蕨类植物原色生活史标本的制作

蕨类植物原色生活史标本的制作

一、蕨类原色生活史标本的制作(论文文献综述)

赵月梅,钱长江,兰世超,钟娟,张运林,罗秦欢[1](2021)在《利用校园植物多样性拓展植物学课程教学资源》文中指出基于种类丰富的校园植物,编写了校园植物名录,建立了植物标本室,并利用校园植物进行了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植物学教学改革。实践表明,该教学方式方式不仅提升了教学效率,而且提高了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廖明玮[2](2019)在《壶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蝴蝶物种多样性分析》文中指出2016~2019年间,对壶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壶瓶山)的蝴蝶进行了系统调查研究。基于生物多样性理论和分析方法,阐述了壶瓶山蝴蝶资源及其群落结构特征,蝴蝶发生动态及其物种多样性特征,人为干扰对蝴蝶发生规律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1.壶瓶山蝴蝶资源及其群落结构特征本研究共记录壶瓶山蝴蝶5科19亚科119属223种,新记录壶瓶山蝴蝶46属103种。在红色名录濒危等级中,近危物种3种,易危物种1种,中国特有种15种。各科物种数最多的为蛱蝶科,其次为弄蝶科、灰蝶科、粉蝶科、凤蝶科,个体数最多的是蛱蝶科,其次为粉蝶科、凤蝶科、灰蝶科、弄蝶科。蛱蝶科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最高,粉蝶科最低。就种间丰富度结构表明,壶瓶山的蝴蝶群落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和专化性,能在极端条件下实现高效功能。2.壶瓶山蝴蝶发生动态及其物种多样性特征就蝴蝶物种数而言,蝴蝶种类自4月开始增加,5~9月均有大量物种出现,6月物种数量最多。壶瓶山蝴蝶个体数量则是自4月不断增加,至8月达到个体数峰值,9月出现下降趋势。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呈先升高后下降的变化趋势,6月的蝴蝶多样性最高。各科蝴蝶的月间变化趋势有所差异。在物种数方面,粉蝶科物种主要出现在5月和6月,蛱蝶科峰值出现在6月,凤蝶科与弄蝶科的峰值出现在7月,灰蝶科的峰值出现在9月。从蝴蝶个体数量上看,蛱蝶科与粉蝶科蝴蝶个体峰值出现在5月,凤蝶科、灰蝶科与弄蝶科的峰值出现在8月。壶瓶山蝴蝶群落优势和稀有种类较少,而处于中间的常见种类较多,这种群落多分布于条件优越的环境中。壶瓶山各月物种组成结构较为稳定,均以常见种类为主。3.壶瓶山人为干扰对蝴蝶发生规律的影响比较了壶瓶山中的村庄与周边区域的蝴蝶发生差异。从总物种数量上看,村庄与周边区域无明显差异,而村庄区域蝴蝶物种的平均发生量高于周边区域。在蝴蝶个体数方面,村庄区域的蝴蝶平均个体数显着高于周边区域。此外,周边区域内蝴蝶群落的Pielou均匀度指数往往较高。

杨秋龙[3](2019)在《重庆四面山不同样线蝴蝶多样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采用Poolard样线法,通过2016年4月至2018年10月,每月对重庆四面山自然保护区5条样线各观测一次,每条样线观测共计18次,5条样线野外观测共记录蝴蝶3004只,隶属11科,82属,151种,其中有2科、22属和67种为四面山首次记录。至2018年10为止,重庆四面山共记录蝴蝶11科107属219种。四面山5条样线观测到的蝴蝶中琉璃灰蝶Celastrina argiolus(Linnaeus,1758)数量最多(646只),为四面山的优势种;其次为东方菜粉蝶Pieris canidia(Sparrman,1768),为418只;然后依次是飞龙粉蝶Talbotia naganum(Moore,1884)、黑纹粉蝶Pieris melete Ménétriès,1857、黑角方粉蝶Dercas lycorias(Doubleday,1842)、碧翠凤蝶Papilio(Princeps)bianor Cramer,1777、宽边黄粉蝶Eurema hecabe(Linnaeus,1758)、波蚬蝶Zemeros flegyas(Cramer,[1780])、秀蛱蝶Pseudergolis wedah(Kollar,1848)、巴黎翠凤蝶Papilio(Princeps)paris Linnaeus,1758,个体数量在56154之间,蓝美凤蝶Papilio(Menelaides)protenor Cramer,[1775]、斐豹蛱蝶Argyreus hyoerbius(Linnaeus,1763)和白斑妩灰蝶Udara albocaerulea(Moore,1879)等93种个体数量在247之间;而宽带青凤蝶Graphium cloanthus(Westwood,1841)、黎氏青凤蝶Graphium leechi(Rothschild,1895)、金凤蝶Papilio machaon Linnaeus,1758等48种在四面山非常稀少,三年的观测中皆仅发现1只。在5条样线所观测到的11科蝴蝶中,蛱蝶科占有明显的优势,为19属50种;其余为灰蝶科17属20种,弄蝶科16属20种,眼蝶科10属23种,粉蝶科6属9种,凤蝶科4属13种,蚬蝶科4属8种,环蝶科3属4种,斑蝶科1属2种,珍蝶科和喙蝶科各1属1种,蛱蝶科的物种丰富度(R)、种级多样性H’(S)、属级多样性H’(G)、总的多样性(H’(GS))均较高,可以看出蛱蝶科的群落结构较为稳定。从四面山不同样线来看,样线的III科级多样性H′(F)最高,样线II的属级多样性H′(G)最高,样线V的种级多样性H′(S)最高,样线III的总的多样性(H’(FGS))最高。而人为干扰最大的样线IV的科级多样性、属级多样性、种级多样性、总的多样性、均匀度指数、物种丰富度均为最低。总之,样线I、II、III、V的生境质量好,植物种类丰富,生态环境稳定,适合蝴蝶生存和繁衍;样线IV由于人为干扰严重,导致环境质量下降和植被的单一,不利于蝴蝶的生存和繁衍,导致蝴蝶种类和数量显着降低。研究得出,生态环境较好,蝴蝶物种多样性也相对较好,而生态环境最好的地区蝴蝶多样性不一定最丰富,人为干扰能明显降低蝴蝶物种多样性,此外各样线的生态环境中如植被、光照、水源等因素均影响蝴蝶物种的多样性。所以,保护蝴蝶多样性的最有效的途径是保护蝴蝶的生存环境。不同样线蝴蝶种类有差异,各样线中蝴蝶种类的相似性系数最高的是样线I和II,为0.54,其次依次是样线II和III为0.52、样线III和V为0.51,为中等相似;其余的样线间数值在0.250.50之间,为中等不相似。样线IV与其他样线间的物种相似性系数低于其他四条样线间的相似性系数,这与该样线人为干扰很大、对蝴蝶生境的破坏程度大密切相关。

方程[4](2018)在《木兰围场昆虫物种多样性及其区系分布特点》文中认为木兰围场是河北省面积最大的森林生态系统和京津冀地区重要的防风固沙生态屏障,迄今缺少比较完整的昆虫物种多样性考察。为此,作者及其研究团队于2015和2016年的68月对木兰围场该森林景观的昆虫资源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考察,获得标本2万余件,鉴定加摘录种类达上千种(1024种),初步揭开了该区昆虫多样性的面纱。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一)木兰围场昆虫物种多样性经鉴定标本和搜集文献记录,得到木兰围场昆虫得到3纲17目133科701属1024种,其中原尾纲1目1科1属1种(0.10%)、双尾纲1目1科1属1种(0.10%)和昆虫纲15目131科699属1022种(99.80%)。昆虫纲里的优势目为鳞翅目(31科330属482种)、鞘翅目(18科157属232种)、双翅目(13科50属97种),共计811种,占昆虫纲总种数的79.20%,是构成木兰围场昆虫物种多样性的主体。在科级阶元上,含10种及以下的科有113个,占比84.33%。在属级阶元上,仅有1种的属有512个,占总体的73.78%。(二)木兰围场昆虫区系组成特点(1)在世界动物地理区划中,木兰围场昆虫的区系成分来源主要有3个,分别是古北界成分、中日界成分和东洋界成分,它们均以不同比例存在,其比重由高到低依次为:古北界+中日界区成分(60.37%)?古北界+中日界+东洋界成分(21.62%)?中日界成分(3.13%)。木兰围场昆虫与中日界(1022种/100.00%)的关系最为密切,其次是古北界(969种/94.81%)。(2)在中国动物地理区划中,以华北区+东北区+蒙新区分布的共有种115种(11.25%)为主,其次是全国广布种101种(9.88%)、华北区+东北区分布的共有种87种(8.51%)等,木兰围场昆虫与华北区(1022种/100.00%)的关系最为密切,其次是东北区(760种/74.36%),蒙新区(666种/65.17%)。(三)蛾类群落动态及多样性分析经对2015年6-8月木兰围场灯下蛾类活动种类及其数量消长变化统计分析,得到如下初步结果:(1)3个月内共计获得蛾类18科233属331种,以夜蛾科Noctuidae、尺蛾科Geometridae和舟蛾科Notodontidae最占优势,共计134属202种,分别占据整个蛾类属级阶元的57.51%和种级阶元组成的61.02%。(2)木兰围场灯下蛾类的β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对木兰围场灯下蛾类多样性影响最大的因素是林型,其次是月份,海拔的影响最小;对不同林型和月份的蛾类多样性进行α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木兰围场阔叶林蛾类多样性指数、物种丰富度、个体数均高于针阔混交林和针叶林,7月份蛾类发生的种类丰富于6月和8月,群落相对稳定,利于蛾类繁衍。(3)木兰围场蛾类的种—多度曲线呈现出多变化特点,但其总体发生趋势接近于对数级数模型,说明该林区的蛾类群落生态环境整体不稳定,物种数量整体偏少,这与木兰围场以华北落叶松、油松、云杉等针叶林为主的单一生态环境有关,也与这几年旅游人数增多、人类活动干预增大有关。(四)木兰围场昆虫资源类型及其保护按生态功能将木兰围场已知的昆虫资源分为观赏昆虫、药用昆虫、传粉昆虫、天敌昆虫等4大类,并提出了3条昆虫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初步建议。

杜志坚[5](2017)在《华南植物园迁地植物害虫多样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昆虫是生物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的一个重要指标,它在生物防治、植物传粉、药用价值、农业生产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害虫多样性是反映区域内自然资源及其保护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开展相关研究对保护昆虫多样性,促进农林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20132016年,笔者对广东省广州市华南植物园内的迁地保育植物进行害虫普查、室内饲养、标本整理鉴定及多样性分析,获得以下主要结果:1.制定华南植物园内害虫名录,包括8目96科602属共计842种;其中鳞翅目37科346属509种,鞘翅目11科75属93种,半翅目31科138属185种,缨翅目2科17属23种,直翅目8科14属19种,膜翅目4科8属9种,等翅目2科3属3种,双翅目1科1属1种。2.对华南植物园的害虫群落物种进行统计和分析,发现该园中以鳞翅目害虫为优势种群,占60.4%,其次为半翅目与鞘翅目,分别占22%和11%。在鳞翅目中,优势科分别为夜蛾科(Noctuidae)、螟蛾科(Pyralidae)和天蛾科(Sphingidae),半翅目中的优势科为蝽科(Pentatomidae)、缘蝽科(Coreidae)和蚜科(Aphididae),鞘翅目中的优势科为天牛科(Cerambycidae)、叶甲科(Chrysomelidae)和象甲科(Curculionidae)。3.通过调查并与历年害虫发生情况对比,发现埃及吹绵蚧(Icerya aegyptiaca Douglas)、橙带蓝尺蛾(Milionia basalis pryeri Druce)、鸭脚木星室木虱(Pseudophacopteron alstonium Yang et Li)、棕翅长喙象(Xenysmoderes longirostris Hustache)、黄褐球须刺蛾(Scopelodes testacea Butler)、樟翠尺蛾(Thalassodes quadraria Guenee)、白斑修虎蛾(Sarbanissa albifascia Walker)在华南植物园危害日趋严重,从潜在威胁害虫转变为主要防治对象,并对其形态特征、危害特点、发生时期、寄主等进行观察及初步描述。4.采用丰富度指数(d)、多样性指数(H′)、均匀度指数(J′)对鳞翅目害虫进行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华南植物园鳞翅目害虫中蛾类以夜蛾科(d=12.77)、螟蛾科(d=9.96)及天蛾科(d=8.74)丰富度指数较高,其多样性指数H′=1.831,均匀度指数J′=0.223;蝶类以蛱蝶科(d=6.30)和凤蝶科(d=5.57)丰富度指数较高,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分别为H′=1.924和J′=0.304;夜蛾科、螟蛾科、天蛾科、蛱蝶科及凤蝶科害虫组成华南植物园优势种群。

张春兰[6](2017)在《贵阳喀斯特地区干燥花植物资源调查及压花技术探索》文中认为为了调查贵阳喀斯特地区干燥花植物资源种类和利用特点,探索特定压花花材最佳干燥工艺。本研究通过实地调查法,分春、夏、秋、冬4个季节采集贵阳喀斯特地区干燥花植物标本、图像资料并进行种类鉴定,针对不同颜色、材质的压花花材进行各种干燥技术、保色技术、漂白和染色技术研究,筛选特定压花花材的最佳干燥、护色保色方案,为压花规模化生产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推动压花艺术在贵州的普及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本研究共调查出干燥花植物材料65科137属160种,其中菊科最多,有21种,占13.1%;其次为蔷薇科,有20种,占12.5%;禾本科12种,豆科9种,其余各科只有15种。花材共有102种,其中红粉色系28种,黄色系23种,白色系和蓝紫色系各21种,多色系8种;叶材共有54种,其中绿色叶类29种,彩色叶类25种;果材12种。2、对13种压花花材的干燥技术进行研究:分别使用6种干燥方法,设置不同干燥温度、不同干燥时间、不同孔径干燥板的处理组合对花材干燥特性和干花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质地、含水量的压花花材所适宜的干燥方法不同,花材失水率随干燥温度、干燥时间、干燥板孔径D的增加而增大,采用间歇加热方式,花材干燥所需时间比持续加热要少;熨压干燥法速度最快,其次为微波干燥法,真空干燥法和简易干燥法最慢。干花颜色:真空干燥法最好,微波干燥法和熨压干燥法较好。综合干花品质和干燥时间,13种压花花材最佳干燥处理方法,锦绣杜鹃花瓣:微波火力80%+干燥板孔径D2+干燥(3+0.5)min,雄蕊及萼片为电熨斗4档+干燥2.5min;紫薇:电熨斗3档+干燥3540s;绣球:微波火力80%+干燥2min;牡丹木槿:大花瓣为电熨斗4档+干燥2min;小花瓣为电熨斗3档+干燥8090s;山茶:微波火力80%+干燥3.5min;白花夹竹桃:烘箱50℃+干燥2h;葱兰:烘箱50℃+干燥2.5h;野胡萝卜和一年蓬:电熨斗4档+干燥3min;金丝梅:电熨斗4档+干燥22.5min或微波火力80%+干燥4.5min;金丝桃:电熨斗3档+干燥(3+0.5)min;双荚决明:微波火力80%+干燥2min;金鸡菊:整朵为花材垫棉花或使用微波、电熨斗间歇干燥,花瓣为电熨斗4档+干燥1.5min。3、对4种红粉色系花材进行保色研究:使用2种不同保色剂,设置不同浓度、不同浸泡温度、不同浸泡时间的处理组合对花材保色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浸泡或者涂抹保色剂,再结合微波干燥所得干花保色效果最好。其中10%柠檬酸对粉色花材保色效果较好,10%酒石酸对红色花材保色效果较好。其中,一串红最佳保色处理为:10%酒石酸浸泡15min+微波火力100%+干燥30s;锦绣杜鹃为:10%酒石酸浸泡20min+微波火力100%+干燥2min;紫薇为:5%柠檬酸浸泡15min或10%柠檬酸浸泡5min;山茶为:柠檬酸浓度10%+浸泡20min左右,或者浓度15%20%+浸泡时间1520min,再微波火力100%+干燥1min。4、对几种花材漂白研究:使用次氯酸钠、双氧水作漂白剂,设置3个不同漂液浓度、两种不同漂液pH、不同漂白时间的处理组合对花材漂白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颜色、质地的花材,漂白效果不同。黄色系的金丝桃和金鸡菊不易漂白,粉红色的锦绣杜鹃易漂白。H2O2漂白法漂液pH越高,漂白速度越快,但对花材的损伤越大。两种漂白方法最适漂液浓度,pH=10的NaClO为2%3%,pH=9的H2O2浓度为10%15%,并且NaClO漂白法比H2O2漂白法速度快。压花花材基本漂白金丝桃和金鸡菊需8h以上,锦绣杜鹃需5h。5、对几种压花花材的染色研究:使用4种不同颜色、2种不同浓度的食品色素进行活体吸色,结果表明:花材的染色效果受到花材本身的质地、颜色、结构以及染料性质的影响,4种不同颜色染料上染速度湖蓝色﹥果绿色﹥胭脂红﹥柠檬黄。在一定范围内,染色速度随染料浓度和染色时间的增加而加快,且花材越新鲜、颜色越浅,染色效果越好。花材达到吸色平衡所需时间,金丝桃和金鸡菊为3h,一年蓬为2h,野胡萝卜为1.5h。

董琴[7](2013)在《龙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昆虫多样性初步研究》文中提出作者于2011年5月至10月采用系统取样与随机取样相结合的方法对龙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7种生境(金川泥炭湿地、红松混交林、臭松混交林、蒙古栎林、森林湿地、阔叶混交林、农田)内的昆虫种类和数量进行了系统调查,对于夜行性蛾类昆虫采用黑光灯诱集,并于2012年7月进行了补充采集,初步研究了龙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昆虫多样性。研究内容包括:分析龙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昆虫群落结构组成;对不同生境优势目昆虫种类分析;昆虫群落多样性随时间变化而呈现出的动态规律及不同生境中优势目昆虫群落的相似性。经鉴定与整理,数据统计分析得出如下结果:(1)在龙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7种代表性生境内共采集到昆虫500多种,鉴定出329种隶属于10目81科255属。从科数和种数分析,鳞翅目>鞘翅目>双翅目>膜翅目>直翅目,这5个目的科数占总科数的88.89%,种数占总种数的93.62%,是保护区的优势目,其它目所占的比例很小。(2)通过对优势目的昆虫在不同生境内群落组成及优势种比较,可知不同生境内各物种组成及优势种存在明显差异。(3)采用物种丰富度、多样性、优势度集中性、均匀度这4种多样性指数对不同时期内各生境的昆虫总群落和各优势目昆虫进行了多样性分析,可以得出,不同生境内各物种的出现、盛发和消退时间有明显的差异;受不同时期气候的影响,同一生境内昆虫群落结构也随之发生变化;在不同生境的同一时期内,昆虫群落结构与其生境内的植被构成均呈规律性变化,植被类型越丰富的生境其昆虫群落组成也越复杂,多样性指数也越高,由此得出昆虫群落结构的多样性与其周围环境、气候的变化相适应的特点。这4种多样性指数在不同时期内有一定差异,呈现一定的变化规律;丰富度与多样性指数在不同生境内随时间的变化趋势相似;而优势度集中性与均匀度指数曲线随时间变化趋势相反。(4)保护区内不同生境优势目昆虫群落相似性分析的结果表明,红松混交林与森林湿地相似性系数较高,达到了中等相似水平;阔叶混交林与农田、金川泥炭湿地这两个生境的相似性系数都小于0.25,达到极不相似水平;其它各生境之间都处于中等不相似水平。以上结果显示了所选取的代表性生境之间有明显的差异,这正是保证昆虫群落多样性的一个重要前提。

彭贤锋[8](2013)在《汶川地震北川灾区林地土壤种子库研究》文中指出汶川地震诱发的次生地质灾害破坏森林形成了大量的裸地,在植被恢复重建中具有诸多不利因素。土壤种子库是植被恢复的基础,为了解次生地质灾害土壤种子库特征及其植被恢复特点,在汶川地震重灾区四川省北川县采用野外取样和在当地自然环境下萌发相结合的办法,研究了5种不同灾害类型(包括滑坡、崩塌、泥石流、落石及堰塞湖)以及作为对比参照的5类(7种)未受损的当地主要林型(针叶林、阔叶林、针阔混交林、灌草林、竹林)的土壤种子库及其地上植被特征。主要结论如下:(1)损毁林地和未受损林地存在大规模的持久种子库,损毁地种子库密度介于30133.33±6776.03~93383.33±26499.81粒·m-2,未受损林地种子库密度介于40250.00±3224.86~93900.00±9104.84粒·m-2。(2)损毁林地种子库含有42个物种,独有物种4种;未受损林地含57个物种,独有物种19种。损毁地种子库植物主要由菊科(Asteraceae)、唇形科(Lamiaceae)、禾本科(Poaceae)组成,所占比例分别为26.19%、11.90%、7.14%,草本植物占90.48%,灌木占9.52%,没有乔木种。未受损林草本占91.23%,灌木占7.02%,乔木占1.75%。(3)损毁地和未受损地持久种子库密度垂直变化均不明显,O~5cm、5~10cm层都含有大量种子。(4)损毁林地和未受损林地地上植物优势种都属菊科(Asteraceae)、蔷薇科(Rosaceae)、禾本科(Poaceae)、豆科(Fabaceae)4科植物,但二者种类组成差别明显。损毁地均形成草本层,草本层盖度介于36.42%~86.25%,并且生长了较少量的灌木和乔木。(5)所有样地土壤种子库与地上植被的相似度很低,表明持久种子库对地上植被的更新直接贡献较小(6)各类损毁地的堆积体皆具有自我更新恢复的能力,但是种子库缺少乔木种。针对这些研究结果提出了一些关于灾害损毁地植被恢复的建议:对于人为活动较少区域的植被恢复宜采取自然恢复的措施。由于乔木种缺失,对于居民点、道路、景区等较迫切需要恢复的区域考虑引入乔木。在选择物种时,尽力选择北川县乡土树种,根据需要选择经济树种或者景观树种。损毁地自身的保水保土能力较差,采取简单的坡下拦挡、蓄水、排水等水土保持措施将能更好的促进植被群落的建立与恢复。

周光林[9](2012)在《缙云山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多样性研究》文中指出缙云山自然保护区是以森林植被及其生境所形成的自然生态系统为主要保护对象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区内自然环境多样,动植物物种丰富,植被繁茂,拥有长江中上游保存较为完好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林木葱郁,林下枯枝落叶多,大型真菌种类繁多。本研究以缙云山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为对象,对其物种多样性、区系多样性和生态多样性进行了系统研究,获得以下主要结果:物种多样性研究表明:缙云山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资源丰富,有较大的开发利用价值。调查中,共获得大型真菌标本1000余份,共计163种,隶属于12目43科98属163种,其中子囊菌门3目6科7属11种,占总种数的6.75%;担子菌门9目37科91属152种,占总种数的93.25%。其中食用菌69种,占调查总种数的42.33%;药用菌53种,占调查总种数的32.52%;毒菌31种,占调查总种数的19.02%;外生菌根菌37种,占调查总种数的22.70%;木材腐朽菌33种,占调查总种数的20.25%。并按照《Dictionary of the Fungi》第九版(2001)系统对物种名录进行编目。区系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缙云山自然保护区的大型真菌区系成分十分丰富,具有10个种以上的科有5个,含75种,占缙云山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总种数的46.01%,科的数目只占总科数的11.63%。含有5个种以上的属有4个属,共计30种,占总种数的18.41%,而属的数目占总属的4.08%。从属的组成上看,缙云山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世界分布属和北温带分布属共有87属,占总属数的88.78%。从种的组成上看,世界广布种65种,占总种数的39.26%;北温带分布种69种,占总种数的42.94%;除此之外还有温带-亚热带、热带分布种8种,占总种数的4.91%;北温带-澳大利亚分布种6种,占总种数的3.68%;东亚-北美间断分布种6种,占总种数的3.68%;欧亚大陆分布种4种,占总种数的2.45%;中国-日本共有种5种,占总种数的3.07%。说明缙云山自然保护区的大型真菌区系表现出明显的北温带区系特征。生态多样性研究:(一)缙云山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生态类型:木生真菌75种,占调查总种数的46.01%;土生真菌53种,占调查总种数的32.52%;粪生真菌2种;寄生真菌1种;外生菌根菌37种,占调查总种数的22.70%。(二)大型真菌多样性与森林群落和季节的相关性研究,主要从多样性与森林植被和季节变化两方面进行。根据缙云山自然保护区内植物群落的不同,将其划分为阔叶林(类型Ⅰ)、针阔混交林(类型Ⅱ)、针叶林(类型Ⅲ)、竹林(类型Ⅳ)和荒地、草丛(类型V)5种群落类型,5种植物群落中的大型真菌多样性差异表现在:不同植被类型下大型真菌种类的组成各不同,发生于阔叶林(类型Ⅰ)中的大型真菌93种,占缙云山已知大型真菌总种数的57.06%;发生于针阔混交林(类型Ⅱ)中的76种,占46.63%;发生于针叶林(类型Ⅲ)中的62种,占38.04%;发生于竹林(类型Ⅳ)中的25种,占15.34%;发生于荒地、草丛(类型V)中的25种,占15.34%;5种植被类群中大型真菌共有种,占植物群落中的大型真菌种类总数的比例分别为8.60%、10.53%、12.90%、32.00%和32.00%,说明5种植物群落中的大型真菌多样性表现有差异,这与5种植物群落中的植被分布差异较大相符。季节变化研究表明,随着季节的变化,大型真菌的种类也随着变化,3月至7月大型真菌种类逐月递增,7月份达到最多,之后逐月递减。大型真菌的生长与气温和降水量密切相关。从3月到7月月平均温度和降雨量逐渐升高,在这段时间内大型真菌的种类发生也随着增加;而7月到12月月平均温度和降雨量逐渐下降,大型真菌的种类发生也从7月份开始逐渐减少,在12月份中大型真菌的发生量急剧下降。大型真菌发生量最大,丰富程度最高的时间是在7月份,而7月份恰好是温度和降雨量最高的月份。

杨剑[10](2012)在《气味因素在扁颅蝠个体识别中的作用及其自我理毛行为研究》文中指出动物化学信号通讯一直是动物行为学研究中的热点,化学信号通讯在动物的领域标记、个体识别和亲缘识别等活动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啮齿类和其他哺乳动物中,对化学信号通讯的研究进行得较多,而在翼手目动物中,此类研究在国内外都进行得较少。2011年5月至2011年10月,作者在广西崇左市龙州县,对扁颅蝠进行了有关气味化学通讯方面的行为研究,主要包括气味因素在母婴识别、集群识别和性别识别中的作用,以及外源气味刺激对扁颅蝠自我理毛行为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1.气味因素在母婴识别中的作用:扁颅蝠于每年5月中下旬产崽,至6月中下旬幼仔断奶,在自然集群中,所产的双胞胎幼仔在个体发育完成前,都与母蝠共同生活在同栖息竹筒内,哺育期在集群内出现多个母蝠及其各自幼仔混居的现象。利用自制的迷宫装置,对母蝠进行幼仔气味选择实验,发现在实验单位时间内,母蝠对自身幼仔的气味的正选择时间占比为60.88±1.15%(n=303),负选择占比为39.12±1.15%(n=303),其对自身幼仔气味具有明显的选择偏好性(P<0.001),说明母蝠能通过气味识别自身的幼仔。以幼仔体重和前臂长为衡量依据,将实验个体划分为5个实验组,研究幼仔不同成长阶段气味因素在母婴识别中所起作用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幼仔的发育,母蝠利用气味对幼仔的识别正确率不断增加,这可能与母蝠对幼仔气味的施加和对幼仔识别的学习有关;到了幼仔临近断奶期间,其识别正确率又有所下降,这可能与幼仔即将离巢、母蝠抚育行为的减少以及母蝠更多的利用幼仔声音识别等有关。2.气味因素在集群识别和性别识别中的作用:群居动物对外群陌生个体会产生排斥行为,扁颅蝠在野外营集群生活,虽然也发生集群间个体间的交流,但集群内成员个体相对稳定。利用迷宫装置,对扁颅蝠对同群和异群其它个体的气味进行选择,为排除性别差异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根据实验个体和气味源个体的性别,将所有实验个体分为4个实验组(分别为♀-♀♀、♀-♂♂、♂-♀♀、♂-♂♂)。通过对243只个体进行气味选择实验,结果发现,扁颅蝠雌性个体能够通过气味识别同群与异群雌性或雄性个体,雄性个体也能通过气味识别同群与异群的雄性个体,而对同群与异群的雌性则未表现出选择偏好。通过对91只个体(雄性34只,雌性57只)进行实验,观察其对同群雌、雄个体气味选择的偏好,结果发现,扁颅蝠雌性和雄性对本集群的雌、雄两性气味都没有明显的偏好,未表现出选择偏向性。推测可能与季节有关,实验期间,扁颅蝠未处于繁殖发情期,因此未表现出对异性的选择偏好性。3.外源气味刺激对扁颅蝠自我理毛行为的影响:自我理毛行为是大多数动物先天就具有的行为反应,主要起到清洁毛发、去除体表寄生虫和降低自身体温等作用,而当动物在遇到同物种其他个体或是其气味标记物时,引发的自我理毛行为被认为主要与气味化学通讯有关。使用不同来源的外源气味(都采自雄性个体,包括扁颅蝠不同集群个体、不同栖息竹林个体,以及不同的物种,包括褐扁颅蝠和人),将这些气味施加到扁颅蝠个体身上,对其进行气味刺激。与空白对照组进行对比,发现其自我理毛行为均表现出了差异性;来源于同物种不同集群与不同栖息竹林的个体气味刺激未表现出理毛行为的差异;来源于不同物种的气味刺激则表现出了显着的差异性。结果表明,亲缘关系越远的气味刺激,引起扁颅蝠的理毛行为越显着。研究还发现,在受到同物种雄性气味刺激时,扁颅蝠表现出了性别间的自我理毛行为差异性,雌性的理毛行为比雄性的更明显,可能是气味信息中包含的性激素信息引起了理毛行为的差异性。

二、蕨类原色生活史标本的制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蕨类原色生活史标本的制作(论文提纲范文)

(1)利用校园植物多样性拓展植物学课程教学资源(论文提纲范文)

1 编写校园植物名录
2 建立校园植物标本室
3 利用校园植物进行植物学教学
4 结语

(2)壶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蝴蝶物种多样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生种多样性
    1.2 蝴蝶研究概况
        1.2.1 国外蝴蝶多样性研究
        1.2.2 我国蝴蝶多样性研究
    1.3 中国保护区概况
        1.3.1 中国保护区类别
        1.3.2 中国保护区的发展
        1.3.3 中国保护区的开发与挑战
    1.4 壶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概况
        1.4.1 地理位置
        1.4.2 植被类型
        1.4.3 昆虫研究历史
    1.5 研究目的
第二章 壶瓶山蝴蝶资源及其群落结构
    2.1 引言
    2.2 研究方法
        2.2.1 蝴蝶物种普查
        2.2.2 标本的采集与制作
        2.2.3 物种鉴定
        2.2.4 数据分析
    2.3 壶瓶山蝴蝶群落组成特征
        2.3.1 蝴蝶物种结构
        2.3.2 各科蝴蝶群落结构
        2.3.3 蝴蝶群落种间丰富度比较
    2.4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壶瓶山蝴蝶发生动态及其物种多样性特征
    3.1 引言
    3.2 研究方法
        3.2.1 设置蝴蝶观测样线
        3.2.2 观测方法
        3.2.3 数据分析
    3.3 蝴蝶数量动态变化
        3.3.1 壶瓶山蝴蝶数量动态
        3.3.2 各科蝴蝶群落数量变化
    3.4 蝴蝶物种多样性发生动态
        3.4.1 壶瓶山蝴蝶指数变化规律
        3.4.2 各科蝴蝶指数变化规律
    3.5 蝴蝶物种月间相似性比较
        3.5.1 壶瓶山蝴蝶月间相似性
        3.5.2 各科蝴蝶相似性比较
    3.6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人为干扰对蝴蝶发生规律的影响
    4.1 引言
    4.2 研究方法
        4.2.1 样段的设置与划分
        4.2.2 数据分析
    4.3 各样线蝴蝶群落特征
    4.4 村庄及其周边地区蝴蝶群落比较
        4.4.1 蝴蝶群多样性比较
        4.4.2 蝴蝶发生量比较
    4.5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总结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介

(3)重庆四面山不同样线蝴蝶多样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蝴蝶多样性研究概况
        1.1.1 国外蝴蝶研究历史及现状
        1.1.2 中国蝴蝶研究历史及现状
        1.1.3 重庆四面山蝴蝶研究概况
第二章 研究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材料
    2.2 仪器设备和试剂
        2.2.1 野外观测
        2.2.2 标本制作与保存
        2.2.3 外生殖器玻片制作
        2.2.4 拍照
    2.3 研究方法
        2.3.1 观测方法
        2.3.2 样线设置及各样线生境状况
        2.3.3 种类鉴定
        2.3.4 多样性分析
        2.3.5 技术路线
第三章 种类记录
    3.1 珍蝶科Acraeidae
    3.2 环蝶科Amathusiidae
    3.3 斑蝶科Danaidae
    3.4 弄蝶科Hesperiidae
    3.5 喙蝶科Libytheidae
    3.6 灰蝶科Lycaenidae
    3.7 蛱蝶科Nymphalidae
    3.8 凤蝶科Papilionidae
    3.9 粉蝶科Pieridae
    3.10 蚬蝶科Riodinidae
    3.11 眼蝶科Satyridae
第四章 四面山蝴蝶多样性分析
    4.1 四面山蝴蝶的多样性
        4.1.1 种类多样性
        4.1.2 各科蝴蝶多样性
        4.1.3 不同样线蝴蝶多样性
    4.2 五条样线物种相似性分析
    4.3 蝴蝶观测相关情况记录
    4.4 讨论
    4.5 结论和展望
        4.5.1 结论
        4.5.2 研究展望
附录 I.四面山不同样线蝴蝶种类和数量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研究生期间已完成的文章
硕士研究生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硕士研究生参加的学术会议

(4)木兰围场昆虫物种多样性及其区系分布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木兰围场自然概况与生物资源
    1.1 自然概况
        1.1.1 地理位置
        1.1.2 气候
        1.1.3 水域
        1.1.4 土壤类型
    1.2 生物资源概况
        1.2.1 植被
        1.2.2 物种资源
    1.3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研究材料与方法
    2.1 标本获取
        2.1.1 采集地信息
        2.1.2 调查方法
        2.1.3 标本制作
    2.2 研究方法
        2.2.1 物种鉴定
        2.2.2 物种补录
        2.2.3 区系分析
        2.2.4 多样性分析
    2.3 昆虫资源评价及其保护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木兰围场昆虫种类组成
        3.1.1 纲级阶元组成
        3.1.2 目级阶元组成
        3.1.3 科级阶元组成
        3.1.4 属级阶元组成
    3.2 木兰围场昆虫区系成分与构成
        3.2.1 木兰围场昆虫在世界动物地理区的分布特点
        3.2.2 木兰围场昆虫在中国动物地理区划中的分布特点
    3.3 木兰围场昆虫多样性分析—以鳞翅目蛾类为例
        3.3.1 蛾类昆虫种群组成特征
        3.3.2 蛾类群落的多样性分析
4.木兰围场昆虫资源类型与保护利用
    4.1 木兰围场昆虫资源类型
        4.1.1 观赏性昆虫
        4.1.2 药用昆虫
        4.1.3 传粉昆虫
        4.1.4 天敌昆虫
    4.2 木兰围场昆虫资源的保护利用
5.小结与展望
    5.1 小结
    5.2 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的学术交流与科研活动

(5)华南植物园迁地植物害虫多样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植物园与植物迁地保护概述
        1.1.1 植物园的建立与意义
        1.1.2 植物迁地保护的意义
    1.2 国内外植物园植物迁地保护现状
        1.2.1 国外植物园植物迁地保护现状
        1.2.2 国内植物园植物迁地保护现状
    1.3 植物园害虫研究现状
    1.4 我国保护区及森林鳞翅目多样性研究现状
    1.5 华南植物园自然概况
        1.5.1 地理位置
        1.5.2 气候条件
        1.5.3 土壤地貌
        1.5.4 植被资源
        1.5.5 鸟类资源
    1.6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调查方法
    2.2 标本处理
    2.3 标本鉴定
    2.4 昆虫多样性研究方法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华南植物园害虫种类
    3.2 害虫种类多样性分析
        3.2.1 属种优势度
        3.2.2 害虫丰富度指数
        3.2.3 多样性指数及均匀度指数
    3.3 鳞翅目害虫多样性分析
    3.4 近年发生较严重的害虫
        3.4.1 埃及吹绵蚧Icerya aegyptiaca Douglas(1890)
        3.4.2 橙带蓝尺蛾Milionia basalis pryeri Druce(1888)
        3.4.3 鸭脚木星室木虱Pseudophacopteron alstonium Yang et Li (1983)
        3.4.4 棕翅长喙象Xenysmoderes longirostris Hustache (1920)
        3.4.5 黄褐球须刺蛾Scopelodes testacea Butler(1886)
        3.4.6 樟翠尺蛾Thalassodes quadraria Guenee(1857)
        3.4.7 白斑修虎蛾Sarbanissa albifascia Walker(1865)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2 讨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附图 蛾类幼虫生态照
附录 华南植物园害虫名录

(6)贵阳喀斯特地区干燥花植物资源调查及压花技术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干燥花研究概述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仪器设备
    2.3 试验设计与处理方法
    2.4 测定指标与方法
    2.5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干燥花植物资源调查
    3.2 13种压花花材干燥技术研究
    3.3 红粉色系压花花材保色研究
    3.4 几种压花花材漂白研究
    3.5 几种压花花材染色研究
4 讨论
    4.1 干燥花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特点
    4.2 影响压花花材干燥特性的因素
    4.3 影响压花花材保色效果的因素
    4.4 影响压花花材漂白效果的因素
    4.5 影响压花花材染色效果的因素
5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龙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昆虫多样性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前言
    1 生物多样性概念
    2 昆虫多样性研究
        2.1 国内昆虫多样性研究进展
        2.2 国外昆虫多样性研究进展
    3 龙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昆虫物种多样性研究的意义
第二章 龙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然概况
    1 地理概况
    2 地形特点
    3 气候特点
    4 土壤特点
    5 水文特点
    6 植被资源
第三章 研究内容与实施方案
    1 研究内容
        1.1 龙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昆虫群落组成
        1.2 龙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优势目昆虫群落结构及不同生境优势目种类分析
        1.3 龙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昆虫群落多样性时间动态
        1.4 龙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不同生境优势目昆虫群落相似性分析
    2 实施方案
        2.1 样地设置
        2.2 取样方法
        2.3 标本鉴定方法
        2.4 数据分析方法
第四章 结果与分析
    1 龙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昆虫群落组成
        1.1 龙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昆虫名录
        1.2 龙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昆虫物种组成
    2 龙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优势目昆虫群落结构及不同生境优势目种类分析
        2.1 龙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双翅目昆虫群落结构及不同生境双翅目种类分析
        2.1.1 龙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双翅目昆虫群落结构
        2.1.2 龙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不同生境双翅目昆虫群落组成
        2.1.3 龙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不同生境双翅目昆虫优势种比较
        2.2 龙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膜翅目昆虫群落结构及不同生境膜翅目种类分析
        2.2.1 龙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膜翅目昆虫群落结构
        2.2.2 龙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不同生境膜翅目昆虫群落组成
        2.2.3 龙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不同生境膜翅目昆虫群落优势种比较
        2.3 龙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直翅目昆虫群落结构及不同生境直翅目种类分析
        2.3.1 龙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直翅目昆虫群落结构
        2.3.2 龙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不同生境直翅目昆虫群落组成
        2.3.3 龙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不同生境直翅目昆虫群落优势种比较
        2.4 龙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鞘翅目昆虫群落结构及不同生境鞘翅目种类分析
        2.4.1 龙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鞘翅目昆虫群落结构
        2.4.2 龙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不同生境鞘翅目昆虫群落组成
        2.4.3 龙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不同生境鞘翅目昆虫群落优势种比较
        2.5 龙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鳞翅目昆虫群落结构及不同生境鳞翅目锤角亚目种类分析
        2.5.1 龙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鳞翅目锤角亚目昆虫群落结构
        2.5.2 龙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不同生境鳞翅目锤角亚目昆虫群落组成
        2.5.3 龙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不同生境鳞翅目锤角亚目昆虫群落优势种比较
    3 龙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昆虫群落多样性时间动态
        3.1 物种丰富度指数
        3.2 多样性指数
        3.3 优势度集中性指数
        3.4 均匀度指数
    4 龙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不同生境优势目昆虫群落相似性分析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1 结论
    2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汶川地震北川灾区林地土壤种子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土壤种子库研究进展
        1.2.1 土壤种子库的概念
        1.2.2 土壤种子库的特征
        1.2.3 土壤种子库大小和物种组成的影响因素
        1.2.4 土壤种子库空间格局及其动态变化
        1.2.5 土壤种子库与地上植被的关系
        1.2.6 土壤种子库的生态恢复作用
        1.2.7 土壤种子库的研究方法
2 研究区自然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地质背景
        2.2.1 新构造运动和地震
        2.2.2 地层岩性
        2.2.3 地质构造
        2.2.4 水文地质
    2.3 地形地貌
    2.4 气候
    2.5 植被
    2.6 土壤
    2.7 样地概况
3 研究内容与方法
    3.1 研究内容
    3.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图
        3.2.1 样地基础信息调查
        3.2.2 地上植被调查
        3.2.3 土壤种子库取样
        3.2.4 萌发试验
4 结果及其分析
    4.1 土壤种子库萌发动态
    4.2 土壤种子库特征
        4.2.1 土壤种子库的植物组成
        4.2.2 土壤种子库大小
        4.2.3 土壤种子库物种数
        4.2.4 土壤种子库植物多样性
        4.2.5 土壤种子库相似性
    4.3 地上植被特征
        4.3.1 地上植物组成
        4.3.2 地上植被层次结构
    4.4 土壤种子库与地上植被的相似性
5 讨论
    5.1 土壤种子库特征
        5.1.1 植物组成
        5.1.2 土壤种子库植物的空间格局
        5.1.3 土壤种子库相似性
    5.2 地上植被特征
    5.3 土壤种子库与地上植被的关系
    5.4 损毁林地类型植被恢复特点及恢复潜力评估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9)缙云山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多样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真菌及大型真菌
    1.2 大型真菌多样性研究
        1.2.1 大型真菌遗传多样性
        1.2.2 大型真菌物种多样性
        1.2.3 大型真菌生态系统多样性
        1.2.4 大型真菌多样性的价值
    1.3 大型真菌多样性的研究概况
        1.3.1 国外大型真菌多样性研究概况
        1.3.2 我国大型真菌多样性研究概况
    1.4 重庆市大型真菌的研究现状
2 引言
    2.1 研究地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质条件
        2.1.3 气候特点
        2.1.4 植被类型
    2.2 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2.2.1 研究目的与意义
        2.2.2 研究内容
3 材料和方法
    3.1 研究材料
        3.1.1 大型真菌的调查与采集
        3.1.2 大型真菌标本的保存
    3.2 研究方法
        3.2.1 大型真菌标本的鉴定
        3.2.2 区系多样性分析
        3.2.3 生态多样性分析
4 结果与分析
    4.1 缙云山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物种多样性
        4.1.1 大型真菌物种组成
        4.1.2 大型真菌物种多样性编目
        4.1.3 大型真菌资源评价
    4.2 缙云山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区系多样性
        4.2.1 区系组成特征
        4.2.2 优势科属分析
        4.2.3 区系成分分析
    4.3 缙云山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生态多样性
        4.3.1 大型真菌的生态类型
        4.3.2 大型真菌多样性与植被类型的相关性
        4.3.3 大型真菌多样性与季节的相关性
        4.3.4 大型真菌多样性与季节性温度变化、降雨量的相关性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1.1 物种多样性研究
        5.1.2 区系多样性研究
        5.1.3 生态多样性研究
    5.2 问题与展望
        5.2.1 工作中的问题和不足
        5.2.2 缙云山大型真菌多样性的问题及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所发表的文章和参与的科研课题

(10)气味因素在扁颅蝠个体识别中的作用及其自我理毛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前言
    1 扁颅蝠的生物学特征和研究历史及进展
        1.1 扁颅蝠的生物学特征
        1.2 扁颅蝠生物学
        1.2.1 扁颅蝠肉质垫的结构和功能
        1.2.2 扁颅蝠的繁殖周期
        1.2.3 扁颅蝠的食物选择
        1.2.4 扁颅蝠的集群结构
        1.3 扁颅蝠的生物学研究进展
        1.3.1 扁颅蝠翼型、回声定位信号及捕食行为
        1.3.2 扁颅蝠体表寄生虫
        1.3.3 扁颅蝠的扩散行为
        1.3.4 扁颅蝠的微卫星研究
    2 母婴识别的研究及气味因素在母婴识别中的作用研究
        2.1 气味因素与母婴识别
        2.2 蝙蝠的母婴识别
    3 气味因素在集群识别及性别识别中的作用研究
        3.1 气味因素与集群识别
        3.2 气味因素与性别识别
        3.3 蝙蝠的集群识别
        3.4 蝙蝠的性别识别
    4 自我理毛行为的研究
        4.1 动物的理毛行为和自我理毛行为
        4.2 蝙蝠的理毛行为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述
第三章 气味因素在扁颅蝠母婴识别中的作用影响
    1 方法和材料
        1.1 研究区域
        1.2 实验样本采集时间
        1.3 实验器材
        1.4 实验样本采集方法
        1.5 气味母婴识别实验
        1.6 气味识别在幼仔不同年龄段中的识别作用
    2 结果分析
        2.1 形态测量结果
        2.2 母蝠利用气味识别幼仔的结果
        2.3 母蝠对不同年龄段幼仔的气味识别结果
    3 讨论
        3.1 正选择与负选择个体形态差异比较
        3.2 利用气味进行的母婴识别
        3.3 母蝠对不同年龄段幼仔的气味识别
第四章 气味因素在扁颅蝠集群识别以及性别识别中的作用
    1 方法和材料
        1.1 研究区域
        1.2 实验样本采集及保存
        1.3 实验器材
        1.4 集群识别实验
        1.5 性别识别实验
    2 结果及分析
        2.1 形态测量结果比较
        2.1.1 气味识别集群实验形态比较结果
        2.1.2 气味性别识别实验形态比较结果
        2.2 气味集群识别情况
        2.3 气味性别识别情况
    3 讨论
        3.1 形态测量结果比较
        3.1.1 集群识别实验正、负选择扁颅蝠实验个体形态比较
        3.1.2 性别识别实验雌、雄选择扁颅蝠实验个体形态比较
        3.2 扁颅蝠利用气味因素进行集群识别
        3.3 扁颅蝠利用气味因素进行性别识别
第五章 外源气味刺激对扁颅蝠自我理毛行为的影响
    1 方法和材料
        1.1 研究区域
        1.2 样本采集
        1.3 实验器材及装置
        1.3.1 实验器材
        1.3.2 实验装置
        1.4 自我理毛行为实验
        1.4.1 实验分组
        1.4.2 外源气味采集
        1.4.3 不同外源气味干预
    2 结果分析
        2.1 各实验组形态比较结果
        2.2 外源气味干预对扁颅蝠自我理毛行为影响结果
        2.2.1 外源气味干预对扁颅蝠雌、雄性个体自我理毛行为的影响
        2.2.2 不同外源气味刺激对扁颅蝠个体自我理毛行为的影响
    3 讨论
        3.1 实验个体形态比对
        3.2 不同外源气味刺激引起扁颅蝠个体自我理毛行为的差异
第六章 小结
    1 本研究进行的主要工作
        1.1 母婴识别
        1.2 集群识别和性别识别
        1.3 自我理毛行为
    2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3 值得进一步研究问题及现存的一些问题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四、蕨类原色生活史标本的制作(论文参考文献)

  • [1]利用校园植物多样性拓展植物学课程教学资源[J]. 赵月梅,钱长江,兰世超,钟娟,张运林,罗秦欢. 安徽农学通报, 2021(20)
  • [2]壶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蝴蝶物种多样性分析[D]. 廖明玮. 湖南农业大学, 2019(01)
  • [3]重庆四面山不同样线蝴蝶多样性研究[D]. 杨秋龙. 西南大学, 2019(01)
  • [4]木兰围场昆虫物种多样性及其区系分布特点[D]. 方程. 河北大学, 2018(01)
  • [5]华南植物园迁地植物害虫多样性分析[D]. 杜志坚.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2017(05)
  • [6]贵阳喀斯特地区干燥花植物资源调查及压花技术探索[D]. 张春兰. 贵州师范大学, 2017(02)
  • [7]龙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昆虫多样性初步研究[D]. 董琴. 东北师范大学, 2013(02)
  • [8]汶川地震北川灾区林地土壤种子库研究[D]. 彭贤锋. 北京林业大学, 2013(11)
  • [9]缙云山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多样性研究[D]. 周光林. 西南大学, 2012(08)
  • [10]气味因素在扁颅蝠个体识别中的作用及其自我理毛行为研究[D]. 杨剑. 广西师范大学, 2012(09)

标签:;  ;  ;  ;  ;  

蕨类植物原色生活史标本的制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