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城市土地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与应用

浅谈城市土地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与应用

一、浅谈城市土地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及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王轩[1](2019)在《天津市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政策与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新型城镇化对城市发展模式提出新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对落实城市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认为城市建设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是通过对城市土地资源进行建设用地总量与建设用地强度控制,实现土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土地资源的最合理化配置、土地资源的最生态化配置。本文以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对城市土地管理利用提出的要求为背景,以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相关理论研究为基础,通过梳理城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政策及策略演变过程、天津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工作现状与问题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城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实践工作经验,探讨基于城市建设用地总量控制和强度控制的天津市城市建设用地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管理模式,并分析了该模式对城市开发建设以及产业升级的耦合性关系,最终提出了天津市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政策和策略建议,以期为进一步盘活城市存量土地资源、加强城市土地资源管理、积极稳妥推进天津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工作提供理论支撑。

郭晨星[2](2019)在《西北地区丝路沿线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状况时空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是我国当前重要的发展战略,西北地区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国段的建设腹地,沿线各城市将面临快速发展的新契机,但西北地区土地干旱缺水,生态系统脆弱。此外,还存在诸如城市用地浪费严重和低效利用等问题。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在西北地区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各城市经济社会快速稳定发展中实现土地的可持续利用,是实现“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战略的重要保障。基于此,论文以可持续发展理论、资源稀缺理论、人地关系理论等相关理论为基础,首先通过大量的数据收集与整理,根据PSR(压力—状态—响应)模型中包含的链式因果关系,选取19个包含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三方面因素的指标构建西北地区丝路沿线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在搜集整理31个城市的基础上,采用熵权法计算出各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综合得分;其次,运用ArcGIS中的探索性空间分析工具,分析西北地区丝路沿线城市间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空间自相关性,揭示出该区域各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水平的时间变化和空间关系。同时,论文借助协调度函数计算出PSR框架下各子系统间的协调程度,来分析城市土地利用系统中所包含的人地协调关系。最后,提出相关政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1)2016年较2006年西北地区丝路沿线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水平显着提升,且整个研究区域的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水平呈现良性发展趋势;(2)土地可持续利用水平在空间分布上存在一定的地域特征,其中陕西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最为明显。总体上,陕西省的土地可持续利用水平由高到低依次为关中地区、陕南地区、陕北地区;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土地可持续利用水平则呈现出北高南低的特点;(3)西北地区丝路沿线各城市的土地可持续利用水平总体偏低,区域发展水平不够均衡,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空间分布总体上不存在明显相关关系。2006-2016年西北地区丝路沿线城市的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出来的土地可持续利用集聚趋势与时序分析中的土地可持续利用等级的全局演化过程完全对应;(4)西北地区丝路沿线各城市的土地可持续利用水平与PSR系统协调度总体上呈正相关趋势。

靳聪毅[3](2019)在《站城融合引导下的当代铁路客站规划设计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国家“十三五”发展纲要、铁路“十三五”发展规划等重要文件的出台,我国铁路交通实现快速发展。铁路客站作为城市交通节点与活动中心,与城市、民众的联系正日益紧密,客站的规划设计将影响到城市的建设发展与民众的出行活动;同时,伴随城市化发展带来的交通出行、环境治理、资源开发等问题,积极推动城市紧凑化建设并提高交通参与量成为助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而客站作为城市交通网络的关键节点,与城市的协同关系仍较为薄弱,站城协同效率有待提高。对此,本文立足当代城市紧凑化发展与高铁交通建设背景,以城市铁路客站为研究对象,以站城融合发展为研究主线,围绕站城融合引导下的客站规划设计展开研究,从交通、社会、环境等层面系统探讨了站城融合引导下客站的设计定位、规划建设及站城协同方式等重要内容,并对影响客站规划设计的关键要素展开详细分析,提出了相应的设计方法与优化建议。最后,结合对国内外客站案例的对比分析,探索了符合国情的新时代铁路客站的设计构想与发展方向。论文分四部分对站城融合引导下的客站规划设计展开研究:论文的第一部分包括1、2两章,为论文的研究基础与背景,其中第1章为绪论,第2章则分析了推动站城融合发展的现实背景与相关要素,明确了城市紧凑化发展对交通的迫切需求及铁路交通参与其中的重要意义。提出紧凑城市建设下的城区多元化发展、土地集约化利用、交通综合化建设、产业协调化布局是推动站城融合的现实背景;而交通技术的进步与铁路客站的更新,亦迎合了紧凑城市的发展策略,成为推动站城融合的基础要素;论文围绕铁路交通与城市发展、民众生活的紧密关系,系统论述了持续推进站城融合的重要性,结合绪论中的研究成果,共同为后续章节的展开做好研究基础。第二部分为第3章,围绕站城融合引导下客站的规划建设与协同方式展开研究,系统研究了客站的设计定位、选址规划、建设布局及站城协同方式等内容,明确了客站应以何种角色、通过何种方式介入城市并与之构建良好的协同关系。首先,客站的设计定位应考虑地区、城市及站域发展的综合需求,通过城市中心与城市边缘的不同选址来带动城市发展、改善交通环境、推动区域更新;其次,客站的建设布局应结合环境、交通等要素,以立体化或半立体化形态来完善客站的功能体系、提高站城协调能力;再者,推动站城融合亦要求二者在交通、社会、环境等层面建立多元化协同关系,通过构建客站枢纽协同城市交通建设、引导客站枢纽与民众生活良好协同、确保客站枢纽与城市环境整体协同等方式,形成客站与城市、民众的整体协同关系,构建起站城融合引导下客站规划设计的研究框架,为后文工作的开展指明方向。第三部分为第4章,在明确站城融合引导下客站的角色定位及与城市协同方式的基础上,重点围绕影响客站规划设计的关键要素展开研究。首先,对内外交通资源的吸纳与整合是巩固客站交通优势、强化站城交通协同的重要基础,通过站城道路衔接、全面引入综合交通并与客站形态良好结合,形成有序的客站交通组织,并利用换乘大厅与换乘单元的构建提高内外交通的衔接、换乘能力;其次,在站内空间的开发建设中应注重对纵向空间的高效利用,以协调站内各功能空间的构成关系,迎合客站空间的立体化、复合化趋势;再者,在站外空间设计中应通过“强-弱”协调方式来处理站前广场与客站建筑的规划设计,通过立体开发与功能整合使广场融入周边环境并提高站房建筑的主体地位,形成主次有序、和谐统一的站外环境;最后,还要结合使用者需求来指导客站空间设计,从环境营造、服务提升、设施改善等方面推动客站空间的“人性化”设计。第四部分为第5、6章,论文选取了国内外具有代表性的客站案例展开研究,对比分析了不同客站的发展模式及站城关系的差异性。围绕我国的交通节点型、日本的区域中心型、欧美的城市触媒型等客站发展模式,重点对其设计理念、规划布局及站城协同方式展开研究,总结出不同模式的成功经验与可鉴之处,形成对我国铁路客站发展现状及站城关系的清晰认识。在此基础上,结合前文研究,总结了站城融合引导下客站规划设计的理念、原则、流程及构建形态,对新时代我国铁路客站的规划设计策略及发展方向进行了思考与探索。综上所述,目前站城融合理念在我国铁路客站规划设计中的运用较为分散,缺乏整体认识与协调组织,但随着我国城市化推进与高铁交通发展,其实施条件已日渐成熟,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通过站城融合理念全面引导铁路客站规划设计,是满足当下中国城市紧凑化发展、构建完善的城市交通体系、迎合高铁交通建设需求的重要举措。论文归纳、整理了有关站城融合引导下客站规划设计的研究内容,形成了相应的研究脉络与内容框架,并由此探索了新时代我国铁路客站的规划设计策略与发展方向,对当代铁路客站的更新发展及与城市协同关系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学术意义。

张颖[4](2017)在《天津市土地整理储备项目监管模式创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前我国城市土地储备制度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城市土地整理储备项目监管工作的重要性愈发突出。本文选取天津市为研究对象,首先借鉴国内外典型城市土地整理储备项目监管模式及平台建设经验,剖析天津市监管体系的现状及问题。其次,分析天津市土地整理储备项目监管模式创新的驱动因素,并基于全过程管理构建天津市土地整理储备项目评价体系。最后,提出天津市土地整理储备项目监管模式的创新路径及动态监管平台设计框架。主要研究内容分为以下六个方面:(1)梳理德国、美国、英国、俄罗斯等国家土地监管方面的有益经验,总结上海、北京、云南、安徽等国内省市在土地整理储备及其监管过程中的探索实践,对天津市土地储备项目监管模式创新提供参考。(2)深入天津市土地整理中心等土地储备机构进行调研,剖析天津市土地整理储备项目监管体系的现状,厘清天津市土地整理储备监管工作在实践操作中所存在的问题。(3)宏观层面分析新型城镇化对土地储备项目监管的内在逻辑要求,中观层面研判土地整理储备项目监管过程中的政府职能转变的趋势,微观层面探讨天津市土地整理储备项目风险防范管理亟待加强的内容。(4)建立土地整理储备项目评价的理论框架,提出土地整理储备项目全过程管理的概念模型,进而从立项、规划、资金、实施、验收、后期管护等方面选取合适的评价指标,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给出针对土地整理储备项目全过程进行系统评价分析的方法。(5)从监管类型、监管强度、监管主体与客体、监管方式四个方面,研判天津市土地整理储备项目监管的发展趋势。基于此,提出监管主体专门化与联动化、监管客体全程化与清晰化、监管机制参与化与透明化、监管平台信息化、智能化、实时化、动态化“四位一体”的天津市土地整理储备监管模式完善路径。最后剖析基于全过程的天津市土地整理储备项目监管的重点及核心内容。(6)从新形势、新重心、新技术、新管理四方面分析土地整理储备项目监管平台设计的现实依据。其次,提出建立集项目前期调查、资金动态风险评估、整理储备规划设计、土地整理实施、项目验收情况于一体,涵盖土地整理储备项目全过程的动态监管平台设计框架。

《中国公路学报》编辑部[5](2016)在《中国交通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16》文中研究说明为了促进中国交通工程学科的发展,从交通流理论、交通规划、道路交通安全、交通控制与智能交通系统、交通管理、交通设计、交通服务设施与机电设施、地面公共交通、城市停车交通、交通大数据、交通评价11个方面,系统梳理了国内外交通工程领域的学术研究进展、热点前沿、存在问题、具体对策及发展前景。交通流理论方面综述了交通流基本图模型、微观交通流理论及仿真、中观交通流理论及仿真、宏观交通流理论、网络交通流理论;交通规划方面综述了交通与土地利用、交通与可持续发展、交通出行行为特征、交通调查方法、交通需求预测等;道路交通安全方面综述了交通安全规划、设施安全、交通安全管理、交通行为、车辆主动安全、交通安全技术标准与规范等;交通控制与智能交通系统方面综述了交通信号控制、通道控制、交通控制与交通分配、车路协同系统、智能车辆系统等;交通管理方面综述了交通执法与秩序管理、交通系统管理、交通需求管理、非常态交通管理;交通设计方面综述了交通网络设计、节点交通设计、城市路段交通设计、公共汽车交通设计、交通语言设计等;地面公共交通方面综述了公交行业监管与服务评价、公交线网规划与优化、公交运营管理及智能化技术、新型公交系统;城市停车交通方面综述了停车需求、停车设施规划与设计、停车管理与政策、停车智能化与信息化;交通大数据方面综述了手机数据、公交IC卡、GPS轨迹及车牌识别、社交媒体数据在交通系统分析,特别是在个体出行行为特征中的研究;交通评价方面分析了交通建设项目社会经济影响评价、交通影响评价。

辜寄蓉,于有翔,陈先伟[6](2015)在《基于WebGIS的城市土地集约评价系统研究》文中认为目前,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系统方面的研究较少,且多采用C/S架构、数据人工录入以及固定指标体系的方式进行评价。本文采用数据动态提取技术,通过对城镇地籍数据库的监听,动态提取评价指标中的土地类数据;采用空间离散化技术,将社会经济类数据进行全域覆盖,形成动态的、全覆盖的集约评价数据库,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了宏观、中观、微观三种尺度的集约评价,开发成都市城市土地集约评价系统。

范文杰[7](2014)在《城市土地利用决策支持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随着近十年来我国城市人口不断增长,经济建设事业发展迅速,城市各部门、各行业对土地的需求量不断增加,人地矛盾日益尖锐。如何合理利用和优化配置有限的土地资源,开展土地利用规划,已成为现阶段我国土地管理的核心任务。土地利用规划涉及城市人口、产业政策、投资体制、生态环境等社会经济的诸多方面,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要求决策者事先对各项政策措施可能产生的各种后果进行定量和动态的分析,以使决策建立在有据可循的基础上。目前,我国开展土地利用的传统业务操作模式存在工作效率低、资料管理复杂、数据存储不集中等问题,因此,探索将GIS技术应用于土地利用工作中,开发城市土地利用决策支持系统,为土地管理及业务工作部门提供决策依据和信息服务的重要性和实用性已日益彰显。本研究对城市土地利用现状及规划工作进行了详细的业务分析,以土地利用中新增建设用地指标调控等业务为主线,采用面向对象的模块化设计方法,选取组件式GIS产品ArcGIS Engine为基础平台,选择面向对象开发语言Visual C#为开发工具,采用SQL Server2008关系数据库作为空间数据的载体,设计了集成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为决策机理、以基于案例的推理技术为系统驱动力的城市土地利用决策支持系统,并对系统的功能设计和实现方法进行了详细研究。本系统可以实现土地利用规划中地图浏览、信息查询、人口预测、建设用地需求预测及指标配置等主要业务的一体化操作和自动化处理,由此探讨了土地利用规划业务中过程数据的集中管理方式,以此提高相关土地规划业务的决策水平。应用研究方面,将城市土地利用决策支持系统应用到广西百色市的土地利用实例模拟中,构建百色市地理案例库,根据当地实际情况,修正CBR推理算法,同时匹配适宜的CGE模型,对百色市人口及城镇建设用地需求进行了预测,同时对新增建设用地指标进行了模拟配置,最后讨论该系统的适用性。

李新刚[8](2014)在《城市土地综合承载力研究 ——以环渤海地区城市群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城镇化的积极推进以及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水土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污染城市交通问题等成为影响和制约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和瓶颈,是建设以人为本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谐社会的重要挑战同时,城市土地资源低效利用非集约节约利用利用强度过大供需矛盾突出等严重制约着城市低碳发展循环发展绿色发展,影响我国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因此,本文有必要对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可持续承载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本文介绍了具有代表性的承载力内涵,梳理了国内外有关土地承载力城市承载力城市土地承载力的研究文献,并对这些研究文献进行了述评分析然后,本文简述了与城市土地综合承载力相关的理论方法,阐述了从PSR DSR到DPSIR模型的发展历程,归纳出反映城市土地可持续承载可持续利用的各项指标,给出了DPSIR框架下的城市土地综合承载力系统协调发展度概念模型综合评价概念模型影响因素概念模型,为城市土地综合承载力的实证研究提供了理论铺垫和技术支撑2.城市土地综合承载力系统协调发展度研究本文从城市土地支撑力水平和城市土地受压力强度这一视角出发,构建了城市土地综合承载力系统协调发展度指标体系,采用灰关联熵法确定各个指标权重,结合综合指数评价模型给出了系统协调发展度评价模型,对2009年环渤海地区城市群土地综合承载力系统协调发展度进行了实证研究,并运用ArcGIS技术和GeoDa软件对其系统协调发展度进行了空间分布特征和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京津冀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辽东半岛城市群土地综合承载力系统协调发展度都呈现出较为显着的空间分布格局;2009年环渤海地区城市群土地综合承载力系统协调发展度在空间上不是随机分布的,而是呈现出高低相异的空间分散格局3.城市土地承载力综合评价研究本文着重将科技文化承载力作为单一维度纳入到指标体系中,对城市土地支撑力水平和城市土地受压力强度进行了融合更新,构建了一套更为合理的城市土地承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局部变权法测算各个城市6个子承载力的客观变权重,结合TOPSIS法给出了局部变权TOPSIS模型的计算步骤,对2009年环渤海地区城市群土地综合承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并给出了其土地综合承载力的类型分区和空间承载特征结果显示:本文得到了31个城市土地的短板子承载力和分区类型;京津冀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辽东半岛城市群土地综合承载力的空间承载特征差异相对较为明显此外,本文对2009年环渤海地区城市群土地综合承载力进行了空间自相关分析,并探讨了其承载状态和系统协调发展度的关系4.城市土地综合承载力空间回归分析由于在空间集聚或空间分散地区部分城市的土地综合承载力及其空间承载状态仍存在一定的空间差异性,故本文选取了与城市土地综合承载力较为密切的15个基础指标,归纳出了影响城市土地综合承载力的3个主要因素,即:城市土地人口因素城市土地资源环境因素城市土地经济社会因素,采用综合指数评价模型测算城市土地综合承载力因变量及其3个因素自变量的评价变量数据,对普通最小二乘法(OLS)模型和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进行了分析,并对2009年环渤海地区城市群土地综合承载力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环渤海地区城市群土地人口承载力的增强,土地资源承载力土地环境承载力的优化,土地经济承载力土地社会承载力的拉动,能够相当幅度地提升城市土地的可持续承载水平,挖掘出城市土地的潜在综合承载力水平

党青[9](2013)在《基于GIS的城市地价与土地集约利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城市土地是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居稳定的基础,近几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张以及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导致城市用地紧缺。目前,我国除教育、医疗、科研等基础设施及特殊用地采用划拨出让的方式外,其余均采用招标、拍卖和挂牌的方式进行出让,这一制度虽然发挥了市场竞争机制中出价者高得地的原则,但另一方面竞争机制也导致了地价越来越高以致建成后的住宅、商业建筑远远超出人们正常的购买水平。虽然国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缓解这一矛盾,但长此以往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人地矛盾的冲突,从而导致社会矛盾加剧。为了缓解城市用地矛盾,我国先后于九十年代初期及近几年开展了针对城市地价及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的评价工作。通过对城市的土地价格的测算,可以及时掌握城市土地价格的变化,并周期性更新各个地区土地价格。近几年城市地价变化显着,因此,如何更高速、有效的实时掌握地价变化情况成为城市土地合理利用研究的一个重点;对土地价格进行监测只能单一的从价格上(即数量)上控制土地利用的合理性,而如何从土地的利用效益、利用潜力、利用的集约性(即质量)上提高土地的利用合理性成为土地合理利用研究的另一个方面。近几年国家全面开展了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工作,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针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评价工作只在部分试点及经济发展较好的城市展开,且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体系也大多参考开发区集约利用评价的指标体系,未能根据每个城市的土地利用特点制定符合其特色的评价指标,得出的评价结果未必切合实际。通过查阅大量研究成果及有关文献,笔者发现,前人对城市地价与土地集约利用之间的相关研究,大多局限在城市地价研究或土地集约利用性研究,而对城市地价与土地集约利用之间相互关系的定量研究涉及很少。大量的实践表明,城市地价与土地集约利用性之间存在密切的相互关系:地价越高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越高,而集约利用程度的提高又降低了单位面积土地的使用价格。因此,根据城市地价与土地集约利用之间的这种定量关系研究,可以起到有效缓解用地矛盾,控制地价盲目增长,提高土地利用效益等益处。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本文引入现代数字科学技术地理信息技术与遥感技术对城市地价的评估与监测中,建立地价评估地理信息系统;分商业、住宅和工业用途分别制定了针对研究区域的集约利用评价的体系,开展了研究区域的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评价,对研究区域的土地利用情况从利用的合理性和效益上给予一定的评价;进一步研究城市地价和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之间的关系,借助相关数理统计与分析方法,挖掘两者之间的内部联系,研究发现,地价的高低与土地的集约利用程度之间呈现出正比例变化,但土地集约利用程度的提高,又会降低单位面积土地价格,反之抑制了单位面积土地的价格,因此,根据两者之间相互牵制的关系,控制土地价格的盲目增长,提高单位面积土地利用的集约性。在围绕以上三方面内容所展开的工作中,就如何构建城市地价评价系统、如何建立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体系及如何定量分析城市地价与土地集约利用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细致工作,并结合具体研究区进行了分析和描述。论文取得的的主要研究成果及创新包括以下方面:(1)提出了基于栅格数据空间分析土地定级方法;本文将基于GIS的栅格空间分析技术引入到对城市土地级别的确定中,将定级单元抽象为栅格数据的像元,像元的大小可依据不同研究地域市场土地区间变化程度确定,利用ArcGIS的栅格空间分析技术实现对不同定级单元因子分值的计算,最终采用多因子聚类法计算得出总分值,划分出土地的等级。该方法对传统的城市土地定级方法进行了根本性的改变,使评定结果更具客观性,等级边界的划分更具科学性,工作的效率和速度都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提高,是对土地定级方法的一种创新。(2)在土地价格测算中提出了“数字地价模型”方法,实现了对城市土地价格的实时监测和更新;选取不同用途下土地交易样点资料,在栅格化数字地图上标注出合格交易样点资料的位置,并对建立每个交易样点属性信息表,采用不同的地价测算方法对交易样点进行还原测算得出土地的价格。通过数字地价模型将交易样点资料录入到数据库中,可以分月、季度和年等不同的时间段对交易样点资料进行检测,对变化数据重新测算得出新的市场情况下的土地价格。这种方法实现了对城市土地价格的实时监测和更新。(3)提出了分用途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进行评价的新思路及方法;很多地区开展的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并未对土地的利用类型进行分类评价,而是在不区分用途的情况下采用统一的评价模型和指标体系对全区域的土地集约度进行评价,这种评价方法并未考虑到不同用途下影响集约利用度,也就是说不同用途下集约利用度的评价所考虑的因素因子是不同的,因此,在对城市土地的集约利用程度进行评价时应区分用途分别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展开评价。(4)对城市地价与土地集约利用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定量分析。首次对城市地价与土地集约利用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定量分析。以往大部分针对城市地价与土地集约利用之间的研究只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简单的定性描述,而两者之间存在何种定量关系,如何通过具体的数据牵制两者的发展,对于这些定量关系的研究几乎空白。笔者通过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及其有关模型的建立对这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定量分析和详细描述。

向剑凛[10](2012)在《基于ARCGIS的土地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城市规划管理已实现由传统模式向信息化模式的深刻转变。由于GIS技术的支持和规划数据的实时更新,数据不仅具有空间信息,还具有时间属性,从而极大地提高城市规划工作效率和信息准确度。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土地是城市发展的重要载体,土地的高效利用是城市规划的重要内容,科学规划土地用途,合理控制用地规模,动态监测土地使用状况,及时收集并存储土地利用信息,并对土地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各类信息进行整理分析,为土地的高效利用和科学规划提供决策支持和数据支撑。土地信息管理系统是针对土地的具体使用流程中的数据收集、信息存储、加工处理、统计分析、信息利用等不同环节综合应用各种信息技术,形成为土地管理高效服务的管理信息系统,对地理信息系统的重要应用方向。概括而言,本文的主要工作包括两大部分:一部分内容是建立土地信息管理系统所需的地理信息数据库。在该部分内容中介绍了土地信息管理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理论,以及ArcGIS Engine、 Oracle数据库等开发工具,并以信息技术在土地信息管理中的具体应用为切入点,对中小型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设计所遵循的设计原则、系统整体框架、系统软件架构、系统硬件架构等进行了详细分析;另一部分内容就是实现了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土地信息管理系统。限于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的整体性、规模性和复杂性,本文综合应用ArcGIS Engine与Oracle技术设计与实现了土地信息管理系统,并分别从系统开发描述、模块结构、图形管理、属性管理以及权限控制模块设计等方面对该系统进行了详细介绍,最后总结了ArcGIS Engine与Oracle技术在具体土地规划信息系统中应用的特性。本文的章节内容包括: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城市规划相关基本理论与系统开发技术、系统设计、地理信息数据库设计、城市土地规划信息系统功能设计以及全文总结等6个部分的内容。

二、浅谈城市土地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及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城市土地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天津市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政策与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新时代对于城市发展理念提出新的要求
        1.1.2 新型城镇化发展对于土地管理模式提出新的要求
        1.1.3 生态文明思想对于土地利用提出新的要求
    1.2 研究目的
        1.2.1 盘活存量土地是未来国土空间管理工作的重点
        1.2.2 促进土地管理工作有序开展
        1.2.3 探索行之有效的城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政策措施
    1.3 国内外文献研究综述
        1.3.1 国外文献研究综述
        1.3.2 国内文献研究综述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6 论文创新点
    1.7 论文基本框架
第2章 城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政策和策略理论基础
    2.1 城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相关概念及特点
        2.1.1 城市土地利用
        2.1.2 城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2.1.3 城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特点
    2.2 城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相关理论
    2.3 城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政策及策略演变
        2.3.1 萌芽探索阶段
        2.3.2 不断完善阶段
        2.3.3 成熟发展阶段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国内外城市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政策及策略借鉴
    3.1 国外城市和地区节约集约用地政策及策略
        3.1.1 美国节约集约用地政策及策略
        3.1.2 新加坡节约集约用地政策及策略
    3.2 国内城市节约集约用地政策及策略
        3.2.1 浙江省节约集约用地政策及策略
        3.2.2 江苏省节约集约用地政策及策略
        3.2.3 上海市节约集约用地政策及策略
        3.2.4 深圳市节约集约用地政策及策略
    3.3 国内外典型城市和地区节约集约用地政策及策略分析
        3.3.1 政策分析
        3.3.2 策略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天津市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基本情况
    4.1 天津市土地利用现状
    4.2 天津市城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情况
        4.2.1 全市单位GDP建设用地规模情况
        4.2.2 全市单位固定资产投资建设用地消耗情况
        4.2.3 全市单位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消耗新增建设用地情况
        4.2.4 全市单位GDP增长消耗新增建设用地情况
    4.3 天津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政策及策略分析
        4.3.1 政策层面
        4.3.2 策略层面
    4.4 天津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突出问题及发展障碍
        4.4.1 突出问题
        4.4.2 发展障碍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天津市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政策及策略建议
    5.1 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目标和理念
        5.1.1 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目标
        5.1.2 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理念
    5.2 双控背景下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分析
        5.2.1 建设用地双控利用特点
        5.2.2 建设用地双控与产业结构的关系
        5.2.3 产业转型升级对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影响
    5.3 国土空间规划编制背景下天津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探索
    5.4 天津市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政策建议
        5.4.1 规划引领政策
        5.4.2 用地管理政策
        5.4.3 土地供应政策
    5.5 天津市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策略建议
        5.5.1 科学的规划控制与引导
        5.5.2 促进建设用地减量发展
        5.5.3 强化产业导向下土地供应
        5.5.4 多渠道盘活低效存量用地
        5.5.5 处理好改造开发中各方利益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西北地区丝路沿线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状况时空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简要评述
    1.4 研究内容及框架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框架
    1.5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5.1 研究方法
        1.5.2 创新点
2.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城市土地
        2.1.2 土地可持续利用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PSR模型内涵
        2.2.2 人地关系理论
        2.2.3 资源稀缺理论
3.丝路西北段区域发展与土地利用现状
    3.1 区域发展现状
        3.1.1 城市性质分析
        3.1.2 区域经济发展状况
        3.1.3 区域生态环境状况
    3.2 区域城市土地利用现状
        3.2.1 城市土地资源条件
        3.2.2 城市土地利用结构
        3.2.3 存在问题
4.西北地区丝路沿线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
    4.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1.1 构建目标
        4.1.2 构建原则
        4.1.3 指标体系说明
    4.2 数据来源
    4.3 评价步骤
        4.3.1 权重的确立及方法
        4.3.2 权重计算
        4.3.3 综合得分计算
        4.3.4 PSR系统协调度计算
5.西北地区丝路沿线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时空分析
    5.1 时序变化分析
        5.1.1 总体分析
        5.1.2 区域差异分析
    5.2 空间差异分析
        5.2.1 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
        5.2.2 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
    5.3 系统协调度分析
6.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政策建议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发表论文
致谢

(3)站城融合引导下的当代铁路客站规划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城市化问题日益严峻
        1.1.2 我国铁路交通步入快速发展期
        1.1.3 铁路客站与城市发展的协同效率不足
    1.2 相关概念解析
        1.2.1 紧凑城市(Compact city)
        1.2.2 站城融合(Integration of station and city)
        1.2.3 铁路客站(Railway station)
        1.2.4 协同方式(Cooperative mode)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关于紧凑城市国内外研究现状
        1.3.2 关于站城一体开发国内外研究现状
        1.3.3 关于铁路客站规划设计国内外研究现状
        1.3.4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目的与意义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2 研究目的
        1.4.3 研究意义
    1.5 研究方法、框架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1.5.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推动站城融合的现实背景及相关要素分析
    2.1 城市空间的变革发展
        2.1.1 城市发展理念的转变
        2.1.2 城市产业结构的布局
        2.1.3 城市交通系统的完善
    2.2 城市铁路客站的沿革
        2.2.1 萌芽阶段:以功能需求为主
        2.2.2 成长阶段:彰显多样的风格
        2.2.3 更新阶段:体现实用的价值
        2.2.4 成熟阶段:建立高效的协同
    2.3 我国铁路交通的全面发展与铁路站点的更新建设
        2.3.1 普铁网络的优化
        2.3.2 高铁网络的普及
        2.3.3 铁路客站的更新
    2.4 铁路交通对于城市发展的重要作用
        2.4.1 铁路交通是城市交通体系的完善环节
        2.4.2 铁路客站是城市交通网络的支撑节点
        2.4.3 客站枢纽是城市健康发展的助力引擎
    2.5 持续推进站城融合与协同发展的重要意义
        2.5.1 符合紧凑城市的建设需求
        2.5.2 迎合公交都市战略的实施
        2.5.3 贴合城市居民的生活需求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站城融合引导下客站的规划建设及协同方式研究
    3.1 客站的设计定位分析
        3.1.1 客站的区域定位
        3.1.2 客站的城市定位
        3.1.3 客站的站域定位
    3.2 客站的选址规划分析
        3.2.1 客站选址的影响因素
        3.2.2 客站的选址规划模式
        3.2.3 客站的选址规划原则
    3.3 客站的建设布局研究
        3.3.1 影响客站建设布局的各类空间要素
        3.3.2 客站的建设布局模式
        3.3.3 客站的建设布局原则
    3.4 多元化的站城协同方式分析
        3.4.1 交通层面:依托客站枢纽协同城市交通体系建设
        3.4.2 社会层面:引导客站枢纽与民众生活良好协同
        3.4.3 环境层面:确保客站枢纽与城市环境的整体协同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站城融合引导下客站的规划设计关键要素研究
    4.1 日益紧密的站城关系推动铁路客站变革发展
        4.1.1 影响客站变革发展的主导要素
        4.1.2 站城关系的强化对客站发展的影响
    4.2 对内外交通资源的吸纳与整合
        4.2.1 与城市道路系统的有效衔接
        4.2.2 全面引入城市公交系统
        4.2.3 与客站空间形态的良好结合
        4.2.4 协调有序的客站交通组织
        4.2.5 换乘大厅与换乘单元的引入
    4.3 客站交通流线的一体化组织
        4.3.1 客站交通流线的构成
        4.3.2 客站交通流线的组织方式
        4.3.3 客站交通流线的组织理念
    4.4 对站内空间的集中开发与综合利用
        4.4.1 高效、快捷的交通空间
        4.4.2 便利、舒适的服务空间
        4.4.3 对纵向空间的合理开发与综合利用
    4.5 融入城市环境的站外空间设计
        4.5.1 满足城市需求的站前广场建设
        4.5.2 站前广场的规划布局原则
        4.5.3 站前广场的规划布局模式
        4.5.4 协调城市环境的客站建筑设计
        4.5.5 站城融合发展下的客站建筑设计策略
        4.5.6 “强-弱”协调设计概念的引入
    4.6 基于使用者需求的客站空间设计
        4.6.1 高效、协调的外部空间设计
        4.6.2 动态、灵活的内部空间设计
        4.6.3 客站空间的人性化设计原则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当代铁路客站的发展模式及站城关系研究
    5.1 我国铁路客站的“交通节点”发展模式及特点分析
        5.1.1 我国铁路客站的发展现状
        5.1.2 “交通节点”模式的实例分析
        5.1.3 “交通节点”模式的特点分析
    5.2 日本铁路客站的“区域中心”发展模式及特点分析
        5.2.1 日本铁路客站的发展现状
        5.2.2 “区域中心”模式的实例分析
        5.2.3 “区域中心”模式的特点分析
    5.3 欧美铁路客站的“城市触媒”发展模式及特点分析
        5.3.1 欧美铁路客站的发展现状
        5.3.2 “城市触媒”模式的实例分析
        5.3.3 “城市触媒”模式的特点分析
    5.4 不同客站的规划设计特点及站城关系的差异性分析
    5.5 不同的客站发展经验所带来的启示
        5.5.1 构建完善的城市公交系统并良好衔接客站枢纽
        5.5.2 强调客站功能的综合开发及与周边地区的协同发展
        5.5.3 注重对客站空间立体化、集约化、高效化的开发与使用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新时代的铁路客站规划设计策略及发展方向
    6.1 新时代的铁路客站规划设计理念
        6.1.1 可持续理念
        6.1.2 协同理念
        6.1.3 以人为本理念
    6.2 新时代的铁路客站规划设计原则
        6.2.1 以协调城市环境为基础
        6.2.2 以助力城市发展为目标
        6.2.3 以满足民众需求为保障
    6.3 新时代的铁路客站规划设计构想
        6.3.1 前期策划:基于城市需求引导客站设计定位
        6.3.2 初期方案:依托设计草案体现站城协同关系
        6.3.3 设计优化:推动客站各功能要素协调、整合
        6.3.4 工程建设:降低对城市环境、民众生活的影响
        6.3.5 运营管理与使用后评价:多方合作保障客站平稳运作
        6.3.6 改造与更新:立足时代发展确保站城动态协同
    6.4 新时代的铁路客站功能结构关系
        6.4.1 交通功能的强化与完善
        6.4.2 客站空间的立体开发与综合利用
        6.4.3 客站内外空间的开放式设计
        6.4.4 城市功能的引入与整合
        6.4.5 打造与生活接轨、与时代同步的客站空间环境
    6.5 新时代的铁路客站发展方向
        6.5.1 城市中心的既有铁路客站
        6.5.2 城市周边的新建高铁客站
        6.5.3 串联城区的城际铁路客站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4)天津市土地整理储备项目监管模式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
        1.2.1 土地整理储备制度
        1.2.2 土地资源监管
        1.2.3 土地开发整理监管
        1.2.4 土地整理储备项目监管
        1.2.5 研究成果评述
    1.3 研究目标、方法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第2章 国内外城市土地储备项目监管的实践经验与启示
    2.1 国外土地储备监管模式相关经验
        2.1.1 德国:明确监管主体与客体,监管机制采取公众参与
        2.1.2 美国:为监管提供法律保障,建立土地监管信息系统
        2.1.3 英国:立法与监督多措并举,土地管理体制相对完善
        2.1.4 俄罗斯:完备的土地督察体系,垂直管理保证督查效能
    2.2 国内土地储备监管模式相关经验
        2.2.1 上海:搭建项目监管制度框架,建立全过程的监管信息系统
        2.2.2 北京:建立健全相关规章制度,着力完善监督管理制约机制
        2.2.3 云南:建立监管信息服务平台,利用信息系统实现动态监管
        2.2.4 安徽:构建土地执法监管体系,开展查处违法案件专项行动
    2.3 对天津市土地储备项目监管模式创新的启示
        2.3.1 健全监管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监管的主体与客体
        2.3.2 建立监管的公众参与机制,增强监管工作的广泛性
        2.3.3 制定监管的相关评价标准,提高监管方式的专业性
        2.3.4 开发互联网监管信息系统,提高监管机构的协同性
第3章 天津市土地整理储备项目监管体系现状及问题分析
    3.1 天津市土地储备制度运行现状
        3.1.1 天津市土地整理储备工作发展历程
        3.1.2 天津市土地整理储备工作管理体系
        3.1.3 天津市土地整理储备工作具体流程
    3.2 天津市土地储备项目监管模式运行现状
        3.2.1 监管机制
        3.2.2 监管内容
        3.2.3 监管措施
        3.2.4 监管重点
        3.2.5 监管依据
    3.3 天津市土地整理储备监管机制现存问题分析
        3.3.1 土地整理储备项目全面监管有待加强
        3.3.2 土地整理储备项目监管标准有待细化
        3.3.3 土地整理储备项目监管方式有待更新
        3.3.4 项目监管工作共同责任机制有待建立
第4章 天津市土地整理储备项目监管模式创新的驱动因素分析
    4.1 宏观层面:新型城镇化对土地整理储备项目监管的内在逻辑要求
        4.1.1 人地挂钩的建设用地供给模式
        4.1.2“集约——高效”的用地模式
        4.1.3 注重城市生态环境保护的开发模式
    4.2 中观层面:政府职能转变对土地整理储备项目监管主体的影响
        4.2.1 规范政府行为,发挥保障职能
        4.2.2 积极履职尽责,发挥监督职能
        4.2.3 形成政策约束,发挥调控职能
    4.3 微观层面:土地整理储备项目的风险防范管理亟待进一步加强
        4.3.1 征地拆迁工作中的风险防范
        4.3.2 项目资金监管中的风险防范
        4.3.3 项目的后期管护的风险防范
第5章 基于全过程管理的天津市土地整理储备项目评价体系研究
    5.1 评价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
        5.1.1 全过程管理
        5.1.2 评价的理论框架
    5.2 土地整理储备项目全过程管理概念模型
        5.2.1 模型提出的依据
        5.2.2 概念模型的构建
    5.3 土地整理储备项目全过程管理评价指标体系的确立
        5.3.1 评价原则
        5.3.2 评价因子选取
        5.3.3 评价指标说明
    5.4 土地整理储备项目全过程管理评价方法
        5.4.1 确定评价指标权重
        5.4.2 评价计算方法
第6章 天津市土地整理储备项目监管模式创新
    6.1 天津市土地整理储备项目监管的发展趋势研判
        6.1.1 监管类型——由农地整治扩展至市地整治等多种类型
        6.1.2 监管强度——由指标无差异向不同指标强度等级转变
        6.1.3 监管主体与客体——由模糊不清向明确各阶段监管要点转变
        6.1.4 监管方式——由传统方式向信息化监管实时监管转变
    6.2 天津市土地整理储备项目监管模式的完善路径探析
        6.2.1 确立专门化、联动化的监管主体
        6.2.2 设定全过程化、清晰化的监管客体
        6.2.3 选择参与化、透明化的监管机制
        6.2.4 搭建“四位一体”动态监管平台
    6.3 天津市土地整理储备项目全过程监管重点内容剖析
        6.3.1 项目准备与立项阶段
        6.3.2 项目规划与预算阶段
        6.3.3 项目执行与实施阶段
        6.3.4 项目的竣工验收阶段
        6.3.5 项目的后期管护阶段
第7章 天津市土地整理储备项目动态监管平台设计框架
    7.1 监管平台设计的现实依据
        7.1.1 新形势
        7.1.2 新重心
        7.1.3 新技术
        7.1.4 新管理
    7.2 监管平台设计框架与思路
        7.2.1 总体设计思路
        7.2.2 数据库的构想
        7.2.3 模块架构规划
        7.2.4 平台框架设计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8.1 全文总结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附录
致谢

(6)基于WebGIS的城市土地集约评价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1 数据库设计
2 系统设计
3 系统实现
    3. 1 指标数据提取
    3. 2 指标体系动态构建
    3. 3 集约评价
4 结束语

(7)城市土地利用决策支持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宏观背景
        1.1.2 技术背景
    1.2 相关理论研究现状
        1.2.1 GIS 在土地利用决策中的应用现状
        1.2.2 GIS 与 CBR 结合的研究现状
        1.2.3 GIS 与 CGE 结合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 论文结构与技术路线
        1.4.1 论文结构
        1.4.2 技术路线
        1.4.3 研究方法
    1.5 论文研究的难点和可能的创新点
        1.5.1 论文研究的难点
        1.5.2 可能的创新点
第2章 系统需求分析
    2.1 功能性需求分析
        2.1.1 系统管理
        2.1.2 土地利用规划成果管理
        2.1.3 区域统计信息服务
        2.1.4 预测
        2.1.5 决策支持
    2.2 非功能性需求分析
        2.2.1 可靠性
        2.2.2 可扩充性
        2.2.3 可用性
        2.2.4 排错能力
第3章 系统设计
    3.1 系统设计过程
    3.2 系统总体设计
        3.2.1 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3.2.2 物理部署设计
        3.2.3 业务流程及处理逻辑
    3.3 数据库设计
        3.3.1 总体设计
        3.3.2 文件存储区设计
        3.3.3 日志数据库
        3.3.4 业务支撑数据库
        3.3.5 统计信息数据库
        3.3.6 案例库
        3.3.7 预测信息库
    3.4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第4章 系统实现
    4.1 系统开发模式和技术
    4.2 关键技术的实现
        4.2.1 基于案例推理的实现
        4.2.2 可计算一般均衡分析的实现
第5章 城市土地利用决策支持系统应用研究
    5.1 应用背景及环境设定
        5.1.1 项目区土地利用概况
        5.1.2 项目区应用背景设定
    5.2 城市土地利用决策模拟过程
        5.2.1 人口预测
        5.2.2 城镇建设用地需求预测
        5.2.3 建设用地指标模拟配置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果
    6.2 不足之处与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8)城市土地综合承载力研究 ——以环渤海地区城市群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承载力内涵演变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国外研究综述
        1.2.4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创新点
第二章 理论方法基础和结构模型构建
    2.1 理论方法基础
        2.1.1 土地资源学理论
        2.1.2 土地可持续利用理论
        2.1.3 灰色系统理论
        2.1.4 复杂系统理论
        2.1.5 变权理论
        2.1.6 多属性决策理论
        2.1.7 地理信息系统理论
        2.1.8 空间计量经济学理论
    2.2 结构模型构建
        2.2.1 DPSIR 框架模型
        2.2.2 基于 DPSIR 框架的城市土地综合承载力结构模型
第三章 城市土地综合承载力系统协调发展度研究
    3.1 城市土地综合承载力系统协调发展度指标体系构建
        3.1.1 系统协调发展度指标体系构建说明及评价指标选取方法
        3.1.2 系统协调发展度评价指标归类及指标体系框架结构
    3.2 城市土地综合承载力系统协调发展度评价模型构建
        3.2.1 灰关联熵法确定权重
        3.2.2 支撑力(受压力)子系统综合指数评价模型
        3.2.3 系统协调发展度评价模型构建
    3.3 系统协调发展度实证研究——以环渤海地区城市群为例
        3.3.1 研究区域范围的界定及评价指标原始数据的获取
        3.3.2 环渤海地区城市土地综合承载力系统协调发展度评价结果
    3.4 环渤海地区城市群土地综合承载力系统协调发展度评价分析
    3.5 环渤海地区城市群土地综合承载力系统协调发展度空间分析
        3.5.1 城市土地综合承载力系统协调发展度空间差异分析
        3.5.2 城市土地综合承载力系统协调发展度空间自相关分析
第四章 城市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研究
    4.1 城市土地综合承载力指标体系构建
        4.1.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说明及指标选取方法
        4.1.2 评价指标归类及指标体系框架结构
    4.2 城市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模型构建
        4.2.1 变权重测算方法
        4.2.2 局部变权 TOPSIS 模型
    4.3 城市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研究——以环渤海地区城市群为例
        4.3.1 评价指标原始数据的获取
        4.3.2 环渤海地区城市群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结果
    4.4 环渤海地区城市群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结果分析
    4.5 环渤海地区城市群土地综合承载力空间差异分析
        4.5.1 城市土地综合承载力相对贴近度空间承载特征
        4.5.2 城市土地综合承载力相对贴近度空间自相关分析
        4.5.3 城市土地综合承载力承载状态和系统协调发展度的关系
第五章 城市土地综合承载力空间回归分析
    5.1 城市土地综合承载力影响因素的确定
    5.2 城市土地综合承载力空间模型分析
        5.2.1 城市土地综合承载力空间自相关分析
        5.2.2 城市土地综合承载力空间回归模型分析
    5.3 空间回归分析的实证研究——以环渤海地区城市群为例
        5.3.1 城市土地综合承载力空间回归变量数据的测定
        5.3.2 城市土地综合承载力空间自相关计算
        5.3.3 城市土地综合承载力空间回归计算
    5.4 城市土地综合承载力空间回归结果分析
第六章 城市土地综合承载力的提升策略
    6.1 提高环渤海地区城市群土地综合承载力的对策措施
    6.2 提高我国城市群城市土地综合承载力的措施建议
    6.3 提高我国城市土地综合承载力的相关措施建议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7.1 全文总结
    7.2 研究讨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9)基于GIS的城市地价与土地集约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城市地价研究现状
        1.3.1 城市地价
        1.3.2 国内城市地价研究
        1.3.3 国外城市地价研究
    1.4 国内外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现状
        1.4.1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
        1.4.2 国内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
        1.4.3 国外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
    1.5 城市地价与土地集约利用研究
        1.5.1 城市地价与土地集约利用研究存在问题
        1.5.2 城市地价与土地集约利用研究内容
        1.5.3 城市地价与土地集约利用研究路线
        1.5.4 论文主要成果与创新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城市地价与土地集约利用理论方法研究
    2.1 城市地价与土地集约利用经济学相关理论
        2.1.1 土地区位理论
        2.1.2 主要区位理论
        2.1.3 地租地价理论
        2.1.4 供需价格理论
    2.2 城市地价与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技术方法
        2.2.1 RS 在城市地价与土地集约利用中的应用
        2.2.2 GIS 在城市地价与土地集约利用中的应用
    2.3 城市地价与土地集约利用数据库技术
        2.3.1 城市地价与土地集约数据库设计的原则和目的
        2.3.2 基于 GeoDataBase 城市地价与土地集约数据库结构设计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遥感数字图像处理及信息获取
    3.1 数据源
        3.1.1 遥感数据
        3.1.2 其他数据
    3.2 遥感数据预处理
        3.2.1 遥感图像几何校正
        3.2.2 影像增强
        3.2.3 遥感图像的镶嵌和裁剪
    3.3 土地利用分类系统
    3.4 遥感影像分类结果
    3.5 遥感数据与非遥感数据相结合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数字地价模型的地价空间分布研究
    4.1 基于栅格数据空间分析技术的城市土地分级研究
        4.1.1 城市土地分级的概念
        4.1.2 城市土地分级的类型
        4.1.3 城市土地分级的原则
    4.2 城市土地分级方法
        4.2.1 城市土地分级的基本方法
        4.2.2 城市土地分级的工作程序与方法
        4.2.3 城市土地分级的指标体系的建立
        4.2.4 城市土地分级相关资料收集
        4.2.5 基于特尔斐法的城市土地分级权重值的确定
        4.2.6 城市土地分级指标分值的量化
    4.3 栅格数据空间分析技术在城市土地分级中的应用
        4.3.1 栅格数据概述
        4.3.2 栅格数据在土地分级中的具体应用
    4.4 栅格数据空间分析技术在成都市土地分级中的应用
        4.4.1 研究区概述
        4.4.2 研究区分级因素因子指标权重值确定
        4.4.3 研究区分级因素因子指标量化
    4.5 基于数字地价模型的各级别地价测算
        4.5.1 基准地价评估的特点
        4.5.2 基准地价评估的原则
        4.5.3 基准地价测算流程
        4.5.4 基准地价评估资料的调查
        4.5.5 基准地价评估地价区段的划分
        4.5.6 基准地价评估样点资料的选取
        4.5.7 基准地价评估样点地价的计算
        4.5.8 研究区域样点地价的修正
        4.5.9 基于数字地价模型的研究区基准地价评估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
    5.1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概念
    5.2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内涵
    5.3 本文在土地集约利用研究中的特色
    5.4 基于 GIS 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思路及技术路线
        5.4.1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思路
        5.4.2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技术路线
    5.5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模型研究
        5.5.1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功能区和样本区的建立
        5.5.2 基于多因子综合聚类法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度计算
        5.5.3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5.5.4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资料收集
        5.5.5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权重值确定
        5.5.6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标准化
        5.5.7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综合分值计算
        5.5.8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度划分
        5.5.9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结果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城市地价与土地集约利用关系研究
    6.1 城市地价与土地集约利用研究现状
        6.1.1 城市土地价格研究
        6.1.2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
        6.1.3 城市地价与土地集约利用相互关系研究
    6.2 城市地价与土地集约利用作用机制分析
        6.2.1 土地价格可以有效的控制城市的发展规模
        6.2.2 土地价格可以有效的控制城市的利用强度
        6.2.3 土地价格可以改变城市的空间布局和用地结构
    6.3 城市地价与土地集约利用定量模型研究
        6.3.1 相关分析简述
        6.3.2 回归分析简述
    6.4 城市地价与土地集约利用关系研究思路
    6.5 研究区城市地价与土地集约利用关系实例分析
        6.5.1 商业用途下地价与集约利用关系
        6.5.2 住宅用途下地价与集约利用关系
        6.5.3 工业用途下地价与集约利用关系
    6.6 土地集约利用对策与措施分析
    6.7 本章小结
结论与讨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10)基于ARCGIS的土地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相关基本理论与技术
    2.1 土地信息管理系统的概念及内涵
    2.2 地理信息系统的概念及内涵
    2.3 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功能
    2.4 地理信息系统的组成
    2.5 GIS 开发模式
    2.6 ARCGIS ENGINE 技术
    2.7 ORACLE 10G 数据库技术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系统设计
    3.1 设计原则
    3.2 土地信息系统需求分析
        3.2.1 土地信息系统的功能需求
        3.2.2 土地管理部门的权限需求
        3.2.3 土地属性管理的需求
        3.2.4 用户对土地信息的需求
    3.3 系统框架设计
    3.4 系统软件架构设计
    3.5 系统数据库结构设计
        3.5.1 数据标准设计
        3.5.2 空间数据库的构成
        3.5.3 数据一体化存储
        3.5.4 系统硬件结构设计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地理信息数据库设计
    4.1 地理信息数据内容
        4.1.1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集项
        4.1.2 公共地理信息数据集项
    4.2 地理信息数据属性结构设计
        4.2.1 属性数据项的分类
        4.2.2 系统管理
    4.3 地理信息数据库功能设计
    4.4 地理信息数据库安全设计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土地信息管理系统的实现
    5.1 系统开发描述
    5.2 土地信息管理系统构成
    5.3 图形管理子系统
    5.4 属性管理子系统
        5.4.1 图斑数据查询
        5.4.2 土地初始台帐管理
        5.4.3 辖区汇总
        5.4.4 飞地与非飞地汇总
        5.4.5 权属性质汇总
        5.4.6 统计薄
        5.4.7 其他功能
    5.5 权限控制子系统
        5.5.1 权限控制中心子模块设计
        5.5.2 子模块功能和界面设计
    5.6 土地信息查询子系统
        5.6.1 属性信息查询
        5.6.2 综合查询分析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系统测试
    6.1 功能测试
    6.2 性能测试
    6.3 测试结论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四、浅谈城市土地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及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天津市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政策与策略研究[D]. 王轩. 天津大学, 2019(01)
  • [2]西北地区丝路沿线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状况时空分析[D]. 郭晨星.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6)
  • [3]站城融合引导下的当代铁路客站规划设计研究[D]. 靳聪毅.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6)
  • [4]天津市土地整理储备项目监管模式创新研究[D]. 张颖. 天津城建大学, 2017(01)
  • [5]中国交通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16[J]. 《中国公路学报》编辑部. 中国公路学报, 2016(06)
  • [6]基于WebGIS的城市土地集约评价系统研究[J]. 辜寄蓉,于有翔,陈先伟. 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 2015(01)
  • [7]城市土地利用决策支持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范文杰. 广西师范学院, 2014(03)
  • [8]城市土地综合承载力研究 ——以环渤海地区城市群为例[D]. 李新刚. 天津大学, 2014(05)
  • [9]基于GIS的城市地价与土地集约利用研究[D]. 党青. 成都理工大学, 2013(10)
  • [10]基于ARCGIS的土地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D]. 向剑凛. 电子科技大学, 2012(07)

标签:;  ;  ;  ;  ;  

浅谈城市土地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与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