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暴民意识”

谈“暴民意识”

一、漫谈“暴民意识”(论文文献综述)

刘占虎[1](2013)在《传统语境中的文化剩余与当代中国文化自觉——“百年中国”文化钩沉》文中研究表明传统不是某种保守的、过去的"历史",也不是某种已经凝结成型的‘实体’,而是作为"代代相传的事物"在历史的矫枉过正中萃取出来的具有实质性内容的文化力量。"文化剩余"作为一种经历各个朝代的文化精神,表征着"传统"的生成机制以及"文化"到"文明"的转化机制,使得人类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成为可能,人类才能不断修整自己的精神家园。"文化剩余"作为传统的文化延传,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表现为传统文化在现代转化中的路径依赖,学习和借鉴西方制度文明过程中的"文化断裂"以及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社会实践中的"文化剩余"。文化自觉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内生逻辑,重在于对以上"文化剩余"的自知以及对西方文化主导现代化的逻辑反思,通过文化创新提升中国道路的文化内涵,生成适合中国国情的多元现代性。当代中国的文化自觉以文化创新为展开逻辑,一方面要直面文化剩余,以厘清文化传承的逻辑进路,积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另一方面要立足当代中国的社会实践,在既有范型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文化创新的实现机制。

马军[2](2012)在《不同拆迁模式下农民的态度与行为研究 ——以沈阳市H村为例分析》文中指出城市化是各个国家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其程度与速度更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指标。近些年,随着我国社会转型的逐步深入,现代化和工业化的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的步伐日益加快,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在全国性拆迁改造浪潮的席卷下,许多平民百姓搬出了破旧的老房住上了新盖的楼房,居住环境得到了显着改善。然而,在中国城市建设飞速推进的同时,随之而来的就是城市为满足其发展建设需要而向周边城郊土地的扩张和改造。原本各地政府大刀阔斧地进行新城区建设和棚户区改造的民心工程却转变为近年来纠纷不断、矛盾颇为集中的“上访工程”。由居民房屋拆迁所引发的社会问题层出不穷:政府公信力下降、集体上访事件频发、经济补偿纠纷不断、武力冲突形式升级等一系列问题。这严重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引起了各级政府、媒体乃至全社会的关注。笔者正是在此背景下,对沈阳市H村的拆迁模式进行了调查研究。在研究中,本文一改以往将政策法律等宏观层面作为研究城市拆迁问题的分析视角,而选择从微观层面入手,通过对H村整个拆迁的过程以及事件的详细描述,从中分析村内目前并行的两种拆迁模式----开发商拆迁和政府拆迁模式下拆迁村民的态度与策略选择,探究其利益实现的具体途径、方式和影响其行为选择的因素,进而揭示出当前城市房屋拆迁纠纷的利益失衡困境及其根源,以期为解决农民拆迁问题提供一些参考意见。考虑到调研中的两大客观难题:第一,H村正处于强拆风波的敏感期,村大队拒绝向任何访问人员提供拆迁村民的名单。第二,拆迁后的村民居住比较分散,并且流动性非常大,这使笔者即使拿到村民名单也无法保证能接触到所抽选出的特定村民。因此,笔者在抽样方法不得不采用雪球抽样法。尽管此种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是笔者在时间、精力、财力都有限的情况下,竭尽全力扩大调查样本容量,并且结合了问卷调查和深度个案访谈法,从而将H村的真实情况尽可能详尽地展现给读者。在定性访谈部分,笔者主要研究的是在拆迁中拆迁村民的策略选择:政府在拆迁中无论在政治资源还是经济资源上都具有全方面压倒性的优势;而开发商虽说不如政府手中掌握的资源那样丰富,但通过经济、信息、甚至于暴力资源的利用,开发商在拆迁过程中仍然掌握着主动权。面对这种情况,村民为实现自身利益所做的选择主要有:最优策略为多办房票;其次为增加土地附着物的补偿;最后的策略只能选择当“钉子户”。笔者通过对拆迁村民追求自身利益的途径和方式的深入分析,最终总结出其行为选择背后的三种逻辑:“匹配”逻辑,“生存伦理”逻辑及“资本联合”逻辑。在定量分析部分主要对不同拆迁模式下村民的态度和行为加以描述,并对造成其态度与行为差异的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通过统计分析,笔者发现各因素的影响过程大概分为以下四个阶段:政策认知阶段;心理预期阶段;行动选择阶段;行为结果阶段。村民对不同的拆迁政策有着不同的心理反映,他们会“审时度势”调整自己的谈判价位;而心理预期又影响着其在具体拆迁过程中的策略选择,最终进而影响到其对动迁后生活满意度的评价。最后,笔者认为造成目前H村拆迁效率低、民怨深的困境,拆迁方和被拆迁人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拆迁补偿政策的不健全,行政执行的不公正,村民趁机敲竹杠的行为,这绝不是单靠任何一方的努力就可以改变的。

戴回天[3](2003)在《民主主体论 ——当代中国政治民主化路径另一视角》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在论述有关民主主体及其决定民主政治等一般理论问题的基础上,具体考察分析了当代中国的民主主体之于政治民主化而言所普遍具有并显现的各种特点和相关特点。论文认为,正是由这些特点所规定并显现的民主主体民主素质的普遍匮乏,构成了当代中国政治民主化举步维艰的根本障碍。因此,论文主张,从民主主体入手,通过教育来塑造具有民主素质的现代民主主体,以首先实现主体的民主化,从而推动并实现政治的民主化。 此外,就与本论题密切相关且为学界长期争论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民主概念的涵义,以及民主化的相关问题,论文也首先作出了自己的理解和论述。

王学泰[4](2000)在《漫谈“暴民意识”》文中研究指明 近两年来,古装电视剧插曲里最受欢迎、被传唱得最广的大约就是《宰相刘罗锅》的“天地之间有杆秤”和《水浒传》的“该出手时就出手”了。这两支歌似乎都进入了当年的“十大金曲”,为老百姓喜闻乐见。这种现象是饶有意味的。当人们在街头巷尾和剧院歌厅唱这两支歌时,他们也许没有意识到,正是这两支歌代表了支配了广大民众一千多年的清官意识和暴民意识。头脑中充斥着这种思想的人们很难做法治社会中合格的公民。他们或是匍伏在清官脚下,希望得到他们的垂怜;或是不怕天,不怕地,铤而走险,去争夺属于自己或不属于自己的利益。两者表现虽然不同,但都是个性不成熟、不能独立面对社会的反映。

二、漫谈“暴民意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漫谈“暴民意识”(论文提纲范文)

(1)传统语境中的文化剩余与当代中国文化自觉——“百年中国”文化钩沉(论文提纲范文)

一、文化蕴涵:传统语境中的历史呈现
二、文化剩余:作为传统的文化延传
三、文化强国:文化自觉的时代诉求
四、文化创新:文化自觉的展开逻辑
    (一) 直面文化剩余, 厘清文化传承的逻辑进路
    (二) 立足社会实践, 探索文化创新的实现机制

(2)不同拆迁模式下农民的态度与行为研究 ——以沈阳市H村为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问题
        1.2.1 拆迁村民的策略选择
        1.2.2 拆迁村民的态度与行为
    1.3 研究假设
    1.4 研究意义
        1.4.1 理论意义
        1.4.2 实际意义
2 理论综述
    2.1 关于理性选择的研究
    2.2 关于城市拆迁的研究现状
    2.3 理论综述的启示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方法的选取
    3.2 搜集方法的选取
    3.3 抽样方法的选取
    3.4 样本基本信息分析
        3.4.1 村民的年龄对比分析
        3.4.2 村民的家庭人口数对比分析
        3.4.3 村民的教育程度对比分析
        3.4.4 村民的收入来源对比分析
        3.4.5 村民的收入状况对比分析
        3.4.6 样本信息的初步解释
4 拆迁村民策略选择的定性分析
    4.1 H村拆迁背景简介
        4.1.1 道北拆迁背景简介
        4.1.2 道南拆迁背景简介
    4.2 H村拆迁村民的生活现状
        4.2.1 H村拆迁村民的居住状况
        4.2.2 H村拆迁村民的收入状况
    4.3 H村拆迁村民的策略选择
        4.3.1 动迁前多办房票
        4.3.2 房屋附着物造假
        4.3.3 选择合适的补偿方式
        4.3.4 “软硬”兼施
        4.3.5 上访打官司
    4.4 拆迁村民策略选择背后的逻辑
        4.4.1 “匹配”逻辑
        4.4.2 “生存伦理”逻辑
        4.4.3 “资本联合”逻辑
5 拆迁农民态度与行为的定量分析
    5.1 各自拆迁政策认知的定量分析
        5.1.1 对政策了解程度的定量分析
        5.1.2 对政策执行力度的定量分析
        5.1.3 对村大队的作用的定量分析
    5.2 拆迁村民心理预期的定量分析
        5.2.1 对村民“集体谈判”认同感的定量分析
        5.2.2 对村民“当钉子户”倾向的定量分析
        5.2.3 对村民“托关系找人”情结的定量分析
    5.3 拆迁村民行为选择的定量分析
        5.3.1 对村民选择何种情况签协议的定量分析
        5.3.2 对村民选择何种补偿方式的定量分析
        5.3.3 对村民如何保密补偿信息的定量分析
    5.4 村民行为选择结果的定量分析
        5.4.1 对村民各自拆迁模式满意度的定量分析
        5.4.2 对各自拆迁模式补偿合理性的定量分析
        5.4.3 对村民动迁后的生活满意度的定量分析
6 结论和讨论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中的问题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3)民主主体论 ——当代中国政治民主化路径另一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导论
    一、 民主:政治理想的不懈追求
    二、 民主化:民主实践的艰难探索
    三、 民主主体:路径研究的重要视角
        1. 主体视角研究的基本依据
        2. 主体视角研究的主要意义
        3. 主体视角研究的相关方法
        4. 主体视角研究的总体框架
上篇 民主主体之一般理论研究
    第一章 民主主体研究相关的基本理论:民主与民主化
        一、 民主:纷争·涵义·泛化
        1. 民主的纷争
        2. 民主的涵义
        (1) 民主的实质:人民的统治
        (2) 民主的性质:阶级的统治
        (3) 民主的形式:民主的制度
        3. 民主的泛化
        二、 民主化:涵义·模式·肇因
        1. 民主化的涵义
        2. 民主化的模式
        3. 民主化的肇因
    第二章 民主主体的基本理论
        一、 民主主体的涵义
        1. 主体涵义及其属性
        2. 民主主体的涵义
        二、 民主主体的特点
        1. 能动性
        2. 社会性
        3. 历史性
        4. 阶级性
        三、 民主主体的形态
        1. 民主主体的个体形态
        2. 民主主体的组织形态
        3. 民主主体的群体形态
        四、 民主主体的地位与作用
        1. 民主主体是民主观念的创造者
        2. 民主主体是民主运动的推动者
        3. 民主主体是民主制度的创设者
        4. 民主主体是政治权力的基础和来源
        5. 民主主体决定民主政治发展的状况
        6. 民主主体是民主政治发展的归宿
        7. 民主主体是民主政治运行的根本动力
下篇 民主主体之当代中国分析
    第三章 民主主体的基本特征
        一、 民主主体的历史争论
        二、 当代中国民主主体的基本特征
        1. 民主主体的文化负累性
        2. 民主主体的信仰多样性
        3. 民主主体的结构复杂性
        4. 民主主体的素质层次性
        5. 民主主体的身份先进性
    第四章 民主主体的政治参与
        一、 政治参与的一般理论
        二、 当代中国民主主体的政治参与
        1. 民主主体政治参与的基本形式
        2. 民主主体政治参与的基本特征
        (1) 政治参与的被动性
        (2) 政治参与的形式性
        (3) 政治参与的功利性
        (4) 政治参与的非理性
        (5) 政治参与的盲从性
    第五章 民主主体的现代塑造
        一、 民主主体的塑造何以可能:条件与保证
        1. 经济发展:民主主体塑造的基本物质保证
        2. 市场经济:民主主体塑造的经济机制保证
        3. 社会稳定:民主主体塑造的良好环境保证
        4. 党的领导:民主主体塑造的坚强领导保证
        5. 民主知识:民主主体塑造的基本内容保证
        6. 知识分子:民主主体塑造的基本主体保证
        7. 民主制度:民主主体塑造的重要制度保证
        二、 民主主体的塑造如何可能(一):目标与内容
        1. 民主主体塑造的根本目标——民主人
        (1) 民主人格特征的一般研究
        (2) 中国“民主人”素质与特征
        2. 民主主体塑造的基本内容——民主文化
        (1) 政治文化的作用
        (2) 创建民主的政治文化
        (3) 培养民主主体的参政能力
        三、 民主主体的塑造如何可能(二):原则与途径
        1. 民主主体塑造的遵循原则
        (1) 必须维护社会政治的稳定
        (2) 确保民族团结和国家的完整
        (3) 积极稳妥地循序推进
        (4) 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2. 民主主体塑造的根本途径
        (1) 教育:民主主体塑造的根本途径
        (2) 教育途径的具体形式
         学校教育
         社会教育
         家庭教育
         自我教育
余论 政治领导人:民主主体塑造的决定性主观力量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四、漫谈“暴民意识”(论文参考文献)

  • [1]传统语境中的文化剩余与当代中国文化自觉——“百年中国”文化钩沉[J]. 刘占虎. 浙江社会科学, 2013(08)
  • [2]不同拆迁模式下农民的态度与行为研究 ——以沈阳市H村为例分析[D]. 马军. 东北财经大学, 2012(06)
  • [3]民主主体论 ——当代中国政治民主化路径另一视角[D]. 戴回天. 天津师范大学, 2003(04)
  • [4]漫谈“暴民意识”[J]. 王学泰. 北京观察, 2000(01)

标签:;  ;  ;  

谈“暴民意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