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利用融资租赁

中小企业利用融资租赁

一、中小企业借力融资租赁(论文文献综述)

刘伟岩[1](2020)在《战后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研究 ——基于创新体系的视角》文中研究指明2008年经济危机后,为摆脱经济下行的轨道,美国、日本、德国先后提出了“重振制造业”(2009年)、日本版“第四次工业革命”(2010年)、“工业4.0”(2012年)等战略计划,而我国也于2015年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的行动纲领。这些战略规划的陆续出台拉开了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Io T)、人工智能(AI)等为标志的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帷幕。而作为第二经济大国,我国应如何借助于这一难得机遇来推动国内产业升级则成为亟待思考的问题。回顾日本走过的“路”可知,其也曾作为“第二经济大国”面临过相似的难题,且从中日经济发展历程比较和所面临的“三期叠加”状态来看,我国现阶段也更为接近20世纪70年代的日本,而日本却在当时的情况下借助于以微电子技术为核心的科技革命成功地推动了国内产业的改造升级。基于此,本文以日本为研究对象并将研究阶段锁定在其取得成功的战后至20世纪80年代这一时期,进而研究其所积累的经验和教训,以期为我国接下来要走的“路”提供极具价值的指引和借鉴。在对熊彼特创新理论以及新熊彼特学派提出的技术经济范式理论、产业技术范式理论、国家创新体系理论和部门创新体系理论等进行阐述的基础上,本文借助于此从创新体系的视角构建了“科技革命推动产业升级”的理论分析框架,即:从整体产业体系来看,其属于技术经济范式转换的过程,该过程是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实现的,且两者间的匹配性决定着产业升级的绩效;而深入到具体产业来看,其又是通过催生新兴产业和改造传统产业来实现的,对于此分析的最佳维度则是能够体现“产业间差异性”的部门创新体系,同样地,两者间的匹配性也决定着各产业升级的成效。回顾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的历程可知,其呈现出三个阶段:20世纪50~60年代的“重化型”化,70~80年代的“轻薄短小”化,以及90年代后的“信息”化。其中,“轻薄短小”化阶段是日本发展最为成功的时期,也是本文的研究范畴所在。分析其发生的背景可知:虽然效仿欧美国家构建的重化型产业结构支撑了日本经济“独秀一枝”的高速发展,但在日本成为第二经济大国后,这一产业结构所固有的局限性和问题日渐凸显,倒逼着日本垄断资本进行产业调整;而与此同时,世界性科技革命的爆发恰为其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但是这种机遇对于后进国来说在一定意义上又是“机会均等”的,该国能否抓住的关键在于其国内的技术经济发展水平,而日本战后近20年的高速增长恰为其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且“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技术发展战略又在较短的时间内为其积累了殷实的技术基础。在这一背景下,借助于上文所构建的理论分析框架,后文从创新体系的视角解释了战后以微电子技术为核心的科技革命是如何推动日本产业升级以及日本为何更为成功的。就整体产业体系而言,科技革命的发生必然会引致技术经济范式转换进而推动产业升级,且这一过程是在由政府、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以及创新主体联盟等构建的国家创新体系中实现的。战后科技革命的发源地仍是美国,日本的参与借助的是范式转换过程中创造的“第二个机会窗口”,换言之,日本的成功得益于对源于美国的新技术的应用和开发研究,其技术经济范式呈现出“应用开发型”特点。而分析日本各创新主体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创新行为可以发现,无论是政府传递最新科技情报并辅助企业引进技术、适时调整科技发展战略和产业结构发展方向、制定激励企业研发的经济政策和专利保护制度、采取措施加速新技术产业化的进程、改革教育体制并强化人才引进制度等支持创新的行为,还是企业注重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遵循“现场优先主义”原则、实施“商品研制、推销一贯制”、将资金集中投向开发研究和创新链的中下游环节以及培训在职人员等创新行为,或是大学和科研机构针对产业技术进行研究、重视通识教育和“强固山脚”教育以及培养理工科高科技人才等行为,亦或是“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型的创新主体联盟联合攻关尖端技术、建立能够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中介机构、联合培养和引进优秀人才等行为都是能够最大限度地挖掘微电子技术发展潜力的。而这种“追赶型”国家创新体系与“应用开发型”技术经济范式间的相匹配正是日本能够更为成功地借力于战后科技革命推动产业升级的根因所在。进一步地从具体产业来看,科技革命引致的技术经济范式转换表现为新兴技术转化为新兴产业技术范式和改造传统产业技术范式的过程,这也是科技革命“双重性质”的体现。而对这一层面的分析则要用到能够体现“产业间差异性”的部门创新体系。在选取半导体产业和计算机产业作为新兴产业的代表,以及选取工业机器产业(以数控机床和工业机器人为主)和汽车产业作为微电子技术改造传统机械产业的典型后,本文的研究发现:由于这些产业在技术体制、所处的产业链位置、所在的技术生命周期阶段等方面的不同,其产业技术范式是相异的,而日本之所以能够在这些产业上均实现自主创新并取得巨大成功就在于日本各创新主体针对不同的产业技术范式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分别形成了与之相匹配的部门创新体系。而进一步比较各部门创新体系可知,日本政府和企业等创新主体针对“催新”和“改旧”分别形成了一套惯行的做法,但在这两类产业升级间又存在显着的差异,即:日本政府在“催新”中的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中均表现出了贯穿始终的强干预性,尤其是在计算机产业上;而在“改旧”中则干预相对较少,主要是引导已具备集成创新能力的“逐利性”企业去发挥主体作用。作为一种“制度建设”,创新体系具有“临界性”特点且其优劣的评析标准是其与技术经济范式的匹配性。日本能够成功地借力于以微电子技术为核心的科技革命推动国内产业升级的经验就在于其不仅构建了与当时技术经济范式相匹配的国家创新体系,而且注重创新体系的层级性和差异性建设,加速推进了新兴产业技术范式的形成,并推动了新旧产业的协调发展。但是,这种致力于“应用开发”的“追赶型”创新体系也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问题,如:基础研究能力不足,不利于颠覆性技术创新的产生,以及政府主导的大型研发项目模式存在定向失误的弊端等,这也是日本创新和成功不可持续以致于在20世纪90年代后重新与美国拉开差距的原因所在。现阶段,新一轮科技革命的蓬勃兴起在为我国产业升级提供追赶先进国家的“机会窗口”的同时,也为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追跑”“齐跑”“领跑”并行发展的机遇,并为传统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会。由于相较于20世纪70年代的日本,我国现阶段所面临的情况更为复杂,因此,必须构建极其重视基础研究且具有灵活性的国家创新生态体系,重视部门创新体系的“产业间差异性”,形成与新兴产业技术范式相匹配的部门创新体系,以及建设能够促进传统产业技术范式演化升级的部门创新体系等。

刘雪松[2](2020)在《开发性金融支持浙江自贸试验区融资模式研究及优化》文中研究说明

赵娟[3](2020)在《供应链金融与传统制造企业商业模式创新 ——基于法尔胜公司的案例研究》文中认为目前我国传统制造业处于消耗型、粗放型的低水平自由发展阶段,制造企业衍生出创新力不足、缺乏核心技术、产品竞争力不足等一系列现实问题,原生的商业模式已不足以应对国内外市场的强烈冲击。自2015年我国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来,我国传统制造企业便开始进入了深化转型升级的新阶段。过往,企业商业模式创新一般是聚焦于单个企业本身,2019年两会首次提出立足于整条产业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近年来,金融科技的发展为企业践行产融结合战略,推动新型商业模式创新提供了又一重要路径。供应链金融借力金融科技,立足于整条供应链,已然成为资本市场实现企业产融结合的新型产物。基于我国制造业的上述背景,结合传统制造企业特点,本文在研读商业模式和供应链金融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从产融结合战略出发,研究产业属性下的供应链金融与传统制造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驱动关系,主要聚焦传统制造企业利用供应链金融实现商业模式创新的动力因素和作用路径,以及三大供应链金融模式分别与传统制造企业商业模式创新之间的作用关系。在此基础上,本文以法尔胜并购摩山保理为研究案例,详细描述法尔胜进行商业模式创新的背景、对比分析并购前后的商业模式画布模型,以及深入探索摩山保理的供应链金融对法尔胜商业模式要素和要素间关系的影响,从而进一步论证供应链金融驱动商业模式创新的动力以及路径等。基于规范研究和案例分析,本文得出在竞争愈发激烈的背景下,由于产融结合战略、供应链系统合作以及金融科技创新等方面的需求,为改善企业内外部环境、提高供应链整体价值,我国传统制造企业可以借助供应链金融实现商业模式创新,其作用的两大路径主要是优化静态组成要素和重构动态价值创新过程。同时本文指出供应链金融风险事件会对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和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母公司产生破坏性打击,并针对供应链金融风险从企业和政府两个层面提出若干建议。本文建议企业应该通过借助科技手段缓解信息不对称等风险因素、制定完备的风险处理机制降低风险损失,政府应该制定相关监管政策等降低风险发生概率。

赵宁[4](2020)在《国药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供应链金融案例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两票制”、“零加成”、“4+7”带量采购等政策的实施,医药流通行业进行了大整改,行业集中度越来越集中于全国性的大型医药流通企业。随着医药流通企业在供应链中的核心地位的增强,以及其拥有大量与上下游企业的交易数据和自身对行业深入的了解等有利条件,以医药流通企业为切入点建设的供应链金融可以有效解决上下游中小企业融资难等问题。本文通过对近年来关于医药流通企业供应链金融的研究文献进行梳理,首先介绍了三种传统融资模式,在此基础上引出创新的医药流通企业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及其优势。具体分析了在应收账款融资模式上创新出的商业保理和商票保理,融通仓基础上创新出的动产质押以及互联网供应链金融模式,并且对创新的医药流通企业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比较优势进行了总结。文章深入分析了国药控股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案例,介绍了国药控股在供应链金融方面的发展包括搭建国药控股电子供应链金融平台和推出供应链金融综合产业服务。在对两种服务的业务模式、运作流程介绍的基础上,对国药控股发展供应链金融动因、实施的效果以及风险管理进行了分析。虽然国药控股发展供应链金融业务取得了较大的成果,但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基于整个案例的分析本文从公司层面、监管层面和政府层面为进一步完善医药流通企业供应链金融的发展提出了建议。论文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部分介绍了论文的研究背景与意义、文献综述以及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第二部分介绍了医药流通企业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分别对传统的医药流通企业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和创新的医药流通企业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进行了梳理,并分析了创新模式的优势。第三部分对国药控股供应链金融案例进行了介绍,首先介绍了国药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和国药控股发展的供应链金融的基本情况。然后对国药控股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及其运行进行了介绍。第四部分是对国药控股供应链金融案例进行分析,包括动因分析、实施效果分析、风险管理分析、国药控股发展供应链金融中存在的问题和案例启示。第五部分提出了从公司层面、监管层面和政府层面提出完善医药流通企业供应链金融的建议,其中公司层面包括增强公司自身抗风险能力、利用科技手段加强业务风险管理、强化专业人才培养和加强与合作方资源整合。监管层面包括提高顶层设计、建立健全信息共享平台和提升预警能力。政府层面包括完善法律监管体制和加大对供应链金融支持力度。

杨浩强[5](2019)在《江西省A企业融资发展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小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的基础力量。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在增加市场活力,吸纳劳动就业人口方面发挥着重大的作用。2018年1月1日起施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该法案强调,我国金融机构应积极履行为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职能。作为中国中小企业的核心外部融资途径,银行间接融资直接影响到中小企业的生存发展,特别是国有银行,其实施的信贷政策极大程度地关系到中小企业能否顺利实现融资。但是,受自身经营现状、信贷紧缩等要素的限制,国内普遍中小企业都遭遇了“融资难,融资贵”的困境。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至今,实体经济一直处于一个低迷的状态,中小企业的发展受国际国内形势的影响,暴露出许多方面的问题,受到国内供给侧改革的实施和中美贸易战冲击,国内诸多中小企业陷入了发展困境。因此,有必要深度剖析中小企业当前的资金融通问题,找出其融资难原因,并针对性采取可行性对策妥善处理这些难题。本文通过文献研究,对比分析,案例分析的研究方法,基于信息不对称、融资优序和关系型贷款理论,对中小企业融资现状进行分析,针对其现阶段发展中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从而帮助中小企业成功融资。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国内外对中小企业研究现状以及本篇文章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二部分主要介绍了中小企业的界定及融资的意义。第三部分主要介绍了A企业融资现状及问题分析,第四部分探讨了A企业融资的发展策略。第五部分简述了A企业融资策略提升和保障措施。本文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必须深入研究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总结国有商业银行适应当前新形势的中小企业融资新策略,新产品。同时,为了能使新产品更好的服务于中小企业融资,还必须制定相应的对策,以保证创新出来的中小企业新产品能够得到有效运用。因此,本文以中小企业A作为案例,对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现状以及主要困难研究,最后总结出银行应设计开发新型贷款产品、丰富融资担保支持手段,推动中小企业与金融机构的合作机制,建立健全融资担保体系等对策建议。最终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本文通过对A企业融资问题及对策的研究,以期对江西乃至我国中小企业的经济发展提供借鉴参考,并能最终实现“企业、社会、银行”的三方共赢。

何成辉[6](2019)在《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的公证思考》文中研究指明一、民营企业融资环境概况近年来,一些民营企业在经营发展中遇到不少困难和问题,其中融资难几乎是头号难题,影响着民营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出现这一难题,既有客观的外部因素(如全球经济放缓,中美贸易战的影响等),也有企业自身原因。比如,有的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有的企业野蛮生长,盲

谢世江[7](2019)在《我国商贸流通业的金融支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历程中,虽然流通业对社会经济的贡献度以及在国家产业体系中的重要性逐渐被全社会接受,流通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的基础和先导性产业,但当前流通业的发展依然面临不少问题:降低流通成本的任务依然存在,流通效率亟待进一步提高;与发达国家相比,整个行业的市场集中度和龙头企业规模依然差距较大等。与此同时,虽然经过多年的改革发展,我国金融业促进经济发展的能力稳步提升,但在近年经济下行的特殊背景下,金融业本身出现了“脱实向虚”等问题,金融功能的发挥与实体经济的实际需求出现脱节,金融业对实体企业输血造血的能力和水平需要进一步提升。实体经济发展遭遇的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在商贸流通业中也比较普遍,金融支持不足成为我国商贸流通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推进贸易强国建设”,《国内贸易流通“十三五”发展规划》也指出,到2020年现代流通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与此同时,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已成为当前国家的现实选择,中央明确提出了一系列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指导思想,比如“服务实体经济是金融的本分”等。特别是2019年2月,中央明确提出“金融活,经济活;经济兴,金融兴;经济是肌体,金融是血脉”,要求“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这些最新的国家政策导向,为我国商贸流通业利用好金融资源实现快速变革发展提供了新机遇。然而,目前学界对金融与商贸流通业相互关系的研究还不多,且现有研究大多以理论探讨为主,量化分析非常稀少,对商贸流通业金融支持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的文献则更少。在此背景下,对我国商贸流通业的金融支持情况进行研究,不仅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而且具有较强的现实应用价值。基于以上背景,本文以商贸流通业为研究对象,对我国商贸流通业的金融支持问题开展研究。在系统梳理商贸流通业与金融关系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对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历程和金融支持状况进行了论述,结合商贸流通业的产业特征以及发展阶段对其金融需求情况进行了分析,从功能视角就金融对商贸流通业的作用机理进行论述,对直接金融与间接金融促进商贸流通业发展的机理以及在现实经济中的表现进行了比较,从产融结合模式的角度对商贸流通业的主要产融结合模式进行了分析。在以上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从实证的角度对商贸流通业的金融支持水平进行了测度,通过建立面板数据模型对金融支持水平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并进一步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和结论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我国商贸流通发展需要金融支持。从行业特征来看,商贸流通业具有轻资产模式、低利润增长、规模经济的竞争方式、以中小企业为主等四方面特点;从产业发展阶段来看,我国商贸流通业在经历了 40年的改革开放历程,目前已进入新一轮的转型升级阶段;从国际竞争力来看,我国商贸流通业无论是面对国内市场的外资竞争还是实施“走出去”战略,均需要大量金融支持。这些情况决定了商贸流通业对金融的巨大需求。研究进一步发现,我国商贸流通业的金融支持不足主要表现在金融政策支持力度不足、金融支持供给规模不足、金融支持结构不合理三个方面。二、从金融深化的角度看,金融业对商贸流通业的作用机理主要表现在金融规模、金融结构、金融效率三方面。从金融功能的角度来看,金融业对商贸流通业的作用机理主要表现在资本形成、风险分散、激励约束以及信息揭示四个方面。不过直接金融与间接金融作用机理的侧重点存在一定差异,直接金融的作用机理突出体现在资本形成、风险分散以及信息揭示方面,而间接金融的作用机理突出体现在资本形成以及激励约束方面。三、我国金融发展对商贸流通业发展具有正向推动作用,不过金融规模、金融结构以及金融效率三方面对商贸流通业的促进作用存在较大差异。其中,金融规模的作用较大,这说明我国对商贸流通业的金融支持并不存在过度发展的问题,金融业有必要进一步扩大对商贸流通业的资金供给规模;金融结构对商贸流通业也有显着正向冲击作用,但是作用程度小于金融规模;金融效率的作用相对最小。因此,改进对商贸流通业的金融支持,可以把重点放在扩大金融支持规模和提高直接金融占比上,而金融效率则可作为一个长期的方向。此外,国家财政支出也与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呈正相关的关系,启示我们合理利用政府财税收支政策来促进商贸流通业发展。四、从金融支持方式的作用程度来看,直接金融与间接金融对商贸流通业的推动作用存在显着差异。直接金融支持方面,回归结果显示总市值系数为0.55,这意味着当总市值增加1%时,企业总资产将增加0.55%,表明以资本市场为主导的直接金融支持体系对上市商贸企业发展产生较大推动效应。间接金融支持方面,回归结果显示应付利息系数为0.02,以信贷为主的间接金融体系对我国商贸流通发展支持程度明显小于直接金融。五、商贸流通业金融支持的影响因素方面,直接金融支持与间接金融支持的影响因子不一样,具体表现如下:(1)销售净利率对直接金融影响较大,影响系数达到2.69。但是销售净利率对间接金融的影响较小,且呈现负相关关系。(2)流动比率与直接金融支持成正相关,但与间接金融支持为负相关关系。(3)存货周转率与直接金融支持显着正相关,但与间接金融相关性不显着。(4)固定资产周转率对直接金融支持影响为负,近十年来我国经济整体处于下行阶段,固定资产周转率虽然提高,但是对整个直接融资市场的正向作用并未有效发挥。固定资产周转率与间接金融支持显着正相关,不过相关系数较低,仅为0.14%。值得注意的是,间接金融与固定资产装备化水平相关系数高达0.17,说明我国商贸流通业的间接金融存在过度依赖固定资产抵押担保的倾向。(5)营业收入增长率与直接金融支持正相关,与间接金融相关性不显着。(6)技术水平方面,无形资产比率与直接金融支持的相关系数为1.85,商贸企业的技术水平将显着提升直接融资水平。不过金融机构开展信贷业务时较少考虑该类指标,因此技术水平指标与间接金融相关性并不显着。(7)国家政策扶持方面,税费返还对直接金融影响不显着,但税费返还与间接金融正相关性,类似研究也发现政府补贴对企业价值有显着正向调节作用。(8)直接金融支持的影响因素比如技术进步、成长能力等具有长期性和渐进性,而间接金融支持的影响因素比如年度税收惠返还等则具有更多短期性质,商贸流通业的间接金融支持存在短视倾向。六、为提升金融业服务我国商贸流通业的能力和水平,可从五个方面入手:(1)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扩大商贸流通业直接融资占比:(2)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减轻对固定资产抵押担保的依赖;(3)加强国家政策资金的扶持,完善补贴管理机制;(4)建设流通行业信用体系,提升行业信用评级;(5)加强技术创新;(6)加强流通企业供应链建设,发挥好供应链金融作用;(7)加强政策组合拳,提升政策的作用效力。本文成果可为流通主管部门以及金融主管决策部门制定商贸流通业发展政策提供参考,也能为商贸流通企业以及金融机构的经营管理提供参考。

徐文康[8](2019)在《科技型中小企业投租联动模式研究 ——以K科技传媒公司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科技型中小企业作为创新创业的重要载体,在发展过程当中受到融资渠道狭窄、融资能力欠缺和贷款条件苛刻等因素制约,如何拓宽融资渠道已成为科技型中小企业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投租联动模式作为一种融资租赁与风险投资相结合的新型融资模式,既能为初创期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设备租赁服务,又能使投资者获取稳定投资回报的同时降低投资风险,是融资租赁发展创新的产物。本文在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从理论上分析投租联动模式的优缺点,并以K公司融资项目为例进一步实证分析投租联动模式的优势和劣势,最后提出加快投租联动模式助力科技型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舒春华[9](2019)在《融资租赁服务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路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企业逐步发展壮大起来,但和大中型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在资金、管理、技术等方面明显处于劣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面临的困境日益凸现,特别是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使得中小企业的生存环境更是雪上加霜。激烈的市场竞争倒逼中小企业转型升级,而影响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首要问题是就是资金匮乏,由于中小企业的特殊性,传统的融资模式很难满足其资金需求,所幸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融资租赁行业的发展已初具规模。与传统融资渠道相比,融资租赁有其独特的优势,可以更好地解决中小企业面临的资金难题,为其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持,然而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目前我国的融资租赁行业并不成熟,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此,本文分析了融资租赁面临的现状及问题,进而就融资租赁如何服务于中小企业转型升级进行深入探讨,旨在推动我国融资租赁行业和中小企业的共同发展,达到合作共羸目的。

姜江[10](2019)在《融资租赁公司投租联动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融资租赁是集融资、融物与技术更新于一体的新型金融产业,发展至今,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融资方式。近年来,我国不断发出推动融资租赁业务发展的信号,就目前我国现实国情来看,融资租赁业务在未来发展当中,必将迎来其空前发展的繁荣时期。但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逐步推进,融资租赁传统的竞争模式已经受到极大的挑战,利差收入的渠道不断收窄,盈利空间的大幅缩减,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融资租赁公司的发展。融资租赁公司急需从传统的经营模式中走出来,寻求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而作为具有“轻资产、高成长、高风险”特点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一直面临着融资渠道窄、融资额度小的难题,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背景下,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剧增,这对于融资问题的解决提出了更加迫切的需求。纵观国内外金融市场的发展历程,银行业借助投资工具开展综合化经营是转型的重要路径。对于融资租赁公司而言,适时推动投资业务也有类似的动因和逻辑。借鉴银行的“投贷联动”经验,探索融资租赁公司的“投租联动”业务,科学的植入投资思维,以服务客户为中心,综合运用租赁、资管、PE、证券等金融媒介,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为客户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投租联动业务利用“股权+债权”的方式,使融资租赁公司在面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时,能够更好的匹配风险与收益,从而缓解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同时,投租联动的开展也为融资租赁公司自身的业务转型提供了有益尝试。可以说,投租联动业务可能成为融资租赁公司转型升级的重要选择。本文首先结合当前市场行情及融资租赁发展现状对融资租赁公司开展投租联动业务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分析;其次介绍投租联动的五种业务模式,并就各模式进行比较分析,为融资租赁公司开展投租联动业务时的模式选择提供参考;再其次通过GR租赁公司开展投租联动的实际案例,分析投租联动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的绩效评估及带来的启示,同时也披露了存在的如缺乏完善的退出机制、法律法规不健全、信用风险管理体系不完善等问题;最后提出相关的建议,包括进一步放宽融资租赁资金进入权益性投资领域、完善市场化退出机制、加强金融创新、加强宏观分析预测、强化全流程管理、建立有针对性的抵押品管理制度、组建金融专业团队、建立企业白名单制度等。本文的研究为我国融资租赁公司投租联动的进一步健康发展提供一些可行的建议,为科技型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问题提供更多的路径。

二、中小企业借力融资租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小企业借力融资租赁(论文提纲范文)

(1)战后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研究 ——基于创新体系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答辩决议书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 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框架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中的创新与不足
第2章 科技革命推动产业升级的一般分析
    2.1 科技革命的概念与研究范围界定
        2.1.1 科技革命的概念
        2.1.2 战后科技革命研究范围的界定
    2.2 科技革命推动下产业升级的内涵及研究范围界定
        2.2.1 科技革命推动下产业升级的内涵
        2.2.2 科技革命推动产业升级的研究范围界定
    2.3 科技革命推动产业升级的理论基础
        2.3.1 熊彼特创新理论
        2.3.2 技术经济范式理论
        2.3.3 产业技术范式理论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科技革命推动产业升级:基于创新体系视角的分析框架
    3.1 科技革命推动产业升级的机理
        3.1.1 科技革命推动产业升级的经济本质:技术经济范式转换
        3.1.2 科技革命推动产业升级的传导机制:“催新”与“改旧”
    3.2 创新体系相关理论
        3.2.1 国家创新体系理论
        3.2.2 部门创新体系理论
    3.3 以创新体系为切入点的分析视角
        3.3.1 国家创新体系与技术经济范式匹配性分析视角
        3.3.2 部门创新体系与产业技术范式匹配性分析视角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战后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的历程与背景
    4.1 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的历程
        4.1.1 战前科技革命成果推动下日本产业的“重化型”化(20世纪50-60年代)
        4.1.2 战后科技革命推动下日本产业的“轻薄短小”化(20世纪70-80年代)
        4.1.3 战后科技革命推动下日本产业的“信息”化(20世纪90年代后)
    4.2 战后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的背景
        4.2.1 重化型产业结构的局限性日渐凸显
        4.2.2 世界性科技革命的爆发为日本提供了机遇
        4.2.3 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奠定了经济基础
        4.2.4 日本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战略奠定了技术基础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战后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基于国家创新体系的分析
    5.1 技术经济范式转换的载体:日本国家创新体系
    5.2 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中政府支持创新的行为
        5.2.1 传递最新科技情报并辅助企业引进技术
        5.2.2 适时调整科技发展战略和产业结构发展方向
        5.2.3 制定激励企业研发的经济政策和专利保护制度
        5.2.4 采取措施加速新技术产业化的进程
        5.2.5 改革教育体制并强化人才引进制度
    5.3 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中企业的创新行为
        5.3.1 注重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5.3.2 遵循技术创新的“现场优先主义”原则
        5.3.3 实行考虑市场因素的“商品研制、推销一贯制”
        5.3.4 将资金集中投向开发研究和创新链的中下游环节
        5.3.5 重视对在职人员的科技教育和技术培训
    5.4 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中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创新行为
        5.4.1 从事与产业技术密切相关的基础和应用研究
        5.4.2 重视通识教育和“强固山脚”教育
        5.4.3 培养了大量的理工类高科技人才
    5.5 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中的创新主体联盟
        5.5.1 产学官联合攻关尖端技术
        5.5.2 建立能够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中介机构
        5.5.3 联合培养和引进优秀人才
    5.6 日本国家创新体系与技术经济范式的匹配性评析
        5.6.1 日本国家创新体系与微电子技术经济范式相匹配
        5.6.2 “追赶型”国家创新体系与“应用开发型”技术经济范式相匹配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战后科技革命催生日本主要新兴产业:基于部门创新体系的分析
    6.1 新兴产业技术范式的形成与日本部门创新体系
    6.2 微电子技术催生下日本半导体产业的兴起和发展
        6.2.1 微电子技术产业化中政府支持创新的行为
        6.2.2 微电子技术产业化中企业的创新行为
        6.2.3 微电子技术产业化中科研机构的创新行为
        6.2.4 微电子技术产业化中的创新主体联盟
        6.2.5 微电子技术产业化中的需求因素
    6.3 计算机技术催生下日本计算机产业的兴起与发展
        6.3.1 计算机技术产业化中政府支持创新的行为
        6.3.2 计算机技术产业化中企业的创新行为
        6.3.3 计算机技术产业化中的创新主体联盟
        6.3.4 计算机技术产业化中的需求因素
    6.4 日本部门创新体系与新兴产业技术范式形成的匹配性评析
        6.4.1 部门创新体系与半导体产业技术范式形成相匹配
        6.4.2 部门创新体系与计算机产业技术范式形成相匹配
        6.4.3 部门创新体系与新兴产业技术范式形成相匹配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战后科技革命改造日本主要传统产业:基于部门创新体系的分析
    7.1 科技革命改造传统产业的本质:传统产业技术范式变革
    7.2 微电子技术改造下日本工业机器自动化的发展
        7.2.1 工业机器自动化中政府支持创新的行为
        7.2.2 工业机器自动化中企业的创新行为
        7.2.3 工业机器自动化中的创新主体联盟
        7.2.4 工业机器自动化中的需求因素
    7.3 微电子技术改造下日本汽车电子化的发展
        7.3.1 汽车电子化中政府支持创新的行为
        7.3.2 汽车电子化中企业的创新行为
        7.3.3 汽车电子化中的创新主体联盟
        7.3.4 汽车电子化中的需求因素
    7.4 日本部门创新体系与传统产业技术范式变革的匹配性评析
        7.4.1 部门创新体系与工业机器产业技术范式变革相匹配
        7.4.2 部门创新体系与汽车产业技术范式变革相匹配
        7.4.3 部门创新体系与传统产业技术范式变革相匹配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创新体系视角下战后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的经验与教训
    8.1 战后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的经验
        8.1.1 构建了与微电子技术经济范式相匹配的国家创新体系
        8.1.2 重视创新体系的层级性和差异性建设
        8.1.3 加速推进新兴产业技术范式的形成
        8.1.4 借力科技革命的“双重性质”推动新旧产业协调发展
    8.2 战后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的教训
        8.2.1 创新体系的基础研究能力不足
        8.2.2 创新体系不利于颠覆性技术创新的产生
        8.2.3 政府主导下的大型研发项目模式存在定向失误的弊端
    8.3 本章小结
第9章 创新体系视角下战后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对我国的启示
    9.1 新一轮科技革命给我国产业升级带来的机遇
        9.1.1 为我国产业升级提供“机会窗口”
        9.1.2 为我国新兴产业“追跑”“齐跑”与“领跑”的并行发展提供机遇
        9.1.3 为我国传统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创造了机会
    9.2 构建与新一轮科技革命推动产业升级相匹配的创新体系
        9.2.1 构建国家创新生态体系
        9.2.2 重视部门创新体系的“产业间差异性”
        9.2.3 形成与新兴产业技术范式相匹配的部门创新体系
        9.2.4 建设能够促进传统产业技术范式演化升级的部门创新体系
    9.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3)供应链金融与传统制造企业商业模式创新 ——基于法尔胜公司的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主要概念界定
    1.3 研究内容及思路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创新点
第2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文献述评
    2.2 理论基础
第3章 供应链金融与传统制造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关系分析
    3.1 传统制造企业商业模式要素及分析
    3.2 供应链金融驱动传统制造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动力、路径与风险
第4章 供应链金融与传统制造企业商业模式创新: 以法尔胜融入摩山保理为例
    4.1 案例企业简介
    4.2 法尔胜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开展与商业模式创新的实现
    4.3 法尔胜供应链金融风险分析及其防控
第5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政策建议
    5.3 研究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国药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供应链金融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有关供应链金融概念的研究
        二、有关供应链金融模式的研究
        三、有关医药流通企业供应链金融的研究
        四、文献评述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创新之处与不足
        一、创新之处
        二、存在不足
第二章 医药流通企业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
    第一节 传统医药流通企业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
        一、保兑仓融资模式
        二、融通仓融资模式
        三、应收账款融资模式
    第二节 创新的医药流通企业供应链融资模式
        一、应收账款类融资模式
        二、动产质押模式
        三、互联网供应链金融模式
    第三节 创新医药流通企业供应链金融的比较优势
        一、融资方式和主体更加多元化
        二、大数据获取和分析更加方便
        三、风险更加可控
第三章 国药控股供应链金融案例介绍
    第一节 国药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的背景
        一、国药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基本情况
        二、国药控股供应链金融基本情况
    第二节 国药控股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及其运行机制
        一、国药控股电子供应链金融平台
        二、供应链金融综合产业服务
第四章 国药控股供应链金融案例分析
    第一节 国药控股发展供应链金融动因分析
        一、行业整合倒逼
        二、资源变现需求
        三、利润拓展需求
    第二节 实施效果分析
        一、融资规模增大
        二、融资效率提高
        三、融资渠道拓宽
        四、盈利能力增强
    第三节 风险管理分析
        一、多维数据减少信息不对称风险
        二、资金流动的监控降低偿还风险
        三、加强法律风险和操作风险管理
    第四节 国药控股供应链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国药控股供应链金融内部存在的问题
        二、面临的外部风险
    第五节 案例启示
        一、技术创新是供应链金融发展的必要支撑
        二、多元化发展是供应链金融的必经之路
第五章 完善医药流通企业供应链金融的建议
    第一节 公司层面建议
        一、增强公司自身抗风险能力
        二、利用科技手段加强业务风险管理
        三、强化专业人才培养
        四、加强与合作方的资源整合
    第二节 监管层面建议
        一、提高顶层设计
        二、建立健全信息共享平台
        三、提升监测预警能力
    第三节 政府层面建议
        一、完善法律监管体制
        二、加大对供应链金融支持力度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结论
    第二节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5)江西省A企业融资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文献述评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研究思路及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第2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中小企业概念的界定
        2.1.1 发达国家界定标准
        2.1.2 中国中小企业界定标准
    2.2 融资等相关定义
        2.2.1 狭义的融资和广义的融资
        2.2.2 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
        2.2.3 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
        2.2.4 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
        2.2.5 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
    2.3 企业融资理论
        2.3.1 信息不对称理论
        2.3.2 融资优序理论
        2.3.3 关系型贷款理论
第3章 A企业融资现状及问题分析
    3.1 A企业简介
    3.2 A企业环境分析
        3.2.1 宏观环境分析
        3.2.2 A企业内部融资需求分析
    3.3 A企业融资问题的分析
        3.3.1 企业贷款成本较高
        3.3.2 抵押贷款和担保难
        3.3.3 银行给企业提供的融资方式单一
    3.4 A企业融资问题的原因
        3.4.1 A企业自身条件的缺陷
        3.4.2 银行对中小企业的信贷业务落后
        3.4.3 政府优惠政策执行力度不足
第4章 A企业融资问题对策
    4.1 提升企业自身实力
        4.1.1 规范经营
        4.1.2 创新担保方式
    4.2 拓宽融资渠道和方式
        4.2.1 采取多样化的融资方式
        4.2.2 银行设计专属中小企业的信贷产品
        4.2.3 缓解信息不对称
    4.3 借力国家普惠政策
        4.3.1 健全企业信用体系
        4.3.2 提升自身信用等级
第5章 A企业融资策略提升和保障措施
    5.1 制度保障
    5.2 机制保障
    5.3 人才保障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6)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的公证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民营企业融资环境概况
二、民营企业融资难的主要原因探析
    (一) 商业银行风控机制与民企特别是中小企业融资需求不能契合
    (二) 抵质押品不足致民营企业融资受限
    (三) 中小企业缺少信用担保产生融资难
三、公证视角下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解决思路
    (一) 用公证服务搭起银行与企业之间信任的桥梁
    (二) 探索公证服务试点新型抵押物品担保融资
    (三) 公证助力民营企业拓宽融资渠道
    (四) 发挥赋强公证制度价值丰富小微企业增信手段
四、对新型金融产品的思考与探索

(7)我国商贸流通业的金融支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概念的界定
        1.2.1 商贸流通业的界定
        1.2.2 金融支持相关概念
    1.3 研究内容、框架与方法
        1.3.1 研究目标与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框架
        1.3.4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4.1 主要创新点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商品流通与货币流通
        2.1.2 金融发展与商贸流通发展
        2.1.3 金融支持与产业生命周期
    2.2 文献综述
        2.2.1 国外文献
        2.2.2 国内文献
        2.2.3 文献评价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商贸流通业金融支持现状分析
    3.1 商贸流通业发展历程及金融支持概况
        3.1.1 现代流通起步阶段与金融支持
        3.1.2 现代流通快速发展阶段与金融支持
        3.1.3 现代流通转型升级阶段与金融支持
    3.2 商贸流通业的金融需求分析
        3.2.1 商贸流通业产业特征与金融需求
        3.2.2 商贸流通业发展阶段与金融需求
        3.2.3 商贸流通业国际竞争力与金融需求
    3.3 金融支持商贸流通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3.3.1 金融支持政策力度不足
        3.3.2 金融支持规模不足
        3.3.3 金融支持结构不合理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金融支持商贸流通业发展的机理分析
    4.1 分析金融作用机理的不同视角
        4.1.1 投入产出视角
        4.1.2 供需视角
        4.1.3 金融深化视角
        4.1.4 金融功能视角
    4.2 金融支持商贸流通业发展的作用机理
        4.2.1 直接金融支持商贸流通业发展的作用机理
        4.2.2 间接金融支持商贸流通业发展的作用机理
        4.2.3 直接金融支持与间接金融支持作用机理比较
    4.3 金融支持商贸流通业发展的机理分析框架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商贸流通业产融结合模式分析
    5.1 产融结合相关概念
    5.2 产融结合的理论基础
    5.3 产融结合模式及其分类
    5.4 我国商贸流通业产融结合模式
        5.4.1 类金融模式
        5.4.2 服务型模式
        5.4.3 股权型模式
        5.4.4 金控平台模式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金融支持商贸流通业发展的实证分析
    6.1 研究设计
        6.1.1 研究方法
        6.1.2 变量选择与模型构建
        6.1.3 研究对象与数据来源
    6.2 实证结果及分析
        6.2.1 描述性统计
        6.2.2 回归结果及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直接金融与间接金融支持商贸流通业的比较分析
    7.1 研究设计
        7.1.1 研究方法
        7.1.2 变量选择与模型构建
        7.1.3 研究对象与数据来源
    7.2 实证结果及分析
        7.2.1 描述性统计
        7.2.2 模型检验与模型类型的选择
        7.2.3 回归结果及分析
        7.2.4 稳健性检验
    7.3 本章小结
第8章 商贸流通业金融支持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8.1 研究设计
        8.1.1 研究方法
        8.1.2 变量选择
        8.1.3 研究对象与数据来源
    8.2 实证结果及分析
        8.2.1 描述性统计
        8.2.2 模型检验与模型类型的选择
        8.2.3 回归结果及分析
        8.2.4 稳健性检验
    8.3 本章小结
第9章 研究结论、对策与展望
    9.1 研究结论
    9.2 对策建议
        9.2.1 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扩大商贸流通业直接融资占比
        9.2.2 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减轻对固定资产抵押担保的依赖
        9.2.3 加强国家政策资金的扶持,完善补贴管理机制
        9.2.4 建设强大信用支撑体系,提升商贸流通业的信用评级
        9.2.5 加强技术创新,提升流通企业融资水平
        9.2.6 加强流通企业供应链建设,发挥好供应链金融作用
        9.2.7 加强政策组合拳,提升政策作用的效力
    9.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2017商贸流通业上市公司样本名单
    附录B 2008-2017商贸流通业上市公司样本名单
    附录C 直接金融与间接金融实证分析的单位根检验
    附录D 直接金融与间接金融实证分析的协整检验
    附录E 金融支持影响因素实证分析的单位根检验
    附录F 金融支持影响因素实证分析的协整检验
    附录G 金融支持影响因素实证分析结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8)科技型中小企业投租联动模式研究 ——以K科技传媒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框架
    1.5 文献综述
        1.5.1 国外文献综述
        1.5.2 国内文献综述
        1.5.3 文献综述评述
    1.6 创新与不足
        1.6.1 创新之处
        1.6.2 不足之处
第二章 科技型中小企业投租联动模式基础理论
    2.1 科技型中小企业
        2.1.1 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概念
        2.1.2 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特点
    2.2 投租联动模式
        2.2.1 投租联动模式的基本概念
        2.2.2 投租联动模式的发展历程
        2.2.3 投租联动模式的运作机制
        2.2.4 投租联动模式的优势分析
    2.3 投租联动模式与传统融资模式的对比
        2.3.1 投租联动模式与银行信贷融资模式
        2.3.2 投租联动模式与风险投资融资模式
        2.3.3 投租联动模式与融资租赁融资模式
        2.3.4 投租联动模式与投贷联动融资模式
        2.3.5 投租联动模式与其他融资模式
第三章 科技型中小企业投租联动模式案例分析
    3.1 案例概况
    3.2 项目主体
        3.2.1 承租人
        3.2.2 出租人
    3.3 融资模式
        3.3.1 标的物
        3.3.2 交易结构
    3.4 项目风险
        3.4.1 信用风险
        3.4.2 流动性风险
        3.4.3 法律风险
    3.5 项目优势
    3.6 案例总结
        3.6.1 案例经验
        3.6.2 案例优点
        3.6.3 案例不足
第四章 投租联动模式存在的问题和政策建议
    4.1 存在的问题
        4.1.1 法律机制不完善
        4.1.2 融资思路固定化
        4.1.3 业务模式较单调
        4.1.4 经营和管理混乱
        4.1.5 专业化人才稀缺
        4.1.6 风控体系不完善
    4.2 政策建议
        4.2.1 完善政策法律
        4.2.2 拓宽融资渠道
        4.2.3 加快业务创新
        4.2.4 提高管理水平
        4.2.5 强化人才培养
        4.2.6 加强风险管控
第五章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9)融资租赁服务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2. 我国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现状
    2.1 内部问题
        2.1.1 融资难问题普遍
        2.1.2 技术落后, 设备更新难
        2.1.3 中小企业经营理念落后
        2.1.4 用人机制不健全
        2.1.5 企业文化有待进一步加强
    2.2 外部问题
        2.2.1 经济环境严峻, 市场低迷不振
        2.2.2 行业分布范围广, 地域性强
        2.2.3 生产成本过高
3. 我国中小企业对融资租赁服务的应用
    3.1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租赁的模式
        3.1.1 成熟推广模式
        3.1.2 重点领域拓展模式
        3.1.3 全程服务模式
    3.2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租赁的积极影响
        3.2.1 促进设备更新及技术进步
        3.2.2 融资门槛低, 有利于解决融资难问题
        3.2.3 有效防范经营风险
    3.3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租赁面临的问题
        3.3.1 法律制度不健全
        3.3.2 缺乏风险意识
        3.3.3 市场份额偏小
        3.3.4 高端人才缺乏
4. 融资租赁服务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路径
    4.1 健全法律法规
    4.2 完善行业制度
    4.3 强化政策扶持
    4.4 拓宽融资渠道
    4.5 加强人才建设
5. 结论与建议

(10)融资租赁公司投租联动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三节 本文的创新点与不足
第二章 相关文献回顾
    第一节 国外融资租赁研究现状
    第二节 国内融资租赁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的述评
第三章 投租联动业务的概况
    第一节 目前融资租赁业务的发展情况
        一、国内外融资租赁的发展情况
        二、当前融资租赁存在的问题及面临的挑战
    第二节 投租联动业务的产生
        一、投租联动的概述
        二、发展投租联动业务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三、国内投租联动业务发展现状
    第三节 投租联动业务模式分类与比较
        一、业务模式及比较分析
        二、投租联动业务的风险管控
第四章 投租联动业务的探索-以GR租赁公司为例
    第一节 背景介绍
        一、GR租赁公司概况
        二、探索投租联动业务的背景介绍
    第二节 案例分析
        一、客户发现与选择分析
        二、业务模式的选择
        三、案例介绍
    第三节 开展投租联动业务的绩效评估及启示
        一、投租联动业务的绩效评估
        二、开展投租联动业务的启示
第五章 推动融资租赁公司开展投租联动业务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开展投租联动面临的问题
        一、缺乏完善的退出机制
        二、缺乏健全的法律法规
        三、缺乏专业的风险管理体系
    第二节 开展投租联动的对策建议
        一、制度建设的相关建议
        二、融资租赁公司自身管理及发展的相关建议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谢辞

四、中小企业借力融资租赁(论文参考文献)

  • [1]战后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研究 ——基于创新体系的视角[D]. 刘伟岩. 吉林大学, 2020(03)
  • [2]开发性金融支持浙江自贸试验区融资模式研究及优化[D]. 刘雪松. 浙江大学, 2020
  • [3]供应链金融与传统制造企业商业模式创新 ——基于法尔胜公司的案例研究[D]. 赵娟. 山东大学, 2020(12)
  • [4]国药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供应链金融案例研究[D]. 赵宁. 云南财经大学, 2020(07)
  • [5]江西省A企业融资发展策略研究[D]. 杨浩强. 江西财经大学, 2019(04)
  • [6]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的公证思考[J]. 何成辉. 中国公证, 2019(06)
  • [7]我国商贸流通业的金融支持研究[D]. 谢世江.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9(03)
  • [8]科技型中小企业投租联动模式研究 ——以K科技传媒公司为例[D]. 徐文康. 兰州大学, 2019(08)
  • [9]融资租赁服务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路径研究[J]. 舒春华. 金融经济, 2019(06)
  • [10]融资租赁公司投租联动模式研究[D]. 姜江. 浙江工商大学, 2019(05)

标签:;  ;  ;  ;  ;  

中小企业利用融资租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