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体育院校介绍①

中国体育院校介绍①

一、中国体育院校介绍①(论文文献综述)

高瑞星[1](2021)在《全国体育类院校体育舞蹈教材使用现状的调查研究》文中提出体育舞蹈是一项包含摩登舞与拉丁舞两大舞系的体育运动项目。体育舞蹈于1986年正式引进我国并得到迅速发展,1997年教育部将体育舞蹈列为全国高等体育类院校的课程,这一举措标志着,体育舞蹈正式进入体育类院校课堂。为了解目前全国15所体育类院校体育舞蹈教材使用现状,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从基本信息、教材使用现状、教材使用满意度三方面对全国体育类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与学生进行了调查研究。调查结果表明:1.全国体育类院校体育舞蹈教师共使用有7个版本的教材,全国体育类院校体育舞蹈学生使用共有6个版本的教材。全国体育类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与学生使用率最高的教材是《中国体育舞蹈联合会技术等级教材——标准舞/拉丁舞》。2.全国体育类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与学生均在课前、课中、课后对于教材中“体育舞蹈技术动作教学”部分的使用率较高。3.全国体育类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与学生对于教材整体满意度、教材编写与设计满意度、教材内容的适用性满意度、教材配套资源服务满意度、教材使用效果满意度等五个维度,均呈现一般满意的程度。4.全国体育类院校体育舞蹈教师对教材满意度在性别方面不会出现显着性差异,而全国体育类院校体育舞蹈教师对教材满意度在学历、教龄、体育舞蹈裁判等级方面均会出现显着性差异。同时,全国体育类院校体育舞蹈学生对教材满意度在性别、年级方面会出现显着性差异。5.从我国体育类院校体育舞蹈教材使用现状与对教材满意度出发,发现存在以下几点问题:(1)全国体育类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与学生在教材的选择中更加重视技术类动作方面的内容。(2)全国体育类院校体育舞蹈有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并没有使用教材,且在有些使用教材的学生中,所使用的教材不一致。(3)全国体育类院校体育舞蹈教师认为教材中“体育舞蹈科学研究”与“体育舞蹈生物科学基础”这两部分开展有难度;且全国体育类院校体育舞蹈学生在课前与课后使用率较低。(4)全国体育类院校体育舞蹈教师对教材满意度排名中,教师对教材内容适用性层面的满意度最低,普遍都认为教材内容符合体育舞蹈发展趋势、“技术类动作及组合”表述方式、以及教材内容引导教师设计课堂教学活动等问题。(5)全国体育类院校体育舞蹈学生对教材满意度排名中,学生对教材编写与设计层面的满意度最低,普遍认为是教材内容结构的问题。

宋娟[2](2021)在《我国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与提升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体育舞蹈是一项体育和艺术紧密结合的新兴体育艺术类项目。为了培养集“教、表、编、训”于一体的体育舞蹈复合型应用人才,自2001年起,各体育院校先后开设了体育舞蹈的本科教育课程,并借鉴了艺术院校的发展经验,依托体育院校的体育专业特色来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力。然而由于体育舞蹈在我国体育院校开展的时间较短,师资力量整体还较为薄弱,尚未形成比较系统的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与评价体系。“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要“优先发展教育,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因此,需要对当下体育舞蹈教师的专业素养现状进行充分了解,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全面提升的可持续发展的方案与策略。本文以我国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扎根理论、德尔菲法、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通过对国内15所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进行调查研究,构建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的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该评价体系,尝试性地对随机抽样的三所体育院校教师进行评价和分析,诊断教师现存问题、审视自身专业发展现状、发现目前存在问题、分析其产生原因,明确自身专业发展目标,从而提出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策略,为下一阶段自身发展做出预判和规划,促进体育舞蹈教师自身专业素养的可持续发展。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通过对我国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体系的构建发现,对于体育舞蹈教师来说,职业理念与师德、专业能力和专业知识是最为重要的三个维度,三者也构成了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体系中的三个一级指标。指标体系共分三级,除上述三个一级指标外,职业的理解与认识、对学生的态度与行为、教育教学的态度与行为、教师的修养、教学能力、带队训练能力、表演能力、编排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知识、体育舞蹈专业技术、体育学科理论知识、艺术理论知识以及专业应用知识构成了十四个二级指标,而三级指标共有四十七个。(2)由权重得出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较为重要的指标:A12教师职业理想和敬业精神、A41教师的文化修养、C25体育舞蹈舞伴间技术动作的配合、C34运动生物力学知识、B15教师示范能力、B52科研创新能力、B43剧目作品编排能力、B25具备训练和比赛的应变能力、C11教育学知识、B32舞蹈肢体表现力。这些指标是专家认为现阶段教师应该重点提升的专业素养。(3)运用本研究建构的评价体系对三所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的专业素养进行评价发现,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整体状况处于良好和中等之间,能够满足培养专业人才的需要,但教师还有很大提升空间。经济发达地区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较高,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教师专业素养相对薄弱。(4)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结构比较复杂,呈现老中青教育经历各不相同的教师层次,来源构成分为六个方面:(1)开始体育舞蹈教育之初,从难美项目转项而来的教师;(2)本科经过体育教育专业专修课程学习的教师;(3)通过艺术高考考上本科专业院校,高考前经过短期的专业训练,专业提高阶段主要是在大学四年的教师;(4)有过中专教育经历的教师;(5)毕业于北京舞蹈学院的教师;(6)本科是通过运动训练专业单独招生的高水平选手教师。艺术学院毕业的教师艺术知识丰富,剧目作品编排能力较强,体育知识却有待提高;经历过单招的教师竞技套编排能力较强,艺术知识却较为薄弱。教师教育经历不同使得教师的专业素养结构具有很大差异性,水平也参差不齐。(5)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育人理念处于中等水平;教师重视专业技术培养,忽略全面素质教育,轻视理论知识学习;教师文化基础、教育学知识、体育学知识、音乐学知识、科研能力、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英语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年长教师理论知识较为丰富、专业技术有待加强,年轻教师示范能力很强,但理论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教师竞技套路和组合动作编排能力很强,但剧目创编能力需要继续提升。(6)体育舞蹈显着特点是“男女配合”进行的“双人舞蹈”。在教学过程中,男女配合示范,能够起到直观的效果,学生能够直观看到舞蹈动作的双人位置,包括男伴的引带和女伴的跟随状态,以及运动路线和轨迹,易于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本文调研的15所体育院校中有4所院校是双人共同示范舞蹈动作,其它11所院校是教师单人走进课堂,教师不仅要示范男性步伐和身体动作,还要示范女性步伐和身体韵律。这种区别于其他项目特点的教学状况,也对体育舞蹈教师提出了更多的要求。(7)学校应该多举措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教师个体需树立终身学习意识,重视艺术学知识学习,激活剧目编排创新能力;借助多媒体技术,弥补自身示范能力不足;加强自身文化知识积累,丰富专业理论知识;建立项目特质意识,促进体育和艺术的融合。

曹卫东,李崟,徐雁冰,黄道峻,刘青,姚守齐,何明,王欢,米银俊,王毅,朱传耿,郑永奎,兰景力,申富平[3](2021)在《“建党百年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发展道路”笔谈》文中提出在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之际,为系统总结100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发展道路的经验与规律,本刊组织全国14所高等体育院校的专家以笔谈的形式,专题研讨"建党百年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发展道路"。北京体育大学曹卫东提出,应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体育的4个重要作用,即"体育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是展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平台",发挥体育的多样功能和前置性作用,助力体育强国建设。上海体育学院李崟提出,人民主体性是中国共产党百年体育思想的价值追求与实践归旨:从价值主体看,中国共产党百年体育思想深刻体现了"体育发展为了人民"的根本导向;从实践主体看,中国共产党百年体育思想深刻体现了"体育发展依靠人民"的动力之源;从共享主体看,中国共产党百年体育思想深刻体现了"体育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价值归宿。武汉体育学院徐雁冰提出,中国共产党红色体育精神主要表现为服务需求的大局精神、体育为民的健民精神、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兼容并蓄的包容精神和拼搏不止的奋斗精神,并从强种救国、强体认同和健康自信3个阶段对红色体育精神的历史赓续进行阐述。西安体育学院黄道峻提出,延安时期红色体育思想有其独特的形成基础和发展演进过程,在其指导下陕甘宁边区的体育事业蓬勃发展,不仅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新中国体育事业开局起步积累了宝贵经验。成都体育学院刘青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道路的基本经验包括:坚持党对体育工作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办人民满意的体育事业;坚持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推动体育各领域协调发展;坚持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大力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坚持对外开放走向世界,与时俱进推动体育改革创新。沈阳体育学院姚守齐认为,红色体育丰富了红色精神的内涵,壮大了红色文化,其对助力体育人力资源的开发、培育和成长,助益"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与完善,助推体育强国建设的全方位发展,促进体育文化实力的增长等具有重要启示。首都体育学院何明提出,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通过发展体育事业尤其是奥林匹克运动,与世界人民在交流中消除隔阂和误解,在互鉴中携手前行,为奥林匹克运动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天津体育学院王欢认为,天津体育事业的百年实践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体育强国的梦想,应在体育强国与健康中国国家战略的实践中探索有特色、有成效的群众体育发展模式。广州体育学院米银俊提出,作为新中国第一个世界冠军,容国团及其"人生能有几回搏"的奋斗精神是中华民族"站起来"的生动诠释和精神标志,至今仍具鲜活的时代价值,需要永续传承和不断升华。山东体育学院王毅提出,党的历任领导人都高度重视体育事业发展,从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理论与实际问题出发,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体育思想体系,成为实现体育强国梦的科学指导和行动指南。南京体育学院朱传耿提出,中国体育百年发展历经启蒙革新的"体育救国"阶段、改造创建的"体育兴国"阶段、改革创新的"体育报国"阶段、全面提升的"体育强国"阶段,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以人民为中心、为国家中心任务服务、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发展之路等是中国体育百年发展经验的重要启示。吉林体育学院郑永奎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发展道路的根本特征为:坚持党的领导,注重体育价值的体现;坚持宗旨意识,注重体育功能的实现;坚持制度优势,注重体育强国的建设;拓展开放视野,注重全新格局的打造;坚持奥运精神,注重体育灵魂的彰显。哈尔滨体育学院兰景力提出,应准确把握党的百年体育思想的科学内涵和新时代高等体育院校的发展定位,加快推进新时代高等体育院校的教育教学理念、办学模式、内部治理体系的转型。河北体育学院申富平提出,习近平总书记在正定期间体育工作的理念与实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其改革举措体现了战略眼光与务实思维,为中国体育事业发展和体育强国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指引。

李明[4](2021)在《疫情下部分体育专业院校足球慕课建设的现状与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2020软科中国体育类大学排名前十的体育专业院校线上慕课为数据来源,主要通过在这十所体育专业院校的网络教学平台上搜索关键词“足球”,统计各体育专业院校足球慕课的开设数目和分布时间段等基本情况,并将足球慕课的课程结构和主要组成部分同传统足球教学模式进行对比分析,在定量和定性的基础上,总结疫情后足球慕课开展的情况,指出足球慕课优于传统足球教学之处,同时,对于在足球慕课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对应建议,以期达到有效结合两种模式进行足球教学的效果。结果表明:1.疫情后,十所体育专业院校足球慕课的基本开展情况良好,但在专项课和普修课的开设上存在偏向性,以及平台发布足球慕课在时效性和教学反馈的结果上存在缺失性和不一致性。2.关于足球慕课课程的建设,各体育专业院校按照本校在线开放课程标准进行结构搭建,没有一个标准的、统一的模式进行,不同体育专业院校对于足球慕课课程建设有所区别,各有优缺点。3.关于足球慕课课程主要组成部分方面,各体育专业院校足球慕课课程在课程目标设置上基本一致;在教学内容上有一定程度上的差异性;教学方法上,“短视频+PPT课件”的形式;考核评价上多用形成性评价。慕课发展时间不长,现在仍是其上升期。疫情期间顺应潮流,各体育专业院校开展足球慕课也逐年增多,但是质量参差不齐。对于足球慕课开设和课程建设方面存在各式各样的问题,基于这些问题提出建议如下:1.各体育专业院校应重视足球慕课的开设,定期开展线上课开设和课程建设的研讨会。2.各体育专业院校需要加强足球慕课建设的质量把控,建立有效的批准、测评和监管机制。3.教师团队负责人严格把控平台上慕课的运行和管理,根据学生反馈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平台上及时更新足球相关知识以及新规则、新变化。4.教学团队在足球慕课课程设计上应注意教学内容与多学科进行交叉,教学方法应具有多样性和适当性。

张琼月[5](2021)在《中英美澳体育管理本科专业课程体系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全民健身、体育强国、健康中国三大体育层面国家战略背景下,体育产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明显,高校体育管理专业肩负着培养体育产业管理人才的任务。中国与英美澳等发达国家相比,在高校体育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方面存在差异。本研究应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个案研究法、比较分析法和逻辑分析法,以2020年QS世界大学体育学科排名指标体系为依据,运用泰勒课程目标模式理论和课程体系系统结构模式,对中英美澳共20所高校体育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目标、结构、内容、实施和评价进行比较研究,分析国外与我国存在的差异及其原因,为今后我国体育管理专业课程优化提供启示和参考。研究结论:(1)通过2020年QS排名选取中英美澳样本院校,从宏观层面把握国外15所院校体育管理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并梳理我国5所高校体育管理本科专业最新人才培养方案(2018版、2019版及2020版),得出中外在学分设置、修业年限、学位授予和就业方向等方面存在差异。(2)中英美澳各高校体育管理本科专业课程目标设置都注重与社会需求接轨,英美澳目标设置更为具体;英美澳高校体育管理本科专业课程结构较为合理,但存在较大的自主性,我国相对来说比较统一,公共必修课程比重较大,选修和实践课程相对较小;我国高校较之英美澳高校体育管理本科专业课程内容设置较为丰富,但不够细化;英美澳三国在课程实施方面有着多样化的方法和手段,注重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中国侧重于理论教学;我国较之英美澳高校课程评价多采用总结性评价,在实践教学方面缺少统一的评价标准,英美澳高校课程评价方式较灵活,注重形成性评价。(3)中英美澳四国高校在课程设置上均遵循相应的目标导向(商学途径、公共管理途径和科学途径等)和学位类别(理学学士、文学学士、商业学士和管理学学士等),这体现了各国课程设置向培养目标靠近以及注重社会需求。(4)高校的教育理念、教育体制、体育产业和体育管理专业发展程度的差异对中英美澳体育管理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存在一定的影响,鉴于此,我国应转变教育理念,改革教育体制,大力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管理专业的优化。(5)对我国体育管理本科专业课程体系优化提出以下建议:明晰课程目标,结合市场与社会需求;改革课程结构,增加实践课程的比例;调整课程内容,提高与课程目标的匹配度;推进课程实施,丰富课程多样化形式;优化课程评价,确定统一的评价标准。

郭嘉星[6](2021)在《新中国成立70年来体育话语权的历史演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13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第一次阐述了中国声音的重要性,要构建“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国特色话语。2013年12月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做出了“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努力提高国家话语权”的明确要求。2016年在全国新闻舆论工作会议上又一次阐述了国家话语权的重要性,并明确表示我国的话语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开展的,中国话语要具有鲜明的立场。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开启了中国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新局面,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顺应大势,深刻指出:“要把发展体育工作摆上重要日程,精心谋划、狠抓落实,不断开创我国体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加快把我国建设成为体育强国。”中国体育工作从国家层面得以高度重视,中国体育强国建设成为了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的目标,也为中国体育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动力、树立了旗帜。中国体育话语权站在新时代的历史起点上,承载着新中国体育赋予的宣传中国体育成就、弘扬中国体育精神、传承中国体育文化的神圣使命,肩负着党和人民寄予的展示中国繁荣强盛的伟大形象,维护祖国荣誉和民族尊严,提升中国声音在国际社会地位和影响的时代重任。该文正是围绕中国体育话语权的神圣使命和时代重任,着重从中国体育话语权及其影响力、体育话语权的重要表现——奥运会、中国体育话语权发展阶段、中国体育话语权新时代、中国体育话语权阻碍和提升策略等五个方面,对中国体育话语权的实质内涵、本质作用、发展规律、自身特点、成就贡献、困难挑战和未来愿景等进行了全面深刻的阐述、精准详实的论证和鞭辟入里的分析。中国体育话语权的内涵博大精深,具体体现在“真、柔、利、力”四个层面,主要是指中国体育话语权的真功夫、软实力、高价值和原动力。中国体育话语权的重要表现载体是奥林匹克运动会,突出表现效果是举办北京奥运会时的“举重若轻”和筹备北京冬奥会时的“巩固提高”。中国体育话语权的发展规律与新中国体育事业的进步一脉相承,先后经历了初步觉醒阶段、另起炉灶阶段、困难挑战并存阶段、积极进取阶段和快速发展阶段等五大发展历程。新时代的中国体育话语权开启新征程,担负起体育强国建设的新使命,实施“六大方略”,构建“四大体制”,体现出人民性、全局性、文化性、实践性和创新性等五个时代特点。分析中国体育话语权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阻碍因素,不外乎来自国际、国内和自身三个方面,国际上反华势力的阴谋破坏和涉台问题的干扰捣乱,国内困难时期的内忧外患和“文革”期间的停滞不前以及自身发展存在的矛盾问题和遇到困难挑战等。探索中国体育话语权提升策略,重点包括增强综合实力、提高自身素质,重视对外交流、扩大体育影响,创新体育法治、贡献中国智慧,加强体育教育、培养体育人才,适应时代需要、建设体育强国等五大具体措施。总结中国体育话语权70年的伟大贡献,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展示中国体育成就,为祖国争光;讲好中国体育故事,为祖国添彩;传播中国体育经验,为祖国增色。对未来中国体育话语权的发展,笔者充满信心、立足当下、放眼全球,具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十条思考建议,以冀中国体育话语权在新的征程上再创新佳绩,再铸新辉煌。

戴郁珠[7](2021)在《“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体育舞蹈育人体系建构研究》文中认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新时代背景下,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严峻考验与多重挑战,思想政治教育的“孤岛”现象以及体育艺术类专业课程的思政缺位,令人深思,亟待解决。上世纪90年代,作为一项体育与艺术高度融合的“体艺融合”性项目,体育舞蹈以体育类课程形态进入高等教育范畴,后逐步成为公共体育类课程与专业艺术类课程中的“新宠”。随着“健康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以及高校体育、美育类课程的深化改革,体育舞蹈课程逐步凸显扎实的群众基础与多元的育人价值。本文以“课程思政”为理论观照,通过“课程思政”与“体育舞蹈”的概念梳理与深度互嵌,采用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案例分析法等多种方法,从教育学、体育学、艺术学等多学科视角系统性分析了体育舞蹈“课程思政”在学科知识体系、课程结构体系、师资队伍体系、“五维”评价体系、监督与反馈综合体系等方面的全景化育人模式。提出了“课程思政育人体系建构是高校体育舞蹈课程的拓优路径、以‘大课程’理念全面推进体育舞蹈项目育人改革、‘中国特色’是高校体育舞蹈思政育人体系建构的核心内涵、建构体育舞蹈与课程思政的系统化育人机制”;以及“建构并完善特色多元的体育舞蹈思政育人案例库、以‘历史、理论、实践’三大逻辑链条式推进科研创新与教育转换、培养具有思想政治核心素养的体育舞蹈教师队伍、以‘五维’评价体系引导项目育人实践”等相关结论与建议。

王超然[8](2021)在《新时代我国体育外交发展策略研究》文中认为体育外交作为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中国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一直发挥了重要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我国体育事业带入了一个全新的层面,特别是在体育对外交往方面,积极开展体育文化国际交流,向世界传递出中国体育声音,讲好中国体育故事,不断提升国际影响力。新的时代背景下,特别是“十四五”时期,我国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对我国体育外交事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同时也面临着更多的任务和挑战,要紧紧围绕服务国家总体外交,实施体育外交战略,在加快体育强国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征程中贡献体育力量,在全球化进程和推动世界和平发展的道路上发挥更大的作用,因此迫切需要新的体育外交发展策略指导我国体育外交理论与实践。本文认为,对新时代体育外交发展策略进行研究是基于新时代发展的需要、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需要、公共外交发展的需要、建设体育强国的需要、以及新冠疫情影响下体育事业转型发展的需要,具有相当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本文以文献资料法、历史分析法、专家访谈法为主要研究方法,以新时代体育外交发展策略为研究对象,在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评述的基础上,明确取得的成绩和研究的不足,对新时代体育外交发展策略进行探究。首先,本文对中国体育外交历史演进进行了梳理,总结中国体育外交的历史成就、历史经验,主要包括:一是为国家利益服务;二是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积极拓展国际空间,擅于抓住战略机遇;三是积极同各类国家开展体育外交活动,在交往中可分轻重缓急,但不要以意识形态定亲疏;四是积极融入国际体育组织,提高我国体育国际话语权;五是推动中国体育对外援助从“无偿援助”到“有偿合作”转变。然后,对美国、日本、法国、澳大利亚四国的体育外交历史进行了研究,总结各国的成功经验和案例,为新时代中国体育外交发展提供域外镜鉴,其中主要包括:一是从国家层面进行体育外交顶层设计;二是从公共外交视阈审视体育外交的发展;三是利用大型国际体育赛事平台开展体育外交系列活动;四是充分利用本国体育明星资源进行体育外交活动;五是重视体育外交人才,意在提高本国的体育国际话语权;六是在体育外交活动中重视媒体国际传播,紧抓国际舆论引导;七是提升中国国民素质;八是增强国际体育实力,获取世界的广泛认可。最后,本文在梳理中国体育外交历史经验与域外镜鉴的基础上,进一步明晰新时代对我国体育外交的要求,对中国体育外交发展策略进行展望,从体育外交基础、目的、范围、主体、客体、方式六个方面提出新时代体育外交的发展策略,发挥体育外交的巨大作用,不断开创新时代体育外交发展的新局面,更好地为国家利益服务。

崔乐泉[9](2021)在《中国体育史研究的回顾与反思》文中研究说明19世纪末20世纪初,伴随着西方社会科学在中国的输入和传播,适应民族主义和民权观念的新史学开始影响传统史学界。与此同时,在一些接触过西方科学、教育、体育和政治等思想观念学者的带动下,中国的体育史探索之路开启了近代之旅。1949年后,当代中国体育史研究走过了探索、兴盛的发展阶段,并在此基础上进入带有转型特色的新时期。笔者认为,中国的体育史研究发展标志,主要体现在组织管理机构建设和学术活动、院校体育史教学与课程设置以及学术成果等方面。通过对体育史研究在不同时期所形成的时代特色、不同时期研究队伍对体育史研究在方法论和理念上的差异分析,本文就体育史研究在学科建设、理论与方法、史料的挖掘与整理、体育史观、体育史知识生产方式与学术队伍建设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反思,提出随着全球性知识和经济出现的日益多元化,中国的体育史学将朝着加强基本理论建设,发掘传统文化,深入与现实体育发展结合的方向发展。

杨东博[10](2020)在《我国校园足球专项教师培训成效评价及优化对策研究》文中指出为贯彻落实《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中国足球中长期发展规划(2016-2020)》、《关于加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改革试验区、试点县(区)工作的指导意见》等政策顶层设计,积极响应“全国青少年足球工作电话视频会议”等会议精神,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全民健身、全民健康以及全面小康,夯实中国足球运动乃至“三大球”运动的基本技能与战术组合,进而实现国家、社会、家庭、个人“四为”协同推进体育强国、健康中国以及“中国梦”。作为校园足球国家战略的具体落实举措,自2015年我国启动校园足球教师培训工作。2019年,教育部发布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发展专题报告和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夏令营活动报告,明确指示校园足球工作下一阶段的核心是“打造校园足球的升级版,使得普及更实、体系更全、保障更真、融合更足”。这从客观层面上要求进一步大幅提升当前我国校园足球专项教师的培训成效。校园足球专项教师培训成效评价是撬动培训综合改革和激发培训活力的重要杠杆,及时、客观、科学、有效的评价能够客观认识到校园足球专项教师培训成效、成果及问题,牵引校园足球专项教师培训改革的正轨前行,实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推动中国校园足球师资队伍建设的健康发展。目前,我国各级相关部门和社会组织对校园足球专项教师培训的力度逐年增大,培训成效日渐显现,但总体来看,仍然缺乏对培训成效的系统评价。基于此背景,本研究以“校园足球专项教师培训成效评价及优化对策”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实地考察、问卷调查、专家访谈、教育评价等方法构建我国校园足球专项教师培训成效评价指标体系,考量校园足球专项教师培训成效,进而针对提升我国校园足球专项教师培训成效提出优化策略。本研究得出如下结论与建议:(1)发展校园足球是推进体育强国、健康中国的重要举措,“立德树人”是提升校园足球专项教师核心素养的关键理念,完善培训体系建设是提升校园足球专项教师素质的重要途径,培训成效评价是优化校园足球专项教师培训体系的先决参照是我国校园足球专项教师培训成效评价及优化对策研究背景,主要包括审视校园足球专项教师培训之现状、考量校园足球专项教师培训之成效,优化校园足球专项教师培训之策略三方面研究问题。(2)回顾我国校园足球专项教师培训的发展历程,发现经过多年的足球教师培训实践,我国已形成了校园足球专项教师培训的战略规划方针,在培训目标的不断明确、培训内容的不断完善、师资配备的不断强化等方面均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培训成效已初步显现。无论是受训教师人数规模的扩大、地域分布范围的拓展,还是受训教师在基层岗位上的实际贡献,都体现了专项教师培训对于促进校园足球事业所起到的正向的积极推动作用。(3)以系统论、一体化教学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继续教育理论和成人学习理论为理论参照,遵循科学性、可测性以及导向性的原则确立校园足球专项教师培训成效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培训整体满意度(权重0.265)、培训收获提升度(0.243)、培训结果实用度(0.252)以及培训成果认可度(0.240)4个一级指标,培训课程内容(权重0.261)、培训过程实施(权重0.248)、培训过程保障(权重0.245)、培训过程管理(权重0.246)、足球专业知识(权重0.526)、足球专业能力(权重0.474)、课堂足球教学(权重0.528)、课外足球运动(权重0.472)、相关具体成果(权重0.517)、相关人员认可度(权重0.483)10个二级指标和培训目标设置(权重0.334)、培训主要形式(权重0.342)、培训考核管理(权重0.332)、培训教学组织(权重0.189)、足球特色学校(权重0.318)等32个三级指标组成。(4)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校园足球专项教师培训成效评价的影响因素模型,探究我国校园足球专项教师培训收获提升度、培训结果实用度、培训整体满意度和培训成果认可度的具体数据表现。通过回归模型对我国校园足球专项教师培训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发现影响当前我国校园足球专项教师培训成效的问题主要集中于培训的管理制度、课程内容的衔接、运行环节的落实、监督机制的应用以及评价质量的效果等五个方面。基于此,提出如下建议:(1)域外经验借鉴。借鉴英国学校足球专项教师培训体系的政策支持、社会组织以及经费保障,借鉴日本学校足球专项教师培训的师资力量、培养理念以及联动机制,借鉴韩国学校足球专项教师的认证制度、培训教材以及培训制度,优化我国校园足球专项教师培训体系,提升培训成效。(2)以实现系统化、一体化的校园足球专项教师培训体系,以及最优化的校园足球专项教师培训体系为目标,通过构建系统化的培训管理制度、开发层级化的课程内容体系、打造专业化的专业教师队伍以及建立一体化的监督保障机制四个维度提升校园足球专项教师培训成效的内容。(3)推进校园足球专项教师培训制度改革,逐步建立政策领域与专业领域的长效协商机制;开发科学化的课程体系,增强课程之间的逻辑性,优化校园足球专项教师培训体系内容;加强能力建设和优化体系运行,提升培训体系队伍的理论素质、实践能力、技术水平与管理思维等核心能力;构建一体化监督机制,运用监督机制蕴含的程序化、科学化、标准化等先进理念,优化培训成效的体现;强化校园足球专项教师培训的效果评价,以评促改,以评促建,将评价纳入到培训环节的改进机制中,通过评价反馈的行动落实来持续改进培训实践。

二、中国体育院校介绍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体育院校介绍①(论文提纲范文)

(1)全国体育类院校体育舞蹈教材使用现状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教材的重要性
        1.1.2 教材使用现状决定课堂教学质量
        1.1.3 教材使用研究亟需进一步研究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2.3 研究思路
2 文献综述
    2.1 国内研究现状
        2.1.1 体育舞蹈
        2.1.2 教材
        2.1.3 有关教材使用现状的相关研究
        2.1.4 有关体育舞蹈教材使用现状的相关研究
3 研究对象及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访谈法
        3.2.3 问卷调查法
        3.2.4 数理统计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全国体育类院校体育舞蹈教材教师使用现状的调查研究
        4.1.1 全国体育类院校体育舞蹈教师的基本情况
        4.1.2 全国体育类院校体育舞蹈教师对教材使用现状调查分析
        4.1.3 全国体育类院校体育舞蹈教师对教材满意度调查分析
    4.2 全国体育类院校体育舞蹈教材学生使用现状的调查研究
        4.2.1 全国体育类院校体育舞蹈教材学生的基本情况
        4.2.2 全国体育类院校体育舞蹈学生使用教材现状调查分析
        4.2.3 全国体育类院校体育舞蹈学生教材满意度调查分析
    4.3 全国体育类院校体育舞蹈教材使用现状存在的问题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1.1 教材选择层面
        5.1.2 教材使用层面
        5.1.3 教材改进层面
        5.1.4 教材内容适用性层面
        5.1.5 教材编写与设计层面
    5.2 建议
        5.2.1 教材选择层面
        5.2.2 教材使用层面
        5.2.3 教材改进层面
        5.2.4 教材内容适用性层面
        5.2.5 教材编写与设计层面
参考文献
附件一 问卷调查(教师版)
附件二 问卷调查(学生版)
附件三 访问提纲
附件四 访问提纲
致谢

(2)我国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与提升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体育院校体育与艺术融合的办学理念给体育舞蹈教师提出了新要求
        1.1.2 教师专业素养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内容
        1.1.3 我国体育舞蹈理论和教学实践发展需求
        1.1.4 推动我国体育舞蹈运动发展需要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思路与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1.3.3 研究的创新点
2 文献综述
    2.1 教师专业素养的缘起
    2.2 教师专业素养构成内容研究
    2.3 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研究
    2.4 教师专业素养影响因素研究
    2.5 体育教师专业素养研究
    2.6 教师专业素养评价研究
    2.7 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研究
    2.8 研究述评
3 概念界定和研究的理论基础
    3.1 概念界定
    3.2 研究的理论基础
        3.2.1 教师专业发展理论
        3.2.2 教师教育理论
    3.3 小结
4 研究对象与方法
    4.1 研究对象
    4.2 研究方法
        4.2.1 文献资料法
        4.2.2 问卷调查法
        4.2.3 扎根理论
        4.2.4 德尔菲法
        4.2.5 数理统计法
5 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体系的构建
    5.1 构建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体系的原则
        5.1.1 系统性原则
        5.1.2 科学性原则
        5.1.3 针对性原则
    5.2 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指标体系的建立
        5.2.1 工具NVivo简介
        5.2.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步骤
    5.3 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指标的形成
        5.3.1 评价指标的初步拟定
        5.3.2 指标筛选的流程和方法
        5.3.3 专家的选择与权威程度
        5.3.4 指标的筛选与修正
        5.3.5 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指标体系的确立
    5.4 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指标因子分析
        5.4.1 体育舞蹈教师的职业理念与师德维度探索性因子与验证性因子分析
        5.4.2 体育舞蹈教师的专业能力维度探索性因子与验证性因子分析
        5.4.3 体育舞蹈教师的专业知识维度探索性因子与验证性因子分析
        5.4.4 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指标最终确立
    5.5 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指标权重赋值
        5.5.1 层次分析法判断指标权重
        5.5.2 计算权重
    5.6 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体系结果特征分析
        5.6.1 一级维度分析
        5.6.2 二级维度要素分析
        5.6.3 三级维度要素分析
    5.7 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指标的评分方法
        5.7.1 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指标对应分值
        5.7.2 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指标的评分细则
        5.7.3 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分标准的适用性
    5.8 小结
6 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与分析
    6.1 部分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
    6.2 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存在问题
    6.3 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
        6.3.1 学校层面
        6.3.2 教师个体本位
    6.4 小结
7 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策略
    7.1 学校层面
        7.1.1 加强与艺术院校交流和合作
        7.1.2 尝试“中本贯通”人才培养模式
        7.1.3 加大投入力度,支持教师专业发展
        7.1.4 充分发挥体育院校艺术类专业建设协作会的作用
        7.1.5 降低学历要求,引进高水平选手任教
        7.1.6 健全教师评审和考核制度,多视角进行评价
        7.1.7 重视教师培养,促进老带新教师融合成长
    7.2 个体层面
        7.2.1 教师自觉树立崇高的职业理念
        7.2.2 教师不断提升专业能力
        7.2.3 教师持续学习专业知识
    7.3 小结
8 研究结论、局限性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建议
    8.3 研究的局限性
    8.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访谈提纲
附录2 调查问卷
附录3 资料图片
附录4

(3)“建党百年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发展道路”笔谈(论文提纲范文)

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四个重要”的论述
    1体育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
    2体育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
        2.1体育事关人民的美好生活
        2.2体育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
    3体育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3.1体育具有强大的经济功能,体育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3.2体育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
        3.3体育具有显着的生态功能,有利于推进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绿色转型
    4体育是展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平台
        4.1体育可弘扬积极向上的精神文化
        4.2体育是展示良好国家形象的重要平台
人民主体性:中国共产党百年体育思想的价值追求与实践归旨
    1中国共产党百年体育思想的发展脉络
    2人民主体性:中国共产党百年体育思想的价值追求
        2.1从价值主体看,中国共产党百年体育思想深刻体现了“体育发展为了人民”的根本导向
        2.2从实践主体看,中国共产党百年体育思想深刻体现了“体育发展依靠人民”的动力之源
        2.3从共享主体看,中国共产党百年体育思想深刻体现了“体育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价值归宿
    3中国共产党人民主体性体育思想的实践路径
        3.1坚持党对体育事业的全面领导
        3.2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的体育发展道路
中国共产党红色体育精神的理论意涵与历史赓续
    1中国共产党红色体育精神的理论意涵
        1.1红色体育精神的基本内涵
        1.2红色体育精神的文化来源
        1.3红色体育精神的哲学智慧
    2中国共产党红色体育精神的历史赓续
        2.1红色体育精神的萌发(1921—1949年):强种救国
        2.2红色体育精神的发展(1950—2008年):强体认同
        2.3红色体育精神的升华(2009年至今):健康自信
    3结束语
延安时期红色体育思想的演进、实践与时代价值
    1延安时期红色体育思想的形成基础和发展演进
        1.1延安时期红色体育思想的形成基础
        1.2延安时期红色体育思想的发展成熟
    2延安时期红色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2.1体育组织的建立健全
        2.2军事体育的普及提高
        2.3学校体育的丰富多彩
        2.4群众体育的广泛开展
    3延安时期红色体育的精神实质及其时代价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道路的形成发展与基本经验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道路的形成与发展
        1.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道路的开创与探索
        1.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道路的发展与成熟
        1.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道路的新发展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道路的基本经验
        2.1坚持党对体育工作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2.2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办人民满意的体育事业
        2.3坚持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推动体育各领域协调发展
        2.4坚持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大力弘扬中华体育精神
        2.5坚持对外开放走向世界,与时俱进推动体育改革创新
    3结束语
历史、特征、启示:中国共产党红色体育研究
    1红色体育的概念、历史分期与基本特征
        1.1概念
        1.2历史分期
        1.3基本特征
        1.3.1直面军事需求的实用性
        1.3.2放眼未来的人民性
        1.3.3务实与创新融为一体的科学性
    2红色体育的重要作用
        2.1丰富了红色精神的内涵
        2.2壮大了红色文化
    3红色体育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的重要启示
        3.1助力体育人力资源的开发、培育和成长
        3.3助推体育强国建设的全方位发展
        3.4促进体育文化实力的增长
    4结束语
坚守百年初心汲取奋进力量为奥林匹克运动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1以体育促进思想觉醒,实现民族独立与救国图强
    2曲折发展中的中国体育,艰难探索奥运之路
    3中国体育深化发展,与奥林匹克运动交融
    4汇聚五环旗下,共筑同一个梦想
    5筑牢人文基石,实现可持续发展
天津体育事业的百年实践探索与启示
    1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体育强国的梦想
    2在体育强国实践中探索有特色、有成效的群众体育发展模式
    3体育强国与健康中国共同构成未来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的国家战略
    4结束语
“人生能有几回搏”:中华民族“站起来”的时代强音
    1新中国第一个世界冠军:中华民族“站起来”的生动诠释
        1.1新中国第一个世界冠军的诞生是中国体育事业走上世界舞台的光辉一页
        1.2新中国第一个世界冠军的励志誓言成为激励中国人在各行各业艰苦奋斗的时代音符
    2“人生能有几回搏”:中华民族“站起来”的精神标志
        2.1“人生能有几回搏”展现出中华民族刚健自强的坚韧品格
        2.2“人生能有几回搏”秉承了中国革命精神的特质禀赋
建党百年党的历任领导人体育观整体考览
    1党的历任领导人体育观的思想主线
        1.1毛泽东将体育作为“关系着国家民族的盛衰和兴亡”[68]的国之大事,奠定了中国体育发展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方针
        1.2邓小平将体育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
        1.3江泽民将全民健身作为体现人民福祉的重要标志,推动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制定和实施
        1.4胡锦涛将中国体育精神作为推动“事业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74],倡导发展“全面、协调、可持续”的体育事业
        1.5习近平将体育强国梦作为中国梦的重要组成,融入“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谋划实现
    2党的历任领导人体育观的实践主题
        2.1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
        2.2提高竞技水平,为祖国争光
        2.3加强学校体育,提高学生素质
    3党的历任领导人体育观的价值解析
        3.1坚持党对体育工作的坚强领导,永葆体育强国的政治本色
        3.2坚持服务于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把为人民服务作为体育工作的根本宗旨
        3.3坚持走适合国情的体育发展道路,不断完善竞技体育举国体制
        3.4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指导方针,把改革创新作为体育发展的强大动力
中国体育百年发展特征及启示
    1中国体育百年发展历程及其特征
        1.1“体育救国”阶段(1921—1949年):启蒙革新
        1.2“体育兴国”阶段(1949—1978年):改造创建
        1.3“体育报国”阶段(1978—2012年):改革创新
        1.4“体育强国”阶段(2012年至今):全面提升
    2中国体育百年发展经验启示
        2.1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2.2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2.3坚持为国家中心任务服务
        2.4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发展之路
党旗引领奋力前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发展道路探究
    1坚持党的领导,奋力前行,注重体育价值的体现
    2坚持宗旨意识,布局谋篇,注重体育功能的实现
    3坚持制度优势,立足国情,注重体育强国的建设
    4拓展开放视野,高瞻远瞩,注重全新格局的打造
    5坚持奥运精神,培植文化,注重体育灵魂的彰显
传承弘扬党的百年体育思想助力新时代高等体育院校高质量发展
    1准确把握党的百年体育思想的科学内涵
    2准确把握新时代高等体育院校的发展定位
        2.1办学模式定位
        2.2服务面向定位
        2.3办学特色定位
        2.4办学水平定位
    3加快推进新时代高等体育院校转型发展
        3.1教育教学理念转型
        3.2办学模式转型
        3.3内部治理体系转型
习近平总书记在正定期间体育工作的理念与实践
    1增进健康与丰富精神:“县运会”的举办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体育工作理念的人民性
    2重视人才与协调发展:从对留村体校的关心看习近平总书记体育工作的战略高度
    3结束语

(4)疫情下部分体育专业院校足球慕课建设的现状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国内传统足球课程研究现状
    2.2 慕课(MOOC)名词解析
    2.3 慕课在中国发展历程
    2.4 体育慕课发展现状
        2.4.1 慕课在体育领域的应用
        2.4.2 慕课在足球领域的应用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对比研究法
        3.2.3 数理统计法
        3.2.4 逻辑分析法
4 研究结果
    4.1 各体育专业院校开设足球慕课基本情况分析
    4.2 各体育专业院校开设足球慕课具体情况分析
        4.2.1 各体育专业院校足球慕课情况信息汇总
        4.2.2 校间足球慕课对比分析
        4.2.2.1 按照教学对象对比分析
        4.2.2.2 按照对外共享开放时效对比分析
        4.2.2.3 按照发布平台对比分析
        4.2.3 校内足球慕课对比分析
    4.3 各体育专业院校足球慕课课程建设情况分析
        4.3.1 各体育专业院校建立在线开放课程政策文件分析
        4.3.2 各体育专业院校足球慕课页面架构与优缺点分析
        4.3.3 各体育专业院校足球慕课课程主要组成部分对比分析
        4.3.3.1 课程目标对比分析
        4.3.3.2 教学内容对比分析
        4.3.3.3 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价对比分析
        4.3.3.4 学时学分对比分析
5 讨论与分析
    5.1 关于足球慕课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
    5.2 传统足球教学与足球慕课的对比分析
    5.3 关于足球慕课教学方法的讨论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1 各体育专业院校的足球慕课开展情况汇总
    附录2 各体育专业院校足球慕课课程的教学内容汇总

(5)中英美澳体育管理本科专业课程体系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体育管理专业研究
        1.2.2 体育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研究
        1.2.3 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研究
        1.2.4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 研究对象与方法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方法
    1.4 主要工作与创新
        1.4.1 主要工作
        1.4.2 创新点
    1.5 论文的基本框架
第2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对学科、专业、课程的概念界定
        2.1.2 对课程体系的概念界定
        2.1.3 课程体系设计的几个重要概念界定
        2.1.4 对体育管理专业的概念界定
    2.2 理论基础
        2.2.1 泰勒的课程目标模式理论
        2.2.2 课程体系的系统结构模式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中英美澳体育管理本科专业代表性高校样本选取
    3.1 研究总体与研究样本
    3.2 样本选取依据
        3.2.1 2020 年QS世界大学排名学科分类
        3.2.2 QS世界大学体育学科排名指标与权重分析
        3.2.3 2020 年QS世界大学体育学科排名概况
        3.2.4 中英美澳体育学科排名中体育管理本科专业分析
    3.3 研究样本的基本情况
        3.3.1 英国样本院校体育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现状
        3.3.2 美国样本院校体育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现状
        3.3.3 澳大利亚样本院校体育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现状
        3.3.4 中国样本院校体育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现状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英美澳高校体育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比较分析
    4.1 中英美澳高校体育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目标比较分析
    4.2 中英美澳高校体育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结构比较分析
    4.3 中英美澳高校体育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内容比较分析
    4.4 中英美澳高校体育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实施比较分析
    4.5 中英美澳高校体育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评价比较分析
    4.6 中英美澳高校体育管理本科专业与其课程体系的关系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英美澳体育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差异成因分析
    5.1 教育理念的差异
    5.2 教育体制的差异
    5.3 体育产业发展程度的差异
    5.4 体育管理专业发展程度的差异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英美澳体育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对我国的启示
    6.1 明晰课程目标,结合市场和社会需求
    6.2 改革课程结构,增加实践课程的比例
    6.3 调整课程内容,提高与目标的匹配度
    6.4 推进课程实施,丰富课程多样化形式
    6.5 优化课程评价,确定统一的评价标准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附录
    附录1 专家访谈提纲
    附录2 英美澳样本院校体育管理本科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官网来源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它科研情况

(6)新中国成立70年来体育话语权的历史演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建国70载,体育强中国
        1.1.2 立在新潮头,奋斗新时代
        1.1.3 用好体育指挥棒,建设体育新强国
        1.1.4 小结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现实意义
        1.3.3 小结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权力”与“权利”
        2.1.1 “权力”
        2.1.2 “权利”
    2.2 “话语”与“话语权”
        2.2.1 “话语”的概念界定
        2.2.2 “话语权”的起源与发展
        2.2.3 “话语权”的概念界定
    2.3 “体育话语权”
        2.3.1 “体育话语权”的概念界定
        2.3.2 “体育话语权”的表现形式
        2.3.3 “体育话语权”的重要作用
    2.4 小结
第3章 研究设计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专家访谈法
        3.2.3 历史研究法
    3.3 研究创新与不足
        3.3.1 研究创新
        3.3.2 研究不足
第4章 分析与讨论
    4.1 中国体育话语权及其构成要素
        4.1.1 中国体育话语权内涵
        4.1.2 中国体育话语权的“真”
        4.1.3 中国体育话语权的“柔”
        4.1.4 中国体育话语权的“利”
        4.1.5 中国体育话语权的“力”
        4.1.6 小结
    4.2 中国体育话语权的重要表现——奥运会
        4.2.1 中国与奥林匹克运动会
        4.2.2 2008 年北京奥运会“举重若轻”
        4.2.3 展望2022年北京冬奥会
        4.2.4 小结
    4.3 中国体育话语权发展阶段划分
        4.3.1 初步觉醒阶段(1949—1958 年)
        4.3.2 另起炉灶阶段(1958—1978 年)
        4.3.3 困难挑战并存阶段(1978—1990 年)
        4.3.4 积极进取阶段(1990—2001 年)
        4.3.5 快速发展阶段(2001—2012 年)
        4.3.6 小结
    4.4 中国体育话语权新时代
        4.4.1 新时代伟大历史发展新阶段
        4.4.2 新时代中国体育话语新任务
        4.4.3 新时代中国体育话语新特点
        4.4.4 新时代中国体育话语新道路
        4.4.5 小结
    4.5 中国体育话语权的阻碍和提升策略
        4.5.1 中国体育话语权的发展阻碍
        4.5.2 中国体育话语权发展存在的具体问题
        4.5.3 中国体育话语权提升策略
        4.5.4 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1.1 中国体育话语权展示中国体育成就,为祖国争光
        5.1.2 中国体育话语权讲好中国体育故事,为祖国添彩
        5.1.3 中国体育话语权传播中国体育经验,为祖国增色
        5.1.4 小结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新中国成立 70 年来体育话语权的历史演进研究》专家访谈提纲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7)“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体育舞蹈育人体系建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核心概念界定
        1.3.1 课程思政
        1.3.2 体育舞蹈
2 文献综述
    2.1 “思政课程”相关研究综述
        2.1.1 “课程思政”理念的开创性探索
        2.1.2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关联性综述
        2.1.3 “课程思政”研究中的具体案例
    2.2 国外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综述
        2.2.1 美国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综述
        2.2.2 英国高校课程育人的相关综述
        2.2.3 日本高校课程育人的相关综述
    2.3 体育与艺术类课程思政的相关综述
        2.3.1 体育类课程思政的相关综述
        2.3.2 艺术类课程思政的相关综述
3 研究对象、方法与创新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分析法
        3.2.2 专家访谈法
        3.2.3 问卷调查法
        3.2.4 案例分析法
        3.2.5 逻辑归纳法
4 分析与讨论
    4.1 高校体育舞蹈项目从育人角度的特征分析
        4.1.1 “立德树人”与“德艺双馨”的育人使命
        4.1.2 “德、智、体、美、劳”五育协同
        4.1.3 “内化于心”与“外化于形”的价值同一性
        4.1.4 “终身学习”意识与“生命健康”意识的达成
    4.2 基于“大课程”理念的高校体育舞蹈项目育人体系建构的途径分析
        4.2.1 课程育人
        4.2.2 竞赛育人
        4.2.3 作品育人
        4.2.4 文化育人
        4.2.5 礼仪育人
    4.3 高校体育舞蹈项目育人体系建构的现实困境分析
        4.3.1 行业主体与教育主体的导向博弈
        4.3.2 单一的评价维度直接导致了“课程思政”的短板效应
    4.4 高校体育舞蹈课程思政育人体系建构的育人途径
        4.4.1 体系建构是“课程思政”融入项目育人的机制保障
        4.4.2 “五维”评价体系
        4.4.3 监督、反馈、改进综合体系
        4.4.4 建构并完善特色多元的体育舞蹈思政育人案例库
        4.4.5 以“历史、理论、实践”三大逻辑链条式推进科研创新与教育转换
5 结论
    5.1 结论
        5.1.1 课程思政育人体系建构是高校体育舞蹈课程的拓优路径
        5.1.2 以“大课程”理念全面推进体育舞蹈项目育人改革
        5.1.3 “中国特色”是高校体育舞蹈思政育人体系建构的核心内涵
        5.1.4 要建构体育舞蹈与“课程思政”的系统化育人机制
6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附件

(8)新时代我国体育外交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问题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对象、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方法
    四、小结
第一章 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一)外交基础层面:聚焦国家战略与体育外交的关系
        (二)外交方式层面:聚焦国际赛事与体育外交的关系
        (三)外交主体层面:聚焦多元主体与体育外交的关系
        (四)外交范围层面:聚焦社会职能与体育外交的关系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一)外交基础层面:聚焦国家战略与体育外交的关系
        (二)外交方式层面:聚焦国际赛事与体育外交的关系
        (三)外交主体层面:聚焦多元主体与体育外交的关系
        (四)外交范围层面:聚焦社会职能与体育外交的关系
    三、研究现状述评
        (一)取得的成绩
        (二)研究的不足
        (三)本研究创新之处
    四、小结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概念界定
    一、理论基础
        (一)国际关系理论
        (二)议程设置理论
    二、概念界定
        (一)外交
        (二)体育外交
        (三)体育外交策略
    三、小结
第三章 我国体育外交发展策略的历史经验
    一、我国体育外交发展策略的历史演进
        (一)全面倒向社会主义阵营阶段(1949 年-1960 年)
        (二)“反修反帝”阶段(1961 年-1970 年)
        (三)“三个世界战略构想”阶段(1971 年-1980 年)
        (四)“独立自主与不结盟”阶段(1981 年-1988 年)
        (五)“韬光养晦”阶段(1989 年-2002 年)
        (六)“和平发展”阶段(2003 年-2012 年)
        (七)大国外交实施阶段(2013 年-至今)
    二、我国体育外交的历史成就
    三、我国体育外交的历史经验
    四、小结
第四章 体育外交发展策略的域外镜鉴
    一、国外体育外交策略的历史演进
        (一)美国体育外交发展策略
        (二)日本体育外交发展策略
        (三)法国体育外交发展策略
        (四)澳大利亚体育外交发展策略
    二、国外体育外交策略的经验借鉴
    三、小结
第五章 新时代我国体育外交发展的目标与策略选择
    一、新时代我国体育外交发展策略制定的现实依据
        (一)体育外交发展的历史经验
        (二)体育外交发展的域外镜鉴
        (三)体育外交发展的时代要求
    二、新时代我国体育外交发展策略实施的主要目标
        (一)根本目标:增进国家利益,提升中国体育话语权
        (二)短期目标:把握冬奥机遇,展示负责任大国形象
        (三)中期目标:改善舆论环境,加强区域体育合作交流
        (四)长期目标:参与全球治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三、新时代我国体育外交发展的具体内容
        (一)体育外交主体的发展任务与时代要求
        (二)体育外交客体的发展任务与时代要求
        (三)体育外交基础的发展任务与时代要求
        (四)体育外交目的的发展任务与时代要求
        (五)体育外交方式的发展任务与时代要求
        (六)体育外交范围的发展任务与时代要求
    四、新时代我国体育外交发展的策略选择
        (一)外交基础——服务体育外交新战略,提升体育外交整体地位
        (二)外交目的——把握体育外交新使命,深化体育外交价值判断
        (三)外交范围——重视公共外交新发展,激发民间体育交流活力
        (四)外交主体——发挥多元主体新力量,提升全球体育治理能力
        (五)外交客体——塑造对外交往新格局,积极参与国际体育事务
        (六)外交方式——搭建体育交流新平台,加强体育对外文化交流
    五、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9)中国体育史研究的回顾与反思(论文提纲范文)

一民国时期体育史研究的肇始
    (一)体育史研究的初兴
    (二)体育史研究的深化
    (三)体育史研究的主要特点
二当代体育史研究的历史回顾与时代特点
    (一)当代体育史研究的新探索(1949~1978)
        1. 体育史相关组织机构的设立
        2. 以成都体育学院为代表的体育史研究
        3. 体育史主要研究成果
        4. 体育史研究特点分析
    (二)当代体育史研究的兴盛发展(1979~1999)
        1. 完善组织机构,开展学术活动
        2. 院校体育史学术研究与课程的设置
        3. 体育史学术研究与成果
        4. 体育史研究特点分析
    (三)转型发展时期的当代体育史研究(2000年至今)
        1. 相关组织机构变化与影响
        2. 院校的体育史研究与教学状况
        3. 体育史研究成果仍然不断涌现
        4. 研究特点概述
三中国体育史研究的反思
    (一)体育史、体育史学与体育史学史———体育史学科建设的反思
    (二)方法论和具体的研究方法———体育史学理论与方法的反思
    (三)体育史料的挖掘与整理———史料应用的规范化反思
    (四)体育史研究观念的变迁———体育史观的反思
    (五)大数据时代的体育史研究———体育史知识生产方式变革的反思
    (六)学者与团队———体育史学学科队伍建设的反思
四结语

(10)我国校园足球专项教师培训成效评价及优化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1.1 问题的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问题
        1.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校园足球
        1.3.2 校园足球专项教师
        1.3.3 校园足球专项教师培训成效评价
    1.4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与难点
        1.5.1 研究的创新点
        1.5.2 研究的难点
2 我国校园足球专项教师培训的现状
    2.1 我国校园足球专项教师培训的指导方向
        2.1.1 培训的指导思想
        2.1.2 培训的政策支撑
        2.1.3 培训的价值定位
        2.1.4 培训的管理制度
    2.2 我国校园足球专项教师培训的具体内容
        2.2.1 培训目标的设置及其达成
        2.2.2 培训内容的设置及其完善
        2.2.3 培训师资的配备及其强化
    2.3 我国校园足球专项教师培训的成效现状
        2.3.1 培训体量不断扩大
        2.3.2 培训质量不断提升
        2.3.3 培训影响初步显现
3 我国校园足球专项教师培训成效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1 评价设计的理论参照
        3.1.1 系统论
        3.1.2 一体化教学论
        3.1.3 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
        3.1.4 继续教育理论
        3.1.5 成人学习理论
    3.2 评价指标的选取
        3.2.1 评价指标选取的实际出发点
        3.2.2 评价指标选取的基本依据
        3.2.3 评价指标选取的基本原则
    3.3 评价指标的构建
        3.3.1 培训成效评价体系指标的构建方法
        3.3.2 培训成效评价指标的构建过程
        3.3.3 培训成效评价体系的最终确立
    3.4 评价指标的解释
        3.4.1 一级指标的解释
        3.4.2 二级指标解释
        3.4.3 三级指标的内涵
4 我国校园足球专项教师培训成效评价的实施与结果分析
    4.1 评价实施范围与对象
        4.1.1 实施范围
        4.1.2 实施对象
    4.2 问卷数据采集与说明
        4.2.1 问卷设计
        4.2.2 效度与信度检验
        4.2.3 问卷数据分析
    4.3 评价对象的效果反馈
        4.3.1 一线校园足球活动开展情况的效果反馈
        4.3.2 培训实施方的评价反馈情况
        4.3.3 参训教师的评价反馈情况
    4.4 模糊综合评价的实施
        4.4.1 评价的原理说明
        4.4.2 实证评价的过程
    4.5 评价成效的影响因素模型构建
        4.5.1 研究假设
        4.5.2 回归模型构建
    4.6 评价中发现的问题及归因分析
        4.6.1 管理制度上覆盖不全面
        4.6.2 课程内容上衔接不流畅
        4.6.3 运行环节上落实不充分
        4.6.4 监督机制上应用不严格
        4.6.5 评价质量上效果不明显
5 提升我国校园足球专项教师培训成效的优化对策
    5.1 优化对策设计的依据
        5.1.1 理论依据
        5.1.2 现实依据
        5.1.3 域外借鉴
    5.2 优化对策设计的目标
        5.2.1 实现系统化的校园足球专项教师培训体系
        5.2.2 实现一体化的校园足球专项教师培训体系
        5.2.3 实现最优化的校园足球专项教师培训体系
    5.3 优化对策设计的内容
        5.3.1 构建系统化的培训管理制度
        5.3.2 开发层级化的课程内容体系
        5.3.3 打造专业化的专业师资队伍
        5.3.4 建立一体化的监督保障机制
        5.3.5 形成导向性的培训评价标准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件
致谢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附件

四、中国体育院校介绍①(论文参考文献)

  • [1]全国体育类院校体育舞蹈教材使用现状的调查研究[D]. 高瑞星.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2]我国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与提升策略研究[D]. 宋娟. 上海体育学院, 2021(09)
  • [3]“建党百年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发展道路”笔谈[J]. 曹卫东,李崟,徐雁冰,黄道峻,刘青,姚守齐,何明,王欢,米银俊,王毅,朱传耿,郑永奎,兰景力,申富平.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21(06)
  • [4]疫情下部分体育专业院校足球慕课建设的现状与研究[D]. 李明. 上海体育学院, 2021(02)
  • [5]中英美澳体育管理本科专业课程体系比较研究[D]. 张琼月. 山西财经大学, 2021(09)
  • [6]新中国成立70年来体育话语权的历史演进研究[D]. 郭嘉星.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7]“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体育舞蹈育人体系建构研究[D]. 戴郁珠. 成都体育学院, 2021(09)
  • [8]新时代我国体育外交发展策略研究[D]. 王超然.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9]中国体育史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 崔乐泉. 体育文化与产业研究, 2021(01)
  • [10]我国校园足球专项教师培训成效评价及优化对策研究[D]. 杨东博.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标签:;  ;  ;  ;  ;  

中国体育院校介绍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