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软公布Windows XP SP2测试版,安全是重点

微软公布Windows XP SP2测试版,安全是重点

一、微软公布β版Windows XP SP2,安全是重点(论文文献综述)

王磊[1](2018)在《基于.NET的独立学院毕业论文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毕业论文是锻炼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抓手,也是整个学生实践教学体系中的核心环节。毕业论文管理工作涉及到学生、指导教师、教务秘书以及校领导等,用户对象较多,管理流程错综复杂,而目前大部分独立院校存在毕业论文信息化管理不够重视,资金投入有限等问题,大部分管理手段依然停留在手工或半信息化状态。为了适应独立学院毕业论文实践教学和考核的需要,本文参考目前各大高校典型的论文管理系统设计,同时借鉴其他类似管理系统的开发经验,结合独立学院的特殊环境,根据其开展毕业论文实践教学的要求以及毕业论文管理系统所满足的实际需求情况与基本服务职能,结合自身多年独立学院工作的经验,设计并实现了一款从毕业论文的选题工作开始直至答辩结束的全程信息化管理系统,主要功能包括:毕业论文选题管理、用户信息管理、文档分类管理、文档上传下载、文档在线评阅、答辩信息管理、成绩管理、材料打印、在线答疑、公告管理等。本系统采用ASP.NET+C#网络开发语言和B/S模式分层体系结构实现,首先对独立学院毕业论文信息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主要特点以及独立学院毕业论文管理系统研究现状进行分析,确定了系统开发方案,并对开发方案中的关键技术方法进行了细致研究。然后通过结构化方法得出系统主要功能模块需求以及主要的数据流程,明确系统的功能需求以及一些非功能性需求、需求分析约束以及质量属性等要素,找到主要分析过程及结果;并基于上述分析完成独立学院毕业论文管理系统的总体结构设计和详细设计。针对系统各用户的特征及系统功能业务流程、核心类及其关系,给出完整的处理过程思路,在分析数据流和数据存储结构的数据项基础上,对系统后台数据库及其模式等内容进行了详细设计,最后对毕业论文管理系统的调试与测试进行详细阐述。本系统体系结构及开发模式基于主流的软件开发方式,系统设计满足层次化、模块化、隐蔽原则的具体应用,具有较好的通用性,能够满足未来独立学院毕业论文管理的诸多应用需求。本系统在规划时更多地借鉴了当前其他高校毕业论文管理系统成功开发的案例结果,形成了一个具有管理员、指导教师、学生等诸多角色且功能完备的毕业论文管理系统,性能测试结果表明本系统性能良好,服务器各项资源消耗控制较好,对一些极限性并发用户访问操作,服务器CPU利用率始终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另外,本系统使用MSSQL数据库,注重数据管理与.NET平台的开发整合,有效提高了数据的安全与可靠性。通过本系统可以把各种用户统一到一个平台上,实现内部的数据交互,给各方使用人员提供最有效最及时的数据,做到实时的数据共享。

张晓龙[2](2014)在《某热电站辅助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热电站在工业领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热电站的生产环境相对比较恶劣、生产过程比较复杂。传统的手动控制方式受人为因素影响比较大,并且可靠性不高,已经不能满足当今需求,实现生产自动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某热电站辅助控制系统项目建设为背景,在详细分析了热电站4套辅机系统工艺流程和现场设备的基础上,论述了在西门子PCS7平台上,如何利用西门子S7-300系列PLC对热电站辅机控制系统进行自动化控制。由于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得到迅猛发展,PLC(Programmable LogicController)技术也随之迅速发展,从单一系统的自动化到整个工厂的生产自动化,PLC均担当着重要角色,它在工厂自动化控制设备中占据第一位。本课题以某热电站辅机控制系统为背景,详细介绍了在PCS7平台上,利用西门子S7系列PLC对热电站辅机系统上煤系统、石灰石破碎系统、循环水系统、输灰空压站系统4套子系统实现自动控制。通过对四套系统工艺过程的分析与研究,分别从硬件选型、硬件配置、控制方案及策略、程序设计、组态设计等方面详细展开讨论,对于每个系统所实现的控制功能进行讨论,对系统的主要监控画面进行说明。针对在项目安装、调试和运行阶段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总结。新的系统运行后,成功的实现了设备的数据采集、集中操作、实时监视、数据存储、故障报警等功能,彻底提高了系统控制及管理能力。降低了运行工人的劳动强度,节约了维修成本。

吕彬骑[3](2014)在《基于教育云平台的高效课堂教学案例分析》文中认为科技进步把人类带入了信息时代,目前随着低成本,高效率的“云”出现以后,新的思维、方法、应用也随之出现。为了加快武汉市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促进教育高位均衡,提高教育质量,武汉市启动了教育云工程。一般而言,基于云平台的教育的作用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改变学习方式,同时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也有很大的影响。目前武汉市的教育云平台正处于试用阶段,它是否真的能够带来课堂的高效,在其应用过程中会产生哪些问题,我们在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应该怎样利用好这个云平台来解决这些问题,以期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这些一系列的问题都值得我们去思考。本文运用了文献研究、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以期通过分析基于教育云平台的先行试点的课堂案例,来解决上述问题。根据以上思路,本文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具体的可以分为五章,第一章为绪论,主要介绍了研究的背景、意义、国内外研究的现状、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利用文献研究法归纳总结了国内外教育云应用于课堂教学的现状以及国内外的高效课堂的现状,指出当前的研究中有哪些不足,提出将要研究哪些问题。第二章为基于教育云平台的教育理论基础。主要阐述了一些用于支持基于教育云平台的课堂教学的理论,并以这些理论为基础,与研究中的案例结合起来进行分析,这些理论是否在本堂课中有所体现,是否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高效。第三章为基于教育云平台的课堂案例分析。详细分析了基于武汉市教育云平台的课堂案例,对于本案例分析,主要是从课堂背景和课堂过程两个方面分析的,课堂背景主要是从硬件环境,软件环境,人文环境,还有相关平台这四个方面展开分析,主要分析他们是否符合实现高效课堂所需要的环境要求,是否达到了教育教学理论中所提出的要求。分析课堂的过程,是借用一普通电子白板班级的课堂作为对比班级,将课堂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即课前,课中,课后,并且从学生的角度进行对比分析,主要运用了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调查分析课堂前的自主学习情况和学习动机,课堂上学生参与的情况,还有课后学生作业完成情况以及学生的满意情况,分析在基于教育云平台上是否实现了课堂的高效。第四章为基于教育云平台的高效课堂中的问题与对策。通过对案例的分析,指出案例中的问题所在,并结合相关理论基础,提出相关的对策,从而更进一步的完善教育云工程。第五章为总结与展望,总结本研究的成果以及研究中还有哪些不足之处,并提出相关的解决方法,以期未来更好的完善。

钟莹[4](2014)在《基于ASP.NET无纸化考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如今在网络技术广泛被运用的时代,它已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涵盖了多个领域,如教育行业、网上购物、网络咨询、现代化办公等等。尤其在教育行业,现代化技术的科学运用大大提升学校管理的透明度与综合管理水平,可谓一举两得。无纸化考试系统的存在恰恰迎合了教育现代化发展的优势,切实充分利用学校的现有资源,对有效资源进行整合,让老师不再为出卷、阅卷等一些繁琐的工作而烦恼,彻底减轻教师的工作量,从中解脱出来。还能较好地降低考试成本,也使安全性得到提高,体现了考试的公平、公正、实时的原则,提高了考试的质量。本课题的研究不仅是对本职工作的管理效率提升,对校园信息化建设也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本篇论文对此做了颇为详细的调研,逐一对不同需求进行了可行性研究及系统分析,结合我院特色,建立一套符合不同用户的无纸化考试系统。系统开发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即系统分析阶段、系统设计阶段和系统实施阶段。首先对设计方案进行详细的阐述,后经过初步的调研,分析了系统存在的可行性及研发的必要性,然后对系统进行合理化设计,主要通过收集大量实验数据进行测试,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稳定性,最终实现系统的集成性和快捷性。通过对无纸化考试系统采用B/S架构、ASP.NET、SQL Server 2005、ADO.NET、IIS 6.0、UML、网络层安全—IPSec协议、网路摄影等技术进行了详细说明,分析其存在的优缺点,对系统的进一步完善与改进做出了科学性的决策。基于相关技术支持,系统的架设将更加趋于优化。经对系统的测试,旨在于用相对较少的工作量和较低的设计成本发现深层次的错误,在获取数据后对缺陷进行修改,以保证考试系统运行数据的正确性及可靠性。针对测试阶段中未发现的隐形错误与细微缺陷,今后根据实际情况,对系统提出改进需求,适应已变动的数据或文件,使其应用范围得到扩充,以利于协同工作,进一步延长系统寿命,让其创造更多的价值。

张秋华[5](2014)在《基于.NET高职毕业设计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对高等职业类院校培养体系来说,毕业设计环节是锻炼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为毕业生顺利走向工作岗位,密切联系市场需求的重要途径,也是整个学生实践教学体系中核心的环节。毕业设计管理工作涉及到教师、学生、教学管理人员以及校领导,用户对象较多,管理流程错综复杂,而目前大部分职业院校在毕业设计信息化管理方面普遍存在不够重视,资金投入有限等问题,大部分管理手段依然停留在手工或半信息化状态。为了适应高职院校毕业设计实践教学和考核的需要,本文针对昆山市某职业学校毕业设计信息管理系统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根据该校开展毕业设计实践教学计划、要求以及毕业设计信息管理系统满足的实际需求情况与基本服务职能,结合笔者自身多年教学经验,利用ASP.NET+C#网络开发语言,基于B/S模式分层体系结构,从校园网络服务器建设、系统架构、主要功能实现及系统测试及维护等方面出发,利用原型化方法开发完成了基于web的高职毕业设计信息管理信息系统。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首先研究了高职毕业设计信息管理信息系统中存在的问题、主要特点以及职业类院校毕业设计管理系统研究现状,确定了系统开发方案,并对开发方案中的关键技术路线进行了深入分析。2)完成高职毕业设计信息管理信息系统的需求分析。利用结构化分析方法获取了系统主要功能模块需求以及主要的数据流程,定义了系统的功能需求以及一些非功能性需求、需求分析约束以及质量属性等要素,给出了主要分析过程及结果;3)完成了高职毕业设计信息管理信息系统的总体结构设计与详细设计。对系统各用户特征及系统功能业务流程、核心类及其关系,给出了系统处理过程的主要内容,在分析数据流和数据存储结构的数据项的基础上,对系统后台数据库及其模式等内容进行了详细设计,最后对毕业设计信息管理系统的调试与测试进行了阐述。本文在保证高职毕业设计信息管理信息系统先进性、开放性、可扩展性、安全可靠性等前提下实现了高职毕业设计信息管理信息系统预期功能。

许海峰[6](2013)在《远程桌面协议中鼠标/键盘模拟技术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虚拟化技术是云计算的核心关键技术之一。虚拟桌面的目标是让用户能够获得像使用本地计算机桌面一样的用户体验。桌面显示协议是影响虚拟桌面用户体验的关键。RDP协议是微软公司的远程桌面协议,被广泛的应用在云计算领域,但其对传输带宽要求较高。针对该问题,本文主要作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分析和介绍了现有云计算技术及其优缺点,重点阐述了虚拟化技术的相关概念、目前国内外的研究现状。(2)RDP协议具备便捷的资源共享和远程通信的优势,本文分析RDP协议的特点,提出了一种减少长距离冗余数据传输的方法,主要采用了GREEDY算法。仿真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有效减少了传输数据量,降低了传输时延。(3)设计了一个基于RDP客户端的屏幕预测的模型,该模型是根据客户端的过去的输入事件预测下一时刻的屏幕更新事件,在服务端更新事件到来前更新屏幕,这样就消除了网络往返时间,从而有效增强用户体验,减少更新时延。最后仿真实验结果表明,该预测算法具有很高的准确率。

方明伟[7](2012)在《基于可信计算的移动智能终端安全技术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移动网络的通信能力日益提高,具有更强大处理能力和更多存储空间的移动智能终端成为移动计算领域的发展趋势。与传统的移动电话不同,以数据为中心的移动智能终端拥有独立的操作系统,具备安装和运行第三方软件的能力,并面向个人用户提供移动互联网服务和数据计算及存储服务,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个人信息中心和办公助手,但也导致了其成为病毒和恶意软件的攻击目标,使个人隐私信息面临着巨大的安全威胁。由于移动环境的复杂性,其面临的安全问题比PC更严峻,造成的危害也更大。移动智能终端安全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制约移动互联网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现有的以防病毒技术为基础的安全防护方案只能降低被攻击的风险,并不能从根本上杜绝安全隐患。针对存在的安全问题,从系统的角度出发,对移动智能终端的可信体系结构和关键安全技术进行了研究,主要取得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成果:(1)构建了基于可信计算技术和现有智能手机的硬件结构的移动智能终端可信体系架构,实现软件形式的MTM(Mobile Trusted Module)模块,并以微内核为可信基面向内核各组件建立信任链,保证整个系统运行环境的可信。经过分析,智能卡的硬件特性和应用隔离性能够很好的满足MTM的安全需求,并给出了全启动过程可信性和安全性的形式化论证,对比分析结果和相应规范,采用可信体系架构的智能终端满足安全等级2要求,能够很好的满足用户隐私数据和金融交易的安全性要求。(2)建立了基于使用控制模型的移动应用动态行为可信度量机制,依照应用运行状态的变化,将动态度量过程划分为启动前静态使用控制过程和运行中的动态使用控制过程两个阶段。第一阶段通过完整性条件和能力访问层次访问控制进行使用控制授权,当满足控制规则时,授权应用启动。第二阶段通过拦截应用关键行为对系统的调用,启发式的分析行为链的可信属性以及对系统数据和用户数据的完整性影响,依照动态授权规则控制应用的继续运行。在系统动态可信基础之上,基于属性阈值的远程证明能够向远程方证明平台具有要求的最低安全属性,属性证明的粒度细且灵活性强。(3)通过将可信网络连接技术扩展到移动网络环境,提出了移动可信网络连接认证体系方案。认证机制不仅依赖于用户身份,还依赖于移动智能终端平台的软硬件配置状态。该方案以端口接入控制技术和改进的EAP认证协议为基础,采用直接匿名认证(DirectAnonymousAttention, DAA)和远程证明技术向认证服务器证明MTM模块的真实性和平台可信状态,实现了移动智能终端在本地网络和漫游网络的可信接入认证。认证过程中采用的用户身份匿名认证机制可保护用户隐私和防止追踪攻击。针对移动环境存在多个可信域而不能直接使用DAA的问题,提出了可信联合域DAA(UDAA)认证方案,拥有域联合证书的终端通过该方案能够直接使用DAA向跨可信域的校验方证明MTM模块的合法性。与现有认证方案相比,UDAA方案具有认证效率高,终端主机和MTM计算量少等优点。(4)在移动可信网络体系结构下,针对OMADRMv2.0存在的安全威胁,尤其是在终端解析内容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问题,将可信计算技术引入到数字版权保护中,提出了适合于移动可信环境的改进OMADRM方案。依照数字内容的使用流程,研究了可信DRM应用下载、DCF下载、可信ROAP协议和DRM内容解析等四个主要过程,并利用基于行为的可信度量保护DRM应用的完整性和解析行为的可信性。借助可信终端提供的安全存储机制以及时间保护机制和计数保护机制有效保护了解析过程中数字内容和密钥的安全,并确保使用权限的强制执行。最后,设计了与安全存储卡高速传输控制指令的指令识别协议,以智能TF卡为基础实现了移动智能终端可信体系架构的原型系统。

蒋颖[8](2011)在《基于流媒体技术的广播电台综合业务网站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流媒体正成为互联网应用的主流,推动了互联网整体架构的革新,拉动信息经济的发展,在互联网媒体传播方面起到了主导的作用。利用先进的流媒体技术进行广播网站的制作有非常大的实用价值。论文首先阐述了流媒体技术的相关知识,包括流媒体概念、流媒体起源和发展、流媒体技术特征、流式传输的原理、流媒体传输的网络协议及传输流程。在分析广播网站流媒体应用实际需求的基础上,构想出流媒体服务系统的整体方案,并对系统的各子系统的功能进行设计。整个系统由流媒体服务器、视频点播、网络直播三个子系统构成。流媒体服务器是系统的核心设备,在了解国内外流媒体服务器的发展状况和流媒体服务器关键技术的基础上,本文选用高性能的服务器和磁盘阵列构成系统硬件结构,选用微软的Windows Media Service 9作为系统服务程序,构成了一台技术先进、性能优良的流媒体服务器。文中对流媒体服务器的运行设置进行了说明,并采取多种手段对服务器的功能和性能进行多方面的测试实验;针对大规模应用情况下,使用多台流媒体服务器实现负载均衡进行了方案设计;还对服务器的安全性设置和运行设置也进行了说明。视频点播是一种最广泛的流媒体技术应用,本文通过建设Web服务器和网站制作,借助流媒体服务器,实现了良好的视频点播系统。其中网站制作使用了Asp和MS SQL Server2000数据库技术,具有执行效率高、运行稳定可靠的优点。网络直播系统采用流媒体技术将直播现场的景象以数字媒体流的形式通过网络传送,实现了在网络上进行实况转播。本系统实现中使用数码摄像机,通过IEEE 1394接口传输数字视频信号,既降低了成本,又提高了视频编码质量和直播效果。本论文设计实现的流媒体服务系统,具有技术先进、性能良好、功能完善、通用性强、成本低廉的特点。该广播网站的实现,打造广播电台的全新形象,将广播电台网站建设成为地区娱乐文化的窗口。促进了广播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韩卓[9](2011)在《基于逆向分析的Windows 7安全机制突破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Windows 7是微软基于Vista系统开发的最新版本的操作系统,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针对这一操作系统,传统的网络攻击方法已经不再奏效,如何突破其安全机制已经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问题。相关资料表明,Windows 7的安全性主要是建立在它的内存保护机制、权限控制机制和内核防护机制的基础之上的,这三种机制给网络攻击技术的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本文依托某部预研基金项目“新一代网络环境下**技术及关键问题研究”,通过对Windows 7的安全机制及其可利用漏洞进行逆向分析,寻找可以对其进行突破的方法。本文的主要工作包括:1.基于现有的逆向分析工具,设计了对Windows 7安全机制进行分析的方法。该方法以动态跟踪调试为基础,结合静态反汇编分析的优点对Windows 7的安全机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实现获取安全机制关键部分流程图及数据结构的目标。2.针对内存保护机制,给出一种基于代码重用的突破方法。该方法将返回导向编程技术引入到传统的代码重用攻击方法中,利用漏洞程序中未对地址空间进行随机化的模块来获取关键函数的地址,并采用trie结构对返回导向编程技术中的内存指令解析方法进行改进。实验表明,在利用第三方软件漏洞的前提下,该方法可以实现对Windows 7系统中数据执行保护和地址空间随机化分布联合防护机制的突破。3.针对权限控制机制,给出一种基于漏洞利用的突破方法。该方法利用Windows 7系统中高权限级别进程创建的子进程也具有高权限级别的特点,通过已知漏洞MS11-012和Windows 7下用户账户控制机制的自动提升特性两种途径来实现权限的提升。实验证明,该方法可以实现在Windows 7系统中提升权限而不弹出提升提示。4.针对内核完整性验证机制,给出一种基于逆向分析的突破方法。该方法在对系统启动过程中的bootmgr和winload.exe两个文件进行详细分析的基础上,通过修改这两个文件来绕过内核完整性验证机制实现函数加载过程中的关键函数。测试表明,在获取提升的权限的前提下,对两个启动文件进行替换后系统仍然能够正常启动而没有发现异常,说明可以对Windows 7的部分完整性验证机制实现突破。5.在Windows 7系统中设计并实现了一种基于缓冲区溢出的攻击程序模型,并在实际的Windows 7环境下进行了测试,测试结果表明,该程序可以实现对Windows 7系统部分安全机制的突破。

王亚[10](2011)在《基于Windows Mobile的木马关键技术研究与实现》文中指出随着3G网络的普及,以及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智能手机在人们日常生活、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借助Windows操作系统在人们生产、生活中产生的重大影响,Windows Mobile(以下简称WM)操作系统在智能手机领域也博得了一席之位。智能手机作为人们私密信息的载体,其承载着众多私密信息,如通信录、短信、私密文件等,一旦信息丢失,将给人们日常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随着移动电子商务、移动电子政务的发展,其受到的威胁更是与日俱增。然而目前针对WM平台安全的研究较少,防护体系薄弱。因此如何保证WM平台手机的安全,是急需解决的问题。在上述背景下,秉着以攻促防的原则,本文对现有的WM平台木马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意在分析其技术原理和实现,对木马病毒做到知己知彼,为WM木马病毒的防御打下基础。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WM木马自启动技术、WM木马通信技术、WM木马隐藏技术,其中通信技术又包括命令通信技术和信息回传技术,隐藏技术又包括进程隐藏技术和文件隐藏技术。本文在分析、总结了现有技术的基础上,开展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①在木马自启动方面,提出了一种基于服务的复合式自启动技术;②在WM木马通信技术方面,根据不同通信方式的特点,研究实现了一种基于SMS拦截的命令通信技术,并对WM电源管理进行深入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和实现了一种基于闲时连接的信息回传技术;③在WM木马隐藏技术方面,本文实现了一种基于DLL注入的进程隐藏技术,以及在深入研究WM API调用机制的基础上,实现了一种基于HOOK API的WM文件隐藏技术。④在WM Demo测试与分析方面,对相关关键技术进行测试,并根据WM木马Demo特点,总结出了WM平台木马防御策略。本文的创新点在于以下两个方面:①将手机的表面状态与电源状态关联,分割出一段具有较高隐蔽性的时间段,进行信息回传,即形成一种基于闲时连接的信息回传技术;②深入研究基于WM平台的API调用机制,并借鉴PC文件隐藏技术思路,形成一种基于HOOK API的WM文件隐藏技术。

二、微软公布β版Windows XP SP2,安全是重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微软公布β版Windows XP SP2,安全是重点(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NET的独立学院毕业论文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目标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目标
    1.4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软件开发技术与方法
    2.1 软件开发方法
    2.2 ASP.NET技术简介
    2.3 B/S模式和三层架构
        2.3.1 B/S模式
        2.3.2 三层架构
    2.4 数据库管理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系统需求分析
    3.1 系统业务流程
    3.2 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3.3 系统非功能性需求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系统设计
    4.1 系统设计原则
    4.2 系统体系结构设计
    4.3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4.4 数据库设计
        4.4.1 概念结构设计
        4.4.2 关系模式
        4.4.3 逻辑结构设计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实现
    5.1 系统登陆功能的实现
    5.2 管理员功能的实现
    5.3 指导教师功能的实现
    5.4 学生功能的实现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系统测试与结果
    6.1 测试目的及环境
        6.1.1 测试目的
        6.1.2 测试环境
    6.2 系统测试内容及策略
        6.2.1 操作界面测试
        6.2.2 主要功能模块测试
        6.2.3 性能测试
    6.3 测试结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2)某热电站辅助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前景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内外形势比较
        1.2.3 热电站自动化发展前景
    1.3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2 热电站辅机控制系统概述
    2.1 上煤系统
        2.1.1 上煤系统概述
        2.1.2 上煤系统的工艺流程
        2.1.3 上煤系统控制功能介绍
    2.2 电厂循环水系统
        2.2.1 电厂循环水系统概述
        2.2.2 电厂循环水系统工艺
    2.3 石灰石破碎系统
        2.3.1 石灰石破碎系统概述
        2.3.2 石灰石破碎系统工艺
    2.4 输灰空压站系统
        2.4.1 输灰空压站系统概述
        2.4.2 输灰空压站工艺介绍
    2.5 本章小结
3 控制系统硬件配置及应用软件介绍
    3.1 总体控制系统概述
    3.2 系统配置
        3.2.1 系统网络架构
        3.2.2 系统硬件
        3.2.3 客户机服务器及工程师站配置
    3.3 辅机控制系统硬件配置
        3.3.1 上煤系统的硬件配置
        3.3.2 循环水系统硬件配置及组态开发
        3.3.3 石灰石破碎系统硬件配置及通信
        3.3.4 输灰空压站系统硬件配置
    3.4 从站的通信配置
    3.5 系统组成
    3.6 编程工具及组态工具简介
        3.6.1 STEP7 编程软件介绍
        3.6.2 STEP7-Micro/WIN32 编程软件介绍
        3.6.3 Wincc flexible 组态软件介绍
    3.7 本章小结
4 热电站辅助系统软件设计及组态画面
    4.1 上煤系统
        4.1.1 系统的控制方式
        4.1.2 控制要求
        4.1.3 系统程序设计
        4.1.4 组态画面
    4.2 电厂循环水系统
        4.2.1 系统控制要求
        4.2.2 系统程序设计
        4.2.3 组态画面
    4.3 石灰石破碎系统
        4.3.1 石灰石破碎系统的控制要求
        4.3.2 系统程序设计
        4.3.3 组态画面
    4.4 输灰空压站系统
        4.4.1 输灰空压站系统的控制要求及软件设计
        4.4.2 系统组态画面
    4.5 本章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研究生期间主要成果

(3)基于教育云平台的高效课堂教学案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教育云的意义
        1.2.2 课程的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教育云的研究现状
        1.3.2 高效课堂的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
2 基于教育云平台的高效课堂教学理论基础
    2.1 建构主义理论
    2.2 合作学习理论
    2.3 多元智能理论
3 基于教育云平台的高效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3.1 基于教育云平台的课堂案例背景分析
        3.1.1 云计算与云服务
        3.1.2 教学环境的分析
        3.1.3 教育云平台的分析
    3.2 基于教育云平台的教学课堂过程的分析
        3.2.1 课前的知识经验调查分析
        3.2.2 课堂中学习参与度的对比分析
        3.2.3 课后的学习满意度以及学习情况调查分析
4 基于教育云平台的高效课堂中出现的问题与对策
    4.1 鼓励师生从思想接受教育云
    4.2 充分利用教育云平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3 教育云平台的应用于教学中的一些管理对策
5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基于ASP.NET无纸化考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无纸化考试系统的研究背景
    1.2 无纸化考试系统的发展现状
        1.2.1 国外发展现状
        1.2.2 国内发展现状
    1.3 无纸化考试系统的研究意义与价值
    1.4 本文整体安排
第二章 ASP.NET开发平台综述
    2.1 B/S架构
    2.2 ASP.NET技术
    2.3 SQL Server 2005技术
    2.4 ADO.NET技术
    2.5 IIS 6.0
    2.6 UML
    2.7 网络层安全—IPSec协议
    2.8 网络摄影技术
    2.9 多媒体技术
    2.10网络多媒体素材
    2.11本章小结
第三章 无纸化考试系统需求分析
    3.1 无纸化考试系统的总体分析研究
        3.1.1 系统的可行性研究
        3.1.2 系统的需求背景
        3.1.3 多媒体素材应用
    3.2 系统的功能需求与非功能需求
    3.3 系统设计需求目标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无纸化考试系统的系统设计
    4.1 无纸化考试系统的结构设计
        4.1.1 系统的架构设计
        4.1.2 系统的架构特点
    4.2 系统平台设计
    4.3 系统流程图设计
    4.4 系统功能结构设计
    4.5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4.5.1 在线考试模块设计
        4.5.2 管理信息模块设计
    4.6 数据库设计
        4.6.1 数据库逻辑设计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无纸化考试系统的实现
    5.1 公共类编写方法
    5.2 主要功能实现设计
        5.2.1 学生注册登录模块概述
        5.2.2 学生信息管理模块概述
        5.2.3 课程信息管理模块概述
        5.2.4 套题信息管理模块概述
        5.2.5 考生成绩管理模块概述
        5.2.6 考试题目管理模块概述
        5.2.7 试题添加管理模块概述
        5.2.8 学生考试模块概述
    5.3 多媒体技术实现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系统测试与维护
    6.1 系统测试
        6.1.1 测试的软硬件环境
        6.1.2 测试网络拓扑图
        6.1.3 测试方法
        6.1.4 测试方案
        6.1.5 系统测试过程与结果
    6.2 系统维护
        6.2.1 系统维护特点
        6.2.2 系统维护过程
        6.2.3 系统维护技术
        6.2.4 提高系统可维护性的方法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整个论文工作的总结
    7.1 开发工作的体会
    7.2 项目意义与深化
    7.3 本章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5)基于.NET高职毕业设计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及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标及主要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主要内容
    1.4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系统开发基础理论及技术
    2.1 软件开发方法
    2.2 B/S模式和三层架构
        2.2.1 B/S模式
        2.2.2 三层架构
    2.3 ASP.NET技术简介
    2.4 建模方法及技术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系统需求分析与建模
    3.1 系统业务流程
    3.2 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3.3 系统非功能性需求
    3.4 系统用例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系统设计
    4.1 系统设计原则
    4.2 系统体系结构设计
    4.3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4.4 系统类结构设计
    4.5 数据结构设计
        4.5.1 基本数据信息
        4.5.2 E-R图
        4.5.3 数据库表结构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的实现
    5.1 系统登陆实现
    5.2 学生功能模块实现
    5.3 指导教师模块实现
    5.4 毕设秘书模块实现
    5.5 系统管理模块实现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系统测试与结果
    6.1 测试目的及环境
        6.1.1 测试目的
        6.1.2 测试环境
    6.2 系统测试内容及策略
        6.2.1 操作界面测试
        6.2.2 主要功能模块测试
        6.2.3 性能测试
    6.3 测试结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课题总结与展望
    7.1 本文工作总结
    7.2 未来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6)远程桌面协议中鼠标/键盘模拟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专用术语注释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背景介绍
        1.1.2 研究意义
    1.2 虚拟桌面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4 论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 RDP协议相关理论
    2.1 虚拟桌面协议
    2.2 RDP协议简介
        2.2.1 RDP协议概述
        2.2.2 RDP协议的发展历史
        2.2.3 RDP协议的特征和功能
    2.3 RDP协议分析
        2.3.1 RDP协议栈构成
        2.3.2 RDP协议握手及通信过程
    2.4 RDP协议的显示机制
        2.4.1 RDP协议编码原语
        2.4.2 RDP协议屏幕更新策略
        2.4.3 RDP协议压缩编码
        2.4.4 RDP协议客户端缓存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Rdesktop程序分析
    3.1 rdesktop
        3.1.1 T.128屏幕更新指令介绍
        3.1.2 rdesktop流程简介
    3.2 RDP order处理流程
    3.3 primary order处理
        3.3.1 文本指令
        3.3.2 图形指令
        3.3.3 其他命令
    3.4 secondary order处理
        3.4.1 Process-bmpcache
        3.4.2 Process-bmpcache2
        3.4.3 Process-colcache
        3.4.4 Process-fontcache
        3.4.5 Process-raw-bmpcache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减少传输数据冗余算法研究
    4.1 引言
    4.2 LZ77算法介绍
    4.3 离散历史序列分析
        4.3.1 比特串编码
        4.3.2 离散历史序列与连续历史序列
    4.4 方案设计
        4.4.1 构建历史缓存器
        4.4.2 算法设计
    4.5 实验结果分析
        4.5.1 数据采集
        4.5.2 时延测量方法
        4.5.3 实验测试环境
        4.5.4 实验结果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RDP协议屏幕预测模型的设计
    5.1 引言
    5.2 RDP模型设计思想
        5.2.1 传统的RDP模型框架
        5.2.2 改进的RDP模型框架
        5.2.3 模块介绍
    5.3 预测算法
        5.3.1 Markov过程
        5.3.2 事件抽象
        5.3.3 混合Markov预测算法
    5.4 实验结果与分析
        5.4.1 实验数据采集
        5.4.2 实验结果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致谢

(7)基于可信计算的移动智能终端安全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安全威胁和需求
    1.3 安全研究进展
    1.4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5 本文研究内容及结构
2 可信移动智能终端体系结构
    2.1 引言
    2.2 移动可信模块
    2.3 可信移动智能终端安全架构
    2.4 可信体系结构安全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基于行为的可信度量机制
    3.1 引言
    3.2 可信度量
    3.3 基于行为的可信度量模型
    3.4 模型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移动可信网络匿名连接方案
    4.1 引言
    4.2 可信网络认证
    4.3 移动可信网络架构
    4.4 同可信域认证
    4.5 跨可信域认证
    4.6 方案分析
    4.7 本章小结
5 移动环境可信 DRM 方案
    5.1 引言
    5.2 DRM研究进展
    5.3 OMA DRM
    5.4 移动可信DRM方案
    5.5 方案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原型系统
    6.1 引言
    6.2 指令识别协议
    6.3 智能手机信息安全系统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全文工作总结
    7.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8)基于流媒体技术的广播电台综合业务网站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流媒体技术的研究背景
    1.2 流媒体技术的主要应用
        1.2.1 网络直播
        1.2.2 视频点播
        1.2.3 网络教育
        1.2.4 视频会议
    1.3 广播网站研究意义及应用价值
    1.4 广播电台综合业务网站系统的总体定位
        1.4.1 网上直播
        1.4.2 节目点播
    1.5 技术路线与方案
        1.5.1 页面设计和制作
        1.5.2 网站软件平台设计方案
        1.5.3 音频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1.6 成果与形式
    1.7 章节安排
第二章 相关理论和技术
    2.1 流媒体及相关技术概述
        2.1.1 流媒体和流媒体技术
        2.1.2 流媒体技术起源和发展
        2.1.3 流媒体的技术特征
        2.1.4 流媒体技术的相关协议
        2.1.5 视频压缩编码标准
        2.1.6 流媒体服务器的关键技术
    2.2 数据库基础
        2.2.1 SQL 简介
        2.2.2 SQL 查询
        2.2.3 SQL 数据更新
    2.3 ASP 介绍
        2.3.1 ASP 简介
        2.3.2 ASP 网页特点
        2.3.3 ASP 的五个核心内涵
        2.3.4 ADO 数据访问组件
    2.4 WEB 服务器的设计与实现
        2.4.1 IIS 概念
        2.4.2 IIS 的安装与配置
        2.4.3 搭建IIS 服务器应该注意的安全问题
        2.4.4 对IIS 服务的远程管理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3.1 需求分析
    3.2 系统结构
    3.3 子系统功能设计
    3.4 设计原则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网站界面设计
    4.1 首页设计
        4.1.1 导航条部分
        4.1.2 首页左侧部分
        4.1.3 首页中间部分
        4.1.4 首页右侧部分
    4.2 电台概况页面设计
    4.3 图说新闻页面设计
    4.4 主持人风采页面设计
    4.5 跳蚤市场页面设计
    4.6 雁过留声页面设计
    4.7 节目导航页面设计
    4.8 各频率专题页面设计
    4.9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5.1 流媒体服务器的设计与实现
        5.1.1 流媒体服务器的设计方案
        5.1.2 流媒体服务器负载均衡设计
        5.1.3 流媒体服务器的实现
        5.1.4 流媒体服务器的运行设置
    5.2 视频点播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5.2.1 视频点播系统工作原理
        5.2.2 视频点播系统结构
        5.2.3 视频点播系统的实现
        5.2.4 节目源的获取
        5.2.5 主要代码
    5.3 网络直播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5.3.1 网络直播的意义
        5.3.2 系统工作原理和流程
        5.3.3 系统设计与实现
        5.3.4 系统运行实验
        5.3.5 主要代码
    5.4 网络安全设置
        5.4.1 安装补丁
        5.4.2 安装杀毒软件
        5.4.3 设置端口保护和防火墙、删除默认共享
        5.4.4 权限设置
        5.4.5 卸载最不安全的组件
        5.4.6 防止列出用户组和系统进程
        5.4.7 利用ASP 漏洞攻击的常见方法及防范
        5.4.8 SQL Serve12000 数据库安全设置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系统测试
    6.1 存储系统性能试验
    6.2 流媒体服务器负载试验
    6.3 快速启动功能测试
    6.4 视频编码测试
    6.5 访问量统计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9)基于逆向分析的Windows 7安全机制突破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表目录
图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Windows 7 安全机制及其突破方法研究现状
    1.3 逆向分析技术简介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
    1.5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Windows 7 安全机制的逆向分析方法设计
    2.1 逆向分析工具简介
    2.2 针对Windows 7 的逆向分析方法设计
        2.2.1 方法设计思想
        2.2.2 具体流程
        2.2.3 SEH 机制的逆向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Windows 7 内存保护机制突破方法研究
    3.1 DEP 机制的逆向分析
    3.2 ASLR 机制的逆向分析
    3.3 基于代码重用的DEP+ASLR 突破方法
        3.3.1 方法设计思想
        3.3.2 具体流程
        3.3.3 效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Windows 7 权限控制机制突破方法研究
    4.1 UAC 机制的逆向分析
    4.2 WRP 机制的分析
    4.3 基于漏洞利用的UAC 突破方法
        4.3.1 方法设计思想
        4.3.2 具体流程
        4.3.3 效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Windows 7 内核完整性保证机制突破方法研究
    5.1 bootmgr 和winload.exe 的运行过程分析
    5.2 内核完整性验证机制函数的分析
    5.3 基于逆向分析的完整性验证机制突破方法
        5.3.1 方法设计思想
        5.3.2 具体流程
        5.3.3 效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突破Windows 7 安全机制程序的设计与实现
    6.1 程序设计
    6.2 具体实现过程
    6.3 性能测试
    6.4 本章小结
结束语
    一、 论文工作总结
    二、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主要工作
致谢

(10)基于Windows Mobile的木马关键技术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安全形势不容乐观
        1.1.2 用户安全意识不强
        1.1.3 移动安全前景光明
        1.1.4 WM 隐患较大
    1.2 研究意义
        1.2.1 以攻促防,维护人民合法利益
        1.2.2 促进渗透技术的发展
        1.2.3 促进移动安全领域的发展
    1.3 国内外现状
        1.3.1 进程隐藏
        1.3.2 通信隐藏
        1.3.3 文件隐藏
        1.3.4 自启动技术
    1.4 本文研究工作及特色创新
        1.4.1 研究工作
        1.4.2 特色创新
    1.5 本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相关技术背景介绍
    2.1 木马简介
        2.1.1 传统PC 木马
        2.1.2 智能手机木马
    2.2 WM 平台分析
        2.2.1 WM 体系结构
        2.2.2 WM 开发支持
    2.3 本文实验开发环境
    2.4 专有名词解释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WM 木马关键技术综述
    3.1 自启动技术
        3.1.1 目录startup 自启动
        3.1.2 注册表init 自启动
        3.1.3 系统服务自启动
        3.1.4 自启动技术小结
    3.2 通信技术
        3.2.1 SMS 通信技术
        3.2.2 MMS 通信技术
        3.2.3 GPRS 通信技术
        3.2.4 BlueTooth 通信技术
        3.2.5 WIFI 通信技术
        3.2.6 通信技术小结
    3.3 隐藏技术
        3.3.1 进程隐藏技术
        3.3.2 文件隐藏技术
        3.3.3 隐藏技术小结
    3.4 植入技术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系统服务的复合式自启动技术研究与实现
    4.1 基于系统服务的复合式自启动技术原理
    4.2 基于系统服务的复合式自启动技术实现
        4.2.1 ARS 实现
        4.2.2 SMSI 实现
        4.2.3 SDAR 实现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WM 木马通信关键技术研究与实现
    5.1 基于SMS 拦截的命令通信技术研究与实现
        5.1.1 基于SMS 拦截的命令通信技术原理
        5.1.2 基于SMS 拦截的命令通信技术实现
        5.1.3 基于SMS 拦截的命令通信技术小结
    5.2 基于闲时连接的信息回传技术研究与实现
        5.2.1 基于闲时连接的信息回传技术原理
        5.2.2 基于闲时连接的信息回传技术实现
        5.2.3 基于闲时连接的信息回传技术小结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WM 木马隐藏关键技术研究与实现
    6.1 基于DLL 注入的WM 进程隐藏技术研究与实现
        6.1.1 DLL 注入原理
        6.1.2 DLL 注入实现
        6.1.3 基于DLL 注入的WM 进程隐藏技术小结
    6.2 基于HOOK API 的WM 文件隐藏技术研究与实现
        6.2.1 基于HOOK API 的WM 文件隐藏技术原理
        6.2.2 基于HOOK API 的WM 文件隐藏技术实现
        6.2.3 基于HOOK API 的WM 文件隐藏技术小结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WM 木马DEMO 测试与分析
    7.1 WM 木马DEMO 测试
        7.1.1 测试环境
        7.1.2 测试内容
    7.2 WM 木马DEMO 分析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8.1 工作总结
    8.2 未来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硕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四、微软公布β版Windows XP SP2,安全是重点(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NET的独立学院毕业论文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王磊. 东南大学, 2018(03)
  • [2]某热电站辅助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张晓龙.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4(08)
  • [3]基于教育云平台的高效课堂教学案例分析[D]. 吕彬骑. 华中师范大学, 2014(09)
  • [4]基于ASP.NET无纸化考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钟莹. 电子科技大学, 2014(03)
  • [5]基于.NET高职毕业设计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D]. 张秋华. 电子科技大学, 2014(03)
  • [6]远程桌面协议中鼠标/键盘模拟技术的研究[D]. 许海峰. 南京邮电大学, 2013(05)
  • [7]基于可信计算的移动智能终端安全技术研究[D]. 方明伟. 华中科技大学, 2012(07)
  • [8]基于流媒体技术的广播电台综合业务网站的设计与实现[D]. 蒋颖. 电子科技大学, 2011(06)
  • [9]基于逆向分析的Windows 7安全机制突破方法研究[D]. 韩卓. 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 2011(07)
  • [10]基于Windows Mobile的木马关键技术研究与实现[D]. 王亚. 电子科技大学, 2011(12)

标签:;  ;  ;  ;  

微软公布Windows XP SP2测试版,安全是重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