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伐他汀对冠心病合并糖耐量异常患者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的影响

辛伐他汀对冠心病合并糖耐量异常患者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的影响

一、辛伐他汀对冠心病合并糖耐量减低患者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Beijing Hypertension Association;Beijing Diabete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Association;Beijing Research for Chronic Diseases Control and Health Education;[1](2020)在《基层心血管病综合管理实践指南2020全文替换》文中指出心血管病已经成为全世界人群死亡的首要原因,其死亡患者例数占全球总死亡病例的32%。在中国,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社会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均持续上升。据推算,我国心脑血管病现患人数为2.9亿,其中脑卒中患者1300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1100万。在过去的20余年,心脑血管病年龄标准化患病率增幅达14.7%。根据世界银行的估计,至2030年,脑卒中和冠心病的患病人数将分别增至3177万和2263万。

邵洁[2](2019)在《针刺郄门穴改善冠脉慢血流现象的即刻效应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slow coronary flow phenomenon,SCFP)是指冠状动脉造影正常或接近正常(狭窄≤40%)的冠脉存在血流到达远端血管延迟的现象,患者可出现胸闷、胸痛、心悸等症状,严重者可因恶性心律失常或心脏骤停而死亡,目前对此病的研究仍不透彻,其发病机理、病理生理尚不明确,因此导致了治疗上的困境。本文希望能证实针刺可改善SCFP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矫正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临床试验血流帧数(corrected thrombolysis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 frame count,CTFC),加快冠脉血流,为针刺成为治疗SCFP有效、安全的临床方法奠定基础。方法招募从2018年3月到2019年5月期间于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心血管内科就诊并符合SCFP诊断标准的住院病人70例,随机分为针刺组(35例)和假穴位组(35例),针刺组于冠脉造影术中针刺郄门穴,留针10分钟,假穴位组则予针刺非经非穴,治疗方法同针刺组。两组受试者于针刺结束后皆复查造影,比较针刺前后CTFC值的变化,并观察患者症状改善情况及心功能变化。所有数据应用统计软件SPSS 21.0进行统计分析,将P<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以判断针刺是否对SCFP有治疗作用。结果试验前针刺组和假穴位组的基线水平(年龄、性别、各项相关实验室指标、中医症状积分、CTFC值、心功能分级等)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针刺后假穴位组受试者的CTFC值与针刺前相比未见明显减少(P>0.05),而针刺郄门穴组的受试者的CTFC值则从63.2±21.4帧降低至53.3±22.7帧,与试验前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受试者的中医症状积分在针刺后都有明显的降低(P<0.05),这可能与针刺的安慰疗效有关。但与假穴位组比较,针刺组下降趋势更明显。试验前后两组受试者的心功能等级评价没有显着改善(P>0.05)。结论针刺郄门穴能明显改善SCFP患者的冠脉血流速度,并改善患者的症状。针刺郄门穴的疗效优于非经非穴。针刺对改善受试者的症状有良好的效应。试验前后两组受试者心功能没有得到明显改善。

郝艳霞[3](2019)在《糖耐量减低合并高脂血症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及二甲双胍干预的效果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糖耐量减低是糖尿病前期阶段,是预防糖尿病发生的重要疾病过程,采取有效的应对方法能够避免糖尿病的发生。本次研究选取糖耐量减低伴高脂血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其脂联素水平,及二甲双胍干预后的改变情况,旨在掌握临床病情发展的相关机制,为糖耐量减低早期干预及脂联素及其类似物的开发和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我院从2014年9月至2016年5月在糖尿病高危人群中选取单纯IGT患者53例为IGT对照组,其中男性31例,女性22例,年龄4065岁,平均年龄(53.1±1.4)岁;选取IGT合并高脂血症患者54例为病例组,其中男性患者33例,女性患者21例,年龄范围为4263岁,平均年龄为53.0±1.2岁。采集研究对象的年龄、性别、血压、体质指数(BMI)、腰臀比(WHR)等指标。体重测定一律脱去外衣和鞋帽,体重指数(BMI)=体重(kg)/身高(m2);均以患者右侧肱动脉测定血压,腰臀比值(WHR)=腰围(cm)/臀围(cm)。于清晨空腹抽取静脉血查血糖、血脂、胰岛素、C肽、脂联素,口服150ml 50%葡萄糖和100ml水后于120分钟抽血测C肽,血脂、血糖。同时所有研究对象均进行各个系统的全面体格检查以明确其它并发症情况。选择糖耐量减低合并高脂血症患者口服二甲双胍0.5g,日3次。6个月后于清晨空腹抽取静脉血查血糖、血脂、胰岛素、C肽、脂联素等,观察二甲双胍治疗前后IGT合并高脂血症患者糖脂代谢指标及脂联素水平的变化情况。研究数据均纳入SPSS20.0软件,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对影响脂联素水平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检验标准P<0.05。结果(1)单因素分析显示,病例组脂联素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脂联素水平降低,发生IGT合并高脂血症的危险性升高(P<0.05)。(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排除混杂因素的影响后,脂联素水平降低是IGT合并高脂血症的危险因素。(3)二甲双胍治疗6个月后,患者血糖、血脂、胰岛素、脂联素、TC、TG、HDL-C及BMI指标改善程度均大于食疗运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GT合并高脂血症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降低,二甲双胍能够有效改善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图0表16参133

李华平,尹秀英,林海燕[4](2018)在《阿卡波糖联合通心络胶囊在糖耐量减低冠心病患者中的治疗效果》文中指出目的探讨阿卡波糖联合通心络胶囊对糖耐量减低冠心病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4月2017年4月在我院接受住院治疗的120例冠心病合并糖耐量异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A组(33例)、B组(27例)、C组(31例)和D组(29例)。A组患者给予冠心病二级预防常规治疗,B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以阿卡波糖治疗,C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通心络胶囊治疗,D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阿卡波糖、通心络胶囊进行联合治疗。比较分析四组患者随访半年后的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及尿清蛋白-肌酐比值(UACR)。结果四组患者的基础心率、体重指数、收缩压、舒张压、血脂(总胆固醇、低密度胆固醇、三酰甘油)、空腹血糖、口服75 g葡萄糖2 h后血糖、UACR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患者的冠脉造影结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半年后,D组患者的UACR明显低于B、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高于B、C及D组,D组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最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C、D三组患者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耐量减低冠心病患者应用阿卡波糖联合通心络胶囊治疗效果显着,较单独用药效果高,利于降低UACR水平,降低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值得推广应用。

国家卫生计生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中国药师协会[5](2016)在《冠心病合理用药指南》文中指出1冠心病概述1.1定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指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管腔狭窄、痉挛或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发的心脏病,统称为冠状动脉性心脏病或冠状动脉疾病,简称冠心病,归属为缺血性心脏病,是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器官病变的最常见类型。1.2解剖及病理生理机制冠状动脉分为左、右两支,分别位于主动脉窦的左、右开口。左冠状动

宁田海,佟金[6](2015)在《《中国循环杂志》2015年第30卷关键词索引》文中研究说明说明:1本索引按关键词汉语拼音字母顺序排序。2在第1个汉字相同的情况下,按第2个汉字拼音字母顺序排序,以后依次类推。在第1个汉字音同字不同的情况下,按笔划多少排列。3在关键词相同的情况下按发表先后顺序排列。4以英文为首的词,按第1个英文字母顺序先后排列居文中关键词之前。5在第1个英文字母相同的情况下,按第2个英文字母顺序先后排列,依次类推。6文题、作者后括号内数字为期号,最后为起页。

葛小宁[7](2014)在《阿托伐他汀对糖耐量减低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糖耐量减低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肱动脉血流介导的血管舒张功能(FMD)以及外周血内皮微粒(EMPs)水平的影响,探讨阿托伐他汀对血管内皮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序贯选择2011年3月至2012年9月苏州市九龙医院门诊1-2级原发性高血压合并糖耐量减低的患者96例,其中男62例,女34例;年龄33-75岁,平均(56.2±10.9)岁;试验分2个阶段:安慰剂洗脱期1周,治疗期8周。坐位舒张压为90-109mmHg和/或收缩压140-179mmHg的患者随机分为二组,对照组给予苯磺酸氨氯地平片(络活喜,辉瑞制药有限公司)5mg,1次/天,阿托伐他汀组在此基础上口服阿托伐他汀(立普妥,辉瑞制药有限公司)20mg,1次/天。两组治疗2周如果患者坐位舒张压≥90mmHg和/或收缩压≥140mmHg,则增加苯磺酸氨氯地平片剂量至10mg,1次/天。再2周后如果患者坐位舒张压≥90mm Hg和/或收缩压≥140mmHg加用培哚普利(雅施达,施维雅制药有限公司)4mg,1次/天,以后可再据患者的血压水平调整药物剂量至达到靶血压水平,即舒张压<90mmHg和收缩压<140mmHg。治疗前及治疗8周末测定空腹血糖、糖耐量试验,超声检测肱动脉血流介导的血管舒张功能(FMD)和内皮非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EID),治疗前及治疗8周末检测外周血中CD31+/AnnexinV+EMPs数量。糖耐量试验采用标准餐法,测定餐后2h血糖。结果:1.两组患者基线情况入选的阿托伐他汀患者和对照组患者在年龄及性别分布上相似,两组患者间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G)、血脂等无显着性差异。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血糖及血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8周后血压均明显下降,阿托伐他汀组有更强的降压趋势,但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水平无明显变化。阿托伐他汀组治疗后血清甘油三脂(TG)、总胆固醇(TC)及低密度脂蛋白(LDL-C)水平明显降低(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FPG、2hPG无显着差别。阿托伐他汀组治疗后FPG无显着差别,而2hPG明显下降(P<0.05)。3.两组患者肱动脉直径及舒张功能对照组与阿托伐他汀组患者治疗前后肱动脉基础内径(D0)、反应性充血后肱动脉内径(D1)、舌下含硝酸甘油的肱动脉内径(D2)以及内皮非依赖性舒张功能(EID)比较无显着性差异。经8周治疗后对照组与阿托伐他汀组患者血流介导的血管舒张功能(FMD)均明显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对照组比较,阿托伐他汀组FMD改善更显着,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两组患者外周血CD31+/AnnexinV+EMPs数量治疗前对照组与阿托伐他汀组患者外周血CD31+/AnnexinV+EMPs数量比较无显着性差异。经8周治疗后对照组患者外周血CD31+/AnnexinV+EMPs数量与治疗前比较无显着差别。阿托伐他汀组患者外周血CD31+/AnnexinV+EMPs数量明显下降(P<0.01)。与对照组比较,阿托伐他汀组外周血CD31+/AnnexinV+EMPs数量明显降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阿托伐他汀及苯磺酸氨氯地平片/培哚普利治疗后肱动脉血流介导的血管舒张功能(FMD)显着改善,而内皮非依赖性舒张功能(EID)差异无显着性意义。2、与苯磺酸氨氯地平片/培哚普利组比较,阿托伐他汀组肱动脉血流介导的血管舒张功能(FMD)改善更显着。3、阿托伐他汀显着降低糖耐量减低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外周血CD31+/AnnexinV+EMPs数量。4、苯磺酸氨氯地平片/培哚普利对糖耐量减低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外周血CD31+/AnnexinV+EMPs数量无显着影响。5、与苯磺酸氨氯地平片/培哚普利比较阿托伐他汀显着降低糖耐量减低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外周血CD31+/AnnexinV+EMPs数量。

谢海连,赵则祥[8](2001)在《辛伐他汀对冠心病合并糖耐量减低患者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随机将入选冠心病合并糖耐量减低患者分为降脂治疗组 (辛伐他汀 5~ 1 0mg/d ,连服 6个月 )及对照组。观察治疗前后血脂的改变 ;应用高分辨率超声 ,检测两组治疗前后肱动脉内皮依赖性及非内皮依赖性血管内径与血流变化。结果 :冠心病合并糖耐量减低患者内皮依赖性血管扩张 (FMD)及硝酸甘油介导的血管扩张 (NTG-MD)明显降低辛伐他汀治疗后 ,随血脂改善 ,FMD提高 ,但非FMD未见改善。结论 :辛伐他汀治疗能够改善冠心病合并糖耐量减低患者的FMD。

朱文秀[9](2014)在《益气活血通脉方药改善心绞痛患者动脉血管内皮功能的观察研究》文中指出1.研究目的探索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患者(SAP)病变支数及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对血流介导的内皮舒张功能(简称血管内皮细胞功能Flow-mediated asodilation FMD)的影响。观察中医益气活血通脉方药(脑心通胶囊)对SAP气虚血瘀证患者相关危险因素的影响及对血管内皮功能的保护作用。2.研究方法收集2011年11月~2013年7月于东直门中医院心内科就诊的74例SAP气虚血瘀证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按患者就诊顺序分为治疗组(即基础西医治疗加益气活血法治疗)和对照组(即仅基础西医治疗),两组基础西医治疗均进行严格的常规冠心病及支架术后治疗措施,治疗组在常规冠心病及支架术后治疗措施的基础上另口服脑心通胶囊(咸阳步长药业)4粒,每日3次;对照组单纯采用严格的常规冠心病及支架术后治疗措施,观察12周,且治疗期间对照组避免使用益气活血通脉类中药或中成药。治疗前后观察两组患者血压、血糖、血脂、血小板聚集率、高敏C反应蛋白、FMD及脑心通细胞学实验指标6-keto-P F1a的变化。3.研究结果(1)SAP单支病变组患者药前FMD大于双支病变组、三支病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双支病变组与三支病变组药前FM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将药前SAP患者血糖、LDL、HDL、CHO、TG、尿酸、高敏C反应蛋白、血小板聚集度八项指标与FMD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FMD与血小板聚集度呈负相关,回归方程为FMD(%)=6.944-0.303×血小板凝集度。(3)两组治疗后FMD较治疗前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无显着性(P>0.05)。(4)治疗组疗后较疗前高敏C反应蛋白明显下降,且治疗组治疗后血清与人正常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共培养后细胞分泌的6-keto-P F1a水平明显上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疗后血小板聚集度较疗前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血糖、LDL、HDL、TC、TG、尿酸较治疗前均无明显改善,差异无显着性(P>0.05)。(5)两组治疗后心绞痛改善状况均有好转(P<0.05),治疗组疗后乏力、气短、神疲三项中医症状与治疗前相比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治疗后FMD较治疗前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支病变组中中药组治疗后FMD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西药组治疗后PAgT较治疗前明显上升、中药组治疗前后PAgT差值与西药组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三支病变组内中药组治疗前后PAgT差值及变化率与西药组相比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4.研究结论(1)可能存在冠心病患者冠脉病变支数越多,血管内皮功能越差的趋势,同时血管内皮舒张功能FMD与血小板聚集度呈负相关。(2)益气活血通脉方药能改善SAP患者心绞痛症状及气短、乏力、神疲三项中医症状。(3)无论治疗组还是对照组均能改善SAP患者血管内皮舒张功能,且益气活血通脉方药的治疗能降低SAP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血小板聚集度。

陈赟虎,姚祖培[10](2013)在《代谢综合征与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代谢综合征在临床上较为多见,是多种疾病的集合体,其基本病理改变与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密切相关。肥胖、血脂紊乱、高血压、胰岛素抵抗是其特点,其中任何一项都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同时合并多种异常时,发生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更大,目前已经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重大问题。近年来关于代谢综合征和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的研究较多,初步揭示了两者之间的内在关系。本文分别将代谢综合征各组分及中医药与内皮细胞功能障碍的研究进行论述。

二、辛伐他汀对冠心病合并糖耐量减低患者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辛伐他汀对冠心病合并糖耐量减低患者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基层心血管病综合管理实践指南2020全文替换(论文提纲范文)

1 心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1.1 吸烟
        1.1.1 吸烟现状
        1.1.2 吸烟与心血管病风险
    1.2 饮酒
        1.2.1 饮酒流行情况
        1.2.2 饮酒对心血管系统的危害
    1.3 不健康膳食
        1.3.1 膳食现状
        1.3.2 不健康膳食对心血管的危害
        1.3.2.1 蔬菜、水果摄入不足
        1.3.2.2 高盐(钠)摄入
        1.3.2.3 高饱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摄入
    1.4 身体活动不足
        1.4.1 我国居民身体活动现状
        1.4.2 身体活动不足的危害
        1.4.2.1 身体活动不足是心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1.4.2.2 身体活动不足是影响心血管病康复的重要因素
    1.5 超重、肥胖
        1.5.1 超重、肥胖现况
        1.5.2 超重、肥胖与心血管病风险
        1.5.2.1 高血压
        1.5.2.2 冠心病
        1.5.2.3 脑卒中
        1.5.2.4 其他疾病
    1.6 社会心理因素
        1.6.1 抑郁、焦虑现况
        1.6.2 社会心理因素与心血管病风险
        1.6.2.1 应激
        1.6.2.2 抑郁
        1.6.2.3 焦虑
        1.6.2.4 A型行为
        1.6.3 心血管药物引发的抑郁症状
    1.7 血脂异常
        1.7.1 血脂异常的分类与合适水平
        1.7.2 血脂异常现况
        1.7.3 血脂异常与心血管病风险
    1.8 糖尿病
        1.8.1 糖尿病定义分型
        1.8.2 糖尿病现况
        1.8.3 糖尿病与心血管病风险
    1.9 高血压
        1.9.1 高血压现况
        1.9.2 高血压与心血管病风险
2 心血管病风险评估
    2.1 生理指标的采集及测量
        2.1.1 血压
        2.1.2 静息心率
        2.1.3 人体测量学指标
    2.2 临床指标的采集和测量
        2.2.1 病史信息
        2.2.2 实验室检查指标
    2.3 靶器官受累的指标采集和测量
        2.3.1 无症状靶器官损害
        2.3.2 临床合并症
    2.4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风险评估
        2.4.1 ASCVD风险评估流程
        2.4.2 ASCVD风险评估建议
3 危险因素干预
    3.1 行为干预
        3.1.1 行为干预的益处
        3.1.2 行为干预的原则
        3.1.3 行为干预的流程
        3.1.4 行为干预的措施
        3.1.4.1 阶段目标
        3.1.4.2 优先原则
        3.1.5 随访管理
        3.1.6 行为干预注意事项
    3.2 吸烟干预
        3.2.1 戒烟的益处
        3.2.2 戒烟的原则
        3.2.3 戒烟流程
        3.2.4 戒烟的措施
        3.2.4.1 判断戒烟意愿
        3.2.4.2 医学咨询
        3.2.4.3 5A技能
        3.2.4.4 5R干预技术
        3.2.4.5 戒烟药物
        3.2.5 随访和复吸处理
    3.3 饮酒干预
        3.3.1 戒酒的益处
        3.3.2 戒酒的原则
        3.3.3 戒酒干预的流程
        3.3.4 戒酒干预的措施
        3.3.4.1 酒精使用情况评估
        3.3.4.2 干预内容
        3.3.5 持续监测
    3.4 膳食干预
        3.4.1膳食干预的获益
        3.4.2膳食干预的原则
        3.4.3膳食营养干预流程
        3.4.4膳食营养干预的措施
        3.4.4.1 膳食评估
        3.4.4.2 干预方案
        (1)一般人群
        (2)心血管病高危人群及患者膳食建议
        3.4.5随访管理
    3.5 身体活动的干预
        3.5.1 身体活动干预的益处
        3.5.2 身体活动干预原则
        3.5.3 身体活动干预的流程
        3.5.4 身体活动干预的措施
        3.5.4.1 运动处方的要素
        3.5.4.2 心血管病稳定期运动处方程序和锻炼方法
        3.5.4.3 身体活动建议
        3.5.5 身体活动的维持
    3.6 体重管理
        3.6.1 体重管理的益处
        3.6.2 体重管理的原则
        3.6.3 体重管理的流程
        3.6.4 体重管理的措施
        3.6.4.1 咨询沟通
        3.6.4.2 体重管理的具体措施
        3.6.5 控制体重的相关药物
        3.6.6 减重后体重的长期维持
    3.7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
        3.7.1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的益处
        3.7.2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原则
        3.7.3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流程(图13)。
        3.7.4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措施
        3.7.4.1 评估
        3.7.4.2 筛查
        3.7.4.3 干预
    3.8 血脂控制
        3.8.1 血脂控制的益处
        3.8.2 我国血脂控制的现状
        3.8.3 血脂控制的原则
        3.8.3.1 定期、主动进行血脂检测
        3.8.3.2 风险评估决定血脂控制的目标人群
        3.8.3.3 血脂控制的治疗靶点
        3.8.3.4 血脂控制的目标值
        3.8.4 血脂控制的流程
        3.8.5 血脂控制的措施
        3.8.5.1 常用调脂药物的重要临床信息
        3.8.5.2 安全性监测和达标管理
        3.8.5.3 建议转诊至上级医院的情况
        3.8.6 同时控制血脂以外的心血管病综合风险
    3.9 糖尿病管理
        3.9.1 糖尿病管理的益处
        3.9.2 糖尿病管理的原则
        3.9.3 糖尿病管理的流程
        3.9.4 糖尿病管理的措施
        3.9.4.1 筛查对象
        3.9.4.2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3.9.4.3 降糖目标
        3.9.4.4 生活方式干预
        3.9.4.5 降压治疗
        3.9.4.6 调脂治疗
        3.9.4.7 阿司匹林的使用
        3.9.4.8 体重管理
        3.9.4.9 血糖管理
    3.10 高血压管理
        3.10.1 高血压管理的益处
        3.10.2 高血压管理原则
        3.10.3 初诊高血压管理流程
        3.10.4 高血压管理措施
        3.10.4.1 治疗目标
        3.10.4.2 实现降压达标的方式
        3.10.4.3 风险评估
        3.10.4.4 改善生活方式
        3.10.4.5 药物治疗
        3.10.5 高血压合并临床疾病的管理建议
        3.10.5.1 高血压合并房颤
        3.10.5.2 老年高血压
        3.10.5.3 高血压合并脑卒中
        3.10.5.4 高血压伴冠心病
        3.10.5.5 高血压合并心衰
        3.10.5.6 高血压伴肾脏疾病
        3.10.5.7 高血压合并糖尿病
        3.10.5.8 代谢综合征
4 疾病干预
    4.1 冠心病
        4.1.1 概述
        4.1.2 诊断与分类
        4.1.2.1 诊断
        4.1.2.2 分类
        4.1.3 治疗
        4.1.3.1 ACS的诊疗流程(图19)
        4.1.3.2 CCS的治疗
        4.1.3.2.1 生活方式改善
        4.1.3.2.2 药物治疗
        4.1.3.2.3 血运重建
        4.1.3.3 共病的治疗
        4.1.3.3.1 心源性疾病
        4.1.3.3.2 心外疾病
        4.1.4 心脏康复
        4.1.4.1 药物处方
        4.1.4.2 患者教育
        4.1.5 随访管理
        4.1.6 预防
    4.2 脑卒中
        4.2.1 概述
        4.2.2 诊断与分类
        4.2.2.1 脑卒中的院前早期识别
        4.2.2.2 诊断
        4.2.2.3 分类
        4.2.3 脑卒中常规治疗
        4.2.3.1 急性期脑卒中治疗
        4.2.3.2 脑卒中后的治疗
        4.2.4 脑卒中稳定期合并其他疾病的处理
        4.2.4.1 高血压
        4.2.4.2 糖尿病
        4.2.4.3 血脂异常
        4.2.4.4 房颤
        4.2.4.5 心脏疾病
        4.2.5 预防
    4.3 慢性心衰
        4.3.1 概述
        4.3.2 诊断与分类
        4.3.2.1 筛查与识别
        4.3.2.2 诊断
        4.3.2.3 分类
        4.3.3 治疗
        4.3.3.1 慢性HFrEF的治疗
        4.3.3.2 慢性HFpEF和HFmrEF的治疗
        4.3.3.3 心衰多重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综合干预及共病治疗
        4.3.3.4 转诊治疗
        4.3.4 随访管理
        4.3.5 预防
    4.4 房颤
        4.4.1 概述
        4.4.2 诊断与分类
        4.4.2.1 诊断
        4.4.2.2 分类
        4.4.3 治疗 房颤的治疗策略主要是节律控制与心室率控制。
        4.4.3.1 节律控制
        4.4.3.2 心室率控制
        4.4.4 房颤的一级预防及合并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或疾病的综合干预
        4.4.4.1 房颤的上游治疗
        4.4.4.2 房颤合并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或疾病的综合干预
        4.4.5 房颤患者脑卒中的预防
        4.4.6 随访管理、健康教育、转诊
    4.5 外周动脉疾病
        4.5.1概述
        4.5.2 诊断与分类
        4.5.2.1 危险因素
        4.5.2.2 病因
        4.5.2.3 筛查对象
        4.5.2.4 诊断
        4.5.2.5 临床分期和分型
        4.5.3 治疗
        4.5.4 其他部位PAD的诊断和治疗
        4.5.5 预防
    4.6 动脉粥样硬化
        4.6.1 概述
        4.6.2 临床表现与诊断
        4.6.2.1 危险因素
        4.6.2.2 临床表现
        4.6.2.3 动脉粥样硬化的检测
        4.6.3 治疗
        4.6.4 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
        4.6.4.1 改善生活方式
        4.6.4.2 控制危险因素
    4.7 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4.7.1 概述
        4.7.2 诊断与分类
        4.7.2.1 SAHS相关术语定义
        4.7.2.2 危险因素
        4.7.2.3 病史
        4.7.2.4嗜睡程度评估
        4.7.2.5 辅助检查
        4.7.2.6 简易诊断
        4.7.2.7 分类、分度
        4.7.3 治疗
        4.7.3.1 治疗目标
        4.7.3.2 治疗方案
        4.7.3.3 转诊指征及目的
        4.7.4 预防
        4.7.4.1 一级预防
        4.7.4.2 二级预防
        4.7.4.3 三级预防
        4.7.4.4 口腔矫治器及外科手术
        4.7.5 随访评估、健康教育
5 其他关注问题
    5.1 抗栓治疗
        5.1.1 抗栓药物种类及其作用靶点
        5.1.2 冠心病的抗凝治疗
        5.1.2.1 STEMI
        5.1.2.2 NSTE-ACS
        5.1.2.3 稳定性冠心病
        5.1.3 预防血栓栓塞疾病的抗凝治疗
        5.1.3.1 急性肺栓塞的抗凝治疗
        5.1.3.2 房颤抗凝治疗
        5.1.3.3 需长期口服抗凝药物患者的抗栓治疗建议
        5.1.3.4 抗凝中断及桥接
        5.1.4 出血预防和处理
        5.1.4.1 对症药物的使用方法
        5.1.4.2 出血处理
    5.2 抗血小板治疗
        5.2.1 抗血小板治疗的基本原则
        5.2.2 心脑血管疾病的抗血小板治疗
        5.2.3 抗血小板治疗期间出血的处理原则
        5.2.4 服用阿司匹林的注意事项
    5.3 治疗依从性
        5.3.1 治疗依从性现状
        5.3.2 治疗依从性评估
        5.3.3 治疗依从性影响因素与改善措施
    5.4 远程管理指导
        5.4.1 远程管理的必要性
        5.4.2 远程管理的优势
        5.4.2.1 远程管理提高健康管理效率
        5.4.2.2 远程管理实现健康管理均等化
        5.4.2.3 远程管理调动居民参与健康管理意识和能力
        5.4.2.4 远程管理促进健康管理及时性
        5.4.3 远程管理的可行性
        5.4.3.1 远程管理基本设备
        5.4.3.2 远程管理内容
6 投入产出分析
附录 常用筛查量表

(2)针刺郄门穴改善冠脉慢血流现象的即刻效应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临床资料
    1.1 病例选择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1.2.2 中医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脱落标准
2.研究方法
    2.1 样本量估计
    2.2 随机方法
    2.3 造影方法
    2.4 治疗方法
    2.5 疗效判定方法
        2.5.1 西医疗效判定方法
        2.5.2 中医疗效判定方法
3.结果
    3.1 一般资料分析
    3.2 病情资料分析
    3.3 疗效资料分析
    3.4 脱落、剔除分析
    3.5 安全性分析
4.讨论
    4.1 现代医学对SCFP的认识
    4.2 中医对胸痹的认识
        4.2.1 胸痹的临床症状
        4.2.2 胸痹的病因病机
        4.2.3 胸痹的中医治疗
        4.2.4 SCFP的中医治疗
    4.3 针刺治疗胸痹的机制
    4.4 选穴依据
    4.5 治疗时间的选择
    4.6 疗效结果分析
    4.7 针刺治疗SCFP的可能机制
    4.8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及展望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技术路线图
附录二 综述 冠脉慢血流现象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三 中医症状积分表

(3)糖耐量减低合并高脂血症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及二甲双胍干预的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临床研究
    1.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1 糖耐量减低合并高脂血症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分析
        1.1.2 二甲双胍干预试验
    1.2 统计学方法
    1.3 结果
        1.3.1 糖耐量减低合并高脂血症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分析
        1.3.2 二甲双胍疗效
    1.4 讨论
        1.4.1 二甲双胍对IGT合并高脂血症的干预作用
        1.4.2 脂联素与IGT合并高脂血症及二甲双胍的干预效果
    1.5 研究不足及展望
    1.6 结论
    参考文献
第2章 综述 脂联素研究新进展
    2.1 脂联素介绍
    2.2 脂联素研究新进展
        2.2.1 脂联素与动脉粥样硬化
        2.2.2 脂联素与高血压、肥胖
        2.2.3 脂联素与胰岛素抵抗
        2.2.4 脂联素与2 型糖尿病大血管、微血管病变
        2.2.5 脂联素与认知障碍
    2.3 不同干扰因素对脂联素的影响
        2.3.1 二甲双胍对脂联素的影响
        2.3.2 阿卡波糖对脂联素的影响
        2.3.3 运动对脂联素的影响
        2.3.4 其它因素对脂联素的影响
    2.4 总结
    参考文献
结论
致谢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4)阿卡波糖联合通心络胶囊在糖耐量减低冠心病患者中的治疗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四组患者冠脉造影结果的比较
    2.2 四组患者UACR的比较
    2.3 四组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的比较
3 讨论

(5)冠心病合理用药指南(论文提纲范文)

1 冠心病概述
    1.1 定义
    1.2 解剖及病理生理机制
    1.3 临床分型
        1.4.1 国际冠心病流行情况
        1.4.2 我国冠心病流行情况
    1.5 危险因素及预防
2 冠心病用药分类
    2.1 减轻症状、改善缺血的药物
        2.1.1 β受体阻滞剂
        2.1.2 硝酸酯类药物
        2.1.3 CCB
        2.1.4 其他治疗药物
        2.1.5 减轻症状、改善缺血的药物治疗建议
    2.2 预防心肌梗死、改善预后的药物
        2.2.1 阿司匹林
        2.2.2 氯吡格雷
        2.2.3替格瑞洛
        2.2.4 β受体阻滞剂
        2.2.5 他汀类药物
        2.2.6 ACEI或ARB
        2.2.7 改善预后的药物治疗建议
3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合理用药指南
    3.1 定义
    3.2 危险分层
    3.3 诊断和鉴别诊断
        3.3.1 诊断
        3.3.2 鉴别诊断
    3.4 治疗策略
        3.4.1 治疗原则和目标
        3.4.2 STEMI的治疗
        3.4.2. 1 住院后初始处理
        3.4.2.2溶栓治疗
        3.4.2. 3 抗栓治疗
        3.4.2. 4 抗心肌缺血
        3.4.2. 5 调脂治疗
        3.4.2. 6 其他治疗
        3.4.3 UA及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STE-ACS)的治疗
        3.4.3. 1 一般治疗
        3.4.3. 2 抗缺血治疗(具体推荐见表1)
        3.4.3. 3 抗血小板治疗(表2)
        3.4.3. 4 抗凝治疗
4 慢性稳定型心绞痛合理用药指南
    4.1 诊断与鉴别诊断
    4.2 病情评估
        4.2.1 临床评估
        4.2.2 负荷试验
        4.2.3 左心室功能
        4.2.4 心肌缺血成像(SPECT)
        4.2.5 冠状动脉CTA
        4.2.6 冠状动脉造影
    4.3 治疗原则
        4.3.1 建议健康的生活方式
        4.3.2 循证药物治疗
        4.3.3 血运重建
    4.4 药物的选择和合理使用
        4.4.1 缓解心绞痛/心肌缺血治疗的药物
        4.4.2 预防危险事件治疗的药物
5 微血管性心绞痛
    5.1 定义
    5.2 病因与机制
        5.2.1 内皮功能不全及MCD
        5.2.2 炎性反应
        5.2.3 心脏自主神经系统失调
        5.2.4 雌激素水平紊乱
        5.2.5 冠状动脉慢血流综合征
        5.2.6 神经内分泌及代谢因素
    5.3临床表现
    5.4 诊断及鉴别诊断
    5.5 药物治疗
        5.5.1 β受体阻滞剂
        5.5.2 CCB
        5.5.3 硝酸酯类药物
        5.5.4 ACEI
        5.5.5 他汀类药物
        5.5.6 其他药物
    5.6 非药物治疗
6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6.1 定义及分型
        6.1.1 完全SMI
        6.1.2心肌梗死后的SMI
        6.1.3 心绞痛伴SMI
    6.2 可能机制
    6.3 诊断
        6.3.1 动态心电图
        6.3.2 心电图运动试验
        6.3.3 负荷超声心动图
        6.3.4核素心肌灌注显像
    6.4 预防及治疗
        6.4.1 预防
        6.4.2 治疗
7 冠心病特殊合并症的用药治疗原则
    7.1 冠心病合并高血压
        7.1.1 概述
        7.1.2 药物选择
        7.1.2. 1 降压治疗的启动
        7.1.2. 2 目标管理
        7.1.2. 3 药物推荐
        7.1.3 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7.2 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
        7.2.1 概述
        7.2.2 冠心病合并急性心力衰竭
        7.2.2. 1 发病机制
        7.2.2. 2 诊断及评估
        7.2.2. 3 药物治疗
        7.2.3 冠心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
        7.2.3. 1 发病机制
        7.2.3. 2 诊断及评估
        7.2.3. 3 药物治疗
    7.3 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
        7.3.1 概述
        7.3.2 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血栓和出血风险评估
        7.3.3 规范抗栓治疗是平衡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血栓和出血风险的关键
        7.3.3. 1 稳定性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的抗栓治疗
        7.3.3. 2 NSTE-ACS合并心房颤动的抗栓治疗
        7.3.3. 3 STEMI合并心房颤动行直接PCI患者的抗栓治疗
        7.3.4 NOAC
        7.3.4. 1 直接凝血酶抑制剂——达比加群酯
        7.3.4. 2 直接因子Ⅹa抑制剂
        7.3.5 注意事项
    7.4 冠心病合并心脏瓣膜疾病
        7.4.1 概述
        7.4.2 一般药物治疗
        7.4.2. 1 主动脉瓣反流
        7.4.2. 2 主动脉瓣狭窄
        7.4.2. 3 二尖瓣反流
        7.4.2.4二尖瓣狭窄
        7.4.2. 5 三尖瓣反流
        7.4.2. 6 三尖瓣狭窄
        7.4.3 抗凝治疗
        7.4.3. 1 心脏瓣膜疾病合并心房颤动
        7.4.3. 2 瓣膜置换术后
    7.5 冠心病合并脑卒中
        7.5.1 概述
        7.5.2 流行病学
        7.5.3 冠心病合并脑卒中的抗栓治疗原则
        7.5.3. 1 冠心病合并出血性脑卒中是否需进行抗血小板治疗
        7.5.3. 2 冠心病合并缺血性脑卒中/TIA抗血小板、抗凝治疗
        7.5.4 一般治疗
        7.5.4. 1 抗血小板治疗
        7.5.4.2降压治疗
        7.5.4. 3 他汀类药物治疗
        7.5.4.4其他
    7.6 冠心病合并肺栓塞
        7.6.1 概述
        7.6.2 稳定性冠心病合并急性肺栓塞
        7.6.2. 1 初始抗凝治疗
        7.6.2. 2 溶栓治疗
        7.6.2.3长期抗凝治疗
        7.6.3 ACS合并急性肺栓塞
        7.6.4 PCI合并急性肺栓塞
    7.7 冠心病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7.7.1 概述
        7.7.2 COPD影响冠心病的发病机制
        7.7.3 冠心病合并COPD的药物治疗
        7.7.3. 1 β2受体激动剂
        7.7.3. 2 β受体阻滞剂
        7.7.3. 3 他汀类药物
    7.8 冠心病合并消化道出血
        7.8.1 概述
        7.8.2 抗血小板药物与PPI联用
        7.8.2. 1 抗血小板药物损伤消化道机制
        7.8.2. 2 PPI
        7.8.3 消化道出血风险评估与预防策略
        7.8.4 消化道出血的处理
        7.8.4. 1 停用抗血小板药物
        7.8.4. 2 药物治疗
        7.8.4. 3 内镜止血治疗
        7.8.5 止血后治疗药物选择
    7.9 冠心病合并肝功能异常
        7.9.1 概述
        7.9.2 常用的肝功能评价指标
        7.9.3 肝功能障碍患者的药物代谢动力学改变
        7.9.4 肝功能异常患者的用药原则
        7.9.5他汀类药物对肝功能的影响
        7.9.6 他汀类药物在合并肝功能异常患者中的应用
        7.9.8 他汀类药物所致肝损害的治疗
        (1)非特异性抗炎药:代表药物为复方甘草酸二铵、复方甘草酸苷、异甘草酸镁等。
        (2)解毒类药物:代表药物为谷胱甘肽、硫普罗宁。
        (3)肝细胞膜修复保护剂:代表药物为多烯磷脂酰胆碱。
        (4)抗氧化类药物:代表药物为水飞蓟宾。
        (5)利胆类药物:代表药物为腺苷蛋氨酸、熊去氧胆酸。
        7.9.9 其他冠心病常用药物对肝功能异常患者的影响
    7.1 0 冠心病合并慢性肾脏病
        7.1 0. 1 CKD的定义和分期
        7.1 0.1.1 CKD的定义
        7.1 0.1.2 CKD的分期
        7.1 0. 2 冠心病合并CKD患者的药物治疗
        7.1 0.2.1 抗栓治疗
        7.1 0.2.2 他汀类药物
        7.1 0.2.3 抗缺血治疗
    7.1 1 冠心病合并糖尿病
        7.1 1. 1 概述及流行病学
        7.1 1. 2 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的病理生理
        7.1 1. 3 临床特点
        7.1 1. 4 诊断
        7.1 1. 5 治疗
    7.1 2 冠心病合并甲状腺疾病
        7.1 2. 1 概述
        7.1 2. 2 冠心病合并临床和亚临床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
        7.1 2.2.1 流行病学
        7.1 2.2.2 一般治疗
        7.1 2.2.3 特殊治疗推荐
        7.1 2. 3 冠心病合并临床和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甲减)
        7.1 2.3.1 流行病学
        7.1 2.3.2 一般治疗
        7.1 2.3.3 特殊治疗推荐
    7.1 3 冠心病合并风湿免疫疾病
        7.1 3. 1 概述
        7.13.2药物治疗推荐
    7.1 4 冠心病合并外科手术
        7.1 4. 1 概述
        7.1 4. 2 药物选择
        7.1 4.2.1 β受体阻滞剂
        7.1 4.2.2 他汀类药物
        7.1 4.2.3 ACEI或ARB
        7.1 4.2.4 硝酸酯类药物
        7.1 4.2.5 抗血小板药物
        7.1 4.2.6 抗凝药物
        7.1 4.2.7 CCB
        7.14.2.8α2受体激动剂
        7.1 4. 3 注意事项
        7.1 4.3.1 β受体阻滞剂
        7.1 4.3.2 他汀类药物
        7.1 4.3.3 ACEI
        7.1 4.3.4 硝酸酯类药物
        7.1 4.3.5 抗血小板、抗凝药物
8 冠心病特殊类型的用药治疗原则
    8.1 川崎病所致冠状动脉病变
        8.1.1 概述
        8.1.2 临床诊断
        8.1.2. 1 KD合并CAL的诊断
        8.1.2. 2 AHA制定的CAA分类
        8.1.3 药物治疗
        8.1.3. 2 大剂量IVIG
        8.1.3. 3 CAA治疗
        8.1.3. 4 冠状动脉狭窄治疗
        8.1.3. 5 其他药物
        8.1.4 预后及随访
    8.2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所致冠心病
        8.2.1 概述
        8.2.2 诊断
        8.2.3 调脂药物治疗
        8.2.3. 1 调脂治疗原则
        8.2.3. 2 调脂药物开始时间
        8.2.3. 3 调脂药物治疗目标
        8.2.3. 4 调脂药物种类及选择
    8.3 非粥样硬化性冠心病
        8.3.1 冠状动脉痉挛(coronary artery spasm,CAS)
        8.3.1.1疾病概述
        8.3.1. 2 药物治疗策略
        8.3.2 冠状动脉肌桥
        8.3.2. 1 疾病概述
        8.3.2. 2 药物治疗策略
        8.3.3 自发性冠状动脉夹层
        8.3.3. 1 疾病概述
        8.3.3. 2 药物治疗策略
9 冠心病常用药物用药小结
    9.1 冠心病一级预防常用药物
        9.1.1 冠心病合并高血压病的常用药物
        9.1.2 调脂治疗的常用他汀类药物
    9.2 冠心病二级预防常用药物
    9.3 冠心病介入治疗围术期抗凝及溶栓治疗常用药物
    9.4 冠心病合并其他疾病的用药

(6)《中国循环杂志》2015年第30卷关键词索引(论文提纲范文)

A
    阿霉素
    阿司匹林
    阿托伐他汀
    Angio Light系统
    Apelin-APJ系统
B
    白蛋白
    白藜三醇
    白细胞介素8
    半乳糖凝集素3
    比伐芦定
    吡哆胺
    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
    标志和徽章
    并发症
    病理学,临床
    病例报告
    病例对照研究
C
    C反应蛋白质
    侧支循环
    超声检查,介入性
    超声心动描记术
    超声心动描记术,多普勒
    超声心动描记术,压力
    晨峰血压
    成纤维细胞
    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4
    抽吸
    除颤器,植入型
    触发,活动
    磁共振成像
    雌激素
    刺激
    促红细胞生成素
    促甲状腺素
    催乳素
    存活率
D
    大动脉炎
    代谢综合征
    丹参酮
    胆红素
    蛋白激酶类
    蛋白质二硫键异构酶
    导管插入术
    导管消融术
    导管心室隔离成形术
    登革热
    低钠血症
    低温
    抵抗素
    碘
    电刺激
    电极,植入
    电生理学
    动脉导管未闭
    动脉僵硬度
    动脉炎
    动脉粥样硬化
    动作电位
    对比剂肾病
    对比研究
    多导睡眠监测仪,便携式
    多柔比星
    多态性,单核苷酸
    多中心研究
E
    二级预防
    二甲双胍
    二尖瓣狭窄
F
    泛素蛋白连接酶类
    方法
    芳香烃受体核转位子
    放射性核素显像
    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
    非离子型含碘对比剂
    肺栓塞
    肺炎
    缝隙连接蛋白类
    氟伐他汀
    妇女
    腹膜透析
G
    钙化
    肝素
    感染
    干扰素诱导剂
    干细胞
    高甘油三酯血症
    高血压
    高血压,肺性
    高血压,妊娠性
    高血压,足细胞
    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
    Gensini积分
    骨桥蛋白
    GRACE评分
    冠状动脉
    冠状动脉斑块
    冠状动脉闭塞
    冠状动脉疾病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非体外循环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体外循环
    冠状血管
    冠状血管痉挛
    冠状血管造影术
    灌注成像
    光密度测定法
    过敏反应
H
    核纤层蛋白A型
    Hep G2细胞
    红细胞
    红细胞生成素
    呼吸障碍
    华法林
    环匹阿尼酸
    患病率
    磺达肝癸钠
J
    肌,平滑,血管
    肌钙蛋白
    肌联蛋白
    肌细胞,心脏
    基因
    基因表达调控
    基质金属蛋白酶3
    激光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急诊
    疾病特征
    脊髓损伤
    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原发性
    甲状腺
    甲状腺激素类
    间隔封堵器
    减阻剂
    健康行为
    降钙素
    降血脂药
    交感神经
    交感神经切除术,化学
    结缔组织生长因子
    结果评价(卫生保健)
    颈动脉损伤
    颈动脉狭窄
    静脉血栓形成
    局部血流
    巨噬细胞
K
    抗凝药
    抗心律失常肽10
    抗原,肿瘤相关,碳水化合物
    可降解
L
    老年人
    雷米普利
    雷帕霉素
    类风湿性
    冷
    离子通道
    利伐沙班
    利拉鲁肽
    利钠肽,脑
    利钠肽,重组
    利肽素
    连接蛋白43
    连接蛋白类
    流行病学
    硫化氢
    螺杆菌,幽门
    氯吡格雷
    氯化钙
M
    门控血池显像
    免疫学
N
    那屈肝素
    脑啡肽酶
    脑血管意外
    内皮,血管
    内皮缩血管肽1
    内皮细胞
    内向整流钾通道
    NF-k B
    尼古丁
    尼加拉瀑布样T波
    年度报告
    年龄因素
    尿微量白蛋白/肌酐
    脓毒症
P
    培哚普利
    评论
    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类
    葡萄糖代谢障碍
    葡萄糖耐量试验
    普罗帕酮
Q
    气候
    气囊扩张术
    憩室
    前列地尔
    前列腺素E2
    前瞻性研究
    青少年
    QT延长综合征
    曲美他嗪
    缺血
    缺氧
    缺氧诱导因子1
R
    桡动脉
    人参皂甙类
    RNA干扰
S
    3D打印
    肾动脉狭窄
    肾疾病
    肾素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
    肾小球滤过率
    肾脏
    肾脏功能衰竭,慢性
    生活质量
    生物多样性
    生长分化因子15
    室间隔缺损
    嗜铬细胞瘤
    受体,血管紧张素
    输血,预后
    栓塞和血栓形成
    睡眠呼吸暂停,阻塞性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顺应性
    死亡率
    随访研究
T
    糖尿病
    糖尿病,2型
    糖尿病血管病变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体层摄影术,螺旋计算机
    体外循环
    体重
    替米沙坦
    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类
    T淋巴细胞
    同型半胱氨酸
    Turner综合征
    T细胞
W
    外科手术,微创性
    危险管理
    危险性评估
    危险因素
    微RNAs
    微循环
    围手术期并发症
    维生素E
    维生素K
    尾加压素
    胃肠出血
    5-羟葵酸
X
    西洛他唑
    吸烟戒断
    细胞保护
    细胞凋亡
    细胞结构
    细胞生理过程
    细胞外基质蛋白质类
    细胞增殖
    纤维蛋白原
    氙气
    腺苷三磷酸
    腺嘌呤核苷酸类
    相关血管
    缬沙坦
    心导管插入术
    心电描记术
    心动过速,室上性
    心动过速,室性
    心动过速,折返性
    心房颤动
    心房颤动,持续性
    心房重构
    心肺复苏术
    心肌
    心肌病
    心肌病,肥大性,家族性
    心肌病,肥厚性
    心肌病,酒精性
    心肌病,扩张型
    心肌病,限制性
    心肌肥厚
    心肌梗死
    心肌疾病
    心肌缺血
    心肌细胞
    心肌纤维化
    心肌消融术
    心肌血管重建术
    心肌炎
    心肌营养素1
    心肌再灌注损伤
    心理学
    心力衰竭
    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室性
    心率变异性
    心内膜炎
    心肾综合征
    心室电风暴
    心室功能障碍,左
    心室功能障碍、右
    心室室壁瘤
    心室重构
    心血管畸形
    心血管疾病
    心血管事件
    心血管造影术
    休克,心原性
    心脏瓣膜成形术
    心脏瓣膜疾病
    心脏瓣膜假体植入
    心脏传导阻滞
    心脏功能试验
    心脏破裂,梗死后
    心脏起搏器,人工
    心脏缺损,先天性
    心脏室壁瘤
    心脏外科手术
    心脏移植
    心脏再同步化
    信号传导
    性别特性
    性别因素
    胸腺肽α1
    血沉
    血管
    血管成形术,经腔,经皮冠状动脉
    血管活性肽
    血管疾病
    血管内膜
    血管舒张
    血管再狭窄
    血流储备分数,心肌
    血流动力学
    血栓
    血栓栓塞
    血栓形成
    血小板计数/淋巴细胞比值
    血小板减少
    血小板聚集抑制剂
    血小板增多
    血压
    血压变异性
    血脂异常
Y
    压力
    烟草
    盐酸小檗碱
    氧化性应激
    药物毒性
    药物疗法
    药物洗脱球囊
    夜间
    伊伐布雷定
    胰岛素抗药性
    遗传变异
    遗传学
    乙酰半胱氨酸
    婴儿
    婴儿,新生
    应激
    有机磷化合物
    右美托咪定
    右心室
    预测
    预后
    预激综合征
    鸢尾素
    晕厥,血管迷走性
    炎症
Z
    载脂蛋白类
    再灌注损伤
    再同步化治疗
    藏红花苦素
    造血细胞生长因子
    扎考比利
    诊断
    诊断,鉴别
    震波治疗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正压呼吸
    支架
    支架内再狭窄
    脂蛋白类,HDL
    脂肪酸合成酶复合物
    脂联素
    治疗结果
    肿瘤坏死因子类
    昼夜节律
    主动脉
    主动脉,胸
    主动脉瓣狭窄
    主动脉弓
    主动脉瘤
    主动脉瘤,胸
    主动脉内气囊泵
    主动脉狭窄,瓣膜上
    转化生长因子α
    转化生长因子β1
    装置取出
    子痫
    自主神经系统
    综述
    总结性报告
    组蛋白酰基转移酶
    左卡尼汀
    左室舒张末期压力
    左西孟旦
    左心耳封堵术
    左心室重构

(7)阿托伐他汀对糖耐量减低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综述
    参考文献
附件
致谢

(9)益气活血通脉方药改善心绞痛患者动脉血管内皮功能的观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文献综述
    综述一:益气活血法治疗胸痹心痛的研究进展
        1 胸痹心痛病因病机的历史沿革
        2 益气活血法
        2.1 益气活血法的确立
        2.2 益气活血法的研究进展
        2.3 益气活血类中成药物的研究进展
        2.4 益气活血类中成药物的研究进展
        3 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血管内皮功能紊乱的研究进展
        1. 血管内皮细胞的生物学特性
        1.1 血管内皮细胞的解剖及功能
        1.2 与血管内皮功能紊乱相关的主要生物活性因子
        2 评价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方法
        2.1 内皮功能障碍的循环生物标记物
        2.2 相关体外检查
        3. 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紊乱的常见危险因素
        3.1 高血压
        3.2 高血糖
        3.3 血脂异常
        3.4 同型半胱氨酸
        3.5 吸烟
        3.6 雌激素
        3.7 缺乏运动
        3.8 年龄增加
        3.9 其他因素
        4 血管内皮功能紊乱的治疗
        4.1 一般治疗
        4.2 针对危险因素的治疗
        4.3 抗氧化治疗
        4.4 中医药治疗
        4.5 其他治疗
        5. 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前言
    临床资料与方法
        1. 研究目的
        2. 病例来源
        3. 诊断标准
        3.1 中医诊断标准
        3.2 西医诊断标准
        4. 纳入标准
        5. 排除标准
        6. 剔除、脱落与终止试验标准
        7 研究方法
        7.1 分组及给药方法
        7.2 观察指标
        7.3 疗效判定标准和积分参考
        8 统计方法
    结果
        1. 74例SAP患者药前数据比较
        1.1 病变支数与FMD
        1.2 对心血管病多重危险因素分析
        1.3 回归分析
        2 治疗组与对照组疗前与疗后的组内及组间比较
        2.1 治疗组与对照组疗前与疗后FMD的组内及组间比较
        2.2 中医临床疗效比较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小板聚集率及高敏C反应蛋白的比较
        2.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细胞学实验指标6-keto-PGF_(1α)水平的比较
        2.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糖、血脂水平的比较
        2.6 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及三支病变组治疗前后FMD及其相关血清学指标的变化
    讨论
        1 血流介导的内皮功舒张功能的检测方法
        2. SAP患者病理生理状态与FMD关系的讨论
        2.1 病变支数与FMD关系
        2.2 血小板聚集度与FMD关系
        3. 益气活血通脉方药对SAP患者治疗学方面的讨论
        3.1 益气活血通脉方药对SAP患者FMD的影响
        3.2 益气活血通脉方药对SAP患者多重危险因素的影响
        3.3 益气活血通脉方药对SAP患者细胞学实验指标6-keto-PGF1α的影响
        3.4 益气活血通脉方药对SAP患者心绞痛及单项中医症状的影响
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代谢综合征与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心性肥胖与MS
2 高血糖与MS
3 血脂紊乱与MS
4 高血压与MS
5 高尿酸与MS
6 中医药与MS
7 展 望

四、辛伐他汀对冠心病合并糖耐量减低患者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基层心血管病综合管理实践指南2020全文替换[J]. Beijing Hypertension Association;Beijing Diabete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Association;Beijing Research for Chronic Diseases Control and Health Education;.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20(08)
  • [2]针刺郄门穴改善冠脉慢血流现象的即刻效应观察[D]. 邵洁.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3]糖耐量减低合并高脂血症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及二甲双胍干预的效果分析[D]. 郝艳霞. 华北理工大学, 2019(01)
  • [4]阿卡波糖联合通心络胶囊在糖耐量减低冠心病患者中的治疗效果[J]. 李华平,尹秀英,林海燕. 中国当代医药, 2018(03)
  • [5]冠心病合理用药指南[J]. 国家卫生计生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中国药师协会.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6(06)
  • [6]《中国循环杂志》2015年第30卷关键词索引[J]. 宁田海,佟金. 中国循环杂志, 2015(12)
  • [7]阿托伐他汀对糖耐量减低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D]. 葛小宁. 苏州大学, 2014(04)
  • [8]辛伐他汀对冠心病合并糖耐量减低患者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的影响[J]. 谢海连,赵则祥. 辽宁实用糖尿病杂志, 2001(04)
  • [9]益气活血通脉方药改善心绞痛患者动脉血管内皮功能的观察研究[D]. 朱文秀.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4(09)
  • [10]代谢综合征与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J]. 陈赟虎,姚祖培.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3(01)

标签:;  ;  ;  ;  ;  

辛伐他汀对冠心病合并糖耐量异常患者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