群落演替
    3.3 物种共存和植物多样性
    3.4 植物多样性-生产力关系
    3.5 多营养级之间的相互作用
    3.6 气候变化与植物-土壤反馈间的相互作用
    3.7 植物-土壤反馈在集约化农业中的应用
4 展望

(7)美国生物防御科研项目梳理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方法
第一章 NIH生物防御相关科研项目分析
    第一节 NIH2009~2018 财年生物防御科研项目梳理与分析
    第二节 NIH冠状病毒相关科研项目分析
第二章 BARDA生物防御相关科研项目分析
    第一节 BARDA生物防御相关科研项目梳理与分析
    第二节 BARDA资助科研项目文献计量分析
第三章 DARPA生物防御相关科研项目分析
    第一节 DARPA生物防御相关科研项目梳理与分析
    第二节 DARPA生命科学相关科研项目文献计量分析
    第三节 DARPA生物防御相关科研项目潜在生物安全风险分析
第四章 DTRA生物防御相关项目分析
    第一节 DTRA生物防御相关项目梳理与分析
    第二节 DTRA生命科学相关科研项目文献计量分析
    第三节 DTRA生物防御相关项目潜在生物安全风险分析
第五章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文献计量分析
    1 数据来源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六章 分析与讨论
    1 美国生物防御研究主要特点
    2 美国生物防御相关部分项目存在潜在生物安全风险
    3 对我国生物防御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的启示
参考文献
附录 A NIH2009~2018 财年生物防御科研项目(经费数前100)
附录 B NIH冠状病毒相关科研项目(经费数前50)
附录 C BARDA生物防御科研项目资助合同列表
附录 D DARPA2000 年以来主要生物防御科研项目简介
附录 E DARPA生物防御科研项目资助合同列表
附录 F DARPA生命科学相关主要科研项目简介及发表论文数量
附录 G DARPA生物技术办公室项目经理基本信息及所管理项目
附录 H DARPA资助生命科学领域科研项目顶级期刊发文情况
附录 I 美国生物防御科研项目主要承担机构地理位置及官方网站地址
附录 J DTRA资助生命科学领域科研项目顶级期刊发文情况
附录 K COVID-19 研究顶级期刊发文情况
研究创新点与局限性
个人简历及学术成果
致谢

(8)早产儿肠道菌群变化与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症的相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入选标准
        2.1.2 排除标准
    2.2 诊断标准及研究分组
        2.2.1 BPD诊断标准及分级标准
        2.2.2 原发基础疾病及并发症诊断标准
        2.2.3 抗生素分级
        2.2.4 分组
    2.3 研究方法
        2.3.1 前瞻性巢式病例对照研究
        2.3.2 标本采集与保存
        2.3.3 标本检测
    2.4 主要实验试剂及设备
    2.5 生物信息学分析
        2.5.1 原始测序数据处理与优化
        2.5.2 OTU聚类分析及注释
        2.5.3 Alpha多样性分析
        2.5.4 Beta多样性分析
        2.5.5 组间菌群结构差异显着性分析
    2.6 统计学方法
结果
    3.1 临床基本信息与资料
        3.1.1 患儿基本信息
        3.1.2 BPD组与非BPD组早产儿母亲一般情况比较
        3.1.3 BPD组与非BPD组两组早产儿基础疾病及合并症情况
        3.1.4 BPD组与非BPD组早产儿住院期间治疗情况比较
        3.1.5 早产儿发生BPD的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
    3.2 粪便16SRDNA高通量测序结果分析
        3.2.1 测序数据初步统计
        3.2.2 OTU聚类分析及注释
        3.2.3 Alpha多样性分析结果
        3.2.4 BPD组与非BPD组Beta多样性分析结果
        3.2.5 群落结构差异显着性分析
讨论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肠道菌群与肺部疾病的相关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缩写词表
致谢

(9)泡沫金属系材料的吸波增强改性及其在降解废水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2 微波加热技术原理
        1.2.1 微波基本知识
        1.2.2 微波加热原理
        1.2.3 微波加热特点
        1.2.4 微波加热应用
    1.3 微波吸收材料概述
        1.3.1 吸波材料吸波原理及分类
        1.3.2 磁损耗型吸波材料
        1.3.3 介电损耗型吸波材料
        1.3.4 电阻损耗型吸波材料
    1.4 泡沫金属系吸波材料简介
    1.5 微波-吸波材料协同处理难降解有机废水
        1.5.1 难降解有机废水来源及危害
        1.5.2 难降解有机废水处理技术
        1.5.3 微波-吸波材料协同处理难降解有机废水应用研究
    1.6 本文研究内容及目的
第2章 实验设计和数据表征
    2.1 实验药品和器材
        2.1.1 实验药品
        2.1.2 实验器材
    2.2 实验方法
        2.2.1 BTO-NF、MWCNTs-NF强吸波复合材料的制备
        2.2.2 吸波产热特性的测量
        2.2.3 微波-强吸波材料-H_2O_2协同处理废水
    2.3 表征方法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BTO-NF复合吸波材料的制备及其在废水处理中的实验研究
    3.1 引言
    3.2 BTO材料的表征
        3.2.1 BTO电磁参数测试
        3.2.2 BTO的BET表征
    3.3 电泳沉积工况对BTO-NF材料制备的影响
        3.3.1 电压的影响
        3.3.2 电泳液浓度的影响
        3.3.3 电泳沉积时间的影响
        3.3.4 热处理对BTO-NF材料的影响
    3.4 BTO-NF在微波场中的吸波产热特性研究
    3.5 微波-(BTO-NF)-H_2O_2协同处理废水
        3.5.1 吸波材料种类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3.5.2 微波功率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3.5.3 BTO-NF用量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3.5.4 H_2O_2浓度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3.5.5 循环使用次数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MWCNTs-NF复合吸波材料的制备及其在废水处理中的实验研究
    4.1 引言
    4.2 MWCNTs材料的表征
        4.2.1 MWCNTs预氧化处理表征
        4.2.2 MWCNTs材料的BET测试
        4.2.3 MWCNTs材料的电磁参数表征
    4.3 电泳沉积工况对MWCNTs-NF材料制备的影响
        4.3.1 电压的影响
        4.3.2 电泳液浓度的影响
        4.3.3 电泳沉积时间的影响
        4.3.4 MWCNTs-NF复合吸波材料表征
    4.4 MWCNTs-NF在微波场中的吸波产热特性研究
    4.5 微波-(MWCNTs-NF)-H_2O_2协同处理废水
        4.5.1 吸波材料种类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4.5.2 微波功率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4.5.3 MWCNTs-NF用量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4.5.4 H_2O_2浓度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4.5.5 循环使用次数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及展望
    5.1 结论
    5.2 实验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及所获荣誉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10)BOT模式污水处理厂运营绩效管理研究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我国水环境现状
    1.2 行业背景分析
        1.2.1 我国污水排放及治理情况
        1.2.2 “十三五”期间污水处理领域发展趋势
    1.3 选题意义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思路及结构图
第2章 污水处理厂运营管理基础研究
    2.1 污水处理厂概念
    2.2 污水处理厂工艺简介
        2.2.1 污水处理厂工艺分类
        2.2.2 污水处理工艺特点分析
    2.3 污水处理厂运营管理模式分析
        2.3.1 污水处理厂运营管理模式概述
        2.3.2 污水处理厂运营管理模式特点分析
    2.4 我国污水处理厂发展现状及不足
        2.4.1 我国污水处理厂发展现状
        2.4.2 我国污水处理厂问题不足
第3章 BOT模式污水处理厂相关研究
    3.1 BOT模式项目概述
        3.1.1 BOT模式项目发展历程
        3.1.2 BOT模式项目运作过程
        3.1.3 BOT模式与其他模式比较
    3.2 BOT模式污水处理厂项目相关研究
        3.2.1 BOT模式污水处理项目概念
        3.2.2 污水处理厂项目应用BOT模式的可行性
    3.3 SWOT法分析BOT模式污水处理厂项目
        3.3.1 BOT模式污水处理厂项目优势
        3.3.2 BOT模式污水处理厂项目劣势
        3.3.3 BOT模式污水处理厂项目发展机遇
        3.3.4 BOT模式污水处理厂项目风险
    3.4 BOT模式污水处理厂运营管理策略分析
第4章 BOT模式污水处理厂运营绩效管理分析
    4.1 污水处理厂运营绩效管理相关研究
        4.1.1 污水处理厂运营绩效管理简述
        4.1.2 污水处理厂运营绩效管理研究现状
        4.1.3 污水处理厂实施运营绩效管理必要性
    4.2 BOT模式污水处理厂运营绩效管理影响因素
        4.2.1 前期建设阶段
        4.2.2 运营管理实施阶段
    4.3 BOT模式污水处理厂运营绩效管理举措分析
        4.3.1 运营质量管理举措分析
        4.3.2 运营效益管理举措分析
    4.4 运营绩效管理举措综合评价
        4.4.1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4.4.2 构建层次分析判断矩阵
        4.4.3 权重计算及一致性检验
        4.4.4 影响因素权重值确定及排序
        4.4.5 综合评价总结
第5章 案例分析
    5.1 运营状况分析
        5.1.1 A污水处理厂运营概况
        5.1.2 综合分析A项目运营绩效管理因素及举措
    5.2 运营绩效管理举措选择及实施效果分析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四、“BTO”有益微生物技术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微生物组技术在果蔬采后领域中的研究进展[J]. 张鸿雁,雷兴梦,荆佳伊,邓丽莉,易兰花,曾凯芳. 食品科学, 2022
  • [2]魔芋茎腐病发病程度对其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J]. 赵兴丽,张莉,罗林丽,周罗娜,贺圣凌,张欣,周玉锋. 贵州农业科学, 2021(10)
  • [3]作物种植模式对土壤微生物和农田有害生物的影响[J]. 李林蓉,冯建路,刘苗苗,梅昊,康振烨,蔡青年. 中国农学通报, 2021(29)
  • [4]番茄青枯病抗性相关根际微生物的研究进展[J]. 宫超,黎振兴,麦培婷,孙保娟,李植良,李涛. 广东农业科学, 2021
  • [5]AM真菌和其他4类有益微生物联合防治植物病害研究进展[J]. 李法喜,段廷玉. 中国草地学报, 2021(08)
  • [6]植物-土壤反馈理论及其在自然和农田生态系统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 王光州,贾吉玉,张俊伶. 生态学报, 2021(23)
  • [7]美国生物防御科研项目梳理与分析[D]. 王盼盼. 军事科学院, 2021
  • [8]早产儿肠道菌群变化与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症的相关研究[D]. 范佳英. 苏州大学, 2020(02)
  • [9]泡沫金属系材料的吸波增强改性及其在降解废水中的应用研究[D]. 李哲. 山东大学, 2019(09)
  • [10]BOT模式污水处理厂运营绩效管理研究与分析[D]. 刘恬. 天津大学, 2019(06)

标签:;  ;  ;  ;  

“BTO”有益微生物技术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