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春天不再寂静——论环境工程专业

让春天不再寂静——论环境工程专业

一、让春天不再寂静 ——漫谈环境工程专业(论文文献综述)

刘梦珂[1](2019)在《安康高新区飞地中心公园景观设计中海绵城市技术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如今,生态环境遭受污染,导致城市内涝不断发生;城市化进程飞速发展,导致全球变暖。严重的自然问题打破了生态环境的自然运作规律与内在平衡,其中水文问题尤为突出。本研究旨在以海绵城市设计的相关理念为建设背景,以国内二三线城市发展现状为前提,以生态性的景观设计修复为展开方向,寻求一种创新的设计模式,改善城市水资源利用,使之更加的生态化、弹性化,实现与城市景观设计的生态衔接,提高城市发展的可持续、可再生化。海绵城市技术不仅能够打造更加高品质的景观生态公园,同时也是城市文明和繁荣生态的象征,因此,本研究基于海绵城市理念、低影响开发理念、生态化处理,并结合景观设计的审美原则、可持续性发展原则,讨论景观设计中海绵城市技术的特点及其应用。根据国内二三线城市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以安康飞地中心公园的生态景观设计实践案例为例,在设计中运用上生态的雨污水处理技术,科学有效的利用水资源,通过雨水收集、雨水净化处理、雨水的生态再利用,逐步验证海绵城市理论及技术运用在城市公园建设中的有效性及必然性。本文依据相关的背景及理论,结合城市公园的特点和海绵城市的原理,从三个部分探讨城市公园设计策略:首先提出问题,在调研了国内外的生态雨水管理治理措施的前提下,分析得出了目前我国发展滞后的二三线城市中最严峻的生态现状以及未来发展的重难点,突出了海绵城市与城市公园相结合的意义,明确了海绵城市规划策略;其次分析问题,通过对雨水调蓄设施运作原理和城市公园特性的深入探究,提出了海绵城市的实际应用理念。最后解决问题,以安康市飞地中心城市公园作为案例实践研究,在充分调研及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在城市公园中雨水调蓄设施的系统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合理的规划设计方案。并且对于方案,从文化元素分析,到设计灵感推演,结合公园绿地建设项目低影响开发配套设施设计要点,公园的水系统构建及低影响开发设施的应用,生态植物设计等部分进行探讨。以此作为对前文理论研究的实践及反馈。本文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结合国内二三线城市目前发展生态现状的特殊性,将海绵城市的概念理论与景观设计进行生态性结合,并落实在高新区飞地中心公园的景观设计之中,实践与理论互为补充,最终建立了可持续发展并且兼具景的审美和人文内涵的海绵城市景观绿地。

裴艳丽[2](2018)在《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研究》文中认为新时代需要新的文明意识与观念指引。十九大报告提出全社会“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战略思想,是党对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生态回应。为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增强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高校必须遵循新时代发展的新要求,加强大学生的生态文明观教育。如何有效培育大学生生态文明价值观念,引导大学生坚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价值信仰,是新时代的大课题,也是论文力求探索和解决的重要问题。论文共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为论文的前三章,主要阐述了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的内涵与特点、理论指导与借鉴、成绩与问题等基本内容;论文第二部分研究了该选题的核心问题,主要依据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培育什么人”、“用什么观点培育人”、“怎样培育人”和“如何提升和评价培育结果”的理路构架了文章的内容体系。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具有自己独特的本质要求和鲜明的外在特点。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对概念的阐释思路,通过对生态文明、生态文明观、生态文明观教育和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等内涵的一一辨析,丰富了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的科学内涵。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除了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属性,还结合了环境教育和伦理教育等特点,在教学活动中逐步形成了其独特属性,主要表现在教育方式的渗透性和循环性相结合、教育内容的时代性和关联性相结合、教育功能的导向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等方面。全面把握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特点,是构建教育目标、设置教育内容和选择教育途径方法的指导原则。马克思恩格斯克服了以往将人与自然对立的观念,将自然、人、社会统一于实践中去考察,从而形成了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本文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重要文本的解读,以自然、经济、社会这三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核心要素为逻辑线索,梳理出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生态经济观和生态社会观的基本内涵。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理论为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尤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是党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性思考,是对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生态回应,凝聚了中国社会的“生态共识”,是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最本土化、科学化的理论指导;任何教育都有其生长的传统文化根基和民族土壤,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不仅要从我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和谐观念中寻求思想养分,还需从西方各生态伦理学派的思想中探寻合理资源,借鉴西方生态伦理教育的经典理论,方能促其科学发展。自1973年8月国务院召开首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到今天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全社会“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新时代要求,生态文明观教育越来越受到国家各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相继创建了具有示范效应的“绿色大学”,逐步完善了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的课程设置,多方探讨了绿色主题的教育途径,形成了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生态文明观教育体系,大学生的生态文明观念显着提高,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输送了大批合格的生态人才。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观的宣传教育得到了学界、政界的高度重视,高校也相应地增加了生态文明观教育的力度,但还是面临着不少问题。环境宣传教育的现状与环保事业的快速发展还存在一定差距,宣传教育手段创新突破不足,高校环境课程教学水平还有待提高。到目前为止,高校之间在课程设置上也呈现出各自为政的局面,生态文明观教育没有形成连贯、系统的教育体系,缺乏统一的规范和要求,教师的教学水平也参差不齐等。总之,要提高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的有效性,必须从制度上找原因,在教育资源上下功夫,在教育环境上找突破,多方发力协调推进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的创新发展。“培育什么人”、“用什么观点培育人”是本研究的核心问题。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生态素养的生态人才。“用什么观点培养人”就要以教育目标为依据,从生态文明观的认知、生态文明情感的养成和生态行为能力的培育等方面入手,以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逐步形成以生态文明和谐观、生态文明价值观、生态文明法制观、生态文明消费观和生态文明科技观等有机统一体的教育内容体系。用科学的生态文明观念引导大学生重新认识自然的价值,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提升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怎样培育人”,是本研究的重点和难点。朱熹说:“事必有法,然后可成”。文章结合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的目标和内容,通过课程育人、文化育人、管理育人、网络育人和实践育人等五个纬度形成合力,探索了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的有效途径。生态文明观教育是一种富有强烈意识情感性的教育,必然要求高校采取多样化、综合性的教育形式与方法,提高学生的接受兴趣和参与意识。从各种生态文明观教育方法的共性和互补性出发,提出了舆论宣传与价值引导相结合的方法、环境熏陶与榜样示范相结合的方法、主题实践与情境体验相结合的方法。多种教育方法融合贯通的创新运用,克服了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形式单一,教育手段不创新的现实困境,对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念的内化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如何提升和评价培育结果”是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关注点所在。教学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文章从教育要素、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等几个方面探讨了如何提升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有效性;深刻认识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学评价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准确把握其评价方案的设计,以及评价指标和方法,是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

周雁翎[3](2011)在《绿色化学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基于“中国期刊网”的文献分析》文中提出通过对"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发表的以"绿色化学"为题的全部文献进行分析,试图从一个侧面勾勒出"绿色化学"概念提出20年来在中国的传播状况、存在的问题和主要发展趋势。

张宗才[4](2005)在《有机污染水体的生物修复》文中认为水是人类的生命线,是构成所有生物体的必要成份,是人和其他生物繁衍生存的基本条件。水也是最重要的工农业生产资源,是生态环境中最活跃,最重要的因素,构成生态循环的基础。 人类生活或/和生产活动改变了天然水体的物理、化学或生物学的组成性质,其直接结果是造成水体污染,导致淡水资源的短缺。在不久的将来,污水也将成为淡水资源之一,通过生物修复技术使污水得以有效净化,并最终成为一种十分重要的再生资源。 1、本论文研究水体复氧规律。水体中溶氧量不仅取决于水气界面传质速率,而且也与氧在水体内的扩散有关。对于无紊动体复氧过程,因氧在水体内的扩散系数大于或等于水气界面传质系数。其复氧速率主要取决水气界面传质过程,而与水深几乎无关。实验结果表明无紊动水体表面传质系数KLO=0.0291。而对于紊动水体,其复氧速率则与水深有密切关系。紊动水体表面复氧过程,不仅与紊动动能有关,更重要的是取决于表面紊动功能(即表面紊动状态),通过涡流作用,促使界面附近的气体被卷入/吸入水体内部,加速了氧与水体的接触,紊动动能愈大(搅拌速度愈高),复氧速率愈高。通过氧通量的概念,提出了氧在水体的扩散及分布。经拟合计算后得到复氧系数k2与水深H的1/3次方成线性关系,K2=133.036H1/3-0.01872。 2、本论文研究在无紊动和紊动复氧条件下有机物的降解实验。以化学需氧量表征了水体中有机物的降解过程及其与复氧的关系。并建立了水体溶氧量与化学需氧量的数学关系。确定其降解反应属二级反应,降解速度与有机物和溶氧浓度有关,即(?)Q/(?)t=-k1[COD][DO]。无紊动和紊动水体中对葡萄糖的降解速率常数分别为0.029和0.736。实验结果表明搅拌速度愈高,水体紊动度愈大,

吴云鹤[5](2004)在《让春天不再寂静 ——漫谈环境工程专业》文中指出 对环境工程专业的关注源于一本书。那时我正读高三,偶然的一次英语阅读理解练习中,一段优美细腻而又流畅的文字深深地吸引了我,出于习惯,我将它摘抄下来。后来老师告诉我这段文字节选于一本很有影响力的书,这本书就是美国海洋生物学家

二、让春天不再寂静 ——漫谈环境工程专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让春天不再寂静 ——漫谈环境工程专业(论文提纲范文)

(1)安康高新区飞地中心公园景观设计中海绵城市技术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海绵城市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创新意义
        1.2.2 科普教育意义
        1.2.3 改善生态环境的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海绵城市研究内容及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海绵城市相关理论基础与建设研究
    2.1 海绵城市建设概念
    2.2 海绵城市建设基础
        2.2.1 海绵城市建设途径
        2.2.2 城市建设中绿色基础设施建设
    2.3 海绵城市的建设主要措施
        2.3.1 海绵城市的建设工程
        2.3.2 耦合的海绵城市规划建设工程技术
第三章 概念的界定及理论基础
    3.1 概念的界定
        3.1.1 二三线城市概述
        3.1.2 海绵城市概述
    3.2 海绵城市技术在二三线城市中应用的困境
        3.2.1 基础数据缺乏
        3.2.2 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3.2.3 民众环保意识和防灾意识薄弱
        3.2.4 产业结构不合理
    3.3 海绵城市技术在二三线城市中应用的原则
        3.3.1 以区域生态为本底的保护原则
        3.3.2 以分区引导而为建设核心的弹性管控
        3.3.3 将以可持续发展城市化为目标建设宗旨
第四章 案例研究——安康市飞地中心公园项目
    4.1 区位解读
        4.1.1 地理位置
        4.1.2 气候特征
        4.1.3 地形地貌
        4.1.4 水文概况
    4.2 基地解读
        4.2.1 设计用地
        4.2.2 上位规划解读
        4.2.3 场地现状分析
    4.3 城市公园生态化设计理念
        4.3.1 城市的绿地生态修复
        4.3.2 低影响开发原则
        4.3.3 雨水循环利用,增强生态效益
    4.4 以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城市公园为基础的设计原则
        4.4.1 地域文化特色的挖掘及保留
    4.5 以具有人文关怀的城市公园为设计目标
        4.5.1 满足使用群体娱乐游憩,尺度人性化
        4.5.2 增加修复心理因子,缓解人群精神压力
    4.6 以因地制宜结合场地要素为研究的设计策略
        4.6.1 空间策略
        4.6.2 功能策略
        4.6.3 文化策略
        4.6.4 构思立体展示
    4.7 公园建设项目中海绵城市技术设施设计要点
        4.7.1 绿地分项设计的技术应用要点
        4.7.2 收集回用设施分项技术应用要点
        4.7.3 滞留(流)设施分项技术应用要点
        4.7.4 山体截洪沟分项技术应用要点
        4.7.5 内部道路广场分项技术应用要点
        4.7.6 水景部分技术应用要点
    4.8 设计方案
        4.8.1 道路交通分析
        4.8.2 竖向设计分析
        4.8.3 功能分区分析
第五章 方案实施中的具体技术应用研究
    5.1 公园建设项目铺装设计技术应用要点
        5.1.1 透水铺装的应用
        5.1.2 透水铺装种类应用
        5.1.3 透水沥青混凝土应用
    5.2 公园建设项目雨水花园的做法营造
        5.2.1 雨水花园概念
        5.2.2 实施做法详图
    5.3 公园建设项目中植草沟+生态树池的技术应用
        5.3.1 生态植草沟的应用实施
        5.3.2 生态树池的应用实施
    5.4 公园建设项目中下沉绿地(生态缓冲带)+生态汇水槽的技术应用
        5.4.1 下沉绿地(生态缓冲带)概念
        5.4.2 下沉绿地技术实施应用
        5.4.3 生态汇水槽的技术实施应用
    5.5 植物种植设计结合海绵城市技术具体实施应用
        5.5.1 栽植设计原则
        5.5.2 不同类型技术的景观措施中的植物选择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实践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2)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状况
        一、国内研究状况
        二、国外研究状况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的重难点与创新点
        一、研究的重点、难点
        二、研究的创新点
第一章 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的内涵与特点
    第一节 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的内涵
        一、生态文明的内涵
        二、生态文明观的内涵
        三、生态文明观教育的内涵
        四、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的内涵
    第二节 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的特点
        一、教育方式的渗透性和循环性
        二、教育内容的时代性和关联性
        三、教育功能的导向性与实践性
第二章 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的理论指导与借鉴
    第一节 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的理论指导
        一、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观的理论指导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指导
        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指导
    第二节 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的理论借鉴
        一、传统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借鉴
        二、西方环境伦理思想的理论借鉴
第三章 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的成绩与问题
    第一节 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取得的成绩
        一、政策推动规范完善的课程设置
        二、多方探索绿色主题的教育途径
        三、相继创建示范效应的“绿色大学”
    第二节 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生态文明观内容渗透缺乏体系化
        二、生态文明观教育活动缺乏延续性
        三、生态文明观教育队伍缺乏专业化
        四、生态文明观教育效果缺乏实效性
    第三节 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生态文明观教育制度相对滞后
        二、生态文明观教育资源相对缺乏
        三、生态文明观教育环境相对薄弱
第四章 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的目标与内容
    第一节 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的目标
        一、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的总体目标
        二、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的具体目标
    第二节 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的主要内容
        一、生态文明和谐观教育
        二、生态文明价值观教育
        三、生态文明法制观教育
        四、生态文明消费观教育
        五、生态文明科技观教育
    第三节 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的课程设计
        一、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课程设计的基本原则
        二、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课程的设计方案
第五章 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第一节 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的途径
        一、统筹推进生态文明观课程育人
        二、扎实推动生态文明观实践育人
        三、深入推进生态文明观文化育人
        四、创新推动生态文明观网络育人
        五、切实强化生态文明观管理育人
    第二节 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的方法
        一、舆论宣传与价值引导相结合的方法
        二、环境熏陶与榜样示范相结合的方法
        三、主题实践与情境体验相结合的方法
第六章 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的有效性与评价
    第一节 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的有效性
        一、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要素的有效性
        二、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过程的有效性
        三、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结果的有效性
    第二节 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评价
        一、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评价的方案
        二、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评价的指标
        三、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评价的方法
结语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致谢

(3)绿色化学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基于“中国期刊网”的文献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绿色化学文献基本情况
2 绿色化学文献研究主题分类
3 绿色化学文献在时间上的分布
4 各研究主题文献年度分布趋势分析
5 刊载绿色化学文献期刊的情况与文献合作情况
6 发表文章最多的作者和被引次数最多的文章
7 结论

(4)有机污染水体的生物修复(论文提纲范文)

1 绪论
    1.1 水的重要性
    1.2 水资源状况
        1.2.1 淡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全球性危机
        1.2.2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匾乏的国家
        1.2.3 人类活动加剧了水源污染
    1.3 水体的污染状况
    1.4 水体中有机污染物的生物修复研究进展
        1.4.1 水体中有机物生物修复的要素
        1.4.2 微生物在环境修复中的作用
        1.4.3 生物修复技术
    1.5 本论文研究的出发点、指导思想和主要研究内容
2 水动力学与复氧过程
    2.1 前言
    2.2 气液传质理论
    2.3 无紊动复氧规律
        2.3.1 无紊动复氧实验
        2.3.2 无紊动复氧结果分析
        2.3.3 无紊动水体复氧数学模型
    2.4 紊动水体复氧规律
        2.4.1 紊动水体紊动动能分析
        2.4.2 紊动水体表面传质系数
        2.4.3 紊动水体溶氧分析结果
        2.4.4 水体中中性盐及有机物对复氧的影响
    2.5 水体溶氧量与化学需氧量的关系
        2.5.1 水体中化学需氧量的测量方法
        2.5.2 无复氧条件下的降解实验
        2.5.3 无紊动复氧条件下有机物的降解
        2.5.4 紊动水体中有机物的降解
    2.6 小结
3 河流污水的生物修复
    3.1 试验水域背景
        3.1.1 成都市水环境状况
        3.1.2 试验河段水质状况
    3.2 试验内容
        3.2.1 河床构造
        3.2.2 试验规模
        3.2.3 试验主要设备及材料
        3.2.4 设计水质
        3.2.5 试验工程工艺流程
        3.2.6 试验工程运行机制
        3.2.7 试验过程
    3.3 甲壳素螯合复合微生物菌剂
        3.3.1 微生物菌株和筛选与培育
        3.3.2 昆虫源甲壳素的制备
        3.3.3 甲壳素与微生物的鳌合作用
        3.3.4 微生物对污染物的分解转化机理
        3.3.5 增氧菌提高水体溶解氧的作用机理
    3.4 试验结果分析
        3.4.1 试验条件的选择与确定
        3.4.2 动态运行后水质监测结果
        3.4.3 水体溶氧及化学需氧量的变化
    3.5 甲壳素螯合复合菌剂生化动力学分析
        3.5.1 COD与BOD_5相关性模型
        3.5.2 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3.5.3 动力学参数的确定
    3.6 河流流场与污染物浓度场分析
        3.6.1 数学模型
        3.6.2 边界条件
        3.6.3 河道流场计算
        3.6.4 有机污染物及溶氧浓度场分析计算
    3.7 小结
4 制革工业废水的生物修复
    4.1 前言
    4.2 制革工业废水的预处理
        4.2.1 筛滤
        4.2.2 化学沉淀
    4.3 制革废水的化学絮凝
        4.3.1 化学絮凝剂
        4.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4.3.3 结果与分析
        4.3.4 聚硅酸铝(铁)盐絮凝机理
        4.3.5 气浮分离机理
    4.4 制革废水的光催化氧化降解
        4.4.1 光催化氧化机理
        4.4.2 试验部分
        4.4.3 试验操作方法
        4.4.4 结果与讨论
        4.4.5 制革废液试验结果与分析
    4.5 制革综合废水的生化处理
        4.5.1 制革废水的可生化性
        4.5.2 氧化沟处理制革废水
        4.5.3 氧化沟的构造及参数确定
        4.5.4 氧化沟的水力计算
        4.5.5 氧化沟复氧规律
        4.5.6 氧化沟流场分析
    4.6 小结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博士在读期间所发表的论文及承担的科研项目与成果

四、让春天不再寂静 ——漫谈环境工程专业(论文参考文献)

  • [1]安康高新区飞地中心公园景观设计中海绵城市技术的应用研究[D]. 刘梦珂.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9(08)
  • [2]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研究[D]. 裴艳丽. 武汉大学, 2018(01)
  • [3]绿色化学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基于“中国期刊网”的文献分析[J]. 周雁翎. 化学通报, 2011(07)
  • [4]有机污染水体的生物修复[D]. 张宗才. 四川大学, 2005(02)
  • [5]让春天不再寂静 ——漫谈环境工程专业[J]. 吴云鹤. 高校招生, 2004(01)

标签:;  ;  ;  

让春天不再寂静——论环境工程专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