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的相互生长和相互制约

作物的相互生长和相互制约

一、农作物的相生与相克(论文文献综述)

陈祥[1](2020)在《《齐民要术》生态农业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时代的发展,诸多国家在发展农业生产过程中通过大规模使用化肥、农药,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造成了的土壤恶化、水资源污染,形成了不容忽视的环境破坏,严重威胁到人类生存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回顾我国悠久的农耕历史与文明,古代先民为实现生存与发展并重,农业生产稳增长与自然生态协同并进早已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北魏着名农学家贾思勰撰写的《齐民要术》作为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古代农学着作,被誉为“中国古代农业百科全书”。全书十卷九十二篇,除了蕴涵农学、经济学、文献学等诸多学科知识以外,《齐民要术》还具有丰富的生态农业特征,书中着重记录了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利用,善于利用物种之间、物种与环境之间以及人与环境之间微妙的生态关系,在遵循前代农书总结的农业思想基础上,保持人与自然的生态平衡。《齐民要术》作为我国古代重要的大型综合骨干农书,索引了众多前代农书,并对农书中的耕作思想进行了继承,形成了一套系统的生态农业思想。首先,作者结合黄河流域农耕区的自然因素,继续将“天人合一”思想融入到农业体系当中,并结合阴阳五行学说指导农业生产。其次,贾思勰认识到了农业生产中需贯彻“三才”思想,适时而为,有所不为。其三,贾思勰认识到“土脉论”的重要性,详细记录了各种土地耕作方式,以及相应的保持土地肥力的具体措施。最后,在总结农业生产过程中,贾思勰提倡节俭,批判奢靡之风,反对过度开发和滥砍滥伐,并且提出以农治生的发展理念,在增加农民受益的同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齐民要术》继承的这些先哲思想,虽与现代意义上的生态农业学概念存在一些差距,但为这门学科奠定了思想基础。对于《齐民要术》生态农业思想的实践,贾思勰也做出了详细的记载:通过观察各区域特点、作物的习性以及天气情况,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利用不同作物合理间作、套种、轮作、实现绿色避害;种植救荒作物替换部分主粮,缓解灾荒造成的饥馑问题;利用生物防治虫、束草防冻、埋藏过冬等方式,以减小灾害对农业所造成的损失;在优良动植物品种的繁殖和培育方面,通过增加人工干预,促进品种的不断优化,并且在实践中总结起一系列兽医技术。由此可见,《齐民要术》在记录各类农业经验和技术的同时,构建了一个循环、稳定、可持续的生态农业系统。农业是人类社会的衣食之源,治理之本,关乎到国家的兴衰与存亡,影响到社会的安定和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重要的发展理念,也是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原则。《齐民要术》在农业生产中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利用农业资源,保护环境,坚持尊天敬地,适时人为。因此,研究《齐民要术》这些宝贵的生态农业思想,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走生态农业发展道路,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对当代中国发展生态农业具有积极的意义。

高旷[2](2020)在《自然生态美学视域下的《管子》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管子》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着作,涉及自然生态方面的内容甚多。既有专门论述水生态、土壤生态的文章,也有从宏观上对自然生态加以审视的篇目和段落。本文就是从自然生态审美的角度切入,对《管子》进行归类性质的阐发和研究,共分五章加以论述。第一章从天地宇宙视野下的自然生态理念及表述手法入手,分析《管子》一书以天地为自然生态之本理念的逻辑层次;以水土为中心的自然生态理念的架构;自然生态构成的差异及观照视角。认为《管子》一书没有把人置于自然生态之外,而是看作自然生态的有机组成部分;没有把人置于自然生态构成因素的最高层次,而是承认物有所长,人有所短。这些理念有其合理性,有其宝贵的价值。第二章横向对比《管子》的历法类文献与先秦其他历法类文献,分析其书写方式。重点分析《管子》五行说为基础的文章架构;天象与时节的对应;虫类与时节的对应;五音与时节的对应。《管子》历法类文献体系的构建,有的借鉴当时的同类文献,有的则对这类文献进行修正,建立新的结构模式。五音与时节的对应关系,五虫与时节的对应关系,都是对传统观念的修正。《管子》历法类文献所构建的体系,其主旨是把自然生态、社会生态都纳入其中,体现出各种对应因素之间的和谐互动,并且合乎五行说的框架和数理逻辑,在理论上实现天人合一,物我相通。第三章将《管子》以水土论民性的阐发以及与先秦相关文献进行对比研究。从《水地》《地员》篇入手,揭示《管子》以水性、土性论民性的客观依托及逻辑预设;将《吕氏春秋》《大戴礼记》《周礼》的以水土之性论民性与《管子》加以对比研究。《管子》的《水地》《地员》以水土之性论民性,涉及到人的自然素质、血气、性情、形貌等诸多方面,有的论述深入到生命哲学的内核层面。《吕氏春秋·尽数》《大戴礼记·易本命》《周礼·大司徒》等三篇文献,或是以水性论述人的形貌,或是根据土壤属性、地形地貌而设计人的形貌样态,对自然生态与人的自然生命关联所作的描述停留在表象层面,缺少《管子·水地》篇的深刻性。第四章揭示《管子》记载的齐国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及其产生的生态效应。阐释了《管子》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科学理念及表述方式;施政中对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所作的调遣;齐国以自然资源开发为筹码的政治博弈;以及自然资源开发的负面生态效应。在研究中揭示出,管子重视的是经济效益,而对自然生态所遭到的破坏并不介意。纯受经济利益驱动的自然资源的开发,势必造成对自然生态的破坏。第五章阐发《管子》自然生态保护理念和措施的齐文化特征。将《管子》视为生成于齐地的子书,揭示它对齐国发展的重要意义。从三个方面加以研究:自然生态保护理念生成的现实根据;自然生态保护理念及具体措施;齐地自然生态的特征及相关禁令、职官的针对性。笔者认为,《管子》一书体现出古人已经认识到自然生态破坏所带来的危害,其中关于自然生态保护的理念及措施,虽然受时代所限并不完备,仍可以为当下的自然生态保护工作提供有益的借鉴。

宋宁艳[3](2020)在《黄河流域传统果园农业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黄河流域是中华农耕文明发祥地之一,滋养了许多上百年乃至上千年的传统果园,其中一些一直延续至今,进而被评为中国乃至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传统果园作为中国复合式农业生产系统的代表,涵盖了种植业与养殖业,是中国古代农业生产中多种经营方式的缩影,具体表现形式主要有树粮结合、果蔬结合与种养结合三种形式,经营管理中受传统农耕思想指导,坚持“天人合一”、“敬畏自然”的基本理念。传统果园中多方面的技术体系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农业系统,其中包括林间管理技术体系、林下管理技术体系及乡土知识体系三大方面,前两者是具体操作技术,后者则属于理论支撑。林间管理技术体系,主要集中于对果树的管护,这些技术体系兼顾果树从“生”到“长”的全过程,如繁育技术、花果管理、防虫技术,是传统果园农业技术的特色体现;而传统果园林下管理技术体系则是从大田农业生产借鉴而来的技术经验,但又与之不同,传统果园结合当地特色,衍生出与众不同的技术体系,均遵循了“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则;而构成乡土知识体系的主体是果农,他们经过实践形成有关“天”、“地”、“人”的乡土知识,并经过士人阶层与统治者的助力,在乡土文化的影响下最终形成知识体系。传统果园历史悠久,经历了传统时期、西方科学引进后与现代农业反思三个阶段的演变,促使演变的原因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及生态多方面,并暗含规律。传统果园历经数久演变而不衰与坚持传统技术体系具有密切关系,同时也对当地与整个流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本文以探究传统果园能够长期维持的原因为切入点,通过实地调研与查阅古籍文献,从横向分析其内部的技术体系与管理机制,以传统果园演变历程为纵向研究出发点,从而得出黄河流域传统果园能够长期维持的原因与坚持传统技术体系有着密切关系,并进一步探析传统果园农业系统的产生的效应。传统果园经久不衰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并引起思考,其生产、管理技术与经验对现代果园及现代农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邓东[4](2019)在《西周农作物的种收时节与五行学说》文中研究说明在西周前期,农作物都是春种秋收。到西周中后期,冬小麦秋种夏收,北方农业由此跨入轮作而两熟的新阶段。为了适应二元化的种收时序,周王室在农政管理方面进行了两项创新,一是以十月朔日为岁始,属于历制上的调整;二是以五行学说解释农作物种收的不同时序,属于理论上的构建。五行学说认为,每年农作物种收的五个关键时节相互接替更换,形成了相生相克的有机整体;天地自然相生相克的性能,推动了岁时运行的循环往复。这种学说可从田间农事上得到验证,广受世人信服,成为论事说理的依据。战国时又用"五德终始说"来解释历代王朝的循环更替。

毛致异[5](2019)在《城郊休闲农庄植物景观提质改造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休闲农庄是近年来快速发展的一种新型农村社会生产组织形式。但我国休闲农庄在快速发展过程中面临诸多问题,其中许多城郊休闲农庄在建设中都缺少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理论指导,特别对城郊休闲农庄中植物景观设计的理论研究更加缺乏。基于此,笔者通过对长沙城郊地区数十家休闲农庄植物景观的实地调研,结合相关理论知识的指导,旨在探索城郊休闲农庄植物景观提质改造设计的基本方法,为未来相关设计提供借鉴和指导。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查阅文献,总结分析国内外有关休闲农庄和植物景观设计的理论研究成果,明确了休闲农庄、植物景观设计的理论定义及其二者相互关系。在相关学科理论的指导下,提出了城郊休闲农庄植物景观设计的目标和原则。(2)通过对长沙城郊数十家休闲农庄的实地调研及游客意愿问卷调查。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总结分析,明确了游客对城郊休闲农庄植物景观营造的意愿情况。结合实地调研,整理了长沙城郊休闲农庄常见的植物种类,总结出了城郊休闲农庄植物景观设计存在的诸多问题:缺乏对青少年自然教育的作用;地域文化特色缺失;缺乏对不同功能区不同人群需求的考虑;对不同功能区之间空间关系的认知不足;缺少空间层次感;季节局限性太强;后期养护管理匮乏;产业化发展力度不足等。以此提出相应的提质改造建议。(3)根据实地调查结果的分析,结合城郊休闲农庄植物景观设计相关指导理论。从植物选择、配置方式、艺术美学创造、文化价值体现、后期养护管理、产业结构模式、青少年的自然教育等七个角度提出了城郊休闲农庄植物景观提质改造设计方法。结合青少年自然教育的不同需求,还探讨了城郊不同地理环境中休闲农庄植物景观和城郊休闲农庄不同功能区中植物景观提质改造设计的方法。(4)运用本文总结的植物景观提质改造方法,对长沙市龙溪湖休闲农庄植物景观进行提质改造。通过具体实例,论证了理论与方法的可行性,为日后城郊休闲农庄植物景观提质改造设计提供了参考。良好的植物景观设计有助于城郊休闲农庄的提质和发展,而休闲农庄的发展符合国家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在要求,乡村振兴则是利国利民的伟大事业。

张百灵,刘国涛[6](2015)在《论回归自然的生态农业法制构建》文中提出农业技术异化的关键原因是技术的"反自然性",农业技术发展的趋势是"回归自然"。生物自然力是生物间"相生相克"的自然之力。在农业实践中运用生物自然力,构建促进生物自然力运用的农业法制,是解决农业异化问题、发展生态农业的重要途径。"生物自然力"这一统摄性概念和相应的理论框架,赋予了宏观统合生态农业法制建设的手段,使相关事实和法制系统化、理论化,为生态农业法制的集成和发展提供了"蓝图"。

张百灵,刘国涛[7](2015)在《论回归自然的生态农业法制构建》文中研究表明"反自然性"是农业技术异化的主因,"回归自然"是农业技术发展的趋势。生物自然力是生物间"相生相克"的自然之力。在农业实践中运用生物自然力,构建促进生物自然力运用的农业法制,是解决农业异化问题、发展生态农业的重要途径。"生物自然力"这一统摄性概念和相应的理论框架,赋予了宏观统合生态农业法制建设的手段,使相关事实和法制理论化、系统化,为生态农业法制的集成和发展提供了"蓝图"。

林佑益[8](2014)在《基于认知心理语言的五行概念隐喻研究》文中提出五行学说是构建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之一。古今中医学家运用了五行类比联系的方法,将五行与五脏、五色、五味等相配属,只是用一句“取象比类”笼统的总结,并没有说出“取象比类”所蕴涵在深层次的心理、语言理据。通过检索中医五行概念隐喻认知方面的相关文献,发现目前针对中医五行概念隐喻的认知研究较少,尚缺乏从认知科学角度对中医五行概念隐喻的专题进行探讨。因此,有必要引入新的研究方法,将中医五行学说放置在认知科学和人类经验的背景下。借助认知语言学阐述古今中医学家是如何应用五行学说,将“五行-五脏配属”与“五行生克映射到五脏生克”。通过认知心理学的原型范畴理论问卷调查,从隐喻认知的角度对中医五行学说进行深入的探究,阐明五行学说是如何产生,以及认识疾病的科学意义。“学科的交叉与综合”是科学发展的新领域。认知语言学和认知心理学是认知科学重要的组成学科。认知语言学是认知心理学与语言学相结合的边缘学科,以生活经验现实主义作为哲学基础,专门研究我们对世界的经验感知,以及概念化世界的方式基础之上的一门新的人类语言学科。它强调隐喻无所不在,隐喻不仅是被当作是一种修饰话语的修辞现象,而且更重要的是被视为一种概念认知现象,人类的概念系统就是建立在隐喻基础之上的。认知心理学是以概念信息加工观点作为核心的心理学。认知心理学中的意象图式是建立在对事物基本认知关系的基础上形成的认知结构图式,是人类经验和理解当中的一种联系抽象概念和具体意象的组织结构。因此,意象图式就成为隐喻的认知心理基础。相似性是隐喻理论是概念隐喻形成的基石。现代认知心理学在家族相似性理论的基础上,又提出了至今仍然占有主流地位的原型范畴理论,它将拥有家族相似性的自然范畴称为原型范畴。认知语言学和心理学认为,隐喻基本上就是人类的一种认知方式,是对于抽象概念的认识和表达的有力工具。正文分成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五行理论古今述要,回顾五行的概念最早出现在西周前的夏商时期之初,五行相生文献最早完整的记载是在春秋后期,五行相克最早记载是在战国时期。五行学说最早先出现五行的概念,之后逐渐再出现五行生克关系说,五行与五行相互生克说的起源是不同的。五行学说整体而言在战国时代达到成熟阶段,到了汉代达到了鼎盛时期.此外还论述了建国后近10年来中医五行理论在基础研究、中医五行临床研究和多学科背景下的中医五行研究的进展情况,总结了中医五行学说的古代论述和现代认识。第二部分对中医五行概念隐喻进行初步的认知研究,内容分为四个小节。第一节简要介绍了本课题所运用的研究理论,认知心理学和认知语言学概念隐喻理论的历史发展过程,当代隐喻理论,以及概念隐喻的类型及功能等。第二节从体验哲学的角度探讨了建构中医五行概念隐喻的理论基础,认为中医五行概念隐喻的不是任意凭空想象的,而是古人透过日常生活观察自然气候、农业生产、身体空间、克敌制胜等各种熟悉的事物,以及对环境的深刻体验得到的认知概念。第三节从认知语言学的五行概念隐喻及认知语义学研究,介绍概念隐喻的始源——目标域和两个主要隐喻理解模型。从特性赋予模型与结构映射模型的角度,阐明了五行学说运用在五行-五脏配属与五脏相生相克概念隐喻的工作机制。第四节从认知心理学意象图式理论,意象图式的类型及特征,意象图式与隐喻的角度阐明了建构中医五行概念隐喻的心理基础。并且在基本的意象图式结构的基础上,借由概念整合理论进行跨领域映射形成相关的中医五行概念隐喻。在此我们将应用认知心理学概念的原型范畴理论、概念隐喻理论透过一份关于五行概念以及其相互关系的问卷,通过问卷分析探讨五行概念隐喻的形成;通过“概念组合”分析五行单个概念隐喻如何经由组合而形成新的“复合概念隐喻”。第三部分是基于原型范畴理论的五行学说调查问卷。现代科学认为“凡是不能被证明的都是错”。有人说中医学不符合现代科学的规范,不能被现代科学所证实而对中医产生误解;因此,借由认知科学“基于原型范畴理论的五行学说调查问卷”调查台湾地区不同性别、年龄、学历、职业、出生地等不同背景对五行学说的认知。将不同背景的人对五行概念隐喻语言的认知,由抽象概念转化成量化科学数据,依照数据统计分析,从不同的背景分析找出大家共同认知的五行原型,并检验不同背景对五行学说是否有认知差异,从认知差异探讨造成差异的原因。本问卷的研究,有助于了解五行学说的本质,亦有认识疾病上的科学意义。正是由于中医语言用认知语言、认知心理等认知科学的方法研究中医理论,为中医五行学说提供另一种新的研究方法,可以使中医的理论概念更加清晰。最后总结以认知语言学和认知心理学对中医五行探究,印证了中医五行学说是一种隐喻概念系统,是一种概念隐喻的语言。人类的范畴、概念、认知是基于身体经验形成的。人们的范畴、概念的认知差异是由于不同的身体经验所造成的。研究结论不仅支持认知心理学和认知语言学的主要观点——体验哲学,而且可为不同文化、民族、语种的人所理解和接受,有助于中医五行学说与现代认知科学的沟通,阐明认识疾病的科学意义,也让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都可以理解和接受。

陈吉全[9](2011)在《《黄帝内经》五行学说源流及应用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研究目的本文研究目的在于:探讨哲学五行学说的五行配位图式、五行生克关系、中医五行学说的历史与逻辑的形成过程;探索古代典籍中天人相应的意识以及气象学、物候学、依时寄政的思想在五行学说发展过程中的作用;研究《内经》与后世医学应用五行学说的规律及其对五行学说的发展;探讨中医五行学说的本质特性,五行学说的核心内容及其在中医发展中的作用,从而为正确理解中医五行学说提出一个有益的借鉴。二、研究方法:本文采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和综合分析的方法进行研究。在研究哲学五行学说的萌芽、初步形成、成熟及进入中医的过程时,以及慨述历代五行学说与中医互动发展的过程时主要采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研究《内经》及历代中医对五行学说的应用与发展时主要采用综合分析的方法。三、研究成果(一)关于五行学说的源流五行学说的两个主要源头是五方说和五材说,在五方说基础上古人初步形成了时空配位图式,在五材说基础上形成了注重物质功能和特性的原始五行说。《管子》提出“精气说”,实现了阴阳与四时、五行的合流,从而整合了五方说与五材说;《吕氏春秋》五行学说提出了“四季盛德观”,首次用气的相克来论述五行相克,指出世界事物存在同类相应的现象,五行配位图式日益发展;《淮南子》构建了系统的宇宙生成模式,用气的生克来论述五行生克,提出全面的五行生克关系,发展了《吕氏春秋》同类相应的思想;《春秋繁露》首次将人的情志纳入五行配位图式,总结了五行生克的常规机制是“比相生、间相胜”。虽然《春秋繁露》将“天人相应”思想夸大为“天人感应”,但指出事物“同类相动”的中介是气,有部分合理因素。(二)关于五行学说进入中医在哲学五行学说的未成熟之前,中医就尝试用天人相应思想和不成熟的五行学说说明医学问题,在《淮南子》、《春秋繁露》编写时代哲学意义上的五行学说完备以后,当时的医家迅速吸收哲学五行学说进入医学体系。《内经》中五脏与五行、五脏与四时配属问题的解决,五行生克关系的医学化表达的完成,中医五行配位图式的形成,表明哲学五行学说已经成功进入中医,医学五行学说正式形成。(三)关于《黄帝内经》对五行学说的应用在五行学说指导下,《黄帝内经》建立了以五脏为中心的五大藏象系统,并借用木火土金水五类物质的特性、分类方法和五行生克规律,具体地说明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疾病变化以及指导临床诊断、治疗、预后判断和康复。《黄帝内经》七篇大论提出了运气学说,运气学说是五行学说的进一步发展,运气学说的核心思想是气象、物候、病候一体观,运气学说对五行生克关系有新的发展,提出了亢害承制、五行乘侮胜复等复杂关系。(四)关于《黄帝内经》后哲学五行学说与医学五行学说的互动发展医学五行学说的发展与哲学五行学说的发展息息相关,宋朝是《黄帝内经》后哲学五行学说的发展的高峰,宋周敦颐提出的宇宙生成模式使学者重新认识并探索五行学说的价值。由于哲学对医学的影响,医学五行学说的发展高峰出现在宋金元时期。(五)关于《黄帝内经》后医学五行学说的丰富与发展后世医家应用五行学说主要体现在天人相应思想、五行生克制化关系、五行性质及分类的应用等三个方面。他们提出了“五脏本气”说、“相火”、“阴火”、“命门水火”说等医学理论,发现了五行互藏、生克相通等五行关系,制定了五行治则治法,从而丰富发展了五行学说。四、研究结论(一)《管子》五行说标志着哲学五行学说初步形成,《吕氏春秋》的五行学说是哲学五行学说的继续发展,《淮南子》的五行学说标志着哲学五行学说的成熟。(二)在五行学说的发展中,气象学、物候学、依时寄政思想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管子》在气象学、物候学中发现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提炼出阴阳与四时的关系,是实现阴阳与五行整合的基础,《吕氏春秋》通过气象学、物候学丰富了五行配位图式,《淮南子》在气象学中发现了五行生克的机制,《管子》、《吕氏春秋》等典籍中的依时寄政思想虽然有天人感应的思想倾向,但其中的合理因素和气象学、物候学一起是五运六气说的重要来源。(三)《吕氏春秋》首次提出五行与五脏的祭祀配位方法,《淮南子》则提出五行五脏的两种配位方法,祭祀配位法和性质配位法。所谓性质配位法是根据五行、五脏的性质进行配位的方法。《淮南子》提出的性质配位法说明五行与五脏的配位的形成与西汉末东汉初政治无关。(四)《黄帝内经》在应用五行学说同行事物相通应的规律说明脏腑功能、应用五行生克规律说明疾病的五脏传变等方面具有灵活性,并出现了五行互藏思想的萌芽,在运气学说中阐明了五行制化、乘侮等非线性的五行关系。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继续发挥了亢害承制理论,并提出五行互藏、生克相通等思想。《黄帝内经》及后世医家对五行学说的应用克服了五行理论的机械性。(五)五行学说的本质属性有物质性、功能性、关系性、时空性。五行是对五种相互关联的事物的意象的摹拟,是对五类事物功能、状态、性质、彼此之间关系的综合反映。(六)五行学说核心思想是天人相应的意识、五行性质与归类和五行之间相生相克的关系。后世医家应用五行学说主要体现在这三个方面。在中医发展过程中五行学说为中医提供了衡动的整体观的方法论和取象比类的思维方法。

柴象坤[10](2010)在《论“生物相生”对我国农业环境法制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我国环境立法大量增多,环境法制建设得到显着改善。统观我国目前的环境法制建设,重点仍然是对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等环境问题进行规制,对自然界一些有益现象缺乏统一的管理、保护和促进。自然界存在大量相互之间有益的生物,在农业生产中最为常见。农业生产中的相生相克现象是指一种植物通过向环境释放化学物质,影响周围其他植物的现象,也称生化学交感或异株克生作用。相生植物是指在植物群落内,各种植物之间通过长期的生存与竞争的演化,形成直接生存空间与养分的互为依存的关系,或者通过动物、微生物形成的间接依存关系。大千世界中,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之间,以及生物种群之间,普遍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从而形成一种既斗争又协调的生态平衡。通过引入经济学上的概念来分析环境问题已经越来越受到学者的重视,其中通过引入外部性理论来研究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一种共识。外部性在经济学文献中有时又被称为“外部效应”,国内有的学者也将其翻译为“外在性”。英国剑桥大学的马歇尔在20世纪初首次提出外部性概念,并于1890年首创了“外部经济”与“内部经济”这一对概念。外部经济也称为正的外部性,指某项行为除了给自身带来收益之外,同时也给他人带来额外收益的现象。本文以“生物相生”现象为研究起点和突破口,从生物学、农学和化学角度对这一现象进行深入分析。通过引入经济学相关原理,运用经济学分析方法,对“生物相生”现象进行全新解读。通过多角度分析,力求找到我国传统部门法在解决“生物相生”等生态问题上存在的缺陷,并试图从环境法角度找到相应的解决之策,逐步完善我国的农业环境法制。全文主要从四个方面展开论述:第一部分是“生物相生”的概述部分。本部分首先对“生物相生”的现象和原理进行简要介绍,包括国外与“生物相生”有关的研究、我国在此方面的相关经验、“生物相生”的概念以及化感作用原理等。同时,本部分还将选取几个与“生物相生”有关的典型案例,包括丘陵山区利用“生物相生”典型案例和城市郊区利用“生物相生”典型案例;并对案例进行简要解析,力求从宏观到微观、从抽象到具体对“生物相生”现象有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认识。第二部分主要是通过引入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基本原理,阐释“生物相生”现象所具有的较为独特的外部经济性。首先对外部性的基本理论进行简要介绍,主要是从外部性理论的缘起、外部性研究的演进以及外部性问题的分类三个方面予以展开,希望对外部性问题有一个宏观地把握。接下来是对“生物相生”外部经济性的概述,包括“生物相生”外部经济性的内涵与特点、表现形式、实现方式以及形成原因等。从经济学角度深入阐释生物学问题是本文的一大特色。第三部分是我国现行部门法在解决“生物相生”问题上的局限,经过前面一系列的分析论述,最后落脚到法律领域。本部分旨在说明,寻求“生物相生”等具有外部经济性问题的解决之道,非现行部门法所能实现,还需要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并引入其他相应的法律机制。具体来讲,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现行民法的局限性、现行行政法的局限性、现行刑法的局限性。各现行部门法本身的局限性决定,“生物相生”等具有外部经济性问题的解决必须另寻出路。第四部分是文章最终的归宿和落脚点,通过对“生物相生”外部经济性的分析可知,我国现行部门法在解决这一问题上存在难以弥补的局限性,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只能寄希望于从总体上完善我国农业环境法制。具体而言,首先要完善农业环境法制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进而完善农业环境法制相关的制度设计,即确立和完善农业环境税收法律制度、农业环保产业化制度和农业生态效益补偿制度。通过宏观与微观双重努力,最终形成有利于“生物相生”等外部经济性问题内部化、有利于农业向生态化方向发展的完善的农业环境法制体系。

二、农作物的相生与相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农作物的相生与相克(论文提纲范文)

(1)《齐民要术》生态农业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依据
        1.2.1 现实依据
        1.2.2 理论依据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文献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1.3.3 研究评述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1.6 论文创新之处
第二章 《齐民要术》生态农业思想之渊源
    2.1 《齐民要术》的生态农业特征
    2.2 黄河流域农耕区的自然环境与悠久的生产实践
        2.2.1 黄河流域的自然环境
        2.2.2 黄河流域的生产实践
    2.3 天人合一思想
    2.4 阴阳五行学说
        2.4.1 阴阳学说
        2.4.2 五行学说
    2.5 三才理论
    2.6 土脉论
    2.7 反奢倡俭思想
第三章 《齐民要术》生态农业思想之内涵
    3.1 朴素的三才和谐思想
        3.1.1 尊天之时
        3.1.2 重地之力
        3.1.3 尽人之力
    3.2 变恶为美的循环思想
        3.2.1 踏粪增肥
        3.2.2 美田增肥
        3.2.3 锄地增肥
    3.3 减灾救荒的避害思想
        3.3.1 杂植五谷
        3.3.2 栽种代粮作物
    3.4 以时禁发,取之有度思想
    3.5 以农治生的发展思想
第四章 《齐民要术》生态农业思想之实践
    4.1 变废为利
        4.1.1 食物链的循环
        4.1.2 氮元素的循环
    4.2 抗旱保墒
    4.3 作物间的相生相克
        4.3.1 植物间的相生相克
        4.3.2 动物间的相生相克
    4.4 灾害防治
        4.4.1 虫害防治
        4.4.2 冻害防治
    4.5 精耕细作
        4.5.1 区种技术
        4.5.2 中耕技术
    4.6 移栽嫁接与植树造林
    4.7 五谷六畜的良种选育
        4.7.1 作物的选种与催芽
        4.7.2 家畜的选育与疫病治疗
第五章 《齐民要术》生态农业思想之当代价值
    5.1 在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思想下反思当前危机
    5.2 在新农村建设中培树农民的生态认知
        5.2.1 助推乡村生态文化建设
        5.2.2 增强农民对乡村生态文化的主体意识
    5.3 引导全社会树立积极的生态文明观
    5.4 继承传统生态农业思想中的宝贵经验
        5.4.1 传承先贤的农耕智慧
        5.4.2 健全保护生态环境的制度体系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2)自然生态美学视域下的《管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文献综述
    二、可行性与研究内容及方法
第一章 《管子》天地宇宙视野下的自然生态理念
    第一节 天地为自然生态之本理念的逻辑层次
        一、天地宙合:自然生态的存在本体
        二、天育阳地化生:自然生态的孕育母体
        三、天地化故从新:自然生态的变化之源
    第二节 以水土为中心自然生态理念的架构
        一、自然生态的多样性及其类别划分
        二、自然生态构成因素之间的相生相克
    第三节 自然生态构成的差异及观照视角
        一、必然性:运动变化角度的审视
        二、模糊性:生命一体化的把握
        三、层次性:生存状态的对比
第二章 《管子》历法类文献的书写方式
    第一节 五行说为基础的文章架构
        一、《幼官》的不均等切分
        二、《四时》的不均等切分
        三、《五行》的均等切分
    第二节 天象与时节的对应
        一、与太阳相对应的时段
        二、与月亮相对应的时段
        三、与星辰相对应的时段
    第三节 虫类与时节的对应
        一、春季与鸟类相对应
        二、夏季与兽类相对应
        三、秋季与介虫相对应
        四、冬季与鱼类相对应
        五、五和时节与倮类相对应
    第四节 五音与时节的对应
        一、《管子·地员》篇五音之数的数理依托
        二、《管子·地员》篇五音与时季对应呈现的数字模型
第三章 《管子》以水土论民性及相关文献对比
    第一节 《水地》篇以水性论民性的客观依托及逻辑预设
        一、《水地》篇对各地水性及相应水系自然生态的表述
        二、水性与民性相贯通的思维机制及历史依托
        三、以水性论民性的逻辑预设及因果关系的虚拟
    第二节 《地员》篇以土性论民性的体系建构及书写特点
        一、对五粟之土的记载
        二、对五沃之土的叙述
        三、对五位之土的书写
        四、条目的体系构建、生存理念及书写特点
    第三节 《吕氏春秋》《大戴礼记》《周礼》的以水土之性论民性
        一、《吕氏春秋·尽数》以水性论人的形体样态
        二、《大戴礼记·易本命》以土壤属性论人的形体样态
        三、《周礼·大司徒》的以自然地理环境论述人的形体样态
第四章 《管子》自然资源开发与生态效应的表达
    第一节 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科学理念及表述方式
    第二节 对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所作的调遣
        一、以质论价的草木开发
        二、环节周密的海盐买卖
        三、国家垄断的矿产利用
        四、科学合理的水利调配
    第三节 以自然资源开发为筹码的政治博弈
        一、共工氏水害与蚩尤造兵器
        二、石碧谋、菁茅谋
        三、柴谋、鹿谋、狐白谋
    第四节 自然资源开发的负面生态效应
        一、远古自然生态的破坏及评价
        二、受经济杠杆驱动的自然资源开发及其负面生态效应
        (一)破坏生态的猎兽策
        (二)竭泽而渔的捕鱼策
        (三)利弊参半的剪枝策
第五章 《管子》生态理念与措施的齐文化特征
    第一节 自然生态保护理念生成的现实根据
        一、建都立国的依托
        二、国家财用的保障
        三、行军作战的支柱
    第二节 自然生态保护理念及具体措施
        一、自然生态保护理念
        二、自然生态保护禁令的时节及所涉对象
        (一)无杀麑夭的春季禁令
        (二)毋杀飞鸟的夏季法规
        (三)严禁采矿的冬季政令
        三、自然生态管理的职官名称
        (一)虞师之称的概指与具体构成
        (二)齐国自然生态保护职官的名称
    第三节 齐地自然生态的特征及相关禁令、职官的针对性
        一、《史记》《汉书》有关齐地自然生态的记载
        二、《管子》对齐地自然生态的多维呈现
        三、齐地自然生态保护措施独特性的成因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3)黄河流域传统果园农业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
    1.5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黄河流域自然与历史背景
    2.1 自然环境背景
        2.1.1 气候
        2.1.2 土壤
        2.1.3 河流
    2.2 社会历史背景
        2.2.1 政治经济概况
        2.2.2 人口流动概况
        2.2.3 技术选择与域外交流
    2.3 黄河流域传统果园农业系统
第三章 传统果园复合生产系统
    3.1 树粮结合
        3.1.1 树粮结合的历史渊源
        3.1.2 树粮结合的具体形式
    3.2 果蔬(果)结合
        3.2.1 果蔬(果)结合的历史
        3.2.2 果蔬(果)结合的表现形式
    3.3 种养结合
        3.3.1 种养结合的历史演变
        3.3.2 种养结合的实例
    3.4 思想表现
        3.4.1 树粮结合的思想
        3.4.2 果蔬(果)结合的思想
        3.4.3 种养结合的思想
第四章 传统果园林间管理技术体系
    4.1 繁育技术
        4.1.1 “种树”技术
        4.1.2 “栽树”技术
        4.1.3 “插树”技术
    4.2 花果管理技术
        4.2.1 授粉技术
        4.2.2 疏花、疏果技术
        4.2.3 其他花果管理技术
    4.3 修剪整形技术
        4.3.1 时间界定
        4.3.2 具体方法
    4.4 防虫技术
        4.4.1 生物防治
        4.4.2 物理防治
        4.4.3 农业防治
        4.4.4 药物防治
第五章 传统果园林下管理技术体系
    5.1 耕作技术
        5.1.1 深翻土地
        5.1.2 中耕除草
        5.1.3 果园覆盖
    5.2 施肥技术
        5.2.1 草木灰
        5.2.2 绿肥植物
        5.2.3 农家粪
    5.3 灌溉技术
        5.3.1 冬灌
        5.3.2 沟灌
        5.3.3 穴灌
    5.4 储藏加工技术
        5.4.1 干制法
        5.4.2 窖藏法
        5.4.3 作醋法
        5.4.4 酿酒法
第六章 传统果园民间乡土知识体系
    6.1 乡土知识
        6.1.1 与“天”相关的知识
        6.1.2 与“地”有关的知识
        6.1.3 与“人”有关的知识
    6.2 乡土文化
    6.3 体系的形成
        6.3.1 果农阶层
        6.3.2 文人阶层
        6.3.3 统治阶层
第七章 黄河流域传统果园的历史演变
    7.1 阶段性演变
        7.1.1 传统时期
        7.1.2 西方科学引进后
        7.1.3 现代农业反思阶段
    7.2 演变动因
    7.3 规律探析
第八章 黄河流域传统果园农业系统长期存在的原因与效应分析
    8.1 原因分析
        8.1.1 果园农业系统的特殊性
        8.1.2 坚持传统经营理念
    8.2 生态效应
        8.2.1 净化当地空气
        8.2.2 保持当地水土
        8.2.3 保护当地生物多样性
    8.3 经济效应
        8.3.1 果农收入
        8.3.2 社会收入
    8.4 社会效应
    8.5 文化效应
        8.5.1 饮食文化
        8.5.2 民间文化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西周农作物的种收时节与五行学说(论文提纲范文)

一、“春种秋收”与“秋种夏收”的五行构成
    (一)“春种秋收”阶段的岁时观念
    (二)“秋种夏收”阶段的岁时观念
    (三)不同种收时序相统一的历法观念
二、“春种秋收”与“秋种夏收”的相生相胜
    (一)单一的种收时节与“五行相生”
    (二)不同的种收时节与“五行相胜”
    (三)“相生”与“相胜”属于不同的种收观念
三、先秦农政传统与五行学说的沿革
    (一)西周的“亥正”与“三微”“三正”
    (二)春秋时期的“序为五节”
    (三)战国时期的“五德终始说”
四、余论

(5)城郊休闲农庄植物景观提质改造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论题提出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 相关研究进展
        1.3.1 休闲农庄研究概况
        1.3.2 休闲农庄植物景观研究概况
        1.3.3 研究不足及分析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城郊休闲农庄植物景观现状调查与问题分析
    2.1 调查背景与对象
    2.2 调查内容与方法
    2.3 游客意愿问卷调查结果与问题分析
        2.3.1 游客个人概况
        2.3.2 游客满意度调查
        2.3.3 游客主要行为分析
        2.3.4 游客对休闲农庄景观营造的期望
        2.3.5 游客对休闲农庄发展建议的认同度
    2.4 城郊休闲农庄植物景观现状调查
        2.4.1 观赏植物汇总
        2.4.2 果蔬类经济农作物汇总
        2.4.3 城郊休闲农庄植物景观现状
    2.5 城郊休闲农庄植物景观现状调查结果与问题分析
        2.5.1 缺乏对青少年自然教育的作用
        2.5.2 地域文化特色缺失
        2.5.3 缺乏对不同功能区不同人群需求的考虑
        2.5.4 对不同功能区之间空间关系的认知不足
        2.5.5 缺少空间层次感
        2.5.6 季节局限性太强
        2.5.7 后期养护管理匮乏
        2.5.8 产业化发展力度不足
    2.6 调查结论与建议
        2.6.1 城郊休闲农庄植物景观调查结论
        2.6.2 城郊休闲农庄植物景观提质改造建议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城郊休闲农庄植物景观提质改造设计理论和方法
    3.1 相关概念界定和研究对象相互关系
        3.1.1 相关概念界定
        3.1.2 研究对象相互关系
    3.2 城郊休闲农庄植物景观提质改造设计指导理论
        3.2.1 景观生态学理论
        3.2.2 环境心理学理论
        3.2.3 植物群落学理论
        3.2.4 景观艺术美学理论
    3.3 城郊休闲农庄植物景观提质改造设计原则
        3.3.1 因地制宜原则
        3.3.2 以人为本原则
        3.3.3 参与互动性原则
        3.3.4 生物多样性原则
        3.3.5 文化科普性原则
    3.4 城郊休闲农庄植物景观提质改造设计目标
        3.4.1 生态友好目标
        3.4.2 植物保护目标
        3.4.3 艺术营造目标
        3.4.4 经济产业目标
    3.5 城郊休闲农庄植物景观提质改造设计方法
        3.5.1 植物选择
        3.5.2 植物配置方式
        3.5.3 植物景观艺术美学创造
        3.5.4 植物景观文化价值体现
        3.5.5 植物景观后期养护管理
        3.5.6 植物景观产业结构模式
        3.5.7 植物景观对青少年的自然教育作用
    3.6 城郊不同地理环境休闲农庄植物景观提质改造设计方法
        3.6.1 城郊农田型休闲农庄
        3.6.2 城郊湿地型休闲农庄
        3.6.3 城郊山林型休闲农庄
    3.7 城郊休闲农庄不同功能区植物景观提质改造设计方法
        3.7.1 农业生产区
        3.7.2 休闲娱乐区
        3.7.3 景观观赏区
        3.7.4 加工销售区
        3.7.5 农业科技展示区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长沙市龙溪湖休闲农庄植物景观提质改造设计
    4.1 项目概况
        4.1.1 区位分析
        4.1.2 自然条件分析
        4.1.3 项目现状分析
    4.2 景观设计构思
        4.2.1 设计目标
        4.2.2 设计主题
    4.3 总体规划设计——城郊湿地型休闲农庄
    4.4 植物景观提质改造总体设计策略
    4.5 不同功能区植物景观提质改造设计
        4.5.1 农业生产区
        4.5.2 休闲娱乐区
        4.5.3 景观观赏区
        4.5.4 加工销售区
        4.5.5 农业科技展示区
    4.6 植物景观——青少年自然教育课堂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讨论
    5.1 研究总结
        5.1.1 成果
        5.1.2 创新
    5.2 研究讨论
        5.2.1 不足
        5.2.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6)论回归自然的生态农业法制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一、农业技术异化:反自然性
    (一)农业技术的“生物”特征
    (二)农业技术异化的关键原因:“反自然性”
二、农业技术的发展趋势:回归自然
    (一)自然力回归与复兴的理论证据
    (二)从农业发展模式转变看“回归自然”的实践
三、农业技术异化克服的途径:构建生态农业法制
    (一)农业“回归自然”的着力点:“生物自然力”的应用
        1.“生物自然力”释义
        2.以“生物自然力”为逻辑起点梳理与构建生态农业法制的必要性
    (二)以“生物自然力”为逻辑起点的生态农业法制框架
        1.基于宏观相生的生态农业实例及其法制建设
        2.基于微观相生的生态农业实例及其法制建设
        3.基于宏观相克的生态农业实例及其法制建设
        4.基于微观相克的生态农业实例及其法制建设
四、结语

(7)论回归自然的生态农业法制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一、农业技术异化:反自然性
    (一)农业技术的“生物”特征
    (二)农业技术异化的关键原因:“反自然性”
二、农业技术的发展趋势:回归自然
    (一)自然力回归与复兴的理论证据
    (二)从农业发展模式转变看“回归自然”的实践
三、农业技术异化克服的途径:构建生态农业法制
    (一)农业“回归自然”的着力点:“生物自然力”的应用
        1.“生物自然力”释义
        2.以“生物自然力”为逻辑起点梳理与构建生态农业法制的必要性
    (二)以“生物自然力”为逻辑起点的生态农业法制框架
        1.基于宏观相生的生态农业实例及其法制建设
        2.基于微观相生的生态农业实例及其法制建设
        3.基于宏观相克的生态农业实例及其法制建设
        4.基于微观相克的生态农业实例及其法制建设
四、结语

(8)基于认知心理语言的五行概念隐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表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五行概念隐喻认知研究现状
    1 五行的概念研究
    2 五行的认知研究
    3 五行的概念隐喻研究
    4 小结
    5 参考文献
第—部分 五行理论古今研究述要
    1 五行学说的历史渊源
        1.1 五行的起源
        1.2 五行相生的起源
        1.3 五行相克的起源
        1.4 五行学说的形成
    2 五行理论现代研究进展
        2.1 中医五行基础研究
        2.2 中医五行临床研究
        2.3 基于多学科背景下的中医五行研究
    3 小结
第二部分 五行概念隐喻的认知研究
    1 认知心理语言学概念隐喻理论概述
        1.1 认知语言学概述
        1.2 认知心理学概述
        1.3 隐喻研究的历史发展
        1.4 当代隐喻理论——隐喻认知观的建立
        1.5 概念隐喻的类型及功能
        1.6 小结
    2 五行概念隐喻建构的体验哲学基础
        2.1 体验哲学概述
        2.2 从体验哲学解读五行概念隐喻
        2.2.1 自然气候的体验性
        2.2.2 农业生产的体验性
        2.2.3 身体空间的体验性
        2.2.4 母子相生的体验性
        2.2.5 克敌制胜的体验性
        2.3 小结
    3 五行概念隐喻的认知语言学研究
        3.1 五行概念隐喻及相互关系的认知语义学研究
        3.2 五行概念隐喻系统的建构基础
        3.3 五行概念隐喻的始源---目标域
        3.4 五行概念隐喻建构的认知模型
        3.4.1 认知模型概述
        3.4.2 五行理论认知模型---中医五行概念隐喻工作机制
        3.5 小结
    4 五行概念隐喻的认知心理学研究
        4.1 意象图式概述
        4.1.1 意象图式的概念
        4.1.2 意象图式的类型及特征
        4.1.3 意象图式与隐喻
        4.2 从意象图式解析五行概念隐喻
        4.2.1 五行的中心边缘图式
        4.2.2 五行的部分-整体图式
        4.2.3 五行的容器图式
        4.2.4 五行的起点-路径-目标图式
        4.2.5 五行的上-下图式
        4.2.6 五行的链接图式
        4.3 五行概念隐喻心理认知机制——概念整合理论
        4.4 原型范畴理论
        4.4.1 原型范畴理论概述
        4.4.2 中医“五行”概念隐喻的范畴化
        4.5 五行概念及相互关系的心理认知基础
        4.6 小结
第三部分 基于原型范畴理论的五行学说调查问卷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动机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范围
        1.4 研究流程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架构
        2.2 研究假说
        2.3 问卷来源及内容
        2.4 研究对象与取样方法
        2.4.1 研究对象
        2.4.2 取样方法
        2.4.3 研究工具
        2.4.4 统计分析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样本背景数据统计分析
        3.2 不同背景对五行学说认知分析
        3.2.1 五行原型的分析
        3.2.2 20岁以下与61岁以上对五行学说认知差异分析
        3.2.3 男与女对五行学说认知差异分析
        3.2.4 大都市与农村对五行学说认知差异分析
        3.2.5 小学与硕士以上对五行学说的认知分析
        3.2.6 学生与医生对五行学说认知差异分析
        4 研究假说之检定
        5 小结
第四部分 论文结论
参考书目
参考文献
谢辞
个人简历
附录一 问卷调查表

(9)《黄帝内经》五行学说源流及应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近百年来国内五行学说的研究现状
    一、关于五行的渊源
    二、关于哲学五行学说如何进入中医的研究
    三、关于五行的本质内涵
    四、关于五行学说的哲学性质
    五、关于五行科学内涵的研究
    六、《内经》及历代中医应用和发展五行学说的研究
    七、关于五行学说思维方式的研究
    八、关于中医五行学说前途的探讨
第二章 哲学五行学说的形成
    一、关于五行的起源的研究——五方说、五材说与五行学说的萌芽
        (一) 五方说及古人时空配位图式的初步形成
        (二) 五材说的演变与五行相生相胜说的提出
        (三) 五行配位图式的萌芽
    二、《管子》与五行学说的初步形成
        (一) 《管子》的精气说
        (二) 阴阳与四时五行的合流
        (三) 内容丰富的时空为统摄的配位图式的形成
        (四) 《管子》的物候学与依时寄政思想
    三、《礼记·月令》、《吕氏春秋》和五行学说的继续发展
        (一) 《吕氏春秋·十二纪》的天象、历法、物候学
        (二) 《十二纪》的"四季盛德观"与依时起居养生、依时寄政思想
        (三) 《吕氏春秋·十二纪》的五行配位图式
        (四) 《吕氏春秋》的五行相克思想
        (五) 《吕氏春秋》的精气说与圜道思想、同类相应理论
    四、《淮南子》与哲学五行学说的成熟
        (一) 《淮南子》的宇宙生成图式
        (二) 《淮南子》对五行性质、五行生克关系的认识
        (三) 《淮南子》的五行配位图式
        (四) 《淮南子》的"物类相动,本标相应"理论
    五、董仲舒与五行学说的伦理化
        (一)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理论
        (二) 五行学说的伦理化与五行配位图式的扩展
        (三) "比相生,间相胜"的五行生克关系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哲学五行说进入中医及《内经》对五行学说的应用与发展
    一、五行学说进入中医
        (一) 《内经》前中医对五行学说的探索
        (二) 《内经》与医学五行说的正式形成
    二、《黄帝内经》对五行学说的应用与发展
        (一) 《黄帝内经》对五行学说的应用
        (二) 运气学说——五行学说发展的新阶段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黄帝内经》后五行学说的发展和中医对五行学说的应用
    一、《黄帝内经》后历代五行学说发展状况
        (一) 东汉时期五行学说的运用与发展
        (二)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五行学说
        (三) 宋金元时期五行学说的应用与发展
        (四) 明清时期五行学说的应用与发展
    二《黄帝内经》后历代中医对五行学说的运用
        (一) 天人相应思想的应用
        (二) 五行性质及归类的应用
        (三) 五行生克关系的应用与发展
        (四) 五行与治则治法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讨论
    一、如何从五行学说的发展过程看五行的属性
    二、研究先秦、汉初典籍中的气象学、物候学及依时寄政思想的意义
    三、五行与五脏的配属是否与西汉末东汉初汉为火德的政治有关
    四、《黄帝内经》应用五行学说灵活性的探讨
        (一) 灵活的"通应思想"
        (二) 五行互藏思想的萌芽
        (三) 灵活的疾病传变思想
        (四) 双向、多层次、辩证的五行生克关系
    五、中医五行学说的特点是什么
        (一) 从动态的功能上把握人体
        (二) 注重把握五脏象系统内部及系统之间的关系
        (三) 时空特性
    六、五行学说的核心思想内容是什么?在中医发展过程中发挥了什么作用?有何不足?
        (一) 五行学说的核心思想
        (二) 五行学说在中医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三) 五行说与西方四元素说的区别
        (四) 中医五行学说的局限性
        (五) 历代中医弥补五行学说不足的方法及其意义
结语
参考文献
研究生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10)论“生物相生”对我国农业环境法制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 选题背景和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趋势
    (三) 研究内容与创新之处
一、“生物相生”概述
    (一) “生物相生”现象与原理
    (二) “生物相生”典型案例及解析
二、“生物相生”外部经济性
    (一) 外部性基本理论
    (二) “生物相生”外部经济性基本理论
三、我国现行部门法解决“生物相生”问题之局限
    (一) 现行民法之局限
    (二) 现行行政法之局限
    (三) 现行刑法之局限
四、“生物相生”与我国农业环境法制之完善
    (一) 完善我国农业环境法制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二) 完善我国农业环境法制的具体制度
结论
注释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四、农作物的相生与相克(论文参考文献)

  • [1]《齐民要术》生态农业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 陈祥.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3)
  • [2]自然生态美学视域下的《管子》研究[D]. 高旷. 吉林大学, 2020(01)
  • [3]黄河流域传统果园农业系统研究[D]. 宋宁艳.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2)
  • [4]西周农作物的种收时节与五行学说[J]. 邓东. 农业考古, 2019(06)
  • [5]城郊休闲农庄植物景观提质改造设计研究[D]. 毛致异. 湖南农业大学, 2019(01)
  • [6]论回归自然的生态农业法制构建[A]. 张百灵,刘国涛. 2014 年《环境保护法》的实施问题研究——2015 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 2015
  • [7]论回归自然的生态农业法制构建[J]. 张百灵,刘国涛.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5(02)
  • [8]基于认知心理语言的五行概念隐喻研究[D]. 林佑益.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4(09)
  • [9]《黄帝内经》五行学说源流及应用的研究[D]. 陈吉全.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1(09)
  • [10]论“生物相生”对我国农业环境法制的影响[D]. 柴象坤. 山东师范大学, 2010(03)

标签:;  ;  ;  ;  ;  

作物的相互生长和相互制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