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人眼中的现代化曙光——广东巡视的启示

大陆人眼中的现代化曙光——广东巡视的启示

一、内地人眼中的现代化曙光——广东考察的启示(论文文献综述)

仁青刀杰[1](2020)在《藏语电影的文化表意与社会传播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藏语电影是在本世纪初中国电影产业化改革的契机下出现的,这批电影由藏族导演率先拍摄,并坚持使用本民族母语对白,以文化持有者的主体姿态在传媒时代的裹挟中提供了一个审视藏族社会的本土视域,将藏族人当下的现实生活纹理与多重身份体验活灵活现地编织在影像叙事中,构建了一个内在统一的藏地审美空间。藏族文化是藏语电影的艺术生命力所在,本文将藏语电影视作一种在当代藏区社会场景中发生的文化现象,分析了其周边的整体文化结构,对藏语电影的历史渊源、文本意涵、社会影响进行了一次全面的考察。文章首先对电影在藏区的传播和藏地影像的创作源流作了一个回顾与总结,指出了以往的藏族题材电影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所表现出的文化症结,表明藏语电影不仅更新了前者所推崇的话语模式,同时也有对其中优秀作品的艺术旨趣的继承;其次对新世纪藏语电影的文化表意形态作了一个多向度的论述,从几位重要导演的作品入手,在不同层面阐释了藏语电影的文化诉求。研究发现万玛才旦的电影诉说着整个族群文化受到外部冲击时的身份焦虑,松太加的电影试图从藏族文化的传统价值中发掘出普世性的生命哲理,内地导演拍摄的藏语电影大抵延续着全球大众文化生产和消费西藏的叙事成规,主旋律藏语片立足于全新的时代语境隐秘地表达着国家意志;最后从藏语电影的传播效果和社会反馈层面探讨了其现实意义,认为在不同传播渠道中的流通方式决定了藏语电影的市场化运作成效,而不同受众的分布与他们作出的观影反馈则表露出藏语电影与层层延伸的社会话语网络之间的共振关系。总之,藏语电影不仅承担着对外传播语境中的藏族文化形象建构的功能,同时它也正在成为藏族社会内部的人们维系自身认同的重要媒介。藏语电影的涌现丰富了中国少数民族电影的类型模式,是中华多元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具体体现,有助于国内跨地域和族群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并形成了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生动阐释。对藏语电影的系统研究能够使我们认识到处于时代变迁之中的藏族文化的内在肌理,并揭示出当代藏族人的集体情感结构,从而可以更好地理解当下藏族社会的深层症候。另外,研究藏语电影的文化生产机制对藏学学科的理论建构和开拓藏学研究的新领域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巴责达[2](2017)在《一个北疆村落的民族关系研究 ——基于新疆乌尔禾乡哈克村的田野调查》文中提出民族关系是多民族国家处理民族问题,促进族际沟通与交流,解读民族交往与互动形式的重要工具;更为重要的是,良性的民族关系是维护边疆和谐与稳定的前提。以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为主题的“一带一路”战略,其构建穿越西北多元民族区域,因而维系与保证区域良性的民族关系状态是战略实施的重要基础。本文便是立足于西北,以北疆一个村落作为田野点,探寻该地区的民族关系现状与调控手段。文章主要通过对新疆乌尔禾乡哈克村的民族关系田野调查,运用民族学、人类学的调查方法,从七个维度系统性的反映哈克村民族关系现状,梳理影响该地民族关系的主要因素,归纳该地解决关系问题有效途径,最终总结哈克村当前民族关系总体特征,并对利益视角下的民族关系定义予以反思。

孔潇潇[3](2014)在《民国时期内地人眼中的西藏 ——以报刊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民国时期,不断恶化和复杂的边疆局势使得西藏地区成为国内政界和学术界关注的一个焦点。因此在民国报刊中涌现出大量涉及西藏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的文章,集中反映出了这一时期内地人对西藏的认识与看法。本文在分类、梳理各类涉藏文章后,主要以政治事件、社会经济、风俗习惯及教育问题为切入点,以此来呈现内地人眼中的西藏,同时从民族学的视角出发,对内地人的西藏印象进行尝试性研究。文章通过以下几个部分对民国时期内地人眼中的西藏进行了研究:第一部分介绍了民国报刊中大量涉藏文章出现的背景,主要是从时局与学术两方面来介绍的。在政治局势方面,主要探讨了边疆危机背景下,英、俄势力对西藏的入侵以及辛亥革命后汉藏关系不断复杂是如何导致西藏成为局势最不稳定的地区之一,并逐渐引起各界关注的。在学术方面,大量涉藏文章的出现则是建立在边疆学以及藏学研究的不断发展基础之上的。第二部分通过对大量民国时期涉藏文章的梳理与研究来呈现民国报刊中内地人眼中的西藏。为便于理解和认识,本文主要从政治事件、社会经济、风俗习惯以及教育问题四方面入手,分别选取了当时在各自领域具有代表性的事件或主题,来研究内地人对于这些事件或主题的书写及态度。第三部分尝试对民国报刊中内地人的西藏印象进行解读。由于不同身份构成的内地人对于西藏问题有着不同的认识和态度,因此本部分首先对民国时期涉藏文章的作者,即本文所涉及的“内地人”的身份及构成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本章第二部分从民族学的角度出发,对于内地人的西藏印象进行了尝试性地探讨和研究。本文认为,在民国报刊中,虽然存在少量对西藏的误读以及偏颇的评价,但是从整体看来,绝大多数内地人都是抱着解决西藏问题、改造藏地经济、了解藏地风俗、发展藏民教育的迫切愿望来解读西藏的。同时由于本文所涉及的“内地人”的身份构成以官员和学者居多,他们大多拥有良好的教育背景且对西藏进行过实地考察,因此能以较为公正与客观的眼光来看待西藏,而其所形成的西藏印象也与当时的西藏社会基本吻合。此外,从内地人的西藏印象中,我们也能看到内地人对“西藏”以及“藏族”认同的痕迹。

刘立丽[4](2011)在《日本殖民地博物馆文化研究 ——以关东厅博物馆和台湾总督府博物馆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中国东北第一座博物馆[1],关东厅博物馆(今旅顺博物馆[2])先后经历了沙俄打地基、日本人建馆、前苏联接管和中国政府管理几个历史阶段。“甲午战争”结束后,旅大地区被沙俄殖民统治了七年,关东厅博物馆地基即是此时沙俄所建,时隔十年的“日俄战争”,日本取代沙俄,在这里开始了长达40年的殖民统治,馆舍的主体建筑及各时期的陈列都是日本“国家意志”最好的体现。随着1895年《马关条约》的签订,台湾沦为日本的殖民地,殖民者也由此在这里开展了更详尽、更全面的调查。成立于1908年的台湾总督府博物馆(今国立台湾博物馆)是台湾最早的一座博物馆,其前身是日据时期的“台湾总督府殖产局附属纪念博物馆”,系日本殖民政府当时为纪念台湾南北纵贯线铁路全线通车而建。“儿玉后藤纪念博物馆”是日本殖民者为纪念第四任台湾总督儿玉源太郎与民政长官后藤新平的功绩,在铲除妈祖庙的基础上于台北新公园内落成启用,成为日本殖民政府在台湾兴筑的公共建筑代表作品之一。从博物馆的成立与发展过程来看,这两座博物馆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同作为20世纪初的日本殖民地博物馆,两者沉重的背景,特色的建筑、曲折的经历,成为今天人们研究殖民地博物馆发展的焦点。本文拟采用对比的方法,从两馆的建立背景、馆史沿革、陈列品的搜集与展示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以求更全面、更深刻地分析日本殖民者的意图。

刘润璞[5](2001)在《内地人眼中的现代化曙光——广东考察的启示》文中研究指明

李坚[6](2000)在《上海的宁波人研究(1843-1937)》文中研究说明上海是公认的移民城市。上海在开埠后由一个普通的地区商埠迅速成为全国经济中心乃至远东金融中心,其优越的地理条件、特殊的政治格局和多功能中心城市的积聚效应固然是主要原因,但移民“一直是上海最大的资源之一”。在各地迁居上海的移民中,宁波移民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具有重要影响的优势群体集团,他们勤劳的肩背支撑着近代上海的繁荣与辉煌。在上海由传统向现代转型途程中,举凡一些关节点上都印有宁波人的踪迹。早在上海开埠前,以“无宁不成市”闻名遐迩的甬商便登临沪上营商:上海开埠后,宁波人更是依恃其“过账码头”的雄厚财力,在上海钱庄业、新式银行业中占据举足轻重的一席。与此同时,宁波人还在沪上对外贸易中左右逢源,在新式商业中长袖善舞,在本地商业中大展身手,在近代工业领域中各业并举。不仅如此,旅沪宁波人的同乡组织四明公所及上海最早的新型同乡组织--宁波旅沪同乡会在维护同乡权益、争取民族利权方面更是有口皆碑。本文从分析宁波移民集团的人口构成入手,在剖解旅沪宁波人心态结构、透视其贡献卓异,雄视海内外之缘由的基础上,以旅沪宁波移民在上海社会的发展历程为经,以其在金融、商业、工业、交通运输、教育、同乡组织等各个领域的重要活动为纬,建瓴于历史学、人口学、社会学等多重视角,考察宁波人在近代上海的活动踪迹和发展历程,以期有助于我们从“移民与社会”的互动角度理解上海城市化、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移民现象。本文是以“宁波移民集团”为研究对象的个案研究,同时着力致思于“移民与社会”的理论构想。本文将依据社会学、历史学、人口学、文化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理论,借助人口社会学、城市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社会心理学及现代化原理,剔除迁移产生的人口变化,把宁波移民作为社会角色和社会集团组织的综合体,将其置于广阔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中,对宁波移民和上海都会的互动关系作多层面、全方位的系统考察,既分析宁波移民对上海社会的作用--主要研究人口迁移的社会功能和社会后果,又探讨上海社会对宁波移民的影响--主要研究社会环境因素对移民行为和移民本身的影响,以揭示宁波移民集团在上海现代化进程及社会发展、文化变迁中的“外显功能”和“潜在功效”。

二、内地人眼中的现代化曙光——广东考察的启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内地人眼中的现代化曙光——广东考察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1)藏语电影的文化表意与社会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
第二章 藏语电影的历史渊源与产生背景
    第一节 历史纵深处的电影与西藏(20世纪初——1949年)
        2.1.1 早期的藏地探险电影
        2.1.2 最早的涉藏剧情电影
        2.1.3 纳粹德国的西藏影像记录
        2.1.4 国民政府主导的治藏宣传影片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藏族题材电影创作(1949年——2005年)
        2.2.1 十七年时期:藏地、光影与政治
        2.2.2 新时期:主旋律、人文反思与他者建构
        2.2.3 世纪之交的国外涉藏电影:另一种西藏叙事
    2.3 小结
第三章 藏语电影的生产脉络与文化表意
    第一节 万玛才旦电影中的当代藏族文化深描
        3.1.1 藏地三部曲: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间的张力
        3.1.2 《塔洛》:身份的追寻与遗失
        3.1.3 《撞死了一只羊》:从个体的觉醒到族群的觉醒
    第二节 松太加电影中的普世情怀与传统价值的融合
        3.2.1 《太阳总在左边》:传统文化的救赎力量
        3.2.2 《河》:不可承受的历史之重
        3.2.3 《阿拉姜色》:嘉绒藏族的文化寻根
    第三节 内地导演的藏语电影创作模式
        3.3.1 景观化叙事与消费西藏:以张扬电影为例
        3.3.2 新时代的意识形态表述策略:主旋律藏语片一瞥
    3.4 小结
第四章 藏语电影的社会传播与现实意义
    第一节 藏语电影的传播渠道与受众分布
        4.1.1 三种传播渠道
        4.1.2 不同受众的分布状况
    第二节 藏语电影的社会现实意义
        4.2.1 对外传播语境中的藏族文化形象建构
        4.2.2 增进新时代藏族人的身份认同与文化自觉
    4.3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一个北疆村落的民族关系研究 ——基于新疆乌尔禾乡哈克村的田野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内外关于民族关系相关定义及理论梳理
        1.2.2 国内关于民族关系研究的类别及特征
第二章 哈克村的空间、历史与族群
    2.1 哈克村的自然与人文
        2.1.1 自然地理
        2.1.2 人口状况
        2.1.3 生计方式
    2.2 历史中的田野
        2.2.1 民国及之前的哈克村
        2.2.2 建国以后的哈克村
    2.3 田野中的族群
        2.3.1 世居与东归的蒙古人
        2.3.2 复杂原因的维吾尔人
        2.3.3 迁徙和逃荒进疆的汉人
第三章 当前哈克村民族关系现状
    3.1 居住格局
    3.2 语言使用
    3.3 族际通婚
    3.4 节日互动
    3.5 社会互动
    3.6 经济关系
    3.7 认同意识
第四章 当今影响哈克村民族关系的主要因素
    4.1 博弈与格局
        4.1.1 话语态度的博弈
        4.1.2 政治权力的争夺
        4.1.3 汉族群体的中立
    4.2 经济与资源
        4.2.1 羊群代放的封闭
        4.2.2 土地租赁的局限
        4.2.3 草场的争夺与误读
        4.2.4 贫富差距拉大
        4.2.5 个体就业的压力与矛盾
    4.3 宗教与文化
        4.3.1 藏传佛教宗教场所的缺失
        4.3.2 祭祀活动的打扰
        4.3.3 维吾尔人的墓园安置
        4.3.4 蒙语继承的压力
        4.3.5“酒”文化的误解
第五章 哈克村民族关系问题有效调控途径
    5.1 族群与文化调控
        5.1.1 民族精英家族的引导
        5.1.2 汉族群体的缓冲地带
        5.1.3 文化、语言的理解与交流
    5.2 宗教信仰的调适
        5.2.1 宗教信仰的心理调适
        5.2.2 宗教信仰的社会控制
        5.2.3 宗教领袖的影响作用
    5.3 村落共同体的构建
        5.3.1 祖辈情谊的历史记忆
        5.3.2 认同与意识的交融
        5.3.3 插花式居住格局
第六章 结语
    6.1 当前哈克村民族关系特征
    6.2 民族关系的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3)民国时期内地人眼中的西藏 ——以报刊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难点
    四、创新之处
    五、相关概念的界定
第一章 时局与学术:民国报刊中涌现大量涉藏文章的背景
    第一节 边疆危机背景下西藏地位凸显
        一、英、俄势力对西藏的入侵
        二、辛亥革命后日趋复杂的西藏形势与汉藏关系
    第二节 边疆研究及藏学研究的发展
        一、边疆研究的发展
        二、藏学研究的发展
第二章 文本呈现:民国报刊中所见内地人眼中的西藏
    第一节 政治问题
        一、关于“西藏问题”的讨论
        二、关于“第三次康藏纠纷”的讨论
        三、关于“黄慕松专使入藏致祭达赖喇嘛”的讨论
    第二节 社会经济
        一、落后的农业
        二、种类繁多的贸易品
        三、急待开发的交通
        四、其他经济印象
    第三节 风俗习惯
        一、等级划分明显的服饰
        二、糌粑、肉类与茶叶的组合
        三、解释众多的一妻多夫制
        四、带有宗教色彩的医病方式
        五、异于汉地的葬俗
        六、哈达是连接彼此的纽带
    第四节 教育问题
        一、西藏教育现状
        二、西藏教育存在的问题
        三、推进西藏教育发展的建议
第三章 思考与讨论:解读民国报刊中内地人的西藏印象
    第一节 民国报刊中“呐地人”的构成及身份分析
        一、政府官员
        二、人文学者
        三、其他
    第二节 关于内地人西藏印象的民族学思考
        一、中国“内部的他者”
        二、国族观影响下内地人对西藏的认同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4)日本殖民地博物馆文化研究 ——以关东厅博物馆和台湾总督府博物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1.1 选题缘由
    1.2 研究概况
    1.3 研究思路
第2章 两馆建立的背景
    2.1 两地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与丰富的资源成为帝国主义觊觎的目标
    2.2 日本国内的先天不足和“明治维新”后野心的膨胀
    2.3 《马关条约》的签订与两馆的建立
第3章 两馆的发展历程
    3.1 馆情沿革
        3.1.1 关东厅博物馆
        3.1.2 台湾总督府博物馆
    3.2 建筑特点
        3.2.1 关东厅博物馆
        3.2.2 台湾总督府博物馆
    3.3 藏品来源与陈列特点
        3.3.1 关东厅博物馆
        3.3.2 台湾总督府博物馆
第4章 对两馆进行比较分析
    4.1 日人经营方式之分析
        4.1.1 儿玉源太郎与后藤新平
        4.1.2 两地经营方式的区别
    4.2 日人建馆动机之分析
        4.2.1 关东厅博物馆
        4.2.2 台湾总督府博物馆
    4.3 日人建筑特点之分析
        4.3.1 建筑形式反映“脱亚入欧”思潮
        4.3.2 高大的建筑塑本国“神圣”的力量
        4.3.3 选址与设计充分体现“博物馆园林化”理念
    4.4 日人陈列特点之分析
        4.4.1 关东厅博物馆
        4.4.2 台湾总督府博物馆
        4.4.3 展品来源的异同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6)上海的宁波人研究(1843-1937)(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上海的宁波人:导论
    一 移民与社会:问题的提出
    二 宁波人在上海:研究概况综述
    三 移民社会学:理论构想和研究方法
第二章 乡关何处:甬人迁沪的历程
    一 宁波人迁沪概况鸟瞰
        1 清季到上海开埠
        2 上海开埠至1911年
        3 1911-1937年
        4 1937-1949年
    二 宁波人迁沪动因解析
        1 地狭人稠的推力
        2 悠久的经商传统使然
        3 自然经济解体,社会动荡驱使
        4 晚近上海飞速发展的吸力
    三 旅沪宁波人构成分析
        1 旅沪宁波移民的自然构成
        2 旅沪宁波移民的社会构成
第三章 浙江财团:宁波人与上海金融业
    一 宁波人与上海钱庄业的发展
        1 宁波人在上海开设、投资的钱庄
        2 秦润卿与上海钱业
        3 甬人把持的钱业与近代工商业、新式银行业的关系
    二 宁波人与上海近代银行业
        1 宁波人参与投资、创办的银行
        2 宋汉章与上海银行业
        3 四明银行的创立
    三 宁波人与上海金融业
        1 宁波人--浙江金融集团的支柱
        2 巩固上海金融中心的地位
        3 促使金融资产阶级的形成和成熟
第四章 无宁不成市:宁波人与上海近代工商业(上)
    一 宁波人与上海的商业贸易
        1 在对外贸易中左右逢源
        2 在新式商业中长袖善舞
        3 在本地商业中大展身手
    二 旅沪宁波人参与兴办、投资的工矿企业
        1 各业并举
        2 资本来源
        3 组织形式
        4 产销一斑
第五章 无宁不成市:宁波人与上海近代工商业(下)
    一 宁波人与上海近代交通运输业
        1 宁波人在上海航运业中的作为
        2 虞洽卿与三北航业集团
    二 旅沪宁波人的经营特色
        1 注重科技力量
        2 施行科学管理
        3 利用广告宣传
    三 旅沪宁波人与上海国货运动
    四 上海经济现代化进程中的宁波人
第六章 海滨部鲁:宁波人与上海的新式教育
    一 宁波人在上海创办的新式学校
    二 宁波旅沪同乡会小学
        1 创办缘起
        2 教学与管理
        3 学生概况
    三 叶澄衷与澄衷学堂
        1 兴办缘起
        2 办学特色
    四 宁波人与上海教育近代化
第七章 乡人保姆:旅沪宁波人的同乡组织
    一 故人·故土·故乡情:上海四明公所
        1 草创与发展
        2 会员与机构
        3 会务活动及职能
        4 四明公所事件浅析
    二 旅沪甬人的精神家园:宁波旅沪同乡会
        1 应时而创
        2 组织沿革
        3 成员构成
        4 会务活动
    三 四明公所与宁波旅沪同乡会:上海宁波同乡组织的现代变迁
        1 宗旨不同,活动各异
        2 机构改进,人事重合
        3 乡土情结:近代社会的文化资源
第八章 超越乡土:透视宁波人
    一 旅沪宁波人心态结构剖析
        1 认同与离异:移民的心态
        2 传统与现代:边际人心态
    二 旅沪宁波人成功原因探析
        1 襟江带海的地理环境的浸润
        2 历时久远的经商传统的延续
        3 影响绵长的浙东学术氛围的濡染
    三 并非结语:超越乡土的宁波人
余论: 移民资源--上海城市崛起的动力
附录一: 《旅沪宁波人在上海参与投资创办重要金融机构一览表》
附录二: 《旅沪宁波人在上海参与投资创办主要工矿企业一览表》
附录三:《旅沪宁波人在上海参与投资创办驰名商号一览表》
附录四: 《旅沪守波人在上海参与投资创办学校一览表》
附录五: 《着名旅沪宁波人略历》
附录六: 《上海四明公所大事记(1797-1937) 》
附录七:《宁波旅沪同乡会大事记(1911-1937) 》
参考文献举要
后记

四、内地人眼中的现代化曙光——广东考察的启示(论文参考文献)

  • [1]藏语电影的文化表意与社会传播研究[D]. 仁青刀杰. 西南民族大学, 2020(07)
  • [2]一个北疆村落的民族关系研究 ——基于新疆乌尔禾乡哈克村的田野调查[D]. 巴责达. 兰州大学, 2017(04)
  • [3]民国时期内地人眼中的西藏 ——以报刊为例[D]. 孔潇潇. 陕西师范大学, 2014(03)
  • [4]日本殖民地博物馆文化研究 ——以关东厅博物馆和台湾总督府博物馆为例[D]. 刘立丽. 吉林大学, 2011(10)
  • [5]内地人眼中的现代化曙光——广东考察的启示[J]. 刘润璞.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01(01)
  • [6]上海的宁波人研究(1843-1937)[D]. 李坚. 华东师范大学, 2000(01)

标签:;  ;  ;  ;  ;  

大陆人眼中的现代化曙光——广东巡视的启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