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濮凹陷蒲城地区蒲67区块低渗透致密砂岩气藏气层识别

东濮凹陷蒲城地区蒲67区块低渗透致密砂岩气藏气层识别

一、东濮凹陷濮城地区濮67块低渗致密砂岩气藏气层识别(论文文献综述)

余金柱[1](2019)在《东濮凹陷濮城油田油气成因机制》文中研究说明东濮凹陷是典型的盐湖相富油气凹陷,其中濮城油田作为东濮凹陷的第二大油气田,油气成因与成藏机制复杂。采用Rock-Eval、色谱-质谱、单体烃同位素等地球化学技术,结合地质分析,开展了濮城油气特征、成因与成藏特征研究。濮城油田原油特征显着:(1)具有典型的盐湖相成因特征:明显的植烷优势(Pr/Ph=0.42)、检测出具有一定含量的β-胡萝卜烷、具有高碳数n C37、n C38正构烷烃优势、富集伽马蜡烷、升藿烷具有“翘尾”特征、多数原油甾烷异构化程度较低等;(2)濮城油田原油总体属于低熟油,少数为正常成熟度原油,C29甾烷???20S/(S+R)、C29甾烷???(14)(???+???)分布范围分别为0.29~0.37、0.28~0.31。(3)原油单体烃碳同位素分布特征呈两段式分布,与咸水湖相原油的相似,反映两种生源特征。根据成熟度参数,将原油划分为两类,Ⅰ类:沙一段~沙三中亚段原油;Ⅱ类:沙三下亚段~沙四上亚段原油,Ⅰ类原油具有较低的甾烷异构化程度,原油成熟度较低。油源对比表明,濮城油田原油与濮城洼陷、濮卫洼陷中埋深大于3000m的烃源岩有较好的可比性,濮城沙三上亚段原油与沙三中亚段原油可对比性强,为同源,主要来自于濮城沙三中亚段烃源岩,也有沙三上亚段、沙三下亚段和沙四上亚段烃源岩的生烃贡献。濮城油气主要有以下成藏特征:(1)油气藏类型以断块和断层-岩性油气藏为主;(2)储层单层厚度薄,特薄层和薄层占绝大多数,储层泥质、碳酸盐含量高,濮城中深层区总体属于低孔、超低渗-低渗储层;(3)两期成藏、早期为主;(4)东濮凹陷盐湖相低熟油主要有两种成因机制:类脂类大分子早期成烃和富硫大分子/干酪根低温降解机制;(5)濮城西翼局部膏盐岩控制油气藏温压与油气运移,深部油气藏局部经历TSR作用,提出濮城中深层油气为“早生近源-断层输导-断层岩性油气藏成藏模式”。

杨显成[2](2018)在《济阳坳陷沙四段致密砂岩气储层有效性及成藏规律》文中研究表明近期济阳坳陷深层裂解气勘探取得突破,展示了深层裂解气的勘探潜力;但是深层砂岩储层致密化、有效储层评价与裂解气成藏等认识影响了深层气勘探。本文是在东营北带和渤南洼陷沙四段致密砂岩岩性特征、岩石矿物学、沉积相等分析基础上,指出致密砂岩储层主要为近岸水下扇和扇三角洲等沉积体系的含砾砂岩、粗砂岩、中砂岩等,岩石矿物组成主要为长石、岩屑和石英等,孔隙结构表现为小孔-细喉型,孔隙为毛管-微毛管孔隙;储集空间主要为原生残余粒间孔、次生溶孔以及裂缝;储层物性总体表现为低孔低渗或低孔特低渗的特征。提出了济阳坳陷深层四种储层致密化类型:杂基沉淀致密化、强烈压实致密化、胶结物晶出致密化和沥青充填致密化;分析了近岸水下扇和扇三角洲相的砂砾岩和砂岩储层的储层致密化过程,建立了富杂基砾岩、富杂基砂岩、贫杂基砾岩、贫杂基砂岩等孔隙演化模式,定量评价了压实作用、胶结作用、溶蚀作用、沥青充填等在致密化过程中对储层孔隙演化的作用;通过沉积埋藏史、成岩演化史、生烃演化史、孔隙演化史等,提出了致密砂岩早期衰竭型和溶蚀改造型的储层孔隙演化模式,早期衰竭型主要为扇根亚相和扇端亚相的富杂基砾岩和富杂基泥质粉砂岩,早期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对储层减孔较大、后期溶蚀作用增孔较小;溶蚀改造型主要为扇中亚相的含砾砂岩和砂岩,溶蚀作用对储层增孔较大,贫杂基砾岩、贫杂基中粗砂岩的溶蚀增孔分别为11.8%和16.5%,提高了储层的储集性,溶蚀改造型是致密砂岩储层的重要类型。利用试油法、含油产状法、分布函数法等多种方法界定了凝析气藏和气藏有效储层孔隙度和渗透率下限值,其中东营凹陷北带沙四下亚段致密砂岩凝析气藏和气藏的有效储层孔隙度下限值分别为3.8%和3.0%,渗透率下限值分别为0.4%×10-3um2和0.2×10-3um2;渤南洼陷沙四上亚段致密砂岩气藏有效储层孔隙度下限值为4.8%,渗透率下限值为0.2×10-3um2。提出沉积微相、成岩相、裂缝相等“三相”与地温压力对有效储层的控制作用,预测了东营凹陷民丰地区丰深1、丰8等冲沟和渤南洼陷渤深8区带等为有效储层分布区。应用天然气地化性质鉴定了原油裂解气和干酪根裂解气成因,东营凹陷民丰地区天然气藏主要为原油裂解气,利津地区和沾化凹陷渤南洼陷天然气藏主要为干酪根裂解气;利用盆地模拟,计算了东营凹陷原油裂解气和干酪根裂解气的资源量。通过生烃演化、储层致密化、流体压力变化等研究了原油裂解气和干酪根裂解气的聚集差异性,建立了原油裂解气和干酪根裂气的成藏演化模式;民丰地区原油裂解气主要为早期原油充注后期原油裂解,利津地区干酪根裂解气主要为早期大部份散失后期充注。进一步提出了“温—相—势”耦合控制富集高产,地层温度直接控制了油气生成和烃类相态;沉积相、成岩相、裂缝相等“三相”匹配控制了致密砂岩有效储层,流体势不仅对储层物性有影响,更重要的是运移和充注的主要动力因素。

万中华[3](2017)在《东濮凹陷濮卫地区盐湖相高压薄层油气藏成藏机理研究》文中认为渤海湾盆地东濮凹陷为国内典型的第三系盐湖相富油气凹陷,主要发育薄层油气藏,其形成机理复杂。为揭示该区薄层油气藏形成机理,本研究以濮卫洼陷为重点研究对象,采用常规Rock-Eval、色谱-质谱、单体烃碳同位素技术与最新的傅里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技术(ESI FT-ICR MS),结合地质、测井分析,对研究区不同类型的典型薄层油气藏形成机制进行了剖析。结果表明,濮卫洼陷薄层油气藏主要包括四种类型:(1)斜坡中浅层常温常压盐下断层-岩性薄层油气藏;(2)濮卫洼陷深层高温高压盐下致密断层-岩性薄层油气藏;(3)濮卫洼陷浅层常温常压岩性薄层油气藏;(4)斜坡中深层高温高压盐间致密断层-岩性薄层油气藏。濮卫洼陷薄层油气藏原油具有典型的盐湖相成因特征,包括植烷对姥鲛烷优势显着、伽马蜡烷富集、升藿烷“翘尾”、β-胡萝卜烷与长链烷烃(nC37、nC38)较发育、甾烷异构化程度较低的“低熟油”较发育等;其单体烃碳同位素与咸水湖相相似、介于盐湖相与淡水湖相之间。利用ESI FT-ICR MS技术,首次检测了该区原油中有机硫化合物,揭示了盐湖相不同成熟度原油中此类化合物的组成与分布及其热演化特征,确认低熟油与NSO等大分子化合物关系密切。油-油、油-岩对比表明,濮卫洼陷薄层油气藏原油可分为三种类型:(1)主要源自沙三下-沙四上亚段的文明寨-卫城等构造高部位原油,盐湖相成因显着,具有“低熟”及不同成熟度原油相混的混源特征;(2)主要源自沙三中亚段的洼陷带致密油气藏原油,如濮深20、卫42井区原油,中-高成熟度、母源岩咸水和/或水体分层现象减弱;(3)以沙三中为主、混有少量沙三下-沙四上亚段的濮城地区原油,中-低成熟度、含硫量相对较低。濮卫洼陷薄层油气藏成藏的主要控制因素包括:烃源岩质量、膏盐岩空间分布、储层物性、砂体厚度、断层与相关裂隙发育等。不同类型薄层油气藏受控于不同的地质地球化学因素,烃源岩质量、储层物性、砂体厚度是控制深层高压致密薄层油气藏形成的关键因素。共建立了四种薄层油气藏成藏模式:(1)斜坡-下生上储为主-断-砂输导-多期充注-常温常压-不同成熟度原油混合成藏模式;(2)洼陷深层-局限流体动力场-自生自储为主-高温高压-致密油气藏成藏模式;(3)洼陷浅层-早期充注-断层+隐蔽通道输导-次生岩性油气藏成藏模式;(4)斜坡-盐封堵-局限流体动力场+自由流体动力场-自生自储-高温高压-致密油气藏成藏模式。

魏志鹏,冯青,杨浩,杜少波[4](2017)在《致密气藏气层识别方法综合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鄂尔多斯盆地LX区块致密气勘探开发的过程中,急需建立一套适用于致密气层的解释与识别技术,以期较准确的识别气层、差气层与水层。基于LX区块致密气层的储层特征,充分利用各类资料对研究区19口井的石盒子组、太原组等试气层的测井响应特征及储层参数进行分析研究,揭示了储层岩性、物性和含气性与测井响应特征的关系,提出以电阻率-密度相关法、中子-密度重叠、阵列声波参数重叠、核磁共振测井和成像测井法等5种低渗气层识别方法,为LX致密气藏成藏规律的进一步认识打下了基础。

张园园[5](2016)在《东濮凹陷古近系深层凝析气成藏机理及主控因素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东濮凹陷古近系烃源岩生烃演化及深层凝析气分布特征为基础,选取杜寨及桥口凝析气藏进行精细解剖,通过对比桥口及杜寨地区各成藏要素时空配置关系及成藏动态过程间的差异,深入探讨东濮凹陷深层凝析气成藏机理及主控因素。通过铸体薄片、阴极发光、荧光显微测试等分析了杜寨、桥口地区沙三中-下亚段储层特征及孔隙演化过程。研究结果表明杜寨及桥口凝析气藏沙三中-下亚段均发育低孔低渗-超低孔超低渗砂岩储层,先后经历了三期钙质胶结、三期溶蚀的复杂成岩演化过程,孔隙度均呈现原生孔隙丧失→次生孔隙形成与减小交替出现的演变过程。利用声波时差法及盆地模拟等技术方法,结合压汞及实测物性数据对天然气充注动阻力关系及演化史进行了研究。分析可知杜寨、桥口地区沙三中-下亚段在沙一沉积期之前及东营组沉积期为超压累积阶段,东营抬升期为超压释放阶段,东营抬升期末至今为强超压重新形成期。深层致密砂岩油气运移受孔隙、吼道双重影响,在源储压差和砂体内部剩余压力差的驱动下发生短距离运移,并在相对高孔高渗带聚集成藏。采用流体包裹体与荧光显微观察相结合的方法,厘定油气成藏期次与时间,进而综合对比关键成藏期各成藏要素间的配置关系。结果表明早期低成熟-成熟油气充注发生于东营组沉积中后期,桥口地区为正常充注,杜寨地区洼陷带为先致密后充注;晚期高成熟油气充注发生于明化镇组沉积末期至今,杜寨地区及桥口局部地区为先致密后充注,但桥口地区储层致密化程度明显低于杜寨地区。通过综合研究,确定了东濮凹陷深层凝析气为“温压控态、晚期近源滞留、深层准连续分布”成藏模式。其成藏主要控制因素为:温压环境控制不同期次油气的充注相态,储层致密化进程控制了不同期次油气的充注能力,储层横向成岩差异控制了天然气运移方向与聚集位置。

冯德军[6](2016)在《东濮凹陷深层天然气成藏特征与分布规律》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分析了东濮凹陷不同区块深层天然气的地球化学特征(天然气组分特征、天然气碳同位素特征、天然气成熟度特征等),对东濮凹陷不同地区天然气成因类型作了系统的判识并对不同成因类型的天然气作分布特征分析。论文选取三个东濮深层天然气藏从地质特征、地球化学特征、成藏机理和成藏模式作油气藏解剖,并分析了本区深层天然气成藏的主控因素等。主要取得了以下几点认识:东濮凹陷天然气藏中天然气烃类组分变化较大,整体上看,天然气甲烷含量从6.26%-99.0%范围都有出现,其中,在整个凹陷Es1段均值最低,为46.3%。甲烷含量整体较其他层位低(37.1%-56.9%),随着深度加深,Es2、Es3、Es4段甲烷含量明显增高,最高分别达到了96.8%、99.0%、97.1%,平均值也达到了60%左右甚至更高。同时,这些层段的甲烷含量差异性也十分强烈,甲烷含量最低也只有10%左右。从不同区块上看,天然气甲烷含量均值较低值出现在濮卫地区Es4段(40.1%)和文留地区Es1段(37.1%),较高值出现在文留地区Es4段(74.8%)、桥白地区Es2段(81.0%)以及马厂地区Es2段(90.2%)。东濮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天然气的δ13C1分布较为广泛,从小于-48‰到大于-26‰均有分布,其主要集中在-40.0‰-28.0‰,天然气δ13C1偏轻的气藏(小于-35‰)主要集中在文留南部、濮城地区、刘庄地区、桥口地区,天然气δ13C1偏重的的气藏(大于-30‰)主要分布在文留北部、胡状集胡古2气田、白庙地区、马厂地区。将研究区天然气样品的组分-同位素数据作天然气鉴别分析,得出濮卫地区天然气存在油型气、煤成气及二者的混合气,主要以原油裂解气为主,并中混有一定量的干酪根裂解气;文留地区天然气为典型的油型气与煤型气共存的现象,同时,还有少部分样品为油型气与煤型气的混合气区,天然气中油型气成因从原油裂解气到干酪根裂解气都有体现;桥白地区天然气存在煤成气、油型气、煤成-油型混合气三种类型天然气分布的特征,天然气中油型气成因以原油裂解气为主,并存在一定量的干酪根裂解成因气;马厂地区样品数据全部显示为为典型的煤成气。东濮凹陷深层天然气成藏主要受到烃源岩、储层、盖层和断裂等因素的共同控制。优质烃源岩是油气藏形成的物质基础,烃源岩的展布和演化决定了本区的生烃中心,目前已发现油气藏多围绕生烃中心展布,已是本区油气分布的普遍规律;东濮凹陷储层条件大部分地区较好,普遍发育全区的古近系断陷盐湖盆地的砂岩是本区最重要的储层,同时,上古生界海陆交互相煤系砂岩也是本区油气赋存层位的重要组成部分;东濮凹陷区域盖层主要分为两套,分别为北部特有的盐膏岩盖层和覆盖全区的巨厚泥岩盖层,南北部盖层的差异,是东濮凹陷油气资源南北极度不平衡的主要原因之一;本区断层极度发育,不乏深切基底的深大断裂,断裂极度发育也是东濮凹陷油气成藏的重要特色,因此复杂多样的断层也是本区油气输导体系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王乐之[7](2015)在《白庙深层低渗凝析气藏水平井挖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针对东濮凹陷白庙沙三下气藏,综合应用地震解释、储层预测、油气检测、经济评价等方法与技术,完成了水平井挖潜的地质、工程、经济等方面论证,优化了井型模式和设计参数,提出了有利目标区及井位建议,为探索改善深层低渗凝析气藏开发效果的技术途径提供了重要依据。主要成果和认识如下:1、通过地震资料二次处理、小层对比、人机连作构造解释、砂体展布结合储层预测研究认为,气藏构造总体落实,沙三下沉积时期,湖底扇中扇水道发育,在水道内及水道交汇区砂层厚度大、储层物性好,存在6个有利储层分布区,目前资料品质下构造和储层描述精度也可达到设计要求,具有钻水平井的地质条件。2、采用通过确定气井泄气半径研究气藏井网控制储量的方法,评价了白庙沙三下气藏剩余未井控潜力,气藏未井控地质储量达4.97×108m3,主要集中分布在1、3、5砂组,是钻水平井挖潜的主要目标。3、对比了目前工艺技术条件与白庙沙三下气藏地质特征,认为目前水平井钻井、轨迹追踪与地质导向、水平井完井、分段压裂技术均较成熟,能够满足气藏地质条件及其对钻完井及压裂技术的要求,套管桥塞压裂、封隔器或固井滑套压裂是适合该气藏分段改造的主要工艺,水平井挖潜在工艺技术是可行的。4、采用经济评价方法,计算白庙沙三下单井经济极限储量为0.56-0.69×108m3。按气藏条件测算沙三下水平段井控储量可超过0.8×108m3,可以获得经济效益。单井控制经济极限储量与油气价格、凝析油含量等因素密切相关,随着气价上升,效益会更明显,水平井挖潜经济上可行。5、根据气藏地质特点,兼顾工艺实施的难度与可靠性,提出该气藏水平井可应用阶梯水平井工艺,实现对同一断块中的两个气层或两个断块中的气层的控制,以获得最佳的井控储量,并针对不同断层与储层配置关系,提出了5种水平井部署模式。6、考虑白庙沙三下层内非均质性特征、地应力分布等,提出水平段在层内的位置应以穿透目标层,保证储层控制程度为最优,水平井最佳轨迹延伸方位在120°-170°,段长600-1000m。综合构造解释、储层展布、物性特征、经济极限及气藏潜力研究结果,在沙三下优选了5个目标区,提出2口水平井位,实施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孙利[8](2013)在《东濮凹陷白庙及其周边地区古近系沙河街组深层沙三中—下段储层有效性分析》文中提出钻井资料表明,东濮凹陷白庙及其周边地区在沙河街组深层沙三中-沙三下段地层中,油气显示多,勘探潜力大,但该区深层有效储层储集空间类型、发育特征、成因机制、主要控制因素等一直不清楚,未做系统研究,严重制约了勘探的进展。鉴于此,论文主要解决以下三个问题:在成岩演化分析基础上,总结深部有效储层的孔隙类型组成和演化规律;系统研究有效储层的主控因素及其作用方式;探讨深部储层分类方法及评价标准。沉积微相研究是进行储层研究的基础,是砂体物性差异的主导因素,白庙及其周边地区沙三中-沙三下段地层中主要发育扇三角洲前缘、三角洲前缘等亚相,主要发育的沉积微相有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席状砂等沉积微相,其中水下分流河道砂体为本区最有利砂体。深部储层由于受沉积、成岩作用和构造运动等因素的共同作用,形成了多种孔隙类型,按照成因可划分为残留原生孔隙、混合孔隙、次生孔隙和裂缝。储层大部分孔隙都是在原生孔隙的基础上成岩演化而成。不同高异常孔隙带孔隙类型具有以下分布特征:残余原生孔隙对现今孔隙的贡献和储层埋深、孔隙度及岩石组分等因素有关,一般随埋深增加,残余原生孔隙的贡献变小;原始孔隙度值越高,残余原生孔隙的贡献越大;深部储层构造裂缝分布较广,但裂缝发育不均,构造缝以垂直缝和高角度缝为主。储层在深埋藏成岩过程中发生的成岩作用主要有压实和压溶作用,铁方解石、铁白云石的交代、胶结作用,硬石膏的交代、胶结作用,石英的次生加大作用,溶蚀作用和沥青充填作用等。根据岩石结构特征、古地温、有机质成熟度、粘土矿物转化等成岩阶段划分的依据,将深层储层成岩阶段划分为中成岩A期、B期和晚成岩期三个时期。深部储层有效性的影响和控制的因素主要包括储层沉积物的特征(包括砂岩类型、粒度、分选、成分以及单砂层厚度等)、裂缝的分布、烃类充注、酸性流体溶蚀、压实强度等多种因素等,这些因素之间有时也是互相作用、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关系错综复杂。通过综合和认真分析总结和高度归纳概括,发现影响和控制研究区深部储层储集空间发育和演化的最重要的因素可以表述为三个方面,即沉积物特征、埋藏压实与流体保护与改造(烃类和酸性流体),因此针对白庙及其周边深层砂岩储层提出三因素控制的观点。依据这一观点,结合研究地区的成岩作用、岩性特征、粒度、孔渗数据以及前期的研究成果,建立东濮凹陷白庙及其周边地区的储层空间演化模式。根据本次研究并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建立了白庙及其周边地区深层储层的划分标准,对重点井与重点区块开展储层评价:白庙地区沙三中亚段储层多属于ⅠⅡ类储层,沙三下亚段储层多属于Ⅲ类储层,少数为Ⅱ类储层;杜寨地区沙三中亚段多为致密储层Ⅰ类或常规储层,沙三下大于4250m层段,一般属于致密储层Ⅱ类。桥口地区沙三中(上)亚段储层以Ⅰ类储层为主,沙三中(下)亚段储层相当于致密储层Ⅰ~Ⅱ类,埋深大于4200m的沙三下亚段储层属于Ⅲ类致密储层。

孙波[9](2010)在《东濮凹陷北部地区油气成藏动力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东濮凹陷北部地区为研究对象,应用成藏动力学理论和方法,在重点研究该区温压场空间展布特征以及膏盐岩对于温压场的影响作用机制、程度的基础上,进行成藏动力系统的划分与特征描述,恢复成藏期,分析其油气分布规律及成藏模式。通过声波时差法结合实测压力数据分析了现今压力场的分布,利用系统测温数据明确了现今地温场的分布,在此基础上利用包裹体测温和盆地模拟方法恢复了古温压场。现今温压场在平面上的分布与研究区构造格局相对应,地层压力在纵向上可分为正常压力带、超压带、超高压带,膏盐岩的热传导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地温场的分布。本区异常压力的形成原因主要有:欠压实作用,膏盐岩对于异常压力的形成和封存作用,断层的侧向封堵和垂向排泄作用,生烃作用等,不同地区异常压力主控因素有所差异。古压力在沙一段沉积期之前为超压积累阶段,至沙一段沉积末达到最大值,东营组沉积期为超压释放阶段,东营期后至今为超压重新积累阶段,古地温也有“增加-降低-增加”的演变趋势。现今各层系的油气主要聚集在剩余压力低值区和地温梯度高值区。在地层压力系统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构造-沉积、膏盐岩分布规律的研究,以及油源和各地区石油地质特征等,在平面上将研究区划分为九个系统,并对各个系统的石油地质特征进行描述。利用流体包裹体恢复沙三段的成藏流体充注时间为东营组沉积末期。结合本区盐岩空间展布,划分三种成藏模式:盐上混源开放型、盐间混源封闭型和盐下自源封闭型。

郭振华,赵彦超[10](2010)在《大牛地气田盒2段致密砂岩气层测井评价》文中研究指明大牛地气田DK30-D12井区盒2段致密砂岩气藏具有低孔、低渗及低产的特点。储层特征及产能分布具有极强的非均质性。受储层及含气性的影响,致密砂岩气层的测井响应特征复杂,导致气层测井识别和评价困难。该段气层测井响应特征分析表明,中子和电阻率测井参数在气层处反映灵敏。采用中子、电阻率与密度测井相结合,重构指示气层含气性的特征参数K1和K2,放大气层的响应特征,建立根据特征参数定性评价气层无阻流量级别的图版;并根据中子、密度对天然气的反映,建立了基于密度、中子孔隙度差值的含气当量与测试无阻流量的关系式,实现了定量计算致密砂岩气层无阻流量的目的。

二、东濮凹陷濮城地区濮67块低渗致密砂岩气藏气层识别(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东濮凹陷濮城地区濮67块低渗致密砂岩气藏气层识别(论文提纲范文)

(1)东濮凹陷濮城油田油气成因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选题目的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3.1 盐湖相盆地原油及烃源岩研究进展
        1.3.2 存在问题
    1.4 东濮凹陷濮城地区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5 主要研究内容
    1.6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6.1 研究思路
        1.6.2 技术路线
    1.7 论文主要工作量
第2章 石油地质概况
    2.1 地理与区域构造位置
    2.2 构造演化特征
    2.3 沉积与地层发育
    2.4 生储盖组合
第3章 样品与实验
    3.1 样品分布
    3.2 样品前处理
第4章 油气地球化学特征与成因类型
    4.1 油气分布特征
    4.2 原油物性与族组成特征
        4.2.1 原油物性特征
        4.2.2 原油族组分特征
    4.3 原油饱和烃特征
        4.3.1 原油链烷烃特征
        4.3.2 甾烷组成与分布特征
        4.3.3 萜烷组成与分布特征
    4.4 原油芳烃特征
    4.5 原油单体烃碳同位素分布特征
    4.6 原油成因类型划分
第5章 烃源岩分布及其地球化学特征
    5.1 烃源岩分布与发育
    5.2 烃源岩质量评价
        5.2.1 有机质丰度
        5.2.2 有机质类型
        5.2.3 有机质成熟度
    5.3 烃源岩可溶有机质特征
        5.3.1 族组成特征
        5.3.2 链烷烃分布特征
        5.3.3 甾萜类生物标志物特征
        5.3.4 芳香烃特征
第6章 油气成因机制
    6.1 油源分析
        6.1.1 饱和烃总离子流图定性对比
        6.1.2 甾类化合物指纹定性对比
        6.1.3 萜类化合物指纹定性对比
        6.1.4 饱和烃生物标志物参数定量对比
    6.2 烃源岩生烃模式与生烃机制分析
    6.3 油气运移与成藏特征
        6.3.1 油气运移
        6.3.2 油气成藏特征
    6.4 油气成藏主控因素与成藏模式
        6.4.1 油气藏温压特征
        6.4.2 油气藏储层特征
        6.4.3 油气成藏主控因素
        6.4.4 油气成藏模式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2)济阳坳陷沙四段致密砂岩气储层有效性及成藏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采取的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1.4 主要工作及创新成果
第二章 致密砂岩气储层静态特征
    2.1 储层岩石学
    2.2 沉积相分析
    2.3 储层物性
第三章 储层致密化类型及致密化过程
    3.1 储层致密化类型
    3.2 储层致密化形成机制
    3.3 储层致密化过程研究
    3.4 储层致密化模式
第四章 致密砂岩有效储层分布
    4.1 致密砂岩储层有效下限
    4.2 有效储层物性控制因素分析
    4.3 有效致密砂岩储层展布
第五章 致密砂岩气成因与资源潜力
    5.1 致密砂岩气成因
    5.2 裂解气源分析
    5.3 不同类型裂解气资源潜力
第六章 致密砂岩气成藏规律
    6.1 致密砂岩气藏类型
    6.2 流体包裹体分析与天然气成藏期次
    6.3 天然气成藏演化分析
    6.4 富集高产主控因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3)东濮凹陷濮卫地区盐湖相高压薄层油气藏成藏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
第1章 绪论
    1.1 题目来源
    1.2 选题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3.0 薄层油气藏的定义与油气藏类型
        1.3.1 岩性相关薄层油气藏的研究现状
        1.3.2 岩性相关油气藏油气运移与成藏的动力、通道与距离
        1.3.3 岩性相关油气藏形成与分布的控制因素
        1.3.4 岩性相关油气藏成藏模式及分布预测
        1.3.5 研究区研究现状
        1.3.6 存在的问题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案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案
        1.5.2 技术路线
    1.6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1.7 主要认识与成果
第2章 石油地质概况
    2.1 地理与区域构造位置
    2.2 构造单元划分及其演化
    2.3 沉积与地层发育特征
    2.4 生储盖组合
    2.5 圈闭与油气藏类型
    2.6 油气勘探历程
第3章 样品与实验
    3.1 样品分布
    3.2 实验方法
第4章 濮卫地区薄层油气藏发育特征与形成条件
    4.1 薄层油气藏发育特征
        4.1.1 油气藏类型与分布特征
        4.1.2 油气藏流体与温压特征
        4.1.3 储层物性与含油气性特征
    4.2 薄层油气藏形成条件
        4.2.1 烃源岩条件
        4.2.2 储层条件
        4.2.3 圈闭条件
        4.2.4 油气输导条件
        4.2.5 油气运移流体动力场
第5章 原油地球化学特征与成因类型
    5.1 原油地球化学特征
        5.1.1 原油物性与族组成特征
        5.1.2 原油链烷烃分布特征
        5.1.3 原油生物标志物组成与分布特征
        5.1.4 原油芳烃组成与分布特征
        5.1.5 原油单体烃碳同位素分布特征
        5.1.6 高分辨质谱特征
        5.1.7 原油成因类型划分
    5.2 油气源分析
第6章 油气成藏机理——典型油气藏解剖
    6.1 濮卫洼陷深层高温高压盐下致密断层-岩性薄层油气藏——濮深20井
        6.1.1 油气来源
        6.1.2 主力烃源岩分析
        6.1.3 储集层特征
        6.1.4 油气成藏期
        6.1.5 油气成藏主控因素
        6.1.6 油气运移与成藏模式
    6.2 濮卫洼陷浅层常温常压岩性薄层油气藏——沙一段油气藏
        6.2.1 油源对比
        6.2.2 主力烃源岩分析
        6.2.3 储集层特征
        6.2.4 油气成藏期
        6.2.5 油气成藏主控因素
        6.2.6 油气运移与成藏模式
    6.3 斜坡中浅层常温常压盐下断层-岩性薄层油气藏——卫18-5井区
        6.3.1 油源分析
        6.3.2 主力烃源岩分析
        6.3.3 储集层特征
        6.3.4 油气成藏期
        6.3.5 油气成藏主控因素
        6.3.6 油气运移与成藏模式
    6.4 斜坡中深层高温高压盐间致密断层-岩性薄层油气藏——卫42块
        6.4.1 油源分析
        6.4.2 主力烃源岩分析
        6.4.3 储集层特征
        6.4.4 油气成藏期
        6.4.5 油气成藏主控因素
        6.4.6 油气运移与成藏模式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4)致密气藏气层识别方法综合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概况
2 低渗致密气层识别技术
    2.1 电阻率-密度曲线相关法识别气层
    2.2 中子-密度曲线交汇法识别气层
    2.3 阵列声波测井资料识别气层
    2.4 核磁共振法识别气层
        2.4.1 双TW模式识别轻质油气 (差谱法)
        2.4.2 核磁共振结合密度测井资料评价气层
    2.5 与成像测井资料结合识别高产气层
3 方法综合应用
    3.1 典型水层
    3.2 气层
    3.3 差气层
4 结论

(5)东濮凹陷古近系深层凝析气成藏机理及主控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凝析气形成机理
        1.2.2 凝析气藏分类及成因判别
        1.2.3 天然气的充注过程
        1.2.4 凝析气成藏的控制因素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工区位置及勘探现状
    2.2 地层发育特征
    2.3 构造及演化特征
第三章 烃源岩及凝析气分布特征
    3.1 烃源岩地质特征
    3.2 烃源岩地化及热演化特征
    3.3 凝析气成因类型及分布
第四章 杜寨凝析气成藏机理解剖
    4.1 气藏静态地质特征
        4.1.1 圈闭特征
        4.1.2 流体及温压特征
    4.2 储层特征
        4.2.1 岩石学特征
        4.2.2 物性特征
    4.3 储层成岩演化过程
        4.3.1 成岩演化序列
        4.3.2 成岩演化对孔隙度影响
    4.4 凝析气成藏动阻力关系
        4.4.1 充注动力及演化
        4.4.2 充注阻力及演化
        4.4.3 充注动、阻力关系
    4.5 凝析气成藏过程
        4.5.1 凝析气成藏期
        4.5.2 凝析气运移路径
        4.5.3 成藏过程分析
第五章 桥口凝析气成藏机理解剖
    5.1 气藏静态地质特征
        5.1.1 圈闭特征
        5.1.2 流体及温压特征
    5.2 储层特征
        5.2.1 岩石学特征
        5.2.2 物性特征
    5.3 储层成岩演化过程
        5.3.1 成岩演化序列
        5.3.2 成岩演化对孔隙度影响
    5.4 凝析气成藏动力
        5.4.1 充注动力及演化
        5.4.2 充注阻力及演化
        5.4.3 充注动、阻力关系
    5.5 凝析气成藏过程
        5.5.1 凝析气成藏期
        5.5.2 凝析气运移路径
        5.5.3 成藏过程分析
第六章 深层凝析气成藏模式及主控因素
    6.1 深层凝析气成藏模式
    6.2 深层凝析气成藏主控因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6)东濮凹陷深层天然气成藏特征与分布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天然气理论研究现状
        1.2.1 天然气成因基础理论
        1.2.2 东濮凹陷油气成藏研究存在主要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地层发育特征
        2.1.1 前古近系地层
        2.1.2 古近系地层
    2.2 构造及演化特征
        2.2.1 构造单元划分
        2.2.2 构造演化特征
    2.3 东濮凹陷主要气田勘探情况
第3章 东濮凹陷深层天然气成藏基本条件
    3.1 烃源岩条件
        3.1.1 有机质丰度
        3.1.2 有机质类型
        3.1.3 有机质成熟度
    3.2 储层条件
    3.3 盖层条件
        3.3.1 泥岩盖层特征
        3.3.2 盐岩盖层特征
    3.4 成藏组合特征
第4章 东濮凹陷深层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
    4.1 天然气组分特征
        4.1.1 濮卫地区天然气组分特征
        4.1.2 文留地区天然气组分特征
        4.1.3 桥白地区天然气组分特征
    4.2 天然气同位素特征
        4.2.1 濮卫地区天然气同位素特征
        4.2.2 文留地区天然气同位素特征
        4.2.3 桥白地区天然气同位素特征
    4.3 天然气成熟度特征
第5章 东濮凹陷深层天然气成因类型及其分布特征
    5.1 天然气成因类型及其判识
    5.2 不同成因类型天然气分布特征
第6章 东濮凹陷深层天然气成藏特征及主控因素
    6.1 典型气藏成藏特征
        6.1.1 文23气藏成藏特征解剖
        6.1.2 胡古2气藏成藏特征解剖
        6.1.3 桥口气藏成藏特征解剖
    6.2 成藏主控因素分析
        6.2.1 烃源岩控藏效应
        6.2.2 储层控藏效应
        6.2.3 盖层控藏效应
        6.2.4 输导体系控藏效应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白庙深层低渗凝析气藏水平井挖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 主要成果及创新点
第2章 气藏概况及水平井挖潜的提出
    2.1 气藏概况
    2.2 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2.3 水平井挖潜的提出
第3章 水平井挖潜的地质条件研究
    3.1 构造精细研究
    3.2 沉积微相及储层特征研究
    3.3 储层预测研究
    3.4 小结
第4章 水平井挖潜的资源基础评价
    4.1 研究思路
    4.2 气井泄气半径研究
    4.3 气井泄气半径与渗透率相关性研究
    4.4 井控储量评价
    4.5 小结
第5章 水平井工艺技术可行性评价
    5.1 水平井钻井技术
    5.2 水平井导向及轨迹追踪技术
    5.3 水平井完井及压裂改造技术
    5.4 小结
第6章 水平井经济可行性研究
    6.1 研究思路
    6.2 评价依据标准
    6.3 经济极限储量评价
    6.4 经济极限储量评价结果
    6.5 小结
第7章 白庙沙三下气藏水平井型模式
    7.1 国内外主要的水平井井型
    7.2 白庙沙三下气藏水平井型选择思路
    7.3 白庙沙三下气藏水平井型模式
    7.4 小结
第8章 水平井地质设计参数论证
    8.1 水平井在气层中的位置
    8.2 水平段长度
    8.3 延伸方位
    8.4 小结
第9章 水平井目标优选及设计
    9.1 目标优选原则
    9.2 目标优选结果
    9.3 水平井位建议
第10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8)东濮凹陷白庙及其周边地区古近系沙河街组深层沙三中—下段储层有效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的依据与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研究区研究现状
        1.1.3 本论文要解决的问题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深部储层勘探、研究现状
        1.2.2 储层沉积作用研究现状
        1.2.3 碎屑岩成岩作用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4.1 总体思路
        1.4.2 技术路线
    1.5 开展的工作
    1.6 论文主要创新点
第2章 白庙及其周边地区地质概况
    2.1 研究区位置
    2.2 区域构造背景
    2.3 地层发育情况
    2.4 油气藏特征
    2.5 勘探现状
第3章 沉积微相与储层砂体展布
    3.1 岩心相分析
    3.2 测井相与地震反射
        3.2.1 测井曲线分析
        3.2.2 地震反射结构特征
    3.3 单井相及连井相分析
        3.3.1 典型单井相分析
        3.3.2 典型连井沉积相分析
    3.4 物源分析
        3.4.1 重矿物分析
        3.4.2 地震反射结构
    3.5 沉积相发育类型及模式
        3.5.1 扇三角洲
        3.5.2 三角洲
        3.5.3 湖泊沉积
        3.5.4 沉积相模式
    3.6 沉积微相与砂体展布
        3.6.1 地震属性优选及处理
        3.6.2 沉积微相特征
        3.6.3 有利相带与砂体
第4章 储集空间成因类型及其发育特征
    4.1 储层岩石学特征
        4.1.1 碎屑颗粒组分特征
        4.1.2 填隙物特征
        4.1.3 沉积物结构特征
    4.2 储集空间成因类型
        4.2.1 残留原生孔隙和混合孔隙
        4.2.2 次生孔隙
        4.2.3 裂缝
    4.3 孔隙发育特征
        4.3.1 孔隙物性参数与空间分布
        4.3.2 储层垂向孔隙发育特征
        4.3.3 孔隙非均质分析
    4.4 孔隙结构特征
        4.4.1 Ⅰ类毛细管压力曲线
        4.4.2 Ⅱ类毛细管压力曲线
        4.4.3 Ⅲ类毛细管压力曲线
第5章 储层成岩作用研究
    5.1 成岩作用类型
        5.1.1 压实和压溶作用
        5.1.2 胶结作用
        5.1.3 交代作用
        5.1.4 溶蚀作用
        5.1.5 沥青充填作用
    5.2 成岩阶段划分
        5.2.1 划分依据
        5.2.2 成岩阶段划分
    5.3 有效孔隙演化特征
        5.3.1 演化过程
        5.3.2 演化阶段及特征
    5.4 酸性流体溶蚀能力探讨
        5.4.1 酸性流体的来源
        5.4.2 酸性流体的运移路径
        5.4.3 碎屑岩中的可溶蚀物质与酸性流体的搬运能力
        5.4.4 原生孔隙与次生孔隙的关系
第6章 深层有效储层发育的主控因素
    6.1 砂岩沉积物特征对储层物性的影响
        6.1.1 砂体类型与储层物性
        6.1.2 储层粒度大小与物性的关系
        6.1.3 颗粒分选与储层物性的关系
        6.1.4 砂岩成分对储层物性的影响
        6.1.5 单层厚度对储层物性的影响
    6.2 裂缝发育对深层储层的影响
        6.2.1 裂缝发育特征及描述
        6.2.2 裂缝与深层储层含油性的关系
    6.3 烃类充注对深部储层的影响
        6.3.1 烃类充注过程中石油对深部储层孔隙的影响
        6.3.2 烃类充注过程中气对深部储层的影响
    6.4 酸性流体对储层的影响
    6.5 压实强度对储层物性的影响
        6.5.1 不同深度压实强度对物性的影响
        6.5.2 颗粒接触程度与压实强度
        6.5.3 不同层厚压实强度对物性影响
        6.5.4 不同分选性压实强度对物性影响
    6.6 储集空间发育演化模式
        6.6.1 深层砂岩储层关键控制因素
        6.6.2 储集空间发育演化模式
第7章 白庙及其周边地区深层储层有效性评价
    7.1 储层有效性评价标准
        7.1.1 储层物性的下限标准
        7.1.2 岩性、含油性与标准测井物性下限
    7.2 有效储层物性与孔隙结构、含油性的关系
        7.2.1 有效储层物性与孔隙结构的关系分析
        7.2.2 有效储层物性与含油性的关系分析
    7.3 深层储层类型划分
    7.4 深层储层综合评价
        7.4.1 重点井储层综合评价
        7.4.2 储层综合评价
结论
致谢
主要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9)东濮凹陷北部地区油气成藏动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成藏动力学的含义与研究进展
        1.2.2 异常压力与油气成藏的关系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工区位置
    2.2 地层发育特征
        2.2.1 前第三系
        2.2.2 古近系
        2.2.3 新近系
    2.3 构造特征及构造演化
        2.3.1 断裂体系基本特征
        2.3.2 构造格局及划分
        2.3.3 构造演化阶段
第3章 温压场研究
    3.1 现今压力场特征
        3.1.1 实测压力特征
        3.1.2 声波时差计算压力
        3.1.3 计算压力分布特征
    3.2 异常压力成因
        3.2.1 膏盐岩与异常压力
        3.2.2 断层与异常压力
        3.2.3 生烃作用与异常压力
        3.2.4 异常压力主要成因的区域差异
    3.3 现今温度场特征
    3.4 盐岩热传导作用
    3.5 古温压场研究
        3.5.1 包裹体分析古地温
        3.5.2 古压力场模拟
    3.6 温压场与油气分布
第4章 成藏动力系统特征与成藏模式
    4.1 成藏动力系统划分方法
    4.2 东濮凹陷北部地区成藏动力系统划分与特征.
        4.2.1 东濮凹陷北部地区成藏动力系统分布
        4.2.2 各成藏动力系统特征
    4.3 不同成藏动力系统的成藏期
    4.4 成藏动力系统的成藏模式
        4.4.1 盐上混源开放型成藏模式
        4.4.2 盐间混源封闭型成藏模式
        4.4.3 盐下自源封闭型成藏模式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10)大牛地气田盒2段致密砂岩气层测井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盒2段气层的测井响应特征
2 气层的识别方法
    2.1 中子—密度曲线重叠法识别气层
    2.2 密度—中子孔隙度差值法
3 气层无阻流量定性评价与定量计算
    3.1 特征参数比值交会图法定性评价气层无阻流量级别
    3.2 含气当量法计算气层无阻流量
4 应用实例
5 结论

四、东濮凹陷濮城地区濮67块低渗致密砂岩气藏气层识别(论文参考文献)

  • [1]东濮凹陷濮城油田油气成因机制[D]. 余金柱.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9(02)
  • [2]济阳坳陷沙四段致密砂岩气储层有效性及成藏规律[D]. 杨显成.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8(07)
  • [3]东濮凹陷濮卫地区盐湖相高压薄层油气藏成藏机理研究[D]. 万中华.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7(02)
  • [4]致密气藏气层识别方法综合应用研究[J]. 魏志鹏,冯青,杨浩,杜少波. 石油化工应用, 2017(08)
  • [5]东濮凹陷古近系深层凝析气成藏机理及主控因素研究[D]. 张园园.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6(06)
  • [6]东濮凹陷深层天然气成藏特征与分布规律[D]. 冯德军.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6(04)
  • [7]白庙深层低渗凝析气藏水平井挖潜研究[D]. 王乐之.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5(03)
  • [8]东濮凹陷白庙及其周边地区古近系沙河街组深层沙三中—下段储层有效性分析[D]. 孙利. 成都理工大学, 2013(10)
  • [9]东濮凹陷北部地区油气成藏动力学研究[D]. 孙波. 中国石油大学, 2010(04)
  • [10]大牛地气田盒2段致密砂岩气层测井评价[J]. 郭振华,赵彦超.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0(01)

标签:;  ;  ;  ;  ;  

东濮凹陷蒲城地区蒲67区块低渗透致密砂岩气藏气层识别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