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地球化学综合勘探新方法的发展前景

油气地球化学综合勘探新方法的发展前景

一、油气综合化探新方法发展前景(论文文献综述)

仝立华,郝国丽,杨孝杰,邰文超,李锋,徐银波,刘轶松,王洁宁[1](2019)在《地表油气地球化学技术在油砂勘探中的应用:以松辽盆地西斜坡小太平山为例》文中认为通过实施土壤样品采集和实验测试,分析包括烃类、蚀变碳酸盐和热蚀汞等地球化学特征,统计异常值并获取异常下限。进行综合化探异常研究,识别出一套重烃、蚀变碳酸盐和热蚀汞的双峰式异常组合。依据异常组合优选了油砂勘探目标区,并实施钻探验证,钻获白垩统姚家组饱含油、油浸级别油砂岩芯,最高含油率达12. 86%,平均含油率达5. 40%,钻获单井油砂最大净厚度达12. 40 m,钻探验证效果与异常特征吻合度良好,证实该方法有效应用于松辽盆地西斜坡小太平山地区油砂勘查工作,为类似油砂矿的地表油气地球化学勘探提供了案例。

周亚龙,杨志斌,张富贵,张舜尧,孙忠军,王惠艳[2](2019)在《祁连山天然气水合物地球化学勘查方法稳定性和异常重现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根据祁连山木里地区已知天然气水合物上方不同期次近地表土壤地球化学勘查重复性试验,对土壤酸解烃、顶空气、荧光光谱、碳酸盐等指标方法的稳定性及异常重现性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结果表明,各项化探指标不同期次含量最大值等特征值虽然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但是其数据波动特征和数据结构是相对一致的。顶空气甲烷、酸解烃、荧光光谱和碳酸盐方法指标前后两次测量结果均具有较高的相关性,配对T-检验显示顶空气轻烃、酸解烃和碳酸盐指标数据变化差异不显着,从统计学上看其指标数据具有较好的稳定性。顶空气甲烷、酸解烃、荧光光谱等指标地球化学异常在研究区已知天然气水合物矿区上方具有相似的空间分布特征,说明其化探指标异常空间上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重现性;但是顶空气重烃异常模式、碳酸盐异常强度的变化,反映其具有重现性,但异常稳定性相对较差。这为地球化学勘查在陆域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勘查中发挥作用提供了较好的基础。

邓震[3](2019)在《准噶尔北缘浅覆盖区基础地质矿产信息综合探测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浅覆盖区找矿空间巨大,传统的地质工作方法无法满足目前浅覆盖区地质矿产工作的需要。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文从浅覆盖区探测方法技术研究入手,分析总结认为,目前浅覆盖区地质矿产探测工作的单项技术准备已经充足,但缺乏有效的综合探测技术方法应用体系。鉴于此种状况,本论文选定杜热一带浅覆盖区作为典型研究区域,开展了包含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及浅钻等多方法,多信息的综合探测技术及信息解译技术的研究。论文首先对研究区的岩石物性做了系统的分类及统计,尤其是对非常规物性认识的发现,对后续异常定性研究提供了物性基础:如研究区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含有较多的磁铁矿,密度相对较大,可能引起酸性侵入岩区的相对重力高异常。在技术方面,论文对比了多种常规位场分离方法,认为匹配滤波、向上延拓分别对本区磁法及重力数据的分离效果较好。在此基础上利用改进的“骨架算法”识别和提取了研究区的物性分界线,利用重磁三维物性反演技术模拟了不同物性地质体的空间形态,并结合物性分析初步搭建了研究区地质-地球物理模型。在地质理论背景研究方面,论文利用区域20万重力数据,反演了研究区的Moho面深度,初步分析了深部界面与成矿间的关系。以成矿年代学研究为基础,分析和总结了研究区成矿背景与成矿规律,为后续工作提供了地质理论基础。以理论研究成果为指导,结合电磁、地震及浅钻数据的约束,对研究区地质-地球物理模型做了进一步详细解译:识别隐伏构造59条,详细分析了构造识别的问题并给出了初步解决方案;识别隐伏岩体37处,给出了识别标志,并分析了识别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结合构造及岩体信息,进一步将研究区划分为4个地质单元,并结合特定地质体及异常推断解译技术,初步完成研究区基岩地质图。在此基础上,对比区域成矿特征,对研究区4个主要的地质构造单元初步确立找矿方向、矿种和矿床类型。并利用浅钻化探所揭示的岩性蚀变及元素异常信息分析初步圈定了找矿2个远景区,通过与邻区已知矿床(点)综合地物化异常类比,进一步圈定了5个找矿靶区。最后,通过总结以上研究过程中获得的经验和教训,初步形成了一套针对准噶尔北缘浅覆盖区的一套以地球物理位场方法为主体、其他地球物理方法为约束,同时融合地球化学、浅钻等多源信息,具有穿透性的综合探测方法技术体系。

魏亦山[4](2016)在《“一带一路”的基础设施建设金融支持研究 ——以宁夏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受到了国内外的高度关注,几十个国家积极参与,然而这个战略要想实现却是一项复杂、系统而又艰巨的工程。从国家层面来讲意义重大,对企业来说又是无限潜在的商机,但由于正式提出的时间只有二到三年(2013年提出),而“一带一路”所涉及区域又很广泛,情况纷繁,到底如何实施,许多问题还没有进行很好的系统研究。当然经济实践特别是牵涉到许多国家经济活动,不可能把所有的问题都研究透彻才开始,许多事情恰恰是边做边研究边完善的。而研究工作不仅需要相关理论支持和指导,而且还需要有周全而深入的剖析,即对相关国家、区域和领域及我国自身的各种条件、基础和实力开展各种专项研究。然而“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基础性资料及实时动态研究很少,甚至一些相关小国则几乎没有任何可资借鉴的研究成果。因此,本研究既有重大的研究意义,又有很大的研究难度。当今世界正发生着复杂深刻的变化,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继续显现,世界经济缓慢复苏、发展分化,国际投资贸易格局和多边投资贸易规则正酝酿着调整,许多国家的发展面临着严峻的问题。中国经济经过一段高速发展时期,现已步入“新常态”,持续了多年的“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劳动力成本迅速上升,导致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正在失去竞争优势;同时,由于过去十多年过于乐观的产能扩张,中国很多产业出现了严重的产能过剩。这部分产能技术大多数是不落后的,只是供大于求,需要向外转移扩展市场。再者中国巨大的市场也孕育了一批大企业,正在成为具有跨国投资和全球运营能力的跨国公司。这些因素叠加促使中国正在进入大规模“走出去”的时期。在这样的背景下,“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不但顺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潮流,还能够促进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符合相关国家的利益,也能够让中国改革开放的成果惠及更多国家和地区。而“一带一路”战略中基础设施建设又是重中之重,在整个战略中如果把基础设施建设搞好了,也就打下了坚固的基础。然而在基础设施建设中巨大的资金需求是重头戏,所以,本研究就将“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的金融支持作为研究对象,立足于国情,分析“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的金融需求和金融供给,研究如何在充分利用原有以财政资金和信贷为主的融资手段的基础上,拓展新的融资渠道,开发新的融资工具,提升直接融资基础设施融资规模中的比重,以寻找到能够提供给“一带一路”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维护,所需要的持续、稳定的资金来源,保证基础设施大规模建设资金的供给。由于“一带一路”基础设施与很多国家相关,要想顺利地建设好,必须要有这些国家相关人员的合作,而人们的合作行为涉及到人的思想意识、行为模式这些文化因素,所以,需要还要考虑金融支持的文化影响问题。而这从文化影响(以宁夏为例)的视角分析“一带一路”实施的系统研究目前还没有。本文的研究路径是:对现有的资料和文献进行较全面的检索和查阅,将现存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分析。以基础设施建设的一般理论和区域经济学理论、金融发展理论与国际货币理论为指导,从“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金融需求和供给现状出发,深入分析“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存在的资金障碍,在借鉴世行等国际性金融开发机构以及美国等发达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经验和做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金融支持的政策建议。本文运用了比较分析、理论联系实际以及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本论文研究框架主要分为五部分:一是基础设施建设的基本理论分析和区域经济学理论、金融支持理论与国际货币理论的分析框架;二是目前“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的金融需求和供给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问题的成因;三是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欧洲复兴银行等国际性金融开发机构对于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情况以及效果,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对于基础设施建设金融支持的概况以及经验总结:四是分析宁夏与穆斯林国家的文化相似在“一带一路”特殊地位和典型作用。五是在前面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政策建议。本研究认为,实现“一带一路”战略重要的是要把基础设施建设好,而要把基础设施建设搞好需要有金融的支持,因此,要达到这个目的,就要系统性的做好这些工作:第一,要构建“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金融支持的体系;第二,要根据资金情况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方式;第三要发挥好基础设施建设的“乘数效应”,带动“一带一路”的整个经济发展;第四要提高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利用效率。第五,以文化作为实现“一带一路”战略的先导条件。本文研究的创新点:1.提出“一带一路”基础设施金融支持成功的重要基础是与相关国家文化的沟通、融洽与融合的观点。因为一带一路”战略由政府最高层主导、多部门联合参与,这样高规格的政策等级,在中国通常意味着相关省市地方政府及相关企业在执行中是一路绿灯。这样的支撑虽然比较容易实现企业的发展与扩张目的,但也会因这是进入中国许多企业并不太熟悉的国际舞台,风险也特别大,因为一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由于政治、经济,特别是文化思想意识方面等原因,可能会不仅使中国的企业难以获得高额利润,还很可能遭受巨大损失。所以,只有在思想文化融洽与融合的基础上,才能够使不同国家的金融家和企业家在思想和行为上达成共识,有利于中国主导的金融的合作与发展,达到减少阻力获得共赢。2.本研究做了目前学术理论界还没有做的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对“一带一路”基础设施的研究以金融支持作为一种系统体系,从金融需求与金融供给两方面来综合进行分析。这是由于本文在分析现有的研究文献时发现,国内大多数学者的研究重点是放在基础设施投融资模式上,而忽略了金融需求与供给存在矛盾的情况。因此,本文从“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金融需求与供给角度出发,分析了深层的原因,并根据这些原因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二是从国际上看,现有的研究集中在把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寄希望于本国或政府间区域性的金融机构上,例如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以及欧洲复兴银行。而本文认识基础设施的研究落脚重点应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合作上,提出构建“一带一路”国际基础设施融资市场,加强跨进征信合作等。三是建议大力促进文化领域合作的基础上推动金融支持,这也是现有的文献中鲜有提及的。因为文化活动可以领引金融活动,西方的竞争文化与中国的中庸竞争观有很大差别,金融波动有幅度,是物极必反的规律体现,不能把赢利看作是唯一目的。同时文化活动所形成的文化产品还可转化金融产品,做到金融与文化的有机结合。3.使用了目前学术界还有用过的新数据。在定性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定量分析的方法,用科学、准确的新数据论证“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的战略紧迫性和巨大的金融需求以及不相匹配的金融供给,并针对此种现状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4.案例剖析。目前从国内与“一带一路”战略相关的省区来看,宁夏有独特的优势。在沿丝路国家中,信奉伊斯兰教的穆斯林占主流地位,这些国家是“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不可绕开的极为重要区域,而这正是宁夏回族文化所有的独特优势,而且,假如通过文化融洽为先导顺利开展、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将有可能成为一个典型案例,为其他省区落实“一带一路”战略提供非常有益的经验。

赖锦[5](2016)在《库车坳陷致密储层岩石物理相测井定量表征方法及应用》文中提出通过岩心观察并综合利用普通薄片、铸体薄片、阴极发光、扫描电镜、压汞测试和常规、成像测井等资料,对库车坳陷克深地区巴什基奇克组致密砂岩储层的岩性岩相、成岩相、裂缝相和孔隙结构相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储层沉积以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为主,发育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和水下分流间湾等微相。在沉积微相划分的基础上,优选粒度中值辅以沉积层理和成分成熟度指数对沉积微相进行进一步细分和量化,将巴什基奇克组储层进一步划分出水下分流河道中砂岩、水下分流河道细砂岩、水下分流河道粗砂岩、水下分流河道砂砾岩、河口坝中砂岩、河口坝细砂岩和水下分流间湾泥岩共7种岩性岩相类型。通过成像测井以及常规测井曲线形态观察与描述,结合常规测井资料粒度中值和成分成熟度等参数的计算,建立了不同岩性岩相的测井表征方法。巴什基奇克组储层经历压实、胶结、溶蚀和破裂等成岩作用,现今正处于中成岩演化阶段A期。根据成岩作用类型和强度、成岩矿物等将储层划分为压实致密、伊蒙混层充填、碳酸盐胶结、不稳定组分溶蚀和成岩微裂缝5种成岩相。选取声波时差、电阻率、自然伽马、密度和中子等测井曲线,通过岩心薄片资料刻度测井归纳了不同成岩相的测井响应特征,并结合元素俘获ECS测井所获得的岩石矿物组合剖面,由此建立了各成岩相的测井识别准则。岩心观察以及成像测井解释均表明,巴什基奇克组储层裂缝极为发育,根据裂缝角度和裂缝密度等参数将其划分出网状缝、高角度斜交缝、低角度斜交缝、近水平缝4种裂缝相类型。通过常规、成像以及阵列声波测井等资料实现了裂缝相的综合识别与划分。巴什基奇克组储层孔隙类型多样,结构复杂且喉道细小,孔喉组合类型主要以中孔细喉和小孔微喉型为主。根据毛管压力曲线形态和排驱压力、最大孔喉半径及平均孔喉半径参数等,可将储层基质孔隙结构划分为Ⅰ类中孔中喉型、Ⅱ类中孔细喉型、Ⅲ类小孔细喉型和Ⅳ类微孔微喉型4种类型。通过抽提反映孔隙结构类型较灵敏的最大孔喉半径等参数,建立了孔隙结构相的测井评价方法。通过岩性岩相、成岩相、裂缝相和孔隙结构相的叠加与复合对储层岩石物理相进行分类命名,划分出了水下分流河道中砂岩-不稳定组分溶蚀-网状缝-I类中孔中喉型等多种不同的岩石物理相。然后通过对岩性岩相、成岩相、裂缝相和孔隙结构相与物性分析或产能资料的标定与拟合分别形成各相的定量表征参数,再根据四者对“甜点”发育影响的重要程度分别赋予其不同的权值,由此通过加权平均的方法建立了岩石物理相的定量划分标准。并按照岩石物理相对储层品质的建设与破坏作用归纳总结出PF1-PF4四大类岩石物理相。结合测井解释成果及试气结论等阐明了岩石物理相对储层有效性的定量控制作用。最后对各单井巴什基奇克组储层岩石物理相进行了测井定量划分,阐明了各单井岩石物理相纵向分布规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岩石物理相进行横向剖面对比分析,并以小层为单位对岩石物理相进行平面成图。由此通过有利岩石物理相的纵、横向展布规律实现了优质储集体的预测目标。

王青春,贺萍,危宇宁,刘汝敏[6](2014)在《饶阳凹陷深层土壤微量元素分布特征及油气地质意义》文中认为国际同领域相比,我国近年来在利用微量元素寻找油气资源方面取得了一些认识,但进展缓慢。多目标地球化学勘查工作的推进,为该工作的深入展开提供了数据基础。饶阳凹陷为我国重要油气富集区之一,油气资源分布规律研究较为透彻,但随着油气资源的开发其产能维持压力渐增,急需进一步开展新的勘探工作来寻找接替资源。本次研究表明,深层土壤微量元素分布特征可以反映区域构造单元发育特征和隐伏构造的展布特征,更为重要的是其分布规律与探明油气资源分布区在剖面和平面上均具有明确的相关性,因此深层土壤微量元素分布规律在油气资源勘探中的意义就显而易见了。当然,对于土壤微量元素对油气资源的敏感性及实用性还需进一步开展工作进行研究和验证。

李超[7](2012)在《饶阳凹陷深层土壤微量元素的分布规律、赋存状态及油气藏的指示意义》文中研究指明油气地球化学作为一种勘查技术方法,化探在20世纪中国油气资源勘探中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在未来的油气勘探中仍将发挥更重要的作用,自身也将得到更大的发展。这是因为油气化探具有直接、快速、成本低的突出特点或技术优势。本文利用河北省1:25万平原区多目标地球化学区域调查的数据资料,对饶阳凹陷地区深层土壤中微量元素的分布规律进行了探讨。通过搜集资料及采集土壤深层样品等,分析研究该区的元素分布规律;通过土壤样品X射线衍射分析,探讨土壤中元素赋存状态。通过对重点区带进行多种微量元素分布与油气分布的空间对应关系分析采用全量及赋存状态分析方法,探讨指示油气富集区的微量元素种类和异常分布特征,并用微渗漏理论对异常进行解释,分析油气显示区域上方土壤中微量元素含量变化的控制因素,为油气勘探战略选区服务,并对利用深层土壤微量元素含量进行油气勘探靶区选择进行预研究工作。论文主要取得以下结论和认识:1、微量元素的区域分布特征可以反映构造单元与隐伏构造的分布特征。深部土壤样品元素含量分布与隐伏构造之间有较高的空间对应关系。凹陷区域元素呈低值分布,凸起区域元素呈高含量分布态势。隐伏断裂是导致元素上述分布的主要原因,这是由于凹陷和凸起之间多为断层接触关系,断层是油气中微量元素上移的主要通道。因此造成凸起区域元素呈高含量分布,而凹陷区域元素则呈低值分布的区域分布形式。2、在同级构造单元凹陷区域,油气藏的上方微量元素显示为高值区域,非油气藏上方为低值区,具有较好的空间对应关系。3、油气显示区域上方微量元素的含量的高低分布主要受节理、裂隙发育程度控制。节理发育地区油气上方微量元素呈高含量分布态势(4号剖面),节理不发育地区的油气上方微量元素呈低值分布态势(3号剖面),若油气位于节理发育过渡区域,则油气上方微量元素含量分布亦呈过渡态势分布(2号剖面)。4、微量元素的分布于断裂的产状有较密切的关系,高值区同断裂的向上延伸方向对应。5、油气显示区域元素赋存状态研究表明,凸起区域主要为各种元素的铁锰氧化态、残渣态的高含量分布区,而油气显示区域为各元素残渣态的最低含量分布区。离子态、水溶态等在不同构造区域内含量变化不大。且元素各种形态的含量分布于总量分布规律类似,即油气区域上方元素为高值分布区域(4号剖面),各元素的不同存在形态也以高值分布为主;油气显示区域元素为低含量分布时,各元素形态亦多为低值分布。

杨杰,卫平生,李相博[8](2011)在《运用系统论研究石油地震地质学》文中研究指明系统论为人们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提供了新视角、新方法,对石油地质学研究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运用系统论观点,对石油地震地质学这门新兴交叉学科的发展历史、研究对象、研究尺度、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以及学科在油气勘探、开发中的应用前景与发展趋势等诸多方面进行了重新审视,并认为,只有引入系统论思想,才能提高这一新兴学科的研究水平,从而推动这一学科的发展和完善,使之在实际应用中取得更好的效果。

谢薇,高宇,韩鹏,袁国礼[9](2011)在《多目标地球化学勘查数据在油气化探中的应用——以宁夏盐池地区油气田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多目标地球化学勘查数据是在全国范围内对土壤的地球化学元素进行全面调查分析的大型数据库,若能将多目标地球化学勘查数据应用于油气化探中,将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研究。本文选择对盐池县油气田区域的多目标地球化学勘查数据进行分析,发现油田区土壤中部分元素的含量值出现异常,并且元素的异常与油气田的存在密切相关。通过对元素的平均含量、相关性及其对油气田的反映分析,发现异常元素Cu、Fe、Mn、V、Cl、S是该油区有效的化探指标。本研究有利于扩大多目标地球化学勘查数据的应用范围,使其不仅用于评价生态环境,还可以应用于油气资源的远景评价。

倪国江[10](2010)在《基于海洋可持续发展的中国海洋科技创新战略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地球陆地资源的渐趋减少,拥有丰富资源和可再生能源的海洋,在承载和促进人类社会持续发展中的主角地位日益彰显。作为海洋开发的基本手段和支撑力量,海洋科技也因而成为最具创新活力的重要领域之一和国家竞争的焦点。但传统的仅追求经济发展的海洋科技创新模式在促进海洋资源开发,为人类社会创造巨大财富的同时,也使得海洋资源过度消耗,海洋生态恶化,海洋环境污染急剧,海洋面临沉重的压力和危机。海洋对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大价值及其资源、生态环境所面临的严峻形势,使得海洋可持续发展成为当今世界海洋开发最为耀眼的主题。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海洋,要求人们在发展和应用海洋科技谋求海洋利益的同时,必须对海洋科技创新进行生态和伦理视角的系统思考,通过海洋科技政策的创新和变革,激励和引导海洋科技创新范式的生态化转向,以充分强化海洋科技的积极作用,弱化或规避其负面效应,支撑和推动海洋资源、生态、环境、经济及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当前,中国正处于重要的战略发展机遇期,随着国家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步伐的加快,资源和能源的“瓶颈”约束越来越明显和突出。中国是一个海洋大国,可持续发展的海洋对于破解沉重的资源和能源危机,奠定国民经济和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的基石具有重大意义,关系到能否建成“海洋强国”以及最终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而要实现中国海洋经济、社会与生态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其根本途径是大力提升海洋科技生态化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适应海洋开发可持续发展的世界大潮流,论文以中国海洋科技创新战略研究为基点,将海洋科技创新与海洋可持续发展紧密的关联在一起,目的在于通过明确海洋科技创新与海洋可持续发展的相互关系为基础,从服务和引领海洋可持续发展的高度,研究提出中国海洋科技生态化创新的战略目标、重点以及优化国家海洋科技创新系统的基本策略,以引导催生特色鲜明、优势显着的海洋科技生态化创新体系,支撑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中国海洋事业。论文的基本思路是试图勾勒形成以海洋可持续发展为目的、以国家海洋科技创新系统为支撑、以生态化为方向的海洋科技战略创新模式。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首先,在辨析海洋科技创新与海洋可持续发展内在关联的基础上,针对海洋科技创新双重性特征,提出了生态化创新的观点,尝试建立了海洋科技生态化创新评价指标体系,并对海洋科技生态化创新的基础支撑——国家海洋科技创新系统的概念、结构及功能进行了分析。其次,围绕物理海洋学、海洋地质与地球物理学、海洋生物学、海洋化学等海洋自然科学基础研究领域及海洋观测、海洋资源开发、海洋能源开发、海洋环境保护等技术开发领域,对国际海洋科技创新进展与发展前景进行了翔实客观的总结分析,研究提出了主要沿海国家海洋科技创新系统建设可供借鉴的经验。第三,总结分析了中国物理海洋学、海洋地质与地球物理学、海洋生物学、海洋化学等海洋自然科学基础研究领域及海洋观测、海洋资源开发、海洋能源开发、海洋环境保护等技术开发领域的创新进展及问题,研究分析了国家海洋科技创新系统建设现状与不足。第四,以推动中国海洋可持续发展,满足“海洋强国”建设及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和“创新型”国家需要为目标,以培育和建立生态化海洋科技体系、提升可持续发展支撑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为主线,研究提出了中国海洋科技生态化创新未来10年的战略目标、任务和重点。第五,围绕构建完善的国家海洋科技创新系统并充分发挥其功能,基于国家创新系统理论并充分借鉴国际经验,在科技体制、法规政策、创新平台、科技合作、人才队伍、社会创新意识、战略评估机制等方面,研究提出了一系列优化对策。通过对以上内容的研究,论文的创新成果可能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通过辨析海洋科技创新与海洋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内在关联,在海洋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框架下,提出了海洋科技创新范式生态化转向的观点,初步构建了海洋科技生态化创新评价指标体系;二是在整理分析大量文献材料及广泛征询意见的基础上,对国际海洋科技领域创新进展与发展前景及中国海洋科技创新进展、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较为翔实客观的比较分析研究;三是研究提出了涉及科技体制、法制环境、创新平台、科技合作、知识产权、人才建设、社会科技意识等方面的优化建议,以期对构建完善的中国国家海洋科技创新系统有所裨益。

二、油气综合化探新方法发展前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油气综合化探新方法发展前景(论文提纲范文)

(1)地表油气地球化学技术在油砂勘探中的应用:以松辽盆地西斜坡小太平山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地质概况
2 样品采集与测试方法
    2.1 室内布点
    2.2 土壤测量野外采集方法
    2.3 分析测试方法
        2.3.1 酸解烃测定
        2.3.2 蚀变碳酸盐测定
        2.3.3 热蚀汞测定
3 地球化学指标及异常分析
    3.1 地球化学指标
    3.2 异常下限值的确定
    3.3 异常特征与异常区优选
4 钻探验证与地质解释
    4.1 钻探效果
    4.2 小太平山异常区地质解释
    4.3 波力营子异常区验证失败的原因分析
5 结论

(2)祁连山天然气水合物地球化学勘查方法稳定性和异常重现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研究区概况
2 样品采集和测试分析方法
3 地球化学特征
    3.1 指标统计特征分析
    3.2 指标相关性分析
    3.3 指标T-检验分析
    3.4 地球化学指标空间分布特征
        3.4.1 顶空气轻烃空间分布特征
        3.4.2 土壤酸解烃空间分布特征
        3.4.3 土壤荧光光谱空间分布特征
        3.4.4 土壤碳酸盐空间分布特征
4 地球化学异常重现性意义
5 结论

(3)准噶尔北缘浅覆盖区基础地质矿产信息综合探测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 本文取得的成果及创新点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及成矿规律研究
    2.1 杜热地区地质背景
    2.2 地球物理及地球化学特征
    2.3 岩石物性特征
    2.4 小结
第三章 地球物理方法与数据预处理
    3.1 区域场与局部场划分
    3.2 物性边界信息提取
    3.3 地质体空间形态信息提取
    3.4 小结
第四章 研究区基岩地质填图
    4.1 隐伏构造信息提取
    4.2 隐伏岩体信息提取
    4.3 地质单元划分与特定地质体推断解译
    4.4 小结
第五章 研究区找矿预测
    5.1 研究区成矿地质单元划分
    5.2 找矿远景区预测
    5.3 技术方法体系集成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4)“一带一路”的基础设施建设金融支持研究 ——以宁夏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1.2.1 国外目前的研究现状
        1.2.2 国内当前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与不足
        1.4.1 创新点
        1.4.2 不足之处
2 “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金融支持的相关理论
    2.1 相关概念
        2.1.1 “一带一路”战略
        2.1.2 基础设施与建设
        2.1.3 金融支持的含义与原理
    2.2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2.2.1 “增长极”理论
        2.2.2 点轴发展理论
        2.2.3 梯度推进发展理论
    2.3 基础设施的一般理论
        2.3.1 基础设施的概念界定
        2.3.2 基础设施的五大基本属性
        2.3.3 基础设施的功能
    2.4 金融支持理论
        2.4.1 金融支持与约束理论
        2.4.2 金融发展理论
        2.4.3 货币政策与调控理论
    2.5 国际货币理论
        2.5.1 国际货币流通理论
        2.5.2 汇率理论
3 “一带一路”的金融需求现状、问题与成因
    3.1 “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金融需求现状
        3.1.1 “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需求总量巨大
        3.1.2 基础设施建设在“一带一路”战略中极为重要
        3.1.3 基础设施建设在“一带一路”战略中的必要性
        3.1.4 支付能力有限需要开发性金融为主导
    3.2 “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金融需求的问题
        3.2.1 资金需求量大、金融需求迫切
        3.2.2 投融资期限较长、回报期长、未来收益不确定
        3.2.3 金融市场不完善金融机构效率较低
    3.3 “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金融需求问题的成因
        3.3.1 “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涉及的国家多比较难协调
        3.3.2 目前基础设施不足而需求增长又过快
        3.3.3 基础设施建设周期长需要有稳定的社会环境
4 “一带一路”的基础设施建设金融供给现状、问题与成因
    4.1 “一带一路”的金融供给现状
        4.1.1 “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金融供给的概况
        4.1.2 中国目前的金融供给现状、特点与风险
        4.1.3 沿线国家的金融供给现状与特点
    4.2 “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金融供给的问题
        4.2.1 金融供给水平低、商业贷款不愿介入
        4.2.2 法律法规不健全、市场经济的制度有问题
        4.2.3 相关国家政府财力弱办事效率低
        4.2.4 信用体系不完善
        4.2.5 汇率波动大
        4.2.6 跨境金融合作层次较低集中度较高风险大
        4.2.7 涉及多个国家、多个币种跨境金融合作协作很难
    4.3 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供给问题的成因
        4.3.1 基础设施自身固有的特点
        4.3.2 中国金融体制有待进一步改革
        4.3.3 来自其他沿线国家的原因
        4.3.4 跨境合作难度大需要有磨合期
5 国际货币组织、部分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支持的经验借鉴
    5.1 洲开发银行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
        5.1.1 亚开行的宗旨、任务与基础设施建设关系
        5.1.2 资金投向基础领域的效果
    5.2 欧洲复兴开发银行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
        5.2.1 欧洲复兴开发银行的宗旨、任务与基础设施建设的关系
        5.2.2 欧洲复兴开发银行的融资原则、效果与影响
    5.3 世界银行集团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
        5.3.1 世行的宗旨、目标与基础设施建设的关系
        5.3.2 世界银行的金融服务
        5.3.3 对基础设施建设援助扶持的效果与问题
    5.4 国外部分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金融支持
        5.4.1 美国对基础设施建设金融支持的经验
        5.4.2 加拿大对基础设施建设金融支持的经验
        5.4.3 日本对基础设施建设金融支持的经验
        5.4.4 欧洲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金融支持的经验
        5.4.5 美、加、日和欧洲对基础设施建设金融支持的经验
        5.4.6 借鉴的启示
6 宁夏在“一带一路”战略中的优势与典型作用
    6.1 宁夏的战略支点优势地位
        6.1.1 四个对接
        6.1.2 中阿新通道
        6.1.3 四个关键点
        6.1.4 新平台
    6.2 宁夏的典型作用
        6.2.1 宁夏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的文化沟通现状
        6.2.2 宁夏金融业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加大
        6.2.3 宁夏对阿拉伯国家的金融联结
        6.2.4 文化融合取得的成就与促进的措施
7 “一带一路”战略中基础设施建设金融支持的政策建议
    7.1 “一带一路”的基础设施建设的金融支持需要构建体系
        7.1.1 中国与沿线国家在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进行合作
        7.1.2 推进投资银行与商业银行合作跨境解决基础设施的资金问题
        7.1.3 为基础设施建设解决货币兑换、支付结算方面的障碍
        7.1.4 加强风险管理降低跨境合作中的风险
        7.1.5 建立与沿线各国政府、投资者和金融服务机构密切合作的机制
        7.1.6 大力发展国际投资信用业务和海外投资保险
    7.2 根据资金情况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方式
        7.2.1 传统基础设施投融资方式
        7.2.2 新型基础设施投资融资方式
    7.3 发挥基础设施建设的“乘数效应”带动各国经济合作
        7.3.1 交通运输行业
        7.3.2 通讯行业
        7.3.3 设备及配套类设施制造业
        7.3.4 物流业与旅游业
        7.3.5 文化传媒行业
    7.4 提高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利用效率
        7.4.1 促成、发展“一带一路”的国际基础设施融资市场
        7.4.2 建立国际协调机制切实形成资金权益保障体系
        7.4.3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管理
        7.4.4 加强跨境征信合作
        7.4.5 吸引和培养大量优秀的基础设施建设和金融管理人才
    7.5 金融支持需要与所在国文化融洽氛围的配合
        7.5.1 金融与文化密切相连
        7.5.2 文化产品可转化为金融产品
        7.5.3 文化活动引领金融活动
        7.5.4 金融产品扩展需要有文化环境
8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附:博士在读期间所发表的论着

(5)库车坳陷致密储层岩石物理相测井定量表征方法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研究目的意义
        1.1.1 课题来源
        1.1.2 选题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致密砂岩气研究现状
        1.2.2 岩石物理相的内涵与外延
        1.2.3 岩石物理相划分方法
        1.2.4 岩石物理相主要应用
    1.3 存在的主要问题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4.3 关键技术
    1.5 工作量
    1.6 取得的主要成果与创新点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研究区构造特征
        2.1.1 研究区位置
        2.1.2 构造演化特征
    2.2 研究区地层特征
    2.3 研究区沉积特征
        2.3.1 层序地层特征
        2.3.2 沉积体系特征
    2.4 石油地质特征
        2.4.1 生储盖组合特征
        2.4.2 油气运移特征
        2.4.3 圈闭和保存特征
第3章 岩石物理相的控制因素及其表征方法
    3.1 岩石物理相控制因素
        3.1.1 沉积微相和岩性岩相
        3.1.2 成岩相
        3.1.3 裂缝相
        3.1.4 孔隙结构相
    3.2 岩石物理相表征方法
        3.2.1 地质资料表征
        3.2.2 地球物理资料表征
第4章 岩性岩相的地质分类、表征参数及其测井识别方法
    4.1 储层岩性岩相的分类体系
        4.1.1 储层沉积微相特征
        4.1.2 储层岩石学特征
        4.1.3 储层岩性岩相分类命名
    4.2 岩性岩相的测井表征方法
        4.2.1 沉积微相的测井识别
        4.2.2 粒度中值、成分成熟度指数的测井计算
        4.2.3 单井岩性岩相测井识别
第5章 成岩相的地质分类、表征参数及其测井识别方法
    5.1 成岩相研究内容、控制因素与分类命名体系
    5.2 储层成岩作用类型、强度和成岩矿物组合特征
        5.2.1 压实作用
        5.2.2 胶结作用
        5.2.3 溶蚀作用
        5.2.4 破裂作用
    5.3 储层成岩演化序列特征
    5.4 储层成岩相划分
        5.4.1 压实致密相
        5.4.2 伊蒙混层充填相
        5.4.3 碳酸盐胶结相
        5.4.4 不稳定组分溶蚀相
        5.4.5 成岩微裂缝相
    5.5 储层成岩相测井响应特征分析
    5.6 单井成岩相测井识别
第6章 裂缝相的地质分类、表征参数及其测井识别方法
    6.1 裂缝发育影响因素
        6.1.1 构造应力场
        6.1.2 岩性岩相
        6.1.3 非均质性和流体压力
    6.2 储层裂缝发育特征及分类方案
        6.2.1 露头及岩心观察
        6.2.2 测井解释分类
        6.2.3 储层裂缝相综合分类命名
    6.3 裂缝相测井识别评价方法
        6.3.1 岩性测井
        6.3.2 孔隙度测井
        6.3.3 电阻率测井
        6.3.4 声波全波列测井
        6.3.5 地层倾角测井
        6.3.6 成像测井
    6.4 裂缝相综合测井识别与划分
第7章 孔隙结构相的地质分类、表征参数及其测井识别方法
    7.1 储层孔隙结构特征及分类
        7.1.1 孔隙、喉道以及孔喉组合特征
        7.1.2 孔隙结构分类
    7.2 成岩作用对储集岩孔隙结构影响
    7.3 储层孔隙结构相测井识别
        7.3.1 孔隙结构相表征参数提取及测井表征方法
        7.3.2 孔隙结构相测井表征方法建立
        7.3.3 单井孔隙结构相测井评价
第8章 岩石物理相分类命名、定量表征及其对储层有效性控制
    8.1 岩石物理相分类命名方案
    8.2 岩石物理相对储层物性及产能的控制
        8.2.1 岩性岩相对储层质量控制
        8.2.2 成岩相对储层质量控制
        8.2.3 裂缝相对储层产能控制
        8.2.4 孔隙结构相对储层质量控制
    8.3 岩石物理相定量表征方法
    8.4 岩石物理相聚类分析
    8.5 岩石物理相对储层有效性控制
第9章 基于岩石物理相的优质储层预测
    9.1 各单井纵向上岩石物理相分布规律
    9.2 岩石物理相横向剖面对比分析
    9.3 岩石物理相平面分布规律
第10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6)饶阳凹陷深层土壤微量元素分布特征及油气地质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地质特征
2 微量元素样品采集和数据处理
3 微量元素剖面分布特征及成因
4 微量元素区域分布特征及其与油气藏的关系
    4.1 微量元素统计特征
    4.2 微量元素分布特征及其与油气藏的关系
5 结论

(7)饶阳凹陷深层土壤微量元素的分布规律、赋存状态及油气藏的指示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国内外油气化探研究现状
    1.2 油气中微量元素上升理论
    1.3 微量元素与油气关联性
    1.4 项目研究目的及意义
    1.5 完成实物工作量
第二章 饶阳凹陷构造特征及演化分析
    2.1 区域地质特征
    2.2 饶阳凹陷构造分析及构造演化
        2.2.1 地质结构及构造格局
        2.2.2 断裂及褶皱发育特征
        2.2.3 饶阳凹陷新生代构造演化
    2.3 垂向上优势运移通道区域预测
    2.4 油气藏的主要圈闭类型
第三章 古近纪以来沉积体系的演化
    3.1 区域地层特征
    3.2 岩石学沉积相标志
        3.2.1 砾岩和角砾岩
        3.2.2 砂岩
        3.2.3 碳酸盐岩
        3.2.4 泥岩
    3.3 沉积相类型
        3.3.1 冲(洪)积扇相
        3.3.2 河流相
        3.3.3 (扇)三角洲相
        3.3.4 湖泊相
    3.4 沉积相演化特征
第四章 深层土壤微量元素分布规律
    4.1 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概述
    4.2 微量元素区域分布与油气藏的关系
        4.2.1 微量元素统计特征
        4.2.2 微量元素分布特征与油气藏的关系
    4.3 样品的采集和分析
        4.3.1 样品的采集
        4.3.2 样品的分析
    4.4 微量元素剖面分布特征与油气藏的关系
        4.4.1 1 号纵剖面元素分布特征
        4.4.2 2 号横剖面元素分布特征
        4.4.3 3 号横剖面元素分布特征
        4.4.4 4 号横剖面元素分布特征
        4.4.5 小结
第五章 微量元素赋存状态及分布特征
    5.1 不同构造分区中元素赋存状态
    5.2 不同剖面微量元素赋存状态及分布特征
        5.2.1 号纵剖面微量元素赋存状态及分布特征
        5.2.2 号横剖面微量元素赋存状态及分布特征
        5.2.3 号横剖面微量元素赋存状态及分布特征
        5.2.4 号横剖面微量元素赋存状态及分布特征
    5.3 小结
第六章 油气远景区预测及下步建议
    6.1 微量元素与油气藏的空间耦合规律
    6.2 微量元素的微渗漏理论
        6.2.1 微量元素与空间耦合规律的解释
        6.2.2 微量元素运移动力和通道
        6.2.3 微量元素运移方式
        6.2.4 石油中的元素同深层土壤中元素的异同
    6.3 油气远景区预测
    6.4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发表论文
    参与科研项目

(8)运用系统论研究石油地震地质学(论文提纲范文)

1 系统论概念及其主要观点
2 为何要用系统论研究石油地震地质学
3 如何用系统论研究石油地震地质学
4 从系统论观点看石油地震地质学应用前景与发展趋势

(10)基于海洋可持续发展的中国海洋科技创新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主要研究成果
        1.2.2 国内主要研究成果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际应用价值
    1.4 论文的研究框架
    1.5 论文的贡献与不足
        1.5.1 论文的贡献
        1.5.2 论文的不足
2 海洋科技创新战略的理论基础
    2.1 基础理论综述
        2.1.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1.2 国家创新系统理论
        2.1.3 技术创新生态化理论
    2.2 海洋科技学科体系的基本构成
        2.2.1 海洋科学
        2.2.2 海洋技术
    2.3 海洋科技创新的概念、方式及特点
        2.3.1 海洋科技创新的概念
        2.3.2 海洋科技创新的基本方式
        2.3.3 海洋科技创新的特点
    2.4 海洋科技创新与海洋可持续发展的辩证关系
        2.4.1 海洋可持续发展理念
        2.4.2 海洋可持续发展实践行动及制约因素
        2.4.3 海洋科技创新是支撑海洋可持续发展的主导力量
        2.4.4 海洋可持续发展为海洋科技创新营造了广阔空间
    2.5 海洋可持续发展要求海洋科技生态化创新
        2.5.1 海洋科技创新的双重作用
        2.5.2 海洋科技创新范式的生态化转向
        2.5.3 海洋科技生态化创新对海洋可持续发展的作用
        2.5.4 海洋科技生态化创新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2.6 国家海洋科技创新系统:海洋科技生态化创新的基础保障
        2.6.1 国家海洋科技创新系统的概念
        2.6.2 国家海洋科技创新系统的基本结构
        2.6.3 国家海洋科技创新系统的基本功能
3 国际海洋科技创新进展与前景展望
    3.1 主要国家海洋科技战略规划的发展演变
    3.2 国际海洋科技创新进展状况
        3.2.1 海洋科学
        3.2.2 海洋技术
    3.3 国际海洋科技创新前景展望
        3.3.1 海洋科学
        3.3.2 海洋技术
    3.4 创新系统:国际海洋科技加速创新的动力源
        3.4.1 重视海洋科学技术创新战略规划
        3.4.2 注重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3.4.3 海洋科技创新投入巨大渠道广泛
        3.4.4 国家科技创新法规保障体系完善
        3.4.5 大力扶持中小企业的创新与发展
        3.4.6 海洋科技国际合作深入全面
4 中国海洋科技创新进展及问题分析
    4.1 中国海洋科技战略规划的发展演变
    4.2 中国海洋科技创新进展及存在的问题
        4.2.1 海洋科学
        4.2.2 海洋技术
    4.3 国家海洋科技创新系统建设状况及问题
        4.3.1 建设状况
        4.3.2 存在的问题
5 中国海洋科技创新战略设想
    5.1 中国海洋可持续发展对科技创新的需求
        5.1.1 中国海洋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意义
        5.1.2 中国海洋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5.1.3 中国海洋可持续发展对科技创新的需求
    5.2 中国海洋科技创新的指导思想
        5.2.1 切实践行科学发展观,以生态化科技创新引领海洋可持续发展
        5.2.2 紧密衔接"海洋强国"和"全面小康社会"战略目标
        5.2.3 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
    5.3 中国海洋科技创新的战略目标
        5.3.1 总体目标
        5.3.2 阶段目标
    5.4 中国海洋科技创新的战略任务
        5.4.1 成为"海洋强国"建设的核心支撑
        5.4.2 凸显"创新型"国家中海洋科技的重要地位
        5.4.3 突破"纲要"确立的海洋科技发展重点领域
    5.5 中国海洋科技创新的战略重点
        5.5.1 海洋科学
        5.5.2 海洋技术
6 对策建议
    6.1 构建高效海洋科技创新体制
        6.1.1 成立"海洋强国"建设科技创新委员会,加强组织领导和宏观统筹
        6.1.2 调整全国海洋科技研究力量布局
    6.2 加快完善科技创新法规政策体系
    6.3 加速推进海洋科技创新及产业化平台建设
        6.3.1 推进国家海洋科学创新平台建设
        6.3.2 强化建设以海洋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海洋技术创新平台
        6.3.3 强力提升科技创新中介平台服务能力
    6.4 深入实施"人才强海"战略
        6.4.1 塑造海洋科学创新领军人才和优秀团队
        6.4.2 强化建设海洋高技术创新人才队伍
        6.4.3 大力培养海洋产业高技能人才
        6.4.4 培育优秀涉海企业家和海洋科技管理人才
    6.5 完善多元化融投资体系,加大海洋科技创新投入
        6.5.1 不断加大海洋科技创新的国家投入
        6.5.2 鼓励地方政府加大海洋科技创新投入
        6.5.3 激励引导海洋企业加大自主创新投入
        6.5.4 拓展海洋科技创新投入的社会化渠道
    6.6 广泛开展海洋科技创新国内外合作与交流
        6.6.1 积极拓展海洋科技创新国际合作空间
        6.6.2 加强海洋科技创新国内合作与交流
    6.7 重视发展海洋人文社科研究
    6.8 塑造海洋可持续发展与海洋科技创新社会人文氛围
        6.8.1 重视对青少年群体的海洋科普与可持续发展理念教育
        6.8.2 提高社会公众海洋科技素养和海洋可持续发展意识
        6.8.3 培育良好的海洋科技创新学术风气
    6.9 建立海洋科技生态化创新战略实施效果动态评价机制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油气综合化探新方法发展前景(论文参考文献)

  • [1]地表油气地球化学技术在油砂勘探中的应用:以松辽盆地西斜坡小太平山为例[J]. 仝立华,郝国丽,杨孝杰,邰文超,李锋,徐银波,刘轶松,王洁宁. 世界地质, 2019(04)
  • [2]祁连山天然气水合物地球化学勘查方法稳定性和异常重现性分析[J]. 周亚龙,杨志斌,张富贵,张舜尧,孙忠军,王惠艳. 现代地质, 2019(06)
  • [3]准噶尔北缘浅覆盖区基础地质矿产信息综合探测技术研究[D]. 邓震.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
  • [4]“一带一路”的基础设施建设金融支持研究 ——以宁夏为例[D]. 魏亦山. 武汉大学, 2016(01)
  • [5]库车坳陷致密储层岩石物理相测井定量表征方法及应用[D]. 赖锦.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6(02)
  • [6]饶阳凹陷深层土壤微量元素分布特征及油气地质意义[J]. 王青春,贺萍,危宇宁,刘汝敏. 内蒙古石油化工, 2014(13)
  • [7]饶阳凹陷深层土壤微量元素的分布规律、赋存状态及油气藏的指示意义[D]. 李超. 石家庄经济学院, 2012(06)
  • [8]运用系统论研究石油地震地质学[J]. 杨杰,卫平生,李相博. 新疆石油地质, 2011(06)
  • [9]多目标地球化学勘查数据在油气化探中的应用——以宁夏盐池地区油气田为例[J]. 谢薇,高宇,韩鹏,袁国礼. 地质与勘探, 2011(03)
  • [10]基于海洋可持续发展的中国海洋科技创新战略研究[D]. 倪国江. 中国海洋大学, 2010(06)

标签:;  ;  ;  ;  ;  

油气地球化学综合勘探新方法的发展前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