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文化及其当代价值

湖南文化及其当代价值

一、湖湘文化及其当代价值(论文文献综述)

刘小艺[1](2021)在《湖南省歌舞剧院舞剧创作的湖湘文化研究》文中指出

王泓[2](2021)在《左宗棠德育思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阐明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关系。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左宗棠是我国近代着名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毛泽东曾评价“湖湘名人,无出‘曾左’”,鲁迅称其为“中国脊梁”式人物,习近平总书记也在多次针对不同问题的讲话中谈及左宗棠,这表明左宗棠是一个具有历史贡献、值得深入研究的典型人物。特别是左宗棠德育思想虽然具有阶级和时代局限性,但其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身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对其继承弘扬能够为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一定程度的借鉴和启发。本文以历史与现实的双线逻辑对左宗棠德育思想开展客观的研究,完成其当代价值的继承和转化,并进一步探究其当代价值应用的实践路径。为了全面准确地呈现左宗棠德育思想的内容及表现形式,本文首先通过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对左宗棠所处的历史背景进行特定追溯,对其个人经历和思想渊源进行系统梳理,对其德育思想形成过程进行合理总结。然后界定出其思想体系中存在的思想理论、价值观念、理想信念、实践模式等德育思想核心内容,即修身育人思想、爱国安民思想和经世致用思想,进而对左宗棠德育思想的基本特征进行分析,对左宗棠德育思想的历史意义进行评价,对左宗棠德育思想的闪光点和局限性进行审视,遵循继承弘扬传统文化的指导方针,完成对左宗棠德育思想当代价值的转化,将当代价值的应用定位于一种支援性资源工具的育人功能。最后从细分的中小学生、高校大学生、社会人群三类群体对象出发,结合具体的道德现状及问题,探究左宗棠德育思想当代价值的应用及实践路径。简而言之,一方面从理论层面出发,借鉴左宗棠德育思想当代价值的精华内容,用于提升社会成员中不同群体的道德素质,对峙部分社会成员出现的道德问题;另一方面从实践层面出发,结合社会成员中不同群体的学习、生活及成长规律,寻求左宗棠德育思想当代价值应用的可行性实践方法。通过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统一,力求使左宗棠德育思想当代价值能够科学合理地进行实践应用,能够提升新时代社会成员道德水平,助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由点及面,由点及体,使左宗棠德育思想成为利于公民道德建设、丰富思想政治教育、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支援性资源之一,进而实现继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德育思想的理论与实践支持。

张卫良,刘亚萍[3](2021)在《湖湘文化在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中的价值意蕴与融入路径》文中研究指明湖湘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时代价值,是高校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宝贵资源。湖湘文化以人为中心、讲求心性体悟的思想能够激发大学生的主体性;重躬行的知行观能够明确大学生的实践角色;推崇经世致用的理念能够强化大学生的使命担当;矢志不渝的韧劲能够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湖湘文化融入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工作要坚持系统性、适宜性、批判性和创新性的原则,在具体路径方面,要让湖湘文化融入课堂教学、教材书籍、校园文化建设以及实践教学环节。

毛菲[4](2020)在《湖湘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混龄区域游戏的个案研究》文中指出混龄区域游戏作为幼儿园开展混龄教育的基本形式,打破了各年龄各班级之间的界限,通过以大带小、以小促大的教育方式,对于促进幼儿的认知、情感和社会性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湖湘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其融入幼儿园混龄区域游戏,能够使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在相互交往和合作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加深对本土文化的认识和了解,使传统文化在幼儿身上得以延续。因此,开展湖湘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混龄区域游戏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研究采用个案研究法,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W园为研究对象,运用观察法、文献法、访谈法、案例分析法等收集研究资料。研究发现:在对湖湘传统文化进行资源筛选和整合的基础上,W园明确了将民间戏剧融入表演区、饮食文化融入生活区、传统技艺融入益智区、民间艺术融入美工区。对于如何将湖湘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混龄区域游戏,W园从游戏区角布局、游戏开展流程、游戏玩法和规则、教师指导原则与策略方面开展了探索和实践。经过前期的尝试和积累,W园在促进幼儿各领域发展、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促进幼儿园内涵式发展方面,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但还存在如下问题:混龄区域游戏的空间环境过小,部分区域空间设置不合理;混龄区域游戏的材料缺乏延伸性,创新程度不高;混龄区域游戏的幼儿人数过多,教师配比不足;教师在混龄区域游戏中的角色定位不清,观察指导能力不强。在对幼儿园开展混龄区域游戏和将湖湘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混龄区域游戏开展讨论的基础上,本研究提出了如下改进和优化的建议:整合和优化教育资源,科学布局混龄区域游戏;开展全园性的混龄区域游戏,优化混龄区域游戏的组织形式;提高游戏材料的层次性,及时更换和调整游戏材料;准确定位教师的角色,提高教师的观察指导能力。

周刚志,罗芬[5](2020)在《论区域法治文化:类型、理据与发展方略——以湖湘法治文化为范例》文中研究说明从各国法治的历史沿革及其法治信仰构造、哲学认识论基础,我们可以将世界范围内"区域法治文化"归纳为"欧陆理性主义法治文化""英美经验主义法治文化""新加坡威权主义法治文化"等几种类型。我国的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属于"新型法治文化",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与"社会主义"内涵。相对于国家法治文化而言,"湖湘文化"等区域法治文化是中国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和发展湖湘法治文化等区域法治文化,不仅是湖南等省积极推进地方法治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史孟雨[6](2020)在《毛泽东劳动观及其当代价值》文中研究表明劳动贯穿毛泽东思想的各个历史时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理论状态,对毛泽东劳动观探索要立足于整个中国的历史环境之中,全面审视每个重要历史时期毛泽东劳动观呈现出的不同思想内容。本文翻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用历史和逻辑辩证统一的方法、系统的对毛泽东劳动观形成的思想历程和发展脉络进行全面客观的梳理,总结发现毛泽东劳动观深刻内涵和重要的现实意义,用来指导当代劳动观的构建。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传入为中国工人阶级寻求自身解放提供了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主要理论支撑,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劳动经验为毛泽东的劳动观提供了参考与借鉴,中国传统劳动观和五四运动时期非主流劳动观对毛泽东劳动观形成提供了部分理论依据。从革命战争时期到新中国成立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毛泽东思想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表现。毛泽东劳动观蕴含着丰富的内容,本文重点从劳动经济观、劳动政治观、劳动观文化观、劳动社会观四个方面对毛泽东劳动观进行了概阐述。对理论的研究要回归到现实的指导上,毛泽东劳动观的研究是为了对当代劳动观构建提供了指导,毛泽东劳动观为革命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保障了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培育了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培育了全国人民热爱劳动的高涨情绪、巩固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面对当代存在的“劳动光荣”理念淡化、劳动教育功能弱化,忽视体力劳动者以及劳动者主体地位下降等劳动问题,研究毛泽东劳动观的当代价值对于解决当代劳动问题,构建引领当代正确的劳动观提供根本遵循和方法指导。

王芳[7](2020)在《曾国藩教育思想对现代语文教学的启示》文中研究表明曾国藩是清代着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和教育家。在长期的学术研究和社会活动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育思想,他通过大量日记、书信和诗文以自己的治学心得来教育兄弟和后辈,且很多篇幅专门向兄弟、子女们介绍读书写作的技巧和经验。他既高度关注看读写作的全方位培养,体现教育功能和方法的多元性和丰富性,还重视从某些领域突破前人的见解,从如今来看仍显现出极为重要的活力。里面很多先进的教育思想对现代语文教学有着极为重要的启示。本论文将结合《曾国藩家书》和有关着作,系统性地整理和解读曾国藩的教育思想,论证这一思想的合理性和指导意义。在绪论部分,着重将本文研究的缘起与研究意义进行介绍,从当今语文教育的现实情况出发,阐述本文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等,介绍国内外研究现状,并总结研究方法和思路。整个文章分成三大章节来阐述。第一章,讲解曾国藩教育思想产生的文化背景与理论根源,为曾国藩形成的教育体系和造就的教育功能寻求历史根据。并进一步探讨其在对前人教育理念的继承与突破上,形成的更具价值的教育思想。第二章,着重从整体上归纳和总结《曾国藩家书》等有关原始材料和诸多研究者对曾国藩思想所做的评价、论述,进而提炼出以内圣外王为追求的教育目的,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教育内容,以灵活多变、因材施教为教育方式的内涵。第三章,以现代语文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出发点,通过对现代语文教学常见的各类问题进行反思,从语文教育教研者的视角就当前教学状态给予针对性的改善措施,论述曾国藩教育思想对现代语文教学的启示。

赵磊[8](2020)在《毛泽东历史观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毛泽东历史观基于深厚的理论渊源以及丰富的实践基础而产生。在早年的私塾教育和新式教育中,毛泽东受到中国传统史学、湖湘文化的影响,早期历史观中有着深厚的内圣外王之道。毛泽东投身社会的实际斗争后,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直接影响下,他的历史观从倡导不流血革命的唯心史观彻底转向了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唯物史观。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的实践中,毛泽东的阶级史观、人民史观得以形成和发展,加速了革命胜利的进程。社会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的生产力史观进一步发展,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方法论指导。毛泽东指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东西。据此,毛泽东基于中国的社会实际情况和革命斗争的实践,发展出了实事求是的辩证唯物主义,表现为矛盾普遍性的观点、实践第一的观点,对统一全党思想、指导革命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在革命斗争的实践中,毛泽东总结出了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动力是社会两对基本矛盾,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这是毛泽东提出的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完整概念,在理论上对历史唯物主义进行了符合时代发展的创新。历史的发展有其规律性,呈现出螺旋前进的特点。在革命中,毛泽东始终坚持运用调查分析的方法扎根人民群众当中,将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探索社会的发展形态、历史的发展规律,紧紧把握时代的脉搏以指引革命的发展,而要推动革命的顺利进行,就要研究战争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根据战争环境的变化发挥指挥员的主观能动性,以取得战争的主动权。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基本途径,人们要经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的过程,才能使得实践和认识的内容上升到科学的高度,是为“实践第一”的辩证实践论。毛泽东指出矛盾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而人作为驾驭社会矛盾的主体,只有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相结合才能改造中国社会,改造自然界。毛泽东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其历史主体性不容置喙。在革命斗争的实践中,毛泽东强调工人阶级是革命的领导阶级,并指出只有团结中国最广大的农民阶级,组成工农联盟才是近代中国革命胜利之本,建立最广泛的民族统一战线,是推动中国革命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走向胜利的重要力量。毛泽东历史观作为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下通过研究毛泽东的历史观有助于深化毛泽东思想的研究,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为新时代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提供理论武器。

李天赐[9](2020)在《毛泽东民生思想及其当代启示研究》文中指出从古至今,民生问题与人民生活幸福息息相关,历来是执政者所关注的问题,中国共产党十分关心民生建设。毛泽东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代核心领导人,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致力于解决民生问题。毛泽东民生思想始终坚持以人民群众为核心,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理论支撑,在汲取中国优秀传统民生思想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在中国长期革命建设中的实践,不断孕育而生,形成了完整的民生思想体系。毛泽东民生思想的形成与他个人的成长经历和湖湘文化的影响密不可分,而革命实践则直接推动了毛泽东民生思想的形成。从土地革命到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再到新中国成立,毛泽东对民生问题的思考与认识逐步深化,其民生思想发展也日趋成熟。毛泽东民生思想具有时代性、人民性、创新性三大特征,而毛泽东民生建设思想的最大特点是没有脱离时代与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核心问题,片面空谈民生。毛泽东民生思想的核心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以制度建设为基础改善保障民生,保障弱势群体权益,经济上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在维护社会公平方面,毛泽东致力于反对一切官僚特权,惩治贪污腐败,维护党和政府的良好形象。毛泽东民生思想实践取得的效果显着,首先是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其次,巩固了新中国政权,维护了社会稳定。再次,毛泽东着眼于新中国民生建设的基础性和根基性工作,为中国当前民生事业取得重要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不可否认,毛泽东在经济建设上忽视了生产力发展规律,在举国之力发展重工业的背景下偏重于积累,未能及时充分地改善人民生活,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但是,毛泽东民生思想的很多方面对今天中国社会发展和民生建设,仍然具有重要意义。比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坚持维护公平正义的民生价值标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与时俱进地全面改善民生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以制度建设为基础不断拓展民生的新境界等。毛泽东主张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与强化人民监督、舆论监督的方法对当今社会党风廉政建设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郭珍[10](2020)在《高中地理地域文化课程资源开发研究 ——以“湖湘文化”为例》文中指出2018年教育部颁布《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版)》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地理课程改革进入深化发展阶段,地理课程专家和一线地理工作者仍然重视地理课程资源开发研究。近年来,为提升民族文化自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走进中学课堂的呼声日益高涨。为此,中学地理教师也在尝试在地理课堂上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际上,落实到每个地区,优秀地域文化传统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早前已有学者关注到地域文化在高中地理教育中的价值,但经笔者查阅文献资料发现,开展高中地理地域文化教学的研究并不多见,基于地域文化视角展开高中地理课程资源开发的研究则是少之又少。因此,本文试图建立地域文化与地理教学之间的联系,以湖湘文化为例,进行高中地理地域文化课程资源开发研究,以弘扬湖湘文化精神,发展学生个性意识,延伸地理特色课堂。通过回顾前人有关地域文化研究、地理课程资源开发研究及两者结合的相关研究,本文提出3大研究方向和问题:如何分析高中地理湖湘文化课程资源开发条件;如何进行高中地理湖湘文化课程资源开发;如何编写高中地理湖湘文化课程资源开发案例设计。为此,本文主要集中解决这些问题,以构建本研究基本框架。纵观全文,本研究主体内容主要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理论研究探讨。从基本概念研究出发,探讨本研究基础。本研究主要厘清地域文化、湖湘文化、地理课程资源及地理课程资源开发的基本概念。以生活教育理论、过程模式理论、地理教学理论和多元文化教育理论为本研究理论支撑。第二部分,开发条件分析。地理教材是基本的地理课程资源,但不是唯一的地理课程资源。教师可以根据地理教学需要开发地理课程资源。为此,笔者首先进行高中地理教材地域文化分析,为湖湘文化课程资源分析提供基本方向。随后,展开高中地理湖湘文化课程资源分析,为后续案例设计提供开发内容选择。基于文献研究分析,可以将这两方面视为开发的基本条件。第三部分,开发实施指导。高中地理课程资源开发实践离不开基本理论的指导。本研究以生活教育理论、过程模式理论等理论支撑为基本指导,确立高中地理湖湘文化课程资源开发的基本原则、开发方式和开发流程。本研究以地域性、学科性、适应性和实践性为原则指导;以实践体验式、问题探究式和主题情境式为方式指导;以目标、资源、教学、评价四步走为流程指导,旨在增强开发案例设计的科学性。第四部分,开发案例设计。遵循高中地理湖湘文化课程资源开发的原则、方式和流程指导,本部分内容重点阐述典型开发案例设计过程。主要从高中地理湖湘文化课程资源中选择洞庭湖水文化、湖湘茶文化和湖湘建筑文化为开发对象,分别采取不同的开发方式设计3个案例:访洞庭文化之旅、探安化黑茶区位、寻靖港古镇兴衰。

二、湖湘文化及其当代价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湖湘文化及其当代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2)左宗棠德育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目的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之处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研究涉及的相关概念
        2.1.1 德育
        2.1.2 思想政治教育
        2.1.3 道德教育
        2.1.4 三者的概念界定
    2.2 研究遵循的理论基础
        2.2.1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2.2.2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唯物史观理论
        2.2.3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论述
    2.3 研究涉及的相关关系
        2.3.1 公民道德建设与传统文化的内在关系
        2.3.2 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文化的内在关系
        2.3.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传统文化的内在关系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左宗棠德育思想的形成
    3.1 左宗棠德育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3.1.1 朝廷政治内忧外患
        3.1.2 经济发展曲折缓慢
        3.1.3 文化变迁推陈出新
    3.2 左宗棠的个人经历
        3.2.1 求学教书与修身积德
        3.2.2 平乱安民与抵御外侵
        3.2.3 经世致用与洋务运动
    3.3 左宗棠德育思想形成的理论渊源
        3.3.1 对圣贤学问与古人典范的选择性继承
        3.3.2 对湖湘文化的传承发扬
        3.3.3 对左氏家学的集大成
        3.3.4 对贤者友人思想的学习升华
    3.4 左宗棠德育思想的形成过程
        3.4.1 萌芽阶段
        3.4.2 发展阶段
        3.4.3 成熟阶段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左宗棠德育思想的主要内容及特征
    4.1 “礼制傲气”与“义高于利”的修身育人思想
        4.1.1 “性即理也”与“以敬存理”
        4.1.2 “礼制傲气”与“动心忍性”
        4.1.3 “义高于利”与“以义制利”
    4.2 “义与天下同安危”的爱国安民思想
        4.2.1 抵御侵略维护国家统一
        4.2.2 治政安民谋划久安长治
        4.2.3 自强自立为求强国富民
    4.3 “穷经将以致用”的经世致用思想
        4.3.1 对国文典籍的经世致用
        4.3.2 对西学长技的经世致用
    4.4 左宗棠德育思想的基本特征
        4.4.1 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
        4.4.2 对时代现实的理性思考
        4.4.3 对民族性格的传承弘扬
        4.4.4 源于实践并用于实践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左宗棠德育思想的评价
    5.1 左宗棠德育思想的闪光点
        5.1.1 对于义利观的独特见解
        5.1.2 对于实践思维的独特运用
        5.1.3 对于教育实践的独特方法
        5.1.4 对于自强自立的独特主张
    5.2 左宗棠德育思想的局限性
        5.2.1 维稳封建阶级统治的思维根基
        5.2.2 封建地主阶级属性的忠君理念
        5.2.3 对农业与工商业的不对等重视
        5.2.4 家庭教育中的重男轻女观念
    5.3 左宗棠德育思想的历史意义
        5.3.1 左宗棠其人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较高的历史地位
        5.3.2 左宗棠德育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5.3.3 左宗棠德育思想在中国德育思想史上具有一定的历史地位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左宗棠德育思想的当代价值
    6.1 左宗棠德育思想的当代价值转化
        6.1.1 客观评判左宗棠德育思想当代价值
        6.1.2 转化创新左宗棠德育思想当代价值
        6.1.3 对左宗棠德育思想当代价值应用的定位
    6.2 助力中小学生道德启蒙与教化
        6.2.1 “学为圣贤”帮助建立崇德修身的信仰
        6.2.2 “抵御侵略”助力培植爱国爱民的情感
        6.2.3 “读书明理”与“学以致用”助力培养自我教育的习惯
    6.3 助力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6.3.1 “崇俭广惠”与“自省自律”助力修炼高尚君子之人格
        6.3.2 “抵御侵略”与“自强自立”助力明确报国利民之志向
        6.3.3 “穷经将以致用”助力锻炼经世致用之能力
    6.4 提升社会人群道德水平
        6.4.1 “礼制傲气”与“见利思义”提升个人道德修养
        6.4.2 “爱国安民”与“自强自立”规范爱国实践行为
        6.4.3 左氏家庭德育内容与方式启发家庭德育理念
    6.5 左宗棠德育思想当代价值的实践路径
        6.5.1 助力中小学生道德启蒙教化的实践路径
        6.5.2 助力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
        6.5.3 提升社会人群道德水平的实践路径
    6.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湖湘文化在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中的价值意蕴与融入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一、湖湘文化在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中的时代价值
    (一)湖湘文化注重人的主体性发挥
    (二)湖湘文化讲求知行合一
    (三)湖湘文化推崇经世致用
    (四)湖湘文化强调矢志不渝的定力坚守
二、湖湘文化融入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工作的原则
    (一)系统性原则
    (二)适宜性原则
    (三)批判性原则
    (四)创新性原则
三、湖湘文化融入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工作的路径
    (一)统筹湖湘文化融入课堂教学
    (二)促进湖湘文化融入教材书籍
    (三)推进湖湘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
    (四)推动湖湘文化资源融入实践教学环节

(4)湖湘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混龄区域游戏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一、混龄区域游戏对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
        二、幼儿教育在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基础地位
        三、湖湘传统文化融入混龄区域游戏的独特价值
        四、研究者的个人兴趣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传统文化的相关研究
        二、区域游戏的相关研究
        三、混龄儿童游戏的研究
        四、已有研究述评
    第三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四节 概念界定
        一、湖湘传统文化
        二、区域游戏
        三、混龄区域游戏
第二章 研究设计
    第一节 研究目的
    第二节 研究内容
    第三节 研究方法
        一、个案研究法
        二、资料收集的方法
    第四节 研究对象的选择
    第五节 研究过程
第三章 湖湘传统文化融入W园混龄区域游戏的资源筛选
    第一节 W园湖湘传统文化资源的筛选与整合
        一、W园湖湘传统文化资源的筛选
        二、W园湖湘传统文化资源的整合
    第二节 湖湘传统文化融入W园混龄区域游戏
        一、民间戏剧融入表演区的材料投放和活动开展
        二、饮食文化融入生活区的材料投放和活动开展
        三、传统技艺融入益智区的材料投放和活动开展
        四、民间艺术融入美工区的材料投放和活动开展
第四章 湖湘传统文化融入W园混龄区域游戏的实践状况
    第一节 湖湘传统文化融入W园混龄区域游戏的路径
        一、根据传统文化特点设置混龄区角布局
        二、逐步明确混龄区域游戏开展的时间和流程
        三、明确不同混龄区域游戏的玩法与规则
        四、混龄区域游戏教师指导原则与策略
    第二节 湖湘传统文化融入W园混龄区域游戏的成效
        一、促进幼儿各领域的发展
        二、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三、促进幼儿园内涵式发展
    第三节 湖湘传统文化融入W园混龄区域游戏存在的问题
        一、混龄区域游戏的空间环境过小,部分区域空间设置不合理
        二、混龄区域游戏的材料缺乏延伸性,创新程度不高
        三、混龄区域游戏的幼儿人数过多,教师配比不足
        四、教师在混龄区域游戏中的角色定位不清,观察指导能力不强
第五章 湖湘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混龄区域游戏的反思建议
    第一节 对湖湘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混龄区域游戏的反思
        一、对幼儿园开展混龄区域游戏的反思
        二、对湖湘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混龄区域游戏的反思
    第二节 湖湘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混龄区域游戏的建议
        一、整合和优化教育资源,科学布局混龄区域游戏的空间
        二、开展全园性的混龄区域游戏,优化混龄区域游戏的组织形式
        三、提高游戏材料的层次性,及时调整和更换游戏材料
        四、准确定位教师的角色,提高教师的观察指导能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论区域法治文化:类型、理据与发展方略——以湖湘法治文化为范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 世界法治文化的区域类型
    (一)欧陆理性主义法治文化
    (二)英美经验主义法治文化
    (三)新加坡威权主义法治文化
二 中国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理据
    (一)中国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社会主义”内涵
        第一,中国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应当遵循“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第二,中国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传承和发展了中国革命法治文化。
        第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制度基石。
    (二)中国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中国”特色
三 中国区域法治文化的发展方略
    (一)“湖湘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
    (二)“湖湘法治文化”是典型的中国区域法治文化
        第一,加强湖湘文化顶层设计,弘扬湖湘法治文化的价值理念。
        第二,依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打造湖湘法治文化的传播平台。
        第三,提升乡村组织法治文化,创新湖湘法治文化的时代内涵。

(6)毛泽东劳动观及其当代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时代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2 研究意义及目的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关于毛泽东劳动观形成过程的研究
        1.3.2 关于毛泽东劳动观基本内容研究
        1.3.3 关于毛泽东劳动观的当代价值研究
        1.3.4 毛泽东劳动观研究述评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重点及创新点
2 毛泽东劳动观的形成过程
    2.1 毛泽东劳动观形成的历史背景
        2.1.1 落后的社会经济条件
        2.1.2 工人阶级的诞生以及寻求自身解放的需要
        2.1.3 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传播
    2.2 毛泽东劳动观形成的思想渊源
        2.2.1 对马克思恩格斯劳动观的继承与发展
        2.2.2 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劳动观的实践借鉴
        2.2.3 对中国传统劳动观的批判继承
        2.2.4 对西方非主流劳动观实践的审察
    2.3 毛泽东劳动观在不同历史阶段的表现
        2.3.1 大革命时期毛泽东劳动观的表现(1924年-1927年)
        2.3.2 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劳动观的表现(1927年-1937年)
        2.3.3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劳动观的表现(1937年-1949年)
        2.3.4 新中国建立以来毛泽东劳动观的表现(1949年-1976年)
3 毛泽东劳动观的基本内容
    3.1 劳动经济观
        3.1.1 重视劳动生产对革命和经济建设的促进作用
        3.1.2 重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3.1.3 坚持实行按劳分配的分配原则
    3.2 劳动政治观
        3.2.1 干部劳动成为一项制度
        3.2.2 通过劳动实现人民当家做主的政治权利
        3.2.3 军队变为生产队参与生产劳动
        3.2.4 劳动改造犯罪分子
    3.3 劳动文化观
        3.3.1 无产阶级意识的锻造
        3.3.2 劳动光荣精神的塑造
        3.3.3 多种方式宣传劳动精神
    3.4 劳动社会观
        3.4.1 关注劳动者就业问题
        3.4.2 劳教结合的教育模式
4 毛泽东劳动观的历史意义与当代价值
    4.1 毛泽东劳动观的历史意义
        4.1.1 为革命胜利提供了丰富的人力保障
        4.1.2 培养了全国人民热爱劳动的高涨情绪
        4.1.3 培育了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4.1.4 保障了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
        4.1.5 巩固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
    4.2 毛泽东劳动观的当代价值
        4.2.1 发扬“劳动光荣”的劳动思想理念
        4.2.2 贯彻劳动平等、劳动不分高低贵贱的思想内核
        4.2.3 坚持劳动育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4.2.4 尊重劳动和劳动者,夯实劳动者的主体地位
5 结论
6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硕士研究生学习期间发表的论文

(7)曾国藩教育思想对现代语文教学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及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第一章 曾国藩教育思想的形成
    第一节 曾国藩教育思想形成的文化背景
        一、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积淀
        二、湖湘地域文化及环境的熏陶
        三、曾氏耕读家风的传承
        四、内忧外患的时代影响
    第二节 曾国藩教育思想形成的理论根源
        一、儒家思想
        二、理学思想
        三、兼采众家
第二章 曾国藩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多元性、统合性的教育目的观
        一、经世致用的治国人才
        二、进德修身的治家人才
    第二节 阅读教育内容观
        一、精思博览——读书方法的选择
        二、体察涵泳——探求文意的途径
        三、高诵密吟——语感习得的方法
        四、圈点评注——鉴赏能力的培养
    第三节 写作教育内容观
        一、气韵雄奇——关注文章的气势
        二、珠圆玉润——注重行文的圆润
        三、善于摹仿——讲究作文的词藻
        四、笔仗雄拔——重视诗文的立意
    第四节 灵活多变、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观
        一、持之以恒,知行结合
        二、因材施教,严慈相济
        三、言传身教,导之以启
第三章 曾国藩教育思想对现代语文教学实施的启示
    第一节 现代语文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现代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现代语文写作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二节 曾国藩教育思想对现代语文教学目标的启示
        一、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二、优化三维目标
    第三节 曾国藩教育思想对现代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
        一、诵读为本,培养语感
        二、因声求气,言文融合
        三、提倡涵泳与注目阅读感悟
        四、运用批注评点阅读法
    第四节 曾国藩教育思想对现代语文写作教学的启示
        一、加强写作谋篇布局的指导
        二、加强写作的摹仿练习
        三、读写结合,以读促写
        四、以学生生活实践为基础,激发写作兴趣
    第五节 曾国藩教育思想对现代语文教学方法的启示
        一、进行对话式教学
        二、运用启发式教学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8)毛泽东历史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课题来源、创新点以及本课题的指导思想
        (一)课题来源
        (二)创新点
        (三)本课题的指导思想
    二、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综述
        (二)国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比较分析法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现实意义
第一章 毛泽东历史观形成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一、毛泽东历史观的思想基石
        (一)中国传统史学的熏陶
        (二)湖湘文化的影响
        (三)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直接影响
    二、毛泽东历史观的实践基础
        (一)亡国灭种的现实危机和天崩地裂的社会剧变
        (二)中国社会和革命的实践
第二章 毛泽东的唯物辩证史观
    一、毛泽东论辩证唯物主义
        (一)矛盾普遍性的观点
        (二)实践第一的观点
    二、毛泽东论历史唯物主义
        (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三)阶级和阶级斗争
第三章 毛泽东的历史规律论
    一、毛泽东论中国社会形态
        (一)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理论
        (二)社会主义制度终究要代替资本主义制度
    二、毛泽东论中国历史发展规律
        (一)新的进步的东西终究要代替旧的落后的东西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关系
        (三)过渡时期的理论
    三、毛泽东论中国革命的必然性
        (一)革命是阶级矛盾激化的产物
        (二)革命的目的在于解放生产力
    四、毛泽东论军事斗争规律
        (一)战争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
        (二)根据战争环境发挥指挥员的主观能动性
第四章 毛泽东的历史实践论
    一、知行合一辩证实践论
        (一)“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三)社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二、革命的能动的反映论
        (一)意识对存在的反作用
        (二)认识对实践的能动作用
第五章 毛泽东的历史主体论
    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一)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二)人民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三)正确认识领袖和群众的关系
    二、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一)人民群众在任何时期都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
        (二)人民群众是真正的铜墙铁壁
    三、无产阶级是近代革命的领导阶级
    四、工农联盟是近代中国革命胜利之本
        (一)中国的工农联盟是一种天然的联盟
        (二)实行土地改革是巩固工农联盟的第一要义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9)毛泽东民生思想及其当代启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 选题背景与意义
        (一) 选题背景
        (二) 选题意义
    二、 研究现状与评析
        (一)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二) 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三) 对现有成果的总结
    三、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三) 可行性分析
第二章 毛泽东民生思想的起源和发展
    一、 关于民生的相关概念界定
        (一) 民生的内涵
        (二) 民生与民本、民主的区别
    二、 毛泽东民生思想的理论渊源
        (一) 传统民本思想和大同思想是毛泽东民生思想的历史渊源
        (二) 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是毛泽东民生思想形成的理论基石
        (三) 中国近代改革和革命理论是毛泽东民生思想形成的理论前提
    三、 毛泽东民生思想的形成及特征
        (一) 毛泽东民生思想的萌芽和形成
        (二) 毛泽东民生思想的发展和成熟
        (三) 毛泽东民生思想的主要特征
第三章 毛泽东民生思想的主要内涵
    一、 毛泽东民生思想的主要内涵
        (一)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民生理念
        (二) 改善民生必须以制度建设为根基
        (三) 保障群众利益维护社会公平
    二、 毛泽东民生思想与实践的成就与局限
        (一) 毛泽东民生思想与实践的巨大成就
        (二) 毛泽东民生建设的局限性
第四章 毛泽东民生思想的当代启示
    一、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执政党的神圣职责和终极目标
        (一)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
        (二) 坚持维护公平正义的民生价值标准
    二、 民生建设既要全面推进也要与时俱进
        (一) 全方位地推进新时代的民生建设事业
        (二) 与时俱进地拓展民生工作的外延和内涵
    三、 全面深化改革是推动民生建设的动力和基石
        (一) 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
        (二) 以制度建设为基础不断拓展民生的新境界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10)高中地理地域文化课程资源开发研究 ——以“湖湘文化”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高中地理教育改革的深化
        1.1.2 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的需求
        1.1.3 地域文化传统传承的需要
        1.1.4 高中乡土教育发展的影响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研究现状评述
    1.4 研究方案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方法
        1.4.4 技术路线
2.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地域文化
        2.1.2 湖湘文化
        2.1.3 地理课程资源
        2.1.4 地理课程资源开发
    2.2 理论基础
        2.2.1 生活教育理论
        2.2.2 过程模式理论
        2.2.3 地理教学理论
        2.2.4 多元文化教育理论
3. 高中地理湖湘文化课程资源开发条件分析
    3.1 高中地理教材地域文化分析
        3.1.1 不同版本教材地域文化课文系统分析
        3.1.2 湘教版地理教材地域文化整合性分析
    3.2 高中地理湖湘文化课程资源分析
        3.2.1 湖湘山水文化
        3.2.2 湖湘饮食文化
        3.2.3 湖湘建筑文化
        3.2.4 湖湘红色文化
    3.3 小结
4. 高中地理湖湘文化课程资源开发
    4.1 开发原则
        4.1.1 地域性原则
        4.1.2 学科性原则
        4.1.3 目标性原则
        4.1.4 实践性原则
    4.2 开发方式
        4.2.1 实践体验式
        4.2.2 问题探究式
        4.2.3 主题情境式
    4.3 开发流程
        4.3.1 研制教学目标,收集相关资源
        4.3.2 筛选资源信息,确定资源价值
        4.3.3 选择教学方式,设计开发案例
        4.3.4 评价开发效果,实现资源共享
    4.4 小结
5. 高中地理湖湘文化课程资源开发案例设计
    5.1 案例一: 访洞庭文化之旅
    5.2 案例二: 探安化黑茶区位
    5.3 案例三: 寻靖港古镇兴衰
    5.4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绪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湖湘文化及其当代价值(论文参考文献)

  • [1]湖南省歌舞剧院舞剧创作的湖湘文化研究[D]. 刘小艺. 南京艺术学院, 2021
  • [2]左宗棠德育思想研究[D]. 王泓.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21
  • [3]湖湘文化在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中的价值意蕴与融入路径[J]. 张卫良,刘亚萍. 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1(01)
  • [4]湖湘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混龄区域游戏的个案研究[D]. 毛菲.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4)
  • [5]论区域法治文化:类型、理据与发展方略——以湖湘法治文化为范例[J]. 周刚志,罗芬.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4)
  • [6]毛泽东劳动观及其当代价值[D]. 史孟雨.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7]曾国藩教育思想对现代语文教学的启示[D]. 王芳. 贵州师范大学, 2020(12)
  • [8]毛泽东历史观研究[D]. 赵磊. 湘潭大学, 2020(02)
  • [9]毛泽东民生思想及其当代启示研究[D]. 李天赐. 石家庄铁道大学, 2020(04)
  • [10]高中地理地域文化课程资源开发研究 ——以“湖湘文化”为例[D]. 郭珍.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湖南文化及其当代价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