嘧啶基吡唑的合成及生物活性

嘧啶基吡唑的合成及生物活性

一、嘧啶基吡唑类化合物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张倩[1](2021)在《2-杂芳基-4-苯氧基吡(嘧)啶类c-Met/VEGFR双重抑制剂的设计、合成及抗肿瘤活性研究》文中指出c-Met是肝细胞生长因子HGF的高亲和力受体,异常表达的c-Met信号在人类肿瘤的形成、侵袭和转移中起着重要作用。VEGFR-2作为一种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是促进肿瘤血管生成的主要效应因子。因此抑制c-Met和VEGFR的传导途径可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本论文介绍了近年来靶向c-Met/VEGFR的研究进展,并在研究基础上进一步开展设计、合成及抗肿瘤活性研究。本论文以Foretinib为对照化合物,保留Class Ⅱ类c-Met抑制剂的结构特征,引入VEGFR抑制剂活性药效团,在五原子片段引入甲基噻唑、吡唑和吡唑酮进行修饰,以期得到c-Met/VEGFR双靶点抑制剂。设计合成了64个未见文献报道的目标化合物,其结构经1H NMR和MS谱图确证,部分化合物结构经13C NMR确证。采用MTT法,选择A549、MCF-7、HeLa、HepG2和Ovcar-3细胞为测试细胞株。以Foretinib和Sorafenib作为对照化合物,来评价目标化合物的体外细胞毒活性。结果表明,化合物ZQ-6、ZQ-11和ZQ-59等18个化合物对A549细胞具有良好的活性,化合物ZQ-4等15个化合物对MCF-7细胞的细胞毒活性优于对照化合物或与其相当。化合物ZQ-18等14个化合物对HeLa细胞的细胞毒活性较好。化合物ZQ-6等7个化合物对HepG2细胞的细胞毒活性优于Sorafenib,但弱于Foretinib。化合物ZQ-16等20个化合物对Ovcar-3细胞具有良好的细胞毒活性。尤其是恶二唑联吡啶类化合物较其他两个系列化合物对HeLa和Ovcar-3细胞具有良好的选择性。化合物ZQ-6和ZQ-42等9个化合物对VEGFR-2激酶的抑制活性优于对c-Met激酶的。而化合物ZQ-11和ZQ-18对c-Met和VEGFR-2激酶的抑制活性相当。通过体外药理活性研究,发现化合物ZQ-18和ZQ-42等化合物均呈浓度依赖性诱导细胞晚期凋亡,且通过抑制肿瘤细胞中c-Met和VEGFR-2基因的表达在G0/G1期阻滞肿瘤细胞生长。溶血试验发现化合物ZQ-18等化合物具有较低的溶血毒性,满足静脉注射的要求。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发现氨基酸残基MET-1160和PHE-1223或GLU-885和ASP-1046在相互作用中占主导地位,是关键残基。综上,发现化合物的五原子片段为吡唑酮或甲基吡唑基,末端基团为苯环、取代苯环或2-吡啶基取代时化合物具有较好的抗肿瘤活性。本课题为双靶点c-Met/VEGFR抑制剂的研究提供了改造思路,也为后期深入研究指明了方向。

韩军军[2](2021)在《含吡唑结构杀虫杀螨剂合成与生物活性研究及一种康宽衍生物的工艺优化》文中认为含氮杂环化合物具有独特的化学结构,在很多领域都表现出优异的活性,一直以来都是新化合物开发的重点领域,其中吡唑环是一种广泛的存在于自然界的含氮杂环结构,不仅是新医药也是新农药开发的重点领域。为了开发高效、广谱、低毒、无污染的新型杀虫剂,我们以唑虫酰胺作为先导化合物,通过活性亚结构拼接、类同合成等方法,设计并合成了15个吡唑酰胺结构化合物。以乙唑螨腈为先导化合物,运用分子结构设计、类同合成、活性亚结构拼接等方法,设计并合成出10个含2,4-二氯苯基的丙烯腈类化合物。通过1H NMR、HRMS等检测方式确证了化合物结构。对合成的15个吡唑酰胺结构化合物进行小菜蛾杀虫活性测试,测试结果显示该系列化合物都表现出一定的杀虫活性,其中化合物Ⅱ7a1b1-1、Ⅱ7a2b2c-1、Ⅱ7a2b2c-3在100 mg/L浓度条件下对小菜蛾的致死率可以达到100%。对合成的10个丙烯腈类化合物进行杀螨实验,结果显示这10个化合物对朱砂叶螨具有一定的杀灭活性,其中化合物Ⅲ5-c、Ⅲ5-f在10 mg/L的剂量条件下,48 h后对朱砂叶螨的致死率可以达到100%。3-(2-溴乙氧基)-N-(4-氯-2-甲基-6-(甲基氨甲酰)苯基)-1-(3-氯吡啶-2-基)-吡唑-5-甲酰胺是本实验室于2018年合成的新型氯虫苯甲酰胺衍生物,对甜菜夜蛾与二化螟都具有超高活性,将其命名为2-溴虫酰胺。通过系统的实验,我们对2-溴虫酰胺的合成过程中的溶剂、反应物配比以及反应溶剂的循环使用进行了研究,确定了一条适合生产的工艺路线,通过溶剂的循环使用大大提高了原料的转化率,并且减少了工业三废的量。

刘育辰[3](2020)在《含吡唑杂环、多齿席夫碱及其配合物的合成与结构表征》文中研究指明吡唑类席夫碱及其配合物由于吡唑环独特的结构,其具有不同的取代位点和取代基团,使得合成出的吡唑类席夫碱具有多样性并且生物活性各不相同。同时,其结构中还含有-C=N-基团,易与过渡金属配位,其配合物也具有不同生物活性,如抗菌、抗癌、消炎、除草、除虫等,使其研究更为广泛。氮硫多齿席夫碱由于含有N、S杂原子易与金属配位,该类化合物在医药、农药、光化学、材料领域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合成了一系列含醛基、二茂铁基吡唑类化合物,并合成其席夫碱及其配合物。同时,合成了一系列含氮、硫多齿席夫碱配体及其配合物。(1)将苯乙酮/取代苯乙酮与苯肼/取代苯肼反应缩合成腙后,再与DMF及POC13发生维尔斯迈尔-汉克反应合成了 5种不同的吡唑醛化合物(1a~5a),乙酰二茂铁再与苯肼/取代苯肼反应得到2种不同的含二茂铁基吡唑醛化合物(6a、7a),并对其结构进行了分析与表征。(2)将邻苯二甲酰肼与吡唑醛反应(1a~4a),得到4种不同的席夫碱化合物(1c~4c);将吡唑醛1a与肼基二硫代甲酸甲/苄酯反应生成2种含吡唑杂环的席夫碱配体HL1、HL2,该配体与过渡金属醋酸盐反应后,得到其配合物(NiL12、ZnL12、CuL12、CdL12、NiL22、ZnL22、CuL22、CdL22),并对其结构进行了分析与表征。(3)将吡唑醛1a与间硝基苯乙酮、乙酰二茂铁反应得到两种不同的含吡唑环查尔酮(1d、2d);查尔酮2d与肼基二硫代甲酸苄酯反应得到席夫碱配体HL3,该配体与过渡金属醋酸盐反应,得到配合物(NiL32、ZnL32、CuL32、NiL32、ZnL32、CuL32),并对其结构进行了分析与表征。(4)将罗丹明B酰肼与乙酰二茂铁反应得到席夫碱化合物(1f);将2-羟基-2-苯基苯乙酮、乙二醛、二苯乙二酮分别与肼基二硫代甲酸对硝基苄酯反应得到席夫碱配体(HL4~HL6)后,与过渡金属醋酸盐反应,得到配合物(NiL4,ZnL4,CuL4,CdL4,NiL52,ZnL52,CuL52,CdL52,NiL62,ZnL62,CuL62,CdL62),并对其结构进行了 分析与表征。本文共设计合成51个化合物,7个中间体,9个含吡唑杂环类化合物、11个配体、24个配合物,有39个化合物未见文献报导,这些化合物的生理活性尚在测试中,将以后报导。

熊超鹏[4](2020)在《三唑联嘧啶脲类衍生物的合成、除草活性及其与小牛胸腺DNA相互作用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三唑及嘧啶类衍生物自然界范围很广,很多药物中间体的骨架都有它们的结构。它们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和药理活性,如除草、抗病毒、抗菌、抗肿瘤等。因此,有关三唑和嘧啶化合物的合成和生物活性研究长期以来一直是化学界和生物界学者们研究的热点之一。为了研究高效杂环化合物,本文应用活性亚结构拼接法设计、合成了60种三唑联嘧啶脲衍生物。利用核磁、红外和质谱等分析测试方法分析确证产物结构,并做了相关的生物活性测试。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总共合成了60个新化合物:I:2-烷硫基-6-甲硫基-5-(3-取代苯氧甲基-1H-1,2,4-三唑)-N-嘧啶-N-烷基脲类衍生物(30个);Ⅱ:2-烷硫基-6-甲硫基-5-(3-取代苯氧甲基-1H-1,2,4-三唑)-N-嘧啶-N-对甲氧苯基脲类衍生物(30个)。2.对所有目标化合物进行了初步的除草活性实验,研究了化合物的除草活性和分子结构的联系。并选取了其中20个化合物对黄瓜进行IC50的测试。3.研究了部分目标化合物与小牛胸腺DNA、水稻DNA及乙酰乳酸合成酶的相互作用。

任博[5](2021)在《1,3-二芳基吡唑类衍生物的合成及其生物活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吡唑是一种具有多种生物活性的杂环片段,如抗炎,抗肿瘤,抗氧化,抗结核和抗菌活性等,在药物化学领域中有广泛的应用,通常将它与其他活性片段对接可以得到高活性的小分子如硫代海因,α,β-不饱和化合物,苯并咪唑等。本论文以具有低抗菌活性的吡唑-苯并咪唑小分子以及具有抗癌活性的吡唑酯片段为关注点,对其进行分子杂交,以期获得具有抗癌或抗菌活性更为优异的小分子。研究内容包括:1.合成了1,3-二芳基吡唑-N-取代苯并咪唑类以及1,3-二芳基吡唑酯类衍生物共计77个,使用质谱,核磁共振氢谱和碳谱对化合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并在体外使用SRB法对三种癌细胞系(人结肠癌细胞系HCT116,人乳腺癌细胞系MCF-7和人肝癌细胞系Huh-7)的抗癌活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吡唑-苯并咪唑系列化合物在体外能选择性的抑制人结肠癌细胞系HCT116的增殖,且对人肝癌细胞系Huh-7无明显抑制作用。其中大部分化合物对于HCT116细胞的IC50值都低于阳性对照依托泊苷(IC50=15.6μM),并通过初步的活性分析,得到了该骨架的优选化合物带有4-三氟甲基取代的苄基的化合物17,并选取化合物17用于活性机制的研究。2.流式细胞实验表明化合物17能够阻滞HCT116细胞周期的G0/G1期,且表现出剂量依赖性。通过荧光染色实验验证了化合物17能明显地诱导癌细胞HCT116的凋亡。最后通过模拟计算,表明其具有良好的口服生物利用度,口服吸收百分比值达到了93.5%~96.7%,明显高于阳性对照依托泊苷(53.51%)。3.体外抗细菌活性表明化合物C15对腊状芽孢杆菌(B.cereus)有一定的抑制能力,MIC值为32μg/m L,对其他细菌如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大肠杆菌(E.Coli),枯草芽孢杆菌(B.subtilis),魔芋软腐(B.subtilis),沙门氏菌(salmonella)的抑制能力差。综上所述,吡唑-N-取代苯并咪唑类化合物具有良好的选择性抗人结肠癌细胞系HCT116的潜力,该类型分子丰富了抗癌候选先导化合物的种类,为后续的结构改造提供了重要参考,也为基于吡唑-苯并咪唑骨架小分子的开发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张巧元[6](2020)在《香豆素含氮衍生物的合成、结构鉴定及其性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香豆素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天然产物中,具有多种多样的生物活性,如抗肿瘤、抗炎、抗疟疾、抗菌和抗氧化等活性,许多化合物已应用于临床;香豆素结构中的苯并吡喃环是个优异的荧光基团,其在荧光材料、荧光探针等领域有许多应用,如金属离子的检测,有选择性好、灵敏度高的特点。二甲双胍是目前治疗糖尿病最广泛和最有效的药物之一,也是合成三嗪、嘧啶等杂环化合物的常见前体之一。三嗪类化合物被广泛用作除草剂,此外还在抗结核、抗菌、抗炎、抗癌及降血糖方面有一定作用。嘧啶是重要的医药中间体,是某些合成抗肿瘤、抗HIV、抗菌药物的药效团;也是常见的感光剂的前体。作为合成含氮杂环前体的酰肼、酰腙及含氮杂环产物恶二唑常作为阴离子、阳离子荧光探针,同时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如抗菌、除草、杀虫等。本文合成了系列含香豆素环的三嗪、嘧啶、吡唑、酰腙、双酰肼、恶二唑化合物,并测定了相关荧光性能。以含不同取代基的水杨醛作为起始物,与丙二酸二乙酯或乙酰乙酸乙酯在哌啶作催化剂的条件下,反应得到取代香豆素-3-羧酸乙酯或3-乙酰基香豆素化合物。取代香豆素-3-羧酸乙酯在碱性条件下与二甲双胍盐酸盐反应合成了香豆素三嗪及嘧啶酮类化合物;3-乙酰基香豆素与苯肼作用后再与二甲双胍盐酸盐反应得到香豆素吡唑三嗪类化合物;3-乙酰基香豆素与不同取代基苯甲醛作用得到α,β-不饱和酮类化合物,进而与二甲双胍衍生得到香豆素嘧啶类化合物。产物进行了光谱及单晶衍射鉴定。分析讨论了相关反应条件并提出了可能的反应机理。通过取代香豆素-3-羧酸乙酯合成香豆素-3-甲醛和香豆素-3-甲酰氯,产物进一步与含不同取代基的苯甲酰肼反应得到香豆素酰腙与双酰肼,后经脱水关环得到香豆素恶二唑类化合物。通过1H-NMR、13C-NMR、FT-IR、元素分析和单晶衍射等确定了结构。同时对产物进行了荧光测试,并研究其用作金属离子荧光探针的性能。

田朝瑜[7](2019)在《新型含吡唑类衍生物、去甲斑蝥素类似的合成及生物活性》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丙烯腈类化合物和吡唑酰胺类化合物具有优异的杀螨、杀虫和杀菌活性,在农药和医药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由于吡啶基和吡唑羧酸类衍生物在农药中间体中的独特优势,已经成为新农药创制的焦点之一。为了开发具有高活性的化合物,以3-溴-1-(3-氯吡啶-2-基)-1H-吡唑-5-羧酸为先导化合物,利用类同合成和活性亚结构拼接法,设计合成出3种1-芳基吡唑-5羧酸和1种1-乙基吡唑-5-羧酸。以腈吡螨酯为先导化合物,合成了8个含吡唑丙烯腈类化合物;以唑虫酰胺、吡螨胺和氯虫苯甲酰胺为母体,合成了10个1-芳基吡唑-5-酰胺类化合物。另外,又合成了5个氟虫腈酰胺衍生物,并且研究了化合物Ⅳ-2d的最佳合成工艺。以斑蝥素为母体,合成了9个去甲去氢斑蝥素衍生物。本文合成了4种类型,共计32个目标化合物,并且通过1H NMR、HRMS和GC-MS等手段确定了目标化合物结构。根据室内生物活性测试标准测定了相关化合物的杀螨、杀虫和杀菌活性。其中,8个丙烯腈类化合物、6个1-芳基吡唑-5-酰胺类化合物和1个斑蝥素类似物表现出了较好的杀螨活性。6个1-芳基吡唑-5-酰胺类化合物和5个氟虫腈衍生物对小菜蛾也表现出了一定的活性。在浓度为0.1 mg/L时,化合物Ⅲ5-2c对小菜蛾的致死率达到87.9%。去甲斑蝥素类衍生物虽然具有一定的杀菌活性,但效果并不突出。其中化合物3-9兼具杀螨和杀虫活性,而且其结构新颖,因此具有继续开发的价值。

张明明[8](2019)在《新型杀虫、杀螨剂与植物生长调节剂的设计、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双酰胺结构、螺环季酮结构、1,2,4-恶二唑结构以及双酰肼结构具有优异的生物活性,在农药及医药领域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目前,这些结构在新农药创制领域仍然是广大科研工作者研究的重点内容。为了开发有实用价值的高活性化合物,本文利用活性亚结构拼接的方法和生物电子等排的原理,基于双酰胺的结构,通过引入二氟乙氧基、四氟丙氧基、2-氯乙氧基及2-溴乙氧基对“康宽”酸进行改造,设计合成了41个新化合物;基于螺环季酮的结构,通过用萘乙酸和4-叔丁基苯乙酸代替螺螨酯结构中的2,4-二氯苯乙酸设计合成了22个新化合物;基于1,2,4-恶二唑结构,通过对tioxazafen结构中恶二唑环上3号位及5号位的基团进行取代设计合成了69个新化合物;基于双酰肼的结构,通过引入吡唑酸及改造“康宽”酸设计合成了10个新化合物。此外,还设计合成了10个植物生长调节剂类化合物。本文总共合成了152个化合物,所有化合物都通过1H NMR进行了结构确证,有的还通过13C NMR、HRMS进行了结构确证。并对以上所有化合物进行了相应的生物活性测试,筛选出了一批具有研究价值的高活性化合物,为新型高活性化合物的开发及研究提供了具体的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以氯虫苯甲酰胺为先导化合物,通过结构改造与修饰设计合成了12个含二氟乙氧基、12个含四氟丙氧基、8个含2-氯乙氧基、9个含2-溴乙氧基共计41个化合物。并对它们进行了杀小菜蛾及二化螟的生物活性测试,初步生物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化合物Ia3、Ia8、Ia11、Ib3、Ib8、Ib11表现出优异的生物活性,其中化合物Ib8对小菜蛾和二化螟均表现出最高的杀虫活性,当测试浓度为1 mg/L时对小菜蛾和二化螟的致死率分别为90%和92%。(2)以螺螨酯为先导化合物,用4-叔丁基苯乙酸和萘乙酸分别代替螺螨酯结构中的2,4-二氯苯乙酸,得到的双酯化合物分别与不同的酰氯反应得到了13个含4-叔丁基苯乙酸结构的螺环季酮酸类化合物和9个含萘乙酸结构的螺环季酮酸类化合物。并对它们进行了杀朱砂叶螨螨卵的生物活性测试,初步的生物活性测试表明,化合物I10、I12、I13对朱砂叶螨螨卵具有优异的杀灭活性。(3)以商品化杀线虫剂tioxazafen为先导化合物,保留1,2,4-恶二唑环,对环上3号位的苯基与5号位的噻吩基进行替换,合成了六类(以3号位划分)共计69个化合物,分别为4-(对甲苯氧基)苯甲基类13个、2-乙氧基苯甲基类11个、4-三氟甲基苯甲基类11个、2,6-二氟苯甲基类14个、4-苯氧基苯甲基类11个、2-吡啶基类9个。并对它们进行了甜菜夜蛾与二化螟的杀虫活性测试,生物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化合物I4、I6、I7、I11、II4、II6、II7、III4、III6、III7、IV4、IV7、IV12、IV13、IV14、V4、V6、V7等表现出优异的杀虫活性。(4)以虫酰肼为先导化合物,保留双酰肼结构,用1-(3-氯吡啶-2-基)-3-(2,2-二氟乙氧基)-1H-吡唑-5-羧酸,4-氯-3-乙基-1-甲基-1H-吡唑-5-羧酸取代4-乙基苯甲酸,设计合成了10个新化合物。并对它们进行了对小菜蛾、甜菜夜蛾及二化螟的杀虫活性测试,生测结果表明化合物I1、I3、I5表现出优异的杀虫活性。(5)设计合成了10个植物生长调节剂类化合物,分别为4个萘二甲酰胺基类化合物、1个萘乙酸吡啶乙基酯类化合物、1个6-氨基嘌呤乙基萘乙酸酯类化合物、1个吡啶乙氧基香豆素类化合物、1个咪唑啉二酮类化合物。1个肉桂酸类化合物、1个氯代烯效唑类化合物,并对它们进行了小麦种子发芽及小麦种子促生根实验,结果表明10个化合物均具有优异的生物活性。

胡娆[9](2018)在《丙烯腈类与恶二唑类化合物的合成与活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型高效农药的研发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经费,而在现有活性基团基础上进行衍生能极大的降低成本,是开发新药的有效手段。丙烯腈基团是一种优良的农药活性结构,通过活性拼接与电子等排理论,将不同活性基团与之拼接从而具备杀菌、杀虫和除草活性,已被广泛应用于农药领域。本文以对叔丁基苯乙腈为原料,合成了含有丙烯腈结构的中间体3-(4-叔丁基苯基)-3-氰基-2-羟基丙烯酸乙酯,并用该中间体与多种活性基团进行结构拼接,最终得到10个丙烯腈类化合物。运用波谱手段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通过生物活性测试探究了这些化合物结构与活性之间的构效关系,得到E8和E10两个具有高杀虫活性的化合物。杂环化合物一直以来都是新农药研究的核心,其中恶二唑类化合物因其具有独特的抑菌、杀虫和除草效果,备受农药开发者的青睐。国内研究的恶二唑类化合物大多是1,3,4-恶二唑,而最新由孟山都登记上市的Tioxazafen却含有1,2,4-恶二唑环。Tioxazafen具有极好的杀线虫活性,N元素在环上位置的变化可能极大地影响了化合物的生物活性。本文以水杨腈为起始原料通过醚化、氰基加成、羟基酰化然后氨基与羰基脱水合环合成了15个含有1,2,4-恶二唑环的化合物,其中13个有着全新的结构。运用波谱手段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通过生物活性测试探究了这些化合物结构与活性之间的构效关系,得到7a、7k、7m和7o四个具有高杀虫活性的化合物,7d、7i和7n三个高杀菌活性化合物。本文进一步将7d、7i和7n配成悬浮剂,通过田间药效实验验证了其杀菌效果。

费程程[10](2018)在《含硫醚结构N-苯基吡唑类衍生物的合成与生物活性评价》文中研究指明硫醚基团是活性药效团,通过与生物大分子之间的非共价键相互作用表现不同的物理化学性能,而且包含杂环的硫醚衍生物具有潜在的生物活性,并作为神经毒性杀虫剂引起研究人员的关注。氟虫腈是第二代苯基吡唑类杀虫剂,作用于昆虫中枢神经系统的γ–氨基丁酸(GABA)受体,对鳞翅目、半翅目和鞘翅目等农作物害虫以及多种卫生害虫具有高效的杀虫活性。随着氟虫腈的广泛使用,其对靶标生物的抗药性和对水生生物等非靶标生物的毒性问题日趋严重,因此从2009年开始氟虫腈在中国境内被限制使用。然而,由于氟虫腈出色的生物活性优势,它被作为开发高效,低毒,低抗性农药的先导化合物成为研究热点。为降低氟虫腈对非靶标生物的毒性,同时克服抗药性问题,本论文首先通过在氟虫腈中间体的吡唑环4位引入不同长度的硫醚桥连接臂,并偶联不同取代基的苯环基团,合成得到一系列含硫醚结构的化合物。分别采用毒膜法、饲料拌毒法和叶片浸渍法测定目标化合物对家蝇(Musca domestica),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和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3龄幼虫的生物活性。结构与活性的关系表明,化合物6d和7d在偶联不同取代苯环系列的目标化合物中活性最为显着,它们对家蝇LC50值在13.7025.47μg/mL之间。根据生物电子等排原理,进一步优化增加化合物6d和7d的苯环取代基的电荷密度以及亲脂性,合成含硫杂环的化合物12d,14d和16d表现出较好的毒杀家蝇活性,它们的LC50值在0.671.30μg/mL之间,氟虫腈的LC50为0.68μg/mL。这些目标化合物在N-苯基吡唑部分与芳基取代基之间呈现出不同长度的连接臂,通过比较得到随着连接臂的延长,化合物的生物活性逐渐变弱,如化合物13d的毒杀家蝇活性是化合物28d的5倍。分子对接结果显示,合成的具有优异生物活性的硫醚桥偶联含硫杂环的N-苯基吡唑衍生物与家蝇γ-氨基丁酸受体结构中的氨基酸残基A299、T303和L306形成非共价相互作用,尤其是引入的含硫杂环取代的衍生物12d和14d可以与家蝇γ-氨基丁酸氯离子通道深层残基P295形成重要的疏水作用,从而提高化合物的生物活性。

二、嘧啶基吡唑类化合物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嘧啶基吡唑类化合物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2-杂芳基-4-苯氧基吡(嘧)啶类c-Met/VEGFR双重抑制剂的设计、合成及抗肿瘤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c-Met/VEGFR信号传导通路的简介
        1.1.1 c-Met概述
        1.1.2 VEGFR概述
        1.1.3 c-Met/VEGFR信号通路与肿瘤的关系
    1.2 c-Met/VEGFR抑制剂研究进展
        1.2.1 c-Met抑制剂
        1.2.2 VEGFR抑制剂
        1.2.3 c-Met/VEGFR双靶点抑制剂
    1.3 选题目的及意义
第2章 目标化合物的设计
    2.1 对照化合物Foretinib及 VEGFR-2 抑制剂Sorafenib的构效关系分析
    2.2 含脲结构的4-苯氧基嘧啶类化合物的的设计
    2.3 三氮唑联吡啶类化合物的设计
    2.4 恶二唑联吡啶类化合物的设计
第3章 目标化合物的合成
    3.1 含脲结构的4-苯氧基嘧啶类化合物的合成
        3.1.1 关键中间体5c~5h的制备
        3.1.2 目标化合物ZQ-1~ZQ-16 的制备
    3.2 含三氮唑结构的4-苯氧基吡啶类化合物的制备
        3.2.1 中间体5a~5b的制备
        3.2.2 关键中间体8a~8b的制备
        3.2.3 目标化合物ZQ-17~ZQ-32 的制备
    3.3 含恶二唑结构的4-苯氧基吡啶类化合物的制备
        3.3.1 关键中间体7a~7d的制备
        3.3.2 目标化合物ZQ-33~ZQ-64 的制备
第4章 目标化合物的体外抗肿瘤活性及构效关系研究
    4.1 细胞株选择
    4.2 含脲结构的4-苯氧基嘧啶类化合物的体外活性研究
        4.2.1 含脲结构的4-苯氧基嘧啶类化合物的体外细胞毒活性数据
        4.2.2 含脲结构的4-苯氧基嘧啶类化合物的构效关系
        4.2.3 化合物ZQ-11 的AO染色试验
        4.2.4 化合物ZQ-11 对A549 细胞凋亡的影响
        4.2.5 化合物ZQ-11 抑制A549 细胞增殖的细胞周期研究
        4.2.6 化合物ZQ-11对A549 细胞的荧光定量PCR分析
        4.2.7 化合物ZQ-6 和ZQ-11 的溶血试验
        4.2.8 化合物ZQ-11 的分子对接模拟
        4.2.9 化合物ZQ-11 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4.2.10 小结
    4.3 三氮唑联吡啶类化合物的体外活性研究
        4.3.1 三氮唑联吡啶类化合物的体外抗肿瘤活性数据
        4.3.2 三氮唑联吡啶类化合物的构效关系
        4.3.3 化合物ZQ-18 的AO染色试验
        4.3.4 化合物ZQ-18 和ZQ-29 的细胞凋亡研究
        4.3.5 化合物ZQ-18 抑制MCF-7 细胞增殖的细胞周期研究
        4.3.6 化合物ZQ-29对A549 细胞的荧光定量PCR分析
        4.3.7 化合物ZQ-18 和ZQ-29 的溶血试验
        4.3.8 化合物ZQ-18 的分子对接模拟
        4.3.9 小结
    4.4 恶二唑联吡啶类化合物的体外活性研究
        4.4.1 恶二唑联吡啶类化合物的体外细胞毒活性
        4.4.2 恶二唑联吡啶类化合物的构效关系
        4.4.3 化合物ZQ-42 的AO染色试验
        4.4.4 部分化合物的细胞凋亡研究
        4.4.5 部分化合物的细胞周期研究
        4.4.6 化合物ZQ-35和ZQ-42 的荧光定量PCR分析
        4.4.7 化合物ZQ-42、ZQ-53和ZQ-60 的溶血试验
        4.4.8 化合物ZQ-42 的分子对接研究
        4.4.9 化合物ZQ-42 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4.4.10 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目标化合物的设计、合成
        5.1.1 目标化合物的设计
        5.1.2 目标化合物的合成
    5.2 目标化合物的体外细胞毒活性研究
    5.3 目标化合物的构效关系研究
    5.4 本课题创新点
    5.5 不足之处及其展望
        5.5.1 不足之处
        5.5.2 展望
第6章 实验部分
    6.1 含脲结构的4-苯氧基嘧啶类化合物的合成
        6.1.1 关键中间体5c~5h的合成
        6.1.2 目标化合物ZQ-1~ZQ-16 的合成
    6.2 三氮唑联吡啶类化合物的合成
        6.2.1 关键中间体5a~5b的合成
        6.2.2 关键中间体8a~8b的合成
        6.2.3 目标化合物ZQ-17~ZQ-32 的合成
    6.3 恶二唑联吡啶类化合物的合成
        6.3.1 关键中间体5a~5b的合成
        6.3.2 关键中间体7a~7d的合成
        6.3.3 目标化合物ZQ-33~ZQ-64 的合成
    6.4 体外抗肿瘤实验
        6.4.1 细胞的复苏、传代和培养
        6.4.2 MTT法测化合物细胞毒活性
        6.4.3 AO染色
    6.5 酶活性评价
        6.5.1 实验仪器及材料
        6.5.2 激酶实验
    6.6 Axinnex V-FITC细胞凋亡实验
    6.7 细胞周期
    6.8 荧光定量PCR分析
        6.8.1 总RNA的提取
        6.8.2 cDNA合成
        6.8.3 实时荧光定量PCR反应
    6.9 细胞溶血试验
    6.10 分子模拟
        6.10.1 分子对接
        6.10.2 分子动力学模拟
参考文献
附图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所获荣誉
致谢

(2)含吡唑结构杀虫杀螨剂合成与生物活性研究及一种康宽衍生物的工艺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论文中使用的符号说明
前言
第一章 综述
    1.1 吡唑衍生物的简介
        1.1.1 具有杀虫活性的吡唑酰胺类化合物
        1.1.2 唑虫酰胺的合成方法
        1.1.3 唑虫酰胺的理化性质
        1.1.4 唑虫酰胺的作用机理
        1.1.5 吡唑酰胺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
    1.2 具有杀螨活性的丙烯腈类化合物
        1.2.1 丙烯腈类化合物的杀菌、杀虫及杀螨活性的研究基础
        1.2.2 丙烯腈类杀螨剂的研究进展
    1.3 邻苯双酰胺结构杀虫剂研究进展
        1.3.1 氟虫双酰胺的开发
        1.3.2 氯虫苯甲酰胺的开发
        1.3.3 双酰胺类衍生物的研究进展
    1.4 新农药的研发现状
    1.5 立题依据
第二章 吡唑酰胺类衍生物的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
    2.1 实验药品及仪器
        2.1.1 实验仪器
        2.1.2 实验药品
    2.2 吡唑酰胺类目标化合物的合成
        2.2.1 中间体取代吡唑酸的合成
        2.2.2 中间体胺的合成
        2.2.3 目标化合物Ⅱ7abc-1—Ⅱ7abc-3 的合成
    2.3 中间体与目标化合物的理化数据和机构表征
        2.3.1 中间体Ⅱ4a_1b_1-Ⅱ4a_2b_2c的核磁数据
        2.3.2 中间体2、3 的核磁数据
        2.3.3 目标化合物理化数据以及结构表征
    2.4 室内生物活性测试
    2.5 小结
第三章 吡唑基丙烯腈类化合物的合成
    3.1 实验仪器及药品
        3.1.1 实验仪器
        3.1.2 实验药品
    3.2 吡唑基丙烯腈类化合物的设计与合成
        3.2.1 目标化合物的设计
        3.2.2 实验内容
        3.2.3 新型吡唑基丙烯腈化合物合成路线
        3.2.4 目标化合物理化数据以及结构表征
    3.3 室内生物活性测试
    3.4 小结
第四章 2-溴虫酰胺的合成工艺优化
    4.1 实验仪器及药品
        4.1.1 实验仪器
        4.1.2 实验药品
        4.1.3 2-溴虫酰胺的合成路线
        4.1.4 2-溴虫酰胺的生物活性
    4.2 实验部分
        4.2.1 3-(2-溴乙氧基)-1-(3-氯吡啶-2-基)-吡唑-5-甲酸(Ⅳ-3)的合成
        4.2.2 2-氨基-5-氯-N,3-二甲基苯甲酰胺(Ⅳ-c)的合成工艺
        4.2.3 2-溴虫酰胺的合成工艺
    4.3 Ⅳ-a光气合环反应的中试工艺
    4.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专利

(3)含吡唑杂环、多齿席夫碱及其配合物的合成与结构表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吡唑及其衍生物的概述
    1.3 吡唑衍生物研究进展和应用
    1.4 席夫碱及其配合物的概述
    1.5 选题依据与研究内容
第二章 吡唑醛的合成、反应与结构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3 化合物的表征与分析
    2.4 实验结果与讨论
第三章 吡唑醛席夫碱及其配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3 化合物的表征与分析
    3.4 实验结果与讨论
第四章 含吡唑杂环查尔酮席夫碱及其配合物的合成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3 化合物的表征与分析
    4.4 实验结果与讨论
第五章 多齿席夫碱及其配合物的合成
    第一节 罗丹明酰肼及其席夫碱配体的合成
        5.1.1 引言
        5.1.2 实验部分
        5.1.3 化合物的表征与分析
    第二节 多齿席夫碱及其配合物的合成
        5.2.1 引言
        5.2.2 实验部分
        5.2.3 配体和配合物的表征
        5.2.4 实验结果与讨论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三唑联嘧啶脲类衍生物的合成、除草活性及其与小牛胸腺DNA相互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三唑衍生物的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发展
    1.2 嘧啶类衍生物的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发展
    1.3 三唑联嘧啶类衍生物的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1.4 嘧啶脲类衍生物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
    1.5 课题的提出
第二章 2-烷硫基-6-甲硫基-5-(3-取代苯氧甲基-1H-1,2,4-三唑)-N-嘧啶-N-烷基脲类衍生物的合成
    2.1 合成路线
    2.2 实验仪器,试剂
    2.3 中间体和产物的合成
        2.3.1 二硫缩醛Ⅱ-1 的制备
        2.3.2 4-氨基-5-氰基-2,6-二烷硫基嘧啶Ⅱ-2的制备
        2.3.3 4-乙氧基亚甲基氨基-5-氰基-2,6-二烷硫基嘧啶Ⅱ-3的制备
        2.3.4 取代苯氧乙(丙)酰肼的合成
        2.3.5 2-烷硫基-6-甲硫基-5-[3-取代苯氧甲基-1H-1,2,4-三唑]嘧啶-4-胺Ⅱ-4的制备
        2.3.6 2-烷硫基-6-甲硫基-5-[3-取代苯氧甲基-1H-1,2,4-三唑]-N-嘧啶-N-烷基脲类衍生物的制备
    2.4 结果与讨论
        2.4.1 合成反应
        2.4.1.1 二硫缩醛Ⅱ-1的制备
        2.4.1.2 4-氨基-5-氰基-2,6-二烷硫基嘧啶Ⅱ-2的制备
        2.4.1.3 4-乙氧基亚甲基氨基-5-氰基-2,6-二烷硫基嘧啶Ⅱ-3 的制备
        2.4.1.4 2-烷硫基-6-甲硫基-5-[3-取代苯氧甲基-1H-1,2,4-三唑]嘧啶-4-胺Ⅱ-4的制备
        2.4.1.5 目标化合物Ⅱ-5 的制备
    2.5 目标产物的Ⅱ-5 图谱解析
第三章 2-烷硫基-6-甲硫基-5-[3’-取代苯氧甲基-1H-1,2,4-三唑]-N-嘧啶-N-对甲氧苯基脲类衍生物的合成
    3.1 合成路线
    3.2 仪器与试剂
    3.3 中间体与产物的合成
        3.3.1 合成二硫缩醛Ⅱ-2
        3.3.2 4-氨基-5-氰基-2,6-二烷硫基嘧啶Ⅱ-2 的制备
        3.3.3 4-乙氧基亚甲基氨基-5-氰基-2,6-二烷硫基嘧啶Ⅱ-3的制备
        3.3.4 合成取代苯氧乙(丙)酰肼
        3.3.5 2-烷硫基-6-甲硫基-5-[3-取代苯氧甲基-1H-1,2,4-三唑]-嘧啶-4-胺Ⅱ-4的制备
        3.3.6 2-烷硫基-6-甲硫基-5-[3-取代苯氧甲基-1H-1,2,4-三唑]-N-嘧啶-N-烷基脲类衍生物的制备
    3.4 结果与讨论
        3.4.1 合成反应
        3.4.1.1 二硫缩醛Ⅱ-1的制备
        3.4.1.2 4-氨基-5-氰基-2,6-二烷硫基嘧啶Ⅱ-2的制备
        3.4.1.3 4-乙氧基亚甲基氨基-5-氰基-2,6-二烷硫基嘧啶Ⅱ-3的制备
        3.4.1.4 2-烷硫基-6-甲硫基-5-[3-取代苯氧甲基-1H-1,2,4-三唑]嘧啶-4-胺Ⅱ-4的制备
        3.4.1.5 目标化合物Ⅲ-5的制备
    3.5 目标产物的Ⅲ-5图谱解析
第四章 三唑联嘧啶脲类衍生物除草活性及IC50测试
    4.1 目标产物除草活性实验
        4.1.1 实验材料用品
        4.1.2 实验步骤
        4.1.3 结果与讨论
    4.4 目标产物的黄瓜IC_(50) 测试
        4.4.1 实验材料用品
        4.4.2 实验步骤
        4.4.3 结果与讨论
第五章 三唑联嘧啶脲类衍生物与小牛胸腺DNA相互作用
    5.1 引言
    5.2 实验器材与样品
    5.3 实验步骤
        5.3.1 溶液的配制
        5.3.2 测试步骤
    5.4 结果与讨论
第六章 三唑联嘧啶脲类衍生物与水稻DNA相互作用研究
    6.1 实验仪器与药品
    6.2 实验步骤
        6.2.1 水稻DNA提取
        6.2.2 测定吸光度
    6.3 结果与讨论
第七章 三唑联嘧啶脲衍生物与乙酰乳酸合成酶相互作用
    7.1 实验仪器与药品
    7.2 实验步骤
        7.2.1 蛋白质含量测定
        7.2.2 化合物ALS酶的抑制检测
    7.3 结果与讨论
        7.3.1 蛋白质含量测定
        7.3.2 IC_(50)值测定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5)1,3-二芳基吡唑类衍生物的合成及其生物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癌症概述
    1.2 含有吡唑环骨架的天然产物以及合成方法
    1.3 含有吡唑母核衍生物的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1.3.1 吡唑的生物活性
        1.3.2 吡唑类衍生物的抗氧化活性
        1.3.3 吡唑类衍生物的抗炎活性
        1.3.4 吡唑类化合物的抑菌活性
        1.3.5 吡唑类衍生物的抗癌活性
    1.4 含有吡唑以及苯并咪唑骨架的药物
    1.5 1,3-二芳基吡唑骨架小分子在药物化学中的应用
    1.6 论文设计思路
        1.6.1 选题的背景及依据
        1.6.2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1,3-二芳基吡唑类化合物的合成及体外抗癌活性
    2.1 引言
    2.2 实验结果与讨论
        2.2.1 吡唑-苯并咪唑系列化合物体外抗癌活性
        2.2.2 吡唑酯系列化合物的抗癌活性
    2.3 Hoechst33258 染色法观察HCT116 细胞核的形态学变化
    2.4 化合物17 诱导HCT116 细胞发生G0/G1 期阻滞
    2.5 吡唑-苯并咪唑衍生物的理化性质预测
    2.6 实验部分
        2.6.1 实验仪器
        2.6.2 试剂与溶剂
        2.6.3 合成部分
        2.6.4 体外抗癌活性测试方法
        2.6.5 化合物结构表征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1,3-二芳基吡唑类衍生物的抑菌活性
    3.1 引言
    3.2 实验结果与讨论
        3.2.1 体外抗病原细菌活性测试结果
        3.2.2 优选化合物的最低抑制浓度测定
    3.3 实验部分
        3.3.1 实验仪器
        3.3.2 实验溶剂
        3.3.3 实验材料与方法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4.1 全文总结
    4.2 创新点
    4.3 不足之处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6)香豆素含氮衍生物的合成、结构鉴定及其性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香豆素及含氮化合物的简介
    1.2 含氮化合物的合成研究进展
        1.2.1 三嗪化合物的合成研究
        1.2.2 嘧啶化合物的合成研究
        1.2.3 吡唑化合物的合成研究
        1.2.4 酰腙化合物的合成研究
        1.2.5 恶二唑化合物的合成研究
    1.3 香豆素及含氮衍生物的应用研究进展
        1.3.1 香豆素类化合物的应用
        1.3.2 三嗪环类化合物的应用
        1.3.3 嘧啶类化合物的应用
        1.3.4 吡唑类化合物的应用
        1.3.5 酰腙类化合物的应用
        1.3.6 恶二唑类化合物的应用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第二章 香豆素三嗪和嘧啶类衍生物的合成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主要实验试剂和仪器
        2.2.2 香豆素系列化合物合成
        2.2.3 香豆素三嗪及嘧啶酮化合物的合成
        2.2.4 香豆素吡唑三嗪衍生物的合成
        2.2.5 香豆素嘧啶化合物的合成
        2.2.6 化合物3b、3e和5d的晶体结构
    2.3 结果与讨论
        2.3.1 香豆素三嗪及嘧啶酮衍生物
        2.3.2 香豆素吡唑三嗪衍生物
        2.3.3 香豆素嘧啶衍生物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香豆素酰腙和恶二唑衍生物的合成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主要实验试剂和仪器
        3.2.2 香豆素酰腙的合成
        3.2.3 香豆素双酰肼和恶二唑的合成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香豆素酰腙化合物
        3.3.2 香豆素双酰肼和香豆素恶二唑化合物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香豆素含氮衍生物的紫外荧光性质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主要试剂与仪器
        4.2.2 实验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 B 主要化合物的核磁谱图

(7)新型含吡唑类衍生物、去甲斑蝥素类似的合成及生物活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论文中使用的符号说明
1 绪论
    1.1 具有生物活性的吡啶丙烯腈类化合物研究进展
        1.1.1 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作用机理
        1.1.2 具有生物活性的丙烯腈类化合物研究进展
        1.1.3 吡唑丙烯腈类衍生物简介
        1.1.4 吡啶丙烯腈类衍生物简介
    1.2 具有生物活性的吡唑酰胺类化合物简介
        1.2.1 N-烷基吡唑5-甲酰胺类化合物简介
        1.2.2 1-吡啶基吡唑酰胺类化合物简介
        1.2.3 1-嘧啶基吡唑酰胺类化合物简介
    1.3 氟虫腈衍生物的开发
        1.3.1 氟虫腈简介
        1.3.2 氟虫腈的衍生物合成简介
        1.3.3 吡唑环5位氨基衍生物的合成
        1.3.4 吡唑环3位氰基衍生物的合成
        1.3.5 吡唑环4位取代衍生物的合成
    1.4 去甲斑蝥素类衍生物简介
    1.5 立题依据
2 含吡唑类衍生物的合成及生物活性测试
    2.1 实验药品及仪器
        2.1.1 实验药品
        2.1.2 实验仪器
    2.2 含吡唑丙烯腈类化合物的合成
        2.2.1 合成路线
        2.2.2 实验内容
        2.2.3 中间体和目标化合物结构表征数据
    2.3 吡唑酰胺类化合物的合成
        2.3.1 合成路线图
        2.3.2 实验部分
        2.3.3 中间体和目标化合物结构表征数据
    2.4 氟虫腈衍生物的合成
        2.4.1 合成路线图
        2.4.2 实验内容
        2.4.3 目标化合物结构表征数据
        2.4.4 工艺优化
    2.5 生物活性测试
    2.6 小结
3 去甲斑蝥素类似物的合成及生物活性
    3.1 目标化合物的设计与合成
    3.2 实验药品和仪器
        3.2.1 所需实验仪器
        3.2.2 实验药品
    3.3 实验部分
    3.4 生物活性测试
        3.4.1 生物活性测试方法
        3.4.2 生物活性测试结果
    3.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目标化合物核磁谱图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专利

(8)新型杀虫、杀螨剂与植物生长调节剂的设计、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鱼尼丁受体抑制剂类杀虫剂的研究进展
        1.1.1 鱼尼丁
        1.1.2 鱼尼丁受体
        1.1.3 鱼尼丁受体抑制剂类杀虫剂的作用机制及研究进展
    1.2 螺环季酮酸类杀虫杀螨剂的研究进展
        1.2.1 螺环季酮酸类杀虫杀螨剂的作用机制
        1.2.2 螺环季酮酸类杀螨剂
        1.2.3 螺环季酮酸类杀虫杀螨剂的研究进展
    1.3 恶二唑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
        1.3.1 恶二唑类化合物在医药领域的应用
        1.3.2 恶二唑类化合物在农药领域的应用
        1.3.3 新型杀线虫剂Tioxazafen
        1.3.4 Tioxazafen合成路线
    1.4 双酰肼类昆虫生长调节剂的研究进展
        1.4.1 双酰肼类杀虫剂的发展历程
        1.4.2 双酰肼类杀虫剂的作用机理
        1.4.3 双酰肼类杀虫剂的选择性
        1.4.4 几种双酰肼类杀虫剂的创制经纬
    1.5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研究进展
        1.5.1 植物生长调节剂概述
        1.5.2 植物生长调节剂研究现状
    1.6 新型农药的创制方法
        1.6.1 农药创制的基本程序
        1.6.2 农药创制的特点
        1.6.3 常用农药创制的方法
    1.7 论文的立题依据及研究内容
第二章 含二氟乙氧基(四氟丙氧基、2-溴乙氧基、2-氯乙氧基)邻甲酰胺基苯甲酰胺类化合物的设计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
    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2.1.1 实验仪器
        2.1.2 实验试剂
    2.2 目标化合物的设计与合成
        2.2.1 目标化合物的设计
        2.2.2 含二氟乙氧基(四氟丙氧基)目标化合物 Ia、Ib 的合成
        2.2.3 含 2-氯乙氧基(2-溴乙氧基)目标化合物I_c、I_d的合成
        2.2.4 含二氟乙氧基中间体化合物及部分产物的合成
        2.2.5 含2-氯乙氧基中间体化合物及部分产物的合成
        2.2.6 目标化合物的理化性质结构表征
    2.3 生物活性测试方法及结果
        2.3.1 对小菜蛾的室内活性测试
        2.3.2 对二化螟的生物活性测试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螺环季酮酸类化合物的设计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
    3.1 实验仪器与药品
        3.1.1 实验仪器
        3.1.2 实验试剂
    3.2 目标化合物的设计与合成
        3.2.1 目标化合物的设计
        3.2.2 目标化合物的合成
        3.2.3 目标化合物的理化数据及结构表征
    3.3 生物活性测试方法及结果
        3.3.1 生物活性测试方法
        3.3.2 生物活性测试结果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恶二唑类化合物的设计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
    4.1 实验仪器与药品
        4.1.1 实验仪器
        4.1.2 实验试剂
    4.2 目标化合物的设计与合成
        4.2.1 目标化合物的设计
        4.2.2 目标化合物的合成
        4.2.3 以目标化合物I3 为例简述所得化合物的合成方法
    4.3 生物活性测试方法及结果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吡唑酰肼类化合物的设计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
    5.1 实验仪器与药品
        5.1.1 实验仪器
        5.1.2 实验试剂
    5.2 目标化合物的设计与合成
        5.2.1 目标化合物的设计
        5.2.2 目标化合物的合成
        5.2.3 目标化合物的理化数据及结构表征
    5.3 生物活性测试方法及结果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设计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
    6.1 实验仪器与药品
        6.1.1 实验仪器
        6.1.2 实验试剂
    6.2 目标化合物合成路线
        6.2.1 化合物Ⅰ的合成路线
        6.2.2 化合物Ⅱ的合成路线
        6.2.3 化合物Ⅲ的合成路线
        6.2.4 化合物Ⅳ的合成路线
        6.2.5 化合物Ⅴ的合成路线
        6.2.6 目标化合物Ⅵ的合成路线
        6.2.7 目标化合物Ⅶ的合成路线
        6.2.8 目标化合物Ⅷ的合成路线
        6.2.9 目标化合物Ⅸ的合成
        6.2.10 目标化合物Ⅹ的合成路线
    6.3 目标化合物的合成方法
        6.3.1 目标化合物Ⅰ的合成方法
        6.3.2 目标化合物Ⅱ的合成方法
        6.3.3 目标化合物Ⅲ的合成方法
        6.3.4 目标化合物Ⅳ的合成方法
        6.3.5 目标化合物Ⅴ的合成方法
        6.3.6 目标化合物Ⅵ的合成方法
        6.3.7 目标化合物Ⅶ的合成方法
        6.3.8 目标化合物Ⅷ的合成
        6.3.9 目标化合物Ⅸ的合成方法
        6.3.10 目标化合物Ⅹ的合成方法
        6.3.11 目标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及结构表征
    6.4 生物活性测试方法及结果
        6.4.1 化合物制剂制备
        6.4.2 小麦种子发芽实验
        6.4.3 小麦种子发芽实验数据
        6.4.4 小麦种子浸种促生根实验
        6.4.5 小麦种子浸种促生根实验数据
    6.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专利

(9)丙烯腈类与恶二唑类化合物的合成与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具有生物活性的丙烯腈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
        1.1.1 丙烯腈类化合物的杀菌和杀虫活性研究进展
        1.1.2 丙烯腈类化合物的抗癌活性研究进展
    1.2 具有生物活性的恶二唑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
        1.2.1 恶二唑类化合物的医药活性研究进展
        1.2.2 恶二唑类化合物的灭菌活性研究进展
        1.2.3 恶二唑类化合物的杀虫活性研究进展
        1.2.4 恶二唑类化合物的除草活性研究进展
        1.2.5 恶二唑类化合物的光学活性研究进展
    1.3 具有生物活性的吡唑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
        1.3.1 吡唑类化合物的杀菌活性研究进展
        1.3.2 吡唑类化合物的杀虫活性研究进展
        1.3.3 吡唑类化合物的除草活性研究进展
    1.4 含氟农药的研究进展
        1.4.1 氟原子独特的理化性质
        1.4.2 氟原子在农药中的应用
    1.5 立题依据
第二章 丙烯腈类化合物的合成与生物活性研究
    2.1 目标化合物的合成设计
    2.2 实验仪器及药品
        2.2.1 实验仪器
        2.2.2 实验所需药品
    2.3 实验内容
        2.3.1 中间体3-(4-(叔丁基)苯基)-3-氰基-2-羟基丙烯酸乙酯(B)的合成
        2.3.2 中间体D1~D9的合成
        2.3.3 目标产物E的合成
    2.4 中间体和目标化的理化数据及结构表征
    2.5 生物活性
        2.5.1 杀虫活性测试与结果
        2.5.2 杀菌活性测试与结果
    2.6 小结
第三章 1,2,4-恶二唑类化合物的合成与活性研究
    3.1 目标化合物的合成设计
    3.2 实验仪器及药品
        3.2.1 实验仪器
        3.2.2 实验所需药品
    3.3 实验内容
        3.3.1 中间体2-乙氧基苄腈(2a)的合成
        3.3.2 中间体2-甲氧基苄腈(2b)的合成
        3.3.3 2,2-二氟乙醇磺酸酯的合成
        3.3.4 中间体2-(2,2-二氟乙氧基)苄腈(2c)的合成
        3.3.5 中间体3a-3c的合成
        3.3.6 中间体5a、5b和5d的合成
        3.3.7 中间体6a、6b、6d、6f、6g、6j、6k、6l和6n的合成
        3.3.8 目标产物7a、7b、7d、7f、7g、7j、7k、7l和7n的合成
        3.3.9 目标产物7c、7g和7l的合成
        3.3.10 目标产物7e、7i和7o的合成
    3.4 合成工艺
        3.4.1 中间产物2的工艺探讨
        3.4.2 中间体3的工艺探讨
        3.4.3 目标产物7的工艺探讨
    3.5 中间体和目标化合物的理化数据及结构表征
    3.6 生物活性
        3.6.1 杀虫活性测试与结果
        3.6.2 杀菌活性测试与结果
    3.7 小结
第四章 田间药效实验
    4.1 原药及助剂
    4.2 实验仪器
    4.3 24%油悬剂的调配和筛选
        4.3.1 油悬剂的调配方法
        4.3.2 乳化剂的选择
        4.3.3 增稠剂的选择
        4.3.4 最优配方及物性指标
    4.4 田间药效实验
    4.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专利目录

(10)含硫醚结构N-苯基吡唑类衍生物的合成与生物活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苯基吡唑类杀虫剂研究进展
    1.2 氟虫腈简介
        1.2.1 化学性质与生物活性
        1.2.2 选择毒性研究
        1.2.3 氟虫腈抗药性研究
        1.2.4 GABA受体与作用于GABA受体的杀虫剂简介
    1.3 含硫(氧)醚结构的活性药物研究进展
        1.3.1 含硫醚结构的活性药物分子
        1.3.2 含氧醚结构的活性分子
    1.4 分子对接研究简介
    1.5 研究目的与立题依据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昆虫
    2.2 实验药品与仪器
        2.2.1 供试药品与试剂
        2.2.2 实验仪器
    2.3 昆虫饲养
        2.3.1 家蝇的饲养
        2.3.2 斜纹夜蛾的饲养
        2.3.3 小菜蛾的饲养
    2.4 合成方法
        2.4.1 化合物c的合成
        2.4.2 目标化合物1d-29d的合成
        2.4.3 环状邻二醇K1-K5的合成
        2.4.4 螺环烯醇醚S1-S5的合成
    2.5 化合物对供试昆虫的活性测定
        2.5.1 化合物对家蝇的活性测定
        2.5.2 化合物对斜纹夜蛾的活性测定
        2.5.3 化合物对小菜蛾的活性测定
        2.5.4 计算公式及统计分析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相关化合物的结构表征
    3.2 化合物的活性测定
        3.2.1 化合物1d-29d对家蝇的毒杀效果
        3.2.2 化合物1d-29d对斜纹夜蛾的毒杀效果
        3.2.3 化合物1d-29d对小菜蛾的毒杀效果
        3.2.4 化合物S1-S5对家蝇的毒杀效果
    3.3 分子对接研究
4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1.1 含硫醚结构苯基吡唑类衍生物的合成探讨
        4.1.2 含氧醚结构的螺环烯醇醚类化合物的合成探讨
        4.1.3 含硫醚结构苯基吡唑类衍生物的构效关系探讨
        4.1.4 含氧醚结构的螺环烯醇醚类化合物的构效关系探讨
        4.1.5 分子对接结果分析
    4.2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Ⅰ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获奖情况
附录Ⅱ 化合物的核磁谱图及高分辨质谱图

四、嘧啶基吡唑类化合物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2-杂芳基-4-苯氧基吡(嘧)啶类c-Met/VEGFR双重抑制剂的设计、合成及抗肿瘤活性研究[D]. 张倩.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2021(12)
  • [2]含吡唑结构杀虫杀螨剂合成与生物活性研究及一种康宽衍生物的工艺优化[D]. 韩军军. 青岛科技大学, 2021(01)
  • [3]含吡唑杂环、多齿席夫碱及其配合物的合成与结构表征[D]. 刘育辰. 扬州大学, 2020(01)
  • [4]三唑联嘧啶脲类衍生物的合成、除草活性及其与小牛胸腺DNA相互作用的研究[D]. 熊超鹏.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2)
  • [5]1,3-二芳基吡唑类衍生物的合成及其生物活性研究[D]. 任博.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6]香豆素含氮衍生物的合成、结构鉴定及其性质研究[D]. 张巧元. 中南民族大学, 2020(07)
  • [7]新型含吡唑类衍生物、去甲斑蝥素类似的合成及生物活性[D]. 田朝瑜. 青岛科技大学, 2019(11)
  • [8]新型杀虫、杀螨剂与植物生长调节剂的设计、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D]. 张明明. 青岛科技大学, 2019(12)
  • [9]丙烯腈类与恶二唑类化合物的合成与活性研究[D]. 胡娆. 青岛科技大学, 2018(09)
  • [10]含硫醚结构N-苯基吡唑类衍生物的合成与生物活性评价[D]. 费程程. 华南农业大学, 2018(08)

标签:;  ;  ;  ;  ;  

嘧啶基吡唑的合成及生物活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