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北京春季高考招生计划

2001年北京春季高考招生计划

一、2001年北京春季高考招生计划(论文文献综述)

边新灿[1](2021)在《破“五唯”背景下高校招生破解“一考定终身”难题的回溯、反思和前瞻》文中研究指明"一考定终身"是驱动新高考改革的老大难问题之一,广义的"一考定终身"与"唯分数论"交叉。我国高考招生制度演进中曾尝试用中学"预选"改变单维评价的"一考定取舍",用春季高考、多次机会克服"单一机会"给学生造成的过重心理压力,用自主招生、"三位一体"等推进综合评价,弥补"一考定终身""唯分数论"单维评价的缺陷。新高考朝着综合评价、过程评价的方向,形成了破解这一顽疾的组合拳,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效,也遇到困难和问题。中央深改委会议提出破"五唯"为高校招生破解"一考定终身"难题注入新的动力。改革要深入推进,必须在不同利益相关群体之间求得最大公约数,必须妥善谐调科学选才与公平选才、科学性与可操作性、考试规律与教育教学规律之间的辩证关系,还要把科学思维和工程思维结合起来,把长远目标"求真"和阶段性目标"求优"结合起来,设计"阶段性最优"或"阶段性较优"方案,通过阶段性努力的积聚实现最终目标。

张文卓[2](2021)在《中国高考制度改革对教育公平的影响》文中指出高考制度决定着有限且不均衡的高等教育资源如何向基础教育差异巨大的地区与群体分配。自创始起,高考制度在科目设置、命题方式、组织形式、招生计划投放、报考志愿方式、保送加分与自主招生政策等方面不断进行改革。高考制度在基础教育资源与高等教育资源严重不均衡的基础上改革,对教育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及结果公平产生重大影响。为进一步实现教育公平,我们应该继续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推行科学录取机制,完善教育政策及舆论监督体系。

轩梦娇[3](2019)在《高考模式的变化对物理学科选考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高考作为选拔学生的一个考试,对中学教育和教学有着不容忽视的导向作用,自1977年恢复高考,为了顺应社会的发展高考模式不断改革,至今已经经历了恢复、探索、发展几个阶段,而现如今社会高速发展,信息全球共享,各种新兴产业也相继冒出,对创新型人才、个性突出的人才需求也就更加迫切,高考模式的改革进入新篇章是时代的召唤。《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的发布标志着高考改革踏上新的台阶,浙沪作为第一批试点区,改革工作已经平稳落地,改革实施过程中出现的物理选考人数下降的情况引起关注。河南省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地区,高考模式改革带来的影响是不容小觑的,虽然河南省暂退改革试点区的第三批队伍,但改革的实施“不容缺席”。本文主要是针对试点区物理选考人数下降的情况,研究高考模式的变化对物理学科选考的影响,以问卷调查的方式,从教师的角度分析新的高考模式会带来哪些影响,探究若河南省实施新的高考模式学生选考物理的情况,分析新的高考模式下影响学生选考物理的因素。本文首先通过查阅与高考相关的文献,以时间为轴梳理高考自恢复以来的改革发展情况,揭开高考的新篇章,解读试点区政府发布的高考改革文件,对浙沪出现的选考物理人数下降的情况进行因素分析,在此基础上对第二批试点区的高考改革方案进行对比分析;然后以影响学生选考的因素入手编制问卷,调查师生对新高考改革实施方案的态度,探究若实施新高考,学生是否会选考物理,以及影响学生选考物理的因素;最后,从高中物理教师和学生两个不同角度分析数据,得出结论。数据显示新的高考模式会影响学生选考物理,最主要的因素就是兴趣、成绩、招生和学科本身,希望研究的结果可以帮助学生明确自己在选考时的需求。

边新灿[4](2018)在《新一轮高考改革先行试点6省市方案比较》文中指出对新一轮高考改革先行试点的上海、浙江、北京、天津、山东、海南6省市的试点方案进行了比较分析,用"一体四面两翼三的多元"概括了6省市高考改革共同的价值取向、改革目标和总体设计。6省市根据国家顶层设计,以学生为本体,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针对"唯分数论""一考定终身"和"学生既偏科又个性缺失"3个阻碍素质教育实施的老大难问题,从文理融通、综合评价、过程评价和扩大选择4个方面齐头并进实施改革,旨在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选拔的高校招生评价选拔体系。6省市正视高考改革面临的众多两难问题,努力协调科学选才和公平选才、科学性和可行性的辩证关系,力求统筹兼顾,两翼齐飞。

郑程月[5](2018)在《我国考试招生政策演进研究(1977-2017) ——以高考、中考为例》文中提出高考、中考直接关系着我国新时代人才的选拔与培养,影响着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的健康有序发展。1977年以高考恢复为发端带动了中考和整个考试招生政策的复苏,整个教育领域焕发了崭新气象。可以说,1977年我国考试招生政策的恢复是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是中国教育领域与社会制度变迁的关键转折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二十一条规定:“国家实行国家教育考试制度”,这是我国考试招生政策发展的法律保障。考试招生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环节,而高考与中考是我国现今最主要的两大升学考试,区别于其他类型的考试招生。第一,高考与中考是我国人才选拔与培养的主要方式,是基础教育向高等教育输送人才的主渠道,同时还对基础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第二,高考与中考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一方面,两者的制度设计与政策实施往往都是统筹进行的,中考改革必须配合并适应高考的改革。另一方面,两者都服务于我国现代化建设对人才多样化需求的这一根本目标。简言之,高考与中考改革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改革,在整个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中始终处于首要地位。因此,本研究以高考与中考政策恢复40年来的历史演进为研究内容与逻辑脉络,通过历史研究视角对其演进进行系统梳理与分析,窥探我国考试招生政策40年来改革与发展的历史进程。本研究立足历史回溯、政策内容分析与现实关照的三重维度,通过对高考、中考政策演进的全面、系统的分析,完整地审视40年来我国考试招生政策的发展演进。主要采用文献研究、历史研究以及教育政策的内容分析法,基于“政策演进主线—政策改革主旨、内容特征聚焦—影响因素与价值分析—历史与现实的融合与审思—展望与建议”的分析思路与阐述方式,首先通过对高考、中考现实状况的关注,以及对既有相关文献的梳理述评,发现有价值、可挖掘的研究视域,明确本研究开展的重要性与必要性,然后对我国考试招生政策进行历史溯源,扩大必要的历史视野,为深入研究夯实历史积淀,随后密切结合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变迁,在历史的回溯中对高考与中考的政策文本进行梳理,通过考试科目设置、考试内容、考试形式以及录取体制等方面的细致剖析,归纳出高考、中考政策的演进主线与内容特征,再然后分析阐述高考与中考政策演进发展的影响因素与价值取向变迁,进而总结40年来高考、中考政策演进的历史经验,并进行政策演进发展的趋向审思,最后对高考、中考政策演进的历史贡献进行总结,并进行新时代的政策展望和提出改革建议。本研究得出以下重要认识:公平选才与科学选才是考试招生政策改革的根本坚守;政策改革既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又要关注人的特殊化、个性化发展,既要突出普适性又要秉持选拔性原则;考试招生模式由统一走向多样化是政策创新的必然选择;考试招生政策的规范化与法治化是发展的必然。40年来高考与中考政策的演进发展有着重要的历史贡献,高考、中考具有长期存在的合理性、必要性,同时高考、中考政策改革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历史需要还原,并且通过回顾历史,可以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通过对40年来我国高考与中考政策演进历程的梳理描绘,有利于促进新时代下我国高考与中考的改革完善与深度创新。针对当前高考与中考政策改革所面临的形势,可采取的适切性举措建议包括:推动国家考试法的出台,深化考试招生法治化建设;扩大办学自主权,推进招考分离与特殊人才选拔;推进异地考试招生政策完善,补齐教育短板;全面构建分类考试、综合评价与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政策体系;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多措并举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适才选择”,立足人才结构的调整,健全招考机制;凝聚改革共识,综合施策,构建教育精准扶贫的长效机制;构建科学评价标准,完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与国际接轨进行考试招生政策改革,培养国际化人才。

汤佳妮[6](2018)在《试点省市新高考综合改革方案的比较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的正式颁发,我国新一轮高考制度综合改革拉开了序幕。截止2017年9月,已有六个省市对新高考制度综合改革进行试点。对试点六省市的新高考改革方案进行研究,获得其对高考制度改革的创新之处;同时对浙江和上海两地已有的成功经验的学习和借鉴以及对实施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和改正,有利于推动全国新高考改革的有效实施,也为其他省市新高考改革提供参照。通过对浙江、上海、北京、天津、山东、海南新高考改革方案的收集与整理,将其划分为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目标、主要任务与措施、保障措施五个构成要素,运用比较分析对五个构成要素进行分析和对比,旨在得出六省市在新高考改革方案中的异同,并对其异同作出分析,对比出各省市新高考改革的优势和不足。通过对六省市新高考改革方案的对比,从考试内容看,各省市新高考改革增加了学生的选择权、更加注重学生的多样性发展、改变了“唯分数论”“一分决胜负”的现状,为学生提供了多元的发展环境。从招生制度看,新高考改革赋予高校更多的自主权,给予学生更多的享有优质资源的机会,积极探索公平、科学、高效的高考录取模式。但现行试点的上海、浙江两地新高考改革也表现出了部分学科明显弱势、等级考制度设计缺陷、综合素质评价操作繁琐、自主招生自主性和公平性需要进一步提高等问题。因此,为了进一步完善新高考改革,本研究提出健全选考机制,保护弱势学科;改进选考计分方式,促进学生正确选择;转化综合素质评价思路,提高综合素质评价的整体质量;完善自主招生机制,保障招生公平等几点思考。

刘亮[7](2018)在《高考命题的历史与理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以我国高考命题变革为研究的核心问题,通过综合运用历史分析法、文献分析法、比较分析法、访谈法等多种方法,不仅对古今中外的“高考”命题方式的统分变革历史进行了重点考察,还对命题方式变革下的命题内容变迁进行了阐述,也对高考命题的部分理论问题进行了探讨。若将绪论和结论包括在内,本研究共分为8个部分。绪论部分阐述了研究的问题、概况与意义,对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并对论文框架与研究方法进行了说明。第一章考察了从隋唐至明清的一千余年间的科举考试命题制度的变革历程,重点分析了犹如现代高考的科举考试在命题方式、考试科目、试题难度上的发展脉络。第二章梳理了民国时期高校招生考试命题方式和命题内容的变革,以国、公立大学招考命题方式的统分变革为主线,审视了不同命题方式下的考试科目及试卷设置形式的演变,以及命题技术、题型、命题立意等方面的变化。第三章回顾了新中国成立后高校招生考试命题的沿革情形,主要内容包括高考命题方式的统分变革、高考命题内容的调整与演变、本世纪高校自主招生命题的实施与进展。第四章探究了美国、日本和中国台湾等境外国家和地区的高校招生考试命题方式的变革情况,并重点考察了美国的SAT和ACT、日本的大学入学中心考试、台湾的大学联考等统一命题考试的科目和内容的变革。第五章展示了当前高考命题改革的现状,不仅包括分省命题和全国统一命题两种方式的实施情况,还包括与命题内容相关的科目、考纲、试卷、试题等的设置情况。第六章阐发了高考命题涉及的部分理论问题,运用有关的学科理论视角重点探讨了高考命题的高效性、公平性和科学性等基本原则。通过以上的系统研究,本研究得到几项关于我国高考命题变革的主要结论:一、高考命题方式的统分变革受到考试文化传统、国家结构形式、考试发展规律、高校办学要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二、高考命题从不分类的统一命题方式发展到分类命题方式符合世界范围内高校招考命题变革的一般趋势;三、统一高考与高校自主招生相结合的机制符合当代世界范围内通行的“统一命题考试+高校自主命题考核”的招生模式;四、不同的高校招考命题方式所对应的考试内容各有侧重点;五、实行不同命题方式的高校招生考试都能引发中学的应试教育现象。

詹先君[8](2015)在《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招生制度改革成败归因》文中研究指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60多年间,高校招生制度改革沿着考试和招录两条路线演进,在这个过程中,有的改革获得了成功,有的改革遭受了失败,对典型的成败案例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决定高校招生制度改革成功和失败的主要因素有:呼应公平诉求,兼顾效率优先,把握以人为本,系统考量改革,明辨改革呼声。

曹权[9](2015)在《上海春季高考招生现状调查》文中研究指明在回顾国内春季高考招生(下简称春招)概状的基础上,重点调查了上海市2001年至2015年15次春招的情况,并对其现状进行了统计和分析,得出目前国内春招的优点和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几点建议,供有关部门参考。

邓芳芳[10](2015)在《我国高职分类考试招生制度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作为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主力军,其考试招生制度对整个高职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随着中国步入教育大众化阶段和市场生源数量的下降,社会对高职培养人才的数量和质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教育部分别在2010年和2014年提出“完善高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逐步实施高等学校分类入学考试”和“建立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招生考试制度”。这便进一步加速了建立独立的高职考试招生制度的节奏。但是由于建立高职分类考试招生制度的工作是近两年的热点问题,所以研究时间不长,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而现行的文献对高职分类考试招生制度的研究不多,又缺少一定的数据支持。因而,本文提出了高职分类考试招生制度的研究主题,期望能为我国高职分类考试招生制度的构建提供理论与实践上的指导价值。论文运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和比较法,对我国高职分类考试招生制度进行了分析探讨。论文共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包括问题的提出、研究意义、研究现状、概念界定、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从教育类型、培养目标和课程、知识类型三方面分析了高职考试招生分类的依据。第三部分对我国高职考试招生制度进行了问卷调查,对调查结果进行了统计与分析,梳理了存在的问题。第四部分总结了美国、英国和台湾的高职分类考试招生制度的成功经验,并得到了若干启示。第五部分针对存在的问题和结合美国、英国和台湾的高职分类考试招生制度的成功经验,尝试性地提出了我国高职分类考试招生制度框架:考试入学制度、推荐入学制度和开放入学制度,并对框架的实施提出了详细策略:建立统一入学测试和高职院校指定科目考试制度,扩大三校生的比例和招收非传统学生,建立招考分离的录取制度,建立突出综合评价的录取标准,建立APL机制。

二、2001年北京春季高考招生计划(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1年北京春季高考招生计划(论文提纲范文)

(1)破“五唯”背景下高校招生破解“一考定终身”难题的回溯、反思和前瞻(论文提纲范文)

一、“一考定终身”是驱动新高考改革的三大问题之一
    (一)驱动新高考改革的三大目标
    (二)驱动新高考改革的三大问题
    (三)“一考定终身”的概念内涵
二、“一考定终身”现象的形成与相应改革的演进脉络
    (一)“一考定取舍”与中学“预选”解决考核不全面的问题
    (二)“一考定终身”与“春季高考”解决一次考试机会心理负担过重问题
    (三) 广义的“一考定终身”与自主招生等对综合评价的探索
    (四)浙江基于高中新课改的高考改革破解“一考定终身”的尝试
三、新高考改革系列组合拳的初步成效、困境与推进策略
    (一)新高考形成破解“一考定终身”顽疾组合拳
    (二)新高考破解“一考定终身”顽疾组合拳的成效
    (三)新高考破解“一考定终身”顽疾组合拳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
        1.公平的视角
        2.效益的视角
        3.减负的视角
    (四)新高考破解“一考定终身”顽疾组合拳的前景和推进策略
        1.改革前景
        2.推进策略

(2)中国高考制度改革对教育公平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一、高考制度改革历程回顾
    (一)统一高考制度的首次建立和废止(1952年~“文化大革命”结束)
    (二)统一高考制度的恢复(1977年~20世纪末)
    (三)高考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1999~2013年)
    (四)《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的实施(2014年至今)
二、高考制度改革的趋势与发展
    (一)高考评价方式由单一转向多元
        1. 高考考试科目设置向反映学生综合能力转变
        2. 高考命题方式先分散后集中,组织形式由一次变为多次
    (二)高考录取机制日益科学规范
        1. 招生计划投放由效率优先向均衡补偿转变
        2. 报考志愿由志愿优先转变为分数优先
        3. 保送与加分政策日益规范
        4. 自主招生政策给予高校更多自主权
三、高考制度改革对教育公平的影响
    (一)高考制度所面临的教育不公的原生现状
    (二)高考改革与教育起点公平
    (三)高考改革与教育过程公平
    (四)高考改革与教育结果公平
四、高考制度改革为实现教育公平应做的进一步努力
    (一)促进教育均衡,完善补偿机制
    (二)进一步完善录取机制
    (三)完善教育政策及舆论监督

(3)高考模式的变化对物理学科选考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方法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 文献综述
第2章 高考改革历程
    2.1 高考改革恢复阶段(1977-1987)
        2.1.1 文理分科
        2.1.2 “文六理七”模式
    2.2 高考改革探索阶段(1988-1998)
        2.2.1 会考制度
        2.2.2 “三南方案”
        2.2.3 “3+2”模式
    2.3 高考改革发展阶段(1999-至今)
        2.3.1 “3+X”模式
        2.3.2 “3+文综/理综”模式
    2.4 高考改革新时代
        2.4.1 “3+3”模式
        2.4.2 “3+1+2”模式
第3章 第一批试点区高考改革
    3.1 高考改革方案解读
        3.1.1 考试科目
        3.1.2 考试时间
        3.1.3 考试内容
        3.1.4 计分方式
        3.1.5 招生制度改革
    3.2 物理学科选考现状分析
    3.3 影响物理选考因素分析
        3.3.1 学科本身
        3.3.2 考生本身
        3.3.3 计分方式
        3.3.4 录取制度
第4章 第二批试点区高考改革方案对比
    4.1 选考科目范围
    4.2 成绩呈现方式
    4.3 高校招生方式
第5章 学生对新高考模式的态度调查
    5.1 调查目的
    5.2 调查对象
    5.3 问卷设计
    5.4 数据分析
        5.4.1 学生对新高考方案的认知
        5.4.2 影响学生选考物理的因素
        5.4.3 总结
第6章 教师对新高考模式的态度调查
    6.1 调查目的
    6.2 调查对象
    6.3 问卷设计
    6.4 数据分析
        6.4.1 物理教师对新高考的认知与态度
        6.4.2 新高考实施带来的影响
        6.4.3 总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研究不足
    7.3 创新
    7.4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教师调查问卷
附录B 学生调查问卷
附录C 教师访谈
致谢

(4)新一轮高考改革先行试点6省市方案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高考改革价值取向和总体设计的比较
    1.1“一体”:以学生为本体, 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1.2“四面”:从融通、选择、综合、过程4个方面全方位推进
    1.3“两翼”:科学性和公平性、科学性和可行性两方面兼顾协调, 两翼齐飞
    1.4“三的”:着力解决3个老大难问题
    1.5“多元”:分类考试、多元选拔
2统一高考招生模式中若干具体改革举措的比较
    2.1合格考试和等级考试及其成绩呈现形式
    2.2选考科目的范围
    2.3学生3门选考科目与高校确定的选考科目范围的对应匹配办法
    2.4赋分方式
    2.5考试机会
    2.6录取批次
    2.7志愿填报和投档录取
3结束语

(5)我国考试招生政策演进研究(1977-2017) ——以高考、中考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问题与意义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问题
        三、研究意义
        (一) 丰富与完善我国考试招生政策的理论研究
        (二) 多维度探究我国考试招生政策演进历史逻辑,丰富政策研究范畴
        (三) 推动现代考试招生政策体系的构建与完善
        (四) 协同推进高考与中考政策改革完善,统筹构建人才选拔与培养体制
    第二节 概念界定
        一、政策与教育政策
        (一) 政策
        (二) 教育政策
        二、考试与招生、考试招生政策
        (一) 考试
        (二) 招生
        (三) 考试招生政策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我国考试史的相关研究
        二、我国考试招生政策发展史的相关研究
        (一) 对科举考试制度的重新审视与探究
        (二) 对民国时期考试招生政策的研究
        (三) 对1949至1977年考试招生政策的研究
        (四) 对1977年高考政策恢复以来的研究
        三、对高考、中考政策改革及政策具体内容的研究
        (一) 对高考与中考政策改革的研究
        (二) 对高考与中考政策具体内容的研究
        四、异地考试招生政策的相关研究
    第四节 研究目的、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法
        (一) 文献研究法
        (二) 历史研究法
        (三) 内容分析法
第二章 我国考试招生政策的历史溯源
    第一节 先秦至清末时期考试制度的发展与特征
        一、考试制度的萌芽:先秦时期的举贤选能
        二、古代考试制度的雏形:汉代察举制与课试
        三、古代考试制度的演变:科举的创始、发展与终结
        (一) 科举考试的诞生与发展
        (二) 科举考试的革废与新式考试的兴起
    第二节 民国时期考试招生政策的确立与发展
        一、民国考试招生政策的确立与发展
        (一) 高校从单独考试、联合招考到统一招考的演进
        (二) 中学考试权的变化与会考制度的建立
        二、革命根据地考试招生政策的发展
    第三节 1949至1977年考试招生政策的确立与变革
        一、高等学校统一考试招生政策的确立、反复与废止
        二、中学考试招生政策的逐步规范与废止
第三章 40年来考试招生政策的演进脉络与内容特征
    第一节 高考政策的演进与内容特征
        一、恢复重建阶段(1977-1984年)
        (一) 考试科目设置从文理分科到考试科目的逐步稳定
        (二) 全国统一招考形式的确立
        (三) 以知识立意考查为主
        (四) 摒弃“血统论”,确立参照政治表现、全面衡量的录取标准
        二、尝试改革阶段(1985-1992年)
        (一) 缩减考试科目,丰富考试科目组合形式
        (二) 由知识立意到侧重于能力立意的考查
        (三) 尝试扩大高校自主招生权,实行保送生与自费生政策
        (四) 考试招生工作管理制度化与法治化建设的起步
        三、基调摸索与初定阶段(1993—1998年)
        (一) 由“双轨”到“并轨”改革的完成
        (二) 素质教育理念逐渐纳入考试内容
        (三) 综合能力测试的探索与试点
        (四) 现代信息技术在招考工作中的初步应用
        四、大力改革与调整完善阶段(1999-2009年)
        (一) “3+X”考试科目设置的确立与调整
        (二) 从知识与能力立意转向素质立意的考查
        (三) 考试机会的增加与分省命题的推行
        (四) 报考条件的放开与“阳光录取”制度的建立
        (五) 高校自主选拔录取机制的建立
        (六) 考试招生政策法治化体系的构建与完善
        (七) 政策倾斜力度逐步加大,多措并举实施地区招生协作计划
        五、全面创新深化改革阶段(2010年-至今)
        (一) 新一轮考试招生政策的深化改革酝酿期(2010-2013年)
        (二) 新一轮考试招生政策深化改革实施期(2014年-至今)
    第二节 中考政策的演进与内容特征
        一、中考政策恢复与酝酿改革期(1977-1997年)
        (一) 重点中学的恢复与发展
        (二) 因地制宜推进中考改革
        (三) 考试管理权的逐步下放
        二、中考政策的改革推进期(1998-2009年)
        (一) 开启改革试点,探索特色与多样化考试模式
        (二) 均衡分配教育指标,实施指标到校
        (三) 以等级制方式替代唯分数的评定办法
        三、中考政策的创新与全面深化改革期(2010年-至今)
        (一) 确立学业水平考试与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的考试评价体系
        (二) 多元录取招生体系的构建
    第三节 高考与中考改革的互动关系
        (一) 高考改革基于顶层设计牵引中考改革的主方向
        (二) 中考改革体现了对新高考改革的全面回应
第四章 40年来考试招生政策演进的影响因素与价值取向
    第一节 考试招生政策演进的影响因素
        一、外部因素:经济、政治与社会的发展演变
        (一) 经济与政治是影响考试招生政策演进的主导因素
        (二) 社会发展变革推动考试招生政策的演进
        二、内部因素: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与考试招生政策的自我完善
        (一) 人才选拔倾向与培养目标的转变
        (二) 考试招生政策自身的调整与完善
        三、价值因素:协调价值冲突与平衡利益博弈
        (一) 协调公平与效率的价值冲突
        (二) 平衡不同主体的利益博弈
    第二节 考试招生政策演进的价值取向
        一、从单一的国家、社会本位到统一于国家、社会发展下的“以人为本”
        (一) 人才选拔、培养的国家与社会本位
        (二) “以人为本”价值取向的确立与强化
        二、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到高质量发展下的公平
        三、从基本均衡到优质均衡发展
        (一) 保证入学权利的基本均衡
        (二) 优质均衡的推进与发展
第五章 40年来考试招生政策演进的历史经验与趋向审思
    第一节 考试招生政策演进的历史经验
        一、把考试内容与考试形式作为政策改革的重点
        二、不断完善考试评价与录取机制以发挥政策功能
        三、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来推动政策改革
        四、优化人才选拔与培养始终是政策改革的主要目标
        五、从招考合一到招考分离以推动科学选才
        六、把强化考试监管与法治建设作为规范考试招生的根本
        七、基于国情坚持顶层设计、试点先行与逐步推进是政策改革主要模式
    第二节 我国考试招生政策演进的趋向审思
        一、教育扩大与普及化进程中的政策演进
        (一) 政策改革与高等教育大众化、高中阶段教育普及化相适应
        (二) 与教育扩大、普及进程相适应,推进政策的规范化、法治化
        二、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进程中的政策演进
        (一) 推动政策改革,引导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
        (二) 正确发挥“指挥棒”作用,实现由招分到招人的转变
        三、从公平选才、科学选才的“钟摆”到和谐统一的过渡
        (一) 政策改革要兼顾公平选才与科学选才的需要
        (二) 推动公平选才与科学选才的和谐统一
第六章 新时代我国考试招生政策的展望与建议
    第一节 40年来考试招生政策演进的重要贡献
        一、为人才选拔构建了科学有效的制度化渠道
        二、推进了教育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三、不断扩大了教育公平与社会公平
    第二节 对我国考试招生政策改革的认识及未来发展的建议
        一、理性认识我国考试招生政策的存在价值与意义
        二、考试招生政策改革的重要性、复杂性与长期性
        三、考试招生政策改革的展望与建议
        (一) 推动国家考试法的出台,深化考试招生法治化建设
        (二) 扩大办学自主权,推进招考分离与特殊人才选拔
        (三) 推进异地考试招生政策完善,补齐教育短板
        (四) 全面构建分类考试、综合评价与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政策体系
        (五) 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多措并举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六) “适才选择”,立足人才结构的调整,健全招考机制
        (七) 凝聚改革共识,综合施策,构建教育精准扶贫的长效机制
        (八) 构建科学评价标准,完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九) 与国际接轨进行考试招生政策改革,培养国际化人才
参考文献
致谢
读博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成果

(6)试点省市新高考综合改革方案的比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缘起和研究意义
        1. 研究缘起
        2. 研究意义
    (二) 文献综述
        1. 上海和浙江新高考改革方案的文献综述
        2. 关于新高考综合改革方案的文献综述
        3. 文献述评
    (三) 研究设计
        1. 核心概念界定
        2. 研究内容
        3. 研究方法
        4. 研究思路
一、试点省市新高考综合改革方案的构成要素
    (一) 指导思想
    (二) 基本原则
    (三) 总体目标
    (四) 主要任务和措施
        1. 统一高考招生考试改革
        2. 学业水平考试改革
        3. 综合素质评价改革
        4. 自主招生考试改革
        5. 高职院校考试改革
    (五) 保障措施
二、试点省市新高考综合改革方案要素的异同分析
    (一) 指导思想
        1. 指导思想的共性
        2. 指导思想的差异性
    (二) 基本原则
        1. 各省市基本原则的共性
        2. 各省市基本原则的差异性
    (三) 总体目标
        1. 改革目标的共性
        2. 改革目标的差异性
    (四) 改革任务和措施
        1. 统一高考改革的异同分析
        2. 学业水平考试的异同比较
        3. 综合素质评价的异同分析
        4. 自主招生的异同分析
        5. 高职院校招生录取的异同分析
    (五) 保障措施
        1. 保障措施的共性
        2. 保障措施的差异性
三、试点省市新高考综合改革方案的正负功能分析
    (一) 新高考综合改革方案的正向功能
        1. 赋予统一高考科目多样化,增加学生选择权
        2. 利用等级赋分制,削弱“分分必争”的现状
        3. 启动综合素质评价,促进学生多元发展
        4. 推动多元录取,增强高校的招生自主
        5. 加强分类考试,提升科学选才
    (二) 各省市新高考综合改革方案的负向功能
        1. 扩大选择权,部分学科出现明显弱势
        2. 等级考试制度设计缺陷,功利选择仍占上风
        3. 综合素质评价操作繁琐阻碍实施
        4. 自主招生的自主性和公平性依然亟待解决
四、关于新高考综合改革方案的几点思考
    (一) 健全选考机制,保护弱势学科
        1. 高校科学设置专业选考科目,引导学生合理选考
        2. 建立选考科目的保障机制,防止学科边缘化
        3. 加强对中学的督查与考核,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 改进选考科目计分方式,引导学生正确选择
        1. 选考科目分数基于学业水平标准的专家校准
        2. 选考科目与统考科目成绩采用并列报告
    (三) 转化综合素质评价思路,提高综合素质评价整体质量
        1. 强化综合素质评价的顶层设计
        2. 改进综合素质评价的操作方式
        3. 加强综合素质评价的专业研究
        4. 树立正确的综合素质评价思想
    (四) 完善自主招生机制,促进招生公平
        1. 加强审核,促进招生过程公平
        2. 扩大高校自主权,激发自主招生机制创新
        3. 健全法律规范,实现自主招生深度改革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7)高考命题的历史与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问题、概况与意义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的框架与方法
第一章 科举考试命题的演进
    第一节 隋唐科举考试命题变革
    第二节 宋代科举考试命题变革
    第三节 明清科举考试命题变革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民国时期高校招生考试命题的演变
    第一节 大学自主招考命题阶段
    第二节 国家统一招考命题阶段
    第三节 多种招考命题方式并存阶段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新中国高校招生考试命题沿革
    第一节 高考命题方式的统分变革
    第二节 高考命题内容的调整与演变
    第三节 高校自主招生命题的实施与进展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境外高校招生考试命题变革
    第一节 美国高校招生考试命题变革
    第二节 日本高校招生考试命题变革
    第三节 台湾地区高校招生考试命题变革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高考命题改革的现实考察
    第一节 高考分省命题方式的实施情况
    第二节 高考全国统一命题方式的实施现状
    第三节 高考命题内容的设置情况——以科目、考纲、试卷、试题为视角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高考命题的理论研究
    第一节 高考命题效率问题的理论探讨
    第二节 高考命题公平性的理论探讨
    第三节 高考命题科学性的理论探讨
    本章小结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后记
博士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8)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招生制度改革成败归因(论文提纲范文)

一、高校招生制度改革演进
     (一) 考试制度改革演进
     (二) 招录制度改革演进
二、高校招生制度改革成败案例举要
     (一) 高校招生制度改革成功案例举要
     (二) 高校招生制度失败案例举要
三、高校招生制度改革成败归因
     (一) 是否呼应公平诉求
     (二) 是否兼顾效率优先
     (三) 是否注重系统考量
     (四) 是否明辨改革呼声

(9)上海春季高考招生现状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一、国内春招概状
二、上海市春招现状
三、目前春招模式的优缺点
四、目前春招现状给我们的启示

(10)我国高职分类考试招生制度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问题提出
    第二节 研究意义
    第三节 研究现状
        一、关于我国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的研究
        二、关于高职考试招生制度的研究
        三、关于高职分类考试招生的研究
    第四节 概念界定
        一、高职
        二、分类考试招生
        三、分类考试招生制度
    第五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高职分类考试招生的依据
    第一节 不同的教育类型:普通高等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
    第二节 不同的培养目标:学术型人才和技术型人才
    第三节 不同的课程、知识类型:科学知识和技术知识
第三章 我国高职考试招生制度的现状及问题
    第一节 我国高职考试招生制度的现状
        一、招生生源以普通高中毕业生为主
        二、考试内容以理论知识为主
        三、招生模式以统一高考招生为主
        四、录取标准以升学考试成绩为主
    第二节 我国高职考试招生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考试招生模式缺少独特性
        二、入学考试的内容未能充分检测学生能力
        三、招生范围局限于传统生源
        四、院校自主招生权限不够
        五、学生能力水平的认证机制不够合理
第四章 境外高职分类考试招生制度的经验与启示
    第一节 境外高职分类考试招生制度的经验
        一、美国高职分类考试招生制度的经验
        二、英国高职分类考试招生制度的经验
        三、台湾高职分类考试招生制度的经验
    第二节 对我国高职分类考试招生制度的启示
        一、建立了独立的高职考试招生制度
        二、非传统学生可注册入学
        三、招考分离,采取了灵活多样的录取方式
        四、综合评价,建立了更加完善的审核机制
第五章 我国高职分类考试招生制度的构想与实施策略
    第一节 我国高职分类考试招生制度的框架
        一、考试入学制度
        二、推荐入学制度
        三、开放入学制度
    第二节 我国高职分类考试招生制度的实施策略
        一、建立统一入学测试和高职院校指定科目考试制度
        二、扩大三校生的比例和招收非传统学生
        三、建立招考分离的录取制度
        四、建立突出综合评价的录取标准
        五、建立APL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致谢

四、2001年北京春季高考招生计划(论文参考文献)

  • [1]破“五唯”背景下高校招生破解“一考定终身”难题的回溯、反思和前瞻[J]. 边新灿. 教育学报, 2021(01)
  • [2]中国高考制度改革对教育公平的影响[J]. 张文卓. 郑州师范教育, 2021(01)
  • [3]高考模式的变化对物理学科选考的影响研究[D]. 轩梦娇. 河南大学, 2019(01)
  • [4]新一轮高考改革先行试点6省市方案比较[J]. 边新灿. 中国考试, 2018(11)
  • [5]我国考试招生政策演进研究(1977-2017) ——以高考、中考为例[D]. 郑程月. 天津师范大学, 2018(12)
  • [6]试点省市新高考综合改革方案的比较分析[D]. 汤佳妮. 浙江师范大学, 2018(03)
  • [7]高考命题的历史与理论研究[D]. 刘亮. 厦门大学, 2018(07)
  • [8]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招生制度改革成败归因[J]. 詹先君. 湖北招生考试, 2015(05)
  • [9]上海春季高考招生现状调查[J]. 曹权. 课程教育研究, 2015(15)
  • [10]我国高职分类考试招生制度的研究[D]. 邓芳芳. 湖南师范大学, 2015(06)

标签:;  ;  ;  ;  ;  

2001年北京春季高考招生计划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