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氧化氮吸入加压舱治疗高原肺水肿前后血液流变学变化

一氧化氮吸入加压舱治疗高原肺水肿前后血液流变学变化

一、吸入一氧化氮药物及加压舱治疗高原肺水肿前后血液流变学的变化(论文文献综述)

袁周阳[1](2020)在《微球法观察急性低氧应激对小鼠脏器血流量的影响及乙酰唑胺干预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观察急性低氧应激对小鼠脏器组织相对血流量的影响及乙酰唑胺(Acetazolamide,AZ)干预的研究。方法:BALB/c雄性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16)和乙酰唑胺处理组(n=16)两组,乙酰唑胺处理组小鼠连续3天及手术前1小时灌胃1%乙酰唑胺(0.2 m L,100 mg/kg)。对照组小鼠相应时间灌胃生理盐水0.2 m L。两组小鼠气管插管接呼吸机,各组取一半小鼠进行室内空气常氧通气(青海西宁,大气压582 mm Hg,21%O2,79%N2)为常氧组,另一半小鼠低氧通气(15%O2,85%N2)为低氧组,形成常氧对照组(NC)、低氧对照组(HC)、常氧乙酰唑胺组(NA)和低氧乙酰唑胺组(HA)。经右侧颈总动脉将聚乙烯导管(ID 0.3 mm,OD 0.5 mm)置入左心室,采用Power Lab系统监测小鼠平均动脉压及左心室压力。应用彩色微球于低氧通气1min、3min时向左心室分别注入黄色、红色微球制备液,最后取出脑、心、肺、肝、肾等组织回收微球染料(注:因微球制备液由左心室注入,肺脏仅肺营养血管接收微球,所收集肺脏的微球染料和测出的脏器相对血流量,都是肺营养血管的血流量),经酶标仪测定OD值计算各脏器相对血流量。采用血气分析测量NC组及HC组小鼠血气指标。采用ELISA法测定小鼠血清β-内啡肽(β-Endorphin,β-EP)、儿茶酚胺(Catecholamine,CA)和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Ⅱ,AngⅡ)的浓度。结果:(1)重要脏器血流量结果:除HC组肺营养血管血流量外,在3min时所测小鼠器官组织相对血流量与1min相比均有所降低,但各组整体变化趋势大致相同。急性低氧应激时,与NC组相比,HC组的脑、肾脏组织相对血流量显着增加,肝脏组织血流量明显下降(P<0.05);常氧通气时乙酰唑胺药物干预的NA组与NC组相比,脑、肝脏、肾脏、心肌组织血流量明显升高(P<0.05);与NA组相比,HA组肝脏、心肌组织血流量显着下降(P<0.05);与HC组相比,HA组脑、肝组织血流量明显增加(P<0.05);(2)血流量变化结果:1min到3min的血流降低量在肺营养血管血流量HA组显着高于HC组(P<0.05),其余组无显着性差异。(3)血气分析结果:小鼠低氧通气1min和3min时与常氧通气时相比动脉血氧分压(Arterial partial pressure of oxygen,Pa O2)和血氧饱和度(Arterial oxygen saturation,Sa O2)均降低(P<0.05),p H值未见显着差异。(4)血清β-EP、CA、AngⅡ结果:急性低氧应激后血清CA水平升高,低氧组在乙酰唑胺干预后β-EP、AngⅡ和CA水平升高,但CA低于单纯低氧组水平。结论:急性低氧应激可代偿性引起组织脏器的血流分布重新调整,脑、肾脏相对血流量升高,肝脏相对血流量下降;常氧通气时乙酰唑胺可一定程度提高小鼠脑、肝脏、肾脏、心肌组织的相对血流量;乙酰唑胺与低氧应激共同作用使脑相对血流增加,低氧应激可能抑制乙酰唑胺在肝脏中的升血流作用;急性低氧应激可促使小鼠血清CA水平升高,乙酰唑胺干预可能降低CA在急性低氧应激时的增幅。乙酰唑胺干预后的急性低氧应激可能刺激β-EP、AngⅡ水平升高。

郑昊钰[2](2020)在《砭贴预处理对急性低压低氧模型大鼠的自由基和炎性因子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急性高原肺水肿(HAPE)起病急、发展快、症状严重,目前疗法携带不便、副作用多,已经成为严重危害去往高原人群健康和生命的常见病。因此,增加有关HAPE的研究,丰富治疗手段,对于降低疾病发生率和减缓疾病进程意义重大。砭贴疗法是以优质泗滨砭石为原材料,采用现代先进的超微粉涂布技术,将砭石粉末与低敏性医用压敏胶混合,研制而成的一种创新疗法,具有时效性强、治疗范围广、方便携带、绿色、安全、无副作用等优点,大大扩宽了其应用广度。本研究采用砭石疗法刺激大鼠“百会”、“内关”穴,观察此疗法对于大鼠氧自由基、炎性因子和肺组织含水量的影响,探究砭贴疗法对HAPE的防治作用。目的本实验以低压低氧24 h建立的急性高原肺水肿模型大鼠作为研究对象,大株红景天胶囊作为阳性对照组,“内关”“百会”穴为治疗穴位,在进舱之前用砭贴预处理14天。观察砭贴疗法对大鼠血清和肺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肺组织含水量和肺脏病理组织形态学的影响,以探究砭贴疗法对高原肺水肿模型大鼠的防治作用、对低压低氧模型大鼠肺组织和血清中自由基和血清中炎性因子的影响,并探讨砭贴疗法防治模型大鼠高原肺水肿的可能机制。方法将雄性SD大鼠45只随机分成正常组、砭贴正常组、模型组、模型组+砭贴(砭贴组)、模型组+药物(药物组),每组各9只。在“内关”“百会”处,模型组每天贴胶布1h,砭贴正常组和砭贴组每天贴方形砭贴(3×3 mm)1 h并用胶布固定,药物组根据大鼠体重按照大株红景天胶囊280 mg/kg的剂量每天灌胃一次,4组预处理持续14 d。预处理完成后,除正常组和砭贴正常组常温常压环境饲养外,其余3组于第15d置于模拟高原低压氧舱中24h。造模后心脏取血,用比色法测定肺组织和血清SOD、GSH-PX、CAT活力和MDA含量,用酶联免疫法测定血清中IL-6、TNF-α水平,并测定肺组织含水量和对肺大体及病理切片进行观察。结果1、一般情况比较:造模后,模型组反应迟钝,而砭贴组、药物组表现尚可。2、在预处理过程中,各组大鼠的体重均稳定增长,对各组增长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均无显着差异(P>0.05),说明预处理对各组体重增加影响不大[1]。第二周空腹24 h后,正常组体重降低较少,其余置于模拟高原低压氧舱中的其余各组体重均下降较多。3、大鼠血清SOD、GSH-PX、CAT和MDA情况: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的SOD、GSH-PX、CAT均降低(P<0.05)、MDA提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砭贴组的大鼠SOD、GSH-PX、CAT显着提高(P<0.05)、MDA含量显着降低(P<0.05);砭贴组与药物组相较均无显着差异(P>0.05)。4、大鼠血清IL-6、TNF-α情况: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的血清IL-6、TNF-α均提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砭贴组的大鼠血清IL-6、TNF-α显着降低(P<0.05);砭贴组与药物组相较均无显着差异(P>0.05)。5、大鼠肺组织SOD、GSH-PX、CAT和MDA情况: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的SOD、GSH-PX、CAT均降低(P<0.05)、MDA提高(P<0.05),与砭贴正常组相较均无显着差异(P>0.05);与模型组相比,砭贴组的大鼠SOD、GSH-PX、CAT显着提高(P<0.05)、MDA含量显着降低(P<0.05);砭贴组与药物组相较均无显着差异(P>0.05)。6、大鼠肺组织含水量情况: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的肺组织含水量增多(P<0.05),与模型组相比,砭贴组的大鼠血清肺组织含水量显着降低(P<0.05);砭贴组与药物组相较均无显着差异(P>0.05)。7、肺大体情况:正常组、砭贴正常组大鼠肺表面光滑,色淡红,弹性良好;模型组肺脏肿胀饱满,肺膜紧张,色暗红,包膜下有点片状瘀血和出血点;砭贴组肺脏表面光滑,色淡红,弹性较好,包膜少见出血点;药物组肺脏略显肿胀,色淡红,包膜下有散在出血点。8、HE染色切片情况:正常组、砭贴正常组肺组织结构未见明显充血水肿及炎症反应;模型组肺间质及肺泡腔内有大量炎症细胞浸润,肺组织血管充血,组织水肿;砭贴组出现轻度的组织水肿及炎症细胞浸润;药物组出现轻度的组织水肿及炎症细胞浸润,肺泡上皮增生,肺泡壁增厚,间隔增宽,水肿较轻,局部组织细胞增生。与正常组大鼠相比,模型组大鼠肺组织肺泡间隔增宽,肺间质水肿,砭贴组有效减轻了缺氧引起的肺泡间质增宽,肺间质水肿。结论1.1砭贴疗法对低压低氧模型大鼠肺脏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一,砭贴疗法能提高模型大鼠体重增长的速度;其二,砭贴疗法能够降低模型大鼠的肺组织含水量,即降低肺组织水肿;其三,通过病理切片可以看出砭贴疗法能够改善模型大鼠肺脏病理形态,减轻缺氧引起的肺泡间质增宽、炎症细胞浸润、肺泡壁增厚、肺间质水肿、局部组织细胞增生和肺泡上皮增生。此法可能为预防高原低压低氧造成的肺损伤提供新的中医外治方法。1.2砭贴疗法能够有效提高肺组织和血清SOD、GSH-PX和CAT的活力,降低MDA的含量,提示砭贴总体上提高了清除氧自由基的能力,调整了肺组织和机体的氧化应激状态。1.3砭贴预处理能够有效降低模型大鼠血清IL-6、TNF-α水平,减轻了机体的炎性反应,控制急性低压低氧模型大鼠的肺的进一步损伤。1.4砭贴预处理可以有效减少对肺组织的损伤,从而减少肺水肿、肺膜紧张和肺包膜下出血。1.5砭贴疗法对于急性低压低氧造成的机体损伤有一定的防治作用,对模型大鼠的治疗效果与大株红景天胶囊无明显差距。其起效机制可能为通过砭贴刺激“百会”““内关”穴,减少了氧自由基与炎症因子的表达,总体上调整了肺脏及全身的氧化应激状态,促使肺组织、血清中MDA的表达减少并减少血清IL-6、TNF-α的水平,降低了肺组织水肿,使血氧供给的增加与间质纤维化的减轻形成良性循环,最终减轻急性低压低氧对机体的损伤,改善患者的急性高原肺水肿的症状。

王敏敏[3](2020)在《酸枣提取物对高原肺动脉高压大鼠脏器保护作用基础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酸枣醇、水提物对高原肺动脉高压(HAPH)模型大鼠多脏器的保护作用并进行相关基础研究。方法:(1)50只SD大鼠分为平原正常组(CG)、高原模型组(MG)、阳性药物对照组(NE)、酸枣醇提组(ZJM-AG)和酸枣水提组(ZJM-WG)五组:10只在平原环境饲养45 d;40只在氧舱(海拔5 000 m)饲养30 d,造模成功后分组,进行干预饲养15 d。测大鼠肺动脉压和血清中C-反应蛋白(CRP)、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红细胞生成素(EPO)、血管紧张素原(AGT)、载脂蛋白E(Apo-E)和载脂蛋白AⅠ(Apo-AⅠ)含量。(2)镜下观察大鼠肺、肺动脉、心、脑、肝和肾组织结构。(3)用1H-NMR代谢组学技术分析大鼠血清差异性代谢物。结果:(1)酸枣提取物均可降低模型大鼠升高的肺动脉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酸枣提取物均可降低模型大鼠血清中升高的CRP、EPO、VEGF和AGT水平,可升高模型大鼠血清中降低的Apo-E和Apo-AⅠ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镜下可见模型大鼠上述脏器有不同程度的病理损伤,而酸枣提取物均可不同程度地改善模型大鼠脏器。(3)筛选出19个差异代谢物,如氨基酸(谷氨酰胺、牛磺酸)、糖类(葡萄糖)、脂类(VLDL)等。结论:酸枣提取物对HAPH模型大鼠均具有一定治疗作用,通过调节相关血清指标和氨基酸、糖类、脂类代谢,降低了肺动脉压,间接改善机体代谢内稳态,增加了机体抗氧化能力。

樊奥[4](2020)在《针刺疗法用于调节急进高原人群血氧饱和度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分析针刺疗法对急进高原人群血氧饱和度的变化,以证实针刺疗法对急进高原人群适应性的改善作用。方法:将筛选合格的受试者随机的分为治疗组(25例)和对照组(25例)。对照组仅要求自我适应,治疗组给予特定穴位针刺,两组人员均要求充分休息和自律。试验共进行三次,分别位于西藏林芝地区(平均海拔3100米),西藏日喀则(平均海拔3850米)、西藏阿里噶尔县(平均海拔4350米)。分别观察和记录各地区治疗后1-5日受试者的身体状况、不良反应、动脉血氧饱和度,观察不同海拔,不同性别人群血氧饱和度的变化,客观评价其疗效及安全性。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身高、体重指数、体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针刺疗法后,治疗组在林芝、日喀则、噶尔县三个地区连续5日血氧饱和度均显着高于对照组,并且差异具有显着性统计学意义。各地区第3、5日的血氧饱和度均较第1天有显着性变化,且随着海拔升高,其血氧饱和度变化呈下降趋势,日喀则地区和阿里噶尔县与林芝地区相比,血氧饱和度变化有显着性差异。治疗组各区域男性血氧饱和度变化与女性比较有显着性差异,男性升高幅度较大。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氧饱和度数据的变化与性别、年龄、体质指数均有关。各海拔高度治疗组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血肿,其中林芝地区3例,日喀则地区3例,阿里噶尔县2例。结论:对于急进高原人群,针刺疗法对其血氧饱和度的提升作用明显,对调节急进高原人群适应性有益。

刘洁[5](2019)在《高原低氧适应DNA甲基化谱及相关基因MICU1功能研究》文中指出第一部分:高原低氧适应藏、汉DNA甲基化谱研究研究背景:青藏高原环境缺氧,气温低,降水量少和紫外线辐射强,生存条件恶劣。藏族人与当地其他民族和移居高海拔的居民相比能很好地适应高原环境,表现在夜间睡眠时具有较高的通气形状参数值和低通气反应,他们不仅动脉血氧饱和度较低,而且血红蛋白浓度较低、睡眠质量较好。据相关报道,藏族人体内内皮细胞一氧化氮合酶的含量高于当地其他人,这就可以解释藏族人肺部较强的氧气扩散能力和明显增多的血流量。此外,藏族人对缺氧环境的适应性具有可遗传特征,如婴儿出生体重,运动后儿童和成人的血氧饱和度和血红蛋白水平。所有这些因素都使藏族能够适应并生活在高海拔地区。Simonson,TS等人研究发现,EGLN1和PPARA的单倍型与藏族人所特有的血红蛋白B表型呈现显着正相关。Beall CM和Yi X等报道EPAS1是经历了高阳性选择的高原适应的候选基因。Simonson TS,Wang GD和Yang L等人的研究证明EDNRA和YES1参与高海拔适应。然而,DNA甲基化作为重要的表观遗传学调控机制,很少有研究人员报道DNA甲基化水平的基因表达与缺氧适应之间的关联。Bernard Thienpont等人报道,肿瘤组织发生缺氧可引起氧依赖性TET酶的活性降低,TET酶通过5-甲基胞嘧啶氧化进而催化DNA去甲基化。这种生物学现象可以说明DNA甲基化与缺氧是相关的。Chiranjib Dasgupta等也提供引起启动子甲基化可增加缺氧的证据。研究方法:本研究,我们招募了 10名世居高海拔藏族(5名男性和5名女性;平均年龄:27.5岁),10名居民低海拔藏族(5名男性和5名女性;平均年龄:29.9岁),10名移居高海拔汉族(5名男性和5名女性;平均年龄:36.8岁)和10名普通汉族人(5名男性和5名女性;平均年龄:30.2岁)。使用基于微阵列的方法,找出世居藏族和移居汉族的差异性甲基化区域(DMR),通过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对差异甲基化基因进行分析,对差异基因进行生物通路富集分析(IPA),并对其功能采用基因功能富集分析(Go)。结果:差异甲基化位点的KEGG分析提示,高海拔藏族与低海拔藏族在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肥厚性心肌病,扩张型心肌病信号通路富集。移居高海拔汉族与低海拔汉族居民独特富集在:胰岛素信号通路和mTOR信号通路。启动子水平的KEGG分析提示,糖酵解/糖原异生通路是高海拔藏族居民与低海拔藏族居民比对后独有的。结论:揭示了世居高海拔藏族与移居低海拔藏族和移居高海拔汉族与低海拔汉族的全基因组DNA甲基化谱。此外,对差异甲基化位点和启动子水平的相应差异甲基化基因进行典型的功能注释分析。为探讨高原藏族居民与居民低海拔藏族和迁徙高原汉族与居民低海拔汉族人群DNA甲基化的表观遗传调控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为了解高原适应的机制提供新的见解和思路。第二部分:健康成人急性高原暴露后脑血管反应性的变化研究研究目的:研究健康成人不同海拔地区脑血管反应性(CVR)的变化及可能相关机制。研究方法:采用经颅多普勒联合CO2吸入CVR,采用近红外光谱(NIR)检测局部脑氧饱和度(rScO2)。采集血液标本,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血管活性物质。本研究将59名健康成人分为低海拔组、中海拔组和高海拔组3组,低空组的所有指标均在出发前24小时和到达后测试。北京(海拔44.4米)到西宁(中等海拔2200米)。然后,休息48h后,所有指标在到达西宁后(24h和48h)(在2200米的中海拔高度)与玉树结古镇(海拔3700米)和中海拔高度进行了检测。对三个海拔高度的受试者进行组间比较。北京(海拔44.4米)到西宁(中等海拔2200米)。然后,在休息48小时后,所有指标在西宁(中等海拔2200米)到达玉树结古镇(海拔3700米)的24小时和48小时以及中等高度的所有指标进行测试。对三个高度的受试者进行了组间比较。结果:急性暴露于高原,低海拔组CVR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VR:1.94re为0.91±0.53,P<0.001);CVRI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脑血管储备指数(CVRI):3.65 HVCVR 与 1.37 E CVR,P<0.001);rSc02 水平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差异是(66.78±4.61)%vs(70.29±4.52)%,P<0.001。急性高原暴露后低海拔组血管活性物质与暴露前相比下降:NO:(79.14±9.54)μmol/L vs(58.01±9.93)μ mol/L,P<0.001;血清eNOS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7.23±6.20)pg/mL v(65.07±9.82)pg/ml,P<0.001;EPO:(84.68±13.16)PG/ml 与(65.01±5.92)pg/ml,P<0.001;VEGF:(71.91±11.62)pg/ml vs(54.92±11.86)pg/ml,P<0.001;SFLT:(384.18±42.73)pg/ml vs.(320.62±78.96)pg/ml,p<78.96。急性高原暴露后中海拔组CVR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VR:2±0.79 vs 0.91±0.66,P<0.001);CVRI 差异显着(3.83±0.67 vs 1.67±0.87);P<0.001;RSC02随海拔升高而略有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7.53±4.61)%vs.(69.63±5.59)%,P<0.001]。在暴露于高海拔地区之前,NO、NOS低、中海拔组的EPO、VEGF和sFLT均高于高原组。不同海拔高度的CVR水平与SC02呈负相关(r=0.91),与NO和NOS水平呈正相关(RS=0.89,r=0.75);CVR 与 VEGF 和 EP0 中度相关(RS=0.45,r=0.42)。RSC02 与 RBC、Hb 和 VEGF 水平呈正相关(r=0.89,r=0.75,RS=0.86),但与 NO 和 NOS水平呈中度负相关(rs=-0.52,r=-0.57)。结论:低海拔受试者快速高原低氧暴露后,CVR升高,血清中的NO、eNOS、EPO等红细胞和血管活性物质显着升高,VEGF升高,随后逐渐降低,sFlt-1随着海拔的升高,逐渐升高,rSc02水平逐渐降低,表明高海拔地区的局部脑缺氧。第三部分:高原适应性基因MICU1在造血分化过程中的功能研究研究目的:根据前期研究结果藏、汉全基因组DNA甲基化谱,分析差异甲基化基因富集到的通路,我们选择钙信号通路,低氧适应相关线粒体钙离子摄入蛋白1进行相关实验研究。低氧可诱发低氧诱导因子HIF活化降低线粒体膜电位,活化的HIF进一步激活一系列因子引起线粒体自噬。线粒体膜电位降低后被自噬体清除,诱导线粒体自噬发生。线粒体功能紊乱导致钙稳态失衡,将引起细胞自噬、死亡。线粒体钙离子单向转运复合体(MCU、MICU1、MICU1)中线粒体钙离子摄入蛋白1(MICU1)是维持细胞线粒体钙稳态的重要分子,它是线粒体依赖性死亡途径的负调控因子。有研究发现,人在进入高原后,MCUR1的表达水平显着升高,提示MCUR1可能在适应高原环境过程中发挥作用。那么复合体中MICU1的功能如何?为此我们构建了稳定敲低MICU1的K562细胞系,并鉴定了载体的表达效果,探索MICU1在低氧时对红系分化的功能及其可能机制。探讨在低氧环境中MICU1对红系分化过程中调节作用及其对K562增殖、分化及凋亡的影响。研究方法: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K562细胞系MICU1蛋白的表达情况。用慢病毒技术包装K562细胞,稳定敲低MICU1的表达,常氧、低氧培养,用qRT-PCR检测MICU1敲低效果,以及红系分化标志物cd235a、γ-globin表达情况,达标后采用westemblot检测MICU1、P53、BAX、Bcl-2的表达情况;用CCK8法检测了敲低MICU1后K562细胞的增殖;用ANNEXINV-APC/7-ADD检测了敲低MICU1后K562细胞系的周期和凋亡。结果:低氧可以抑制K562细胞的CD35a、y-globin的表达,抑制红系分化;CCK-8结果表明敲低MICU1可显着抑制K562细胞的增殖能力;流式细胞术实验结果表明敲低MCUR1可促进K562细胞凋亡;蛋白质免疫印迹实验表明敲低MICU1促进凋亡相关蛋白p53、BAX的表达,抑制BCL-2的表达。说明MICU1可促进K562增殖,抑制K562凋亡,促进了红系分化。结论:我们结果说明在K562细胞模型中,MICU1可以调控K562向红系分化,调控增殖、分化及凋亡过程,其调控K562分化、凋亡的过程可能通过调控MICU1的表达实现的。这进一步确定了 MICU1低氧诱导细胞红系分化的可能新机制。

吴天一[6](2019)在《高原医学40年——中国高原医学研究站及科学研究》文中认为在高原医学研究中,高原现场的研究是不可取代的,随着人们不断向更高海拔进军,在很高的高度上或特高海拔,对人类的长期居住群体,或者短期急速进入的群体(军事行动或高原建设者)或少数个体(登山者或旅游者)的低氧习服-适应或损伤的研究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为了充分获取资料,在高海拔建立临时或永久性的实验室或者高山研究站就显得十分必要。在世界的所有高原高山地区几乎均有高山医学-生理学的实验室或站点。在中国,早在1960年我国第一次攀登珠峰时,

李云虹[7](2019)在《西藏芜菁防治缺氧性肺水肿和脑水肿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西藏芜菁(Brassicarapassp.rapa,俗称芫根)是一种适应了极地环境的食、药、饲三用作物,藏民传统上将其用于缓解和抵御高原性缺氧。课题组前期研究揭示,西藏芜菁块茎提取物的正丁醇相(n-butanol fraction of Tibetan Turnip,n-bu-TT)是其抗缺氧的有效活性部位,对香豆酸(p-Coumaricacid,CA)及其葡萄糖苷(p-Coumaricacid-β-D-glucopyranoside,CAG)为主要功效成分之一。进一步研究又表明,n-bu-TT和CA具有良好的预防缺氧性肺水肿的作用,并提示可能同时具有预防缺氧性脑水肿的功效。本文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首先建立急性常压缺氧性肺/脑水肿的动物模型,评价n-bu-TT和CA预防缺氧性肺/脑水肿的作用,然后建立小鼠肺微血管内皮细胞和脑星形胶质细胞的缺氧模型,探讨CA防护缺氧性肺/脑细胞损伤的作用机制。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建立急性常压缺氧性肺水肿的ICR(Institute of Cancer Research)小鼠模型,探明n-bu-TT)和CA预防缺氧性肺水肿的有效作用剂量。将100只健康雄性小鼠随机分为5组,设1个常氧对照组和4个低氧试验组,每组各20只。常氧对照组灌胃无菌水,4个低氧试验组分别灌胃无菌水、400 mg/kg.bw的n-bu-TT、100mg/kg.bw的CA和2mg/kg.bw的地塞米松(阳性对照药物),每日灌胃1次,连续4d。第4天灌胃lh后,将低氧试验组小鼠置于含氧量为(9.5士0.2)%的常压低氧舱中,保持24h后取出,测定各组小鼠的肺组织含水量(Lung water content,LWC)、肺血管通透性、肺泡灌洗液(Bronchoalveolar lavage fluid,BALF)中蛋白浓度、血浆一氧化氮(Nitricoxide,NO)和内皮素-1(Endothelin-1,ET-1)含量,用光镜和电镜观察肺组织的显微结构,并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肺组织中紧密接合蛋白(Occludin)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在含氧量为9.5%的低氧环境下,400 mg/kg.bw的 n-bu-TT和100 mg/kg.bw的CA干预后实验小鼠的LWC和BALF中蛋白浓度均显着低于低氧模型组;同时,这两组小鼠的肺组织气血屏障完整性良好,NO释放增强,ET-1释放被抑制,Occludin蛋白表达水平增加。n-bu-TT和CA表现出与常用药物地塞米松(Dexamethasone,DXMS)相近的对小鼠缺氧性肺水肿的预防作用。2.建立急性常压缺氧性脑水肿的ICR小鼠模型,探明n-bu-TT和CA预防缺氧性脑水肿的有效作用剂量。然后将100只健康雄性小鼠随机分为5组,设1个常氧对照组和4个低氧试验组,每组各20只。常氧对照组灌胃无菌水,4个低氧试验组分别灌胃无菌水、400 mg/kg.bw的n-bu-TT、100 mg/kg.bw的CA和2mg/kg.bw的地塞米松,每日灌胃1次,连续4d。第4天灌胃后lh,将低氧试验组小鼠置于含氧量为(9.5±0.2)%的常压低氧舱中,保持24h后取出,检测各组小鼠的脑组织含水量(Brain water content,BWC)、血脑屏障通透性、Na+-K+-ATPase活性、线粒体膜电位、氧化应激及炎症因子等指标。同时,用光镜和电镜观察脑组织的显微结构,并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脑组织中Occludin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在含氧量为9.5%的低氧环境下,400 mg/kg.bw的n-bu-TT和100 mg/kg.bw的CA干预后小鼠的BWC和血脑屏障通透性均显着低于低氧模型组,同时这两组小鼠的Na+-K+-ATPase活性和线粒体膜电位增加,氧化应激和炎症指标均得到有效抑制,Occludin蛋白表达水平增加。n-bu-TT和CA表现出与地塞米松相近的对小鼠缺氧性脑水肿的预防作用。3.建立ICR小鼠的肺微血管内皮细胞缺氧模型,探索CA预防缺氧性肺水肿的作用机制。设置5个试验组,依次为常氧对照组、低氧模型组、低氧+25 μmol/L的CA组、低氧+50 μmol/L的CA组和低氧+10 μmol/L的地塞米松组。常氧预处理1 h后,将4个低氧试验组置于三气培养箱(1%O2+5%C02+94%N2)中,24 h后取出。检测各组细胞的存活率,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NO和ET-1释放水平、以及HIF-1α、VEGF、iNOS、eNOS和ET-1mRNA水平,利用透射电镜观察各组肺微血管内皮细胞的超微结构。同时,采用RT-qPCR和Western Blot技术检测低氧肺水肿模型小鼠肺组织样本中HIF-1α、VEGF、iNOS、eNOS和ET-1mRNA水平及蛋白表达量。结果显示,CA预防缺氧性肺水肿的主要作用机制涉及HIF-1α、VEGF、iNOS和ET-1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的降低,进而降低了肺组织屏障通透性,促进了 NO释放,并抑制了 ET-1合成。4.建立ICR小鼠的脑星形胶质细胞缺氧模型,探索CA预防缺氧性脑水肿的作用机制。设置5个试验组,依次为常氧对照组、低氧模型组、低氧+25 μnol/L的CA组、低氧+50μmol/L的CA组和低氧+25 μmol/L的地塞米松组。常氧预处理1 h后,将4个低氧试验组置于三气培养箱(1%02+5%C02+94%N2)中,24h后取出。检测各组细胞的存活率,测定HIF-1α、VEGF、ET-1和AQP4mRNA水平,利用透射电镜观察各组脑星形胶质细胞的超微结构。同时,采用RT-qPCR和Western Blot技术检测低氧脑水肿模型小鼠脑组织样本中HIF-1 α、VEGF、ET-1和AQP4mRNA水平及蛋白的表达量。结果表明,CA预防缺氧性脑水肿的主要作用机制涉及HIF-lα、VEGF、ET-1和AQP4mRNA水平及蛋白表达的降低,进而降低了脑组织屏障通透性,缓解了缺氧造成的星形胶质细胞水肿,达到了预防小鼠缺氧性脑水肿的作用。本文对西藏芜菁滋补增氧、预防急性高原病(缺氧性肺/脑水肿)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进行了系统研究和阐述,对这一极地宝贵资源的深入开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李灵生[8](2019)在《COPD合并PH中医证候相关性分析及解毒祛瘀方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1.研究背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呼吸系统常见病和多发病,患病率及致死率逐年增加,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寿命,而且对家庭、社会也造成了巨大的负担。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目前已不仅仅局限于单纯COPD,对于COPD共患疾病的相关研究亦日趋增多,其不仅可以产生呼吸系统常见诸如自发性气胸、慢性呼吸衰竭等疾病,亦可导致其他系统共患疾病,在循环系统中以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为典型代表,而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Hypertension,PH)是COPD进展到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不可避免的环节,当COPD发展出现PH时,慢性肺心病就很有可能会作为典型循环系统合并症出现,且常常提示产生不良的预后[1],因此对COPD合并PH的预防与治疗刻不容缓。2.临床研究2.1目的2.1.1通过对COPD合并PH患者的中医证型临床调查研究,分析其证候分布情况,探讨各证候类型与临床检测指标的相关性;2.1.2验证解毒祛瘀方改善COPD合并PH患者活动耐力的疗效。2.2方法2.2.1研究对象来源于2017年7月至2019年3月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病房和门诊符合COPD合并PH诊断的患者,共收集病例160例,其中7例因资料不全予以剔除,符合纳入标准患者共153例,通过对入组患者四诊资料的收集,进行中医证候分类并建立主要检查指标数据库,分析不同中医证型在肺动脉收缩压、血气指标、肺功能、血常规、生化、NT-proBNP、凝血指标等方面的差异性;2.2.2将符合COPD合并PH诊断且中医辨证属“毒瘀证型”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解毒祛瘀方颗粒剂口服,日一次,两次分服,对照组给予中药模拟剂加西医常规治疗,疗程30天。观察比较治疗前后两组在6分钟步行距离(6MWD)、BORG呼吸困难分级指数、肺动脉高压功能分级、生活质量评估测试(CAT)、呼吸困难量表(mMRC)、中医症状积分等方面的差异,并记录有无不良反应。2.3结果2.3.1 COPD合并PH患者的中医证型相关性研究2.3.1.1 COPD合并PH患者中医证型分布情况通过对入组患者进行中医辩证分型,结果毒瘀证型最为多见(68例,占44.4%),其他依次为肺肾两虚证(31例,占20.2%)>痰热蕴肺(24例,占15.7%)>气虚血瘀证(14例,占9.2%)>痰瘀阻肺证(11例,占7.2%)>肺脾两虚证(5例,占3.3%)。2.3.1.2 COPD合并PH患者在各证型中的性别分布入组患者中男性91人,占59.5%,女性62人,占40.5%。各证型性别构成比依次为;毒瘀证中男性44例,占64.7%,女性24例,占35.3%;痰热蕴肺证中男性13例,占54.2%,女性11例,占45.8%;痰瘀阻肺证中男性5例,占45.5%,女性6例,占54.5%;气虚血瘀证中男性8例,占57.2%,女性6例,占42.8%;肺肾两虚证中男性18例,占58.0%%,女性13例,占42%;肺脾两虚证中男性4例,占80%,女性1例,占20%。经组间比较分析,P=0.490>0.05,表明6种证型间在性别构成比方面无统计学差异。2.3.1.3 COPD合并PH患者在各证型中的年龄分布入组患者中年龄最小为49岁,最大为85岁,平均年龄为(75.13±8.30)岁,其中男性平均年龄为(74.60±8.71)岁,女性平均年龄为(75.90土7.68)岁。经组间比较分析,P=0.168>0.05,表明6种证型在年龄方面无统计学差异。。2.3.1.4 COPD合并PH患者各证型的肺动脉收缩压相关性分析入组患者中肺动脉压力最小值为40mmHg,最大值为1151111mmHg,平均值为(51.35±12.65)mmHg。各证型收缩压分布依次为:毒瘀证轻度57例,中度10例,重度1例;痰热蕴肺证轻度18例,中度6例,重度0例;痰瘀阻肺证轻度9例,中度1例,重度1例;气虚血瘀证轻度11例,中度3例,重度0例;肺肾两虚证轻度26例,中度5例,重度0例;肺脾两虚证轻度4例,中度1例,重度0例。经方差分析发现,6种证型在肺动脉压力方面,P=0.149>0.05,表明6种证型在肺动脉压力方面无统计学差异。2.3.1.5 COPD合并PH患者各证型的肺功能、血气指标相关性分析入组患者肺功能指标FEV1%平均值为(48.76±16.92)%,FEV1/FVC平均值为(56.87土10.31)%;血气分析PH平均值为(7.385±0.077),PC02平均值为(45.44±15.54)mmHg,P02平均值为(76.71±23.04)mmHg。经方差分析发现,6种证型在肺功能指标和血气分析方面均P>0.05,表明6种证型在肺功能、血气指标方面无统计学差异。2.3.1.6 COPD合并PH患者各证型的血常规相关性分析入组患者血常规指标中WBC平均值为(7.05±3.17)*10^9/L,RBC平均值为(4.17±0.79)*10^12/L,HGB平均值为(126.98±23.92)g/L,HCT平均值为(0.377±0.073)L/L,PDW的平均值为(12.14±2.90)fl。经方差分析发现,6种中医证型在WBC方面,P=0.000<0.05,表明6种证型在WBC方面存在显着差异性,其中毒瘀证和痰热蕴肺证水平高于其他组;在RBC、HGB、HCT、PDW方面均P>0.05,表明6种证型在RBC、HGB、HCT、PDW方面无差异性。2.3.1.7 COPD合并PH患者各证型的生化、NT-proBNP、凝血相关性分析入组患者ALB的平均值为(36.16±7.04)g/L,Hs-CRP平均值为(32.94±50.13)mg/L,NT-proBNP的平均值为(2137.25±3537.87)pg/ml,D-Di的平均值为(2.27土7.79)mg/L,Fbg的平均值为(3.62土1.41)g/L。经方差分析发现,6种中医证型在在Hs-CRP、Fbg方面均P<0.05,表明6种证型在Hs-CRP、Fbg方面存在差异性,其中毒瘀证和痰热蕴肺证Hs-CRP水平高于其他组,毒瘀证和痰瘀阻肺证Fbg水平高于其他组;在ALB、NT-proBNP、D-Di方面均P>0.05,表明6种证型在ALB、NT-proBNP、D-Di方面无差异性。2.3.2解毒祛瘀方治疗COPD合并PH的临床观察2.3.2.1治疗组和对照组的一般资料分析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吸烟情况、血压等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两组具有可比性。2.3.2.2治疗组和对照组的疗前指标分析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在肺动脉收缩压、肺功能指标、血气指标、WHO肺动脉高压功能分级、呼吸困难mMRC评级、Borg指数、6MWD、CAT评分、中医证候评分等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两组具有可比性。2.3.2.3治疗组和对照组的疗后指标分析经统计学分析,治疗组在6MWD、BORG呼吸困难分级指数、CAT评分、中医症状积分等方面较治疗前显着改善(P<0.01),且在6MWD、BORG呼吸困难分级指数、中医症状积分等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在WHO肺动脉高压功能分级方面两组较治疗前均无改善(P>0.05);在mMRC方面治疗组较疗前改善(P<0.05),对照组无改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等指标均无明显异常变化。3.结论3.1 COPD合并PH患者证候调查研究中以毒瘀证型最为常见,其次分别为肺肾两虚证、痰热蕴肺、气虚血瘀证、痰瘀阻肺证、肺脾两虚证。3.2 COPD合并PH患者毒瘀证和痰热蕴肺证的WBC、Hs-CRP水平相对更高,毒瘀证、痰瘀阻肺证Fbg水平相对更高,考虑可能与急性发作和血液动力学改变有关。3.3解毒祛瘀方治疗COPD合并PH患者可有效改善临床症状,增加活动耐力,提高生活质量,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董旭[9](2018)在《模拟高原慢性缺氧条件下局部富氧环境对大鼠心肺结构与功能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医学上高原是指海拔3000 m以上、产生明显生物学效应的地区。高原与平原的主要区别是海拔较高,随着海拔上升,大气压逐渐下降,由此导致的PO2、氧含量降低是高原地区医学问题的主要原因。目前研究发现高原慢性缺氧环境会引起:1、肺血管收缩和肺血管阻力增加,导致HPAH;2、血液RBC数量显着增加,严重时会导致高原红细胞增多症;3、右心后负荷显着增加,引起右心缺氧性心肌重塑,导致心肌肥大和心肌纤维化;4、分子生物学方面,Hyp、HIF-1α、RAAS中的ACE、ACE2和AngⅡ以及ET-1的基因与蛋白表达变化与高原慢性缺氧刺激密切相关。高原慢性缺氧环境下,以上分子表达的异常变化和心肺结构与功能的病理性变化是HAHD的基础,严重威胁着高原地区广大人民群众和部队官兵的健康。目前HAHD防治主要依赖药物干预,而作为物理手段的富氧技术对高原缺氧所致的心肺结构与功能病变的预防研究开展不够广泛。因此本课题通过动物实验探索利用自主设计研制的膜法氧气机构建的局部富氧环境对高原慢性缺氧所致的大鼠心肺结构与功能病变的预防作用、效果及分子生物学影响,以期为HAHD预防研究、维护高原地区广大人民群众和部队官兵的健康提供新的方法和科学依据。第一部分模拟高原慢性缺氧条件下局部富氧环境对大鼠心脏结构与功能的影响目的:探索局部富氧环境对高原慢性缺氧所致的大鼠心脏结构与功能病变的预防作用、效果以及分子生物学影响,以期为后续的深入研究和人体实验研究奠定基础。方法:利用自主设计研制的小型动物低压舱模拟海拔5000m高原慢性缺氧环境,利用自主设计研制的便携式膜法氧气机和大鼠IVC笼盒创新结合的方式在低压舱内构建局部富氧环境。将36只雄性成年SD大鼠随机分组,对照组(NC)大鼠于平原环境(西安400m)饲养30d,n=12;缺氧组(HH)和富氧组(HO)大鼠置于低压舱内模拟海拔5000m缺氧环境下饲养30d(22h/d),n=12,HO组大鼠同时每天置于局部富氧环境内有效富氧8h。实验每周测量大鼠体重,干预结束后对大鼠进行血流灌注量、心脏血流动力学测量,取大鼠左心室血进行血液细胞学测量,摘取大鼠心脏分离左右心室进行心室重量指数测量,光镜下观察心肌组织形态结构,RT-PCR法检测左、右心室Col1α1、Col3α1、HIF-1α、ACE、ACE2 mRNA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左、右心室HIF-1α、ACE、ACE2蛋白表达,碱水解法检测左、右心室Hyp含量,ELISA法检测左、右心室AngⅡ含量。结果:模拟海拔高度为5000m时,低压舱内氧浓度为20.9%vol,而局部富氧环境内的氧浓度可达28.2%vol。HH组与HO组大鼠体重在低压舱内饲养后各周均较NC组显着降低(P<0.01),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大鼠体重首周未增长。HH组大鼠皮肤平均血流灌注量较NC组显着提高(P<0.01),HO组较HH组显着降低(P<0.01),与N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H组大鼠RBC计数、Hct、Hb含量较NC组显着增高(P<0.01),HO组较HH组显着降低(P<0.05,P<0.01,P<0.01),与N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H组大鼠mRVSP和mPAP较NC组显着提高(P<0.01),HO组大鼠虽较NC组显着提高(P<0.05),但较HH组显着降低(P<0.05)。三组大鼠左心室重量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H组全心重量指数、右心室重量指数以及Hermann-Willson指数较NC组显着提高(P<0.01),HO组大鼠全心重量指数和右心室重量指数较HH组显着降低(P<0.01),与N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ermann-Willson指数虽较NC组显着提高(P<0.05),但较HH组显着降低(P<0.01)。各组大鼠左心室心肌纤维结构未见显着差异,HH组大鼠右心室壁厚度较NC组增厚、心肌纤维增粗,而HO组大鼠右心室壁增厚程度、心肌纤维增粗程度较HH组明显降低。分子生物学方面,三组大鼠左心室Col1α1和Col3α1 mRNA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H组大鼠左心室ACE、ACE2以及HIF-1αmRNA表达较NC组均显着提高(P<0.01),HO组大鼠左心室ACE mRNA表达较HH组显着降低(P<0.01),与N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O组大鼠左心室ACE2 mRNA表达较NC、HH组均显着提高(P<0.01),HO组大鼠左心室HIF-1αmRNA表达虽较NC组显着提高(P<0.01),但较HH组显着降低(P<0.01)。三组大鼠右心室ACE2 mRNA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H组大鼠右心室ACE、Col1α1、Col3α1、HIF-1αmRNA表达较NC组均显着提高(P<0.01),HO组大鼠右心室ACE、Col1α1、Col3α1、HIF-1αmRNA表达虽较NC组显着提高(P<0.01),但较HH组均显着降低(P<0.01)。HH组大鼠左心室HIF-1α、ACE、ACE2蛋白表达较NC组均显着提高(P<0.01,P<0.05,P<0.01),HO组大鼠左心室HIF-1α、ACE蛋白表达较HH组显着降低(P<0.05),与N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O组大鼠左心室ACE2蛋白表达较NC、HH组均显着提高(P<0.01)。三组大鼠右心室ACE2蛋白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H组大鼠右心室ACE、HIF-1α蛋白表达较NC组均显着提高(P<0.01),HO组大鼠右心室ACE蛋白表达虽较NC组显着提高(P<0.05),但较HH组显着降低(P<0.05),HO组大鼠右心室HIF-1α蛋白表达较NC组显着提高(P<0.01),较HH组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大鼠左心室Hyp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H组大鼠右心室Hyp含量较NC组显着提高(P<0.01),HO组大鼠右心室Hyp含量虽较NC组显着提高(P<0.05),但较HH组显着降低(P<0.01)。HO组大鼠左心室AngⅡ含量较NC、HH组显着降低(P<0.01),NC、HH组大鼠左心室AngⅡ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H组大鼠右心室AngⅡ含量较NC组显着提高(P<0.01),HO组大鼠右心室AngⅡ含量虽较NC组显着提高(P<0.01),但较HH组显着降低(P<0.01)。结论:1、大鼠进入高原缺氧环境首周体重未增长,说明机体处于应激状态,需通过神经体液等系统的生理代偿性调整后才能逐步适应缺氧环境,而后体重呈现缓慢增长趋势。模拟高原慢性缺氧条件下局部富氧环境未对大鼠的消化代谢活动产生显着影响。2、模拟高原慢性缺氧条件下局部富氧环境能够显着降低大鼠皮肤平均血流灌注量和血液RBC数量,有效预防高原红细胞增多症,可为大鼠适应更复杂恶劣、更高海拔的高原环境进行血液系统代偿的功能储备,显着提高大鼠对高原缺氧环境的适应能力。3、模拟高原慢性缺氧条件下局部富氧环境能够显着降低大鼠mPAP、mRVSP和Hermann-Willson指数,有效预防大鼠右心后负荷过度增加,明显缓解大鼠右心室肥厚程度。此外,相关性分析表明大鼠mPAP与Hermann-Willson指数显着正相关(n=18,r=0.792,P<0.01),进一步验证了缺氧环境下大鼠右心室肥厚与PAP的显着提高密切相关。4、模拟高原慢性缺氧条件下局部富氧环境能够显着降低大鼠左心室HIF-1α与ACE表达、提高ACE2表达,使心肌组织中AngⅡ含量显着降低,有效缓解心肌组织缺氧状态,提高了缺氧环境下大鼠左心室心肌的适应能力。5、模拟高原慢性缺氧条件下局部富氧环境能够显着降低大鼠右心室ACE表达,预防心肌组织中AngⅡ含量过度增高,有效缓解大鼠右心室心肌纤维化程度。第二部分模拟高原慢性缺氧条件下局部富氧环境对大鼠肺组织结构与功能的影响目的:探索局部富氧环境对高原慢性缺氧所致的大鼠肺组织结构与功能病变的预防作用、效果以及分子生物学影响,以期为后续的深入研究和人体实验研究奠定基础。方法:利用自主设计研制的小型动物低压舱模拟海拔5000m高原慢性缺氧环境,利用自主设计研制的便携式膜法氧气机和大鼠IVC笼盒创新结合的方式在低压舱内构建局部富氧环境。将36只雄性成年SD大鼠随机分组,对照组(NC)大鼠于平原环境(西安400m)饲养30d,n=12;缺氧组(HH)和富氧组(HO)大鼠置于低压舱内模拟海拔5000m缺氧环境下饲养30d(22h/d),n=12,HO组大鼠同时每天置于局部富氧环境内有效富氧8h。干预结束后对大鼠进行肺动脉压测量,取大鼠右肺上叶光镜下观察肺组织形态结构,RT-PCR法检测肺组织Col1α1、Col3α1、ET-1 mRNA表达,碱水解法检测肺组织Hyp含量,ELISA法检测肺组织ET-1含量。结果:模拟海拔高度为5000m时,低压舱内氧浓度为20.9%vol,而局部富氧环境内的氧浓度可达28.2%vol。HH组大鼠mPAP较NC组显着提高(P<0.01),HO组大鼠虽较NC组显着提高(P<0.05),但较HH组显着降低(P<0.05)。HH组大鼠终末细支气管水平和呼吸性细支气管水平肺小动脉中膜增厚、平滑肌细胞增生,管腔明显狭窄,外膜胶原纤维明显增多,出现典型的HPVR形态变化,而HO组大鼠肺动脉中膜增厚程度、平滑肌细胞增生程度、管腔狭窄程度以及外膜胶原纤维增多程度较HH组均明显降低。HH组大鼠肺组织Col1α1、Col3α1、ET-1 mRNA表达较NC组显着提高(P<0.01),HO组大鼠虽较NC组显着提高(P<0.01),但较HH组显着降低(P<0.01)。HH组大鼠肺组织Hyp含量较NC组显着提高(P<0.01),HO组大鼠虽较NC组显着提高(P<0.01),但较HH组显着降低(P<0.05)。HH组大鼠肺组织ET-1含量较NC组显着提高(P<0.01),HO组大鼠虽较NC组显着提高(P<0.01),但较HH组显着降低(P<0.01)。结论:模拟高原慢性缺氧条件下局部富氧环境能够显着降低大鼠肺组织ET-1表达,显着降低肺组织Hyp含量,有效缓解大鼠HPVR程度,限制PAP过度增高,有效预防右心后负荷过度增加,明显缓解右心室肥厚程度,对缺氧环境下大鼠心肺功能有效性与结构完好性有积极的促进与保护作用。总结基于两部分实验结论,我们可以认为局部富氧技术作为物理性干预手段对高原慢性缺氧所致的大鼠心肺结构及功能病变具有较好的预防保护作用,具有无药理毒副作用的明显优势。课题组研制的系列高原抗缺氧装备便携性强、稳定性好,为高原地区构建局部富氧环境提供了可靠保障,为高原地区全方位、全时段供氧提供了有力支撑。基于目前研究结果,通过优化实验条件、探究最佳富氧浓度与时间组合,可进一步提高膜法氧气机在高原慢性缺氧环境下的应用效能,为后续的深入研究和人体实验研究奠定基础,为HAHD预防研究和系列抗缺氧装备在高原地区进一步推广应用提供新的科学方法与实验依据。

单莲莲[10](2016)在《厄贝沙坦对慢性高原病大鼠血液指标及多脏器损伤的改善作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慢性高原病(CMS)主要病因为长期低压缺氧,低压缺氧通过引起肺动脉高压进而造成机体多脏器损伤。本研究以平原组为对照,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断药厄贝沙坦进行干预,旨在探讨厄贝沙坦对CMS大鼠血液指标异常及多脏器损伤的改善作用。方法:将120只大鼠随机分为六组(平原组,高原模型组,硝苯地平组,厄贝沙坦低、中、高剂量组),除平原组外其余5组进行30天造模及15天药物干预。45天后测定肺动脉压,血氧分压及血氧饱和度,ELISA法检测血清中NO、ET-1、CRP、IL-6的含量与肺组织匀浆中MDA、SOD、GSH-PX含量,观察多脏器组织(心、脑、肺、肝)病理切片的改变以及心脏二维超声结果。结果: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断药厄贝沙坦可使高原模型大鼠肺动脉压显着下降,而血氧分压及血氧饱和度只有较小的恢复趋势,肺组织匀浆中MDA含量下降并使SOD与GSH-PX含量有所提高;以及使高原模型大鼠血清中NO含量升高以及ET-1、CRP、IL-6含量下降。各组中以厄贝沙坦高剂量效果最优。心脏二维超声检查提示厄贝沙坦于左心室舒张功能障碍治疗有效,心脏的病理切片也证实了此效果。另外,厄贝沙坦对于脑、肺、肝组织的损伤也有一定的改善疗效。结论:厄贝沙坦通过影响CMS大鼠机体的肺动脉压、氧化应激水平以及炎症反应从而对异常的血液指标及多脏器损伤发挥改善作用,为CMS的治疗提出了新的治疗方向。

二、吸入一氧化氮药物及加压舱治疗高原肺水肿前后血液流变学的变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吸入一氧化氮药物及加压舱治疗高原肺水肿前后血液流变学的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1)微球法观察急性低氧应激对小鼠脏器血流量的影响及乙酰唑胺干预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对照
引言
第一部分 急性低氧应激对小鼠脏器血流量的影响
    1.1 实验材料
        1.1.1 实验动物
        1.1.2 主要试剂
        1.1.3 主要试剂配制
        1.1.4 主要仪器设备
    1.2 实验方法
        1.2.1 实验分组
        1.2.2 实验准备
        1.2.3 实验手术操作
        1.2.4 血流量检测
        1.2.5 动脉血气分析
    1.3 统计学处理
    1.4 实验结果
        1.4.1 微球回收率结果
        1.4.2 低氧小鼠器官组织血流量结果
        1.4.3 低氧通气1min到3min小鼠器官组织血流变化量结果
        1.4.4 常氧与低氧通气1min、3min时的动脉血气分析结果
    1.5 实验讨论
第二部分 乙酰唑胺干预对急性低氧应激小鼠脏器血流量的影响
    2.1 实验材料
        2.1.1 主要试剂
        2.1.2 主要试剂配制
        2.1.3 主要仪器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实验动物及分组
        2.2.2 血流量检测
        2.2.3 血清β-内啡肽、血管紧张素Ⅱ和儿茶酚胺的测定
    2.3 统计学处理
    2.4 实验结果
        2.4.1 实验小鼠基础参数
        2.4.2 微球回收率结果
        2.4.3 各组小鼠器官组织血流量结果
        2.4.4 各组织器官各组间1 min到3 min血流量降低结果
        2.4.5 小鼠血清中β-内啡肽、血管紧张素Ⅱ和儿茶酚胺含量结果
    2.5 实验讨论
全文总结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实验动物血流量测量方法及其应用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附图

(2)砭贴预处理对急性低压低氧模型大鼠的自由基和炎性因子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医贴疗法的发展概况
        1 贴外治法的历史沿革
        2 贴外治法的应用现状
        3 贴外治法的特点
        4 创新软介质砭术工具——砭贴的临床研究进展
        5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二 现代医学对高原肺损伤的防治的研究进展
        1 高原低压缺氧对人体的损害
        2 高原肺水肿的机制研究
        3 高原肺水肿的中医病因病机分析
        4 高原肺水肿的现代防治研究
        5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章 砭贴预处理对急性低压低氧模型大鼠的自由基和炎性因子的影响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实验部分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第三节 研究结果
        1 各组大鼠一般情况比较
        2 各组大鼠血清检测结果
        3. 各组大鼠肺组织的检测结果
        4 小结
    第四节 讨论
        1 实验分组的讨论
        2 建立低压低氧造模方法的讨论
        3 砭贴穴位的选取
        4 预处理方法的选择
        5 贬贴对低压低氧模型大鼠防治效应的探讨
结语
    1 结论
    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3)酸枣提取物对高原肺动脉高压大鼠脏器保护作用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
    1 酸枣提取物干预前后血清因子分析
        1.1 材料
        1.2 方法
        1.3 结果
        1.4 讨论
    2 大鼠多脏器病理改变
        2.1 材料
        2.2 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3 血清代谢差异物相关通路分析
        3.1 材料
        3.2 方法
        3.3 结果
        3.4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导师评阅表

(4)针刺疗法用于调节急进高原人群血氧饱和度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受试者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与脱落标准
        1.6 中止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试验内容
        2.2 随机分组
        2.3 对照设计
        2.4 盲法设计
        2.5 主要设备及用具
        2.6 治疗方案
        2.7 观测指标
        2.8 质控指标
        2.9 不良事件评价
        2.10 安全性分级
        2.11 伦理学审批
        2.12 技术路线图
        2.13 统计分析
结果
    1.1 受试者入组情况
    1.2 基线分析
    1.3 治疗结果及数据分析
    1.4 治疗组不同海拔地区不良事件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中医中药在高原反应的防治应用进展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5)高原低氧适应DNA甲基化谱及相关基因MICU1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前言
第一章 青藏高原藏、汉族全基因组DNA甲基化谱的研究
    1.1 研究背景
    1.2 实验材料
        1.2.1 研究对象
        1.2.2 样本采集
        1.2.3 主要试剂
        1.2.4 主要仪器设备和软件
    1.3 实验方法
        1.3.1 提取收取样本血液DNA
        1.3.2 甲基化芯片850K检测
        1.3.3 实验过程
        1.3.4 实验质控
        1.3.5 数据分析流程
        1.3.6 数据分析
        1.3.7 统计学分析
    1.4 结果
        1.4.1 甲基化微阵列芯片分析结果
        1.4.2 高海拔世居藏族居民与移居低海拔藏族差异甲基化位点的鉴定
        1.4.3 高海拔藏族与低海拔藏族居民差异甲基化位点的基因组特征
        1.4.4 高海拔藏族与低海拔藏族启动子水平差异甲基化基因的筛选及功能注释分析
        1.4.5 鉴定移居高海拔汉族与低海拔汉族居民之间的差异甲基化位点
        1.4.6 移居高海拔汉族与低海拔汉族居民差异甲基化位点的基因组特征
        1.4.7 移居高海拔汉族与低海拔汉族居民启动子水平差异甲基化基因的筛选及功能注释分析
        1.4.8 高海拔藏族居民和移居高海拔汉族的独特信号通路分析
    1.5 研究结论
    1.6 讨论
第二章 急进高原不同海拔健康成年人脑血管反应性研究
    2.1 研究背景
    2.2 实验材料
        2.2.1 研究对象
        2.2.2 主要仪器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研究内容
        2.3.2 试验方法
        2.3.3 统计学分析
        2.3.4 数据分析流程
    2.4 结果
        2.4.1 低海拔组急进高原前后RBC、RBC聚集指数、HB、MCH和MCHC,切变率、卡松粘度变化
        2.4.2 中度海拔组急进高原前后RBC、RBC聚集指数、HB、MCH和MCHC,切变率、卡松粘度变化
        2.4.3 脑氧饱和度(rScO_2)变化
        2.4.4 CVR、CVRI变化
        2.4.5 血清中血管活性物质变化
        2.4.6 各指标与脑血管反应性及脑氧饱和度的相关性
    2.5 研究结论
    2.6 讨论
第三章 MICU1在高原适应中的功能研究
    3.1 研究背景
    3.2 材料和方法
        3.2.1 主要实验材料
        3.2.2 细胞培养
        3.2.3 稳定敲低 MICU1 K562 细胞系的建立
        3.2.4 RNA的提取
        3.2.5 逆转录反应-cDNA获取
        3.2.6 实时定量PCR引物的设计
        3.2.7 实时定量PCR
        3.2.8 蛋白提取
        3.2.9 蛋白质免疫印迹实验
        3.2.10 细胞分化实验
        3.2.11 细胞增殖实验
        3.2.12 细胞周期实验
        3.2.13 细胞凋亡实验
        3.2.14 统计学分析
    3.3 实验结果
        3.3.1 敲低MICU1稳定细胞系的构建及表达检测
        3.3.2 敲低MICU1显着抑制红细胞分化能力
        3.3.3 敲低MICU1显着抑制红细胞的增殖的能力
        3.3.4 敲低MICU1显着促进K562细胞凋亡
        3.3.5 敲低MICU1显着促进凋亡相关分子p53、BAX的表达
    3.4 结论
    3.5 讨论
综述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论文创新点
不足与展望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6)高原医学40年——中国高原医学研究站及科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阿尼玛卿峰高山医学实验室
    1.1 中日联合医学登山队
    1.2 研究成果
        1.2.1 高原心功能
        1.2.2 睡眠生理
        1.2.3 高原脑功能
        1.2.4 其他研究[8]
        1) 高山能量消耗及体重:
        2) 微循环:
        3) 神经反应:
        4) 皮肤血管耐寒反应:
        5) 凝血功能:
        6) 高山病发病率:
        7) 高原鼠兔 (Plateau Pika, Ochotona curoniae) :
2 喀喇昆仑山地区高山医疗站
    2.1 三十里营房医疗站
    2.2 喀喇昆仑神仙湾医疗站
    2.3 高原病研究成果
3 西藏军区总医院全军高原病防治研究中心
4 全军高原环境损伤防治重点实验室高山站
5 西藏医学科学研究所实验室
6 西藏大学高原医学中心实验室
7 青海高原医学研究所高山站
    7.1 青海高原天峻实验站
    7.2 青海玛多高山实验站
8 结语

(7)西藏芜菁防治缺氧性肺水肿和脑水肿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英文缩写表
第一章 绪论
    1.1 高原肺水肿(HAPE)
        1.1.1 肺动脉高压
        1.1.1.1 交感神经过度活化
        1.1.1.2 一氧化氮(NO)合成不足
        1.1.1.3 内皮素-1(ET-1)过度合成
        1.1.2 肺气血屏障通透性增加
        1.1.3 肺泡清除液体的功能障碍
    1.2 急性高原反应(AMS)与高原脑水肿(HACE)
        1.2.1 缺氧条件下脑血流动力学和流变学的变化
        1.2.2 缺氧条件下细胞因子和炎症因子的变化
    1.3 急性高原病(AHAI)的预防措施
        1.3.1 碳酸酐酶抑制剂(如乙酰唑胺)
        1.3.2 糖皮质激素(如地塞米松和布地奈德)
        1.3.3 β_2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如硝苯地平和沙美特罗)
        1.3.4 磷酸二酯酶抑制剂(如西地那非和他达拉非)
        1.3.5 镇痛剂(如布洛芬)
        1.3.6 抗氧化剂(如银杏叶和马齿苋等植物提取物)
    1.4 本课题目的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西藏芜菁有效部位和活性成分预防缺氧性肺水肿的动物试验研究
    2.1 引言
    2.2、材料、试剂与设备
        2.2.1 试验材料与实验动物
        2.2.2 试剂与耗材
        2.2.3 主要仪器与设备
    2.3 试验方法
        2.3.1 n-bu-TT中对香豆酸(CA)及其葡萄糖苷(CAG)的含量测定
        2.3.2 动物试验设计
        2.3.3 其他相关生化指标的分析测试
        2.3.4 肺组织学观察及超微结构分析
        2.3.5 肺组织紧密结合蛋白(Occludin)检测
        2.3.6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2.4 结果与讨论
        2.4.1 n-bu-TT和CA对缺氧性肺水肿的预防作用
        2.4.2 n-bu-TT和CA对血浆NO和ET-1水平的影响
        2.4.3 n-bu-TT和CA对炎症因子的影响
        2.4.4 n-bu-TT和CA对谷胱甘肽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2.4.5 实验小鼠肺组织的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结果
        2.4.6 实验小鼠肺组织的电镜观察结果
        2.4.7 n-bu-TT和CA对肺组织Occludin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西藏芜菁有效部位和活性成分预防缺氧性脑水肿的动物试验研究
    3.1 引言
    3.2、材料、试剂与设备
        3.2.1 试验材料与实验动物
        3.2.2 试验试剂与耗材
        3.2.3 主要仪器与设备
    3.3 试验方法
        3.3.1 动物试验设计
        3.3.2 其他相关生化指标的分析测试
        3.3.3 大脑皮层组织学观察及超微结构分析
        3.3.4 大脑皮层中Occludin蛋白水平检测
        3.3.5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3.4 结果与讨论
        3.4.1 n-bu-TT和CA对缺氧性脑水肿的预防作用
        3.4.2 n-bu-TT和CA对脑组织Na~+-K~+-ATPase和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
        3.4.3 n-bu-TT和CA对脑组织炎症因子的影响
        3.4.4 n-bu-TT和CA对抗氧化酶活性的作用
        3.4.5 实验小鼠大脑皮层的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结果
        3.4.6 实验小鼠大脑皮层的电镜观察结果
        3.4.7 n-bu-TT和CA对大脑皮层Occludin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3.5、本章小结
第四章 对香豆酸预防缺氧性肺水肿的分子机制研究
    4.1 引言
    4.2、材料、试剂与设备
        4.2.1 试验材料
        4.2.2 试验试剂与耗材
        4.2.3 主要仪器与设备
    4.3 试验方法
        4.3.1 肺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培养
        4.3.2 MTT法测定细胞活力
        4.3.3 透射电镜观察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
        4.3.4 细胞培养上清液中NO和ET-1的释放
        4.3.5 qRT-PCR法检测细胞中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
        4.3.6 qRT-PCR法检测肺组织中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
        4.3.7 Western blot法检测肺组织中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
        4.3.8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4.4 结果与讨论
        4.4.1 n-bu-TT和CA对缺氧条件下肺微血管内皮细胞活力的影响
        4.4.2 内皮细胞的电镜观察结果
        4.4.3 CA对内皮细胞培养上清液中NO和ET-1水平的影响
        4.4.4 CA对内皮细胞中HIF-1α、VEGF、iNOS、eNOS和ET-1基因表达的影响
        4.4.5 CA对肺组织中HIF-1α、VEGF、iNOS、eNOS和ET-1基因表达的影响
        4.4.6 CA对肺组织中HIF-1α、VEGF、iNOS、eNOS、ET-1蛋白表达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对香豆酸预防缺氧性脑水肿的分子机制研究
    5.1 引言
    5.2、材料、试剂与设备
        5.2.1 试验材料
        5.2.2 试验试剂与耗材
        5.2.3 主要仪器与设备
    5.3 试验方法
        5.3.1 脑星形胶质细胞培养
        5.3.2 MTT法测定细胞活力
        5.3.3 透射电镜观察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
        5.3.4 qRT-PCR法检测细胞中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
        5.3.5 qRT-PCR法检测大脑皮层中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
        5.3.6 Western blot法检测大脑皮层中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
        5.3.7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5.4 结果与讨论
        5.4.1 n-bu-TT和CA对缺氧条件下脑星形胶质细胞活力的影响
        5.4.2 星形胶质细胞的电镜观察结果
        5.4.3 CA对星形胶质细胞中HIF-1α、VEGF、ET-1和AQP4基因表达的影响
        5.4.4 CA对大脑皮层中HIF-1α、VEGF、ET-1和AQP4基因表达的影响
        5.4.5 CA对大脑皮层中HIF-1α、VEGF、ET-1和AQP4蛋白表达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读博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读博期间相关成果

(8)COPD合并PH中医证候相关性分析及解毒祛瘀方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一、现代医学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动脉高压的认识
        1. 定义
        2. 流行病学
        3. 发病机制
        4. 治疗进展
        5. 小结
    二、祖国医学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动脉高压的认识
        1. 病因病机
        2. 治疗
        3. 小结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研究一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动脉高压中医证候相关性分析
        1. 临床资料
        2. 研究方法
        3. 研究结果
        4. 讨论
    研究二 解毒祛瘀方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动脉高压的临床观察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病例标准
        1.4 排除病例标准
        1.5 剔除与脱落标准
        1.6 终止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临床研究原则
        2.2 治疗方案
        2.3 合并用药
        2.4 观察指标及时点
        2.5 统计方法
        2.6 安全性评价标准
        2.7 不良事件的处理与记录
        2.8 技术路线
        3. 研究结果
        3.1 治疗前基线比较
        3.2 治疗后疗效分析
        4. 小结
第三部分 讨论
    1. 组方分析及立法依据
    2. 临床疗效
    3. 存在问题
    4. 展望
第四部分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历

(9)模拟高原慢性缺氧条件下局部富氧环境对大鼠心肺结构与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文献回顾
课题总体设计方案
第一部分 模拟高原慢性缺氧条件下局部富氧环境对大鼠心脏结构与功能的影响
    引言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主要仪器设备
        1.3 实验主要试剂
    2 实验方法
        2.1 模拟高原慢性缺氧环境的建立
        2.2 模拟高原慢性缺氧条件下局部富氧环境的建立
        2.3 实验分组
        2.4 实验条件控制
        2.5 体重测量
        2.6 血流灌注量测量
        2.7 血流动力学测量
        2.8 血液细胞学测量
        2.9 心室重量指数和Hermann-Willson指数测量
        2.10 心肌组织形态结构观察
        2.11 RT-PCR法检测左、右心室Col1α1、Col3α1、HIF-1α、ACE、ACE2mRNA表达
        2.12 WesternBlot法检测左、右心室HIF-1α、ACE、ACE2蛋白表达
        2.13 碱水解法检测左、右心室Hyp含量
        2.14 ELISA法检测左、右心室AngⅡ含量
        2.15 统计学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体重
        3.2 血流灌注量
        3.3 血流动力学
        3.4 血液细胞学
        3.5 心室重量指数和Hermann-Willson指数
        3.6 心肌组织形态结构观察
        3.7 左心室Col1α1、Col3α1、HIF-1α、ACE、ACE2mRNA表达分析
        3.8 右心室Col1α1、Col3α1、HIF-1α、ACE、ACE2mRNA表达分析
        3.9 左心室HIF-1α、ACE、ACE2蛋白表达分析
        3.10 右心室HIF-1α、ACE、ACE2蛋白表达分析
        3.11 左、右心室Hyp含量
        3.12 左、右心室AngⅡ含量
    4 讨论
        4.1 体重
        4.2 行为学与血流灌注量
        4.3 血液细胞学
        4.4 血流动力学、心室重量指数与心肌组织形态结构
        4.5 左右心室相关分子表达
第二部分 模拟高原慢性缺氧条件下局部富氧环境对大鼠肺组织结构与功能的影响
    引言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主要仪器设备
        1.3 实验主要试剂
    2 实验方法
        2.1 模拟高原慢性缺氧环境的建立
        2.2 模拟高原慢性缺氧条件下局部富氧环境的建立
        2.3 实验分组
        2.4 实验条件控制
        2.5 平均肺动脉压测量
        2.6 肺组织形态结构观察
        2.7 RT-PCR法检测肺组织Col1α1、Col3α1、ET-1mRNA表达
        2.8 碱水解法检测肺组织Hyp含量
        2.9 ELISA法检测肺组织ET-1含量
        2.10 统计学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平均肺动脉压
        3.2 肺组织形态结构观察
        3.3 肺组织Col1α1、Col3α1、ET-1mRNA表达分析
        3.4 肺组织Hyp含量
        3.5 肺组织ET-1含量
    4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致谢

(10)厄贝沙坦对慢性高原病大鼠血液指标及多脏器损伤的改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1. 主要药物与试剂
    2. 主要仪器与器材
    3. 实验动物
    4. 动物分组与给药情况
    5. 心脏二维超声检查
    6. 肺动脉压的测定
    7. 血氧饱和度与血氧分压的检查方法
    8. 大鼠肺组织匀浆中MDA、SOD与GSH-PX含量的测定
        8.1 肺组织匀浆标本的制备
        8.2 肺组织匀浆上清液总蛋白含量的测定
        8.3 MDA含量测定方法
        8.4 SOD含量测定方法
        8.5 GSH-PX含量测定方法
    9. 大鼠血清中NO、ET-1、CRP与IL-6 含量的测定
        9.1 NO含量的测定方法
        9.2 ET-1 含量的测定方法
        9.3 CRP含量的测定方法
        9.4 IL-6 含量的测定方法
    10. 大鼠各组织的HE染色
        10.1 各组织标本蜡块的制备
        10.2 各组织病理切片的制备
        10.3 常规HE染色
    11. 技术路线图
    12. 统计方法
结果
    1. 厄贝沙坦干预前后各组大鼠肺动脉压的改变
    2. 厄贝沙坦干预前后对各组大鼠血氧饱和度与血氧分压的影响
    3. 各组大鼠肺组织匀浆中MDA、SOD与GSH-PX含量的测定
    4. 各组大鼠血清中NO与ET-1 含量的测定
    5. 各组大鼠血清中CRP与IL-6含量的测定
    6. 厄贝沙坦干预前后对各组大鼠心脏二维超声检查结果的影响
    7. 重要脏器病理检查结果
        7.1 大鼠心脏病理组织切片分析
        7.2 大鼠肺组织病理切片分析
        7.3 大鼠肝组织病理切片分析
        7.4 大鼠脑组织病理切片分析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导师评阅表

四、吸入一氧化氮药物及加压舱治疗高原肺水肿前后血液流变学的变化(论文参考文献)

  • [1]微球法观察急性低氧应激对小鼠脏器血流量的影响及乙酰唑胺干预的研究[D]. 袁周阳. 青海大学, 2020(02)
  • [2]砭贴预处理对急性低压低氧模型大鼠的自由基和炎性因子的影响[D]. 郑昊钰.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3]酸枣提取物对高原肺动脉高压大鼠脏器保护作用基础研究[D]. 王敏敏.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7)
  • [4]针刺疗法用于调节急进高原人群血氧饱和度的应用研究[D]. 樊奥. 西南医科大学, 2020(02)
  • [5]高原低氧适应DNA甲基化谱及相关基因MICU1功能研究[D]. 刘洁. 青海大学, 2019(04)
  • [6]高原医学40年——中国高原医学研究站及科学研究[J]. 吴天一. 高原医学杂志, 2019(01)
  • [7]西藏芜菁防治缺氧性肺水肿和脑水肿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李云虹. 浙江大学, 2019(04)
  • [8]COPD合并PH中医证候相关性分析及解毒祛瘀方临床观察[D]. 李灵生.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7)
  • [9]模拟高原慢性缺氧条件下局部富氧环境对大鼠心肺结构与功能的影响[D]. 董旭.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 2018(05)
  • [10]厄贝沙坦对慢性高原病大鼠血液指标及多脏器损伤的改善作用[D]. 单莲莲. 新疆医科大学, 2016(10)

标签:;  ;  ;  ;  ;  

一氧化氮吸入加压舱治疗高原肺水肿前后血液流变学变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