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编辑室的“新故事”

新闻编辑室的“新故事”

一、编辑部的“新故事”(论文文献综述)

周敏[1](2021)在《群众文艺中的“声”与“情”——以1960年代上海及其周边的“新故事活动”为例》文中提出作为群众文艺的典型形态,1960年代上海及其周边的新故事活动之所以能在"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脱颖而出,一是它简便和灵活的讲演方式满足了运动持续不断、见缝插针的思想教育需求,二是这种有声的艺术形式所呈现的集体性、对抗性等特征与其时的政教话语方式也保持了一致。新故事之"新"正体现在这种形式与内容的高度统一上,从而使自己上升为一种"声音的政治"。而声音天然具有一种亲切的感情,这又与革命所倚重的把群众组织起来的情感工作相联系。在新故事活动中,"声"与"情"具体表现为讲故事时要以是否能激发出说、听双方爱憎分明的阶级情感为关键,同时它也演化为一整套发声机制,以及在讲演时更加精微的感情运用程式。

黄涛[2](2020)在《新故事是传统民间故事在现代社会的创新性发展——关于新故事的民间文学定位问题的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关于新故事是不是民间文学,民俗学界存在很大争议。文章从新故事的作者队伍构成、文本特征、创作过程与传播情况等方面展开分析,归纳了近年来学界关于新故事归属问题的各种观点,认为新故事与传统故事固然有差异,但二者的相近相同之处是主要的,新故事是在传统故事基础上发展起来并与传统故事有着密不可分的血脉联系的新型民间故事文体,它是传统民间故事的创新性发展,是有一定个人化和一定专业性的民间文学。

白旭旻[3](2020)在《中国“民间文学2.0”论纲——以新故事和多源故事为表象的故事文化现象》文中提出文章立足于中国文学史和现代文化生态的全域视野,考辨中国民间文学现代性的文学存在,以使民间文学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和应用性研究与民间文学的现实表现相匹配,通过概念、观点的调适、校准使正在发生分离的民间文学研究与文学主体形式实现同步,以确保民间文学理论不致于因无法解释民间文学的现实存在而失去合法性。文章提出民间文学1.0—3.0论点,希望对于民间文学基本概念的开放性理解,对于中国民间文学困境的真、伪辨识,对于现代性、时代化民间文学事象的辨认和民间文学连续性、统一性的认知,以及对于民间文学研究界域的拓展和学术智慧的提升,对于当下民间文学相关实务、实操有一定的推动意义。

朱少伟[4](2018)在《上海新故事之勃兴》文中研究指明20世纪60年代初期,不同于古代神话故事、民间故事的新故事,在上海蓬勃兴起。这种新颖、活泼的文艺形式,由于生活气息浓郁、时代特色鲜明,显现了顽强的生命力。数十年来,它从容应对各种挑战,与时俱进,不断升华,现已成为上海群众文化的一朵奇葩。

赵贞旎[5](2017)在《铭记与传承:《人民日报》(1949-2016)长征纪念性报道研究》文中研究指明80年前红军长征的胜利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在我们党、国家和军队的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在急剧变化的当今时代,人们更希望从历史的追忆中寻找到文化的延续、身份的认同和精神的传承。我们不缺乏历史,缺乏的是对历史的深刻铭记。媒体在建构历史记忆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依托着长征纪念周年、重大历史纪念日,各大媒体展开长征纪念性报道,使长征这一历史事件得以“复活”。为了研究媒体长征纪念性报道的呈现特征、报道方式和传播功能等,论文以党中央的机关报《人民日报》为研究对象,运用定量的内容分析与定性的文本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1949-2016年的长征纪念性报道进行分析,一方面,对其报道的数量、版面、体裁、题材、形式等方面进行量化统计,从宏观层面考察长征纪念性报道的媒介呈现特征;另一方面,从纵向时间轴的角度分析《人民日报》对长征“逢十”周年的纪念性报道的特征和历史建构。研究发现,随着政治、经济、媒介环境等的变化,《人民日报》长征纪念性报道越来越着重于事、着墨于人、着眼于今,以便更好地达成长征纪念性报道的政治功能、社会功能和教育功能。论文还结合其他媒体如新华社等的长征纪念性报道经验,指出《人民日报》要创新报道形式、加强双向互动、创新报道策划,以便寻求更好的长征纪念性报道传播方式来实现其传播功能。

宋瑞荣[6](2017)在《20世纪80年代《故事会》办刊思路与社会意识形态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世纪70年代末,随着文艺政策的调整,《故事会》积极调整与政治意识形态的关系,主动反映民间意识形态,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这一时期,《故事会》逐渐形成“以内容为王”格局,在主题上一方面积极皈依主流价值,弘扬主旋律,倡导社会主义道德观念,宣传正能量;另一方面回归传统、回归民间,坚持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反映群众丰富的生活、展现他们活跃的思想价值取向。在形式上,通过各种方式加深与读者的联系,表现出与社会意识形态紧密互动的关系。全文分为四个部分。绪论主要介绍了文章选题的目的及意义,与论文的需要和研究角度相关的学术研究综述,论文的资料来源和主要研究方法,并对文中所涉及到的相关概念进行了简要的界定。第一章主要探讨了新故事发展方向的拟定与社会意识形态关系的重建,分为两节:第一节分析了文艺政策的调整对新故事发展方向的影响,第二节分析了《故事会》是如何通过组织新故事创组理论与实践活动与社会意识形态重建关系的。第二章则讨论了《故事会》在期刊策划,即在定位刊物与读者、进行栏目设置上体现出的以读者为本的读者指向性的追求。第三章探讨了《故事会》作品主题与时代性要求之间的关系,分为两节:第一节分析了20世纪80年代初期《故事会》刊载的新故事在主题上反映出的顺应历史语境变迁的特点;第二节讨论了20世纪中后期新故事在主题上坚持“专业守望”与形式上遵守“市场期望”的结合。第四章主要写意义建构:《故事会》办刊思路与社会意识形态的关系,主要从作者创作故事、读者阅读故事、《故事会》编辑修改故事三方面表现社会意识形态建构的过程,即意义建构的过程。

谢灵君[7](2017)在《上海新故事的发展历程及前景探索》文中指出20世纪三四十年代,随着知识分子开始对民间文学投射关注的目光,新故事作为通俗文学的变体,肩负起启蒙开化民智的历史重任;新中国成立之后,新故事成为上传下达,充满意识形态的政府宣传工具,并在以知识分子、民间文学的集大成者和民众间初试刀锋的新手互相合作的长期实践中逐步确立成熟。这种充满意识形态性质的新故事创作一直持续到"文革"结束和改革开放前夕。改革开放之后,新故事的创作真正回归自己的本性,开始了面向群众的自发创作,市场的活跃也为新故事的传播带来了新的契机,新故事创作迎来了发展高峰,创作主题类型更加细微丰富,创作队伍日益壮大,故事期刊、故事团体呈现百家争鸣的发展态势,故事的传播方式更加多样广深。进入21世纪之后,数字化、网络化和移动化的变革对新故事的发展模式产生冲击。作者通过网络问卷调查、实地走访报刊亭和故事讲演活动现场,对当下新故事社会影响范围和传播境况进行分析,认为新故事以后的发展面临着两种可能的道路,即线上的以青年群体为主的网络文学的创作与传播,其中某些出色的故事作品更会成为影视、漫画作品的脚本和投资热点;线下的则以退休老年人群为主体的故事讲演活动。

马圆圆[8](2016)在《作为“现象”的《故事会》 ——新故事叙事特点与《故事会》传播模型探析》文中提出笔者将“受众”作为研究大众文学期刊《故事会》的主线,重在从受众分析、叙事模式、以及传播模式三方面探讨在政治、经济、文化及大众阅读习惯等综合影响下故事文学的创作规律,同时探寻大众文学在市场经济作用下消费性视阈的传播模式。第一章,探析《故事会》受众。受众是检验期刊成功与否的试金石,《故事会》的发展完成了创刊初期充当政治宣传工具到“十年动乱”后民间故事的载体再到改革开放后娱乐教化民众的通俗文学刊物的转变,其受众也随之经历了以农村故事员为主的农村地区读者到有一定文化基础的成熟的中年人,再到读者年龄向高、低龄辐射真正达到老少咸宜。庞大、层次丰富的受众群体赋予了《故事会》广泛的普遍性,促使期刊完成了由民间文学向通俗文学的过渡,打造故事创办“铁军”,一方面推动了期刊的发展壮大,另一方面满足了读者在文化领域不断增长的阅读需求,同时也是对“五四”以来要求建立作家“主体性”启蒙大众,教化大众的现实回应。维护好与读者的关系,尤其在期刊由传统期刊向新媒体转型过程中,与读者亲密互动,知其所想、供其所需。《故事会》在这一点上做的恰如其分,从而为传统期刊与新媒体的融合提供了保障。这将进一步论证“受众”作为论文研究主线的可行性。第二章,探析《故事会》之新故事的文本叙事特色。故事在我国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讲故事传统亦在时代的前进中得以延续,听故事逐渐成为深植于人民生活日常的娱乐方式。正因讲故事的灵活与接受面的广泛,在社会主义运动时期毫无悬念地成为官方意识形态改造过程中的重要手段。新故事以《故事会》为依托应运而生,并在市场经济的滋养下得到期刊的有力推介终致成熟。通过大量新故事作品探寻新故事创作遵循的规律,着重从新故事叙述视角、叙事结构、叙述语言、叙事人物四方面进行分析,以期在叙事学、故事学角度对新故事的特点进行说明,并挖掘其与受众之间的微妙联系。此外,将新故事与小说、新媒体文学加以对比,通过与其他文学形式之间的异同分析,侧面说明新故事在市场经济影响下由民间文学向通俗文学转变的历史必然性与受众导向性,并成为雅俗合流的典范。同时,也在学理层面试图为其他故事类刊物提供理论参考。第三章,探析《故事会》传播模式。图文并茂是《故事会》实现传播的有效形式。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文学本身更直接地与文化素养有关,“识字多少是鉴定教育水平的唯一标准”(1),如果仅依靠文字将知识、思想传播给大众,存在诸多的现实障碍,例如不识字的文盲即使通过短期培训也无法在短期内获知文字所要传达的意思——知识传播方式成为中外历史上的大问题。而以图像代替文字却成为识别社会语言、传递社会信息更为高效的方式。因此,“通俗”的普及,须注重图像的运用。并且,在信息爆炸的当下,视觉媒体的改变使作为社会消费主体的年轻人主要看图像,文字反而成为陪衬。《故事会》将文字与图像进行了有机结合,一方面图像作为文字的补充,加强了传播效果;另一方面也为刊物增添了视觉美感。其次,现代期刊及灵活丰富的多元化媒介对通俗文学起到了有力的推介作用。《故事会》有效运用传统纸质媒介在印刷技术上的优势,形成书刊并行的传播模式,一方面有效拓展了纸媒传播的渠道,另一方面增加了刊物的厚重感。同时,率先运用手机、网络等新媒体丰富阅读体验,及时开发出玲琅满目的符合读者阅读口味的文化产品,与时俱进,将线下传播与线上传播相结合,从而使之在新媒体成为大势所趋的信息时代从容应对挑战,历久弥新。第三,重视现代广告。广告是期刊对自身媒介资源的深度开发,也是刊物经营模式成熟的体现。它不仅在期刊物质资本积累中起着物质支撑的重要作用,并且拓展并提升了刊物的品牌形象,可以说,广告活动在很大程度上营造着期刊自身良性运营的生存机制与发展道路,与期刊有着荣辱与共、相辅相成的联系。

侯丽媛[9](2015)在《张功升的新故事创作和社会意识形态的建构》文中研究指明1958年,为配合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新故事运动。经过党组织的培训,在基层群众中诞生了新中国的第一批故事员。运动结束之后,部分故事员在与故事刊物长期合作的过程中,走上了口头讲述与书面创作相结合的新路子。20世纪80年代初,涌现出了第一批兼有卓越讲、写能力的新故事家。新故事家们不仅通过新故事的创作在基层群众中传播了新型社会主义国家意识形态,而且在刊物上将群众的所思所想向全社会进行了部分的传达,使社会意识形态和群众的思想观念这两个层面得到疏通,对新型社会主义国家意识形态的生成与建构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在这批新故事家中,张功升是工人阶级新故事家的代表。他是人民群众中讲故事的高手,从军队转业到辽宁电厂,被举荐加入抚顺市故事员培训课程,1965年以讲演新故事出名。张功升的故事基本上围绕党的中心议题进行创作,在主题上契合了当时党的政治主流意识形态,有着浓厚的时代气息。同时,他又根据身边民众生活的需要,创作了反映工人阶级工作、生活中人情冷暖的故事,通过故事创作传达了群众的心声。因此,我们可以看到,以张功升为代表的新故事家的创作和讲演活动与建国初期社会意识形态的建构有着密切的关系。全文共分为四部分,绪论从选题目的及意义、学术史综述、资料来源及研究方法、相关学术概念等方面概述了新故事、新故事家与意识形态的学术理论。第一章是“张功升的新故事之路”。张功升的人生经历与新故事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通过对张功升新故事之路的梳理概括,意在为之后分析做理论铺垫。第二章是“深入阐释:张功升新故事作品的主题与社会意识形态建构”。张功升在新故事主题创作、选材中都有社会生活渊源,本章通过对作者创作故事的主题和艺术特征的研究,发现反映在故事中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和意愿,探索故事的内容与时代背景的关联,解读新时期人民的精神生活,展现社会意识形态。第三章是“大众化沟通:张功升新故事的传播方式与社会意识形态建构”。研究张功升新故事的讲演、流传甚至于现代新故事活动方式的变化,探讨社会意识形态建构的轨迹。第四章是“张功升新故事创作对社会意识形态建构的贡献”。张功升在每一时期的创作基本灌注了当时人们的思想状态,这些作品是展现社会意识形态的一面镜子。结语根据前四章的论述分析张功升新故事创作和社会意识形态建构的相互关系:张功升编创的故事作品既能反映社会意识形态,社会意识形态通过新故事也能作用于社会生活。

侯姝慧,侯丽媛[10](2014)在《新型社会意识形态的建构与中国新故事家研究——以1950-1980年代中期产生的第一批新故事家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新故事家的出现与新型社会国家的意识形态建构有着密切的关系。1958年,为配合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各级党委在基层群众中选拔和培养出了中国的第一批故事员。在运动中,部分故事员逐渐走上了讲、写相结合创作故事的新路子。他们从60年代开始与故事刊物长期合作,80年代中期,以故事刊物为主要阵地,孕育培养出了兼有卓越的讲、写能力的第一批新故事家。他们的讲演创作活动不仅对新型社会主义国家意识形态在基层群众中的传播起到了枢纽作用,而且通过刊物向社会部分地表达了群众的所急所想,使两个层面的思想得到交流、沟通,促进了新中国社会意识的生成与建构。同时,新故事家着力于"口头一书面"结合型文体的建设,在沟通传统口承叙事文学、说唱文学和中西叙事文学的基础上,促进了民族性语体文学的形成。

二、编辑部的“新故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编辑部的“新故事”(论文提纲范文)

(1)群众文艺中的“声”与“情”——以1960年代上海及其周边的“新故事活动”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社教”运动与新故事活动的勃兴
二、口头性的激活与声音的政治
三、业余性身份与情感工作
四、发声机制与情感管理
结语

(2)新故事是传统民间故事在现代社会的创新性发展——关于新故事的民间文学定位问题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故事与传统民间故事的相近相同之处
    第一,从作者队伍构成来看,新故事作者是接近于精英作家还是民间艺人。
    第二,在文本特征上,新故事与传统故事的一致与相通之处。
    第三,新故事在创作和传播过程中具有一定程度的集体性和口头性。
二、对新故事的定位

(3)中国“民间文学2.0”论纲——以新故事和多源故事为表象的故事文化现象(论文提纲范文)

一、民间文学2.0:以新故事为主体的多源发展
二、传统民间文学作品的图书出版工程及其意义
    (一)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
    (二)中国民间故事全书
    (三)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数字化工程
    (四)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13)
    (五)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
    (六)基于地方政府行为的传统民间文学作品的出版
    (七)学术机构搜集整理的民间文学作品的出版
三、以新故事为主体形式的多源故事开拓了民间文学现代性界域
    (一)新故事对民间文学概念的冲撞及包容性民间文学概念的艰难建立
    (二)文化的独立性与中国特有的民间文学样式
    (三)新故事的发生、发展和主体形式身份的失去
    (四)新故事的体裁形式对民间文学发展的示范性作用
        1.程式化不同于纯文学、作家文学、乡土文学等
        2.新故事的同质化反映的是一种具有广泛民间性的文学需求
        3.具有鲜活灵魂的文学性的追求不同于俗文学
        4.新故事标本意义与对其研究的滞后
    (五)新故事的文学作用和社会传播示范意义
    (六)新故事的开放性和自由性
    (七)对“民间”的重新定义与现代性语境下的读者和受众

(5)铭记与传承:《人民日报》(1949-2016)长征纪念性报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纪念性报道新闻学研究
        二、纪念性报道的集体记忆建构研究
        三、长征纪念性报道的新闻学研究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
第二章 《人民日报》长征纪念性报道的媒介呈现
    第一节 《人民日报》长征纪念性报道的定量分析
        一、报道数量分析
        二、报道版面分析
        三、报道体裁分析
        四、报道题材分析
        五、报道形式分析
    第二节 《人民日报》长征纪念性报道的文本分析
        一、用新闻重访历史
        二、用评论解读历史
        三、用艺术重现历史
第三章 铭记历史:《人民日报》长征纪念性报道的历史建构
    第一节 《人民日报》长征纪念性报道的发展历程综述
        一、改革开放前
        二、改革开放后
    第二节 改革开放以来《人民日报》不同时期长征纪念性报道及其特色
        一、纪念长征胜利50周年报道:数量少,形式单一
        二、纪念长征胜利60周年报道:开辟专栏
        三、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报道:开辟特刊
        四、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报道: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第三节 改革开放以来《人民日报》长征纪念性报道的嬗变
        一、更着重于事
        二、更着墨于人
        三、更着眼于今
第四章 传承历史:《人民日报》长征纪念性报道的传播功能及其报道的优化策略
    第一节 长征纪念性报道的传播功能
        一、政治功能:强调政治合法性
        二、社会功能:凝聚社会共识
        三、教育功能:弘扬和传承长征精神
    第二节 长征纪念性报道报道的优化策略
        一、创新报道形式,力求丰富多样
        二、加强双向互动,鼓励读者参与
        三、创新报道策划,加强媒体合作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人民日报》长征纪念性报道统计表(1949-2016)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6)20世纪80年代《故事会》办刊思路与社会意识形态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1.1 选题目的与意义
    1.2 相关研究综述
    1.3 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1.4 相关概念界定
第一章 新故事发展方向的拟定与社会意识形态关系的重建
    1.1 文艺政策的调整与新故事发展方向大讨论
        1.1.1 故事工作者座谈会与故事属性的确立
        1.1.2 故事的具体发展策略探讨
    1.2 新故事创作理论、实践与社会意识形态关系的重建
        1.2.1 新故事创作理论探讨与政治主流意识形态的隐退
        1.2.2 新故事创作实践与社会意识形态新型关系的搭建
第二章 《故事会》期刊策划与社会意识形态的凸显
    2.1 《故事会》刊物和读者定位的扩大
    2.2 《故事会》栏目设置的丰富性
        2.2.1 80 年代初期栏目划分与故事体裁
        2.2.2 80 年代中后期栏目分类的题材化
第三章 《故事会》作品主题对社会意识形态的呼应
    3.1 80 年代初期故事主题的选择与历史语境的变迁
    3.2 80 年代中后期故事主题与“市场期待”的结合
        3.2.1 坚持内容为本,情趣向上
        3.2.2 提升竞争能力,眼睛向下
第四章 意义建构:《故事会》办刊思路与意识形态的关系
    4.1 作者创作过程中的意义建构
    4.2 《故事会》编辑的意义建构
    4.3 读者接受过程中的意义建构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情况及联系方式

(7)上海新故事的发展历程及前景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写作背景及研究综述
    二、研究方法及材料来源
    三、研究意义及篇章结构
第一章 新故事概念及其生长背景
    第一节 新故事产生的历史条件
    第二节 新故事的城市文化背景
    第三节 新故事的概念辨析
第二章 确立与成熟——20世纪50至70年代的上海新故事
    第一节 确立与成熟的历史背景及其原因
    第二节 此时期新故事发展的主要特征
        一、题材内容取向
        二、创作群体培养
    第三节 新故事确立成熟的主要表现
        一、向传统民间故事学习
        二、向作家文学、通俗文学学习
    第四节 此时期新故事发展存在的问题
第三章 繁荣与辉煌——20世纪80至90年代的上海新故事
    第一节 繁荣与辉煌的历史背景及其原因
    第二节 此时期新故事发展的主要特征
        一、题材内容取向
        二、创作群体培养
    第三节 新故事发展繁荣的主要表现
        一、期刊群体百家争鸣
        二、传播方式多样广深
    第四节 此时期新故事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个人书面写作与口头性的先天不配合
        二、观念上固守传统与道德捆绑的价值观
        三、现代媒介的冲击与体制政策的变化
        四、发行成本的增加与创新精神的缺乏
第四章 机遇与挑战——21世纪后的新故事
    第一节 面临的新机遇
        一、社会影响力的扩大
        二、经济效益的提高
        三、多媒介的转化渠道
    第二节 面临的新挑战
        一、媚俗趋势脱离群众
        二、知识产权难以保护
        三、人才队伍青黄不接
第五章 意义与境况——上海新故事的发展分析与总结
    第一节 新故事的历史价值与意义探讨
        一、国家意识形态导向与民众沟通互洽的枢纽
        二、民众的日常生活与需求愿景的代言发声
        三、群众日常生活与多元文化精神的丰富
        四、和谐都市生活与公共价值观的构建
    第二节 新故事的前景调查与境况分析
        一、境况调查
        二、前景探索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人物访谈
    问卷调查
后记

(8)作为“现象”的《故事会》 ——新故事叙事特点与《故事会》传播模型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故事会》发展概览
    1、研究意义
    2、研究综述
    3、《故事会》发展历程
第一章 《故事会》受众分析
    第一节 《故事会》的受众定位
    第二节 打造故事创作的“铁军”
    第三节 与“上帝”拉起手来
第二章 文本叙事特色探析
    第一节 何谓故事
    第二节 新故事叙事模式
    第三节 新故事与其他文学形式之比较
第三章 《故事会》传播模式
    第一节 图文并茂的《故事会》
    第二节 多媒体传播模式
    第三节 《故事会》刊登的广告研究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9)张功升的新故事创作和社会意识形态的建构(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1、选题目的及意义
    2、学术史综述
        2.1 文学意识形态研究综述
        2.2 新故事家研究综述
    3、论文的材料来源及研究方法
        3.1 资料来源
        3.2 研究方法
    4、相关学术概念
第一章 张功升的新故事之路
    1.1 激发兴趣:60年代与新故事结缘
    1.2 坚定信念:70年代走新创新之路
    1.3 勇担重任:80年代开展故事活动
    小结
第二章 深入阐释:张功升新故事作品的主题与社会意识形态建构
    2.1 跳动的时代脉搏:新故事的主题
        2.1.1 叙写工厂建设、颂扬社会新风尚
        2.1.2 反映工人生活、抨击社会时弊
        2.1.3 讲述革命历史、树立社会价值观
    2.2 新故事兴盛时代的审美意蕴:新故事的艺术特征
        2.2.1 故事主题与时俱进
        2.2.2 情节设置巧妙出奇
        2.2.3 语言风格朴实自然
    小结
第三章 大众化沟通:张功升新故事的传播方式与社会意识形态建构
    3.1 口头讲说到讲演:传统传播方式的继承和发展
        3.1.1 邻里社区自由交谈式的传承
        3.1.2 群众性有组织的讲演式传播
    3.2 从口头讲述到书面创作:传播方式上的嬗变
        3.2.1 “讲写一体”的新故事创作
        3.2.2 书面编写、发表、出版故事
    小结
第四章 张功升新故事创作对社会意识形态的贡献
    4.1 政治主流意识形态与群众思想沟通、融合的枢纽
        4.1.1 体现政治主流意识形态
        4.1.2 反映群众的所急所想
    4.2 张功升对社会意识形态建构的意义
        4.2.1 唤起群众的社会责任感
        4.2.2 新道德模范意义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承诺书

(10)新型社会意识形态的建构与中国新故事家研究——以1950-1980年代中期产生的第一批新故事家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950、1960年代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开展与中国第一批新故事家的产生
新故事家是政治主流意识形态与群众思想沟通、融合的枢纽
新故事家是兼具口头讲演和书面创作能力的优秀故事创作者
结语:新故事家的创作实践与中国故事文学的转型

四、编辑部的“新故事”(论文参考文献)

  • [1]群众文艺中的“声”与“情”——以1960年代上海及其周边的“新故事活动”为例[J]. 周敏. 文艺理论与批评, 2021(03)
  • [2]新故事是传统民间故事在现代社会的创新性发展——关于新故事的民间文学定位问题的探讨[J]. 黄涛. 民间文化论坛, 2020(06)
  • [3]中国“民间文学2.0”论纲——以新故事和多源故事为表象的故事文化现象[J]. 白旭旻. 民间文化论坛, 2020(06)
  • [4]上海新故事之勃兴[J]. 朱少伟. 都会遗踪, 2018(01)
  • [5]铭记与传承:《人民日报》(1949-2016)长征纪念性报道研究[D]. 赵贞旎. 陕西师范大学, 2017(07)
  • [6]20世纪80年代《故事会》办刊思路与社会意识形态关系研究[D]. 宋瑞荣. 山西大学, 2017(03)
  • [7]上海新故事的发展历程及前景探索[D]. 谢灵君.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17(01)
  • [8]作为“现象”的《故事会》 ——新故事叙事特点与《故事会》传播模型探析[D]. 马圆圆. 苏州大学, 2016(02)
  • [9]张功升的新故事创作和社会意识形态的建构[D]. 侯丽媛. 山西大学, 2015(02)
  • [10]新型社会意识形态的建构与中国新故事家研究——以1950-1980年代中期产生的第一批新故事家为例[J]. 侯姝慧,侯丽媛. 民族文学研究, 2014(03)

标签:;  ;  ;  ;  ;  

新闻编辑室的“新故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