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知识价值与知识分布

论知识价值与知识分布

一、论知识价值与知识分配(论文文献综述)

白惠仁[1](2020)在《作为“基本善”的知识及其正义问题》文中研究指明知识的公共性使得知识构成了每个社会成员追求罗尔斯式的"合理生活计划"所必需的条件。知识分布的不公正对于社会正义产生了深刻影响,然而以《正义论》为代表的分配正义理论并未将知识纳入其中。像大多数社会益品一样,知识也可以被生产、传播和获取,知识可以被视为罗尔斯的"基本善"而纳入正义理论的讨论对象。知识的分配正义需要在一个"公共知识系统"的制度框架中实现。

杨阳[2](2020)在《战后日本女子高等教育的变迁:性别平等的视角》文中研究说明教育公平作为衡量社会文明和进步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已经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受到国际组织和各国政府的重视。然而,高等教育中的性别偏见一直是个国际性问题,在高等教育300多年发展的历史中,女子高等教育不过区区的100多年而已。日本作为亚洲第一个实现高等教育普及化的儒教圈国家,其女子高等教育从形式到内容都有独特的发展历程。本论文运用文献法、历史法、图表法、案例法和因素分析法,通过大量的事实和数据等资料,从女性主义的视角对战后日本女子高等教育进行研究。女性主义作为一个新兴的理论,以其独特的视角和强烈的批判意识,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各个领域发起挑战。以女性主义的视角,观察战后日本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可以发现,性别平等与女子高等教育之间有着非常紧密的内在联系。基于此,本研究提出四个基本问题:第一,战后日本女子高等教育基于什么样的性别平等观念发展起来的?第二,战后日本女子高等教育如何落实性别平等的?第三,战后日本女子高等教育在促进性别平等方面都发挥了什么样的功能?第四,影响战后日本女子高等教育促进性别平等的主要因素有哪些?本论文以日本女子高等教育与性别平等之间的作用关系为横轴,以作者所支持的历史分期为纵轴建立分析框架,借助女性主义理论及女子高等教育的相关理论,系统地分析和论述了战后70余年日本女子高等教育的变迁和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过程。论文重视女子高等教育发展与性别平等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清晰地从教育对社会整体及女性学生个体两方面明确各阶段日本女子高等教育所发挥的功能,并结合结构、价值、话语三个维度反观社会现实对日本女子高等教育功能的制约,分析了日本社会形式上的性别平等和现实中的性别平等之间的分裂、矛盾和冲突以及逐步解决这种表里不一问题的策略,对于儒教圈国家的女子高等教育发展、特别是解决发展过程中的瓶颈问题具有参考价值。通过综合探究分析得出了如下结论:战后日本高等教育体系内,长期存在一种基于生理性别的知识分配方式,这种分配方式一方面促使日本在短时间内快速实现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普及化,另一方面也加固了既有的性别价值秩序。纵观战后70余年的日本女子高等教育变迁史,可以发现,在这个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高学历女性群体始终处于被动的处境。但随着日本社会环境的变化,日本女性尤其是高学历女性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本论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绪论。分为研究缘起、研究问题及意义、研究方法及视角、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概念界定及历史分期五部分,在细致梳理问题意识、总结先行研究的基础上,对本论文的问题意识、研究构想、分期结构等作了详细的阐述和说明。第二章,理论基础及分析框架。分为女性主义理论、女子高等教育相关理论、分析框架的构建三节,系统梳理了女性主义发展的历史、理论流派、哲学内涵,并在此基础上挖掘女性主义与高等教育之间的关系,以表明女性主义作为本论文的研究视角、理论基础的合理性与可能性。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则针对日本女子高等教育发展的不同阶段进行分期式的论述分析。其中,第三章,战后日本女子高等教育确立期,集中分析论述战后初期到1960年代中后期的日本女子高等教育。第四章,战后日本女子高等教育扩大期,集中分析论述1960年代中后期到1990年代中期的日本女子高等教育。第五章,战后日本女子高等教育变革期,集中分析论述1990年代中期至今的日本女子高等教育。为方便日本女子高等教育的阶段性对比,依照本研究所建立的分析框架,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分别对时代背景和对女性的价值期待、日本女子高等教育的实施及变化、日本女子高等教育的功能及影响、日本女子高等教育在促进性别平等方面的影响因素分析四个主要内容进行了剖析,并阐明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内涵的性别平等观与日本女子高等教育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内在机制。第六章,战后日本女子高等教育变迁过程中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分析。根据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得出的关于日本女子高等教育阶段性发展的结论,对日本女子高等教育发展的整体脉络进行梳理,并对本研究提出的研究问题进行了回应。

田甲乐[3](2020)在《论知识生产民主化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知识是社会实践的产物,知识生产方式反映并形塑着社会秩序。近代知识生产模式建立在机械自然观的基础之上,是对自然的分割、操纵和征服,最终造成了生态危机。二十世纪末兴起的知识生产民主化,赋予自然以代理人,使自然的利益输入到知识生产决策中,并使之占据重要地位,完成了自然观变革。这种变革不仅是一种理论转向,而且一方面通过对教育影响,引导人们树立生态意识,具有生态情感,认识到生态环境对社会发展的基础和限制作用;另一方面通过对公共政策知识生产和实施的影响,使公共政策目标和行为聚焦于自然利益和环境保护,落实生态文明秩序建设。因此,知识生产民主化有利于生产出服务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知识、形成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的责任意识,促使知识生产者从知识走向行动,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张新亮[4](2019)在《课程社会学的“社会实在论”转向》文中研究指明知识观的问题是教育理论和课程改革的核心问题,学校教育领域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知识的选择、组织、传递和评价而展开的。在当前全面深化课程改革的实践背景下,反思学校教育中的知识问题,对于我们理解学校教育具有重要意义。课程社会学为深化我们对知识观的认识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视角。20世纪70年代以降,教育中的知识议题是社会学领域研究的焦点。但自90年代末期以来,课程社会学逐渐出现了对已有研究进行反思的趋势,一些学者希望用“社会实在论”取代“社会建构论”的研究取向,提倡课程和教育研究的“知识转向”。基于以上变化趋势,本文以社会实在论为研究对象进行探究。首先,论文分析了课程社会学自产生以来所坚持的社会建构论的研究取向。这种研究取向强调课程知识不是客观中立的,而是社会建构的结果。尽管这对于课程研究具有重要价值,但也带来了一些严重的后果,即把知识还原为权力关系的同时遮蔽了知识的客观性。其次,基于社会实在论对社会建构论的知识观的反思,论文概括总结了社会实在论的内涵及产生原因。社会实在论承认知识的社会性,但同时主张知识具有客观性,二者之间并非不可调和,正是知识生产领域的独特社会性模式(即学科社群)保证了课程知识的客观性和真理主张。课程改革的实践效果和理论反思为课程社会学的研究取向从社会建构论向社会实在论的转变提供了可能性和必要性。再者,从课程理论和课程实践两个层面论述了社会实在论转向下的课程研究的前进方向。就课程理论而言,知识的分化问题是课程社会学的中心理论议题,对学科社群知识生产的社会属性的研究,是课程社会学未来的研究方向;就课程实践而言,无论是宏观层面的国家课程标准和课程方案,还是微观层面的校本课程开发,都应着重考虑学校知识与学生日常知识之间的分化,建立一种基于知识的课程体系。最后,论文阐述了社会实在论对学校教育变革的意义和价值。学校教育的重要功能之一是传授科目中的理论知识,这是学校教育区别于现代社会其它专门化机构的关键所在。社会实在论建议学校教育要传授基于知识的课程,学校教学要重视科目中的学科概念,以及教师的专业知识应克服由科目知识与学生日常知识之间的裂隙所带来的挑战。

王尧[5](2018)在《小学教师课堂知识控制研究 ——以D市几所小学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课堂中的知识反映着社会主流阶层的意识形态,体现了社会对于学校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的基本要求。对课堂中的知识进行控制,其目的是为了实现对处于社会中的人的控制。课堂教学中的知识控制过程,实则也是一种社会控制的体现。教师作为社会规范的代表,在课堂中将主流社会价值和思想观念传递给学生,以实现对学生的知识控制,进而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的课堂知识控制过程也就是对课堂中产生的知识进行调控、分配、传递与评价的过程。本研究通过非参与式的观察法,选择不同性别、不同年级、不同教学科目、不同教龄、不同学历的多位教师进行为期一个月的课堂观察,并进行详细的记录。同时编制发放调查问卷,调查分析了教师对课堂知识控制的认识与理解、课堂知识控制的过程中教师的行为表现,以及探讨教师在课堂知识控制中的自我修养。通过收集到的各种资料进行现状分析,发现小学教师课堂知识控制过程中存在的现象及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教师课堂知识控制的策略和建议。由调查结果发现,小学教师课堂知识控制过程中存在以下现象及问题:不同教龄教师对课堂知识控制的认识程度存在差异;教师处理课堂知识控制过程中的冲突方式存在差异;教师在课堂中的知识分配与传递具有不平衡性和选择性以及教师对课堂知识的评价仍多以考试为标准。根据小学教师课堂知识控制中存在的现状问题,教师应努力提升自身的修养来更有效地实现课堂的知识控制。首先,教师应树立正确的教师角色及课堂知识控制观念;其次,教师应提高自身的素质水平以应对课堂知识冲突;再次,教师课堂知识控制应使学生的学习机会分配更加公平;最后,教师对课堂知识的评价应强调多元化。

李超[6](2017)在《二级学院的文化理性与权力架构》文中研究说明当前的二级学院权力架构容易产生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相苟合的现象,危害正常学术秩序。二级学院的文化理性是大学宽容性的存在依据,以二级学院的文化理性调整把控知识分配权力的方向,规范二级学院权力的行使,其核心工作是去官僚化。实现二级学院的去官僚化需要在决策层面、执行层面和监督层面展开权力架构改革。

符正平,王曦[7](2016)在《外围知识的取舍利用:核心企业研发外包的知识分配Agent仿真研究》文中认为核心企业在研发外包后仍不放弃外围知识的行为已被许多学者认可其合理性,该行为丰富了以往仅需聚焦企业核心能力的传统思维。大量实证研究主要探讨了保留外围知识与聚焦核心知识这两种不同的知识分配策略的必要性,但尚未解读不同策略的触发因素及情景差别。以此缺口为切入点,提出核心企业应根据不同的研发任务难度对外围知识适当取舍利用。一系列基于agent的计算机仿真实验结果表明,为获得更大的竞争优势,当研发任务难度较低时,舍弃外围知识是核心企业的优选策略;研发任务难度较高时,保留某一最佳比例的外围知识反而成为优选策略;该最佳比例与研发任务难度呈现相反方向的变化。在外围知识利用策略方面,若核心企业保留了外围知识且高于最佳比例,则核心企业更适宜采取灵活内包的策略,相反,若外围知识低于此最佳比例,则较之灵活内包的策略,坚持外包策略具有微弱的优势。

崔永华[8](2013)在《边界组织与国家创新体系中的知识流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国家创新体系理论为基础,从边界组织概念出发,对边界组织的结构形式和特征进行了阐述。对国家创新体系中的知识层次与知识形态进行了分析,并以此为基础,深入探讨了知识流动障碍,提出了以边界组织为基础的知识流动框架。

胡疆锋[9](2013)在《知识制度与中国文论生产——从嘉庆壬戌年会试事件说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知识制度是通过权力运作而形成的稳定秩序,中国文论的构型和知识谱系的确立,是伴随着知识制度的建立过程发生的。嘉庆壬戌年的会试事件显现出了传统知识制度对中国文论生产的保障和制约作用。在传统知识制度中,学者、馆臣、文人和统治者是文论知识的生产主体和建构主体,官学、书馆、寺庙是主要生产机构,文论知识的生产以儒家思想为圭臬,儒家知识体系成为垄断性知识,文论传播以手抄本和手工印刷为主,知识的控制和管理以各种形式渗透于整个生产过程之中,学术自由的存在是有限的。随着西方现代知识制度在中国逐步建立统治地位,中国文论的知识制度经历了颠覆性的变迁。知识制度一旦建立,对文学理论既是保障也是制约。

王煜[10](2013)在《基于投入产出关系的知识流与知识产业结构优化模型》文中指出随着经济的发展,技术不断提高,知识产业规模的发展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但是,知识产业普遍存在着因为结构的不合理而造成的知识流强度较弱,知识转换成产品的效率不高的问题。为此,本文将分析知识产业结构优化与知识流之间的关系,同时将借鉴产业结构中“快车道”理论和方法,在对知识产业进行划分的基础上建立知识产业结构优化模型,该模型对知识产业结构进行优化,其结果就是知识产业结构优化的方向与目标。知识产业结构优化后,促进知识产业间知识流的强度增加,这样的方法也使知识产出效率更好的提高,从而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本文再以陕西省2010年数据进行知识产业结构优化过程的实证分析,根据实证分析说明优化模型在现实中的应用,并提出相应的优化路径、思路及对策。

二、论知识价值与知识分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知识价值与知识分配(论文提纲范文)

(1)作为“基本善”的知识及其正义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一、 知识的正义问题
    (一) 科学知识的社会实践研究
    (二) 知识论研究的社会转向和价值转向
二、 对概念的界定
    (一) 知识
    (二) 基本善
三、 知识作为基本善
四、 知识正义的基本原则
五、 结 论

(2)战后日本女子高等教育的变迁:性别平等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一、战前日本教育系统的性别失衡
        二、战后日本高等教育改革的男女平权
    第二节 研究问题及意义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研究方法及视角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视角
    第四节 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研究现状
        二、存在的问题
    第五节 概念界定及历史分期
        一、相关概念及用法的界定
        二、日本女子高等教育的历史分期
第二章 理论基础及分析框架
    第一节 女性主义理论
        一、女性主义的概念及发展
        二、“生物性别”与“社会性别”
        三、“性别平等”与“性别差异”
    第二节 女子高等教育相关理论
        一、传统认识论视域下高等教育的特征
        二、女性主义认识论对传统认识论的思辨
        三、教育机会均等概念及原理
    第三节 分析框架的构建
第三章 战后日本女子高等教育确立期:以法定女性人权为基础的性别平等观念
    第一节 战后复兴时期的社会背景及对女性的价值期待
        一、GHQ占领政策:女性解放思想的兴起
        二、日本战后复兴:传统女性观的延续
    第二节 确立期日本女子高等教育制度的建立
        一、确立期日本女子高等教育的目的
        二、“男女同校”与“男女分校”并行的发展方式
    第三节 确立期日本女子高等教育的实施
        一、高等教育面向女性招生及女子大学的设立
        二、短期大学的设立及发展
        三、女子大学的学部构成和课程设置
        四、女子高等教育的第一次危机:关于“女大学生”的论争
    第四节 确立期日本女子高等教育的功能及影响
        一、确立期日本女子高等教育的社会功能及影响
        二、确立期日本女子高等教育的个体功能及影响
    第五节 确立期日本女子高等教育在促进性别平等方面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结构维度:高等教育结构的不平等
        二、价值维度:传统社会女性观的干扰
        三、话语维度:女性失语、女性保护主义
第四章 战后日本女子高等教育扩大期:两分主义的性别平等观念
    第一节 日本工业社会时代的社会背景及对女性的价值期待
        一、日本型工业社会的形成:“男主外,女主内”的社会性别分工观念
        二、日本型福祉社会的形成:以“核家庭”为单位
        三、日本型学历社会的形成:学历主义、名校主义
    第二节 扩大期日本女子高等教育的变化及发展
        一、扩大期日本女子高等教育扩大的原因
        二、扩大期日本女子高等教育的目的
        三、高等教育“女性专用轨道”的形成和固化
        四、女子高等教育的第二次危机:关于“女大”存在意义的论争
        五、“家政学”的变革和“女性学”的兴起
    第三节 扩大期日本女子高等教育的功能及影响
        一、扩大期日本女子高等教育的社会功能及影响
        二、扩大期日本女子高等教育的个体功能及影响
    第四节 扩大期日本女子高等教育在促进性别平等方面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结构维度:社会结构中的不平等
        二、价值维度:性别平等思维下的价值陷阱
        三、话语维度:男性语境下的自我规范
第五章 战后日本女子高等教育变革期:均质的性别平等观念
    第一节 日本后工业社会时代的社会背景及对女性的价值期待
        一、日本型工业社会的瓦解和后工业社会的形成
        二、男女共同参与社会的构筑:以“女性”为核心
        三、21世纪日本高等教育改革:高等教育机构的“大淘汰”时代
    第二节 变革期日本女子高等教育发展的现状及动向
        一、变革期日本女子高等教育的目的
        二、变革期日本女子高等教育的特征
        三、变革期日本女子高等教育的实施
    第三节 变革期日本女子高等教育的功能及影响
        一、变革期日本女子高等教育的社会功能及影响
        二、变革期日本女子高等教育的个体功能及影响
    第四节 变革期日本女子高等教育在促进性别平等方面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结构维度:女性环境改善
        二、价值维度:“二流劳动力”以及社会价值的“女性通道”
        三、话语维度:男性化的均质平等
第六章 战后日本女子高等教育变迁过程中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分析
    第一节 日本女子高等教育的发展:阶段性成就和特征
        一、确立期:以“制度”为中心
        二、扩大期:“女性专用轨道”
        三、变革期:流动性增强
    第二节 日本女子高等教育的底色:日本社会性别平等观念的变化
        一、确立期:女性解放思想和保守女性观
        二、扩大期:“男主外,女主内”性别分工观
        三、变革期:以男性为标准的均质性别平等观
    第三节 日本女子高等教育的功能:对性别平等的促进作用
        一、确立期:促进女性解放的变革功能
        二、扩大期:抑制性别平等的保守功能
        三、变革期:促进女性多样化发展的变革功能
    第四节 高学历女性的价值和功能:在男性中心社会中的机遇与困境
        一、确立期:少数女性精英
        二、扩大期:“家庭主妇”和“二流市民”
        三、变革期:劳动市场中的“二流劳动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日本战后女大学生人数变化曲线图
    附录2 日本女子高等教育机构数量变化曲线图
    附录3 战后日本女子高等教育机构变化概况(表)
    附录4 战后日本高等教育学生数变化概况(表)
    附录5 战后日本高等教育教员人数变化概况(表)
    附录6 战后日本18岁人口与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变化概况
    附录7 战后日本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男女差值对比
    附录8 战后日本大学院在籍者数男女对比
    附录9 各学科学生入学状况(1980-2019)
    附录10 2014 年日本全国女子短期大学列表
    附录11 2014 年日本全国女子大学列表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3)论知识生产民主化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一、知识生产民主化中的自然观变革
二、知识生产民主化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影响路径
三、知识生产民主化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

(4)课程社会学的“社会实在论”转向(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问题
    (三)相关文献综述
    (四)研究意义
    (五)研究方法
一、知识与权力:课程社会学的“社会建构论”取向
    (一)课程社会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二)“社会建构论”取向下的课程社会学分析
    (三)“社会建构论”取向的价值与缺陷
二、知识与客观性:课程社会学的“社会实在论”转向
    (一)反思课程社会学的“社会建构论”取向
    (二)“社会实在论”取向下的课程知识观
    (三)“社会实在论”转向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三、知识与分化:“社会实在论”转向下的课程研究
    (一)探究课程知识的分化
    (二)重建基于知识的课程
四、基于知识的课程与教学:社会学视角下的学校教育变革
    (一)知识的回归:学校教育价值取向的再阐释
    (二)强有力的知识:课程知识选择的关键标准
    (三)教师的专业知识:课堂教学困境的突围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5)小学教师课堂知识控制研究 ——以D市几所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引言
    (一) 研究的缘起
    (二) 研究目的
    (三) 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四) 研究综述
        1.对课堂知识的相关研究
        2.教师课堂知识控制的社会学分析
        3.教师课堂知识控制过程
        4.研究综述评析
    (五) 研究思路及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六) 研究过程
        1.研究对象的选择
        2.研究工具的制定
        3.研究的实施
二、核心概念界定
    (一) 小学教师
    (二) 课堂知识
    (三) 知识控制
三、理论基础及基于理论的社会学透视
    (一) 社会控制理论
        1.理论基础
        2.社会控制理论背景下的课堂教学
    (二) 符号互动理论
        1.理论基础
        2.基于符号互动理论分析课堂知识控制
四、小学教师课堂知识控制的现状调查分析
    (一) 调查问卷对象的基本情况统计
    (二) 教师对课堂知识控制的认识与理解
        1.教师对课堂知识的认识
        2.教师在课堂知识控制中的角色认识
        3.教师对知识控制意义的理解
        4.教师对课堂知识控制中的权力及控制效果的认识
        5.教师对课堂知识控制的影响因素认识
    (三) 教师在课堂知识控制过程中的行为表现
        1.课堂知识的生成
        2.课堂知识的选择与传递
        3.课堂知识的评价
    (四) 课堂知识控制中教师的自我修养
        1.教师的专业素质体现
        2.教师对待学生群体和个体的特征与差异的表现
五、小学教师课堂知识控制过程中的现象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 不同教龄教师对课堂知识控制的认识存在差异
    (二) 教师处理课堂知识控制过程中的冲突方式存在差异
    (三) 教师在课堂中的知识分配与传递具有不平衡性和选择性
    (四) 教师对课堂知识的评价仍以多考试为标准
六、完善小学教师课堂知识控制的对策及建议
    (一) 教师应树立正确的角色意识及课堂知识控制观念
    (二) 教师应提高自身的素质水平以应对课堂知识冲突
    (三) 教师课堂知识控制应使学生的学习机会分配更加公平
    (四) 教师对课堂知识的评价应强调多元化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二级学院的文化理性与权力架构(论文提纲范文)

一、权力分配与文化理性
    (一)以学院文化理性调整知识与权力分配
    (二)文化理性组织权力运行的基本特征
二、理性回归与权力矛盾
    (一)文化理性的现实权力矛盾
    (二)核心工作:去官僚化
三、去官僚化与权力架构
    (一)决策层面:党政教共同决策学院事务
    (二)执行层面:决策权与执行权分离
    (三)监督层面:加强民主监督制度建设

(7)外围知识的取舍利用:核心企业研发外包的知识分配Agent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模型的构建
    (一)模型的前提假设
    (二)模型的初始化
    (三)研发外包过程的发起、匹配与知识收益
        1. 发起与匹配
        2. 核心和外包任务的成功率
        3. 知识收益
    (四)知识存量的再分配
    (五)企业淘汰与递补
    (六)结束条件及数据收集
三、仿真结果
    (一)外围知识两种利用策略的比较
    (二)保留与舍弃外围知识的比较
四、结论和意义

(8)边界组织与国家创新体系中的知识流动(论文提纲范文)

1 边界组织
    1.1 边界组织概念与特征
    1.2 边界组织类型
2 国家创新体系中的知识
    2.1 国家创新体系中的知识形态
    2.2 国家创新体系中的知识分配力
    2.3 国家创新体系中的知识流动障碍
3 基于边界组织的知识流动
    3.1 宏观知识流动与边界组织的节点性
    3.2 微观知识聚集与边界组织的承载性
    3.3 边界组织促进知识流动的作用
    3.4 知识流动与边界组织合作方案选择
    3.5 基于边界组织的国家创新体系知识流动框架
4 结语

(10)基于投入产出关系的知识流与知识产业结构优化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方法
    1.4 基本思路
第2章 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2.1 知识流与知识产业
        2.1.1 知识流的内涵与特征
        2.1.2 知识产业内涵及其发展特点
    2.2 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现状评述
        2.2.1 产业结构理论研究现状
        2.2.2 知识产业与知识产业管理研究现状
        2.2.3 知识产业的划分及方法现状评述
第3章 知识产业划分及知识产业的知识流结构
    3.1 知识产业划分及其意义
        3.1.1 知识产业结构划分的意义
        3.1.2 知识产业结构
    3.2 知识产业结构优化中的知识流特征
    3.3 知识产业结构优化与知识流的互动关系
第4章 知识产业创新过程的投入产出关系及其结构优化模型
    4.1 知识产业结构优化的目标与原则
    4.2 知识产业优化过程的知识流关系
    4.3 知识产业结构优化的基本思想及优化模型
        4.3.1 知识产业结构优化的基本思想
        4.3.2 知识产业结构优化模型
    4.4 知识流优化与知识产业结构升级过程描述
第5章 实证分析
    5.1 陕西省知识产业发展背景
    5.2 陕西省知识产业结构优化模型
    5.3 陕西省知识产业结构优化路径与思路
第6章 结论与对策
    6.1 基本结论
    6.2 对策与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研究成果
附录:知识产业投入产出表

四、论知识价值与知识分配(论文参考文献)

  • [1]作为“基本善”的知识及其正义问题[J]. 白惠仁. 哲学分析, 2020(04)
  • [2]战后日本女子高等教育的变迁:性别平等的视角[D]. 杨阳.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7)
  • [3]论知识生产民主化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影响[J]. 田甲乐. 自然辩证法通讯, 2020(02)
  • [4]课程社会学的“社会实在论”转向[D]. 张新亮.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9)
  • [5]小学教师课堂知识控制研究 ——以D市几所小学为例[D]. 王尧. 辽宁师范大学, 2018(01)
  • [6]二级学院的文化理性与权力架构[J]. 李超. 现代教育管理, 2017(02)
  • [7]外围知识的取舍利用:核心企业研发外包的知识分配Agent仿真研究[J]. 符正平,王曦.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4)
  • [8]边界组织与国家创新体系中的知识流动[J]. 崔永华.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19)
  • [9]知识制度与中国文论生产——从嘉庆壬戌年会试事件说起[J]. 胡疆锋. 文学评论, 2013(02)
  • [10]基于投入产出关系的知识流与知识产业结构优化模型[D]. 王煜.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3(S2)

标签:;  ;  ;  ;  ;  

论知识价值与知识分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