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行业建筑物(构)物可靠性鉴定

钢铁行业建筑物(构)物可靠性鉴定

一、钢铁工业建(构)筑物的可靠性鉴定(论文文献综述)

付瑾瑜[1](2020)在《工业遗产信息记录的三维可视化研究 ——以陕西老钢厂建筑群为例》文中指出在我国,工业遗产近几十年逐渐成为进入公众视野的遗产保护热点。工业遗产的记录档案中保存有大量信息,其中物质类遗产记录信息主要是针对工业遗产的建筑物、生产车间、生产设备的图纸和文字;非物质类遗产记录信息主要是针对工艺流程、工作组织形式、历史回忆的纪实影像和文字。这两类记录信息由于过于专业和琐碎,公众难以对这些文字及二维图像形成系统认知,导致公众难以正确理解遗产的内涵和价值,这是当下工业遗产以及现代建筑遗产记录方法研究亟待解决的前沿课题。而三维可视化是一项应用于诸多学科领域,通过数字化技术实现文字与二维信息转化为直观精确的三维信息模型的一种科学方法,是帮助公众认知与了解工业遗产价值的有效途径。“陕西老钢厂建筑群”隶属于西安市东部的原陕西钢厂,是西安市政府公布的历史建筑之一。陕西钢厂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建设至今,历经多个时期,保留有丰富的档案资料、历史影像。本论文拟以“陕西老钢厂建筑群”为例,基于其保存丰富的遗产信息,借助数字化技术转化为公众直观和易读的三维可视化模型,实现其工业遗产内涵与价值向公众的有效传递。论文第一部分为工业遗产信息记录基础研究,总结出国际国内遗产保护文件和实践案例中遗产信息记录中涉及的被记录主体、记录内容和记录方法,针对物质类和非物质类的被记录主体,找出其相应的记录内容和方法,并应用于本次工业遗产信息记录研究。第二部分是三维可视化在遗产领域中的应用,研究三维可视化可以通过史迹信息数据化,阐释与解读文化遗产的信息资源。通过遗产信息的三维可视化,可以解决对遗产的信息处理及展示和遗产本身具有的历史、艺术、文化、科技价值的解读。对比三维可视化研究多种数字化建模方法,确定其中Sketch up软件由于其简单易掌握的特性非常适用于工业遗产记录信息的三维模型建立。第三部分以“陕西老钢厂建筑群”为例,根据陕西钢厂历史发展分为诞生、发展、破产、改造再利用时期四个时期,通过资料阅读和实地调研梳理四个时期的环境和厂址条件、建筑物、设备和生产线、非物质性相关记录信息,依托价值评估,运用Sketch up软件,构建有效实现遗产记录信息文字与二维图片的三维可视化转换,通过对遗产基本信息、建筑空间演化信息、特殊工艺信息、非物质遗产信息等提取适合于三维可视化模型建构的遗产信息。还原历史场景,直观呈现其遗产价值,为其进一步应用于工业遗产的记录信息方法提供了很好的研究案例。

薄宏涛[2](2019)在《存量时代下工业遗存更新策略研究 ——以北京首钢园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针对存量时代下工业遗存更新这一热点课题,本研究以国内外工业遗存更新相关理论为基础,结合工业遗存更新实践发展的沿革及现状,分析中外不同法制环境、城市能级、转型动能等背景下呈现的更新实践之异同及该领域的发展趋势。从跨学科的多维度研究视角,集成国内外工业遗存更新领域主要策略并建构我国工业遗存更新实践的实施路线。通过横向更新策略集成与纵向技术实施路线梳理,清晰建构出中国工业遗存更新实践所需要的“道”与“术”的全景认知。研究分析当今工业遗存更新策略的成因机制和解决要素,总结并集成出在工业遗存更新实践中八个维度的主要策略。顺承策略研究,以首钢工业园区更新工程实践为主要实证,阐述其更新选择的策略要点、解决的困难问题、及实施的全景流程,验证策略的落地性。对照国内遗存更新实践环节常见的问题,研究梳理了从宏观政策环境到中观评估设计再到微观实施运管的全流程线索,以前后关联、层层递进的关系阐述了工业遗存更新实施进程涉及的八个阶段的纵向技术流程,为更新实践能动者提供过程引导。结合我国工业遗存更新实践领域现状,对制度环境平台搭建、更新策略选择、产业及实施策略选择三方面主要问题提出了针对性解答思路,以期提供尽可能完善清晰、整体有效的实践指引。为寻求更加理性和恰当的更新方法建言献策。

岳清瑞,幸坤涛,惠云玲[3](2016)在《GB 50144《工业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报批稿)的修订及主要内容》文中提出结合标准修订工作,对GB 50144《工业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的发展历程进行回顾,重点阐述新修订的GB 50144的主要内容,并对工业建筑可靠性鉴定主要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惠云玲,岳清瑞,幸坤涛,郭小华,林志伸,张家启[4](2016)在《我国工业建筑可靠性鉴定及其发展》文中研究指明通过对我国工业建筑和诊断改造业的发展,以及《工业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产生发展的分析,阐述了该《标准》对我国工业建筑和民用建筑诊断改造业的指导、推动作用,同时对我国工业产能提高,技术改造过程中确保生产安全,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绿色生态文明起到了推动作用.

张鑫,李安起,赵考重[5](2011)在《建筑结构鉴定与加固改造技术的进展》文中指出回顾了国外工程建设的发展过程,分析了国内工程建设面临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该文对鉴定加固在国内外的发展进行了分析,讨论了建筑结构鉴定加固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针对4种主要结构材料提出了其主要检测内容和检测技术方法、加固方法,分析了目前的3种鉴定方法,各鉴定标准的相互关系。讨论了建筑物改造中的整体移位技术,根据模型试验结果和工程实践监测结果,介绍了建筑物整体移位技术的基本内容、主要关键技术以及部分工程实例;介绍了建筑物纠倾技术的发展和常用方法。最后对建筑结构检测、鉴定、加固和改造技术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张鑫,李安起,赵考重[6](2010)在《建筑结构鉴定与加固改造技术的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回顾了国外工程建设的发展过程,分析了国内工程建设面临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文章对鉴定加固在国内外的发展进行了分析,讨论了建筑结构鉴定加固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针对四种主要结构材料提出了其主要检测内容和检测技术方法、加固方法,分析了目前的三种鉴定方法,各鉴定标准的相互关系。讨论了建筑物改造中的整体移位技术,根据模型试验结果和工程实践监测结果,介绍了建筑物整体移位技术的基本内容、主要关键技术以及部分工程实例;介绍了建筑物纠倾技术的发展和常用方法。最后对建筑结构检测、鉴定、加固和改造技术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陈旭[7](2010)在《旧工业建筑(群)再生利用理论与实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旧工业建筑(群)是由工业革命而兴起,因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化进程而衰退的产物。旧工业建筑(群)再生利用是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策略,也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建筑领域的体现和升华。论文分析现阶段我国旧工业建筑(群)留存现状,借鉴国内外相关理论实践成果,提出了旧工业建筑(群)再生利用的理念。论文以构建理论系统、研究现实问题、推动健康发展为目标,从建筑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出发,结合我国现行的相关建设管理体制,对旧工业建筑再生利用的主要问题和矛盾进行系统研究。论文整体研究思路是从宏观到微观,从法制建设到实施策略、再到具体操作,以期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引导旧工业建筑再生利用健康发展。具体研究重点从旧工业建筑(群)再生利用的法制建设、安全管理、利用策略、建造技术、造价管理五个方面展开。我国建设程序、土地管制制度、规划管理中的法律瓶颈、矛盾和困难,客观上不利于旧工业建筑再生利用的健康有序发展。论文以现行法律法规政策为背景,具体结合旧工业建筑(群)的开发建设模式,分析相关政策的制约因素,研究解析相关政策改革的利弊,进而提出改进和完善措施,为政府推动旧工业建筑再生利用在法制条件下有序开展提供参考。旧工业建筑(群)再生利用项目的安全管理是全过程的,但与新建房屋的安全管理却有很大区别。论文分析我国房屋安全管理现状,针对旧工业建筑再生利用的特点,探索研究旧工业建筑再生利用项目安全管理的内容,以建立健全旧工业建筑再生利用项目安全管理体系为目标,基于安全监管机制的博弈分析,从安全管理法规、规范标准、从业组织三个方面提出了建议措施,并对相关机制的建立进行了研究探索。旧工业建筑(群)再生利用,既要从城市发展需求的角度出发研究其区位利用策略,又要考虑旧工业园区的整体再生规划,以及旧工业建筑单体再生的设计方法。论文从城市设计、园区规划、建筑单体设计三个层面,以大量的成功实例为佐证,从理论上归纳和阐述了旧工业建筑(群)再生的方法策略,对城市旧工业区开发和旧工厂整体再生以及单体工业建筑的再生利用有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旧工业建筑(群)再生利用项目的建造技术与管理是实现建筑再生的具体操作环节,对最终能否实现预期目标至为关键。论文从地基与基础加固、结构加固、非结构建造技术等三个方面,结合具体案例,针对再生利用项目建造与管理的特点和难点,系统整理和评述了各项技术的优劣性,从技术可行、方案经济的原则出发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并提出了价值工程在再生利用项目中的应用方法。旧工业建筑的再生利用作为建筑物生命的再生和延续,其根本优越性体现在经济合理,因此再生利用项目建设的造价控制就显得尤为重要。论文从业主方管理的角度出发,研究分析了旧工业建筑再生利用项目造价失控的原因,从项目策划阶段的造价定性分析、设计招标阶段的定量化预估、实施阶段的造价管理等层面结合工程实例提出了控制管理方法。

金花[8](2009)在《城市既有民用建筑质量管理体系研究》文中指出我国对城市既有民用建筑的质量管理主要侧重于对其结构安全性能的监管,管理内容具有局限性,管理方式被动而不全面,其对城市既有民用建筑的管理效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在以学术界为首的社会各界,要求逐步建立全面、科学的城市既有民用建筑质量管理体系的呼声越来越高。现有的研究成果都是针对个别问题的研究,不成体系,且研究的内容大多集中于技术及理论的基础研究,缺乏对质量管理体系搭建和运行的实施层面的研究。本文的核心思想,即通过完善建筑质量评价标准,建立周期性强制质量鉴定机制,以法律法规作为体系运行的根本保障,构建可行的、符合社会需求的城市既有民用建筑质量管理体系。论文在现有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做了如下的深入研究:首先,论文系统研究了完善的城市既有民用建筑质量管理体系能够给社会所带来的价值。除了保障基本建筑质量这一直接价值外,本文试从社会整体价值提升的高度审视此体系所能带来的一系列衍生价值,如通过对建筑物的质量档案的研究从而推动建筑技术的发展,通过提高建筑质量来保证不动产证券化资产的安全,以加快房地产证券化的发展等。这些价值是建立城市既有民用建筑质量管理体系的目的和意义,也是论文研究的基本出发点。其次,论文定义了城市既有民用建筑质量管理体系,并按照体系构建的要素,从建筑质量评价方法,管理运行机制以及法律法规三个方面加以研究。对于建筑质量评价方法,论文剖析了其评价方法框架的搭建,包括评价层次以及评价维度;对于管理运行机制,论文总结了建立复杂机制必须依据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在四个原则的指导下提出了若干具体管理方法;对于法律法规,论文着重论述了相关法律体系的构建层次及方法,并对于建筑质量责任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通过对以上内容的研究,论文基本建立起城市既有民用建筑质量管理体系的基础框架,并对于体系自身的发展思路加以剖析。

张颂乃[9](2004)在《大跨度钢结构桥架的检测鉴定及加固处理》文中指出对大跨度受腐蚀损坏的钢结构桥架进行结构可靠性检测鉴定和内力验算 ,根据检测鉴定结果做加固处理 ,保证了结构的安全稳定和生产使用需要。

安颖,马衍徽[10](2004)在《钢铁工业建(构)筑物的可靠性鉴定》文中提出 钢铁工业建(构)筑物是钢铁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钢铁企业的发展及马钢的实际情况,马钢的建设现正处于新区开发与旧房改造并重,并正向以旧房改造为主的发展阶段迈进。在这一过程中,建(构)筑物的可靠性鉴定与加

二、钢铁工业建(构)筑物的可靠性鉴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钢铁工业建(构)筑物的可靠性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1)工业遗产信息记录的三维可视化研究 ——以陕西老钢厂建筑群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相关概念
        1.2.2 国内外文化遗产信息记录相关综述
        1.2.3 国内外遗产信息三维可视化相关综述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2.工业遗产信息记录方法
    2.1 工业遗产信息记录发展历程
        2.1.1 遗产信息记录的演变
        2.1.2 工业遗产信息记录的现状研究
    2.2 工业遗产相关文件中涉及的信息记录分析研究
        2.2.1 国际工业遗产和其它遗产相关文件中谈及的工业遗产信息记录
        2.2.2 国内工业遗产相关法规中谈及的工业遗产信息记录
    2.3 工业遗产相关文件中的记录方法
        2.3.1 编目的记录方法
        2.3.2 建立档案的记录方法
        2.3.3 适宜的记录方法选取
    2.4 工业遗产保护管理文件中档案录入的遗产信息
        2.4.1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记录档案着录说明》中的遗产信息
        2.4.2 《广东省历史建筑数字化技术规范》中的遗产信息
        2.4.3 《爱尔兰工业遗产记录和保存原则》中的遗产信息
        2.4.4 工业遗产档案中遗产信息的分类
    2.5 本章小结
3.工业遗产信息三维可视化技术路线
    3.1 工业遗产信息三维可视化内容的确定
        3.1.1 工业遗产的三维可视化基于遗产信息提取
        3.1.2 工业遗产的三维可视化基于遗产价值的判断
    3.2 工业遗产信息记录三维可视化建构软件比选
        3.2.1 三维可视化模型建构软件
        3.2.2 不同三维可视化软件适合建构的遗产信息
        3.2.3 不同被记录主体中遗产信息的三维可视化模型建构
    3.3 工业遗产三维可视化应用实践
        3.3.1 遗产信息记录案例中的三维可视化
        3.3.2 相关三维可视化研究案例
    3.4 基于sketch up软件建立工业遗产三维可视化模型
        3.4.1 基于su软件建立三维可视化模型的技术特点
        3.4.2 基于su软件建立工业遗产三维可视化模型实践应用
        3.4.3 基于su软件建立三维可视化模型实现动态化记录
    3.5 本章小结
4.陕西老钢厂建筑群信息记录的三维可视化研究
    4.1 陕西老钢厂建筑群工业遗产认知
        4.1.1 区位条件
        4.1.2 发展历史
        4.1.3 历史分期
        4.1.4 调研范围
        4.1.5 调研范围内建筑情况
    4.2 陕西老钢厂建筑群工业遗产价值分析
        4.2.1 工业遗产宪章中谈及的价值
        4.2.2 工业遗产价值评价
        4.2.3 陕西老钢厂建筑群工业遗产价值
        4.2.4 不同遗产信息所记录的陕西钢厂遗产价值
    4.3 陕西老钢厂建筑群遗产基本信息三维可视化
        4.3.1 .陕西老钢厂建筑群历史规模演变
        4.3.2 陕西钢厂历史规模演变三维可视化
    4.4 陕西老钢厂建筑群特殊工艺信息三维可视化
        4.4.1 诞生时期工艺流程三维可视化
        4.4.2 诞生时期生产场景三维可视化
        4.4.3 发展时期工艺流程三维可视化
    4.5 陕西老钢厂建筑群建筑空间演化信息三维可视化
        4.5.1 建筑功能演变
        4.5.2 单体建筑建筑功能和空间演变
    4.6 陕西老钢厂建筑群非物质遗产信息三维可视化
        4.6.1 发展时期非物质性遗产信息三维可视化
        4.6.2 再利用时期非物质性遗产信息三维可视化
    4.7 本章小结
5.结论
    5.1 论文的研究结论
    5.2 论文的创新点
    5.3 工业遗产信息记录三维可视化展望
作者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图录
表录
附录
致谢

(2)存量时代下工业遗存更新策略研究 ——以北京首钢园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缘起
    1.2 研究背景
        1.2.1 我国城市化发展
        1.2.2 我国城市更新发展
        1.2.3 工业遗存更新的必要性
    1.3 研究概念界定
        1.3.1 城市更新
        1.3.2 工业遗存
        1.3.3 工业遗存更新
    1.4 研究范围、目的和意义
        1.4.1 研究范围界定
        1.4.2 研究目的
        1.4.3 研究意义
    1.5 研究方法以及研究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1.6 研究的未尽事宜
        1.6.1 研究对象的时空局限性
        1.6.2 更新实践案例的局限性
        1.6.3 研究方法手段的局限性
第2章 国内外工业遗存更新研究
    2.1 工业革命推动的城市化进程与更新
    2.2 国外工业遗存更新研究发展与实践
        2.2.1 国外工业遗存更新研究综述
        2.2.2 国外工业遗存相关法规政策
        2.2.3 国外工业遗存更新发展脉络
        2.2.4 国外工业遗存更新实践
        2.2.4.1 静态保护和博物馆式更新
        2.2.4.2 适应更新与有机更新
        2.2.4.3 城市复兴
    2.3 国内工业遗存更新研究发展与实践
        2.3.1 国内工业遗存更新研究综述
        2.3.2 国内工业遗存更新发展脉络
        2.3.2.1 中国工业遗存更新的探索阶段(1995-2005)
        2.3.2.2 中国工业遗存更新的发展阶段(2006-2015)
        2.3.2.3 中国工业遗存更新的繁荣阶段(2016年至今)
        2.3.3 国内工业遗存更新实践
        2.3.3.1 静态保护和博物馆式更新
        2.3.3.2 适应更新与有机更新并存
        2.3.3.3 从有机更新迈向城市复兴
    2.4 小结
第3章 工业遗存更新策略研究
    3.1 工业遗存价值评估与信息采集
        3.1.1 工业遗存价值评估
        3.1.2 工业遗存信息采集
        3.1.2.1 特征数据采集
        3.1.2.2 详尽掌握资料
        3.1.2.3 充分踏勘基地
        3.1.2.4 精细测绘现状
        3.1.2.5 准确鉴定结构
    3.2 工业遗存更新的引擎
        3.2.1 工业遗存的空间生产模式转型
        3.2.2 工业遗存更新的差异化引擎
        3.2.2.1 以大事件为导向的工业遗存更新
        3.2.2.2 以文化为导向的工业遗存更新
        3.2.2.3 以邻里为导向的工业遗存
    3.3 工业遗存更新的空间再生
        3.3.1 城市尺度下的空间再生
        3.3.1.1 都市针灸,点状更新
        3.3.1.2 都市链接,线状更新
        3.3.1.3 都市织补,面状更新
        3.3.2 单体尺度下的空间再生
        3.3.2.1 缝合与叠置
        3.3.2.2 内置与包络
        3.3.2.3 并置与对偶
        3.3.2.4 嵌固与植入
        3.3.2.5 封存与再现
    3.4 工业遗存更新的空间公共性再造
        3.4.1 工业遗存更新与城市空间转型的关系
        3.4.2 工业遗存更新的区域空间开放化
        3.4.3 工业遗存更新的城市结构邻里化
        3.4.4 工业遗存更新的公共空间公平化
        3.4.5 工业遗存更新的城市记忆空间化
    3.5 工业遗存更新的产业活化
        3.5.1 产业活化的“工业+”模式
        3.5.1.1 产业升级还是植入
        3.5.1.2 智力储备和政策支持
        3.5.1.3 产业孵化的平台建设
        3.5.2 产业活化的“文化+”模式
        3.5.2.1 以传统历史文化为锚点的产业活化模式
        3.5.2.2 以符号文化嫁接为手段的产业复制模式
        3.5.3 产业活化的“产业+”模式
        3.5.3.1 原发性升级的传统产业模式
        3.5.3.2 渐进迭代的传统产业模式
        3.5.3.3 颠覆传统地缘经济的新产业模式
    3.6 工业遗存更新的社会融合
        3.6.1 传统工业化进程中的产居共同体
        3.6.2 工业遗存更新的再城市化进程
        3.6.3 工业遗存更新的空间正义修复
    3.7 工业遗存更新的可持续发展
        3.7.1 工业遗存更新的生态可持续
        3.7.2 工业遗存更新的空间可持续
        3.7.2.1 保持空间风貌
        3.7.2.2 优化基础设施
        3.7.2.3 制定适宜目标
        3.7.3 工业遗存更新的经济可持续
    3.8 工业遗存更新的法律制度环境
        3.8.1 工业遗存更新中的法律制度环境构建
        3.8.2 工业遗存更新制度的指向性实践推动
        3.8.3 工业遗存更新中的相关制度环境创新
    3.9 小结
第4章 以北京首钢园区更新为典型代表的策略实证
    4.1 首钢工业遗存价值评估与信息采集
        4.1.1 首钢工业遗存价值评估
        4.1.1.1 历史价值(历史代表性、历史重要性)
        4.1.1.2 社会价值(城市综合贡献、文化情感认同)
        4.1.1.3 工艺价值(技术先进性、工艺完整性)
        4.1.1.4 艺术价值(厂区保存状况、建构筑物特征)
        4.1.1.5 实用价值(空间保持状态、再利用可行性)
        4.1.1.6 溢出价值(景观交通条件、级差地价状态)
        4.1.2 首钢工业遗存信息采集
        4.1.2.1 特征信息采集
        4.1.2.2 详尽掌握资料
        4.1.2.3 充分踏勘基地
        4.1.2.4 精细测绘现状
        4.1.2.5 准确鉴定结构
    4.2 首钢园区的更新引擎
        4.2.1 首钢园区的空间生产模式
        4.2.1.1 北京城市化及差异化城市过程
        4.2.1.2 首钢园区空间生产模式变迁
        4.2.2 首钢园区更新引擎的选择
        4.2.2.1 以大事件为导向的首钢园区更新引擎
        4.2.2.2 以文化为导向的首钢园区更新引擎
        4.2.2.3 以邻里为导向的首钢园区更新引擎
    4.3 首钢园区空间再生策略
        4.3.1 城市尺度下的园区空间再生
        4.3.1.1 都市针灸,局部点状更新
        4.3.1.2 都市链接,区域跳跃式更新
        4.3.1.3 都市织补,面状区域更新
        4.3.2 单体尺度下的建筑空间再生
        4.3.2.1 缝合与叠置(水平织补和垂直织补)
        4.3.2.2 内嵌与包络(结构加固和风貌保持)
        4.3.2.3 并置与对偶(新旧并置和新旧对比)
        4.3.2.4 嵌固与植入(局部加建和地下更新)
        4.3.2.5 封存与再现(面层涂装和旧材保持)
        4.3.2.6 利用与统筹(遗存利用和设备综合)
    4.4 首钢园区的公共性再造
        4.4.1 首钢园区更新与城市空间转型关系
        4.4.2 首钢园区更新的区域空间开放化
        4.4.3 首钢园区更新的空间结构邻里化
        4.4.4 首钢园区更新的公共空间公平化
        4.4.5 首钢园区更新的城市记忆空间化
    4.5 首钢园区更新产业活化
        4.5.1 城市能级与产业活化的关系
        4.5.2 首钢业态再生的“工业+”模式
        4.5.2.1 首钢产业活化的城市背景
        4.5.2.2 首钢的“钢铁”产业升级
        4.5.2.3 首钢的“非钢”产业升级
        4.5.3 首钢业态再生的“文化+”模式
        4.5.3.1 以传统文化为锚固点的产业活化模式
        4.5.3.2 以符号文化嫁接为手段的产业复制模式
        4.5.4 首钢业态再生的“产业+”模式
        4.5.4.1 原发性植入的传统产业模式
        4.5.4.2 颠覆传统地缘经济的新产业模式
    4.6 首钢园区更新的社会融合
        4.6.1 首钢园区的“产居共同体”瓦解
        4.6.2 首钢园区的“再城市化”进程
        4.6.3 首钢园区的“空间正义”修复
    4.7 首钢园区工业遗存更新的可持续性
        4.7.1 首钢遗存更新中的生态可持续
        4.7.1.1 首钢园区生态策略
        4.7.1.2 首钢园区生态系统
        4.7.1.3 首钢园区污染治理
        4.7.1.4 首钢能源综合利用
        4.7.2 首钢遗存更新中的空间可持续
        4.7.2.1 保持园区工业特色风貌
        4.7.2.2 保持园区景观开放特征
        4.7.2.3 优化交通基础设施系统
        4.7.3 首钢遗存更新中的经济可持续
    4.8 首钢园区更新的规划与政策环境
        4.8.1 首钢转型更新的多维度诉求
        4.8.2 首钢转型更新的重要政策依据
        4.8.3 首钢转型更新的制度环境创新
        4.8.4 首钢转型更新的规划实现路线
    4.9 小结
第5章 建构中国工业遗存更新技术路线
    5.1 工业遗存更新的土地获取
        5.1.1 政府主导推进一级开发
        5.1.2 政企合作推进一二联动
        5.1.3 企业自主区域统筹升级
        5.1.4 不同模式存在的问题
    5.2 工业遗存更新的政策支持
        5.2.1 契合国家政策导向
        5.2.2 契合地方政策导向
        5.2.3 契合城市公共诉求
    5.3 工业遗存更新的价值评定
        5.3.1 上位风貌保护规划
        5.3.2 相关专家论证评定
        5.3.3 企业自荐遗存名录
    5.4 工业遗存更新的经济评估
        5.4.1 改变土地性质的自持土地经济评估
        5.4.2 不改变土地性质的自持土地经济评估
        5.4.3 不改变土地性质的出租土地经济评估
    5.5 工业遗存更新的规划调整
        5.5.1 明确城市设计优先
        5.5.2 设定城市更新单元
        5.5.3 推进综合交通评估
        5.5.4 确认土地用地性质
        5.5.5 明确上位规划边界
        5.5.6 开展更新城市设计
        5.5.7 落实控制规划调整
    5.6 工业遗存更新的操作主体
        5.6.1 主体与过程的关系
        5.6.2 兼容经营与公众参与
    5.7 工业遗存更新的设计进程
        5.7.1 梳理上位条件
        5.7.2 编制建设方案
        5.7.3 推进更新产策
    5.8 工业遗存更新的实施运管
        5.8.1 操作资金构成
        5.8.2 运管团队构成
        5.8.3 工作机制创建
    5.9 小结
第6章 结论与讨论
    6.1 主要研究结论
        6.1.1 建立适当的制度与环境平台
        6.1.1.1 加快建设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
        6.1.1.2 统筹工业遗存价值评定机构标准
        6.1.1.3 建立工业遗存弹性再利用评定机制
        6.1.1.4 逐步转变土地治理模式和政策
        6.1.1.5 搭建跨部门协同的管控治理平台
        6.1.1.6 建构适用存量更新的规划审批模式
        6.1.2 选择适当的工业遗存更新模式
        6.1.2.1 选择技术经济和艺术适合的更新手段
        6.1.2.2 鼓励公共空间及场所精神的再造
        6.1.2.3 建立全面的可持续观
        6.1.3 选择适当的产业及实施策略
        6.1.3.1 探索匹配城市能级的更新之路
        6.1.3.2 寻求恰当的引导产业
        6.1.3.3 建构再城市化的融合之路
    6.2 主要创新点
        6.2.1 梳理并集成基于城市过程的多维度协同的工业遗存更新策略
        6.2.2 梳理基于中国国情的全流程工业遗存更新的技术路线
    6.3 需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图表索引
作者简介及成果

(3)GB 50144《工业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报批稿)的修订及主要内容(论文提纲范文)

1 GB 50144《工业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发展回顾
    1.1 YBJ 219—1989《钢铁工业建构 (筑) 物可靠性鉴定规程》[3]
    1.2 GBJ 144—1990《工业厂房可靠性鉴定标准》[4]
    1.3 GB 50144—2008《工业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5]
2 标准修订的背景、原则和思路
    2.1 修订背景
    2.2 修订原则、总体目标及基本思路
3 标准修订的重点内容
4 今后需要完善的工作
    4.1 开展既有工业建筑体系可靠度评定基础理论研究
    4.2 复杂环境下既有工业建筑耐久性研究
    4.3 工业建筑诊治大数据平台建设

(4)我国工业建筑可靠性鉴定及其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工业建筑的发展
2 行业催生标准—我国工业建筑诊断改造业标准的发展
    2.1 我国建筑诊断改造领域第一部标准的产生
    2.2 标准的发展
    2.3 标准的修订
        2.3.1 任务来源
        2.3.2 修订背景
        2.3.3 修订原则、总体目标及基本思路
3 标准推动行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3.1 推动工业建筑行业的发展
    3.2 推动相关行业的发展
    3.3 推动相关行业标准的发展
4 结论

(5)建筑结构鉴定与加固改造技术的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建筑结构鉴定与加固改造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1 国外工程建设的发展过程
    1.2 我国工程建设面临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2.1 建 (构) 筑物接近或超过其设计年限
        1.2.2 先天性缺陷 (勘察、设计、施工缺陷) 、使用不当及环境劣化
        1.2.3 遭遇灾害
        1.2.4 其他问题
2 建筑结构鉴定与加固改造技术在国内外的发展
    2.1 建筑结构鉴定与加固改造技术在国外的发展
    2.2 建筑结构鉴定与加固改造技术在国内的发展
3 检测鉴定加固技术及方法
    3.1 检测技术
        3.1.1 材料强度的现场检测技术
        3.1.2 缺陷与损伤的现场检测技术
        3.1.3 其它检测
    3.2 鉴定方法及标准
        3.2.1 传统经验法
        3.2.2 实用鉴定法
        3.2.3 概率鉴定法
        3.2.4 鉴定标准
    3.3 加固方法
        3.3.1 混凝土结构的加固
        3.3.2 砌体结构加固
        3.3.3 钢结构加固
        3.3.4 木结构加固
4 建筑物纠倾技术
    4.1 国内外纠倾技术发展
    4.2 引起建筑物倾斜的原因
        4.2.1 地基基础原因
        4.2.2 上部结构的原因
        4.2.3 环境和外部干扰
    4.3 常用纠倾方法
5 建筑物整体移位技术
    5.1 建筑整体平移技术在国内外的发展
    5.2 建筑物整体移位技术包括的基本内容
    5.3 建筑物整体移位的主要关键技术
        5.3.1 牵引力与建筑物重量的关系
        5.3.2 柱托换节点的受力特点及设计方法
        5.3.3 移位控制系统
        5.3.4 建筑物的就位连接方式
        5.3.5 下轨道的设计方法
6 展望

(7)旧工业建筑(群)再生利用理论与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旧工业建筑(群)再生利用的历史背景
        1.1.1 城市再生
        1.1.2 老工业基地经济振兴
        1.1.3 城市老工业区改造
    1.2 论文理念的提炼与辨析
        1.2.1 工业建筑
        1.2.2 旧工业建筑(群)
        1.2.3 再生利用
    1.3 旧工业建筑(群)再生利用的理论与实践
        1.3.1 国外相关理论的积累与发展
        1.3.2 国外优秀旧工业建筑再生利用实践
        1.3.3 国内相关理论的探索与发展
        1.3.4 国内优秀旧工业建筑再生利用实践
    1.4 论文研究内容的提出
        1.4.1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4.2 论文研究的内容和思路
2 旧工业建筑(群)再生利用的政策管理研究
    2.1 建设程序研究
        2.1.1 投资体制改革
        2.1.2 法律瓶颈解析
    2.2 土地属性研究
        2.2.1 所有权与使用权
        2.2.2 旧工业用地研究
        2.2.3 制度改革研究
    2.3 规划管制研究
        2.3.1 旧工业建筑房屋用途研究
        2.3.2 制度改革研究
    2.4 政策建议
        2.4.1 开发模式分类
        2.4.2 政策建议
3 旧工业建筑再生利用的安全管理研究
    3.1 再生利用项目安全管理的内涵
        3.1.1 概念区分
        3.1.2 必要性和特殊性
        3.1.3 目的与任务
    3.2 国内外制度体系研究分析
        3.2.1 国外制度体系现状研究
        3.2.2 国内制度体系现状研究
    3.3 再生利用项目安全管理体系研究
        3.3.1 安全监管机制的博弈分析
        3.3.2 政策法规体系研究
        3.3.3 标准规范的整合完善
        3.3.4 从业组织的规范管理
        3.3.5 其它相关机制的建立
4 旧工业建筑(群)再生利用的设计策略研究
    4.1 城市设计研究
        4.1.1 新型工业用地
        4.1.2 新型居住社区
        4.1.3 公共服务设施
        4.1.4 城市开放空间
    4.2 园区规划研究
        4.2.1 整体功能协调重构
        4.2.2 交通、运输系统的利用与改造
        4.2.3 旧建筑物的合理改造再生
        4.2.4 生态景观环境的保留与重生
    4.3 建筑设计研究
        4.3.1 建筑设计原则
        4.3.2 外观形态设计
        4.3.3 内部空间重整
5 再生利用项目的建造技术研究
    5.1 地基与基础加固技术研究
        5.1.1 加固改造的技术原则
        5.1.2 加固方法的适用性研究
        5.1.3 静压桩顶升托换实例
    5.2 结构加固改造技术研究
        5.2.1 加固改造的技术原则
        5.2.2 常用的加固改造技术述评
        5.2.3 加固方法综合选择应用
    5.3 非结构部分建造技术研究
        5.3.1 方案的确定原则
        5.3.2 技术、材料的运用例证
        5.3.3 价值工程在技术材料选用中的运用
6 再生利用工程项目的造价管理
    6.1 再生利用工程项目造价的策划定位研究
        6.1.1 基于期望效用理论的造价定位方法
        6.1.2 基于多准则模糊决策的造价定位方法
    6.2 再生利用工程项目造价的定量分析方法研究
        6.2.1 利用模糊模式识别确定工程造价
        6.2.2 利用模糊聚类分析确定工程造价
    6.3 全过程造价控制
        6.3.1 再生利用工程项目的造价失控原因分析
        6.3.2 再生利用工程项目造价控制的实施阶段管理
7 西安建大科教产业园——原陕西钢厂的再生利用
    7.1 项目背景
        7.1.1 陕西钢厂——西安建大科教产业园
        7.1.2 西安建大华清学院——旧工业建筑(群)再生利用
    7.2 规划设计策略
        7.2.1 整体规划
        7.2.2 道路与景观设计
        7.2.3 建筑单体设计
    7.3 房屋安全管理
        7.3.1 分级检测制度
        7.3.2 安全管理体系
    7.4 建造技术
        7.4.1 地基与基础加固
        7.4.2 构件与结构加固
        7.4.3 新材料新工艺的应用
    7.5 项目管理
        7.5.1 组织形式
        7.5.2 进度控制
        7.5.3 造价控制
8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博士生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发表论文情况

(8)城市既有民用建筑质量管理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文献综述
        1.2.2 研究现状
        1.2.3 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方案和技术路线
    1.4 主要内容和章节安排
第2章 城市既有民用建筑质量管理体系概述
    2.1 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的价值分析
        2.1.1 基本价值
        2.1.2 衍生价值
    2.2 质量管理体系的框架搭建分析
        2.2.1 法律法规
        2.2.2 技术评价标准
        2.2.3 鉴定机构和人员资质
        2.2.4 小结
第3章 建筑质量评价方法的探讨
    3.1 对当代建筑质量评价本质的探讨
        3.1.1 评价标准的厘清
        3.1.2 制定建筑质量评价标准的原则
    3.2 建筑质量评价方法
        3.2.1 建筑质量评价方法的研究及发展
        3.2.2 建筑质量评价方法研究
第4章 建立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机制
    4.1 易行高效原则
        4.1.1 鉴定业务市场化
        4.1.2 分类管理标识化
        4.1.3 质量管理信息化
    4.2 公平公正原则
        4.2.1 法律保障,依法管理
        4.2.2 推行资格准入制度
        4.2.3 构建公平市场格局
    4.3 科学合理原则
        4.3.1 合理的建筑质量等级要求
        4.3.2 科学的建筑分类
        4.3.3 科学的强制鉴定周期
    4.4 与时俱进原则
第5章 完善质量管理体系相关法律法规
    5.1 国内建筑质量管理法律法规现状
        5.1.1 法律
        5.1.2 行政法规
        5.1.3 建设部部令
        5.1.4 地方法规、规章
    5.2 制定质量管理体系的法律法规
        5.2.1 完善《建筑法》
        5.2.2 制定质量管理法规
    5.3 相关主体责任划分
        5.3.1 业主
        5.3.2 使用人
        5.3.3 专业管理人
        5.3.4 专业建造人
        5.3.5 专业鉴定人
        5.3.6 责任主体搭接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本文存在的不足和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6.2.1 本文存在的不足
        6.2.2 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四、钢铁工业建(构)筑物的可靠性鉴定(论文参考文献)

  • [1]工业遗产信息记录的三维可视化研究 ——以陕西老钢厂建筑群为例[D]. 付瑾瑜.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2]存量时代下工业遗存更新策略研究 ——以北京首钢园区为例[D]. 薄宏涛. 东南大学, 2019(01)
  • [3]GB 50144《工业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报批稿)的修订及主要内容[J]. 岳清瑞,幸坤涛,惠云玲. 工业建筑, 2016(11)
  • [4]我国工业建筑可靠性鉴定及其发展[J]. 惠云玲,岳清瑞,幸坤涛,郭小华,林志伸,张家启. 北京建筑大学学报, 2016(03)
  • [5]建筑结构鉴定与加固改造技术的进展[J]. 张鑫,李安起,赵考重. 工程力学, 2011(01)
  • [6]建筑结构鉴定与加固改造技术的进展[A]. 张鑫,李安起,赵考重. 第19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 2010
  • [7]旧工业建筑(群)再生利用理论与实证研究[D]. 陈旭.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0(10)
  • [8]城市既有民用建筑质量管理体系研究[D]. 金花. 清华大学, 2009(S2)
  • [9]大跨度钢结构桥架的检测鉴定及加固处理[J]. 张颂乃. 工业安全与环保, 2004(05)
  • [10]钢铁工业建(构)筑物的可靠性鉴定[J]. 安颖,马衍徽. 华夏星火, 2004(01)

标签:;  ;  ;  ;  ;  

钢铁行业建筑物(构)物可靠性鉴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