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高层建筑竖向变形估算

超高层建筑竖向变形估算

一、超高层建筑结构竖向变形估算(论文文献综述)

鲁逸[1](2021)在《极端龙卷风环境下超高层施工附属设施安全性态分析与评定》文中研究表明龙卷风是由积雨云底伸展至地面的剧烈旋转的柱状气流,有着发生迅速、难以监控、破坏巨大等特点。我国龙卷风灾害频发,且多集中在东部及南部沿海地区,与我国超高层建筑地域分布规律一致。同时超高层建筑施工周期漫长,在施工阶段容易遭受龙卷风袭击。施工期超高层建筑表面风荷载随施工进度不断变化,大型施工设备如塔吊、施工电梯等附着在超高层结构外表面,进一步加大了施工阶段建筑周围风场的复杂性,使得超高层主体结构和附属设施的安全性能更加不可控。因此亟需研究龙卷风环境下超高层施工附属设施的风环境特性及风振响应规律,评估施工附属设施的安全性态,确保安全施工。本文基于计算流体动力学(CFD)的数值模拟技术,对龙卷风环境下超高层附着体系风环境特性进行模拟,基于有限元方法开展附属设施风振效应分析,结合监测技术实现极端龙卷风环境下的附属设施安全评定与预警。主要完成了以下工作:(1)提出了施工期超高层主体结构及其附属设施龙卷风环境CFD数值建模与模拟方法。基于龙卷风风洞试验装置建立了风场数值模型,通过与雷达实测数据进行对比,验证了数值模拟的可靠性。考虑超高层建筑在施工阶段的外形变化特征,建立了包含附着塔吊和施工电梯的分区段数值模型。研究表明,采用Interface交界面处理的混合网格划分方法可以保证复杂几何模型的网格质量,有效提高数值模拟的收敛性。(2)分析了龙卷风环境下施工期超高层主体结构及其附属设施的风环境特性。着重考察了风向、风速、结构高度、塔吊吊臂转角及仰角、电梯吊笼封闭形式等因素对附着体系周围风场的影响规律。研究表明,龙卷风环境下超高层主体结构不同施工区段内表面风压分布差异明显,幕墙和核心筒领先阶段风荷载体型系数大于规范建议取值。(3)进行了龙卷风作用下的超高层施工附属设施风振响应及风致易损性分析。根据风荷载体型系数生成脉动风速时程荷载,同时以主体结构位移时程作为支座激励,进行了塔吊及施工电梯非线性动力时程响应分析。研究表明,附着支撑是决定外附式塔吊风振安全性能的关键构件,施工电梯在龙卷风环境中难以满足舒适度要求。(4)提出了超高层施工附属设施遭遇龙卷风袭击的安全性能评定与安全预警方法。基于施工现场的精细化风环境监测及附属设施安全运行监测技术,结合风致易损性分析结果,实现了附属设施安全性态评估与预警。研究表明,考虑结构接近倒塌极限的蓝、黄、橙、红四级安全预警可涵盖附属设施全部性能水平,实现风险排查、防患于未然。

张建亮,冷冬梅,谢龙宝,李洪求[2](2020)在《某超高层建筑的施工模拟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基于欧洲CEB-FIP(1990)规范中关于混凝土徐变、干缩效应的规定,对某设置有加强层的超高层建筑考虑施工找平并假定施工顺序,进行了施工模拟分析,主要分析内容包括钢筋混凝土核心筒和外框柱的竖向变形及竖向变形差异,以及变形和变形差异随时间和空间的变化,并研究了长期变形和变形差异对主体结构的影响。根据施工模拟分析结果和变形补偿理论,计算了各层竖向构件的下料预留长度对结构进行变形补偿,以使结构各层楼面标高最终趋向于设计标高。

贺映候[3](2020)在《基于结构健康监测系统的强台风下超高层建筑动力响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过去数十载,伴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进步,越来越多的摩天大楼在全世界范围内陆续建成。与传统的建筑相比,新一代摩天大楼的设计通常更柔、更纤细,这对它们在环境激励和极端事件作用下的适用性和安全性提出了新的挑战。而所有这些挑战进一步地激励和促使从业者通过全尺度的现场实测来更好地了解高层建筑的结构行为。在此背景下,总高度为600米的深圳平安金融中心(PAFC),成为评估摩天大楼结构性能的一个理想的全尺度测试基准平台。基于模块化原则设计的一套总计553个传感器的结构健康监测(SHM)集成系统安装在PAFC中,实现自施工之初至结构运营阶段的结构性能评估和外部荷载激励监测。特别地,基于结构健康监测系统的强台风下结构动力响应的实测和研究,是超高层建筑受到越来越多关注的关键科学与技术问题。本论文围绕该关键问题,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设计建设了一套高度集成的PAFC-SHM系统。集成了施工阶段和使用阶段的平安金融中心结构健康监测系统,实现了从施工之初到正常运营阶段的结构性能观测。SHM系统的模块化设计保证了各子系统的高效独立性。基于此套监测系统,对施工过程中结构竖向变形进行现场实测,数据分析结果阐明了“标高预留”的设计策略弥补超高层建筑竖向变形的作用和机理。另外,分析结果表明,在超高层建筑的竖向变形数值分析中,应充分考虑混凝土的收缩徐变和施工顺序等时间依存效应,在不考虑这些影响的情况下,结构竖向变形将被明显低估约40%~50%。混凝土结构弹性变形在施工阶段起主导作用,但进入使用阶段后,收缩徐变引起的结构竖向变形将长期保持适度增长,并最终超过弹性变形。并且,在结构进入使用阶段的第五个年限后,结构竖向变形基本完成。(2)深圳气象塔的风场实测分析结果表明,各个方向的脉动风10分钟单元的总体均值的概率分布均基本服从标准正态分布(~N(0,1))。脉动风速谱分析结果说明可以利用von-Karman谱模型的谱估计方法来确定脉动风的湍流积分尺度。另外,基于实测阵风特性分析结果,阐明了不同阵风时长的阵风因子分布经验公式的适用范围,建立了三维脉动分量的阵风因子(GF)与湍流强度(I)之间的线性关系。比较不同风向角和风速大小的风剖面分布规律,发现垂直风廓线在来流方向为丘陵地带或风速较低的情况下往往表现出一些“扭结”,这归因于热不稳定状态的影响。总体而言,风剖经验模型能够为实测风速剖面提供合理的预测。台风边界层范围内的风结构观测和分析结果表明,在台风风眼壁区域的平均风速垂直风剖面存在低空急流现象(low-level jet),这在大气边界层经典风廓线模型中并未体现。台风边界层高度沿径向向外逐渐增加,然后逐渐趋于稳定。地形地貌对台风结构影响明显,在多山地区的来流风低空急流的高度显着大于相对开阔平坦地区的低空急流高度。(3)PAFC外表面风致压力的观测表明,旋涡脱落在结构两侧交替出现,计算得到的斯脱罗哈数约为0.12,这与其缩尺模型的风洞试验结果和类似的方形棱柱体的常用建议值保持一致。结构表面负风压的概率分布具有明显的非高斯性,且随着风压幅值的增大,非高斯性愈发明显。此外,基于观测结果阐明了实测得到的平均风压系数与《中国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12)的建议值吻合程度。台风作用期间结构应力的显着变化归因于来流风荷载和环境温度的同时作用。一阶弯曲模态是结构应变响应中的主要模态成分。由应变谱分析结果推测,当梯度风速超过一定范围时(台风妮妲计算临界梯度风速为81 m/s),类似于PAFC的超高层建筑将出现涡激共振。(4)结构动力响应实测数据谱分析结果表明,结构加速度响应以第一阶弯曲模态为主,第一阶扭转模态响应一般比第一阶弯曲模态响应低数倍至一个数量级。结构固有频率随响应幅度的增大而减小,而阻尼比随响应幅度呈现波动。基于多个台风的实测加速度信号识别结果表明,0.5%-1.2%可以作为基本弯曲和扭转模态的阻尼比建议值来进行类似于PAFC的超高层建筑的抗风设计。另外,强台风作用下的PAFC加速度响应严格位于ISO-1984规定的限值范围内,表明类似于PAFC的摩天大楼在台风期间的结构舒适度满足国际标准的要求。基于理论解析模型和现场实测数据对阻尼器系统(TMD)振动控制性能进行比较分析。理论结果表明,在考虑1年、10年重现期台风作用下,阻尼器系统对结构一阶弯曲振动有良好的控制衰减效果,峰值加速度衰减程度为10%~40%。强台风下实测结果表明,当结构响应超过触发水平时,TMD系统能够及时且有效地抑制超高层建筑的风致振动。在台风山竹过境期间,结构峰值加速度衰减程度接近50%。

康艳博[4](2020)在《地震作用下高层建筑结构波动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大量的高层建筑振动台模型试验数据和实际建筑地震监测数据表明,建筑结构在地震地面运动的激励下具有明显的波动效应特征:首先是随着高度的增加,各楼层的响应之间具有明显时滞现象;其次是沿建筑高度方向,结构的地震响应具有明显的驻波现象。这种波动效应特征在传统的、基于封闭系统下集中质量模型的结构动力理论框架下,无法得到合理的阐释与合适的评价。鉴于此,本文采用理论推导、数值分析和试验研究等手段,对一维均匀直杆、一维均匀直杆串联质点系和实际工程的振动台试验模型等典型介质模型在基底输入激励下的波动响应特征进行了分析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对近现代建筑抗震理论的研究及应用进展进行了全面的阐述和总结,结合高层建筑、尤其是超高层建筑的发展趋势及其波动特征显着的特点,对传统结构动力理论的局限性进行了分析和评述,并进一步提出了开展高层建筑结构地震波动响应研究的理论路线和逻辑主框架。2.根据连续介质的固体弹性理论,并基于结构层模型、平面杆系模型以及平面剪切梁模型等经典计算模型,对建筑结构地震波动响应进行了理论推导和分析验证,结果表明,与基于分散质点的结构振动力学相比,基于连续体的波动力学更适合用于建筑结构地震响应分析,但由于波动分析的复杂性以及建筑结构的非完全连续性,对建筑结构进行完备的波动理论分析尚不具备工程可操作性。3.针对典型的封闭系统下一维均匀剪切直杆的激励响应问题,分别采用连续质量的模态叠加法、连续介质的波动解析法和集中质量的振型叠加法三种方法进行求解,并通过参数化模型进行了数值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基于连续介质的波动解析法能够真实地反映介质模型的波动效应;(2)基于连续质量的模态叠加法,其结果精度取决于所叠加模态的数量,叠加的模态数量足够多时,模态叠加法和精确波动法的计算结果基本一致;(3)基于集中质量的振型叠加法,其结果无法体现输入激励在杆件中传递的波动特性,且各质点处的响应峰值的误差随离散程度增大而增大,远远偏离实际。4.对5个附加质量不同的一维均匀直杆串联质点介质模型进行脉冲激励下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1)各模型的加速度响应廓线,从底部向上逐渐增大,接近顶部出现“颈缩现象”,在顶部再次放大,整体上呈现为花瓶形状;(2)不同时刻各模型的加速度剖面普遍存在与零基线交叉的现象,脉冲激励下各模型加速度响应从底向上存在明显的时滞现象;(3)各模型的剪力廓线从底部到顶部的变化幅度不大,中部出现“束腰”现象,弯矩廓线属于反抛物线型;(4)各模型的变形响应在中上部异常剧烈,顶部与底部明显异向;(5)各模型的实测波速和经验估算波速以及考虑结构实际受力状态的理论等效波速,在数值上是一致的,等效波速的经验估算公式可适用于横向弯曲变形的均匀悬臂梁模型;(6)基于等效剪切波速不变的原则,给出了均匀剪切直杆简化模型的等效均布质量和等效剪切刚度的确定方法;(7)通过对各模型在激励时段和稳态时段波长与波动图像的研究和分析,揭示了单频脉冲激励下的驻波现象和复合频率激励下颈缩现象的波动机理,并指出经典振动理论的合适应用范围是建筑的总高度H不超过1/4波长λ。5.对国贸三期、上海中心、深圳平安金融中心三个超高层建筑的振动台模型试验测试数据进行了统计与分析,结果表明:(1)超高层建筑振动台试验模型在台面输入激励下的响应规律,与前述一维均匀直杆串联质点介质模型的脉冲激励响应规律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即各模型的加速度响应廓线或包络线存在明显的波腹与波节交替出现的现象、加速度剖面沿高度方向存在多次异向的情况等;(2)各模型的等效波速实测值与按c=4Hf1的经验公式估算值趋势相同,但存在一定的误差;(3)依据各模型的波速测试结果以及输入激励的频谱分析结果,给出了各模型不同激励下的波长估计结果,与试验结果基本相符。6.依据超高层建筑振动台模型试验数据的分析结果以及前述的理论分析和试验研究成果,进一步针对推荐等效波速计算公式与3个超高层建筑模型振动台试验实测波速存在误差的问题开展研究,给出了考虑结构第二自振频率f2影响因素的修正等效剪切波速计算方法,确定了等效剪切波速调整系数β。通过参考GB50011-2010(2016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不同场地类别下特征周期Tg的取值,初步给出了建筑结构实际地震响应波动分析过程中有效波长λ的取值。结合第4章中应用1/4波长λ判断经典振动理论合适适用高度的方法,给出了不同场地类别下1/4波长λ对应的建筑高度值。7.总结前面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简化、实用的建筑结构地震波动响应分析方法,将实际建筑结构简化为等效直杆介质,通过经典波动理论对其地震响应进行求解,将求得的加速度、位移等具有波动效应特征的响应结果作为外荷载施加于原结构,进一步求解原结构构件的内力响应,进行后续的结构设计。8.对开放系统下若干关键因素对位移传递系数的影响进行了探索性的理论推导与算例分析,结果表明:(1)位移传递系数随输入激励频率的增加呈现降低的趋势;(2)集中质量越小,位移传递系数越大;(3)结构阻尼会降低节点位移传递系数,但是降低效果不显着。

陈梓威[5](2020)在《超高层办公建筑核心筒电梯系统设计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水平的提高,超高层建筑近年来在我国各大城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其中又以超高层办公建筑居多。超高层办公建筑,包括超高层办公综合体,在扩大城市容量和加速区域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建筑高度的不断攀升对建筑设计提出更高的要求。作为超高层建筑的“心脏”,核心筒的设计最为复杂,而电梯系统既是核心筒中占比最大的部分又是客流、货流组织的交通核心。电梯系统设计是否合理不仅影响建筑本身的品质同时也是建筑投资商和使用者密切关注的点。一方面,电梯系统斥资巨大且建成后难以更改;另一方面,越来越多诸如候梯拥堵等电梯使用问题被暴露出来。本文基于建筑学的角度,以理论结合实例的方法,研究和总结超高层办公建筑核心筒电梯系统的设计要点。首先,文章框架以研究核心筒客梯系统为主,其他用途电梯为辅,并将客梯系统又细分为技术配置和空间组织两部分。其次,文章基于定量分析探讨了客梯分区模式、参数选择及数量配置等技术配置要点,基于定性分析探讨了客梯平面布置、转换设计、分流组织等空间组织要点。最后,文章的结尾总结了超高层办公建筑核心筒电梯系统的设计策略,并展望了其发展趋势。本文的研究既是对以往相关研究的充实,同时也希望能为今后的设计工作埋下铺垫,为超高层建筑的发展做出一份贡献。

刘盾[6](2020)在《长沙绿地城际空间站T1楼的初步方案设计及抗震性能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长沙绿地城际空间站T1楼项目为工程实例,针对不同楼盖的超高层框架-核心筒结构进行详细阐述,并对其中的重点与难点进行了深入讨论,主要工作如下:1、阐述了超高层建筑的相关概念,概述了基于性能的设计方法,介绍了结构超限和结构抗震的定义和相关的结构设计规范要点。2、从初步方案设计、结构分析、结构设计以及施工图绘制四个方面,阐述了混凝土结构设计的一般方法。根据上述方法,对长沙绿地城际空间站T1楼进行了初步方案设计,阐述了建立结构模型采取的各项参数、方法以及影响建模的因素,建立了考虑肋梁楼盖的混凝土框架-核心筒超高层结构模型和考虑空心楼盖的混凝土框架-核心筒超高层结构模型。对两种模型进行了力学计算,并对各项力学指标进行了对比分析。3、对本项目进行了超限判断,并根据规范要求,制定了相应的性能目标。针对不同水准的地震作用,验算了该结构的性能目标,对结构的薄弱部位提出了相应的超限处理措施。

王雯花[7](2020)在《超高层建筑逆作法桩柱转换机理的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城市化的飞速发展,高层甚至超高层建筑越来越多,此类建筑结构往往都涉及到深基坑工程,逆作法因其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在工程施工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现有研究多集中于依赖工程经验对逆作法的技术控制,对于特定工程环境下,逆作法实际受力特性对工程的影响研究尚不多见。本文依托南京金茂广场二期施工建设工程,对超高层建筑逆作法中的桩柱转换机理展开研究。首先总结了桩柱转换中关键节点的设计及施工技术要点,采用理论公式进行推导计算,对比正常受力情况下,分析桩柱发生倾斜或者位移时,结构内力及变形的变化规律,对规范中桩柱控制要求提供理论支撑。其次,在利用现场实验数据验证了数值模拟准确度的基础上,依据实验具体数据及有限元分析结果,验算依托工程嵌岩桩的承载力要求。建立嵌岩桩后压浆数值分析模型,结合桩柱受力计算方法,重点分析研究了后压浆技术对嵌岩桩竖向承载性能的影响,对实际工程中嵌岩桩的优化提出建议。最后,针对不同上部层数的施工工况,利用MIDAS/GTS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了依托工程基坑的三维整体数值模型,分析了周边地表沉降、地连墙侧向变形及桩柱竖向沉降及水平位移变化规律,研究了增加上部顺作层数的可行性,为进一步提高依托工程的施工效益提供技术支持,并对类似工程提供参考依据。

胡佳星[8](2019)在《高层建筑水平、扭转向风致响应及其模态参数识别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由于高层建筑具有轻质、高柔、低阻尼的特性,导致台风作用下主体结构出现水平、扭转风风致响应,影响高层建筑使用安全性和居住舒适度。19642018年登陆中国海南省的热带气旋总数接近于94个,而针对我国南海地区在台风作用下的高层建筑风特性、风致响应的研究仍然远远不够,特别是针对同一高层建筑进行多年现场实测获取不同来流方向的台风风特性及风致响应的研究更是鲜有。本文在20142018年期间对位于海口市的一栋高层建筑在台风“威马逊”、“海鸥”、“彩虹”、“莎莉嘉”和“卡努”影响下的楼顶风场特性、水平向和扭转向风致响应进行了现场实测,通过分析得到了五次台风作用下城市高空风场特性,以及结构水平、扭转向风致响应特性,研究了加速度幅值对该结构模态阻尼比和自振频率的影响规律,并基于AR模型的线性滤波法模拟了不同高度各楼层顺风向、横风向脉动风时程,通过计算得到顺风向、横风向和扭转向风致响应,探讨了模态参数取值对高层建筑风致响应的影响。通过研究,本文取得了如下具体研究成果:(1)基于五次台风影响下该楼顶风场的现场实测数据,分析了台风登陆过程中平均风和脉动风特性,主要包括湍流强度、湍流积分尺度、峰值因子、阵风因子、概率密度函数和脉动风速谱等参数,以及这些参数与平均风速和风向之间的内在关联,并对比了不同地貌类型对湍流强度、湍流积分尺度、顺横风向湍流强度比值等参数影响,揭示了阵风因子与基本时距和阵风持续时间的关系,提出了顺、横风向阵风因子和湍流强度关系预测经验公式,并探讨了台风登陆不同阶段中顺、横风向脉动风速谱特性。(2)在国内首次采用RA013转动加速度计记录到塔楼四个楼层扭转向角加速度响应,采用平动加速度计获得了不同楼层水平向加速度响应。探讨了不同楼层加速度、角加速度峰值和均方根与楼层高度和平均风速的相互关系,以及加速度和角加速度响应的频率特性与概率特性,基于目标概率法提出了台风作用下水平向加速度和扭转向角加速度峰值因子在不同保证率下的取值范围,揭示了台风登陆不同风速下高层建筑加速度自功率谱峰值变化特性。(3)对于不同风速的强台风作用下该高层建筑的模态参数进行了识别,得到与加速度幅值相关的振型、自振频率与阻尼比。结果表明风速和加速度响应与结构的自振频率有一定关联,分别提出了考虑不同风速和加速度响应的结构基本自振频率的估算公式,可为国内外高层建筑抗风设计提供参考。(4)模拟了不同楼层顺风向、横风向脉动风荷载,通过计算得到了该高层建筑顺风向、横风向和扭转向风致响应,并与实测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了模态参数变化对结构不同楼层水平、扭转向风致响应的影响。

张磊[9](2019)在《地震-连续倒塌综合韧性防御框架-支撑筒-伸臂体系研究》文中认为对超高层而言,中小震下,过大楼层加速度会造成非结构构件损坏,带来严重经济损失。同时,多灾害防御和韧性防御已成为国际研究前沿,但现有超高层建筑多灾韧性防御研究相当匮乏。因此,为解决上述问题,即中小地震下楼层加速度控制、大震下结构韧性提升及地震-连续倒塌综合防御,本文提出了一新型结构体系及设计方法,并对体系中关键构件进行了系统研究。主要工作如下:(1)提出了一种新型含减振子结构的地震-连续倒塌综合韧性防御组合框架-支撑筒-伸臂结构体系。介绍了该新型结构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阐述了各组成部分的具体构造及工作原理,给出了各关键构件在不同概率水准地震作用下的性能目标,以及结构在不同类型连续倒塌工况下的内力重分布路径。(2)提出了一种适用于自复位框架节点的新型可更换加劲角钢耗能构件。开展了相应的试验与数值模拟研究,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良好。并提出了加劲角钢耗能构件提供的梁柱连接初始刚度和屈服弯矩的理论计算公式。(3)提出了地震-连续倒塌综合防御组合框架结构(Multi-hazards resistant steel-concrete composite frame,MHRSCCF-1)。开展了常规组合框架和MHRSCCF-1的子结构抗震性能试验和抗连续倒塌性能试验。建立了与试验相应的有限元模型,可较为准确的模拟结构的受力特性。(4)提出可实现韧性防灾的地震-连续倒塌综合韧性防御组合框架(Multihazards resilient steel-concrete composite frame,MHRSCCF-2),提升了MHRSCCF-1的韧性,可实现结构抗震与抗连续倒塌灾变过程的稳定、有序、可控、易修复。开展了MHRSCCF-2子结构抗震和抗连续倒塌性能试验。提出可以考虑不同边界条件的MHRSCCF-2节点转动初始刚度和屈服弯矩理论计算公式。(5)提出利用减振子结构来控制超高层结构中小地震作用下楼层加速度的概念。基于超高层建筑的弯剪耦合模型,探究了减振子结构参数与结构参数对超高层建筑楼层加速度控制效果的影响,提出了最优减振子结构的设计方法。(6)提出了含减振子结构的地震-连续倒塌综合韧性防御组合框架-支撑筒-伸臂结构体系的设计方法。基于整体结构有限元模型的地震弹塑性时程分析及连续倒塌工况分析,验证了新结构体系设计方法的合理性以及有效性。

王年忠[10](2019)在《带伸臂桁架的钢管混凝土框架-核心筒结构施工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经济发展、建筑结构体系研究的日趋完善以及施工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高层、超高层建筑在当今世界得到快速发展,通过良好的结构体系来建造更高的建筑是建筑结构工程师追求的目标,框架-核心筒结构因其良好的受力特性和内部空间布置的灵活性而成为目前国际上高层、超高层建筑中采用的主流结构形式,并有着广泛的应用。带伸臂桁架的钢管混凝土框架-核心筒结构体系是在框架-核心筒结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建筑结构体系,其由建筑周边的框架结构、内部的核心筒结构以及连接框架与核心筒的伸臂桁架构件组成,能有效提高建筑结构的抗侧刚度,使得结构在遭遇地震或风荷载等水平作用时能减小结构侧向位移。本文以广东省珠海市的某工程为研究背景,对采用巨型圆钢管混凝土柱的带伸臂桁架的钢管混凝土框架-核心筒结构开展施工关键技术研究,该研究成果将对类似的工程施工具有一定的借鉴指导作用。(1)采用卷制工艺进行大直径厚壁圆钢管柱的制作,并对内环向加强隔板、T型加劲、连接牛腿及连接板的组装工艺进行控制,保证质量;对伸臂桁架构件进行组装,并对组装精度进行测量,确保误差在允许范围内。巨型圆钢管柱吊装在平面上划分两个区域进行,在立面上钢管柱滞后核心筒10层吊装;伸臂桁架构件从中间向两侧同步进行吊装,即先吊装核心筒部分,再吊装外框架部分,均能保证吊装精度要求。(2)大直径厚壁钢管柱现场焊接采用沿圆周分区、分段退焊法同时对称施焊,以减小厚板焊接应力;加强层伸臂桁架腹杆两端采用安装螺栓临时固定,能保证构件可产生一定的位移,上、下弦杆先焊接,确保楼板混凝土能够浇筑,腹杆待钢管柱施工至下一道加强层或大屋面后再焊接,以减少核心筒与外框架之间因沉降差引起的腹杆内力;用自动抛丸除锈方法对钢管柱及伸臂桁架构件除锈后进行涂装,确保构件的25年防腐要求及一级耐火等级要求。(3)通过研制试配,采用P.O42.5普通硅酸盐水泥、S95矿粉、Ⅰ级磨细粉煤灰、聚羧酸减水剂等生产的C60高强自密实混凝土,不但能满足自密实性能及高强度要求,还能满足超高泵送要求;钢管柱内采用高抛自密实混凝土,并在节点区域辅助以人工采用高频振动棒振捣,可以确保钢管内混凝土浇筑质量。(4)通过MIDAS GEN软件对整体结构进行施工模拟分析的结果显示,本文选取的核心筒领先外框架柱施工10层的施工顺序合理可行,核心筒先行施工能有效降低伸臂桁架结构的内力;对考虑混凝土收缩徐变的施工过程进行模拟分析,并计算核心筒和框架柱的竖向变形,根据变形值确定施工时需预留的竖向构件长度;第二道伸臂桁架的合拢时间为外框架钢管柱施工至大屋面,合拢之前为整体结构的最不利工况,在此最不利工况下进行风荷载作用的变形验算,确保结构施工安全。

二、超高层建筑结构竖向变形估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超高层建筑结构竖向变形估算(论文提纲范文)

(1)极端龙卷风环境下超高层施工附属设施安全性态分析与评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变量符号表
1.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龙卷风实测与模拟研究现状
        1.2.1 龙卷风现场实测研究
        1.2.2 龙卷风风洞试验模拟
        1.2.3 龙卷风数值模拟
    1.3 施工期超高层建筑风振效应研究现状
        1.3.1 施工期建筑表面风荷载
        1.3.2 施工附属设施风荷载
        1.3.3 施工附属设施风振响应
    1.4 施工附属设施安全性态分析与评定研究现状
        1.4.1 风振安全性态设计理论
        1.4.2 极端风监测与预警
        1.4.3 附属设施风致倒塌
    1.5 存在的问题和思考
    1.6 本文研究需求及任务分解
    1.7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规划
2.施工期超高层建筑龙卷风环境数值建模与模拟
    2.1 引言
    2.2 龙卷风风场CFD数值模拟
        2.2.1 计算域尺寸确定与网格划分
        2.2.2 湍流模型选择
        2.2.3 数值模拟分析参数设置
        2.2.4 风场模拟结果与验证
    2.3 CFD数值模型建模方法
        2.3.1 施工期超高层建筑数值模型
        2.3.2 附着塔吊数值建模
        2.3.3 附着施工电梯数值建模
        2.3.4 混合模型网格划分
    2.4 模拟参数设置
        2.4.1 混合流域交界面
        2.4.2 边界条件设置
        2.4.3 风压系数监测点布置
        2.4.4 求解参数设置
    2.5 本章小结
3.施工期超高层附着体系龙卷风环境特性
    3.1 引言
    3.2 外附塔吊超高层建筑龙卷风环境特性
        3.2.1 模拟工况设置
        3.2.2 风压分布特点
        3.2.3 风速分布特点
    3.3 外附施工电梯超高层建筑龙卷风环境特性
        3.3.1 模拟工况设置
        3.3.2 风压分布特点
        3.3.3 风速分布特点
    3.4 风荷载体型系数分析
        3.4.1 主体结构风荷载体型系数
        3.4.2 塔吊风荷载体型系数
        3.4.3 施工电梯风荷载体型系数
    3.5 本章小结
4.超高层施工附属设施风振效应分析
    4.1 引言
    4.2 主体结构风振响应快速估计方法
        4.2.1 改进广义弯剪模型简介
        4.2.2 人工模拟脉动风速时程
        4.2.3 主体结构风振响应结果
    4.3 施工附属设施风振效应分析原理
        4.3.1 主-子结构体系简化力学模型
        4.3.2 风致易损性分析方法
    4.4 塔吊风振效应分析
        4.4.1 典型失效模式分析
        4.4.2 风振响应分析工况设置
        4.4.3 非线性模型建立与验证
        4.4.4 风振响应分析结果
        4.4.5 风致易损性分析
    4.5 施工电梯风振效应分析
        4.5.1 典型失效模式分析
        4.5.2 风振响应分析工况设置
        4.5.3 非线性模型建立与验证
        4.5.4 风振响应分析结果
        4.5.5 风致易损性分析
    4.6 本章小结
5.超高层附属设施风振安全性能评定
    5.1 引言
    5.2 风振安全监测系统
        5.2.1 施工现场精细化风环境监测
        5.2.2 塔吊运行安全监测
        5.2.3 施工电梯运行安全监测
    5.3 塔吊安全评估与预警系统
        5.3.1 基于易损性分析的安全评估预警
        5.3.2 基于安全监测的安全评估预警
    5.4 施工电梯安全评估与预警系统
        5.4.1 基于易损性分析的安全评估预警
        5.4.2 基于安全监测的安全评估预警
    5.5 本章小结
6.结论与展望
    6.1 本文主要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2)某超高层建筑的施工模拟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工程概况
2 考虑混凝土徐变、干缩的施工模拟分析方法
    2.1 依时模型
    2.2 分析模型
    2.3 施工顺序假定
    2.4 主要分析参数
3 施工模拟分析结果
    3.1 施工过程徐变、干缩分析
    3.2 长期徐变、干缩分析
    3.3 构件内力重分布
    3.4 变形补偿
4 结论

(3)基于结构健康监测系统的强台风下超高层建筑动力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和主要研究内容
2 大气边界层风场和结构风效应基础理论
    2.1 大气边界层结构
    2.2 随机过程主要假定
    2.3 风场和风效应主要物理量参数
    2.4 连续性方程和控制方程
    2.5 风场特性分析
    2.6 结构响应时频分析
3 平安金融中心结构健康监测系统
    3.1 结构健康监测系统概况
    3.2 结构健康监测系统模块化设计
    3.3 结构全施工过程模拟分析
    3.4 结构施工监测结果-代表性的竖向变形时变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强台风环境下城市中心边界层风场特性分析
    4.1 引言
    4.2 台风天鸽和气象监测体系
    4.3 台风天鸽风场特性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强台风作用下平安金融中心结构风压和动力响应分析
    5.1 引言
    5.2 台风海马测量安排和气象信息
    5.3 台风海马作用下结构模态参数识别
    5.4 台风海马作用下结构加速度响应分析
    5.5 台风海马作用下结构表面风压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直接登陆台风妮妲和台风山竹作用下风效应比较分析
    6.1 引言
    6.2 台风妮妲和山竹测量传感器布置
    6.3 台风妮妲、山竹路径和气象站点布置
    6.4 台风妮妲风场特性分析
    6.5 台风妮妲和山竹作用下结构表面风压比较分析
    6.6 台风妮妲和山竹作用下结构风致响应比较分析
    6.7 本章小结
7 结论和展望
    7.1 本文主要结论
    7.2 本文主要创新点
    7.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成果
附录2 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4)地震作用下高层建筑结构波动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0 引言
    1.1 建筑抗震的工程实践与理论发展进程
        1.1.1 中国古代宫廷、庙宇、楼阁等公共建筑的基本做法与抗震机理概述
        1.1.2 近现代国际建筑抗震理论的发展进程
        1.1.3 国际建筑抗震理论的发展动态
    1.2 近现代建筑抗震理论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1.2.1 近现代建筑抗震设计方法概述
        1.2.2 近现代建筑抗震设计方法的理论基础及局限性分析
        1.2.3 现代建筑发展趋势及其现有抗震技术的挑战
    1.3 工程波动理论的研究与应用进展综述
        1.3.1 地震波传播理论
        1.3.2 高层建筑物的波动理论研究进展
        1.3.3 波动理论在高耸结构地震响应分析中的应用
    1.4 本文研究目的与主要内容
第2章 建筑结构地震波动响应分析的基本理论
    2.0 引言
    2.1 结构层模型
    2.2 平面杆系模型
    2.3 剪切梁模型
    2.4 小结
第3章 封闭系统下一维均匀剪切直杆地震响应分析
    3.0 引言
    3.1 一维波动方程及其求解
        3.1.1 计算模型及一维标准波动方程的建立
        3.1.2 边界条件的确定
        3.1.3 封闭系统下一维均匀剪切直杆的波动解
    3.2 基于离散质量模型的振动方程及其解法
    3.3 一维均匀剪切直杆的模态叠加求解法
    3.4 计算结果与分析
        3.4.1 一维均匀剪切直杆的精确波动解
        3.4.2 一维均匀剪切直杆的模态叠加解
        3.4.3 精确波动解与模态叠加解的对比分析
        3.4.4 离散质量模型的振动解
    3.5 小结
第4章 一维均匀直杆串联质点系模型的波动特性试验研究
    4.0 引言
    4.1 试验设计
        4.1.1 模型设计与制作
        4.1.2 试验工况
    4.2 试验结果与分析
        4.2.1 各模型固有频率的测试结果与分析
        4.2.2 各模型在不同荷载工况作用下的加速度响应测试结果与分析
        4.2.3 各模型在不同荷载工况作用下的剪力与弯矩响应结果与分析
        4.2.4 各模型在不同荷载工况作用下的变形响应结果与分析
    4.3 各模型在单周期正弦脉冲下的波动效应与分析
        4.3.1 波动效应测试结果
        4.3.2 关于波动效应测试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4.4 试验仿真与模拟
        4.4.1 计算参数
        4.4.2 计算结果分析
    4.5 小结
第5章 高层建筑地震波动效应分析方法研究
    5.0 引言
    5.1 振动台试验模型的波动效应分析
        5.1.1 北京国贸三期3A主楼模型的波动效应分析
        5.1.2 上海中心及深圳平安中心模型的波动效应分析
    5.2 关于振动台试验模型的波速与波长讨论
        5.2.1 关于波速c的估算方法
        5.2.2 关于波长λ的估算方法
    5.3 关于质点振动力学合理适用范围的讨论
    5.4 建筑结构地震波动响应实用分析方法研究
    5.5 小结
第6章 开放系统下高层建筑的波动特性分析
    6.0 引言
    6.1 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
    6.2 波在集中质量处的传播问题
        6.2.1 传递函数及反射函数的确定
        6.2.2 幅值转换系数的求解
    6.3 波从地基传至结构反应分析
    6.4 地基覆盖土层及结构参数对结构顶部波动响应的影响分析
        6.4.1 基底位移放大系数与结构顶部位移放大系数的关系对比
        6.4.2 覆盖土层对结构顶部位移放大系数的影响分析
        6.4.3 基础质量对结构顶部位移放大系数的影响分析
        6.4.4 上部结构参数与结构顶部位移放大系数的关系分析
    6.5 结构层间参数对节点处波动特性的影响分析
        6.5.1 上下层单位长度密度对位移传递系数的影响
        6.5.2 节点集中质量对位移传递系数的影响
        6.5.3 上下两层传播波速对位移传递系数的影响
        6.5.4 考虑阻尼时对位移传递系数的影响
    6.6 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本文的主要工作与成果
        7.1.1 主要工作内容与成果
        7.1.2 论文的主要创新性成果
    7.2 进一步研究工作的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主要论文
在学期间参加的主要科研课题
致谢

(5)超高层办公建筑核心筒电梯系统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高度界定
        1.1.2 时代发展背景
    1.2 相关发展历史及研究现状
        1.2.1 超高层办公建筑及电梯发展历史综述
        1.2.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3 研究意义及目的
        1.3.1 研究意义
        1.3.2 研究目的
    1.4 研究对象及范围
        1.4.1 研究对象
        1.4.2研究范围
    1.5 研究方法及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第2章 超高层办公建筑核心筒电梯系统的基本解析
    2.1 超高层办公建筑核心筒电梯系统的基本概述
        2.1.1 超高层办公建筑的概述
        2.1.2 核心筒的概述
        2.1.3 电梯轿厢形式的概述
        2.1.4 电梯设备空间的概述
    2.2 超高层办公建筑核心筒电梯系统设计的影响因素
        2.2.1 规范约定
        2.2.2 高度制约
        2.2.3 功能需求
        2.2.4 档次定位
    2.3 超高层办公建筑核心筒电梯系统设计的基本原则
        2.3.1 经济性
        2.3.2 高效性
        2.3.3 通达性
        2.3.4 人性化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超高层办公建筑核心筒客梯系统的技术配置
    3.1 超高层办公建筑的客流特点及服务总人数估算
        3.1.1 客流特点
        3.1.2 电梯服务人数估算
    3.2 客梯系统的垂直分区模式
        3.2.1 垂直分区模式的分类
        3.2.2 垂直分区的一般规律
    3.3 客梯的参数选择
        3.3.1 客梯的载重量与速度
        3.3.2 客梯的控制方式
    3.4 客梯的性能评价指标及标准
        3.4.1 电梯性能评价指标
        3.4.2 电梯性能评价指标的标准
    3.5 客梯数量的配置
        3.5.1 面积估算法
        3.5.2 公式计算法
        3.5.3 实例参照法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超高层办公建筑核心筒客梯系统的空间组织
    4.1 核心筒客梯系统的平面布置
        4.1.1 电梯组平面基本单元研究
        4.1.2 核心筒多组电梯的平面组合形式
        4.1.3 电梯组平面组合形式的对比及优化
    4.2 核心筒客梯系统的转换组织
        4.2.1 转换层的垂直交通组织
        4.2.2 转换层的水平交通组织
        4.2.3 区间转换段电梯井道的叠加分析
    4.3 核心筒客梯系统的分流组织
        4.3.1 水平分流组织
        4.3.2 垂直分流组织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超高层办公建筑核心筒其他用途电梯的设计要点
    5.1 消防电梯
        5.1.1 消防电梯的数量要求
        5.1.2 消防电梯的参数选择
        5.1.3 消防电梯的前室设置
    5.2 货运电梯
    5.3 车库转换电梯
    5.4 VIP电梯
    5.5 观光穿梭电梯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及展望
    6.1 核心筒电梯系统的设计策略
        6.1.1 建构垂直分区
        6.1.2 选择电梯参数
        6.1.3 估算电梯数量
        6.1.4 布置电梯平面
        6.1.5 细化局部交通
        6.1.6 消解设备空间
    6.2 核心筒电梯系统的发展趋势
        6.2.1 超高速
        6.2.2 大容量
        6.2.3 智能化
        6.2.4 多轿厢立体化
        6.2.5 绿色节能
        6.2.6 公共健康安全设计
    6.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图表索引
作者简历

(6)长沙绿地城际空间站T1楼的初步方案设计及抗震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基本概念
        1.1.1 混凝土多层、高层、超高层建筑
        1.1.2 国内外混凝土超高层建筑发展与工程实例
    1.2 混凝土超限高层建筑概述
        1.2.1 超限高层建筑的分类与判定
        1.2.2 混凝土超限高层建筑的研究现状
    1.3 抗震性能化设计理论概述
        1.3.1 抗震性能化设计的基本概念
        1.3.2 抗震性能化设计的各类方法简介
        1.3.3 抗震性能化设计理论的研究进展
    1.4 混凝土超限高层建筑的一般设计方法与设计规范要点概述
        1.4.1 混凝土超限高层建筑的一般设计方法
        1.4.2 混凝土超限高层建筑设计规范要点
    1.5 本文的工作内容
第2章 长沙绿地城际空间站T1楼的初步方案设计
    2.1 工程概况
    2.2 建筑设计
    2.3 本项目的初步方案设计
    2.4 建立考虑不同楼盖的框架-核心筒结构模型
        2.4.1 水平承重结构为肋梁楼盖的框架-核心筒结构模型
        2.4.2 水平承重结构为空心楼盖的框架-核心筒结构模型
        2.4.3 结构模型荷载参数输入方法
        2.4.4 本项目主要的结构模型设计参数讨论
        2.4.5 结构建模小结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长沙绿地城际空间站T1楼的结构分析与结构设计
    3.1 结构的力学模型
    3.2 结构的力学模型参数
        3.2.1 周期比
        3.2.2 位移比
        3.2.3 层间位移角
        3.2.4 层间刚度比
        3.2.5 层间受剪承载力之比
        3.2.6 刚重比
        3.2.7 剪重比
        3.2.8 轴压比
    3.3 本项目的结构设计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长沙绿地城际空间站T1楼的超限判定及抗震分析
    4.1 超限判别与性能目标确定
        4.1.1 本项目的超限判定
        4.1.2 本项目的抗震性能目标确定
    4.2 结构在多遇地震(小震)的结构弹性时程分析
        4.2.1 地震波的选择
        4.2.2 弹性时程分析的结果
        4.2.3 弹性时程分析小结
    4.3 结构在设防地震(中震)下的结构抗震性能验算
        4.3.1 软件分析参数
        4.3.2 设防地震作用下剪力墙、柱偏心受拉检查
        4.3.3 设防地震作用下构件复核
    4.4 结构在罕遇地震(大震)的结构抗震性能验算
        4.4.1 软件分析参数与计算结果
        4.4.2 关键构件抗剪不屈服、抗弯不屈服分析
        4.4.3 竖向构件受剪截面验算
    4.5 结构在罕遇地震(大震)作用下的动力弹塑性分析
        4.5.1 罕遇地震作用下结构抗震性能的评定标准
        4.5.2 罕遇地震作用下抗震性能评价
        4.5.3 罕遇地震作用结构动力弹塑性分析小结
    4.6 楼板详细分析
        4.6.1 多遇地震作用下楼板应力分析
        4.6.2 设防地震作用下楼板应力分析
    4.7 应对超限的主要措施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7)超高层建筑逆作法桩柱转换机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第二章 桩-柱转换作用机理研究
    2.1 顺逆作法的异同
    2.2 桩-柱转换
        2.2.1 桩柱转换的理论设计
        2.2.2 桩柱转换的施工技术
        2.2.3 桩柱的连接节点
    2.3 桩柱作用
        2.3.1 桩柱倾斜情况下分析
        2.3.2 桩柱位移情况下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嵌岩桩的优化分析
    3.1 基桩承载力检测试验
    3.2 实测结果分析
    3.3 入岩深度优化研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上部结构最大顺作层数研究
    4.1 最大施工层数的估算
    4.2 MIDAS/GTS软件及工程概况介绍
    4.3 修正摩尔-库伦模型
    4.4 模型假定及相关参数选取
    4.5 模型建立
    4.6 结果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存在问题及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8)高层建筑水平、扭转向风致响应及其模态参数识别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高层建筑抗风现场实测研究综述
        1.2.1 国外高层建筑风特性和风致响应现场实测的现状
        1.2.2 国内高层建筑风特性和动力响应现场实测的现状
        1.2.3 高层建筑现场实测与模态参数识别的研究现状
        1.2.4 高层建筑扭转向抗风现场实测现状
        1.2.5 台风作用下高层建筑抗风现场实测研究存在的不足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1.3.1 研究思路和主要创新点
        1.3.2 本文的主要内容
第2章 高层建筑抗风实测概况
    2.1 引言
    2.2 实测高层建筑与周边地貌概况
    2.3 实测高层建筑概况
    2.4 台风现场实测系统
        2.4.1 台风监测系统的构成
        2.4.2 风速仪
        2.4.3 水平向加速度测量
        2.4.4 扭转向加速度测量
    2.5 实测台风概况
        2.5.1 台风“威马逊”
        2.5.2 台风“海鸥”
        2.5.3 台风“彩虹”
        2.5.4 台风“莎莉嘉”
        2.5.5 台风“卡努”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高层建筑顶部风特性分析
    3.1 引言
    3.2 风特性理论基础
        3.2.1 平均风速特性
        3.2.2 脉动风速特性
    3.3 高层建筑顶部的台风风特性实测结果
        3.3.1 风速和风向时程
        3.3.2 平均风速和风向角
        3.3.3 湍流强度
        3.3.4 湍流积分尺度
        3.3.5 阵风因子
        3.3.6 脉动风功率谱密度函数
    3.4 实测台风脉动风速的概率密度特性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高层建筑的水平向风致响应实测研究
    4.1 引言
    4.2 水平向加速度响应时程
    4.3 水平向加速度响应幅值与平均风速关系
    4.4 水平向加速度概率密度统计
    4.5 水平向加速度峰值因子统计
    4.6 水平向加速度响应频域特性分析
    4.7 基于加速度响应的居住者舒适度评估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高层建筑的扭转向风致响应实测研究
    5.1 引言
    5.2 扭转向角加速度响应时程
    5.3 扭转向角加速度响应幅值与平均风速关系
    5.4 扭转向角加速度概率密度特性
    5.5 扭转向加速度峰值因子统计
    5.6 扭转向角加速度响应频域特性分析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高层建筑的模态参数识别方法研究
    6.1 引言
    6.2 高层建筑运动方程建立
        6.2.1 高层建筑水平方向振动方程
        6.2.2 高层建筑平扭耦合振动方程
    6.3 半功率带宽法
        6.3.1 半功率带宽法原理
        6.3.2 半功率带宽法在高层建筑模态参数识别中应用
    6.4 改进后随机减量法(IRDT)
        6.4.1 RDT原理
        6.4.2 IRDT原理
        6.4.3 IRDT法在高层建筑模态参数识别中应用
    6.5 NExT-ERA
        6.5.1 NExT原理
        6.5.2 NExT-ERA原理
        6.5.3 NExT-ERA在高层建筑模态参数识别中的应用
    6.6 随机子空间法(SSI)
        6.6.1 SSI原理
        6.6.2 SSI在高层建筑模态参数识别中应用
    6.7 小结
第7章 台风作用下高层建筑水平、扭转向模态参数实测分析
    7.1 引言
    7.2 环境激励下高层建筑水平、扭转向模态参数识别结果
    7.3 高层建筑有限元模型与实测模态参数对比
    7.4 台风登陆不同阶段高层建筑模态参数特性
        7.4.1 X、Y、扭转向分析样本筛选
        7.4.2 台风不同登陆风速下水平、扭转向模态频率对比
        7.4.3 台风不同登陆风速下模态频率估算经验公式
        7.4.4 台风不同登陆风速下水平、扭转向模态阻尼比对比
    7.5 与幅值相关的模态频率和阻尼比特性
        7.5.1 与幅值相关的模态频率
        7.5.2 与幅值相关的高层建筑结构基本自振周期预测公式
        7.5.3 与幅值相关的模态阻尼比
    7.6 小结
第8章 高层建筑水平、扭转向风致响应数值计算分析
    8.1 引言
    8.2 高层建筑水平、扭转向风致风振计算方法
        8.2.1 高层建筑风振计算时域法
        8.2.2 高层建筑风振计算频域法
    8.3 高层建筑楼层水平、扭转向动力参数取值
    8.4 高层建筑顺风向、横风向脉动风速数值模拟
        8.4.1 AR模型的线性滤波法
        8.4.2 顺风向脉动风模拟结果
        8.4.3 横风向脉动风模拟结果
    8.5 高层建筑顺风向风致响应计算对比
    8.6 高层建筑横风向风致响应计算对比
    8.7 高层建筑扭转向风致响应计算对比
    8.8 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附录 B(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参与的科研项目)

(9)地震-连续倒塌综合韧性防御框架-支撑筒-伸臂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与术语对照表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超高层结构发展现状
        1.1.2 超高层结构地震楼面加速控制研究现状
        1.1.3 韧性结构体系
        1.1.4 结构抗震与抗连续倒塌综合防御研究现状
    1.2 减振子结构研究现状
    1.3 钢混组合框架结构抗震和抗连续倒塌研究现状
        1.3.1 钢混组合框架结构抗震研究现状
        1.3.2 钢混组合框架结构抗连续倒塌研究现状
    1.4 研究思路及主要内容
第2章 新型地震-连续倒塌综合韧性防御超高层结构体系
    2.1 概述
    2.2 新型地震-连续倒塌综合韧性防御超高层结构体系组成
        2.2.1 减振子结构
        2.2.2 地震-连续倒塌综合韧性防御钢混组合外框架
        2.2.3 含自复位耗能支撑的钢混组合支撑筒
        2.2.4 桁架加强区
    2.3 关键构件性能目标
        2.3.1 加劲角钢耗能构件以及自复位耗能支撑的损伤状态及判别标准
        2.3.2 关键构件抗震性能目标及结构连续倒塌内力重分布路径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可更换加劲角钢耗能构件试验研究与理论分析
    3.1 引言
    3.2 可更换加劲角钢耗能构件构造及工作原理
    3.3 试验研究
        3.3.1 试件设计及钢材材性
        3.3.2 加载装置及加载制度
        3.3.3 单调加载试验与结果分析
        3.3.4 滞回试验与结果分析
    3.4 数值模拟
    3.5 理论分析
        3.5.1 角钢连接件计算模型的参数标定
        3.5.2 加劲肋板的理论计算
        3.5.3 加劲角钢耗能构件初始刚度和屈服弯矩计算方法
    3.6 加劲角钢耗能构件与普通角钢耗能构件性能对比
        3.6.1 屈服承载力对比
        3.6.2 耗能能力对比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地震-连续倒塌综合防御钢混组合框架子结构试验研究与数值模拟
    4.1 引言
    4.2 新型MHRSCCF-1 概念
    4.3 试验设计
        4.3.1 背景工程
        4.3.2 试件设计及加载装置
        4.3.3 材料力学性能
    4.4 试验结果
        4.4.1 抗震子结构试验
        4.4.2 抗连续倒塌子结构试验
    4.5 数值模拟
        4.5.1 抗震子结构试验
        4.5.2 抗连续倒塌子结构试验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面向韧性的地震-连续倒塌综合韧性防御钢混组合框架子结构试验研究与理论分析
    5.1 概述
    5.2 MHRSCCF-2 概念
    5.3 试验设计
        5.3.1 试件设计及加载装置
        5.3.2 材料力学性能
    5.4 试验结果
        5.4.1 抗震子结构试验
        5.4.2 抗连续倒塌子结构试验
    5.5 理论计算方法
        5.5.1 MHRSCCF-2 中钢绞线提供的屈服弯矩与初始刚度
        5.5.2 MHRSCCF-2 中加劲角钢耗能构件提供的屈服弯矩与初始刚度
        5.5.3 试验验证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减振子结构的超高层建筑地震楼面加速度控制
    6.1 概述
    6.2 分析模型与地震动集合
        6.2.1 300m超高层建筑及其弯剪耦合模型
        6.2.2 减振子结构参数设计
        6.2.3 地震动选取与强度确定
    6.3 减振子结构楼面加速度控制效果分析
        6.3.1 减振子结构参数对(?)~(opt)与(?)~(opt)的影响
        6.3.2 结构参数对(?)~(opt)与(?)~(opt)的影响
    6.4 减振子结构最优频率的确定
    6.5 可靠性验证
        6.5.1 结构参数α_0和T_1的鲁棒性验证
        6.5.2 结构参数λ_(MRTB)和λ_(SRTB)的鲁棒性验证
        6.5.3 结构高度的鲁棒性验证
    6.6 与传统TMD设计公式效果对比
    6.7 本章小结
第7章 含减振子结构地震-连续倒塌综合韧性防御超高层结构设计方法及算例分析
    7.1 概述
    7.2 设计方法
        7.2.1 基本前提
        7.2.2 设计流程
    7.3 算例分析
        7.3.1 数值模型建立
        7.3.2 地震动选取与连续倒塌工况定义
        7.3.3 计算结果与分析
        7.3.4 Multi-hazards+VRS模型增设腰桁架影响分析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研究成果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10)带伸臂桁架的钢管混凝土框架-核心筒结构施工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应用与理论研究现状
        1.2.1 应用现状
        1.2.2 理论研究现状
    1.3 研究现状小结
    1.4 拟开展研究工作
        1.4.1 项目概况
        1.4.2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巨型钢管柱、伸臂桁架构件的制作与吊装
    2.1 引言
    2.2 巨型圆钢管柱的加工制作
        2.2.1 圆钢管卷制
        2.2.2 圆钢管纵缝焊接
        2.2.3 圆钢管对接
        2.2.4 内环向加强隔板、T型加劲组装
        2.2.5 圆钢管柱的端面铣削
        2.2.6 连接牛腿及连接板组装
        2.2.7 栓钉、吊耳板组装
        2.2.8 质量检测
    2.3 伸臂桁架构件组装工艺
    2.4 巨型圆钢管柱吊装
        2.4.1 钢管柱分段
        2.4.2 钢管柱吊装
        2.4.3 钢管柱安装测量与校正
    2.5 伸臂桁架构件吊装
        2.5.1 伸臂桁架加强层构件布置
        2.5.2 伸臂桁架构件吊装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钢管柱、伸臂桁架构件现场焊接与涂装
    3.1 引言
    3.2 钢管柱及伸臂桁架构件现场焊接
        3.2.1 焊前准备
        3.2.2 钢管柱焊接方案
        3.2.3 伸臂桁架焊接方案
        3.2.4 焊前预热及层间温度控制
        3.2.5 焊接施工
        3.2.6 焊后处理技术方案
        3.2.7 消除焊接残余应力措施
        3.2.8 焊缝质量检测
    3.3 钢管柱及伸臂桁架构件现场涂装
        3.3.1 防腐及防火涂装要求
        3.3.2 涂装前的表面处理方案
        3.3.3 防腐涂装工艺
        3.3.4 防火涂装工艺
        3.3.5 涂装质量检测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钢管柱内高强自密实混凝土施工
    4.1 引言
    4.2 高强自密实混凝土概况
    4.3 高强自密实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4.3.1 配合比设计原则
        4.3.2 原材料选择
        4.3.3 自密实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4.3.4 自密实混凝土的工作性能及抗压强度
    4.4 钢管柱内混凝土浇筑
        4.4.1 混凝土输送泵选择
        4.4.2 钢管柱内混凝土浇筑
        4.4.3 减小钢管柱内混凝土收缩措施
    4.5 钢管柱内混凝土质量检测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施工过程模拟结果分析
    5.1 引言
    5.2 施工过程模拟分析
        5.2.1 模型的建立
        5.2.2 施工过程模拟分析方法
    5.3 施工模拟结果分析
        5.3.1 框架柱、核心筒内力分析
        5.3.2 伸臂桁架内力分析
        5.3.3 考虑收缩徐变的竖向变形分析
        5.3.4 核心筒、外框架钢管柱竖向变形补偿
    5.4 最不利工况时风荷载作用下的结构变形验算
    5.5 本章小结
结论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超高层建筑结构竖向变形估算(论文参考文献)

  • [1]极端龙卷风环境下超高层施工附属设施安全性态分析与评定[D]. 鲁逸. 大连理工大学, 2021
  • [2]某超高层建筑的施工模拟分析[J]. 张建亮,冷冬梅,谢龙宝,李洪求. 建筑结构, 2020(16)
  • [3]基于结构健康监测系统的强台风下超高层建筑动力响应研究[D]. 贺映候. 华中科技大学, 2020
  • [4]地震作用下高层建筑结构波动特性研究[D]. 康艳博.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2020(04)
  • [5]超高层办公建筑核心筒电梯系统设计研究[D]. 陈梓威. 浙江大学, 2020(02)
  • [6]长沙绿地城际空间站T1楼的初步方案设计及抗震性能研究[D]. 刘盾. 湘潭大学, 2020(02)
  • [7]超高层建筑逆作法桩柱转换机理的研究[D]. 王雯花. 东南大学, 2020(01)
  • [8]高层建筑水平、扭转向风致响应及其模态参数识别研究[D]. 胡佳星. 湖南大学, 2019(01)
  • [9]地震-连续倒塌综合韧性防御框架-支撑筒-伸臂体系研究[D]. 张磊. 清华大学, 2019
  • [10]带伸臂桁架的钢管混凝土框架-核心筒结构施工关键技术研究[D]. 王年忠.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超高层建筑竖向变形估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