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英语教育的失衡

论大学英语教育的失衡

一、论大学英语教育的不均衡性(论文文献综述)

唐美华[1](2021)在《基于神经网络的EFL教材文本复杂度分级模型的构建》文中研究表明文本复杂度是母语和外语阅读教学研究中的重要构念,也是应用语言学领域的重点和难点,其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为学习者匹配与之语言水平相适应的阅读文本,以提高学习效果。现有研究存在如下不足:1)研究对象不清,将文本难度与文本复杂度混为一谈。文本难度指读者对文本的加工难度,受读者个体语言发展、语言能力、动机等主观因素的影响;而文本复杂度指文本自身的复杂度,是构成文本的各个语言子系统交互作用的结果,可以从客观量化的角度加以考察。2)所考察特征有待扩充。尽管研究者们不再囿于借助传统可读性公式来评判文本复杂度,开始将词汇、句法特征纳入考量范围,却很少关注语篇复杂度。3)以构建线性模型的方法为主,模型使用的特征有限,存在解释力不高、适用性不广的缺陷。本研究聚焦文本复杂度,除关注词汇、句法维度外,加入语篇复杂度特征,在特征优化的基础上,探究神经网络算法在文本复杂度分级模型构建中的应用,并对模型的性能和泛化能力加以考察。围绕以下3个研究问题展开:1)表征文本复杂度的语言特征如何确定?2)训练语料的文本复杂度分级是否合理?3)基于所选语言特征和训练语料构建的复杂度分级模型的性能和泛化能力如何?本研究借助Kyle团队研发的文本处理软件,以BNC baby为参照语料库,对词汇、句法和语篇复杂度等细颗粒度指标进行提取,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指标进行降维优化,共确定17个用以构建模型的主成分特征。经专家咨询和文献参考,选择《新概念英语》作为模型的训练语料,经聚类和方差分析后,该语料的分级合理性得以验证。在确定了模型输入特征和训练语料之后,本研究采用不同分类算法分别构建模型并对比其性能,发现基于神经网络的文本复杂度分级模型性能最优,10折交叉验证的精确率、召回率和F1均值分别达到92.10%、91.11%和90.77%。同时,与基于常见传统可读性公式和其它单维度特征构建的模型相比,基于本研究特征集构建的模型具有显着优势,在各性能评估指标上均高出20至30个百分点。最后,本研究特征集和建模方法对其它国内教材数据集具有较好的分级能力,且在多个不同数据集(如大学英语测试文本、二语写作文本以及国外教育报纸)的分级预测上也有不错的表现,具有较强的通用性和泛化能力。本研究将多元语言特征与神经网络相融合,构建文本复杂度分级模型,为文本复杂度研究提供了一条新的路径。研究成果不仅对文本复杂度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在应用语言学领域也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可以为学生阅读材料的选择、教材编写和改编以及阅读课程规划和测试设计提供参考。

王小英[2](2021)在《一项关于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学术英语口语需求分析的实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英语作为一门公共必修基础课,在大学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经济全球化与高等教育国际化需求的日益增长,英语在国际交流和学习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同时,在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获得参加国际学术会议、讲座及出国交流的机会,大学生对学术英语口语交际能力的需求显得愈发重要。基于此,本研究从学习者个人需求分析模型出发,探索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学术英语口语的实际需求。本研究用问卷调查、半结构式访谈和课堂观察对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学术英语口语需求进行研究,回答两个问题:1)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对学术英语口语需求的总体情况如何?2)不同专业和不同性别的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学术英语口语需求是否有差异,并说明原因。首先,笔者采用陈冰冰(2010)的个人需求分析模型,结合Ferris&Tagg(1996a,1996b)、Evans&Greens(2007)和杨惠中(2015)的问卷进行改编,并设计出适合本研究的问卷。其次,对40名受试进行先验研究,得出Cronach Alph系数为.975,KMO数值为.844(>0.6),表明问卷的信度和效度较高。第三,笔者发放并成功收回207份有效问卷,并根据分析结果对其中10名受试进行半结构式访谈。最后,笔者对受试所在班级进行10节课堂观察,验证研究结果的有效性。研究结果发现:第一,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对学术英语口语需求较为强烈。第二,男女生在学术英语口语需求方面存在显着性差异,具体因子包括:学习愿望、学习动机、学习策略、学习材料、课堂教学和教师素养。第三,人文社科类和理工科类大学生在学习动机和教师素养需求方面存在显着性差异。最后,笔者根据研究发现,从性别和专业两个方面对学术英语口语教学提出了相关建议,并指明本研究的局限及未来研究方向。

张丹[3](2020)在《“互联网+”背景下大学英语评价体系的构建》文中研究指明"互联网+"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不断创新呼唤着大学英语评价体系的革新和完善。文章在探讨大学英语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基础上,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的指导,探索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构建更为完善的大学英语评价体系,对学生进行更为科学、有效地评估,提高评价的信度和效度,促进大学英语教学,打造大学英语"金课"。

唐新艳[4](2020)在《当下大学日语教学发展之困——以烟台大学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大学外语是我国高校通识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内容之一。大学日语是大学外语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大学日语学生数量显着增长,对我国高等院校在师资配置、课程设置等方面提出新的要求,如何应对激增人数和日语能力的不均衡性成为大学日语教学面对的重要课题。

陈琳[5](2020)在《慕课背景下大学英语教育的现状与对策》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时代不断进步发展,国际的交流愈发频繁,而英语作为世界上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语言,我国对其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对于大学英语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学大都局限于课本,教学方式单一陈旧,所以很难满足学生学习需求。而合理引进慕课则能很好解决这一问题。基于此,本文主要针对慕课背景下大学生英语教育的现状与对策进行了详细分析,希望能够对相关人员有所帮助。

孙喆[6](2020)在《新疆高校大学英语教育主流意识形态现状及其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通过对疆内高校非英语专业学生所使用的大学英语教材进行分析和解读,以主流意识形态、价值观、新教育社会学理论为基础,使用内容分析法对课文中的内容进行系统的分析,对大学英语教材中所反映的社会现象、体现的社会文化、渗透的价值观念进行剖析。从教学内容优化入手,探索中国文化输入的故事化、数字化、研究性和生活化的路径,从而提高大学生对中西方文化的判断和鉴别能力,探索构建基于"课程思政"的大学英语教学体系。

杨军[7](2020)在《地方高校大学英语进阶式课程体系构建与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基于社会需求和学生英语学习的需求,文章探讨了"系统论"视阈下地方高校进阶式大学英语课程模式的构建,并以湖州师范学院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实践为例,提出了复制性强、可推广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模式,从实证角度论述了提高大学英语教学效果的措施和方法。

练丽娟[8](2020)在《三语习得影响因素及有效路径研究 ——以新疆高校少数民族三语生为例》文中研究说明20世纪80年代末,三语习得从二语习得研究领域中分离出来成为了新的研究领域。由于起步较晚,三语习得研究的内容分布不均,研究方法单一。主要研究成果集中于语际迁移方面,三语习得影响因素的研究虽然有学者涉及,但是将三语习得影响因素与语言习得路径相结合的研究十分鲜见。三语习得领域的研究以理论探讨、量化实证研究居多,偶见实验法。近10年来语言习得领域的认知心理学派与社会文化学派虽然在观点上有融合的趋势,但在研究实践中依然各持其重。影响三语习得的因素十分庞杂,其中主要影响因素有哪些;在主要影响因素中哪些具有可控性;这些可控性影响因素对三语习得结果的影响强度是否一样;在可控性影响因素中哪些因素对提高三语习得水平具有预测作用;基于可控性影响因素,通过怎样的路径可以有效促进三语习得过程,优化三语习得结果,这一系列的问题是本课题需要解决的问题。本研究以新疆五所高校(包括医学、师范、农业、财经和综合类院校)的613名三语生(少数民族学生)为例,研究了三语习得的影响因素和有效路径。在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本文结合新疆高校少数民族三语生这一群体三语习得的特点,分析了影响三语习得的主要因素,探讨了学习者可控性影响因素的变量组合,并调查了可控性因素对新疆高校少数民族三语生三语习得(L3)的影响。通过统计建模分析、研究,得出了预测三语习得(L3)结果的影响因素变量,并通过AMOS结构方程模型路径分析,构建了可控性影响因素间的因果路径模型。最后在以上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构建了三语习得路径,并置于教学实验中进行检验。本研究旨在促进三语习得的生成,优化三语习得的结果,提高三语习得的成效,为三语教学者提高教学成效提供理论指导,为三语学习者提高学习成效提供有效途径。本研究希望通过对新疆高校少数民族三语生三语习得的研究,找到一条具有普遍意义的有效三语习得路径,以提高三语或多语者的学习效率,推进我国对三语或多语人才的培养进程。本研究结果不仅为少数民族三语习得者提供有价值的借鉴,同时也为多种外语的学习者及研究者提供有意义的参考。本研究采用了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结合的混合研究方法,以文献查阅、问卷调查、个体访谈和教学实验的方式进行。数据使用了社会统计学软件SPSS19.0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软件AMOS22.0进行处理。用Logistic数学建模的方法解决了语言水平从“低水平”向“高水平”转化的预测性因子的问题;用构建结构方程模型的方法厘清了可控性影响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从而构建了三语习得路径,并在教学实验中进行效果检验。本研究调查问卷数据统计分析结果显示,三语习得可控性影响因素处于彼此高度相关的动态系统之中,任何一个因素的变化都会牵动其它因素的变化,进而影响整个系统的状态和三语习得的结果。六组可控性影响因素与L3水平的关系强度依次为:学习策略>管理策略>融合型动机/工具型动机>文化认同>背景语言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工具型动机与学习策略对L3水平的提高具有显着的预测作用。因此,在基本语言习得路径上强化六个组可控性影响因素,尤其是强化学习策略因素,调节工具型动机因素会带来更好的三语习得结果。AMOS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文化认同”直接作用于“学习动机”,并通过“学习动机”这一中介变量间接作用于“学习者策略”;“背景语言”直接作用于“学习动机”,并通过“学习动机”这一中介变量间接作用于“学习者策略”。“学习策略”是影响三语习得的直接影响因素。依据本研究构建的三语习得有效路径模型而提出的教学设计思路为:在全面强化可控性影响因素作用的基础上,着重通过加强学习者的情感因素,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强化学习动机,尤其是融合型动机,以调动学习者学习和使用学习者策略的能动性;通过对学习者学习策略的培训,学习者策略的优化,扩大语言的有效输入量;语言有效输入量的扩大和背景语言水平的提高会增加学习者语言学习的经验;强化学习者的背景语言知识,培养学习者的元语言意识,调节学习者的语言心理距离,促进语言正迁移的发生,从而优化语言加工机制,最后优化语言输出结果。本研究教学实验结果表明,在三语习得路径模型指导下设计的教学模式对三语习得水平有明显的促进作用。长期以来语言习得的成效研究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本研究整合了语言习得认知心理学派和社会文化学派的研究成果,结合三语习得的特点,将背景语言因素方面的语言心理距离、语言迁移意识以及文化认同因素纳入三语习得可控性影响因素框架,在语言习得的基本路径(“语言输入—语言加工—语言输出”)之上,构建了三语习得的有效路径模型,丰富了三语习得的理论,为提高三语习得成效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证参考。在三语教学与学习的实践中,影响因素庞杂。究竟从何处入手才能抓住关键点,有效提高三语习得的水平,一直是令三语教育者和三语学习者困惑的问题所在。因此,厘清三语习得主要影响因素的作用和路径,有的放矢地强化弱点,补齐短板,应用科学的理论去指导教学与学习,才会避免各种资源盲目地投入。三语习得有效路径模型的构建基于二语习得模式理论、动态系统理论、神经语言学和心理学的相关理论,以及本研究三个阶段的研究数据分析结果的基础之上。此路径模型强调以情感因素驱动第三语言(L3)的教学和学习,在全面加强六个维度的可控性影响因素正面影响的基础上,着重对学习者的学习动机进行调节,对学习者策略进行培养,做到第三语言(L3)的教学与学习有的放矢,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三语习得有效路径的应用能够促进三语习得生成,优化三语习得结果,提高三语习得成效,为三语教学改革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证参考,为三语教学者提高教学成效提供理论指导,为三语学习者提高学习成效提供有效途径。语言习得研究自开始以来,形成了社会心理与社会文化两大学派。语言习得的模式研究侧重对学习者的认知心理过程进行研究,而语言习得的影响因素研究则侧重对影响因素变量之间的关系或影响因素对语言习得产出结果的影响作用进行研究。本研究整合了认知心理学派与社会文化学派的研究成果,在三语习得研究的内容和方法方面都做了有益的尝试。首先,本文结合研究对象的特点对影响三语习得的可控性影响因素变量进行了重组。除了强调学习动机、学习策略因素对三语习得的影响外,还增加了对“背景语言水平”“语言迁移意识”“语言心理距离”“文化认同”等因素对三语习得过程影响作用的分析,从心理认知与社会文化的视角丰富了三语习得影响因素的研究内容。其次,本研究首次从三语习得可控性影响因素变量组合入手对三语习得影响因素变量间的关系和作用路径进行了研究,采用了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相结合、问卷调查与个体访谈相补充、SPSS多变量分析与AMOS结构方程模型路径分析相结合、理论建模检验与教学实验验证相印证、大样本调查与典型个案研究兼用的混合方式进行,丰富和扩展了三语习得的研究方法。本文共7章。第1章绪论部分介绍了本研究的研究背景、选题内容、研究目的、选题意义以及论文的结构。第2章首先厘清了本文所涉及到的在语言习得研究领域中容易混淆的主要概念,之后对国内外语言习得的模式及影响因素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并对发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第3章研究方法与设计部分介绍了研究对象,提出了研究问题,阐述了本研究的设计总方案,并围绕三个研究问题分别从研究方法、研究对象、研究工具、数据收集与分析等方面进行了阐述。第4章、第5章和第6章是对三个研究问题的研究结果的汇报。第4章是对三语习得模型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阐释了本研究对三语习得影响因素进行归纳和分类的过程,梳理了三语习得的主要影响因素和可控性因素影响因素,为三语习得有效路径提供了变量组合;第5章汇报了本研究对三语习得可控性影响因素调查的统计与分析结果,为三语习得有效路径模型提供了数据支持;第6章基于相关理论与前期研究结果,构建了三语习得路径假设模型并得出实验验证结果;第7章阐述了本研究的结论、局限性、对理论与实践的启示以及对未来研究的建议。

向巧利[9](2020)在《中外合作办学中优质教育资源的引进标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由于中外合作办学中境外优质教育资源的质量参差不齐,导致办学实践中诸多出现“营养不足”或“营养过剩”的现象,由此境外优质教育资源的引进标准成为了学术界和实践界广泛关注的问题。本研究以中外合作办学中优质教育资源的引进标准为研究问题,不仅能为中外双方高效合作办学、提升教育质量提供强理论指导,也能够为管理机构制定决策提供参考与建议。本研究基于系统论和标准学理论,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法、政策分析法、案例研究法以及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境外优质教育资源的引进标准展开了深入研究。首先,系统分析了中外合作办学视野下优质教育资源的要素构成与功能,即文化资源、制度资源、物质资源、教师资源和特色资源,并具备稀缺性与相对性、不均衡性与溢出性、发展性与创新性等显着特征,进而发现中外合作办学对优质教育资源的特殊诉求在于“引进的优质教育资源必须维护我国的教育主权、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水平、促进中外合作办学的可持续发展”等。其次,通过进一步搜集与中外合作办学相关的政策文本,深入研究优质教育资源引进标准的变迁逻辑,发现其标准存在目标定位略显笼统、层级建构缺乏系统性、内容要素亟待完善等问题。再次,结合研究型、应用型与职业技能型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办学经验,总结出境外优质教育资源的引进标准不仅要符合中方院校的发展定位、考虑中外合作办学的多样性、满足不同类教育资源间的协调性,更要满足实践办学的质量诉求等值得借鉴的经验。最后,运用标准构建与优化的原理,遵循构建标准的系统性原则、协调性原则与客观性原则,从标准的目标定位、标准层级与内容要素三方面一一完善中外合作办学中优质教育资源的引进标准。目标定位上,引进标准应符合新时代国家角色的要求、着力提升中外合作办学的国际地位、切实保障中外合作办学的质量;标准层级上,国家标准应符合中外合作办学条例的规定,院校标准应与院校的发展定位相契合,学科专业标准应兼顾量化与质量诉求;内容要素上,文化资源的引进应以文化自信与文化互鉴为导向,制度资源的引进以提升合作办学效率与办学质量为目的,物质资源的引进要平衡经济成本与办学利益最大化,教师资源的引进要参照跨境教育的师资标准,特色资源的引进要考虑中方院校的接受力。

缪清[10](2020)在《文化生态学视角下高校大学英语文化教学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高校大学英语教学对中西文化之间的比较一直处于边缘地位,从而导致最终的教育教学效果不甚理想,也不利于学生交际意识及能力的培养。为此,在高校大学英语文化教学中要能够从文化生态视角下开展教育教学,以便更好地提升学生的文化意识以及表达能力。通过文化生态学的阐述,文章分析当前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现状,并提出文化生态学视角下的大学英语文化教学策略,以期更好地开展英语文化教学,提升教育教学效果。

二、论大学英语教育的不均衡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大学英语教育的不均衡性(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神经网络的EFL教材文本复杂度分级模型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致谢
缩略语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教材研究的重要性
        1.1.2 阅读文本复杂度研究的重要性
        1.1.3 文本复杂度自动分级研究的重要性
    1.2 研究意义
    1.3 论文结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核心概念梳理
        2.1.1 教材
        2.1.2 文本复杂度
    2.2 文本复杂度实证研究
        2.2.1 基于语料库的文本复杂度研究
        2.2.2 文本复杂度自动分级研究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1 研究问题
    3.2 研究语料
    3.3 研究步骤
    3.4 研究工具和方法
        3.4.1 文本复杂度特征提取
        3.4.2 多元统计方法
        3.4.3 机器学习及模型验证方法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文本复杂度各维度特征的确定
    4.0 参照语料库的选取
    4.1 词汇复杂度指标——TAALES主成分
        4.1.1 词汇频率和分布
        4.1.2 学术书面语特征
        4.1.3 三元词互信息
        4.1.4 两元词频率和分布
        4.1.5 动词特定性
    4.2 句法复杂度指标——TAASSC主成分
        4.2.1 名词短语扩展
        4.2.2 所有格
        4.2.3 VAC频率和嵌入式小句
        4.2.4 小句从属情况
        4.2.5 VAC中构式对主动词的关联强度
        4.2.6 VAC中主动词对构式的关联强度和构式频率
        4.2.7 名词主语并列
        4.2.8 限定词
    4.3 语篇复杂度指标—TAACO主成分
        4.3.1 相邻2句词汇重叠
        4.3.2 相邻3句和段落间重叠
        4.3.3 深度衔接
        4.3.4 并列附加连接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训练语料分级合理性验证
    5.1 训练语料的选取依据
        5.1.1 使用时间长、业界口碑好
        5.1.2 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5.2 训练语料文本复杂度单元聚类
    5.3 《新概念英语》文本复杂度册级对比
        5.3.1 册级间词汇复杂度对比
        5.3.2 册级间句法复杂度对比
        5.3.3 册级间语篇复杂度对比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文本复杂度分级模型的构建和评估
    6.1 模型构建及其评估方法
        6.1.1 建模方法
        6.1.2 模型评估方法和指标
    6.2 不同方法建模性能比较
    6.3 各类特征建模比较
        6.3.1 传统可读性公式
        6.3.2 本研究特征集
    6.4 模型对不同数据集的泛化能力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
    7.1 主要发现
    7.2 主要贡献及启示
    7.3 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2)一项关于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学术英语口语需求分析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目的
    第三节 研究意义
    第四节 论文框架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概念界定
        一、学术英语
        二、学术英语口语
        三、需求分析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需求分析相关理论模型
        二、学生个人需求分析模型
    第三节 学术英语需求分析相关研究现状
        一、国外学术英语需求分析相关研究现状
        二、国内学术英语需求分析相关研究现状
    第四节 学术英语口语相关研究现状
        一、国外学术英语口语相关研究现状
        二、国内学术英语口语相关研究现状
第三章 研究设计
    第一节 研究问题
    第二节 研究对象
    第三节 研究工具
        一、问卷调查
        二、半结构式访谈
        三、课堂观察
    第四节 数据收集与分析
        一、数据收集
        二、数据分析
第四章 结果与讨论
    第一节 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学术英语口语需求总体情况
        一、学习愿望
        二、学习动机
        三、学习策略
        四、学习材料
        五、课堂教学
        六、教师素养
        七、评估方法
    第二节 不同类型(性别和专业)的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学术英语口语需求差异比较
        一、男女生学术英语口语需求差异比较
        二、人文社科类和理工科类大学生学术英语口语需求差异比较
第五章 结论
    第一节 研究发现
    第二节 教学启示
    第三节 研究局限
    第四节 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英文文献
    中文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先验调查问卷
    附录二 :正式调查问卷
    附录三 :半结构式访谈提纲
    附录四 :课堂观察提纲
表目录
图目录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3)“互联网+”背景下大学英语评价体系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一 大学英语教学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大学英语教学评价形式单一,“应试性”特征突出
    (二)大学生形成性评估不足,不能给大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反馈
二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
三 大学英语评价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
    (一)建构主义理论
    (二)多元智能理论
四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英语评价体系构建
    (一)融入信息化手段,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评价手段
    (二)借助信息技术,构建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有机结合的评价方式
    (三)灵活应用信息技术,构建师生相结合的评价主体
五 结语

(4)当下大学日语教学发展之困——以烟台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大学日语的教学现状
    (一)学生数量增长明显
    (二)高考高分数与实际水平低的不均衡性
二大学日语教学发展面临的问题

(5)慕课背景下大学英语教育的现状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慕课给大学英语教育带来的影响
2 慕课背景下大学英语教育现状
    2.1 教学定位模糊
    2.2 教学资源单一
    2.3 教学模式陈旧
    2.4 评价体制不完善
3 慕课背景下大学英语教育优化措施
    3.1 注重参与性
    3.2 参与拓展性
    3.3 针对突破性
    3.4 均衡发展与整合互补性
4 结束语

(6)新疆高校大学英语教育主流意识形态现状及其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大学英语教育文本的内容分析
    (一)文本选择
    (二)框架分析
    (三)内容分析
        1. 主题分析
        2. 人物分析
        3. 场域分析
        4. 语篇分析
二、新疆高校大学英语教学内容存在问题
    (一)以英美文化为主流,中西文化失衡
    (二)中国传统文化、地域文化输入不足,文化育人功能未能有效发挥
    (三)突出英语的工具属性,缺失其思想引领作用
三、平衡中西文化,优化教学内容路径
    (一)以问题为导向,运用CBI教学理念,打造中国文化输入的故事化路径。
    (二)依托数字平台,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打造中国文化输入的数字化路径。
    (三)以问题为中心,运用PBL教学法,打造中国文化输入的研究性路径。
    (四)通过社会实践或第二课堂,运用体验式教学法,打造中国文化输入的生活化路径。
四、结语

(7)地方高校大学英语进阶式课程体系构建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进阶式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构建的理据
    (一)理论依据
        1.整体性的观点
        2.动态的观点
        3.层次性的观点
    (二)现实依据
        1.社会需求
        2.学生英语水平的差异
        3.学生自身的需求
        4.地方高校师资队伍的多元化趋向
三、进阶式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的构建
    (一)设置分层教学的标准
    (二)构建进阶式大学英语课程体系
    (三)拓展学科竞赛项目,使之与课程学习相对应
四、教学效果分析
    (一)大学英语四级考试通过人数有显着提高
    (二)助力学生考研有成效
五、结语

(8)三语习得影响因素及有效路径研究 ——以新疆高校少数民族三语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新疆多语环境
        1.1.2 多语发展的国际趋势
        1.1.3 新疆的三语习得
        1.1.4 学术背景
    1.2 选题内容
    1.3 研究目的
    1.4 选题意义
    1.5 论文结构
第2章 研究综述
    2.1 本研究的主要概念
        2.1.1 “语言习得”与“语言学习”
        2.1.2 “二语习得”与“三语习得”
        2.1.3 语言习得路径
        2.1.4 语言习得的影响因素
    2.2 二语习得模式及影响因素的研究综述
        2.2.1 国外主要研究
        2.2.2 国内主要研究
    2.3 三语习得模式及影响因素的研究综述
        2.3.1 国外主要研究
        2.3.2 国内主要研究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研究方法与设计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总设计
        3.2.1 研究问题
        3.2.2 研究方法
        3.2.3 研究思路
    3.3 第一个研究问题
        3.3.1 研究问题
        3.3.2 研究方法
        3.3.3 研究对象
        3.3.4 数据收集与分析
    3.4 第二个研究问题
        3.4.1 研究问题
        3.4.2 研究对象
        3.4.3 研究工具
        3.4.4 数据采集
        3.4.5 数据分析
    3.5 第三个研究问题
        3.5.1 研究问题
        3.5.2 研究方法
    3.6 教学实验
        3.6.1 研究问题
        3.6.2 研究对象
        3.6.3 研究方法与设计
        3.6.4 研究工具
        3.6.5 数据收集
        3.6.6 数据分析
第4章 三语习得的影响因素研究
    4.1 语言习得影响因素的分类
    4.2 新疆高校少数民族三语生三语习得现状
        4.2.1 被试的结构
        4.2.2 被试的三语水平
        4.2.3 课程设置
        4.2.4 教材使用
        4.2.5 师资情况
    4.3 三语习得的主要影响因素
    4.4 三语习得的可控性影响因素
        4.4.1 情感因素
        4.4.2 学习者策略因素
        4.4.3 背景语言因素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三语习得可控性影响因素分析
    5.1 学习者可控性影响因素对三语习得者的影响
    5.2 三语习得可控性影响因素间的动态关联
    5.3 学习者可控性影响因素对L3 水平的影响
        5.3.1 学习者可控性影响因素与L3 水平的相关度
        5.3.2 L3“低水平”向“高水平”转化的预测因素
    5.4 性别、民族、教育背景对学习者可控因素的影响
        5.4.1 学习者可控影响因素之性别差异
        5.4.2 学习者可控因素之民族差异
        5.4.3 学习者可控因素之教育背景差异
        5.4.4 基于L3 水平差异的学习者可控因素分析
    5.5 L3“低分”者与L3“高分”者的个案研究
        5.5.1 受访者个人简要信息
        5.5.2 情感因素
        5.5.3 语言因素
        5.5.4 学习者策略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三语习得有效路径的构建与验证
    6.1 三语习得有效路径构的理论依据
        6.1.1 二语习得模式理论
        6.1.2 动态系统理论
        6.1.3 神经语言学与心理语言学基础
    6.2 三语习得有效路径结构模型的构建与修正
        6.2.1 基于可控性影响因素的测量模型
        6.2.2 基于可控性影响因素的结构方程模型
    6.3 三语习得有效路径模型
    6.4 三语习得有效路径模型的创新
    6.5 教学实验研究结果
        6.5.1 实验研究结果
        6.5.2 个体访谈结果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研究结论、启示与建议
    7.1 研究的主要结果
        7.1.1 研究问题一
        7.1.2 研究问题二
        7.1.3 研究问题三
    7.2 启示
        7.2.1 理论启示
        7.2.2 实践启示
        7.2.3 局限性
    7.3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致谢

(9)中外合作办学中优质教育资源的引进标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新世纪以来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迅速
        1.1.2 中外合作办学的质量面临严峻挑战
        1.1.3 中外合作办学中境外优质教育资源的引进备受关注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概念界定
        1.3.1 中外合作办学
        1.3.2 优质教育资源
        1.3.3 标准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1 中外合作办学视野下的优质教育资源观研究
        1.4.2 中外合作办学中优质教育资源的引进目的研究
        1.4.3 中外合作办学中优质教育资源的引进原则研究
        1.4.4 中外合作办学引进优质教育资源的的影响因素研究
        1.4.5 研究述评
    1.5 理论基础
        1.5.1 系统论
        1.5.2 标准构建的原理
    1.6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6.1 研究思路
        1.6.2 研究方法
第2章 中外合作办学视野下优质教育资源的内涵与诉求
    2.1 优质教育资源的构成要素与功能
        2.1.1 文化资源
        2.1.2 制度资源
        2.1.3 物质资源
        2.1.4 教师资源
        2.1.5 特色资源
    2.2 优质教育资源的特征
        2.2.1 稀缺性与相对性
        2.2.2 不均衡性与溢出性
        2.2.3 发展性与创新性
    2.3 中外合作办学对优质教育资源的特殊诉求
        2.3.1 维护我国独立自主的教育主权
        2.3.2 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水平
        2.3.3 促进中外合作办学的可持续发展
第3章 中外合作办学中优质教育资源引进标准的发展历程与现存问题
    3.1 中外合作办学中优质教育资源引进标准的历史回顾
        3.1.1 摸索发展阶段(1993~2003 年):以“国内急需”为引进标准
        3.1.2 快速发展阶段(2004~2015 年):以“三分之一”为引进标准
        3.1.3 稳步发展阶段(2016~至今):以“兼顾数量与质量”为引进标准
    3.2 中外合作办学中优质教育资源引进标准的变迁逻辑
        3.2.1 国家角色主导引进标准的变迁
        3.2.2 工具主义引导引进标准的变迁
    3.3 中外合作办学中优质教育资源引进标准的现存问题
        3.3.1 引进标准的目标定位略显笼统
        3.3.2 引进标准的层级建构缺乏系统性
        3.3.3 引进标准的内容要素亟待完善
第4章 中外合作办学引进优质教育资源的案例分析
    4.1 研究型大学中外合作办学:以西交利物浦大学为例
        4.1.1 摈弃科层管理模式,采用扁平化网络结构管理模式
        4.1.2 突破全英文教学的表象,引进国际化学术英语教学体系
        4.1.3 配合研究型办学定位,配备高质量的师资与生源
        4.1.4 全方位中西融合式办学,凸显和谐管理理念
    4.2 应用型大学中外合作办学:以浙江科技学院中德工程师学院为例
        4.2.1 突破传统课程教学体系的弊端,采纳德国模块化教学体系
        4.2.2 配合应用型办学定位,引进工程专业双师型师资
        4.2.3 引入德国的专业认证体系,保障应用型人才的质量
        4.2.4 突破中德教育理念壁垒,协调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4.3 职业技能型高校中外合作办学:以湖北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中德啤酒学院为例
        4.3.1 学习德国双元制职教办学模式,凸显产教融合
        4.3.2 采纳德国工商行会的考核标准,保障高质量办学
        4.3.3 创办啤酒酿造刊物,加强中德双方专业技术交流
    4.4 关于优化优质教育资源引进标准的经验与启示
        4.4.1 引进标准应与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定位一致
        4.4.2 引进标准应考虑中外合作办学的多样性
        4.4.3 引进标准应兼顾各类教育资源之间的协调性
        4.4.4 引进标准应高度重视办学机构的质量诉求
第5章 中外合作办学中优质教育资源引进标准的优化
    5.1 阐明构建引进标准的原则
        5.1.1 客观性原则
        5.1.2 系统性原则
        5.1.3 协调性原则
    5.2 明确引进标准的目标
        5.2.1 符合新时代国家角色的要求
        5.2.2 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地位
        5.2.3 保障中外合作办学的质量
    5.3 完善引进标准的层级
        5.3.1 国家标准:符合中外合作办学条例的规定
        5.3.2 院校标准:与院校的发展定位相契合
        5.3.3 学科专业标准:兼顾量化标准与质量诉求
    5.4 充实引进标准的内容要素
        5.4.1 文化资源:坚守文化自信与文化互鉴的立场引进
        5.4.2 制度资源:以提升办学效率与办学质量为标准引进
        5.4.3 物质资源:以平衡经济成本与办学利益最大化为标准引进
        5.4.4 教师资源:以高校基本办学条件和跨境教育的师资标准引进
        5.4.5 特色资源:以中外合作办学中方院校的接受力为标准引进
第6章 结语
    6.1 研究结论
    6.2 创新点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附录A:关于中外合作办学引进教育资源的访谈提纲

(10)文化生态学视角下高校大学英语文化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文化生态学概述
三、文化生态视角下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的意义
    (一)顺应时代发展的需求
    (二)促进大学英语教学目标的实现
四、当前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现状
    (一)目的性过强
    (二)课程设置有待完善
    (三)教材有待更新
    (四)跨文化交际意识、英语文化表达能力弱
五、文化生态学视角下的大学英语文化教学策略
    (一)促进中西文化互利共生,构建生态理念
    (二)强化体验互动,构建生态思路
    (三)应用多媒体资源丰富教材内容,以此构建生态教学
    (四)构建师生和谐生态关系
六、结语

四、论大学英语教育的不均衡性(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神经网络的EFL教材文本复杂度分级模型的构建[D]. 唐美华.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09)
  • [2]一项关于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学术英语口语需求分析的实证研究[D]. 王小英. 喀什大学, 2021(07)
  • [3]“互联网+”背景下大学英语评价体系的构建[J]. 张丹. 红河学院学报, 2020(06)
  • [4]当下大学日语教学发展之困——以烟台大学为例[J]. 唐新艳.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20(30)
  • [5]慕课背景下大学英语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 陈琳. 海外英语, 2020(14)
  • [6]新疆高校大学英语教育主流意识形态现状及其对策研究[J]. 孙喆. 新疆警察学院学报, 2020(03)
  • [7]地方高校大学英语进阶式课程体系构建与实践研究[J]. 杨军. 现代英语, 2020(12)
  • [8]三语习得影响因素及有效路径研究 ——以新疆高校少数民族三语生为例[D]. 练丽娟. 吉林大学, 2020(08)
  • [9]中外合作办学中优质教育资源的引进标准研究[D]. 向巧利. 武汉理工大学, 2020(09)
  • [10]文化生态学视角下高校大学英语文化教学策略研究[J]. 缪清. 现代英语, 2020(05)

标签:;  ;  ;  ;  ;  

论大学英语教育的失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