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kW有轨电车碟形弹簧断裂失效分析

60kW有轨电车碟形弹簧断裂失效分析

一、60kW电车电机盘弹簧断裂失效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张汤姆[1](2021)在《纯电动轿车一体化驱动桥设计及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伴随能源消耗的不断增加,所导致的环境污染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重点关注,也因此让人们对汽车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新能源汽车凭借着无污染、能量传动效率高以及操控友好等优势,变为了国家当前重点发展的一项汽车产业。而因传统驱动系统结较为繁琐同时制造成本偏高,无法有效地展现出驱动电机的全部性能,同时在效率方面也不尽如人意。所以综合当前的技术发展水平,给出了一种纯电动车一体化驱动后桥的结构构想,并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对其强度、刚度、模态等性能情况实施了进一步的分析,证实结构的可行性,在此基础上实现了轻量化的优化研究,之后对优化后的模型再次进行了刚强度以及疲劳等方面的分析,验证优化方案的可行性。论文主要工作如下:1、驱动后桥的结构建立。经过对传统电动汽车常用的传动方式进行调查了解,确定了一种相对而言较优的传动系统,并在此基础上给出了一种新型一体化驱动后桥的结构构想。综合市面上某款常用轿车的各项参数,对该传动系统以及驱动电机采取了具体的结构设计以及参数匹配。按照所得到的结果,通过solidworks构建了相应的几何模型。2、驱动后桥的刚强度有限元分析。将所构建的几何模型导入到CAE软件中,通过workbench平台获得有限元分析模型并划分网格进行修饰。选取汽车在工作状态下最常出现的四类极限工况,对桥壳采取了仿真计算,并依据强度理论和国标规定,对最大应力、位移计算结果采取了对比评价,证实桥壳在刚强度方面能够满足标准。3、驱动后桥的疲劳寿命与模态分析。介绍了常用的疲劳寿命分析方法,综合考虑实际工况对所选用的材料40Cr的S-N曲线进行了修正,之后对桥壳采取仿真分析,获得了其寿命以及损伤的分布规律。并对后桥桥壳采取了模态分析,获取到其前六阶模态频率。最终结果显示所设计的驱动桥在这两方面都能够满足标准。4、驱动桥结构优化及验证。按照驱动后桥在刚强度、疲劳、模态等方面的计算结果,确立了优化方案,以后桥的轻量化为目标,以某工况下的最大应力和位移为约束边界条件,以桥壳各项参数为输入采取直接优化法对驱动桥完成优化,实现了减重5.7%的目标。最后对优化结果再次采取了仿真验证,证实了优化后桥壳结构的可行性。

陈恺[2](2020)在《重庆轨道交通2号线单轨转向架构架剩余寿命评估与维保方案研究》文中指出跨座式单轨车辆各部件中转向架是最关键最核心的部件,构架是转向架的主要基础。构架是整个转向架走行部分的重要框架,而且是车辆悬挂系统、牵引驱动系统、基础制动系统、轮对轴箱系统和弹簧减振系统等基础系统设备的安装基础。构架的结构性能对单轨车辆运行的安全、品质与寿命起着直接的影响。为确认重庆二号线首批跨座式单轨车在达到15年设计寿命后是否能够继续安全运行,本论文利用计算分析与实车材料采样实验、线路实车测试相结合的方法,对重庆二号线跨座式单轨车转向架进行了剩余寿命评估。本文以接近15年设计寿命的重庆市轨道二号线较新线84辆跨座式单轨车辆项目的转向架抽样为研究对象,首先对转向架构架结构进行了强度分析,构建了转向架构架的有限元模型,分析了构架的静强度和疲劳强度,依据静强度和疲劳强度特征点的分布及状态,确定了测试重点关注位置;其次进行了现役构架材料理化性能检测、拉伸及冲击试验和焊缝金相组织分析,通过实物实验室检测,对服役转向架材料的理化性能和机械缺陷进行了状态评估;然后根据编制的转向架正线试验方案,对转向架构架进行了正线实车试验,实测了转向架构架关键位置的载荷数据,对动力转向架动态应力幅进行了统计分析,并编制了应力谱;最后基于转向架构架应力线路实测数据,分别采用P-C-S-N理论分析、等效应力中国铁路车辆规范、IIW标准和BS7910标准等4种不同的方法,进行了转向架构架剩余寿命计算,并采用等效应力日本JIS转向架规范对转向架疲劳极限进行了校核。分析、测试和研究结果表明,上述4种方法下的重庆市轨道二号线较新线84辆跨座式单轨车辆项目的转向架构架疲劳寿命分别为15.88年、16.42年,22.44年和16.52年均大于15年的设计寿命,具有一定安全余量。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本文结合车辆材料检测、结构状态检测、寿命计算、系统可延续性使用分析以及综合经济分析的结果,提出了有一定应用价值的该批次车辆退运前的维保建议。本文研究成果为重庆市轨道二号线较新线84辆跨座式单轨车辆项目的转向架构架的维修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节约了二号线跨座式单轨维修成本,也为今后开展相关研究、车辆维修制度制定和转向架结构优化设计提供了参考。

刘元欣[3](2020)在《某地铁转向架异常振动动力学计算分析》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人口不断增加,为了满足人们的出行需求,使人们能够方便、快速、安全的到达目的地,需要配置简洁、可容性强、载客量大的城市客运交通工具。城市轨道交通为这一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从我国修建第一条地铁开始,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的地铁技术已经日趋成熟,开通地铁的城市越来越多,地铁运营里程也不断增加。由于地铁车辆长期高负荷运营,地铁转向架的工作环境比较差,并且承受着很大的动作用力,因此有时会出现一些问题。本文以国内某B型地铁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出现转向架异响、高度阀调整杆断裂、一系簧螺栓断裂等问题的原因。本文仅从车辆系统动力学的角度考虑,从车辆异常振动的方向入手,尝试找出问题出现的原因。首先分析该转向架的结构特性,根据车辆的具体参数建立动力学模型。并研究分析正常工况下,该地铁车辆的动力学性能,以及车体、转向架构架和其它部件的振动特性。并将其作为动力学性能比较的基准,与车轮不圆、车轮踏面磨耗、部件失效、曲线线路设置和轨道三角坑等工况下车辆的动力学性能及振动响应情况进行对比,判断车辆及部件振动以及部件动作用力与上述不同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分析可能造成车辆转向架异响和部件断裂问题的原因。本文的主要工作和结论如下:(1)将部件未失效时车辆的动态响应情况作为基准,与空簧失效和二系横向减振器失效后的情况进行对比。结果表明空簧失效会影响车辆的垂向性能,使车辆垂向性能恶化,二系横向减振器失效会使车辆横向性能恶化,二者都会导致车辆出现异常振动,可能导致车辆转向架异响和部件断裂事故的发生。因此,为了避免对车辆造成更不利的影响,当出现部件失效时,应当及时维修和更换。(2)将车轮理想圆时车辆的动力学性能及振动响应作为基准,与车轮三阶、四阶、八阶和九阶不圆,以及车轮轴向磨耗时,车辆系统的动态响应情况作对比。结果表明,车轮不圆会使车体、转向架、轴箱和调整杆的垂向振动都变得剧烈,垂向最大振动加速度随波深的增大而明显增大。车体的振动受到了悬挂系统很大的衰减,但对于轴箱和构架,随着波深的增加,冲击不断增大,车轮不圆引起的振动幅值也不断增大,并远远超过车轮理想圆时轴箱和构架的振动幅值,使垂向振动加速度迅速增大,且车轮不圆阶数越大,振动加速度的变化越明显,对轴箱和构架影响很大,会导致转向架异响和轴箱底部紧固螺栓断裂事故的发生。而车轮轴向磨耗会使车辆的横向性能变差,车辆横向振动加速度增大,这也是导致车辆异常振动的原因,会导致车辆转向架异响和部件断裂事故的发生。(3)计算了不同的曲线半径、缓和曲线长度和超高等曲线参数时,车辆的平稳性、安全性和振动加速度,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曲线线路设置对车辆系统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曲线半径越大、缓和曲线长度越大,车体、构架、轴箱和调整杆的横向振动越小,车辆运行安全性越好。运行速度对车辆性能的影响也很大,因此为了使车辆安全、平稳地通过曲线线路,并避免车内人员的不适,应该降低运行速度。通过分析曲线超高对车辆的影响发现,欠超高或过超高越大,车辆受到的横向作用力也越大,导致车辆横向性能恶化,车辆安全性降低。因此车辆运行速度应该尽可能的接近曲线超高设计时的均衡速度,避免因车辆受到较大的横向作用力,而导致一系簧螺栓断裂、调整杆断裂等事故的发生。(4)分析车辆经过轨道三角坑时的动力学性能,并将不同波幅下的车辆动力学性能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当车辆经过三角坑时,车体、构架、轴箱和调整杆都会产生较大的横向和垂向振动加速度,且振动加速度随着波幅的增加而增大,可能导致转向架异响和一系簧螺栓断裂事故的发生。并且车辆在经过三角坑时还会产生较大的轮重减载率和脱轨系数,数值会随波幅的增加而迅速增大,影响行车安全。

王金乐[4](2020)在《无轨电车气压制动系统仿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无轨电车是一种城市交通车辆,路况复杂,制动系统使用频繁,并经常有超载情况发生。制动系统是无轨电车安全行驶的重要保障,是保证车辆运行的关键技术之一。对无轨电车气压制动系统的制动性能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无轨电车气压制动系统的制动性能进行研究,分析气压制动的安全稳定性,为无轨电车的设计开发提供理论支持。以某型无轨电车为研究对象,结合轨道车辆和汽车制动系统的结构与特点,分析了无轨电车气压制动系统的结构和工作原理,研究了电子制动控制单元(EBCU)的工作原理,并依据无轨电车制动性能的要求,分析计算得出了无轨电车制动系统中的主要参数。对无轨电车制动系统进行了制动动力学分析,制定了无轨电车常用制动、紧急制动、驻车制动、备用制动和保持制动五种制动模式的控制策略以及整车控制策略;基于AMESim和Matlab/Simulink仿真软件建立了制动系统元件模型及整车制动系统模型,并进行联合仿真。仿真结果表明在空载和满载工况下,不同初速度时无轨电车的制动距离、制动减速度以及车速随时间变化的曲线,采用论文研究制动策略的无轨电车气压制动系统的制动性能符合法规的要求。

杜鹏[5](2020)在《B型地铁车辆转向架构架服役安全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经济的蓬勃发展,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张,城市人口也继而快速增长,使得现代化城市面临一系列交通拥堵问题。目前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以地铁为主,为解决城市拥堵,交通繁忙提供了有效措施。焊接构架作为转向架支撑车体和连接各零部件的关键结构,其服役性能的安全可靠性直接影响着列车的运行安全。为此,本文以地铁B型车动车焊接构架为研究对象,对其疲劳强度强度和结构优化两方面进行研究。首先,建立B型地铁车辆转向架构架的精细化有限元模型,根据UIC615-4标准确定边界条件,采用ANSYS软件进行了超常载荷工况下的静强度仿真分析,并采用第四强度理论对分析结果进行评估。分析结果显示构架在超常载荷工况下的最大应力出现在纵向辅助梁与横梁连接处,应力值为238.7 MPa,满足静强度要求。接着对构架进行自由模态分析,选取前13阶振型,其中前6阶为刚体模态,振动频率为0,7-13阶振型最低振动固有频率为45.49Hz,最高振动固有频率为137.11Hz。其次,对焊接构架进行了疲劳损伤分析。主要采用准静态法进行损伤计算,分三个载荷步在nCode软件中进行运算,分析结果得到三个载荷步下的疲劳损伤均主要集中在横向止挡处,最终得到的累计损伤出现在横向止挡支撑板底部,累计损伤值为0.676,寿命为1.48×107,损伤值小于1说明所研究的转向架构架满足使用要求。最后,结合静强度和疲劳损伤结果进行结构优化设计。采用子模型的方法建立了纵向辅助梁与横梁连接处、横向止挡处的子模型,主要目的是提高计算效率,优化方法采用拓扑优化。并对优化后的有限元模型再次进行强度校核,结果显示优化后构架的最大的应力为177.3 MPa,出现在侧梁与横梁连接圆弧过渡处;优化后疲劳累计损伤出现在横向止挡支撑板与侧梁焊缝焊趾处,累计损伤较之前也有所降低。

孙小辰[6](2019)在《混合动力(电力)调车机车研究》文中指出在充分研究了调车机车排放污染、噪声大、经济性差、牵引力不足、连续作业能力不足等问题后,消化吸收国外的先进设计理念结合国内的运用环境情况,深入研究机车广域服务技术,采用“产学研”联合攻关方法,考虑绿色发展理念,立足中国调车机车技术和产业发展,从学术理论研究、技术研发、产业化配套等多维度进行研究。开发一种使用接触网、动力电池作为双动力源的能源混合型机车。重点攻克混合动力总体集成技术、动力混合及动力转换技术、锂离子电池、燃料电池、电热保障系统、整车能量管理技术,形成完善的总体及部件方案。从技术性能对比、直接经济效益分析、社会效益分析三个方面论证混合动力(电力)调车机车技术经济性。研究表明:混合动力(电力)调车机车的研发进一步搭建和完善了我国调车机车的技术平台,逐步达到完全的国产化率,从而大幅度地降低制造成本,并达到国际知名企业的同等技术质量标准。同时通过不断完善,在该机车的技术平台下,研制开发出不同环境并适应各种运用工况的调车机车,实现调车机车的多样化、系列化、模块化和标准化,满足路国内外不同市场的需求,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并填补了中国新能源调车机车的空白。

曾成[7](2019)在《地铁车辆可靠性评估与维修决策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前地铁车辆可靠性指标已成为针对地铁运营公司及车辆制造厂商的重要考核指标。地铁车辆可靠性的提升和维持依赖于充分的前期设计和制造预想以及合适的维护保养,目前国内各大地铁运营公司和制造厂商在地铁车辆主要设备的可靠性分析、评估方面的研究与国外还有较大的水平差距。同时在车辆设备的维修规程制定方面也主要采用定期维修和重要设备加密维修的思想,对现场宝贵的故障数据缺乏系统的整理和科学分析。随着地铁车辆复杂程度的日益提升,许多车辆零部件的故障规律并不符合“浴盆曲线”特征,对这类零部件的维修就存在较大的过度维修的风险。制定这类零部件的维修规程则更加需要进行严谨的可靠性分析与评估,同时需要将经济性、安全性指标统一纳入到地铁车辆设备的可靠性分析、评估当中。因此对地铁车辆开展可靠性分析、评估及维修决策技术的研究也就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紧迫性。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如下:(1)采用故障树分析法(FTA)、故障模式影响及危害度分析法(FMECA)识别地铁车辆主要系统的故障模式,开展各系统主要零部件的可靠性分析,采用逻辑决断法制定系统主要零部件的维修方案。(2)基于地铁车辆运用过程中产生的故障数据,研究采用定时截尾试验方案处理截尾数据,计算地铁车辆主要系统的可靠性指标及分析故障规律,开展地铁车辆主要系统的可靠性评估。(3)建立以风险-可用度为基础的地铁车辆维修周期优化模型,根据可靠性分析获得的故障模式危害度作为风险因素,采用蒙特卡洛方法借助计算机仿真求解最优维修周期。(4)开发适用于地铁车辆的可靠性维修管理系统,系统包括地铁车辆设备的信息管理、FMECA分析、故障数据录入与审核以及可靠性数据分析计算模块。

韩健[8](2018)在《地铁列车-嵌入式轨道系统动力学性能及振动噪声特性研究》文中提出城市轨道交通正在快速发展,人们对轨道交通的乘坐舒适性和减振降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地铁作为城市轨道交通的主力,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因此,地铁无砟轨道出现了多样式的减振结构,但是轮轨系统却仍然存在着局部强烈振动、轮轨异常磨耗、系统结构的疲劳伤损和噪声问题。嵌入式轨道作为一种减振降噪轨道结构型式,通常是基于城市街道路面的低地板有轨电车系统设计的,在地铁中应用,将面临更高运行速度、更大轴重、更复杂线路条件等挑战,在我国地铁列车与嵌入式轨道的匹配适用性问题也尚属未知。现有的有轨电车-嵌入式轨道动力学模型和地铁列车-轨道动力学模型不可以直接用来分析新的地铁列车-嵌入式轨道系统动力学问题,嵌入式轨道应用于地铁后,与以往地铁中使用的离散支承轨道相比,嵌入式轨道结构的振动特性也需要重新认识。因此需要针对地铁列车-嵌入式轨道系统,通过仿真和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整个系统的动力学性能和振动噪声特性。本文针对地铁列车-嵌入式轨道系统的动力学性能和振动噪声特性,开展了以下几方面的研究工作:(1)对嵌入式轨道结构特点、动力学性能和振动噪声特性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和现状进行了综述,论述了嵌入式轨道在地铁环境应用的可行性和需要研究的方向。(2)建立了地铁列车-嵌入式轨道耦合系统的动力学性能分析模型,考虑了六节编组的地铁列车系统动力学、嵌入式轨道系统动力学以及列车/轨道耦合作用等三方面内容,并开发了相应的数值程序。该模型首次将嵌入式轨道结构与地铁列车作为一个完整耦合系统,充分考虑了嵌入式轨道的连续支承特性和高分子材料的质量效应,是目前国内外最全面的地铁列车-嵌入式轨道耦合系统动力学性能计算模型。运用该模型计算了在地铁最高运营速度和轴重条件下运行通过嵌入式轨道结构时地铁列车的动力学响应,为嵌入式轨道在我国地铁环境的应用提供重要参考和依据。(3)建立了地铁列车-嵌入式轨道系统的振动噪声分析模型,模型包含了基于混合有限元-边界元方法建立的地铁车轮-嵌入式轨道系统滚动噪声预测模型、基于统计能量方法建立的运行于嵌入式轨道上的地铁列车的车内噪声预测模型、基于声线法建立的车外噪声预测模型以及基于波数有限元-边界元(2.5D有限元-边界元)方法建立的考虑隧道运行条件的环境振动预测模型。运用建立的地铁列车-嵌入式轨道系统振动噪声模型,自上而下系统地分析了嵌入式轨道系统在地铁运行条件下的振动噪声特性。(4)从地铁列车-嵌入式轨道系统的动力学性能和振动噪声特性两方面着手,对嵌入式轨道结构和材料参数的影响展开分析,以动力学性能和振动噪声特性作为目标约束条件,综合提升嵌入式轨道结构的性能。(5)基于首次在我国某地铁铺设的嵌入式连续支承无砟轨道试验线,开展地铁列车-嵌入式轨道系统的动力学性能和振动噪声特性测试:测试和分析运行于嵌入式轨道上地铁列车的稳定性和平稳性、轨道固有振动特性、列车通过时轨道及隧道振动特性、车辆关键位置的振动特性、轮轨噪声和车内噪声,并与离散支承扣件式轨道进行对比。通过对该轨道系统的测试和分析,评价嵌入式轨道的实际应用效果,验证嵌入式轨道仿真设计的准确性。

周晓霞[9](2003)在《60kW电车电机盘弹簧断裂失效分析》文中研究指明60kW电车电机盘弹簧于静止收紧状态时经数日后发生批量断裂。从化学分析、机械性能、宏观微观检验分析中,发 现电机盘弹簧发生批量断裂的主要原因为氢脆断裂,误用材料。

景陶敬[10](2019)在《FSEC纯电动赛车结构设计及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方程式赛车是集汽车动力性、制动性、操纵稳定性、车身安全性及空气动力学等先进技术于一体的极速车辆。中国大学生方程式汽车(FSAE)大赛是车辆工程专业学生展现综合技术的舞台,随着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汽车的发展,纯电动赛车(FSEC)已纳入正式赛事。开展对电动赛车总体设计、系统开发和安全性能研究,可为整车综合性能的提高打下良好基础,对推进我国方程式赛车的进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应用价值。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1)依托CATIA软件和人机工程学理论,以操控性为设计目标,对赛车进行总体设计,构建FSEC纯电动赛车整车模型,包括动力系统、车架、车身、悬架、制动、转向和电气系统;(2)依托Hypereorks软件和有限元(FEA)理论,对满载弯曲、紧急制动、急速转弯和满载扭转等工况下的车架结构进行静力学分析,并在自由模态下对车架进行模态分析,验证车架结构安全性;(3)依托ADAMS/Car软件和车辆动力学理论,对悬架系统进行双轮同向跳动±30mm动态仿真,分析悬架结构参数对前轮定位、轮距及侧倾中心等参数的影响,结合ADAMS/Insight进行悬架性能优化;(4)根据赛车动力性和经济性要求进行动力系统参数匹配,结合赛事要求,确定整车动力系统,在Optimum Lap软件中建立赛车和赛道模型,分析FSAE比赛工况,优化传动比;(5)利用CRUISE软件建立整车仿真模型,对赛车的最高车速、75m直线加速性能、续航里程等工况进行仿真分析,验证动力系统参数匹配的合理性;(6)以保证安全及满足赛事规则要求为目标,完成整车电气系统设计,包括高压驱动系统、低压控制系统和安全回路等电气系统等。(7)根据上述研究内容,制造实车,进行相关检查,验证理论设计的可行性。本研究成果可为纯电动方程式赛车提供技术参考。

二、60kW电车电机盘弹簧断裂失效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60kW电车电机盘弹簧断裂失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纯电动轿车一体化驱动桥设计及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的选题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驱动桥的国内研究现状
        1.2.2 驱动桥的国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研究意义和内容
        1.3.1 论文的研究目的
        1.3.2 论文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一体化驱动桥结构设计和参数计算
    2.1 一体化驱动桥的结构分析与设计
    2.2 一体化驱动后桥参数匹配
    2.3 动力系统参数匹配
        2.3.1 电机参数确定
        2.3.2 传动系统参数匹配
        2.3.3 齿轮材料选择
        2.3.4 第一级传动齿轮具体参数设计与校核
        2.3.5 确定传动齿轮尺寸参数
        2.3.6 校核齿根弯曲强度
    2.4 传动轴的设计与计算
        2.4.1 电机输出轴的设计计算
        2.4.2 动力输出轴的设计与计算
    2.5 桥壳设计
    2.6 驱动桥总成设计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驱动桥有限元模型建立及四种极限工况下的仿真分析
    3.1 驱动桥有限元模型的构建
        3.1.1 模型简化
        3.1.2 划分网格
    3.2 桥壳不平路面冲击载荷作用下受力分析
        3.2.1 桥壳不平路面工况下驱动桥壳所受载荷与约束
        3.2.2 桥壳不平路面冲击载荷作用下仿真计算分析
    3.3 桥壳最大驱动力工况下受力分析
        3.3.1 桥壳最大驱动力工况下的承受载荷与约束
        3.3.2 桥壳最大驱动力行驶仿真计算分析
    3.4 紧急制动时的驱动后桥桥壳受力分析
        3.4.1 桥壳紧急制动情况下所受载荷与约束
        3.4.2 桥壳紧急制动时仿真计算分析
    3.5 桥壳受最大侧向力时的受力分析
        3.5.1 桥壳受侧向力情况下所受载荷与约束
        3.5.2 桥壳最大侧向力工况下仿真计算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一体化驱动桥疲劳寿命分析及模态分析
    4.1 驱动桥的疲劳寿命分析
        4.1.1 疲劳寿命分析理论及方法
        4.1.2 材料S-N曲线
        4.1.3 驱动桥壳疲劳寿命分析
    4.2 桥壳模态分析
        4.2.1 模态分析基本理论
        4.2.2 桥壳模态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驱动桥壳优化设计
    5.1 Design Explorer基础
        5.1.1 Design Explorer简介
        5.1.2 参数类型
        5.1.3 优化方法
    5.2 优化数学模型
        5.2.1 制定变量
        5.2.2 约束条件
        5.2.3 目标函数
    5.3 优化设计模块
        5.3.1 Direct Optimization实验设计
        5.3.2 整体灵敏度响应与优化解
    5.4 优化后的后桥壳体仿真分析
        5.4.1 优化后的后桥桥壳强度分析
        5.4.2 优化后的后桥桥壳刚度分析
        5.4.3 优化后的后桥桥壳疲劳及模态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清单

(2)重庆轨道交通2号线单轨转向架构架剩余寿命评估与维保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转向架疲劳寿命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研究方法
第二章 重庆轨道交通2 号线单轨转向架结构强度分析
    2.1 转向架几何模型与基本构成
    2.2 转向架荷载分析
    2.3 转向架有限元模型
    2.4 转向架结构静强度分析
        2.4.1 转向架的自振特性分析
        2.4.2 各种工况下的转向架响应分析
    2.5 单轨转向架构架疲劳强度计算
        2.5.1 计算工况
        2.5.2 转向架疲劳强度计算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2号线单轨转向架材料检测与转向架正线试验
    3.1 转向架构架材料检测与分析
        3.1.1 理化性能检测
        3.1.2 拉伸及冲击试验
        3.1.3 转向架裂纹扩散速率试验
        3.1.4 焊缝低倍分析
        3.1.5 转向架对接焊缝低倍分析
        3.1.6 金相分析
        3.1.7 结构尺寸检查
        3.1.8 结构无损检测
    3.2 转向架线路试验方案
        3.2.1 试验大纲
        3.2.2 测点选取
        3.2.3 试验过程
        3.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重庆轨道交通2 号线单轨转向架疲劳寿命分析
    4.1 疲劳寿命研究方法
        4.1.1 疲劳分析方法介绍
        4.1.2 疲劳寿命计算的参数
    4.2 转向架荷载识别及应力谱编制
        4.2.1 转向架载荷识别方法
        4.2.2 疲劳应力谱的编制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正线试验的剩余寿命预测
    5.1 计算样本
    5.2 基于材料P-C-S-N曲线的疲劳寿命预测
    5.3 基于等效应力的中国规范的疲劳寿命预测
    5.4 基于等效应力的日本规范校核
    5.5 基于IIW标准的疲劳寿命
    5.6 基于BS7910 标准的服役寿命计算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维保方案研究
    6.1 车辆可延续性分析
        6.1.1 车辆运营概况
        6.1.2 可靠性分析
    6.2 维保周期与成本
    6.3 维保方案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3)某地铁转向架异常振动动力学计算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及技术路线
第2章 车辆结构和动力学模型
    2.1 地铁车辆结构特点
        2.1.1 地铁车辆及线路条件概述
        2.1.2 转向架系统构成
    2.2 地铁车辆动力学模型
        2.2.1 构架和轮对
        2.2.2 一系悬挂及轴箱定位装置
        2.2.3 二系悬挂
        2.2.4 整车模型
        2.2.5 车辆主要参数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车辆动力学性能分析及悬挂部件失效的影响
    3.1 车辆稳定性
    3.2 车辆平稳性
    3.3 运行安全性
    3.4 部件振动响应
        3.4.1 部件最大振动加速度
        3.4.2 部件振动频域分析
    3.5 车辆部件的受力情况
    3.6 悬挂部件失效对车辆动力学性能的影响
        3.6.1 空簧失效对车辆动力学性能的影响
        3.6.2 二系横向减振器失效对车辆动力学性能的影响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车轮磨耗对车辆动力学性能的影响
    4.1 车轮不圆对车辆动力学性能的影响
        4.1.1 车轮不圆对车辆平稳性的影响
        4.1.2 车轮不圆对振动加速度的影响
        4.1.3 车轮不圆对振动频率响应情况的影响
        4.1.4 车轮不圆对部件受力情况的影响
    4.2 车轮轴向磨耗对车辆动力学性能的影响
        4.2.1 车轮轴向磨耗前后几何关系对比
        4.2.2 车轮轴向磨耗对平稳性的影响
        4.2.3 车轮轴向磨耗对最大加速度的影响
        4.2.4 车轮轴向磨耗对部件受力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线路条件对车辆动力学性能的影响
    5.1 不同曲线设置对车辆动力学性能的影响
        5.1.1 曲线半径对车辆动力学性能的影响
        5.1.2 缓和曲线长度对车辆动力学性能的影响
        5.1.3 超高对车辆动力学性能的影响
    5.2 轨道三角坑对车辆动力学性能的影响
        5.2.1 轨道三角坑对振动加速度的影响
        5.2.2 轨道三角坑对安全性的影响
    5.3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学位论文数据集

(4)无轨电车气压制动系统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无轨电车的发展背景
        1.1.2 无轨电车气压制动系统的研究意义
    1.2 无轨电车气压制动系统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无轨电车气压制动系统结构与原理
    2.1 制动安全性法规要求
    2.2 无轨电车的基本结构与参数
        2.2.1 整车制动系统方案与基本构成
        2.2.2 整车基本参数
    2.3 整车气压制动系统工作原理
        2.3.1 EBCU(中央控制器)工作原理
        2.3.2 制动模式功能分析
    2.4 电空复合制动工作原理
    2.5 整车气压制动系统参数分析
        2.5.1 无轨电车载重分析
        2.5.2 无轨电车制动减速度分析
        2.5.3 无轨车辆附着力分析
        2.5.4 无轨电车电制动力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无轨电车气压制动系统控制策略研究
    3.1 无轨电车动力学研究
        3.1.1 车轮制动动力学研究
        3.1.2 无轨电车行驶动力学研究
    3.2 制动力分配研究
        3.2.1 分配要求
        3.2.2 制动力分配
    3.3 驾驶员操纵意图识别
    3.4 整车控制策略研究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无轨电车气压制动系统模型的建立
    4.1 基于simulink的整车制动模型
        4.1.1 车体动力学模型
        4.1.2 制动力分配模型
        4.1.3 电机模型
        4.1.4 驾驶员模型
    4.2 基于AMEsim的气压制动系统模型
        4.2.1 制动踏板模型
        4.2.2 串联双腔制动阀模型
        4.2.3 气压ABS调节器模型
        4.2.4 前桥模块模型
        4.2.5 制动气室模型
    4.3 整车模型与联合仿真接口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无轨电车气压制动系统仿真分析
    5.1 制动性能分析
    5.2 仿真策略
    5.3 常用制动仿真分析
        5.3.1 AW0工况下常用制动仿真
        5.3.2 AW3工况下常用制动仿真
    5.4 紧急制动仿真分析
        5.4.1 AW0工况下紧急制动仿真
        5.4.2 AW3工况下紧急制动仿真
    5.5 本章小结
结论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5)B型地铁车辆转向架构架服役安全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的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方法
2 构架静强度分析与模态分析
    2.1 构架结构特点
    2.2 构架有限元模型
        2.2.1 有限元理论
        2.2.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2.3 载荷条件及工况分析
        2.3.1 静强度评定准则
        2.3.2 边界条件
        2.3.3 载荷条件
    2.4 静强度分析结果
    2.5 模态分析
        2.5.1 模态分析理论
        2.5.2 分析结果
    2.6 本章小结
3 构架疲劳损伤分析
    3.1 疲劳分析理论
    3.2 疲劳载荷与工况
        3.2.1 疲劳载荷计算
        3.2.2 疲劳载荷加载方式
        3.2.3 载荷谱
    3.3 疲劳损伤计算
        3.3.1 选择S-N曲线
        3.3.2 标定单位疲劳载荷与应力
    3.4 疲劳损伤计算结果
    3.5 本章小结
4 构架结构优化设计
    4.1 优化设计基本理论
        4.1.1 结构优化的数学模型
        4.1.2 OptiStruct软件
    4.2 构架优化设计
        4.2.1 基于静强度结果的优化设计
        4.2.2 基于疲劳损伤结果的优化设计
    4.3 优化后静强度校核
    4.4 优化后疲劳损伤校核
    4.5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6)混合动力(电力)调车机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项目背景
    1.1 项目技术和产业发展趋势
    1.2 运用情况调研
    1.3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技术研究方向
    2.1 核心技术对比
        2.1.1 动力混合及动力转换技术
        2.1.2 低排放节能环保型中、高速柴油机
        2.1.3 LNG发动机
        2.1.4 锂离子电池
        2.1.5 燃料电池
        2.1.6 电池热保障系统
        2.1.7 永磁同步电机
    2.2 核心技术攻关
        2.2.1 混合动力总体集成技术
        2.2.2 动力混合及动力转换技术
        2.2.3 锂离子电池
        2.2.4 燃料电池
        2.2.5 电池热保障系统
        2.2.6 永磁同步电机
    2.3 研究方向
        2.3.1 攻关组织和组成方式
        2.3.2 项目设计研发方案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技术方案
    3.1 总体技术方案
    3.2 部件技术方案
        3.2.1 电气系统技术方案
        3.2.2 车体技术方案
        3.2.3 转向架技术方案
        3.2.4 制动及风源系统技术方案
        3.2.5 动力蓄电池技术方案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技术经济性分析
    4.1 技术性能对比
    4.2 经济效益
        4.2.1 节能减排,降低运用费用
        4.2.2 直接经济效益
    4.3 社会效益
        4.3.1 完善我国调车机车技术平台
        4.3.2 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4.3.3 创建一流机车基地,带动配套产业发展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地铁车辆可靠性评估与维修决策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轨道交通车辆可靠性分析评估研究现状
        1.2.2 城轨车辆维修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地铁车辆设备可靠性分析评估及维修优化的理论基础
    2.1 可靠性分析及评估理论
        2.1.1 可靠性指标及计算
        2.1.2 可靠性分析技术
    2.2 维修周期优化方法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可靠性分析的维修策略优化
    3.1 可靠性分析方法
        3.1.1 故障树分析
        3.1.2 故障模式、影响及危害度分析(FMECA分析)
        3.1.3 基于逻辑决断图的维修决策
    3.2 辅助供电系统可靠性分析与维修策略
        3.2.1 辅助供电系统的故障树分析
        3.2.2 辅助供电系统失效模式与影响分析
        3.2.3 辅助供电系统维修策略分析
    3.3 客室门系统可靠性分析与维修策略
        3.3.1 客室门系统的故障树分析
        3.3.2 客室门系统失效模式与影响分析
        3.3.3 客室门系统维修策略分析
    3.4 牵引系统可靠性分析与维修策略
        3.4.1 牵引系统的故障树分析
        3.4.2 牵引系统失效模式与影响分析
        3.4.3 牵引系统维修策略分析
    3.5 走行部系统可靠性分析与维修策略
        3.5.1 走行部系统的故障树分析
        3.5.2 走行部系统失效模式与影响分析
        3.5.3 走行部系统维修策略分析
    3.6 制动供风系统可靠性分析与维修策略
        3.6.1 制动供风系统的故障树分析
        3.6.2 制动供风系统失效模式与影响分析
        3.6.3 制动供风系统维修策略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地铁车辆各系统可靠性评估及维修周期优化
    4.1 可靠性数据分析方法
    4.2 地铁车辆各系统可靠性评估
        4.2.1 辅助供电系统可靠性评估
        4.2.2 客室门系统可靠性评估
        4.2.3 牵引系统可靠性评估
        4.2.4 走行部系统可靠性评估
        4.2.5 制动供风系统可靠性评估
    4.3 基于风险-可用度的维修周期决策模型
        4.3.1 模型简述
        4.3.2 基于蒙特卡洛方法的模型仿真计算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地铁车辆可靠性维修管理系统开发
    5.1 设备信息管理模块
    5.2 FMECA模块
    5.3 故障数据录入与可靠性数据分析模块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8)地铁列车-嵌入式轨道系统动力学性能及振动噪声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嵌入式轨道研究现状
        1.2.1 嵌入式轨道结构特点及分类
        1.2.2 嵌入式轨道动力学性能研究现状
        1.2.3 嵌入式轨道振动噪声特性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思路
第2章 地铁列车-嵌入式轨道系统动力学性能研究模型
    2.1 概述
    2.2 地铁列车系统动力学模型
        2.2.1 车辆系统动力学模型
        2.2.2 车间连接动力学模型
    2.3 轨道系统动力学模型
        2.3.1 钢轨结构建模
        2.3.2 轨道板结构建模
        2.3.3 承轨槽内填充材料建模
    2.4 列车-轨道耦合模型
        2.4.1 轮轨空间相互作用模型
        2.4.2 列车/轨道耦合界面激励模型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地铁列车-嵌入式轨道系统振动噪声特性研究模型
    3.1 概述
    3.2 车轮-嵌入式轨道系统滚动噪声预测模型
        3.2.1 车轮-轨道系统振动模型
        3.2.2 车轮-轨道频域相互作用模型
        3.2.3 车轮-轨道系统声辐射模型
    3.3 车内、外噪声预测模型
        3.3.1 车辆基本参数及噪声源强分布
        3.3.2 车内噪声预测模型
        3.3.3 车外噪声预测模型
    3.4 环境振动预测模型
        3.4.1 波数有限元方程
        3.4.2 波数边界元方程
        3.4.3 振动功率谱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地铁列车-嵌入式轨道系统动力性能分析
    4.1 动力学基本特性分析
        4.1.1 地铁列车在直线嵌入式轨道上运行时的动态性能分析
        4.1.2 地铁列车通过曲线轨道时的动态性能分析
    4.2 动力学性能指标分析
        4.2.1 运行安全性
        4.2.2 运行稳定性
        4.2.3 运行平稳性
    4.3 嵌入式轨道与传统板式轨道钢轨使用寿命对比分析
        4.3.1 钢轨磨耗预测模型
        4.3.2 钢轨磨耗特性分析
        4.3.3 钢轨使用寿命预估
    4.4 嵌入式轨道与离散支承扣件轨道动态响应特性差异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地铁列车-嵌入式轨道系统振动噪声特性分析
    5.1 车轮-嵌入式轨道系统振动噪声特性分析
        5.1.1 振动噪声基本特性分析
        5.1.2 与离散支承扣件轨道系统轮轨噪声特性差异分析
    5.2 嵌入式轨道上运行地铁列车车内、外噪声特性分析
        5.2.1 车、内外噪声基本特性
        5.2.2 钢轨粗糙度对车内、外噪声的影响
        5.2.3 与离散支承扣件轨道系统车内、外噪声特性差异分析
    5.3 嵌入式轨道环境振动特性分析
        5.3.1 环境振动基本特性分析
        5.3.2 与离散支承扣件轨道系统环境振动差异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轨道参数对动力学性能及振动噪声特性影响分析
    6.1 动力学性能参数影响分析
        6.1.1 承轨槽内填充材料特性影响
        6.1.2 轨道板几何尺寸影响
        6.1.3 轨道板下支承材料动力特性影响
    6.2 振动噪声特性参数影响分析
        6.2.1 承轨槽内填充材料降噪特性影响
        6.2.2 轨道板下支承材料减振特性影响
    6.3 嵌入式轨道一级和二级刚度的合理选择
        6.3.1 一级刚度(承轨槽支承刚度)综合选择
        6.3.2 二级刚度(轨道板下支承刚度)综合选择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地铁列车-嵌入式轨道系统动力学及振动噪声特性试验研究
    7.1 动力学性能测试和分析
        7.1.1 测试内容和测点布置
        7.1.2 测试设备
        7.1.3 测试结果分析
    7.2 振动噪声特性测试和分析
        7.2.1 测试内容和测点布置
        7.2.2 测试设备
        7.2.3 测试结果分析
    7.3 仿真预测验证
    7.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10)FSEC纯电动赛车结构设计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纯电动汽车发展背景
    1.2 FSEC纯电动赛车研发背景
    1.3 赛车关键技术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课题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基于CAIA的赛车总布置设计
    2.1 赛车构型方案确定
        2.1.1 驱动方案布置及电机选型
        2.1.2 能源系统布置及电芯选型
    2.2 人机工程设计
        2.2.1 人体模型
        2.2.2 驾驶姿势和驾驶舱的布置
        2.2.3 驾驶员操作范围和视野校核
    2.3 底盘系统设计
        2.3.1 制动系统设计
        2.3.2 转向系统设计
        2.3.3 悬架系统设计
    2.4 车架设计
    2.5 车身设计
    2.6 基于CATIA的赛车开发项目管理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HyperWorks的车架有限元分析
    3.1 建立车架有限元模型
    3.2 车架静力学分析
        3.2.1 车架载荷和工况的确定
        3.2.2 满载弯曲工况分析
        3.2.3 紧急制动工况分析
        3.2.4 急速转弯工况
        3.2.5 满载扭转工况
    3.3 车架强度与刚度校核
        3.3.1 车架强度校核
        3.3.2 车架刚度校核
    3.4 车架模态性能分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ADAMS/Car的前悬架系统动力学仿真与优化
    4.1 前悬架系统模型建立
        4.1.1 前悬架子系统模型建立
        4.1.2 转向子系统模型建立
        4.1.3 前悬系统模型建立
    4.2 仿真结果分析
        4.2.1 前轮定位参数仿真结果分析
        4.2.2 前轮轮距仿真结果分析
        4.2.3 前悬侧倾中心高度仿真结果分析
    4.3 前悬架系统优化设计
        4.3.1 优化设计方案制定
        4.3.2 灵敏度分析
        4.3.3 优化结果分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动力系统参数匹配优化与Optimum Lap的赛道仿真
    5.1 电机驱动系统参数匹配及选型
        5.1.1 电机功率计算
        5.1.2 驱动电机转速的初步确定
        5.1.3 驱动电机及控制器的确定
    5.2 传动比确定
        5.2.1 最小传动比的确定
        5.2.2 最大传动比的确定
    5.3 动力电池设计
        5.3.1 驱动电机确定电池组电压和容量
        5.3.2 由续驶里程确定电池组容量
    5.4 Optimum Lap仿真模型建立
        5.4.1 Optimum Lap软件介绍
        5.4.2 赛道模型建立
        5.4.3 赛车模型建立
    5.5 仿真结果分析
        5.5.1 普通仿真模式结果分析
        5.5.2 传动比优化分析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AVL Cruise的整车性能分析
    6.1 整车仿真模型建立
        6.1.1 整车模块建立
        6.1.2 驱动电机模型建立
        6.1.3 动力电池模型建立
        6.1.4 其他模型建立
    6.2 仿真任务建立
    6.3 仿真结果分析
        6.3.1 动力性结果分析
        6.3.2 耐久赛结果分析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电气系统布置与整车试制
    7.1 FSEC赛车高压驱动系统设计
        7.1.1 动力电池组设计
        7.1.2 充电系统模块
    7.2 低压系统设计
        7.2.1 电机控制电路设计
        7.2.2 电池管理系统设计
        7.2.3 整车VCU外部电路设计
    7.3 安全回路系统设计
    7.4 整车试制
        7.4.1 车架焊接成型
        7.4.2 碳纤维车身制作
        7.4.3 赛车装配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全文总结
    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四、60kW电车电机盘弹簧断裂失效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纯电动轿车一体化驱动桥设计及优化研究[D]. 张汤姆. 合肥工业大学, 2021
  • [2]重庆轨道交通2号线单轨转向架构架剩余寿命评估与维保方案研究[D]. 陈恺. 重庆交通大学, 2020(01)
  • [3]某地铁转向架异常振动动力学计算分析[D]. 刘元欣.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
  • [4]无轨电车气压制动系统仿真研究[D]. 王金乐. 长安大学, 2020(08)
  • [5]B型地铁车辆转向架构架服役安全性能研究[D]. 杜鹏. 兰州交通大学, 2020(01)
  • [6]混合动力(电力)调车机车研究[D]. 孙小辰. 大连交通大学, 2019(08)
  • [7]地铁车辆可靠性评估与维修决策技术研究[D]. 曾成. 广东工业大学, 2019(02)
  • [8]地铁列车-嵌入式轨道系统动力学性能及振动噪声特性研究[D]. 韩健. 西南交通大学, 2018
  • [9]60kW电车电机盘弹簧断裂失效分析[J]. 周晓霞. 上海大中型电机, 2003(04)
  • [10]FSEC纯电动赛车结构设计及性能研究[D]. 景陶敬. 扬州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60kW有轨电车碟形弹簧断裂失效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