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社会 - 大世界

小社会 - 大世界

一、小社会——大世界(论文文献综述)

沈博,张亚光[1](2022)在《商学教育与新加坡华人经济的近代化转型》文中研究表明论文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新加坡华人社会中的商学教育活动为例,梳理商学教育的发展状况,并探讨了近代海外华人经济的近代化转型问题。研究显示:在近代欧美商业冲击与中国民族主义影响下,商学教育在新加坡华人社会悄然兴起,逐渐改变传统华商家族式或学徒制的商业知识传递模式。以中小学和补习学校为主的学校商学教育与以报刊杂志、国货展览会等形式进行的社会商学教育,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新加坡华人社会商学教育的主要新形态。商学教育不仅是当地华校新式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当地华人经济近代化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

曲嘉焱[2](2021)在《哈尔滨市城乡社区参与式冰雪景观营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冰雪景观作为冬季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特殊复合形态,在城乡快速扩容转型的时代发展背景下,正在逐步重新走进东北寒地城乡居民的社会日常生活中。因此本文尝试将冰雪景观营造与城乡社区精细化治理相结合,依循参与式景观创新理念的视角来探索如何美化冬季社区环境、丰富社区冰雪文化、激活社区邻里网络、凝聚社区自治力量的路径和策略。对国内外社区冰雪景观营造的实践案例进行比较研究,从参与主体、景观风貌和社会效益三个方面分析得出,国内社区冰雪景观重视文化历史大局观,而国外则偏向普通流行文化。其中着重根据史料分析哈尔滨市冰雪景观的发展历史,归纳出冰雪景观营造形式的变迁过程,即依次从照明装饰灯具式、游园式、盛典式、街景式向社区参与式发展的社会历史必然趋势。根据参与式营造的核心观念围绕社区冰雪景观的文化认同进行实地调研,选择哈尔滨市香坊区辖属两个典型社区,运用民族志研究法和参与式评估法,从环境美学视角出发调查和分析社区居民在冬季生活中的冰雪景观文化需求、冰雪景观的街区邻里网络活力和社区空间治理的冰雪景观营造价值。两个社区由于人口构成、历史渊源和城乡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巨大差异导致文化认同感截然不同,但其在激发社区活力和为社区治理赋能这两个方面却均达成一致,那就是可持续发展的社区冰雪景观营造。重点探讨将参与式冰雪景观营造作为一种社区治理手段,如何在景观创造、体验和反思过程中活化社区公共空间,按照社区治理深度水平依次实现社区参与的精细化治理、社区自治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社区认同的和谐社会构建。将城乡社区视为复杂系统进行研究,确立多元主体的多向联结关系,并系统归纳出创造社区集体文化记忆以及促进社区空间创新的冰雪景观的叙事性营造策略。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之上,以哈尔滨市铁成社区为例,将社区冰雪景观的参与式营造策略落实到具体的构建原则,包括理性、共融、内驱三个方面,继而对社区空间网络的连接度进行分析,从激活邻里网络的角度为冰雪景观的选址策略提供依据。最后提出两种城乡社区参与式冰雪景观营造的有效策略,分别是居民体验式冰雪景观互动设计,以及以儿童为中心的冰雪景观参与式营造方法,将社区多元在地文化和生活图景融入冰雪景观空间环境,创造新式社区冰雪肌理和空间景观模式以及社区居民人际网络关联,为进一步在疫情后的冬季举办社区冰雪景观营造工作坊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

王伟[3](2020)在《乡土地理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以呼和浩特地区为例》文中提出乡土地理教育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地位至关重要且意义深远。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持续开展并丰富完善乡土地理教育,可促进学生认识家乡、认识身边的地理事物,从而引导学生将书本知识与生活结合,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对国家、对家乡、对人民的热爱之情,因此探究在新课程标准下乡土地理教育如何有效开发和推进具有非凡的意义。当下,呼和浩特市大部分学校的开展乡土地理教育的现实情况是:老师们已经认识到乡土地理教育的必要性、重要性,但现实中存在着的诸多因素,例如课时限制、乡土资料收集处理困难、学校条件不能满足乡土地理教学的展开等,这些主客观因素仍然使乡土地理教育在实施的过程中困难重重。笔者在工作中也对如何进行高中乡土地理教育进行深入的思考与大胆的探索,并结合文献研究,明晰了国内外乡土地理教育的发展历程和发展方向,以及各类高中开展乡土地理教育的目的和意义,通过问卷调查法展示了目前呼和浩特市地区乡土地理教育真实的状况和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靶向治疗”,提出开展乡土地理教学工作的科学性、合理性、针对性的建议,结合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分类别整理了呼和浩特市可以利用的乡土地理素材。

李丽[4](2020)在《幼儿园标识应用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幼儿园是个体人生早期阶段的参与的第一个社会性组织,担负着保育幼儿的职责,同时还是推动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主要教育场域。为保证幼儿园工作的顺利开展,必定需要规章制度对身在其中的个体进行约束,幼儿园标识便是幼儿园常规的物质性载体。但在实践中,幼儿园标识的使用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本研究以幼儿园标识为研究对象,一方面从理论层面阐述幼儿园标识的已有研究,论证幼儿园标识的概念和独特价值。另一方面通过观察法、访谈法等进行资料搜集以探究幼儿园标识的应用现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尝试对幼儿园标识的应用提出科学合理的改进建议。当前幼儿园标识应用现状存在幼儿园标识的含义未被师幼充分认识、幼儿园标识应用未能体现幼儿主体性、幼儿园标识应用策略缺乏动态性和教育性、幼儿园标识应用效果未得到充分实现四大问题。幼儿园标识含义未被师幼充分认识表现为教师将幼儿园标识作为成人的工具以及幼儿未完全理解幼儿园标识的含义;幼儿园标识应用未能体现幼儿主体性表现为在观念上教师产生理想状态与现实状态的冲突,在行动上教师主导幼儿园标识的设计制作过程;幼儿园标识应用策略缺乏动态性和教育性表现为幼儿园标识极易成为无效符号,且在应用中规训性较强;幼儿园标识应用效果未得到充分实现表现为幼儿园标识应用未充分考虑幼儿社会化差异,幼儿园标识所代表的常规遭到幼儿抗拒。本文针对问题从四方面提出建议:一是提升师幼对幼儿园标识的认识程度,教师通过提升素养完善自身对标识的认识以及通过讲解与实践完善幼儿的标识认知;二是提升幼儿在幼儿园标识设计制作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在观念上将尊重幼儿主体性内化于心,在行动上提升幼儿参与的数量与质量;三是关注幼儿园标识应用时的动态性和教育性,教师应及时更新更换不合适的幼儿园标识,更多地挖掘幼儿园标识的教育性;四是增加幼儿园标识应用中的多元化选择,教师应尊重幼儿个体社会化差异并构建弹性灵活的幼儿园常规。

唐菲骏[5](2020)在《以社区教育资源为载体开展幼儿园主题活动的行动研究 ——以上海S幼儿园为例》文中指出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政府相继颁布了一系列学前教育政策与法规,强调幼儿园要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充分利用幼儿园与社区的资源优势,肯定了社区及社区教育资源对于幼儿园教育的重要性。社区教育资源具有广泛性和全面性,将其运用到幼儿园的主题活动中,能够丰富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内容,使其突破教材这一“围墙”。同时,也可以使幼儿园教育活动富有社区特色、贴近儿童的生活经验、符合社会发展要求,进而提高了幼儿园办园质量。本研究以行动研究为主要研究方法,对以社区教育资源为载体开展幼儿园主题活动的具体行动进行研究,了解社区教育资源运用在主题活动中的成效,探讨以社区教育资源为载体开展幼儿园主题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反思,加以完善。通过三轮行动循环,从中探索和总结运用社区教育资源有效开展幼儿园主题活动的方法和模式。研究结果发现:(1)运用社区教育资源能提高主题活动对幼儿的吸引力。(2)运用社区教育资源能丰富主题活动的层次性和幼儿认知经验的多样性。(3)运用社区教育资源能提高主题活动中领域整合的有效性。(4)社区教育资源有利于改变教师、家长的教育观念。最后,本文在总结运用社区教育资源有效开展幼儿园主题活动的方法和模式的同时,针对如何选择社区教育资源和何时在主题活动中运用社区教育资源等方面给出了实施建议。

谢立中[6](2019)在《布迪厄实践理论再审视》文中研究表明布迪厄"实践理论"的主旨是要超越"社会物理学"和"社会现象学"之间的对立,形成一种能够帮助我们更适当地反映社会现实的社会学、人类学体系。布迪厄实践理论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对"实践"及其"实践逻辑"的含义做出了独特的诠释,从而为我们理解实践提供了一些富有启示的新方向。但布迪厄的实践理论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难以克服的局限,我们需要对其审慎地加以反思,不可盲目地加以接受和应用。

纪国娟[7](2018)在《城乡一体化过程中的社区治理比较研究 ——以如皋市大明社区和砀山县神湖社区为例》文中认为城乡一体化是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阶段,它是指农村各种资源要素以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与城市相融合的过程,其最终是为了实现城市与乡村之间协调发展。社区是城市组成的基本空间单元,社区居民委员会是我国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因此社区治理是否有序关系到城市和国家是否稳定。目前对于社区治理的微观实证研究较少,尤其是对欠发达地区的社区治理研究不是很多,因此以如皋市大明社区和砀山县神湖社区为例进行对比研究,对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社区治理进行路径设计,这是推动城乡一体化“又好又快”发展的迫切需要。论文在对国内外相关文献梳理的基础上,采用文献研究法、田野调查法、比较分析法等方法,分别对如皋大明社区、砀山神湖社区进行实证分析,文章围绕社区治理结构、治理内容、空间特征、存在的问题以及影响因素展开探究,认为大明社区“村改社区”以来,大明社区治理的结构层次清晰,主体结构比较完善,分工较为明确,社区治理内容更加全面、更加充实,积极开展“城中村”改造工作,较好地完成了拆迁异地安置、土地流转工作等,打造成一个立体化、混合型、功能全面的社区,已经初步形成“政府主导型”的社区管理模式。当然社区治理还存在未充分行使居民的自治权,业主委员会流于形式,社区法制建设不健全,软硬件设施不匹配等问题,并分析发现城市扩张、农业现代化、“城中村”改造工程是影响社区治理的重要因素。同样认为神湖社区在“撤村并居”后,其治理主体呈现“三驾马车”共同运营的现象,社区治理内容更加全面、更加丰富,工业化推动了社区空间的重构,已经形成了较为标准化、功能性空间组合型社区,园区已经初步形成“社区-企业”联动的社区管理模式。同时,社区还存在治理主体“多管齐下”、企业文化的支撑不够、社区服务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分析认为社区治理受到工业化进程、企业治理水平、居民、员工的思想观念等影响。最后围绕社区治理主体:居民、政府、社会组织和企业等角度出发为欠发达地区的社区治理提供路径优化,同时也以社区主体、合作机制、个人因素为中心探讨了发达地区的社区治理路径优化方案。

楼培琪[8](2018)在《《七十二家房客》与上海近代都市文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滑稽戏《七十二家房客》从上世纪五十年代末首演至今,已经跨越了整整一个甲子,它以生活化的舞台呈现和综合性的艺术聚焦,为我们寻找都市文化历史发展的脉络,提供了研究的灵感和思路。《七十二家房客》作为一个经典的都市文化剧,早已深入人心,其剧目名称成了市民日常生活的习惯语。《七十二家房客》虽然表现的是市民生活及其互相间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但它同时又全面真实地反映了近代上海城市以“三界四国”为特征的市政管理格局,以工商业、金融业和服务业、娱乐业为特征的城市经济格局,以及移民人数占城市人口 80%以上为特征的城市社会格局。正因为借助艺术手段把这些内容浓缩在一个独特的日常生活空间中,从而能够在舞台上呈现出近代上海城市特有的文化形态。本文以新马克思主义城市文化理论作为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运用文献梳理、调查访谈和文本解读等研究方法,通过《七十二家房客》的戏剧叙事和舞台表演,将近代上海一条普通石库门弄堂底层民众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一些鸡毛蒜皮的琐碎事件,作为近代上海的城市政治、城市经济、城市管理、城市社会和城市民俗等方面的观察对象。《七十二家房客》是小社区反映大社会、小事件反映大历史、小人物反映大群体的极度浓缩,戏剧符号化的舞台呈现为我们在一部经典戏曲表演剧目的文本体系内寻找城市历史和都市文化发展的脉络与痕迹提供研究的灵感和思路。本文分为绪论、正文和结论三部分,正文部分共五章。绪论部分主要论述课题研究的意义、研究的现状和研究的方法。正文第一章分别就《七十二家房客》由独脚戏向滑稽戏的文本衍变过程,舞台剧向电视剧的文本衍变过程,以及电影中近代广州和近代香港的叙事文本等进行了系统的梳理。第二章主要围绕近代上海艺术商业化的竞争与移民社会大众审美的关系,以及滑稽艺术对上海都市文艺的传承展开论述和研究,探讨的内容包括海上滑稽的形成与滑稽“三大家”、《七十二家房客》与大公滑稽剧团诸位名家、海上滑稽与海派艺术等三个方面。第三章通过对滑稽戏《七十二家房客》演绎的一系列小市民、小商贩、小弄堂、小社会、小事件、小冲突等舞台解读,探讨近代上海受商业意识引导的移民社会,如何展现都市文化中的崇商重利思想和遵契守约精神,并通过滑稽艺术作品灌输给以市民大众为代表的都市文化消费主体,普遍性地诱发了近代上海都市文化中趋利思想和契约精神等商业社会的价值观。第四章在对《七十二家房客》文本解读的基础上,展开对近代上海移民生存空间和性格特征的讨论,以及对近代上海移民语言的分析,进一步阐述滑稽艺术与近代上海移民社会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和彼此的影响因素。第五章通过对滑稽艺术舞台表演的观察和研究,探讨受到西方文化习俗、江南文化习俗和商业娱乐习俗影响的近代上海的都市民俗文化。结论部分认为《七十二家房客》反映的是近代上海移民群体在狭小逼仄的弄堂社会中“螺蛳壳里做道场”的日常生活场景,在舞台表演的社会化符号与社会空间的表演化符号之间传递着近代上海的都市文化密码。城市文化学者刘易斯·芒福德认为:一座城市就是一个人类社会的舞台。当这一广阔的舞台需要搬到剧场中来加以演绎时,能够选取某个特定的城市空间来把一个历史时期市民生活状况充分而又艺术地展现出来。承载着几代上海人都市情感和都市回忆的滑稽戏《七十二家房客》以异质同构的方式,从社会空间、舞台空间和艺术空间之间全面图解了近代上海的都市文化特征:五湖四海的移民主体孕育海纳百川的都市气魄、西风东渐的租界管理促显现代时尚的都市观念、迅速发展的商业经济诱发崇商重利的都市价值、中西杂糅的大众文艺催生兼容并蓄的都市审美。这也就决定着滑稽经典作品《七十二家房客》对于解读和剖析近代上海都市文化方面所具有的代表性意义。

陈伟[9](2015)在《试析建构海洋社会学南方学派》文中认为21世纪是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向海洋"拓展生存与发展空间"的新世纪。目前及今后,亟需提振我国在海洋社会学领域的学术之势、民众之势,与国家之势构成强大的合力,以应对当下和未来的机遇和挑战。建构海洋社会学南方学派的意义在于:维护国家海洋安全和对海洋社会全面开发及综合利用等核心利益,体现敏动善行的民间自觉行动,秉持立足长远、深水长流的理念。建构海洋社会学南方学派业已具备的六大条件是:合天时地利、具领军人物、积奠基之作、显实践张力、接民间地气、承传续之缘。

俞丽红[10](2014)在《跨文化视域下虹影作品中的时空想象》文中研究说明在当代海外华文作家中,虹影以其离经叛道的性格和越轨的笔致,成为华人文坛引人瞩目的一道别样风景。本文择取虹影小说作为研究对象,力图通过细致深入的文本解读,透视其作品中对于时间和空间独特想象与构型和大跨度的时空体验,探究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并对虹影跨文化的身份及其独有的创作特质进行探究和评判。全文由四部分构成:第一部分“绪论”,介绍研究对象,梳理综述海内外对虹影创作的研究现状,阐述选题原因、依据及其研究方法,介绍论文内容与构架。第二部分“虹影小说的空间想象及其构型”(第一章)论述了虹影作品中的空间想象与构建。以上海和重庆——虹影的两个故乡、同时也是小说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城市为例,着重分析两个空间中的自然、人文景观的空间意义,从都市文化与历史的角度分析虹影是如何建构空间,突出上海多元包容的国际舞台特点和以重庆为代表的中国式乡村的经典构型,从而牵引出空间内部的人际关系和权力感受。第三部分“虹影小说的时间想象及其构型”(第二章)论述了虹影小说两种独特的时间构型。作家以跨文化的视野,融入“反乌托邦小说”的时间经验,以虚构、现实和精神三种时间组成狂欢化的时间内核,在看似直线发展的时间观念之下隐藏了“向后看”的乌托邦时间构型。同时,对虹影对传统文本的重写和老故事重构进行了解读,揭示其通过世事变迁、沧海桑田来探寻永恒人性的内蕴。并借助巴赫金的“异时空间共时化”理论,对小说中双时间通道的运用进行了剖析,指出传统中国式循环时间观念下推演的不仅是传统文本的现代性,也是一种从后向前看的时间构型。第四部分“虹影时空想象背后的文化意蕴”(第三章),从虹影的新移民女性作家的本土经验和国际视野出发,以空间文化的视角解读她在时空构型中将女性从空间权利的边缘中拯救出来,在去国怀乡的语境上对故乡场域书写进行超越和定位;以时间发展的纵向观念考察虹影虚构的未来和重写的过去其实都是在观照“当下”文化和精神维度上的,展现了虹影一种超越性别,超越国度的前卫眼光。

二、小社会——大世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小社会——大世界(论文提纲范文)

(1)商学教育与新加坡华人经济的近代化转型(论文提纲范文)

一、商学教育发展的背景
    (一)传统学徒教育的普遍存在
    (二)商学教育思想的启蒙
    (三)商学教育的前奏
二、学校商学教育发展状况
    (一)华校小学
    (二)华校中学
    (三)补习学校
三、社会商学教育发展状况
    (一)商业报刊
        1.《新嘉坡中华总商会月报》
        2.《叻报》
        3.《南洋商报》
    (二)国货展览会
        1. 马婆展览会
        2. 大世界周年国货展览会
        3. 国货展览推销会
四、商学教育的意义与影响
    (一)新加坡华人经济视野下的商学教育
    (二)华商网络视野下的商学教育
五、结语

(2)哈尔滨市城乡社区参与式冰雪景观营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娱乐—地标—文化:冰雪景观的建造目的变迁
        1.1.2 精细化治理:城乡治理体系中的社区景观营造需求
        1.1.3 消融的艺术品:作为非物质文化的冰雪景观及其可持续发展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概念辨析及界定
        1.3.1 城乡社区
        1.3.2 社区治理和社区设计
        1.3.3 冰雪景观
    1.4 城乡社区参与式景观营造的研究进展
        1.4.1 国外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1.4.2 国内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1.4.3 社区景观创新的公众参与式演变趋势
    1.5 冰雪景观营造的研究进展
    1.6 研究内容及方法
        1.6.1 研究内容
        1.6.2 研究方法
    1.7 研究框架
2 哈尔滨市冰雪景观营造形式的演变历程与趋势
    2.1 哈尔滨市冰雪景观营造形式的演变历程
        2.1.1 松花江面以及街头巷尾的“冰灯笼”(1913-1962)
        2.1.2 城市公园里的“冰灯游园会”(1963-1998)
        2.1.3 冰雪大世界的“国际冰雪节”盛典(1999-2008)
        2.1.4 市区主要街路和交通节点的冰雪景观(2009-2016)
        2.1.5 城乡区域“全民冰雪活动日”(2017年至今)
    2.2 哈尔滨市冰雪景观营造形式的演变趋势
    2.3 本章小结
3 国内外社区冰雪景观营造案例
    3.1 国内街路及社区冰雪景观实践案例
        3.1.1 长春市冰雪旅游节街路冰雪景观
        3.1.2 新疆阿勒泰市“房前屋后”雪雕大赛
    3.2 国外街路及社区冰雪景观实践案例
        3.2.1 美国达特茅斯学院冬季嘉年华(Dartmouth winter carnival)
        3.2.2 英国约克冰雪小路冰雕展(York ice trail craft fair)
        3.2.3 俄罗斯摩尔曼斯克州雪村冰雕展(Ice sculpture gallery,Apatity)
        3.2.4 瑞典基律纳小镇冰雪节(Kiruna snow festival)
    3.3 国内外实践案例的比较分析
        3.3.1 参与主体之比较
        3.3.2 景观风貌之比较
        3.3.3 社会效益之比较
    3.4 本章小结
4 哈尔滨城乡社区冰雪景观的文化认同调研
    4.1 调研目的和调研内容
    4.2 调研对象
    4.3 调研时间
    4.4 调研方法
        4.4.1 文化需求调研:民族志
        4.4.2 街区活力调研:参与式评估法
        4.4.3 环境美学调研:社区治理价值观
        4.4.4 两个社区采用调研方法的不同侧重点
    4.5 两个社区的调研结果与分析
        4.5.1 哈尔滨市香坊区六顺街道民航社区
        4.5.2 哈尔滨市香坊区新香坊街道铁成社区
    4.6 本章小结
5 城乡社区治理视域下的参与式冰雪景观营造
    5.1 参与式冰雪景观营造的理论基础
        5.1.1 参与式冰雪景观营造的核心内容
        5.1.2 参与式冰雪景观营造的核心任务
    5.2 社区的力量:参与式冰雪景观营造作为一种社区治理手段
        5.2.1 社区的冰雪景观创造
        5.2.2 社区的冰雪景观体验
        5.2.3 社区的冰雪景观反思
    5.3 参与式冰雪景观营造的社区治理深度
        5.3.1 社区参与:精细化治理
        5.3.2 社区自治:可持续发展
        5.3.3 社区认同:构建和谐社会
    5.4 社区冰雪景观营造的多元主体与多向联结
        5.4.1 城乡社区作为复杂系统
        5.4.2 多元主体
        5.4.3 多向联结
    5.5 社区冰雪景观的叙事性营造
        5.5.1 创造社区集体记忆
        5.5.2 促进社区空间创新
    5.6 本章小结
6 城乡社区参与式冰雪景观营造:以铁成社区为例
    6.1 营造策略的构建原则
        6.1.1 兼顾多元的理性主义
        6.1.2 兼容并蓄的共融机制
        6.1.3 兼听则明的文化内驱力
    6.2 冰雪景观的社区空间网络分析
        6.2.1 社区网络的空间形态
        6.2.2 社区空间连接度分析
    6.3 社区冰雪景观的体验式互动设计
        6.3.1 冰雪景观的参与和互动
        6.3.2 社区场景中的体验式冰雪景观
    6.4 社区冰雪景观营造中的儿童参与
        6.4.1 以儿童为中心的社区治理
        6.4.2 儿童参与冰雪景观营造的路径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及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乡土地理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以呼和浩特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地理核心素养与乡土地理教学
        2.1.1 地理核心素养
        2.1.2 地理核心素养与乡土地理教学
    2.2 课程资源的含义
        2.2.1 地理课程资源
        2.2.2 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含义
    2.3 课程开发的理论依据
        2.3.1 学习动机理论
        2.3.2 杜威的生活教育理论
        2.3.3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3 呼和浩特市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3.1 开发利用现状
        3.1.1 乡土地理资源整合少,共享少形成孤岛
        3.1.2 乡土地理资源更新慢,查找整理难度大
        3.1.3 学生学习地理兴趣较低,对地理重视程度低
        3.1.4 社会对地理实践的重视不够、认识不足
    3.2 开发利用的特征
        3.2.1 教师采用传统教学方法进行乡土地理教学
        3.2.2 乡土地理教学开发利用没有形成体系
        3.2.3 学校教学资源不能满足乡土地理教学要求
    3.3 开发利用中存在问题
        3.3.1 教师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力不从心
        3.3.2 教师对课程资源的开发的能力有待提高
        3.3.3 经费问题、学生安全问题、时间问题
4 呼和浩特市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利用建议
    4.1 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原则
        4.1.1 目的性原则
        4.1.2 多样性原则
        4.1.3 科学性原则
        4.1.4 适度性原则
    4.2 开发利用思路
        4.2.1 由“身边”及“远方”
        4.2.2 由“小社会”到“大世界”
        4.2.3 由“理论”到“实践”
    4.3 开发利用措施
        4.3.1 广泛开展地理实践活动,建设乡土地理实习基地
        4.3.2 建议进行教师培训
        4.3.3 组织编写乡土地理教材、建乡土课程网站
5 呼和浩特市乡土地理课程资源概述
    5.1 呼和浩特市自然地理资源
    5.2 呼和浩特市人文地理资源
    5.3 呼和浩特市可资利用的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内容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幼儿园标识应用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一)幼儿园标识是教育场域的重要符号
        (二)幼儿园标识的实践应用存在问题
        (三)幼儿园标识的相关研究相对薄弱
    二、文献综述
        (一)关于幼儿园环境的研究
        1.关于空间的研究
        2.关于色彩的研究
        3.关于材质的研究
        (二)关于幼儿园标识的研究
        1.关于幼儿园标识作用的研究
        2.关于幼儿园标识应用策略的研究
        (三)关于不同视角下的幼儿园标识研究
        1.规训视角下的幼儿园标识研究
        2.符号互动论视角下的幼儿园标识研究
        (四)简评
    三、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五、研究创新点
第一章 幼儿园标识概述
    一、概念界定
        (一)幼儿园环境
        (二)标识
        (三)幼儿园标识
    二、幼儿园标识基本类型
        (一)依据幼儿园标识形式分类
        (二)依据幼儿园标识位置分类
        (三)依据幼儿园标识功能分类
    三、幼儿园标识的价值
        (一)幼儿园标识有助于幼儿完成社会化行为
        (二)幼儿园标识有助于形成良好师幼互动
        (三)幼儿园标识有助于抽象规章制度的具象化
第二章 幼儿园标识应用的现状调查
    一、教师和幼儿对幼儿园标识的认知
    二、幼儿园标识设计制作的主体
    三、幼儿园标识应用的策略
    四、幼儿园标识应用的效果
第三章 幼儿园标识应用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幼儿园标识的含义未被师幼充分认识
        (一)教师将幼儿园标识作为成人的工具
        (二)幼儿未完全理解幼儿园标识的含义
    二、幼儿园标识设计制作未能体现幼儿主体性
        (一)教师并未将幼儿主体性观念内化于心
        (二)教师主导幼儿园标识的设计制作过程
    三、幼儿园标识应用策略缺乏动态性和教育性
        (一)幼儿园标识极易成为无效符号
        (二)幼儿园标识应用中规训性较强
    四、幼儿园标识应用效果未得到充分实现
        (一)幼儿园标识应用未充分考虑幼儿社会化差异
        (二)幼儿园标识所代表的常规遭到幼儿抗拒
第四章 幼儿园标识合理应用的对策
    一、提升师幼对幼儿园标识的认识程度
        (一)教师不断学习完善自身对标识的认识
        (二)教师通过讲解与实践完善幼儿的标识认知
    二、提升幼儿在幼儿园标识设计制作中的主体地位
        (一)教师在观念上将尊重幼儿主体性内化于心
        (二)教师在行动上提升幼儿参与的数量与质量
    三、关注幼儿园标识应用时的动态性和教育性
        (一)教师及时更新更换不合适的幼儿园标识
        (二)教师更多地挖掘幼儿园标识的教育性
    四、增加幼儿园标识应用中的多元化选择
        (一)教师应尊重幼儿个体社会化差异
        (二)教师应构建弹性灵活的幼儿园常规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以社区教育资源为载体开展幼儿园主题活动的行动研究 ——以上海S幼儿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社区教育资源对幼儿园的重要性
        1.1.2 目前幼儿园主题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1.2 研究意义
        1.2.1 丰富幼儿园主题活动的内容
        1.2.2 提高幼儿教师的专业水平
        1.2.3 促进幼儿各方面发展
    1.3 研究目的
    1.4 核心概念的界定
        1.4.1 幼儿园主题活动
        1.4.2 社区
        1.4.3 教育资源
        1.4.4 社区教育资源
    1.5 研究问题
    1.6 研究方法
        1.6.1 文献研究法
        1.6.2 行动研究法
        1.6.3 访谈法
    1.7 论文框架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关于幼儿园主题活动的研究
        2.1.1 国外研究状况
        2.1.2 国内研究状况
    2.2 关于社区教育资源的研究
        2.2.1 国外研究状况
        2.2.2 国内研究状况
第3章 研究设计
    3.1 S幼儿园基本情况
    3.2 S幼儿园在运用社区教育资源开展主题活动的现状
    3.3 研究设计
        3.3.1 研究对象的选择
        3.3.2 访谈问卷的设计与访谈对象的选择
        3.3.3 行动研究的思路
        3.3.4 研究主题活动的选择
        3.3.5 具体行动计划
第4章 以社区教育资源为载体开展主题活动的行动
    4.1 第一轮行动:以社区教育资源为载体提升主题活动吸引力
        4.1.1 行动方案
        4.1.2 行动措施
        4.1.3 行动效果
        4.1.4 行动反思
    4.2 第二轮行动:以社区教育资源为载体丰富主题活动层次性
        4.2.1 行动方案
        4.2.2 行动措施
        4.2.3 行动效果
        4.2.4 行动反思
    4.3 第三轮行动:以社区教育资源为载体提高主题活动领域整合的有效性
        4.3.1 行动方案
        4.3.2 行动措施
        4.3.3 行动效果
        4.3.4 行动反思
第5章 研究的结论和建议
    5.1 研究结论
        5.1.1 运用社区教育资源开展主题活动的成效
        5.1.2 运用社区教育资源开展主题活动的模式与方法
    5.2 教育建议
        5.2.1 如何选择社区教育资源
        5.2.2 在主题活动中何时运用社区教育资源
    5.3 研究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A 访谈问卷
附录B 主题活动方案
致谢
附件

(6)布迪厄实践理论再审视(论文提纲范文)

一、实践理论的主旨:超越社会物理学和社会现象学的对立
二、 实践和习性
三、 实践的逻辑
四、 布迪厄实践理论的贡献与局限

(7)城乡一体化过程中的社区治理比较研究 ——以如皋市大明社区和砀山县神湖社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社区治理有序是维持国家安全、社会稳定重要基础
        1.1.2 深化改革转型期间社区治理面临着众多难题
        1.1.3 社区治理引领城乡一体化的进程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2.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2.1.1 社区治理研究的主要视角与方法
        2.1.2 社区治理模式的研究
    2.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2.2.1 关于社区概念及内涵的研究
        2.2.2 有关社区治理功能研究
        2.2.3 关于社区治理结构研究
        2.2.4 关于社区治理模式研究
        2.2.5 关于社区治理价值研究
        2.2.6 关于社区治理影响因素研究
    2.3 相关概念辨析
        2.3.1 城乡一体化
        2.3.2 社区
        2.3.3 社区治理
3 研究区概况
    3.1 研究区的选取
    3.2 如皋市大明社区
    3.3 砀山县神湖社区
4 治理现状分析
    4.1 治理结构分析
        4.1.1 大明社区的治理结构
        (1)街道办事处
        (2)社区居民委员会
        (3)业主委员会
        (4)物业管理公司
        4.1.2 神湖社区的治理结构
        (1)工业园区管委会
        (2)砀山县林业局
        (3)社区居民委员会
    4.2 治理内容分析
        4.2.1 大明社区的治理内容
        (1)社区保障服务
        (2)社区安全管理
        (3)社区环境卫生
        (4)社区文化建设
        4.2.2 神湖社区的治理内容
        (1)社区保障服务
        (2)社区安全管理
        (3)社区环境卫生
        (4)社区文化建设
    4.3 空间特征分析
        4.3.1 大明社区空间特征
        (1)立体型社区空间
        (2)混合型空间布局
        (3)功能型空间组合
        4.3.2 神湖社区空间特征
        (1)重构化社区空间
        (2)标准化空间布局
        (3)功能型空间组合
    4.4 本章小结
5 社区治理的问题与影响因素分析
    5.1 社区治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5.1.1 大明社区存在的问题
        (1)居民委员会自治有名无实
        (2)业主委员会无实权形同虚设
        (3)社区的法制建设不健全
        (4)社区硬件与软件服务匹配不均匀
        5.1.2 神湖社区存在的问题
        (1)治理主体"多管齐下"
        (2)企业文化支撑不够
        (3)社区服务体系不完善
    5.2 社区治理影响因素分析
        5.2.1 大明社区治理的影响因素
        (1)城市扩张推动了社区的发展
        (2)农业现代化引领社区经济发展
        (3)"城中村"改造改变了社区风貌
        5.2.2 神湖社区治理的影响因素
        (1)工业化带动城镇化
        (2)企业治理补位社区治理
        (3)思想观念决定行为方式
    5.3 本章小结
6 不同类型社区的治理路径选择
    6.1 欠发达地区社区治理的路径选择
        6.1.1 社区居民
        (1)夯实社区居民的主人翁地位
        (2)培养民主科学的决策方法
        6.1.2 政府部门
        (1)实现社区综合治理
        (2)优化社区制度体系
        (3)注重整体规划引导
        6.1.3 社会组织
        (1)丰富社区生活
        (2)提升居民的公民意识
        (3)改善社区生活软环境
        6.1.4 企业单位
        (1)因地制宜的发展社区经济
        (2)吸引社会资本促进社区产业化
    6.2 发达地区社区治理
        6.2.1 搭建多元主体互动平台
        (1)转变服务理念
        (2)提高居民参与度
        (3)鼓励发展社区民间组织
        6.2.2 健全社区合作机制
        (1)平衡多元主体关系
        (2)探索多方联动机制
        6.2.3 提高社区组织的治理能力
        (1)提升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
        (2)提高社会组织的参与度和吸引力
    6.3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1.1 如皋市大明社区的实证分析
        7.1.2 砀山县薛楼园区的实证分析
        7.1.3 两个不同类型社区的治理路径选择
    7.2 研究展望
附件1:如皋市大明社区治理调查问卷
附件2:砀山县神湖社区治理调查问卷
附件3:个案访谈记录表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8)《七十二家房客》与上海近代都市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研究的意义
    2. 研究的现状
    3. 研究的方法
第一章 《七十二家房客》文本的叙事与流变
    1.1 从独脚戏到滑稽戏的《七十二家房客》
        1.1.1 独脚戏《七十二家房客》
        1.1.2 滑稽戏《七十二家房客》
    1.2 时代叙事与《七十二家房客》
        1.2.1 舞台剧《七十二家房客》
        1.2.2 电视剧《七十二家房客》
    1.3 地域叙事与《七十二家房客》
        1.3.1 近代广州与《七十二家房客》
        1.3.2 近代香港与《七十二家房客》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七十二家房客》与近代海派都市艺术
    2.1 海上滑稽的形成与滑稽“三大家”
        2.1.1 海上滑稽的形成
        2.1.1.1 文明戏对滑稽戏产生的影响
        2.1.1.2 小热昏对独脚戏产生的影响
        2.1.1.3 苏滩与隔壁戏对滑稽的影响
        2.1.1.4 各地戏曲样式对滑稽的影响
        2.1.2 海上滑稽“三大家”
        2.1.2.1 老牌滑稽王无能
        2.1.2.2 社会滑稽江笑笑
        2.1.2.3 潮流滑稽刘春山
    2.2 《七十二家房客》与大公滑稽剧团诸位名家
        2.2.1 杨华生与海上“杨派滑稽”
        2.2.1.1 “杨派滑稽”表演风格与人物性格的完美融合
        2.2.1.2 “杨派滑稽”舞台表演与舞台环境的完美融合
        2.2.1.3 “杨派滑稽”说表艺术与演唱艺术的完美融合
        2.2.2 张樵侬与海上“呆派滑稽”
        2.2.2.1 “呆派滑稽”憨中带噱、呆中藏睿的表演艺术
        2.2.2.2 “呆派滑稽”快而不乱、慢而不断的说表艺术
        2.2.2.3 “呆派滑稽”熨帖契合、滴水不漏的衬托艺术
        2.2.3 笑嘻嘻与海上“阙派滑稽”
        2.2.3.1 “阙派滑稽”源于注重生活观察的人物塑造
        2.2.3.2 “阙派滑稽”源于注重舞台积累的角色创造
        2.2.3.3 “阙派滑稽”源于注重艺术体验的表演创新
        2.2.4 海派“女滑稽”绿杨的表演艺术
        2.2.4.1 “女滑稽”能泼辣能妩媚的个性表演
        2.2.4.2 “女滑稽”善说表善演唱的艺术创造
        2.2.4.3 “女滑稽”抓人物抓性格的角色塑造
    2.3 海上滑稽与海派艺术
        2.3.1 滑稽艺术的表演特色
        2.3.1.1 滑稽表演中“说”的艺术
        2.3.1.2 滑稽表演中“学”的趣味
        2.3.1.3 滑稽表演中“演”的魅力
        2.3.1.4 滑稽表演中“唱”的韵味
        2.3.2 滑稽与海派艺术的传承发展
        2.3.2.1 滑稽与海派艺术的开放性特征
        2.3.2.2 滑稽与海派艺术的商业性特征
        2.3.2.3 滑稽与海派艺术的杂糅性特征
        2.3.2.4 滑稽与海派艺术的通俗性特征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七十二家房客》与近代上海商业社会
    3.1 滑稽艺术与近代上海崇商重利的社会特征
        3.1.1 游乐场馆对近代上海社会的影响
        3.1.2 商业电台对近代上海社会的影响
        3.1.3 四大公司对近代上海社会的影响
    3.2 《七十二家房客》与近代上海的社会经济
        3.2.1 日益贬值的城市货币
        3.2.2 不断飞涨的城市物价
        3.2.3 房租暴涨与二房东形象
    3.3 《七十二家房客》与近代上海的社会权力
        3.3.1 “三六九”与近代上海的城市治理
        3.3.2 “救火会”与近代上海的城市消防
        3.3.3 “白相人”与近代上海的黑社会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七十二家房客》与近代上海城市移民
    4.1 近代上海城市移民的生存空间
        4.1.1 狭小逼仄的居住空间
        4.1.2 肮脏龌龊的生活空间
        4.1.3 人性冷暖的情感空间
    4.2 近代上海城市移民的性格特征
        4.2.1 上海滩头脑灵活、随机应变的“老懂经”
        4.2.2 上海滩追逐时尚、有点腔调的“老克勒”
        4.2.3 上海滩善良正直、古道热肠的“老邻舍”
        4.2.4 上海滩明辨是非、机智幽默的“老娘舅”
        4.2.5 上海滩精于算计、善于钻营的“老刮菜”
    4.3 近代上海城市移民的语言分析
        4.3.1 上海方言中的南腔北调
        4.3.2 上海方言中的民间俗语
        4.3.3 上海方言中的行业切口
        4.3.4 上海方言中的洋泾浜语言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七十二家房客》与近代上海都市风俗
    5.1 滑稽艺术与近代上海中西合璧的民俗特征
        5.1.1 亦中亦西的都市文化理念
        5.1.2 西风东渐的都市管理体系
        5.1.3 中西交杂的都市日常生活
    5.2 滑稽艺术与近代上海江南情韵的民俗特征
        5.2.1 滑稽表演中的弄堂百业
        5.2.2 滑稽舞台上的弄堂百景
        5.2.3 滑稽叙事里的弄堂百象
    5.3 滑稽艺术与近代上海移民主体的民俗特征
        5.3.1 名媛绅士时尚摩登的舞台呈现
        5.3.2 饮食男女五味杂陈的滑稽表演
        5.3.3 黄包车夫车轮飞滚的场景再现
    5.4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1. 研究专着
    2. 研究论文
    3. 学位论文
附录
    1. 姚周“双字辈”弟子、着名滑稽表演艺术家童双春访谈录
    2. 着名戏曲理论家、评论家、戏曲编剧徐维新访谈录
    3. 姚周及其“双字辈”弟子与《七十二家房客》
    4. 海派“小滑稽”王汝刚与《七十二家房客》
    5. 滑稽戏《七十二家房客》剧情分析表
    6. 滑稽戏《七十二家房客》人物分析表
    7. 根据大公滑稽剧团演出资料整理的滑稽戏《七十二家房客》剧本
致谢

(9)试析建构海洋社会学南方学派(论文提纲范文)

一、建构海洋社会学南方学派的意义
    (一)这是维护国家海洋安全和对海洋社会全面开发及综合利用的需要。
    (二)这是体现敏动善行的民间自觉行动。
    (三)秉持立足长远、深水长流的理念。
二、学派建构的基本要素
    (一)有适宜生长的社会环境和一定的地域性。
    (二)有领军人物或核心人物。
    (三)有社会影响力的代表作。
    (四)有重要影响的实践活动。
    (五)有薪火传承和后备人才培养。
三、建构海洋社会学南方学派的若干条件
    (一)合天时地利。
    (二)具领军人物。
    (三)积奠基之作。
    (四)显实践张力。
    (五)接民间地气。
    (六)承传续之缘。

(10)跨文化视域下虹影作品中的时空想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绪论
    一、虹影生平及其创作流变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选题意义和研究思路
第一章 虹影小说的空间想象及其构型
    第一节 沪上风华——现代性都市标本
        一、孤独不安的现代空间
        二、高尚开放的平民乐园
    第二节 苦难重庆——贫民窟的呐喊
        一、中国式贫民窟
        二、江河的呐喊
第二章 虹影小说的时间想象及其构型
    第一节 从未来向后看的乌托邦构型——未来三部曲
        一、多重时间观念重构历史发展观
        二、狂欢化的时间形式
    第二节 从后往前看的寓言时间构型——重写笔记体
        一、独具匠心的重写
        二、从后向前看的时间构型
        三、异时空间共时化
        四、循环轮回的时间观念
第三章 时空想象背后的文化意蕴
    第一节 对于自身和原乡的突围
        一、释放女性空间权力
        二、怀恋原乡和超越定位
    第二节 “传统”的审视与“现代”的反省
        一、传统文化资源的现代性维度
        二、对现代世界文明冲突的反思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四、小社会——大世界(论文参考文献)

  • [1]商学教育与新加坡华人经济的近代化转型[J]. 沈博,张亚光.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 2022(01)
  • [2]哈尔滨市城乡社区参与式冰雪景观营造研究[D]. 曲嘉焱. 东北农业大学, 2021
  • [3]乡土地理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以呼和浩特地区为例[D]. 王伟.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4]幼儿园标识应用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D]. 李丽. 山东师范大学, 2020(10)
  • [5]以社区教育资源为载体开展幼儿园主题活动的行动研究 ——以上海S幼儿园为例[D]. 唐菲骏.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6]布迪厄实践理论再审视[J]. 谢立中.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02)
  • [7]城乡一体化过程中的社区治理比较研究 ——以如皋市大明社区和砀山县神湖社区为例[D]. 纪国娟. 江苏师范大学, 2018(03)
  • [8]《七十二家房客》与上海近代都市文化研究[D]. 楼培琪. 上海师范大学, 2018(12)
  • [9]试析建构海洋社会学南方学派[J]. 陈伟. 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5(04)
  • [10]跨文化视域下虹影作品中的时空想象[D]. 俞丽红. 江南大学, 2014(02)

标签:;  ;  ;  ;  ;  

小社会 - 大世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