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测老年人动态高血压水平的临床价值分析

监测老年人动态高血压水平的临床价值分析

一、老年人动态高血压水平监测的临床价值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刘铁诚[1](2021)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政策目标落实的影响因素及完善策略研究 ——以山东省济南市考核评价结果为实证》文中认为研究背景自2009年我国新医改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制度以来,有效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便成为政府重要的政策目标。为保证这一政策目标的有效落实,各级政府强化措施建设,保证了相关工作的有序推进。但由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涉及范围的广泛性和问题解决的复杂性,服务项目政策目标落实的影响因素成为目前研究的短板。本研究通过文献分析和对实践工作的考察分析认为,服务项目政策目标在妇幼保健和预防接种等项目上落实良好,但在慢性病健康管理等方面始终较差。为此,从研究角度有必要弄清楚哪些因素是决定服务项目政策目标落实的关键变量?供需双方在影响服务项目政策目标落实过程中的作用关系及影响变量是什么?体制机制方面的障碍有哪些?在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的关键阶段,厘清这些影响因素之间的逻辑关系将有利于关键问题的解决。研究目的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探索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政策目标落实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从而为解决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政策目标落实的关键问题、完善相应措施提供政策建议。具体研究目标包括:(1)分析典型地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政策目标落实现状及实施问题;(2)明确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政策目标落实的主要影响因素;(3)分析基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政策目标落实过程中影响变量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关系;(4)提出解决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政策目标落实关键问题的措施和政策建议。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本研究将山东省济南市作为典型地区开展研究。资料来源包括三部分,包括(1)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绩效考核结果。内容包括2018年济南市15个区县和449家基层卫生机构的服务项目政策目标落实情况以及组织管理和资金管理工作得分和扣分原因。(2)关键知情人访谈资料。选取市区两级卫生行政部门、市区两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及基层卫生机构的相关负责人和业务骨干35人作为供方关键知情人;采用偶遇抽样法收集基层卫生机构门诊患者90人作为需方关键知情人。采用半结构化访谈问卷进行深入访谈。(3)服务项目政策目标落实相关影响因素数据。通过卫生统计年鉴和公共卫生信息系统提取区县和基层卫生机构的社会人口、卫生资源和医疗服务等指标数据。本研究首先采用方差分析和Student-Newman-Keuls检验分析比较各区县和机构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绩效考核评估结果,总结典型地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然后整合“结构-过程-结果”模型和安德森卫生服务利用行为模型,从供需双方角度构建服务项目政策目标落实影响的理论模型,在此基础上形成影响因素分析的应用框架。通过文献研究收集既往研究结果中的影响因素,采用扎根理论质性分析方法对典型地区供需双方关键知情人访谈资料进行开放性编码、主轴编码和核心编码,梳理影响因素间的逻辑关系,形成服务项目政策目标落实影响因素分析框架。最后基于分析框架筛选供需双方变量作为自变量,将以慢性病管理为核心的健康防控项目工作指标作为因变量,进行实证分析。先采用多水平线性模型分析区县和机构两层面上供需变量对服务项目政策目标落实的影响方向和效应大小,再通过中介效应分析和交互作用分析探索机构层面供需双方变量间的影响路径和作用机制。研究结果1.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政策目标落实现状及实施问题。①各区县以慢性病健康管理为核心的项目工作指标距离服务项目政策目标落实差距较大。健康档案管理、高血压健康管理、糖尿病健康管理、老年人健康管理等服务项目政策目标未达标的区县比例分别为100%、66.67%、73.33%和86.67%,机构服务项目工作指标在各区县间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妇幼保健、疾病防治、协查管理等服务项目政策目标在各区县间均已达成或超额达成。②区县卫生行政部门和基层卫生机构的组织管理工作绩效考核得分在区县间分布差异较大。区县组织管理平均得分11.4分(9-13.5分),主要问题是制度建设、分工协调和问题整改等方面落实不到位;机构组织管理平均得分8.13分(2-10分),主要问题为制度建设和绩效工作落实不到位。③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资金管理绩效考核得分在区县层面无扣分,机构平均得分8.62分(5-10分),得分在区县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主要问题为预算执行不到位和资金使用不合规。2.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政策目标落实的影响因素。本研究首先构建服务项目政策目标落实影响因素理论模型和形成分析框架。具体过程是通过研究整合相关卫生服务模型,构建了“供方影响因素-需方影响因素-项目政策目标”理论模型,在此模型基础上系统收集影响因素建立分析框架。分析要素可以归纳为供方和需方两类,其中供方影响因素包括政策制度(配套政策、配套制度、项目设计)、资源保障(人力资源、项目经费、硬件设备)、组织保障(运行模式、部门协作、信息化建设);需方影响因素包括倾向特征(人口学、社会结构、健康信念)、促进资源(经济能力、社会组织)、健康需要(感知需要、评估需要、效果评价)。其次是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政策目标落实影响因素的分析。研究通过多水平线性模型分析发现,机构水平上健康档案管理、高血压健康管理、糖尿病健康管理、老年人健康管理等四个服务项目政策目标落实不同程度上受区县和机构层面供需双方因素的共同影响。人力资源(区县每千人护士数、区县每千人公共卫生人员和区县每万人全科医生数)、硬件设施(区县基层卫生机构平均床位数)、项目经费(机构资金管理得分)、组织保障(区县和机构组织管理得分)等供方要素与不同服务项目政策目标落实间有统计学意义的关联均为独立正相关;机构公卫医师人均负担目标人群数与四个服务项目政策目标落实均呈独立负相关。区县基层需方社会人口要素中,区县人均GDP和人口增长率与不同项目工作指标间有统计学意义的关联均为独立正相关,区县人口密度和死亡率均是独立负向影响因素。机构层面需方要素中,效果评价(辖区居民满意度)和健康信念(辖区居民知晓率)均是健康档案管理项目政策目标落实的正向影响因素,健康信念(辖区居民知晓率)同时是高血压健康管理、糖尿病健康管理、老年人健康管理等项目政策目标落实的负向影响因素。3.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政策目标落实过程中影响变量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关系。中介效应分析发现,辖区居民满意度和知晓率等需方变量在供方变量影响服务项目政策目标落实过程中存在显着部分中介效应。在每机构公卫医师人均负担目标人群数、资金管理得分、组织管理得分、医生满意度等供方变量影响各服务项目政策目标落实的总效应中,居民满意度的中介效应比例为50.30%~73.09%,居民知晓率的中介效应比例为13.04%~71.90%。交互作用分析发现,在影响健康档案管理、高血压健康管理和糖尿病健康管理等服务项目政策目标落实过程中,居民满意度和知晓率等需方变量与机构供方变量间存在交互效应。居民满意度和知晓率高于全市平均值时,可以降低每机构公卫医师人均档案数对健康档案管理项目政策目标落实的负向阻碍作用、增强机构资金管理得分的正向促进作用、削弱医生满意度的正向促进作用。结论与建议1.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落实过程中存在问题的解决需要系统性制度安排。项目评估发现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项目建设的系统性措施落实不到位,包括项目设计结构与布局不尽合理、绩效考核制度不够完善等;(2)项目建设保障要素落实不协同,包括人力资源和硬件设施等基层卫生资源保障水平不足;(3)组织管理工作执行不到位;(4)资金管理制度执行不规范等,影响了以慢性病管理为核心健康防控项目政策目标的落实。这提示我国卫生行政部门需要从政策建设角度进行系统性制度安排,完善项目服务内容和绩效考核制度的制度设计,建立服务包动态调整机制,重视区县和机构间人力资源、硬件设施等方面的资源保障,加强区县和机构的组织管理和资金管理工作,促进服务项目政策目标落实。2.建立项目落实的动态评估模型,有助于及时发现项目政策目标落实和管理工作执行中的问题。本研究从供方和需方两个角度系统地整理了服务项目政策目标落实影响因素分析框架的核心、模块和要素三级维度,并通过实证研究在典型地区区县和基层卫生机构两个层面验证了“结构-过程-结果”模型和安德森模型的理论整合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影响因素研究领域的适用性和有效性。以上研究结果可作为服务项目政策目标落实动态评估模型构建的工作基础。3.政府牵头建立供需多方参与的协同机制可有效提高服务项目政策目标落实的效率和质量。实证研究验证了区县和机构层面上人力资源、硬件设施、项目经费、组织保障等供方要素和社会人口、健康信念、效果评价等需方要素共同影响机构层面服务项目政策目标的落实,进一步揭示了辖区居民满意度和知晓率等需方变量作为中介变量在供方变量影响服务项目政策目标落实过程中的中介作用和交互作用,探析了供需双方因素影响服务项目政策目标落实的影响路径和潜在机制。研究结果提示应该重视需方要素在服务项目政策目标落实中的重要作用,利用社区居民满意度和知晓率指标识别重点干预人群,切实提高居民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认知水平和利用水平。创新性1.本研究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服务本质出发,整合“结构-过程-结果”模型和安德森模型,从供需双方角度系统梳理了服务项目政策目标落实影响因素的指标维度,构建了影响因素的理论模型和分析框架。既考虑了影响因素分析理论上的规范性,也考虑到了分析过程中变量的可变性,为开展影响因素分析的系统研究提供了变量筛选工具,从方法学角度具有一定的创新性。2.本研究在区县和基层卫生机构两个层面上对供需双方影响因素在影响服务项目政策目标落实过程中的作用强度和相互作用关系进行了定量测算,明确了供方因素影响服务项目政策目标落实的直接作用路径和通过需方因素的间接影响路径,探讨了需方关键影响因素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服务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重要促进作用和政策干预意义。这对不同层面的政策制定者统筹卫生资源、制定干预策略、完善目标措施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局限性本研究以山东省济南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政策目标落实的考核评估问题发现和影响因素分析为例进行的研究,研究结果虽具一定的代表性,但结论外推至客观条件差异较大的地区时存在一定局限性。实证分析时尽管对典型地区区县和基层卫生机构两级变量信息挖掘较为详尽,但区县和机构两个层面难以涵盖理论模型和分析框架涉及的全部影响领域。同时由于本研究是横断面研究,不能够反映时序变化的影响,也可能会对本研究方法学的推广应用带来一定的影响。

尉鑫慧[2](2021)在《基于血压变异性的老年高血压患者认知功能减退风险预测》文中指出目的探究基于家庭自测血压反映的长期血压变异性和脉压变异性对认知功能减退的影响;建立适用于评估老年高血压患者认知功能减退风险的预测模型。方法按照纳入及排除标准,选择年龄≥60岁的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进行连续血压监测。应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评估患者认知功能状态,并收集患者人口统计学、行为生活习惯和饮食等相关信息用于模型分析。血压变异性和脉压变异性通过平均真实变异性(Average Real Variability,ARV)表示,并按照其四分位数将患者分为四组(Q1~Q4)。其中,血压变异性包括收缩压变异性和舒张压变异性。以血压变异性和脉压变异性为主要分析指标进行logistic回归模型建模,并筛选关键的预测指标,最终通过列线图对模型结果进行可视化呈现。使用Bootstrap重抽样方法对模型进行内部验证。模型的区分度是通过一致性指数(Consistency index,C-index)进行评价。通过图形校准法以及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两种方式对模型的校准度进行评估。通过决策曲线分析对模型的临床有效性进行评价。结果本研究共纳入232名老年高血压患者,其中共有151名发生认知功能减退。各组间收缩压变异性、舒张压变异性和脉压变异性发生认知功能减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收缩压变异性各组间语言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舒张压变异性各组间延迟记忆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收缩压变异性处于最高变异性水平(Q4)时,认知功能减退的发生风险较大(OR=4.33,95%CI:1.67~11.22);舒张压变异性处于Q3和Q4水平时,认知功能减退的发生风险逐渐增大(OR=2.76,95%CI:1.19~6.38;OR=2.84,95%CI:1.22~6.62);脉压变异性的Q4水平与Q1水平相比,认知功能减退的发生风险较高(OR=3.50,95%CI:1.50~8.19)。以收缩压变异性、舒张压变异性和脉压变异性为主要预测指标分别建立的认知功能减退风险预测模型,C-index分别为0.740,0.748和0.740,C-index值均接近于1,提示构建的预测模型具有较优的区分度。校准曲线显示预测的认知功能减退风险与实际发生风险一致性较高,Hosmer-Lemeshow检验结果也显示模型预测概率与实际概率一致程度较高(P>0.05),说明预测模型具有较高的校准度。决策曲线分析显示当概率阈值处于0.1~0.8范围内时,患者的预测结果有较好的净获益。结论在老年高血压患者中,血压变异性和脉压变异性是认知功能减退的独立风险因素。构建的认知功能减退风险预测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不仅能够方便公共卫生从业人员或医生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认知功能减退风险进行快速评估,还可以为建立早期预防性干预措施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具有较高的临床实用价值。

周亚青[3](2021)在《高血压患病率及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众所周知,高血压及其并发症的危害很大,但国人高血压的患病率高,知晓率、治疗率及控制率却较低,如此引起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明显增加。准确评估高血压患病率才能明确人群的患病情况、制定合理的疾病方案、合理分配医疗资源。但是目前高血压诊断标准的变动、筛查方式及测量方式的不同均可能对高血压的患病率产生一定的影响。本研究分别从不同的高血压诊断标准、不同的筛查方式及血压测量方式的角度评估高血压患病率的情况。与此同时,本研究在探讨传统的高血压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寻找新的可逆的高血压影响因素,以期能够为降低高血压的患病情况、采取适当的防治措施、改善心脑血管疾病预后提供一定的依据。第一部分2017ACC/AHA美国高血压指南对高血压患病率的影响目的:2017年美国心脏病学会/美国心脏协会(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CC/AHA)更新了《美国成人高血压预防、检测、评估和管理指南》,该指南将140/90mm Hg的高血压诊断标准调整为130/80mm Hg。本研究的目的是调查不同诊断标准的高血压患病率的情况,并评估2017ACC/AHA美国高血压指南对国人高血压患病率的影响,同时对高血压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方法:本研究以2012年1月-2017年12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体检中心进行体检的人群作为研究对象,收集年龄、性别、身高、体重等人口统计学信息和高脂血症、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病史、吸烟、饮酒史及高血压家族史等可能与高血压有关的危险因素,对高血压的患病率进行普查,分别按照不同的诊断标准计算高血压的患病率、知晓率、治疗率及控制率,评估2017ACC/AHA高血压指南对高血压的患病率的影响。除此之外,本研究也对高血压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结果:以140/90mm Hg作为高血压的诊断标准,得出其患病率、知晓率、治疗率及控制率分别为30.54%、44.33%、32.52%和13.04%;根据2017年ACC/AHA高血压诊断标准,高血压人数由20453人增至34460人,高血压患病率从30.54%增加到51.45%,知晓率从44.33%降低到26.31%,治疗率从32.52%降低到19.30%,控制率从13.04%下降到2.72%。对高血压的危险因素进行筛查发现男性、高龄、超重或肥胖、高脂血症病史、糖尿病病史、心血管病史、脑血管病史及高血压家族史是2018ESC/ESH指南及2017ACC/AHA指南高血压患病的危险因素(P<0.05)。但2017ACC/AHA指南增加诊断的高血压人群多为既往无明显的高血压家族史、高脂血症、糖尿病病史、心血管病史的年轻低风险群体(P<0.01)。结论:如果采用130/80mm Hg的诊断标准将会使高血压的患病率显着增加,这将给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带来严峻的挑战。2017ACC/AHA美国指南增加诊断人群多为无高危病史的年轻低风险人群,因此是否采用2017ACC/AHA美国高血压指南值得深思。第二部分以单次访问的方式普查对高血压患病率的影响目的:目前高血压患病率主要以单次访问的方式进行普查,使用单次访问重复测量的血压平均值代表真实的血压状态,但血压具有变异性的特点,以单次访问的方式可能会使高血压患病率被高估,但究竟被高估多少以及被高估人群的特征很少有人研究。而目前指南推荐使用24小时动态血压(24-hour 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ABPM)筛查及诊断高血压,本研究诣在通过使用白天动态血压和单次访问测量血压结果来比较白天多次与单次访问测量血压对高血压诊断的意义,评估单次访问的普查方式对高血压患病率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于2018年01月-2019年12月连续对1116人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经过培训的专业医生负责收集一般临床资料,包括姓名、性别、年龄等基本信息、有无心血管病、脑血管病、糖尿病、高脂血症、慢性肾脏病等病史及高血压家族史等情况,并记录身高、体重等体格检查信息,对肝、肾功能、血脂、血糖等指标进行化验。本研究同时使用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与单次访问的方式对血压进行监测,通过使用白天动态血压和单次访问测量血压结果来比较白天多次与单次访问测量血压对高血压诊断的意义,评估单次访问的普查方式对高血压患病率的影响。与此同时,对单次访问被高估的人群特征进行分析,除此之外,本研究探讨了单次访问的血压水平对真阳性高血压的预测价值。结果:单次比白天多次访问血压测量的平均值高8mm Hg左右,而单次访问的高血压患病率为29.84%,白天多次访问的高血压患病率为14.07%,单次访问较白天多次访问的高血压患病率显着升高,以单次访问的方式普查可能会使高血压的患病率被高估。而被高估人群的危险因素是女性、BMI<24.00 kg/m2及DBP<100mm Hg(OR=2.42,95%CI:1.33-4.41,P<0.01;OR=2.55,95%CI:1.37-4.77,P<0.01;OR=20.11,95%CI:4.32-93.64,P<0.01)。与此同时,本研究发现单次访问诊断高血压的阳性预测值为36.34%。进一步在单次访问的高血压群体中使用ROC分析评估单次访问的血压对真阳性高血压的预测价值。结果显示:在男性群体中,单次访问的收缩压的曲线下面积为0.65(0.58-0.73),最佳诊断临界值为147.50mm Hg(灵敏度为49.43%,特异度为81.08%);单次访问的舒张压的曲线下面积为0.80(0.74-0.86),最佳诊断临界值为95.50mm Hg(灵敏度为68.97%,特异度为81.98%);而在女性群体中,单次访问的收缩压及舒张压对真阳性高血压无明显的预测价值(P>0.05)。结论:单次比白天多次访问测量的血压平均值高8mm Hg左右,目前单次访问的方式普查可能会使高血压的患病率被高估一倍之多,而被高估的人群多为DBP<100mm Hg、BMI正常的女性群体。除此之外,单次访问的高血压阳性预测值较低,单次访问普查高血压阳性的男性群体中,应该将高血压的阈值提升到148/96mm Hg以更好地筛查高血压,而在女性群体中,单次访问的血压水平对真阳性高血压无明显的预测价值,需进一步行动态血压监测来明确有无高血压。第三部分单纯肾囊肿是高血压发生风险的独立危险因素目的: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疾病的最主要的病因,其并发症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寻找可逆的高血压危险因素对改善心脑血管疾病预后至关重要。而单纯肾囊肿是常见的肾脏疾病,目前单纯肾囊肿与高血压的关系并未明确。本研究主要探究单纯肾囊肿与高血压的关系,以寻找可逆的高血压危险因素从而降低高血压的患病情况,进而改善心脑血管疾病的预后。方法:本研究纳入66883例于2012年1月-2017年12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体检中心进行体检的体检者。专业的医师和护士负责收集体检者的信息,内容包括:一般人口学资料(姓名、年龄、性别、身高、体重、收缩压、舒张压等)、可能与高血压有关的危险因素(高脂血症病史、糖尿病病史、心血管病史、脑血管病史、吸烟史、饮酒史等)、血液生化指标及是否有高血压及肾囊肿。高血压是研究目标,将总体人群分为高血压组与非高血压组;单纯肾囊肿作为自变量,将总人群分为肾囊肿组与非肾囊肿组,分别在单因素分析、不同模型的多因素回归分析、亚组分析及倾向性匹配后分析了单纯肾囊肿与高血压的关系;与此同时,将单纯肾囊肿按照不同的分类分别分为:单侧囊肿和双侧囊肿组、小囊肿和大囊肿组、单发囊肿与多发囊肿组,进一步分析不同的肾囊肿亚型与高血压的关系,同时根据肾囊肿的亚型特征建立肾囊肿负荷的综合评分系统,探讨肾囊肿负荷对高血压的影响。结果:1.单因素分析单纯肾囊肿与高血压的关系,发现了单纯肾囊肿是高血压的危险因素(P<0.01);2.多因素模型分别在未调整模型、最小调整模型及完全调整模型中分别逐步调整混杂因素分析了单纯肾囊肿与高血压的关系,结果在三个模型中均显示了单纯肾囊肿是高血压的危险因素(OR=2.60,95%CI:2.46-2.76,P<0.01;OR=1.31,95%CI:1.23-1.40,P<0.01;OR=1.32,95%CI:1.23-1.41,P<0.01)。3.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单纯肾囊肿在各个亚组分层中均是高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且该结果在各个亚组分层中显示了良好的一致性(Interaction P>0.05)。4.使用倾向性匹配基线资料后分析单纯肾囊肿与高血压的关系,结果显示单纯肾囊肿依旧是高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OR=1.22,95%CI:1.13-1.32,P<0.01)。5.在肾囊肿人群中研究了单纯肾囊肿的不同亚型与高血压的关系,结果证实双肾囊肿、大囊肿及多发囊肿均是高血压的危险因素(OR=1.37,95%CI:1.14-1.66,P<0.01;OR=1.16,95%CI:1.00-1.34,P<0.05;OR=1.37,95%CI:1.16-1.61,P<0.01)。为结合不同的肾囊肿亚型特征对高血压进行综合评价,根据肾囊肿的亚型特征在总体人群中建立肾囊肿负荷的综合评分系统,分析评分系统对高血压的预测作用。结果显示:随着囊肿负荷的增加,高血压的发生风险也逐步增加。结论:单纯肾囊肿是高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且肾囊肿负荷与高血压之间呈正相关的关系,随着囊肿的增大,数目及位置的增多,高血压的发生风险逐步增加,这可能对单纯肾囊肿的治疗、寻找及纠正高血压的可逆病因提供了理论基础,对公共卫生事业有一定的影响。第四部分单核细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率与高血压的关系目的: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严重威胁人类健康。早期发现高血压的危险因素对改善心脑血管疾病的预后意义重大。然而能够用来评估高血压严重程度的血液学指标较少。本研究通过分析单核细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率(Monocyte to HDL-C Cholesterol Ratio,MHR)与高血压的关系来评价单核细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率在高血压诊断和治疗中的价值。方法:本研究选取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体检中心进行体检的人群7565人,所有入选者均进行血压及血液指标检查,收集人口统计学资料(姓名、年龄、性别、身高、体重、收缩压、舒张压等)、临床相关资料(高脂血症病史、糖尿病病史、心血管病史、脑血管病史、吸烟史、饮酒史及高血压家族史等)及MHR。高血压为应变量,MHR为自变量,按照四分位数分为四组:MHR<4.72,4.72≤MHR<6.36,6.37≤MHR<8.68,MHR≥8.69。分别用不同的方式验证MHR与高血压的关系。结果:1.单因素分析了MHR与高血压的关系,结果显示MHR是高血压的危险因素(P<0.01);2.多因素回归分析在未调整模型、最小调整模型及完全调整三种模型中,将MHR按分类变量、连续变量及连续变量标准化等方式分别验证MHR与高血压的关系。MHR按分类变量处理的过程,在未调整的模型、最小调整模型及完全调整模型中,MHR是高血压的危险因素(OR=2.25,95%CI:1.96-2.58,P<0.01;OR=1.88,95%CI:1.60-2.20,P<0.01;OR=1.27,95%CI:1.06-1.52,P<0.01)。在MHR作为连续变量及连续变量标准化处理的过程中也发现MHR是高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3.广义相加模型的平滑函数分析发现MHR与高血压呈现连续的线性正相关关系(P<0.05),且这种线性关系持续贯穿MHR的全部数据,不存在阈值与饱和效应(P=0.565)。4.亚组分析结果发现MHR在各个分层中均是高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且MHR与高血压的正相关关系在各个亚组分层中显示了良好的一致性(Interaction P>0.05)。结论:MHR是高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且MHR与高血压之间呈连续的线性正相关关系,这种线性关系持续贯穿MHR的全部数据。这些发现或许能够为早期预测及诊断高血压提供一种简便、廉价的指标。

Beijing Hypertension Association;Beijing Diabete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Association;Beijing Research for Chronic Diseases Control and Health Education;[4](2020)在《基层心血管病综合管理实践指南2020全文替换》文中研究说明心血管病已经成为全世界人群死亡的首要原因,其死亡患者例数占全球总死亡病例的32%。在中国,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社会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均持续上升。据推算,我国心脑血管病现患人数为2.9亿,其中脑卒中患者1300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1100万。在过去的20余年,心脑血管病年龄标准化患病率增幅达14.7%。根据世界银行的估计,至2030年,脑卒中和冠心病的患病人数将分别增至3177万和2263万。

梁胜翔[5](2020)在《我国西部地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核心能力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2009年3月,我国启动实施覆盖全民的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并将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作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点工作。过去的10年多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取得了显着的进展和成效,为改善居民健康状况发挥了重要作用,公共卫生的公平性和可及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但是,缺乏合格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却成为影响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质量的瓶颈问题。因此,自2010年开始,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培训在全国各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广泛开展,然而,一系列研究表明,当前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培训效果不佳,全国尤其是西部地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素质不高、服务能力不强的问题仍然得不到有效解决,其主要原因是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应该具备的核心能力不明确,导致培训项目设计缺乏核心能力理论支撑。国际上,美国和加拿大等国家已相继建立了各自的公共卫生专业人员核心模型,公共卫生专业人员能力建设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以能力为导向的核心能力模型所驱动。目前,国内尚未见基于核心能力理论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核心能力模型的系统研究。研究目的本研究对重庆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能力建设现状及培训需求进行系统评估,并在建立我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功能框架的基础上,开发出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核心能力模型,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能力建设(培训项目设计)提供理论基础及依据,并为人员能力建设提出对策建议。研究方法1.研究地点选择:本研究根据地理位置和2016年的GDP情况,选择重庆市8个主城区和18个区/县作为研究地点,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91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包括4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48个乡镇卫生院)作为研究现场。2.定量研究:采用连续性抽样方法选取了1275名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包括服务机构领导和一线工作人员)作为研究对象。自制调查问卷,分别对研究地点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能力现状及培训需求进行调查,调查项目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专业、职称、执业资格类别、工作岗位、工作经历、培训次数、培训需求(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内容、沟通能力、流行病调查、需求评估、干预措施制定、满意度调查或评价项目开展效果、授课技能9个维度)。采用Epidata 3.02软件建立数据库,使用SPSS 21.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的一般情况、人员能力现状及培训需求进行描述性分析;采用卡方检验对城市与农村、主城区与区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专业、职称等方面的差异进行分析;采用卡方检验筛选培训需求的相关因素,再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方法对筛选出来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所有统计学检验均为双侧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定性研究:采用有目的抽样方法,在所选研究地点基层卫生机构中抽取负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管理的领导以及从事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人员(兼顾各个项目)进行个人深入访谈(In-depth interview,IDI),用信息饱和原则决定最终样本量。个人深入访谈根据事先制定的半结构化访谈题纲来进行,领导的访谈题纲内容主要包括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力资源状况相关信息(即本单位工作人员数量、质量以及稳定性)、对当前人员培训的现状、当前培训项目存在的问题以及培训需求。一线工作人员的访谈题纲内容包括他们对自身服务能力的自我评估,他们对培训的参与情况,对当前培训的看法以及培训需求。所有访谈均在访谈对象所在卫生机构选择安静的办公室或会议室进行,每次访谈大约持续40-60分钟,在受访者的知情同意下,所有访谈均用录音笔进行了录音。最后,采主体框架分析法对所有访谈资料进行分析。4.德尔菲法:本研究共选择了17名来自中国东部、西部、北部和南部不同地区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领域专家参加两轮Delphi咨询。在Delphi咨询之前,通过文献研究、专家会议、岗位分析、专家会议等研究方法初步构建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功能框架以及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核心能力模型初稿和咨询问卷。然后,经过2轮Delphi咨询构建我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功能框架以及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核心能力模型。研究结果1.调查对象一般情况:问卷调查中,一共调查1275人,其中有效问卷1244份,有效率为97.6%。调查对象中,57.9%来自城市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4-34年龄段占38.7%,大部分(82.6%)为女性。学历以大专为主(62.3%),93.1%的调查者接受过医学院校教育,40.8%为护理专业,超过一半(54.6%)的调查对象职称为初级。工作5年以上的占36.7%,72.6%的人员具有执业资格,执业护士占56.9%,大多数(83.7%)之前没有公共卫生相关工作经历,40.4%的人具有护理工作经历。一共纳入10个基层卫生机构的的10名领导和35名一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人员进行个人深入访谈。在10名领导中,超过一半(6位)是女性;超过一半的领导(6/10)年龄在30至40岁之间;大多数领导(8/10)工作年限在三年以上。在一线工作人员当中,超过一半(21/35)来自社区卫生中心,超过四分之三(27/35)是女性,绝大多数一线工作人员(32/35)的年龄≤40岁,大多数(21/35)的工作年限不到3年。2.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能力现状:在卫生人力资源数量方面,所有基层卫生机构领导认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编制及现有人员数量严重不足,特别缺全科医生和公共卫生专业人员。在人力资源能力素质方面,一线工作人员和领导都均认为,现有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学历低(学历以大专以下为主)、职称低(以初级职称为主)。总体而言,在学历构成上,78.5%为大专及以下学历;在专业构成,公共卫生和临床医学背景的人员占比低,41%以上的工作人员为护理专业出身,尤其是城市和主城区的基层卫生机构,护士占比将近50%。只有5.9%的工作人员具有公共卫生专业背景;在职称构成上,初级职称或无职称工作人员占比达80%,而副高职称仅占3%。多数一线工作人员认为自身能力不足,难以胜任本职工作,尤其在一些对专业知识和技能要求高的服务项目(如健康教育、儿童健康管理、孕产妇健康管理、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结核病患者健康管理、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等)完全胜任的工作人员不到一半,而且大多数人员不胜任的原因是因为知识和技能都缺乏。3.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能力建设现状:85%以上的工作人员在半年内最少接受过1次以上的培训。但是,绝大多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领导认为,目前的培训效果欠佳,培训并没有使人员能力得到根本提高。主要原因有:一是由于人员短缺,导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无法安排人员参加培训;二是目前的培训没有很好地组织,层层培训导致培训内容重复。此外,专业性强的培训(如重性精神病和慢病管理)没有由专业机构承担;三是当前的培训通常集中在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相关的政策和服务规范上,培训缺乏公共卫生核心能力的培训。同时,由于培训缺乏需求评估,导致部分培训项目与工作人员的实际需求不匹配;四是目前的培训形式单一,通常只通过讲座进行,或者以会代训,主要针对理论知识的传授,缺少实践操作层面的培训;五是大多数培训时间太短,培训时间碎片化,不能系统提高知识和能力;六是培训师资不固定、能力有待提高,同时,培训教材不统一,难以保证培训同质化。4.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培训需求评估: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人员培训需求的9个维度中,专业知识占91.3%,专业技能占84.6%,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内容78.8%,沟通能力64.3%,干预措施制定41.6%。需求评估占33.2%,流行病学调查32.5%,满意度调查或项目开展效果评价27.9%,授课技能占26.7%。通过二分类logistic回归对上述培训需求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发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人员培训需求受专业背景、学历、职称、执业资格类别以及工作岗位等多种因素影响,尤其工作岗位是9个维度培训需求的主要影响因素。5.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功能框架的建立:经过2轮Delphi咨询,建立了我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功能框架。该框架由1个总功能(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维护公众健康),8个子功能(“居民健康素养提升”、“居民健康信息管理”、“社区健康监测与需求评估”、“维护全生命周期健康”、“疾病预防与控制”、“社区卫生应急管理”、“多部门协作”、“政策、规划制定与评价”)构成。6.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核心能力模型的构建:通过两轮Delphi咨询,构建了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核心能力模型。该核心能力模型由3个一级指标(包括专业知识、实践技能、理念与价值观)、19个二级指标(包括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知识、社区健康监测能力、社区健康需求评估能力、政策和干预措施制定及实施和评价能力、健康管理能力、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与应急处置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交流与沟通能力、管理和领导能力、基本科学研究能力及职业精神等)、60个三级指标(包括流行病与医学统计学、中医药健康管理知识、居民健康状况及疾病危险因素监测能力、参与政策制定、实施和评价的能力、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技能、慢病患者健康管理能力、流行病学调查能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能力、社会动员技能、工作伙伴关系建立、项目管理能力、基本研究设计和实施能力、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及奉献精神等)和129项具体能力界定组成。研究结论重庆市基层卫生机构仍然存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力资短缺、人员能力素质不高以及人员培训效果不佳的问题。同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的培训需求呈现多元化,不同人员的培训需求各有侧重。本研究所建立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核心能力模型,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基于核心能力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培训奠定了基础,为卫生行政部门进一步改进培训项目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为增强培训项目的针对性、提高培训的效果、提升基层医疗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的服务能力提供了有力保障。根据目前重庆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能力建设的现状,提出以下政策建议:1.要进一步重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力资源的能力建设。2.国家要在政策层面上加大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能力建设的支持力度。3.以核心能力为导向,调整改革医学院校公共卫生相关专业学历教育课程体系,提高学生岗位胜任力。4.基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共卫生人员核心能力模型开发能力培训项目,开展基于核心能力模型的培训,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共卫生人员能力建设效果。

陈申[6](2020)在《等长收缩训练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 探讨等长收缩训练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心率等的影响,为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方便可及、安全的锻炼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于2019年4月至2020年1月,按照研究设计,根据纳排标准选取苏州市某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根据既往研究,计算得出样本量共为64例,入组的受试者按随机数列表依次随机分入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进行等长手柄训练,对照组为空白对照。对所有纳入对象均进行了同样的高血压健康宣教,实验组在此基础上,以小组训练的形式开展训练,定期前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落实等长手柄训练方案,包括总共8周的训练,每周3次,一天间隔一天,每次于下午2时至3时,以30%最大握力双手交替进行持续1分钟等长手柄训练,共交替8次,累计约8分钟。观察指标包括:诊室血压、心率、动态血压的各项参数等。收集干预前后的各项参数指标。使用SPSS 25.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配对样本t检验、Wilcoxon秩和检验和χ2检验。P<0.05被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实验组8周前后诊室收缩压的差值相比对照组有显着差异(P=0.001);(2)实验组诊室脉压差值与对照组也有统计学意义(P=0.004);(3)8周前后白天动态血压平均收缩压差值实验组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0);(4)8周前后动态血压夜间脉压差值实验组与对照组有显着差异(P=0.033);实验组干预前后诊室收缩压有显着差异(P<0.001);(5)实验组8周前后诊室脉压差差异显着(P=0.002),诊室平均动脉压干预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8);(6)实验组诊室及动态全天、白天及夜间收缩压下降达到临床意义的分别占73.3%、53.3%、60.0%、63.3%。结论 低强度的等长收缩训练能够显着降低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诊室收缩压和脉压、动态血压的全天收缩压、全天平均动脉压及白天收缩压,可以作为老年高血压患者降压锻炼的辅助疗法。

冯晗博[7](2020)在《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结构化健康教育课程的构建》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了解辽宁省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的现状及其对社区健康教育的需求,运用德尔菲法构建出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结构化健康教育课程,为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健康教育的开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横断面调查:采用多阶段抽样的方法,按经济发展水平选取辽宁省3个地级市6家社区的42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使用血压计、血糖仪、血脂分析仪、一般资料调查表及高血压患者自我管理量表进行调查,以了解和分析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生化指标及自我管理能力的现状。数据分析采用Excel2013和SPSS22.0软件,采用频数、构成比对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统计描述;采用中位数、四分位数对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的生化指标和自我管理能力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2.质性研究:通过文献回顾和预访谈制定出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和社区工作人员的访谈提纲,采用目的抽样法以资料饱和为原则,共选取沈阳市某社区13名老年高血压患者和8名社区工作人员,通过半结构式访谈的方法进行一对一深入访谈,对访谈录音资料转录后,采用内容分析法分析资料并提炼主题。3.德尔菲专家咨询:在现状调查及质性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指南和文献,初步形成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结构化健康教育课程的咨询问卷。遴选社区护理、老年护理、慢病管理、护理教育等相关领域的专家15人,采取电子邮件、纸质问卷及微信的方式进行2轮专家咨询。使用Excel2013和SPSS22.0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与分析,采用专家积极系数、专家权威程度、专家意见集中程度及专家意见协调程度对专家咨询结果进行检验。结果:1.横断面调查结果显示:辽宁省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收缩压中位数及四分位数间距为148(25)mmHg、舒张压为82(14)mmHg,血糖为7.4(2.9)mmol/L,总胆固醇为4.91(1.63)mmol/L,自我管理能力得分为78(15)分,处于中等水平。2.质性研究结果: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质性访谈结果共提炼出高血压健康教育知识需求和高血压健康教育人员需求两个主题。社区工作人员的质性访谈结果提示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健康教育应强调高血压疾病相关知识、高血压的药物治疗和管理、高血压的非药物治疗和管理、中医养生及强调同伴教育五个方面。3.德尔菲专家咨询结果:两轮专家咨询的专家积极系数均为100%,专家权威系数分别为0.942、0.917,肯德尔专家协调系数分别为0.212和0.312。根据指标的筛选标准,结合专家意见,经课题组讨论,本研究研制的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结构化健康教育课程共包含45项教学目标、7个教学模块的41项教学内容。结论:1.辽宁省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的收缩压水平较高,血糖水平普遍较高,自我管理能力处于中等水平,治疗管理和饮食运动管理水平较低。提示在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结构化健康教育课程构建时,要强调高血压患者伴糖尿病的健康教育;重视饮食习惯的改变和调整,注重降压药的疗效和副作用的介绍。2.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对健康教育知识的需求日益全面丰富,同社区医务人员开展的健康教育内容有所差异。此外,高血压社区健康教育的方法应多样化,注重知识的通俗易懂,强调人文关怀精神。3.本研究构建的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结构化健康教育课程具有教育学理论支持,课程内容同结构化健康教育的内涵相契合,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韩欢欢[8](2019)在《老年人血压变异与衰弱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对衰弱、衰弱前期及无衰弱老年患者24小时、昼间、夜间收缩压和舒张压变异性相关指标的分析比较,了解老年衰弱人群的血压波动特点,探究老年衰弱综合征与血压变异的关系。方法:选择于2018年1月2018年10月入住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老年医学科的老年患者93例,依据Fried衰弱量表进行分组,分为衰弱组31例,衰弱前期组31例,无衰弱组31例。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共病情况、服药种数、生化指标,各组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并分析24小时、昼间、夜间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24小时、昼间、夜间收缩压标准差和24小时、昼间、夜间舒张压标准差;24h脉压差、昼间脉压差、夜间脉压差;24小时、昼间及夜间收缩压负荷值和24小时、昼间及夜间舒张压负荷值,判断血压变异性与老年衰弱的关系。统计学软件采用SPSS 21.0,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百分比表示,计量资料以(?)表示,计数资料用χ2检验,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协方差分析,并选取有统计学差异的因素行logistic回归分析。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探究衰弱与血压变异指标的相关性,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衰弱组年龄≥80岁人数占总观察人数的87.1%,明显高于衰弱前期组(64.5%)和无衰弱组(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衰弱组服用药物种数明显高于无衰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3.衰弱前期组和衰弱组患者共病数量明显多于无衰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衰弱组和衰弱前期组患者血清白蛋白(ALB)、高密度脂蛋白(HDL-C)明显低于无衰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衰弱组、衰弱前期组和非衰弱组3组患者血清中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及肌酐(CR)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在低龄老年组和高龄老年组,衰弱前期组和无衰弱组24小时收缩压、昼间收缩压较衰弱组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4小时舒张压、昼间舒张压、夜间收缩压和夜间舒张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6.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血清白蛋白、高密度脂蛋白是老年衰弱的保护因素,年龄是老年衰弱的独立危险因素;7.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在低龄老年组中,24小时收缩压标准差、昼间收缩压标准差、夜间收缩压标准差与衰弱呈正相关(r=0.662,P=0.000;r=0.623,P=0.000;r=0.580,P=0.000),24小时脉压差、昼间脉压差、夜间脉压差与衰弱呈正相关(r=0.479,P=0.001;r=0.447,P=0.002;r=0.399,P=0.007)。24小时舒张压负荷值、昼间舒张压负荷值及夜间舒张压负荷值与衰弱呈负相关(r=-0.593,P=0.000;r=-0.637,P=0.000;r=-0.467,P=0.001)。在高龄老年组中,24小时收缩压标准差、昼间收缩压标准差、夜间收缩压标准差与衰弱呈正相关(r=0.762,P=0.002;r=0.732,P=0.000;r=0.621,P=0.000),24小时脉压差、昼间脉压差、夜间脉压差与衰弱呈正相关(r=0.454,P=0.001;r=0.408,P=0.002;r=0.366,P=0.001)。24小时舒张压负荷值、昼间舒张压负荷值及夜间舒张压负荷值与衰弱呈负相关(r=-0.537,P=0.000;r=-0.591,P=0.000;r=-0.382,P=0.001)。结论:1.年龄、服药种类、共病情况、血清白蛋白、高密度脂蛋白是衰弱综合征的影响因素;2.相比于衰弱前期组和无衰弱组,衰弱组患者24小时收缩压、昼间收缩压明显降低;3.血清白蛋白和高密度脂蛋白是老年衰弱综合症的保护因素,年龄是老年衰弱的独立危险因素;4.老年衰弱患者衰弱程度越严重,其收缩压标准差、脉压差越高,舒张压负荷值越低;5.老年人血压波动幅度增大,可增加其患衰弱综合征的风险。

陈睿[9](2019)在《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中不同类型的血压昼夜节律变化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相关性,为临床老年高血压及靶器官损害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8年10月青岛某三甲医院老年科住院的老年高血压患者117例(男性44例,女性73例),所有患者均行24小时动态血压(24hABPM)监测,收集监测数据(包括24小时收缩压、24小时舒张压、日间收缩压、日间舒张压、夜间收缩压和夜间舒张压),观察老年高血压患者所出现的不同的昼夜节律变化,按照患者间不同的血压昼夜节律变化类型可分为杓型组24例和异常昼夜节律组93例(其中非杓型组67例,反杓型组26例)。所有患者均行颈部超声检查,并对颈动脉粥样硬化进行分级。此外还需采集患者多项临床检测结果的数据,其中包括患者的空腹血糖(FBG),血脂(包括甘油三酯、胆固醇)水平,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将杓型组患者与异常昼夜节律组患者(包括非杓型组患者与反杓型组患者)一般资料、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斑块发生率、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24小时收缩压、24小时舒张压、白天收缩压、白天舒张压、夜间收缩压、夜间舒张压进行比较,将杓型组患者、非杓型组患者与反杓型组患者左右侧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斑块发生率、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进行比较,探索不同类型血压昼夜节律变化高血压患者间的差异性。将数据使用Excel2016进行整理,采用SPSS24.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均采用±s表示。两组计量资料比较服从正态分布的使用T检验,两组计数资料用率表示,比较服从正态分布的使用?2检验。以P<0.05判定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老年高血压患者中,与杓型血压组相比较,异常血压昼夜节律组患者在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左侧IMT、右侧IMT)、斑块发生率、颈动脉粥样硬化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非杓型血压组与反杓型血压组在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左侧IMT、右侧IMT)、斑块发生率、颈动脉粥样硬化方面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杓型血压组在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斑块发生率、颈动脉粥样硬化方面,左侧颈动脉与右侧颈动脉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杓型血压组、反杓型血压组在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斑块发生率、颈动脉粥样硬化方面,左侧颈动脉与右侧颈动脉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高血压患者在夜间收缩压、夜间舒张压方面,反杓型组平均血压水平高于非杓型组[(132.92±15.75)mmHg vs(122.85±14.91)mmHg,(72.38±8.75)mmHg vs(64.34±9.98)mmHg,(1mmHg=0.133kPa),P<0.01]。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关系密切,异常血压昼夜节律损伤靶器官概率更大。并且首次说明老年高血压患者异常血压昼夜节律(非杓型、反杓型)左侧颈动脉内膜损害程度较右侧更加明显。

陈怡[10](2019)在《高血压与房颤的流行病学与心脏超声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高血压与房颤已成为目前老年人群中的两大流行疾病。本研究将在中国65岁以上老年人群中开展高血压与房颤关系的流行病学研究,观察不同血压水平房颤的患病率、发病率,寻找与房颤发病相关的血压特征;并进一步探讨老年人群中房颤患者心脏结构与功能与高血压的关系,为预防房颤发生、优化房颤血压管理以及预防卒中提供更多证据。方法:研究人群为2006年至2018年在上海6个社区接受调查的65岁以上老年居民。房颤筛查使用单导联心电图或12导联心电图。血压水平根据2018年欧洲高血压指南进行分级:理想血压(<120/80 mm Hg),正常血压(120-129/80-84 mm Hg),血压正常高值(130-139/85-89 mm Hg),高血压1级(140-159/90-99 mm Hg),高血压2级或3级(≥160/100 mm Hg)。在横断面数据分析与前瞻性数据分析中,分别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和Cox风险比例模型分析65岁以上老年人群房颤风险与血压水平的关系。采用二维斑点示踪超声心动图,比较房颤合并高血压组、单纯房颤组以及正常老年对照组之间的心脏结构与左心房功能。结果:在上海65岁以上老年人群的横断面调查中(n=6966),校正了性别、年龄后,房颤患病率与收缩压呈负相关(收缩压每增加10 mm Hg的比值比(OR):0.79,95%有效区间[CI]0.71-0.88,P<0.0001),与舒张压呈正相关(舒张压每增加5 mm Hg OR 1.11,95%CI 1.02-1.22,P=0.02)。在排除了高血压药物治疗的未治疗老年人群中(n=3544),房颤患病率与收缩压和舒张压水平均呈U型相关,患病率在血压正常高值组最低,而在理想血压水平(OR3.11,95%CI 1.65-5.85,P=0.004)以及2级或3级舒张期高血压水平(OR 8.04,95%CI 2.28-28.3,P=0.001)明显升高。在平均随访时间为4.7年的前瞻性研究中(n=5821),校正了性别、年龄后,房颤发病率与收缩压和舒张压水平均呈正比(收缩压每增加10 mm Hg的风险比(HR):1.14,95%CI 1.04-1.23,P=0.003,舒张压每增加5 mm Hg的HR1.09,95%CI1.00-1.18,P=0.05)。1级收缩期高血压(HR 2.08,95%CI 1.07-4.03,P=0.03)、2级或3级收缩期高血压(HR 2.54,95%CI:1.26-5.11,P=0.01)以及综合收缩压和舒张压的1级(HR 1.97,95%CI:1.02-3.83,P=0.04)和2级或3级高血压(HR 2.61,95%CI:1.31-5.21,P=0.006)的房颤发病风险均较相应的理想血压水平明显增高。舒张期高血压的房颤发病风险亦有升高趋势,但没有达到统计学意义(P≥0.05)。无论是收缩压还是舒张压,正常高值血压水平的房颤风险与理想血压水平未见明显差异。房颤合并高血压组(n=22,48.1±8.4 vs.35.7±2.4,P=0.001)与单纯房颤组(n=17,40.9±5.6 vs.35.7±2.4,P=0.004)的左房内径均大于正常对照组(n=20),且房颤合并高血压组的左房内径大于单纯房颤组(48.1±8.4 vs.40.9±5.6,P=0.004)。单纯房颤组在心室收缩末期左房应变率(LA-SRs,1.93±0.23 vs.2.23±0.47,P<0.05)及心室舒张早期的左房峰速度(LA-Ve,4.57±0.84vs.5.06±0.53,P<0.05)低于正常对照组。房颤合并高血压组在心室收缩末期、心室舒张早期以及心室舒张晚期的左房峰速度、左房应变及应变率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在中国65岁以上老年人群中,房颤患病率与收缩压及舒张压水平呈U型相关。房颤发病率与收缩压及舒张压水平呈正线性相关,收缩压的预测价值更高。房颤合并高血压患者的左心房大小与功能改变均较单纯房颤更明显。二维斑点追踪技术能更好地评价合并高血压的房颤与单纯房颤在左心房功能上的差异。

二、老年人动态高血压水平监测的临床价值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老年人动态高血压水平监测的临床价值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政策目标落实的影响因素及完善策略研究 ——以山东省济南市考核评价结果为实证(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目标
    1.4 研究内容
    1.5 结构框架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公共卫生服务实施状况的国际研究
    2.2 公共卫生服务实施状况的国内研究
    2.3 国内外同类研究的借鉴与启示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3.1 相关概念
    3.2 理论基础
    3.3 资料来源
    3.4 质量控制
    3.5 研究方法
    3.6 技术路线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本公卫项目政策目标落实现状
    4.1 基本公卫项目绩效考核结果
    4.2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政策现状
    4.3 基本公卫项目建设存在问题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本公卫项目政策目标落实影响因素分析框架构建
    5.1 影响因素文献研究
    5.2 关键知情人访谈
    5.3 扎根理论质性分析
    5.4 影响因素分析框架构建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本公卫项目政策目标落实影响因素作用关系研究
    6.1 研究对象的确定
    6.2 影响因素描述性分析
    6.3 多水平模型分析结果
    6.4 中介效应分析结果
    6.5 交互作用分析结果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讨论
    7.1 研究方法学选择与应用
    7.2 基于研究发现有关问题的明确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8.1 研究结论
    8.2 完善项目政策目标落实措施的策略
研究创新与不足
参考文献
附件1 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绩效考核方案(济南市)
附件2 关键知情人访谈问卷
附件3 关键知情人访谈资料整理示例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2)基于血压变异性的老年高血压患者认知功能减退风险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前言
2.研究对象
3.研究方法
4.技术路线图
5.结果
6.讨论与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认知功能障碍与血压变异性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缩略语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个人简历
致谢

(3)高血压患病率及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
引言
第一部分 2017ACC/AHA美国高血压指南对高血压患病率的影响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以单次访问的方式普查对高血压患病率的影响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单纯肾囊肿是高血压发生风险的独立危险因素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单核细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率与高血压的关系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 高血压患病率及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基层心血管病综合管理实践指南2020全文替换(论文提纲范文)

1 心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1.1 吸烟
        1.1.1 吸烟现状
        1.1.2 吸烟与心血管病风险
    1.2 饮酒
        1.2.1 饮酒流行情况
        1.2.2 饮酒对心血管系统的危害
    1.3 不健康膳食
        1.3.1 膳食现状
        1.3.2 不健康膳食对心血管的危害
        1.3.2.1 蔬菜、水果摄入不足
        1.3.2.2 高盐(钠)摄入
        1.3.2.3 高饱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摄入
    1.4 身体活动不足
        1.4.1 我国居民身体活动现状
        1.4.2 身体活动不足的危害
        1.4.2.1 身体活动不足是心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1.4.2.2 身体活动不足是影响心血管病康复的重要因素
    1.5 超重、肥胖
        1.5.1 超重、肥胖现况
        1.5.2 超重、肥胖与心血管病风险
        1.5.2.1 高血压
        1.5.2.2 冠心病
        1.5.2.3 脑卒中
        1.5.2.4 其他疾病
    1.6 社会心理因素
        1.6.1 抑郁、焦虑现况
        1.6.2 社会心理因素与心血管病风险
        1.6.2.1 应激
        1.6.2.2 抑郁
        1.6.2.3 焦虑
        1.6.2.4 A型行为
        1.6.3 心血管药物引发的抑郁症状
    1.7 血脂异常
        1.7.1 血脂异常的分类与合适水平
        1.7.2 血脂异常现况
        1.7.3 血脂异常与心血管病风险
    1.8 糖尿病
        1.8.1 糖尿病定义分型
        1.8.2 糖尿病现况
        1.8.3 糖尿病与心血管病风险
    1.9 高血压
        1.9.1 高血压现况
        1.9.2 高血压与心血管病风险
2 心血管病风险评估
    2.1 生理指标的采集及测量
        2.1.1 血压
        2.1.2 静息心率
        2.1.3 人体测量学指标
    2.2 临床指标的采集和测量
        2.2.1 病史信息
        2.2.2 实验室检查指标
    2.3 靶器官受累的指标采集和测量
        2.3.1 无症状靶器官损害
        2.3.2 临床合并症
    2.4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风险评估
        2.4.1 ASCVD风险评估流程
        2.4.2 ASCVD风险评估建议
3 危险因素干预
    3.1 行为干预
        3.1.1 行为干预的益处
        3.1.2 行为干预的原则
        3.1.3 行为干预的流程
        3.1.4 行为干预的措施
        3.1.4.1 阶段目标
        3.1.4.2 优先原则
        3.1.5 随访管理
        3.1.6 行为干预注意事项
    3.2 吸烟干预
        3.2.1 戒烟的益处
        3.2.2 戒烟的原则
        3.2.3 戒烟流程
        3.2.4 戒烟的措施
        3.2.4.1 判断戒烟意愿
        3.2.4.2 医学咨询
        3.2.4.3 5A技能
        3.2.4.4 5R干预技术
        3.2.4.5 戒烟药物
        3.2.5 随访和复吸处理
    3.3 饮酒干预
        3.3.1 戒酒的益处
        3.3.2 戒酒的原则
        3.3.3 戒酒干预的流程
        3.3.4 戒酒干预的措施
        3.3.4.1 酒精使用情况评估
        3.3.4.2 干预内容
        3.3.5 持续监测
    3.4 膳食干预
        3.4.1膳食干预的获益
        3.4.2膳食干预的原则
        3.4.3膳食营养干预流程
        3.4.4膳食营养干预的措施
        3.4.4.1 膳食评估
        3.4.4.2 干预方案
        (1)一般人群
        (2)心血管病高危人群及患者膳食建议
        3.4.5随访管理
    3.5 身体活动的干预
        3.5.1 身体活动干预的益处
        3.5.2 身体活动干预原则
        3.5.3 身体活动干预的流程
        3.5.4 身体活动干预的措施
        3.5.4.1 运动处方的要素
        3.5.4.2 心血管病稳定期运动处方程序和锻炼方法
        3.5.4.3 身体活动建议
        3.5.5 身体活动的维持
    3.6 体重管理
        3.6.1 体重管理的益处
        3.6.2 体重管理的原则
        3.6.3 体重管理的流程
        3.6.4 体重管理的措施
        3.6.4.1 咨询沟通
        3.6.4.2 体重管理的具体措施
        3.6.5 控制体重的相关药物
        3.6.6 减重后体重的长期维持
    3.7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
        3.7.1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的益处
        3.7.2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原则
        3.7.3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流程(图13)。
        3.7.4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措施
        3.7.4.1 评估
        3.7.4.2 筛查
        3.7.4.3 干预
    3.8 血脂控制
        3.8.1 血脂控制的益处
        3.8.2 我国血脂控制的现状
        3.8.3 血脂控制的原则
        3.8.3.1 定期、主动进行血脂检测
        3.8.3.2 风险评估决定血脂控制的目标人群
        3.8.3.3 血脂控制的治疗靶点
        3.8.3.4 血脂控制的目标值
        3.8.4 血脂控制的流程
        3.8.5 血脂控制的措施
        3.8.5.1 常用调脂药物的重要临床信息
        3.8.5.2 安全性监测和达标管理
        3.8.5.3 建议转诊至上级医院的情况
        3.8.6 同时控制血脂以外的心血管病综合风险
    3.9 糖尿病管理
        3.9.1 糖尿病管理的益处
        3.9.2 糖尿病管理的原则
        3.9.3 糖尿病管理的流程
        3.9.4 糖尿病管理的措施
        3.9.4.1 筛查对象
        3.9.4.2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3.9.4.3 降糖目标
        3.9.4.4 生活方式干预
        3.9.4.5 降压治疗
        3.9.4.6 调脂治疗
        3.9.4.7 阿司匹林的使用
        3.9.4.8 体重管理
        3.9.4.9 血糖管理
    3.10 高血压管理
        3.10.1 高血压管理的益处
        3.10.2 高血压管理原则
        3.10.3 初诊高血压管理流程
        3.10.4 高血压管理措施
        3.10.4.1 治疗目标
        3.10.4.2 实现降压达标的方式
        3.10.4.3 风险评估
        3.10.4.4 改善生活方式
        3.10.4.5 药物治疗
        3.10.5 高血压合并临床疾病的管理建议
        3.10.5.1 高血压合并房颤
        3.10.5.2 老年高血压
        3.10.5.3 高血压合并脑卒中
        3.10.5.4 高血压伴冠心病
        3.10.5.5 高血压合并心衰
        3.10.5.6 高血压伴肾脏疾病
        3.10.5.7 高血压合并糖尿病
        3.10.5.8 代谢综合征
4 疾病干预
    4.1 冠心病
        4.1.1 概述
        4.1.2 诊断与分类
        4.1.2.1 诊断
        4.1.2.2 分类
        4.1.3 治疗
        4.1.3.1 ACS的诊疗流程(图19)
        4.1.3.2 CCS的治疗
        4.1.3.2.1 生活方式改善
        4.1.3.2.2 药物治疗
        4.1.3.2.3 血运重建
        4.1.3.3 共病的治疗
        4.1.3.3.1 心源性疾病
        4.1.3.3.2 心外疾病
        4.1.4 心脏康复
        4.1.4.1 药物处方
        4.1.4.2 患者教育
        4.1.5 随访管理
        4.1.6 预防
    4.2 脑卒中
        4.2.1 概述
        4.2.2 诊断与分类
        4.2.2.1 脑卒中的院前早期识别
        4.2.2.2 诊断
        4.2.2.3 分类
        4.2.3 脑卒中常规治疗
        4.2.3.1 急性期脑卒中治疗
        4.2.3.2 脑卒中后的治疗
        4.2.4 脑卒中稳定期合并其他疾病的处理
        4.2.4.1 高血压
        4.2.4.2 糖尿病
        4.2.4.3 血脂异常
        4.2.4.4 房颤
        4.2.4.5 心脏疾病
        4.2.5 预防
    4.3 慢性心衰
        4.3.1 概述
        4.3.2 诊断与分类
        4.3.2.1 筛查与识别
        4.3.2.2 诊断
        4.3.2.3 分类
        4.3.3 治疗
        4.3.3.1 慢性HFrEF的治疗
        4.3.3.2 慢性HFpEF和HFmrEF的治疗
        4.3.3.3 心衰多重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综合干预及共病治疗
        4.3.3.4 转诊治疗
        4.3.4 随访管理
        4.3.5 预防
    4.4 房颤
        4.4.1 概述
        4.4.2 诊断与分类
        4.4.2.1 诊断
        4.4.2.2 分类
        4.4.3 治疗 房颤的治疗策略主要是节律控制与心室率控制。
        4.4.3.1 节律控制
        4.4.3.2 心室率控制
        4.4.4 房颤的一级预防及合并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或疾病的综合干预
        4.4.4.1 房颤的上游治疗
        4.4.4.2 房颤合并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或疾病的综合干预
        4.4.5 房颤患者脑卒中的预防
        4.4.6 随访管理、健康教育、转诊
    4.5 外周动脉疾病
        4.5.1概述
        4.5.2 诊断与分类
        4.5.2.1 危险因素
        4.5.2.2 病因
        4.5.2.3 筛查对象
        4.5.2.4 诊断
        4.5.2.5 临床分期和分型
        4.5.3 治疗
        4.5.4 其他部位PAD的诊断和治疗
        4.5.5 预防
    4.6 动脉粥样硬化
        4.6.1 概述
        4.6.2 临床表现与诊断
        4.6.2.1 危险因素
        4.6.2.2 临床表现
        4.6.2.3 动脉粥样硬化的检测
        4.6.3 治疗
        4.6.4 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
        4.6.4.1 改善生活方式
        4.6.4.2 控制危险因素
    4.7 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4.7.1 概述
        4.7.2 诊断与分类
        4.7.2.1 SAHS相关术语定义
        4.7.2.2 危险因素
        4.7.2.3 病史
        4.7.2.4嗜睡程度评估
        4.7.2.5 辅助检查
        4.7.2.6 简易诊断
        4.7.2.7 分类、分度
        4.7.3 治疗
        4.7.3.1 治疗目标
        4.7.3.2 治疗方案
        4.7.3.3 转诊指征及目的
        4.7.4 预防
        4.7.4.1 一级预防
        4.7.4.2 二级预防
        4.7.4.3 三级预防
        4.7.4.4 口腔矫治器及外科手术
        4.7.5 随访评估、健康教育
5 其他关注问题
    5.1 抗栓治疗
        5.1.1 抗栓药物种类及其作用靶点
        5.1.2 冠心病的抗凝治疗
        5.1.2.1 STEMI
        5.1.2.2 NSTE-ACS
        5.1.2.3 稳定性冠心病
        5.1.3 预防血栓栓塞疾病的抗凝治疗
        5.1.3.1 急性肺栓塞的抗凝治疗
        5.1.3.2 房颤抗凝治疗
        5.1.3.3 需长期口服抗凝药物患者的抗栓治疗建议
        5.1.3.4 抗凝中断及桥接
        5.1.4 出血预防和处理
        5.1.4.1 对症药物的使用方法
        5.1.4.2 出血处理
    5.2 抗血小板治疗
        5.2.1 抗血小板治疗的基本原则
        5.2.2 心脑血管疾病的抗血小板治疗
        5.2.3 抗血小板治疗期间出血的处理原则
        5.2.4 服用阿司匹林的注意事项
    5.3 治疗依从性
        5.3.1 治疗依从性现状
        5.3.2 治疗依从性评估
        5.3.3 治疗依从性影响因素与改善措施
    5.4 远程管理指导
        5.4.1 远程管理的必要性
        5.4.2 远程管理的优势
        5.4.2.1 远程管理提高健康管理效率
        5.4.2.2 远程管理实现健康管理均等化
        5.4.2.3 远程管理调动居民参与健康管理意识和能力
        5.4.2.4 远程管理促进健康管理及时性
        5.4.3 远程管理的可行性
        5.4.3.1 远程管理基本设备
        5.4.3.2 远程管理内容
6 投入产出分析
附录 常用筛查量表

(5)我国西部地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核心能力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5 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
    1.7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1.8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核心能力建设相关理论探讨
    2.1 研究的理论基础
    2.2 核心概念界定
第三章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能力建设现状及需求评估
    3.1 研究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第四章 我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功能框架构建研究
    4.1 研究方法
    4.2 结果
    4.3 讨论
第五章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核心能力模型构建研究
    5.1 研究方法
    5.2 结果
    5.3 讨论
全文总结和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公共卫生专业人员核心能力研究综述
    参考文献
附件一
附件二
附件三
附件四
附件五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
致谢

(6)等长收缩训练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老年化下高血压的全球趋势和疾病负担
    1.2 高血压的治疗方法
    1.3 全新的运动疗法——等长收缩运动
    1.4 评价等长收缩运动降压效果的工具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纳入标准
        2.1.2 排除标准
        2.1.3 剔除标准
    2.2 研究方法
        2.2.1 技术路线图
        2.2.2 样本量估算
        2.2.3 受试者的招募
        2.2.4 随机分组
        2.2.5 研究工具
        2.2.6 干预方法
        2.2.7 监测指标
        2.2.8 统计分析
        2.2.9 质量控制
        2.2.10 伦理考量
第三章 结果
    3.1 基本资料
        3.1.1 患者概况
        3.1.2 基线资料比较
    3.2 等长手柄训练对诊室血压及心率的影响
    3.3 等长手柄训练对动态血压及心率的影响
        3.3.1 等长手柄训练对全天动态血压及心率的影响
        3.3.2 等长手柄训练对白天动态血压及心率的影响
        3.3.3 等长手柄训练对夜间动态血压及心率的影响
第四章 讨论
    4.1 低强度等长手柄训练可以降低血压
        4.1.1 低强度等长手柄训练可以降低高血压老年患者收缩压
        4.1.2 低强度等长手柄训练可以降低高血压老年患者的脉压差
        4.1.3 低强度等长手柄训练可以降低高血压老年患者的平均动脉压
    4.2 等长手柄训练可作为老年高血压患者降压治疗的运动方法
        4.2.1 收缩压小幅下降的临床意义
        4.2.2 脉压差及其下降的临床意义
        4.2.3 平均动脉压及其下降的临床意义
    4.3 小组形式等长手柄训练依从性和安全性较好
    4.4 未能观察到舒张压下降的可能原因及其他影响降压效果的因素
    4.5 创新性
    4.6 局限性
    4.7 研究展望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综述 高血压患者等长收缩运动的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英文缩写词表
致谢

(7)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结构化健康教育课程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理论基础
    1.4 相关概念
第一部分 :辽宁省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的现状调查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方法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工具
        1.4 资料收集
        1.5 统计分析
        1.6 质量控制
    2 结果
        2.1 辽宁省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的一般资料情况
        2.2 辽宁省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生化指标水平现状
        2.3 辽宁省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的现状
    3 讨论
        3.1 辽宁省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生化指标现状分析
        3.2 辽宁省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现状分析
    4 结论
第二部分 :老年高血压患者对社区健康教育需求的质性研究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方法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工具
        1.4 访谈提纲的形成
        1.5 资料收集
        1.6 资料分析
        1.7 质量控制
    2 结果
        2.1 访谈对象的一般资料
        2.2 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访谈结果
        2.3 社区工作人员访谈结果
    3 讨论
        3.1 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对健康教育知识的需求较以往研究有所不同
        3.2 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对健康教育知识的需求同社区医务人员开展的健康教育内容有所不同
        3.3 重视健康教育方法,强调人文关怀
    4 结论
第三部分 :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结构化健康教育课程构建
    1 对象与方法
        1.1 专家咨询过程
        1.2 统计分析
        1.3 质量控制
    2 结果
        2.1 专家基本情况
        2.2 专家积极系数
        2.3 专家权威系数
        2.4 专家意见集中程度
        2.5 专家意见协调程度
        2.6 两轮专家咨询结果
    3 讨论
        3.1 专家咨询结果的可靠性分析
        3.2 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结构化健康教育课程的设置分析
    4 结论
本研究的局限性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附录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8)老年人血压变异与衰弱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基线资料
        2.2 生化指标测定
        2.3 老年衰弱综合征评估
        2.4 血压变异性指标测定
        2.5 观察指标
    3 统计学分析
结果
    1 基线特征
    2 衰弱与各指标间的单因素相关分析
    3 衰弱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4 血压变异性各指标与衰弱的相关性分析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缩略词表
附录
致谢

(9)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2.1 血压昼夜节律与平均血压的测定
        2.2 颈动脉的测定
        2.3 生化指标的测定
        2.4 检索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文献
    3 统计学处理
结果
    1 研究对象一般情况
    2 研究对象血压昼夜节律情况
    3 杓型组与异常血压昼夜节律组一般临床资料比较
    4 非杓型组与反杓型组一般临床资料比较
    5 杓型组、非杓型组、反杓型组左右侧颈动脉IMT比较
    6 杓型组与异常血压昼夜节律组颈动脉斑块发生率的比较
    7 非杓型组左右侧颈动脉斑块发生率的比较
    8 反杓型组左右侧颈动脉斑块发生率的比较
    9 杓型组左右侧颈动脉斑块发生率的比较
    10 非杓型组与反杓型组颈动脉斑块发生率的比较
    11 杓型组与异常血压昼夜节律组颈动脉粥样硬化等级比较
    12 非杓型组与反杓型组颈动脉粥样硬化等级比较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
致谢

(10)高血压与房颤的流行病学与心脏超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部分
    65岁以上老年人群中高血压与房颤关系的横断面研究 1.引言 2.研究方法 3.结果 4.讨论 第二部分
    65岁以上老年人群中高血压与房颤关系的前瞻性研究 1.引言 2.研究方法 3.结果 4.讨论 第三部分
    房颤患者心脏结构与功能与高血压关系的研究 1.引言 2.研究方法 3.结果 4.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已发表文章

四、老年人动态高血压水平监测的临床价值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政策目标落实的影响因素及完善策略研究 ——以山东省济南市考核评价结果为实证[D]. 刘铁诚. 山东大学, 2021(12)
  • [2]基于血压变异性的老年高血压患者认知功能减退风险预测[D]. 尉鑫慧.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21(02)
  • [3]高血压患病率及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D]. 周亚青. 河北医科大学, 2021(02)
  • [4]基层心血管病综合管理实践指南2020全文替换[J]. Beijing Hypertension Association;Beijing Diabete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Association;Beijing Research for Chronic Diseases Control and Health Education;.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20(08)
  • [5]我国西部地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核心能力建设研究[D]. 梁胜翔.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0(01)
  • [6]等长收缩训练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的影响[D]. 陈申. 苏州大学, 2020(02)
  • [7]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结构化健康教育课程的构建[D]. 冯晗博. 中国医科大学, 2020(01)
  • [8]老年人血压变异与衰弱的相关性研究[D]. 韩欢欢. 青岛大学, 2019(03)
  • [9]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研究[D]. 陈睿. 青岛大学, 2019(02)
  • [10]高血压与房颤的流行病学与心脏超声研究[D]. 陈怡.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6)

标签:;  ;  ;  ;  ;  

监测老年人动态高血压水平的临床价值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