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窒息心肌酶的变化

新生儿窒息心肌酶的变化

一、新生儿窒息时心肌酶谱的改变(论文文献综述)

周小敏[1](2021)在《新生儿窒息多器官损害特点及危险因素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全球每年约有100万新生儿死于出生窒息,窒息居新生儿死因的第三位,随着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的深入和推广,复苏成功率显着提高,窒息并发症成为威胁患儿生命的最主要原因。目的:根据收集的窒息新生儿病例资料总结窒息并发多脏器损害的特点及转归,为临床早期诊断、治疗及预防各器官损害提供参考,并从孕母、胎儿情况及复苏措施等几个方面进行窒息多器官损害危险因素的探析,为早期识别多器官损害高危患儿和积极采取有效防治措施去降低窒息后器官损害发生率、减少器官损害个数、减轻器官损害程度提供依据,为进一步提高新生儿窒息复苏后临床管理水平、降低窒息患儿死亡率及提高患儿生存质量贡献一份力量。方法:通过病历系统查找2019年1月1日至2020年8月31日期间湖北省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新生儿科诊治的窒息患儿,归纳总结窒息患儿临床病例资料后进行统计学分析。根据患儿临床表现及入院后进行的肝功能(谷丙转氨酶)、肾功能(尿量、肌酐、尿素值)、血气分析(二氧化碳分压、氧分压)、心肌酶谱(血清肌酸磷酸激酶、肌激酶同工酶值)、颅脑彩超、心脏超声、心电图、头颅核磁共振检查、胸腹部X线等检查结果进行各器官功能评估,以了解窒息新生儿并发多器官损害的临床特点;统计研究对象中发生死亡的病例数,计算新生儿窒息病死率并分析主要死亡原因;根据胎龄、窒息程度和器官损害数量,将研究对象分为早产组、足月组和轻度窒息组、重度窒息组和多器官损害组、非多器官损害组,分别比较胎龄和窒息程度对窒息患儿发生多器官损害的影响以及器官损害数量与窒息患儿临床转归的关系,并分析探讨孕母年龄、既往妊娠病史、患病情况以及胎儿、胎盘、脐带羊水情况和复苏方式等多种因素对窒息继发多器官损害的影响。计数资料用例数、百分比表示和卡方检验,p<0.05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窒息多器官损害危险因素分析时先进行单因素分析,再对与多器官损害发生显着相关的各因素做Logistic回归分析以评价多器官损害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采用相对危险度(OR)和95%可信区间表示,p<0.05说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所有数据分析均使用SPSS 26软件进行。结果:(1)86.0%的窒息患儿并发了器官损害,62.0%患儿器官损害个数≥2个。(2)窒息新生儿各器官损伤发生率分别是肺(62.1%)>心脏(46.0%)>脑(38.7%)>肾(33.6%)>胃肠道(26.8%)>肝(3.0%)。(3)各器官损伤中,与足月儿相比,早产儿的肺、脑、肾和胃肠道遭受窒息损伤风险显着增加,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轻度窒息相比,重度窒息患儿脑、肺和心脏损伤几率明显增加,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窒息新生儿肺损伤后以呼吸衰竭(54.8%)最多见,其中I型和II型呼吸衰竭各占23.7%和76.3%,其次为NRDS(43.1%)、肺炎(28.1%)、MAS(18.5%)、PPHN(4.1%)、气胸(2.7%)、肺不张(2.1%)和肺出血(1.4%)。(5)235例窒息患儿中有225例(95.7%)患儿肌酸激酶同工酶异常升高,有103例(43.8%)患儿心电图结果异常,有45例(19.1%)患儿心脏彩超结果异常。但仅有48%(108/225)肌酸激酶同工酶异常升高的患儿最终确诊为心脏损伤,而心电图或心脏超声结果异常的患儿均证实存在心脏损伤。心脏损伤患儿中心电图异常改变分别为ST段改变96例(93.2%)、各种心律失常13例(12.6%),心脏超声异常依次为三尖瓣反流14例(31.1%)、右室扩大7例(15.6%)、动脉导管未闭6例(13.3%)、心包积液5例(11.1%)、左房增大5例(11.1%)、房水平异常分流4例(8.9%)和心室壁运动减弱4例(8.9%)。(6)91例脑损伤患儿中有早产儿67例(73.6%),其中ICH有36例(53.7%)、HIE有16例(23.9%)、两者兼有者15例(22.4%),足月儿24例(26.4%),其中HIE者15例(62.5%)、ICH者4例(16.7%)、两者兼有者5例(20.8%)。(7)79例肾损伤患儿中仅有18例(22.8%)肾功能异常者同时出现无尿或少尿症状,而61例(77.2%)患儿虽存在肾功能异常而不伴随明显临床症状和体征。(8)63例胃肠道损伤患儿中有54例(85.7%)出现腹胀、48例(76.2%)出现胃储留、35例(55.6%)出现胃肠出血和10例(15.8%)出现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9)研究对象中共有15人死亡(其中8人为生后≥72小时家属放弃治疗后死亡),病死率达6.3%,死亡病例中共有早产儿11例,占死亡人数的73.3%。具体死亡原因分析如下:心力衰竭4例,严重颅内出血2例,重度肺动脉高压3例,肺出血1例,气胸1例,呼吸衰竭4例。(10)15例死亡患儿均发生了器官损害,其中多器官损害14例,占死亡人数的93.3%,其中并发3种器官损害者有8例(包括同时并发心、肺和脑损伤者4例,心、肺和胃肠道损伤者1例,心、肺和肾损伤者2例,肺、脑和肾损伤者1例),4种器官损害者有4例(包括同时并发心、脑、肺和肾损伤者3例,心、肺、胃肠道和肾损伤1例),5种器官损害者2例(包括同时并发心、脑、肺、肾和肝损伤者1例,心、肺、脑、胃肠道和肾损伤者1例),单器官损害者死亡1例,为心脏损害且家属放弃治疗后死亡,占死亡人数的6.7%,无器官损害者中没有死亡病例,组间比较显示多器官损害组死亡率明显高于非多器官损害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1)孕母年龄≥35岁或孕期患有高血压疾病、先兆流产病史、胎盘异常、早产、窒息程度重、低出生体重儿和复苏用氧浓度>40%是窒息新生儿继发多器官损害的危险因素,其中早产、低出生体重和复苏用氧浓度>40%是窒息患儿多器官损害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窒息是新生儿常见的危重疾病,各器官损害是窒息造成的主要不良后果,也是导致新生儿死亡的重要原因。新生儿窒息后最容易损伤的器官是肺,其次是心脏和脑,心肺脑三种脏器损伤也是导致窒息患儿死亡的主要原因。(2)新生儿窒息后常发生多器官损伤,尤其是早产儿和重度窒息患儿。(3)窒息新生儿多器官损伤表现形式多样,临床中常需借助各器官功能监测的辅助检查加以识别,以提高多器官损害早期诊断率及协助评估损伤程度。(4)窒息死亡患儿常为多器官损害者,且器官损害个数常≥3个,并常同时损伤心、脑、肺三大脏器中的两种。(5)新生儿窒息后发生多器官损害与早产、低出生体重、重度窒息、复苏用氧浓度>40%以及胎盘异常、孕母年龄≥35岁或孕母患有高血压疾病或孕期先兆流产病史具有明显正相关性,其中早产、低出生体重和复苏时用氧浓度>40%是导致窒息新生儿多器官损害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6)对窒息患儿进行及时有效的新法复苏、积极防治窒息后多器官损害的高危因素、熟悉窒息患儿各器官损害的临床特点、加强各器官功能状态监测以及早期诊治各器官损害可减少多器官损害的发生发展,有利于进一步降低窒息患儿病死率。

付培培,韩伟娟,崔红[2](2020)在《新生儿窒息后对心肌酶谱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研究新生儿窒息后对心肌酶谱的影响,从而对临床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提供指导。方法选取2014年3月至2020年3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诊断为窒息的190例新生儿为观察组,包括18例重度窒息患儿(重度窒息组)及172例轻度窒息患儿(轻度窒息组)。另选取同时期住院的非窒息且无胎儿窘迫的新生儿40例为对照组。对三组患儿的心肌酶谱进行检测及分析,包括乳酸脱氢酶(lactic dehydrogenase,LDH)、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肌酸激酶同工酶(creatine kinase-MB,CK-MB)、心肌肌钙蛋白Ⅰ(cardiactroponinⅠ,cTnⅠ)。结果重度窒息组及轻度窒息组的剖宫产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轻度窒息组的CK、LDH、CK-MB及cTnⅠ水平与对照组差异无显着性(P>0.05),重度窒息组的CK、LDH及CK-MB水平高于轻度窒息组及对照组,差异有显着性(P<0.05)。结论心肌酶谱可部分反映窒息的严重程度及机体的损害程度,临床上对新生儿心肌酶谱进行常规检测,在早期预测病情、诊断及治疗工作中具有重要的临床实用价值。

刘建慧[3](2019)在《脐动脉血气分析与窒息新生儿Apgar评分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窒息新生儿脐动脉血气各个指标与新生儿Apgar评分的相关性,及其在评估新生儿窒息的意义和对临床治疗的指导价值。方法:本研究进行前瞻性分析,选取2017年6月2018年12月临沂市妇女儿童医院分娩的Apgar评分<7分的新生儿160例作为窒息组,另外随机选取Apgar评分810分160例新生儿作为非窒息组进行对比分析。所有新生儿分娩出后5分钟内切断脐带,以近新生儿端脐带15 cm处应用止血钳夹闭,抽取脐动脉血1ml测血气分析,同时对新生儿进行出生后1min、5min Apgar评分,若需窒息复苏,评分至20分钟。记录羊水性状,新生儿窒息情况及新生儿脏器功能损伤情况。结果:1.两组新生儿的基本资料比较窒息组新生儿男婴94例,女婴66例,非窒息组新生儿男婴88例,女婴72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窒息组新生儿顺产26例,产钳助产54例,剖宫产80例,非窒息组新生儿顺产98例,产钳助产26例,剖宫产36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窒息组新生儿出生体重(3.27±0.77)kg,非窒息组新生儿出生体重(3.43±1.16)kg,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窒息组新生儿单胎138例,二胎及以上22例,非窒息组新生儿单胎146例,二胎及以上14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窒息组新生儿头胎116例,二胎及以上44例,非窒息组新生儿头胎102例,二胎及以上58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脐动脉血气分析与Apgar的数值比较轻度窒息组pH、PCO2、HCO3-值高于重度窒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E、PO2值低于重度窒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组pH、PCO2、HCO3-值高于轻度窒息组和重度窒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E、PO2值低于轻度窒息组和重度窒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脐动脉血pH值与新生儿出生状况的比较分析320例新生儿中,pH<7.20为122例,为38.13%。pH﹥7.20中为198例,为61.87%。pH<7.20组羊水浑浊(96.72%)、脏器功能损伤(91.80%)、窒息发生率(86.89%)明显高于pH﹥7.20组(9.09%、3.03%和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Apgar评分与新生儿出生状况的比较分析Apgar03分的新生儿羊水浑浊(100%)、脏器功能损伤(93.55%)、窒息发生率(72.58%)明显高于Apgar47分(81.63%、53.06、51.02%)及Apgar﹥8分组(20%、5.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pgar47分羊水浑浊、脏器功能损伤、窒息发生率高于Apgar﹥8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脐动脉血pH值与Apgar评分对于新生儿窒息的评估对本研究诊断方法进行诊断一致性分析,结果提示pH值的Kappa值是0.56,Apgar评分的Kappa值是0.625,Apgar+pH值的Kappa值是1,由此可见Apgar+pH值诊断新生儿窒息的准确性更高。6.脐动脉血pH值与Apgar评分对于新生儿脏器功能损伤的评估pH值对于新生儿脏器功能损伤评估的灵敏度与特异度分别为94.92%和95.05%,Apgar评分对于新生儿脏器功能损伤评估的灵敏度与特异度分别为93.22%和75.25%,两者联合对于新生儿脏器功能损伤评估的灵敏度与特异度分别为98.39%和99.24%。联合评估的灵敏度与特异度明显高于单项评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脐动脉血的血气分析结果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新生儿窒息的严重程度,可作为临床辅助新生儿窒息及其预后诊断的客观指标之一,对于评估新生儿窒息及其预后具有较好的准确性和可靠性。2.脐动脉血pH和Apgar评分对于新生儿窒息和其不良结局均有诊断价值,两者联合应用有助于提高新生儿窒息临床诊断的准确性。

范勇波,宋文秀[4](2018)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心肌损害的特点》文中研究说明新生儿缺氧缺血性心肌损害是新生儿窒息后出现的多器官损害中的一种。而新生儿窒息后最严重的损害是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也是引起新生儿死亡和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新生儿缺氧缺血性心肌损害轻者出现一过性心肌酶升高,重者可出现心力衰竭,最终导致心源性休克而死亡。其严重程度与出生时造成新生儿窒息的原因及窒息的严重程度有关,窒息越严重,心肌损害越严重。因此,减轻新生儿缺氧缺血性心肌损害的关键是及早进行正确的窒息复苏。

张惠月[5](2017)在《新生儿窒息后器官损害、高危因素及转归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研究新生儿窒息与各脏器损害、电解质紊乱、血糖异常的关系。(2)分析新生儿窒息后多脏器损害的危险因素。(3)探讨新生儿窒息后脏器功能损害的转归,探讨防治措施。方法:对我院收治的153例窒息新生儿从生后所出现的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进行功能的评估;对多器官损害的窒息新生儿进行10项围产因素的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1)新生儿窒息后多脏器损害发生率为60.1%,肺部损害(54.2%),心脏损害(53.6%)、胃肠损害(53.6%)、脑(40.5%)、肾脏损害(36.9%)、肝损害(11.1%)。轻度窒息新生儿多脏器损害发生率为52.5%,明显低于低于重度窒息新生儿多脏器损害发生率90.3%(χ2=11.69,P<0.05)。重度窒息组低钠血症、低钙血症、高血糖症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轻度窒息组(P值均<0.05);(2)早产、胎儿宫内窘迫、重度窒息、羊水污染及5分钟Apgar≤5分可增加新生儿窒息后多器官损害的发病风险,其中早产、胎儿宫内窘迫、重度窒息是新生儿窒息多器官损害的独立危险因素;(3)各脏器损害均主要发生在24小时内,但各脏器损害发生时间及恢复有差异。(4)心肌损害:重度窒息组在24小时、24小时-3天、3天-7天各时间点的血清CK-MB均高于轻度窒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不同窒息程度新生儿均在24小时内CK-MB最高,在第3天开始下降,在第7天左右基本恢复正常。而重度窒息组在第7天虽有明显下降,但仍保持在较高水平;脑损害:轻度窒息组及重度窒息组的NSE在生后24小时内、24小时-3天及3-7天3个时间点均有差异,(P值均<0.01)。重度窒息组在各个时间点均高于轻度窒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肺部损害:重度窒息组在生后6小时、6-24小时及24小时后的Pa O2均低于轻度窒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重度窒息组在生后6小时的Pa CO2高于轻度窒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0.05);肾损害:轻度窒息组及重度窒息组在第7天的尿α1M、Alb、β2-M均低于第3天的尿α1M、Alb、β2-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重度窒息组的第3天尿α1M、Alb、β2-M及第7天的尿α1M、β2-M均高于轻度窒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肝损害:重度窒息组在0-3天、3-7天后均高于轻度窒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0.05),且在3-7天后开始下降。结论:新生儿窒息常伴有脏器损害,重视围产期保健、推广新法复苏及复苏后监护,可以降低新生儿窒息后多脏器损害的发生率,提高新生儿生存质量。

王义烔,李朝霞,李夏萌,李薇,陈葵带,何康成[6](2017)在《血清心肌酶谱检测和心电图检查于新生儿窒息中的评估价值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血清心肌酶谱检测和心电图检查于新生儿窒息中的评估价值。方法对本院2014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63例窒息新生儿资料加以探究,设为实验组,并根据窒息程度不同分为2组,其中重度窒息(33例)设为实验A组,轻度窒息(30例)设为实验B组;另选取同期健康新生儿63例设为对照组;均行血清心肌酶谱检测与心电图检查,比对各组血清心肌酶谱水平及心电图变化情况。结果实验A、B组CK-MB[(376.52±117.24)U/L、(89.34±10.27)]U/L、LDH[(1243.67±214.36)U/L、(622.34±261.74)]U/L等指标水平均显着高于对照组;且实验A组各指标水平均显着高于实验B组(P<0.05);实验A组心电图异常率(81.82%)显着高于实验B组(43.33%)与对照组(0)(P<0.05)。结论新生儿心肌酶谱水平的提高与心电图ST-T改变均可反映出心肌受损严重程度,通过检测窒息新生儿心肌酶谱与检查心电图变化,对其心肌损害早期诊疗及预后评估均具重要价值。

谢树英[7](2017)在《心肌酶水平与新生儿窒息缺氧危害相关性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心肌酶水平与新生儿窒息缺氧危害相关性。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6年4月新生儿窒息患者64例为观察组,另选同期健康新生儿50例为对照组。根据窒息分级得到轻度窒息患儿37例,重度窒息患儿27例。对比几组患儿心肌酶水平,并分析心肌酶水平与新生儿窒息缺氧危害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均显着高于对照组,而轻度窒息组AST、CK、CK-MB、LDH均显着低于重度窒息组;并且轻度窒息组中出现心肌酶升高、合并心肌损伤病患比例均显着低于重度窒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最后通过相关性分析得到心肌酶中AST、CK、CK-MB、LDH与新生儿窒息缺氧均呈显着的正相关(r=0.784,P<0.001;r=0.819,P<0.001;r=0.728,P<0.001;r=0.803,P<0.001)。结论血清心肌酶水平的检测是诊断新生儿窒息的敏感指标,为新生儿窒息早治疗提供临床依据。

仇杰[8](2016)在《不同胎龄围生期窒息与多器官功能损伤的相关性》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新生儿围生期窒息后多器官功能损伤(MODS)与胎龄的关系。方法收集我院有窒息高危因素的新生儿165例(如胎盘早剥,胎盘老化,脐带绕颈与脱垂,胎膜早破,羊水过度与过少,妊娠期高血压等)。1、根据脐动脉血气分析结果判断有无围生期窒息,将其分为A组(早产儿窒息组),B组(足月儿窒息组),C组(早产儿对照组),D组(足月儿对照组),比较各组多器官功能损伤的发生率。2、以上病例中发生围生期窒息的新生儿79例,根据胎龄将其分为早期早产窒息组、晚期早产窒息儿组、足月儿窒息组,比较各组窒息后多器官功能损伤的严重程度;根据窒息程度分为轻度窒息组、重度窒息组,比较两组多器官功能损伤的严重程度。结果早产儿窒息组多器官功能损伤发生率高于足月儿窒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7,P<0.05;早产对照组与足月对照组比较多器官功能损伤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0,P>0.05)。窒息后多器官功能损伤严重程度:早期早产窒息组、晚期早产窒息组、足月窒息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1,P<0.05,列联系数为or=0.35,胎龄与窒息后多器官功能损伤程度呈低度相关性。轻度窒息组与重度窒息组多器官功能损伤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30,P<0.05,轻度窒息组与重度窒息组多器官功能损伤严重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80,P<0.05。多器官功能损伤中损伤器官的排列顺序无差异,早产儿窒息组脑损伤75.00%,肺损伤45.83%、心肌损伤37.50%、肾损伤29.17%、肝损伤16.67%,足月儿窒息组脑损伤70.00%,肺损伤35.00%、心肌损伤35.00%、肾损伤25.00%、肝损伤15.00%,各脏器损伤发生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围生期窒息后多器官功能损伤的发生率早产儿高于足月儿;胎龄越小发生多器官功能损伤的程度越严重;窒息越重,多器官功能损伤的发生率越高、程度越重;多器官功能损伤中发病率最高的为脑组织损伤,其余依次为肺、心、肾、肝、凝血、胃肠、离子。

徐建民,周丽银,湛国豪[9](2015)在《超敏C-反应蛋白、心肌酶测定与新生儿窒息程度的关系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心肌酶测定与新生儿窒息程度的关系。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2月本院收治的123例窒息新生儿,根据出生后1 min内的新生儿Apgar评分,其中42例为重度窒息组,81例为轻度窒息组;选取本院同期顺产分娩的健康无窒息新生儿30例为对照组。3组新生儿在出生24 h内抽静脉血,测定血清中hs-CRP和心肌酶(AST、LDH、CK、CK-MB、α-HBDH),并作对比分析。结果重度窒息组的hsCRP和心肌酶指标均高于轻度窒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窒息组的hs-CRP和心肌酶指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s-CRP和心肌酶在窒息新生儿中均显着升高,且升高程度与窒息程度成正相关,可作为心肌损害及严重程度的评估指标。hs-CRP与心肌酶的测定对新生儿窒息所致心肌损害的早期诊断和预后评估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冯中静[10](2014)在《新生儿窒息心肌酶谱水平变化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分析窒息新生儿心肌酶谱水平的变化情况,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2年3月—2013年12月收治的88例窒息新生儿为研究对象,其中轻度窒息新生儿48例(轻度组),重度窒息新生儿40例(重度组),以同期住院治疗的42例无窒息新生儿作为对照组,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对各组新生儿的血清心肌酶谱水平进行检测并辅以心电图检查。比较治疗前后3组患儿心肌酶谱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前,轻度组新生儿的谷草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H)、肌酸激酶(CK)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等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儿,而重度组上述指标均明显高于轻度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1周后,所有窒息新生儿的心肌酶谱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其中轻度组患儿的心肌酶水平均恢复正常,重度组患儿仍高于正常水平,轻度组患儿的心肌酶谱水平明显低于重度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窒息新生儿的心肌酶谱水平可及时了解患儿的心肌受损情况,对此类新生儿的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积极意义。

二、新生儿窒息时心肌酶谱的改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生儿窒息时心肌酶谱的改变(论文提纲范文)

(1)新生儿窒息多器官损害特点及危险因素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内容
    1.2 研究方法
    1.3 质量控制
    1.4 伦理审查
结果
    2.1 一般资料
    2.2 窒息新生儿继发多器官损害的临床特点
    2.3 窒息新生儿病死率及主要死因分析
    2.4 器官损害个数对窒息患儿预后的影响
    2.5 窒息新生儿多器官损害危险因素的分析
讨论
    3.1 窒息和器官损害发生发展机制
    3.2 新生儿窒息的多脏器损害
    3.3 新生儿窒息后多器官损害的危险因素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新生儿窒息多器官损害临床诊治研究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2)新生儿窒息后对心肌酶谱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三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
    2.2 三组患儿的心肌酶谱结果比较
3 讨论

(3)脐动脉血气分析与窒息新生儿Apgar评分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与研究分组
    3 新生儿窒息评估标准
    4 统计学方法
结果
    1 两组新生儿的一般资料比较
    2 脐动脉血气分析与Apgar的数值比较
    3 脐动脉血pH值与新生儿出生时状况的比较分析
    4 Apgar评分与新生儿出生时状况的比较分析
    5 脐动脉血pH值与Apgar评分对新生儿窒息的评估
    6 脐动脉血pH值与Apgar评分对于新生儿器官功能损伤的评估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中英文缩略词
致谢

(4)新生儿缺氧缺血性心肌损害的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1 病理生理
2 临床症状和体征
3 心肌酶谱
4 心肌病理
5 心电图
6 超声心动图
7 小结

(5)新生儿窒息后器官损害、高危因素及转归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研究方法
结果
    2.1 窒息程度与器官损害发生情况
    2.2 不同窒息程度新生儿电解质紊乱、血糖情况
    2.3 新生儿窒息多器官功能损害的危险因素
    2.4 窒息新生儿各器官功能损害发生时间情况
    2.5 窒息新生儿各器官损害好转恢复情况
    2.6
讨论
    3.1 新生儿窒息程度与器官损害关系
    3.2 新生儿窒息程度与电解质紊乱、血糖异常关系
    3.3 新生儿窒息后多器官损害的围产因素
    3.4 窒息新生儿各器官损害发生时间情况
    3.5 新生儿窒息后多器官损害转归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6)血清心肌酶谱检测和心电图检查于新生儿窒息中的评估价值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与评定标准[2]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三组血清心肌酶谱水平比较
    2.2 三组心电图异常情况比较
3 讨论

(7)心肌酶水平与新生儿窒息缺氧危害相关性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研究方法:
    1.3 观察指标[4-5]
: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心肌酶水平:
    2.2 观察组不同窒息程度心肌酶水平:
    2.3 观察组不同窒息程度患儿的心肌酶升高比例以及合并心肌损伤比例:
    2.4 心肌酶水平与新生儿窒息缺氧危害相关性分析:
3 讨论

(8)不同胎龄围生期窒息与多器官功能损伤的相关性(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9)超敏C-反应蛋白、心肌酶测定与新生儿窒息程度的关系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3 讨论

(10)新生儿窒息心肌酶谱水平变化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处理方法
2 结果
    2.1 治疗前3组新生儿的心肌酶谱水平
    2.2 治疗后轻、重度窒息新生儿的心肌酶谱水平
3 讨论

四、新生儿窒息时心肌酶谱的改变(论文参考文献)

  • [1]新生儿窒息多器官损害特点及危险因素的临床研究[D]. 周小敏. 三峡大学, 2021(01)
  • [2]新生儿窒息后对心肌酶谱的影响[J]. 付培培,韩伟娟,崔红. 中国医刊, 2020(10)
  • [3]脐动脉血气分析与窒息新生儿Apgar评分的相关性研究[D]. 刘建慧. 青岛大学, 2019(02)
  • [4]新生儿缺氧缺血性心肌损害的特点[J]. 范勇波,宋文秀. 医学综述, 2018(07)
  • [5]新生儿窒息后器官损害、高危因素及转归临床研究[D]. 张惠月. 福建医科大学, 2017(07)
  • [6]血清心肌酶谱检测和心电图检查于新生儿窒息中的评估价值分析[J]. 王义烔,李朝霞,李夏萌,李薇,陈葵带,何康成. 心电图杂志(电子版), 2017(01)
  • [7]心肌酶水平与新生儿窒息缺氧危害相关性临床分析[J]. 谢树英. 临床医学, 2017(02)
  • [8]不同胎龄围生期窒息与多器官功能损伤的相关性[D]. 仇杰. 泰山医学院, 2016(06)
  • [9]超敏C-反应蛋白、心肌酶测定与新生儿窒息程度的关系分析[J]. 徐建民,周丽银,湛国豪. 中国当代医药, 2015(21)
  • [10]新生儿窒息心肌酶谱水平变化的临床研究[J]. 冯中静. 医药论坛杂志, 2014(11)

标签:;  ;  ;  ;  ;  

新生儿窒息心肌酶的变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