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综合损益表改革的利弊及其借鉴

论综合损益表改革的利弊及其借鉴

一、试论全面收益表改革得失及其借鉴(论文文献综述)

巩娅玲[1](2008)在《全面收益信息呈报研究》文中认为在会计学中,收益是一个永恒的主题。长期以来,会计一直是以净收益来计量企业财务业绩的。近年来,随着企业表外业务的不断增加,这种以历史成本原则、实现配比原则为基础的传统收益确定模式逐渐暴露了不少问题。人们纷纷指责,传统的收益报告已不能充分反映企业的真实价值和所面临的潜在风险,要求改革财务业绩报告的呼声越来越高。从当前西方一些国家的准则制定机构和国际组织改革的动向来看,都趋向于采用全面收益的观念,要求增加“第二业绩报表”(即全面收益表)来全面反映企业的财务业绩。本文采用规范研究的方法,借新准则颁布带来的收益呈报改革契机,旨在对我国全面收益信息呈报进行研究。本文首先分析了新经济环境下传统收益确定模式的特点和缺陷,在借鉴国外业绩报告改革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对我国收益信息呈报改革进行设想:明确支持我国采用全面收益观念来改革目前的收益表,并提出了三阶段的改革设想。最后对应用全面收益的相关问题进行思考,力求对改革我国收益呈报模式有所裨益。本文的主要贡献在于:一是,在充分分析我国2006年新企业会计准则的基础上,对我国财务业绩报告的呈报方式提出三阶段的设想:目前实行的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作为报告全面收益的初级模式;第二阶段,采用两表法,在收益表之外编制全面收益表作为全面收益信息呈报的过渡阶段;第三阶段,即全面收益信息呈报的终极阶段,采用一表法,编制单一的扩展的收益与全面收益表来报告全面收益。二是,基于新准则对利得和损失的不同处理方法,对全面收益信息呈报的第二阶段,全面收益表的列示项目在前人已有的研究基础上进行了调整,以期为新企业会计准则下财务业绩报告改革的研究提供基础。

王倩[2](2007)在《企业会计准则国际趋同问题研究》文中认为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是国内外会计界近年来讨论较多的一个问题。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国际资本市场的日益发展,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已是大势所趋,成为世界各国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回顾我国会计改革以及会计准则建设的历史,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一直是我国会计改革的一个中心议题,也是最终的目标。趋同的直接结果不仅可以提高国际贸易的效率,而且可以促进国际资本市场的发展、提高跨国公司的管理水平,最终使我国会计和世界会计接轨。因此,研究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对我国的会计改革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不可否认,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仍然存在许多差异,如何处理这些差异,是我国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到底是全盘接受国际会计准则,还是保留中国特色,本文的立场是后者。在会计准则国际发展的背景下,我国所处的特殊会计环境和西方国家存在哪些差异,什么问题应该注意,对今后国际趋同应当采取什么立场和发展战略等,都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会计准则的未来面临协调和发展两大任务。总之,游离于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潮流之外,或全面的、一步到位的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策略对我国都是不适当的。在不断扩大的范围内和不断提高的程度上深刻的理解我国所处的历史时期和特殊会计环境,积极稳妥的推进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是我国的必然选择,也是本文明确的观点。本文从各国会计准则趋同状况出发,用比较研究的方法,试图系统地比较和分析中国特殊的会计环境对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产生的阻碍和问题,知道了问题的所在,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今后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立场和总体策略。

王莉婕[3](2007)在《我国推行全面收益报告的研究》文中认为收益是财务会计的核心概念。本文在对经济收益和会计收益的基本内涵及现时外延分析的基础上,阐述了传统收益的特点和在当前经济环境中遇到的挑战。从经济收益与会计收益选择的博弈与修正中,认为会计学中全面收益理想内涵是与经济学收益完全契合的概念,在经济收益与会计收益博弈过程中达到了和谐和统一。全面收益理论既克服了经济学收益不符合会计确认、计量要求的缺陷,又使传统会计收益具备了经济意义,保证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全面收益是经济收益和会计收益相互协调和相互转化的结果,它代表着现代收益理论的发展方向。同样,在全面收益基础之上编制的全面收益报告代表着现代财务业绩报告的发展方向。随着21世纪知识经济的到来,高新技术的突飞猛进推动了国际经济的迅猛发展,金融创新的日新月异则带来极大的风险,使得传统收益报告不断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挑战。传统收益报告对于现代企业的多种收益表现形式和一些非传统收益来源的反映已经有些苍白贫乏;对于当前上市公司的盈余操纵行为也显得无能为力。而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基于准则经济后果的考虑,并妥协于企业“平滑收益”的需要,允许一些收益项目绕过收益表而仅仅体现为资产负债表中的权益变化,以至于体现企业财富增加的净资产变动和净利润之间缺乏明朗化的联系,这些都直接或间接地促成了对收益报告的改进。会计学界和实务界纷纷提出改进建议,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ASB),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B)和G4+1集团几乎都在致力于改进现有的收益报告。经过多方努力,一个新型的收益报告形式——全面收益报告已经跃然纸上,并在英美等发达国家的实践中得以尝试。收益报告的改进已经势在必行,我们中国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应对策略值得深思。本文指出我国报告全面收益有其必要性和可行性,我国应立足于国情,借鉴英美等国用全面收益报告改进收益报告的做法,循序渐进推行全面收益报告。并着重分析了在我国推行全面收益报告应确定的会计要素、报告格式和重点披露的内容等问题,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全面收益报告方式。

郭振杰[4](2006)在《我国国有企业管理层收购法律制度研究》文中指出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和公司改制,是我国目前经济改革中的重要课题,管理层收购(Management Buy-outs,MBO)作为公司改制方式之一,在最近几年引入我国,引起了激烈的社会反响。从2001年开始,MBO被大量介绍到国内,上市公司中开始以MBO方式进行实际操作,我国对此种改制模式的政策也经历了从规范到限制的不同阶段。目前,我国对管理层收购的学术探讨进入了一个崭新境界,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管理层收购问题,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企业产权能否向管理层进行转让、以及转让的程序等具体问题,更重要的,这是一个将社会公平、利益平等、经济权利等问题集中到一起的焦点问题,我国的当前日益尖锐的社会矛盾,在这个问题上得到集中体现,因此有必要对管理层收购进行充分的论证和评述。本文共分六章。 第一章论述我国国有企业改制与国有企业管理层收购的关系,将我国国有企业管理层收购问题,置于我国国有企业改制的历史背景之中。在这一章中,主要分析了我国国有企业改制的社会转型背景和我国国有企业改制中存在的问题,总结国有企业改制的经验,提出并简要论证了通过企业管理层收购解决国有企业改制问题这一命题。 第二章主要讨论管理层收购的理论基础。在分析管理层收购的基本概念后,对管理层收购的主要理论学说进行了分别评析,其中包括代理成本理论、防御剥夺说、人力资本说、管理人员激励机制理论、企业家精神说、财富转移说等,并对管理层收购与员工收购进行了专门的比较分析。 第三章主要讨论国外管理层收购实践和制度,重点研究了美国、英国等国家的管理层收购的实践和制度,分析了国外管理层收购的历史和现状、管理层收购的法律规范、各国管理层收购的特点,最后落脚于国外管理层收购对我国相关制度的影响。 第四章集中讨论我国管理层收购的实践,在简要回顾诸如四通、粤美的、胜利股份等管理层收购方案后,总结归纳了我国国有企业管理层收购实践中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指出我国管理层收购与其他市场化国家的差异。文章指出,我国实施管理层收购的特点主要是:通过变通做法来实施的情况比较普遍、交易价格存在严重的问题、追逐流通股和非流通股之间的价格差异是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的重要推动力之一、管理层收购实际上成为确认企业家人力资本的一个变通形式、我国管理层收购并不导致企业性质的必然改变和上市公司的必然退市等特点。而我国的管理层收购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表现为:国有资产流失问题、企业员工的参

郑 蓉[5](2004)在《试论全面收益表改革得失及其借鉴》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通过对西方全面收益表改革的重大创新的分析,指出了全面收益未来发展的强大潜力及其所当前面临的如计量、分类和调整上的种种困难。进而对我国是否应引入全面收益表、如何引入全面收益袁提出了相应的思考和建议。

二、试论全面收益表改革得失及其借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论全面收益表改革得失及其借鉴(论文提纲范文)

(1)全面收益信息呈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言
    1.1 问题的提出及选题的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 传统收益确定模式及收益表的缺陷
        2. 全面收益报告模式
        3. 我国全面收益信息呈报的必要性和相关建议
        4. 我国会计准则制定的现状
    1.3 研究的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
    1.4 本文的主要内容和框架
第2章 全面收益的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全面收益的理论渊源与概念界定
        2.1.1 收益及相关会计要素的概念界定
        2.1.2 全面收益的理论渊源
    2.2 全面收益的经济学理论基础——经济学收益
    2.3 全面收益的会计学理论基础
        2.3.1 收益属性的理论——权益理论
        2.3.2 收益确认的理论——当期经营观与总括收益观
        2.3.3 收益计量的理论——收入费用观与资产负债观
        2.3.4 收益计量的具体方法——交易法与作业法
        2.3.5 财务报表勾稽理论
第3章 财务业绩报告改革的动因及目标取向
    3.1 传统收益确定模式的特点和缺陷
    3.2 财务业绩报告改革的动因分析
        3.2.1 财务目标向决策有用观的转变是改革的内在动因
        3.2.2 知识经济时代"软资产"的出现对传统会计收益确定模式的冲击
        3.2.3 物价剧烈变动对传统会计收益确定模式的影响
        3.2.4 金融工具创新带来的挑战
    3.3 呈报全面收益信息——历史的必然选择
第4章 财务业绩报告改革:全球范围内的考察
    4.1 英国ASB引入"全部已确认利得与损失表"
    4.2 美国FASB要求报告"全面收益"
    4.3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提出的已确认利得和损失的方法
    4.4 G4+1集团建议的财务业绩报告模型
    4.5 国外财务业绩报告改革的共同趋势及不同之处
        4.5.1 改革的共同趋势
        4.5.2 改革的不同之处
第5章 全面收益信息呈报的若干难点分析
    5.1 全面收益的确认
        5.1.1 全面收益的初始确认与再确认
        5.1.2 全面收益的确认基础
        5.1.3 全面收益的确认标准
    5.2 全面收益的计量
第6章 对我国全面收益信息呈报的设想
    6.1 我国报告全面收益的必要性
    6.2 在我国推行全面收益报告的可行性
        6.2.1 推行全面收益报告的制度环境剖析
        6.2.2 会计准则建设方面的新突破
    6.3 新会计准则所体现的全面收益观念的应用现状
    6.4 我国全面收益信息呈报的路径选择及呈报设想
        6.4.1 进一步完善全面收益相关要素
        6.4.2 全面收益报告的三阶段设想
        6.4.2.1 改革的渐进性
        6.4.2.2 我国应分阶段推行全面收益报告
        第一阶段,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目前的探索形式
        第二阶段,单独编制"第二业绩报表"全面收益表——呈报的过渡阶段
        第三阶段,编报单一的扩展的收益与全面收益表——呈报的终极阶段
    6.5 问题与思索
        6.5.1 应用全面收益报告可能遇到的问题
        6.5.2 对全面收益报告的思考及未来展望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2)企业会计准则国际趋同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本文的内容框架、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1.3.1 本文的内容框架
        1.3.2 本文的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第二章 各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情况分析
    2.1 西方国家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现状
        2.1.1 主要发达国家对趋同的态度
        2.1.2 部分国家的做法
    2.2 中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现状
        2.2.1 我国接受国际会计准则的速度和程度
        2.2.2 我国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的差异
    2.3 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中所面临的困境
        2.3.1 国际会计准则“全盘拿来”与“中国特色”
        2.3.2 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在国内可能产生的负面经济后果
        2.3.3 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中的国家利益冲突
        2.3.4 国际会计准则本身的质量遭到质疑
第三章 中国特殊的会计环境对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影响
    3.1 经济环境
        3.1.1 经济体制
        3.1.2 资本市场的组织方式
        3.1.3 税法与税制的影响
        3.1.4 企业规模
    3.2 政治环境
        3.2.1 美国-联邦制国家
        3.2.2 法国-中央集权国家
        3.2.3 中国-中央集权+民主集中制
    3.3 法律环境
        3.3.1 法系的概述
        3.3.2 两大法系代表国家的区别
        3.3.3 中国的法律体系及影响
    3.4 人文、教育环境
        3.4.1 美国
        3.4.2 法国
        3.4.3 中国
第四章 我国对会计准则国际趋同问题的立场和策略
    4.1 对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中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法
    4.2 对会计准则国际趋同问题的总体策略
        4.2.1 对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基本态度
        4.2.2 对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总体策略
    4.3 对会计准则国际趋同问题的具体处理措施
        4.3.1 会计实务差异处理方法
        4.3.2 会计准则制定模式和程序
        4.3.3 会计准则的执行机制建设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我国推行全面收益报告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全面收益理论
    1.1 收益观的演进
        1.1.1 经济学收益的历史回顾
        1.1.2 会计学收益的历史沿革
        1.1.3 全面收益的形成
        1.1.4 结论
    1.2 全面收益的确认与计量
        1.2.1 全面收益的确认
        1.2.2 全面收益的计量
    1.3 全面收益与收益确定模式
        1.3.1 全面收益与实现原则
        1.3.2 全面收益与权责发生制原则
        1.3.3 全面收益与稳健原则
    1.4 全面收益与传统收益的比较
2 全面收益报告发展的国际动态
    2.1 背景
    2.2 英国开创先河增设“全部己确认利得和损失表”
    2.3 美国不甘人后要求在收益表之外报告“全面收益”
    2.4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奋起直追
    2.5 新西兰
    2.6 全面收益报告的国际比较
3 我国推行全面收益报告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3.1 我国需要全面收益报告
    3.2 我国实行全面收益报告的制约
        3.2.1 公允价值计量在实际运用中遇到的困境
        3.2.2 现行全面收益报告的先天不足
    3.3 推行全面收益报告需要的外部条件
4 我国推行全面收益报告的具体思考
    4.1 定义反映全面收益信息的会计要素
        4.1.1 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在会计要素定义上的创新之举
        4.1.2 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在定义反映全面收益信息的会计要素的不足
        4.1.3 定义反映全面收益信息的会计要素
    4.2 确定全面收益的报告模式
    4.3 确定全面收益的列报内容
        4.3.1 区分利润与其他全面收益
        4.3.2 确定全面收益报告的列报项目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4)我国国有企业管理层收购法律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序言
1 国有企业改制与管理层收购
    1.1 我国国有企业改制的社会背景
        1.1.1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
        1.1.2 社会转型期的主要问题
    1.2 我国国有企业改制及其问题
        1.2.1 我国国有企业改制的历史回顾
        1.2.2 国有企业改制的经验总结
    1.3 企业管理层收购对国有企业改制的价值
        1.3.1 我国国有企业改制的主要问题
        1.3.2 管理层收购解决问题的针对性
    1.4 管理层收购制度研究的理论窘境
        1.4.1 法律基础理论问题
        1.4.2 法学方法论问题
        1.4.3 法律与政治关联问题
        1.4.4 法律制度移植问题
2 管理层收购的理论基础
    2.1 管理层收购的基本概念
    2.2 管理层收购的主要理论学说评析
        2.2.1 代理成本理论
        2.2.2 防御剥夺说和人力资本说
        2.2.3 管理人员激励机制理论
        2.2.4 企业家精神说
        2.2.5 财富转移说
    2.3 管理层收购与员工收购的比较分析
        2.3.1 管理层收购和员工收购的基本概念
        2.3.2 两种制度的共性分析
        2.3.3 两种制度的差异分析
        2.3.4 两种制度在我国实践中的问题
3 国外管理层收购制度分析
    3.1 英国企业管理层收购法律制度分析
        3.1.1 英国管理层收购的历史和现状
        3.1.2 英国管理层收购的制度背景
        3.1.3 英国管理层收购的法律规范
    3.2 美国企业管理层收购法律制度分析
        3.2.1 美国管理层收购的历史和现状
        3.2.2 美国管理层收购的法律规范
    3.3 俄罗斯企业管理层收购法律制度分析
        3.3.1 俄罗斯社会转型的历史背景
        3.3.2 俄罗斯私有化的基本进程
        3.3.3 俄罗斯产权改革的特色
    3.4 国外管理层收购实践的借鉴价值
        3.4.1 英国管理层收购制度特点和借鉴价值
        3.4.2 美国管理层收购制度特点和借鉴价值
        3.4.3 俄罗斯管理层收购制度特点和借鉴价值
4 我国管理层收购的实践
    4.1 我国国有企业实施管理层收购的现实条件
        4.1.1 管理层收购的政策空间
        4.1.2 管理层收购的技术条件
    4.2 管理层收购在我国的实践
        4.2.1 四通的管理层收购实践
        4.2.2 粤美的管理层收购实践
        4.2.3 胜利股份的管理层收购方案
        4.2.4 其它典型的管理层收购案例
    4.3 我国国有企业管理层收购实践的特点和问题
        4.3.1 我国管理层收购与其他市场化国家的差异
        4.3.2 我国实施管理层收购的特点
        4.3.3 我国管理层收购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5 我国国有企业管理层收购法律制度评析
    5.1 我国国有资产转让法律制度演化概要
    5.2 《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评析
        5.2.1 国有资产管理思路和体制的调整
        5.2.2 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职责和义务的明确
        5.2.3 若干重要概念的探析
    5.3 《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管理暂行办法》评析
        5.3.1 转让企业国有产权的原则探讨
        5.3.2 《暂行办法》适用范围探讨
        5.3.3 转让无效的条件和司法启动程序
    5.4 《关于规范国有企业改制的意见》评析
        5.4.1 重点防范的国有资产流失问题
        5.4.2 无所不包的规范内容
    5.5 《企业国有产权向管理层转让暂行规定》评析
        5.5.1 相关文件的关联性分析
        5.5.2 若干制度的定型
        5.5.3 若干具体制度探讨
        5.5.4 文件性质评析
6 我国国有企业管理层收购法律制度的完善
    6.1 我国国有企业实施管理层收购的重要原则
        6.1.1 公平原则
        6.1.2 维护国有资产不流失原则
        6.1.3 合法原则
        6.1.4 创新性原则
    6.2 实施管理层收购的企业标准或条件
        6.2.1 现有规范使用的标准问题
        6.2.2 国有企业适用管理层收购应具备的条件
    6.3 企业管理层收购决策阶段的法律问题分析
        6.3.1 决策阶段的重要性
        6.3.2 决策阶段的背景因素
        6.3.3 决策阶段的重要问题
    6.4 管理层收购中利益相关方法律地位和职责分析
        6.4.1 国家股东的法律地位和权责
        6.4.2 职工的法律地位和权责
        6.4.3 债权人的法律地位和权责
        6.4.4 管理层的法律地位和权责
        6.4.5 行政、司法机关的角色和作用
    6.5 信息披露制度的完善
        6.5.1 信息披露制度的重要性
        6.5.2 信息披露的理论根据
        6.5.3 信息披露的重要规则
        6.5.4 信息披露制度的完善
    6.6 定价制度的完善
        6.6.1 收购价格的重要性
        6.6.2 影响定价的重要因素
        6.6.3 竟拍方式存在的问题
        6.6.4 中介机构在价格形成机制中的问题
        6.6.5 定价制度的完善
    6.7 融资制度的完善
        6.7.1 管理层收购对融资制度的需求
        6.7.2 金融政策对管理层收购的限制
        6.7.3 融资问题的现实解决方式和制度风险
        6.7.4 管理层收购中融资问题的解决
    6.8 收购完成后的公司重构
        6.8.1 公司重构的主要内容
        6.8.2 公司重构的作用
7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独创性声明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5)试论全面收益表改革得失及其借鉴(论文提纲范文)

一、全面收益表概述
二、全面收益表的创新之处
三、全面收益表改革发展的阻碍
    1. 现值计量的困难。
    2.
    3. 准则制定中的困惑。
四、全面收益表在我国的借鉴与发展

四、试论全面收益表改革得失及其借鉴(论文参考文献)

  • [1]全面收益信息呈报研究[D]. 巩娅玲. 河北大学, 2008(S1)
  • [2]企业会计准则国际趋同问题研究[D]. 王倩. 长安大学, 2007(07)
  • [3]我国推行全面收益报告的研究[D]. 王莉婕. 山西财经大学, 2007(09)
  • [4]我国国有企业管理层收购法律制度研究[D]. 郭振杰. 重庆大学, 2006(01)
  • [5]试论全面收益表改革得失及其借鉴[J]. 郑 蓉.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S1)

标签:;  ;  ;  ;  ;  

论综合损益表改革的利弊及其借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