狠抓流通,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

狠抓流通,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

一、狠抓流通 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论文文献综述)

杨媚[1](2019)在《A乡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调查与发展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各种高新技术的应用,不仅仅可以使人们的生活极大地改变,同时也改变了农业生产方式,农业产业化进程速度也在不断提升,农业产业化发展也成为了全球范围的重要发展方向。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十分注重农业以及农村的发展,并且从多个方面对国内农业发展提供更多的政策保证和政策扶持,但就现阶段国内农业发展现状而言,我国城乡差距依旧非常明显,三农问题仍然是农民重点关注问题。因此农业化产业化发展模式,已经成为了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经之路,不仅仅是国内农业生产方式得到改善,同时也能够有效解决三农问题。此次论文研究,对于A乡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在第一章节对于此次论文的研究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内容以及研究方法等进行了详细阐述,第二章节对相关研究概念理论进行了论述,为后续论文研究提供了更多理论保障。在第三章节用了问卷调查研究法以及访谈研究法,深入分析了A乡当前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通过调查方案的设计提炼出该乡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在第四章节对于A乡当前产业化模式中所拥有的品牌效应、发展过程迅速以及组织形式一体化等特征进行深入分析,并且找出A乡在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中存在的诸多不足之处。在第五章节以A乡目前发展现状为基础,并且针对当前发展中存在的诸多不足之处,制定了如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增强农产品科技含量、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等促进A乡未来发展的综合发展路径,为A乡未来发展提供更多理论保障。

袁绍光[2](2019)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农业发展的战略思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纵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农业始终处于基础地位。在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的有机结合,把对待和解决“三农”问题作为战略重点。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作出的关于农业发展的历史性决策,是基于对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发展实践的深刻总结,是基于对时代潮流的深刻洞察,是基于对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深刻把握,是基于对人民群众期盼和需要的深刻体悟。乡村兴则国家兴,乡村衰则国家衰。中国农业农村改革发展走过40年,但是“三农”问题仍是具有全局性的重要问题,仍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以强烈的时代意识和战略意识研究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农业发展的战略思想不仅是一个重大理论问题,更是一个现实实践问题。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农业发展的战略思想不断把握事物发展的本质和内在联系,以宽广的国际视野和深邃的历史眼光,紧密跟踪亿万农民群众的创造性实践,回答时代和实践给我们提出的新的重大课题,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业理论,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农业发展的思想。“行之力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回顾农村改革的历程,科学凝练农业发展的思想,系统总结农村改革的经验,对于在新的历史机遇期加快补齐农村发展不充分的短板,对于汇聚起建设农业农村现代化强国的磅礴力量,对于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乡村振兴之路,都很有必要。论文力求历史和逻辑、结构和内容的统一,由绪论、正文、结语三部分组成。绪论部分主要阐释了选题意义、选题缘由、研究综述、研究的重点难点与创新点、研究对象和主要概念的界定以及研究思路。正文分为六章,主要探讨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社会主义农业大国,怎样建设这个农业大国的重大主题,并辅之以背景—理论—方略—意义的思路展开论述。第一章系统梳理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农业发展的战略思想。一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农业发展的战略思想。重点论述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和探索农业现代化道路的问题。二是,改革开放初期农业发展的战略思想。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为主线,提出农业生产责任制是农业战略思想核心、推行农村改革是农业发展的动力、乡镇企业是农业农村发展的“必由之路”、“两个飞跃”是农业发展的战略方向、科技兴农是农业发展的强力支撑、多种经营是发展农村经济的战略举措。同时分析这一时期战略思想的鲜明特点和时代意义。三是,继承发展中的中国共产党农业发展的战略思想。一方面论述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的过程中农业发展的战略性转变。另一方面,从思想的形成过程及其内涵、基本方略、重大意义三个角度论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思想的问题。第二章分析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农业发展战略思想的形成及其内涵。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农业发展战略思想是以实现乡村振兴为总目标,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为核心,通过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的战略任务,逐步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思想体系,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理论来源、思想实践基础和习近平早期的农业发展思想及实践三个方面论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农业发展战略思想的形成基础。同时还阐述了的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农业发展战略思想的形成过程。第三章重点论述了乡村振兴战略思想。乡村振兴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农业发展战略思想的总目标。这一章包括五部分。一是,乡村振兴战略思想提出的时代背景: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雄厚物质技术基础的积累、农业发展的新历史方位。二是,基本原则:坚持党管农村工作、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坚持乡村全面振兴、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因地制宜。三是,总体要求: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四是,从科学内涵和建设美丽乡村的基本方略两个方面论述了美丽乡村思想。五是,乡村振兴战略思想的历史意义: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农业发展理论、体现新使命新要求、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的重要保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客观要求。第四章阐释了新时代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农业发展战略思想的核心主题。不仅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农业现代化思想发展的三个阶段和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性、紧迫性,而且重点阐释了新时代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科学内涵、战略方向以及新时代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战略举措:继续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积极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加强农业生态保护和治理、建立健全农业投入增长机制、加快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第五章阐述了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战略思想。精准扶贫与精准脱贫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农业发展战略思想的时代任务。本章从历史必然性、战略目标、基本方略、主要特点以及重大意义加以全面分析。其中重点论述了精准扶贫与精准脱贫战略的基本内容:解决“扶持谁”的问题、解决“谁来扶”的问题、解决“怎么扶”以及解决“如何退”的问题。还分析了精准扶贫与精准脱贫战略思想的重大意义:丰富中国特色扶贫开发理论、巩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基础、体现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为全球减贫作出贡献、为世界治理提供中国方案。第六章分析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农业发展战略思想的特征、贡献及其形成发展的基本经验。农业发展战略思想具有全局性、实践性、人民性、协调性、时代性以及世界性的特征。突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农业发展战略思想的时代贡献:实现了中国农业农村发展的历史性巨变、开辟了中国特色农业发展理论的新境界、贡献中国智慧和展现世界担当、发展世界文明和促进人类进步。总结了八条基本经验:在总揽全局中坚持党的领导、在时代同步中把握中国特色、在循序渐进中坚持发展理念、在解放思想中坚定改革方向、在战略布局中突出人民伟力、在开拓创新中坚持统筹兼顾、在成果共享中牢记三农初心、在全球视野中坚持因地制宜。

张付生[3](2018)在《确山县农业产业化研究》文中指出中国经历了将近四十年的改革开放征程,过去的四十年跟以往任何时候的中国都不一样,如今的中国是一个崭新的、与时俱进的高速发展中的国家,先前的十分贫穷落后的面貌早已不复存在,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国家财富以及个人财富,但是改革开放之路呈现出了众多的类似摸着石头过河的场景。中国的未来发展仍然是要坚定不移的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过去几十年全球经济飞速发展给中国带来了无穷的财富和宝贵的实践经验。国内农业的发展也是主要依靠这些实践经验而不断改进,农村家庭的经济收入也得到逐步的提高,农民自身的素质也得到巨大改变,沿海省份农村的面貌业得到了极大的改变。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来分析,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应当一分为二的辩证统一的来看待,国内的经济发展切不可盲目,不要盲目追随国外农业发展过程、成果,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国门被打开,国外的好的不好的事物都涌入中国。尽管人们对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根源进行了一系列的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多渠道的挖掘,但是从总体发展层面上来看依然面临着严酷的挑战,仅仅从某一方面的理性分析和某一理论层次上的论证还远远不够,还要为之采取更为有效的可行的办法。而如今当代国内农业发展仍需要为之付出更为艰辛的努力,要集财力、人力、物力发展农业。而如今当我面对国内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在应对发展过程中出现过的以及将来要出现的或大或小问题,就要系统的学习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等经济学方面的理论与着作,还应当学习农业经济、规模经济效益等农学或经济学研究方面的成果或理论,本文正文中提及的这些经济学理论的研究成果都和农业产业化领域的升级息息相关。更要以确山县近几十年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成果为该课题的研究的现实基础,系统全面的研究确山县农业产业化发展基本历程以及取得的伟大的历史影响力。总结下一个时期确山县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系列的客观存在的实际问题,尽可能的发挥主观能动性,整合社会上的优势资源推动确山县农业产业化发展,以此为基点提出相应的可实施的方法和思路,还应当敢于建言献策,同时提出自己宝贵的意见。发展确山县现代农业产业一定要采取有力的切实可行的措施,把握市场经济发展主流,发挥出确山县当下农业发展优势以及产业化基础,发掘出更适合确山的农产品加工行业,更要补齐经济短板、克服重重困难,要实事求是、戒骄戒躁,全力以赴的把确山县城内以及各乡镇工业园打造成为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产出和输入基地,扩大确山县本地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品牌影响力以及外地企业驻确山的品牌影响力。本文一共分为五章。第一章是绪论。简要的阐述本课题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论述国内外研究现状,简要的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提出解决确山县农业产业化改革的新思路与新方法,这恰恰与近年来中央提出的一系列的解决“三农”问题的政策思路相吻合。第二章为农业产业化有关方面概述。面对确山县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实际情况,结合与当今确山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相关行业经营状况以及确山县农业生产发展现状,本章主要对农业产业化的内涵进行简要的概括总结,并且对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农业经济等诸多与农业产业化有关联的理论进行了一一的简要概述。第三章是对确山县农业产业化现状以及与之相关的优势、劣势方面和面临的机遇、挑战进行一一的简要分析。着重介绍了确山县基本概况,并且分析了推进当今确山县农业产业化继续发展的有利条件,对确山县农业产业化进一步发展面临的障碍因素做更进一步的详细的研究,把握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机会,克服该过程中出现的重重威胁。第四章为加快发展确山县当代农业产业化提出的相应的思路与对策。文章中提出要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让农业产业化基础设施建设更加完善,发展人类现代化种养业,发展现代农产品加工业;培育壮大一批龙头企业从而带动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要进一步对确山县现代化农业产业化体系的建设进行完善。以确山县农业产业化经营基础作为支撑,提高可用耕地质量,升级农产品加工业企业生产线;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的创新必须建立在诸多现实生产条件以及当今科技力量基础之上,它是人类对农业生产活动进行长期摸索积累出来的成果,是多次工业革命以后生产力被提升的成果,是生产资料再次分配的结果。第五章为结论和展望。

农村财政扶贫攻坚综合开发治理课题组,韩连贵[4](2018)在《关于探讨拓展城乡一体“四化”建设小康之路的方略》文中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领导集体,组织带领各级党委、政府及部门引导开拓农业农村现代化生产经营建设脱贫增收致富途径方略,进一步拓展城乡一体农业现代化、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同步建设脱贫增收致富奔小康之路方略,因而在"十二五"至"十三五"规划期间取得了显着成效,总结吸取了城乡一体"四化"同步建设脱贫增收致富奔小康之路的经验做法,建立起拓宽城乡一体脱贫增收致富之路方略体系。

李一含[5](2013)在《马克思主义农业产业化理论研究》文中指出界定马克思主义农业产业化理论,可从其理论背景、理论视野与理论核心入手。马克思主义农业产业化理论形成的现实背景是农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而农业生产效率低、农业从业人员比重大。马克思主义农业产业化理论的理论视野是马克思主义形成的理论基础,以及发展中的人类文明的成果。马克思主义农业产业化理论的核心是其独特的价值取向与技术路线。马克思主义农业产业化理论在形成与发展中,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家作了相应的理论贡献。马克思恩格斯在农业产业化理论上的贡献体现在社会再生产理论、平均利润理论与社会分工协作理论方面。列宁斯大林在在农业产业化理论上的贡献体现在列宁的新经济政策与斯大林集体农庄的农业发展理论当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代表人物为农业产业化理论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体现在有关毛泽东农业思想、邓小平市场经济理论、江泽民的三农思想、胡锦涛的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思想体系中。马克思主义农业产业化理论主要内容首先是农业产业化的经营模式,包括家庭农场型、龙头企业推动型、合作组织型、中介组织型;其次是其运行机制,涵盖利益机制、制度保障、调控机制等方面;再次是实施途径,主要是加快农村经营体制改革和创新、城乡一体化、科技进步等方面。马克思主义农业产业化理论的特点体现为科学性、创新性、时代性、战略性等。该理论符合当代中国国情,是对国际形势的准确把握,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实践的产物,包括了组织创新、结构创新、技术创新等方面构成的创新机制。马克思主义农业产业化理论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需求,又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其本质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农业产业化理论的当代价值表现为:有利于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

周维现[6](2013)在《中国欠发达县域经济发展研究》文中指出县域经济是宏观经济之末,微观经济之首,既有城市经济特征,又有农村经济特色,是功能比较完整的基本单元,是落实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节点,发挥着联系宏观和微观经济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欠发达县域是与发达县域相比较而言的,是指那些经济总量小,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吃饭”型财政特征显着,收入水平仍处于温饱状态,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滞后的县域,在经济发展中属于追赶者,是国家应该重点关注的区域,是化解区域差距和城乡差距的重要着力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得到了空前发展,城镇化进程取得可喜进步,但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收入差距较大的问题依然存在,结构性、深层次的问题和矛盾逐步暴露出来。尤其是农村改革困境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破解,仅靠国家的扶贫政策和财政转移支付,短期解渴,长期不可行。实际上,欠发达地区不仅缺乏资金、技术和政策的支持,在思想观念、文化素质等方面与发达地区干部群众相比,差距也很大。因此,对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扶持,既要治标,更要治本,着力引导欠发达县域广大干部群众转变思想观念,挖掘比较优势,选择适合本县发展的正确道路,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目前,我国有680个欠发达县,占全国县总数的35%。只有这些县逐步跟上甚至超过全国的发展步伐,县域经济才能真正实现大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才能真正取得新成效,新型城镇化道路才会越走越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才能真正实现。近年来,经济学界对欠发达县域经济研究有所增多,但总量依然较少,重视程度仍显不够,还需要围绕国际国内新形势、新变化,进行更加深入、务实的研究。欠发达县域经济发展,没有包治百病的良方,也不能照抄照搬某种模式,应该在把握县域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因地制宜,走特色发展之路;应该用统筹的方法,统揽工业、农业和服务业,统揽城镇和乡村,统揽国有和民营经济,统揽宏观调控和市场调节等诸方面因素,研究和参照较为成功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探索符合本县域实际的发展战略和道路。本文主要采用规范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定量研究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典型研究和系统分析相结合,以及文献研究等方法,系统地研究县域经济的基本理论,系统地分析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系统地阐述欠发达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主要原因,系统地比较欠发达县域与发达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差距,对欠发达县域经济发展模式进行深入剖析和研究,揭示了这些典型县域的发展思路、政策措施和经验启示。此外,本文对一些有典型意义的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模式进行了分析研究,归纳出这些国家农业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道路、特点及经验教训。最后,结合国内欠发达地区发展模式的研究,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取得的经验,探究我国欠发达县域经济发展的一般性规律,形成欠发达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这些对策有可操作性、可复制性、可参考性,具体而言包括七条:一是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强调转变政府职能,发挥国家宏观调控作用,确立合理的经济布局,完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深化行政、财政、金融体制以及科研和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二是优化产业结构,走特色化发展道路。强调以优化产业结构为主线,以发展特色化为核心,以发展民营企业为新的增长点。三是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加速工业化发展进程。坚持工业化导向,加强工业园区建设,培育做大龙头企业,优先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业,盘活存量拓展空间,引进增量促进发展。四是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强调要发展特色农产品基地,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推进农业集约化经营,重视品牌建设,用产业化思路经营特色农业。五是从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意义、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更好地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进行了详细阐述。强调要注重城市群和大中小城市的均衡发展,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引导农民自觉融入城镇,实现人的城镇化。指出要建设低碳绿色环保城镇,充分发挥园区的集聚效应,支持和引导要素向城镇集中,大力发展各具特色的城镇经济,加快发展县域商贸流通体系建设,高标准规划城镇内外交通网络,积极推进土地和户籍改革,促进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六是强调欠发达地区要用好后发优势,利用土地和劳动力等比较优势,培育劳动密集型产业;发挥价值洼地效应,吸引外来投资;引进高科技企业,实现反梯度发展。七是发展生态经济,建立生态补偿和投融资机制,征收环境保护税,夯实生态文明建设,保护好青山、绿水和蓝天,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美丽中国”。

台州市人民政府[7](2012)在《台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台州市十二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的通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台政发[2011]52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直属各单位:现将《台州市"十二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你们结合各自实际,认真组织实施。二○一一年十二月二十日台州市"十二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台州市"十二五"现代农业发展总体规划依据《台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编制要求和有关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十二五"期末前在全省率先实现农业基本现代化

滕星均[8](2009)在《区域三农问题的系统研究 ——以吉林省为例》文中认为“三农”问题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难点和关键。近几年来,“三农”问题成了理论界和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经济学界在“三农”问题上有着长久而热烈的探讨与争论,不管他们提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如何各异,但对于问题本身的看法却是日趋一致的,那就是“三农”问题已经趋近于一个国家可承受的极限值,并且直接影响了农民从事农业活动的积极性和农村基层社区构架的稳定,从而诱发中央及各地政府积极探索和尝试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三农”问题受到了中央高层以及社会各界的关注。本文依据区域经济学理论、产业经济学理论、发展经济学理论、制度经济学理论等基础理论,以区域经济突破为主线,将区域创业环境、三农问题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形成原因及其解决办法纳入一个系统,对三农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分别从研究背景、吉林省“三农”问题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吉林省“三农”问题形成原因、吉林省“三农”问题发展趋势分析预测以及解决吉林省“三农”问题的思路与对策等方面进行分析论述,系统地对吉林省“三农”问题发展趋势及对策进行了研究与解答。

刘余莲[9](2008)在《农业技术进步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影响的研究 ——以湖南省辰溪县为例》文中指出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农业发展越来越依赖于农业技术进步。要加速贫困地区经济的发展,缩小同发达地区的差距,就必须从狠抓“第一生产力”入手,加快科技进步步伐。目前,我国贫困地区绝大多数是农业经济地区,比如湖南省扶贫开发重点县辰溪县,农业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78.8%,2007年全县完成农业增加值6.6亿元,占县内生产总值的21.4%。依靠农业积累来发展经济相当困难,加上受资金紧缺制约,导致科技发展缓慢,而农业技术进步滞后,又严重制约了农业增产增效,造成链锁效应。要解决三农问题,必须大力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实现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科技水平。要把重视和推进农业科技进步与创新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围绕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储备能力、成果转化能力目标,加强农业科研和开发机构的科研条件建设,提高农业科技研究开发能力,健全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加大农业科技投入,营造良好的农业科技发展环境,使其能适应农村社会和经济发展要求。本文以辰溪县为例,在阐述农业技术进步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关系的基础上,分析了贫困地区技术进步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存在的诸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不足、农业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意识不强、投入资金不足、风险规避不够、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缓慢等问题,提出了诸如加强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建设、加快现代新型农民培养、提高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意识、增加对农业资金投入、健全农业风险保护体系、加快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等加速农业技术进步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措施和建议。

张新华[10](2008)在《中国三农现代化进程及其引发的理论思考》文中认为新中国近60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表明,中国实现现代化的难点在农村,农业、农民和农村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薄弱环节。因此,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是实现三农现代化,解决三农问题不仅是中国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更是一项十分重要而迫切的任务。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在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大背景下,通过回顾新中国推进三农现代化进程的伟大实践,分析当代中国三农现代化的成就和问题,力求对破解当前面临的三农问题做出一些理论探索和实践对策设想。本文由绪论和10章构成。绪论阐述了研究中国三农现代化的必要性和意义,回顾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的情况,提出有待解决的问题以及本文的主旨。第一章主要回顾了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之前对于三农现代化的艰辛探索。第二章主要回顾了从改革开放到世纪之交三农现代化的成功实践。第三章主要介绍了21世纪初中国三农发展战略的重大转变。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为了解决三农问题,为了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几经调整三农政策,我国农业和农村因而发生了历史性的深刻变化,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农民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尚未消除,促进农民稳定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局面也还没有根本改变,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因此,新世纪三农问题仍将是中国共产党构建和谐社会需要解决的一个突出问题。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的三农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中国共产党的十六大确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其重大任务之一是建设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2003年全国农村工作会议正式提出将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此后,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反复强调这个“重中之重”,并陆续出台了缓解三农问题的政策措施。中国共产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提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其任务之一是“在指导方针、政策措施上注重加强薄弱环节,特别要重视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为做好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和谐社会,坚持协调发展,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07年十七大进一步提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04年以来中央连续五年出台了五个关于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显示了中国共产党解决三农问题的决心。所有这些标志着中国三农发展战略的重大转变,预示着中国三农问题的解决步入了更加科学的轨道。第四章主要介绍和分析了中国三农现代化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问题的成因及对现代化进程的影响。中国三农现代化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但同时还存在着农业劳动生产率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财产差距、消费差距不断扩大,以及城乡社会发展差距悬殊等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改革开放以前,尤其是1956年党的八大以后,党和国家在指导思想上受“左”的影响,犯了“左”的错误,逐渐放松了发展生产力这个中心,是形成三农问题的主要原因,再加上实施偏重工业和城市的经济发展战略、使农民和农业承受了过重的负担和牺牲等原因,三农问题逐渐发展,不仅使三农的基础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也使三农现代化充满了艰辛曲折;改革开放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重新成为中心任务,三农现代化取得了重大进展,但是由于党的十六大之前继续偏重工业和城市的发展战略没有根本改变,这是使三农问题长期存在并越来越严重的重要原因。这些问题的长期存在造成了中国严重的内需不足,阻碍了城市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城乡差距扩大,增加了中国社会的不稳定因素。第五章至第十章是在以上回顾和分析的基础上,作了一些破解三农问题的理论探索和实际对策设想。第五章主要分析了衡量三农政策的标准是是否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第六章主要分析了就三农问题而言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以农民为本。强调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和生产能力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第七章主要分析了怎样通过改革和发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主要阐述怎样在三农问题上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问题。第八章主要阐述怎样在实践中落实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的指导思想。第九章主要阐述了坚持城乡协调发展重点在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难点不是在城市而是在农村。第十章主要分析了发展农业规模化经营的必要性。

二、狠抓流通 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狠抓流通 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论文提纲范文)

(1)A乡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调查与发展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趋势
        1.2.1 国外文献回顾
        1.2.2 国内文献回顾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
    1.6 创新点
第2章 理论与方法综述
    2.1 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的基本概念
        2.1.1 农业产业化
        2.1.2 经营模式
        2.1.3 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
    2.2 基础理论
        2.2.1 产业经济的基础理论
        2.2.2 规模经济理论
        2.2.3 分工合作及专业化理论
    2.3 理论的启示与借鉴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A乡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调查
    3.1 A乡简介
    3.2 A乡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调查方案设计
        3.2.1 调查方式
        3.2.2 问卷设计
        3.2.3 调查样本
        3.2.4 调查结果分析
    3.3 调查结论
        3.3.1 A乡产业化已具备一定基础与条件
        3.3.2 表现出3 种典型模式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A乡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分析及发展路径研究
    4.1 A乡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特征分析
        4.1.1 发展过程迅速
        4.1.2 品牌效果突出
        4.1.3 组织形式一体化
        4.1.4 运行机制有效
    4.2 A乡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存在的差距
        4.2.1 龙头企业有待进一步壮大
        4.2.2 产品技术含量低
        4.2.3 农业科技水平不高
        4.2.4 农民市场化和组织化程度低
        4.2.5 农业循环经济系统不完善
        4.2.6 对农业产业化认识还不到位
    4.3 A乡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发展路径研究
        4.3.1 发展目标
        4.3.2 发展原则
        4.3.3 发展路径
    4.4 发展路径的可行性分析
        4.4.1 必要性分析
        4.4.2 可能性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提高A乡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的对策建议
    5.1 积极培育壮大龙头企业
    5.2 增强农产品科学技术含量
    5.3 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
    5.4 强化农业产业化的薄弱环节
    5.5 促进农业合作社等组织的发展
    5.6 进一步完善政策激励与引导机制
    5.7 逐步树立农业产业化理念
    5.8 本章小结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农业发展的战略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选题意义
    三、研究现状
    四、研究的目标重点和难点
    五、主要研究方法
    六、有关概念界定
第一章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农业发展战略思想的历史演进(1949—2012)
    第一节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农业发展的战略思想(1949—1978)
        一、推进农业合作化
        二、大办人民公社
        三、发展农业基础
        四、探索农业现代化道路
        五、探索中的经验教训及其历史启示
    第二节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共产党农业发展的战略思想(1978—1992)
        一、改革开放初期农业发展战略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
        二、改革开放初期农业发展战略思想的主题: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
        三、改革开放初期农业发展战略思想的鲜明特点
        四、改革开放初期农业发展战略思想的历史意义
    第三节 继承发展中的中国共产党农业发展战略思想(1992—2012)
        一、农业发展的战略性转变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思想
第二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农业发展战略思想的形成及其内涵
    第一节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农业发展战略思想的形成基础
        一、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农业发展战略思想的理论来源
        二、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农业发展战略思想的思想实践基础
        三、中共十八大之前习近平的农业发展思想及其实践
    第二节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农业发展战略思想的形成过程
        一、中国特色乡村振兴之路
        二、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之路
        三、中国特色减贫之路
    第三节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农业发展战略思想的丰富内涵
第三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农业发展战略思想的总目标:乡村振兴
    第一节 乡村振兴战略思想提出的时代背景
        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二、雄厚物质技术基础的积累
        三、农业发展的新历史方位
    第二节 乡村振兴战略思想的基本原则
        一、坚持党管农村工作
        二、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三、坚持农民主体地位
        四、坚持乡村全面振兴
        五、坚持城乡融合发展
        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七、坚持因地制宜
    第三节 乡村振兴战略思想的总体要求
        一、产业兴旺
        二、生态宜居
        三、乡风文明
        四、治理有效
        五、生活富裕
    第四节 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目标:美丽乡村
        一、美丽乡村思想的发展历程
        二、美丽乡村思想的科学内涵
        三、建设美丽乡村的基本方略
    第五节 乡村振兴战略思想的历史意义
        一、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农业发展理论
        二、体现新使命新要求
        三、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的重要保障
        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客观要求
第四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农业发展战略思想的核心主题:农业农村现代化
    第一节 改革开放以来农业现代化思想发展的三个阶段
        一、加快农业发展
        二、建设现代农业
        三、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第二节 新时代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紧迫性
        一、从“四化同步”发展看,迫切需要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二、从经济发展新常态看,迫切需要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三、从“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看,迫切需要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四、从农业绿色持续发展看,迫切需要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第三节 新时代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科学内涵及战略方向
        一、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科学内涵
        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战略方向
    第四节 新时代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战略举措
        一、继续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
        二、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
        三、积极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
        四、加快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五、建立健全农业投入增长机制
        六、加强农业生态保护和治理
        七、促进农民的全面发展
第五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农业发展战略思想的时代任务:精准扶贫与精准脱贫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扶贫战略思想的逐步发展
        一、救济式扶贫阶段
        二、开发式扶贫时期
        三、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新时期
    第二节 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战略思想的历史必然性
        一、“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能掉队”的时代使命
        二、补齐新时代农村发展短板的需要
        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必然要求
        四、完善扶贫脱贫方式的需要
    第三节 精准扶贫与精准脱贫战略思想的目标与基本内容
        一、战略目标
        二、基本内容
    第四节 精准扶贫与精准脱贫战略思想的基本方略
        一、健全精准扶贫脱贫工作机制
        二、实施特色产业提升工程
        三、实施就业扶贫脱贫工程
        四、实施教育扶贫脱贫工程
        五、持续推进基础设施建设
        六、健全脱贫攻坚支撑体系
    第五节 精准扶贫与精准脱贫战略思想的主要特点
        一、政治统领
        二、精准发力
        三、持续作战
        四、凝聚合力
        五、激发内力
        六、务求实效
    第六节 精准扶贫与精准脱贫战略思想的重大意义
        一、丰富了中国特色扶贫开发理论
        二、巩固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基础
        三、体现了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四、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贡献
        五、为世界贫困治理提供中国方案
第六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农业发展战略思想的特征、贡献及其形成发展的基本经验
    第一节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农业发展战略思想的显着特征
        一、全局性
        二、实践性
        三、人民性
        四、协调性
        五、时代性
        六、世界性
    第二节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农业发展战略思想的时代贡献
        一、实现中国农业农村发展的历史性巨变
        二、开辟中国特色农业发展理论的新境界
        三、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
        四、贡献中国智慧,展现世界担当
        五、发展世界文明,促进人类进步
    第三节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农业发展战略思想形成发展的基本经验
        一、在总揽全局中加强党的领导
        二、在时代同步中把握中国特色
        三、在循序渐进中坚持发展理念
        四、在解放思想中坚定改革方向
        五、在战略布局中突出人民伟力
        六、在开拓创新中坚持统筹兼顾
        七、在成果共享中牢记三农初心
        八、在全球视野中坚持因地制宜
结语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后记

(3)确山县农业产业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农业产业化概述
    2.1 农业产业化的内涵
        2.1.1 农业产业化的基本特征
        2.1.2 农业产业化的经营管理
    2.2 农业产业化相关理论评述
        2.2.1 规模经济效益理论
        2.2.2 产业经济学理论
        2.2.3 区域经济学理论
        2.2.4 发展经济学理论
        2.2.5 农业经济理论
第三章 确山县农业产业化现状及其SWOT分析
    3.1 确山农业产业基本状况
        3.1.1 现有发展模式
        3.1.2 主要经营方法
    3.2 继续推动确山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有利条件
        3.2.1 丰富的资源为农业产业化进程提供了物质基础
        3.2.2 现代化交通为农业现代化生产与经营提供了优势
        3.2.3 大型企业兴起为确山县农业产业化发展注入新活力
    3.3 确山县农业产业化进一步发展面临的障碍因素
        3.3.1 产业规模小,效益低
        3.3.2 农产品质量较低
        3.3.3 农业种植成本增加
    3.4 确山县农业产业化发展历程中存在的问题
        3.4.1 发展农业经济合作组织面临重大困难
        3.4.2 体制不健全,缺乏必要的指导
        3.4.3 农产品仓储环境不尽乐观
        3.4.4 区位优势不明显,产业结构有一定的趋同
        3.4.5 农业科技及农业产业化经营人才稀缺
        3.4.6 与农业产业化有关的农产品物流设施缺乏
第四章 加快发展确山县农业产业化的思路和对策
    4.1 系统性的构建确山县现代化农业体系
        4.1.1 现代种养业
        4.1.2 农产品加工业
        4.1.3 农产品市场流通业
    4.2 完善农业产业化基础设施
        4.2.1 提高耕地质量
        4.2.2 完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
        4.2.3 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4.3 强化农业产业化经营基础支撑
        4.3.1 加快推进农业科技保障
        4.3.2 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
        4.3.3 切实保障可持续农业发展
        4.3.4 强化农业产业化经营保障
    4.4 创新确山县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体制
        4.4.1 创新现代农业经营组织制度
        4.4.2 健全农业投入保障机制
        4.4.3 建立现代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第五章 结论和展望
    5.1 确山县农业产业化发展带来的成果
    5.2 对确山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未来的展望
参考文献

(4)关于探讨拓展城乡一体“四化”建设小康之路的方略(论文提纲范文)

一、组织开拓农业农村现代化生产经营建设脱贫增收致富途径方略
    (一) 坚持推行农业生产经营建设管理方略
    (二) 坚持优先保障扶持“三农”资金投入方略
    (三) 坚持推行农业生产经营建设补贴方略
    (四) 坚持完善农业产品价格补贴方略
    (五) 坚持强化农业生产经营社会化服务方略
    (六) 坚持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方略
    (七) 坚持拓宽农民转移就业创业方略
二、组织拓展城乡一体农业现代化、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四化同步建设脱贫增收致富奔小康之路方略
    (一) 坚持执行城乡一体“四化”同步建设目标体制指导方略
    (二) 坚持遵循城乡一体“四化”同步建设组织领导责任方略
    (三) 坚持有序推进农村转移城镇人员市民化步骤方略
    (四) 坚持严格调控城乡一体“四化”同步建设占地利用率方略
    (五) 坚持全面提高农村土地流转利用和占用率方略
    (六) 坚持组织推行城乡一体“四化”同步建设投融资持续稳定增长方略
    (七) 坚持全面规划城乡一体“四化”同步建设引导布局方略
    (八) 坚持科学组织城乡一体“四化”同步建设协调管理方略
三、组织开展城乡一体“四化”同步建设取得显着成效
    (一) 健全了城乡一体“四化”经济社会发展方略体系
    (二) 增强了农业现代产业化规模经营管理实力
    (三) 建立了城乡一体农工商服务业合作化经营体系
    (四) 加快了农村转移城镇人员市民化进程
    (五) 形成城乡一体公共服务社会化、社会保障平等化局面
    (六) 全面推进了全国城乡一体经济社会和谐健康发展
四、组织推广城乡一体“四化”同步建设经验做法
    (一) 组织加强城乡一体“四化”同步建设领导履行责任的经验做法
    (二) 组织推进城乡一体“四化”同步建设之路的经验做法
    (三) 严格遵守城乡一体“四化”同步建设投融资法规制度的经验做法
    (四) 贯彻执行城乡一体“四化”同步建设指导方略的经验做法
    (五) 组织实施城乡一体“四化”同步建设激励机制的经验做法
    (六) 改革完善城乡一体化户籍管理体制规则的经验做法
    (七) 切实采取城乡一体“四化”同步建设投融资筹措方式的经验做法
    (八) 推广应用城乡一体“四化”同步建设公共服务社会化、社会保障平等化的经验做法
    (九) 总结吸取城乡一体经济社会发展距离缩小、差异消除的经验做法
    (十) 着力拓宽城乡一体公共服务社会化、社会保障平等化途径的经验做法
五、建立拓展城乡一体脱贫增收致富小康之路方略体系
    (一) 建立开拓农业农村现代化生产经营建设脱贫增收致富途径方略体系
    (二) 建立拓宽城乡一体“四化”同步建设脱贫增收致富奔小康之路方略体系

(5)马克思主义农业产业化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的背景、意义
        1.1.1 选题的背景
        1.1.2 选题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
        1.2.1 国外研究状况
        1.2.2 国内研究概况
    1.3 本课题的研究难点及创新之处
        1.3.1 研究的难点
        1.3.2 创新之处
第2章 马克思主义农业产业化的理论界定
    2.1 马克思主义农业产业化理论背景
    2.2 马克思主义农业产业化理论视野
    2.3 马克思主义农业产业化理论核心
第3章 马克思主义农业产业化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3.1 马克思恩格斯农业产业化的相关理论贡献
    3.2 列宁斯大林农业产业化的相关理论贡献
    3.3 毛泽东农业产业化的相关理论贡献
    3.4 邓小平农业产业化的相关理论贡献
    3.5 江泽民农业产业化的相关理论贡献
    3.6 胡锦涛农业产业化的相关理论贡献
第4章 马克思主义农业产业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4.1 马克思主义农业产业化的经营模式
        4.1.1 家庭农场型
        4.1.2 龙头企业推动型
        4.1.3 合作组织推动型
        4.1.4 中介组织型
    4.2 马克思主义农业产业化的运行机制
        4.2.1 利益机制
        4.2.2 制度保障
        4.2.3 调控机制
    4.3 马克思主义农业产业化的实施途径
        4.3.1 加快农村经营体制改革与创新
        4.3.2 加快城乡一体化
        4.3.3 依靠农业科技进步
第5章 马克思主义农业产业化理论的特点与价值取向
    5.1 马克思主义农业产业化理论的特点
        5.1.1 科学性
        5.1.2 创新性
        5.1.3 时代性
        5.1.4 战略性
    5.2 马克思主义农业产业化理论的价值取向
第6章 马克思主义农业产业化理论的当代价值
    6.1 有利于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
    6.2 有利于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
    6.3 有利于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公开发表的论文

(6)中国欠发达县域经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博士生自认为的论文创新点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第二节 国外研究综述
        一、区域经济理论
        二、可持续发展理论
        三、经济增长理论
        四、产业发展理论
        五、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理论
    第三节 国内研究综述
        一、科学发展观
        二、区域经济的研究与发展
        三、县域经济的研究与发展
        四、欠发达县域经济的研究和发展
    第四节 研究的框架、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的框架和内容
        二、研究的方法
    第五节 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县域经济概述
    第一节 县域经济的概念和重要地位
        一、县域经济的概念
        二、县域经济的重要地位
    第二节 县域经济的性质和特征
        一、县域经济的性质
        二、县域经济的特征
    第三节 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
        二、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四节 县域经济发展的趋势
        一、高端工业化是县域经济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二、高品质的农业现代化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高质量的城镇化是新型城镇化的必然选择
第三章 影响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第一节 经济因素
        一、经济体制因素
        二、自然资源和地理位置因素
        三、投资与经济发展因素
        四、市场因素
    第二节 政治因素
        一、执政能力
        二、管理适度
        三、政治清明
        四、加强监督
    第三节 文化因素
        一、县域文化的内容
        二、县域文化对县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三、县域文化对县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健全和完善体制机制,促进文化产业发展
    第四节 社会因素
        一、人口因素
        二、教育和人才因素
        三、社会保障因素
        四、社会稳定因素
    第五节 科技因素
        一、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二、鼓励企业自主创新
第四章 欠发达县域经济基本特征、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
    第一节 欠发达县域经济基本特征
        一、基础条件较差
        二、公共设施落后
        三、主导产业缺乏
        四、农业经济明显
        五、劳动力素质低
    第二节 欠发达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环境建设滞后,竞争能力不强
        二、产业结构调整滞后,经济结构不合理
        三、经济发展水平低,县域财政增收乏力
        四、民营经济弱小,经济发展动力不足
    第三节 欠发达县域经济发展落后的主要原因
        一、思想观念落后
        二、经济基础薄弱
        三、产业结构不合理
        四、城镇化水平不高
        五、区域内融资较难
        六、教育科技水平落后
第五章 欠发达县域与发达县域经济发展的比较
    第一节 欠发达县域与发达县域经济发展差距的比较
        一、县域基本竞争力差距
        二、东部、中部和西部县域发展竞争力差距
        三、县域经济市场化差距
        四、县域经济工业化差距
        五、县域居民人均收入差距
        六、县域居民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差距
        七、县域基础设施建设差距
    第二节 影响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因素
        一、影响生产效率的因素
        二、影响生产要素投入的因素
        三、历史文化因素
第六章 欠发达县域经济发展模式
    第一节 工业主导的陕西兴平模式
        一、兴平工业发展优势
        二、兴平工业发展思路
        三、以工业园区为平台,实现兴平工业跨越发展
        四、兴平模式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五、对兴平工业发展的思考和建议
    第二节 农业主导的福建安溪和山东寿光模式
        一、安溪、寿光以发展特色农业壮大县域经济
        二、发展特色农业对于壮大县域经济的重要意义
        三、选择和发展特色农业的具体做法
        四、发展特色农业、壮大县域经济的启示
    第三节 贸易主导的黑龙江绥芬河模式
        一、绥芬河市基本情况
        二、对外贸易对绥芬河市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三、绥芬河市对外贸易面临的主要问题
        四、绥芬河市对外贸易发展策略
    第四节 旅游主导的河南栾川模式
        一、栾川旅游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二、“栾川模式”的形成与内涵
        三、建设中国旅游强县和“栾川模式”分析
        四、以旅游业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经验
        五、“栾川模式”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启示
    第五节 服务业主导的湖南津市模式
        一、津市基本情况
        二、发展服务业势在必行
        三、选准切入点,发展服务业
        四、强化保障,加快服务业发展
        五、津市服务业发展的成效
第七章 经济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模式及其借鉴
    第一节 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发展模式
        一、日本“造村运动”模式
        二、韩国“新村运动”模式
        三、美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模式
        四、法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模式
        五、经济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的启示
    第二节 发达国家城市化发展模式
        一、日本城市化发展模式
        二、韩国城市化发展模式
        三、美国城市化发展模式
        四、法国城市化发展模式
        五、发达国家城市化道路对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启示
第八章 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对策
    第一节 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
        一、转变政府职能,促进经济发展
        二、深化行政改革,提高行政效能
        三、加强基础工作,服务县域经济
        四、深化科研体系改革,发挥第一生产力作用
        五、深化人才培养体系改革,优化人才资源结构
    第二节 优化县域产业结构,走特色化发展道路
        一、以优化产业结构为主线
        二、以发展特色化为核心
        三、以发展民营企业为新增长点
    第三节 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加速工业化发展进程
        一、坚持工业化导向
        二、推进工业化的主要措施
        三、盘活存量拓展空间,引进增量促进发展
    第四节 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一、发展特色农产品基地
        二、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三、推进农业集约化经营
        四、建设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五、加强品牌建设,产业化经营特色农业
        六、做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基础性工作
    第五节 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繁荣发展县域经济
        一、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二、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三、建设公平共享、集约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城镇
    第六节 把握后发优势,加快县域经济发展
        一、用好土地资源丰富优势,为县域经济提供发展空问
        二、发挥劳动力成本的比较优势,培育劳动密集型产业
        三、发挥价值洼地效应,吸引外来投资
        四、引入高科技企业,实现反梯度发展
    第七节 发展生态经济,实现持续发展
        一、发展生态经济
        二、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三、建立生态投融资机制
        四、征收环境保护税
结束语
参考文献
    中文部分
    英文部分
博士生学习期间的科研成果
后记

(8)区域三农问题的系统研究 ——以吉林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第1章 绪论
    1.1 “三农”问题研究背景
        1.1.1 什么是“三农”问题
        1.1.2 三农问题的负面影响
    1.2 “三农”问题研究现状
        1.2.1 税费改革及免除农业税:关于政策性的背景考察
        1.2.2 乡村组织改革:关于“税改”遗留问题的讨论
        1.2.3 农村公共品供给:关于“后税费”下热问题的思考
        1.2.4 农村发展战略选择:关于农民向何处去的设想
        1.2.5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关于重建乡村的研究
        1.2.6 研究路径多元化:关于研究走向的探索与实践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思路
第2章 相关理论研究
    2.1 产业经济学理论
    2.2 产业组织生态理论
    2.3 制度经济学理论
    2.4 市场机制理论
    2.5 区域经济学理论
    2.6 区域创业环境理论
第3章 吉林省“三农”问题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1 吉林省“三农”问题总体情况
        3.1.1 吉林省“三农”概况
        3.1.2 吉林省“三农”存在的问题
    3.2 吉林省农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2.1 吉林省农业发展现状
        3.2.2 吉林省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3.3 吉林省农村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3.3.1 吉林省农村发展现状
        3.3.2 吉林省农村发展存在的问题
    3.4 吉林省农民收入现状
        3.4.1 吉林省农民收入状况
        3.4.2 吉林省农民支出状况
第4章 吉林省“三农”问题形成原因分析
    4.1 内、外部因素分析
        4.1.1 内部因素分析
        4.1.2 外部因素分析
    4.2 现实及历史因素分析
        4.2.1 现实因素
        4.2.2 历史因素
第5章 吉林省“三农”问题发展趋势分析及预测
    5.1 吉林省“三农”问题总体发展趋势分析
    5.2 吉林省“三农”问题具体发展趋势分析及预测
        5.2.1 吉林省农业发展趋势分析及预测
        5.2.2 吉林省农村经济发展趋势分析
        5.2.3 吉林省农民收入发展趋势预测
第6章 解决吉林省“三农”问题的思路与对策
    6.1 解决吉林省“三农”问题的指导思想
        6.1.1 系统地认识“三农”问题
        6.1.2 重点发展新型农业
        6.1.3 提高农村经济效益
        6.1.4 改善农村创业环境
    6.2 解决吉林省“三农”问题的创新思路
        6.2.1 用工业化思维谋化农业发展
        6.2.2 用农业产业化经营统领农村经济工作
        6.2.3 用统筹观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思想方法
        6.2.4 通过创业教育促进农村创业活动
    6.3 解决吉林省“三农”问题的对策研究
        6.3.1 建设吉林省新型农业的对策
        6.3.2 发展吉林省农村经济的对策
        6.3.3 增加吉林省农民收入的对策
第7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总结
    7.2 论文主要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摘要
ABSTRACT

(9)农业技术进步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影响的研究 ——以湖南省辰溪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意义
    2 国内外研究述评
        2.1 国外有关产业结构的理论
        2.2 国外关于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研究
        2.3 国内相关研究动态
        2.4 国内外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3 研究方法及论文结构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农业技术进步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影响的理论基础
    1 农业技术进步的内涵、特征及类型
        1.1 农业技术进步的内涵
        1.2 农业技术进步的特征
        1.3 农业技术进步的类型
    2 农业产业结构的内涵、调整特征及方式
        2.1 农业产业结构的内涵
        2.2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特征
        2.3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式
    3 农业技术进步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影响的方式
        3.1 农业技术进步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直接影响
        3.2 农业技术进步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间接影响
        3.3 农业技术进步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环境影响
    4 农业技术进步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影响的路径分析
        4.1 加强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转化,推进农业结构调整
        4.2 加强农业科技投入,推动农业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
        4.3 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拓展农业产业链
        4.4 发展引进信息技术,发展农业信息产业
        4.5 发展设施农业,促进农业战略性结构调整
第三章 农业技术进步对辰溪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影响的实证分析
    1 农业技术进步对辰溪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影响的方式分析
        1.1 农业技术进步促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良性循环
        1.2 农业技术进步使自然资源利用效率大有提高
        1.3 农业技术进步使农业现代化步伐明显加快
        1.4 农业技术进步使农产品质量安全有了保障
        1.5 农业技术进步使农业产业结构得到全面优化
        1.6 农业技术进步拓展了农产品的发展空间
        1.7 农业技术进步提高了农产品规避自然灾害的能力
    2 农业技术进步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路径分析
        2.1 扩大农业生产规模
        2.2 发展生态环保农业
        2.3 改善农业种植结构
        2.4 推进农产品市场生产
        2.5 促进流通产业发展
    3 农业技术进步对辰溪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影响的绩效分析
        3.1 农业区域化布局初具规模
        3.2 农业品种结构日趋优化
        3.3 主导产业产量和效益稳步增长
        3.4 农产品加工蓬勃兴起
第四章 农业技术进步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障碍因素分析
    1 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不足
        1.1 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现状
        1.2 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现状情况分析
        1.3 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不足的原因分析
    2 农业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
        2.1 辰溪农业劳动力现状
        2.2 辰溪农业劳动力素质现状
        2.3 辰溪农业劳动力素质现状的成因分析
    3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意识不强
        3.1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意识不强的主要表现
        3.2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意识不强的成因分析
    4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投入不足
        4.1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资金投入不足的主要表现
        4.2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投入资金不足的主要原因分析
    5 农业结构调整风险规避不够
        5.1 辰溪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风险表现
        5.2 辰溪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风险规避不够的原因分析
    6 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缓慢
        6.1 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缓慢表现
        6.2 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缓慢的原因分析
第五章 农业技术进步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与建议
    1 加强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建设
        1.1 强化农业政策宣传,解决思想不重视农技推广问题
        1.2 科学合理配备农业技术推广人才,切实加强农技队伍建设
        1.3 加大对农技推广经费的投入,为农技推广提供物质保障
        1.4 完善农技推广制度,加强农技推广法制保障
        1.5 按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切实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
    2 大力加强现代新型农民培养
        2.1 加强农民文化教育,培养文化型农民
        2.2 加强农民科技培训,培养技能型农民
        2.3 加强农民道德法律教育,培养文明型农民
    3 提高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意识
        3.1 提高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内涵认识
        3.2 增强政府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服务意识
        3.3 增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市场化意识
        3.4 增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科技意识
        3.5 增强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的其他意识
    4 增加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投入
        4.1 竭尽全力扩充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资金
        4.2 进一步提高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资金投入的认识
        4.3 进一步完善农业产构调整的资金投入机制
    5. 健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风险保护体系
        5.1 建立健全农业法律法规,为农业结构调整提供法律保障
        5.2 加强农业技术储备,为农业结构调整提供有力的技术保障
        5.3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农业结构调整提供基本保障
        5.4 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为农业结构调整提供品质保障
        5.5 完善农产品储运服务体系,为农业结构调整提供流通保障
        5.6 加强农业保险,为农业规避自然灾害提供坚强后盾
    6 加快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发展
        6.1 教育农民树立现代农业观念,使他们学会合作
        6.2 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推动农业合作进程
        6.3 为农业合作组织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6.4 用专业协会带动农业合作组织发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0)中国三农现代化进程及其引发的理论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s
绪论
    一、研究三农现代化的必要性和意义
    二、理论探讨的回顾
    三、本文的主旨
上篇 实证研究
    第一章 改革开放前中国实现三农现代化的艰辛探索
        一、土地改革农村的新生
        二、乡村基层政权建设
        三、农业税与农民负担问题
        四、统购统销和农村商业
        五、三农现代化的曲折历程
        六、农村工业和社办工业的发展
    第二章 改革开放后中国实现三农现代化的成功实践
        一、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为宗旨的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路径选择
        二、农村市场化改革实践
        三、农业结构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完善
        四、增加农民收入,减轻农民负担
        五、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六、农村基层民主建设
    第三章 21世纪中国三农发展战略的重大转变
        一、“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思路
        二、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三、深化农业和农村市场化改革
        四、农村税费改革取得显着成效
        五、统筹城乡发展
        六、保护农民合法权益
        七、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第四章 中国三农现代化的成就和问题
        一、中国三农现代化的成就
        二、中国三农现代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三、中国三农问题成因分析
        四、三农问题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下篇 理论思考
    第五章 衡量三农政策是非得失的标准是是否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
        一、1949-1957年三农政策推动农村生产力初步发展
        二、1957-1978年三农政策造成农村生产力曲折缓慢发展
        三、1978年以后三农政策带动农村生产力快速发展
        四、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的任务
    第六章 坚持以人为本就三农问题而言就是坚持以农民为本
        一、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
        二、是否坚持以农民为本是检测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是否沿着健康轨道推进的晴雨表
        三、提高农民素质和生产能力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
    第七章 在发展中解决三农问题
        一、中国的三农问题是历史形成的,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才能解决
        二、中国的三农问题需要在发展中逐步解决
        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决三农问题
    第八章 坚持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
        一、中国共产党对农业基础地位的认识形成和发展过程
        二、忽视农业基础地位的表现、后果和原因
        三、新阶段深化对农业基础地位的认识
        四、在实践中强化农业基础地位
    第九章 坚持城乡协调发展重点在农村
        一、城乡关系的曲折发展历程
        二、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第十章 发展农业规模化经营的必要性
        一、规模化经营能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农业生产成本
        二、规模化经营可以提高现有土地的产出率和利用效率
        三、规模化经营能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形成地方特色和优势, 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四、实现规模化经营能加快农业产业化的进程
        五、规模化经营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消除城乡二元经济 结构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四、狠抓流通 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论文参考文献)

  • [1]A乡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调查与发展路径研究[D]. 杨媚. 河北科技大学, 2019(07)
  • [2]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农业发展的战略思想研究[D]. 袁绍光.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7)
  • [3]确山县农业产业化研究[D]. 张付生. 武汉轻工大学, 2018(01)
  • [4]关于探讨拓展城乡一体“四化”建设小康之路的方略[J]. 农村财政扶贫攻坚综合开发治理课题组,韩连贵. 经济研究参考, 2018(16)
  • [5]马克思主义农业产业化理论研究[D]. 李一含. 湘潭大学, 2013(06)
  • [6]中国欠发达县域经济发展研究[D]. 周维现. 武汉大学, 2013(10)
  • [7]台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台州市十二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的通知[J]. 台州市人民政府. 台州市人民政府公报, 2012(03)
  • [8]区域三农问题的系统研究 ——以吉林省为例[D]. 滕星均. 吉林大学, 2009(08)
  • [9]农业技术进步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影响的研究 ——以湖南省辰溪县为例[D]. 刘余莲. 湖南农业大学, 2008(09)
  • [10]中国三农现代化进程及其引发的理论思考[D]. 张新华. 天津师范大学, 2008(08)

标签:;  ;  ;  ;  ;  

狠抓流通,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