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黑道”的传承与模仿

中国“黑道”的传承与模仿

一、中国“黑社会” 继承与模仿(论文文献综述)

李岩[1](2020)在《东亚新电影中的性别政治研究(1987-2020)》文中研究说明1987年以来,东亚社会在政治、文化、经济、技术等方面都经历了剧烈的转型,社会生存环境的变化必然带来新的创作形式和认同体验,进而使电影创作中的性别观念、性别形象、性别关系等方面都发生了关键的文化政治的转向。本文紧抓性别政治研究的三大脉络,即男性、女性和性少数,在具体的历史文化语境中,考察各阶段东亚新电影中的性别政治生产以及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本文受到文化研究、演化心理学、后人类和赛博女性主义等理论的启发,并综合借鉴性别文化研究如男性研究、女性主义、酷儿理论、性别身份、性别表演等最新成果,对东亚新电影中的性别政治中的性别气质、性别心理、性别隐喻、性别关系等方面进行研究。从认识论层面,性别政治不应简单地被视为一种女性主义运动的文化建构,而是以种族、阶级、地域、年龄等多元文化分析范畴共同形成的、交织性的多元文化视角,这使性别成为一种主体性身份建构的力量。另一方面,人工智能和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也同时在解构和颠覆传统观念对性别乃至人本身之概念的理解,由后人类理论而发展出对传统性别政治观念的挑战。因此,本文在对东亚新电影中的性别政治现象进行梳理和研究时,将把性别政治现象作为一种生物本能与文化行为的综合性产物,并结合影视文化研究和文本分析,对东亚新电影相关视听表征进行解码。本文主要分为六部分:绪论部分阐述本文选题依据与背景,概括国内外研究进展,并在分析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的基础上,确定本文研究切入点;第一章通过对人本主义起源和发展的分析,厘清人类社会身份政治内生性矛盾的发生原理;并以赛博女性主义和后人类理论为基础,为性别政治问题的终结提出一定的解决方案,并对后冷战以来,东亚社会中,政治、经济和电影政策历史转型背景和后浪潮下与性别政治相关的东亚新电影作品进行梳理,归纳出东亚新电影的大致格局。第二章以东亚新电影中的父权的主体性危机及其权力结构的消解,对其从弑父到无父的历史沿革进行梳理,探索男性主体形象建构和变迁以及主体性危机的原因,阐释传统父权叙事的危机和父权关系转化的原理;再从从寻父到崇父,讨论新父权结构再确立的路径。从传统秩序的解体及其话语转向,探索东亚男性权力主体的建构方式,以及男权衰落和男性形象的弱化转型的发生机制。第三章从全球化和后殖民语境下的女性电影中的权力置换进行分析,阐释被客体化的和被物化的女性形象,分析东亚和女性双重他者视域下的女性主体叙事;并通过换装与换体电影中的主体身份置换建构,分析历史转折中的家庭关系从诞生到崩解过程;并以女性作为导演的电影生产与主妇权力战场下的突围相结合,分析东亚新电影中女性受难、荡妇羞辱和女性复仇的镜语表达,突出女性权力话语转换下对主体观视结构的挑战和否定。第四章从政治正确的话语建构范式出发,以“去他者化”的性别语境,回应性少数题材东亚新电影的诞生与崛起的历史原因。并从生物学角度,区分性取向和性别认同的差异,建构起性少数平权的理论基础;同时,通过对相关社会环境与具体文本的分析,探索“LGBTQIA+”群体中真性少数的平权;由社会审美的性少数转向,探索百合、耽美等伪性少数的禁忌趣味,并以其禁忌文本的消解与建构模型,探索性少数文化群体符号学游击战的运行机制,最后,从文本出发,探索不同性别、性向与性认同主体间欲望的共通之处。结论部分分别从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层面对本文进行总结,提炼研究创新点,指出性别政治问题的最终解决方案。

刘津竹[2](2020)在《马里奥·普佐《教父》系列与张成功《黑色》系列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中美都曾诞生、孕育、发展了带有本土特色和时代特点的黑社会组织。犯罪集团在不同领域进行交叉渗透,对所处时代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而马里奥·普佐(以下简称马里奥)与张成功,以黑社会为原型的小说创作,就是对这段罪恶血腥历史的回忆与再现。深度解读“人”这一行为主体在社会环境下的恶化。阅读并深思这类带有黑色元素的文学作品,对个人奋斗、社会批判具有指导意义,本文拟从平行研究角度,分三步论述二者异同。第一部分,比较中国、美国黑帮诞生的不同缘起,这是作家进行文学创作的根与源,是小说内容得以立足的大背景。立足中美异质的社会、历史、地理背景,通过文学分析,阐释异质原因。深入探析作家对社会的批判,严苛、混沌、无序的社会,导致犯罪行为层出不穷、屡禁不止,这是社会固有缺陷导致的。第二部分,比较二者小说创作的内容形式异同。通过不同形态类比与细读方式,深入探讨作品内涵为世道人心带来的非凡张力。物竞天择,适者生存,黑帮已然适用达尔文社会进化论,社会底层暴力革命就必然涉及对既有社会秩序的反叛,侵犯固有阶层既得利益,战斗群体搅乱世界,最终被社会正义裁决。第三部分,比较二者文学性的内涵与外延。从人性、政治、哲学角度,站在文化分析高度,探讨二者小说创作的可借鉴性与宣泄净化意义,披露人性恶本质。性本恶滋养犯罪,浮华奢靡环境中,人性贪婪展露无疑。黑白相生,美丑与共是不可分割矛盾体,对真善美的执念,坚信因果轮回,邪不压正,体现正义光明的生存法则。综上所述,马里奥与张成功以黑社会为主体的通俗文学创作,是对人性的思考,是关于人的研究,更是对人性遭难的批驳与反馈。目前研究多为单向论述,没有全面系统的比较阐述,本文运用平行研究等外部研究方法,涉及文学社会学。笔者拟从宽角度、多侧面、广视阈,综合理清二者小说系列的主旨架构。

吴素菁[3](2020)在《女性谱系与女性成长:“那不勒斯四部曲”中的母女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埃莱娜·费兰特是意大利当代一位匿名女作家,作品具有强烈的女性主义色彩。值得注意的是费兰特本人曾提及法国女性主义者露丝·伊里加蕾和意大利女性主义者对她产生过影响,伊里加蕾提出的“女性谱系”理论与意大利女性主义者提出的“交托”理论共同之处便在于都关注到母女关系对女性成长的帮助。这与“那不勒斯四部曲”的书写内容有契合之处,因为与以往作品不同的是,在“那不勒斯四部曲”中费兰特首次塑造了两位女主人公:莱农和莉拉。她们之间表现出超越友谊的复杂感情,她们之间的关系更近似于母女关系。这种关系支撑彼此共同度过成长中的困难,表现了母女关系对女性成长的重要性。借用女性谱系理论探究“那不勒斯四部曲”中的母女关系,能够对“那不勒斯四部曲”有更深刻的理解。论文一共包括三部分:引言、正文和结语,其中正文分为四章。第一章探究“那不勒斯四部曲”中母女关系表现出的女性谱系断裂的现象。在女性谱系理论的关照下,女性谱系的断裂集中表现在母女之间交流的阻隔,母女之间的关系走向对立和失衡。那不勒斯社会中的男权文化是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女性因此盲目认同暴力、过分追求金钱、完全服从宗教。第二章集中分析“那不勒斯四部曲”中叙述者莱农作为女儿的迷失和追寻。在拉康的“镜像”理论视域中,莱农和莉拉形成反差。莱农表现出失语、身心发育失衡及乖巧的特点,这是莱农无法长大的表现。她因此试图通过找寻理想母亲、寻求男性认同以获得成长的力量,但最终她还是沉默的对象。此后她寻求到莉拉的帮助,莉拉因此与莱农具有特殊的象征母女关系。第三章探究女性谱系在母女关系上的联结。借用神话原型批评理论以及意大利女性主义者倡导的“交托”理论可以发现莱农和莉拉的交托关系。莉拉具有母性特质,她既是那不勒斯起源的象征,也是大母神的象征,所以在交托关系中她成为莱农的母亲。在象征母亲的帮助下,莱农获得成长的力量。她也与现实中的母亲实现和解,并承认自己母亲的身份,守护女儿,现实中的母女关系因此得到重建。第四章探讨那不勒斯女性的对抗与成长。莱农和莉拉对彼此的感情表现出矛盾性和复杂性,但是在莱农的救赎行为中,她们最终完成了情谊的联结。同时她们在成长中一起对抗男权文化、言说女性愉悦,并走出妻子的身份束缚,最终通过女性书写完成了对抗男权话语的目的。结语部分简要分析“那不勒斯四部曲”中母女关系的变化,母女关系是女性谱系中的基础关系。女性谱系能够观照现实世界中女性的困境,使女性之间减少冲突对立,恢复女性之间和谐的关系是埃莱娜·费兰特对母女关系书写的价值。

仇纳川[4](2020)在《类型片视角下的日本黑帮片研究》文中认为电影史是电影从业者和影迷共同谱写的历史。处于电影史中的个体,他所拥有的私人观影经验和创作思考与整个电影史都不可分割。类型片的发展史更是如此,它仿佛有一种精神主线,将所有打上这一类型烙印的作品都囊括其中,但又不阻碍每一部影片创造自身的主题与风格。日本黑帮片近百年的类型片史不仅塑造了本国的电影风貌,也影响着别国导演的成长。研究日本黑帮片的主题风格,便是在研究类型片的创作方法。如何在模式化的影片生产中,拍摄出不落窠臼的作品。这看似悖论的命题,却在很多导演身上存在。一如电影手册派发现了希区柯克,我们也将挖掘日本黑帮片历史中的导演是如何在类型片中注入自身的美学特质。在对日本黑帮片历史的系统梳理中,我们将发现日本黑帮片成熟的工业体系与发展过程,以上映的时间顺序为主线加以介绍,但侧重点会放在日本几家电影制片厂制定的黑帮片路线的异同分析上。因为日式黑帮片全盛期的拍摄主题和风格在很大程度上与厂牌所决策的路线有很大的关系,将各位导演的具体作品放在制片厂的体系内分析,有利于我们清晰的把握住日式黑帮片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和共通性。类型要素是使类型片成为一种模式的根基。日本黑帮片建构在“Yakuza”这一极具日本特色的文化符号所代表的黑帮文化之上。通过把大量的日本黑帮电影作品放在一起比对和考量,从中归纳总结出一系列反复出现的类型特征,以此发现日式黑帮片的本土特色。论文的主干部分将放在对主题和风格的探讨上。先从电影主题的角度,结合多位日本导演的黑帮片作品展开具体分析,比较这些导演在故事主题设定上的异同,找出他们之间在主题上的继承与颠覆。例如深作欣二拍摄的以现实中具体的黑帮火并为素材的“无仁义之战”,北野武则拍摄了多部带有悲剧色彩、包含宿命论和自杀情节的电影,三池崇史拍摄的新类型黑帮片则有许多是在讲述有关身份认同和民族隔阂的社会心理,新锐导演白石和弥则既有把黑道世界与社会问题放在一起思考的作品,也有回归对老派黑帮片主题致敬的佳作。其他还有许多不是以黑帮片为主要拍摄作品的导演,结合他们自身的关注点,拍出了各种主题鲜明的另类作品。在这种多样化的并置比较中,归纳出日本黑帮片在主题上的演变。最后将从导演手法角度来讨论日式黑帮片的风格。无论是深作欣二粗粝的实录影像风格,还是三池崇史天马行空、血腥病态的cult片样式的融合型黑帮片,或是北野武在冷冽镜头之后突然出现的残酷暴力场景,都是强烈作者风格的体现。而这种风格也与当时电影界的整体趋向有关。通过这种风格上的梳理,我们能够清晰的梳理出日式黑帮片在风格上的变化脉络,也能深挖出特定风格对于作品主题呈现的意义。

付晓[5](2019)在《香港电影新浪潮研究》文中认为1978至1984年间的香港电影新浪潮运动是二战后香港电影发展史上的一次重要的改革运动,是推动香港电影第二次转型的主体力量,深刻影响了香港电影的本土化和现代化。本文以现代性作为对“香港电影新浪潮”进行整体研究的基本视角,同时运用文化身份探寻、性别政治分析和版本流变考证等多种研究方法,将“新浪潮”置于香港电影发展史的宏观脉络中,考察它的界定、发生、创新和影响。本文分为七个部分:导论部分。首先,说明选题意义。其次,在梳理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指出已有成果存在下列问题:对新浪潮的整体性研究欠缺,缺少界定新浪潮导演和作品的标准,对新浪潮创新性的阐释流于表面而未深入到价值内核,漠视对影片的版本考证。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新的研究构想并概述了可取得的创新和突破。第一章,重绘新浪潮创作图谱。界定新浪潮电影的导演、作品和版本,明确研究对象,为之后的研究奠定前提和基础。长期以来,学界并未对新浪潮的导演和作品做出清晰的界定,缺乏一套学理性的评价和甄选标准,造成新浪潮的创作图谱虚焦化。对此,本章要解决三个问题:如何界定新浪潮导演?如何甄选新浪潮作品?以及如何考证新浪潮作品的原作版本?由对以上问题的解答,绘制出清晰的新浪潮创作图谱。第二章,新浪潮兴起的背景分析。学界的主流观点认为电影新浪潮脱胎于电视新浪潮,此观点注意到了两者之间的传承性,但同时它又忽视了电影工业内部在新浪潮之前的先锋探索。正是电影工业自身的发展出现了瓶颈,才给了新浪潮主流导演从“电视”跨界进入“电影”的时代契机。新浪潮的兴起,其背景应从电影和电视两方面进行分析。据此,笔者分别阐释20世纪70年代香港电影先锋探索潮与电视新浪潮的探索价值,指出前者在探索路径上为后者及电影新浪潮提供了参照和导向,电视新浪潮亦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电影新浪潮的创作风格。第三章,新浪潮电影的现代价值阐释。过往的研究强调新浪潮之“新”在于“电影技巧的翻新”,这种表面的现象判断未能深入到价值内涵的发掘。新浪潮电影在“现代化”的物质外壳包裹下,还有“现代性”的精神内核,它是“人”的“主体性”的电影,其“主体性”的现代价值通过“弑父”和“宿命”这两个既不同又相互关联的主题传达出来。其中,“弑父”指向忤逆“父权”的主体意识,包括追求个体命运自主和社会主体性自由;“宿命”指向欲“弑”不能的主体困境,有“困兽之境”和“无根之惑”两种体现。第四章,新浪潮电影的形式探索。新浪潮电影在审美表现上将现代化的西方电影语言本土化,形成主体性的“新浪潮美学”,它的创新体现在“半纪录”的写实新风格,“暴戾剪辑”的动作情感表现以及色彩美学的先锋实验等方面。形式上的“新浪潮美学”与新浪潮的现代价值内涵交相辉映,共同体现“人”的“主体性”。第五章,新浪潮对香港电影的影响研究。在制作上,阐述新浪潮首创的“美术指导”职务对推动香港电影专业化的贡献;在创作精神上,以“后新浪潮”部分核心导演的创作为例,阐释新浪潮精神的影响和传承;在类型进化上,以“卧底片”的历史嬗变为核心,论述新浪潮对主流电影类型的新拓展。结语部分,总结新浪潮的历史贡献、创新价值和启示意义。同时反思其不足:首先,在形式审美表征上,相对于“大陆第五代”和“台湾新浪潮”,缺少统一的“视觉标签”;其次,新浪潮融入主流后,强化了电影工业的商业化,使原本就式微的艺术类电影创作,处境更为艰辛。最后,期待当下香港电影“新的新浪潮”能继承并发扬“新浪潮”当年叛逆的青春本色,在新的时代语境下,再掀起一场壮阔的青春风暴!

杨芙蓉[6](2019)在《雪米莉小说的通俗元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后,港台的通俗文学作品和西方的通俗文学作品被大量引进了内陆,尽管如此,人们对通俗文学的需求仍是巨大的,口味更是多种多样。就在这时,一些四川籍作家在80年代后期以“雪米莉”为笔名而创作的雪米莉小说应运而生,它对新时期大陆通俗文学创作的空白地带首先进行了占领,是新时期第一个有意识策划的通俗文学品牌。它曾一度风靡盛行许久,形成了“雪米莉热”,成为八十年代后期到九十年代中期这段时间内中国文学市场中的一道特殊文化景观。可以说正是因为雪米莉小说的出现和风靡,促进了当代中国大陆通俗文学复苏和繁荣。然而由于地区差异、褒贬不一等各种原因,雪米莉小说并没有在通俗文学界得到细致的研究,它所产生的历史影响也一直被忽视掉。本论文正是基于这样的一个研究背景,立足通俗文学和大众文化,研究雪米莉小说是如何凭借其对市场特有的敏锐力使得小说具备大众所熟悉喜爱的通俗元素而让读者追捧的,以及它在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哪些历史影响。本论文总共包括了绪论、正文、结语三大部分。绪论部分介绍了雪米莉的研究背景与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并对现有的研究情况和文献进行了综述归纳。正文总共有三章,前两章都是在论述雪米莉小说的通俗元素,最后一章是论述它产生的影响。其中,第一章是对雪米莉小说的通俗元素之一——策划形式进行研究。策划营销是否得当其实也是通俗小说畅销与否的重要技巧之一,雪米莉小说主要是从组织形式、写作方式、品牌打造三个方面进行策划的。第二章是对雪米莉小说另外一种重要的通俗文学元素进行研究,也即对其创作模式进行分析研究。模式是通俗文学最重要的通俗元素和技巧,雪米莉小说的创作模式可以从题材的选择、人物的设置、情节的安排、结构的安排以及语言的运用五个方面来分析,小说一度受到大众的喜爱就跟其中蕴藏的模式不无关系。最后一章是论述雪米莉小说产生的历史影响。本章旨在客观评价分析当年畅销的雪米莉小说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影响,雪米莉小说的出现和热卖对新时期中国大陆文学市场产生了影响,也对知识分子的多元化价值探索产生了影响。同时,对于它的迅速消亡,后来的通俗文学写作者也应该以此为鉴。结语部分是在正文的基础上,对本论文进行的简要总结和概括。

楼培琪[7](2018)在《《七十二家房客》与上海近代都市文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滑稽戏《七十二家房客》从上世纪五十年代末首演至今,已经跨越了整整一个甲子,它以生活化的舞台呈现和综合性的艺术聚焦,为我们寻找都市文化历史发展的脉络,提供了研究的灵感和思路。《七十二家房客》作为一个经典的都市文化剧,早已深入人心,其剧目名称成了市民日常生活的习惯语。《七十二家房客》虽然表现的是市民生活及其互相间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但它同时又全面真实地反映了近代上海城市以“三界四国”为特征的市政管理格局,以工商业、金融业和服务业、娱乐业为特征的城市经济格局,以及移民人数占城市人口 80%以上为特征的城市社会格局。正因为借助艺术手段把这些内容浓缩在一个独特的日常生活空间中,从而能够在舞台上呈现出近代上海城市特有的文化形态。本文以新马克思主义城市文化理论作为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运用文献梳理、调查访谈和文本解读等研究方法,通过《七十二家房客》的戏剧叙事和舞台表演,将近代上海一条普通石库门弄堂底层民众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一些鸡毛蒜皮的琐碎事件,作为近代上海的城市政治、城市经济、城市管理、城市社会和城市民俗等方面的观察对象。《七十二家房客》是小社区反映大社会、小事件反映大历史、小人物反映大群体的极度浓缩,戏剧符号化的舞台呈现为我们在一部经典戏曲表演剧目的文本体系内寻找城市历史和都市文化发展的脉络与痕迹提供研究的灵感和思路。本文分为绪论、正文和结论三部分,正文部分共五章。绪论部分主要论述课题研究的意义、研究的现状和研究的方法。正文第一章分别就《七十二家房客》由独脚戏向滑稽戏的文本衍变过程,舞台剧向电视剧的文本衍变过程,以及电影中近代广州和近代香港的叙事文本等进行了系统的梳理。第二章主要围绕近代上海艺术商业化的竞争与移民社会大众审美的关系,以及滑稽艺术对上海都市文艺的传承展开论述和研究,探讨的内容包括海上滑稽的形成与滑稽“三大家”、《七十二家房客》与大公滑稽剧团诸位名家、海上滑稽与海派艺术等三个方面。第三章通过对滑稽戏《七十二家房客》演绎的一系列小市民、小商贩、小弄堂、小社会、小事件、小冲突等舞台解读,探讨近代上海受商业意识引导的移民社会,如何展现都市文化中的崇商重利思想和遵契守约精神,并通过滑稽艺术作品灌输给以市民大众为代表的都市文化消费主体,普遍性地诱发了近代上海都市文化中趋利思想和契约精神等商业社会的价值观。第四章在对《七十二家房客》文本解读的基础上,展开对近代上海移民生存空间和性格特征的讨论,以及对近代上海移民语言的分析,进一步阐述滑稽艺术与近代上海移民社会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和彼此的影响因素。第五章通过对滑稽艺术舞台表演的观察和研究,探讨受到西方文化习俗、江南文化习俗和商业娱乐习俗影响的近代上海的都市民俗文化。结论部分认为《七十二家房客》反映的是近代上海移民群体在狭小逼仄的弄堂社会中“螺蛳壳里做道场”的日常生活场景,在舞台表演的社会化符号与社会空间的表演化符号之间传递着近代上海的都市文化密码。城市文化学者刘易斯·芒福德认为:一座城市就是一个人类社会的舞台。当这一广阔的舞台需要搬到剧场中来加以演绎时,能够选取某个特定的城市空间来把一个历史时期市民生活状况充分而又艺术地展现出来。承载着几代上海人都市情感和都市回忆的滑稽戏《七十二家房客》以异质同构的方式,从社会空间、舞台空间和艺术空间之间全面图解了近代上海的都市文化特征:五湖四海的移民主体孕育海纳百川的都市气魄、西风东渐的租界管理促显现代时尚的都市观念、迅速发展的商业经济诱发崇商重利的都市价值、中西杂糅的大众文艺催生兼容并蓄的都市审美。这也就决定着滑稽经典作品《七十二家房客》对于解读和剖析近代上海都市文化方面所具有的代表性意义。

王璐瑶[8](2016)在《香港江湖电影类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以江湖文化为根基的香港电影形成了诸多电影类型,它20世纪20年代在大陆萌芽,40年代在香港正式形成,70年代步入辉煌,21世纪初期走向衰败,如今香港江湖电影已有近百年历史,对世界电影产生了极大影响。本文首先梳理了香港江湖电影发展的整体脉络,香港江湖电影以其特有的形式、风格、题材、意旨和独特的审美观描绘出一张张充满传奇色彩的江湖众生相,其中有正邪之争、帮派恩怨、人性冲突,更有家国仇恨、民族存亡;论文进而从其自身发展和社会生活两方面分析香港江湖电影的形成原因。香港江湖电影涵盖的类型大致分为武侠片、功夫片、黑帮片三大类。武侠片出现在20世纪40年代,主人公多以使用刀剑等冷兵器为主,发展过程中经历粤语武侠片、新派武侠片及新武侠片三个阶段。功夫片比起武侠片成熟较晚,其打斗形式以拳脚肉搏为主。黑帮片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发展至今经历了热兵器到脑力对抗的转变。以江湖电影类型存在的三大片种在互相变化、互相接替之间不断重组着“江湖”的概念。本文在探讨香港江湖电影中娱乐性、商业性、艺术性的同时,深入挖掘香港江湖电影的主旨内蕴。综合而系统地考察了香港江湖电影的艺术形象、情节模式、叙事结构、影像风格及场景安排等创作方面的类型化特征,继而对香港江湖电影的深层审美进行研究剖析,从尚武、侠义、真情三个不同维度探究香港江湖电影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学之间的联系。

童昕[9](2016)在《杜琪峰黑帮电影中的权力叙事及其影像表达》文中研究表明作为香港黑帮电影大师,杜琪峰创作的黑帮电影引起了世界范围的广泛关注。杜琪峰的黑帮电影相比较其他香港黑帮电影的最大不同在于:杜琪峰在电影里描绘了男性所身处的复杂权力网络关系,同时对权力运作的机制也进行了细致的表现。杜琪峰的黑帮电影在香港的黑帮片中独树一帜,其影片对香港本土现实也多有影射。本文对杜琪峰黑帮电影中的男性权力关系及其影像表达做了分析和探讨。第一章绪论部分分析了目前杜琪峰电影研究中的缺失与遗憾,指出对权力的描绘占据着杜琪峰黑帮电影叙事的核心;第二章对杜琪峰黑帮电影中的权力叙事的内涵做了概括,并历时地分析了香港黑帮电影中的权力叙事;第三章从力量竞技场中的权力流动、看与被看中权力关系的建构和权力竞争下的自我保护三个角度出发分析了杜琪峰的黑帮电影中深陷权力网络男性命运,并指出杜琪峰权力叙事中的男性命运实际上构成了一部香港本土寓言;第四章结合福柯对现代权力运作机制的阐述,概括分析了杜琪峰电影中出现的四种权力运作方式:监视、工具性身体、惩罚和话语权的争夺;第五章分析探讨杜琪峰风格化的影像后所呈现的人物境遇与权力关系,并将杜琪峰影像表达的特点概括为:冷峻的暴力,封闭空间对人物的控制以及权力主导下的人物空间位置关系。杜琪峰坚持本土化创作,其黑帮电影对于香港社会的复杂的政治现实也多有指涉。对杜琪峰黑帮电影中的男性权力关系及其影像表达进行分析阐述,探讨杜琪峰杜琪峰黑帮片创作的旨趣所在,对于理解香港黑帮片的类型发展以及杜琪峰的作者风格都能提供有意义的借鉴。

韦鹏,张金花[10](2014)在《刍议帮会文化对我国黑社会性质组织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帮会文化是反映帮会价值观念、生存机制、帮会伦理、组织结构、语言通讯方式的文化。帮会文化是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内在动力,是凝聚帮会成员的精神纽带,对我国黑社会性质组织的产生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因此,有必要对黑社会性质组织的文化成因进行研究,进而从文化的视角提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对不良文化的疏导与控制以及加强社区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等对策来扼制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发生。

二、中国“黑社会” 继承与模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黑社会” 继承与模仿(论文提纲范文)

(1)东亚新电影中的性别政治研究(1987-2020)(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范围的确定
        (二)研究对象的确立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一)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二)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三、 研究思路与论文结构
        (一) 研究思路
        (二) 论文结构
第一章 性别政治下的东亚新电影
    第一节 性别政治的后人类终结
        一、人本主义身份政治的终结
        二、后人类对性别政治的消解
    第二节 东亚新电影的历史图景
        一、东亚新电影的历史转型
        二、后浪潮下的东亚新电影
第二章 父权危机下性别政治影像建构
    第一节 父权的主体性危机及其结构的消解
        一、从弑父到无父:传统父权叙事的危机
        二、从寻父到崇父:新父权结构的再确立
    第二节 从传统秩序的解体到男性弱化转向
        一、东亚男性气质的主体建构
        二、东亚男性形象的弱化转型
第三章 女权崛起下的性别政治身份转型
    第一节 双重他者化下的主体身份异构
        一、他者之他者视域下的女性呈现
        二、换装与换体下的主体身份异构
    第二节 对父权观视结构的挑战和否定
        一、东亚女性导演的崛起
        二、女性受难与女性复仇
第四章 性少数平权下性别政治的消解
    第一节 从误读到日常:可讲述性的获得
        一、从政治正确到去他者
        二、性别取向与性别认同
    第二节 性别想象:社会审美的性少数转向
        一、真性少数的平权
        二、伪性少数的趣味
结论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科研工作
致谢
附录:与本文相关的主要影片
附表:入围三大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的东亚电影剧情长片

(2)马里奥·普佐《教父》系列与张成功《黑色》系列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研究意义与方法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0.3 以黑社会为原型的小说创作界定
1 马里奥与张成功文学创作背景比较
    1.1 从西西里漂流至美国的黑手党
    1.2 因中国大陆战乱而群集的黑社会
2 马里奥与张成功小说内容形式比较
    2.1 教父世界里的“反英雄式”移民
    2.2 黑帮漩涡中的“反社会式”暴民
    2.3 黑帮文学中邪不压正的必然结局
3 马里奥与张成功小说内涵与外延比较
    3.1 揭橥人性沦丧的暴力“原罪”主题
    3.2 欲望燃烧与权力毁灭的悲剧主题
    3.3 美丑对照、雅俗双轨的批判文学观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3)女性谱系与女性成长:“那不勒斯四部曲”中的母女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问题的提出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 国外研究现状
        (二) 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方法和创新点
    四、关键术语界定
第一章 那不勒斯女性谱系的断裂
    第一节 母女交流的阻隔
        一、母女关系中的女性群像
        二、莉拉母女的对立
        三、莱农母女的失衡
    第二节 男权文化的控制
        一、盲目认同暴力
        二、过分追求金钱
        三、服从宗教思想
第二章 女儿莱农的迷失与追寻
    第一节 莱农与莉拉:镜子里的对照
        一、强势母亲控制下的失语
        二、身心发育的巨大反差
        三、陷入幻境中的乖巧娃娃
    第二节 莱农的追寻和迷失
        一、不断追寻“母亲”
        二、找寻男性认同
        三、寻求同伴支持
第三章 母女象征与女性谱系的联结
    第一节 莱农—莉拉的象征母女关系
        一、那不勒斯的起源象征
        二、兼具创造与毁灭的大母神
        三、莱农对莉拉的崇拜与模仿
    第二节 莱农现实母女关系的重建
        一、实现与母亲的和解
        二、接受母亲的身份
        三、守护女儿的成长
第四章 那不勒斯女性的对抗与成长
    第一节 “交托”的脆弱与延续
        一、塞壬女妖的邪恶气质
        二、不稳定的嫉妒因素
        三、莱农对莉拉的救赎
    第二节 抗衡男权文化
        一、言说女性的“愉悦”
        二、解除不平等的婚姻
        三、完成女性书写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4)类型片视角下的日本黑帮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选题目的和意义
        0.1.1 选题目的
        0.1.2 选题意义
    0.2 日本黑帮电影研究综述
    0.3 研究方法
1 日本黑帮片的类型化历程
    1.1 二战前电影中黑帮元素的萌芽
        1.1.1“股旅电影”
        1.1.2“早期黑帮片”
    1.2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类型化的发展
        1.2.1 日活的无国籍动作片
        1.2.2 东映的任侠片
    1.3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类型化的成熟
        1.3.1 实录电影的创作根源
        1.3.2 实录电影的产出概况
    1.4 九十年代至今的多样化趋势
        1.4.1 走向独立制作和录影带发行
        1.4.2 漫改电影和类型融合
2 日本黑帮片的类型要素
    2.1 特定的情节模式
        2.1.1 帮派内外的权力斗争
        2.1.2 游走在灰色地带的警察
        2.1.3 出狱引发的导火索
    2.2“雅库扎”文化塑造的电影空间
        2.2.1 固定的叙事坏境
        2.2.2 严密的组织结构和森严的等级秩序
        2.2.3 带有武士道传统的帮规和仪式
3 日本黑帮片主题的世代迭变
    3.1 早期日本黑帮片中的社会现实
        3.1.1 黑色世界里的爱情
        3.1.2 社会现实主义黑帮片
    3.2 任侠电影中的“义理人情”
        3.2.1“义理”与“人情”难以调和的矛盾性
        3.2.2 传统道德与现代文明的冲突
    3.3 实录电影的批判性与社会关怀
        3.3.1 黑帮片的社会问题意识
        3.3.2 对边缘群体的关注
    3.4 极道电影主题的朦胧性与多义性
        3.4.1 漂泊的异乡人与自我身份认同
        3.4.2 暴力世界里的童趣与温情
        3.4.3 主题的多样化与重回传统命题
4 日本黑帮片影像风格的传承与革新
    4.1 早期黑帮片的好莱坞黑色电影风格
    4.2 任侠电影对剑戟片视听语言的借鉴
    4.3 实录电影粗粝的影像风格
    4.4 极道电影突出的个人风格
        4.4.1 冰冷克制的暴力输出
        4.4.2 Cult片式的恶趣味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5)香港电影新浪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思路和理论创新
第一章 重绘新浪潮创作图谱
    第一节 新浪潮导演的界定
    第二节 新浪潮作品的甄选
    第三节 新浪潮电影版本考证
第二章 新浪潮兴起的背景分析
    第一节 电影先锋探索潮(1970-1979)
    第二节 电视新浪潮(1975-1980)
第三章 新浪潮电影的现代价值阐释
    第一节 “弑父”:忤逆“父权”的主体意识
    第二节 “宿命”:欲“弑”不能的主体困境
第四章 新浪潮电影的形式探索
    第一节 “半纪录”风格的新写实
    第二节 “暴戾剪辑”的动作创新
    第三节 超越类型的先锋实验
第五章 新浪潮对香港电影的影响
    第一节 制作专业化
    第二节 创作精神的传承
    第三节 主流类型的新拓展
结语对新浪潮的总结与反思
参考文献
后记
读博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6)雪米莉小说的通俗元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文献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雪米莉小说的策划形式
    2.1 组织形式:“三结合”班子与一“助推器”
        2.1.1 “三结合”的写作班子
        2.1.2 作为“助推器”的书商
    2.2 写作方式:雅俗兼容与求新求奇
        2.2.1 媚雅标签
        2.2.2 媚俗白日梦
        2.2.3 求新求奇
    2.3 营销策划:品牌打造与包装
        2.3.1 命名
        2.3.2 封面设计
        2.3.3 语言嫁接
        2.3.4 环境安排
3 雪米莉小说的创作模式
    3.1 雪米莉小说的题材模式
        3.1.1 黑道犯罪题材
        3.1.2 警匪言情题材
    3.2 雪米莉小说的人物模式
        3.2.1 俊男靓女模式
        3.2.2 “众星捧月”模式
        3.2.3 大亨模式
        3.2.4 警探模式
        3.2.5 “异女”模式
    3.3 雪米莉小说的情节模式
        3.3.1 追捕——逃避模式
        3.3.2 受难——复仇模式
        3.3.3 夺宝纵欲模式
        3.3.4 “画卷式”悬念模式
    3.4 雪米莉小说的结构模式
        3.4.1 “二元对立”模式
        3.4.2 半团圆模式
    3.5 雪米莉小说的语言模式
        3.5.1 “混血儿”模式
        3.5.2 图像化的语言模式
4 雪米莉小说的影响
    4.1 文学市场的“破冰者”
        4.1.1 大陆通俗文学开始复苏
        4.1.2 大陆通俗文学题材得以拓宽
        4.1.3 开启欲望化书写叙事模式
    4.2 知识分子寻求另类创作的探索者
        4.2.1 作家变成写手
        4.2.2 开启了假面写作的先例
        4.2.3 市场“登龙术”的传递
    4.3 凸显了市场文学所具有的价值
        4.3.1 雪米莉小说的经济价值
        4.3.2 雪米莉小说的精神关怀
    4.4 对雪米莉小说的反思
        4.4.1 通俗文学不能无“根”
        4.4.2 重视创新
        4.4.3 作品能与影视联姻
5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7)《七十二家房客》与上海近代都市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研究的意义
    2. 研究的现状
    3. 研究的方法
第一章 《七十二家房客》文本的叙事与流变
    1.1 从独脚戏到滑稽戏的《七十二家房客》
        1.1.1 独脚戏《七十二家房客》
        1.1.2 滑稽戏《七十二家房客》
    1.2 时代叙事与《七十二家房客》
        1.2.1 舞台剧《七十二家房客》
        1.2.2 电视剧《七十二家房客》
    1.3 地域叙事与《七十二家房客》
        1.3.1 近代广州与《七十二家房客》
        1.3.2 近代香港与《七十二家房客》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七十二家房客》与近代海派都市艺术
    2.1 海上滑稽的形成与滑稽“三大家”
        2.1.1 海上滑稽的形成
        2.1.1.1 文明戏对滑稽戏产生的影响
        2.1.1.2 小热昏对独脚戏产生的影响
        2.1.1.3 苏滩与隔壁戏对滑稽的影响
        2.1.1.4 各地戏曲样式对滑稽的影响
        2.1.2 海上滑稽“三大家”
        2.1.2.1 老牌滑稽王无能
        2.1.2.2 社会滑稽江笑笑
        2.1.2.3 潮流滑稽刘春山
    2.2 《七十二家房客》与大公滑稽剧团诸位名家
        2.2.1 杨华生与海上“杨派滑稽”
        2.2.1.1 “杨派滑稽”表演风格与人物性格的完美融合
        2.2.1.2 “杨派滑稽”舞台表演与舞台环境的完美融合
        2.2.1.3 “杨派滑稽”说表艺术与演唱艺术的完美融合
        2.2.2 张樵侬与海上“呆派滑稽”
        2.2.2.1 “呆派滑稽”憨中带噱、呆中藏睿的表演艺术
        2.2.2.2 “呆派滑稽”快而不乱、慢而不断的说表艺术
        2.2.2.3 “呆派滑稽”熨帖契合、滴水不漏的衬托艺术
        2.2.3 笑嘻嘻与海上“阙派滑稽”
        2.2.3.1 “阙派滑稽”源于注重生活观察的人物塑造
        2.2.3.2 “阙派滑稽”源于注重舞台积累的角色创造
        2.2.3.3 “阙派滑稽”源于注重艺术体验的表演创新
        2.2.4 海派“女滑稽”绿杨的表演艺术
        2.2.4.1 “女滑稽”能泼辣能妩媚的个性表演
        2.2.4.2 “女滑稽”善说表善演唱的艺术创造
        2.2.4.3 “女滑稽”抓人物抓性格的角色塑造
    2.3 海上滑稽与海派艺术
        2.3.1 滑稽艺术的表演特色
        2.3.1.1 滑稽表演中“说”的艺术
        2.3.1.2 滑稽表演中“学”的趣味
        2.3.1.3 滑稽表演中“演”的魅力
        2.3.1.4 滑稽表演中“唱”的韵味
        2.3.2 滑稽与海派艺术的传承发展
        2.3.2.1 滑稽与海派艺术的开放性特征
        2.3.2.2 滑稽与海派艺术的商业性特征
        2.3.2.3 滑稽与海派艺术的杂糅性特征
        2.3.2.4 滑稽与海派艺术的通俗性特征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七十二家房客》与近代上海商业社会
    3.1 滑稽艺术与近代上海崇商重利的社会特征
        3.1.1 游乐场馆对近代上海社会的影响
        3.1.2 商业电台对近代上海社会的影响
        3.1.3 四大公司对近代上海社会的影响
    3.2 《七十二家房客》与近代上海的社会经济
        3.2.1 日益贬值的城市货币
        3.2.2 不断飞涨的城市物价
        3.2.3 房租暴涨与二房东形象
    3.3 《七十二家房客》与近代上海的社会权力
        3.3.1 “三六九”与近代上海的城市治理
        3.3.2 “救火会”与近代上海的城市消防
        3.3.3 “白相人”与近代上海的黑社会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七十二家房客》与近代上海城市移民
    4.1 近代上海城市移民的生存空间
        4.1.1 狭小逼仄的居住空间
        4.1.2 肮脏龌龊的生活空间
        4.1.3 人性冷暖的情感空间
    4.2 近代上海城市移民的性格特征
        4.2.1 上海滩头脑灵活、随机应变的“老懂经”
        4.2.2 上海滩追逐时尚、有点腔调的“老克勒”
        4.2.3 上海滩善良正直、古道热肠的“老邻舍”
        4.2.4 上海滩明辨是非、机智幽默的“老娘舅”
        4.2.5 上海滩精于算计、善于钻营的“老刮菜”
    4.3 近代上海城市移民的语言分析
        4.3.1 上海方言中的南腔北调
        4.3.2 上海方言中的民间俗语
        4.3.3 上海方言中的行业切口
        4.3.4 上海方言中的洋泾浜语言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七十二家房客》与近代上海都市风俗
    5.1 滑稽艺术与近代上海中西合璧的民俗特征
        5.1.1 亦中亦西的都市文化理念
        5.1.2 西风东渐的都市管理体系
        5.1.3 中西交杂的都市日常生活
    5.2 滑稽艺术与近代上海江南情韵的民俗特征
        5.2.1 滑稽表演中的弄堂百业
        5.2.2 滑稽舞台上的弄堂百景
        5.2.3 滑稽叙事里的弄堂百象
    5.3 滑稽艺术与近代上海移民主体的民俗特征
        5.3.1 名媛绅士时尚摩登的舞台呈现
        5.3.2 饮食男女五味杂陈的滑稽表演
        5.3.3 黄包车夫车轮飞滚的场景再现
    5.4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1. 研究专着
    2. 研究论文
    3. 学位论文
附录
    1. 姚周“双字辈”弟子、着名滑稽表演艺术家童双春访谈录
    2. 着名戏曲理论家、评论家、戏曲编剧徐维新访谈录
    3. 姚周及其“双字辈”弟子与《七十二家房客》
    4. 海派“小滑稽”王汝刚与《七十二家房客》
    5. 滑稽戏《七十二家房客》剧情分析表
    6. 滑稽戏《七十二家房客》人物分析表
    7. 根据大公滑稽剧团演出资料整理的滑稽戏《七十二家房客》剧本
致谢

(8)香港江湖电影类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香港江湖电影类型概念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意义及方法
2 香港江湖电影的发展概况及形成原因
    2.1 香港江湖电影发展概况
    2.2 香港江湖电影发展的社会形成原因
        2.2.1 经济因素
        2.2.2 政治因素
        2.2.3 文化因素
    2.3 香港江湖电影发展的自身原因
3 香港江湖电影类型之武侠片
    3.1 形成与起步——粤语武侠片
    3.2 黄金时期——新派国语武侠电影
    3.3 武侠电影新发展——新武侠电影
4 香港江湖电影类型之功夫片
    4.1 力量之美——李小龙电影
    4.2 喜剧功夫——成龙电影
    4.3 硬派功夫——刘家良电影
5 香港江湖电影类型之黑帮片
    5.1 情义江湖的英雄本色——以吴宇森为例
    5.2 反英雄的古惑仔——以刘伟强为例
    5.3 黑帮片的多元化处理——以杜琪峰为例
6 香港江湖电影的类型化特征
    6.1 主旨内蕴与艺术形象
        6.1.1 尚武、侠义、真情
        6.1.2 从大英雄到小人物
    6.2 情节模式与叙事结构
        6.2.1 复仇与查案
        6.2.2 线性叙事与复合性叙事
    6.3 影像风格与场景安排
        6.3.1 写意的影像
        6.3.2 多变的场景与不变的江湖
7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本文相关文献
附录2 香港江湖电影片目
附录3 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发表论文

(9)杜琪峰黑帮电影中的权力叙事及其影像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第二章 香港黑帮电影中的权力叙事
    第一节 黑帮电影中的权力与权力叙事
        一、香港黑帮片的概念
        二、香港黑社会:虚构的世界
        三、权力与权力叙事
    第二节 1986年以来香港黑帮电影中的权力叙事
        一、体制权力的怀疑批判
        二、情义向权力的蜕变
        三、旧有江湖权力秩序的全面解构与崩溃
        四、江湖秩序的再建与权力叙事的全面介入
第三章 深陷权力关系网络的男性
    第一节 个体成败:力量竞技场中的权力流动
        一、男性个体的日常化权力竞争
        二、多重权力制约的现实处境
    第二节 看与被看:隐形权力主体与受控男性的权力构建
        一、隐形的权力主体
        二、权力目光下受控男性的命运呈现
        三、看与被看的战场
    第三节 黑白难辨:权力竞争下的自我保护
    第四节 作为香港本土寓言的杜琪峰黑帮电影
        一、杜琪峰黑帮电影创作的现实背景
        二、杜琪峰黑帮电影的本土性
        三、身份建构与政治隐喻
第四章 权力的运作机制
    第一节 监控:权力目光的凝视
    第二节 身体:权力运作的工具
    第三节 惩罚:权力的运作与自我肯定
    第四节 话语:话语即权力
第五章 权力关系的影像表达
    第一节 封闭空间对人物行动的控制
        一、死亡的隐喻
        二、封闭空间对人物行动的控制
        三、雨水构建的封闭空间
    第二节 冷峻暴力
        一、实施惩戒的暴力机器
        二、以静制动中的权力叙事
    第三节 暗藏玄机的人物空间位置关系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10)刍议帮会文化对我国黑社会性质组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帮会文化概述
    1.1“帮会”词源
    1.2“帮会”的历史演进
    1.3 帮会文化的表现形式及其特征
2 帮会文化对我国黑社会性质组织的影响
    2.1 对我国黑社会性质组织产生的影响
    2.2 对我国黑社会性质组织的组织构成的影响
    2.3 帮会文化对我国黑社会性质组织内部运行和活动的影响
        2.3.1 对我国黑社会性质组织伦理价值观的影响
        2.3.2 对我国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手段的影响
        2.3.3 对我国黑社会性质组织成员交流方式的影响
    2.4 帮会文化对我国黑社会性质组织演化趋势的影响
        2.4.1 促进黑社会性质组织向政治领域渗透
        2.4.2 促进黑社会性质组织朝着“合法化”方向发展
3 从文化的视角探讨对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防控对策
    3.1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3.2 加强对不良文化的疏导与控制
    3.3 加强社区文化建设, 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

四、中国“黑社会” 继承与模仿(论文参考文献)

  • [1]东亚新电影中的性别政治研究(1987-2020)[D]. 李岩. 南京大学, 2020(09)
  • [2]马里奥·普佐《教父》系列与张成功《黑色》系列比较研究[D]. 刘津竹. 辽宁大学, 2020(05)
  • [3]女性谱系与女性成长:“那不勒斯四部曲”中的母女关系研究[D]. 吴素菁.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1)
  • [4]类型片视角下的日本黑帮片研究[D]. 仇纳川. 辽宁大学, 2020(01)
  • [5]香港电影新浪潮研究[D]. 付晓. 南京大学, 2019(01)
  • [6]雪米莉小说的通俗元素研究[D]. 杨芙蓉. 四川师范大学, 2019(02)
  • [7]《七十二家房客》与上海近代都市文化研究[D]. 楼培琪. 上海师范大学, 2018(12)
  • [8]香港江湖电影类型研究[D]. 王璐瑶.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6(12)
  • [9]杜琪峰黑帮电影中的权力叙事及其影像表达[D]. 童昕. 华东师范大学, 2016(10)
  • [10]刍议帮会文化对我国黑社会性质组织的影响[J]. 韦鹏,张金花.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4(05)

标签:;  ;  ;  ;  ;  

中国“黑道”的传承与模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