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永恒的斯芬克斯之谜?

免费、永恒的斯芬克斯之谜?

一、自由,永恒的斯芬克斯之谜?(论文文献综述)

毛勒堂[1](2021)在《马克思恩格斯的“劳动—人”思想及其意义》文中提出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扬弃以往关于劳动、人以及二者关系思想的基础上,立足无产阶级的根本立场,扎根资本现代性的深刻异化现实,创构了充满辩证张力的"劳动—人"思想,揭开了劳动与人之间始源性的对象性存在关联,呈现了劳动与人之间共同生成、彼此形塑、相互创造的辩证存在关系,揭示了劳动对于人之生命的存在以及对于社会历史所具有的本体论地位。马克思、恩格斯的"劳动—人"思想,破解了思想上关于人的"斯芬克斯之谜",发掘了劳动概念的历史存在论内蕴,彰显了劳动及其主体的价值光辉,并为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实践提供了深刻的哲学基础和价值根据。

葛星星[2](2020)在《论奥斯卡·王尔德的神秘书写》文中研究说明神秘作为一种未知,包裹着直接的生命经验,闪耀着神性。奥斯卡·王尔德书写了神秘,他描绘非现实,表现非道德,强调直觉、本能和灵感,追求超感觉和神秘体验。王尔德的神秘书写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表征,死亡书写生命之谜,罪行书写人性之谜,自我书写存在之谜。正如死亡导向的是生命的未知面,罪行表现了人性的隐匿面,自我一直是存在的未解之谜。王尔德通过书写死亡的神秘、罪行的神秘和自我的神秘,表现了“向死往生”的唯美生命,揭示了人性中的神性色彩,强调了“做你自己”的自由意志,回答了生命、人性和存在的谜题。王尔德的神秘书写是对神秘中神性色彩的强调,具有超越的意义。王尔德神秘书写的缘由与其爱尔兰的民族特性,唯美的异教气质以及时代的先锋冲动有关。王尔德出生于爱尔兰的传统家庭,爱尔兰的民族特性中有着对于神秘的特殊感知,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王尔德。其次,王尔德作为唯美主义的代表人物,他将艺术家的气质投射到了宗教上,追求宗教仪式中的神秘体验,并艺术化了基督,使其摆脱世俗的束缚。王尔德走向了唯美,也间接地导向了神秘,他在形式诉求和颓废风格中强调着生命本身。最后,王尔德所处的维多利亚时代是一个压抑的时代,而王尔德艺术家的浪漫天性注定不能被时代所束缚,所以他书写了神秘,试图用非理性的力量与现代理性进行抗衡,表现出先锋性。王尔德的神秘书写蕴含着丰富的哲理性,是在瞬间与永恒、疯癫与文明、存在与自由之间,对生命、人性和存在的思考。他强调了生命中诗意性的瞬间,认为在瞬间中可以瞥见永恒。他揭示了疯癫中蕴含的非理性一面,认为其中包裹着神性。他找寻了存在之自由,强调了人的自由意志。然而,现代社会是权力关系占主导地位,人们总是倾向于追逐永恒真理而对生命的内涵漠然视之,非理性的色彩也总是被理性给掩盖,真正自由的关系也是难以实现的,这也是王尔德神秘书写的局限性所在。王尔德的神秘书写是他进行的一次艺术实践,他企图用艺术(意象世界)照亮真实(生活世界),通过书写神秘来找寻现代世界丢失的神圣之光。王尔德的神秘书写虽然具有局限性,却给予了人生有益的生活态度,主张用潜在的诗意性去感悟生命本身,具有现实意义。

宋捷[3](2020)在《劳拉·穆尔维影像文化理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劳拉·穆尔维(Laura Mulvey,1941-)是当代英国着名的电影理论家、影评人和导演,她于1975年发表的《视觉快感与叙事电影》一文主要以精神分析为武器揭示了叙事电影背后父权意识形态的运作机制以及电影中女性形象作为被凝视对象的“他者”地位,突破了 70年代初以来美国女性主义电影理论的社会学方法局限,将关注焦点引向了观众和电影之间的关系问题,从而开启了西方女性主义电影理论研究的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以这篇文章为中心的凝视研究在理论界引起了巨大的关注和广泛的讨论,伴随着对它的引证、探讨、质疑和反思,女性主义电影理论研究在性差异、女性观众、女性主体性、女性欲望等问题上不断向前探索并取得了丰厚的理论和实践成果。凝视研究是穆尔维影像理论的开端,在40多年的学术生涯中穆尔维不断对其早期观点进行反思和调整以回应变化了的时代和文化状况以及女性主义电影批评发展的新趋势。可以说“女性主义”是穆尔维影像文化理论的一个起点和突出方面,但并不是唯一的方面。在之后的研究中,穆尔维重点探讨了《视觉快感与叙事电影》一文提出但未能解决的一些问题,在改变女性形象的“被看性”地位、探索女性主体位置、解构叙事快感以及呼唤“智识性”观众等方面进行了更加深入的思考。70年代至今,穆尔维在对凝视理论进行再审视的同时还将研究范围扩展到了叙事研究、情节剧研究以及技术与影像研究等方面,涉及到了精神分析学、结构主义与符号学、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人类学等多个研究领域,并试图在更大的社会、历史和文化研究的语境下对有关叙事闭合、物恋以及电影本体论等问题展开讨论,时至今日仍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参考价值。本文主要借助文献分析法、文本阐释法、对比研究法以及案例分析法等对穆尔维理论进行探析,并尝试在女性主义电影批评的发展框架、同时期的英国文化背景和历史语境下结合历时研究与主题研究方法对穆尔维影像理论的发展变化轨迹进行梳理和分析。具体来说,本文共分为以下六个部分: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选题缘由、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研究方法和论文框架。本文以劳拉·穆尔维的影像文化理论作为选题的原因一方面是其对于女性主义电影理论研究、影像文化批评以及创作实践所具有的巨大影响力,另一方面是因为国内外学界对于穆尔维90年代之后的理论及其与早期理论的联系等方面的研究和讨论还有待于进一步开展。从研究现状来看,国内外学者在对穆尔维影像理论的研究上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对其70年代到80年代的凝视理论及后续观点有着较为详尽的阐释和批评,将其理论应用到具体电影作品或电影类型分析中的研究成果也较多;但目前的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和缺憾,例如过于关注其早期女性主义凝视研究相关的观点而对其后期理论探索和整体理论发展脉络的讨论较少,对其理论的主题性研究以及对其左派身份和政治背景的关注不足等等,本文旨在对于这些被忽略的环节进行补充以期有所助益。第一章介绍和阐释了穆尔维凝视研究的产生背景、具体内容及其引发的质疑和讨论。穆尔维凝视理论产生的理论背景、历史条件和个人原因,分别是60年代以来英国的文化和学术界对于法国理论的大量引进、同时期女性主义运动和女性先锋电影实践的深刻影响以及作者本身对于好莱坞电影的复杂情感和态度转变。女性主义电影理论研究产生于女性主义的“第二次浪潮”之中,最终以穆尔维凝视理论为代表的结合了精神分析、符号学、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等欧陆理论的英国女性主义电影批评占据了主流位置。穆尔维在《视觉快感与叙事电影》一文里以弗洛伊德的性本能学说为主要依托探讨了视觉快感的两种来源,并进一步指出了观影过程中存在的女性/被动、男性/主动的二元对立模式及其与好莱坞电影叙事常规的关联,最终提出了以摧毁叙事快感为核心的反抗电影中父权意识形态机制的策略。凝视理论发表后在引起兴奋的同时也受到了来自于女性主义电影研究领域的质疑,一批女性主义学者围绕着女性观众等问题展开讨论,并对穆尔维理论的封闭性和单一维度提出了批评,对于这些问题穆尔维在后来的学术研究中也作出了积极的回应。第二章对于穆尔维的叙事研究进行了分析。在女性主义电影批评和实践与先锋派“反电影”、反传统叙事的观念相融合的背景下,穆尔维逐渐形成了她自己在电影的叙事、结构、视听语言等层面上的风格和观点,在这一过程中她关于叙事的激进看法在后期也有所发展和变化。《斯芬克斯之谜》是穆尔维与彼得·沃伦先锋电影实践的代表作品,文中主要对这部作品的画面、结构以及表现手法进行了分析与讨论,从内容和视听语言两方面具体阐释了穆尔维有所发展的电影叙事观以及反抗父权意识形态的理论旨趣。穆尔维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凝视理论在暴露叙事电影背后的父权制意识形态的同时也受困于二元对立模式。80年代穆尔维提出,叙事的闭合结构不仅存在于文学、电影等艺术形式中,也存在于俄狄浦斯情结和资本主义历史的叙事之中,她重新挖掘了人类学中的“阈限”概念,赋予属于阈限阶段的狂欢仪式以破坏二者的可能性。新世纪初,穆尔维反思了其凝视理论对于弗洛伊德死本能学说的忽略,进而借鉴了彼得·布鲁克斯的观点对叙事进程的死亡驱动力进行分析以修正早期对于“快感”作用的过分强调。穆尔维对延宕电影的关注与其受吉尔·德勒兹电影哲学的影响有关,借助文本分析的方法,她在罗伯特·罗西里尼、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等人的作品中发现了一种阻碍和延宕被死亡驱动力影响的叙事进程的机制。第三章是关于穆尔维情节剧研究的探讨。穆尔维首先从一个欧洲知识分子的视角出发,探讨了好莱坞电影,尤其是好莱坞情节剧在欧洲电影批评中变化的位置和作用;随后,她又分别从经济学、神话学、美学等几个角度探讨了从19世纪早期的情节剧到50年代好莱坞情节剧的发展流变过程,结合后结构主义女性主义电影理论与大众文化研究的方法对情节剧、对立的家庭内外空间与母亲这一身份的关系问题进行了剖析,并以此为背景讨论了道格拉斯·塞克50年代情节剧中的“母亲困境”。鉴于学界对于女性观众相关话题的持续关注及其早期理论所受到的质疑,穆尔维在具体的情节剧影片分析中提出了与女性观众观影快感问题相关的“异装癖理论”,并由此引发了女性主义电影理论界的关注和回应。80年代末到90年代,穆尔维试图在分析情节剧中的女性形象时通过“物恋”这一概念将马克思主义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进行融合,并提出以“好奇”为手段破解被电影所加强的物恋现象。第四章分析和阐释了穆尔维的技术与影像研究。20世纪末,消费和放映电影方式的改变极大地影响了穆尔维影像理论的研究视角。穆尔维将詹奇与弗洛伊德对于恐惑感的两种看似截然不同的阐释结合了起来并以此为背景分析了早期电影所引起的“技术恐惑”的心理来源,随后又进一步指出新的观看技术使电影的恐惑属性回归,而这也许会成为干扰叙事进程的一个因素。穆尔维认为,新旧技术在电影中的结合使观影方式发生了变化,观众得以重新思考电影的双重时间性同时也会发掘一些以往会被忽略的细节,新的观影方式促成了影像民主化与个人化的转向。随后穆尔维试图进一步探究这些新的观看实践是否有效地消除了好莱坞电影中有关性差异和再现的难题。最后,穆尔维提出了有关“占有型观众”与“沉思型观众”的概念,这可以看作是其凝视理论中有关恋物癖观众与窥淫癖观众分析的一个延伸和发展。在她看来,新技术的应用也许会为愿意尝试特殊观影方式的观众带来一种更为丰富的观影体验。结语部分论述了穆尔维影像文化理论的意义和局限,其中意义部分包括了它对于当代中国包括女性主义电影批评在内的影视文化研究所具有的重要借鉴价值。总体来说,穆尔维影像理论体系具有奠基性、开拓性、发展性和动态性,虽然其理论本身也存在一些矛盾和缺憾,但在构建本土理论话语体系、反思女性主义电影内容与形式、口碑与商业性之间的关系以及正确看待新技术在影片制作中的运用等问题上都对目前国内的影像文化研究有着积极的参考作用。

王戈[4](2020)在《多重维度 ——贾科梅蒂1935年之后的雕塑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阿尔贝托·贾科梅蒂是西方二十世纪艺术史中的重要人物,他的创作生涯从二十年代开始,后来跨越二战,历经了多种风格的演变。贾科梅蒂与二十世纪上半叶的各个艺术运动有着密切联系,与现代主义时期各个思潮中的中心人物保持紧密交往,可以说是现代艺术中一个节点式的人物。他最为人熟知的是其创作的瘦长人物形象对以往雕塑形态的颠覆,并由于他在二战后与存在主义诸理论家对世界及人的生存状况诸理论互为启发,作品得到萨特等人的阐释而达到了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鉴于贾科梅蒂一生创作所具有的时间跨度和风格多样性,本文将聚焦于艺术家1935年从超现实主义回归具象写生到他1966年去世之间这三十年的雕塑作品展开论述。在这个阶段的创作中,贾科梅蒂的作品依然是具有丰富复杂之面向的,因此本论文的题目“多重维度——贾科梅蒂1935年之后的雕塑研究”即构成笔者的写作思路,也就是立足于贾科梅蒂后期的雕塑作品,分析其所具有的“多重维度”。“多重维度”包含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本论文的第一、二章是贾科梅蒂的“阐释维度”,围绕着对理解贾科梅蒂形成重要影响的存在主义和现象学阐释进行文本和理论分析,同时兼顾在中国语境下对贾科梅蒂的接受和研究,他是在什么背景和时机下被引介到中国的,我们是如何理解这位艺术家的,这其中产生了什么样的新解读甚至误读?第二重“维度”将通过论述贾科梅蒂的人像作品尤其是头像来聚焦于贾科梅蒂的视觉问题,他之所以重回具象正是因为有着强烈的主观视觉,想要更清楚的观看,并将这种主观观看的真实注入到作品中,这些都是以对人物头像的写生为主要阵地展开的。第三重维度将围绕贾科梅蒂后期创作中的一段特殊时期展开,以此来探讨贾科梅蒂雕塑中的语言和形式问题,他所要处理的主题与形式的关系问题以及他如何在作品中处理与时代思潮的关系问题,并在受到先进思想影响的同时保持个人的独立性,以艺术的语言折射时代精神状况的。本论文在前两章主要使用理论分析的方法,考察贾科梅蒂与阐释话语的关系,从第三章开始回到作品本身,主要使用图像学和形式分析的方法,并将作品与他《文集》中的思想阐述和写作相对应,力图展示和还原一个真实的,而不是被层层阐释话语包裹的艺术家贾科梅蒂。

魏竹峰[5](2020)在《俄狄浦斯英雄传说研究》文中提出俄狄浦斯译为“脚步肿胀的人”,他是古希腊英雄传说中的人物,关于俄狄浦斯的英雄传说大多来自于索福克勒斯的悲剧。考古学的发展印证了英雄传说与历史的紧密联系。索福克勒斯笔下的俄狄浦斯英雄传说,并不是他的原创,而是源于古老的近东文明,尤其是古埃及的家族传说以及腓尼基创造的文字。通过古希腊与近东的商业贸易,传播到古希腊地区,并与当时的历史相结合。俄狄浦斯的英雄传说,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古希腊的政治生活、宗教观念、社会风俗。因此,从历史角度对俄狄浦斯这一英雄传说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本论文由绪论、正文、结语三部分组成。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主要介绍俄狄浦斯英雄传说的起源与传播过程。首先从词源学的角度,追溯俄狄浦斯传说的源头。接着,从考古学以及文明传播交流的角度,通过古埃及斯芬克斯,国王埃赫那吞的传说,去分析俄狄浦斯的英雄传说的起源以及在早期希腊社会的演变过程。最后,从传说与历史的角度,分析俄狄浦斯被古希腊人视为英雄的原因。第二章主要分析古希腊悲剧中俄狄浦斯英雄传说与社会情况。在索福克斯的悲剧《俄狄浦斯王》中,其中有关于瘟疫的描写,一定程度上印证了修昔底德记录下的公元前430年的雅典大瘟疫;剧中俄狄浦斯王的经历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从僭主制度到民主制度的演变过程,是民主制取代僭主制度的真实反映。从仪式学派角度看,俄狄浦斯继承底比斯城王位的方式,从国王的王位上被驱逐流放,反映出古希腊人古老的宗教仪式,替罪羊仪式和王位继承仪式。第三章主要分析俄狄浦斯英雄传说的历史影响。主要集中在对西方哲学和心理学的影响。从哲学角度来讲,俄狄浦斯的传说反映出古希腊人意识的觉醒,即关于人能否自救的理性思考;从西方心理学角度看,俄狄浦斯情结被用于精神分析学。关于俄狄浦斯情结的研究和争论成为后世心理学家的一个焦点。古希腊英雄传说有着极其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随着学术界的进一步研究,我们会从中发现更多的历史和文化信息。俄狄浦斯英雄传说,通过考古的方式,剔除了其非历史的神话、民间故事的成分之后,挖掘出更多真实的历史事件,它是我们了解古希腊文化的一把钥匙。

翟媛丽[6](2017)在《人的文化生成》文中认为人的问题是一个古老而又常新的问题,也是哲学探究的最高目标。人的自我认识,既是人类形上致思本性和情结的体现,也是我们前进的起点。人是唯一一个具有意识和自我意识的存在,是一个需要建构的存在,也是一个经常迷失的存在,人类是否对自己有个清醒和正确的认识,关乎到人类生存的价值和意义,关乎到人类生活的姿态和目标。当代社会,尽管科学昌盛,技术发达,物质充沛,但人的问题非但没有真正解决,相反倒是处在深刻的危机之中。人类自我认识和自我觉醒的征程,任重而道远。本文以马克思实践哲学和社会发展理论为指导思想,吸取哲学人类学、精神分析学、文化人类学、人学和文化哲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成果,利用逻辑、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方法,从人和文化的本质相关性入手,探讨了人的特殊性、文化的本质、人与文化的关系以及人的文化生成的具体历史性。希望通过对人的文化本性的揭示,提高人类自我认识、自我创造和自我实现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从而不断向自由自觉迈进;也为教育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指导,使教育真正落到实处。本文认为,人是一个特殊的存在。他不仅是一个一般的存在,而且是一个有生命的存在;不仅是一个有生命的存在,而且是一个“人”的存在。作为一个与其他物相同的存在,他按照自然给定的法则生存;作为一个与其他物存在不同的存在,他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人是唯一一个自己创造自己的存在!这个过程就是一个“人”的创造和文化生成的过程:人类按照自己的理想在自然界之外创造了一个新的世界。从此,这个世界就变成了“文”的世界,人也因为“文”变成了“人”。换句话说,人因为文化才创造了世界,而在创造世界的过程中成为了人。人的生成和文化的生成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教育的作用和意义,就是唤醒人类的文化自觉,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自我、创造自我和实现自我。文章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是引出问题,提出研究目的,概括研究状况,确立正确的研究思路和方法。第二章通过对历史上关于人的问题研究的考察,阐述了人的本质的生成性以及与文化的密切相关性。揭示了人的生成性特征和生成性存在,认为人永远处于未完成状态之中,永远处于不断的超越和创造之中。第三章通过对文化本质的分析和理解,说明文化对人具有本体的意义。并从生成论的角度,阐述了人的文化生成的因素,探讨了人的文化生成的内在机制。揭示了文化产生的原因、动力、内容、取向和过程。第四章具体展示人的文化的现实图景。人的文化特征和文化生成从人的多方面活动中表现出来。文化以价值观、思维方式、文化模式和文化圈的形式得以展现。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都是文化的具体展开。第五章以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为例,通过对比说明文化是人的安身立命之所。不同的地理环境、不同的文化基因、不同的文化结构滋养和塑造了不同的人。第六章结语部分概括总结论文观点,提出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和进一步研究的方向。总结并揭示人的文化生成思想对人的重要意义和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发作用。

王佳玘[7](2016)在《“喝师”之谜:亨利·米肖的双重面相》文中研究表明亨利·米肖创造的"喝师"形象因其出场的短暂而鲜少为学界专门提及。这个人物身上兼具东方哲学的意蕴和西方神秘主义的色彩,更隐藏了米肖本人的投影,其重要性值得挖掘。本文旨在深入诗歌文本,通过具体分析揭示"喝师"形象的意义:他既诠释了人类对时间和认知之谜的探索,也代表了米肖本人的双重面相:诗人既追求内在精神空间的宁静,也强调对外在生存空间的抗争。

马静[8](2016)在《视觉·空间·真实克梅蒂艺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通过深入研究视觉、空间与真实三个维度来对贾克梅蒂艺术创作作出解释。笔者认为贾克梅蒂以一种纯粹视觉观看的方式,通过对空间中的事物的反复描绘,在存在与虚无的构成境域中切近事物,并获得从物到画的丰满的意义呈现。因此,贾克梅蒂的艺术方法超越了传统美学的形式论,是一种对于绝对真理的无限追寻的艺术创作。本文沿着前人的研究,带着当下图像时代绘画的问题,诠释贾克梅蒂的艺术,试图探索绘画原初的意义。上篇(一至三章)题目是“贾克梅蒂艺术研究考察及比较”,主要对目前世界范围内法语区、英语区和中文区三大语区的贾克梅蒂艺术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梳理与比较,呈现出存在主义、实证主义、心理分析、形而上学美学、方法论与艺术真理性等多种角度与层面的解释。下篇(四至六章)是本文的重点,题目是“视觉·空间·真实——贾克梅蒂艺术研究”。首先,笔者通过回到视觉、纯粹观察和世界表象与视觉残余来研究画家绘画创作中具有“直接”、“本质呈现”和“生成态”的特点的纯粹视觉性,以此作为艺术家切近事物的基本方法。其次,笔者通过距离与大小、聚集与逃离、空间的透明与消解,以及空间的穿越与时间的流逝来呈现画家绘画创作中意义延绵的空间性。以此方法揭示贾克梅蒂在作品中开启和构成一个境域和世界,存在的事物得以在这个境域和世界中获得本质现身的可能。最后,笔者通过触手可及的存在感、存在与虚无的遮蔽与解蔽和绝对之光的闪耀来诠释贾克梅蒂艺术创作中一种“痕迹叠痕迹”与“遮蔽与解蔽”的方法。以此方法,真理在无蔽状态下凸显出来,获得丰满的艺术真实性。

郭雯[9](2015)在《科学选择的伦理思考 ——克隆人科幻小说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人造人的愿望由来已久,文学作品中也不乏描写。第一部科幻小说《弗兰肯斯坦》中的科学怪人、《浮士德》玻璃器皿中的人造人,以及阿西莫夫的机器人都不同程度地体现了人类对自身改造与创造的愿望。随着20世纪五六十年代生物技术、基因工程等科技革命的兴起,克隆人逐渐成为科幻小说的一大题材。克隆人是指依靠体细胞核移植技术诞生的人,通俗而言即无性繁殖的人,克隆人科幻小说就是以这个“基因复制”的新型生命体为题材的科幻作品。科技发展已经改变了“人”的传统定义,如今,人类从自然选择的人发展为科技介入后非纯粹的生物人,而克隆人等新型人类使科学、伦理、社会与人的关系变得更为复杂。克隆叙事不仅在科幻的外壳之下反映了当代科技异化和人的物化,而且通过对科技未来与人类自身的寓言式书写,聚焦于科技对人类伦理的潜在威慑力,包括家庭人伦、人际观念、道德意识、宗教信仰、政治经济、社会秩序等方面。因此,科技的伦理思考与构建在当代高科技语境下更为重要。为了探讨克隆人对人类伦理的影响和启示,本文以文学伦理学批评为主要研究方法,对克隆人科幻小说展开深入系统的研究,围绕克隆叙事中所体现的各种伦理问题,解读克隆人科幻小说的科学寓言及道德隐喻。论文选择了欧美和亚洲的十六部经典或畅销的克隆人科幻小说为研究对象,以克隆人身份研究为主线,根据克隆人所处的不同伦理环境进行分类,具体探讨克隆人与自然人、克隆人个体与群体、克隆人乌托邦中的伦理问题。正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论述生物技术、基因工程的发展与科幻文学之间的相互关系、相互影响,梳理克隆人科幻小说产生背景和克隆人的身份特征,为论文的展开提供基本依据,并做出论述铺垫。首先,论文回顾了“人造人”经典小说《弗兰肯斯坦》,它是西方工业革命之下的道德寓言。虽然小说并非克隆人科幻小说,但是“现代的普罗米修斯”打破了上帝造人的神话,使“认识你自己”的千古追问成为科技时代人类的重要命题。在“弗兰肯斯坦综合征”的伦理思索中,论文立足于克隆叙事,继而将讨论延伸至现代高科技的伦理环境中。现代机器、知识和科技模糊了主客体之间的清晰界限,可以不断解构、改造和衍生主体。因此,克隆人“似人非人”的身份成为新型的“斯芬克斯之谜”。基于《人的复制》、《克隆人》和《无性人》等作品分析,论文探讨了其中的主要伦理问题。总体而言,克隆人颠覆了人是目的的伦理价值体系,体现了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对峙,引发了伦理恐慌。第二章主要在克隆人与自然人共存的伦理环境中,探索克隆人在自然人社会中引发的伦理混乱与身份困境,通过人类“原本”与克隆人“摹本”的对立,批判了人类中心主义。《我是克隆人》和《秘密》情节相似,克隆人技术满足了造物主的克隆情结,却无法使“复制品”与其“原版”和平共处。克隆“母女”之间存在着人伦定位不清和乱伦禁忌等问题,增加了身份诉求的难度。《千万别丢下我》讲述了克隆人作为器官捐献者的人生与宿命,小说中的“黑尔舍姆”学校与克隆人表面看似正常,实际上,克隆人作为“他者”在“似家非家”、“似人非人”的叙事中映射出克隆人技术的非理性,克隆人通过死亡完成伦理选择正是作品的悲怆之处。《巴西来的男孩》、《分身》和《第三个孪生子》以克隆人身世之谜与犯罪为伦理主线,解构身份伦理结是侦破扑朔迷离的案件之关键,作品探讨了伦理环境与伦理身份的密切关系,以及成长环境与后天教育对人的影响。《云图》和《追捕克隆人》中自然人与克隆人的对立隐喻了人类社会主奴关系和等级制度,体现了克隆人在自然人社会同化过程中的困境。通过克隆人对人类现有伦理秩序的冲击以及身份的物化,人类必须重新思考对科学的伦理选择、对生命尊严的扞卫。第三章立足于克隆人个体与群体共存的伦理环境,主要分析《迟暮鸟语》、《克隆生命》和《九条命》三部作品。通过克隆人个体在克隆人群体中的身份诉求与人性回归,论文将深入探讨科技和文化语境下的“复制”内涵。群体的复制与自然人个体克隆不同,克隆人群体产生了永恒的相似性,使人沦为千人一面的类像和符号,消解了人的本体意义,从而引发更为严重的人类身份危机。作品虽然也描写了乱伦禁忌、克隆人个体的身份诉求与生存困境,但是,克隆人群体的伦理有别于自然人的伦理,个体与群体的对立实际上暗示了人类失去人性因子后,会对整个伦理体系有何影响。论文不仅论述了克隆人群体的相似性、与传统迥异的伦理和个体的身份重构,而且进一步思考“复制”在高科技文化语境下的认知。克隆人的类像不仅从生物学意义上体现了多样性的消失,而且在文化意义上体现了谨防大众化的忧思。第四章在克隆人的乌托邦伦理环境中,主要分析反乌托邦小说《美妙的新世界》和批判式乌托邦小说《三号解决方案》,通过乌托邦的叙事,讽刺和批判了大规模机械复制的时代,表达了重构人类伦理秩序的愿望。经典小说《美妙的新世界》描写了生物技术发达的消费社会中人类被异化为麻木的类像、文明被扼杀、政治有悖于伦理,揭示了技术控制之下人类社会灭亡的必然性。《三号解决方案》以女性主义视角进行思想实验,希冀在人类濒临灭亡的生态末日之际建立一个由克隆人、同性恋为主的乌托邦,但仍无法解决生态问题,宣布了克隆人并非最终拯救世界的完美方案。两部作品表面上体现了强大科技的无所不能,实际上以讽喻形式指出克隆人的乌托邦社会并不符合我们时代的价值理想和道德规范。因此,从乌托邦的建构走向反乌托邦的主题实则批判了逾越人类认知底线的科技,警告人们必须实践人类的伦理道德,维护传统家庭与社会。通过克隆人在三种伦理环境中的研究可以发现,科幻小说的反思性与批判性始终贯穿其中,当代的伦理问题已不仅是理性缺失的问题,更是理性异化的问题,即工具理性将人异化为物,从而使科学选择的本质仍体现于人类的伦理选择之中。克隆人不同于机器人、外星人、异类生物等题材,无论从外形还是心理上克隆人都最接近人类。他既是基因工程的科技产物,又是拥有伦理意识的主体,其身份体现了双重性、含混性、重复性等不确定性。克隆人的产生不仅给人类社会带来了身份难题与伦理恐慌,而且导致个体生存悖论。同时,克隆叙事通过克隆人是否具有理性、伦理选择、道德判断、情感、创造力等人性因子的描写,以镜像来反观科技时代人类的异化、身份危机与生态危机。克隆人科幻小说蕴含了丰富的伦理教诲功能与深刻的人文关怀,任何在人类文化语境中的活动和行为,包括一切科学选择都不可完全脱离价值与伦理,因此,克隆人科幻小说在高科技语境下更具现实意义与时代意义。在被陌生化的文本伦理环境中,读者参与其中,认知未来世界与人类社会的关联性,解读寓言式的预见、类比、隐喻和批判,感悟科幻对人类当代与未来科技时代的道德教诲。克隆人科幻小说中的多重伦理空间帮助我们重新审视科学选择的伦理维度,即科学选择必须有伦理意识的介入,其本质还是伦理选择,必须符合人类普遍伦理与道德规范。否则,任何逾越人类认知底线的技术产物都会使人类社会走向它的对立面。

徐嫣[10](2015)在《反启蒙视野下的《俄狄浦斯王》》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古希腊悲剧《俄狄浦斯王》为载体,比较古希腊雅典古典时代的语境、18世纪语境与20世纪中叶以来反启蒙思潮三种语境下的解读,辨别不同性质的“反启蒙”话语与启蒙主义的关系及其价值。本文共分三个章节,第一章试图将《俄狄浦斯王》置于其产生的话语背景下予以解读,指出在作品中俄狄浦斯的失败是其无法逃脱的命运使然,是古希腊雅典启蒙时代,神的权威不可撼动的表征。第二章试图将《俄狄浦斯王》置于当下后现代思潮崛起的话语背景下予以解读,指出俄狄浦斯在当代失败是由于自身的缺陷(人及其理性的不健全)所导致的。第三章通过比较以上两种语境下对《俄狄浦斯王》的解读,试图回答以下三个问题:(1)启蒙出现问题时,我们应该怎么办;(2)启蒙和反启蒙的关系是怎样的;(3)当下反启蒙的价值及其应避免的问题。

二、自由,永恒的斯芬克斯之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自由,永恒的斯芬克斯之谜?(论文提纲范文)

(2)论奥斯卡·王尔德的神秘书写(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选题缘起及意义
    2.国内外研究综述
    3.研究思路与方法
    4.概念厘定
第一章 神秘书写的表征
    1.1 死亡书写生命之谜
    1.2 罪行书写人性之谜
    1.3 自我书写存在之谜
第二章 神秘书写的缘由
    2.1 爱尔兰的民族特性
    2.2 唯美的异教气质
    2.3 时代的先锋冲动
第三章 神秘书写的哲思
    3.1 瞬间与永恒的融合
    3.2 疯癫与文明的张力
    3.3 存在与自由的取值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3)劳拉·穆尔维影像文化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
    第二节 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论文框架
第一章 劳拉·穆尔维的凝视研究
    第一节 劳拉·穆尔维凝视研究的产生背景
        一、《新左派评论》杂志对于欧陆理论的引进以及“《银幕》理论”的形成
        二、60年代兴起的女性解放运动及女性先锋电影实践的深刻影响
        三、穆尔维对于好莱坞经典电影的复杂情感
    第二节 观影快感的性差异问题
        一、女性主义运动第二次浪潮背景下的女性主义电影理论发展
        二、视觉快感与叙事电影
    第三节 凝视理论在女性主义电影研究领域受到的质疑
第二章 劳拉·穆尔维的叙事研究
    第一节 劳拉·穆尔维的先锋电影立场与实践
        一、70年代女性主义先锋电影实践的产生背景及发展趋势
        二、穆尔维的先锋电影实践成果---“理论电影”
    第二节 劳拉·穆尔维关于狂欢仪式的反叙事闭合性研究
        一、穆尔维对叙事闭合结构再发现的原因和背景
        二、狂欢仪式的“阈限”特征
        三、狂欢仪式与俄狄浦斯情结
        四、狂欢仪式与资本主义历史叙事
        五、对穆尔维反叙事闭合研究的评价
    第三节 电影叙事进程的死亡驱动力与延宕电影
        一、叙事进程的死亡驱动力
        二、延宕电影
第三章 劳拉·穆尔维的情节剧研究
    第一节 家庭情节剧与母亲形象
        一、好莱坞情节剧与20世纪中期以来的欧洲电影批评
        二、情节剧与对立的家庭内外空间
        三、塞克50年代家庭情节剧中的母亲困境
    第二节 情节剧与“异装癖理论”
        一、穆尔维的异装癖理论
        二、女性主义电影研究有关异装癖理论的讨论
    第三节 情节剧与物恋现象
        一、电影中的恋物与拜物
        二、情节剧中的女性与物恋
第四章 劳拉·穆尔维的技术与影像研究
    第一节 电影的“恐惑”属性
        一、穆尔维关注电影恐惑属性的背景及原因
        二、技术应用与电影的“恐惑”属性
    第二节 新技术背景下的影像民主化趋势
        一、真实时间与银幕(虚构)时间
        二、浮出水面的细节
        三、影像的民主化与迷影的狂欢
    第三节 占有型观众与沉思型观众
        一、占有型观众
        二、沉思型观众
总结 劳拉·穆尔维影像文化理论的意义和局限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多重维度 ——贾科梅蒂1935年之后的雕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范围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贾科梅蒂,一位存在主义艺术家?
    第一节 贾科梅蒂的巴黎知识分子交往版图
    第二节 贾科梅蒂的选择
    第三节 萨特的阐释
    第四节 存在主义艺术家的塑造与贾科梅蒂的反应
    小结
第二章 贾科梅蒂与现象学的阐释
    第一节 梅洛-庞蒂与贾科梅蒂的视觉与真实
    第二节 “具象表现主义画家”和“现象学方法论”的问题
第三章 什么是一个头像
    第一节 回到写生
    第二节 尺度的缩小与整体性的视觉探寻
    第三节 生与死的肖像
    第四节 最后的阶段
第四章 风格与剧场
    第一节 静穆矗立的女人
    第二节 存在的人
    第三节 剧场
    第四节 回忆、作品与“时空圆盘”
    第五节 余韵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贾科梅蒂事记年表
    附录二 雕塑笔记(我只能间接地谈论我的雕塑......)
    附录三 雕塑家眼中的雕塑家——阿尔贝托·贾科梅蒂写亨利·劳伦斯
    附录四 梦、司芬克斯与 T.的死亡
    附录五 临摹笔记
致谢
学术成果统计-作品、论文及专着发表
学术成果统计-展览及获奖

(5)俄狄浦斯英雄传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选题的缘起及意义
    0.2 国内外研究概况
        0.2.1 国外研究状况
        0.2.2 国内研究状况
    0.3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1 俄狄浦斯英雄传说的起源
    1.1 近东文明中的俄狄浦斯英雄传说
        1.1.1 腓尼基的传播
        1.1.2 埃及
    1.2 古希腊早期俄狄浦斯英雄传说的演变
        1.2.1 荷马时代的记载
        1.2.2 古风时代的记载
2 古希腊悲剧中的俄狄浦斯英雄传说
    2.1 索福克勒斯笔下的俄狄浦斯英雄传说
        2.1.1 有关瘟疫描述
        2.1.2 修氏对瘟疫的记载
    2.2 俄狄浦斯传说演变
        2.2.1 雅典僭主政治的演变
        2.2.2 雅典人对僭主政治的态度
    2.3 俄狄浦斯传说反映的宗教仪式
        2.3.1 替罪羊仪式
        2.3.2 王位继承仪式
3 俄狄浦斯英雄传说的影响
    3.1 俄狄浦斯传说对西方哲学的影响
        3.1.1 自我意识崛起
        3.1.2 俄狄浦斯与人的自救
    3.2 俄狄浦斯传说对心理学的影响
        3.2.1 俄狄浦斯情结
        3.2.2 无恋母情节的俄狄浦斯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6)人的文化生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序言
1 绪论
    1.1 问题的缘起
        1.1.1 人的自我认识是哲学的永恒主题
        1.1.2 人的问题在20世纪的凸显
        1.1.3 人和文化问题已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主题
    1.2 研究现状述评
        1.2.1 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1.2.2 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论文难点和创新点
2 一个斯芬克斯之谜——人的困惑和寻觅
    2.1 人类自我认识的心路历程
        2.1.1 西方哲学对人的理解
        2.1.2 中国哲学对人的理解
    2.2 关于人的问题的几点追问
        2.2.1 人何以成为问题
        2.2.2 文化何以成为问题
        2.2.3 人和文化何以成为问题
    2.3 人是一种特殊的存在物
        2.3.1 人的本质的多重视角
        2.3.2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革命变革
        2.3.3 人是一种未完成的存在
        2.3.4 人是一种生成性的存在
        2.3.5 人是一个文化的存在
    2.4 文化生成中的人的特点
        2.4.1 强调人的历史性
        2.4.2 强调人的创造性
        2.4.3 强调人的相互联系
3 文化与人的文化生成
    3.1 文化的人化诠释
        3.1.1 文化概念的多重视野
        3.1.2 文化概念的历史梳理
        3.1.3 文化——人的根本生存方式
    3.2 人的文化生成的内在机制
        3.2.1 特殊的生理构造是文化产生的自然前提
        3.2.2 特定的生存环境是文化产生的现实起点
        3.2.3 意识和自我意识是人类的文化基因
        3.2.4 人的需要是文化产生的直接原因
        3.2.5 人的特殊矛盾是文化产生的根本动力
        3.2.6 真善美圣是文化的指向
4 人的文化生成的不同向度
    4.1 精神文化——人类文化的集中表现
        4.1.1 神话——人类的童年游戏
        4.1.2 宗教——人类的心灵慰藉
        4.1.3 伦理——人类交往的秩序
        4.1.4 艺术——通往自由之路
        4.1.5 科学——透过现象看本质
        4.1.6 哲学——迷宫中望见星空
    4.2 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人类文化的现实展开
        4.2.1 物质文化——人类文化的物质向度
        4.2.2 制度文化——人类文化的制度体现
        4.2.3 人类文化的多维展现
    4.3 文化模式、文化危机、文化转型——人类文化的稳定形态和整体演进
        4.3.1 文化模式——人的文化指令和地图
        4.3.2 文化危机——文化模式的失范
        4.3.3 文化转型——文化模式的剧变
5 中西方文化与人的安身立命
    5.1 中西方文化的发生学考察
        5.1.1 中西方文化发生的背景
        5.1.2 中西方文化的基本要素
    5.2 中国文化与人的安身立命
        5.2.1 儒家的“入世”文化
        5.2.2 道家的“避世”文化
        5.2.3 佛家的“出世”文化
    5.3 西方文化与人的安身立命
        5.3.1 古希腊的理性主义文化
        5.3.2 希伯来的宗教信仰文化
6 结语
参考文献
    (一) 经典类
    (二) 着作类
    (三) 期刊
    (四) 学位论文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8)视觉·空间·真实克梅蒂艺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附图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贾克梅蒂及其艺术简介
    二、研究贾克梅蒂的学术史
    三、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注释
上篇 贾克梅蒂的艺术研究考察及比较第一章 存在主义法语区贾克梅蒂艺术解释
    第一章 存在主义——法语区贾克梅蒂艺术解释
        第一节 追求绝种——让·保罗·萨特眼中的“超确定性”
        第二节 揭示存在者隐秘的伤痛——让·热内的“照亮孤独”
        第三节 存在综述——伊夫·博纳富瓦的“从黑石到光之体验”
        注释
    第二章 实证主义、心理学和美学英语区贾克梅蒂研究
        第一节 实证重复——詹姆士·洛德的十八次体验记录和米歇尔·佩皮亚特的《在贾克梅蒂的工作室》
        第二节 心理分析——劳瑞尔·威尔逊诊断的神话与魔力
        第三节 美学的注视——大卫·西尔维斯特的“瞬间与永恒”
        注释
    第三章 方法论与艺术真实中文区司徒立的贾克梅蒂艺术方法构成
        第一节 方法论——贾克梅蒂的抹去重来
        第二节 艺术的真理观——生成与流变
        第三节 构成境域与意境——贾克梅蒂的艺术与中国艺术的比较
        注释
下篇 贾克梅蒂艺术研究第四章 视觉
    第四章 视觉
        第一节 回到视觉
        第二节 纯粹观察
        第三节 世界表象与视觉残余
        小结
        注释
    第五章 空间
        第一节 距离与大小
        第二节 聚集与逃离
        第三节 空间的透明与消解
        第四节 空间的穿越与时间的流逝
        注释
    第六章 真实
        第一节 触手可及的存在感
        第二节 存在与虚无之间
        第三节 绝对之光的闪耀
        小结
结论
    注释
附录:贾克梅蒂的年表参考文献后记
参考文献
后记

(9)科学选择的伦理思考 ——克隆人科幻小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克隆人科幻小说的发展背景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及研究意义
第一章 克隆人科幻小说与克隆人的身份
    第一节 科技发展、科学幻想与“人造人”
        一、科技与科幻的关系
        二、《弗兰肯斯坦》和“人造人”题材的发展
        三、生物技术与克隆人
    第二节 克隆人的身份——一个斯芬克斯之谜
        一、克隆人的先天身份:“科学选择”的产物
        二、“我是谁”:“科学人”的伦理困惑
        三、克隆人的目的性与工具性
        四、克隆人的技术风险与伦理恐慌
第二章 克隆人与自然人共存:伦理混乱中的身份诉求
    第一节 新型家庭模式:传统伦理的颠覆
        一、造物主的克隆情结
        二、模糊的人伦定位
        三、新时代的乱伦禁忌
    第二节 克隆人在自然人社会中的身份认同
        一、克隆人在反叛中的同化
        二、双重伦理准则下的选择
        三、克隆人的身份转化与困境
    第三节 身世之谜与解迷
        一、犯罪与伦理混乱
        二、伦理身份的变化与身份探查
        三、破案与身份确立
    第四节 克隆人与自然人的冲突与互动
        一、二元对立:主奴关系和身份等级
        二、克隆人与自然人的互涉:镜像与衍生
        三、无法逾越的人类中心主义
第三章 克隆人个体与群体:复制与身份隐喻
    第一节 类像与消失的多样性
        一、克隆人群体的出现
        二、千人一面的相似性
        三、克隆人群体的伦理
    第二节 克隆个体与克隆群体的对抗:对“自然人”的身份构建
        一、人性的呐喊:解救人类
        二、认识自我的动机:对身份的渴望
        三、构建自然人的身份:回归人类
    第三节 克隆人:作为“复制”的认知
        一、寻找真实:原本与摹本的文化寓意
        二、“科学选择”时代的身份危机
        三、寻找平衡的伦理关系:集体与个人、整体与个体
第四章 克隆人与社会:乌托邦抑或反乌托邦
    第一节 科技异化之下的“新世界”
        一、陌生化的典型环境
        二、典型人物与伦理主体的异化
        三、生物学与消费社会:科学意识的未来呈现
    第二节 反乌托邦主题对乌托邦的消解
        一、感官电影:对“快感”文化的批判
        二、文明与野蛮的对立:去异化的讽喻
        三、政治与伦理的背离:对技术控制的反思
    第三节 克隆人方案:批判式乌托邦
        一、女性主义视角
        二、新社会、新身份:未知伦理模式的探索
        三、秩序的重构:科学的伦理维度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10)反启蒙视野下的《俄狄浦斯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序论
第一章 命运与人:希腊古典语境下的《俄狄浦斯王》
    第一节 斯芬克斯之谜——尝试崛起的人
    第二节 无法逃脱的命运
    第三节 神性的复归
第二章 20世纪中叶以来反启蒙思潮语境下《俄狄浦斯王》再解
    第一节 被确证的主体
    第二节 狂妄的理性
    第三节 人的解体
第三章 两种反启蒙思潮语境下《俄狄浦斯王》阐释的比较
    第一节 反启蒙是对启蒙的背叛?
    第二节 反启蒙的价值与方向
结语
参考文献
感谢词

四、自由,永恒的斯芬克斯之谜?(论文参考文献)

  • [1]马克思恩格斯的“劳动—人”思想及其意义[J]. 毛勒堂.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2021(06)
  • [2]论奥斯卡·王尔德的神秘书写[D]. 葛星星.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20(08)
  • [3]劳拉·穆尔维影像文化理论研究[D]. 宋捷. 山东大学, 2020(08)
  • [4]多重维度 ——贾科梅蒂1935年之后的雕塑研究[D]. 王戈. 中央美术学院, 2020(12)
  • [5]俄狄浦斯英雄传说研究[D]. 魏竹峰. 辽宁大学, 2020(12)
  • [6]人的文化生成[D]. 翟媛丽. 北京交通大学, 2017(11)
  • [7]“喝师”之谜:亨利·米肖的双重面相[J]. 王佳玘. 法国研究, 2016(03)
  • [8]视觉·空间·真实克梅蒂艺术研究[D]. 马静. 中国美术学院, 2016(05)
  • [9]科学选择的伦理思考 ——克隆人科幻小说研究[D]. 郭雯. 华中师范大学, 2015(01)
  • [10]反启蒙视野下的《俄狄浦斯王》[D]. 徐嫣. 东北师范大学, 2015(01)

标签:;  ;  ;  ;  ;  

免费、永恒的斯芬克斯之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