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畸治疗中支抗缺失的原因分析及临床处理

正畸治疗中支抗缺失的原因分析及临床处理

一、正畸治疗中支抗丧失的原因分析及临床处理(论文文献综述)

谢尔婷,黄白兰,李文龙,李晓宇[1](2021)在《错(牙合)畸形患者采用微型种植体支抗治疗的有效性与安全性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微型种植体支抗用于错(牙合)畸形患者正畸治疗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纳入2017年1月~2019年1月深圳市龙华区人民医院口腔正畸科收治的58例错(牙合)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9例予以口外弓加强支抗正畸治疗,观察组29例采用微型种植体支抗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上中切牙倾角差、上中切牙凸距差、磨牙位移、头影测量数据相关指标、咀嚼效率、咬合力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等。结果:术后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89.66%),明显高于对照组(65.52%)(P=0.028);术后观察组磨牙位移、上中切牙倾角差及凸距差等指标测量也均小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头影测量指标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咀嚼效率[(85.73±3.72)%]高于对照组[(63.58±4.16)%],咬合力[(122.36±40.08)N]大于对照组[(97.42±30.45)N],不良反应发生率(20.69%)低于对照组(48.28%)(P<0.05)。结论:微型种植体支抗用于错(牙合)畸形患者口腔正畸治疗的效果确切,安全性高,可作为临床正畸治疗中支抗的选择。

刘玲霞[2](2021)在《无托槽隐形矫治器结合微种植钉远移上颌磨牙的生物力学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构建“无托槽隐形矫治器-上颌骨-上牙列-牙周膜-附件-微种植体”三维有限元模型,模拟微种植体植入不同高度及矢状向位置,加载不同大小牵引力,观察前后牙位移趋势及牙周膜等效应力。初步探讨无托槽隐形矫治器远移上颌磨牙过程中,微种植钉植入部位和牵引力大小的优化设计方案。方法:1.实验一:选取一名个别正常志愿者,获取颌面部CBCT扫描数据,通过Mimics20.0、Geomagic Studio 2014、Unigraphics NX 12等专业建模软件构建包含上颌骨、上牙列、牙周膜、无托槽隐形矫治器、附件以及微种植钉的三维模型,利用专业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 workbench 19.2)对三维模型进行材料属性定义,网格划分,边界约束等有限元处理得到三维有限元模型。2.实验二:在实验一的模型基础上模拟无托槽隐形矫治器结合不同位置的微种植钉加载1.5N牵引力同时远移上颌第一、第二磨牙。根据微种植钉植入后牙区的位置不同共设计4种工况:(1)工况1:微种植钉位于上颌第一前磨牙与第一磨牙间距离牙槽嵴顶4mm;(2)工况2:微种植钉位于上颌第一前磨牙与第一磨牙间距离牙槽嵴顶6mm;(3)工况3:微种植钉位于上颌第一磨牙与第二磨牙间距离牙槽嵴顶4mm;(4)工况4:微种植钉位于上颌第一磨牙与第二磨牙间距离牙槽嵴顶6mm。记录并比较4种工况中前牙及第一、第二磨牙的初始位移量。3.实验三:在实验一的模型基础上,模拟无托槽隐形矫治器结合微种植钉采用不同牵引力同时远移上颌第一、第二磨牙。微种植钉植入上颌第一磨牙与第二磨牙根间距离牙槽嵴顶4mm位置,以不施加牵引力作为对照组,根据牵引力值不同共设计4种工况:(1)工况1:微种植钉与隐形矫治牵引钩间不加载牵引力;(2)工况2:微种植钉与隐形矫治牵引钩间加载1N牵引力;(3)工况3:微种植钉与隐形矫治牵引钩间加载1.5N牵引力;(4)工况4:微种植钉与隐形矫治牵引钩间加载2N牵引力。记录并比较前牙及第一、第二磨牙三维方向初始位移量及牙周膜等效应力。结果:1.实验一成功构建了包括上颌骨、上牙列、牙周膜、无托槽隐形矫治器、附件以及微种植钉的三维有限元模型,模拟无托槽隐形矫治器结合微种植钉同时远移上颌第一、第二磨牙。2.实验二结果显示工况3在4种工况中上前牙的总位移量及矢状向初始位移量最小,支抗丢失最少,同时磨牙在矢状向的位移量最大,即远移量最大。微种植钉在上后牙区的前后向位置不变,植入高度增加时前牙牙冠的近中及唇向位移量增加,且表现出更明显的压低趋势;而微种植钉在后牙区植入高度不变,微种植钉位置后移时前牙牙冠的近中及唇向位移量以及压低量均呈现出减小趋势。3.实验三结果显示4种工况中,上前牙在三维方向表现为近中倾斜,唇倾及压低,随着牵引力值增加前牙在近远中及唇舌向支抗丧失减小,但压低趋势更为明显,并且尖牙牙冠有远中舌向扭转的趋势。第一磨牙表现为为冠根同向的可控制性倾斜移动伴伸长,而第二磨牙表现为冠根反向不可控倾斜移动伴压低,随着牵引力值增加,第一磨牙有近中腭向扭转的趋势。工况1,2牙列最大初始位移出现在中切牙,工况3,4出现在第二磨牙,工况4第二磨牙最大初始位移大于工况3。工况1,2模型最大初始位移出现在中切牙牙冠,工况3出现在第二磨牙牙冠,而工况4出现在隐形矫治器。工况1,2的中切牙以及工况4的第一、第二磨牙牙周膜等效应力值均超过牙周膜能承受的力值上限0.026Mpa,工况3前牙及磨牙牙周膜等效应力均小于0.026Mpa。结论:1.“上颌骨-上牙列-牙周膜-无托槽隐形矫治器-附件-微种植钉”三维有限元模型的构建,为后续研究奠定了模型基础。2.无托槽隐形矫治器远移上颌磨牙时,微种植钉在矢状向位置越靠后且低位植入时更有利于保护前牙支抗和提高磨牙远移效率。微种植钉植入位置较高或矢状向位置靠前时会对前牙产生更明显的压低效应。3.无托槽隐形矫治器结合微种植钉远移上颌磨牙时,前牙支抗丢失主要表现为唇倾伴不同程度的近中倾斜及压低,第一磨牙表现为可控的远中倾斜伴伸长,第二磨牙表现为不可控的远中倾斜伴压低。1.5N的牵引力有利于前牙支抗控制,磨牙远移效率较高且不易损伤牙周组织。随着牵引力值增加,矫治器可能发生变形,并且临床需注意尖牙舌向扭转及第一磨牙近中腭向扭转的趋势。

张笑榕[3](2021)在《无托槽隐形矫治器推下颌磨牙远移的三维有限元分析》文中认为目的:研究隐形矫治器推下颌磨牙远移时支抗分配及移动步距的差异对下颌前牙区的应力分布及前牙的位移趋势的影响。为正畸医生使用隐形矫治器进行下颌磨牙远移时的支抗分配和矫治计划给出参考意见。方法:1.牙体、牙周膜、上下颌骨及下颌隐形矫治器有限元模型的创立:选取一名个别正常成年女性志愿者,体健无系统疾病及口腔疾病,上下颌智齿已拔除超3个月。实验原始数据来自该志愿者的CBCT扫描后结果,应用建模软件Mimics、Geomagic、Solid Works等创建上颌双侧第一、第二磨牙、下颌全牙列及其支持组织、上下颌颌骨、下颌隐形矫治器的三维有限元模型3D模型。2.支抗方式和步距差异对隐形矫治器推下颌磨牙远移影响的三维有限元分析:应用ANSYS三维有限元分析软件对实验一所得的实体模型施行网格划分和载荷设置获得可视化的高精度三维实体不同支抗条件下隐形矫治器推下颌磨牙远移的可视化有限元3D模型,模拟出在不同支抗和步距条件下隐形矫治器推下颌第一、第二磨牙远移。本实验分三大组每组移动步距均分别为0.15mm,0.2mm和0.3mm。每大组又被分为四小组,分别以单纯下颌1-5为颌内支抗未加任何牵引;以下颌1-5为颌内支抗,结合颌间Ⅲ类2N牵引力;以下颌1-5为颌内支抗结合下颌67间,高度为6mm的微种植支抗加载2N牵引力;以下颌1-5为颌内支抗结合上颌67间高度为6mm的微种植支抗加载2N牵引力,这四种支抗方式。分别观察分析此12种工况下,下前牙区的牙周膜应力分布及下颌前牙位移趋势。结果:1.成功建立包括16、26、17、27,下颌14颗牙齿及其牙周膜,上下颌骨,下颌隐形矫治器的有限元3D分析模型。2.当下颌磨牙远移时,无论哪种支抗分配,前牙区均会出现少量近中唇侧倾斜移动且唇向移动量大于近中移动量,其中下颌中切牙移动量及牙周膜所受应力最大,侧切牙次之,尖牙最小。3.当配合Ⅲ类牵引及上下颌微种植体支抗辅助增加前牙区支抗时,可以有效减少下颌前牙近中唇侧倾斜移动,减少前牙区支抗的丧失,其中以配合下颌种植支抗的方法减少下颌前牙区近中唇侧倾斜移动的能力最强。4.当下颌磨牙远移时,无论哪种支抗分配,下颌前牙区均会出现少量压低的现象,其中配合下颌种植支抗时压低量最大,配合上颌种植支抗时下颌前牙压低量最少。5.当下颌磨牙远移时,随着移动步距的增加,下颌前牙区唇侧近中倾斜移动量亦会随之增加,增加下颌前牙支抗丢失的风险。结论:1.本实验建立的下颌隐形矫治器推磨牙远移的有限元3D模型较为符合人体口腔各个组织的真实情况,可以为后期的实验分析研究提供相对真实可信的可视化3D实体模型基础。2.无托槽隐形矫治器推下颌磨牙远移时无论应用哪种常见的支抗分配,下颌前牙都会有少量支抗丧失。3.配合Ⅲ类牵引及上颌或下颌微种植支抗可以有效地预防下颌前牙支抗的丢失,其中以配合下颌种植支抗作用最强。4.当下颌隐形矫治器推第一、第二磨牙远移时可以导致下颌前牙有一定程度的压低,其中以配合下颌种植支抗对于下颌前牙压低作用最强,适用于覆较深的患者,配合Ⅲ类牵引和上颌种植支抗时下颌的压低作用会有所减少有开倾向的患者可考虑选择。5.隐形矫治器推下颌磨牙远移时随着矫治器步距的增加下颌前牙的支抗丧失情况亦会增加,对于无法使用微种植支抗或不能配合Ⅲ类牵引的情况,可考虑减少步距来确保远移磨牙的效果。

程鑫燚[4](2020)在《微种植钉刚性连接辅助无托槽隐形矫治器远移上颌磨牙效果的CBCT评价》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运用CBCT三维测量方法,评价微种植钉与支抗牙刚性连接构建间接支抗辅助无托槽隐形矫治器远移上颌磨牙的支抗控制效果,为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的支抗设计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选取采用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远移上颌磨牙的成人患者11例(其中男性3例,女性8例,平均年龄27.6岁)作为研究对象。磨牙远移时,于上颌第一磨牙和上颌第二前磨牙颊侧根间植入微种植钉,利用微种植钉刚性连接上颌第二前磨牙使其成为支抗牙,以加强前牙支抗辅助远移磨牙;直至第一磨牙远移到位后,转移微种植钉至上颌第一磨牙和上颌第二磨牙颊侧根间,利用微种植钉刚性连接上颌第一磨牙使其成为支抗牙,以加强后牙支抗排齐和内收前牙。于患者治疗前(T0期)、上颌第一磨牙远移到位时(T1期)和按临床设计前牙排齐内收到位时(T2期)拍摄CBCT。将CBCT文件导入Mimics20.0软件进行三维重建,经头位校正后,在多平面重组视图下确定各个参考点,选取双侧耳点、右侧眶下缘点、鼻根点和前鼻棘点为参考点构建三维空间坐标系,对上颌第一磨牙、上颌第二前磨牙、上颌中切牙位置进行三维测量。使用SPSS 22.0软件对所测数据作统计分析。结果:T0-T1期、T1-T2期和T0-T2期,上颌第一磨牙、上颌第二前磨牙及上颌中切牙在三维方向上变化如下:1、T0-T1期:上颌第一磨牙在矢状向发生明显远中移动,牙冠远中移动3.57±0.95mm,牙根远中移动2.57±0.73mm,在垂直向上,发生龈向压低1.28±0.77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颌第一磨牙在横向上无明显位置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上颌第二前磨牙和上颌中切牙在三维方向位置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T1-T2期:上颌第一磨牙在三维方向位置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上颌第二前磨牙在矢状向发生明显远中移动,牙冠远中移动2.50±1.06mm,牙根远中移动1.67±1.40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颌第二前磨牙在横向上和在垂直向上位置均无明显位置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上颌中切牙在矢状向发生舌向内收,牙冠舌向内收1.20±1.33mm,牙根舌向内收1.07±0.87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颌中切牙在垂直向上位置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T0-T2期:上颌第一磨牙在矢状向发生明显远中移动,牙冠远中移动3.46±0.88mm,牙根远中移动2.06±1.86mm,在垂直向上,发生龈向压低1.03±0.80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横向上,无明显位置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上颌第二前磨牙在矢状向发生明显远中移动,牙冠远中移动2.65±1.06mm,牙根远中移动2.33±2.09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横向上和垂直向上均无明显位置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上颌中切牙在矢状向发生舌向内收,牙冠舌向内收1.10±1.29mm,牙根舌向内收1.05±1.24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垂直向上,上颌中切牙发生轻微的HE向伸长0.40±1.60mm,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微种植钉与支抗牙刚性连接作为间接支抗辅助无托槽隐形矫治器远移磨牙可以有效增强支抗牙支抗作用,是隐形矫治技术远移磨牙较为理想的增强支抗手段。

安然[5](2020)在《安氏Ⅱ类拔牙病例排齐整平后上磨牙支抗消耗的研究初探》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应用Panchers分析法,比较生理性支抗技术(Physiological Anchorage Spee’s-Wire System,PASS)和DAMON自锁直丝弓技术在安氏II类拔牙病例中排齐整平后上颌磨牙支抗的消耗情况。通过分析上颌磨牙在矢状向和垂直向位移和角度的变化及产生差异的原因,为安氏II类错畸形患者的正畸治疗提供临床依据。方法:本研究选取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口腔正畸科,自2017年9月至2019年12月,18到30岁的安氏II类患者分别采用PASS矫治器和标准转矩DAMON自锁矫治器患者各10例,其中男9例,女11例,平均年龄为21.15±0.36岁,且由于解除拥挤和改变面型的需要均需要拔牙矫治。两组病例矫治前进行完整的正畸初诊检查及头颅侧位片和曲面断层片的拍摄,然后严格按照实验组PASS矫治技术和自锁矫治技术的相应步骤矫治进行,更换到18*25NITI方丝整平6周后,再用与初诊前同一影像设备拍摄头颅侧位片和曲面断层片,同时做好相应的临床记录。之后由本文作者对前后两张X线片进行标点描记测量分析。做好数据测量后用SPSS26.0统计学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应用Panchers分析法比较两组在排齐整平前后支抗磨牙在矢状向、垂直向的上颌磨牙支抗储备及消耗情况。用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为差异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结果:1.矢状向近远中位移变化:PASS矫治组mg-OLP ms-OLP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有轻微增加,但无统计学意义。自锁矫治组mg-OLP ms-OLP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增加,代表上颌磨牙在矢状向前移,并且有统计学意义。2.矢状向磨牙角度的变化:A:PASS矫治组在U6-SN U6-PP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增加,并有统计学意义。代表上颌磨牙后倾。自锁矫治组U6-SN U6-PP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减小,并且有统计2WWEN文学意义。代表上颌磨牙前倾。B:PASS矫治组和自锁矫治组U1-SN和is-OLP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均减小,并无统计学意义。两组上颌前牙在排齐整平阶段也会有一定程度的内收。也说明PASS矫治组并没有因为上颌磨牙的后倾而带来前牙唇倾。3.垂直向:PASS组与自锁组在Os-PP Oc-PP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略有增加,代表上颌磨牙略有伸长,但无统计学意义,PASS组相对来说增加稍多。结论:PASS矫治组相比自锁矫治组在治疗安氏II类拔牙病例中的排齐整平阶段后,上颌磨牙虽后倾并没有带来上颌前牙的唇倾,同时磨牙近中水平前移较自锁组减少,垂直向伸长略有增加,总体来说PASS矫治组上颌磨牙的支抗消耗更少,对于保护支抗更有优势。PASS矫治技术由于能够维持II错颌的上颌磨牙的后倾代偿趋势,类似于TWEED备抗原理,不仅能够保护上颌磨牙的支抗储备,而且可以更易解除II类磨牙关系,维持牙列的天然“模样”。

田忠辉[6](2019)在《生理性支抗技术对磨牙支抗控制的有限元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建立不同矫治阶段上颌牙列生理性支抗控制矫治系统三维有限元模型并检测矫治过程中上颌第一磨牙的相关数据,探索生理性支抗矫治技术的生物力学原理,评价生理性支抗技术对磨牙支抗的保护作用。材料与方法:找到一名符合条件的个别正常牙合患者,获取CBCT影像资料后,将数据导入mimics15.0,根据骨组织与牙体组织灰度值的差异,重建出上颌骨及牙齿模型,运用Geomagic Studio10逆向工程软件对颌骨及牙齿模型进行优化处理。运用CATIA软件分别建立牙周膜、生理性支抗矫治器、弓丝及牵引钩模型,分别组建矫治初期阶段(模拟圆丝进入交叉颊面管副颊管后的工况)、排齐整平阶段(模拟摇椅弓丝进入颊面管主颊管后的工况)及滑动内收阶段生理性支抗有限元模型,进行单元格划分及参数设定后,建立坐标系(X轴代表水平向,Y轴代表矢状向,Z轴代表垂直向);分别计算矫治初期及排齐整平阶段弓丝的弹性力,对模型进行加载,导出牙齿的位移趋势及初始位移。在滑动内收阶段模型中,加载150g滑动内收力,导出第一磨牙不同角度下的各牙的位移情况。结果:建立了矫治初期、排齐整平阶段、滑动内收阶段的上颌牙列生理性支抗控制矫治器三维有限元模型,包括上颌骨及牙齿模型、牙周膜模型、托槽模型、弓丝及牵引钩模型。1.在矫治初期阶段的上颌牙列生理性支抗矫治系统三维有限元模型中,上颌第一磨牙在X轴上显示牙冠向颊侧移动;Y轴显示牙根向近中移动,牙冠向远中移动,发生了顺时针旋转;Z轴显示牙齿近中略有伸长,远中略有压低。此外,我们还观察到在Y轴上,尖牙也有向远中移动的趋势。2.在排齐整平阶段的上颌牙列生理性支抗矫治系统三维有限元模型中,上颌第一磨牙在X轴上显示牙齿发生了颊侧倾斜移动;Y轴显示牙根向近中移动,牙冠向远中移动,牙齿发生了顺时针的旋转;Z轴显示牙齿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压低。3.在滑动内收阶段的上颌牙列生理性支抗矫治系统三维有限元模型中,上颌第一磨牙后倾之后,受到向前的拉力后,近中位移明显减小。结论:1.在矫治初期阶段的上颌牙列生理性支抗矫治系统的三维有限元模型中,上颌第一磨牙在弓丝的力量下,磨牙发生了牙冠向远中,牙根向近中的顺时针旋转的移动趋势,使其处于后倾状态,对支抗磨牙具有保护作用。此外,还观察到尖牙也受力发生了向远中的位移趋势,可以加速前牙的快速排齐,并节省后牙支抗。2.在排齐整平阶段的上颌牙列生理性支抗控制矫治系统的三维有限元模型中,上颌第一磨牙受到弓丝的作用,牙根向近中移动,牙冠向远中移动,对磨牙支抗具有保护作用。3.在滑动内收阶段的上颌牙列生理性支抗控制矫治系统的三维有限元模型中,分别检测上颌磨牙在不同角度滑动内收力量下磨牙位移情况,备抗后的磨牙近中位移明显减少,磨牙支抗明显增强。

姜委杰[7](2019)在《上颌窦底对正畸牙齿移动影响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在矫治力作用下,与上颌窦存在紧密解剖关系的正畸牙齿在受力后的移动情况,以明确上颌窦对牙根进入窦底的牙齿移动的影响,为临床制定诊疗方案、预测疗效,避免并发症的发生提供参考。方法:选取于我院正畸科就诊的拔除上颌第二前磨牙行固定矫治的正畸患者,根据患者治疗前拍摄的CBCT观察上颌窦与上颌第一磨牙牙根的解剖关系,筛选符合要求的患者。实验组为上颌第一磨牙≥1个牙根进入上颌窦底,经观察选出20颗上颌第一磨牙,对照组为第一磨牙牙根均未接触上颌窦底,共15颗上颌第一磨牙。经常规排齐上下牙列,纠正过陡的Spee曲线之后,更换至0.019×0.025英寸不锈钢方丝作为主弓丝,被动结扎一个月,记为T0期,使用0.012英寸镍钛拉簧作为力源,从上颌前牙区牵引钩至上颌第一磨牙颊面管,以200g力量滑动内收,关闭拔牙间隙。每4周复诊一次,检测镍钛拉簧力值,持续加力20周,记为T1期。所有患者分别于T0期、T1期拍摄CBCT。将CBCT数据以医学数字成像和通信(digital imaging and communications in medicine,DICOM)格式导出,使用Mimicsl5.0三维处理软件进行颌骨和牙齿的三维重建。重新设定冠状面C、矢状面S、水平面H,分别测量上颌第一磨牙牙冠近中颊尖点Cc及近颊根、远颊根、腭根根尖点RM、RD、RP点到冠状面C的水平距离,分析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牙冠和牙根移动量差异,牙轴倾斜度的改变,并通过三维配准观察两组牙牙根的吸收情况。使用SPSS22.0统计分析软件,分别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及Wilcoxon秩和检验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正畸加力后,实验组和对照组上颌第一磨牙的牙冠及牙根均发生近中移动,到C平面水平距离均减小,比较加力前后差异均有显着性(P<0.05)。2.加力前后,实验组和对照组上颌第一磨牙牙冠水平距离变化量均大于牙根的水平距离变化量,同一磨牙的冠、根移动距离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比较,实验组上颌第一磨牙冠、根移动量差值小于对照组冠、根移动量差值,实验组磨牙近中倾斜的角度较对照组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观察期内两组上颌第一磨牙根尖仅有轻度的吸收,无严重的牙根的吸收破坏的情况。结论:1.牙根进入上颌窦底的上颌第一磨牙在正畸移动过程中冠、根均向近中方向发生有效的移动。2.上颌第一磨牙的移动为冠、根同向、冠移动量多于根移动量,牙轴向近中倾斜的移动。3.牙根进入上颌窦底的上颌第一磨牙在正畸移动过程中牙根吸收主要表现为轻度吸收。

胡婷婷[8](2019)在《拔除第一或第二前磨牙对第一磨牙近中移动量的影响—系统评价》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运用系统评价的方法对以往相关文献进行回顾性研究,为拔除第一或第二前磨牙对第一磨牙近中移动量的影响寻找“最佳证据”,对纳入研究进行偏倚分析,找出现有“证据”的不足,为获得高质量的原始研究指引方向。方法:以“premolar extraction”、“molar movement”、“orthodontics”等,及“拔除前磨牙”、“磨牙移动”、“正畸”等为检索关键词,计算机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EBM,Cochrane library,OVID,Scopus,CNKI,万方,CBM等数据库,检索时间截止至2018年12月31日。筛除重复文献后,通过阅读摘要初筛出基本满足要求的研究,精读全文,并手工检索追溯参考文献,全面收集国内外发表的关于拔除第一或第二前磨牙对第一磨牙近中移动量的影响的研究。根据制定的纳入排除标准筛选出符合要求的研究。分析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并对其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提取数据,运用Revman 5.3软件对纳入研究进行Meta-分析,合并统计量,明确拔除第一或第二前磨牙对第一磨牙近中移动量的影响的差异。以上工作由两名研究人员独立完成,并交叉核对,如有争议,则通过讨论或征求第三方意见解决。结果:共纳入6篇研究,均为非随机对照研究,对纳入研究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1篇文献质量为A级,5篇文献质量为B级。纳入研究中有5篇文献对拔除第一或第二前磨牙对上颌第一磨牙近中移动量的影响进行了叙述,经异质性检验,5篇文献间异质性较小(I2=23%,I2<50%),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拔除第一或第二前磨牙对上颌第一磨牙近中移动量的影响有统计学差异(MD=-0.65,95%CI[-1.07,-0.22])。其中有3篇文献对拔除第一或第二前磨牙对下颌第一磨牙近中移动量的影响进行了叙述,经异质性检验,3篇文献间异质性小(I2=0%,I2<50%),故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拔除第一或第二前磨牙对下颌第一磨牙近中移动量的影响有统计学差异(MD=-1.36,95%CI[-1.88,-0.84])。经敏感性分析,排除TK.Kim2005的研究后,Meta-分析结果示拔除第一或第二前磨牙对上、下颌第一磨牙近中移动量的影响均无统计学差异,与不排除TK.Kim2005时结果相反,提示该Meta-分析结果不稳定。结论:纳入研究均为非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学质量参差不齐,在纳入研究量不足时,一篇方法学质量高的研究对整个Meta-分析的结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高质量研究不足的情况下,不能得出拔除第一或第二前磨牙对上、下颌第一磨牙近中移动量的影响有显着差异的结论。设计原始研究时应遵循PICOS的原则,以提高文章质量。

赵珍,古力巴哈·买买提力[9](2018)在《生理性支抗矫治技术对磨牙支抗控制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适宜、稳定的支抗是正畸治疗成败的关键,有效的支抗控制对正畸治疗尤为关键,在口腔正畸治疗中支抗的控制一直备受正畸医生的关注。在临床操作中正畸医生采用多种措施对磨牙进行支抗控制,如:种植体、后倾曲、Nance弓、横腭杆等,本文针对生理性支抗矫治技术关于磨牙支抗的控制作一概述。

罗晶[10](2017)在《成人女性拔牙矫治中不同间隙关闭方法对支抗影响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直丝弓矫治在第一阶段治疗结束后,牙列拥挤、上下牙弓宽度不调和部分垂直向不调得到解决,在矫治第二阶段我们主要解决拔牙所产生的间隙并进行矢状向的咬合调整。关闭拔牙间隙可使用一步法或两步法,也可以使用关闭曲或滑动法。一步法就是一次性内收前牙关闭间隙,两步法则是在拉尖牙远移后再内收前牙关闭间隙,相比于一步法,两步法的疗程加长,两种方法在支抗控制上目前研究存在争议。就关闭曲法和滑动法来说,研究认为在磨牙近移量上两者并无明显差异,但是就其在其他三维方向上对切牙、磨牙的控制,目前尚无定论。拔牙间隙关闭时如不采取加强措施,内收前牙过程中做为支抗的后牙就会产生近中移动。在正畸矫治过程中,控制矫治牙准确按照设计方案移动,而作为支抗的牙齿则尽量不移动或仅有少量移动是我们的目标[1]。临床治疗中一般通过使用Nance弓或横腭杆(transpalatal arch,TPA)等装置来增强磨牙的支抗,Nance弓和横腭杆可以将两侧磨牙联接使其成为一个整体,起到了在三维方向上加强支抗的作用[2]。本研究旨在比较一步法和两步法、滑动法和关闭曲法、Nance弓和横腭杆在支抗控制上的不同,从而为患者临床矫治中支抗的选择及间隙关闭方式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目的探讨分别使用一步法和两步法、滑动法和关闭曲法、Nance弓和TPA对成人安氏I类女性拔牙患者的上颌磨牙及切牙位置的影响。材料和方法1材料本实验为回顾性研究,从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正畸科2013-2015年的病人中收集安氏I类拔出四个第一前磨牙的成人女性患者(排除性别所带来的差异)240人,但因测试数据不合格及资料不全等原因,最终将125人纳入实验,并按照间隙关闭方法及支抗对其进行分组。2方法1)选取有代表性的测量指标共19项,与支抗相关的测量指标10项,骨性相关测量指标9项,手工定点,比较测量矫治前(T1)后(T2)头颅侧位片中上颌第一磨牙及上颌中切牙在三维方向上的变化。2)采用SPSS19.0软件,统计出每组数据的平均值、标准差。所有数据通过单样本K-S检验均符合正态分布。各组间矫治效果的比较用两样本独立t检验对比,检验水准α=0.05。结果1上颌磨牙变化情况一步法和两步法关闭间隙,无论是使用中度支抗还是强支抗,上颌磨牙在矢状向上都发生了近移,中度支抗组磨牙近移量在3mm左右,强支抗组在2mm左右。支抗强度相同时,使用一步法或两步法关闭间隙支抗磨牙的近移量相同(p>0.05)。就磨牙倾斜度而言,一步法和两步法无明显差别,强支抗相比于中度支抗,磨牙近中倾斜量少。垂直向高度控制上两者无明显差异。使用Nance弓和TPA时,矢状向上磨牙近中移动量无统计学差异。磨牙近中倾斜量,TPA组为0.16±4.74(o),Nance弓组为-1.26±3.56(o),Nance弓组在治疗后磨牙相对后倾,二者无统计学差异,都可以有效的防止支抗磨牙近中倾斜。TPA组治疗后磨牙在垂直向为0.64±1.45mm,Nance弓组为-0.01±1.17mm,Nance弓组磨牙有一定的压低,二者无统计学差异,都可以在垂直方向上很好的控制支抗磨牙。滑动法和关闭曲法相比,滑动法磨牙近中移动量略少,磨牙近中倾斜量少。磨牙有一定程度压低,但都无统计学意义。2前牙位置变化情况无论是强支抗还是中度支抗,在使用一步法和两步法关闭间隙时,前牙都能很好的控根运动,切缘与根尖内收量比为6:1,牙根基本未发生移动。切牙在垂直向上未发生明显移动。Nance弓和TPA都属于中度支抗,切牙在治疗后内收量分别为TPA组-14.74±5.82(o),Nance弓组-9.31±3.97(o),两者有统计学意义(p<0.05),TPA组切牙内收量更多。TPA组治疗前后切牙切缘与根尖内收量之比为5:1左右,Nance弓组为5:2,后者牙根移动量更多。垂直向控制上,二者都可以维持切牙垂直向距离,无统计学差异。关闭曲法和滑动法相比,关闭曲法矫治后,上切牙切缘与根尖点内收量为3:1,且上前牙一定程度压低,在控制前牙覆合覆盖上有优势。结论1、矢状向方面来看,不同关闭方法导致的支抗磨牙近中移动量无统计学差异。2、从垂直向上来看,一步法和两步法、Nance弓和TPA、关闭曲和滑动法都能很好的控制前牙及磨牙的垂直向高度,关闭曲法在前牙的控制上更有优势。3、从磨牙倾斜量来说,不同关闭方法及支抗磨牙近中倾斜量无差异。

二、正畸治疗中支抗丧失的原因分析及临床处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正畸治疗中支抗丧失的原因分析及临床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1)错(牙合)畸形患者采用微型种植体支抗治疗的有效性与安全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和方法
    1 一般资料
    2 方法
    3 观察指标
        3.1 疗效评估
        3.2 影像学检查
        ①正畸变化:
        ②X线头影测量数据:
        3.3 咀嚼效率与咬合力
        3.4 不良反应
    4 统计学分析
结 果
    1 临床疗效分析
    2 两组患者正畸变化分析
    3 两组患者头影测量数据分析
    4 两组患者咀嚼效率与咬合力分析
    5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分析
讨 论

(2)无托槽隐形矫治器结合微种植钉远移上颌磨牙的生物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第一部分 无托槽隐形矫治器结合微种植钉远移上颌磨牙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本选取
        1.2 实验设备与相关软件
        1.3 三维模型构建
        1.3.1 上颌骨、上牙列以及牙周膜三维模型构建
        1.3.2 微种植体以及牙齿附件三维模型构建
        1.3.3 无托槽隐形矫治器及精密切割牵引钩三维模型构建
        1.3.4 三维模型装配
        1.4 三维有限元模型建立
        1.4.1 材料参数设定
        1.4.2 网格划分
        1.4.3 边界约束
        1.4.4 建立局部三维坐标系及设定位移测量标记点
    2 结果
    3 讨论
        3.1 本研究综合运用专业建模软件构建三维有限元模型
        3.2 构建同时远移上颌第一、第二磨牙无托槽隐形矫治器模型的考虑
    4 结论
第二部分 无托槽隐形矫治器结合不同部位微种植钉远移上颌磨牙的生物力学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设备
        1.2 模型基础
        1.3 模型载荷与工况设计
        1.3.1 模型载荷
        1.3.2 工况设计
        1.4 观察和分析指标
    2 结果
        2.1 前牙初始位移量
        2.1.1 前牙冠根初始位移量
        2.1.2 前牙矢状向(Y轴)初始位移量
        2.2 磨牙矢状向(X轴)初始位移量
        2.3 同一矢状向位置不同高度微种植钉对前牙三维方向的影响
        2.4 同一高度不同矢状向位置微种植钉对前牙三维方向的影响
    3 讨论
        3.1 无托槽隐形矫治器远移上颌磨牙采用微种植钉加强前牙支抗的考虑
        3.2 本实验的结果分析及临床指导意义
    4 结论
第三部分 无托槽隐形矫治器结合微种植钉采用不同牵引力远移上颌磨牙的生物力学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设备
        1.2 模型基础
        1.3 模型载荷与工况设计
        1.3.1 模型载荷
        1.3.2 工况设计
        1.4 观察和分析指标
    2 结果
        2.1 前牙在三维方向的初始位移
        2.1.1 前牙在X轴的初始位移
        2.1.2 前牙在Y轴的初始位移
        2.1.3 前牙在Z轴的初始位移
        2.2 磨牙在三维方向的初始位移
        2.2.1 磨牙在X轴的初始位移
        2.2.2 磨牙在Y轴的初始位移
        2.2.3 磨牙在Z轴的初始位移
        2.3 上牙列最大初始位移
        2.4 模型总位移
        2.5 牙周膜等效应力
    3 讨论
        3.1 前牙在三维方向初始位移分析
        3.2 磨牙在三维方向初始位移分析
        3.3 上牙列及模型总位移初始位移分析
        3.4 牙周膜等效应力分析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远移上颌磨牙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3)无托槽隐形矫治器推下颌磨牙远移的三维有限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语缩略语表
前言
实验一 牙体、牙周膜、上下颌骨及下颌隐形矫治器有限元模型的创立
    1.材料
    2.方法
    3.结果
    4.讨论
    5.结论
实验二 支抗方式和步距差异对隐形矫治器推下颌磨牙远移影响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1.材料
    2.方法
    3.结果
    4.讨论
    5.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有限元分析法应用在口腔医学领域的进展
    参考文献
临床病例报告(一)
临床病例报告(二)
致谢

(4)微种植钉刚性连接辅助无托槽隐形矫治器远移上颌磨牙效果的CBCT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第2章 材料和方法
    2.1 实验对象
        2.1.1 纳入标准
        2.1.2 样本采集
    2.2 设备仪器和软件
    2.3 研究方法
        2.3.1 矫治方案设计与矫治器安置
        2.3.2 CBCT影像的采集
        2.3.3 CBCT三维测量方法
        2.3.4 测量方式
    2.4 数据处理及统计学分析
第3章 结果
    3.1 患者的临床一般情况
    3.2 各牙齿不同时期三维方向位置变化
        3.2.1 各牙齿不同时期矢状向位置变化
        3.2.2 各牙齿不同时期垂直向位置变化
        3.2.3 各牙齿不同时期横向位置变化
第4章 讨论
    4.1 研究方法的讨论
        4.1.1 研究对象的选择
        4.1.2 微种植钉支抗的使用
        4.1.3 测量方法的选择
    4.2 种植钉刚性连接支抗牙辅助无托槽隐形矫治器远移磨牙的支抗效果
        4.2.1 种植钉刚性连接支抗牙辅助无托槽隐形矫治器远移磨牙的矢状向控制
        4.2.2 种植钉刚性连接支抗牙辅助无托槽隐形矫治器远移磨牙的垂直向控制
        4.2.3 种植钉刚性连接支抗牙辅助无托槽隐形矫治器远移磨牙的横向控制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实验结论
    5.2 实验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病例报告1
病例报告2
病例报告3
病例报告4
病例报告5

(5)安氏Ⅱ类拔牙病例排齐整平后上磨牙支抗消耗的研究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材料和方法
    1.病例收集
    2.矫治设计
    3.矫治前准备
    4.研究内容及方法
    5.测量分析
    6.统计学分析
2、结果
3、讨论
4、临床指导意义
5、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不同矫治技术的支抗控制
    参考文献
典型病例
致谢

(6)生理性支抗技术对磨牙支抗控制的有限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材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实验内容和方法
结果
    1 建立了不同矫治阶段上颌牙列生理性支抗控制矫治器三维有限元模型
    2 不同矫治阶段磨牙的三维位移趋势及位移量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20例临床病例汇报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7)上颌窦底对正畸牙齿移动影响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材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纳入标准
        1.2 排除标准
    2 实验材料
    3 研究方法
    4 统计学处理
结果
    1 上颌第一磨牙牙冠近远中向移动量
    2 上颌第一磨牙牙根近远中现移动量
    3 牙轴倾斜度改变
    4 上颌第一磨牙牙根吸收情况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病例报告(20例)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8)拔除第一或第二前磨牙对第一磨牙近中移动量的影响—系统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1.对象和方法
    1.1 纳入排除标准
        1.1.1 研究类型
        1.1.2 研究对象
        1.1.3 干预措施
        1.1.4 评价指标
    1.2 文献检索
        1.2.1 检索数据库
        1.2.2 检索策略
        1.2.3 手工检索
    1.3 筛选文献
    1.4 数据提取
    1.5 方法学质量评价
    1.6 资料分析
        1.6.1 统计软件及效应量选择
        1.6.2 异质性分析
        1.6.3 发表偏倚
2.结果
    2.1 检索流程及结果
    2.2 纳入研究特征
    2.3 纳入研究质量评价
    2.4 Meta-分析结果
        2.4.1 拔除第一或第二前磨牙对上颌第一磨牙近中移动量的影响
        2.4.1.1 森林图
        2.4.1.2 敏感性分析
        2.4.1.3 发表偏倚
        2.4.2 拔除第一或第二前磨牙对下颌第一磨牙近中移动量的影响
        2.4.2.1 森林图
        2.4.2.2 敏感性分析
        2.4.2.3 发表偏倚
3 讨论
    3.1 纳入研究特征
        3.1.1 各纳入研究内部差异
        3.1.2 各纳入研究间差异
    3.2 纳入研究质量评价
    3.3 Meta-分析结果
        3.3.1 拔除第一或第二前磨牙对上颌第一磨牙近中移动量的影响
        3.3.2 拔除第一或第二前磨牙对下颌第一磨牙近中移动量的影响
    3.4 发表偏倚
    3.5 本研究不足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拔除第一或第二前磨牙对软组织侧貌及支抗的影响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生理性支抗矫治技术对磨牙支抗控制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支抗
2 PASS技术
    2.1 PASS技术磨牙支抗控制
        2.1.1颊管的结构
        2.1.2咀嚼肌方向与磨牙长轴的关系
3 小结

(10)成人女性拔牙矫治中不同间隙关闭方法对支抗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回顾
    1 支抗的概念
    2 三维方向控制支抗牙
    3 常用加强支抗方法
        3.1 矢状方向上支抗加强
        3.2 垂直方向上支抗加强
        3.3 水平方向上支抗加强
    4 间隙关闭方法
    5 小结
第一部分 一步法和两步法关闭间隙对支抗的影响
    1 材料
        1.1 样本选取
    2 方法
        2.1 矫治过程
        2.2 测量项目
        2.3 X线头影测量分析
        2.4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骨性变量比较
        3.2 关闭时间的比较
        3.3 支抗变量的比较
    4 讨论
        4.1 拔牙矫治
        4.2 支抗控制
        4.3 间隙关闭方法
        4.4 研究磨牙移动参考平面
    5 小结
第二部分 NANCE弓和TPA对支抗的影响
    1 材料
        1.1 样本选取
    2 方法
        2.1 矫治过程
        2.2 测量项目
    3 结果
        3.1 支抗磨牙的变化
        3.2 切牙的变化
    4 讨论
        4.1 Nance弓和横腭杆
        4.2 Nance弓和横腭杆对磨牙的控制
    5 小结
第三部分 滑动法和关闭曲对支抗的影响
    1 材料
        1.1 样本选取
    2 方法
        2.1 矫治过程
        2.2 测量项目
    3 结果
        3.1 支抗磨牙的变化
        3.2 切牙的变化
    4 讨论
        4.1 滑动法及关闭曲法
        4.2 两种关闭方法对牙根的影响
        4.3 两种关闭方法支抗控制
    5 小结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1.个人简历
    2.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四、正畸治疗中支抗丧失的原因分析及临床处理(论文参考文献)

  • [1]错(牙合)畸形患者采用微型种植体支抗治疗的有效性与安全性分析[J]. 谢尔婷,黄白兰,李文龙,李晓宇. 临床口腔医学杂志, 2021(09)
  • [2]无托槽隐形矫治器结合微种植钉远移上颌磨牙的生物力学研究[D]. 刘玲霞. 山西医科大学, 2021(01)
  • [3]无托槽隐形矫治器推下颌磨牙远移的三维有限元分析[D]. 张笑榕. 大连医科大学, 2021(01)
  • [4]微种植钉刚性连接辅助无托槽隐形矫治器远移上颌磨牙效果的CBCT评价[D]. 程鑫燚. 南昌大学, 2020(08)
  • [5]安氏Ⅱ类拔牙病例排齐整平后上磨牙支抗消耗的研究初探[D]. 安然. 大连医科大学, 2020(03)
  • [6]生理性支抗技术对磨牙支抗控制的有限元研究[D]. 田忠辉. 青岛大学, 2019(02)
  • [7]上颌窦底对正畸牙齿移动影响的临床研究[D]. 姜委杰. 青岛大学, 2019(02)
  • [8]拔除第一或第二前磨牙对第一磨牙近中移动量的影响—系统评价[D]. 胡婷婷.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2)
  • [9]生理性支抗矫治技术对磨牙支抗控制的研究进展[J]. 赵珍,古力巴哈·买买提力. 口腔医学, 2018(12)
  • [10]成人女性拔牙矫治中不同间隙关闭方法对支抗影响的研究[D]. 罗晶. 第四军医大学, 2017(03)

标签:;  ;  ;  ;  

正畸治疗中支抗缺失的原因分析及临床处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